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最新报告发布风不止

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最新报告发布

7月28日,安徽财经大学发布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2019)。八部系列研究报告基于翔实的统计数据,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推动安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八部系列研究报告分别为《安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安徽贸易发展研究报告》《安徽财政发展研究报告》《安徽投资发展研究报告》《安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研究报告》《安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报告》《安徽养老发展报告》及《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安徽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丁忠明说,高校智库是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2018-2019年,学校3项智库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136项成果先后获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安徽省委省政府等部门的采纳或批示;2018年学校发表核心论文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86位,获国家社科立项20项,2019年已立项14项,立项数位居全国财经类高校和省属高校前列。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会恒介绍说,2006年以来,该校已连续14年出版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逐步呈现系列化、品牌化与高端化特点,在国内和省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根据《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8年发展报告》,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作为安徽省十大重点智库再次入围全国高校智库100强。张会恒说,这些年来,系列研究报告的政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媒体影响力均在不断提高。(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别离开

稳中求进 奋力前行——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题:稳中求进 奋力前行——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华社记者每逢岁末,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海内外关注。通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经济工作、分析经济形势、部署下一年经济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总揽发展全局、作出科学决策,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高瞻远瞩、谋篇布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2017年12月20日,党的十九大后第一次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科学回答了经济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9月15日,在上汽集团乘用车宁德基地车身车间,工人操作机器人分拼汽车板材。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阐述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重要平台。“十三五”时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产业发展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资源环境到社会民生,从对外开放到创新驱动,宏大的经济工作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缺项得以补齐,重大方针政策更加完整,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清晰。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勾勒了经济政策的框架图——“十三五”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牢牢把握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历史重任,对发展大势作出一个个重要判断,对发展走向作出一项项重大决策。2016年,首次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2017年,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再次阐明“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2019年,坚定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础。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动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提出了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有力指引了中国经济航船沿着正确方向前进。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实现目标的施工图——“十三五”时期,我国走过一段殊为不凡的历程: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2017年,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黄家屹崂村新貌(4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一个个重要发展节点,一个个重大目标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实施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举措,提出明确的经济工作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宏观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有效引导了市场行为,稳定了社会预期,2016年至2019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7%,实现了稳中有进。始终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打赢三大攻坚战、扩大有效供给、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不断出实招、出硬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塑造了中国发展新优势。实践充分证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决策是正确的,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复杂多变局面下驾驭经济工作的高超智慧和能力。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着眼长远的路线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大循环,“十三五”时期已打下了扎实基础。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2019年的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提前进行战略谋划和布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特征。明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必将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部署行动方案。坚定方向、保持定力——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2018年效益与利润大幅增长,纵然面对疫情影响,今年钢铁行业整体运行仍好于预期……“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逐步走出过剩困境,行业效益大幅提升,特种钢、“手撕钢”“笔尖钢”等一批高端产品兴起,填补了国内空白,占领了国际市场。5月22日,工人在河北省迁安市首钢迁钢高端汽车板生产车间成品区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由量到质,一减一增,钢铁行业的深刻转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实践。纵观5年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到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再到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十分明晰。“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趋势新挑战,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5年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上升至2019年底的76.6%,宏观杠杆率高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通过降成本,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降低,2016年至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累计将达7.6万亿元左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代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动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出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改革举措逐步落实落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放,是“十三五”时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另一个关键词。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积极扩大进口,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推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加快多双边自贸协议谈判……这是海南三亚亚特兰蒂斯度假区(4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眼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提出一系列务实、高效的开放举措,推动对外开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三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水平达到新高度。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地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准实施。在振兴实体经济上,明确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上,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要求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这是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的中国散裂中子源(2019年7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三号”原型机机房内,应用研发部部长孟祥飞(左)和同事一起巡查(2019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4%,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3亿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载人深潜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5月5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新华社发(屠海超 摄)面向“十四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必将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让中国经济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12月2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这是光量子干涉实物图:左下方为输入光学部分,右下方为锁相光路,上方共输出100个光学模式,分别通过低损耗单模光纤与100超导单光子探测器连接。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新华社发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今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中华民族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即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在“十三五”期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稿中,“民生”一词出现23次。5年来,牢牢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瞄准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和短板,一系列工作紧密部署。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5年来,紧紧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方向、定任务,推动精准脱贫部署精准落地——从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从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到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这是9月1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鲁基乡中坝村拍摄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排兵布阵、攻坚打垒,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自2017年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步部署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是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的沿湖景观带(2018年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面对风雨挑战,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政策托底,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民生底线、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从针对化解过剩产能,出台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政策,到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从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到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精准施策,让更多百姓“端牢饭碗”“端好饭碗”。5年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000万人,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这是10月28日拍摄的上海市2021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紧紧围绕人民所急所盼所想,精准施策、构建机制——从化解房地产库存,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从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到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到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稳”字贯穿始终,托举起百姓“安居梦”。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到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走“绿色之路”,迎来更多蓝天、绿水、好生态。从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从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从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到推动“厕所革命”……12月4日,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德胜镇德胜村“幸福之家”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带领居民一起做操锻炼身体。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对民生关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一年年推进、一件件落实,把民生“小事”当作最重要的大事来办。“十三五”期间,全国棚改开工约2300万套,帮助5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养老服务床位数超过761万张;健康中国战略稳步实施,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河北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村医为村民测量血压(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一个个数字,承载的是百姓心中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撑起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即将开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中国经济将不断育先机、开新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记者赵超、安蓓、张辛欣、申铖、黄垚)

娓娓不倦

高质量发展迈出关键一步——专家学者解读《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编者按《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组组数据、张张图表翔实生动地记录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时代取得的新成绩。201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完成,实现了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国内消费升级势头不减2018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9.0%,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消费连续5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76.2%。在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能够取得这一成绩相当不易。消费领域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城市和乡村消费、线上和线下消费、商品和服务消费等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首先,进口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2018年,我国进口商品超过了14万亿元,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5.8个百分点。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壮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特色优质消费品的进口需求增长较快,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大规模进口对提升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服务消费作为带动消费增长的主力军地位更加凸显。我国居民支出中用于食品烟草的比重持续降低,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较2017年进一步降低。消费的选择性、灵活性增强,对发展享受型需求增加,服务消费占比快速上升,2018年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了49.5%,已经接近一半。2019年,随着居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商务部等相关部委为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升级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保障举措,消费总体上将呈现规模稳步扩大、升级势头不减、模式不断创新的发展态势。同时,消费在稳就业、稳外贸、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预期中都将发挥关键作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经济日报记者 冯其予整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民间投资呈现回暖迹象2018年,我国民间投资呈现回暖迹象,同比增长8.7%,较上年提升了2.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出现反弹,除了有2017年基数偏低原因外,主要在于前期出台的稳定投资系列政策落地见效。一是“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中央和地方纷纷精简合并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提高企业登记和注销的便利性,营造良好的市场监管环境。同时,放宽政府主导项目的限制条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资源开发、交通、市政等项目。二是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包括调低增值税、所得税、社保费率以及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大幅度减轻了民企生产经营的成本负担,增强了其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推进产权保护制度持续完善,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招投标、用地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大中小企业一视同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充分肯定了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了民企再投资的信心。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这意味着要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此,国家将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通过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适度扩大总需求,为民间投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稳固民间投资持续发展提供畅通的经济循环。三是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走深走实,包括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保护民营企业家的人身财产安全,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为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整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长湧——外贸巩固稳中向好态势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05050亿元,比上年增长9.7%。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外贸逆势而上,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稳中向好目标。这个成绩是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动能趋缓的情况下取得的。2018年,世界经济虽然延续温和增长态势,但增速较2017年下降。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发展阻力重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外贸继续实现高速增长,进出口增长率远超美国、德国、日本等贸易大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速高出全国整体增速3.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我国外贸具备较强竞争力,优质优价的产品和服务在“一带一路”国家需求旺盛,能够有效抵御外需波动,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这个成绩是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外部需求出现疲软的形势下取得的。作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国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中美经贸合作在困难和挑战中曲折前行。在这样的形势下,2018年我国对美出口依然实现8.6%的增长。这恰恰说明,中美经贸结构互补互惠的基本面没有变。这个成绩是在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取得的。2018年,在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的国际大气候下,我国频频推出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政策之密集、涉及领域之广、开放力度之大为近年少有,顶住了保护主义的逆风,强有力地推动外贸完成预期目标。特别是2018年我国进口增长12.9%,远超出口7.1%的增速,贸易顺差大幅收窄,向全球开放市场、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成为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扎实实践。(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整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20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716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2%,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8.3%,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6.8%。20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创历史新高。虽然2015年以来房屋销售面积持续创新高,但增速已明显放缓,2016年销售面积增速较2015年增长22.5%,2017年和2018年的增速分别回落到7.7%和1.3%。随着2015年以来商品房销售持续增加,去库存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2414万平方米,比2017年末减少6510万平方米,较2016年2月份的峰值下降21517万平方米。其中,12月底商品住宅库存为25091万平方米,是2013年以来的最低值。但商业、办公等非住宅类库存下降较为有限,12月底非住宅类待售房面积为27323万平方米,较2017年底只减少了1437万平方米,目前非住宅类待售房面积仍高于2015年的水平,去库存压力仍然较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3月份以来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始终高于销售面积增速,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在销售面积增速持续回落的情况下,新开工面积增速不降反升,全年新开工面积增速比销售面积增速快15.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后续的供应压力将会加大。新开工面积增速再次持续高于销售面积增速也意味着后续可能会再次面临库存增加的压力。由于各地房地产市场差异较大,2019年各地在实施一城一策时,宜更加重视加强房地产市场供需双向调节,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经济日报记者 亢 舒整理)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李昕——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总的来看,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我国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一是社保改革、精准扶贫等惠民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有助于改善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居民增收。二是个税改革直接提升居民收入。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减税力度不断加大等措施在提升企业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居民工资性收入。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有助于推动消费需求稳步扩大,有利于巩固并进一步推进内需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需要看到的是,近年来我国GDP增速变化对居民收入增速变化的贡献呈放大效应,即GDP增速相对放缓或加快时,收入增速会呈现更大幅度的放缓或加快。因此,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收入增长问题。要加快推动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一是要通过创新推动现代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居民部门的产出规模;二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不断提升社会总体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劳动力报酬份额;三是要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居民非工资性收入水平提升;四是要加强居民合法财产保护,保证居民财产性收入;五是要通过放开准入限制、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缩减负面清单等措施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经济日报记者 林火灿整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脱贫攻坚初战告捷2018年,全国重点地区脱贫攻坚加快推进,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年末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4个百分点。2018年脱贫攻坚战之所以能初战告捷,是因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脱贫攻坚在力度、广度、深度和精准度上都达到了新水平。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并将128项任务分解落实到71个部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落实《指导意见》作出明确部署。各地区各部门都制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提出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总的来看,脱贫攻坚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各项工作开局良好。扶贫机构从来没有这么整齐,阵容从来没有这么强大。各行业、各部门都加大了支持力度,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比如,交通扶贫全年安排贫困地区车购税资金2144亿元,新建改建贫困地区农村公路20.8万公里;水利扶贫全年安排贫困地区水利建设投资980亿元,解决了419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8年,中央确定重点支持“三区三州”,新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0亿元用于“三区三州”,占全国新增资金的60%,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进程明显加快。经过2018年一年的努力,中西部地区169个深度贫困县2018年贫困人口也大幅减少,共有460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 (经济日报记者 黄俊毅整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良性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8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继续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监测的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35.8%,未达标的城市占64.2%。PM2.5未达标城市(基于2015年PM2.5年平均浓度未达标的262个城市)年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4%。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海水的水质改善幅度较大。近岸海域417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74.6%,比2017年增加6.8%;三类海水占6.7%,比2017年下降3.4%;四类、劣四类海水占18.7%,比2017年下降3.4%。这一成绩的取得与陆地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巨大密不可分。在生态建设方面,继续有所作为,如人工造林面积36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0.9%。森林抚育面积852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万平方公里。过去一年,我国在大气、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等方面仍然能够有较大作为,人民群众的绿色发展获得感继续增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实抓环保的氛围已经形成。二是对于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作出了周密部署。此外,污染防治、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与气候变化应对有机结合,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效应得到提高。近几年全国经济指标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开始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通过前期的艰巨努力,目前既持续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又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良性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经济日报记者 曹红艳整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18年,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从总体来看,2018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连续6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实现了年初制定的新增就业目标。从失业率指标来看,在全球范围也处于较低水平。从核心指标来看,可以作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判断。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首先得益于经济能够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经济增量不断扩大,为稳就业奠定了基石;其次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当前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再者是就业稳定,更得益于新动能对新增就业的贡献。随着去产能、去杠杆等任务加码,以及外部环境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从总量看,今年我国城镇就业的新增劳动力仍然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2019年稳增长保就业任务仍比较艰巨。展望未来,经济平稳运行、新动能快速发展,将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坚实基础。不过,劳动者能否稳定就业,还需取决于个人技能、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国家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手段。越是在经济结构变化比较迅速的时候,越要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整理)来源:经济日报

橘裕

中国学的核心课题:从韦伯之问到谭中之问

过去一二百年间,国内外的中国问题研究者们提出过许多全局性的“中国问题”。但国外的汉学家们时常无法避免文化和信仰差异造成的以西格中、郢书燕说现象。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时,容易受自身文化体验和智识经验牵引,提出诸如中国“缺少什么”以及“何以中国未发生类似现象”这样的问题。这类问题背后往往体现着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的二元对立思维,即以代表现代工业型社会的欧美经验来考量以传统农业为特征的东方社会。典型且影响巨大的如“韦伯之问”。韦伯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等著作中反复提出,为何中国、印度这样的东方社会,没能在政治、经济、科学乃至艺术领域走上独立于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在国际范围内看中国研究的许多重要命题,都能感受到韦伯思路的影响。例如伊懋可提出,中国何以在达到“中古经济革命”之后,未能实现欧洲式的科学变化与组织变化?“孔飞力之问”则提出,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国家?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例子是“李约瑟之问”,即“现代科学为何没有出现于中国”或曰“何以现代科学出现于西方而非中国”?不过,与韦伯一样,“李约瑟之问”最早产生于他对自身社会的关切,即“为什么与古代和中世纪相对的现代科学只能在西方发展起来”。如果将“李约瑟之问”作为中国知识史的研究对象予以观察,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语境,并以更宽容的知识立场来看待它们。首先,“李约瑟之问”并不因其提出者是英国人而构成一种异文化的偏见。李约瑟本人也曾大声疾呼:“是现代的普遍科学!不是西方科学!”他关于中国科学发展滞后的思考成形于20世纪40年代初首度来华前后。其实,在他之前,包括梁启超、任鸿隽、冯友兰等就纷纷对中国科学何以不发达进行过讨论,希望为国家通往富强之路廓清障碍。中国学的重大命题应该具有由地方性知识通往全球性知识的内涵。其次,“李约瑟之问”常常被人忽视的另一半内容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在《世界科学的演变——欧洲与中国的作用》一文中,李约瑟还提出,从先进与后进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析出“超越”与“融合”两类现象:在16世纪以前,主要是东方超越西方并滋养西方科学,其后则是西方超越东方,科学的知识逐渐与东方社会形式结合,促成新的融合。李约瑟的思路启示我们,将中国学命题置于比较文明、全球史的框架来研究,则可以匡正单向研究视角下以西格中的思维局限。以世界的视角观察中国,和以中国的视角观察世界,不仅对研究思路甚至对提出问题的角度都有影响。加州学派的代表学者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及欧洲经验的局限》一书中提倡“互为主体”的比较研究方法,即“一方面用欧洲的经验评价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则用中国的经验来评价欧洲”。这些来自西方学界的声音代表着近年来海外中国学领域新的研究趋势,即藉由中国思考世界,但又绝不是以特殊性取代普遍性。最后,“李约瑟之问”及其他中国学命题,隐含着世界对中国的期待。身处海外的华人知识分子往往对这种期待感受深切。在中国的发展尚不足以满足这些期待时,他们便会产生源于责任感的焦虑。典型的例子来自印度华裔中国学家谭中提出的“海外研究中国问题何以不看中国书”。更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美国华人考古学家张光直:“为什么在20世纪的学术研究上,中国对人文社会科学作一般性贡献的潜力完全不能发挥?”“谭中之问”与“张光直之问”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问题本身的深刻与尖锐,更在于问题背后将民族主义情感和人类文明发展统一起来的价值取向。上述问题及其反映出的价值内涵也值得国内学界对海外中国学予以再研究时反复思量。 (本文系教育部2020年度中外人文交流专项研究课题“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中国文化核心理念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WRW20-FB003)阶段性成果)(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唐磊精彩推荐:德国《华裔学志》转向关注更全面的汉学研究文学与现实的全幅关系——叶燮《原诗》的问题主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的文化记忆书写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鲁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诞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0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向世界郑重宣示。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文明史上,这一庄严时刻必将载入史册。3万多字的大会报告,是时代坐标,是党心凝聚,是民心承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贯穿着一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结过去、研判现在、谋划未来的“时间轴”,举旗定向,向全党全国上下发出了进入新时代、迎接新使命、迈向新征程的强力号召。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兰红光 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新思想“十九大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报告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阐述得科学、准确、明白、透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宣言书和动员令,展现了一种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韩庆祥教授进一步解读说,报告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与战略定力,“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时代起点上,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确立起新的历史坐标,体现了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战略安排,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集中揭示了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真理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引。”采访中,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峰用三个字总结了十九大报告的突出特点:一是“新”。报告作出了“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新方略”等重大判断,提出了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高度概括,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转折期所作出的政治宣言,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新气象;二是“实”。报告既有远大清晰的目标、思想、方略,又为新的三十年战略安排标定出具体“路线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精神品质;三是“力”。报告高度凝聚了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指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这一磅礴力量的坚强核心,人民群众就是这一磅礴力量的不竭源泉。“报告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田改伟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执政近70年、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的深刻的理论思考与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飞跃。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圆满收官,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未雨绸缪,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需要新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必然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对未来的发展,将起到塑造、指导和引领的作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春说。10月19日,习近平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这是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将一幅鸟瞰村子新貌的照片送到习近平面前。习近平起身接过照片,边看边称赞:“这是风景画,很漂亮!” 兰红光 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诞生自建党以来,无论是中国革命、中国建设还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和思想建设,勇于而且善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每一个复杂阶段,进行开创性的理论探索和思想创新。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实践型政党锐意进取的鲜明品格。党的十九大开幕会后,接受采访的十余位专家一致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绝非主观选择,而是客观必然。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解读说,关键就在于,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这首先基于过去五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对此,十九大报告从十个方面给予了高度概括。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这些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夯实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雄厚基础;这些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面貌,进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新的使命担当、新的时代要求,必然地要求新理论新思想的产生。多位受访专家都认为,把握“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必须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特点。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海涛解释说,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向全党提出了重大时代课题,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前。十九大报告对此作出了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讲,“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与此同时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构成了我们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动力,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的逻辑起点。”颜晓峰说,以此为基础,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至少到21世纪中叶,我们的政策制定、发展方略、改革路径的选择都将依据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来谋划,以此为基础,在实践中构建起的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极端重要,意义深远。”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说。张希贤则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具划时代意义的是,它还展示出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正在进入全新境界。10月19日,李克强参加党的十九大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团讨论 丁林 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新时代思想内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刘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依托于不断推进的时代潮流、蓬勃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他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八个“明确”清晰阐明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十四项基本方略具体谋划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展开和内涵逻辑,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的‘新目标’‘新使命’,面临的‘新矛盾’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与治党治国治军的各方面工作紧密相连,既有理论高度,更具实践价值,将指导我们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刘峰认为。“八个明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破题,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有机结合,把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具体化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说,“八个明确”是对十八大以来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进行的系统化归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一个完备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10月18日,张德江参加党的十九大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讨论 张领 摄在“八个明确”中,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们将用两个15年分阶段建成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目标的提出,勾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一公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田改伟说,这让人切身感受到了“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一论断是那么真实、可感。“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具体领域工作的政策定位。”刘春认为,十四个坚持,围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判断和根本主题,谋划了今后我们要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干得更好。“十四个坚持之间是彼此依存、相互关联协调、不可分割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整体,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略体系。”“十四个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圆心,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开始布局,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进行谋划,直到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压轴,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同心圆’。”竹立家说,十四个坚持构成了新时代的发展蓝图,既是改革发展的路径,也是改革发展的目标,同时还是改革发展的方法。10月18日,俞正声参加党的十九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团讨论 谢环驰 摄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对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经验的总结,更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宝贵经验的集大成。在他看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二是,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贯穿于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始终;三是,体现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要求,围绕新目标、新矛盾,抓住了改革发展的关节点。“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从理论自觉到实践自觉的全方位思考。”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副教授曹鹏飞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把未来的30年我们承担的责任使命和任务,做了全方位的观照,时间和空间的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于中国未来的30年怎么办、怎么走、怎么发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清晰周密的战略规划和安排,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现代化,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而辽阔的意义。“八个明确的深刻内涵、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一个完整、全面的整体。”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说,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凸显了“新时代”、定位于“新目标”,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力解决“新矛盾”,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锐意创新,更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不变初心。10月18日,刘云山参加党的十九大云南省代表团讨论 丁海涛 摄“以人民为中心”乃新时代思想灵魂如今,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进入新时代,明确新使命,阐明新思想,提出新方略,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在党的十九大这一铭刻历史的重要时刻,习近平同志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十九大报告的主题,饱含着共产党人家国情怀。“报告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刘峰说,“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十九大报告开篇就简明扼要地凸显出“人民”主体地位,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认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十九大报告通篇都体现了党的宗旨,从大会的主题‘不忘初心’,到‘新时代’的特征,从‘新矛盾’的新判断,到具体的方略布局,都凸显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在报告中,有很多精彩的表述,例如,“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打动了郝立新,“这些表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0月19日,王岐山参加党的十九大湖南省代表团讨论 姚大伟 摄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都认为,在十九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以贯之的红线。这再次提醒全党上下,要牢记“我是谁”,明确共产党人对自我身份的准确定位;要明确“我从哪里来”,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要把握“我现在在哪里”,廓清标定党和国家事业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与现实坐标;要清晰回答“我将要到哪里去”,指明继续前进的方向与目标。刘春认为,十九大报告的十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为民理念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等治国理政的要素之中,这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人民群众始终是实现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之源,党的坚强领导正是这一伟大力量的核心。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十九大报告中是新表述,但不是新判断、新现实。”刘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经过历史反复证明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 的主心骨,其政治地位不可替代。”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虎学说,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96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干事”,更能“干成事”,所以能赢得人民的拥护。10月19日,张高丽参加党的十九大陕西省代表团讨论 王晔 摄“十四个坚持之所以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开始布局,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压轴,就是表明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攸关的作用。”竹立家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许耀桐说,十九大报告以专章阐述了党的建设的问题。要把我们党建设好,首先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党的纪律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要持续抓好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夯实基层,增加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更高阶段,未来挑战更多,风险更大。”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义天看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什么叫做“一张蓝图绘到底”,什么叫做“一茬接着一茬干”,什么叫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中国共产党,将无往而不胜。(原标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诞生?》,原作者袁元 夏宇 屈辰 程姝 陈燕 张康喆。编辑杨书挺)

红藏品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核心思想和精髓要义

[摘 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基于其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其核心思想、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深刻理解其理论体系和理论精髓,掌握其内在逻辑,从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行动上、实践上深入把握,整体推进学习向深里走、向实里走、向心里走。[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核心思想;精髓要义;理论体系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世界战略格局大变动、人类发展方式大转型、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各种思想文化大激荡等的深刻认识,针对“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治国理政的伟大进程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教育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基石,是民族振兴的奠基工程。党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于党的教育方针、聚焦于办学方向,反映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设想,于新时代的集大成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领会其时代背景、科学体系,深刻理解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产生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全局出发,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一要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度理解教育的战略地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交汇,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最鲜明、最深刻的时代背景。从世界格局、国际竞争的大格局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力量对比,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近百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奠定、历经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等重大历史事件形成的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根本性变化,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已经被打破,世界大局正在加速演变。直至今日,国与国之间不断博弈,大国试图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世界版图,再加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国际格局几经演变,从美苏军备竞赛两极对峙,到后来新兴力量不断升起,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并日趋多极化,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当今世界,国际秩序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巨变,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世界处在矛盾斗争和动荡不安之中。当今中国,历经百年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变量。从国家发展格局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前景,把国内大局的核心内涵聚焦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上来;分析国际复杂形势,把国际大局的核心内涵聚焦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来。一个“全局”,一个“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构成了事关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局性战略性命题。这个论断表明了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充分认识到两个大局及其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精准定位中国所处的历史坐标与世界坐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握住了两个大局,就把握住了大势,抓住了事关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和策略战略问题,共同构成“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大局所系,大势所趋,教育要在把握“全局”和“变局”中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这些重要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家、战略家,对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长远战略部署。为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无论前进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要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按照既定目标和安排,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这是我们谋划未来、应对当前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所在,也是教育事业充分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的崇高责任和使命所在。二要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两个大计”高度认识教育的战略定位。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历史征程中的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我们要建设制造强国、贸易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等。这一系列“强国”集合体,基础在教育、在人才。在这个集合体中,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时指出,“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识教育的战略作用,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进行战略谋划。三要从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崇高使命和任务高度把握教育的战略方向。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同时还强调,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揭示了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的教育工作初心和使命的根本点。二是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三是以人民为中心办好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的伟大使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必须肩负的崇高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人才根基。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开辟了理论指导实践新境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是政治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服务”,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向目标。二是理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教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深化了我们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一是着眼历史和未来的演进,既有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包括教育传统的继承,也有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和前进路径的深刻把握;二是着眼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既强调扎根中国大地走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又强调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三是着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既强调通过教育实现个人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又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出了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优先发展教育,办好思政课,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发展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教育对外开放等作出了深刻阐释。这些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遵循教育规律、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依据、总遵循、总方针,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根本指针。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和精髓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根植于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又汲取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力量,借鉴了当今世界优秀教育成果,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引;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领会、深切把握其核心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根本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开宗明义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总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最本质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总方向、总要求,第一次提出了教育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这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新发展、对教育总要求的新认识,对教育工作目标的新要求。道路问题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向什么方向发展”的大问题,中国教育走什么样的道路,关系着教育发展的旗帜、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教育优先发展之路、育人为本之路、改革创新之路、公平优质之路,是中国教育在改革发展之路上的自觉选择。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也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这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最直接、最深刻的回答。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条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国情、教情、民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又借鉴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又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规律;既继承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一是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基本国情、时代挑战,从九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二是必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一,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第二,要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第三,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第四,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三是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立德树人是根本,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的灵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四是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五是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我们只有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核心、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最重要的是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集大成。根本保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向世界宣告,“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根本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本道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国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根本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既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体现出深刻的为民情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根本动力: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些重要论述,贯穿着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明确了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根本使命: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将教育使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国际坐标、立足中国现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根本依靠: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优先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教师作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我们要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九个坚持”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和精髓要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核心实质、丰富内涵和重要体现,形成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始终坚持的“九个原则”,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社会主义教育总方向、总战略、总定位、总要求和总任务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方向,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战略,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总定位,明确了“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要求,明确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任务,全面部署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新任务新要求。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要完成的新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战略设计和总体部署,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战略,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总体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办好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是民生之首,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以人民满意为尺度。推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要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教育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实现抱负和梦想的机会。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们要以质量为本,推动教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这些重要论述,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深刻内涵、深远影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各国人民共同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会议强调,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新时代要构建教育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奠定重要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的作用,素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影响着学校教育成效的发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贺词中指出,“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社会主义建设各行各业从业者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和心理素养,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国民素养不断提升,人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人力基础,并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关心青年的成长,多次与青年座谈,给青年学生写信,勉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和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展现出长远的战略高度、历史深度、全球广度,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把握其理论精髓、理论内涵和内在逻辑。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论述了教育的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一系统科学宏大的教育理论体系,立足世情、国情、民情、教情、人情,深刻地论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的核心思想,教育的战略、目标、任务、要求,深刻地阐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和现实的教育问题,科学地回答了对世界、中国、社会、家庭、学校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世界胸怀、中国情怀、教育关怀,体现了广阔的大教育观。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刻论述了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他多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论述了教育在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他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的重要论断,指出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最鲜明突出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主题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根”和“魂”,也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金钥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唯一正确道路。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事业的总方向和总指针,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根本要求,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系统的内容体系。一是“九个坚持”是其核心思想,科学回答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形成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的“九个原则”。二是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总体思想和宏伟蓝图。全面部署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新任务新要求。三是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任务。教育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第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凸显了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既集中体现了科学世界观,又集中体现了科学方法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论述教育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民的关系、教育与教师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培养的关系、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关系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站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与人的成长等的战略高度,立足国家民族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现实实际,深刻地指出了教育的根本作用、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保证等本质特征,深刻地阐明了“教育优先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性问题,深刻地指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本质问题,深刻地阐明了“党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问题,深刻地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这一方向性问题,“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这一关键性问题,指明了中国教育发展方向,提供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根本遵循。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体现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机统一,形成了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办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我们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教育系统要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前提: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是我们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核心: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立德树人是根本、是核心,是贯穿所有教育环节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调以及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主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命题,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时代话题,更是中国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主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方法和实践路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工作的崇高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转化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生动实践,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从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行动上、实践上深入把握,整体推进学习向深里走、向实里走、向心里走。一要坚定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高政治自觉。必须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切实提高推动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自觉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自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二要领会精神实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领会精神实质,提高理论自觉。参悟透、领会准、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键是要把握全面、掌握实质、理解理论,自觉做到深刻理解科学内涵、核心思想、精神实质、精髓要义,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学习要有科学态度、科学办法,按照学懂、弄通、做实、融入总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提升理论自觉、树立问题导向。三要把握思想核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自觉。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把学习贯彻融入思想理念和行动,融入研究制定出台的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融入教育实践和实际业务工作,切实增强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四要树立目标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立足长远,提高目标自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面临两个百年目标的交汇期,我们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把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标志的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对教育领域来说,就是要坚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不动摇。五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带着问题学,提高行动自觉。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工作关键。聚焦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把所学所思与解决难题、推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习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着眼于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以新时代的眼界和格局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六要提高实践本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提升本领,提高实践自觉。当前,我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教育,中国教育已经整体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发展中的问题,这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实际。我们要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历史担当、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开拓创新、秉持科学方法论。坚持实践导向,着眼于解决实践问题。学会和掌握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不断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转化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作者翟 博: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编审】原载2021年第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作者:翟博

牧笛

「学习明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发展“人工智能”重要论述探析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就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发展造福人民的人工智能和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路径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人工智能”重要论述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全面提高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更好造福世界人民。关键词:习近平;科技革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造福人民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经验研究”(19CKS053)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正引发可产生链式反应的科学突破、催生一批颠覆性技术,加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新型产业体系,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带来广阔前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球科技发展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发展造福人民的人工智能和促进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 一、“人工智能”价值论: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实力的重要象征,成为各国角逐和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1]人工智能在助力我国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作用,新时代迫切需要做大做好做强人工智能发展这篇大文章。1.发展人工智能是顺应全球科技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从全球科技发展大趋势来看,人类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展现出蓬勃生机,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工智作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发挥着引领作用,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新焦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已出台规划和政策,围绕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人工智能的规划和政策。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际科技竞争形势更加复杂,必须放眼全球,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打造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阶段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有效保障国家安全。2.发展人工智能是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经济增长转向更多地依靠消费、服务业和国内需求,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添薪续力”[3]。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努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智能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实现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有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因此,为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更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继续挖掘和发挥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3.发展人工智能是服务人民的需要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服务人民是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4],发展人工智能就是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人类。人工智能可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更好用人工智能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人工智能可以推进社会治理,通过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更好用人工智能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可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将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对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依然严峻,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此外,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这要求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夺取和占领人工智能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二、“人工智能”目的论:我们需要发展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基础上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的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经济发展新引擎、社会发展加速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5]。我们需要发展能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人工智能,能够助推社会治理的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的人工智能。1.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一定是能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首先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抓住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难点,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住房、交通、助残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创新智能服务体系,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迫切民生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服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2.发展助推社会治理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一定是能够助推社会治理的人工智能。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开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强生态领域人工智能运用,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增强社会互动、促进可信交流中的作用;大力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和国防建设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构建公共安全智能化监测预警与控制体系。同时围绕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和现代化。 3.发展安全可靠可控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一定是安全、可靠、可控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带来新挑战。人工智能是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将对政府管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加强前瞻预防与约束引导,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加强人工智能对国家安全和保密领域影响的研究与评估;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体系;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自律;构建动态的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评估评价机制;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由于人工智能存在设计、产品和系统的复杂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可解释性、潜在经济影响等问题,因此,还要努力建设跨领域的人工智能测试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安全认证,评估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的关键性能等等,以最大限度保证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三、“人工智能”方法论:如何促进新时代人工智能发展促进新时代人工智能发展,必须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围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等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人工智能要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要强化科技应用开发,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6],努力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特点,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1.把增强人工智能原创能力作为重点我们必须加强研判,统筹谋划,协同创新,稳步推进,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夯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一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确保我国在人工智能这个重要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在前面、关键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二是要主攻关键核心技术,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增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在短板上抓紧布局,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三是要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针对原创性理论基础薄弱、重大产品和系统缺失等重点难点问题,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壮大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促进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形成人工智能持续创新能力。[7]2.要强化人工智能科技应用开发我们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巨大市场应用规模优势,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倒逼的科技发展路径,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互相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一是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发挥人工智能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要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产业,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三是要发挥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产业变革,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四是要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形成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8]3.加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为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一是要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特别是加快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二是要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三是要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贯通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等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管理、标准、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四是要通过重大研发任务和基地平台建设,汇聚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在若干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五是要鼓励和引导国内创新人才、团队加强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合作互动,加大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力度,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精准引进。[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各国深化合作、共同探讨。中国愿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各国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10]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我们应该做到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引领人工智能朝着造福人类方向发展,构建安全的健康的、可持续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让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多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参考文献:[1][2][3][5][6][7][8]习近平.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 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8-11-01(001).[4]习近平.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11-18(002).[9]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10]习近平:致信祝贺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17/c_1123441800.htm.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孙福胜相关阅读:人工智能助力现代治理多维审思人工智能现象强化人工智能应用监管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金三角

研究方法|十分钟弄懂社会网络分析(附经典案例)

一1.理解社会网络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西梅尔曾提出过“三元闭包”(Triadic closure)这一概念,三元闭包指的是由A、B、C三个节点所组成的三元组的一种性质,即如果A-B和A-C之间存在强联系,则B-C之间也会存在强联系。我们可以在生活经历中找到相应的例子:当B和C有一个共同的好朋友A,那么B和C成为朋友的几率便会提高。三元闭包原则、小世界理论(也称六度分割理论)、平衡理论等都是社会网络研究领域著名的理论,它们共同揭示了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由多个点 (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 (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复杂网络。简单来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而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边”,关系可以有强弱和方向之分。2.什么是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在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以及统计学等领域中发展起来,是综合运用图论、数学模型来研究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信息、资源等,近年来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3.社会网络分析的分析角度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对社会网络进行分析,包括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分析以及结构对等性分析等,这里仅介绍常用的前3种。中心性分析“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个人或组织在其社会网络中具有怎样的权力,或者说居于怎样的中心地位,这一思想是社会网络分析者最早探讨的内容之一。个体的中心度(Centrality)测量个体处于网络中心的程度,反映了该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程度。因此一个网络中有多少个行动者/节点,就有多少个个体的中心度。除了计算网络中个体的中心度外,还可以计算整个网络的集中趋势(可简称为中心势)(Centralization)。与个体中心度刻画的是个体特性不同,网络中心势刻画的是整个网络中各个点的差异性程度,因此一个网络只有一个中心势。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中心度和中心势都可以分为3种: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势,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势,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势。凝聚子群分析当网络中某些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密,以至于结合成一个次级团体时,这样的团体在社会网络分析中被称为凝聚子群。分析网络中存在多少个这样的子群,子群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特点,子群之间关系特点,一个子群的成员与另一个子群成员之间的关系特点等就是凝聚子群分析。由于凝聚子群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有的学者也将凝聚子群分析形象地称为“小团体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核心—边缘(Core-Periphery)结构分析的目的是研究社会网络中哪些节点处于核心地位,哪些节点处于边缘地位。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具有较广的应用性,可用于分析精英网络、科学引文关系网络以及组织关系网络等多种社会现象中的核心—边缘结构。4.常见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目前常见的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包括:Ucinet、Net Miner、Pajek、Gephi等多种,这些工具各有优势,功能与操作有相似互通之处但也不尽相同。在社科研究中较为常用是Ucient和Gephi,两款都为免费软件,区别如下:Uci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NETwork)是最知名的社会网络综合性分析程序,更适于处理多重关系复杂问题的中大型数据,其综合性较强、运算功能强大、兼容性较强。Gephi更适于处理用于观测性分析的动态大数据,其可视化功能强大、动态分析性较强。二经典案例题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以新浪微博“雾霾”话题为例作者:王晰巍 邢云菲 赵丹 李嘉兴来源:《图书情报工作》2015摘要:[目的/意义]研究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传播路径和传播规律,为相关部门加强社会舆情信息监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在理论研究层面,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3个属性出发,对移动端和非移动端雾霾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进行对比分析;在应用研究层面,以新浪微博中雾霾话题信息为例,采用Java编程方式接入新浪网API开放平台获取新浪微博数据,使用Gephi软件及数理统计分析工具绘制有关图表。[结果/结论]揭示了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点,验证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中的有效性,并为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实践层面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监管提供了分析工具。文章以移动环境下新浪微博中的热点话题“雾霾”为例,进行样本数据的采集及社会网络分析研究。1.数据源选择在信息源的选择上,本文选择当前政府企业民众共同关心的雾霾话题,以“雾霾site: weibo.com”为检索词,在手机百度上进行wap站搜索,共有196000条微博信息,说明新浪微博雾霾话题信息量大,民众较为关注。同时,以雾霾为关键字在新浪微博进行搜索,并按照精选微博转发量降序排列。排名第四的王志安,其微博“一个关于雾霾的微观调查”(http://weibo.com/1670421223/C6Jdloy6O)的转发、评论、点赞数达1万以上,同本文主题密切相关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因此本文将新浪微博作为数据源,选择王志安的“一个关于雾霾的微观调查”微博作为原始信息源采集全部数据,并进一步抽取移动端数据,进行移动环境下雾霾话题的网络舆情研究。2.数据采集新浪微博雾霾话题全网(含移动端和非移动端),数据采集过程如下:①查询该条微博的所有转发和评论信息得到对应地址;②,如该微博的转发或评论数不等于0,则该条微博链路等级加1,信息源节点“fromUid”字段设置为该微博的“Uid”;③对每条转发、评论微博重复步骤①②,如果转发或评论数为0,返回本次遍历,该节点成为下一链路的“子节点”;④,递归完成后获取所有转发评论的地址,最后获取有关字段信息内容并保存到Access数据库。截止到2015年3月25日11:00,总共获得6949条全网的转发和评论信息,信息字段包括所有转发及评论者的用户名、用户ID、转发及关注时间、转发及评论内容、工具端等基本信息属性。3.数据处理及分析在数据处理阶段使用Access、Excel软件整理数据,将数据字段进行规范化处理,例如将内容中含有的Html等超文本字符进行替换,将时间统一规范为“*年*月*日”格式等,将移动端标记为1,非移动端标记为0,将表情符等非必要字段及空值数据删除,最终形成包括新浪微博全网数据库、移动端数据库、非移动端数据库在内的精简数据库。最后使用常用中文分词工具“盘古分词”,将移动端数据库中的微博信息内容进行拆分,形成最小的语义单位,根据自定义词典提取主要信息,形成微博内容要素数据库。本文采用Gephi软件分析舆情信息传播过程,绘图过程中采用Yifan Hu流程进行布局,使用ForceAtlas 2进行聚焦,同时结合其他数据统计工具进行协同分析。4.数据结果本文以王志安发出的一条微博“一个关于雾霾的微观调查”为信息源,以转发、评论此条微博的用户为节点,以转发、评论关系为边,用Gephi绘制移动环境下关于“雾霾”的新浪微博的舆情传播云图,如图3和图4所示。由图3图4可知,移动端微博用户数量多,分布广,用户之间联系较紧密,其中以博主王志安转发量最多,影响力最广,连接节点用户最多,除此以外还有多个节点连接了较多的其他子节点,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在雾霾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所有微博用户通过移动端和非移动端互相转载和评论,在网络中形成了一个作用力场,形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力。对比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三个中心性指标可发现,移动端和非移动用户在雾霾舆情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反映了在雾霾舆情信息传播过程中,移动端用户是网络舆情信息传递的主流,起着更大的作用。在舆情演进过程中,移动端和非移动端阶段性特征明显,移动端舆情爆发快,蔓延阶段时间短,终止阶段相对缓慢。研究中也将移动端和非移动端的转发评论内容数据,经过盘古分词工具进行了分别处理。数据结果显示,移动端用户关注词频较高的是“雾霾” “秸秆” “燃烧” “禁止” “农民”,非移动端用户关注词频较高的是“雾霾” “秸秆” “处理” “补贴” “农民”。这一词频对比结果说明,虽然移动端和非移动端都对秸秆和雾霾之间的联系较为关注,但却反映了不同的态度,移动端用户更关注如何禁止燃烧秸秆,而非移动端更关注如何处理秸秆以及政府如何补贴农民等。从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总体特征来看,Gephi工具统计的网络总体数据指标显示“移动端网络直径为12,非移动端网络直径为3”,这说明移动端的舆情传播范围更广,影响面更大;“移动端平均路径长度为3.027,非移动端平均路径长度为1.059”,这说明移动端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效率更高;通过工具端的统计分析,高达86.4%的用户使用移动端工具参与雾霾舆情信息传播。上述数据说明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已正式进人“移动时代”。参考文献:[1]裴雷,马费成.社会网络分析在情报学中的应用和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6(06):40-45.[2]张存刚,李明,陆德梅.社会网络分析——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4(02):109-111.[3]邓君,马晓君,毕强.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和Gephi的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08):133-138.[4]王晰巍,邢云菲,赵丹,李嘉兴.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以新浪微博“雾霾”话题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07):14-22.责编:刘鑫

借嫁娘

一文看懂国产CPU!“造不如买”时代终结,替代进口曙光来临「附下载」|智东西内参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和大脑,也是国家大宗战略物资,系统复杂研发难度高。我国 CPU 研发起步较早,但发展较为坎坷,步入正轨是在“十二五”之后。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和大基金投资等多重措施支持下,一大批国产 CPU 设计单位成长起来,产品覆盖了高性能计算、桌面、移动和嵌入式等主要应用场景。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国产 CPU 正从可用向好用转变,自主可控前景可期》,重点梳理国产 CPU 发展现状、未来机遇。本期内参来源:平安证券原标题:《国产 CPU 正从可用向好用转变,自主可控前景可期》作者: 闫磊 陈苏一、 国产 CPU 发展现状1、“十二五”开始逐步踏上正轨CPU 是计算机的大脑和心脏,是国家大宗战略产品,也是一个巨复杂系统。计算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CPU、内存、外部设备(存储、显示器、输入输出等)。CPU 负责指挥外部设备和内存进行协同的工作,处在指挥和控制地位,是核心之所在。CPU 也是国家大宗战略产品,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它就和工业化阶段中的钢铁一样,是整个产业的基础,应用面广,支撑作用强,是国家战略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CPU 还是一个巨复杂系统,它同其他芯片器件不同,它需要全能,不但强调逻辑控制,还需要有强劲的计算速度,技术实现难度非常之高,全球能够独立研发高性能 CPU 的国家少之又少。▲计算机结构简图我国处理器研发起步相对较早,但发展历程比较坎坷。上世纪六十年代,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微处理器还未出现,计算机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中央处理器,体积大,计算速度慢。当时,我国使用的计算机系统都是自主设计,且同国际水平差距不大,标志性产品包括晶体管 109 机(1965 年 6月研制)、小规模集成电路 106 机(1968 年研制)等。上世纪 70 年代以后,美国大规模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快速发展起来,以英特尔 4004 为标志,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微处理器面世,CPU 正式进入商用时代,此后按照摩尔定律持续快速演进,英特尔此后也一直统治着全球桌面和高性能计算市场。相反我国受限于国内经济条件、国际技术封锁等原因,期间虽然研制出了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系统——专用 77 型微机,但丧失了第四代计算机系统(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能力。从“七五”开始,一直到“九五”,国家对国产 CPU 的支持力度明显下降,主要科研支持计划都未将其列入。直接的后果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国内大量处理器研究单位关闭,人员大批流失,大学也很少设置硬件专业,计算机公司变成组装厂,CPU 设计能力基本丧失。但是,随着国内信息化的加速以及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缺芯”的问题又再次受到国家重视。“十五”期间要不要、能不能开发国产 CPU 的争论开始爆发,此后科技部将信息产业部启动了发展国产 CPU 的“泰山计划”。虽然该计划未能实现既定目标,但为国产 CPU 的发展点燃了“星星之火”,这些火种演变成了现在国产 CPU 设计的三支国家队——飞腾、申威和龙芯。除了“泰山计划”外,科技部也在通过“863 计划”对国产 CPU 进行支持。从“十一五”开始,国家通过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对国产 CPU 重点企业进行了扶持。“十二五”以来,国家通过集成电路产业优惠政策、产业基金等措施扶持国产 CPU 产业,国内培育出了一批国产 CPU 设计单位和研究机构,发展走向正轨。其中,传统的设计机构如龙芯、飞腾、申威、海思、紫光展锐等竞争力正在提升,君正、兆芯、海光等新秀也在快速成长,科研机构包括中科院计算所、北大众志、国防科大、江南计算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都在积极参与,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2、 部分国产 CPU 厂商具备完全自主发展能力,但多数仍依托国际合作CPU 发展到今天,其内部架构和逻辑关系已经变得错综复杂,设计企业如果从头开始进入,成功难度很大。国内有部分完全自主架构,如北大众志完全自主开发的指令集产品 UniCore,苏州国芯、杭州中天、浙江大学共同设计的国产嵌入式 CPU——C-Core 等。但是我们也看到,虽然这些产品在指令集架构上,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安全性最高,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包括缺乏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支持、开发工具少(编译器、调试器等)、应用程序开发困难、移植难度大等,所以一直以来在产业化上受到较大制约。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国产 CPU 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同国外合作的方式,主要途径包括购买指令集授权、技术合作等。提到指令集架构,则要从计算机的发展史开始说起。早期的计算机系统,软件的编写都是直接面向硬件系统的,即使是同一厂商的不同计算机产品,他们的软件和硬件都是不能通用的,软件和硬件紧紧耦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后来,IBM 为了使自己的一系列计算机能够使用相同的软件,免去重复编写的痛苦,于是在它的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指令集架构(ISA,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的概念,将软件编程所需要的硬件信息抽象出来,形成一个抽象的机器架构,编程人员在这个抽象机器上进行编程,进而实现了与硬件的解耦。至此,处理器则从原来与系统不能分离,演变成为指令集架构、微结构、底层的物理实现三层结构,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指令集架构中,最为基础的就是指令集,它是用来引导 CPU 进行加减运算和控制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系列指令集合。▲处理器结构演变过程目前,全球 CPU 指令集架构有两类——复杂指令集(X86)和精简指令集(以 ARM、MIPS、POWER等为代表)。其中,复杂指令集(CISC)通过增加可实现复杂功能的指令和多种灵活的编址方式,来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但直接后果就是需要对不等长的指令进行分割处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等待,效率较低,对硬件集成度、工艺、功耗均非常高。相反,精简指令集(RISC)采用的等长的指令,可以将一条指令分割成若干个进程或者线程,交给不同的处理器并行处理,效率高,硬件集成度要求不高,工艺简单而且成本低。英特尔在早期研发 CPU 时,精简指令集还未出现,而在精简指令集出现之后,英特尔也看到了精简指令集存在的明显优势,但为了实现后向兼容,也不得不一条路走到黑,继续推动 X86 复杂指令集的发展。这两类架构竞争十分激烈。上世纪 90 年代,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阵营展开了激烈厮杀。复杂指令集一方,英特尔凭借着与微软的事实上的结盟(Wintel 体系),同时也在新的微内核中融合了一些精简指令集的技术优势,在中低档服务器、PC、笔记本等主流领域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精简指令集一方,虽然指令集本身有优势,但是群龙无首且各自为战,最终被 Wintel 体系打败,且挤压到嵌入式市场,后来在智能手机兴起之后才觅得新的市场空间。尤其是 ARM,通过与 Android 的合作,在智能手机处理器市场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在 ARM 的 64 位产品(ARM V8)推出之后,其市场也不再局限于嵌入式和移动领域,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和桌面也都成为其重要方向。▲2018 年全球服务器 CPU 市场份额▲2019 年 10 月全球 X86 桌面 CPU 市场份额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架构在国内均有授权或者技术合作。X86 授权的有兆芯、海光,兆芯是通过威盛获得的 X86 授权,海光则是中科曙光和 AMD 合作的产物。精简指令集授权的有龙芯(MIPS)、飞腾(兼容 ARM V8 架构)、申威(Alpha)、海思(ARM)等。可以看到,ARM 架构在国内市场上的影响力较大。▲复杂指令集与精简指令集对比▲全球主要 CPU 架构及授权情况目前,CPU 授权主流的方式有三种:架构授权、软核授权和硬核授权,对于使用授权的企业来说,CPU 的完成度依次上升,设计难度依次下降,但自主程度也在降低。1、架构授权。该级别授权允许被授权方研发芯片,兼容授权方发展出来的指令集架构,主要好处在于可以分享授权方建立起来的软件生态红利。但由于架构只是处理器的抽象描述、设计理念,类似于大楼的渲染图,对被授权方的研发能力要求非常高,设计中出现任何错误,都将造成投资失败。目前国内购买架构授权的企业均是芯片研发能力领先的企业。如天津飞腾、龙芯和申威等,被授权方拿到的都是标准文档(包含指令的定义,通用寄存器的数量等),而大量的寄存器传输级模型和布线都需要设计,对自主设计要求非常高,也正是因为如此,上述企业也被认为是当前自主可控程度最高的设计厂商。2、软核授权。软核通常是用 HDL 文本形式提交给用户,它经过 RTL 级设计优化和功能验证,但其中不含有任何具体的物理信息。据此,用户可以综合出正确的门电路级设计网表,并可以进行后续的结构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借助于 EDA 综合工具可以很容易地与其他外部逻辑电路合成一体,根据各种不同半导体工艺,设计成具有不同性能的器件,设计难度和自由度低于架构授权。3、硬核授权。硬核是基于半导体工艺的物理设计,已有固定的拓扑布局和具体工艺,并已经过工艺验证,具有可保证的性能。其提供给用户的形式是电路物理结构掩模版图和全套工艺文件,是可以拿来就用的全套技术,用户拿到授权之后就可以生产。硬核的设计和工艺已经完成而不能更改,授权厂商对其实行全权控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对简单。因此,采用此类授权模式的厂商,自主可控能力最弱,但商业化成功的可能性最高。以处理器授权公司 ARM 为例,该公司的 IP 也是大体按照上述的三种模式进行授权的,但也发展出一些更为具体的授权类别。比如学术授权,是免费面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DesignStart,是为了方便半导体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快速了解 ARM IP 的一种授权模式;这两种模式下设计出来的芯片不能销售,只能用于内部研究。另外,它还设计出了多用途授权、单用途授权。多用途授权模式还细分为普通多用途授权和终身多用途授权,以时间为授权效力划分,均较为昂贵,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大型企业。而单用途授权以用途划分授权效力范围,这种授权模式之下,需要交一笔前期授权费,此后按照每颗芯片收取约 2%的版税,这种授权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创业公司,或者目标明确的特定设计项目。▲典型的授权结构3、 国产 CPU 生态短板逐步补齐从拿到授权到设计出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员投入,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持续支持。在 2006年启动的核高基专项,以及后续大基金持续支持下,政府和企业均在发力,无论是大 CPU(高性能计算、服务器)、还是中 CPU(桌面级)以及小 CPU(移动和嵌入式)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已有的产品通过不断的优化升级,实现了从“可用”到“好用”,一些量大面广的领域,也实现了“零”的突破。从整体上看,国产 CPU 芯片同国际差距扩大的态势逐步在逆转。高性能计算方面,国内天津飞腾、海光、申威等处理器产品已经在 E 级(每秒百亿亿次)超算原型机上得到应用,申威的处理器、加速器均实现了完全国产化。服务器芯片方面,飞腾、龙芯、海光、华为海思均有新品发布,其中飞腾 2000+/64 核产品性能已经与英特尔主流 E5 部分产品性能相当。海光由于采用的是 AMD 的 Zen 架构授权,该芯片除了性价比优势较为明显之外,还具备同 X86 生态的良好兼容性。华为海思在 2019 年 1 月份推出鲲鹏 920 处理器,兼容 ARM V8 架构,64 核,7nm工艺,主频达到 2.6GHz,在中档服务器 CPU 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桌面处理器方面,飞腾、龙芯、兆芯等均有产品推出,且近年来产品性能提升明显。飞腾传统的桌面产品是 FT1500/4A 产品,工作主频在 1.5GHz-2.0GHz 之间,最大功耗 15W,主频相当于奔腾 4的早期产品,但同主流酷睿处理器差距较大,民用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2019 年 9 月,公司推出了FT2000+/4A 桌面处理器产品,工作主频为 2.6GHz-3.0GHz,16nm 工艺,主频指标已经与英特尔酷睿 i5 部分产品的性能相当,明显好于国内其他桌面产品。该芯片能耗 10W,显著低于英特尔同类产品 35W-45W 的能耗水平。此外,龙芯推出的 3A/3B3000 产品,商业级产品主频在 1.5GHz 左右,相较前一代产品,主频提升近 50%,改善明显。国内移动 CPU 设计能力快速成长,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相比传统的 PC 和服务器市场,我国移动芯片同国际差距已并不明显,华为海思和台湾联发科在移动处理器设计领域都处在全球领先地位。2019 年 9 月,华为海思发布麒麟 990 和麒麟 990 5G 产品,这两款芯片使用台积电二代的 7nm 工艺制造,整体性能较前一代产品——麒麟 980 提升 10%左右。从公开的跑分数据来看,麒麟 990 多线程跑分均高于高通最新推出的骁龙 855 和骁龙 855+,单线程高于骁龙 855,略低于骁龙 855+。▲飞腾最新桌面芯片与英特尔处理器对比▲主流移动芯片 GB5 跑分数据对比处理器产品除了自身技术因素外,更多依托的是生态。所谓生态,就是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形成的一种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类似于准同盟。生态的作用在 CPU 市场上表现的十分突出。在传统 PC 市场上,英特尔和微软构成的“Wintel”体系一直牢不可破,英特尔引领着 CPU 的发展并领导着一批PC 硬件和制造企业为其适配,而微软及合作伙伴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方面同 X86 芯片进行紧密协作。一般而言,微软新操作系统的发布之后,会拉动一波新的 PC 更换,进而带动新 CPU 的需求,循环往复,微软和英特尔等软硬件厂商都在其中受益。在移动市场上同样存在类似的生态,ARM 和Android 的组合(业内称 AA 体系或者 ARM-Android 体系)同样具备强大的影响力。ARM 占据了全球 95%的移动芯片授权市场,而 Android 在移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份额也高达 85%。而在中低档服务器市场上,基本上是 X86 的天下,ARM 正在以挑战者的角色进入。在典型的 CPU 生态结构中,一般需要一个或者两个核心企业,引领整个行业发展。但是在国内,各处理器设计企业在指令集选择上,山头林立,各自为战,但都没能做大,对生态的领导能力较弱。而一般的软件企业只会对一两种微结构进行编译,如果一种指令集在市场生态上处于弱势,软件企业就不愿意选择该指令集进行优化,这种指令集也很难获得市场成功。恰恰在国内市场上,处理器采用的指令集可谓是五花八门,但市场销售量都不大,每款产品出货量很低,这就给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以及应用软件企业造成非常大的困扰,无所适从,操作系统、软件企业与处理器芯片适配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很多还是在依托国家研发专项在推动,还没能形成内生的配套机制。▲Wintel 体系生态构成▲ARM-Android 生态系统构成但近两年来,国内企业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建设生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方面,芯片和操作系统厂商联合打造的生态“雏形”已经显现。参考 Wintel 和 ARM-Android 模式,电子信息央企——中国电子开始加强对“PK 体系”的建设,目前该体系已经推进到 2.0 版本。P、K 分别是天津飞腾(Phytium)和银河麒麟(Kylin)的英文名称首字母,银河麒麟是我国重要的自主操作系统研发厂商,长期与飞腾芯片进行优化适配。除了软件适配的整合,硬件方面的领导力建设也在加强,2019 年中国电子对旗下业务进行重大调整,旗下整机厂商中国长城收购天津飞腾,整机业务全面转向 PK 体系,国产 CPU 缺乏硬件支持的短板正在补齐。同时,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厂商也在加强开源社区、认证培训、支持学术研究等方式引导相关软件开发、应用推广。另一方面,国家也在加快推动基于国产 CPU 的整机品牌在党政军、重点行业的应用,通过应用带动生态建设。目前,相关项目推动顺利,服务器、笔记本、台式机、移动及嵌入式终端、外设企业多数都在参与国产 CPU 的适配工作,基于国产 CPU 的操作系统、通用软件及应用软件的开发推广工作都在有序进行,国产化软硬件平台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从目前生态建设效果来看,链条越短的领域,生态建设的越完善。在整个计算机产业链中,高新性能计算和服务器是产业链最短的,涉及的软件应用最少,正因为如此,国内整机、外设企业分布较为密集,每家国产 CPU 设计企业周围都有大量的厂商集聚。相反,台式机和笔记本市场由于对通用、应用软件要求较高,目前的整机种类相对少一些,但是主流的整机制造厂还均有产品推出。▲国产 CPU 配套软硬件厂商二、 国产 CPU 发展机遇及前景展望1、国际供应链断裂和信息安全风险加剧,倒逼国内 CPU 加快自主可控步伐我国 CPU 市场规模和潜力非常大,庞大的整机制造能力意味着巨量的 CPU 采购。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18 年国内智能手机产量高达 13.69 亿台,计算机整机产量也达到 3.2 亿台。虽然近些年,计算机整机和智能手机产量增长都出现瓶颈,由于这两类产品体量庞大,CPU 的需求量大且单品价值非常高,市场规模依然非常可观。同时,服务器 CPU 伴随着整机出货的快速成长,需求量增长也较为迅速。IDC 数据显示,2018 年国内服务器出货量达到 330.4 万台,同比增长 26%,其中互联网、电信、金融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出货量增速也均超过 20%。另外,国内在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计算领域,对 CPU 也存在海量的需求。国内 CPU 绝大多数都是进口或者采购国外企业在华产品。移动 CPU 除了华为能够通过海思自给之外,其余都需要从国外或台资企业(如高通、联发科等)采购;桌面 CPU 则更是严重依赖 X86 架构,台式机、笔记本 CPU 主要为英特尔、AMD 占领;服务器市场则主要为英特尔垄断。2019 年前7 个月,我国芯片累计进口额为 1645.71 亿美元,继续超过原油居国内进口产品首位。其中,处理器及控制器芯片(主要为 CPU)进口额 749.71 亿美元,占到芯片进口额的 46%。▲2016-2018 年我国智能手机产量及增速▲2014-2018 年我国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及增速▲2019 年 1-7 月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结构▲2019 年 1-7 月我国处理器进口额来源地排序美国企业(英特尔、AMD、高通等)是我国 CPU 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其中直接从美国本土进口的CPU 芯片体量也比较大。2019 年前 7 个月,我国累计从美国进口处理器 64.87 亿元,占到我国从美国芯片进口额的 84%,占比非常之高。对美国处理器的过度依赖,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软肋,在当前贸易战持续的大背景下,影响已经十分明显。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美国对我国超算、服务器、智能手机、通信系统设备等整机制造核心企业的制裁持续在升级,CPU 的供应也成为问题。2018 年以来,中兴、华为、中科曙光、江南计算所等企业都已经被美国列入限制性清单,最近海康、大华、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企业也被美国实施禁运,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更为严峻的是,全球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武器化趋势明显。除美国外,重点材料、元器件供应国——日本和韩国,也开始将关键产品禁运作为政治筹码,相互倾轧,断供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曾经国内甚嚣尘上的可以完全依靠“国际供应链”的神话被彻底打破。我国作为电子信息终端制造大国,一旦其他国家在 CPU 这种关键器件上卡脖子,我国却缺乏有效的应对和准备,将会对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甚至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具破坏性的影响。▲2019 年 1-7 月我国从美国的芯片进口额结构▲近年来中美电子信息领域摩擦情况采用国外的 CPU 产品,国内用户对其内部逻辑、软件代码缺乏控制,存在逻辑炸弹、软件后门等安全性问题。同时,在一些关键基础设施、武器装备等领域,由于使用周期非常长,相当长时间内可能都不需要对信息系统(包括 CPU 等元器件)进行升级换代,这和消费级产品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其对供应链安全的要求远远大于性能要求。如果采用国外的 CPU 产品,一般会按照摩尔定律快速演进,国内相关基础设施、武器系统所采用的工艺或技术相对落后的元器件,就非常可能遭遇生产线关闭的情况,对于一些系统级装备,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增加不必要的成本。相反,如果是采用国内供应商,涉及到武器和关键基础设施的零部件,企业会保留相关产能和售后服务团队。另外,CPU 作为基础性、先导性的产品,是信息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需要大量的创新要素包括人力、财力、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投入,大量采购进口芯片,抑制了国产 CPU 产品的生态培育和成长。也正是如此,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政府对该领域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政策日趋完善,为产业后续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未来中美在科技领域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国内对国产 CPU 的支持力度还会保持在高强度。(1)对 CPU 相关的元硬件研发引导、资金支持以及财税优惠政策有所倾斜;(2)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国际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提高国产化替代能力;(3)加强应用端扶持,推动国产化采购工作,将基于国产芯片的整机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鼓励软件、周边设备对国产 CPU 进行优化和适配;(4)加强人才培养,2019 年 10 月工信部发布消息称,将与教育部合作加强集成电路人才队伍建设,将集成电路设置为一级学科,这将引导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教师参与到集成电路研究当中,相应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也会起来。▲近年来我国 CPU 相关政策2、 未来国产 CPU 进口替代潜力巨大国内仍将长期是全球最大的 CPU 消费市场。从主要下游行业来看:首先,智能手机将面临着大量的换机需求,针对 5G 场景和应用的 CPU 处理器也将得到较快推广。目前,国内 5G 手机已经进入预热状态,市场普遍预计到 2020 年年底,国内 5G 手机有望进入实质性增长阶段。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9 年 10 月份,国内市场 5G 手机销量达到 78.7 万部。2019 年国庆之前,三大运营商也启动了 5G 套餐的预约,10 天内预约量就超过 1000 万人。其次,PC 虽然未来相对疲软,但用户基数非常庞大;服务器芯片市场将继续在云计算、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受益,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上,云计算市场规模增速未来几年将持续保持在 30%以上。最后,工业控制领域的嵌入式 CPU 需求广阔,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正在向制造强国转型,智能化改造是重要方向,CPU 作为智能化的核心部件,将广泛应用于工控系统当中。CPU 市场主要分为三类:党政军及重点行业、企业以及消费级市场,需求特点各异。党政军及重点行业市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安全性和定制化的要求远高于消费级市场,同时对生态的要求相对较低,这同国产 CPU 当前的发展现状非常契合,因此这一板块一直是国产 CPU 的传统和核心市场;企业级市场主要是高性能计算和嵌入式 CPU,这个领域对生态的要求,高于党政军但弱于消费级市场,这个板块是国产 CPU 未来重要的增量市场;消费级市场则是国产 CPU 长期要突破的目标,尤其是桌面 CPU 性能、生态等方面还有巨大的差距,还需要重点弥补。其中,党政军及重点行业是国产 CPU 确定性最强的领域。在当前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国内关键 IT基础设施、涉密、电子公文等领域正在推动自主可控试点,基于国产 CPU 的信息产品已经得到应用,除了中央机关已经明确大规模采购之外,地方政府部门也将开始相关国产化替代工作;对信息安全、供应链安全高度敏感的军队,一直是国产 CPU 的传统市场,将来伴随着国防信息化的加速,服务器、PC、嵌入式和移动 CPU 需求量均将增加;金融、电信、能源等重点行业领域也在加大基于国产 CPU的服务器产品采购,未来使用范围将逐步从非生产领域进入核心领域,目前飞腾、兆芯、海光等产品在金融、电力等市场都有公开的应用案例。3、 未来国产 CPU 在传统领域存在追赶机会,AI、开源架构带来换道超车可能传统 CPU 技术差距虽然巨大,但依然存在追赶上的可能 。首先,国内关于 CPU 的知识储备趋于完善。主要设计企业无论是通过自研还是国际合作,都已经在架构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包括架构的升级、内核的设计等,已形成了较多的参考案例,有望在现有平台上实现跃升。其次,国内技术人才的积累也在日趋丰富。随着国内芯片设计市场的不断扩大,已经在行业内沉淀了一批技术人才,龙头设计企业如飞腾、龙芯、申威、海思等都具备了稳定的核心设计团队。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和科技部已经将集成电路列为一级学科,未来高校细分专业设置的空间将更大,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将加速。最后,CPU 进入后摩尔定律时期升级速度趋缓,国产 CPU 离天花板较远,缩小差距存在可能。目前,英特尔的最新工艺水平已经到了 14nm,后续再提升难度非常大,性能提升速度将显著趋缓,尤其是英特尔在 10nm 上存在不小的障碍,新品迟迟未能推出。即使是工艺已经升级到 7nm 的台积电,后续离硅加工极限(3nm)已非常接近,空间非常小。而国内企业制程和性能水平相对较低,所处的阶段反而更会像英特尔发展的早期,如果能够保证持续的研发投入,我们认为在传统通用 CPU 可以实现按照摩尔定律进行追赶,进而缩小差距。▲英特尔桌面 CPU 加工工艺升级进展随着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将对传统计算需求形成巨大挑战,并创造出新的计算技术需求,国内 CPU 企业如能在此期间不断拓展产品谱系,将大有可为。同时,除了 X86 和国内广泛使用的 ARM 架构之外,开源架构未来也将成为重要选择,中小企业也可以利用其免费特点,摆脱 Wintel 和 ARM-Android 体系的历史包袱,实现换道超车。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开源架构为 RISC-V、Open-RISC、SPARC 等,其中 RISC-V 架构正在受到市场的认可,该架构篇幅简洁,指令集模块化、指令集数量少,不但能够实现向后兼容,还解决了类似 X86、ARM 架构在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历史包袱。对于 RISC-V 生态,目前国内企业如阿里,已经有所行动,全资收购的中天微已经发布 RISC-V 第三代指令系统架构处理器 CK902,平头哥也在 2019 年发布了全球性能最强的 RISC-V 的 MCU 产品,具备发展 CPU 的潜力。另外,华为之前也表示,对 RISC-V 开发很有兴趣,公司也是这个基金会的成员。▲RISC-V 与 X86、ARM 指令集比较▲开源架构 RISC-V 生态智东西认为,CPU被称为“工业粮草”,是国家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体现。虽然中国信息产业近些年一直飞速发展,但一直没有走出“缺芯”的局面。十几年来,芯片进口远超石油成为中国最大宗进口产品,特别是其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CPU,基本依靠全进口。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 国际供应链断裂和信息安全风险加剧的大背景下,国产CPU在经历了许多坎坷后,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可用到好用”的转变,“造不如买”的国际产业链逻辑已被打破。但是,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但芯片行业更需要市场的磨砺与洗礼,经过市场的充分竞争与淘汰,希望能很快看到一批走出国门,屹立世界的国产CPU企业。权威数据·专业解读 读懂智能行业必看的报告在智东西回复“智能内参”查看全部报告

骜然不顾

领航定向 破浪前行——从中央财经委会议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题:领航定向 破浪前行——从中央财经委会议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华社记者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之际,极其艰难的2020年,中国发展表现成为全球经济阴霾下的一抹亮色——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恢复经济正增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深海航行,靠什么应对惊涛骇浪?“十三五”以来,从十八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5次会议到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的8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亲自谋划,以全局眼光和战略高度为中国经济巨轮掌舵领航。(小标题)思想引领,新理念开辟发展新境界做好经济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改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到中央财经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13次会议,研究了20多个重大议题,以全球视野和宏阔格局统筹部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政策。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165项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13次会议,一个个重大议题,都由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心谋划、深入调研、反复研究、深思熟虑后亲自确定,彰显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2016年1月26日,“十三五”新局刚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首个议题就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次会议的前后两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关键词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彼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之际,经济下行压力凸显,一味上项目、铺摊子等粗放式发展的老路难以为继。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谋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进入公众视野。系列会议部署,凸显这一改革的重要性。“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工作重点,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关系到‘十三五’的开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3次会议,一项项关键举措,既坚持问题导向,又着眼长远谋划,折射党中央对复杂变局下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新发展理念,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5年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的发展新蓝图,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核心地位”。时间回到2018年7月13日,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十年之际,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聚焦一个核心议题: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定信心,奋起直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形成推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大合力”……这次会议强调。为科研人员“松绑”、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奖励比例……5年来,一系列事关科技发展的改革接连落地。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持续迸发耀眼光芒。发展不只看“金山银山”,还要看“绿水青山”。2016年1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两年后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到2020年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5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19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3.2%,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如今,“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迈上新台阶,预计2020年GDP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已迈入一万美元门槛,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顺应时代潮流,把脉发展大势,透过中央财经委员会这一平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着中国经济航船破浪远行。(小标题)人民至上,新部署推动民生新提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在近百年奋斗征程中,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5年来,历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民生”成为鲜明指向。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推行垃圾分类、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和抑制房地产泡沫、加强食品安全监管……2016年12月21日,6件事关百姓民生的“小事”“身边事”成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的重要议题。“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6个问题,都是大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小事”不“小”,事关民生,直抵民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2016年5月1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牵挂的一件大事。2018年4月2日,新组成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的议题就是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只能打赢打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这次会议围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具体部署,确保扶贫举措更精准有力。2019年4月22日,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还剩不到两年时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这次会议强调,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把扶贫工作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堡垒。如今,随着日前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83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次次会议部署,一项项真招实招,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时代内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回望“十三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力量。(小标题)赢向未来,新格局重塑发展新优势今年初冬,中国西南部,成都到重庆客运专线正在加紧升级改造。不久的将来,两地高铁出行将缩至1小时以内,真正实现“一小时生活圈”。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在中国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的新蓝图中,“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赫然在列。继五大国家战略之后,我国区域发展的“第二梯队”呼之欲出,成渝则是“先发队员”。今年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此前,在2019年8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区域经济布局也是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着眼长远,赢向未来。回望“十三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一盘棋,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一个个国家重大战略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络”,各大区域板块良性互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如果说,区域战略是眼光向内,那么扩大开放则是立足国内、放眼全球。2017年7月1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六次会议,聚焦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扩大对外开放。“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宣示了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积极推动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5年来,我国对外开放走向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内外融通,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开辟新空间。经济现代化,离不开产业链现代化。2020年8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行专门部署,引发外界广泛关注。事实上,对于新发展格局,党中央早有谋划。2020年4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为题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思想。5个月后,9月9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强调,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有外媒评价,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抉择。5年来,综观13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其研究决策的很多事项都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性大事。政贵在行,事成于实。2017年2月28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回顾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今年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研究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很多问题必须从长远角度、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动解决。”“要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抓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好落实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5年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的历次会议,加强和改善了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形成了研究分析、决策部署、推进落实的完整机制,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发展观和方法论日臻成熟。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更高起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不惧大风大浪、奋勇迎风搏浪,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巨轮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记者韩洁、刘红霞、齐中熙、陈炜伟、周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