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1 21:07 | 澎湃新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中国劳动保障报社主办《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杂志(月刊)2018年第6期刊发了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一篇题为《全面放开生育刻不容缓》的署名文章。“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我国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呈现三个下降、一个上升、一个收缩的趋势。”文章指出,“其中三个下降趋势,第一是出生率下降,2017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2.43‰,2016年这一数据为12.95‰;第二是出生规模下降, 2017年新生婴儿数比2016年少了63万,相当于新生婴儿少了4%;第三是生育率下降,2016年我国的生育率只有1.24,2017年生育率可能在1.2左右。”文章称,“一个上升指的是人口老龄化程度上升。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09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一个收缩指的是,经济主力人口继续萎缩。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降低,去年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2016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074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为 65.6%。”周天勇在上述文章中指出,“因为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我国人口形成了少子化加快、老龄化加剧、经济主力人口收缩的格局,前景不容乐观。”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周天勇认为,“主要是二胎和多胎育龄妇女资源急剧萎缩。那些愿意生育二胎的育龄妇女在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集中生育,而2017年下半年,二胎生育率就开始下降了。究其原因,就业难,教育、医疗、住房等费用贵,以及托儿所和幼儿园供给少,都是育龄夫妇不愿意生育二胎的重要原因。”在周天勇看来,“未来5年,我国青年人口将减少3000万左右,经济主力人口收缩较大。我国有可能呈现出更快的老龄化速度,甚至要比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更快,比例更高。老龄化加快,将使经济增长放缓压力进一步加大,养老金负担会越来越严重,财政和金融体系的压力和风险也不断加大。”面对严峻的形势,周天勇在上述文章中呼吁“应当尽快研究制定促进人口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应当紧急彻底全面放开生育,取消一胎生育准生制。计生人员由财政安置,废止社会抚养费征收,对过去的也不再追缴。此举无需支付成本,但却是改善国民经济、顺民心的一项改革措施。对生育了二胎的家庭,应适当给予个人所得税退税,从而达到鼓励生育的目的。同时,过往的生育管制是当前人口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国家应当对此进行矫正,由国家兴办义务托儿所和幼儿园,以降低和消除生育要放弃工作的机会成本。“农村土地财产使用权、增量土地产权改革,增加淡水改造土地林地等扩大发展空间的技术工程和改革应当加快,在农村人口老龄化还不太严峻时,完成改革,发挥活力,创造和积累财富。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改革的困难会大大增加,而效果将会大为降低。“养老保险应尽快集中统一到中央征收管理,划转国有资产和收益补充养老金,并且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可能要拿出来划转为养老金。对于农村青出老回的老人,完善农村医疗体制;尽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财产权制度改革,国家成立专门的与农村土地资产有关的银行,一些农村老人可以将土地反向抵押养老。”“总之,必须未雨绸缪,尽快研究设计国家、家庭、个人、资产等组合的养老金来源模式,防止出现因养老金巨额缺口,影响财政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文章最后总结说。(原标题:《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杂志刊文:全面放开生育刻不容缓。原作者王俊。编辑金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中国劳动保障报社主办《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杂志(月刊)2018年第6期刊发了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一篇题为《全面放开生育刻不容缓》的署名文章。“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我国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呈现三个下降、一个上升、一个收缩的趋势。”文章指出,“其中三个下降趋势,第一是出生率下降,2017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2.43‰,2016年这一数据为12.95‰;第二是出生规模下降, 2017年新生婴儿数比2016年少了63万,相当于新生婴儿少了4%;第三是生育率下降,2016年我国的生育率只有1.24,2017年生育率可能在1.2左右。”文章称,“一个上升指的是人口老龄化程度上升。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09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一个收缩指的是,经济主力人口继续萎缩。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降低,去年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2016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074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为 65.6%。”周天勇在上述文章中指出,“因为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我国人口形成了少子化加快、老龄化加剧、经济主力人口收缩的格局,前景不容乐观。”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周天勇认为,“主要是二胎和多胎育龄妇女资源急剧萎缩。那些愿意生育二胎的育龄妇女在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集中生育,而2017年下半年,二胎生育率就开始下降了。究其原因,就业难,教育、医疗、住房等费用贵,以及托儿所和幼儿园供给少,都是育龄夫妇不愿意生育二胎的重要原因。”在周天勇看来,“未来5年,我国青年人口将减少3000万左右,经济主力人口收缩较大。我国有可能呈现出更快的老龄化速度,甚至要比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更快,比例更高。老龄化加快,将使经济增长放缓压力进一步加大,养老金负担会越来越严重,财政和金融体系的压力和风险也不断加大。”面对严峻的形势,周天勇在上述文章中呼吁“应当尽快研究制定促进人口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应当紧急彻底全面放开生育,取消一胎生育准生制。计生人员由财政安置,废止社会抚养费征收,对过去的也不再追缴。此举无需支付成本,但却是改善国民经济、顺民心的一项改革措施。对生育了二胎的家庭,应适当给予个人所得税退税,从而达到鼓励生育的目的。同时,过往的生育管制是当前人口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国家应当对此进行矫正,由国家兴办义务托儿所和幼儿园,以降低和消除生育要放弃工作的机会成本。“农村土地财产使用权、增量土地产权改革,增加淡水改造土地林地等扩大发展空间的技术工程和改革应当加快,在农村人口老龄化还不太严峻时,完成改革,发挥活力,创造和积累财富。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改革的困难会大大增加,而效果将会大为降低。“养老保险应尽快集中统一到中央征收管理,划转国有资产和收益补充养老金,并且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可能要拿出来划转为养老金。对于农村青出老回的老人,完善农村医疗体制;尽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财产权制度改革,国家成立专门的与农村土地资产有关的银行,一些农村老人可以将土地反向抵押养老。”“总之,必须未雨绸缪,尽快研究设计国家、家庭、个人、资产等组合的养老金来源模式,防止出现因养老金巨额缺口,影响财政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文章最后总结说。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由大众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是全国省级人社系统和山东省人社领域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本刊编辑部荣获第三届山东省新闻出版奖优秀集体奖。本刊坚持以宣传党和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以服务机关事业单位、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劳动者为办刊宗旨,聚焦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收入分配、人社扶贫、行风建设等内容,反映人社领域前瞻性研究成果,为广大读者学习研究提供参考。本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6380,国内统一刊号:CN37-1474/F,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本刊为月刊,主要栏目有专栏、特稿、探索、调研、亮点、他山之石、以案说法、艺苑菁华、随笔漫谈、政策法规等。现面向广大读者征集稿件。基本要求本刊提倡一稿专投,凡已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章,一律不予采用。来稿文责自负,应为作者或与其合作者独立研究完成的作品,严禁抄袭;内容不得涉及国家机密,不得有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本刊对来稿有修改权,不同意修改者,请在来稿中说明。来稿规范文章要求立论新颖、论据充分、资料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标点符合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图片清晰,并附说明文字。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请务必注明作者姓名、单位、简介(职务、职称、研究方向等)、联系方式(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基金项目要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发表流程本刊审稿周期一般为1个月,作者如超过1个月未收到通知,请向编辑部确认后另行处理。本刊依据国家版权局和国家发改委相关办法,本着优稿优酬原则对所有文稿稿酬分类支付。每年组织优秀文章评选,对优秀文章予以奖励。联系方式本刊从未通过中介组稿且不收取任何费用。有关投稿事宜,可通过电话或电子邮箱联络本刊。投稿电子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投稿征文驿站】获取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保障》刊发文章"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职业化”之后"以下带来文章全文内容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职业化”之后文/邹萃2020年7月6日,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9个新职业,其中,“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这一新职业受到广泛关注。人社部对这一新职业的定义:“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精神状态等健康状况测量与评估的人员”。这也意味着,曾经困扰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问题,有了解决思路。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职业化"//01人性化的评估在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老人计划入住福利院时,首先会对老人进行能力评估,评估工作由具有社工背景和医学背景的评估师共同完成。张丽娜曾在2017年参加思德库养老信息化研究院举办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培训班,考试合格后正式成为一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主要负责福利院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在开展评估工作时,我们首先要亲切地向老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并介绍评估工作的目的,取得老人的信任和配合,这对于顺利开展评估工作非常重要。”张丽娜说,“每次评估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我们通过观察、询问,尽可能多地了解老人日常生活的情况,例如通过观察老人走路情况评估老人‘平地行走’的能力,通过与老人的直接交流对老人的听力做出评估,通过请老人辨识报纸上的字体大小对老人的视力进行评估等,然后每一项评估指标打分,确定老人的初步等级,再结合老人的过往疾病史、近期发生意外事件等因素,确定老人最终的护理等级。”张丽娜说:“老人的体能、疾病等因素决定着他的服务需求,使用老年人能力评估表等评估工具让我们在判断老人的服务需求时有所依据,让家属理解,减少纷争。”张丽娜口中的“老年人能力评估表”,指的是民政部2013年发布的《老年人能力评估》行业标准(MZ/T039-2013)中的量化表,在评估过程中,如果有不确定的事项,还可以通过《特殊事项记录单》进行记录,便于后期参考。评估师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护理等级,与老人签订入驻协议,并制定相应的照护计划,之后还会对老人进行定期动态评估,大约每半年一次。“我们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已经有4年的实践操作规程。我们成立了‘江福养老评估中心’,专门设计了一个约120平方米、精致的评估室,要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展现出他们最真实的日常状态。”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院长周春芳说。02满足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的出现,让不少养老机构尝到“甜头”。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亿,较上年新增945万人,占总人口之比达12.6%。伴随庞大老年人口而来的是巨大的老年人需求,并且老年人的需求是复杂的、长期性的。其复杂性在于老年人的需求包含多种类别、多种程度,因此服务的提供也变得复杂、多样。“如何准确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服务,这是养老事业尤其是养老机构需要深思的问题。无疑,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的出现提供了这一契机。”周春芳说。周春芳将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为养老机构带来的变化总结为“分类管理更科学、照护方案更翔实、效益提升更有效、机构建设更标准。”分类管理,指按照评估结果将老年人分类别进入自理区、半护理区、全护理区和特级护理区,使老年人服务更加科学、人性和规范化。照护方案的制定,则是针对不同类别、不同需求提供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尊严、生活质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即根据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提供舒适的文化娱乐服务;根据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提供喂水、喂饭、翻身、擦洗等项目;对认知症的老年人在照护计划方案中拟定一些心灵慰藉和引导培训活动的服务项目。效益提升,则是针对没有实施评估前,老年人亲属常常为护理级别鉴定和费用调整产生异议的情况,开展评估后,老年人家属对此认可,矛盾减少,护理收入有效提升。标准化进程加快,即老年人能力评估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实现养老机构等级评定与划分的首要端口,也是老年人能否在机构中生活得舒心、安全、有保障最前沿的驿站,更是标准化服务、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管理有序的推动者。原江苏省泰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沈桂兰在参加了思德库全国老年人能力评估培训班后,着手全面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现在,中心建立了专业老年人能力评估室,明确护理等级与收费标准,对每一位入住老人建立了评估档案和健康档案,能够为老人提供更加精准的养老服务。沈桂兰现任泰州市泰有福平台养老服务联合会会长,她表示,实施老年人能力评估对养老机构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不仅能够指导养老服务机构科学地制定照护服务计划,为老年人提供个体化、差异化的养老服务,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入住者,促进养老机构的良性发展,实现服务方与被服务方的双赢。03长护保险的良好开端作为评估培训标准的制定者与推动者,北京思德库养老服务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曾在2016年推出国家第一本养老服务指导丛书岗位技能培训推荐教材《老年人能力评估基础操作指南》,并成为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养老服务指导丛书及人社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岗位技能培训推荐教材。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主任裴晓梅曾对此评价,“作为国内第一本评估工具实操手册,我愿把它作为建设中国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良好开端”。据悉,截至2019年6月底,15个试点城市和2个重点联系省份的参保人数达8854万人。2020年5月6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新增了14个试点市(区)。为了保障老年人能够享受到适宜的服务项目,要厘清哪些老人需要长期护理?需要什么程度的护理? 这些都要通过统一的量化表由“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进行评估。思德库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田兰宁是日本国际医疗福祉大学医疗福祉经营学博士,专攻老年健康和长期照护研究,致力于推动老年人能力评估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结合国际开展长期照护的经验,田博士表示,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可以根据老年人能力判定结果与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清单,选择服务项目,请求长护保险支付费用。评估作为长护保险推进的重要环节,是长护保险的起点,而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是长护保险的“守门人”。在长护保险试点城市开展此项工作,以评估数据开展清单成本测算工作,将为全面开展长护保险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建立完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培训和评价机制,有一批合格的“老年人评估师”是开展长护保险工作成功的关键。谈及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职业前景,田兰宁博士表示,人社部发布“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这一职业,将其正式收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这是在养老服务领域除了养老护理员之外的第二个职业,凸显出这一职业的重要作用和未来的巨大潜力。至于对这一新职业的具体培训方向,她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老年人能力评估人才培养是多维度、跨学科的。由于每一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具有不同的从业经验,往往倾向于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一名曾经是护士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在做评估的时候往往会把重心放在医疗方面,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容易造成看问题不够全面、制定出来的照护计划不够专业的问题。未来,老年人能力评估人才培养要更加关注融合性,强调多维度性。第二,老年人能力评估人才培养要重视价值观的建立。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肩负着‘守门员’的重大责任,他们要守住国家资金,守住老年人健康的评判,守住对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必须加大对于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价值观与伦理操守的课程,确保建立起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专业化水准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人才队伍,这也是国家发布这个新职业的重要作用。第三,老年人能力评估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江汉区社会福利院采用‘以老带新’的做法,确保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传承,值得借鉴。目前,国家还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的人才培养,呼吁推动建立相关制度,从薪资、职业发展的路径等方面保障评估人才队伍的健康成长。全文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延迟退休新消息!官方刊物未提“区分对待”,这种被热议的退休方式有大改变?解读来了导读:关于延迟退休,根据近日出版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未再出现“区分对待”字眼,专家表示,此前热议的“女性率先延退”直至男女同退思路或有所改变,男女同步实施延迟退休的可能性更大。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记 者丨李燚热议多年的“延迟退休”,这次真的要来了!根据近日出版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以下简称《学习辅导百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作出的“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部署,《学习辅导百问》作出了如下解释:“十四五”期间,将综合考虑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供给状况、社保基金收支等因素,出台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内,延迟退休方案将有望落地执行。那谁会是第一批延迟退休人员呢?今年9月,人社部在“答网民关于延迟退休政策的来信”时表示,其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适应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延长的需求,“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措施”。21世纪经济报道发现,对比以往的表述,延迟退休政策思路或许有新变化。近日出版的《学习辅导百问》关于延迟退休的表述,未再出现此前热议的“区分对待”字眼,而是表示将“按照小步慢走、弹性实施、强化激励的思路,坚持统一规定同自愿选择相结合,小幅逐步调整,以减少社会震动,争取更多支持。”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此前热议的“女性率先延退”直至男女同退思路或有所改变,男女同步实施延迟退休的可能性更大。未提“区分对待”早在2012年6月,延迟退休就被提上议事日程。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改革方向。但究竟如何“渐进式”延迟退休,一直未有具体方案出台。2016年,时任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公开表示,正在制定的延迟退休方案将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小步慢走、逐步到位。二是区分对待,分步实施;三是事先预告,做好公示。由于我退休制度中男女退休年龄并不相同,男性是60岁退休,女职工是50岁退休,女干部是55岁,因此当时主流看法是建议男女区分对待,“女先男后”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时任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解释“区分对待,分步实施”这一原则时也表示,“不是对所有社会群体同时实行延迟退休,我们会选择现在退休年龄相对偏低的群体,从这部分群体开始逐步实施。”21世纪经济报道发现,近日出版的《学习辅导百问》中关于延迟退休的表示,未再提及“区分对待”字眼,而是表示将“按照小步慢走、弹性实施、强化激励的思路,坚持统一规定同自愿选择相结合,小幅逐步调整”。对此,褚福灵在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小步慢走”仍是沿用原来的思路,即一年只延迟几个月,通过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逐步达到目标年龄。“弹性实施”,则是与“强化激励”相配套的政策。褚福灵进一步解释称,即政策会给出一个最低、最高的退休年龄区间,让大家做选择,进而在退休金计发上体现多缴多得的导向。比如美国的退休年龄区间是62-70岁,正常退休年龄是66岁。在正常退休年龄退休的人,可拿到全额养老金;低于或高于正常退休年龄的人,拿到的则是减额养老金或超额养老金。“未提‘区分对待’,言下之意是不论男女,采取一套办法同步调整退休年龄,但在速度、幅度上体现差异。如女性延迟退休速度可以比男性稍快一点,进而逐步缩小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这样既相对公平无形中减少了改革阻力,也避免了制度的碎片化。”褚福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男女退休年龄或同步延迟?据媒体报道,目前业内较认可的延迟退休方案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案是把男女退休年龄同步延迟,第二种方案是先把男女退休年龄统一,然后再一起延迟。从目前政策导向看,第一种方案可能更吻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如果先把男女退休年龄统一再一起延迟,几年内女性延迟退休年龄快速提高3-5岁,虽然是一步到位了,但与渐进性延迟退休的政策目标不符合。“既然没提‘区分对待’,就应该要男女同步实施,通过控制节奏来逐步减小男女退休年龄差距。”齐传钧举例道,比如可以女性一年延长4个月,男性一年延长3个月。相当于女性3年延迟退休年龄1岁,男性4年延迟退休年龄1岁,通过大约几十年的时间,再把男女退休年龄逐步延迟到目标年龄,比如65岁。不过,在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刘万看来,即使男女同步实施延迟退休,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男女差齡退休的政策仍有必要。鼓励生育政策正在推行,加之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女性在协调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方面还面临很大的压力,故目前实行与男性完全相同的退休年龄的时机还不成熟。“女性较早领取养老金,可视为对女性的无酬性家庭劳动的一种津贴和补偿。”刘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只有当替代家庭照看模式的公共福利事业充分发展,社会性照看老幼的服务体系完善起来,越来越多女性可从家庭劳动和传统分工模式中摆脱出来后,实现男女同龄退休才会水到渠成。据褚福灵介绍,根据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男女法定退休年龄同频的约占2/3,不同频的约占1/3,总体上男性退休年龄年龄比女性要高一些。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朱华熊、阳甜对年轻人就业影响有限“老人延迟退休,会不会挤占年轻人就业岗位?”“35岁找工作都难,如果延迟退休到65岁就更别提了”……每每延迟退休声音一出来,关于年轻人、老年人找工作难的声音充斥于网络。今年年中,张倩(化名)所在的事业单位由于一批60后员工集中退休,她所在的单位招录新人比例较往年扩大了5倍,达到有史以来最多。据统计,2011-2019年,我国每年有近450万-945万人迈进65岁以上人口的行列。延迟退休对就业市场到底影响几何?“对于张倩这种有固定编制的体制内单位而言,延迟退休对年轻人就业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也有限。”齐传钧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因为我们实施的是‘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相当于一年只延迟几个月,职位空缺速度并不会明显放缓。从就业总量来看,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速度“快”,与渐进式延迟退休“慢”“长”的过程相呼应,形成了一定的“对冲效应”。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会创造新的岗位需求。数据显示,近7年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每年都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所以,工作岗位总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动态增长的,不存在谁挤占谁工作岗位的问题,老年人和年轻人适合的岗位也并非简单的线性替代关系。”齐传钧说。2019年,我国养老保险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为2.65:1,即接近3个人养1个人;如果不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学习辅导百问》一书披露,到2050年养老保险抚养比将下降到1.03:1,几乎是1个人养1个人,年轻人尤其是在岗职工的负担压力可能而知。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华磊等人做的一项测算结果显示,在当前给付确定的养老制度下,相比不延迟退休,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不仅没有挤占当前和未来的劳动人口福利,反而改善了劳动人口福利。其中的机制是,延迟退休提高了人均收入,进而提高用于消费、储蓄、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的支出,改善了劳动人口福利。同时,延迟退休降低每个劳动人口的抚养和赡养负担,在人均收入不变下,进而增加了个人消费和储蓄的份额,改善了劳动人口福利。能否填补养老金收支缺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由2014年的15.5%,快速提升到2019年的18.1%。去年一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新增了439万人,而16-59岁劳动力人口则下降了89万。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是影响社会保障支出的主要因素。《学习辅导百问》一书预测,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计到2029年当期将出现收不抵支,到2036年左右累计结余将告耗尽。因此,延迟退休政策的适时出台,也被认为是解决养老金收支难题的一剂“良药”。根据《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的研究估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1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合计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但受访专家均认为,延迟退休可以推迟养老保险资金缺口来临的时间窗口,并缓解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规模,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问题。据刘万测算,假定从2025年起以“每1年延迟3个月”的节奏,将男(女)性养老金正常领取年龄分别从60岁提高至2049年的65岁。研究发现,延迟退休为2050年争取到了近25%的制度赡养比下降空间,养老压力高峰期大大推迟。“特别是短中期内的政策效果强烈,2050年前每年养老金收支缺口将会因此减少40%-70%。”刘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但2050年后,延迟退休的远期效果开始明显减弱,表明延迟退休难以避免未来养老金的巨额收支缺口。人社部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达到54623亿元。但万亿存量养老金背后,是各级财政不断“输血”的结果。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梳理,1998-2017年,各级财政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总额达4.11万亿元,几乎与同期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4.39万亿元的滚存结余相当,相当于超九成养老金结余来自财政补贴。如何维持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刘万建议给出了五点建议:一要渐进式延迟正常退休年龄,将养老金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向后推迟,以“时间换空间”;二是稳定每年财政向养老金转移支付预算,减轻未来财政兜底压力;三是加快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步伐,做好国资划拨,不断做大基金规模;四要适当控制养老金替代率的上升幅度,减轻基金支出压力,同时适度下调养老金费率,减轻企业用工成本,扩大社会就业,夯实缴费基数;五要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扩大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第二支柱覆盖范围,推动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第三支柱的建设,减轻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依赖性。
文章选自《中国社工工作杂志》推进路径与政策建议城市社区“三社联动”建设要以社会组织培育为切入点,以社区居民参与和自主治理为目标,以社会工作等专业化服务为社区服务创新路径,有序推进,形成不断完善的“三社联动”体制机制。(一)推动多主体互动合作机制建设1. 推进路径第一,明确社区建设各主体的角色定位。要搭建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居委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和有序运转的治理架构。社区党委和社区居委会发挥党组织以及群众自治组织的网络联结作用,以社区党建和居民自治为切入点,建立政府、社会组织、辖区单位、社区居民多方联系的合作机制;社会组织应充分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实现社区活力和社区共融共生。第二,完善社区建设主体联动机制。建立完善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横向协调机制”,探索在街道层面建立“三社联动”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不同治理主体在结构上的嵌入、功能上的互补、行动上的协调和资源上的整合;建立完善不同层级政府及其内部的“纵向协作机制”,加强政府部门在“三社联动”推进中的协作联动,强化不同层级民政部门内部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管理及社会工作发展机构之间的协作联动,加强信息沟通、工作配合及政策衔接。第三,加强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建设。居民广泛参与既是推进“三社联动”的强大动力,也是“三社联动”真正动起来的显著标志。“三社”要围绕社区居民发现需求、提升能力、提供服务,建立居民需求发现机制,通过居民参与来确定具有共性需求的项目;提升社区居民参与能力,使居民能够有效参与社区组织建设,提升协商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组织能力以及行动能力;强化社区居民的自我服务、互助服务,提升居民的社区情感和共同体意识。2. 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各层级政府部门联动机制。建议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机构的联动,建立纵向联动机制, 指导各级成立“三社联动”领导小组,统筹解决政策衔接、服务供给、信息联通、服务联办、需求反馈等问题,提高联动效率。在此基础上,指导地方出台联席会议制度, 在市(县、区)开展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抓好统筹指导、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和督促检查工作。第二,加强以党建为统领的社区联动机制建设。要重视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的作用,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构建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牵头的社区协商议事机制;加强党群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第三,加快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社区民主实现形式,发展院落自治、业主自治、社团自治等民主形式;加快社区业主委员会建设进程,强化地方政府指导,加强业委会自身能力建设,鼓励业委会主任专职化; 积极倡导发展社区教育体系,培育居民自治意识,逐步实现学校教育社会化、社区教育多样化、居民教育终身化的新目标。(二)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和介入机制1. 推进路径第一,完善社会组织孵化机制。搭建社会组织发展的服务平台,重点发展政府倡导建立的城乡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探索社会组织服务政策创新,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为“三社联动”机制的建设培养更多的服务载体;鼓励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明确登记条件,简化登记流程,引进发达地区成熟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帮助培育和引导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壮大。第二,健全服务社会组织机制。要从资源、能力等方面入手强化对社会组织的服务,促进社会组织深度介入居家养老、社会救助、社区文化、社区矫正、社区体育及儿童青少年保护等领域服务, 建立起项目齐全、优势互补和相互衔接的社区服务链;推动建立各级社会工作协会,发挥各级协会在行业自律、专业发展和服务支持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功能发挥。第三,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介入社区治理机制建设。要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接机制。通过开放空间、资源投入、项目支持等,形成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社区居民制度化衔接。同时,社区居委会、社区党组织要通过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融入机制,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有效融入社区治理,了解居民需求,实现社会工作服务与社区居民需求的有效对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2. 政策建议第一,加强相关社区社会组织支持政策落实和实施。建议推广优秀地区的做法,协助社区社会组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鼓励引进外地知名的社会组织,结合本地区实际设计服务项目、专业服务规范和指导标准,引导社会组织有序承接各类社区服务,发挥社区服务载体的作用,提升本地社会组织服务能力。第二,建议设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建议在街道层面成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启动资金、业务经费补助、日常经费补助等专项资金扶持。对特定的社区社会组织,要以设立专项资金的方式纳入财政预算给予补贴, 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各界、驻区单位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捐赠。着力于地方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的建设,在资金支持、信息平台、多元主体合作等方面形成可持续性的、互动性的能力建设支持体系。第三,加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建设。鼓励兴办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引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认定、准入、发展及信用评级等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注册登记绿色通道;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社会工作人才技术资格、专业认证、能力培训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建立“社会工作者+ 志愿者”联动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志愿者,通过学习、培训、考证等方式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实行岗位社会工作及专业社会工作者分类管理;强化社会工作队伍人才的选拔使用,完善从社会工作队伍中遴选公务员的制度安排。(三)完善“三社联动”项目化机制1. 推进路径第一,加强顶层设计。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和“三社联动”项目化运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转移目录、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具有承接能力的社会组织目录等,建立“政府立项、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民间运作、评估兑现”的服务供给政策体系,探索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第二,完善资本投入机制。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社区发展基金等多元资金投入方式, 建立以财政性资金为主体、社会性资金为辅助的多元投入机制; 要提高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将社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各类公益基金、慈善基金、驻地单位、社区爱心人士捐赠等多渠道社区建设投入激励机制,为“三社联动”提供资源保障。第三,探索政府购买和社区需求相结合的项目化运作模式。一要加强政府购买社区服务中的居民参与。形成以社区居民为核心的购买、监控、评价体系,充分考虑社区居民意愿和需求。二要建立社区需求调研制度。通过社区业主代表大会等载体,努力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征询机制。同时,通过向第三方购买调查服务的方式,借助社会组织、高校社会学系师生等专业力量,拓展需求调研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确保真实反映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2. 政策建议第一,加快推进社区财政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应将社区建设与治理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深化对社区治理的主导作用,对社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场所或其他设施, 采取由国资部门无偿划拨给社区使用的办法;对福利投入存量的结构进行调整, 让企业或单位内部原有的福利投入,通过税收或财政转移的方式, 部分转变为非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支持社区发展, 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第二,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一要深化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措施。健全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机制,拓展购买社区公共服务领域和范围,将适合采用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社区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制定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相关制度和政策,明确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项目范围、评价标准、职责分工等,实施标准化流程管理。二要大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设立非公募基金会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区服务领域。第三,完善社会组织承接社区服务监管机制。一要构建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动态监管与调整机制。形成从准入到履行合同到退出的实时动态监管网络,引入第三方监管,对社会组织进行督导。二要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 将信息备案至数据库中,实现数据共享,有效建立跨部门合作的综合监管机制。三要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管,建立社会组织信用等级和黑名单制度以及相关激励制度,形成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的良性生态。(四)建立社区服务融合机制1. 推进路径第一,推动社区服务资源动员机制建设。一要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动员作用,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宣传,激活社区居民的自助服务资源;根据居民的服务需求,链接政府公共服务资源, 引导公共服务资源进入社区,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二要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骨干和居民领袖的动员作用,通过社区服务积极分子的影响,带动社区内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有效动员和丰富社区内部居民的服务能力和资源。三要发挥社会组织的动员作用,社区内社会组织通过提供服务,与居民建立稳定的联系,及时掌握居民的服务需求,链接共建单位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有效动员社区外服务资源。第二,推动社区服务资源整合机制建设。发挥街道统筹作用,建立服务供给平台,协调各类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对接;鼓励建立专业支持平台,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引领作用,提供专业督导和服务指导。发挥社区基础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功能完备、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体系。建立专业服务转介机制, 各类服务资源进一步整合;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形成完善的服务数据中心, 支持区、街道、社区在各项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建立服务平台,构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调有序、服务高效的“大服务”体系。2. 政策建议第一,加快推动出台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社区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调解室、社区警务室、社区计划生育服务室和社会工作室、慈善物品保管室(慈善超市)、社区办公室和社区辅助用房等。要明确县(市、区)的社区平台建设主导作用,统筹利用社区已有设施和各部门延伸至社区的资源,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分类使用,最大限度地为居民提供服务性场所、活动性场所。以社区服务平台为基础搭建“三社联动”服务平台,可采取委托运营等方式,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服务。第二,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遵循“总体规划,部门协调,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逐步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区治理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一体化社区信息服务站、社区信息亭、社区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公益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建立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深入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完善信息收集、反馈、调处联动机制,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对象信息数字化,促进社区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有效对接。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形成多方协作, 努力实现各类传输网络、资源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本文作者 樊红敏 钱花花 岳 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2021年退休人员养老金再传新消息。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44项重点工作的分工责任及完成时限。其中,关于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意见》提出具体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牵头,4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年内持续推进。这也就意味着,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今年养老金上涨的相关政策就将面世。那么,今年退休人员养老金将涨多少?今后养老金是否充足?政策出台之前,依然是众所关注的焦点。养老金16年来上涨3倍多这并非我国首次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自2005年开始,我国每年都会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和物价的增长,对养老金进行适时调整。截至2020年,我国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经实现16连涨,退休人员的社会平均养老金水平也由2005年的714元,上调至2020年的2940元,总体待遇上涨了3倍多。加上2021年,我国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将实现17年连涨。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对此给予积极评价,他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继续做出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政策安排,既有政治意义,也有现实意义。"给退休人员提高退休金待遇,体现了党对退休人员的关怀,具有重要政治意义。与此同时,我国的退休金调整机制已连续17年没有间断,这对于进一步改善退休人员的退休生活水平,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猜测:今年养老金或涨5%《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历年退休人员养老金涨幅发现,在2005年以及2008年—2015年,这9年的涨幅都在10%;除此之外,2006年涨幅最大,达到23.7%;2007年,涨幅是9.1%。从2016年开始,养老金涨幅开始下降。2016年涨幅为6.5%左右,2017年涨幅为5.5%左右,2018—2020年,保持着每年5%的涨幅。2015年后退休人员养老金涨幅之所以开始下跌,跟养老金"双轨制"终结有关。2015年1月,《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印发,意味着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终结。自2016年开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职工一样开始缴纳养老金,我国实现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同步调整。"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之间的工资差距比较大。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终结,整个上涨幅度就慢下来了。"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业内分析认为,今年退休金的上涨幅度估计会在3%~5%之间,继续保持5%的涨幅也有可能,这样可以稳定大家对养老金的增长预期。据苏海南判断,今年养老金增幅5%的可能性比较大。"自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特别是由于国际贸易争端等引发的冲击,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在这个背景下,今年退休金的增幅应该不会太高,我估计可能会跟去年持平。"苏海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今年退休人员退休金不论增幅是多少,能够提高就是一件好事。根据《意见》提到的4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养老金上涨幅度这个神秘面纱,很快将正式揭开。对近中期养老金支付不必担忧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是件好事,但现实的问题是,我国养老金如果连续17年增长,社保基金能够承受得了吗?在1月26日举行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0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社会关心的社会保险基金运作情况,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表示,2020年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5.02万亿元,总支出5.75万亿元,年底累计结余6.13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由于社保基金累计结余6万亿余元,从目前看,社保基金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肯定没问题,再加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中央和地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作为社保基金的重要补充来源已经实施。所以对近中期养老金的支付不必有任何的担忧。"苏海南说。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将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纳入划转范围。《方案》规定,划转比例统一为企业国有股权的10%。2018年3月,国资委选择了中国联通、中国有色、中农发3家企业开展了首批股权划转试点;同年11月,又选择中国华能等15家企业开展第二批划转工作。经过试点后,2019年9月,财政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推开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的通知》明确,中央和地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于2019年全面推开。其中,中央层面,具备条件的企业于2019年底前基本完成,确有难度的企业可于2020年底前完成,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待集中统一监管改革完成后予以划转;地方层面,于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划转工作。最新的消息是,中央层面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已经正式收官。今年1月12日,财政部官网发布消息称,截至2020年末,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划转工作全面完成,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有了中央和地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是否能缓解未来养老金面临的压力?"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从长远看,我国养老金还是会面临一些压力。"苏海南说。不过,苏海南依然比较乐观。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政府已经未雨绸缪,针对养老金问题做了很多研究和分析,也已经准备了若干应对预案,"据此,应该保持充分的信心,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责编 | 周琦版式 | 孟凡婷(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来源:中国经济周刊】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心匠表示,郭某某博士论文抄袭自己《杭绍园亭记——祁氏寓园》和《泉池小记》当晚,心匠便在豆瓣上发布了一条揭露论文抄袭的帖子,引发豆友们关注转发。很快,郭某某的丈夫豆邮心匠,希望他删帖,并称“影响大了也控制不了,到时候大家都人肉她,不管怎么样,这个人基本就毁了。”再次发现抄袭,“简直吐血”郭某某夫妇后又口头要求心匠签一份不追责声明,心匠也拒绝了。而去年11月,郭某某夫妇并未向心匠坦白多次抄袭的事实。一直到现在,稿子仍未被撤回。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心匠于14日早晨将郭某某微信拉黑。知乎@苏北来沪农民工整理心匠《深山藏古寺(八)——古宕石佛寺》与郭某某论文《绍兴石宕园林研究——以羊山石佛寺为例》部分对比图博士论文137页赵海燕《寓山注研究》第130页期刊和学校介入调查杭州师范大学教师郭某某发表在《浙江建筑》杂志上的论文被指抄袭,杂志编辑部、学校介入调查。针对“美术学院一教师所著论文被指抄袭”一事,近日,杭州师范大学办公室一名值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校已对此事进行调查。稍早前,杭州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回应网友微博评论“贵校美术学院教师郭某某涉嫌论文抄袭豆瓣友邻,这事怎么说”时称,“据小编了解,学校已经注意到了,学术道德专门委员会与美术学院正在介入调查。感谢关注。”《浙江建筑》杂志编辑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关注到相关问题,目前正在请示领导,经调查取证后会给出处理答复。郭某某为杭州市高层次引进人才据公开资料显示,郭某某于201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设计艺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杭州师范大学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专业教师。据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公告显示,郭某某为杭州市高层次引进人才。(应受访者要求,李老师为化名,心匠为网名)(来源:羊城晚报)
近日,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引导、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实践,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四川省委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协公布了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获2020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邓旭,现任电子科大基础院教授,博导,中德马普界面材料联合实验室主任,国家青年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际仿生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申请欧洲国家发明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文章40余篇。成果被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Physics,MIT Technology Review等国际著名杂志多次作为专题报道。在2019年由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届菁青论坛上,邓旭教授获首届菁青化学新锐奖,全国共有4位学者获得该奖。2019年,邓旭教授还入选了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指导的"2019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左三为邓旭教授2020年6月3日,世界顶级科学杂志Nature刊发了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设计坚固的超疏水表面),并被选为当期封面。全世界科学家研究几十年,没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业内人士表示,对超疏水材料领域来说,涂层机械稳定性不足问题就像是喜马拉雅山一样难以翻越。有了"铠甲",超疏水涂层耐磨程度提高了100倍。实验人员拿刀片刮、用砂纸磨、拿改刀戳……一番折腾下来,依然没损坏"铠甲"保护下的超疏水涂层。除了"墨水都泼不脏的衬衣""拿水冲洗的手机"等,不起雾的护目镜、可以"自清洁"的玻璃幕墙成为可能。这一2020年6月全球最受瞩目的科研成果之一,来自四川的电子科技大学。它究竟研究什么?用学术语言来说,这项研究"首次通过去耦合机制将超疏水性和机械稳定性拆分至两种不同的结构尺度,并提出微结构'铠甲'保护超疏水纳米材料免遭摩擦磨损的概念"。微结构铠甲的设计(图片来源Nature)从应用角度来说,它为"墨水都泼不脏的衬衣""拿水龙头冲洗的手机"等产品的诞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四川日报》对邓旭教授团队研究成果的报道邓旭教授团队在Nature刊发研究成果,并选为当期封面,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同时也入选了电子科技大学的2020年度新闻。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迎难而上、努力奋斗,带领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傲人成就。诸多的奖励,是对邓旭教授成绩的肯定,更是激励,电子科技大学的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将继续攻坚克难,勇登科研高峰,为国家和地方发展贡献成电智慧!素材来源电子科大
(2017年1月13日,墨江县联珠镇第一小学的学生在舞蹈教室里排练哈尼族弹唱。图/新华)兜底精准扶贫本刊记者/胥大伟发于2020.12.7总第975期《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目前的贫困发生率是0。”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岜夺村驻村第一书记左煜说。但让他揪心的是,一旦有村民突患重病,可能将刚刚脱贫的家庭重新拖入绝境。这样的困境时常发生,有一家农户,因家庭主要劳动力突患癌症,一家7口人陷入贫困。左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村子这类突发情况最为“要命”。因为家庭人口多,一些重大疾病的药物却往往并不在医保名录中,这造成短期内大额的刚性支出,而巨额的医疗支出瞬间就能将一个家庭压垮。岜夺村地处半山区,一直以来都是深度贫困地区。全村建档立卡户151户、贫困人口674人。岜夺村“脱贫出列”是在2019年底,当时该村的贫困发生率是0.31%,有3户共11人未脱贫。左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3户未能脱贫,都是因重大疾病或重大家庭变故“触网”,被识别为档卡户。通常在一个国家的反贫困之路中,社保政策被认为在减贫方面作用突出,而社会救助则被认为是兜底贫困的安全网。截至2019年末,中国共有861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45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中国也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速度最快、覆盖人口最广、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幅度最大的国家。在反贫困战略之下,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历经多轮变革,从补缺型救助制度逐步转向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从政府单头救助逐步转向政府社会组合救助,并实现了基于精确识别机制的精准兜底保障。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认为,中国仍处在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的建设阶段。随着2020年中国消灭绝对贫困这一战略目标的达成,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也将迎来演变新路径。“最后一张安全网”中国现行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 20 世纪90 年代,最初是在城市中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对象主要为城镇贫困居民,以保基本生存、实施贫困救济为主。而在农村则主要依托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来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从1995年开始,中国制定了以贫困县为主的区域反贫困战略,并建立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机制,政府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工作。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却一度停滞,以农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合作医疗制度甚至出现滑坡。合作医疗曾经是与城镇的公费医疗及劳保医疗并列的中国三大医疗保障制度之一。20世纪70年代,其覆盖率达到全国行政村(生产大队)的90%。“合作医疗”与合作社的“保健站”及数量巨大的“赤脚医生”一起,成为解决中国农民就医的“三大件”。出现停滞与滑坡的根源在于旧体系在瓦解。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陈秋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随着企业制度、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原先的劳保制度、合作医疗制度等传统保障制度已不具备经济基础,所以被迫进行社会化转型。“实际上就是搞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陈秋霖说。这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变成了经济改革的一个配套。而基本上依赖于工资的社保体系,随着收入差距的变大,保障差距也在扩大。2000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降至 3209 万,然而在诸如医疗保障领域却出现了明显的不公平,农村几乎没有保障。当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会员国的卫生系统进行绩效评估。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被排列在第188位,即倒数第四位,属于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国家。自此,中国开始尝试解决“经济建设一条腿长,社会建设一条腿短”的问题。而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意在“补短板”。陈秋霖认为,相比于作为经济改革的配套,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作为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之一,并变成了一个独立发展任务。以 2014 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例,社会救助由原来的临时性、特殊性救助模式转变为常规性、普遍性救助模式。 随着扶贫进入攻坚期,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决定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针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实现兜底扶贫。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事业等多要素。在精准扶贫攻坚中,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是实施社会保障兜底、保障民生的“三驾马车”。中国反贫困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一大特征是“兜底保障”。作为一项兜底性的保障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系着中国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计,被称为“最后一张安全网”。民政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有20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雷明认为,“兜底保障”是显现扶贫最终成效的一张底网。这套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中,“底”就是“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张巨大的网兜,瞄准的贫困对象主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一类是有部分劳动能力的弱劳动力者家庭,另一类则是支出型贫困家庭。事实上,中国“自身无力脱贫又无业可扶”的“两无”贫困人口数量巨大。对于这些“扶不起来的贫困”,是否只能依赖社会保障来兜底?雷明认为,这张“底网”既能托住贫困者,又能防范贫困者“破网坠落”,关键在于精准的对象识别和精准保障标准的制定。精准兜底与贫困识别一样,行之有效的兜底保障体系建立的前提,依然是精准的识别保障对象。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保障标准的问题。作为精准识别贫困的重要坐标系,中国的贫困标准经过多轮演进。同样作为精准保障前提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此前却曾长期低于贫困识别线。一般而言,低保兜底通常要参考一个贫困标准。中国官方贫困线有两条,一个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家扶贫线,其根据每年 3 月份公布上一年农民人均收入之后测算的绝对贫困线。中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原则上按照的国家贫困线标准确定的。而低保标准的制定则是地方政府的权限,上级政府只是进行统计汇总。地方政府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市级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2015 年全国 31 个省(区、市)中有 16 个省份的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低于国家贫困线 2855 元、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2016年6月15日,山东青岛即墨市移风店镇,道头村中心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在为村民看病。经道头村第一书记于坤(后右二)争取,村里建起了内设诊断室、远程会诊室等功能完备的中心卫生室,服务惠及周边6个村庄。图/新华)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低保标准低是无法兜底的,想要兜底起码要达到扶贫标准。近几年,各省农村低保标准普遍提高。以云南省为例,2018年至2020年,云南全省农村低保标准实行年度动态调整,确保不低于国家扶贫标准。截至目前,云南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500元,高于扶贫标准。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所有县(市、区)的农村低保标准已经动态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中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5842元。“两线合一”之下,中国农村的保障标准是否偏低?关信平认为,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低保标准仍是偏低的。关信平表示,标准偏低与中国的社会救助目标和理念有关,“我们社会救助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了保障最困难群众最基本的生活。”关信平说。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政府的保障是留有余地的,相关标准的制定,政府一直很谨慎。雷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兜底保障中,政府的财政资金起到大头作用,必须考虑财政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 2019年5月,云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提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省级指导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实行年度动态调整。明确“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的原则,确保脱贫攻坚期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国家扶贫标准,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避免增幅过高不可持续。对于兜底保障对象的识别,一直以收入作为衡量标准。雷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盯着收入,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当保障的目标扩展到“两不愁三保障”,识别兜底保障对象,就需要多维贫困的测度。按照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元标准线计算,云南广南县共有2881人需要进行兜底保障。这个数字精准确定,是基于对兜底人员百分百入户核查得来的。广南县民政局副局长李在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地民政部门组成工作队,自今年3月以来,每两月就要下村去做入户调查。核查内容,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经济收入、外出务工情况等内容。入户核查的目的在于更精准的进行兜底保障,并筛掉不符标准者。今年,经过几轮筛查之后,广南县兜底保障人数由一开始的7778人降至2881人。李在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个人申请兜底保障,需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通过,再报至乡里。乡政府将会进行入户核查,通过乡一级开会审核后,最后报至县里。县一级入户核查确认情况属实后,再进行审批并公示。上述云南省政府出台《意见》明确了农村低保对象家庭财产状况的认定条件和程序,并强调不能完全以群众意见代替家庭收入、财产状况核定,避免“以议代审”“村级定低保”等问题。李在平介绍,贫困人口进入兜底保障范围后,将会进行分类性的兜底保障。按照相关政策,对极端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一般分为三类:A类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其他收入;B类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有一定收入;C类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保户,根据相应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李在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广南县A类补助标准是每人每月375元,B类是每人每月260元,C类是每人每月210元。一般而言,家中没有劳力、身有残疾或者因学因病致贫家庭,民政部门往往会考虑将保障标准定为A类或B类。孤寡老人往往按照每人每月832元外加50元护理补贴的特困供养标准进行保障,孤儿的补助标准则会更高。在精准兜底保障体系的运作中,另一个重要的机制是精确的退出机制。退出并非说退就退,李在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民政部门对新脱贫群众设置了时长半年到一年的渐退期,防止返贫。在此期间,民政部门会对新脱贫的贫困户进行监测,依托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通过及时的动态更新,确保脱贫成效的精准反馈。“把各种政策用尽”“因病致贫”一直是脱贫道路上一只凶猛的“拦路虎”。2014 年,国务院扶贫办对2013 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进行了建档立卡,其中,全国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贫困户,在全部贫困户中占到了42.2%。为了更加详细和精准地了解全国贫困人口的脱贫情况和致贫原因,2015 年底国务院扶贫办又对剩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了“回头看”。根据“回头看”数据,全国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贫困户的占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到了44.1%。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云南广南县,面临的现实困境更加严峻。记者从广南县扶贫办获悉,该县因病、因残等主要致贫原因所占比例大。在因病致贫家庭中,不少属于支出型贫困,而这些家庭往往原先并不是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雷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支出性贫困家庭实际上一开始并没有被识别,也没有办法去识别。当突发事件来临时,这个家庭若得不到及时的识别,就有可能被直接拖入到贫困状态,甚至是绝对贫困状态。雷明认为,进入后扶贫时代,支出型贫困家庭将是治理的重点,而难点则是预警机制的缺失。(2016年4月25日,安徽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在自家的院子里。)在岜夺村,为了防止支出型贫困家庭被遗漏,扶贫干部们制定了“双保险机制”。左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第一道保险机制是“3+X”责任体系。在这套机制下,每个扶贫干部都会被分到若干户农户和档卡户,从而形成网格化。扶贫干部每周都需要在自己的责任片区进行入户走访,“寨子里一有突发情况,就能马上预警。”左煜说。第二道保险机制则是通过日常的沟通和服务,取得村民的信任,“我们帮助当地的老百姓,方方面面的事情远远超出脱贫的工作范围,现在村民家里面发生任何事情,他们首先想到要找工作队。”左煜介绍,村子里一旦出现突发的支出型贫困家庭,扶贫干部往往会第一时间召集开会,并在紧急民政救助、特困供养、低保、残疾人补贴等政策中,尽快梳理出这个家庭可能享受到的救助政策。随后村里的民政助理员,会针对家庭具体情况,对相关政策进行逐条研判。符合要求后,扶贫干部会入户收集家庭材料,在政府平台进行逐级上报。面对突发的支出型贫困,扶贫干部所能做的就是,“能用的政策都用上,能协调的社会帮扶都争取上”。雷明认为,“把各种政策用尽”,实际上就是政策的打捆使用,这样会产生合力,但仍难以避免会遇到“政策打架”或者“各部门要求不一”的情况。雷明建议,应建立常态化制度,把相关政策纳入到统一的政策框架内,同时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 事实上,兜底保障还做不到普惠性,只能给予现金基本保障,对于刚性支出陷入困境的家庭,则需要分类救助来进行托底。在广南县,化解困难家庭的刚性支出,从资助医保参保开始。广南县医保局局长刘巍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广南县按每人180元进行资助参保,个人只需缴纳100元。对于特困供养人员则是全额资助参保。在门诊,有针对特慢病、特殊病和慢性病的救助政策,“之前已经有的救助政策,现在我们按照临时医疗救助可以再救助一部分。”刘巍巍解释。对于因病致贫的边缘户,还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来“给政策”。以一位普通村民为例,如果不幸罹患癌症,门诊就诊是没有限额的,还可以享受大病保险,每年的封顶线是30万元。广南县还设置了5000元的住院起付线,超出5000元,救助的比例是50%,每年最高的救助限额是5万元。为了提高预警的有效性,广南县医保局会针对边缘户人口进行费用筛查,“如果发现费用比较高的,我们就进行家庭情况核实;如果家庭情况困难的话,我们就启动救助程序。”刘巍巍说。(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布达尔乡,热斯喀木村村医发尔亚特·塔西白克骑着骆驼在山区巡诊。)记者从广南县医保局获悉,全县所有参保人员,均是三重保障,即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参保的资金由文山州统筹。在破解支出型贫困保障难题方面,另一个挑战是,当前中国低保对象资格与专项救助对象资格存在“捆绑”现象,即通常低保对象才能获得专项救助。如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中,医疗救助政策仍是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雷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捆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资格“捆绑”之下,使得被纳入低保对象范围的家庭可以获得较多的救助,而没有被纳入低保对象范围但也具有相应困难的家庭和个人则被“挡在门槛外”,难获得救助。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建议,应着眼于建立“一般贫困标准+具体救助标准”双重标准,将贫困标准与低保标准脱钩,以解除专项救助与低保之间的制度捆绑。多位受访学者建议,应考虑将所有其他专项救助均纳入到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之中。关信平认为,低保应建立一个比贫困标准更严格的标准,“你先要符合贫困标准,才能拿到专项救助,比一般贫困标准还要更困难,则可以申请低保。”关信平说。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中,把专项救助与低收入挂钩,而不与低保挂钩。“这是在2014年出台的‘社会救助转型办法’基础上又往前走了一步。”关信平说。后扶贫时代的保障演化2020年,中国将消灭绝对贫困,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保障网络的负担有所减轻。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按照相关国际标准,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或45%以下都属于相对贫困。这意味着中国相对贫困的大基数短期内难以减少,这也将给社会保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以广南县为例,广南县医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年广南县用于资助参保的财政支出就达4000万元,医疗救助在1200万元至1500万元之间。贫困地区面临的另一道难题是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投入,而财政的投入能力与当地经济实力息息相关。这使得区域间在保障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根据 2019 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发布的数据,截至当年 11 月底,全国城市低保年人均标准为7404元,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为5247元。城市的低保水平明显高于农村的低保水平。在贫困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根据民政部公布的2019 年第四季度低保标准,以农村低保标准为例,上海市每人每年13920元的保障标准是四川省每人每年4476.5元标准的3.1倍。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少,而社会救助的刚性支出大,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保障水平差异。雷明认为,未来的保障制度,如果全部由财政来负担,肯定压力太大。应该建立政府发挥主体作用,同时要动员全社会、企业,包括家庭个人多方参与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财政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陈秋霖认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满足最底线的基础上,需要多元化的发展。多位学者认为,扶贫攻坚中,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也是一个制度化、专业化的过程。后扶贫时代,社会保障体系要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抓手。在陈秋霖看来,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化改革是不以扩大保障范围为主要目标的,而是转向提高保障效率。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也不仅仅局限于社会保障,而是涉及教育、就业、养老等多层次。教育保障方面,在广南县,义务教育阶段的13万多学生无一辍学。广南县教育局局长陆兴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广南县建立了一套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立体资助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除了可以享受“两免一补”(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并给寄宿生补助一定生活费)外,寄宿生可以得到往返车费和学习用具的补助。广南县还成立了教育发展协会,对县域内的贫困学生进行跟进保障。此外,考取大学的贫困学生每年除了获得交通费等一次性补助外,还可以申请无息助学贷款,最低可以贷8000块,最高12000元。在就业方面,广南县用“几个一批”工程,对本县劳动力进行县外逐步转移就业。广南县人社局副局长黄义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广南县针对贫困人口的保障就业有一项兜底措施。通过开放诸如保洁员、移风易俗协理员等乡村公益岗位,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执行兜底就业,保证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就业。今年广南县实现了零就业家庭的动态清零。从功能来看,社会救助侧重于“输血”式的兜底保障,而精准扶贫侧重于“造血”。雷明认为,社会救助实际上是一种福利性政策,而扶贫开发是开发性的政策,是非福利性的。中国实现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核心经验在于,通过市场机制激发贫困对象的内生动力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在雷明看来,两项制度的衔接点在于,对救助对象不仅仅是物资和资金的救助,还可以通过一些服务的提供完成救助,服务实际上可以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贫困户还可以从服务里面能够获取收益。雷明表示,这套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还需要一个有为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