本文为大家分析社会科学研究中(Social Science Research)比较常用的研究设计。首先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你都需要考虑以下五个问题:1. 分析的个体(unit)是什么? 例如,国家、公司或个人。2. 你是依靠普遍理论还是局部知识(local knowledge)? 换句话说,你的结果是可以被推广的 (generalisable)还是只是针对某个特定问题或者情景有影响?3. 理论先还是数据先?你是应该先阅读文献,然后发展你的理论,还是收集数据,然后发展你的理论?4. 你的研究是横向(cross-sectional)的还是纵向的(longitudinal)? 你是在看某个时间点,还是随时间变化?5. 你会证实(verify)或证伪(falsify)一个理论吗? 一篇论文是很难最终证明任何理论的,但你能做的去证明这个理论在你的研究中是对的(证实)或者是错的(证伪)。那根据不一样的目的,我们去做不一样的研究设计:1. Experimental Designs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一般是是有两组: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和控制组(control group)。试验组是接受干预的一个组,控制组是不接受干预的组。然后实验人员收集数据,对比两个组的效果。这种研究方法的目的是控制住可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的变量从而使结果更具有更好的效度(validity)和普遍性(generalisability)。Useful: 当你想检测某种干预对结果的影响的时候Less useful: 当你要理解某种现象发生的原因。2. 调查问卷(Survey Research)调查问卷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但是研究人员使用调查问卷可以达到不一样的目的,可是是事实性的(factual), 推断性的(inferential)或者探索性的(exploratory)。比如,你首先有个想法想去证明这个想法,比如你觉得所有中国留学生都爱中餐,然后你去发问卷调查。或者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去推断出一个结果,比如你不知道中国留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菜,然后发个问卷去调查,得出大部分都爱吃炸鱼薯条。但是使用调查问卷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度问题(Reliability), 也就是这个问卷到底靠不靠谱,能不能收集到准确的数据。一般情况下,做研究最好可以使用和调整别的研究中已经用过的问卷。如果条件不允许,需要自己设计问卷,在正式收集数据前,一定要做试点研究(pilot study)。Useful: 当你想大致了解目标想法的时候Less useful: 当你想了解每个人具体的细节(details)3. 案例研究(Case study)案例研究一般是关注在一个或者多个案例上,然后仔细研究每个案例,从而从中寻找出有价值的经验/教训进而思考如何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wider application)。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能需要更严谨逻辑和严格的标准和去分析每个例子,作对比(comparison)。尽管案例研究不能证明一种理论(prove a theory),但如果有具体的例子不符合理论,它可以用这个例子来反驳这种理论(这就是research gap 啊!!!!)。Useful: 当你想要更进一步了解某个例子或者这个例子跟别的例子的相同和不同的时候。Less useful: 想要通过一个或者几个例子的数据去总结一个普遍的观点。4. 民族志 (Ethnography)民族志的研究,研究者一般将自己沉浸在(immersed)研究环境中,成为被研究群体的一部分。研究人员一般需要与目标群体一起生活在一起,进而从内部了解目标群体。比如你如果想了解和尚的日常生活,那你就要去寺庙跟和尚们生活在一起,所以民族志研究一般都是时间比较久的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Useful: 如果你是一个组织内部的人员,这个方法是很有用的。比如你是一个学校的老师,每天都要去学校教书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学生在一起,那你去研究学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就可以采用民族志的研究。Less useful: 当你需要客观的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总结这次讲了四个可能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几种研究设计(Methodology),但是实际研究中远远不止这四个。不管什么样的研究设计,一定要根据你自己的研究问题去选择,还有就是对自己好点,别为难自己。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1-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其中,在检验研究假设结束之后,需要与现有的文献对话,再次发现新问题,开始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在这个环节之中,资料分析作为重要一环,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极为重要。-2-资料分析的方式分类教育研究包含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也有部分学者按照研究目的、手段等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比如别敦荣和彭阳红将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思辨、经验总结、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数学分析、质的研究和个案研究;在国内,根据刘良华对研究方法的分类大体上有三个基本类型:实证研究(量化的、质化的)、思辨研究(又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常以教育对策、教育反思、教育改革形式显现)。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的方式进行论证并有规范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陈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第二,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第三,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文中所采取的分类是按照陈向明定义中的第三个层面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其他为辅,交叉使用的。以下内容是介绍每一种具体的方式。那么资料搜集上来了?该如何分析呢?-3-具体的资料分析方式| 思辨分析1. 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2.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按目标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按比较的范围,可分为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3. 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文献法的提出课题或假设是指依据现有的理论、事实和需要,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或重新归类研究的构思。研究设计首先要建立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是指使用可操作的定义方式,将课题或假设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可以重复的文献研究活动,它能解决专门的问题和具有一定的意义。| 话语分析话语分析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研究对象的出现,特别是在法语领域的出现,一般来说,是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这个新领域与语言学保持着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经济被重新定义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活动,正如它的内涵一样,它存在的前提是:特殊对象的生成、观念系统的状态、新颖恰当的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的框架系统的状态。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批判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话语历史背景分析。例如:如果有一部有关第三世界的纪录片始终把第三世界的穷人当做及物动词性的宾语,那就必然给读者、听者留下这样的印象:穷人是被动的牺牲品,而不是斗争的参与者。例如:对何人使用何种称谓,体现着作者(讲话者)的态度。情态是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主观情态反应话语生成者与陈述者的亲近性,而客观情态则模糊了个体和团体的观点。|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ROST content mining是一款免费的大型内容分析研究性工具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辅助各学科进行研究,协助完成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面的研究,凡是需要分析论文、微博、博客、论坛、网页、书籍、聊天记录、电子邮件、本地文本类格式文件、数据库中各类文本字段的学科,都可以使用本软件,分析方法目前支持:分词、字频统计、词频统计、聚类、分类、情感分析(含简单和复杂)、共现分析、同被引分析,依存分析、语义网络、社会网络、共现矩阵等分析方法。| 质性研究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由于他们都不属于量化研究,被归成同一类探讨。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1. 民族志研究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民族志内容主要为相关人的访问内容、档案记录的检视、与衡量与访问内容的可信度,从此内容,可找出特定团体与组织之间的关联,并为关心大众以及专业的同行撰写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而民族志学家则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的焦点放在人类思想和行为中较可预测的型态上。为了真实纪录,1930年代后,民族志的产生通常需要相当冗长时间的实际体验。2. 口述史研究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教授在该校创立了口述史研究中心,第一次使用了“口述史”这个概念。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术领域的成立口述历史是通过有准备、以音像设备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尚未得到过的原始资料。3.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行动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于资料收集、合作探讨、自我反省、多方总结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4. 扎根理论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Strauss和BarneyGlaser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5. 个案研究个案研究(case study)也称个案调查。对某一特定个体、单位、现象或主题的研究。这类研究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详细了解、整理和分析研究对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内在与外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形成对有关问题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结论。个案研究的单位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事件或者某一类问题,由此而产生人员研究个案,各生活单位或社会团体个案、传播媒介个案,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个案等。6. 文本分析从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深层,从而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新批评细读法“新批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叙述学分析法叙述是人类社会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叙述学”分析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类型分析等等),与叙述视角分析(包括叙述者的人称、位置、可信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的速度等)。|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信息、资源等。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视角:关系取向和位置取向。关系取向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本身——如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位置取向则关注存在于行动者之间的、且在结构上相处于相等地位的社会关系的模式化(patterning),它讨论的是两个或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强调用“结构等效”来理解人类行为。| 引文分析引文分析法,就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的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信息计量研究方法。引文分析的主要内容:引文年代分析、引文量分析、集中和离散规律分析、引文类型分析、引文语种分析、引文国别分析。引文分析的主要作用是:测量学科的影响和重要性、研究学科结构、研究学科信息发布、确定核心期刊、研究文献老化规律等。| 统计学分析1. 统计描述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2.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简称ANOVA),又称“变异数分析”或“F检验”,是R.A.Fisher发明的,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所得的数据呈现波动状。造成波动的原因可分成两类,一是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另一是研究中施加的对结果形成影响的可控因素。方差分析是从观测变量的方差入手,研究诸多控制变量中哪些变量是对观测变量有显著影响的变量。3. 二元相关因果关系分析方法之一种。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是在一元回归基础上的延伸,式中y是因变量;x1、x2是自变量;a、b1、b2是回归系数。二元线性回归法适用于分析有两个主要自变量的预测,一般运用计算机进行计算。4. 元分析元分析(meta-analysis)统计方法是对众多现有实证文献的再次统计,通过对相关文献中的统计指标利用相应的统计公式,进行再一次的统计分析,从而可以根据获得的统计显著性等来分析两个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元分析程序输入参数包括:各个观察到的相关系数(已有研究文献中变量间的相关统计分析,从而可以根据获得的统计显著性等来分析两个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5. 多元回归“多元回归”在工具书中的解释:1、研究一个依变量、依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回归。2、亦称为多元线性回归,是反映一种现象或事物的数量依多种现象或事物的数量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动的规律。3、建立多个变量之间线性或非线性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的统计方法。在肥料试验中广泛应用。6. 多元变量分析多元分析,是指同时考虑多个反应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均值向量的假设检验、多元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等。7.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他发现学生的各科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一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其他各科成绩也比较好,从而推想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共性因子,或称某些一般智力条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8. 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数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主分量分析。实际课题中,为了全面分析问题,往往提出很多与此有关的变量(或因素),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这个课题的某些信息。主成分分析首先是由K.皮尔森对非随机变量引入的,尔后H.霍特林将此方法推广到随机向量的情形。信息的大小通常用离差平方和或方差来衡量。主成分分析作为基础的数学分析方法,其实际应用十分广泛,比如人口统计学、数量地理学、分子动力学模拟、数学建模、数理分析等学科中均有应用,是一种常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9.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它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行为。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聚类源于很多领域,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生物学和经济学。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很多聚类技术都得到了发展,这些技术方法被用作描述数据,衡量不同数据源间的相似性,以及把数据源分类到不同的簇中。10. 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tests)是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参数检验共同构成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参数检验是在总体分布形式已知的情况下,对总体分布的参数如均值、方差等进行推断的方法。但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无法对总体分布形态作简单假定,此时参数检验的方法就不再适用了。非参数检验正是一类基于这种考虑,在总体方差未知或知道甚少的情况下,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分布形态等进行推断的方法。由于非参数检验方法在推断过程中不涉及有关总体分布的参数,因而得名为“非参数”检验。11. 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 SEM)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该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熟,可惜国内了解的人并不多。在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市场、管理等研究领域,有时需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或者会碰到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即潜变量),这些都是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构方程模型迅速发展,弥补了传统统计方法的不足,成为多元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官网近日发表该协会主席阿朗德拉·尼尔森(Alondra Nelson)的文章称,人们在讨论疫情之后如何重新开放社会时,对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即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社会变化进行实质性反思,并对社会科学的一些普遍假设进行重新验证。探索新社会理论尼尔森认为,疫情危机扰乱了社会经济、社会治理和社会科学专业知识的正常实践。短时间内,人们经历了一场意料之外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这次经济衰退的速度和范围史无前例,人们无法用标准的社会科学方法轻易模拟出其带来的影响。在政治经济领域,人们看到了没有历史先例的市场变化,以至于在新的和意想不到的经济现象出现之际,人们几乎不可能建立可靠的预测模型。比如,在全球政治秩序重新洗牌的背景下,美国的疫情应对措施正促使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各自角色与责任进行重新调整。文章称,除了引入新的动力外,疫情还证实了学者们对社会不平等的认知,使种族、阶级和性别问题在不同交叉层面变得更加复杂。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非裔社区造成的大比例甚至危及生命的伤害与影响,凸显出结构性不平等这一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社会症状。事实上,社会经济、就业机会、监禁与拘留状况、住房情况和受教育机会等,与健康和福祉都关系重大。尼尔森提出,疫情打破了人们对现有社会科学知识的认识,证实了人们之前所预料但未能解决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尼尔森认为,社会研究应该提供新的理论、证据和可行性替代方案来解决这种现状。重构社会科学研究模式尼尔森认为,社会科学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所需要的新的社会团结形式。在如此众多有关社会科学的问题上,人类科学的目标和抱负应更加人性化,思考如何以人类的繁荣为中心重新审视人文社会科学。尼尔森认为,疫情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开放的“共同语言”,提供了一个机会来思考以往的社会科学研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进而规划新的研究实践。在疫情之后,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对学者来说,这个问题强有力地倒逼社会学研究,即学者需要理解并构建新的社会和社区。文章称,疫情带来多方面的惊人影响。人们正处于一场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社会动荡之中。“史无前例”被用来描述病毒的传染性,“史无前例”也体现了围绕这一千载难逢的共同经历而产生的新的“全球公众”。人们正在创造新的社会模式。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合作可能会屈服于广泛的不信任、必要的公共卫生措施等人为障碍。此时,学者们该如何进行社会研究?美国历史学家劳拉·普特南(Lara Putnam)提到,尽管数字研究可能带来新的机会,如随时可以访问“距离遥远的档案”,但从档案的实质触觉中收集到的那些泛在的知识与感觉也可能在这一过程中丢失。与此同时,作为工作场所的教育和作为劳动实践的研究也正在转变。人们正在经历知识生产中心流程的快速转变,包括办公时间、实验室会议、研究生院研讨会和其他专业会议等。如果没有战略、微调或短期评估,研究和教育的周期和仪式,包括考试、毕业典礼、同行评议以及学术出版的速度和受众,都将被广泛地重构。迎来教育发展新机遇尼尔森认为,疫情给教育和文化也带来挑战。一支庞大的、缺乏安全感的教师队伍正在进行无偿的实时再培训,在家学习、教学或进行研究成为一个新现象。但是,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网络中立性在全球分布不均。期待这些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后,人们迎来一个重新展望教育世界的机会。尼尔森表示,现在是一个重新致力于教育的时刻,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正在跨越地理和习俗的界限。疫情是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复杂问题,也是公共卫生和免疫学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机构应批判性地审视“社交距离”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理解它所带来的好处与缺点。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正推进一项“预期的社会研究”议程,努力建立新框架,以理解意外现象中的某些确定性。疫情就像是一个社会万花筒,折射出各种社会现象,并把它们以新的形态重新组合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创造通往更美好世界的知识之路,现在正是时候。”尼尔森表示,“鉴于社会发生的变化,我们必须改变社会研究,使之有意识地与它所寻求理解和改进的世界对话。”(本报波士顿5月3日电)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6日总第1919期 作者:本报驻波士顿记者 侯丽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3月20日,教育部社科司发布了《关于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的通知》。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经教育部社科司组织专家严格评审和面向社会公示,现将立项结果予以公布。其中,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共2620项;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73项,新疆项目12项,西藏项目6项。共计2811项。从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的立项结果上看,武汉大学共有34项入选,位居全国第一。中山大学共计32项,入选数位居全国第二。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立项数在20项以上,表现突出。回复下载获取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全部名单可以点击文章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进行查看,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软科”,在对话框中输入“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立项数的统计数据如下:新闻来源:教育部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自身的观察而得来的。在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和化学作用发生在瞬间,远远短于人类的感知时间,所以不会受到人类认知缺陷的影响。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规律作用的时间很长,远远超过人类的感知时间,人类自身的认知的缺陷,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认识。最简单的例子,工厂生产的产品,有些人认为通过偷工减料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而有些人则认为必须严把质量关,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前提。其实,两个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观点的不同,只是因为两个人观察的周期不同,前者关注的周期较短,而后者关注的周期较长而已。所以,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之中就会遇到这一场景:因为关注的时间周期不同,导致了人们彼此不同的观点。“蒙太奇”在法语里是剪接的意思,是现代影视制作必不可少的技术,通过对同一影视片段,进行不同的剪接,可以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理解。2017年,台风天鸽过境澳门,街道积水,人们看到一个人在街道上练习蝶泳,于是有网友将这段视频放到了网络上,人们纷纷嘲笑这位蝶泳哥。但随着另一段视频的流出,这位蝶泳哥其实是在拼尽自己的全力救人,于是人们纷纷在网络上致歉。近几年,网络上经常出现剧情反转的局面,我们其实都可以将其看作是“蒙太奇”,人们之所以产生误解,是因为一些关键的信息被“剪切”掉了。人们在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经常会使用“蒙太奇”的手法,减掉一些不利于自己的证据,将有利于自己的证据罗列起来,虽然这些证据都是来自于真实的世界之中,但显然,这些经过加工过的证据,已经扭曲了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其实是非常混乱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观察周期作为标准发表观点,而且通过“蒙太奇”的手法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但是,真实的世界是唯一的,所有电影的胶片其实只有一个,只是因为人们观察世界的时间周期不同和采用的“剪接”手法不同,才制造了千千万万不同的观点。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就应该思考如何规范社会科学的研究了。时间周期越短,事物的发展越具备随机性,但随着时间周期的延长,事物的发展就会呈现规律性。如果观察的周期足够长,我们会发现历史的发展总是呈现周期性,而且每个周期都存在惊人的相似性,所以我认为,应该将这样一个完整的周期定义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准单位,因为这一个周期才是一个完整的规律周期,如果人们的观察周期不足一个完整的规律周期,那么,人们得出的观点往往是具有一定偏见的,而且随着观察周期的不同,人们的观点也会彼此不同,从而社会科学的研究陷入混乱之中,人们忙于彼此的争论,而无法形成统一。近代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社会科学的研究却停滞不前,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取得突破,所以,发展社会科学,首先应该研究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的哲学研究者,但是,我的思考已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的发展思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对错之分,解决问题,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希望我制作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打开社会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大门。
社会科学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成为人类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是当前人文社科领域学者思考最多的课题。尽管社会科学产生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体系,但相较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那么,如何看待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本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社会科学越来越多参与解决全球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肯尼斯·普瑞维特对社会科学的本质有着深入思考。他认为社会科学应该成为引导和帮助社会科学家改造社会的基础。社会科学包含最广阔的实践技术与道德伦理,它的“成熟”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童工、工业化、性别不平等,这些都是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科学最初在大学里蓬勃发展,一直是进步的推动者,在人类的健康、行为、教育、经济发展等许多方面都作出过贡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与创新中心主任大卫·库姆对本报记者表示,社会科学研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为人类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关注社会现实,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根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可以说,社会科学无处不在。伦敦国王学院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客座教授洛德·戴维·威利茨提到,社会科学家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现象越来越多,跨学科发展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例如,社会科学家与医学专家合作寻找流行疾病起因,与人工智能专家合作设计符合人类伦理道德规范的应用产品等。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更高要求库姆认为,近些年,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得到很大提升。社会科学家通过研究客户旅行模式、服务使用信息等,帮助航空业提升业务水平;通过研究客户行为,帮助企业提升盈利能力;通过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分析,帮助政府制定法律政策,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平稳运转。更重要的是,社会科学研究能激发人类创造力,形成新的思想,推动社会进步。有学者表示,一些国家对社会科学研究重视程度不够,更看重物理科学、生命科学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库姆认为,领导者们应站在全球发展的层面看待社会科学研究,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运作模式不仅具有重要的公共价值,同时也会产生商业价值。普瑞维特提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复杂化程度加深,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在实践和道德方面显现出了弱点。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性受到冲击,即出现外部因素影响研究方法的状况,使得研究结果常常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损害了科学研究的本质。比如资金资助,有些社会科学研究者为了得到更多的资金资助,不得不考虑资助方对他们研究的“期望”,使得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必将折损社会科学研究的公信力。如何让社会科学研究回归本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英语与信息科学教授泰德·安德伍德对本报记者表示,科学探索不应该受到利益驱使,更应强调好奇心的作用。一般来说,由好奇心驱动的科学探索成果可能无法立即应用于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的探索是失败的,它很可能会在将来成为某一理论创新或技术突破的关键。随着人们不断加深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应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打破旧框架的束缚,以事实为依据,设定更为清晰的目标任务,为人类社会和全球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琪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全球化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对社会历史进程经历了从现代化到现代性及文化自觉的反思。因此,审视文化现代化的变革与重建,对于理解总体性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学则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在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便提到文化自觉的相关内容,即加强对本国文化的“自知之明”,进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在文化选择上的主动性。文化自觉,就是要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中寻求自身的权威系统或坐标体系,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建构学术话语权的根基。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以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获得话语权,将决定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前途和命运。只有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科学才能找到自己的正确坐标和未来发展方向,避免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陷入文化迷失。与此同时,从实求知、学以致用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也将进一步巩固和推动文化自觉。从另一角度来看,文化自觉促使社会科学研究追本溯源,更为实事求是。中国的社会科学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绝不是对西方社会科学的简单复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应打破以西方为圭臬的思维方式,坚持从实求知的原则,立足中国土壤的根基,深入挖掘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在实践探索中结合中国实际。社会科学研究与具体问题解决相结合,可进一步巩固和推动文化自觉。社会科学研究应注重经世致用,以问题研究与解决为中心。文化自觉的初衷也正在于促进人的自存与发展,提高文化群体的适应能力,而非盲目地保存文化。社会科学研究应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和方法深刻认识中国社会,认真思考和解决中国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基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方面,有人主张应该抛弃传统并全盘西化;另一方面,有人主张以传统文化来对抗这种西化。这两种观念的错误之处在于未辩证地理解外来要素。恰当地来看,中国内部的国际要素已经是中国人自己掌握了的要素;而我国现代化的源发要素及其实践上的巨大成功,也容易使人盲目自信并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只有充分认清中国与国际的紧密联系以及国际危机有可能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破坏,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化。因此,不同国家可以共享发展成果,但不论愿意与否,大家也必须共同分担危机。全球化已不仅仅是某个社会实在领域的全球化,也不再是单方要素、路线的全球化。这一切都说明全球化已成为前提性、背景性的存在视域,不再是一种强势地方性、地域性的推行模式。美国学者罗伯逊将全球化解释为“球域化”(glocalization),体现出全球化是一种共同存在境域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对外所展现的精华,显然不仅仅是实物层面的东西,还应该包括这些实物里面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把文化看作人类生活世界之所以可能的基础,人们才有可能形成共同的超越追求,这体现了人类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形而上本质。现代化的文化自觉在我国具体实践中体现出多重的追求。首先,必须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文化包含着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制度性要素,也有非制度性要素。尤为重要的,现代西方社会也明确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对现代强势技术文明的补救效应。现代技术、生产与全球商品经济催生的过度消费已经严重地损害了现代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追求,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敛和冷静能促使人们更适恰地看待现代物欲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有对理想性的超越追求的内涵,但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学特质,这自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防御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危机。其次,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类型的构建,向世界贡献本己文化的精华。在全球化视域中,一个民族的复兴同时也意味着其他民族的兴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正是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对世界文化的构建和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世界文化的建构能够在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之间形成共同的生存理想和超越追求,这对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中国知识传统历来有家国天下的责任意识、担当和情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文化自觉,可为国际社会和全人类作出文化贡献。总之,当今全球化时代,尽管在国际交往中存在着摩擦甚至冲突,但整体趋势仍是追求合作与共赢。全球化带来的最明显事实是,一个国家的兴旺必须依托于世界的良好局势。辩证地看待全球化,一方面,要看到全球化对实现现代人整体生存理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全球化所带来的技术风险要素。我国现代化置身于全球化境域中,其选择是明确的,即通过维护共同的理想来实现自己的复兴,更自觉地传承文化传统以应对现代性中的技术形而上学特质。因此,文化自觉是我国现代化在全球化视域中的必然选择,而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也将进一步巩固和推动我们的文化自觉。【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核心提示】历史学家黄仁宇曾经说,学术研究的意义不在于批评荒谬,而在于寻找和解释荒谬背后的逻辑。经验世界中违反常识的现象往往是令人不可思议的、违反直觉思维的。这种方法或思维的秘诀在于,要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心,发现一个违反常识的现象时,先不要忙于批判。如果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就可能发现一个好问题;否则,就可能错失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创新性学习的起点。提问能力的欠缺,一方面反映了学术想象力的匮乏,另一方面也制约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整体水平。因此,学会如何提问就显得极为重要。 求同与求异——通过比较来提问比较是科学的核心方法,也是社会科学提出问题的核心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比较方法与实验方法具有相同的逻辑,都是基于控制的比较逻辑。由于社会科学诸多议题的不可实验化,比较方法在社会科学中作用更大。比较研究中,两种常用的方法是求同法和求异法。求同法的核心逻辑是异中求同,在差异性的多案例中寻找关键相似性。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斯考切波在《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一书中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西欧的法国、东欧的俄国、东亚的中国三个差异巨大的国家都爆发了社会革命?求异法的核心是同中求异,是在相似性的多案例中寻找关键差异性。比如,英国政治学者玛雅·都铎(Maya Tudor)的著作《权力的希望:印度民主和巴基斯坦专制的起源》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具有相似政治背景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分治以后,印度建立了民主政治,而巴基斯坦却建立了威权政治? 理论与现实——通过张力来提问社会科学提出问题的第二种方法是,以经典理论为靶子,去寻找那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实案例。为什么要以经典理论为靶子呢?主要原因是理论与现实的两重张力。一是理论的静态性与现实的变动性之间存在张力。理论是对社会现实的概括与总结,现实是不断变化的,而理论又是静态的,任何理论都是有局限性的。所以需要以理论为靶子,用现实不断去射击理论,在射击理论时发现理论的局限性,从而发现问题。发现理论与现实的不符之处,就有可能发展出解释力更强的替代性理论。以政治学中著名的迪韦尔热定律为例,该定律的内容是: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倾向于形成多党制,简单多数制的选举制度倾向于形成两党制。但是研究者发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乌克兰都采取简单多数制的选举制度,但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并没有形成两党制。原因在于,迪韦尔热定律是对西欧民主国家的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关系的总结,在解释非西欧国家时会存在解释力不强的问题。因此,以理论为靶子,用现实去射击就能发现问题,发现现有理论的局限,从而发展出解释力更强的理论。二是理论的普遍性与现实的特殊性之间存在张力。经典理论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其解释力的强大、解释类型的多样,这就是经典理论的普遍性。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所言,一种理论的解释力不取决于它能够解释多少件事实,而在于它能解释差别较大的不同类型的事实。但是,现实的复杂性使任何一种经典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特殊性的问题,即经典理论也有解释不了的特殊现象。以经典理论为靶子,以新的现实为箭,通过射击经典理论发现问题,从而补充完善经典理论。以黄琪轩的《巴西“经济奇迹”为何中断》为例。二战结束以后,巴西经济表现非常抢眼,尤其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在此期间巴西的GDP以年均11.5% 的速度增长,但是巴西的经济发展没有持续下去,在80年代遭遇危机。在回答巴西的经济奇迹为何没有持续这个问题时,经济学界的经典产权理论并不能解释这个案例,因为巴西的产权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黄琪轩研究后发现,经典的产权理论只关注了产权制度的积极效应,却忽略了产权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社会条件。通过与经典理论的对话,他发现了经典理论的局限,完善和补充了经典理论。常识与反常——通过悖论来提问社会科学提出问题的第三种方法或思维是发现经验世界中违反常识的现象。历史学家黄仁宇曾经说,学术研究的意义不在于批评荒谬,而在于寻找和解释荒谬背后的逻辑。经验世界中违反常识的现象往往是令人不可思议的、违反直觉思维的。这种方法或思维的秘诀在于,要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心,发现一个违反常识的现象时,先不要忙于批判。如果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就可能发现一个好问题;否则,就可能错失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研究社会科学时,我们通常都知道问题的重要性,但是仅仅意识到或强调问题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现有的社会科学学者在面对如何发现问题时,通常把提问题的能力归因于学习者的悟性或者认为发现问题是一门艺术,无规律或方法可掌握。本文对上述三种方法的归纳,试图告诉社会科学的初学者,发现问题的方法也“有法可依”。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才能在研究中有所成就。(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27日第1934期 作者:张建伟 王成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三大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度重视,社会科学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社会科学界每年都会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诸多专业著作。然而,目前尚有一些基本问题亟须回答:社会科学是否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承担了学术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是否达到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层面的预期?要解答好上述这些问题,社会科学就必须面向实践、注重实践、拓展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题中之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作为两大科学体系,最终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实践问题。自然科学侧重于帮助人们理解自然变化规律和改造客观环境,而社会科学则帮助人们理解人类发展规律和推动社会进步。虽然在理论上如此,但是社会科学在现实中很容易陷入一种主观上的“自体循环”。也就是说,社会科学最初通过对实践的认识形成了概念;为了更好地阐释概念,形成了研究范畴和理论体系。而后续的研究者往往从概念、理论和方法(而不是概念、理论背后的实践)出发去进一步探究,在概念表述和理论方法上追求新颖,从而形成了新的理论。如此循环往复,导致社会科学离实践越来越远,并形成了一套规模庞大、逻辑复杂、门槛较高、晦涩难懂的理论体系。这套体系看似科学系统、玄奥高深,后续的进入者只能在浩如烟海的文字表述中亦步亦趋、叠床架屋。然而,这对实践到底有何种解释、是否传承了有价值的知识、能否帮助拓展实践,都是存疑的。而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早期的学者大多学养丰富、博览群书,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实践,都有较多的了解。然而,当社会科学越来越发展,一些后续的研究者则完全成为纯粹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漫长而艰辛的纯社会科学训练,使一部分人既缺乏对自然科学的充分认识,也缺乏对社会实践的足够参与。为此,我们呼吁社会科学应当更加注重实践。首先,社会科学需要重视历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当代某些社会科学研究者和流派并不重视历史,而是过于重视调查数据和量化模型,认为历史没有价值或不够科学,这在价值判断和方法论上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就本质而言,人类是历史实践的产物;就人类的历史而言,它的产生和发展就在于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以及人类自身的实践和演化,从而塑造了今天的人类社会。当今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建立在历史实践的基础之上。历史深刻塑造了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社群、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内在品格和外在面貌。当然,对历史的忽视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界试图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且是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长期存在的典型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中国社会科学若想建立起实践导向的社会科学,首先要重视历史实践。通过对历史的研究,真正形成对人类社会行为的正确理解。当然,这种对历史实践的重视,绝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重视,也包括对世界历史的重视。其次,社会科学需要侧重现实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重视调查研究,就是要进入现实实践。社会科学的根本出发点,应当立足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的时代意蕴在于现实实践。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主要是着眼于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法律等各个方面,并从这些现实问题中寻找答案。当然,研究现实问题也可能产生另一种结果,就是这些研究未必带来所谓的理论创新。因为人们在某些领域的实践有时只是对历史的循环往复,所以对这些实践问题的研究就会显得不够新颖。这就涉及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的创新问题。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社会,而对于大量社会实践问题的解决,即便没有提出什么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也并不等于其没有价值;相反,只要其能够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就是有重要意义的。最后,社会科学需要关注未来实践。在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社会科学还要面向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艰辛探索过程。那么,谁来思考人类社会的未来之路呢?这就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上下求索。当然,这种思索绝不是闭门造车的冥想,而是建立在三个条件之上。一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其集中表现是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文明程度并改变了社会生活样态,这反映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因此,对未来的探索需要充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二是对历史规律的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以人类某些相对稳定的社会行为作为前提的。于是,理解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预知未来。三是对人类现实状况的充分了解。现实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起点,拓展实践也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盲目照搬,更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总而言之,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亟须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唯其如此,社会科学才能满足发展需要、承担学术使命、符合人民期待。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何哲相关阅读:社会科学的理论与话语重新审视社会科学研究重视社会科学研究价值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今天,由五个实验室组成的协作团队在 Nature 杂志子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这项研究就是对 21 个已发表在 Science 或 Nature 杂志上的社会科学实验的复制。结果,研究人员未能成功复制超过三分之一的研究结果,并且复制成功的那些与原始研究相比证据也显著较弱。 在进行复制实验之前,该团队还设立了一个“预测市场”,其他研究人员可以下注哪些研究能被复制,结果证明“预测市场”的预测相当准确。 Gideon Nave 是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助理教授,也是本次研究的领导者之一,他说:“人们可以说有一些没有成功复制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与原始研究之间存在差异,也有可能是复制研究中出现了错误,但‘预测市场’准确预测了结果,说明事情没那么简单。” 该团队的研究人员分别来自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因斯布鲁克大学、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新西兰高等研究院(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开放科学中心(Center for Open Science)、新加坡国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哥德堡大学、哈佛大学、瑞典 Spotify、慕尼黑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研究人员首先从 2010 年至 2015 年期间发表的实验性社科论文找到所有涉及随机对照实验,对照试验可以是由大学生做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也可以是网络问卷形式,然后再尝试从这些符合他们要求的论文中选取主要实验结论进行重复研究。为了对普遍使用的复制方法进行扩展和改进,该团队不仅获取了原始研究材料,还在进行研究之前让原作者对协议进行审查和认可。这些研究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计划都公开,研究设计包括大样本量,以便复制可能会检测到对结果的支持的样本。 该项目的另一位领导者 Felix Holzmeister 来自因斯布鲁克大学,他表示:“为确保复制研究的高功效(power),我们的平均样本量大约是原始研究平均样本量的 5 倍。” 研究小组发现,21 个重复实验中,有 13 个显示出与原始假设一致的显著证据,即复制成功率为 62%,而评判复制是否成功的其他评估方法也给出了类似的结果,范围从 57%到 67%不等。此外,平均而言,复制成功的研究效应值大小比原始研究小约 50%。这表明即使在最负盛名的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也没有优异的的可重复性。 (来源:Charles Rondeau/public domain)另一个研究领导者 Magnus Johannesson 来自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他表示,“这些结果表明,那些'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科学发现,在被成功重复前都需要进行非常谨慎的解读,即使在最负盛名的期刊上发表也是如此。 研究小组设立的“预测市场”正确预测了 21 次重复实验中 18 次的结果。“市场”的预测与重复实验的效应值大小呈高度相关。 另一位来自新西兰高等研究院的研究领导人 Thomas Pfeiffer 指出,“预测市场”的预测结果表明,研究人员对研究结果可重复性具有预先的判断。有些研究具有重要发现,但重复成功的可能性可能相对来说不确定,有了“预测市场”工具,研究人员就可以决定哪些实验优先重复实验,而不会在那些“预测市场”认为不会重复成功的研究上浪费精力。 “使用预测市场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科学社区的资源,也能加速我们的研究发现。”来自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另一个研究领导者 Anna Dreber 补充道。 这次的研究再次证明了重复已发表的科学发现难度不小,并回应了对于之前重复实验的一些潜在批评。例如,由于知名期刊本身的声望,认为发表在知名刊物上的研究结果可重复性可能更高,所以这次的研究选取了最负盛名的科学期刊上的论文。 对心理学实验来说,更高功效的研究设计和忠实于原始研究会导致较高的可重复性。这次的研究具有非常高效的测试,21 个实验中只有 1 个没有原始材料,只有 2 个没有获得对于研究协议的认可,但仍有一些研究结果未能被重复,并且重复成功的那些效应值也要比原始研究小得多。 来自开放科学中心的 Lily Hummer 是本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她说:“要重复已发表的研究结果,单单大幅增加功效,也就是增加样本量是不够的。” 复制失败并不意味着那些原始发现是错误的。一些原研究作者指出了未能复制成功的可能原因。这些意见值得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测试,以确定在某些条件下是否可以复制原始发现。 这次的复制遵循了最新最好的实验方法,以提高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另一个研究领导者 Teck-Hua Ho 说:“在这个项目中,来自全球各地的研究团队用最严格和最透明的方法来测试我们领域研究的可重复性和稳健性。” 所有这些研究都在 OSF 上预先注册,以消除报告偏差,并公布设计和分析计划。此外,所有项目数据和材料都可以通过 OSF 注册公开访问,以便于复制研究本身的审查和复制。 弗吉尼亚大学开放科学中心执行主任,共同作者之一 Brian Nosek 指出:“看到这些复制失败的案例,有些人可能会说科学走向了错误的方向,但事实上,科学最大的优势在于不断自我审视,以识别和纠正问题,并加快发现的步伐。”这次的大型复制项目只是研究实践变革的一部分。研究人员、资助者、期刊和社会正在改变政策和方法,以推动研究文化像更开放、更严谨和可重复性更高的方向发展。Nosek 总结说:“通过这些改变,我们或许能更快找到疾病的治疗方法,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当然,就像科学中的其他事物一样,我们要检验这些改变是不是真的有用,如果没有用,科学也会找到其他的方式来保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