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摒弃“期刊崇拜”,让教师评价回归“本真”目如明星

摒弃“期刊崇拜”,让教师评价回归“本真”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高校教师队伍的数量增加、素质不断提升、结构得到优化,通过人才保障的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大发展与大变革的同时,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新时期也同样面临着大学组织环境变化、人才竞争激烈、体制与学术制度变革等方面的挑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需要我们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抓住改革推进的关键性要素,对改革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进行理性判断与充分预估。直面“堵点”,久久为功,筑牢师德高地师德师风是评价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决定了高校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近年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得到了推进与落实。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回避的制约因素。高校虽能够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首要标准,但无论是在优选评价还是履约评价过程中,师德师风主要还是以底线为主导,缺乏分类分级评价标准,对师德履行的引导性与激励性仍不足。在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要以整体、系统思维进行推进,将其置于历史性发展进程之中。师德困境不能单独以规制和道德惩戒来解决,要将传统与现实、规则与境界相结合,一方面要厚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良知良能”“见贤思齐”等德性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师德建设要积极引导教师在道德观念、情操与品质方面的自觉构建,推动外在道德规范向内在信仰的转化,使教师葆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在高校具体考评中也要对师德评价机制进行进一步细化、差异化与水平化,对在师德师风方面表现杰出的能够得到真正认可与激励,同时发挥政策与舆论的积极导向效应。解决“难点”,持续发力,激发专业活力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核心。在高校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业务能力与育人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新时期的一系列改革的推动,我国高校教师在专业水平以及立德树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由于高校教师在早期的专业化训练时期较为倾向于学者而非教学者,加之高校的薪酬、晋升等政策倾向,教师以科研为本的行动偏好尤为明显,尤其在部分高校非升即走的制度压力下,科研与教学之间形成了一种零和游戏的状态。部分教师在教育理念及方法提升方面积极性不高,立德树人的能力与水平亟须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受到现有高校招聘中“学者是良师”的价值预设影响,在招聘考核中较为重视学位与科研成果,对本身在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较为缺乏的新教师来说未来教学困难重重。对于高校教师专业素质能力问题的审视,需要理性平和的心态,要通过制度来构建“教”与“研”的相容机制。对青年教师在注重其学术发展的同时也要对教学进行强化训练,初期适当减轻教学工作量,开设少而精的课程,建立教师与学者的双重认同。要在专业素质结构方面下大功夫,在研究生教育中融入教育类课程内容,在职业初期强化教育实践训练,缩短教师专业成长周期。在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方面,要将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实、建强,通过教学共同体组建、多样化课堂教学活动等多种形式,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发挥领头羊作用。抓住“痛点”,标本兼治,回归评价本真高校教师评价对于学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成效也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评价推动高校教师发展已成为提升大学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手段。评价已从简单的管理工具逐渐上升为一种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学术方式、生存与发展。项目与论文的多寡与层级成为考核及职称晋升的重要标准,呈现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样态。现今高校教师评价的合法性基础,主要由可量化、可观测及主观判断中的指标化与要素化构成。这种客观的学术评价从原有的计数方式日益转向了引用频次,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区及排名,进而形成精致化的计数模型。从本质看,评价是否客观,除了量化模型构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学术研究深层次的学术品质。如果忽视学术品质,就会使学术人员“依标而术”,甚至“投机取巧”,其直接后果不仅体现在周期长、风险高、创新性研究会日益减少,同时也容易使技术理性冲淡大学对真理的追求与坚守。当前我国教育评价领域进行了深入改革,新的部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未来的改革要基于学术研究价值本身,始终恪守求善求真的内在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外在价值,摒弃“期刊崇拜”,破除学术成果的物化导向,使高校教师能够持之以恒、平心静气地做好学术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作者:张媛媛、于洪波,分别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教授)

鱼藻

「CSSCI」《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创刊,1998年公开发行,是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主要栏目:区域开发、经济创新与发展、社科研究与评价、法学研究、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教育研究、人文论坛。《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充分依靠重庆大学雄厚的理工学科基础和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传统,坚持文理综合、学科交叉渗透的办刊宗旨,聚焦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热点,通过优化栏目设置和组约优秀稿件,形成了软科学与硬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和地区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办刊特色。学报刊发的基金论文比例超过80%,论文作者遍及国内外近百所高校和研究单位,各项学术指标在全国综合性社科期刊中位居前列。《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目前为全国百强报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重庆市十佳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龙源期刊网、博看网等收录。此外,学报连续获得重庆市社科规划基金和重点学术期刊工程出版专项资金资助,多次荣获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等奖励。稿件要求 总则稿件须遵守学术规范和准则,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本刊不接受一稿多投。作者向本报投稿,意味着在稿件被录用后作者同意把该文的版权(含光盘、网络等各种介质)转让给本报编辑部。稿件须严把政治质量关,其思想意识形态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稿件须符合本刊内容及格式规范要求。征稿范围以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的教师、研究人员、博士生的优秀论文为主,论文原则上应是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产出成果,并符合我刊选题内容要求,来稿请附项目名称及编号。栏目设置主要栏目有:区域开发、经济研究、管理论坛、社科研究与评价、法学研究、社会与公共管理、教育研究。来稿注意事项来稿须严格遵守新华社公布的“新闻报道禁用词和慎用词”要求,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不得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社会、文化等秘密。1.来稿须符合本刊要求,选题新颖,内容真实,信息量大,能及时把握社会热点和焦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凡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本刊将优先发表。2.本刊采用双盲匿名同行评审制度,仅受理作者尚未公开发表的学术性稿件,字数12000-15000字为宜。3.来稿须撰写400-600字中英文摘要(目的、方法、结论),撰写能充分反映研究内容,并能有效检索论文的关键词5-8个。4.文内表格一律使用“三线表”,应先见文字后见表,表的内容切忌与图和文字内容重复,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表内的个位数、小数点位置应上下对齐;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5.本刊参考文献须采用实引方式在正文中标注。强调参考文献引著的准确性,要求著录项目所载信息准确无误,凡参考文献信息出现错误的,自动取消论文录用资格;提高参考文献引著的规范性,严格按《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规范著录项目及格式,要求文献内容完整、著录规范;提倡参考文献引著的广泛性,原则上一篇文章引用同一期刊来源文献不超过2篇;要求参考文献充分反映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参考文献数量一般不少于15条。参考文献著录具体要求,详请参见“作者园地相关下载”中的“参考文献著录规范”。6.来稿须注明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籍贯、性别、学习或工作单位、学历、职称、研究方向)及联系方式(通讯地址、电话、电子邮箱)。7.来稿属基金项目成果则应注明项目级别、名称及基金号,投稿请将基金项目的相关扫描件同时上传。8.为了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期刊服务平台等,并已首批加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首发系统。作者若无特别声明,一律视为同意收录。9.具体排版请参考近期出版的本刊杂志。作图常用参数等规范请到作者园地下载。编辑出版:重庆大学期刊社《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400044邮 箱:shekexeb@cqu.e.cn来源:重庆大学期刊社

恶虎村

经济学人聚焦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研究》创刊65周年、《经济学动态》创刊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智库动态本报记者 范思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杂志社和经济学动态杂志社承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协办的“后疫情时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向2025年的中国经济——《经济研究》创刊65周年、《经济学动态》创刊60周年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会议第一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兼《经济学动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群慧主持并致欢迎辞。他表示,自创刊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方阵的“双子星”,《经济研究》和《经济学动态》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推动和繁荣中国经济学研究为己任,立足中国现实,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前沿性,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以及理论与政策的探索,忠实地为经济理论学习与研究者、经济政策制定与执行者以及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服务,为中国的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和经济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学界享有盛誉。黄群慧指出,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开局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延续的后疫情时代,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加速期。中国从两个大局着眼,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也是本次会议要研讨的重大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世界经济复苏趋势的形态,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K型”曲线,即指在一个经济体中,一个群体迅速从疫情的经济影响中恢复过来,走出K字上半截的上升趋势,而另一个群体则会陷入长期的经济困境,走出K字下半截的下降趋势。蔡昉表示,目前美国的情况可以用“W型”和“K型”来描述,“W型”描述的是美国经济一边复工一边又反复遭受疫情冲击,“K型”是描述不同群体防范疫情能力不同,复苏的差异越来越大。近期,美国股市靠着几家科技大企业持续高涨,富人财富大规模增加,另一边则是因疫情丢掉工作并再也回不到曾经的岗位上的人群。所以美国在灾难和冲击面前,出现了分化,“K型”的复苏已经显现。而中国在疫情控制住后,非常顺畅地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在世界各国中经济恢复得最好,今年最接近“V型”复苏的无疑是中国,但中国的经济复苏也有不平衡,大企业没有受到疫情太多影响,而一些农民工面临困难。蔡昉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再分配力度,避免疫情对部分群体的后续冲击,这是我国从中等收入阶段顺利进入高收入阶段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表示,围绕疫后和“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经济,学术研究可能呈现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在于统筹发展和安全,今后的经济发展必须是在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做统筹、做平衡。其二,在“十四五”时期,要积极构建完整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卓元表示,65年来《经济研究》一直紧紧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发表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推动经济热点问题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冒天启表示,民营经济能够体现经济韧性,后疫情时代应当为其发展提供支持。经济学刊物要注重文风的改进,发表让社会大众读得懂的经济学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中国经济报告(2020):大变局下的高质量发展》。该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体撰写的第一本年度中国经济报告,主题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将该问题置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进行思考研究,尤其是聚焦“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在第二单元主旨演讲中,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发展经济学要进一步关注优质生产要素,提升禀赋结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从十个方面分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第三单元圆桌论坛以“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为主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先后发言。第四单元圆桌论坛以“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发展”为主题,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龚六堂,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黄泰岩,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吕政,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佟家栋,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瑶琪先后发言。第五单元由十个主题论坛组成,分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后疫情时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与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及重大问题”“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增长潜力、新动能的理论和政策”“收入分配与共享发展”等。

动刀甚微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

作者:秦开凤(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人文杂志》社副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清醒地认识和理解自身的发展特质与时代担当,准确把握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努力提升办刊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哲学社会科学则是文化的精神层面凝练和理论形态概括,是文化中的“上层建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表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学术前沿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高度。我国数千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期刊约200种;被各类评价体系列入“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的有600种左右。它们基本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最好办刊水平,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学术界观察了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情况的主要窗口,是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识,也是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进入新时代,国家整体实力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作为文化软实力重要标识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也必须与时代同步强起来。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努力提高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刊物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期刊质量最核心的是内容质量,即其发表成果的质量。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国际上公认的顶级权威学术期刊,如《科学》《自然》等杂志,其地位和影响的形成,盖因其长期坚持极为严格的选稿用稿标准,所发表的论文基本上都是一流的原创性成果。提升期刊质量,首先就是要严格把好选稿用稿质量关,注重学术性、前沿性,强化原创性、思想性。提升办刊质量还需注意到,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传播媒体,正面临着传播技术和平台载体的巨大变革。互联网时代,全媒体融合发展是未来趋势。学术期刊必须关注学界新需求,充分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特征与传统学术期刊优质资源,依托信息技术调整学术期刊的编辑生产流程,完善学术期刊的产品结构,创新学术期刊的产品形态和传播手段。加快技术应用开发,开展“内容、技术、平台”三位一体、合作共赢的数字化项目建设,建好期刊数字化投稿平台、数字化编辑平台和大数据检测平台等。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将编辑、作者、审稿人快速聚集起来,实现学术质量控制、出版流程管理等编辑出版要素的自动化。同时,要积极推进以手持阅读终端为载体的学术期刊内容服务。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堡垒与自然科学不同,哲学社会科学天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还体现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和主导上。在办刊方向和理念上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这是学术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这就要求我们从政治高度认识学术期刊的功能:一方面,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在传播和交流学术研究,反映学术动态,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创新,发展文化和学术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也通过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到选题上,学术期刊要主动设置有生命力的选题,或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或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或是兼具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学术期刊更要拓展眼界,在栏目设置、选题策划上,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党和政府的工作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实践,积极总结经验、破解难题,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繁荣学术、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学术期刊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的一个基本功能是服务学科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都有着独特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必须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这是学术期刊的内在要求和编辑审稿的共同标准、基本“门槛”。学术规范是学术共同体进行学术活动长期形成的一整套基本规则,包括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强调学术规范有助于学术研究的标准化和专业化,从而彰显研究价值;有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从而推动学科发展;有助于规约和惩处学术研究活动中的不良行为,从而端正学风。学术期刊通过学术传播扩大学科影响力,通过与论文作者之间的互动培养人才,有力促进和推动着学科发展。同时,通过统计论文的施引与被引情况,其摘转指标、影响因子指标可以反映论文和期刊的利用程度,一定程度上体现论文水平和学术影响力。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已逐渐形成了学术共同体认可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期刊评价已成为学科建设的基本平台。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被学历学位、职称职位等利益获取因素所捆绑、扭曲,学术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部分期刊在选稿编稿用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把“学术规范”推向极端,一切以西方标准为标准,热衷于用中国案例“证明”西方理论,“言必称希腊”,有的还以晦涩难懂的“西式”语言为时尚,甚至有的论文形式结构上也以“洋八股”(问题、理论、假设、数据、测量、方法、发现和结论八个部分组成的文章结构)为“学术规范”,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包括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章摒弃思想性而以建构精致的数学模型为目标,等等。对此,学界虽已有众多批评之声,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增强学术自信、构建本土理论体系已迫在眉睫。近年来,中央对此给予高度重视。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些都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重大历史使命。当前适逢我国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一流的学术期刊平台,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在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约稿组稿、编稿审稿、评价推介等各环节深化改革创新,全方位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4日 11版)

聚焦中国道路,中国研究院《东方学刊》创刊了

【文/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张维为】《东方学刊》与大家见面了。“东方” 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指中国这样的非西方大国;“东方”也指整个世界的东部,特别是东亚;“东方”还经常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当然,“东方”还有其他涵义,但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上述这些意思更为重要。《东方学刊》的名字也涵盖了这些意思。像冉冉升起的太阳,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在世界的东方迅速崛起,震撼了整个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数十年的不懈奋斗,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中国消除了世界最多的贫困,形成了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创造了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中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影响和辐射整个世界。随着中国的崛起,人类历史迈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大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这个时代呼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崛起,呼唤中国学术和中国话语的崛起,呼唤中国人自己对历史、现实和未来主流叙述的崛起,《东方学刊》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东方学刊》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宗旨是探索中国崛起的原因和规律,推进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原创性学术研究。它致力于中国学术界的思想解放,致力于解构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致力于推动中国思想和中国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东方学刊》集思想和学术为一体,既保持思想之犀利,也坚守学术之严谨,亦不断探索内容和形式的创新。1949 年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 世纪60 年代是第一阶段,当时受冷战氛围和苏联的影响,我们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基本持否定的态度。60 年代后期至70 年代中期是第二阶段(即“文革”阶段),我们处于既排斥西方又排斥苏联的阶段,但过度的意识形态化使中国无法确立真正的学术自信。从70 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为第三阶段,我们更多地转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几乎全面受到西方的影响。在这个阶段,虽然西方学术思想和方法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和世界的认知,但总体上看,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学术自主和学术自信仍未真正确立起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正在开启一个从西方话语解放中出来的新阶段、一个确立中国学术自主和学术自信的新阶段,即第四阶段。这个阶段才刚刚起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推动这个阶段走向成熟和辉煌。我们的信心源于中国全面崛起的伟大实践。世界历史的经验表明,任何一场社会大变革都会带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崛起就是这样一场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社会大变革。这种信心也源于经过这么多年筚路蓝缕的探索,一批了解中西方社会、思想和学术,具有原创研究能力的中国学者成长起来了。这种信心还源于我们作为文明型国家的诸多优势。在世界主要古代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五千年至今,并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而文明型国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产生新范式、新坐标的内源性主体文明。一个中国学人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正在到来。以政治学等社会科学为例,西方主流政治学者这么多年来对中国的预测几乎都是错的,除了意识形态的偏见使然外,就是西方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本身存有大量缺陷。它们与真正的科学相距甚远。西方主流政治学者没有预测到苏联解体,没有预测到中国崛起,没有预测到特朗普上台;西方主流经济学者没有预测到2008 年金融危机。西方社会科学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数学模式,但无法解决人类社会极端丰富性所带来的挑战。西方学术话语描述了名目繁多的陷阱,如“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等,但以中国思想和学术加以审视的话,过去数十年全世界最大的陷阱其实就是两个,即“民主原教旨主义陷阱”和“市场原教旨主义陷阱”。凡是克服这两个陷阱的就基本成功了,如中国。凡是陷入这两个陷阱的就经历失败或走衰,如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和不少西方国家。中国学界为西方学术和西方话语“打工”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一个“破”字当头,“立”在其中,解构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的伟大时代已经来临!愿《东方学刊》通过自己扎扎实实的努力,成为一个不断产生原创性中国思想和中国学术的地方,成为一个确立中国学术自主和学术自信的卓越平台,成为一个所有认同中国道路学者的思想家园和学术天地。我们期望,当我们十年乃至数十年后回望本刊所走过的路,将发现本刊的诞生是中国学术自主和学术自信崛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学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一座里程碑。让我们为此而努力奋斗吧!谨为序。张维为2018 年9 月1 日《东方学刊·创刊号》封面《创刊号》目录

六气不调

又一本国产新刊上线,为Science 合作期刊!

11月18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合作创办的新期刊Ultrafast Science(《超快科学》)正式创刊并接收稿件,同时在AAAS(Science)网站主页发布期刊网址:Ultrafast Science。期刊主页:《超快科学》是一本开放获取、同行评议的英文新刊,双月出版,旨在搭建超快科学研究平台,反映本学科的前沿性和新兴研究成果,促进国际上的学术交流和发展。该期刊主要发表本领域高质量原创研究论文、快报和综述,主题包括但不限于阿秒光源、阿秒物理、超快激光及应用、超快成像及其它超快现象。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侯洵院士、赵卫研究员将共同担任《超快科学》的主编。该期刊目前开放投稿,并将根据知识共享署名许可协议(CC-BY)发布。侯洵院士表示:“超快科学是超快理论、技术和应用的总称,帮助人类理解、开发和利用超快时间分辨的微观世界。超快科学关注物质微观系统中快速变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该领域的研究为凝聚态物理、信息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突破提供了新的机遇。我相信《超快科学》期刊将提升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并参与其中,所有人都将从中获益。” 西安光机所所长马彩文表示:“西安光机所在超快科学研究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在这一领域培养了众多世界知名科学家,并创造了一系列超快激光的世界纪录。通过创办《超快科学》期刊,希望能打造一个超快科学的研究平台,促进世界范围内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通过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活。西安光机所与美国科学促进会将发挥各自在学科专业与出版经验上的优势,合作共赢。我相信,双方的合作将成就一本一流的学术期刊,为传播科学知识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Science系列期刊出版人比尔·莫兰表示:“在评估和考量科学合作期刊计划的合作伙伴时,我们会寻找有相似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尤其看重通过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我非常高兴有机会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合作创办《超快科学》,并将这一期刊办成为世界一流的期刊。”Science 合作期刊项目将陆续发布新的合作期刊,刊物均使用英文发表。AAAS在科研领域不断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参与合作期刊项目的机构将是独立编辑制,并对期刊发表内容负责。合作机构负责建立秉持最优同行评议以及作者服务的编委会。附:西安光机所筹办《超快科学》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类项目11月22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发布《关于下达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的通知》 285个项目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分获资助。领军期刊类项目共计22项,重点期刊类项目共计29项,梯队期刊类项目共计199项,高起点新刊类项目共计30项,集群化试点项目共计5项。 其中,我所筹办中的《超快科学》(Ultrafast Science)在全国94本竞争期刊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高起点新刊类项目。《超快科学》的创办将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填补我国在该领域高影响力期刊的空白,从而提高我所超快科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 据悉,根据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评审细则》,经公开申报、资格审查、陈述答辩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复核、结果公示,确定产生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共计285项。此次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是中国科协等七部委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于2018年11月14日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之后的重大举措,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声明:本文转自“学之策”,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沃斯(WOSCI)由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论文润色等。

冤冤相报

完善评价体系 推进期刊发展

#三大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发布、同行交流、文化传承的平台和载体,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整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学术评价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是评价主体通过特定的指标或指标体系对学术期刊开展的评估活动,主要评价一定时期内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具体手段是通过定性的办法评估其办刊导向、管理能力、规范性等;或者通过其一定时期内的文章下载量、引用率、转载率等定量手段,评估其学术影响和传播能力。学术期刊评价是学术期刊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功能并未充分发挥。因此,学界要通过改进评价手段,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总体而言,从期刊管理角度看,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是规范期刊出版的必要手段;从学术发展角度看,学术期刊评价可以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术和科研。第二,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对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加强更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提高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科技部下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文件从导向上扭转了各种评审和评价过程中的“唯论文”倾向,为学术期刊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从资金支持看,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多项举措。比如,教育部先后三次共评选了65个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并对入选名刊和名栏的学术期刊进行一定额度的经费支持。再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11年12月起开展社科类重点学术期刊首批资助(试点)工作,2012年7月又发布了《国家社科基金第二批学术期刊资助申报公告》,最终,第一批准备资助80种期刊,实际资助100种,第二批资助100种,2015年增补资助《妇女研究论丛》,共计201种。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了学术期刊在刊物规划、栏目设计、参与和组织学术会议、约请高水平稿件、稿件外审等领域的发展。第三,积极推动新时期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学术期刊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学术研究原创力有待提升。目前,不少学术期刊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办刊水平,扩大自身影响力,但高水平的原创文章还不是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术期刊的发展。二是学术期刊发展不平衡。如何实现各刊物的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是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出版单位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三是数字化给学术期刊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何顺势而为、利用好高科技带来的便利,规避其带来的冲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形势,学界及有关部门需积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进一步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一是搭建好平台,使学术期刊更好地服务于科研,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学术期刊尤其是社会科学期刊应多关注现实问题,为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也就是说,学术期刊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更要努力搭建起作者、读者、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平台,充分发挥其智库功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二是培养队伍,苦练内功,增强编辑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编辑在不断增强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还应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实践,努力发现好选题;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对刊物的研究和规划,加强主题策划,走进科研一线,掌握最新动态,不断突破创新。三是适应新形势,利用新技术成果,加快融合发展步伐。近年来,我国在媒体融合发展和知识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学术期刊纷纷建立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推出APP、建立投审稿平台,这有助于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下一步,各学术期刊要积极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成果,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之路。总之,近年来,随着科研评价中“唯论文”倾向的扭转以及有关方面加大对学术期刊的投入,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生态得到很大改善。在此背景下,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群策群力,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成果发布、同行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新华文摘杂志社副社长、编审)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仲翔精彩推荐:促进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做好选题策划 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强期刊建设 推动建构边疆学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夺彼与此

促进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哈尔滨12月22日电(记者赵徐州)12月21日,“新时代期刊高质量发展暨《学习与探索》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玉梅提出,新时代学术期刊要勇立时代潮头,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树立精品意识,坚持科学精神,使学术研究成果真正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人民的评说、历史的考验;要打造面向世界展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的权威平台,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世界学术殿堂中赢得中国学术话语权;要紧密结合实际,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持续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为助力高质量发展、助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表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刻,深入研讨新时代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促进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以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办刊的全过程当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发挥学术期刊的重要作用。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积极锻造标识性概念,将优秀的学术成果展示给全世界,真正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用学术的公信力与魅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优势,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独特的贡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周峰表示,多年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始终以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着力构建黑龙江学术发展平台,积极引领学术方向,把握舆论导向,积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与会学者提出,在新时代,学术期刊不仅要成为推动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更要成为服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服务新型智库建设,关键在于实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要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放在首位,以精品力作回应党和国家重大关切,不断提升学术期刊出版的新境界,使之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平台,矢志不渝地为新时代的进步提供思想和智慧支持,为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贡献。会议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学习与探索》杂志社承办。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徐州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炎魂

凝心聚力 创新做实 努力探索社会科学普及新路径

凝心聚力 创新做实努力探索社会科学普及新路径近年来,东营市社科联肩负崭新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勇于探索创新,坚持市县区社科联统筹谋划,全市一盘棋,部门单位与社科社团联心联手,一个平台“唱戏”,每年举办各类社科普及活动100余场次,直接受众达50万人次,形成了上下互动、多方呼应、集中性论坛与经常性宣讲有机统一的新格局,有力提升了市民人文素养和城市文化软实力。主要做法:———贯穿一个鲜明主题主题是时代的号角。社科普及只有突出时代主题,展现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奏响时代旋律,弘扬正能量,才能增强生命力,扩大影响力。东营市社科联每年开展社科普及活动,事前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的社科知识需求和心理期盼,有针对性确定社会科学普及的主题。连续多年承办山东省暨东营市社会科学普及周开幕式,2016年、2017年分别承办了齐鲁大讲坛之 “全面从严治党与历史责任”和“齐鲁文化视角看‘四个全面’”大型论坛,在省内外引起良好反响。2018年在广泛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以“美丽东营美好生活”作为全年社科普及的主题,并设计了统一的标识系统,在科普现场展示,以生动画面和积极姿态引领风尚,力求通过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回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帮助群众树立“四个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砥砺前行。———发挥“两联”壁合优势社科联和文联同属社会团体,同属宣传文化系统,两个部门的工作职能、工作方法既有明显差异,又有许多共性。东营市5个县区社科联均与文联合署办公,如何发挥优势共同发力社科普及,成为基层社科联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东营市社科联多次召开县区社科联主席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深入探讨、凝聚共识,确立了“文化搭台、社科唱戏”的工作理念,利用文联联系文化团体多、文化活动吸引力强、群众喜闻乐见等特点,把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社科知识主动融入到文化活动中,通过戏曲、书画、文学创作等形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社科素养。河口区社科联充分发挥“社科+文艺”工作模式优势,组织文艺骨干力量到农村、企业、学校等开展宣传党的十九大文艺惠民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让基层群众在享受文艺盛宴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垦利区社科联组织文艺界开展了“图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术作品展、“家风家训”征集表彰、“移风易俗”主题征文等系列活动,陶冶了干部群众情操。———坚持“三堂”宣讲布局理论宣讲是社科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精神需求。“黄河口大讲堂”作为东营市社科联重点打造的社科普及品牌,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众多理论和社科知识爱好者,自2016年创办以来,共组织讲座60余场次,直接受众5万余人次,被誉为东营人民的“百家讲坛”。2018年,为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又对活动进行了重大创新。一是打造固定讲堂。与市图书馆联手,将容纳200余人的学术报告厅确定为固定讲堂,双方分工协作共同组织推广。精心挑选《当今父母角色的紊乱与纠偏》《青少年如何学<论语>》等宣讲题目,在各自网站提前向社会公示预告,经录像剪辑后在网站上再次推送,供市民学习观看。二是办好流动讲堂。年初采取订单征集方式,向社科专家征集讲课题目,并印发各个部门单位,和县区社科联酝酿对接,形成流动讲堂全年计划菜单,经研究汇总后统一公布实施。《廉洁守望幸福》《渤海垦区历史回顾与精神弘扬》等题目在相关部门单位宣讲后,以其高度的理论性、剖析的深刻性、浓郁的地域性而备受好评。三是开辟微讲堂。充分发挥微信宣传短、平、快的优势,邀请社科专家录制不同系列、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社科知识微讲座,推送到“东营社科界”微信公众号上,开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科知识普及的新渠道。首批推出的《论语》讲解系列一经上线,便以其新颖、独特的形式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喜爱。“黄河口大讲堂”这一灵活的宣讲特色,满足了各类群体的欣赏需求。———开辟用好四个阵地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人们的阅读习惯、社交习惯等不断发生变化,社科普及载体只有及时创新调整,才能踏准时代的节拍。为此,东营市社科联精心打造了四大阵地。一是巩固传统阵地,办好《黄河口社会科学》期刊。通过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精心设计的分类栏目、视觉冲击更强的彩色印刷等多种手段,使传统的平面媒体刊物在激烈的竞争中焕发新的生机。2018年又创办了《东营社科动态》,不定期刊登社科前沿知识,以新颖的视角、醒目的标题和精选的内容,专供党委政府和部门参阅,成为社科普及党政领导“专版”。二是提升网络阵地,改版“东营社科网”。通过板块整合、窗口调整、内存扩容等手段,使界面更加新颖活泼,承载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线上线下互动更为便捷,进一步拓展了社科知识普及舞台。三是打造掌上阵地,创建“东营社科界”微信公众号。针对当前公众阅读习惯的变化,主动出击,创办了“东营社科界”微信公众号,围绕最新政情、社情、民情变化,及时推出短小、精炼、实效性强的社科普及知识,使公众号成为市民了解社科知识、参与社科活动的“掌中宝”。四是培育身边阵地,服务基层群众。东营市现有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9处,在每年社科普及周系列活动中都根据自身特点制作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免费义务宣讲,带动了周边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年接待观众30万人次。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爱国教育、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每年举办培训活动1000余场次;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面向青少年及社会公众的科普宣传、科普展览和教育活动,宣传历史、文物等相关知识,引导公众熟知家乡发展历史、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年接待观众20万人次。东营市近年来持续加大社科普及示范体系建设,全市现有省级社科普及示范县(区)2个、乡镇(街道)6个、村(社区)26个;市级社科普及示范县(区)2个、镇(街道)14个、村(社区)36个。每年5月份,由党员、大学生村官、村干部组成的宣教团,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村口桥头等场所,面对面讲形势政策、说成就变化、解百姓疑惑;依托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宣传长廊、黑板报等平台广泛宣传社科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全市198处乡村历史展览馆,广泛开展追忆历史、留住乡愁社科知识普及,打通了社科普及“最后一公里”。———打造五项支撑社科普及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统筹谋划部署,各方协同推进。东营市社科联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社科普及工作, 努力营造全民关注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全社会共建共办共享的生动局面。一是健全机构,组织支撑。县区社科联直接面向基层,开展社科普及工作更能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是广泛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社会科学素养的最有力抓手。东营市社科联一直高度重视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工作,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县(市区)社科联建设的意见》(鲁宣发[2012]33号)文件精神,多方协调,积极推动,截止到2018年2月,全市5个县区全部建立社科联组织,为社科普及工作实现全域覆盖、全民参与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同时,市内各高校社科联成立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备。二是科学施策,制度支撑。干好社科普及工作不能单纯依靠经验和热情,必须把创新的方法、有效的手段、管用的做法不断加以总结完善,靠制度安排去推动、去落实。为此,去年以来,东营市社科联牵头起草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提请市委研究行文。出台了《东营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管理暂行规定》《东营市开展社科普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社科类社团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制度,以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促进了社科普及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三是“三库一体”,人才支撑。2017年以来,东营市社科联在全市范围内对不同类型的社科人才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着力构建由社科研究专家、社科普及专家、社科优秀成果评奖专家组成的“三库一体”的社科类专家资源库。经过摸排和筛选,最终确定了300人的社科人才队伍,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教育等各个领域,为大规模开展社科普及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四是科普志愿,服务品牌支撑。东营市以打造“志愿者之城”,做“最美东营人”为目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注重日常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发展,引领社会各界投身社科普及服务事业,涌现出“暖心+”、“芦花飞雪”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社科普及志愿服务品牌,年参与人数10000余人次,社会影响力日益显现。2015年以来,东营区社科联全体工作人员主动参与社科普及志愿服务,组织了书法艺术、摄影讲堂、文学欣赏等学习班,参与志愿服务时长达1000余小时。五是百花齐放,社会力量支撑。东营市现有市级社科类社团组织90多个,全市社团积极参与社科普及各类活动,各展所长、各尽其力,充分展示了社团在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东营宜通传统文化推广交流中心,是一家民办非盈利社会公益组织,常年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培训班、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并对学员免费包吃包住,每年组织举办十几次大型公益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慕名而来。自2011年成立以来,先后举办大小各类讲座172场,除服务东营外,足迹远遍及全国十几个地市,受众达10多万人次。新时代新使命呼唤新作为。东营市社科联将紧紧围绕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自觉践行“方向引领、凝心聚智、咨政育人、奋发有为”的核心工作理念,团结凝聚全社会社科力量,弘扬先进文化,传播科学思想,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社会科学普及需求,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东营市社科联)

对门儿

做好选题策划 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选题策划是出版编辑工作的基础,优秀的选题是保证稿源水平、提高刊物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做好了选题策划,以敏锐的眼光把握住学术热点和前沿,方能推动学术期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把握学术理论热点和前沿“要处理好努力和实力、热点和前沿的关系,重视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学者的学术生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樊和平认为,学术刊物应当同时关注学术热点和学术前沿。学术期刊要解决选题问题,更要重视解决理念问题。坚持对作者的高要求、严要求,在发表作者文章的过程中造就作者;注重栏目和选题策划,注重发现和培养作者,既包括以创造学术经典为目标的成熟作者,也包括学术界的新锐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的宏观背景和重要内容。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蒋伏心提出,学术界应对“怎么变”进行学理层面的深刻分析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解读和研究。 科学设定选题 突出期刊特色“学术期刊的发展既要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当下,处理好热点和前沿的关系,又要在发展路径和方向上处理好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关系。”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主编王浩斌看来,综合性学术期刊需要共同推动打造期刊共同体,创建共同的合作平台,通过共享作者资源、文章来源,共同策划、组稿、约稿,实现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推动学术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确定选题的前提下寻找的合适作者并将研究成果完成、发表。发挥学术期刊与学术界和学者联系比较密切的优势,在更广泛的层面对接智库、行业协会、业界和政府,共同推动对一些重大选题的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李金齐认为,在办刊理念中要强调历史责任感,注重扶持和培养青年学者。解决期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确保有好的选题,提升优秀文章来源的持续性,需要期刊界共同打造学术期刊共同体,建设联合和共同的组稿平台,发挥群体优势。《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宋雪飞表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相关课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部署,如何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问题应当重点关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如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建立长效机制,继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中国的脱贫实践怎么理论化、国际化从而形成中国智慧和方案等是重点问题。《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张爱梅认为,可以突出环境和生态特色,集中力量举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环境论坛、打造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栏目。同时,注重新工科和新文科的融合交叉研究,积极探索形成新的选题方向,如产业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大江大河的流域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 学术研究对接国家战略 立足和回应现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学术理论创新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和回应社会现实,将个人学术兴趣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振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发展和创新,要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增强政治性,弘扬主旋律。注重时效性,围绕学术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以理论回应现实,吸引读者和受众关注。要注重研究的前瞻性,提早谋划,进行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研究,如中国共产党的近百年奋斗史、文化史、思想史和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等。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叶南客表示,从经济研究角度看,可以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内容,进行区域发展、都市圈发展、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关注自贸区建设,进行贸易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回顾中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对中国的扶贫方式、扶贫成果进行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总结。在城镇化方面,中小城市放开户籍,城市化进程可能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道路选择、人口流动等问题具有新的研究空间。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军提出,言必称西方、照搬照套西方理论是一段时期以来在学术理论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应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高度,加大对中国特有的文学理论、美学资源的开掘和整理,讲好中国的文学故事、美学故事、理论故事。在这方面,学术期刊承担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应当立足科研、重视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主旋律,推动文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广禄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