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心理社工严重匮乏!社工硕士月薪才5000,你愿意来做社工吗?王乃悦之

心理社工严重匮乏!社工硕士月薪才5000,你愿意来做社工吗?

社会工作并非庙堂中高雅之曲,难于唱和;也非街头巷尾流俗之物,每个人都可以信手拿来。社会工作在理念上是高尚的,在服务行动上是融于民众之中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我们生活左右。这就是社会工作特点之所在,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大家好,我是心理社工师周云骞,从今天开始,我要带着大家进入三年学完心理学、社会学核心课程的第三阶段的学习,这个阶段是心理学基础12门课程的阶段,为期一年。未来的365天里,我会带大家学习心理学本科生的4年里要学的重要知识,用最通俗的语言带大家领略心理学的奥秘。带大家从心灵鸡汤中走出来,带领大家思考,发问。我会把社会学、社会工作的知识穿插其中。我的愿望不仅是帮助许多抑郁焦虑的朋友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为自己疗伤,而且还想招募更多和我一样的心理学爱好者投身到心理社工的事业中来。帮助这些朋友学会自学、学会考试,考取心理硕士和社工硕士,共同实践心理学报国的思想。自媒体是个好东西,草根也能和大咖同台唱戏。在心理这个小众领域,也不乏佼佼者。我入驻头条百度等自媒体有5个月时间了。我发现了一个怪现象。许多心理学科班的博士学历的老师、硕士研究生,可能是因为工作和学业的原因,很少有时间更新文章,或是他们的文章不够通俗易懂,他们代表的声音其实是正统和专业的,但是入到自媒体里就成了鸡肋。反而是一些社会上成长出来的自封的心理专家混得如鱼得水。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操纵了大众的口味,使得群众认为他们说的写的心灵鸡汤和人生哲学就是心理学,自媒体里鸡汤泛滥,专家也泛滥,看一点还好,看多了真的让人腻!鸡汤让民众变得不会思考,不会提问。一旦他们接纳了某某专家的“心理学”,就会对传统的心理学产生排斥。这是很不利的。当然也有全盘接受了传统的心理学,对民间的心理学思想嗤之以鼻的专家,但是这类人相对前者还是比较少。我们对传统心理学的认识,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正所谓厉害的专家千篇一律,真心助人严谨有趣的心理学者真的是万一挑一。所以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用一年时间带大家普及传统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在后面的1年半时间里,我带大家多视野的融合学院心理学和民间心理学。说了那么多的心理学,我们把社工又冷落了一旁。这两个方向,其实是并驾齐驱的。广义上说,社会工作包括了心理咨询,狭义上,社会工作重点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不仅限于心理咨询,还包括生活救助、职业介绍、法律援助、家庭治疗、医务服务和社区照顾、社区策划、社区治理等等。社工很重要,是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润滑剂,可是又常常被冷落。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社工,没见过社工长什么样?他们可能认为社工就是免费的心理咨询师,或者认为社工就是喜欢做好事不拿钱的雷锋,稍微懂一点的人可能会认为社工就是拿工资的志愿者。真的是这样的吗?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一本书叫《一次读懂社会工作》,是著名社会学者彭秀良所著。北大的社工教授王思斌为其作序,王思斌称赞该书用通俗、活泼的文字向读者介绍社会工作的知识,讲社会工作的故事,说社会工作之细微,见社会工作之精神,倡社会工作之理想,应该说是开卷有益。确实,该书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用相关热点话题及史实故事勾勒社会工作的整体轮廓,让人一次读懂,是广大社工教研人员与学生,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城乡基层干部、从事社会服务与管理一线人员,以及感兴趣的社会大众了解社会工作的普及读物。本书的结构:什么是社会工作什么是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做什么的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社会工作是如何来到中国的社会工作服务由谁来提供农村社会工作:从尘肺病患者的救助与康复说起灾害社会工作:从汶川地震救援和震后重建说起儿童社会工作:从南京二女童被饿死事件说起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从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说起青少年社会工作:从一部老电影《少年犯》说起老年社会工作:从付达信为“入狱养老”实施抢劫说起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从李嘉诚基金会的“宁养项目”说起明天开始,我会陆续给大家讲解每个章节,把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普及给大家。希望社会中各领域的领导干部可以加强学习社工知识,理解社工的工作而尊重以避免其陷入多余的伦理困境中。希望同仁们坚持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恪守职业和理念,共同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同时希望更多的人对社会工作有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减少误会和偏见,尊重其作为一个专门助人的职业。但是,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之下,社工要想得到快速发展是比较艰难的。社工系是很没有油水的系,社工硕士毕业月薪5000,你愿意来当社工吗?小编早就知道了我毕业之后,就是这个待遇,我依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的同学们也是。能坚持下来的,不是因为他们不缺钱,实际上谁都缺钱,但都不是因为钱,因为什么?说不清楚。我想来想去,可能大家都和我一样,喜欢这类不以钱做驱动力的人,喜欢这个充满爱的价值观的职业吧。想从事社工的朋友,或是想从心理咨询行业转到社工领域的朋友,或是希望得到社工帮助的朋友,都可以去图书馆借这本书来看看。

刘伶

21/22考研,专业课解析之——社会工作硕士(含分享)

从今天起,我将专门给大家讲一讲专业课。谈起专业课,漫行脑海里面首先跳出来的不是法硕,不是经济学,也不是西综,而是这样一个专业。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漫行对这个专业是有执念的。当初我们很有信心,就没有我们搞定不了的专业,但是一个同学过来问漫行,能不能帮助下他,没有学习方向,参考的资料也是很缺乏。当时我问他是学什么的,他说是社会工作硕士。当时漫行就愣住了,这啥呀,不晓得。从此我就记住了这么个专业,并且决定最大可能地做出一套资料出来。当然这个是以前的事情了,后来花了很多心思,也算是实现了想法。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会选择这个冷门专业的,如果您想了解这个专业/有考的意向,那就接着往下看吧!一.毕业后我能干啥1.一线社工简单给大家做个比较,就类似于法律专业的同学有的会去律师事务所,会计的同学去会计事务所一样,成为一名一线的社工,是不少社会工作硕士同学的就业去处。2.心理咨询师、研究员如果同学们考上了社会硕士,在读期间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做准备,可以去选择考取心理学方面的证书,因为这一门和心理学硕士,是有一定的学科联系的,漫行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也是有去咨询过这方便的同学,他们反馈说还有一条比较好的途径呢就是去各大高校去担任研究员,助教这类的职务。毕竟,一个专业,社会不要,那学校也肯定会要的嘛(哈哈,在这里绝对没有隐射哲学和汉语言等专业的同学)3.体制内工作这个大家都懂了吧,就不需要漫行过多介绍了。好不容易考个研,谁知道还得继续考公,我太难了!4.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最近几年,是特别火热的。而社会工作,同心理学/教育学一样,也是有着一定的管理学基础的,社会工作的同学以后可以去企业,做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咱们是可以和管理学的同学抢饭碗哒!5.撸起袖子自己干自主创业,永远滴神!二.全日和非全日制的区别全日制:目前培养时间一般是两年,像清华复旦等自主实力强的学校,可能存在三年的项目。而非全日制一般就是三年了。学费一般是1万-3万之间。而在承认度方面,理论上是一样的。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社会工作学硕的,是特别少的。大部分都是开立专硕进行教学。而在考察科目上,没有数学,考察的是咱们的公开课英语,政治还有两门专业课:社会工作原理和社会工作实务。关于社会工作同学以后的读博深造方面,漫行也是问了一些同学,答案是完全可以的。这个基本不受学硕和专硕的影响,而是说研究生时期的成果。什么课题啊,什么论文啊,大家都懂得,这一套。三.考社会工作硕士,难吗首先,就漫行接触这么多来说,考任何一个专业,其实都很难去说难还是不难。只有合适还是不合适。那再简单,也有人考不上,再难,每年还不是录取那么多同学。所以给大家明确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文科性质的专业,需要背和记的东西,是特别多的。并且两门专业课中,有一门是属于社会工作实务,这个是涉及到具体方案设计,需要大家有一定社会阅历基础的。又得埋头苦背,又得出门学习,两头都得要。其次,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从每年数据来看,报考的同学是越来越多的,以后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最后,从历年真题来看,试卷的题量和题目数量分布差别是很大的。这无形增加了考试的难度。150分的专业课试卷,大部分的高校,都喜欢把分数分配在小题60分,大题90分左右的一个状态。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除了34所自主划线院校,其他的很多211大学,因为报考人数还不算多,专业也没有得到广泛关注,都是采用的国家线,这样的话是降低了很多的难度的。想过线,其实并不难。另外招生人数,也不算少。简单说下各个学校的数据,比如安徽大学,去年招了80多个,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招生规模了,而在全国院校中招比较少的北京师范大学,也招了10几个同学。好了,关于这个专业的简单介绍,漫行就先说到这里吧,希望有意向的同学能对它有些简单的认识,这也是漫行花这么多心意写的意义所在了。最后,漫行还是需要要给21和22考生们安利下我们,大家在考研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资料的困扰吧,上述我们整理的社会工作硕士资料,大家是否需要呢,我们提供优秀的考研解决方案和资料分享,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哦(头像V号)!我们会提供您获取途径哒。

可以养亲

青年教授百余论文凭空消失 硕士学位论文都被删除

梁莹的一些论文与别人论文存在大面积雷同。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从学术头衔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论著是一位学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如今无法检索的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她“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但对梁莹的声誉来说,这些“垫脚石”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例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是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减版,只有极少数句子有说法上的差别。这些学术上的污点,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都被从数据库里暂时抹掉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匿名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2014年前后,这份期刊收到了梁莹从知网撤下其已经刊发的文章的要求。这位负责人对此事印象很深,主要是因为作者主动要求下撤文章的情况极其少见。自创刊以来,这“可能是唯一一次”。梁莹希望这份期刊从知网上撤掉的两篇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均是她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读硕士时期发表的。她告知的撤稿理由有两条,一是发表论文时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浅,二是现在自己只发英文论文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说,“我不认可这个原因。学问都是逐步精深的,难道现在成熟了,成了教授了,就不承认当时学术的粗浅了吗?”因此,这家期刊没有答应梁莹的要求,之后也与她再无联系。但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中消失了。中国知网负责期刊采编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也不清楚文章下线的原因,但按照撤稿流程,需要期刊社出具撤稿函。数据库是与期刊社合作,论文作者个人没有资格撤稿。万方数据库资源合作中心工作人员赵书杰则称,撤下文章“原则上要编辑部同意”,但梁莹这次的情况是作者要求的,“有特殊原因”却“不便透露”,但确实是符合撤稿流程的。上述期刊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向数据库出具过撤稿函。主动下撤文章一般是发现文章在重复率检测中不合格,或存在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问题。数据库不可以未经编辑部允许就撤稿。两家数据库方面均表示,会对新收入的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很早以前的文章都是直接收入。前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年的论文查重技术还不普及,审稿专家无法保证阅尽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上的所有刊发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难以避免。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了截至发稿时,记者在“百度学术”检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莹,得到125条检索结果,每一篇都给出了引向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链接,但点击后,均显示文章不存在。引向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等国内文档分享平台的链接,对应网页也无法查看。这些消失的文献甚至包括梁莹的硕士学位论文《善治视野中我国公民的行政参与——现状、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和博士学位论文《当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即使是提供电子版的相应期刊官网上,绝大多数也无法检索到文章,对应页码有图片预览,但无法查看具体内容。记者到图书馆期刊室里逐一对比后发现,120多篇文章都确实在期刊上白纸黑字发表过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教授说,2016年和2017年,该院多名教师从不同渠道获悉了梁莹撤稿之事,但没有料到会有100多篇。这位教授说,梁莹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任教时,学院内部曾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她才30岁,就发表了30多篇论文,以文科的标准来看,担心她不太严谨,而且这些论文中并无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时任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梁莹参加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选聘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当时社工系的总体科研能力弱,而梁莹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所以顺利通过了。从程序上说,梁莹的入职没有什么问题。记者查询到,梁莹2009年之前发表的论文远多于30篇。仅2003、2004、2005年,她就分别发表论文22、11、17篇,2006年至2008年共发表16篇,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署名。她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与《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属一稿多投,且全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存在雷同。在数据库中,记者还发现数十篇其他作者的论文与梁莹的论文内容十分接近,但发表时间要晚于梁莹。2009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后,梁莹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都高于4篇,其中2011年~2013年各发表中文论文12篇、14篇、10篇。从2014年起,梁莹开始发表英文论文,鲜少发中文论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介绍,梁莹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2011年,梁莹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又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周晓虹回忆,梁莹进入学院后对工作“十分投入”,怀孕时都挺着大肚子、手上托着电脑边走边看,比较刻苦,发表的中英文论文数量较多。因此,她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院里都给予了支持。她通过了包括“青年长江”在内的多项人才评审,这些评审都是由国家各部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能够选上说明其具备了相应的研究能力。得知梁莹撤稿的情况后,周晓虹曾与她交流过。他向记者回忆,几年前,梁莹能连续发英文论文后,对发表中文文章就有些不屑。所以面对周晓虹的询问,她回答称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则说,关于此事,现在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都是传闻。他强调,该院的学风整体上是非常好的,也产出了很多具有内涵和思想的学术作品。但如果按照国外某些学术期刊模块化的方式来做论文,那就会影响文章的内涵,对学术本身是一种伤害。“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据梁莹的同事介绍,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关于梁莹的传闻,建议校方调查核实,否则“可能迟早要出事”,影响南大和社会学院的声誉。当时接待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表示会认真对待,但迄今没有反馈结果。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南京大学的学风督导员曾在课堂督察中发现她有这方面的问题。梁莹开设过社工系大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以及大一年级通选课《社会工作概论》。社工系2014级本科生张云开(化名)告诉记者,梁莹常常早退1节课的时间,每节课都会长时间安排学生发言,自己玩手机或打电话,课堂上会出现10分钟里她自己玩手机而全班鸦雀无声的状况。张云开回忆,梁莹还在课堂中炫耀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荣誉,表达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她还会将期末考试的题目提前透露给学生,给绝大多数人打出高分。2015级本科生刘明萱(化名)告诉记者,梁莹上课就是坐着念课件,还时常在课堂讨论时吃零食。上《社会工作行政》课时,18周的课时,老师有五六次没有到堂,前3次安排了研究生讲课,后面只是安排助教盯着学生,让学生自习。他们还反映,梁莹经常利用这门课让学生帮自己做私活儿,例如课程作业是帮她录入问卷,或安排学生去做与课程主题毫不相关的课题的回访工作。社工系要求本科生在大三结束时完成一篇学术论文,2015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梁莹当导师。上述情况,周晓虹对记者表示基本属实。为此,去年周晓虹根据学生的反映,专门组织了学院的5位领导去轮番听课,并根据听课的情况对梁莹提出过相应的批评,也组织梁莹与学生作过交流。梁莹表示愿意改正。社会学院现任院长成伯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院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已经启动调查工作。如果梁莹教授学术不端的情况属实,一定会公正处理。10月23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梁莹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她表示,上述情况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关于一稿多投,梁莹解释说,当时期刊即使不接收论文也不会给回复,所以等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她会将论文修改后另外投稿。梁莹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自己的前途。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认。”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撤稿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通过联系数据库公司的法务部门撤了稿,理由是这些数据库刊载她的论文没有经过作者允许,也未支付报酬。在数据库里,那些论文的痕迹一点点被消除了。但这种删除有点像是掩耳盗铃——它们已经被保存在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白纸黑字,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或谓之荣

能活83岁,36岁读硕士其实并不晚!听一个社工师谈生命与幸福

作者:周云骞,秉持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理念的社工师。考拉读书会发起人,我将余生献给中国的心理社工、心理治疗事业。算命的说我能活83岁,塔罗占星师也说是83岁。这算巧合,还是算统计学里说的信度。姑且就活那么多吧。比起古人平均40岁来说,83岁算是活了两辈子了!不能指望人人都像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那样,稀里糊涂就活了112岁,几辈子苦修善行的人才能活那么多。如果生命只剩下47年时间,我应该如何度过?如果以60岁为老年的临界值,把47年光阴做一个划分,前24年是中年时期,后23年是老年时期。我对自己说:中年时期是用青年的心态去度过,中心任务是汲取、关怀和奉献。老年时期用中年的心态去度过,中心任务是总结、启迪、完善。如果我能活83岁,36岁读硕士其实并不晚!唯独遗憾的是,36岁读研究生,即使获得了硕士学位,也享受不了深圳廉租房,因为年龄超了,深圳的要求是31岁。我很后悔,年轻时的自己只知道拼命闯荡,不爱读书,还对书呆子还百般嘲笑。直到自己撞得头破血流才知道自己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年龄。读研不轻松,主要是没有长假了。不能想睡就睡,想去哪就去哪,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时不时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要上课,要实习,一年都回不了几次家。因为毕业后,要去医院做精神卫生社工,做老年和重症患者临终关怀。去帮助别人家的父母和孩子恢复健康,给特困的个人和家庭做心理治疗。放弃MBA读社工硕士拿5000死工资为何呢?有人问我,为什么非要找这样一个冷门的专业来报?为什么不去考MBA?以我以前在500强公司工作的经验以及在阿里巴巴做讲师的经历,完全可以找一个比社工更好的工作,抑郁康复以后,其实创业的基本功还在,完全是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什么一定要拿着5000块的死工资,做一辈子社工?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有想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崇高。抑郁了就学了心理学,学了心理学就想考个硕士证明一下自己。也不知道社工是那么崇高的职业,因为以前很少听到。我不想离开深圳,这个城市有我喜欢的朋友,深圳就一所有研究生的大学,可惜没有心理学专硕,学术心理学我的英语又不好,竞争不过应届生。但是我有实践本领,以及抑郁期间的啃下的心理学知识。我只好用我的扎实的心理学基本功有点“委屈”考了一个不太费脑,但是特别消耗情感的社会工作硕士,同属心理与社会学院,相同的老师教,只是职业方向有所不同,社工更加利他主义,更无私,工作也更琐碎,工资也更低。考完以后,彻底改变了我的价值体系。我的哲学和艺术思维瞬间被激活了。我发现了我有治愈他人的能力。特别适合做一个心理社工,即使这个专业是非常冷门,我也不在乎。在中国是冷门,国外不是。我这个人就是喜欢挑冷门,以后做生意也是这样,冷门就是蓝海,蓝海里出机会。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这个领域好好耕耘,其实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国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缺了社工不行,社工能为国家做很多事。为什么说“没社工真不行了!"有人说:社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职位高低。难道其他行业就不是为国家做贡献?我认同这个说法。但是社工这个职业特殊,国外发展了近百年,我国才几年。很多耳熟能详的城市竟然一个专业社工都没有。国家到了没它真不行的程度,因为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了。国家的养老金缺口开始出现,70后80后的养老压力逐渐增大了,还有就是精神病年轻化了。就拿今日头条里来说,88%的读者都是30岁以下的,但是有10%左右的年轻人,患上或曾经患过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等精神疾病。一旦年轻人逼疯了,老人怎么办?所以,中国需要大量社工,需要社区照顾,可是社工的基础薄弱,高级人才匮乏,上层都没有搞懂社工究竟是什么,所以也就很难给出高工资。社工不是义工,也不是拿工资的雷锋一开始我和各位一样,认为社工就是志愿者,就是帮助居委会大妈做好事,顺便领一份可以糊口的薪水。读了社工,我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运用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音乐治疗、精神医学、超个人心理学等等学科,为感受困难的人士,尤其是社会边缘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用专业的知识为广大的人民谋福祉。我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因为特别吻合自己的性格。因为不想离开深圳,没更好的院校,也没别的硕士可考,委屈考考玩玩,不料考上了。而深圳社工正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歪打正着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可以一辈子去做的事业。我以为读了硕士至少可以领一份糊口的薪水。后来看到学长们纷纷转行,我才知道这份薪水在深圳连糊口都很困难!留下来做社工的,很多都是本地人,不缺钱的!也有家境不富裕,省吃俭用,坚持五六年混到七八千甚至万把块的最高工资的。社工的最高工资,也不过是深圳几个普通行业的平均工资而已了。一个社工师谈生命与幸福我将要把最多的爱给别人,却可能会忽视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60多岁的人了。我对父母有愧疚!父母的身体和我的学业、幸福,其实是一种对赌关系。我能活83岁,放在一生里看,36岁读硕士其实并不晚!但是我父母老了。侥幸的话,我顺利毕业,如果父母出现三长两短,我就只能中断学业。今天一个学医的朋友说我好几年没有带父母去做体检了,这句话,的确刺激到了我压抑的焦虑。学业、职业、在学院里遇到像自己的人并且和他们一起工作是幸福。陪伴一个人获得他的理解认可两个人能获得好的结果是幸福。三五年追逐梦想父母安然无恙是幸福。以后做慈善工作,有机会领养一个孩子是幸福。写千万字心理和社会的文章,和几十万粉丝分享喜怒哀乐是幸福。帮助被忽视的孩子和不受待见的父母重获快乐健康是幸福。老家被拆迁后失去邻里关系,能有实力把父母接到深圳安度晚年是幸福。父母,深爱的人,一份喜欢的工作,和我性格相似的同事,忠实铁杆粉丝,一个都不能少。我爱你们,你们都是我蜕变重生的意义,是我好好活的理由。就像许三多说的: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相关链接:为什么说未来中国30年是社会工作的30年?社会工作者是做什么的?《一个“心理学者”脑海中的未来中国30年:“爱的事业”大有可为!》心理社工严重匮乏!社工硕士毕业月薪才5000,你愿意来做社工吗?在香港,社工是起薪3万的高薪职业,在大陆做社工却养不活自己!这个新兴职业未来将影响每个中国人,它有个很俗气的名字——社工深圳社工平均工资要涨到10647元?希望很美好,现实较骨感如何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香港、内地的社工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爱无疆

青年教授百余论文凭空消失 硕博学位论文都被删除

梁莹的一些论文与别人论文存在大面积雷同。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从学术头衔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论著是一位学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如今无法检索的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她“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但对梁莹的声誉来说,这些“垫脚石”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例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是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减版,只有极少数句子有说法上的差别。这些学术上的污点,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都被从数据库里暂时抹掉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匿名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2014年前后,这份期刊收到了梁莹从知网撤下其已经刊发的文章的要求。这位负责人对此事印象很深,主要是因为作者主动要求下撤文章的情况极其少见。自创刊以来,这“可能是唯一一次”。梁莹希望这份期刊从知网上撤掉的两篇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均是她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读硕士时期发表的。她告知的撤稿理由有两条,一是发表论文时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浅,二是现在自己只发英文论文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说,“我不认可这个原因。学问都是逐步精深的,难道现在成熟了,成了教授了,就不承认当时学术的粗浅了吗?”因此,这家期刊没有答应梁莹的要求,之后也与她再无联系。但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中消失了。中国知网负责期刊采编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也不清楚文章下线的原因,但按照撤稿流程,需要期刊社出具撤稿函。数据库是与期刊社合作,论文作者个人没有资格撤稿。万方数据库资源合作中心工作人员赵书杰则称,撤下文章“原则上要编辑部同意”,但梁莹这次的情况是作者要求的,“有特殊原因”却“不便透露”,但确实是符合撤稿流程的。上述期刊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向数据库出具过撤稿函。主动下撤文章一般是发现文章在重复率检测中不合格,或存在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问题。数据库不可以未经编辑部允许就撤稿。两家数据库方面均表示,会对新收入的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很早以前的文章都是直接收入。前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年的论文查重技术还不普及,审稿专家无法保证阅尽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上的所有刊发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难以避免。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了截至发稿时,记者在“百度学术”检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莹,得到125条检索结果,每一篇都给出了引向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链接,但点击后,均显示文章不存在。引向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等国内文档分享平台的链接,对应网页也无法查看。这些消失的文献甚至包括梁莹的硕士学位论文《善治视野中我国公民的行政参与——现状、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和博士学位论文《当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即使是提供电子版的相应期刊官网上,绝大多数也无法检索到文章,对应页码有图片预览,但无法查看具体内容。记者到图书馆期刊室里逐一对比后发现,120多篇文章都确实在期刊上白纸黑字发表过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教授说,2016年和2017年,该院多名教师从不同渠道获悉了梁莹撤稿之事,但没有料到会有100多篇。这位教授说,梁莹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任教时,学院内部曾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她才30岁,就发表了30多篇论文,以文科的标准来看,担心她不太严谨,而且这些论文中并无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时任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梁莹参加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选聘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当时社工系的总体科研能力弱,而梁莹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所以顺利通过了。从程序上说,梁莹的入职没有什么问题。记者查询到,梁莹2009年之前发表的论文远多于30篇。仅2003、2004、2005年,她就分别发表论文22、11、17篇,2006年至2008年共发表16篇,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署名。她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与《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属一稿多投,且全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存在雷同。在数据库中,记者还发现数十篇其他作者的论文与梁莹的论文内容十分接近,但发表时间要晚于梁莹。2009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后,梁莹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都高于4篇,其中2011年~2013年各发表中文论文12篇、14篇、10篇。从2014年起,梁莹开始发表英文论文,鲜少发中文论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介绍,梁莹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2011年,梁莹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又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周晓虹回忆,梁莹进入学院后对工作“十分投入”,怀孕时都挺着大肚子、手上托着电脑边走边看,比较刻苦,发表的中英文论文数量较多。因此,她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院里都给予了支持。她通过了包括“青年长江”在内的多项人才评审,这些评审都是由国家各部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能够选上说明其具备了相应的研究能力。得知梁莹撤稿的情况后,周晓虹曾与她交流过。他向记者回忆,几年前,梁莹能连续发英文论文后,对发表中文文章就有些不屑。所以面对周晓虹的询问,她回答称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则说,关于此事,现在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都是传闻。他强调,该院的学风整体上是非常好的,也产出了很多具有内涵和思想的学术作品。但如果按照国外某些学术期刊模块化的方式来做论文,那就会影响文章的内涵,对学术本身是一种伤害。“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据梁莹的同事介绍,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关于梁莹的传闻,建议校方调查核实,否则“可能迟早要出事”,影响南大和社会学院的声誉。当时接待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表示会认真对待,但迄今没有反馈结果。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南京大学的学风督导员曾在课堂督察中发现她有这方面的问题。梁莹开设过社工系大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以及大一年级通选课《社会工作概论》。社工系2014级本科生张云开(化名)告诉记者,梁莹常常早退1节课的时间,每节课都会长时间安排学生发言,自己玩手机或打电话,课堂上会出现10分钟里她自己玩手机而全班鸦雀无声的状况。张云开回忆,梁莹还在课堂中炫耀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荣誉,表达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她还会将期末考试的题目提前透露给学生,给绝大多数人打出高分。2015级本科生刘明萱(化名)告诉记者,梁莹上课就是坐着念课件,还时常在课堂讨论时吃零食。上《社会工作行政》课时,18周的课时,老师有五六次没有到堂,前3次安排了研究生讲课,后面只是安排助教盯着学生,让学生自习。他们还反映,梁莹经常利用这门课让学生帮自己做私活儿,例如课程作业是帮她录入问卷,或安排学生去做与课程主题毫不相关的课题的回访工作。社工系要求本科生在大三结束时完成一篇学术论文,2015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梁莹当导师。上述情况,周晓虹对记者表示基本属实。为此,去年周晓虹根据学生的反映,专门组织了学院的5位领导去轮番听课,并根据听课的情况对梁莹提出过相应的批评,也组织梁莹与学生作过交流。梁莹表示愿意改正。社会学院现任院长成伯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院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已经启动调查工作。如果梁莹教授学术不端的情况属实,一定会公正处理。10月23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梁莹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她表示,上述情况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关于一稿多投,梁莹解释说,当时期刊即使不接收论文也不会给回复,所以等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她会将论文修改后另外投稿。梁莹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自己的前途。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认。”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撤稿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通过联系数据库公司的法务部门撤了稿,理由是这些数据库刊载她的论文没有经过作者允许,也未支付报酬。在数据库里,那些论文的痕迹一点点被消除了。但这种删除有点像是掩耳盗铃——它们已经被保存在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白纸黑字,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目击者

隐藏王者——英国社会工作专业

什么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门年轻而冷门的学科,也因此蕴含着更多机遇。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和研究等方法,协助人们解决个人、群体、社区的问题,促使个人、群体、社区之间的关系达到满意的状态。社会工作就是以专业的方法来助人,秉承 “助人自助”的理念,恢复受到损害的社会功能 ( 治疗 ) ,强化案主功能 ( 预防 ) ,发挥最大潜能 ( 发展 ) 。社会工作更是一种对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整合,为弱势群体的发展创造更为合理的条件。更简单的理解就是哪里有困难,哪里就需要社工去解决困难,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社工的视野是开阔的。社会工作的职业前景如何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想在社会保障部门工作,有的毕业生选择从事处理儿童福利、心理福利和保护性寄养家庭等社会工作,还有的选择在寄宿学校或寄宿家庭照看儿童等弱势群体。许多社会工作毕业生毕业后还选择在国家国民健康保险系统内从事工作顾问的工作,或是在警察部队从事家庭社区联络员的工作,有的甚至考取法律研究生文凭,投身法律事业。不过,就读期间获得的大量技能同样可以迁移运用到各种人际互动的行业中,比如零售业、旅游业、和休闲产业。有的毕业生还选择在大型企业或组织这类社会焦点机构,从事投标撰写或文案的工作。英国作为社会工作的发源地,以及一个福利制度较完善的国家,社会工作领域是少数的总体上始终处于人才供给小于需求状况的领域,众多的非营利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对应岗位,而学术界的师资缺口和相对充裕的需求则显得更为难得。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事社会工作是一项非常崇高和体面的工作,报酬也很不错。近在咫尺的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收入稳定,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 1.2 万元 -1.8 万元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 40 万元以上。内地的社工事业由于刚起步,仍有诸多仍需完善的地方,专业化先于职业化也造成社工的一些职业混乱,对从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定并不严格,而专业社工就业后可能遭遇无法施展专业所长的情况。但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社会工作作为协助政府运转及协调社会上下层关系的润滑剂,其需求缺口将越发明显,对专业化的要求也势必增加。专家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公民将慢慢形成社工意识,而政府也将随之出台配套政策。社会工作,这个新兴的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英国目前的社会工作教育概况英国社会工作目前已进入高度职业化阶段。这一阶段以社会工作文凭 (Dip SW) 取代社会服务证书 (CSS) 和社会工作资格证书 (CQSW) 为标志,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为一体,英国社会工作资格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下将对英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教育进行介绍:一、培养层次: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资格教育体系涉及两个培养层次:本科层次和硕士层次。本科层次:伴随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即社会工作文凭 (Dip SW) 取代社会服务证书 (CSS) 和社会工作资格证书 (CQSW) ,社会服务训练与社会工作资格训练融入统一的社会工作文凭培训——即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该层次的课程由学院与社会工作机构共同提供,实习占全部课时的 50% 。学生经过系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毕业时既得到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也得到政府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即社会工作文凭,有资格进入社会工作领域从事实务工作。硕士层次: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具备相当资质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取得学士学位后,可以继续申请接受社会工作硕士 (Master of Social Work) 研究生教育。这是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资格教育体系中较高的培养层次,以基础层次的社会工作教育背景为基础,且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这一层次的学习年限通常为一年 ( 也有两年的 ) ,学习过程中以及结束后还会安排相应的实习,毕业后将被授予社会工作硕士学位,从而具备最高层次的社会工作职业资格 。二、培养方式:上述两个层次的培养方式均由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构成,但是不同的培养层次在各环节的内容设置和培养要求方面有所区分。(1) 课程。一般涉及三大类课程。理论类:两个培养层次均开设社会工作者法律,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政策与社会结构等基础理论课程。硕士层次另外设置了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及价值观、社会工作的社会政策和法律原则等较高层次的理论课程。方法类:如调查方法、社会福利组织评估、社会与社区工作中的方法和技术、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工作,在上述方法课程的基础上,硕士培养层次增设了儿童关怀与发展、精神健康与疾病、老年人社会工作等课程。技能类:包括价值观与反不公正实践、案例摘要、进入实践的途径等等。(2) 实习。作为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资格教育,实习在教育环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份额。各层次的实习时间均规定为 130 天,在两年内完成。其分配方式为:第一年 50 天,第二年 80 天。实习计划由社会工作机构、学生、实习教师 (Practical Teacher) 和个人导师 (Personal Tutor) 合作设计并实施。实习督导由实习教师和个人导师共同担任,二者有明确的分工,其中,实习教师负责理论指导,个人导师进行具体工作指导。每次实习结束,由社会工作机构、案主、实习教师和个人导师分别给出成绩和评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成绩。(3)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作为对学生培养情况的综合考察,是授予学位以及职业资格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为 10000-15000 字,必须在最后一个学期内完成。成绩的评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初评阶段。由政府社会工作部门的工作者、专业教师和个人导师联合组成论文评审小组,负责主持论文答辩,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初评成绩。第二,审核阶段。将论文答辩的现场录音提交政府社会工作部门,经审核后,给出最终成绩,并决定是否授予学位和职业资格。三、代表课程:Law and Policy 法律和政策Knowledge, Skills and Values 知识,技能和价值观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职业发展Advanced Qualitative Methods 高级定性方法Social Work Research: Evidence, Understanding and Justice 社会工作研究:证据、理解与公正Intro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社会研究方法简介Domains of Social Work Research 社会工作研究领域如果此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愿金吉列留学成为您首选咨询服务机构。

菲德尔

为何青年教授百余论文凭空消失?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

青年长江学者与她“404”的论文梁莹的一些论文与别人论文存在大面积雷同。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从学术头衔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论著是一位学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如今无法检索的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她“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但对梁莹的声誉来说,这些“垫脚石”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例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是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减版,只有极少数句子有说法上的差别。这些学术上的污点,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都被从数据库里暂时抹掉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匿名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2014年前后,这份期刊收到了梁莹从知网撤下其已经刊发的文章的要求。这位负责人对此事印象很深,主要是因为作者主动要求下撤文章的情况极其少见。自创刊以来,这“可能是唯一一次”。梁莹希望这份期刊从知网上撤掉的两篇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均是她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读硕士时期发表的。她告知的撤稿理由有两条,一是发表论文时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浅,二是现在自己只发英文论文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说,“我不认可这个原因。学问都是逐步精深的,难道现在成熟了,成了教授了,就不承认当时学术的粗浅了吗?”因此,这家期刊没有答应梁莹的要求,之后也与她再无联系。但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中消失了。中国知网负责期刊采编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也不清楚文章下线的原因,但按照撤稿流程,需要期刊社出具撤稿函。数据库是与期刊社合作,论文作者个人没有资格撤稿。万方数据库资源合作中心工作人员赵书杰则称,撤下文章“原则上要编辑部同意”,但梁莹这次的情况是作者要求的,“有特殊原因”却“不便透露”,但确实是符合撤稿流程的。上述期刊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向数据库出具过撤稿函。主动下撤文章一般是发现文章在重复率检测中不合格,或存在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问题。数据库不可以未经编辑部允许就撤稿。两家数据库方面均表示,会对新收入的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很早以前的文章都是直接收入。前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年的论文查重技术还不普及,审稿专家无法保证阅尽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上的所有刊发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难以避免。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了截至发稿时,记者在“百度学术”检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莹,得到125条检索结果,每一篇都给出了引向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链接,但点击后,均显示文章不存在。引向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等国内文档分享平台的链接,对应网页也无法查看。这些消失的文献甚至包括梁莹的硕士学位论文《善治视野中我国公民的行政参与——现状、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和博士学位论文《当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即使是提供电子版的相应期刊官网上,绝大多数也无法检索到文章,对应页码有图片预览,但无法查看具体内容。记者到图书馆期刊室里逐一对比后发现,120多篇文章都确实在期刊上白纸黑字发表过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教授说,2016年和2017年,该院多名教师从不同渠道获悉了梁莹撤稿之事,但没有料到会有100多篇。这位教授说,梁莹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任教时,学院内部曾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她才30岁,就发表了30多篇论文,以文科的标准来看,担心她不太严谨,而且这些论文中并无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时任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梁莹参加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选聘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当时社工系的总体科研能力弱,而梁莹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所以顺利通过了。从程序上说,梁莹的入职没有什么问题。记者查询到,梁莹2009年之前发表的论文远多于30篇。仅2003、2004、2005年,她就分别发表论文22、11、17篇,2006年至2008年共发表16篇,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署名。她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与《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属一稿多投,且全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存在雷同。在数据库中,记者还发现数十篇其他作者的论文与梁莹的论文内容十分接近,但发表时间要晚于梁莹。2009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后,梁莹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都高于4篇,其中2011年~2013年各发表中文论文12篇、14篇、10篇。从2014年起,梁莹开始发表英文论文,鲜少发中文论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介绍,梁莹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2011年,梁莹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又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周晓虹回忆,梁莹进入学院后对工作“十分投入”,怀孕时都挺着大肚子、手上托着电脑边走边看,比较刻苦,发表的中英文论文数量较多。因此,她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院里都给予了支持。她通过了包括“青年长江”在内的多项人才评审,这些评审都是由国家各部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能够选上说明其具备了相应的研究能力。得知梁莹撤稿的情况后,周晓虹曾与她交流过。他向记者回忆,几年前,梁莹能连续发英文论文后,对发表中文文章就有些不屑。所以面对周晓虹的询问,她回答称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则说,关于此事,现在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都是传闻。他强调,该院的学风整体上是非常好的,也产出了很多具有内涵和思想的学术作品。但如果按照国外某些学术期刊模块化的方式来做论文,那就会影响文章的内涵,对学术本身是一种伤害。“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据梁莹的同事介绍,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关于梁莹的传闻,建议校方调查核实,否则“可能迟早要出事”,影响南大和社会学院的声誉。当时接待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表示会认真对待,但迄今没有反馈结果。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南京大学的学风督导员曾在课堂督察中发现她有这方面的问题。梁莹开设过社工系大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以及大一年级通选课《社会工作概论》。社工系2014级本科生张云开(化名)告诉记者,梁莹常常早退1节课的时间,每节课都会长时间安排学生发言,自己玩手机或打电话,课堂上会出现10分钟里她自己玩手机而全班鸦雀无声的状况。张云开回忆,梁莹还在课堂中炫耀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荣誉,表达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她还会将期末考试的题目提前透露给学生,给绝大多数人打出高分。2015级本科生刘明萱(化名)告诉记者,梁莹上课就是坐着念课件,还时常在课堂讨论时吃零食。上《社会工作行政》课时,18周的课时,老师有五六次没有到堂,前3次安排了研究生讲课,后面只是安排助教盯着学生,让学生自习。他们还反映,梁莹经常利用这门课让学生帮自己做私活儿,例如课程作业是帮她录入问卷,或安排学生去做与课程主题毫不相关的课题的回访工作。社工系要求本科生在大三结束时完成一篇学术论文,2015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梁莹当导师。上述情况,周晓虹对记者表示基本属实。为此,去年周晓虹根据学生的反映,专门组织了学院的5位领导去轮番听课,并根据听课的情况对梁莹提出过相应的批评,也组织梁莹与学生作过交流。梁莹表示愿意改正。社会学院现任院长成伯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院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已经启动调查工作。如果梁莹教授学术不端的情况属实,一定会公正处理。10月23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梁莹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她表示,上述情况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关于一稿多投,梁莹解释说,当时期刊即使不接收论文也不会给回复,所以等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她会将论文修改后另外投稿。梁莹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自己的前途。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认。”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撤稿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通过联系数据库公司的法务部门撤了稿,理由是这些数据库刊载她的论文没有经过作者允许,也未支付报酬。在数据库里,那些论文的痕迹一点点被消除了。但这种删除有点像是掩耳盗铃——它们已经被保存在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白纸黑字,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见习记者 王嘉兴)

两毛五

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经验分享贴

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经验分享贴(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253)法语(254)德语(331)社会工作原理(437)社会工作实务关注公中号:致硕考研社会工作硕士点北京大学: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社会学(女性学、社会保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复试内容:1、英语听力:按照学校要求,在复试阶段进行外语听力测试,听力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中。2、专业复试:1)复试方式:口试2)复试时间、地点:社会工作硕士:3月28日上午10:30地点:理科五号楼社会学系265会议室(267会议室等候)3)复试程序:请提前20分钟到社会学系等候会议室签到,并抽取序号,考生将按照序号依次参加复试。3、参加复试考生需缴纳复试费,复试标准为每人100元(请于复试前提交到社会学系财务室)。录取办法:1、初取以考生的加权总成绩名次为准。2、复试成绩不及格(低于60分)的考生不予录取。3、总成绩核算办法:初试成绩占70%,复试成绩占30%,听力成绩满分为3分。总成绩=初试4门总成绩*70%/5+复试成绩*30%+外语听力成绩(满分3分)。前期我是背书和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本书我都做了相应的笔记,甚至自己写了本真题及预测,自己用大白纸做的笔记本。到最后临近考试我就只来得及过一过自己做的笔记,以点带面的回顾一下知识点。我是习惯手写,有的同学电子笔记也挺好的,看自己习惯。我刚开始大概一天两个章节,一周背一本书,后面一天过五六章,将近小半本,一周差不多背两本。第一遍复习的时候不要求自己背的特别熟重在理解,考前开始第二遍冲刺记忆,那时候效率会特别高。参考书我大概过了两遍,我认为重点的书目或者章节三遍。建议大家背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考试的时候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加上一些关键词和要点去答的题目。我看到绿皮个案工作里面叙事治疗这块内容的时候我没理解,就在网上买了本《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这本书看的很快,看完就懂了。然后我顺带把后现代、建构主义和叙事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理消化了。强调一点,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很重要。考北大社工需要看的书目是比较多的,大家也不用怕,把大任务切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制定好复习计划,按部就班去准备就行。如果自身基础差或者完全是跨专业可以考虑报班辅导,关于辅导班我选择的是致硕口译专业课一对一,选择原因最重要的是最早做北大的辅导班,不管是环境还是机构地址都是我跟家人亲自去考察了最终定下来的,并没有在宣传机构,如果当初不选择辅导,我肯定是不可能一年顺利录取,一路走来确实从内心感谢机构的老师和同学们!社工原理有时候学校会考察一些比较细致的知识点,所以看书需要细致一些。社工实务会考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统计学,一般有计算题和选择题(对我来说这块是专业课里面最难的)专业课,除了要吃透参考书,还需要看看北大老师或者其他社工大佬的论文,尽量多看一些书籍和资料,延伸扩展。其实如果真正的吃透那么十几本参考书也够用了,问题是很多同学并没有复习到位,也无法灵活调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大家看的同样的书考出来的成绩却高的高,低的低。

论语

走出大山的女孩 选择做一名社工回馈社会

从一名因为“春蕾计划”以及社会各界捐助才得以走出大山的女孩,到坚定地选择成为一名社工,华东理工大学2020届硕士毕业生冯春华选择了在别人眼中薪水一般,甚至称不上“成功”的职业。但是她说:“我从小学到大学,能够走出大别山,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现在我的工作能为一些生活困难的孩子带来希望,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比赚多少钱更重要。”今年2月底,她与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顺利网签并已于4月初入职,担任晨光彩虹公益项目执行专员,目前正在参与执行关注自闭症儿童、捐助贫困地区学生等社会公益项目。从纠结“转行”到毅然选择社工岗位今年的就业季遇上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在冯春华身边,也有同学求职高不成低不就,仍在挑挑拣拣。冯春华在面试通过,收到第一份录用通知后,就和上海晨光文具旗下的晨光彩虹公益专项基金签订了三方协议。她说:“我原先就抱定先就业再择业的打算,却没想到,如此幸运,找到的工作恰好是我的兴趣所在,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薪水不高,但是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更重要。”冯春华本科和硕士都是社工专业,去年秋季招聘旺季,她正忙于毕业论文,“等我去投简历、咨询用人单位时,秋招已经结束了,我被拒绝了好多次”。当她开始关注就业时,却陷入了迷茫。因为她发现,招聘市场上对口社工专业的单位并不多,而且身边大多数同学几乎都不考虑找自己“本行”,不少人转行人力资源、行政、大学辅导员等岗位,真正“对口”社会工作的毕业生凤毛麟角。冯春华纠结不已,“我读了六年半的社工专业,是因为我喜欢这个专业,实习的经历也让我爱上了那种‘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感觉。但是大多数同学转行让我触动很大,不少人劝我,社工收入普遍不高,而且提升的空间也很有限。”冯春华几次和辅导员、导师以及学校就业咨询的老师交流。最终,她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投身热爱的公益行业,“薪水不能是考虑人生第一份工作的首要因素,即便进入世界500强,但从事的工作和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无关,内心还是不会快乐的”。确定了求职大方向后,冯春华马上行动起来,根据学校推荐的招聘信息“按图索骥”,向多个社工组织、公益机构投递简历。最终,她在一场招聘会上发现了晨光彩虹公益基金会。“面试我的就是基金会会长,交流中我们一拍即合,特别是价值观非常契合。”冯春华觉得自己很幸运,“其实也有经验更丰富、履历更优秀的竞争者,但会长还是被我诚恳的态度打动了。”从受助到助人,坚定回馈社会的决心如果了解冯春华读书的经历,就会理解她为何会选择社工专业,并选择收入并不高的公益基金会就职。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别山区的冯春华从小家境贫困,“每天五点天还没亮,我就起床,妈妈打着手电筒送我和邻居小伙伴,一起步行去七八里外的学校读书。”冯春华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来自全社会的爱心,我不可能有书读”。小学时,她收到了来自爱心企业的第一笔助学金,后来“春蕾计划”也给她和同乡的贫困儿童捐助过书包和现金,“靠着社会爱心人士在我们学校设立的助学金、奖学金等等,我和妈妈都不用为学费发愁。所以我特别珍惜读书的机会,终于走出了大山。”她说。“每收到一笔资助、每得到一次帮助,都更坚定了我要在长大后回馈社会的决心。”高考填报志愿时,冯春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社工专业,考研选择专业时,她同样没有任何犹豫。而在实习时,她除了选择社工岗位就从来没有考虑过别的可能。如今,她真的成了一名公益基金的成员。“我本来就来自大山,我不怕吃苦,而且我选择了感兴趣的工作。”她说,“公益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大家都必须凭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工作。”目前,冯春华所在的晨光彩虹公益基金,正在组织“金种子”助学计划、“星星孩子”关注自闭症公益项目等。冯春华觉得现在每天都面临着挑战,维持一个完善的公益组织运作,需要沟通协作的技巧和统筹调度的能力,“我现在每天从工作中得到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是多少钱都无法衡量的”。【来源:中国小康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高级社工师风采|张洁蓓:创新工作方法,探寻社区治理“最优解”

今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首次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工作。上月底,北京首批高级社工师名单揭晓,13名社会工作者位列其中。他们当中,既有来自社会组织的专业社工,也有社区工作者、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等。为民哥推出专栏《高级社工师风采》,一起走进TA们的专业故事……张洁蓓社区治理加服务理论实践相结合她放弃外企高薪,加入社会工作一线队列;她43岁时重拾书本,加入全国考研大军,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她精进不休,成为北京市首批高级社会工作师之一。工作中,她细致地剖析每一份案卷,攫取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并付诸实践;她擅长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创新出自己独到的工作方式。张洁蓓是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现任甘家口街道进口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近日,在为民哥联系采访她的近1个小时里,她先后接了五六通电话,都是居民来向她寻求帮助的。“习惯了,社区3728户,有1万多人,每天都有好多大事小情……”张洁蓓笑道。▲接到居民诉求,暖气管道破损,张洁蓓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应急指挥。近五年服务对象超过一千人次张洁蓓原来在北京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多年,后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社会工作领域,她被这份职业所吸引并热爱,后放弃外企的高薪岗位,于2009年成为海淀区甘家口街道的一名社会工作者。为了更精准地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将社会工作做得更好,在社区工作半年后,张洁蓓考取了第二学历法律本科,利用业余时间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2016年末,她更是重拾书本,利用周末和夜晚的时间,钻研理论与实务。次年,43岁的她高分考取了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的硕士研究生。“既要做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的工作,又要攻读硕士研究生;考研时孩子面临中考,读研时孩子迎战高三;那段时光虽异常辛苦,但每每回首,都感觉值得。”张洁蓓介绍,近6万字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也与她日常工作息息相关。论文聚焦了“在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城市低龄老人所面对的压力”这一较少被关注的社会领域。10多年来,张洁蓓就职于甘家口街道三家社区:既有老旧城区、混合型社区,也有单位社区和高档小区。在长期为老龄、儿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家庭等社会工作领域服务过程中,她始终保持好习惯:在处理复杂疑难的社会问题时,采取社会工作专业的通用模式,深入实际调研,进行预估、研判,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制定介入计划,开展服务时注重采取适当的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研究中运用不同的社会工作技巧,对社会工作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评估,结案后继续跟进……▲无障碍设施改造现场,张洁蓓与施工方沟通,力求满足居民诉求。她擅长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张洁蓓回忆,2019年,小区内有户普通的工薪家庭,读初中的独生女在参加了一次婚礼后就迷上了婚礼策划,执意要读技校,不愿意念高中考大学。父母与女儿的矛盾日益加深,2020年疫情期间,女孩甚至直接躲到了姥姥家。这对父母来社区找张洁蓓求助,张洁蓓了解情况后,运用了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等理论,向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理性分析,令父母尊重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并对孩子进行职业评估,让她了解自己的愿景与优势。最终,双方都谅解对方的行为,长达数月的家庭矛盾,在张洁蓓的协助下得到化解。据统计,仅近五年张洁蓓直接服务的案例(包括个案、小组、社区)达100余件,涉及高龄、空巢和孤寡老人、自闭和残疾儿童、青少年网瘾、单亲妈妈、城市打工群体、社区矫正人员、退役军人、非法从事性工作者、残疾人家庭等,服务对象上千人次。开展专业督导近400小时,涵盖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300余人次。立项服务项目5项。发表论文1篇。撰写研究报告3例。开展研究课题1项。▲张洁蓓检查厨余垃圾分类情况。每天工作15小时勇担抗疫重任这是去年6月,张洁蓓生日当天的真实经历,每天15小时的工作,被精确到每小时甚至每半小时。而这样的日子,在2020年一直是“家常便饭”。▲张洁蓓为抵京人员核对信息,进行闭环管理。疫情期间,张洁蓓带领同事们共排查辖区内京外入京人员2000余人次,从湖北抵京人员近400人次,境外抵京人员300余人次,带领千余人做核酸检测,为居家隔离人员倒送生活垃圾购买生活必需品960余人次。社区里有对年过八旬的老两口,子女均在国外,主要依靠小时工做家务。疫情暴发后,社区封闭式管理,小时工无法上门,二老又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日常生活都成问题。张洁蓓获悉后,立即上门看望二老,了解具体需求,并发动社会力量进行“各个击破”:对小时工进行体温和健康监测,安排合格的小时工上门服务;由社区心理专家及时介入,缓解二老对疫情的恐惧;请卫生服务站人员为其检查身体,送药上门;安排志愿者每周定时上门协助购买生活用品……解民忧、暖民心,对居民如此悉心的照料,是张洁蓓日常工作的缩影。张洁蓓说,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导师的一席话一直让她记忆犹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而社会工作就是她的挚爱与选择。▲张洁蓓和同事在数九严冬参与社区卡口疫情值守。无论是服务耄耋老人、垂髫孩童,还是青葱少年、残障人士,或是全职妈妈、边缘群体,抑或是残缺不全的家庭、老旧小区的家长里短……十多年如一日地保持初心,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出不平凡事业。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