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写社科论文太难了?那是你不会构建理论框架!小康

写社科论文太难了?那是你不会构建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包括:相关概念及其定义,文献综述,以及本领域常用的现有理论。理论框架必须证明你使用的指导理论与你的研究课题密切相关,并能够进一步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从文献中往往很难找到现成的理论框架。你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大量阅读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才能找出与你研究问题相关的理论和分析模型。理论选择应该考虑它与主题的契合度大小,应用难度以及解释力强度等因素。理论框架一般通过以下方式促进研究:明确陈述理论假设,使读者能够批判性地进行评价。研究者通过理论框架将课题与现有知识联系起来。相关理论指导为作者提出假设和选择研究方法提供了基础。表述理论假设的过程迫使作者关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途径,使得作者从简单地描述现象转变为关注现象背后潜在的多个方面。理论指导能够帮助作者认识一般概论的局限性。理论框架可确立影响研究对象的关键变量,并指出这些变量之间的差别,以及适用条件。划重点:如何构建理论框架以下是建立有效理论框架的一些策略:1.检查论文题目和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也是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2.集思广益,找出研究中的关键变量。思考最有助于假定结果的影响因素是什么。3. 查阅相关文献,参考其他学者设立的假设,以及解决相关研究问题的方法。4. 列出文章结构以及相关变量。并将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5.巩固专业教材中介绍的重要社科理论,选择最能解释本研究中关键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6. 讨论所选理论下的假设或命题,并指出它们与你的研究课题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在分析和解释所采集的数据时,理论框架会强调某些变量,定义具体概念,从而限制相关数据的范围,还有助于研究人员根据定义理解概念和变量,并通过验证或质疑理论假设来获取新知。构建理论框架的目的解释和编码新的研究数据以供将来研究使用;处理未能解决的新问题;确定并界定研究问题;制定或评估解决方案;筛选重要信息,摒除无用信息;赋予旧数据新的解释和含义;确定新问题和关键问题,从而加深理解;为专业学科成员提供一种共同语言和一个界定其专业界限的参考框架;指导和宣传研究工作,从而提高专业实践。理论框架可能来源于某个现有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工作就是检验现有理论在特定事件、问题或现象中的有效性。许多社科研究论文都符合这一标准。例如,外围现实主义理论将民族国家之间的感知差异归类为发号施令者、服从者和反叛者,这可以作为理解非洲国家之间冲突关系的一种手段。对这一理论的检验可以是: 外围现实主义理论是否能够解释国家内部的分裂行为?例如,苏丹南部和北部分裂为两个国家。然而,你的导师不会总要求你检验某个理论,也会让你根据自己的研究建立理论框架。基于上述例子,如果将理论框架拆解为针对两个基本问题的答案,或许更容易理解它的性质和功能。1. 研究问题是什么?例如,“在冲突期间,个人和国家应该如何相处? ”2. 为什么你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证明你选择的理论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其他理论不合适。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来源于文献和专业课程(相关内容需要在你论文中的下一部分进行总结和分析),还来源于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的研究空白。要知道,只有在充分整理并研究相关文献后,才能建立起完整的理论框架。正如研究问题需要背景信息一样,理论也需要有框架支撑它在研究主题中的应用。在撰写和修改论文的这部分内容时,请记住以下几点:1.清楚地描述支持研究的框架、概念、模型或具体理论。包括领域内的主要理论家,有哪些人开展了相关研究,必要时还应包括历史背景。如果该理论的知名度不高,或者是从其他学科迁移而来的,那么历史背景则尤其重要。2. 将你的理论框架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中。正如上文所述,相关框架、概念、模型或理论可以帮助你构建理论,加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并进一步确认你所选择的理论相比之下是否为最合适的。3. 描述理论时要使用现在时态。虽然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重要理论家的研究经历都发生在过去,但你是在当下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4. 尽可能明确理论假设。讨论研究方法时要与理论框架紧密结合。5. 不要把理论上的东西当作既定事实!现实绝不会以如此简单的方式被准确地表现出来。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那么你就从根本上曲解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因此,始终要注明你所选择的理论框架具有局限性。例如,研究问题的某些部分需要进一步调查,因为该理论不能充分解释某些现象。特别声明:本文为Editsprings艾德思(www.editsprings.com)原创文章,并由我司官方账号在相关平台进行统一推送,禁止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抄袭行为!如需转载请联系我司获取授权,并注明详细出处来源。

硕士论文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带过研究生,也评审过不少研究生论文,包括内地的、香港的和国外的,不知不觉中发现有些东西值得提醒在读者和导师的注意,所以写出来供大家参考。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现在研究生的基础 。就内地情况而言,考上研究生的尖子们,尽管他们可能智力和其它方面的能力都很强,但由于大多数人在本科以及中小学没有怎么做过研究(通常是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导师们面对的可能是依赖性很强的研究生。心急的导师为了让他们早日成材,或者为早日帮自己完成项目,一开始就讲清楚由头至尾如何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成为材料收集与加工的工具,至于论文有没有新意,看的是导师告诉他的东西有没有新意。做完论文,学位拿到后,还是不会独立做研究,因为研究最难的部分 —— 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身这个过程,不是他完成的。如果导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自然会在开始的时候要用较长的时间才能摸索到门在哪里,但事实上他学到的东西更多。学生自己起步的话,通常都会先看看前辈的论文是如何写成的。但什么是好的论文?好的研究论文应该有哪些共性?据我所知,社会科学跟工科的论文差别很大,我仅就我看到的提供几点粗浅看法。第一,好的论文有清晰的研究问题。无论博士还是硕士论文,最难的是找到一个自己可以解决而且又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对于博士而言,还要是一个别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看到有些论文在开始的部分提出三五个问题加上几个假设,然后几万甚至十几万字写到结论时,已经忘记他曾提出要回答的问题和要证明的假设。也有的是提出了一些伪命题,或者别人已经回答过的问题。更经常碰到的是问题太大,最后无力解决,于是东打一枪,西放一炮了事。好论文的第二个共性是有个纹路清晰并具针对性的文献综述。论文都要有这个部分:把与本研究有关的不同论点、方法、已有的主要结论等做一个简洁而且具针对性的评论,引导读者和你一起看到本研究领域进展到什么地步,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提出自己打算对付其中的哪一个。不做这样的回顾和阅读,就不可能知道自己该在哪里着手,也就不可能清晰地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不少论文题目太大,就是因为在还没有做这个阅读和综述之前,就定下了研究题目。难道不是先定了题目才开始做文献综述的吗?确实不该是这样。开始定下的,其实通常只是一个研究的方向和范围,不是一个研究问题。看到不少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有超长、百科全书式的文献综述,通常是由于作者不知道或者不舍得把自己读过和整理过的文献回述做必要的裁剪。优秀作者不是这样。当他们把研究的问题解决后落笔时,已对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可能你最后能解决的问题已经离开了你的初衷,或者以前做的文献评述中很大一部分已不相干。因此可用更清晰、更简洁、更有针对性的结构去重组以前读过的东西,给人一个涉入角度(perspective)明确、深入浅出、笔笔到位的引子。赘长的全领域综述所显示的并不是知识的渊博,而更像是闭卷笔试中那种大包围的答题策略,让读者怀疑到底作者有没有透彻了解自己要回答的问题在该领域的位置。好论文的第三个共性是写清楚了作者对数据、方法的选择过程和他们所存在的局限性。有完善的数据和好用的方法是再理想不过了。但如果真有这样的美事,通常都轮不到你去享受。我们找到的数据通常不是缺少什么,就是一种局部或者间接的度量。而模型、统计方法也总有其成立的前提。当你越来越熟悉自己所做的一切时,往往忘记了向读者交代很多你知道而他们不了解的细节。好的论文不是这样。他们不仅解释了该解释的细节,还在论文最后对自己研究结论如何受到数据和方法的制约做出清楚且诚实的交代。这是必须的,因为不讲清楚你为知识大楼垒的那块砖哪边的底是实的,哪边还悬空,别人就不知道如何才能正确衡量你的贡献,并继续把楼盖上去。有的论文不得不多些字,往往跟不得不对所用的数据和方法做较多的解释有关。其实,一个好的对自己解决问题之局限性的解释还说明,作者在研究该问题的时候看到了这个问题到底是如何与其它相关问题纠缠在一起的。因此,这种解释的准确到位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问题相关领域理解的真正深度。论文写作是千差万别,我的解读是一孔之见。加之,有内容一般却写得很好的论文,也有很有见地或者创意的论文却写得不怎么样的,情况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不过,我个人以为,写好一篇论文是反映你对某件事情的了解从你以为你懂到你真正懂了不少的一个质变。后面还有第二个转变,就是发现自己花了如此多时间与精力所做的东西原来是那么的浅显,自己原来是如此的无知!而更恐怖的是这第二个转变可能在你论文完成后不久就出现!不过应该明白,知识积累本来如此。你真正收获的是认识世界的能力,它会让你受益终身。来源 :管理学季刊;作者:王缉宪。

是为耆艾

三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暴露了什么

网络配图“问题论文”话题频上热搜。2019年年底,河北发布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今年3月以来,江苏、广东也先后发布抽检结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案剑嗔目

把握这五点,就能写好社科论文!

引自网络近期,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互联网上组织举办了一场教育学研究生的论文预答辩会。会末,导师组组长高金岭教授就社科类研究生论文的写作与研究进行了总结性指导。立哥听后,觉得很有学习借鉴意义,现将其讲话大意整理演绎并转述如下,供各位同好参考:一、“选题”“选题”可谓“研究之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选题将决定论文的一切。不论作硕士研究、博士研究,选题永远都将是一个值得不断审思的话题。要做好研究选题,我们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问题意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要审视我们提出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是好问题还是坏问题?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是一个问题还是多个问题?二是专业相关性。研究学问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要学以致用,通过自己的专业来解决社会问题。在研究生论文写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提出问题是否与研究领域相关、是否与学习专业匹配,力求避免出现研究不深、研究不通的情况。三是可操作性。做研究立戒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出的问题不能光有科学性,更重要的是问题的可操控性,要注意审视研究基础,要多看看研究者自身是否能够较好地驾驭问题的研究,避免制造“空中楼阁”,出现“问题大研究小”无法支撑的情况。二、“方法”“方法”如同“研究之手足”,采用合理的研究方法,是顺利开展研究,如期完成任务的前提条件,这对于完成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来讲尤为重要。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层次体现:一方面可以从哲学层面来构建方法体系,根据研究问题的本质,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来探讨选取合理的研究策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要根据问题实质,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把握好研究方法,比如上位的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等,下位的文献研究法、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三、“逻辑”“逻辑”犹如“研究之血脉”,体现出论文内部结构以及论证关系,要力求有理有据,科学严密。在这其中应注意三个层面的要点:其一是核心概念。如果把研究论文看成一张网,核心概念则是这张网上的关键节点,节点不明则“网将不网”,就无法实现研究意图。其二是理论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研究论文更加强调学理基础,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文献积累,为论文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其三是问题推理。总体上看,研究就是问题推理解决过程。一般来讲,由研究者通过现状调查、推理发现等方式去发现问题,依据相关理论就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因,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因果不分,将问题当成归因,将归因写成问题等情况。四、“观点”“观点”(结论)仿佛“研究之首脑”,是研究智慧、研究精华、研究价值的最高呈现。研究中,我们要关注研究结论的独创性、新颖性、科学性,既要善于开拓创新,在未知领域中发掘新问题,也要善于大题大做、旧题新做,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提炼总结出有价值、有内涵、有支撑的新观点,为推进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新参考。同时,研究观点表达过程中也要虚怀若谷、心怀感恩,注意尊重意识形态要求、尊重前人贡献和已有规则,在措辞上体现出研究者应有的修养。五、“规范”“规范”好比“研究之脸面”,一篇优秀的研究论文不仅要问题合理、内容丰富、论述完备,还应在此之上更深一层,达到“规范之美”的境界。一是要追求行文之美,在用词精炼精当上下功夫,杜绝错别字、错别符号,使研究论文具有求实、求真的语言美感。二是要追求学术之美,要充分运用好学术语言和学术概念,充分体现出研究者的应当的学术修养。三是要追求排版之美,要注重论文格式文字、图表及排版的各种细节,使人有“拿起来爱不释手,放下去怅然若失”之感。(BTW:大意如上。囿于记录及立哥水平,个中演绎不一定合乎原意,敬请谅解。)

大金牙

如何写一篇社科类学术论文?

在社会科学、生命科学、护理和教育领域的大多数论文通常遵循相同的基本结构,并使用APA格式(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尽管这些研究领域可能不同,但写作、出示结果的证据和解释研究过程的方法却非常相似。大多数定量(和一些定性)论文具有相同的结构:1.Introction--引言2. Review of Literature--文学评论3. Methodology--方法论4. Findings (also called Results)--结果5. Discussion--讨论6. Conclusion--结论7. References (according to APA style)--参考文献8. Appendices (if needed)--附录引言应该说明你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研究问题。你的研究有时可能会被称为补充学科空白的里程碑。简要讨论一下这门学科里对,研究人员对这个课题已经有多少研究。有关的背景信息(例如,该领域当前实践、历史或帮助读者“跟上”问题理论的总结)应该放在这里。简要解释你将如何填补现该课题现有认识的空白。在陈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和主要结论时,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论文的其余部分将讨论你的发现并补充有关信息。在写这部分时,你应该问自己以下问题:你是否能清楚地发现问题或陈述研究方法及其解决方式?它有向你的读者展示你为什么要讨论它吗?你有确定为什么你的读者应该相信你的研究吗?文学评论这部分是对学科(你的读者)已经发现内容的扩展讨论。这可能包括对定义、历史或理论更深入的讨论。它也可能会在相似的研究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展示你发现的任何矛盾。它为你的读者表明,你理解该学科的方向,你的研究是有价值的。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你要充分透彻地解释你的研究,让你的读者不需要做任何额外阅读的情况下理解你的研究内容。有时,学生很难理解文学评论背后的概念。如果这篇论文的这个部分让你感到困惑,或者你想要更多的信息,请查看我们在联合国协会写作中心网站上发布的文献综述讲义,或者你可以就此事请教你的导师。方法论方法论部分应该解释你在研究中做了什么,这样,任何阅读它的人都可以复制你的研究过程。书写这部分时,严谨和细节至关重要,你必须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你选择的对象、测量或收集的数据以及进行分析的方法。仔细思考以下内容,并提出适合你研究的任何内容:你选择了什么形式的研究,以及你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你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以及你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该研究是否符合UNA and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的要求,以及你是怎么做到符合要求的?你是如何确定你的研究领域的?你用什么工具收集数据,以及你为什么用这些工具?你是如何设计数据采集方式的?你的补充数据应该包含在附录中吗?你有没有尽可能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你收集数据的过程?你是否描述了你使用的统计或数据分析软件?你的研究方法有任何问题或限制吗?你提到误差幅度了吗?发现(有时被称为“结果”)这部分写的是你研究所得出的答案。这部分不是用来展示原始数据的,而是展示从数据分析中确定的事实。如果你试验初期提出了一个假设,这部分是你陈述接受或拒绝那个假设的地方。格式正确且简短的表格和图表可以成为非常有效的说明形式。在段落中重复你在图表中显示的内容并不总是必要的。文本应该把读者引向图表,而不是重复已经看到的内容。讨论在本部分中,你应该避免重复你在“发现”部分中展示的内容。本质上,本部分回答了“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根据发现的内容和趋势编写段落。找出缺乏相关性的点或展示特例。展示你的研究如何同意或不同意类似或先前的研究。结论一些学科放弃了这个部分(尤其是生命科学),相反,“讨论”将“讨论”与“结论”统一了起来。在你开始写一个总结部分之前,咨询一下你的导师,因为这部分并不总是必需的。一个好的结论应该根据你的发现重申你对研究问题、假设或主要主张的回答。它还应该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实践中应该做出的改变提出建议。参考文献遵守期刊要求的格式即可。特别声明:本文为艾德思(Editsprings)原创文章,并由我司官方账号在相关平台进行统一推送,禁止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抄袭行为!如需转载请联系我司获取授权,并注明详细出处来源。

笼婴

关于社科论文选题拟定与完善的8条建议

论文选题为什么重要?主要在于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选题,这是我们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俗语说得好,“题好文一半”。这篇文章,我想就论文选题究竟该如何拟定和完善的问题介绍八点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1、社科论文的9种类型社科论文的一般类型有7种:研究综述、模型构建、方法应用、新事物介绍、实证研究、理论新解、系统归纳,其中方法应用类和模型构建类数量最多,新事物介绍最易,理论新解最难。还有2种论文类型也值得大家关注:商榷类论文和书评。商榷式论文根据商榷对象分为与作者商榷、与理论、领域、观点商榷和商榷之再商榷。商榷类论文都具有自身的合理性,无非是理论、视角、观点、模式等方面不同理解。应建立在客观的学术价值导向之下,不应成为门户之争。书评是作者对一本著作的介绍或评论,也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最多的是评论性书评,是对著作的价值判断,对作者思想和内容进行评价和探讨,学术性很强。第二种是报道性书评,包括简评和评价,一般是对新书进行介绍,侧重对作者介绍和内容描述。第三种就是读后感,它是一种间接的评论,主要是作者阅读该书之后,能够给读者带来的影响和启迪。《中国图书评论》是专门发表书评类论文的学术刊物。部分学科发表书评较多的刊物,图书情报类有《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另外《情报理论与实践》《大学图书馆学报》设有书评栏目。翻译类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史学类有《世界历史》《抗日战争研究》《安徽史学》《史学理论》。2、论文选题的2个原则1.价值原则。主要是理论层面要提出新理论、新观点,要创新,应用方面要结合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2.可行原则。主要指要考虑主客观的条件,要有可行性。3、选题拟定的3个方法1.经验积累法: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实践中,注意观察社会生活,关注某一方面的实践的成果,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我们自己的创新思想。例如《媒介商业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应对》《日常生活维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研究》《互动仪式链的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宿舍文化研究》《榜样文化传播的话语困境及其表达方式创新》。2.文献分析法:通过阅读大量核心刊物文献发现新的选题。例如,《北美“图书馆中的女性”研究:重要著述、主要学者及研究框架》《基于知识图谱的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知识图谱分析——基于知网CSSCI(1998-2019)数据》。3.交叉联想法:发现其他学科领域和研究相近的话题,再从本学科领域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例如:《节令、礼乐、道教:政治文化视域下的宋画瑞鹤图》《中国网络空间的色情文化变迁史》。4、选题追踪的7条技术路径1.顶层设计:追踪党和国家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焦点;2.命题写作:期刊选题、项目申报指南、会议征文选题;3.查漏补缺:前人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弥补理论欠缺;4.理论解读:国家新思想、新观点的理论基础、思想内涵;5.预测研究:预测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态势;6.案例研究:以案例为切入点,从不同层面分析,从结论中凝练选题;7.比较分析:比较国内外研究成果。5、选题需要处理的6对关系1.大与小的关系:选题要恰当,最好是小题大作;2.新与旧的关系:选题新颖与历史陈旧;3.远与近的关系:当前需要解决研究和长远需要解决研究;4.冷与热的关系:研究较少和研究较多;5.专与交的关系:本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6.理与实的关系:理论价值较大和应用价值较大。6、论文选题的完善要点论文题目要引人注目,又便于记忆,要反映文章的重点和特点,简练、恰当和流畅。疫情类选题可以修改为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7、论文标题语言结构的9个类型1.疑问阐述型:如《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2.切入论述型:如《视域、困局与进路: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三重向度》;3.视域指导型:如《“学以成人”视域下高校文化公寓建设研究》;4.问题延续型:如《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5.主题分解型:如《“互联网+教研”形态研究:内涵、特征与趋势》;6.概念对比型:如《赌局与赌徒——一个县域教育生态的非典型素描》;7.矛盾对立型:如《“人”与“非人”——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考察》;8.理论概括型:如《电子教材的本质辨识:来自三个世界的观察》;9.设定悬疑型:如《谁往课程里“掺”了水:高效水课形成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8、目标期刊对选题的3个影响1.目标期刊栏目设定对选题有制约。刊物有自身的栏目策划,这就是编辑择稿的方向,撰写时应瞄准栏目设定。2.目标期刊文章层次对选题有影响。目标刊物连续几年发表的相同或相近的文章影响选题的撰写。3.目标期刊征稿启事对选题有指导。刊物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对于某一类研究比较少或新话题会进行征稿,这可以促进选题的完善。来源:老踏科研联盟 作者:海波

内学

三省硕士论文抽检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原题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

其死也薄

徐若瑄硕士论文《研究自己》惹争议,看徐若瑄怎么回应

硕士论文「研究自己」惹议,徐若瑄亲自回应了。(图片来源:徐若瑄脸书截图)艺人徐若瑄「Vivian」去年才开心宣布已顺利在硕士在职专班毕业,透露除了领取证书,还得到「杰出表现奖」,让在场人士都为她喝彩。近日却被质疑硕士论文题目「研究自己」引发网友热议,她今天在脸书发文表示,自己是写技术报告,以自身经历着手论文动机,是希望学以致用,和职场经验相结合。徐若瑄1975年3月19日台中县丰原市(今台中市丰原区)出生,擅长词曲创作并精通多国语言与乐器,其演艺事业在台湾、香港、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以及亚洲各地都有优异的成绩。近期有网友披露,她在世新大学公共关系暨广告系的硕士论文主要研究对象是自己,引发网友讨论。对于论文引发的争议,徐若瑄本人19日在脸书发文回应,论文选择「技术报告」,用自身30年经验和自己本身在做的事,是最擅长也会有最多资源,同时对自己最有帮助也最有意义,所以锁定演艺圈范畴,但以谁为案例都会担心说错写错。徐若瑄表示,在指导教授同意下,觉得写自己,一来资料搜集取得较完整,二来是对自己的自我检视,研究后的结论,自己也可以跟进优化现有计划,研究报告除了研究尽可能追求完整,若还能有建设性分享,进而延伸有优化后续,对她来说就是有意义的论文。徐若瑄坦言,上课学习许多市场理论及实务案例过程中,常会有「原来我和团队之前做过的决策和创意不是凭借直觉,而是经验值累积的专业应对,和学到的理论不谋而合」的惊叹,恍然大悟之余,也充满热情,想将更多精辟的市场概念学以致用,套用在自己的职场实战中。徐若瑄解释,这也就是她一开始选择以自身经历为起点来着手论文的动机,能学以致用、和自己的职场经验相结合、融会贯通,正是她希望攻读学位时能达成的目标,不是学问归学问而已。对于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区别,徐若瑄也引用指导教授许安琪的文字说明。徐若瑄表示:选择以自身经历为起点来着手论文的动机,是希望能学以致用、和自己的职场经验相结合、融会贯通。(图片来源:徐若瑄IG截图)对此,世新大学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专任副教授许安琪回应表示,徐若瑄为艺术类从业人士,依学位授予法规定,撰写技术报告以取得硕士学位,技术报告强调实务应用价值,和一般硕士论文强调理论创新,两者本质不同。许安琪也提到,徐若瑄的著作旨在提供艺人转型策略参考,以她在演艺圈发展的多元化且深耕超过30年,实具有研究的选样代表性;研究方法采自述法,这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许多硕士在职班论文会以研究者自身所处机构(公司或企业)或场域为研究主体(以某企业或品牌为例)。

桑乎又曰

青年教授百余论文凭空消失 硕士学位论文都被删除

梁莹的一些论文与别人论文存在大面积雷同。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从学术头衔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论著是一位学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如今无法检索的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她“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但对梁莹的声誉来说,这些“垫脚石”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例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是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减版,只有极少数句子有说法上的差别。这些学术上的污点,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都被从数据库里暂时抹掉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匿名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2014年前后,这份期刊收到了梁莹从知网撤下其已经刊发的文章的要求。这位负责人对此事印象很深,主要是因为作者主动要求下撤文章的情况极其少见。自创刊以来,这“可能是唯一一次”。梁莹希望这份期刊从知网上撤掉的两篇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均是她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读硕士时期发表的。她告知的撤稿理由有两条,一是发表论文时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浅,二是现在自己只发英文论文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说,“我不认可这个原因。学问都是逐步精深的,难道现在成熟了,成了教授了,就不承认当时学术的粗浅了吗?”因此,这家期刊没有答应梁莹的要求,之后也与她再无联系。但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中消失了。中国知网负责期刊采编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也不清楚文章下线的原因,但按照撤稿流程,需要期刊社出具撤稿函。数据库是与期刊社合作,论文作者个人没有资格撤稿。万方数据库资源合作中心工作人员赵书杰则称,撤下文章“原则上要编辑部同意”,但梁莹这次的情况是作者要求的,“有特殊原因”却“不便透露”,但确实是符合撤稿流程的。上述期刊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向数据库出具过撤稿函。主动下撤文章一般是发现文章在重复率检测中不合格,或存在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问题。数据库不可以未经编辑部允许就撤稿。两家数据库方面均表示,会对新收入的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很早以前的文章都是直接收入。前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年的论文查重技术还不普及,审稿专家无法保证阅尽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上的所有刊发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难以避免。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了截至发稿时,记者在“百度学术”检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莹,得到125条检索结果,每一篇都给出了引向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链接,但点击后,均显示文章不存在。引向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等国内文档分享平台的链接,对应网页也无法查看。这些消失的文献甚至包括梁莹的硕士学位论文《善治视野中我国公民的行政参与——现状、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和博士学位论文《当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即使是提供电子版的相应期刊官网上,绝大多数也无法检索到文章,对应页码有图片预览,但无法查看具体内容。记者到图书馆期刊室里逐一对比后发现,120多篇文章都确实在期刊上白纸黑字发表过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教授说,2016年和2017年,该院多名教师从不同渠道获悉了梁莹撤稿之事,但没有料到会有100多篇。这位教授说,梁莹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任教时,学院内部曾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她才30岁,就发表了30多篇论文,以文科的标准来看,担心她不太严谨,而且这些论文中并无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时任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梁莹参加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选聘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当时社工系的总体科研能力弱,而梁莹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所以顺利通过了。从程序上说,梁莹的入职没有什么问题。记者查询到,梁莹2009年之前发表的论文远多于30篇。仅2003、2004、2005年,她就分别发表论文22、11、17篇,2006年至2008年共发表16篇,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署名。她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与《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属一稿多投,且全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存在雷同。在数据库中,记者还发现数十篇其他作者的论文与梁莹的论文内容十分接近,但发表时间要晚于梁莹。2009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后,梁莹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都高于4篇,其中2011年~2013年各发表中文论文12篇、14篇、10篇。从2014年起,梁莹开始发表英文论文,鲜少发中文论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介绍,梁莹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2011年,梁莹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又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周晓虹回忆,梁莹进入学院后对工作“十分投入”,怀孕时都挺着大肚子、手上托着电脑边走边看,比较刻苦,发表的中英文论文数量较多。因此,她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院里都给予了支持。她通过了包括“青年长江”在内的多项人才评审,这些评审都是由国家各部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能够选上说明其具备了相应的研究能力。得知梁莹撤稿的情况后,周晓虹曾与她交流过。他向记者回忆,几年前,梁莹能连续发英文论文后,对发表中文文章就有些不屑。所以面对周晓虹的询问,她回答称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则说,关于此事,现在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都是传闻。他强调,该院的学风整体上是非常好的,也产出了很多具有内涵和思想的学术作品。但如果按照国外某些学术期刊模块化的方式来做论文,那就会影响文章的内涵,对学术本身是一种伤害。“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据梁莹的同事介绍,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关于梁莹的传闻,建议校方调查核实,否则“可能迟早要出事”,影响南大和社会学院的声誉。当时接待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表示会认真对待,但迄今没有反馈结果。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南京大学的学风督导员曾在课堂督察中发现她有这方面的问题。梁莹开设过社工系大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以及大一年级通选课《社会工作概论》。社工系2014级本科生张云开(化名)告诉记者,梁莹常常早退1节课的时间,每节课都会长时间安排学生发言,自己玩手机或打电话,课堂上会出现10分钟里她自己玩手机而全班鸦雀无声的状况。张云开回忆,梁莹还在课堂中炫耀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荣誉,表达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她还会将期末考试的题目提前透露给学生,给绝大多数人打出高分。2015级本科生刘明萱(化名)告诉记者,梁莹上课就是坐着念课件,还时常在课堂讨论时吃零食。上《社会工作行政》课时,18周的课时,老师有五六次没有到堂,前3次安排了研究生讲课,后面只是安排助教盯着学生,让学生自习。他们还反映,梁莹经常利用这门课让学生帮自己做私活儿,例如课程作业是帮她录入问卷,或安排学生去做与课程主题毫不相关的课题的回访工作。社工系要求本科生在大三结束时完成一篇学术论文,2015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梁莹当导师。上述情况,周晓虹对记者表示基本属实。为此,去年周晓虹根据学生的反映,专门组织了学院的5位领导去轮番听课,并根据听课的情况对梁莹提出过相应的批评,也组织梁莹与学生作过交流。梁莹表示愿意改正。社会学院现任院长成伯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院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已经启动调查工作。如果梁莹教授学术不端的情况属实,一定会公正处理。10月23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梁莹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她表示,上述情况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关于一稿多投,梁莹解释说,当时期刊即使不接收论文也不会给回复,所以等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她会将论文修改后另外投稿。梁莹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自己的前途。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认。”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撤稿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通过联系数据库公司的法务部门撤了稿,理由是这些数据库刊载她的论文没有经过作者允许,也未支付报酬。在数据库里,那些论文的痕迹一点点被消除了。但这种删除有点像是掩耳盗铃——它们已经被保存在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白纸黑字,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是谓天均

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哪些问题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柴如瑾 陈 鹏)内容:光明微教育、《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6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