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职考研一战上岸复旦大学20年社会保障考研必看经验分享祖辛

在职考研一战上岸复旦大学20年社会保障考研必看经验分享

在职考研 20 年复旦社会保障上岸,谨以此文献给在黑暗中前行的奋斗者们。考研专业: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保障专业 初试成绩:386 分 录取情况:拟录取不知该如何提笔描述这一段在困顿中坚持理想的日子。我现在把它分享出来,希望能和过去说再见,也希望能以亲身经历鼓励暂时处于黑暗中的伙伴们,无论路多难走,请尽量努力坚持下去,给自己一个答案。一、自我介绍 先自我介绍一下,本科上海211 社保专业,19年 7月毕业,18年在不知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跨考备考上外国际商务专业,可以说是在迷茫的情况下跟风报考热门专业,复习中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要从事与国商有关的工作,人就是这样,一旦怀疑自己的初衷就不会有足够的动力毅力坚持走下去,在我看来犹豫不定是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我也在后期放弃了18年12月的考研复习,参加了秋招获得了国企的 工作录用通知,但12月参加了考试以看自己的复习水平,所重视的英 语考了英二86,英语考的还可以。本科毕业后选择参加工作看是否有自己工作发展的机会,梦想好好干一路升职加薪,无奈社会阅历太少,本科出来从事职能类工作在国企工资少的可怜,户口没法落,档案回家乡,居住证也办不下来、工资近半数送给房东,国企涨工资、升职就不多说什么了,工作机械重复简单、没钱没发展前景远离家乡,我只能选择在职考研,否则不知道自己留在上海的意义、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要走向何处。在职考研期间许多辛酸,为什么决定考研但没放弃工作,我认为成年人失业的风险大于考研失败的风险,我不想体会一无所有。至于学弟学妹们到底要不要考研,我的观点是在没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未来生活没有一个定位,就选择考研吧,为自己多争取两年参加工作实习的机会,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有一定了解,再决定自己研究生毕业后要从事的工作、要生活的城市,我不认为读研是逃避社会,而是给处于迷茫中的自己一个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的机会。努力准备考研一年后,考上皆大欢喜,学历提高了工资涨了顺带可能多旅游了很多地方、没考上是你奋斗过的人生经历,真的不亏,真别在年长的时候对自己没有努力一把而懊悔。二、考研择校择专业我为什么选择复旦社保,原因有五:复旦好;我本科专业是社保;期望自己能够未来留在高校任教;复旦社保一门专业课考社会统计学,我能少背一些东西;考不上复旦不丢人,分数高一点我还能调剂。阻碍我选择复旦社保的原因有三:复旦难考,社保是学硕,统考招生人 数19年招收1人、20年招收2人报录都比超过5:1,招生人数少的可怜,如果敢冒险一旦成功你的回报是惊人的,比如我;大学老师认 为考复旦难,说过不建议,亲人朋友同学对听说要考复旦的“惊讶” 或者“不相信我能考上”,都是对我的负面影响;网上备考经的十分欠缺,复习资料的缺少,初试仅有参考书目,考研大纲,无真题无实际备考经验,复试只有面试,更没有参考书目,就是基本没有复习范围。我认为在择校择专业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①院校及其所处地区自己是否心仪,结合自己未来生活规划;②目标专业所要考试科目,官网明确注明的参考书目及大纲范围,各个来源渠道的备考经验,是否能搜集到考试真题及其难度;③往年录取状况,如初试分数线,报录比,复试难度(有无笔试、初试及复试笔试面试所占比重),能否联系到直系学姐学长。多列出一些院校,比对考试科目等各种信息,有所侧重,不擅长数学便避开数学,不擅长背诵便尽量减少背诵。三、考试科目基本情况 复旦大学社会保障专业考试科目:101 政治;201 英语一;731 社 会统计学;885社会保障复旦研招网有各个科目的考试大纲范围,需按大纲所列内容进行全面复习,官网无指定参考书目。往年参考书目:731社会统计学:卢淑华《社会统计学》第四版、《统 计学》贾俊平第七版及习题书、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885社会保障学: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第六版,人大出版社、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四、初试复试经验1.我的初试复习时间安排:19年5月开始零基础学习社会统计学、复习考研单词、保证每两天一 套英真题,因为5-6月也是毕业论文时间比较忙,卢淑华的《社会 统计学》在5-6学完一遍,并在此期间开始看《社会保障概论》。7月上旬回家陪家人,外出行,7月15日正式入职,这才是我的真正密集备考时期。七、八、九、十月基本每天五点下班后会去学校教学 楼呆上三个小时学习,一般是6点-9点,回家后也会看自己的复习笔记或过单词,周六日会去学校,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前期主要精力就在统计学上,整本书一遍一遍地过;英语基础比较好,保持天天背单词,几天一套题,保持手感;八月后期开始社保专业课发力并且开始上政治。在单位工作不忙的时候也会看书并整理笔记,四科都会看,白天效率高,下班回家真的会累。十一月十二月,因为个人心理原因放缓了复习进度,十一月基本上只能在单位看会前期整理的内容,下班回家就睡,撑到了 12月22日和23日。我个人建议,对于学弟学妹如果是大三开始备考,请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坚持到最后别放弃,如果现在放弃未来加上工作或者脱产备考可能只会更让人容易崩溃;对于在职备考的朋友们,别像我一样把考研当成唯一出路,学会给自己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放松,在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再努力再坚持,因为不是说考不上了我的整个人生就无望了,学会让自己感到快乐幸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2.各科复习经验浅谈 (1)政治。视频跟徐涛,基础及强化班以及时事政治;题目跟徐涛优 题库、8套卷和肖秀荣1000题、肖四肖八;书跟徐涛《核心考案》、 《冲刺背诵笔记》《考前预测必备20题》。建议8月开始复习政治,倍速看徐涛视频(也算是复习过程的一个调节),马原和思政要利用课件的框架理解各个章节的内容,下载并打印出来,再根据框架学习和整理下面的知识点,特别是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搭建思维框架是辅助回答主观题的重要工具,在前期的学习和搭建知识框架过程中开始背诵必备的知识点为后期复习做准备;史纲需要整理出各个时期的时间表,穿插着重要会议、伟人著作、重大事件等,建议自己整理出树状图,自己整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借助已有的总结基础上进行完善,做到把书读薄。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徐涛的视频可能有一些小知识点是不提及的, 需要做选择题(前期优题库和1000题)来让自己留有印象,前期我 个人认为只需刷选择题,包括真题的选择题,后期11月开始大题留给自己整理的框架以及后期徐涛的小黄书以及肖四肖八,看近三年政治真题的大题答案。(2)英语。我19年英二86,20年英一81,英一成绩不高但我足够满意,我的大作文只写了一半,翻译也翻译的一般,可以说我的客观题失分是很少的。我从一开始便将背单词和刷真题放在了第一位,我用 的单词书的新东方考研单词乱序版,共50个单元,来回背诵并且重视 例句,一开始看1-2个单元,不会的单词写到纸上不加中文,难记的写上例句,第二天直接看整理出来的单词及例句复习,再背诵新的单元,单词书上整理这个单词的相近词,就这样整本书背完一遍背第二遍第三 遍,每天坚持背哪怕只看1个单元,到后面会发现,自己英语感觉出来了,而且背单词也是备考过程中的轻松时刻,也是枯燥的专业课复习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客观题:第一年备考英二的时候有看过唐迟的阅读理解课程和田静的长难句分析,学会了断句划段落,判断主句结构剔除不重要句子内容,这对我提升完型、阅读、新题型正确率和做题速度有较大帮助,如果做阅读总是错很多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这两位老师的阅读理解课,磨刀不误砍柴工。完全不需要做模拟题,也不需要划清英一英 二的界限,所有的真题,从94年开始,就做题并且反思,体会出题人想要你选的答案,没别的,英语就多背单词多刷真题,我大二六级也仅 仅考了不到500分没再考过。碎片时间就看刘凯文微信每日一句,每天坚持。作文需要自己依据已有的好文章整理自己的框架并背诵,各个主题词汇、漂亮的句子要积累一些,我在职备考时间较紧,就没有准备自己的框架,以至于英语作文没写完,所以作文我没有太多发言权。(3)社会统计学我可以说是零基础学习统计学,对于要备考社会统计学的同学建议将卢淑华的《社会统计学》从头至尾好好学习并理解一遍,课后习题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必须认真做,至于答案可从淘宝或咸鱼上找,学习完第一遍后立刻开始第二遍,这时要结合上复旦官网所给出的大纲以及贾俊平的《统计学》、习题辅导书,两本书各个章节结合来看,以加深自己的理解避免知识点遗漏。基本上没有可参考的真题,有也只是模糊回忆版,这时两本参考书的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好好做来回做,保证自己答案、过程正确。复习时间安排依据各人统计学学习的情况,时间充裕的人还可以从网上买更多的统计学习题来做,书看这三本基本就够了。至于网络上给的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则建议快速过一遍,若自己对哪个章节掌握不好,比如多元回归模型或者抽样的基本逻辑、各种抽样方法,就可以好好看一遍,目的是复习全面且到位。(4)社会保障学试卷结构为名词解释40分、简答题60分、论述题50分,和本科时的专业课期末考试类似,要从社会保障理论和社会保障实践两方面来全面复习,官网有考试大纲。我的复习方式:(1)孙光德的《社会保障概论》逐章学习并背诵,但要利用郑功成教授的《社会保障学》中相应章节的知识点补充到《社会保障概论》一书上,先整理出各个章节的框架与内容,建议理解后直接开 始背诵(2)依据考试大纲整理每一考点下所包含的内容,比如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包括了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我一贯坚持自己整理复习笔记,并且注意留白以随时补充相关的知识点、概念和现在社 保点问题的学术界看法;(3)四处搜集真题,网络、淘宝,尝试找到复旦出题老师的出题特点。文科,第一遍打好基础列好框架补充好内容,接着就是一遍一遍的背诵,无捷径。(5)复试经验受疫情影响今年复试改为线上,需要测试电脑、摄像头、网络是否足够 顺畅。复旦社保仅有面试,初试成绩/5*70%是总成绩中初试所占比重, 复试满分100,英语口试占10%,专业基础占 90%,复试比重总成 绩占30%,无参考书目无范围。我个人做法:基础知识:初试的两本书过一遍,对各个章节有印象有框架,需要自行梳理,比如提到社保基金就要想到基金章节下所有内容,比如各大险种在基金运营方面的特点以及现存问题;与考生个人有关内容:中英文自我介绍、毕业论文研究主题、未来感兴趣研究方向及原因、本科期间对哪门专业课最有兴趣及原因、是否做过社会调查等;社会社保热点:近三年著名社保学者的论文、对热点问题的政策指引比如此次疫情期间,我国医保政策的灵活运用为对抗疫情保证群众生命安全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但是否也侧面反映了我国现行医保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英语问答:个人爱好等日常对话。我的复试经验就是这些。五、写在最后说实话,我觉得人生挺难的,大学毕业后对工作不是很满意,对现实的无力感,有些事进入社会后不得不考虑,可考虑太多就会把自己逼到死角,我再来一次还是会选择在职考研,因为我找不到更优的解决办法。在职备考,即使考不上研还有工作接着我,但两者兼顾势必很累。我所能给到大家的建议就是,在迷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请先给自己放个大假,然后选择自己认为对的那条路,不放弃,哪怕走的非常非常慢,也慢慢走下去,未来的路总会有光的,熬过去就是天亮,我就是那个例子,仅仅做到了没放弃,在考场上尽量把卷子写满,幸运的我在半年后等来了人生的光。送给大家一句我最喜欢的话:六郎逢救夜吹箫,否去泰来咫尺间。不用忧疑,自有佳期。祝愿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得偿所愿。来源公众号:新祥旭北京考研

美国梦

2020硕士研究生招考网上咨询 “6个月社保”成最关心问题

网络配图东方网记者傅文婧9月21日报道:今天上午9点至下午3点,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举行网上报名咨询。在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咨询平台上,“6个月社保”成了考生最关心的问题。在复旦、交大、华师大等多数高校的咨询问题中,就社保问题咨询的在职考生、往届考生为数众多。大量非上海籍的往届考生,都在就各自实际的社保缴纳情况向学校咨询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据了解,非上海市户籍考生需提供本人在2019年连续6个月的上海市社保记录,在报考时需要上传社保记录证明。有考生提出,自己是非上海户籍往届生,拥有上海市居住证,但2019年的社保只缴纳了4个月,不知能够选择上海报名点。对此咨询老师提醒,有无居住证不在审核范围内,必须在2019年连续缴纳6个月社保才可以。也有考生的情况是,5月份开始缴纳社保,到10月份刚好可满6个月,但单位的社保缴纳是在次月10日,也就是11月10日,很有可能无法及时拉取6个月的社保缴费记录单,考生因此询问如何能赶上网上确认的期限,对此校方建议可以用补交4月份社保的方法来确保“6个月连续缴纳”。还有的考生在今年曾连续5个月缴纳社保,随后在9月完成了第6个月份的补缴,但账单要到11月才能打印。对此校方表示,只要在现场确认时间前取得“已参保未到账”的证明单,也可以视为有效社保。另有考生担心的社保记录在网上会延迟显示,对此校方则建议考生向上海社保相关机构进行咨询。除了社保问题,“专升本”过程中学历衔接,也是不少考生咨询的热点。例如有考生提问,自己是2019年6月毕业的大专生,但在2018年已经参加了专接本,将于2020年7月取得本科学历。目前在学信网上还无法查询到在校生学籍,这种情况能够考研呢?对此校方表示,考生在录取当年入学报到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也就说,只要在2020年新生入学时能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就可以报考。另外,各校的历年真题同样是考生在咨询中非常关注的问题。记者注意到,部分高校如东华大学等,将不会公布2019及以后的专业课试题,建议考生全面复习备考。也有一部分高校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则需要考生按所需专业发邮件索取历年真题。

广播剧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探讨:深化新时代社会保障研究

来源:海外网深化新时代社会保障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了人类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奇迹。今年,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站上新起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将进一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是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制度体系之一,也是学术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本版刊发几篇文章,围绕深化新时代社会保障研究进行探讨。——编 者中国何以建成世界最大社会保障体系(学苑论衡)核心阅读把社会保障作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使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深得人心、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这为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快速发展并惠及全民、创造了人类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奇迹的根本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十几亿人口,发挥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人民世代福祉,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重大作用。中国为什么能建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正确定位:把社会保障作为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2019年7月—8月,笔者到河南商丘、四川凉山进行调查研究。调研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已经成为我国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河南省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平安街道董庄新村有一户郭姓人家,原系农村居民,后因商丘城市建设征用土地,搬入了由政府补贴建成的安置新居。全家四代共8口人,第一代为年逾80岁的老年夫妇,男性腿脚不便,女性半身不遂且失语;第二代为50多岁的中年夫妇,因照顾老年夫妇没有固定工作,轮流就近务工;第三代为30多岁的青年夫妇,均在务工;第四代为适龄学童,在当地小学上学。这一家四代,人人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其中,老年夫妇每月获得的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河南省高龄津贴、重度残障补贴、生活困难补贴等各项相加,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政府补贴其参加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二人还可享受针对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自负医疗费用只占5%左右。中年夫妇和青年夫妇均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大病保险,并享受相应保障待遇。适龄学童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这些社会保障项目解除了家庭成员在老年生活、疾病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也减轻了家庭成员照顾残疾人生活等负担。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郊的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祖孙三代5口人。这户人家原居住在偏僻的山岗上,住的是残破茅棚;现居住在比较平坦且有公路通达的地方,住的是由政府建设的牢固结实、人畜分开、内外整洁、基本生活用品齐全的新居。家中老人可以按月领取居民养老保险金,两名儿童分别免费进入幼儿园、小学。政府还代缴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等。正是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使这户极端贫困户能够过上吃穿“两不愁”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的生活。这两户人家是低收入农村居民获得社会保障的缩影,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我国社会保障已经发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福利,保障水平已从过去免除生存危机提高到保障所有人基本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大幅增加。2019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超过9.6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5亿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均超过2亿人;年末全国共有861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45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39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把社会保障作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使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深得人心、得到人民群众支持,这为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前提。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国社会保障建设顺利推进,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速度最快、覆盖人口规模最大、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幅度最大的国家,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2016年,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快速发展并惠及全民、创造了人类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奇迹的根本原因。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促进社会公正的一项基本制度。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必然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就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会向着逐步完善、惠及全民的方向坚定前进。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顾历史,尽管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但我们依然创造条件,在城镇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劳动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了初级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实现了制度转型与持续发展,迅速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必将持续推进,中国人民的世代福祉就有了可靠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保证了社会保障建设的高效率。比如,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确保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制度统一、政令统一。这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保障建设的有力有效推进。又如,我国长远战略规划,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及连续不断的五年规划等,保证了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还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为社会保障全面发展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是需要财力支撑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财力有限,只能建成低水平社会保障。改革开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也有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人民的教育福利稳步提升;加强公共投入,快速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全体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提供筹资规模2/3以上的财政补贴,全民医保目标较快变成现实;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连年增长,2019年已达1261亿元,让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使我国能够在很短时间里就把社会保障制度快速覆盖到全民,让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度保障,推动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展望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定型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就了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也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明确了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和举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定型发展的新阶段,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将进一步织密扎牢。近年来,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我国社会保障学界不断深化研究,为促进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贡献了力量。例如,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条件下,深入研究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问题;探讨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路径与方案;深化对社会保险制度的权责均衡问题研究,探索降低用人单位缴费率、加大政府公共投入并适度提高个人责任的可行方案;围绕补齐制度短板,加强对社会救助制度等制度研究;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新路径;围绕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企业年金、商业性养老金研究,探索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医疗及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路径;围绕维护制度公平、促进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设计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等等。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既为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又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创新发展。目前,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一些制度安排还存在短板与不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依然繁重。人口快速老龄化、人口大规模流动、信息化催生新就业形态等,都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新挑战新要求。面向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学者应继续深化重大问题研究。一是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更好发挥制度作用。二是深入研究数字化时代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既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关系特点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又适用数字技术提升社会保障现代化水平。三是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二者良性互动。四是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为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国特色提供思想来源。五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研究优化现行制度安排的路径和方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好维护社会公正,更好造福人民。(作者郑功成 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深入把握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鲜明中国特色社会救助是一项保障基本民生的制度安排,与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发挥了保民生、托底线、促公平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鲜明中国特色,有利于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兜住民生底线”。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社会救助从点到面、从小到大快速发展起来。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群众因身体、能力或其他原因陷入贫困,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摆脱困境。在社会救助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作为社会救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回应群众关切,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不断扩展社会救助内容,从单一生活救助发展到多样化的综合救助,想困难群众之所想,急困难群众之所急,解困难群众之所忧,使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坚持分层分类和城乡统筹坚持分层分类和城乡统筹,是新时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总结我国社会救助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区分了社会救助项目层次。其中,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的基本生活救助主要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的专项社会救助主要解决相关专门问题;包括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的急难社会救助主要解决突发问题;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主要解决个性化突出问题。2020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强化了分类救助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家庭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救助帮扶。围绕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急难情形建立分类的梯度救助体系,实现了社会救助重点从低保群体向低收入群体的扩展,实现了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整和升级。总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适应了我国困难群众需求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了困难群众帮扶需要的多样性,扩大了救助范围,织就了更加密实的民生保障网,让兜底更精准、更有力。长期以来,农村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短板。从城乡二元的社会救助体系向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是补齐民生短板、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发展速度全面加快, 不仅结束了社会救助体系的城乡二元状态,而且合理制定城乡社会救助标准,逐步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标准,尤其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了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城乡社会救助政策和社会救助标准逐步统一。坚持弱有所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随着城乡绝对贫困人口的逐步减少乃至消除,“弱有所扶”将涵盖社会中各类生活困难的群众。坚持弱有所扶,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综合救助的能力和效果。在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主体格局。在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救助力量,有效整合各系统各部门的人力、物力、资金、信息、设施等资源。在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需要采用复合式的救助手段。单一的现金或实物救助,无法满足救助对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无法对贫困家庭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社会救助服务委托给社会组织、专业社会机构和竞争性市场主体来承担,同时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救助,能进一步拓展社会救助服务内涵,促进传统的单一现金或实物救助向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复合式救助转变。通过非物质救助形式实现社会救助方式的多样化、组合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救助的综合效应,这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的新亮点。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救助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新时代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一是加快社会救助法治化进程。目前,社会救助法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之中。未来,社会救助法的出台将成为新时代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并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走向成熟定型提供法律保障。二是抓住信息技术革命为“智慧救助”提供的机遇,以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为支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提升,形成早发现、早干预的“主动救助”,让救助质量成色更足、更有温度。(作者林闽钢 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为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学术随笔)作为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慈善通过款资捐助和社会服务等方式助力民生保障、提升民生福祉。慈善是调动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公正的一种方式,也是推动社会参与、促进社会进步的一条有效途径。它通过社会动员来调动民间资源以传递慈行善心,实现扶贫济困,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公正。慈善更重要的功能是通过慈善活动和慈善服务实现群体间的良性互动和公益联结,提高社会参与程度和水平。人们在参与慈善活动时会更多地关注与自身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相关的议题与活动,进而提高社会参与度。因此,慈善也是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和重要载体之一,有助于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实践表明,照搬、移植其他国家的慈善理论和慈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发展慈善事业必须立足本国国情,符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我国而言,发展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慈善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参与和社会协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和善的因素,我国人民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绵延不断,在不同时期均有所发展。发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必然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借鉴先进理念、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现代化水平。明确慈善组织的职责与使命,是事关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政府、慈善组织乃至市场才能找准各自定位、发挥各自长处并形成保障民生的合力。政府着眼于全民共享,提供基本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慈善组织着眼于扶贫济困,提供补缺性、灵活性、个性化服务。慈善事业发展,需要遵循其基本规律,如慈善组织不能攫取公共资源,在借用市场力量时不能改变慈善的宗旨、目的与基本原则,更不能允许商业组织借慈善之名牟取利润。二是区分正常状态与应急状态。相对独立地提供服务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正常状态下应强调慈善组织的自主性。但在面对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时,为提高应急处置的及时性、有效性,应急救援所需物资需要接受政府的统筹调配。这要求慈善组织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练就过硬的应急协调本领。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一是完善慈善的法治环境。遵循我国慈善法的立法初衷和理念,落实好有关慈善组织、慈善捐赠、慈善服务、慈善促进、慈善监管等的法律规定。同时,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如突发事件应对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的完善,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二是优化行业生态。包括培育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完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加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等。三是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加强慈善教育和慈善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慈善的认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慈善、理性参与慈善,建设性地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作者谢琼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授)《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2日 第 09 版)

和之至也

社科院20社保考研的一点经验

首先强调一下我的考研专业是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的社会保障专业,由于社科院的院系比较多,以社会保障为方向的专业也有不少。首先说一下我的前期准备工作。大家也可以看到,社科院招生规模并不是很大,因此刚开始搜集信息可以说是相当困难。打开专业招生目录,除了考试科目是681社会保障概论和885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外基本没有任何可利用信息。没有参考书和范围、往年真题甚至社会保障专业的报录比都没有提供。抛开考试题目的难度不论,这样的信息环境确实算得上困难了,在准备过程中我也是一度想更换目标。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样的考查方式并不是针对一个人的,而是所有人都处于信息不充分的状态,只要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部分高质量的信息,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权衡了地区、发展前景和专业基础之后,我还是选择了继续准备。经过从考研想法开始到考研最后一门结束前不停的信息搜索,加上复习备考的基础,我还是总结了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一、 参考书目社科院没有规定参考书目,因此要把主流的参考书目做到全覆盖,目前主流的参考书目主要有:1.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理论》李珍(买最新版)《社会保障学》 郑功成(最新一版大概是08年版)《社会保障学》 赵曼《社会保障学》 潘锦棠《社会保障概论》 孙光德、董克用2.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穆怀中(买最新版)《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郑秉文译《现代各国社会保障制度》 吕学静《国外及港澳台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张丽云这些参考书目基本涵盖了社会保障的各类基础知识,一定做到熟知各章内容,熟读每段文字。虽然我按科目进行了分类,但在复习过程中你会发现两门课程的参考书目内容有不少重合之处。这是正常现象,因为两门专业课本身就非常相近,今年考试中就出现了第一场681考察国外某项制度,第二场885要求解释某项制度原理的情况。其次对一个专业的描述,一般就是从理论和史论两个方面展开,两门专业课的结构大体相同,所以一定要善于总结和串联知识点。另外,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如果有最新一版的参考书,尽量买最新一版的。二、 复习方法复习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私人性,这里我只说一些共性的、通用的建议。首先一定要做笔记,我曾经尝试不做笔记阅读一个新的章节,但不出5分钟必走神。两门专业课都是论述性语言为主,只有仔细整理笔记才能形成深刻印象、勾连起各章之间的联系。有条件可以参考学长学姐的笔记,但自己整理总结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学长学姐的笔记更多的是查漏补缺的作用,毕竟学长学姐在准备时也处于信息不足的状态,不要忘记专业课是没有规定范围的。前期重点放在基础巩固上,后期再着重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押题。在复习之中经常会有一种感觉,你会根据信息去猜题押题,把自己的想的重点当作了重点。这就像我们个人赋予了知识感情色彩,很容易导致基础不牢固。论文、新闻和时政固然很重要,但你的作答是以牢固的专业知识为基本盘的,不注重基础一味押题,显然是舍本逐末了。一定要利用好真题。无论是什么手段,至少要拿到去年的考试真题,从而对题目、题型和老师的出题意图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整个复习过程中都有针对性,效率也会提升不少。博览群书,拓展知识面。一定要关注那些热点问题,尤其是和我们专业相关的热点。这一方面的功夫主要在平时了,利用吃饭休息时间看看新闻,在了解的同时要思考一下如何与专业所学知识进行结合,每天坚持去看,考试时就不至于太慌乱而无话可说。三、论文和资料一定要认真的去阅读社科院相关老师的论文,重要的论文要整理、理解和记忆。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向学长学姐借阅甚至购买相关笔记或资料,这样会节省很多时间,也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四、其他1.一定要做好时间规划,现在已经4月中旬,基础部分应该已经进入正规了。每天也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和计划。2.既然选择了这个目标,尽可能坚持下去,不要轻言放弃。复习到崩溃的时候任何人都有,关键是你能否重新振作起来,以及你重整旗鼓的时间。把不良情绪的时间尽量压缩,集中到一个时间解决比较好。3.关于自己的本科学校和成绩,也不要过度担心,任何学校任何老师招你做研究生看的是你的能力而不是你的过去。本科如何都已经是过去,考研这个过程大家都是同一起跑线。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由于疫情影响,现在的复试安排也没有明确,希望这篇经验能为自己积攒点人品,迈下最后一步。加油各位!以上内容转自考研论坛

山涛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深化新时代社会保障研究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2日 第 09 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了人类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奇迹。今年,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站上新起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将进一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是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制度体系之一,也是学术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本版刊发几篇文章,围绕深化新时代社会保障研究进行探讨。——编 者中国何以建成世界最大社会保障体系(学苑论衡)郑功成核心阅读把社会保障作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使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深得人心、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这为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快速发展并惠及全民、创造了人类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奇迹的根本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十几亿人口,发挥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人民世代福祉,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重大作用。中国为什么能建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正确定位:把社会保障作为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2019年7月—8月,笔者到河南商丘、四川凉山进行调查研究。调研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已经成为我国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河南省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平安街道董庄新村有一户郭姓人家,原系农村居民,后因商丘城市建设征用土地,搬入了由政府补贴建成的安置新居。全家四代共8口人,第一代为年逾80岁的老年夫妇,男性腿脚不便,女性半身不遂且失语;第二代为50多岁的中年夫妇,因照顾老年夫妇没有固定工作,轮流就近务工;第三代为30多岁的青年夫妇,均在务工;第四代为适龄学童,在当地小学上学。这一家四代,人人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其中,老年夫妇每月获得的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河南省高龄津贴、重度残障补贴、生活困难补贴等各项相加,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政府补贴其参加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二人还可享受针对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自负医疗费用只占5%左右。中年夫妇和青年夫妇均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大病保险,并享受相应保障待遇。适龄学童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这些社会保障项目解除了家庭成员在老年生活、疾病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也减轻了家庭成员照顾残疾人生活等负担。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郊的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祖孙三代5口人。这户人家原居住在偏僻的山岗上,住的是残破茅棚;现居住在比较平坦且有公路通达的地方,住的是由政府建设的牢固结实、人畜分开、内外整洁、基本生活用品齐全的新居。家中老人可以按月领取居民养老保险金,两名儿童分别免费进入幼儿园、小学。政府还代缴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等。正是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使这户极端贫困户能够过上吃穿“两不愁”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的生活。这两户人家是低收入农村居民获得社会保障的缩影,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我国社会保障已经发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福利,保障水平已从过去免除生存危机提高到保障所有人基本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大幅增加。2019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超过9.6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5亿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均超过2亿人;年末全国共有861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45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39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把社会保障作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使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深得人心、得到人民群众支持,这为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前提。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国社会保障建设顺利推进,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速度最快、覆盖人口规模最大、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幅度最大的国家,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2016年,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快速发展并惠及全民、创造了人类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奇迹的根本原因。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促进社会公正的一项基本制度。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必然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就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会向着逐步完善、惠及全民的方向坚定前进。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顾历史,尽管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但我们依然创造条件,在城镇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劳动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了初级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实现了制度转型与持续发展,迅速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必将持续推进,中国人民的世代福祉就有了可靠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保证了社会保障建设的高效率。比如,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确保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制度统一、政令统一。这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保障建设的有力有效推进。又如,我国长远战略规划,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及连续不断的五年规划等,保证了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还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为社会保障全面发展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是需要财力支撑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财力有限,只能建成低水平社会保障。改革开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也有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人民的教育福利稳步提升;加强公共投入,快速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全体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提供筹资规模2/3以上的财政补贴,全民医保目标较快变成现实;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连年增长,2019年已达1261亿元,让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使我国能够在很短时间里就把社会保障制度快速覆盖到全民,让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度保障,推动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展望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定型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就了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也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明确了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和举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定型发展的新阶段,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将进一步织密扎牢。近年来,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我国社会保障学界不断深化研究,为促进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贡献了力量。例如,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条件下,深入研究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问题;探讨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路径与方案;深化对社会保险制度的权责均衡问题研究,探索降低用人单位缴费率、加大政府公共投入并适度提高个人责任的可行方案;围绕补齐制度短板,加强对社会救助制度等制度研究;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新路径;围绕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企业年金、商业性养老金研究,探索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医疗及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路径;围绕维护制度公平、促进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设计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等等。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既为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又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创新发展。目前,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一些制度安排还存在短板与不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依然繁重。人口快速老龄化、人口大规模流动、信息化催生新就业形态等,都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新挑战新要求。面向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学者应继续深化重大问题研究。一是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更好发挥制度作用。二是深入研究数字化时代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既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关系特点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又适用数字技术提升社会保障现代化水平。三是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二者良性互动。四是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为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国特色提供思想来源。五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研究优化现行制度安排的路径和方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好维护社会公正,更好造福人民。(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深入把握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鲜明中国特色林闽钢社会救助是一项保障基本民生的制度安排,与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发挥了保民生、托底线、促公平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鲜明中国特色,有利于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兜住民生底线”。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社会救助从点到面、从小到大快速发展起来。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群众因身体、能力或其他原因陷入贫困,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摆脱困境。在社会救助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作为社会救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回应群众关切,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不断扩展社会救助内容,从单一生活救助发展到多样化的综合救助,想困难群众之所想,急困难群众之所急,解困难群众之所忧,使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坚持分层分类和城乡统筹坚持分层分类和城乡统筹,是新时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总结我国社会救助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区分了社会救助项目层次。其中,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的基本生活救助主要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的专项社会救助主要解决相关专门问题;包括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的急难社会救助主要解决突发问题;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主要解决个性化突出问题。2020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强化了分类救助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家庭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救助帮扶。围绕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急难情形建立分类的梯度救助体系,实现了社会救助重点从低保群体向低收入群体的扩展,实现了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整和升级。总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适应了我国困难群众需求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了困难群众帮扶需要的多样性,扩大了救助范围,织就了更加密实的民生保障网,让兜底更精准、更有力。长期以来,农村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短板。从城乡二元的社会救助体系向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是补齐民生短板、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发展速度全面加快, 不仅结束了社会救助体系的城乡二元状态,而且合理制定城乡社会救助标准,逐步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标准,尤其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了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城乡社会救助政策和社会救助标准逐步统一。坚持弱有所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随着城乡绝对贫困人口的逐步减少乃至消除,“弱有所扶”将涵盖社会中各类生活困难的群众。坚持弱有所扶,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综合救助的能力和效果。在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主体格局。在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救助力量,有效整合各系统各部门的人力、物力、资金、信息、设施等资源。在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需要采用复合式的救助手段。单一的现金或实物救助,无法满足救助对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无法对贫困家庭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社会救助服务委托给社会组织、专业社会机构和竞争性市场主体来承担,同时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救助,能进一步拓展社会救助服务内涵,促进传统的单一现金或实物救助向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复合式救助转变。通过非物质救助形式实现社会救助方式的多样化、组合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救助的综合效应,这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的新亮点。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救助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新时代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一是加快社会救助法治化进程。目前,社会救助法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之中。未来,社会救助法的出台将成为新时代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并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走向成熟定型提供法律保障。二是抓住信息技术革命为“智慧救助”提供的机遇,以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为支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提升,形成早发现、早干预的“主动救助”,让救助质量成色更足、更有温度。(作者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为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学术随笔)谢 琼作为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慈善通过款资捐助和社会服务等方式助力民生保障、提升民生福祉。慈善是调动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公正的一种方式,也是推动社会参与、促进社会进步的一条有效途径。它通过社会动员来调动民间资源以传递慈行善心,实现扶贫济困,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公正。慈善更重要的功能是通过慈善活动和慈善服务实现群体间的良性互动和公益联结,提高社会参与程度和水平。人们在参与慈善活动时会更多地关注与自身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相关的议题与活动,进而提高社会参与度。因此,慈善也是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和重要载体之一,有助于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实践表明,照搬、移植其他国家的慈善理论和慈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发展慈善事业必须立足本国国情,符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我国而言,发展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慈善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参与和社会协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和善的因素,我国人民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绵延不断,在不同时期均有所发展。发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必然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借鉴先进理念、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现代化水平。明确慈善组织的职责与使命,是事关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政府、慈善组织乃至市场才能找准各自定位、发挥各自长处并形成保障民生的合力。政府着眼于全民共享,提供基本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慈善组织着眼于扶贫济困,提供补缺性、灵活性、个性化服务。慈善事业发展,需要遵循其基本规律,如慈善组织不能攫取公共资源,在借用市场力量时不能改变慈善的宗旨、目的与基本原则,更不能允许商业组织借慈善之名牟取利润。二是区分正常状态与应急状态。相对独立地提供服务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正常状态下应强调慈善组织的自主性。但在面对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时,为提高应急处置的及时性、有效性,应急救援所需物资需要接受政府的统筹调配。这要求慈善组织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练就过硬的应急协调本领。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一是完善慈善的法治环境。遵循我国慈善法的立法初衷和理念,落实好有关慈善组织、慈善捐赠、慈善服务、慈善促进、慈善监管等的法律规定。同时,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如突发事件应对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的完善,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二是优化行业生态。包括培育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完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加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等。三是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加强慈善教育和慈善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慈善的认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慈善、理性参与慈善,建设性地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授)

红鹰传

深化新时代社会保障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了人类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奇迹。今年,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站上新起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将进一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是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制度体系之一,也是学术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本版刊发几篇文章,围绕深化新时代社会保障研究进行探讨。——编者《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2日 09 版)

李达

郑州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2021考研情报分析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专注郑大考研辅导13年!提供郑州大学考研真题、考研资料、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书目、考研辅导班等郑州大学研究生院考研信息。No.1专业简介一、学科名称、代码学科名称:社会工作学科代码:0352二、学科简介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郑州大学于1988年开始设置社会工作与管理专科,是全国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院校之一。1995年,郑州大学建立了哲学与社会工作管理系。1996年成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员单位。1999年,当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单位。2010年,又当选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2000年,郑州大学社会工作系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收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社会学硕士点一直设置有社会工作专业方向。2006年又获得社会保障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2009年获得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33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之一。2011年3月,郑州大学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随后又申报成功了社会保障二级学科博士点。社会工作系部分老师是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郑州大学属于MSW专业(项目)教师有12人,本校在职参与MSW教学教师有15人,外聘MSW教学教师3人,专业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历6人。三、基本学制本学科基本学制2年。No.2招生人数和报录比从招生人数上来看,近三年是持续增长趋势,20年扩招较多,报考人数增幅不大,报录比都在5左右,是郑大平均竞争水平,竞争激烈程度一般。No.3复试分数线从近几年复试线可以看出,单科线有所变化,方向是增长的趋势,总分线稳定在360分左右,想要稳进复试,总分应该保证在370分以上。No.4考试科目和题型【考试科目】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1社会工作原理④437社会工作实务复试科目: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加试科目:①社会保障概论 ②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形式】硕士研究生入学《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实务》考试都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都为180分钟,满分都为150分。《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实务》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No.5专业课参考书目专业:035200社会工作(专硕)专业课初试考试科目:③331社会工作原理④437社会工作实务推荐参考书目:③331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学概论新修》(2013年4月第四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工作概论》(2014年10月第三版),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中指定的是2015年12月第三版,经核实只有2014年10月第三版)④437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概论》(2014年10月第三版),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政策概论》(2014年10月第三版),关信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研究方法》(2013年8月第四版),风笑天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o.62021招生和报考情况预测郑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21年预计招生50人左右,报考人数在250人左右,报录比为5左右,属于郑大的平均竞争水平,还是相对容易考取的。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助力研友成功上岸!

相天

专业篇丨社会保障: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公共管理的专业

关注公众号:闻道识荆用知识改变阶层写在前面社会保障主要沿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在社会保险领域进行实践延伸。上一期介绍的社会工作专业是社会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这一期我们要介绍的是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专业全称是劳动与社会保障,硕博是社会保障,本文统称社会保障)。虽然其属于公共管理类专业,但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仍存在较多相同之处,因为它们被统一到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实际上,在介绍公共管理类时,我们专门从公管学科的特征出发,介绍了作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今天,我们再在社会学的学科框架下,描摹清楚这个专业的全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五险一金等)、社会救助(低保等)、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军人专属)。社会保障专业主要研究的是社会保险的内容;而社会学类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内容。社会保障专业学习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院校特色课程。以医学类院校的社会保障专业为例,医学院校的社会保障主要涉足的是医疗保险方向,前期需要学习基础医学的知识,后期再学习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医疗保险专业知识。其他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可以通过该校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查询。总的来说,社会保障普遍学习的是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相关内容,这也是与保险学有交叉的地方。在学科体验上,社会保障既不像社会学那样注重理论的研究,也不像社会工作的实务性那么强,而大概处于相对中间的位置。社会保障主要沿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在社会保险领域进行实践延伸,但却不及保险学专业的精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障对数学要求低,并没有学习难度系数较高的保险精算,而保险精算却是保险学的主力课程。正是因为对数学的要求低,考研甚至不考数学,而且与其他学科又有交叉,相关专业的学生均可以报考社会保障的研究生,所以社会保障的考研竞争也比较激烈。社会保障专业有相当明确的就业市场。对口的事业单位有各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局),对口的企业岗位有人力资源岗(毕竟是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另外医院的行政岗位也是医学类院校社会保障专业的可选方向。但不可否认,这个专业平淡无奇。“纸上得来终觉浅”,可能你毕业后最大的感受是这四年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学校里学的保险知识,远远不及那些交着五险一金的上班族知道的多,甚至不及那些经常去医院报销的病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专业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跳台,因为其接触的其他专业的知识较多,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习碰撞,能够充分发掘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事实上,从医学类院校的社会保障专业跨向公共卫生专业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走向保险金融领域的也非常之多。毕竟,有过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要比单纯因为兴趣而跨专业的成功率更高。但是,跳台不过是曲线救国的迂回之策,这只是社会保障专业弥补其不足的手段而已。如果要一步到位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专业,则要求大家对各个专业都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是为什么大学录取后仍然需要阅读识荆的原因。以下是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官方解析:要点总结:1.社会保障专业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研究的是社会保险的内容,与社会学类专业有较大联系;2.社会保障专业注重学科的交叉培养,扩宽了专业的宽度,也增加了考研的难度;3.社会保障机遇与挑战并存,专业本身并不突出,但却是一个很好的跳板。下期预告:下一讲介绍的社会学类的院校情况,并介绍社会学类专业的择校策略。我们下一讲见。

爱下去

南京人才购房新政:硕士需缴半年社保以上 本科一年以上

来源: 观点地产网1月16日,据江苏新闻报道,南京发布了新版《南京市人才购买商品住房办法》,对人才购房政策进行了调整。《办法》提到,硕士需缴纳社保半年以上,本科缴纳社保一年以上方可获得人才购房资格。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在本次调整之前,上述这两类人才只要签订一年合同,缴纳社保或者个税就可以申请人才购房。同时,调整后的购房政策中也强调了企业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承诺对本企业人才购房申报的真实性负责,伙同他人弄虚作假骗取《人才购房证明的》,取消该企业所有人才购房申请资格,按规定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并向社会公布,情节严重的,追究企业法律责任。如发现存在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炒卖房号行为的,立即取消其人才购房资格,未购房的注销其《人才购房证明》,已选房或认购的收回房源,已签约的不予合同备案。同时,2年内不得申请享受人才购房政策,情节严重的记入诚信档案并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诗片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

36氪获悉,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成立“武汉大学-腾讯大数据与健康保障联合实验室”,打造国家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大数据推进智慧医保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联合实验室将以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作为牵头单位,由腾讯大数据实验室、武汉雕龙数据实验室、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保障研究部、西安交通大学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组成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