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士的就业方向有哪些,工资水平怎么样?高学历真吃香!想入非非

博士的就业方向有哪些,工资水平怎么样?高学历真吃香!

现在国家高度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硕士和博士人数增多。很多人想要走学术道路,想要做自己喜欢领域的科研,不过也有很多人希望通过高学历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根据一些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博士人数都在五万或六万左右。2018年的博士毕业生总人数达到八十万。作为高学历人才,博士的社会地位比较高,而且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博士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博士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四种,在研究所继续做科研、去高校担任大学老师、去国家事业单位以及去企业工作。那么博士的薪资待遇怎么样呢?一、研究所很多博士喜欢做研究,愿意继续攻读博士后,可以留在学校的研究所。还有一些博士毕业生直接在研究所工作,收入稳定,年薪可以达到十万到二十万,还可以获得一些研究成果的奖励。而且很多研究所给博士安排住房,五险一金,还有编制。不过,每天的工作就是做科研,尤其是理工科类,需要长时间待在实验室里,生活可能会比较枯燥。适合那些热爱科研、喜欢安稳的博士。二、高校任教很多研究生考博目的就是为了考上博士后去高校任教,工作非常稳定,有编制。不同于小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的待遇很好,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工资待遇不同,但一般大学老师的月薪都可以达到一万,而且年底的时候有不少奖金福利。大学老师的工作比较简单,教学任务不重,就是还需要写学术论文,做学术的压力也是不小的。大学老师也可以给企业讲课,做一些其他工作,薪资情况很不错。三、国家事业单位博士也可以选择国家事业单位和国企,对博士的优惠政策多,一些优秀的博士职位很高,发展前景广阔。不过国家有专门的规定,基本工资可能只比研究生高一两千,不过福利待遇更好。想走仕途的博士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甚至可以升职到高层,实现人生的梦想。四、企业一些大型知名企业也招聘很多博士毕业生,安排的职业比较高,晋升空间大,薪资待遇比硕士高很多。不过也分职业和企业,一些应用技能来专业的薪资年薪偏高,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一些文科类专业工资就可能偏低。企业给博士的基本工资比硕士高几千,差异并不明显,还是看重业绩。不过博士的晋升机会更多,企业会培养管理人才。博士选择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发展空间很大。不过也会专业和所在地区,博士的工资待遇会有不同。但博士普遍的工资待遇都很高,高学历确实带来了高收益,晋升空间大,未来的发展机会更多。不过刚毕业的博士可能也会面临经验不足的问题,经过实践积累,未来的待遇会更好。相信不少人已经看到了博士的好待遇,高学历确实很吃香,起码起薪和平台更高,机会更多。

牡蛎

博士期间被导师更换研究方向,该如何应对

任何一个在读的博士,从博士入学的那一刻起,最急切想解决的问题就是能跟导师一同交流探讨,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毕业题目。因为博士期间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尽早的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你就可以明确自己未来几年的研究目标,围绕既定的研究方向做好详细而周密的研究计划,同时阅读研究领域的文献,做好实验设计并执行具体的实验,这样一来,就可以节省出较多的时间,有利于又快又早的产出科研成果。所以说,博士研究方向的确定是博士开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根本。博士毕业答辩但有时候计划不如变化,在读博期间往往会遇到突发的情况,比如你在按原定研究方向和实验计划开展研究的过程中,突然遇到如导师项目内容的临时调整,或者导师因工作原因岗位发生变动等情况,导致你已经在执行的研究被搁浅,被迫按照新要求更换研究方向。发生这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个博士而言都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这就意味着你之前的工作基本上都要付之东流。但据调查发现,博士被换研究方向的情况绝非个例,因此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呢?抓紧shi'j赶论文塔主当年读博士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博士毕业的前一年,导师拿到了一个新的重大课题。虽说让塔主只承担新课题的一部分,但是要求将此部分内容作为塔主毕业论文的核心章节 。当时塔主也是极不情愿的接受这个要求,主要因为之前已经做了很多的实验,得到数据并且做了分析。如果加入新内容且作为论文的重点章节,那么就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工作,只能算一个辅助性的内容。塔主博士毕业的时候,回头看看这件事,感受颇多,下面给大家提几点应对的策略:不要有抵触情绪很多博士遇到被换题的情况,大多在心理上是抵触的。有的人觉得是导师不近人情,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的人觉得自己运气真是差,总是遇到这种倒霉的情况;甚至有的人自暴自弃,觉得不管怎么样,自己肯定是毕不了业,无所谓了。塔主建议,不管情况有多么糟糕,你都不要有抵触情绪,或者要尽快调整状态,因为遇到这样的情况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既然已经发生了,那么就要积极去面对,赶紧想出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一直带着情绪对待这件事。消除不良情绪迅速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塔主建议无论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离你毕业有多近。你一定要先去跟导师认认真真的沟通一下这件事,并且就换题的情况跟导师达成一致,确保不会再有变数。当这件事敲定之后,你就要马上展开新课题的研究,从阅读文献开始到实验设计,再到具体的实施实验,最后完成论文的撰写,每一步都要安排好时间。当然由于时间紧迫的原因,很多时候你需要加一加班,去逼自己将进队往前赶一赶。但请你相信,只要这样的辛勤付出,到最后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迅速制定论文计划边做边跟导师商量你按照导师提的新要求,去开展你的研究。尽最大的努力,认认真真地去把这件事情做好。如果马上要到毕业时,你确实做不完新的课题。塔主建议你一定要去跟导师再商量商量,可以将做不完的内容从论文中删减。因为任何一个研究都不可能是一个博士两三年能完全做完的。跟导师商量,在你毕业论文中突出你的创新点即可,其他的研究内容可以等你毕了业以后,再找与导师合作的机会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或者把这些内容交接给后边的师弟师妹去做。塔主相信导师会理解并支持你的想法。与导师多沟通辩证看待这个要求其实有时候换题,如果不是特殊的原因,而是像塔主这样的加入新课题的原因的话,不要觉得自己之前的工作都白费了。因为这种增加内容或者换题,未必是件坏事。因为对于博士而言,你毕业真正的学到的,应该是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和方法,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很小领域的研究点。因为等你博士毕业以后,还是要面临着新的研究。所以在博士期间不要将自己绑在某一个小点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掌握科研的方法和技术才是硬道理。辩证的看待问题在新课题中积累研究方向如果给你换了一个新的研究内容,请不要着急难过,有时候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相当于你在博士期间做了两个方向的研究。等到你毕业之后,你就比其他人多了一个领域的研究经历。如果你继续从事科研,那么你在下一步申报国家青年基金的时候,就多了一个研究领域可以供你发力撰写,所以说从这一点而言,你可能还要感谢你原来的导师对你的额外要求。不断积累总之一句话,在博士期间如果被换题了,一定不要带负面情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要觉得这是一个沮丧的事情,说不定这是你另一个更大的机会,请你牢牢的把握住!

十花

如果本科、研究生、博士三个阶段三个专业,会不会太杂了?

如果本科、研究生、博士三个阶段三个专业,会不会太杂了?研究生专业与本科专业关系。一般决定考研的,基本上四种选择:本专业考研、跨专业考研(专业所属小类)、跨专业考研(专业所属大类)、跨其他专业大类考研。举例说明如下。社会学专业属于社会学类,社会学类还有其他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学类属于法学大类。本科生是社会学专业的,可以本专业考研(考社会学专业研究生),也可以跨专业考研(专业所属小类)考社会工作研究生,也可以跨专业考研(专业所属大类)考法学专业研究生。当然你也可以跨其他专业大类考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从考研备考来说,以上四类难度依次是越来越难的。相应的准备时间应该是越来越长的。从学术积累的角度来说,一般肯定是建议前两种,除非对自己本专业完全不懂、不感兴趣或者是找到了方向,才建议考虑后面两种考研。博士专业与研究生专业关系。读博士的,绝大多数是本专业读博,就是与研究生阶段专业一致。少数跨专业所属小类、跨专业大类考博,极少数跨其他专业大类考博。原因还是学术积累、考试难度、准备时间来说的。当然也存在少数天赋异禀的人,可以本科、研究生、博士都是不同的专业。

鸣而当律

郑松泰:当“社会学博士”走上“港独”之路

郑松泰为香港政治组织“热血公民”主席,绰号“泰博”。这个“热血公民”组织是一个非常激进的“港独组织”,于2012年2月29日由黄洋达创立,秉承“港独教父”陈云提出的“勇武”理念,主张城邦自治、香港建国,提倡以更激进手段示威。郑松泰加入热血公民组织并成为主席,令他身边的人无不惊讶。因为郑松泰本是一个文弱书生,其本科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系,2005 -2010年到北京修读社会学系硕士及博士。这样一个书生为何会加入如此激进的组织并走上“港独”之路,至今被港媒称为香港政坛的谜团。央视图(下同)但是,我们梳理郑松泰的经历不难发现,年轻的郑松泰从起步到发迹,得益于他的规划长远、心思缜密。他的学历及阅历,都是其在未来攫取个人政治资本的重要砝码。不得不感叹,郑松泰以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城府,将自己的丑恶面目藏得极深。下面,我们来解开郑松泰由“社会学博士”走向“港独”的谜团。出身平庸,利用“博士”光环提升身价郑松泰出身普通家庭,父母为小商贩,家庭条件一般。后来经过努力,考入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系,到北京求学前曾担任民主党湾仔区议员李继雄的助理接近一年。毕业后,郑松泰2005年到北京修读社会学硕士及博士。毕业后来在接受采访时郑松泰坦言:在北京生活的五年,见证了中国大陆的变化,亦令他决定毕业后回香港发展,更让他体会到在中国大陆生活得越长时间,就越不想香港变成中国的普通城市。郑松泰的这一番话颇为值得玩味。乍一听,其在谈大陆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当时的这句话已是“一语双关”,他分明想要在香港掀起浪花,让香港变得“不平庸”!他选择的这朵浪花,就是“港独”的浪花。精心算计把握时机火速加入“港独”组织返回香港的郑松泰又回到其就读的香港理工大学任教。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郑松泰便加入了刚刚成立的“热血公民”组织。上面已经提到,这个组织是2012年由黄洋达创立,成立时正值香港本土思潮急速冒起,提倡以更激进手段示威。曾发起多次“反水货客”行动,多名成员因参与占中、旺角骚乱而被捕。郑松泰似乎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新兴组织的成立,让其能够有机会大施拳脚。当李继雄得知郑松泰加入一个主张街头抗争的政治组织时,深感意外。后据李继雄分析,郑松泰虽然不是一个激进的人,但他博士毕业回到香港,已对社会政治深感兴趣,但却不会加入老牌政党,因为那里面不会有其位置,而加入新兴的“热血公民”组织就可以有充足的发挥空间和影响力。李继雄说得很委婉,其实不如直接说:加入“热血公民”组织可以让郑松泰有机会出头,牟取个人政治资本。这才是本质!费尽心机搏出位高调宣扬“港独”思想起初,郑松泰社运上的表现不算出众,但凭着高学历,在“热血公民”赢得了一定位置。郑松泰口才和号召力不及黄洋达,因此最初得到的关注并不多。但他的学历在“热血公民”里面几乎是最高的,很受尊敬,他凭借擅长写作的优势,一直在网络媒体“热血时报”发表文章并主持网络节目,不断宣扬“港独”思想和主张,荼毒青年人,很快便发展成为组织核心成员。2016年,郑松泰代表“热血公民”出选新界西选区的立法会选举,初时因知名度低而不被看好,但最后却高票当选,一炮而红,并接任“热血公民”主席。就这样,郑松泰通过几年经营,终于“逆袭成功”,成为立法会议员。辱骂民众“智障”曾自称“爱国者”,被讽为“变色龙”前面提到,郑松泰曾在2005年来到北京修读,2010年取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2005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录制《铿锵集》时,曾表示“我是中国人,我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但之后,他在接受采访时称,这段是自己的“黑历史”。后郑松泰曾在脸书上表示,重看《铿锵集》他发现:“变的不是我,原来是香港人变得太慢,又或者根本不想变。”一个曾经有着爱国情怀的青年,变成了要分裂国家的“网红”。可见,为了博得关注、牟取政治资本,郑松泰就是这么一个左右摇摆、两面三刀的“变色龙”,令人作呕。此外,2017年6月10日,香港网络名人仇思达公布一段立法会议员郑松泰的录音,内容指其辱骂大众“白痴”。郑松泰其后证实工作汇报和内部沟通被人流出,深表遗憾。11日晚,郑松泰在脸书上发文承认该段录音属实,但自认为该内部限时直播的讲话并无不妥。他表示自己有如此举动,是因为他认为有些民众属于智障,而在录音流出后郑松泰于其脸书账号发文补充,宣称在2016年香港立法会选举中所有未给“热血公民”组织候选人投票的人全都有“智力问题”。教唆年轻人参与暴力参加暴乱称反对上街的家长是“猪”郑松泰在加入“热血公民”组织时,仍然一直在香港理工大学任教。现在参与暴力示威的学生,多来源于郑松泰这样“港独”教师的洗脑。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港独”是社会“港独”的温床。校园“港独”之所以滋长泛滥,是香港校园长期姑息放任郑松泰这样的“港独”教师给学生洗脑。郑松泰利用他的教师身份,为“热血公民”组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后备力量。同时,郑松泰还无耻地欺骗香港的青少年,公然教唆年轻人参加暴乱,诋毁、攻击他们的父母,他声称:反对上街的家长是“猪”、是“港猪”,鼓吹年轻人要“与港猪划清界限”,并唆使年轻的子女们同他们的父母断绝关系,终生不相往来。其还宣称“香港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不停地向孩子索取”,“每一个父母从来都没有想过可以给予孩子什么”,“大难临头各自飞”,“有事没事都不断剥削年轻人”等等。最后,他得出的所谓“结论”是:“爱不爱年轻人,在上街这件事会表达的一清二楚。”郑松泰在暴乱中的充分表演,使其离间亲情、泯灭人性的丑恶面目彻底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倒转”国旗博眼球弄巧成拙丢饭碗2016年10月19日,在立法会点算人数期间,郑松泰将民建联议员桌面上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倒转,随即被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裁定行为不检而被赶离场,成为这届会议上第一个被赶离场的议员。2016年9月19日,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刘国勋发新闻稿称,针对郑松泰的行为,现已致函警务处要求调查及依法作出检控。2017年4月10日,郑松泰接到通知,中区警署公众活动调查组就其2016年“倒转”国旗及区旗的行为,正式落案起诉“侮辱国旗罪”及“侮辱区旗罪”。2017年9月29日,香港东区法院对此作出裁决,认定郑松泰两项罪名成立,罚款5000元港币。虽然毋须入狱,立法会议席也不受影响,但他任教的香港理工大学随后指出,郑松泰的操守和定罪与大学承诺的优质教育、及接受国际化的目标方向不一致,做出裁决将其剔除教师队伍,合同期满后,亦将不再续约。嚣张跋扈信口雌黄政治野心不断膨胀近两年,郑松泰自以为是的本性暴露,频繁大放厥词,嚣张跋扈四面树敌郑。郑松泰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狂言:考虑在10年之内爬高10级,而议席就是达到爬高10级的手段。今年年初,当大湾区规划纲要即将出台之际,市民翘首以盼,郑松泰却口出狂言恶毒抹黑,在一个论坛上先是诬称“大湾区发展是‘贼船’”,进而恐吓说“大湾区毒害整代人”云云。郑松泰本身在内地生活过,更曾在北京读博,本就深知国家发展的大趋势,更应知道香港未来发展的核心依靠。其仅仅为了自私的政治利益,恶意攻击抹黑大湾区发展,这是彻头彻尾的“贼喊捉贼”,他以及反对派才是港人最要担心的“贼船”!当然,为了刷存在感,飞速发展的高铁也成为郑松泰攻击诋毁的对象。其引用“市民报料”假照片,造谣指高铁西九龙站天幕玻璃被超强台风吹爆裂,但连简单的现场求证都懒得做,谣言迅即不攻自破。郑松泰后又发声明假装道歉,实则仍“死鸭子嘴硬”,称照片“估计是因为倒影造成的错觉”。郑松泰自当上立法会议员以来,除了大放厥词、信口雌黄以外,政绩乏善足陈,这次事件郑松泰连抹黑都懒得去做求证,让人直接打脸,真是人品和水平双低下。彻底放飞自我成为“港独急先锋”郑松泰成为“热血公民”组织核心成员后,为不断提升地位,彻底放飞了自我。其在“占中”期间多次组织激进暴力行动,曾因冲击警察防线而被拘捕,后获准保释。自2015年1月以来,其频繁组织“反水货客”行动,期间采取辱骂、人身攻击等方式进行暴力抗争。郑曾组织“热血公民”成员前往警察总部抨击警察“滥用职权”、“以言入罪”,甚至抹黑警察为“懦夫”,反对设立“辱警罪”。今年爆发“反修例”暴乱以来,郑松泰更是网上网下左右开弓,极力表现。在网上,郑松泰在脸书上发布《致全港警察的公开信》,在信中称冲突再这样下去,绝对会有人在冲突期间死亡,并恐吓下一个死亡的可能就是香港前线警察。郑松泰还在信中引用2014年“占中”运动中被重判的七警为例,妄图恐吓、分化前线警员。近日,香港媒体还曝光出一段港独分子内讧的视频,视频中的港独极端分子亲口承认香港议员郑松泰有为暴徒出资。同时,郑松泰积极参加暴力示威活动。7月1日,身为立法会议员的他竟然带领暴徒冲进立法会,协助、教唆暴徒洗劫立法会,遭到香港市民和其他议员的强烈谴责。在7月27日发生的“光复元朗”非法游行中,郑松泰与黎智英、何俊仁、朱凯迪、罗冠聪等港独头目及骨干均赴现场参加指挥,煽动大批示威者不断冲击警方防线,投掷砖头、灭火器、雨伞等硬物攻击警察。警方宣布冲突共造成23人受伤。7月30日晚,郑松泰与朱凯迪等议员协助大批极端分子在葵涌警署外聚集叫嚣,其间堵塞警署大闸、占据附近马路、粗口辱警、涂污警署外墙,又围攻警察,致五名警员受伤。到了凌晨,郑松泰又煽动极端分子包围天水围警署,警署因此被迫关上闸门,现场还有人施放烟花,十分混乱。最终,事件造成6人受伤。现今的郑松泰,已与之前的文弱书生判若两人。而将其变得面目全非的,正是他内心中不断膨胀的政治野心。在牟取政治资本使自己飞黄腾达的路上,他算尽套路、穷尽手段,终变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然而,他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其为自己铺设的“康庄大道”,其实是“穷途末路”。30日消息:郑松泰被香港警方拘捕。原标题:郑松泰:当“社会学博士”走上“港独”之路

尸鬼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已公示

2019年10月28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发布3则公示名单,至此大家期盼已久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正式出炉。学术之路第一时间对拟录取名单进行了统计分析。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通过公开招考、硕博连读、直博生等3种方式招录2020级博士研究生。招生的专业主要为理论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学、政治学等。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我们知道公开招考录取45人。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我们知道硕博连读录取4人。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接收推荐免试直博生拟录取名单公示,我们知道直博生录取29人。综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2020年共计拟录取78人,拟录取的考生主要为公开招考与直博生。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复试之前公示的2019年社科学院“申请-审核制”博士报名纸面材料收到统计,我们知道共计收到272份申请。假如这是全部的申请人数,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出报录比为3.49:1。在公开招录的45人中,理论经济学3人,政治学20人,社会心理学5人,社会学8人,体育学9人。硕博连读分别在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招2人。直博生录取的29人中,理论经济学6人,政治学7人,社会学7人,社会心理学8人,体育学1人。即拟录取的78人中,理论经济学11人,政治学27人,社会心理学13人,社会学17人,体育学10人。其中直博生的拟录取名单中还公示了考生的本科院校,这29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12所院校。其中清华本校的最多,为16人,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各2人,其他高校各1人。以上是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的简单统计分析。整体上我们可以知道当前名校直博生的录取名额已经占据当年度博士招生总额的相当比例,因此我们建议未来立志读博的学子务必在本科四年级的时候关注直博生的选拔。

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初现

视觉中国供图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物理学博士孟溪手握两所高校的offer,俨然已是博士毕业生中的人生赢家。但她参加完博士论文答辩后,却突然感觉自己的情绪跌入了谷底,什么事儿都不想做。她曾以为自己想当一名高校教师、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然而这样的道路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让她感到恐慌。孟溪去论坛求助:博士毕业,不想去高校,但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该怎么办?在与她同年毕业的数万名中国博士中,孟溪提的问题不是个例。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2004年,有2.3万名博士毕业,那一年,博士人数首次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作为单独门类统计;2018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名,同年,近10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在传统的观念中,博士是本学科的“看守者”,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这一观念日益受到挑战。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何为?学历市场的赢家,就业市场的“萌新”读博之前,孟溪的想法很单纯,甚至有点儿“愣”。“当时年纪小,总觉得这辈子起码得做一件一般人干不了的事儿。”这个东北姑娘说。她就这样开启了读博之路。至于未来找什么工作、就业市场情况如何,她自嘲道:“以我当时的心智情况,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读博期间,她跟导师交流最多的就是实验情况。而工作打算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则很少进入师生们的讨论范畴。过了3年多“朝八晚十”、周末单休的实验室生活,一位博士师兄提醒她:“赶紧做简历,准备找工作吧!”孟溪开启了“找工作模式”,但她实际上无法花太多时间联系工作:写发表论文和毕业论文就已经占据了她的绝大部分精力。为了修改毕业论文,她连续一个多月熬到夜里两点才睡,早上醒了,抓起一件衣服套上就开始工作。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身上这件灰色套头衫自己已连续穿了十来天。她的导师们认为,“博士毕业理所当然去高校”。孟溪的博士师兄师姐毕业后,基本都走了这条路。孟溪原本也以为自己愿意当一名大学教师,将科研作为志业。今年春天,孟溪的论文盲审和毕业答辩都很顺利,有两所高校也给她发了offer。眼看再过不久就能拿到学位证,但她突然感觉自己像是被击垮了,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涌出来。心理咨询师告诉她,这是她读博期间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所致。前几天,她接受家人的建议,同一所离家较近的高校签了约。高校里的绩效考核让她担忧:学校明确表示不会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而且她要在入职之后才能知道具体的考核标准,但她此前已经听过好几起校方失信的例子了。孟溪有一个朋友在山东某高校任教,入职后才发现校方提高了考核标准。朋友向她抱怨说:“安家费没落实多少,别的(待遇)也没涨,倒是考核标准涨了。”但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认为,当前博士生的就业情况仍比较乐观。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高校里,除了国家提供的基本工资外,如果科研成果比较多,每年收获的科研绩效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是正常薪酬的10倍,没有上限。”学科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马军说,很多工学专业的博士可以在校外找到横向课题,收入都非常可观。”与孟溪相比,林飞谋求教职的道路更为曲折。去年,林飞在某名校拿到文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找到满意的教职,便接受了某大型企业的offer——管理岗位,年薪20多万元。他工作了两个月后,突然接到外省一所高校的入职通知。尽管企业的薪资待遇符合预期,但林飞感觉工作不够自由,相比之下,他更向往高校中的工作环境。导师劝他谨慎考虑:“当‘青椒’是看不到头的。”家人则支持他去高校,认为大学教师是份体面的工作。林飞告诉家人,教师的月收入只有在企业工作的1/3。权衡之下,林飞还是作出了决定。林飞没有立刻辞职,那时他的毕业证已经到手,但学位证要到年底才能拿到,他希望两证齐全之后再去办理入职手续。这所高校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表现得通情达理,他们说可以先为林飞安排宿舍、办理校园卡,等他拿到学位证再办理入职手续。但下一通电话就变了味道,一名教师要求林飞立刻到校坐班,理由是所有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都要坐班。尽管家里有些状况,但是林飞还是匆匆办理了辞职手续,赶到学校。年底,林飞拿到了学位证,第二天他就按入职学校的要求去做了体检,准备次日去报到。这时,他又接到了电话。对方告诉他不必来办理入职手续了。林飞大惊,连忙坐高铁赶到学校,却被告知没有编制:学院说因为学校不给编制,学校人事处则说学院没来申请。林飞打通了院领导的电话,被告知:现在已经没有名额了。院领导承认,在林飞之后,他们又面试了其他人。林飞意识到,如果有了更合适的人选,校方会主动毁约,“学校只是损失了5000元违约金,但是对于我们毕业生的影响就很大”。辞掉工作的那半年多,他几乎没有收入。作为导师带的最早毕业的博士生,林飞找工作的情况也很受学弟学妹关注。林飞毕业还算顺利,即便如此,他参加博士毕业答辩时,也已经身无分文——博士延期这一年,学校停发补助,他靠在校外做些兼职养活自己。现在,林飞还在寻找教职。这一年多的波折,带给他新的反思:“念了这么多书,脑子也要活一点,生存能力是第一步。”多元化就业趋势初现任奇在博士毕业后到某国企工作,作为一名工科博士,任奇在企业中做科研不必担心偏离实际——国企中的科研工作都直接面向生产,而且可以提供一线数据作为参考,而这些数据通常不对外公布。再者,国企资金雄厚,任奇不必像在高校工作的同学那样绞尽脑汁地申请课题基金——企业内部就可以为他提供数百万元的研究经费。但任奇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年龄。任奇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为本校的直博生。跟读完3年硕士再读博的同学相比,27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任奇,已有很大的年龄优势。尽管如此,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还是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任奇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话,博士只适合走技术路线,如果走行政管理路线,可能已经晚了。”但任奇又意识到:在仿照公务员系统运转的国企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围绕行政管理权力展开。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达不到一定的行政管理职位,对于做科研也不利。相比之下,更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公司连续3年都是“收割”清华博士最多的单位。今年5月,华为海思发布全球揽才公告,多达31个岗位招聘博士生。近日,华为给应届博士毕业生开出百万元年薪的新闻又吸引了众多关注。最近两年,前述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还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势力”。不过,上述几家企业招聘的博士生一般限于计算机、应用数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近年的热门领域。在网络论坛上,在公司和高校的工作之间权衡的咨询帖也有所增加。显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私企的账,有人直言:与985高校的助理教授相比,华为公司“只是钱多一点”。另外,还有众多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党政机关工作——去年,福建省委组织部一举招揽了30名清华博士毕业生,仅次于华为公司的31人。从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不难发现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的趋势。5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三方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学术职位的数量却相对稳定。早在数年前,博士就业问题就已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起重视。上述国家对博士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博士在传统学术部门就业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且理工科比人文社会学科下降更为明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以美国为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就业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80%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47%,虽然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的博士毕业生仍以在学术界就业为主,但比例均有所下降——人文学科类下降了10.7%,社会科学类下降了17.9%。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毕业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识的博士生中,有人到高校当老师、有人到企业工作、有人到中学当老师。马臻认为,这些情况都理所当然:“形势就是这样的,高校没有那么多职位,而且高校‘青椒’比较苦。如果特别喜欢做学术的话,可以留在高校;如果想挣钱的话,那就可以进企业。”马臻认为,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泛泛谈论“博士生就业情况”过于笼统。他说:“有的高校,学科博士点膨胀,人比较多、科研基础又不是很好,那么(博士毕业生)可能就有些不受待见了。”通过观察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的情况,马臻发现,硕士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实习,博士生找工作反而更简单,只需投递简历、再花少量时间面试即可。在一些招聘者眼中,博士学位本身就有足够的分量。马臻的一个博士生找工作时,对方表现得非常信任这名学生:“能读下博士学位的至少不傻,有专业能力。”马臻认为:“机会永远是属于强者的。”学术圈外,博士何为?早在2011年,《自然》杂志就曾连发3篇文章,矛头直指博士过度生产现象。其中一篇文章认为:博士规模之所以迅速扩张,是受科研项目需求的驱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容量。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博士帽多了,甚至一些并不指向学术生产的工作岗位也明确要求博士学历。近年,有些高校招聘辅导员时要求应聘者有博士学历,而在以往,这个岗位上主要是本科或硕士毕业生。1979年,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企业是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最多的部门,2017年各类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6%,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还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24.4%。卿石松认为,就传统的博士“生产”目标——培养学术接班人——来说,博士数量可能过多,但中国高校依然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如果换个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级人才,要推动科技和产业革命,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当然越多越好”。他认为:如果将企业的需求考虑在内,目前的博士人才仍然不足。在高等教育更为发达的美国,未来的轮廓初现:今年3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报告称,在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比(42%)首次接近教育机构(43%)。这被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张恬在读博之前,就是奔着工业界去的。面对几份offer,她没有太多犹豫便选定了这所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州立大学。在业界“大牛”手下工作了3年,张恬通过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座开始接触业界。张恬同门的博士师兄师姐,大部分都到工业界工作,也有人到美国联邦政府做与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今年暑期,张恬申请到波士顿一家公司的实习岗位。她原以为,公司里的研发工作相对简单,博士期间多学的知识可能用不上。但她开始工作后就发现,这家公司在研发很多新产品,她面临着许多未知。跟张恬读博时做的课题相比,公司里的课题难度不大,但也有些挑战。在这里,她的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就看到答案,“正反馈来得很快”,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活儿没白干”。相比之下,读博时的研究就像一个人在广阔的沙漠里踽踽独行,不知还有多久才能看到绿洲,更不知道,前方究竟有没有绿洲。“在学校里做实验,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试错。”张恬说。而在公司里做研究,容错率比较低。卿石松作调研时,有企业主向他抱怨:有的博士毕业生来到企业工作后,仍然延续学术研究的思路,但企业更看重研究的效益和时效性。卿石松认为,到企业工作,博士生需要理解商业文化和商业环境,例如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但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学术能力仍应是核心,此外可以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等。卿石松说,在英国,出现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博士的现象:企业若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便与擅长该领域的高校联合培养。企业由此介入博士培养阶段,博士生则带着企业的研究课题读博。作为宏大结构之中的个体,博士生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更早地规划未来。作为导师,马臻曾多次主动邀请名企HR来校做讲座,为学生们讲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应聘和面试技巧等。他认为:“导师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马臻会为他们介绍工作机会、亲自写推荐信,等等。平时,马臻时常跟学生们“应机说法”,例如提醒他们学会从领导者的视角思考问题。短暂的企业工作经历,让林飞重新审视所学。在企业工作时,林飞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我学的专业,社会到底认不认可?”他决定,就算未来去高校工作,也不能仅仅会写论文,“否则研究的东西对社会无益”。他问自己:“要多想一想,我们能贡献给社会什么?自己又希望得到什么?”林飞的结论是:“研究要接地气,学术才有生命力。”(应受访者要求,孟溪、林飞、任奇、张恬为化名)

既雕既琢

以最新现状分析:读博会不会成为将来的一大趋势?

本文来源:募格课堂作者:小余当今社会,大学生和硕士生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难找,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醒悟读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有越来越多的进入工作岗位者重新回炉高校读博,那么读博会不会成为将来的一大发展趋势?我认为这一问题还是比较值得去探讨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可能一些人认为读博不会成为将来的一大趋势,原因如下:1.博士易进不易出,很多人望而却步。十年前很多专业发几篇中文文章就能毕业,再高一点可能要求一篇EI,而现在要求越来越高,稍微好点的学校都要求发表1到2篇SCI/SSCI的第一作者文章,还要求参加国际会议,因为很多博导年龄偏大英语能力一般,很难给博士生有效的指导。十年前大多数博士的基本学制是三年,硕博连读的基本学制是五年,这几年很多学校把博士毕业年限调整到四年,硕博连读基本学制调整到六年。主要是在短短三年内太多学生无法完成毕业要求,逾期将会没有国家助学金补助,学校也是无奈之举。博士很难毕业也是阻止很多人选择攻读博士的重要原因。图源:千库网2.博士目前还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虽然有人说一年招收八万,毕业五万人,但是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七八百万人,博士占的比例相当低(并且这里面还包括很多定向在职的博士毕业生。)相比较而言读博的人数是非常少的,这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3.性价比没有以前高。因为现在博士相比于以前而言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十年前博士毕业去二线城市的事业单位,很多单位都可以解决住房,配偶工作,让你没有后顾之忧。读了博士之后确实比硕士、本科优势巨大。而近几年,随着人才饱和,房价提高,待遇已经和硕士生比没有太明显优势了,尽管博士生付出的比硕士多出好几倍的努力。4.博士并不等于好就业。随着国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现在很多博士也是比较不好就业的。如果你选择进入企业,那么博士就没有竞争优势,很多企业会选择本科生或硕士生而不愿意选择博士生,因为博士的引进成本比较高,而企业也没有必要引进博士从事一些本硕就能做到的基本工作。5.博士读的会越来越窄。“术业有专攻”形容博士是再合适不过了,博士是对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深度挖掘,所以博士并不代表精通所有领域,所以在就业的时候选择也就很窄,只能选择自己研究的领域,所以很多博士毕业后都去了高校当老师或去了科研所继续从事研究。6.市场经济下真正喜欢科研的人并不多。在当今市场体制下,除了极个别的真正热爱科研,敢于奉献的年轻人外,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的。7.博士的苦和累。读博并不像读研那样容易,读博是一件非常苦和累的事情,读博要耐得住寂寞,要忍得住孤独,要有脱发、焦虑、失眠的准备。8.读博是科研,并不意味着高薪。很多人博士毕业后进了高校继续从事科研,其实薪资并不高,所以相对而言读博的性价比并不是很高,读博并不意味着高薪,所以很多人选择放弃读博,而是继续在社会上磨练自己。9.同龄人对比。与同龄人相比,他们一般都结婚生孩子,买车买房过上了正规的日子,而博士还需要在校园里继续读书,甚至连女朋友都没有,更别谈结婚生子了。可能一些人认为读博会成为将来的一大趋势?原因如下:1.博士是身份的象征,博士是值得崇敬的人群。“哇,你是博士啊!真厉害!”,在社会上,博士不仅是一种学历,更是身份的代表,社会人群对博士永远持一种崇拜和羡慕的目光,因为博士在我国已经是最高学历了,一个人能读到博士就是有能力,就是厉害的象征。当读博能为你人生的下个阶段换来更大的选择权时,它的价值就已经得到了体现。而且读博对个体综合长远发展都各有影响。2.长远和整体来看,博士的薪资>硕士的薪资>学士的薪资。从长远的经济效益来看,博士比硕士毕业生的长期积累平均工资水平要高,但是这个区别要依据领域而定,相对而言同一个领域博士学历的薪资一般是最高的。3.博士拥有比较专业知识。如果你博士积累的专业知识恰好与你工作的领域对口,这些专业知识对企业显然是很好的工具。图源:千库网4.整体上提高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多元的素质,一个人任何方面的能力都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而时间放在哪里就会提高哪里。博士提高的是分析性的思维能力,包括综合概括,逻辑推理等。5.能够进入高校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大学教师,体面,假期多,不必每日定时打卡备课,公积金高,再想深远些对自己下一代也是几乎没有坏处。而如今留高校任职的最低学历要求也是博士研究生,不读博,怎么实现?6.行业内硕博士待遇差距明显。首先就是工资水平,之后就是面试与晋升机会,博士能够有一个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晋升机会。7.社会就业难。当下硕士普遍就业难已成热点问题,或是为了逃避,或是不甘心多年求学换来这般“价格”,相当一部分人在纠结过后放弃直接就业而选择读博。8.博士奖学金高不必花家里钱。博士有比较高的奖学金和补助,没有经济来源方面的压力,所以很多人选择继续提升自己。9.回炉重造。现在很多人选择了在职读博,一边工作一遍读博,通过读博来弥补自己工作中的短板或者为以后更好的发展。也有很多人工作几年后选择辞职读博,回炉重造。还有一些年龄很大的人选择继续读博完成自己的学术梦想。而我认为读博会成为将来的一大趋势,首先我们来看一些数据。第一,国家博士扩招政策的实施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博。大多数高校近几年博士都进行了扩招,以我们学校为例,两年前我们学院一直都是每年招5个博士,近两年已经增长到了十余个。这与国家培养人才的政策导向也是密不可分的。第二,硕士招生和毕业人数也越来越多,硕士学历也越来越不值钱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博。2018年硕士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将近80万人,所以硕士也越来越不好就业或找不到好工作。第三,国家人才引进福利政策的诱惑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博。部分城市已经认识到了博士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意义,纷纷出台了吸引博士落户的优惠政策,各大高校也为应聘成功的博士们提供了安家费、以成本价购买学校人才房、子女就读高校附属学校等优厚政策。所以,读博必定会成为将来的一大趋势!!!!!

母子泪

当下社会,法学博士向高校教师的阵痛转型

笔者拙文《当下社会,读法学博士的几个理由》发布后,朋友说给大家画了好一幅“考上博士走上人生巅峰”的图景,这是“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揍”,要我把博士艰苦的读书生涯和毕业的阵痛转型老实交代,看到他们寒风中拿着电脑赶赴图书馆的踽踽背影,我写了下面的文字。第一,博士科研压力大,毕业太难。看书+码字是博士阶段的主业,由于已经进入高段位,研究问题时不能还像硕士一样把问题弄清楚说明白即可,还要提出逻辑自洽且更有体系性的解决方案,这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意味着你要费力地把前人相关研究都梳理清楚,也意味着你要问题导向构建你自己的观点体系,随着中国学者国际影响力日隆,语言关是不得不过的坎,不巧的是如果你研究的问题偏大陆法系的话,德语、日语甚至是拉丁文也是要啃的,有条件的话博士期间最好去国外交流一下,或访问学者,或联合培养,一来锻炼语言,二来方便查找资料。语言关是国内法学研究工作者必过的坎科研压力大是广大博士的普遍心声,好不容易码完字,就面临发表成果,但是法学期刊的发展已经进入较为稳定的阶段(法学期刊的发展史又是一段江湖,有机会再说),核心期刊少(普遍认可的“16大”加上c刊30种左右),面对国内600多所法学院系,按每所院系30名专任教师估算,每年发一篇计算,这就是近2万的需求量,可以想象,教授们的文章尚无着落,遑论博士,可矛盾的是,科研成果是毕业的硬通货之一,为了发文章,可是要打破了头的。等到毕业论文答辩时,那就更是一段苦旅。客观地说,国内法学研究处在勃兴阶段,研究成果喷涌,中青年法学家们很多也都具有留学背景,厚积多年,视野开阔,在看待博士答辩时自是俯视,而随着文献资料呈几何数的增长,博士在写作时准备工作也就越多,可以想象答辩时的场景。多期因素叠加的不利后果就是毕业难,一般来讲,名校博士四年毕业是起步,延迟五至七年者,比比皆是。《中国法学》是法学顶级三大刊物之一第二,高校日渐饱和,博士就业难。博士嘛,进入高校当老师还是大多数的选择,除了国内应届毕业博士,海外的博士也纷纷选择回国发展,加上国内院校师资之间的流动,排名靠前,处于一二线城市等地理位置优越的高校就像A股市场上的壳公司,稀缺的不得了,而每年从高校离职加退休的老师又能空出多少坑呢?拥挤的需求和可怜的供给,其结果就是博士靠自己进高校的难度和90后靠自己在北京买房子一样。学过经济学的知道,提供替代品是扩大供给的有效方式,各高校们选择的替代品是什么呢?师资博士后,笔者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也懵了,那我还到底是不是老师,高校给出的答复是,不一定,成为师资博士后,你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待博士后出站以后择优录取,是的,师资博士后就是你要承担高校老师的义务,但是老师的身份不能保证,要差额择优录取。没办法,博士也是市场经济。第三,成为名角之前,博士要忍受青椒阶段。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得以进入高校成为教员,但如果家底不是很厚的话,你极有可能从天之骄子变身高压人群。这些年媒体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做了很多报道,集中指出三大压力——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多和经济收入少,这三大压力在法学教师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笔者在高校做教师的朋友经常和我抱怨,面对现在的科研强度,才知道原来写博士论文也是一件小case(这话讨打),目前高校科研指标在个人职称的评定中权重很大,说白了,你只有论文发得多,课题做得多,才能不断晋升,科研压力就像挥之不去的幽灵,除非你能放飞自我,愿意一辈子当讲师,否则只能使用更好的洗发水,默默地对着电脑码字,然后动用一切资源发文章。应当指出,法学研究者,属于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不晋升职称,《当下社会,读法学博士的几个理由》文中说的种种利好也就与你无缘,这不是法学的特性问题,而是实践性社会科学的通病。雪上加霜的是,很多高校职称大都饱和,意味着从讲师到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名额,退一个补一个,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至于经济收入少,高校也很委屈,它们在性质上属于事业单位,吃的也是财政饭,这就决定了收入是参照体制内发放的,这是硬杠杠。在顶住科研和教学的压力同时,想赚外快,就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其一能鸣

博士生如何选题和规划学术生涯?

It is supposed to be hard, otherwise it’s not worth it.——Jing Zhou关于作者:Jing Zhou is Mary Gibbs Jones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nd an associate editor of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Her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声明】本文分享内容已获得Jing Zhou教授口头允许。本文所有内容均基于参会者笔记和个人理解,若分享人理解有误,不代表Pror.Zhou本人立场。写在前面这篇文章,我们不谈统计。我们说说研究。2017年9月1日,我开始了自己的博士生涯,尽管有好多人谈论博士课题的重要性。我却怀有一种宿命论,觉得“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就行。所以当时联系导师,第一选择联系了Wilmar。遗憾的是,他要退休了,把我推荐给了我现在的导师Toon,结果很快就定了下来。即便后来得知荷兰还有其他教授,如Bakker, Demerouti等人,依然选择了现在的导师。而关于研究课题,其实那个时候我对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一无所知,觉得选什么都关系不大,博士无非是方法和思维的训练,任何课题都可以做。研究无非是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分析写作,发表文章。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发点……至于课题什么,以后还可以选择嘛。真的是什么都可以做吗?一个领域里有那么多课题,似乎随便一个概念都可以写出成千上百的文章。到底要怎么选呢?是集中在一个领域进行深耕,还是研究一个领域当前的“热点”赶潮流?如果集中一个领域,研究了一生发现自己的研究是行不通的,或者最后才发现根本没有一点价值,那岂不是比悲惨世界还悲催……或者你可以一直追赶潮流,潮流在变,你当然可以有很多问题去做,可是到头来没有人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你根本没有research identity。你的研究者id都没有(不可否认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那发很多文章的意义在哪?这里涉及到三个核心问题:其一,如何选择博士课题;其二,如何经营你的研究生涯;其三,如何选择一个领域。直到参加Jing Zhou教授的workshop 之前,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这几个问题。更多的是秉持一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念头,花了一些时间在统计方法上(各种复杂模型,统计软件,R, Mplus,英语)。但这一切最终目的是做好研究,使研究产生更大影响(俗气一点讲就是发顶刊)。但是研究本身却没有真正思考过,舍本逐末无疑了……Jing Zhou教授研究creativity。毫不夸张的讲,她是这个领域里当之无愧的top学者之一,粗略搜索,已发表 JOM( 5), JAP(11), AMJ (7),谷歌学术引用超过21000+。在两天的workshop里真正讲自己研究的时间5%都不到,更多是结合研究超越了研究本身,分享作为一个研究者,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选择一个研究领域。澄清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怎么去选择一个研究问题?不管是博士课题或者一个独立的研究,什么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有哪些标准去判断?2.如果决定了一生都做研究,那么如何建立你的研究者身份?3.如何选择一个领域,避免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考一下你研究课题的“前世今生”,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未来几十年是不是还可以做下去?一、如何选择博士课题或研究课题?有人说一个人的博士论文,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最重要的作品。选择一个研究问题的历程,也就是趋向创造性的历程。创新也就是产生新颖(novel)且有用(useful)的idea.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有趣的interesting “有趣的文章万里挑一……”可行的feasible新颖的novel重要的important而要产生这样的idea 你需要:相关领域的知识。技巧和策略Skills & Strategic。动机Motivation : Intrinsic & Extrinsic1.1 获取相关领域知识为了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需要大量阅读Read widely。不仅仅是专业的期刊文章,新闻,杂志,其它领域的期刊文章,社会科学/经济/历史。阅读的时候set a goal, 阅读要有一定目的性,比如读其它领域文章时候,设定一个目标,至少发现三个有关的概念可以用到你自己的领域。批判性的阅读Read critically;广泛的阅读Read widely。1.2 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 and strategies.1.3 MotivationReally need to be really good: find something you really care about.动机Motivation: 一句话就是选择你所爱Do what you love,毕竟搞研究一不小心就搞了大半辈子。Jing去读博士的那一年收到offer的有八个博士(其实往年也会发那么多offer,只不过不是每一个拿到offer的都会去),她那一届入学的人很多,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陆陆续续的quit掉了,只剩下3人。用一句玩笑话说,最容易打的乐器就是退堂鼓了,不难想象很多博士生在读的时候也会无数次萌生出quit 的想法,但是也许再坚持一下就又柳暗花明了,周老师的建议是当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至少再坚持一天,哪怕是明天再quit。如果你想放弃了,告诉自己I might quit it tomorrow:It is supposed to be hard, otherwise it’s not worth it.二、如何选择研究课题?2.1 错误的选题思路:试图找一个调节变量Try to find a moderator;试图换一个研究水平,比如前人研究都是在某一水平,检验跨层或多水平Cross-level;试图找一个前人没有研究过的;很多人在论文里写到为什么要做某个研究,是说没有人研究过……“那还没有人研究过鞋子尺码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呢……hmm说不定很值得研究一下”有个Research gap。但这你需要论证(Need to justify),why this is important, what do we know, and what don’t we know; Try not to use the gap negative reaction; 不是所有的gap都需要你去填坑……;比如AMJ 一个reviewer说来源:(Grant & Pollock, 2011)2.2 选择研究课题的标准2.2.1 Is it new?Novelty, the storyline should be new, but should be based on existing knowledge, not totally, new; 她的一个研究显示人们其实相比完全新的东西,更愿意接受已有产品的更新物。比如手机等。所以,在提出新概念等等,选用一些已有的变量等等,这会让reviewer和读者更容易接受。2.2.2 是否重要?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 in a particular topic area and why?What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specific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should be asked regards a particular research issue?2.2.3 是不是有趣?什么是有趣的研究?有趣的研究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人们的一些assumption。...deny certain assumptions of their audience…a new theory will be noticed only when it denies an assumption.比如通常任务工作压力都是有害的,2000年的时候有研究者提出了challenge-hindrance stress 模型,认为挑战性压力源有积极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人们关于压力的一些观念。一些例子:Amabil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Flynn, Francis J., and Barry M. Staw. "Lend me your wallets: The effect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on external support for an organ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5.4 (2004): 309-330.Hack (2009) Making the best of a bad situation is not enough. JOB.2.3 选题的过程2.3.1 选择一个好的领域都说炒股的时候要选对进的时机,结合周老师的经历来看,做科研也是一样。Jing的第一篇creativity发表在1998年,纵观创造力的研究历史,这个时机是创造力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从这时候开始,创造力的研究才开始喷薄而出,成指数增长。另外一个背景是,当时互联网刚开始兴起,一场时代的巨变正在悄然发生,组织形态以及工作生产方式都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创造力在企业发展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见,敏锐而准确的把握时代发展动向,瞄定一个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是多么的重要(怎么选见下文)。这一点杨振宁院士也强调过:“这么多年我看到了成千个研究生,很多都非常优秀,可是十年以后他们得了博士学位再看,有的人非常成功,有的人非常不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些人的本事差了这么多,得到过博士学位的人通常本事都还不坏的;也不是因为有的人努力,有的人不努力。主要是有人走对了方向,要是走到一个强弩之末的方向上,那就没有办法的,而且越走越不容易走出来,要换一个方向不容易,继续做那就走成了最不幸的一个人。”2.3.2 创造你自己的学术生涯道路周老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博士生一定要把自己的博士课题作为自己的事业。很多同学可能认为博士期间要受老板,毕业压力,就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并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课题,就想着先毕业以后再说,但是事实是博士课题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也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要把学术作为终身事业,就要把眼光放长远,想一想现在做的研究十年二十年以后可以做什么,尤其是如果想在学术圈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一定要深耕于某一个领域,那么不妨就从现在开始想好做好。最主要是建立职业认同,和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职业身份。记得导师说过,如果你在某一个领域上发过5-6篇文章,别人也就知道你是做什么什么的了。三、具体措施:如何发掘新的有趣的课题前两部分是从长远规划,但在实际进行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权衡取舍。带着你的研究idea, 具体分析,查看你能否对这个领域带来新的启发。3.1 选择领域(Field)当你有了研究课题的时候,那么你选择到底是哪个领域?你的研究领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周老师认为识别新的概念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真的是新概念,那么很难做到完美。比如在她的领域,关于创新其实有很多概念,但是提出创新就是产生有用且新颖的想法。这个新的概念既要准确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去识别新的概念呢,有两个方法:从现象出发,Identify phenomenon: looking back travel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eal world, have a hobby to reading。这也就是为什么周老师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不少博士生包括学者倾向于只关注自己领域,绝大部分的时间也是用在做自己的研究上,用我小老板的一个词叫做over-committed。而周老师强调兴趣可以帮助博士生建立学术以外的社交圈,更有机会去接触到新鲜有趣的现象。周老师本身也是如此,喜欢打网球也喜欢广泛阅读,当我说到可以培养瑜伽作为爱好时,周老师立马否决说,那是中老年以上的人才应该选的运动,太有趣了。借鉴其他领域,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很多理论与概念就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过来的。完全构造一个新的概念是很难的,而从其他领域巧妙的转接过来会相对容易一些,也更容易理解。在做研究时也是一样,要做新的东西,但又不能完全是新的,完全新的东西对audience来说会很陌生,自然也更加难以接受。怎么样写一篇好文章?从自己的领域找五篇标杆论文(anchor),在自己研究设计/写作时予以认真思考,这些文章的优势。比如统计方法,尤其是一些比较前沿的复杂模型。那么什么样的论文可以叫做标杆论文呢?内容质量高,介绍了什么理论,又是如何frame理论的。实证研究是如何开展和表述的。Writing style,好的学者往往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每一部分如何structure都可以借鉴学习,最后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3.2 你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ap the field怎样知道自己领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Forest and treeSource:Google由于毕业压力,很多博士都想着怎么快速完成自己的课题,怎样发更多的文章,早点毕业,找一个好的教职或者博士后,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盯着眼下的路往前走就会不知道将去往何方,所以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想一想未来的二十年,三十年还可以做什么。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画forest and tree,tree是当前正在做的研究(present),而forest是整个森林,是已经做完的研究和以后还可以做的研究。我们在workshop上是这样做的,你不妨也拿出纸笔一起来画一画,想一想你现在做的领域是从何发展而来,怎么兴起的,已经做了哪些研究,未来可能有哪些发展方向,你现在做什么,十年二十年以后可以做什么?这样就可以从当前研究的box里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统观全局。写在后面周老师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种树人,她深耕在creativity这个领域,除了自己不断的发展ideas带动这个领域的发展,还广泛播种,为想进入这一领域的学者学生指明方向,源源不断的带来新的研究可能性,与此同时,她还广泛地和其他学生学者进行合作,为这一领域的发展不断地开枝散叶。她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种树人,你发现了吗?当你读完这篇文章时,希望已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你的心上,当你在选择博士课题或者自己研究领域的时候,能够认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好的研究?有趣/新颖/重要/可行建立好自己的研究者身份了解自己领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选好领域最后,祝每一个研究者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成。来源:荷兰心理统计联盟 作者:Jing Zhou

包强

当下社会,读法学博士的几个理由

全国两会正如火如荼召开,笔者刷新闻时看到了“中山大学校长建议扩大博士生招生和培养规模”的新闻,考虑到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最近很多学弟学妹问我要不要考博士,我把建议他们读博士的四个理由放在这。第一,读博士往往是你跻身名校的最后一次机会。从数量上讲,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不足60万人,已经属于社会精品,不过总有不甘人后者,极欲投身名校的怀抱,意图打响跨越社会阶层的翻身仗。不过按笔者的亲身经历,除了能发光,名校并不能当饭吃,至少不能保证你一直吃好饭,有时候甚至只是皇帝的新衣;而且你即使进入了名校读博士,根据“中关村学术的鄙视链”序列,你在人北清本科的眼中,也是内外有别。当然,庸俗地讲,校友资源确实也非常重要,君不见重要公开场合的私下场合,攀校友也是打开局面或维持关系的重要手段。国内法科名校,一定绕不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院四系”,详者,自行度娘之,不过斗转星移,格局也重新洗了牌,虽尚不敢全盘认同目前国内各色法科教育的排行榜,不过作为参考,人北清已长期盘踞法科三甲的位置,其他五院四系及社科院法学所等,也数名流。明理楼—清华法学院所在地第二,起点高,学而优则仕概率加大。社会上博士属稀缺资源,体制内中更是如此,前段时间出现的陕西90后女博士副县长,更是刷爆了网络,应该说选拔高学历优秀分子进入体制进行培养,为国、为党、为人民服务已不鲜见,从已经提拔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王老师,到央行的周行长,财政部的前楼部长,年轻时都是著名学者。政法系统内这一规律也是屡试不爽,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最高检、司法部的现任官员中,都有前优秀学者的身影,近年国家出台了法学老师和法学实务部门互聘的“双千”计划,在制度层面上确立这样的安排。从逻辑上讲,学者型官员确实具备很多常人不具备的素质,要知道写出一篇好的法学博士论文,不说头悬梁、锥刺股,但是掉头发,变油腻,那是必经之路,经过苦熬心血锻炼出的框架性思考能力和纵深性写作能力,但凡是个爱才之人,都忍不住为我所用。所以,请记住一句片面的话,“笔杆子”就是和平年代的“枪杆子”。2013年国家正式启动双千计划第三,法学家在法律界深藏功与名。读过梅里曼《大陆法系》一书同学们可能知道,大陆法系国家内法学家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甚至认为法学家为大陆法系中真正的主角,这样的观点未免偏激,但具有提示意义。从法律运行的维度看,立法上法学家是直接的参与者,由全国人大审查的法律案(可理解为用于审议的法律条文初稿)在组建起草班子时,都会有法学家的身影,我们看到2017年颁行的《民法总则》,大量采用了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和社科院法学所牵头的”专家意见稿“的部分内容。司法和执法上,法学家的见解和释义有时可以成为判决的依据,2016年全国优秀法律文书评选活动中,南京玄武区法院一份获奖判决点名道姓援引学者观点。如果你认为法学老师就这点能耐,那就错了。一般来讲高校并不反对老师兼职律师,原来高校甚至会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后改制脱钩(优秀者如人大的地石所,中国政法的法大所等等)。高校老师做律师成功者,往往接的也是大案,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小案子费的劲儿不如稳当地教教书讲讲课来得快。既是名师也是大状者,不乏少数。最后,博士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生活节奏松紧可控。聊点小确幸的,大学老师不坐班,如果没有行政职务,和教务商量好后,可将教学课程排到集中几天,其余时间趴窝慎独,外出营生,没人管你,再加上两个寒暑大假,对家庭来讲,可谓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