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和后续工作的落实,智能制造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结合点,成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受到资本及产业界广泛关注。为此,我们于近期组织了智能制造系列调研,针对机器视觉、MES、工业信息安全等领域与硬件供应商、海外品牌代理商、系统集成商、第三方研究机构等多领域产业专家进行了深入沟通。现将机器视觉调研结论整理如下,其他主题调研报告及后续调研活动会陆续推出。在人工成本增加、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要求提高、产业技术升级等多因素推动下,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16年将达到百亿级市场规模。机器视觉拥有效率高、精度高、稳定性强、可适应危险环境、感光范围广等人工视觉无法比拟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医药、食品与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领域;国内机器视觉行业自2009年以来进入高速发展期,年增速达到15-20%左右。电子行业对品质的高要求和快速迭代,带动机器视觉检测需求,成为最大的市场;汽车、医药等行业渗透率也在逐渐增加。1. 以Apple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公司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已达到人眼无法满足的精度要求;2. 电子产品的快速迭代使得企业不断自动化升级改造、新建、扩建生产线,拉动机器视觉检测需求,电子行业已成为最大的下游市场。随着公众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和自动化改造的深化,机器视觉在汽车、医药等行业的渗透率也在逐渐增加。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机器人、安防等概念的共振带来新的机遇,想象空间巨大。机器视觉模仿和替代的不仅是人眼,而是一整套视觉系统。凭借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机器视觉不仅可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未来更可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国内部件企业在软件算法及硬件成本上均不具有优势;系统集成及设备制造是国内企业的着力点。机器视觉部件的门槛主要体现在软件算法上,而目前国内企业在处理速度和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行业起步晚,出货量少,硬件价格上也没有优势;而凭借对客户工艺更深的理解和高质量的服务,国内企业在系统集成和设备制造方面优势明显。深圳辰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机器视觉、工业智能化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由一支中国科学院机器视觉技术研究的精英团队在深圳创立。辰视智能拥有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视觉引导、机器人运动控制、视觉检测、三维建模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并研发了机器人三维视觉引导系统 、机器人二维视觉引导系统、三维检测系统、产品外观检测系统等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的智能产品。以高效·低成本·模块化的方式为自动化集成商、自动化设备厂商、机器人厂家提供机器视觉的相关解决方案。 辰视智能致力于技术的不断研究、创新、突破,为合作伙伴提供世界领先的机器视觉产品及技术。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鲁佩、赵志铭)一、现象: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2020 年起拐点向上(一)以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为代表的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工业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等通用自动化设备由于景气度均与制造业投资相关, 历史上主要受汽车制造业投资、3C 制造业投资及其他一般制造业投资波动影响,景气趋 势上体现出方向上的一致性(幅度有差别)。工业机器人:通过复盘 IFR 公布的 2001 年至 2019 年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历史数据, 全球工业机器人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增速有着较为相似的变化趋势,表现出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的 19 年出现过 2002-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2 年, 2012-2015 年,2015-2019 年 5 个 3-4 年的小周期,分别由 1-2 年增速上行和 1-2 年增 速下行组成。激光:我们以武汉文献中心公布的历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中的中国激光设备销 售规模为指标,可以看出,激光设备行业同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 9 年 出现过 2013-2016 年,2016-2019 年两轮周期,激光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链,数据较短, 从这近两轮的数据来看,近 3 年变化趋势与机器人一致,上一轮较机器人滞后一年。注塑机:由于注塑机行业缺乏行业性统计数据,我们以行业龙头海天国际的营收数 据为代表说明行业的变化趋势。从海天国际过去 17 年的营收增速变化趋势来看,同 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特征,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 2005-2008 年,2008-2012 年,2012-2015 年,2015-2019 年,整体体现出与机器人较 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机床:由于我国机床产业大而不强,中高端机床进口为主,相较国内产量数据,进 口数据可以更好地体现产业升级下的需求变动趋势,因此我们选取机床进口数据作 为指标。从过去 26 年的机床进口数据来看,机床行业有其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的 特征(详见报告《机床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一):产业发展篇:“天时、地利、人和”, 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扬帆起航》),但也镶嵌 3-4 年小周期,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 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1998-2001 年,2001-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3 年,2013-2016 年,2016-2019 年,虽个别年份有领先或滞后,整体也体现出与机器 人、激光、注塑机较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总结: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四个行业体现出相似的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动特 征,主要由于这四个行业均为通用设备,需求与下游的制造业投资相关,特别是汽车、 3C 等产值占比高的制造业投资对其影响较大。2019 年为此轮增速低点,假设周期性特征 延续,在 2020-2021 年有望看到增速回升。此外,这四个行业由于发展阶段不一,下游 制造业渗透率不一,增速差异较大,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的 CAGR 来排序, 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1(10.03%)>机床(-3.18%),机器人和激 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二)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行业景气持续向上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景气趋势向上。2019 年行业增速见底,2020 年开始企稳回升,年 初疫情影响各个行业,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通用自动化行业复苏趋势显著,增速持续 向上。疫情对通用自动化行业的影响:(1)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流动性宽松, (2)中国复工复产最快,作为全球制造业核心供给端份额提升,(3)疫情后企业自动 化改造意愿更加强烈,新增资本开支中自动化比例提升。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 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工业机 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机床:机床行业产销量过去 10 年整体是下降的,从金属切削机床单月产量数据来看, 2020 年疫情后 4 月份单月增速已经转正,10 月份累计增速也已转正。2020 年全年 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达 45 万台,同比增长 5.9%。从机床进口数据来看,2020 年 11 月-12 月进口机床分别达到 28393台、10913 台,提升幅度较大,全年累计进口机 床数量为 109483 台,同比增长 18.8%。激光产业链:激光产业链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全球激光器龙头 IPG 的收入。2020 年 年以来,IPG 营收逐步扭转 2018 年开始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其中国区 2020Q3 销售 收入同比增长 22%。注塑机:注塑机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伯朗特机械手(配套注塑机)的出货数据,2020 年 6 月份以来增速保持高位,行业龙头海天国际及伊之密均在手订单充足。二、溯源:三个视角解析景气因素(一)总量视角:时代背景铸就行业景气,3 个典型历史时期制造业投资增速比较通用设备的下游较为分散,囊括了几乎所有制造业,因此行业的景气程度与制造业固定 资产投资高度相关。由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增量阶段走向存量阶段,固定 资产投资增速长期来看是趋缓的,我们分解过去 16 年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为 趋势项和周期项。对比其周期项数据,可发现与通用自动化几个细分行业的变动趋势一 致。1、长周期视角:回顾历史上 3 轮制造业投资,具备其时代典型特征过去 20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经历过 3 轮典型的高增长/投资复苏时期:2001-2003 年:一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政策倾斜于扩大内需,二是 加入 WTO,出口迅速拉动经济增长,2003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62%, 拉动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增长,采矿业、重化工业等。2009-2011:受 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四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11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38%。基建和地产投资加快,带动相关产业链投资, 装备制造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交运设备等)、电子制造业等投资 增速较高。 2017-2018 年上半年:2016 年供给侧改革之后,工业企业利润好转,汽车、3C 等行 业投资增速回升,且伴随着制造升级自动化水平逐步提升,2018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达到 9.5%。2018 年中美贸易战影响企业家信心,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当前时点怎么看?2020 年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双循环政策加码,且中国作为最早从疫情中走出来 的国家和全世界的供给中心,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验证。疫情后中观产量数据 及微观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已启动复苏。展望 2021 年,出口和汽车投资 复苏,制造业投资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2、短周期视角:制造业投资的传导链条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与 PMI、PPI、工业企业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关系。具体逻辑 链条为:需求复苏,企业家信心好转,PMI 走强,需求进一步复苏供不应求反应为价格 指标 PPI 上涨,PPI 上涨带动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又对 PMI 产生正反 馈。当生产端继续供不应求,企业产能利用率打满,且企业家对为未来经济持续好转有 信心时,将主动加大资本开支扩大再生产,反映为制造业投资增速上行。 2020 年疫情之后,国内生产生活迅速恢复,从 3 月起 PMI 位于荣枯线之上,但 PPI 走弱, 由于成本端的下降更超预期,所以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 10 月份开始转正,12 月工业 企业利润累计增速达到 4.1%,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降幅逐步收窄,12 月收窄至 2.2%。3、矛盾?如何理解中游产量数据与制造业投资的不匹配从历史数据看,制造业投资增速与我们追踪的中游产量数据基本吻合,但 2016 年之后, 数据在幅度上就开始有悖于直觉,与一些中游产量数据不匹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2011 年之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趋势性下行,直到 2016 年中才有所趋稳, 到 2018 年有所回升,这与我们追踪到的中游的机器人、注塑机等行业在 2017 年下半年 景气度高企不相匹配,(2)制造业投资即使有所回升,其幅度远远弱于中游产品的产销 量表现,比如 2020 年中游产量数据亮眼,但制造业投资增速依然为负。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两点:(1)一是中国经济进入存量阶段,制造业固 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投资更新周期短于厂房建设等的投资,很多设备类投资在 2009-2011 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步在之后的 5-6 年、10 年左右的时间进入更新周期,此轮投资更侧重 于设备;(2)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此轮投资更多进行的是技改、自 动化升级等。(二)结构性视角:更新周期+制造升级带来设备需求弹性随着中国经济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我们观察设备类投资需求,结构性视角更为 重要,其中一是更新周期,二是制造升级。1、更新成为此轮设备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我们观察到很多设备类需求与下游投资增速不匹配,比如 2017 年以来的工程机械高增长, 但基建和地产投资增速趋于平稳,这是因为此轮设备类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在于更新需 求。 2009 年起的四万亿投资使得众多领域的设备销售在 2011-2012 年期间达到其峰值,按照 设备类 10 年左右的使用寿命,目前有望开启一轮朱格拉周期。以工业母机机床为例,存量设备更新需求庞大。机床的一般产品寿命约为 10 年,而重切削、长时间运转的机床寿命在 7-8 年。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2012 的三年中,金 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 新需求。2、制造升级:我国面临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制造升级大势所趋从历史规律看,一般一个国家承接产业后发展 30-40 年开始产业升级,中国正面临这一 历史机遇期。 低成本化趋势:全球制造业至今经历了四次大迁移,随着制造业产业分工日益壮大和复 杂,主要工业国受限于人口无法覆盖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只能被迫不断向海外转移低端 产业,同时国内向更高端的产业升级。按历史规律中国目前正面临产业升级阶段。低端产业向更低人力成本地区和国家转移这一规律或将发生改变。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新晋国家内需可能不足以支撑其发展。目前世界贸易增速已从金融 危机前大幅下降,发达国家贸易战保护升温,靠外需拉动经济的模式难以复制,工业化 只能靠内部积累。但是没有外需新晋国家很难再赚取足够资金完成工业化的初始积累。最有可能的承接国印度的工业基础积累薄弱。印度作为另一个人口上 10 亿的大国,一直 被市场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个中国。但印度一直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80 年代中印 经济总量虽然接近,但结构却大相径庭。薄弱的工业基础也使其初级制造业缺乏全球比 较优势,无法通过出口获得原始积累,进而实现全面工业化,因此发展速度也远远落后 中国,错过了全球化红利最好的阶段。传统产业在中国完成自动化升级是更优的选择。我国有 14 亿人口,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 总和,足以覆盖现有全部产业分工,拥有持续承载产业转移的空间。同时正值自动化升 级的历史机遇,自动化水平已经非常成熟,人力成本优势不再显著,更优的选择是在中 国完成产业自动化升级。(三)财务视角:影响制造业企业投资的三因素对应 ROE 的杜邦拆解制造业投资从微观视角看是企业的资本开支行为。从这一视角出发,制造业投资主要取 决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企业盈利情况,当制造业企业盈利好转,企业有利可图时,为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攫取利润,企业主将考虑扩大资本开支; 二是产能利用率,当企业经营有利可图时,若企业产能未得到充分利用,一般会倾向于 先利用现有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当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时会考虑加大资本开支扩充 产能; 三是企业融资情况,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要借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尤其是信贷融资 的支持,当外部融资成本低于 IRR,企业更倾向于借助外部融资扩大再生产。 这三者从财务角度对应了 ROE 的杜邦拆解。三、展望:行业高景气有望持续,高端化&自动化&自主化是必然趋势,关注格局及企业商业模式变化展望 2021 年及更长期,我们认为,这一轮制造业投资的复苏已经启动且 2021 年能够持 续。这一轮制造业投资复苏的典型特征将为“制造升级”,具体体现在高端产品占比提升, 自动化改造比例提升,国产化程度提升三大趋势。(一)行业景气趋势:制造业复苏持续,制造升级背景下高端化&自动化是战略必然选 择1、从杜邦拆解的角度,投资周期已开启且持续从杜邦拆解的角度,ROE 三个因素的触底,预示下游制造业投资能力回升。净利率:疫情之后持续好转,企业利润空间的修复是资本开支周期启动的基础。资产周转率(产能利用率):疫情之后需求增速由负转正,完成筑底开始回升,将 带动企业现金流状况回升,进而持续带动资本开支上行。负债率:制造业企业负债率水平 2017 年之前一直在震荡回落,2018 年起趋势性回 升。但是我们观察企业融资情况,一方面看企业自身负债率,另一方面还要看当时 的宏观融资环境。2020 年流动性充裕,预计 2021 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2、此轮投资将侧重于技改、自动化升级等传统的制造业投资多以扩建厂房,采购新设备以达到扩大产能的目的,其主要结果是规 模的扩张。但是由于上一轮投资周期中,企业新增的产能过多,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行业未能完全消化前期新增产能。本轮资本扩张周期,企业的投资着重点是对存量设备的 升级,以提升效率。相对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国的生产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以改善效率为目的 的资本支出与中国经济向高效率转型是不谋而合的,自动化行业将极大地受益于这一过 程。(二)行业格局趋势:高端份额提升+集中度提升+进口替代1、产业升级,制造业走向高端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换挡期,对应到制造业的升级就是由 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对应到的制造业中的设备类投资也随之升级, 体现为设备投资中的中高端产品的比例逐步提升。我们观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差,可以发现 2017 年和 2020 年这个指标持续走高,反应制造业投资向高技术领域倾斜的趋势。(注: 按照统计局分类,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 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 6 大 类。)制造升级,向高端发展对设备类投资的影响:机器人:机器人应用将逐步从简单的搬运、码垛等向更复杂的应用发展,结合 3D 视觉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范围扩大。激光:激光由于其自身的技术优越性,能使得加工速度更快、出产效率更高,代表 了智能制造的方向,未来渗透率有望提升。注塑机:大型机两板化、小型机电动化的趋势持续。机床:向高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更加智能、更加复合的方向发展。2、头部趋势愈发显著,对设备要求提升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5 年后,无论是受益于供给侧改革,或者是行业发展阶段的影响,各个行业均体现出 集中度提升,头部效应越发显著的趋势。由于产业链的传导效应,广泛的制造业的集中 度提升,将导致设备制造业集中度提升。具体传导逻辑为设备类企业的下游行业集中度 提升,其在做新的一轮资本开支时将倾向于选择同样具备竞争力的设备类企业的产品,导致设备类企业集中度提升。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行业集中度较高,但目前主要为国外厂商占据。据 MIR Databank 统计,2020 年行业前十名市占率合计达到 67%,前五名市占率合计为 49%,前五名 企业分别为发那科、爱普生、ABB、安川、库卡。激光:以产业链中激光器这个环节为例,国内激光器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三市占率 在 80%上下,龙头依然为 IPG。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体现为头部企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其他中小注塑机企业 数量众多但竞争力较弱的格局。龙头海天国际市占率达到 40%以上,二梯队企业伊 之密、震雄科技、力劲科技等也具备一定规模、技术和市场实力。机床:我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市场极为分散,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 2020 年 11 月,全国金属切削机床企业数量 831 家,全国金属成形机床企业数量 530 家。机床是制造升级的重要基础装备,未来随着政策、资金以及企业自身成长,有实力的 企业有望成为市场整合者,市占率提升。3、技术进步叠加供应链安全保证,进口替代加速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由于美国以各种理由,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限制中国的全球 化进程,这使得国内行业供应链被迫进行调整。并且后疫情时代,国内产业链的可靠性 得到了验证,国产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我国制造业产业均经历本土市场培育-进口替代-出口拓展-供应全球各个阶段。很多产业 已经完成了进口替代过程,我们发现,能够完成进口替代历程的产业处于进口替代的时 期企业成长性强。目前我们追踪的四个通用自动化行业,仅注塑机行业国产化率较高,其他三个行业依然 面临进口替代的机遇和挑战。机器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在 25-30%之间,国产龙头市占率仅为 2-3%, 未来 3-5 年国产有望占据半壁江山,国产龙头市占率有望达到 10%以上。我国国产 的工业机器人兴起于 2015 年前后,彼时政策鼓励智能制造,推升了一波机器人投资 热潮,近年来热潮退后没有竞争力的国产小品牌逐步退出,剩下的国产品牌特别是 国产龙头品牌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品牌和渠道影响力,有望在这一轮市场景气中逐 步实现进口替代扩大其市场份额。激光:依然以激光器为例,国产品牌份额持续提升,龙头锐科激光的市占率从 2017 年 12%提升至 2019 年的 24%。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或已完成国产替代,目前国产品牌是市场主流,国产龙头 处于攫取全球市场份额的阶段。机床:国产化率有待提高,中高端设备进口替代空间弹性更大。根据 Gardner Intelligence的数据,2019年中国机床进出口金额为72.9亿美元,占消费总量的32.69%, 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而高性能、高精密度的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更低。 由于低档机床主要由国产厂商提供,我们假设进口机床集中在中高档,则中高档机 床国产化率仅为 20%上下。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靠进口。(三)公司模式趋势:通用设备专用化,考验企业管理能力通用设备的使用、自动化升级是下游几乎所有制造业都需要的,但对于自动化企业自身 来说,跨行业一直是难点和痛点。比如对于工业机器人来说,下游主要是汽车和 3C,其 他制造业渗透率较低。 究其原因,有一个观点认为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其 员工,而是来自于“Know-How”,Know-How 指从事某行业或者做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技 术诀窍和专业知识,一般为企业长时间运营积累而来的技术诀窍和制造流程及经验,是 一套完整的制造体系,所以 Know-How 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复制或再造。 我们观察一些通用设备的龙头公司发展路径,发现其成长的脉络是在一个个下游行业深 耕并突破后逐步做出规模的,我们称之为“通用设备专用化”。典型案例包括工控领域的 汇川技术、机器人领域的埃斯顿、激光设备领域的大族激光等。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成立于 2003 年,成立初期为销售单一产品变频器的公司,2008-2015 年,公司 布局打造综合电气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先后在注塑机、电梯行业获得成功,2013 年 起布局新能源汽车,2015-2016 年收购江苏经纬进入轨交牵引控制领域, 2017 年新一代 scara 机器人发布,目前自动化及新能源汽车均进入收获阶段。埃斯顿 埃斯顿在机器人业务上坚持通用+细分的模式,通用机器人依靠全产业链优势,以规模取 胜;在细分行业领域,更加聚焦行业标杆,为行业快速定制专用机器人。公司先后开发 覆盖了包含弧焊、搬运码垛、折弯、光伏、木工、压铸等行业数十种标准化工作站;在 在多个细分行业领域,发挥先发优势,占领行业领先地位。大族激光大族激光经历了从小功率激光打标→布局 PCB+LED→突破大功率、进入苹果→布局半 导体/OLED/新能源的成长历程。1998 年公司生产的 YAG 激光打标机通过各项质量检测开始量产;2002 年公司增加对 PCB 和 LED 领域激光智能制造的布局,中国第一台 PCB 激 光钻孔机在大族激光问世;大族激光成立后的 10 年内,公司深耕于国内工业激光加工设备领域并逐渐取得 龙头地位,特别是在小功率激光标记设备、激光焊接设备等领域成为市场上的 领导者,并且在 2009 年打入苹果供应链。与此同时,大族激光开始了对大功率激光制造领域的战略发展并于 2005 年完成 了大功率切割设备的产业化开发,先后有六款大功率激光切割设备进入市场, 并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此后公司不断研发更高功率、更多应用场景的各类激光设备,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等行业。2010 年,大族激光成立显视与半导体装备事业部成,聚焦于 LED、面板、半导 体、光伏、消费电子等行业的精细微加工、检测和自动化解决方案;2017 年,新能源装备事业部成立,同年实现营收 5.47 亿元,现已具备从电芯到 模组再到 PACK 整体装备供给能力。通过不断提升领域内的专业能力、实现通用设备专用化,大族激光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提供激光、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全系列激光装备(涉及包括打标、焊 接、切割、 PCB 钻孔、工业机器人等 200 余种工业激光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成长为 亚洲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工业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这种情况考验的是公司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公司下游逐步增多,运营效率的提升将进入瓶颈期,考验的是企业的管理能力,整合多个下游行业提升人均产出的能力。(四)各个细分行业逻辑侧重点各不相同机器人、激光、注塑机和机床四个行业虽然同属有“工业母机”性质的通用设备领域,但 每个行业由于自身发展阶段不同,当前时点的逻辑侧重点不同。机器人更看重行业空间 扩大和进口替代趋势,激光更看中渗透率提升和国产高端领域突破的节奏,注塑机更看 中出口和格局,机床领域高端看政策、低端看格局。1、工业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后疫情时代机器人换人加速,国产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工业机器人行业景气向上,千亿市场蓄势待发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景气拐点。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行业复苏从 2019 年四季度开始(数 据详见图表 7、图表 8)。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数据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 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后疫情时代“机器换人”浪潮依旧,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千亿市场 蓄势待发。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 30%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2019 年市场规模达 400 亿。但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 187 台/万人,落后于 其他工业国家,有很大提升空间,若达到日本 364 台/万人的水平,则是一个年市场规模 800 亿的市场。未来在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将像日本 20 世纪 80-90 年代一样进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稳定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三年 CAGR 超过 20%国产机器人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国内产业链逐步完善,此轮行业复苏将伴随着国产化率的提升。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都较低。目前 70%以上的本体市场为 国外品牌所占据。核心零部件方面,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 3 个核心部件是工业机 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分别约占工业机器人成本构成的 36%、24%和 12%,目前国内约 85%的减速器市场、70%的伺服系统市场和超过 80%的控制器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另外,市场份额仍较为分散且处于价值链偏低端,在汽车和 3C 等对于精度和稳定性要求 比较高的领域,大部分市场份额都是被外资品牌占据,我国大部分本体都是集中在码垛、 上下料以及搬运等相对低端的领域。根据 MIR Databank 数据,近年来我国机器人自主品 牌销量占比范围在 25-30%之间。而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在主要下游应用领域 电气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业和汽车行业中自主品牌分别占比约为 30%和 14%,均有非常 大的提升空间。国产机器人企业逐步加强技术研发及创新实力,随着我国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重点核 心零部件国产化的突破,本体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内外 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未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加强,国产化率有望逐步提升。工业机器人行业典型企业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集成应用三部分。上游 是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零部件的生产厂商,控制器、伺 服电机和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中游是本体生产商,负责工业机器人本 体的组装和集成,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手臂、腕部等,部分机器人本体还包括行走 结构;下游是集成应用商,负责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2、激光: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进口替代势不可挡激光加工代替传统工艺,智能制造前景广阔激光的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特点使激光加工兼具经济型和社会效益。 激光加工制造的特点在于激光易于控制,可以将激光加工系统、机器人系统与计算机数 控技术等相结合,柔性化程度高、加工速度快、出产效率高、产品出产周期短,行业具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进口替代打开百亿级存量市场,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激光行业上游部件包 括光源材料和泵浦源等光学元器件,根据《2020 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的统计,2019 年全球激光上游元器件市场规模超过 7 亿美元。全球中游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 147.3 亿 美元,其中工业激光器 49.3 亿美元;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接近 200 亿元,其中光纤激光 器出货量占总体的一半。中国下游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656 亿元,十年间年复合增长 率超过 20%。未来 OLED、半导体等新兴领域需求将有力拓展增量空间,同时 LED、PCB 配套自动化 设备也可打开细分领域天花板。全球激光市场下游应用拆分规模如下表所示:顺周期波动,二季度以来激光行业景气度较高,产业扩张势乘东风。从全球激光产业龙头近10 年季度数据看出,激光产业规模整体呈周期性波动向上趋势。得益于应用市场 的逐步成熟,目前国内激光产业的发展迅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猛。当前受工业制造宏观环境、终端产品创新周期、新冠肺炎疫情好转等多因素叠加影响,新应用拓 展将更加多元和成熟,激光产业有望迎来新的高速发展周期。进口替代势不可挡,高功率激光器已成竞争核心环节目前低功率领域已经完成国产化进程,中功率领域国产化过半,高功率领域国产化率正 在快速提升,国内厂商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上游除了泵浦源和有源光纤等核心部件尚 不能实现完全自产之外,其余元器件均由国内厂商供应。国外激光器厂商在中国的生存 空间进一步压缩,2019 年 IPG 在中国占有 42%的市场份额,较 2018 年下降 8%;锐科激 光的市占率从 17.8%提升到 2019 年的 24%;此外创鑫激光和杰普特分别占有 12%和 3% 的市场份额。激光器的国产化趋势或已确立,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是 具有极大国产化潜力的产品。当前激光器尤其是中低功率领域的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阶 段,产品升级、原材料自制率提升叠加高功率激光器产品性能提升有望助力国产化进程。3、注塑机:关注出口、关注格局注塑机即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 成型设备,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3C、包装、物 流等产业。注塑机是塑料机械行业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国产量最大、产值最高、出口最 多的塑料机械设备。我国是注塑机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2019 年,我国注塑机行业规 模 233.02 亿元,同比增 2.7%。未来几年,预计我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 长期来看,注塑机行业也有望处于螺旋上升状态。中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三个主要原因: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汽车行业需求增长将会大幅加快注塑机行业 的发展。 塑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韧性好、易加工、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在新型工业化进 程的背景下,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为注塑机行业景气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潜力凭借国内的价格优势,产品技术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国产注塑机企业全 球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的庞大需求,将助力中国注塑机行业不断发 展。海外需求强劲,注塑机出口市场持续扩大。2018 年,注塑机进口数量为 7206 台,基本 和上年持平,进口额同比增长 4%,出口数量为 71929 台,同比增长 106%。2019 年受行业景气度下行影响,注塑机出口数量为 42602 台,同比降 40.8%;进口数量为 6335 台, 同比下降 12.1%。我国注塑机产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有望看到国产注塑机龙头 进一步攫取全球市场份额。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于格局优化。目前我国注塑机行业呈现“一强多 X”的局面。“一强”指 的是海天国际,为行业绝对龙头,注塑机全球出货量第一企业,年产值超过百亿。“多 X” 指的是由伊之密、震雄集团、泰瑞机器、力劲科技、博创智能等组成的第二梯队集团, 虽相比龙头海天国际产品覆盖度和品牌知名度上稍弱,但能够维持 5 亿以上收入水平, 与行业众多小企业拉开规模差距。其中,在二梯队中,伊之密历史成长性好,过去 10 年 CAGR 达到 1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正在脱离二梯队成为真正的行业龙二。2020 年疫 情后注塑机行业迅速企稳回升,龙头企业如海天国际、伊之密均有扩产计划使其产能与 需求增长相匹配,在行业复苏趋势中受益弹性更大。4、数控机床:政策+格局变化,两条主线寻找投资机会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具备明显的十年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处于底部趋势向上机床是“工业母机”,行业具有明显的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全球机床行业仍处 于周期底部。机床与其他机器的主要区别在于,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同时也是制造 机床本身的机器,因此机床又被称为母机或工具机。机床行业大约每 7-10 年为一个商业 周期,在 2011 年全球机床消费量和产值达到顶峰后回落, 2019 年全球机床消费 821 亿 美元,同比下降 13.8%,2020 年从中国数据来看行业景气有所回暖,但全球行业仍可以 说是处于周期底部。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疫情之后金属切削机床呈现复苏态势,单月产量同比转正(参见 图表 9、图表 10、图表 11、图表 12 中机床高频数据)。国产中高端机床迎来发展良机 中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迎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2019 年中国机床消费 223 亿美元, 生产 194.2 亿美元,是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国产品牌占据中低端市场, 高端依赖进口。2019 年,中国机床进出口贸易逆差为 28.7 亿元,进口量占消费量的 32.69%。 尤其是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端机床,我国每年的进口数量均在 1 万台以上,2019 年进 口金额为 29 亿美元。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机床工业新的主力军,我国机床行业进入结构调 整,正在向着自动化成套、客户定制化和普遍的换挡升级方向发展,产品由普通机床向 数控机床、由低档数控机床向中高档数控机床升级。存量替换、数控机床升级和进口替代需求空间庞大。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 2012 的三年中,金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 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新需求。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为 37.75%,金属成形机床数 控化率更低,整体数控化率在 30%左右,而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数控化率 遥遥领先中国。另外,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中高端机床国产化率约为 20%, 高端机床国产化率不足 10%。因此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国家重视,众多政策推动行业发展。中国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提出了众多促进发展精 密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及其技术研发的政策。在 2015 年工信部出台的《中国 制造 2025》规划中明确提出 “到 2025 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 有率超过 80%。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备总体进入世界强国行列”。5、总结:四个细分行业的比较从历史成长性上看,过去 10 年 CAGR,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需求的 CAGR 来排序,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2(10.03%)>机床(-3.18%),机 器人和激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 从行业规模看,机床>激光设备>机器人>注塑机。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注塑机>激光器>工业机器人>机床。 从国产竞争力上来看,注塑机>激光>机器人≈数控机床。详见原报告。(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来源:经济日报7月5日,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一艘总舱容为17.4万立方米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已经完工、等待交付。它将和此前交付的18艘姐妹船舶一起,穿梭于世界主要气源地和中国沿海城市。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因其设备复杂,技术要求高,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制造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乘风破浪的背后,是多年的磨砺和投入,是对一个个技术指标和建造方案的反复捶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仅为1.5%,2017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5%。中国制造已连续9年保持世界规模第一,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我们也应正视,中国制造长期并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言,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随着国情、世情的新变化,中国制造业已经站到了“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巩固和发展既有优势,加速实现转型升级,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从无到有的艰难起步在万向集团的展厅里摆放着一辆线形优美的豪华混合动力跑车“卡玛”,车顶的太阳能顶板,在全天充电后可以续航1.5英里。据了解,这款车已在北美交付。“万向造整车是为了保证零部件做得更好。可以说,目前全世界在北美生产的车,每两辆会有一辆用到万向的汽车零部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说。万向集团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发展的缩影。因为改革开放,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起走到了舞台中央,万向得以异军突起,从承接低端的加工制造业迅速起步;因为改革开放,中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万向得以早在1984年就主动出口,倒逼自己提升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整体积极向上,万向得以形成了整车制造产业链,并不断实现“奋斗十年添个零”发展目标。中国制造可谓艰难起步。1978年,一位日本记者在重庆炼钢厂采访时发现,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其中竟然还有一台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也在不断给自己“添个零”。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三分之一;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仅为1.5%;2017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5%,大体相当于美德日三国的总和。1984年,我国首次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工业行业中仅有化工、机械、食品、纺织等13个大类行业;如今,我国制造业覆盖了国际标准行业中制造业大类所涉及的24个行业组、71个行业和137个子行业,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从易到难的优化调整采访宁波杭州湾吉利汽车研发中心时,新能源零部件试验室、电子电气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排放试验室……一路走来,让记者目不暇接。当记者走进发动机半消声室时,顿时感觉世界安静了。吉利集团副总裁杨学良介绍说,“这个房间的噪音只有17分贝,发动机有一点声音都能听到。我们要通过各种测试,让吉利发动机的噪音保持在36分贝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0年后,改革开放通过吸引外资进入,让中国汽车工业在资金、技术极度匮乏的困境下,打通了一条生路,也让中国制造企业看到了新的方向。1997年前后,单是浙江和江苏就有8家以上的民营企业提出了造车战略,而这与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1992年至1998年,中国制造的产能迅速提升,满足老百姓吃穿用的制造行业已能满足基本消费需求,以食品、服装、家电产业发展最为突出。1998年,中国提出制造企业要转型升级,汽车成为消费新需求,也因此成为要重点发展的行业。于是,中国制造业开始由服装、饮料、家电为主的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制造发展的清晰脉络。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挥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资源的成本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从最初的低端加工制造起步,靠低价取胜。改革开放20年后,中国制造加快转型升级,开始追求品牌和质量,向着对技术和资金要求更高的领域迈进。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代表消费升级的主要制造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978年至2016年,汽车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了188.1倍和4429倍。同时,中国制造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2017年,我国机械工业占比不断提高,其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电子、仪器仪表、汽车、医药、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从大到强的未来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苗圩说。新工业革命兴起带来了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中国制造正处于新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共享经济、协同制造、智能网联汽车、虚拟现实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智能制造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深刻影响生产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记者一路调研采访看到,重视研发投入和掌握创新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的共识。吉利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沈子瑜回忆,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资金因此好几年都非常紧张,但企业研发投入却一直占到市场销售规模的10%以上。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新投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为52.89亿元;2017年上升为1.7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达2.1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此驱动下,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大飞机、量子通信、海洋工程装备等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中国制造业发展仍有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40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固然推动了技术水平提升,但部分行业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支出的比重仅为4%至5%,远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平均水平。同时,制造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并存,不能适应消费升级需要;要素成本价格不断上涨,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日益加大。正视现实方能明确目标。改革开放已然40年,全球经济早已成为互联互通的共同体。中国制造要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充满信心。记者 黄鑫
(记者 邓永宏) 装备制造业如何在“十四五”期间更好更快发展?7月13日,市政协副主席周克勤率市政协经济委深入企业调研。据了解,“科学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是今年下半年市政协常委会会议的重点协商课题。届时,市政协经济委将就如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出建议。为更精准建言,市政协经济委启动了系列调研。走进重庆通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些“粗”“重”的“巨无霸”产品。据介绍,该公司为我国核潜艇、大型船舶、运载火箭、核电装备国产化等项目提供重要装备。“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哪些困难”是调研组最关切的问题。了解到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今年1至6月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预计全年营业收入保持高速增长,调研组为此感到欣慰之余,还为该公司从营业收入几千万到几十亿元的艰辛奋斗之路深表赞赏。来到重庆伊士顿电梯有限责任公司,调研组详细了解了这家中外合资企业销售、利润等情况后,鼓励企业在“内循环”上发力,不断拓展国内销售渠道。周克勤表示,装备制造业是我市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高端装备不多等问题。他强调,通过前期的深入调研,做到在重点协商会议上提建议时,不说大话、套话,而是事项化、项目化,切实反映装备制造业的难点、痛点,力争把企业的期望写进“十四五”规划,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贡献政协力量。
■ 工程机械:三季度淡季不淡,全年高增长大势已定。政府逆周期调节持续发力,工程机械行业三季度淡季不淡。以挖掘机为例,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1-9月我国共销售挖掘机23.65万台,同比增长32%,已超去年全年。行业内9家主要的公司在2020Q1-Q3实现营收2166亿元,同比增长24.77%;实现归母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增长33.88%。考虑到下游基建工程回暖带来的增量需求及环保政策趋严带来的存量更新需求,工程机械行业全年高增大势已定。■ 轨交装备:前三季度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略有放缓,四季度或适当加速。疫情影响减弱叠加国铁集团调增投资计划,二季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逆势增长,2020H1累计完成3258亿元,同比增长1.20%,实现自2013年以来半年度投资额最大值。由于二季度超额完成投资计划,三季度以来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略有放缓,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31亿元,同比微降0.26%,其中9月完成991.56亿元,同比下降5.55%。展望全年,考虑到前三季度铁路固定投资微降,为进一步完成全年投资计划,我们预计第四季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或将适当加速,2020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或超8100亿元。■ 工业机器人:受益于下游需求回暖,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高增。三季度以来,工业机器人当月产量同比增速持续攀升,2020年9月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同比达68.98%,创下2017年10月以来最高值,此轮工业机器人的上行趋势基本确定。截至2020年9月,3C、汽车和电气机械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1.7%、-16.7%、-12.1%,较一季度均大幅好转。展望全年,在3C领域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汽车销量步入上行通道的大环境下,我们对工业机器人全年行业景气度保持乐观。相关报告高端装备制造业2019年及2020年一季度跟踪报告——坐等云起时高端装备制造业2020年半年度跟踪报告——王者归来正文中国高端制造业在三季度保持了良好复苏势头,工程机械和工业机器人行业在前三季度均取得了超预期的业绩表现,而轨道交通行业受车辆招标放缓影响目前仍然承压。展望未来,工程机械方面,我们看好政府逆周期调节下的需求释放,认为工程机械行业全年业绩增长具备高确定性;轨道交通方面,车辆招标放缓,中车业绩承压,全年业绩情况仍取决于四季度车辆招标情况;工业机器人方面,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边际减弱,在3C领域固定资产保持增长、汽车销量步入上行通道的大环境下,我们对工业机器人全年行业景气度保持乐观。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延续,全年高增长大势已定1-1 行业概况:三季度淡季不淡政府逆周期调节淡季不淡,工程机械行业实现逆势增长。由于季节性原因,三季度本是工程机械传统淡季,今年却呈现淡季不淡的局面。以挖掘机为例,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1-9月我国共销售挖掘机23.65万台,同比增长32%,已超去年全年。第三季度共销售挖掘机6.6万台,同比增长57.4%。其中,7-9月挖机销量分别为1.91、2.09及2.60万台,增速分别达到54.7%、51.3%及64.8%,增速连超预期。展望全年,工程机械行业全年高增大势已定。图1:2014Q1-2020Q3国内主要企业挖掘机单季度销量(单位:万台)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挖掘机出口较二季度有所恢复,内销支撑行业景气度向好。二季度以来,受海外疫情影响,挖掘机出口数量较一季度大幅下滑。随着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三季度挖掘机出口逐渐反弹。2020前三季度挖掘机出口2.37万台,同比增长22.2%,出口销量占比为10.02%。其中9月出口同比增速已达31.30%,出口销量占比达13.20%;内销方面,得益于国内行业高景气度,前三季度实现销量21.28万台,同比增长33.2%,占总销量比重为89.98%。国内市场作为总需求的绝对驱动力将继续支撑行业全年景气度向好,随着海外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出口也将为行业贡献增长动力。图2:2009-2020Q3中国挖掘机销量结构图资料来源:工程机械协会、招商银行研究院图3:2020年以来国内主要企业挖掘机出口销量资料来源:工程机械协会、招商银行研究院1-2 板块营收、利润保持高增速,净利率达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行业景气向好,板块盈利能力超预期。我国工程机械领域主要公司在2020Q1-Q3实现营收2166亿元,同比增长24.77%;实现归母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增长33.88%;板块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68亿元,延续2020H1现金流由负转正后的正向态势;2020Q1-Q3板块毛利率为21.07%,较去年同期的22.71%有所下降,但净利率不降反增,2020Q1-Q3净利率达7.76%,达2012年以来的最高净利率水平。图4:工程机械行业主要公司营收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5:工程机械行业主要公司归母净利润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注:上述工程机械板块上市公司包括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联重科、柳工、厦工、山推股份、山河智能、安徽合力、杭叉集团。图6:行业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亿元)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7:行业毛利率、净利率(%)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1-3 龙头公司表现:强者恒强,徐工业绩低于预期强者恒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营收方面,行业三巨头(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和徐工机械)占行业主要公司比例达到78%,创近年新高;归母净利润方面,三巨头占比由2019年的92%降为2020Q1-Q3的88%,占比下降主要系徐工机械2020Q1-Q3计提合计12.58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及信用减值损失所致。图8:三巨头营业收入占行业主要公司比例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9:三巨头归母净利润占行业主要公司比例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三巨头营收均保持增长态势,徐工机械净利润不增反降。受益于下游行业高景气及市占率提升,三一重工2020Q1-Q3收入同比增长2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6%;中联重科营收利润展现出更高弹性,20Q1-Q3 收入增长42%,同时归母净利润大增63%;受汇率波动和减值损失影响,徐工机械营收利润并未同步增长,收入在增长19%的同时归母净利润下降19%。目前徐工混改方案已获批,未来有望释放公司经营活力,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图10:三一重工20Q1-Q3收入增长24%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1:三一重工20Q1-Q3归母净利润增长36%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2:中联重科20Q1-Q3收入大增42%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3:中联重科20Q1-Q3归母净利润大增63%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4:徐工机械20Q1-Q3收入增长19%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5:徐工机械20Q1-Q3归母净利润下降19%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三一、中联重科费用管控成效渐显,前三季度净利率逆势提升。2020Q1-Q3三巨头平均毛利率和平均净利率分别为25.61%、11.64%,平均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36个百分点,平均净利率较去年同期提升0.33个百分点。分别来看:(1)三一重工20Q1-Q3实现毛利率30.30%,同比下降2.24个百分点。净利率达17.47%,同比提升1.44个百分点。毛利率下降主要系会计准则变化,将运输成本由期间费用转移至成本核算以及产品结构变动所致,净利率提升主要系公司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效显现,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0.94个百分点;(2)中联重科20Q1-Q3实现毛利率28.51%,同比下降1.31个百分点。净利率达12.68%,同比提升1.78个百分点。毛利率下降主要系产品结构变动所致,净利率提升主要系公司前三季度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3.88个百分点;(3)徐工机械20Q1-Q3实现毛利率18.02%,较去年同期的18.57%基本保持稳定,净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2.25个百分点至4.77%,主要原因系计提大额资产减值损失及信用减值损失所致。图16:三巨头毛利率变动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7:三巨头净利率变动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三一重工现金流状况达同期历史最高水平,徐工机械盈利质量不及预期。应收账款周转率方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均较去年提升,徐工机械小幅下降。现金流方面,2020Q1-Q3三一重工现金流同比增长16.7%,达110.2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中联重科现金流达40.2亿元,较去年同期49.6亿元下降19.1%;徐工机械现金流为7亿元,较去年同期31亿元下降77.4%。图18:三巨头应收账款周转率变动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9:三巨头现金流变动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轨交装备:铁路招标进度放缓,中车业绩仍然承压2-1 三季度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四季度或适当加速三季度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四季度或适当加速。疫情影响减弱叠加国铁集团调增投资计划,二季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逆势增长,2020H1累计完成3258亿元,同比增长1.20%,实现自2013年以来半年度投资额最大值。由于二季度超额完成投资计划,三季度以来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略有放缓,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31亿元,同比微降0.26%,其中9月完成991.56亿元,同比下降5.55%。展望全年,考虑到前三季度铁路固定投资微降,为进一步完成全年投资计划,我们预计第四季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或将适当加速,2020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或超8100亿元。图20:2015以来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1:2020Q1-Q3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微降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2-2 动车招标已超去年全年,货车机车低于预期2020Q1-Q3国铁集团车辆招标力度不及预期,客车招标采购仍未开启。动车组方面,今年6月,国铁集团就时速2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8辆编组)公开采购137组(开标时间后延至9月),标志着高速动车组招标在停滞一年后重启。截至今年9月底,动车组共招标162组,已超2019年。考虑到今年动车招标时间相对较晚,订单交付完成时间或延后至2021年,对相关公司明年的业绩产生积极影响。铁路客车方面,自铁总2018年6月招标263辆25G型铁路客车后,铁路客车已逾两年未招标。展望未来,动力集中式动车组替代传统客车是大势所趋,铁路客车采购需求仍有待观察。图22:2008年以来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变化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23:截至2020Q3国铁集团动车采购情况资料来源:中国铁路物资采购商务平台,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4:2013-2020Q3铁路动车组采购招标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5:2012-2020Q3铁路客车采购招标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货车、机车招标低于预期,第三季度皆未新增招标。2019年铁路货车及机车采购量低于预期,其中铁路货车实际招标量为4.2万辆,铁路机车实际招标量为419台。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铁路货车、机车采购需求延后,招标情况仍然低于预期。2020Q1-Q3铁路货车共招标32040辆、铁路机车共招标269辆,其中,第三季度未新增机车及货车招标。图26:2012-2020Q3铁路货车采购招标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27:2013-2020Q3铁路机车采购招标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8:截至2020Q3国铁集团货车采购情况资料来源:中国铁路物资采购商务平台,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9:截至2020Q3国铁集团机车采购情况资料来源:中国铁路物资采购商务平台,招商银行研究院2-3 中车业绩仍然承压,各项业务表现分化 中车营业收入和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在2020H1的基础上有所改善,但经营业绩仍然承压。2020Q1-Q3中国中车实现营业收入1457.75亿元(YoY-5.66%,较中报-7.0%有所收窄),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7.93亿元(YoY-19.25%,与中报-22.76%有所收窄),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63.72亿元(同比-3.43%),实现归母净利润31.01亿元(同比-14.62%)。从订单角度看,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新签订单约1523亿元,其中国际业务签约额约162亿元。新签订单总额较去年同期1770亿元下降约14%,国际业务订单总额较去年同期171亿元下降约5%。图30:2020Q1-Q3中车营业总收入及增速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31:2020Q1-Q3中车归母净利润及增速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新产业业务或将成为中车全年最确定性的业绩增长点。分业务来看,2020Q1-Q3铁路装备实现营收563.05亿元(YoY -36.38%),占总营收比重为38.62%(-18.66pcts);新产业实现营收449.51亿元(YoY +37.29%),占总营收比重为30.84%(+9.65pcts);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营收395.94亿元(YoY +44.82%),占总营收比重为27.16%(+9.47pcts);现代服务实现营收49.26亿元(YoY -17.02%),占营收比重为3.38%(-0.46pct)。其中,铁路装备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滑主要是铁路产品(机车、客车、动车组和货车等)销量下降所致;新产业同比逆势增长主要系风电业务收入增加所致;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同比大增主要系交付的城轨地铁产品销量增加所致;现代服务业务收入下滑系公司进一步缩减物流贸易规模所致。展望全年,我们预计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和新产业仍将是中车最确定性的增长点。图32:中车各业务板块收入情况(亿元,%)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33:中车各业务板块占营收比重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受国铁集团招标及相关产品交付延迟影响,中车铁路装备业务不达预期。动车及客车方面,2020Q1-Q3中车动车组实现营收330.83亿元(YoY -33.04%),客车实现营收27.09亿元(YoY -68.84%),机车实现营收90.01亿元(YoY -44.38%),货车实现营收115.12亿元(YoY -19.05%)。展望全年,铁路装备业务主要取决于动车组和货车的招标情况。图34:2020Q1-Q3中国中车主要铁路装备收入情况(亿元,%)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产品结构变化拖累整体毛利率,研发费用率上涨带动期间费用率提升。2020Q1-Q3中车毛利率为21.96%,同比下滑0.59pct,主要系产品结构变化所致。2020Q1-Q3中车期间费用率较去年同期14.31%上升0.98pct至15.29%,其中销售费用率为3.38%,管理费用率为6.11%,财务费用率为0.54%,研发费用率为5.27%。期间费用率上升主要系本期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增加0.65pct所致。图35:中车毛利率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36:中车期间费用率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工业机器人:行业景气度回升,上行趋势确定3-1 汽车、3C行业复苏, 工业机器人产量高增工业机器人产量高增,行业上行趋势确定。进入三季度后,工业机器人当月产量同比增速持续攀升,2020年9月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同比达68.98%,创下2017年10月以来最高值。2020Q1-Q3,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为16.07万台,同比增加18.20%,累计产量同比创下2018年9月以来最高点,此轮工业机器人的上行趋势基本确定。图37:我国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及同比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38:我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及累计同比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下游需求逐步恢复,对全年景气度保持乐观。汽车、电子行业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在2019年应用占比分别达28.15%、23.59%。截至2020年9月,3C、汽车和电气机械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1.7%、-16.7%、-12.1%。其中,第三季度3C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15.31%(第一季度为同比-10.20%),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66%(第一季度为-27.20%),电气机械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06%(第一季度为同比-27.80%)。此外,汽车方面,今年4月以来,汽车当月销量同比由负转正,5月份以来汽车当月销量同比均保持在10%以上,我国汽车行业明显回暖,产销量逐渐步入上行通道。展望全年,在3C领域固定资产保持增长、汽车销量处于上行通道的大环境下,我们对工业机器人全年行业景气度保持乐观。图39: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工业机器人主要下游投资累计同比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0:2020年5月份以来汽车当月销量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3-2 板块公司营收高速增长,盈利质量大幅改善受益于行业景气度回升,板块公司前三季度收入利润大幅上涨。2020Q1-Q3工业机器人板块公司(以27家工业机器人业务占主营业务比重较高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现营业收入290.58亿元,归母净利润25.6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17%和120.00%;现金流量净额方面,受销售回款增加及政府扶持等因素影响,二季度以来板块现金流转正,三季度延续正现金流;盈利能力方面,随着复工复产的顺利进行,下游行业景气度回升,2020Q1-Q3行业毛利率为31.14%,较一季度30.71%稳中有升。行业净利率由二季度转正,2020Q1-Q3行业净利率为9.89%,较一季度-46.38%大幅提升。图41:工业机器人板块公司整体营收及增速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2:工业机器人板块公司单季度营收及增速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3:工业机器人板块公司整体归母净利润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4:工业机器人板块公司单季度归母净利润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5:工业机器人板块公司现金流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6:工业机器人板块公司季度毛利率、净利率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3-3 行业景气度回升,样本公司业绩大增受益于下游需求回暖,我国工业机器人头部样本公司在2020Q1-Q3实现营业收入110.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34%。其中,拓斯达受益于口罩机等抗疫产品链业务业绩大增,2020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86.35%,实现归母净利润5.18亿元,同比增长261.68%。公司订单及收款情况良好,截止今年三季度,公司合同负债金额为5.07亿元,较二季度2.21亿元继续提升;受益于工业机器人行业景气复苏及收购的CLOOS并表,埃斯顿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2.23%至17.6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8.96%至0.85亿元;受益于下游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回升,博杰股份销售订单高增,前三季度营收增长64.46%至10.81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31.07%至3.07亿元。前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0.78%、166.0%、273.5%,业绩增速持续提升。 图47:行业头部样本公司营收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8:行业头部样本公司归母净利润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9:拓斯达营收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50:拓斯达归母净利润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51:埃斯顿营收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52:埃斯顿归母净利润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53:博杰股份营收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54:博杰股份归母净利润情况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盈利能力方面,20Q1-Q3头部样本公司平均毛利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水平均实现大幅增长,分别达到39.2%和26.8%,均达2015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拓斯达毛利率同比提升17.09pcts至53.54%,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提升24.28pcts至40.91%;受益于射频和声学测试设备等高毛利率业务占比提升,博杰股份盈利能力高居头部企业首位,毛利率同比提升5.31pcts至54.48%,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提升18.41pcts至49.72%;埃斯顿前三季度毛利率36.90%,与去年同期36.47%基本持平,净利率受销售、管理费用维持高投入以及并购产生大额贷款利息影响,由去年同期7.46%下滑1.96个百分点至5.50%。图55:头部样本公司平均毛利率水平(%)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56:头部样本公司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注:上述行业头部样本公司包括A股上市公司机器人、博实股份、科瑞技术、拓斯达、博杰股份、埃斯顿、三丰智能、克莱机电。图57:工业机器人头部样本公司业绩概况(时间截至2020年11月23日)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高端装备制造业2019年及2020年一季度跟踪报告——坐等云起时高端装备制造业2020年半年度跟踪报告——王者归来转载声明:1、原创文章在推送一天后才可进行转载。2、转载时需要保留全文所有内容,不得进行任何删改。转载时注明出处,并在“原文链接”中保留原始公众号文章链接。3、授权方式:一般转载只需要正常标注信息即可。若发现未经授权转载者,一律举报。毕竟原创不易,感谢您对招商银行研究的认可和理解。注意: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二次转载,转载时必须保留本转载声明。责任编辑|余然
机构:东兴证券评级:看好投资摘要:制造业投资出现企稳预期,机器人、机床产量回暖。近期制造业频现复苏迹象,11月官方PMI时隔六个月重回荣枯线以上,工业机器人10月、11月产量同比转正,机床、工业锅炉、电动手提式工具等通用设备均出现回暖迹象。我们认为尽管制造业是否迎来中长期复苏仍有待观察,但宏观和微观数据的边际改善将逐步扭转市场对制造业投资的悲观预期,对相关标的风险偏好有望提升。逆周期政策及贸易局势缓和助力制造业复苏。制造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30%,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占比达到37.8%。制造业投资企稳对于机器人、机床、注塑机、激光加工设备需求意义重大。由于私人控股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达76.99%,就意味着制造业投资具备较高的市场化程度,解决制造业企业融资难题,降水减费等逆周期调节政策,以及中美贸易局势缓和,有助于修复制造业企业的投资预期,提振相应设备需求。1、工业机器人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工业机器人10月、11月产量分别为1.44万台/套、1.61万台/套,同比分别增长1.7%、4.3%,同样结束了2018年9月份以来的下滑态势。我们认为,2018年下半年以来工业机器人行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主要因素包括汽车行业景气度下降,外部贸易摩擦升温导致下游投资意愿减弱,随着下游需求的企稳,机器人行业有望迎来回暖。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5.40万台,占全球销量的比重达到36.50%。从进出口来看,我国2018年工业机器人逆差达到8.79亿美元,国产机器人具备较大进口替代空间。2、激光加工设备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激光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工具获得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2015年以后,激光行业市场规模获得了加速增长的趋势,截止2017年市场规模达124亿美元。2019年以来,受制造业下游需求波动,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国内激光器行业价格和盈利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我们认为,随着下游需求的逐步企稳,激光器行业价格战程度有望减弱,行业回暖在即。3、机床行业2016年中国机床表观消费额达到220亿美元,市场容量超过2-5名(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韩国)总和,全球占比达到34.66%。机床下游行业主要有汽车、机械、军工、3C电子产品行业等。我们认为,随着机床行业自主品牌重新洗牌,在制造业企稳的大背景下,产品竞争力出色的民营机床企业有望在各自的细分领域脱颖而出,如亚威股份、创世纪等。4、注塑机、压铸机行业注塑机、压铸机下游主要包括家用电器、汽车、医疗器械、包装、3C产品及航空航天等,2016年下半年注塑机行业订单复苏明显,主要是前期压抑需求的释放,2017年注塑机行业整体实现了较快增长。随着汽车下游需求的下滑,2018年以来,注塑机和压铸机行业迎来调整期。我们认为,制造业投资预期有望逐步修复,中美贸易局势缓和,海外市场开拓依然向好,叠加去年四季度低基数因素,我们看好注塑机、压铸机需求逐步企稳。投资策略:在制造业投资出现复苏迹象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好与下游投资周期相关性较强的工业机器人、激光设备、机床、注塑机、压铸机行业出现边际改善,推荐锐科激光、拓斯达,关注埃斯顿,劲胜智能、伊之密。风险提示:1、制造业投资复苏不及预期;2、各行业内部竞争加剧;3、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3C设备:苹果再迎“大年”,5G换机潮来临1. 3C设备:苹果再迎“大年”,5G换机潮来临 1.1.3C整体行业景气度一般,手机有回暖迹象目前受海外疫情影响,苹果产业链订单有所延迟、并有部分砍单迹象,但我们判断iPhone 12虽有延迟但对新设备的需求量不会大幅下滑。1.2.预计2020年苹果将推出5G手机,供给端推动需求发展 智能手机方面,近年苹果手机由于外观变化不大,受到市场不少质疑,出货量表现 不 佳 , 2019 年iPhone 11 、 iPhone11Pro、iPhone11 Pro Max上 市 , 因外观 与 iPhoneXs等机型变化不大、且暂不支持5G功能,全年苹果手机出货量仅为 1.91 亿部 , 同 比 2018 年下滑8.5%,市场份额下滑至13.9%(同比-1pct)。 预计2020年将是“苹果大年”:预计苹果将推出多款5G手机,外观也会有一定变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国内苹果产业链设备企业中,我们认为自动化组装设备与自动化检测设备将显著受益:1、“一代产品一代设备”,此前连续多年iPhone外观变化不大,2017年iPhone X是外形比较大的变革,可以看出此时产品单价变化会很大、相关设备公司业绩弹性也较大,如若明年新一代iPhone支持5G、整体外观改变和尺寸变化等,需要对组装和检测设备产线进行更换而不是改制,相关设备产品价值量会大很多;2、组装与测试设备是国内苹果产业链公司中,相对比较成熟、进口替代比例较高的环节;3、通常新一代苹果会引领国产智能手机风潮,如此前的金属外壳向玻璃外壳转变等。 同时2019年被认为是中国5G商用元年,我们认为随着5G基站大量建设及通信运营商5G套餐的不断丰富,2020年开始有望迎来换机高峰,从而带动3C设备需求回暖。1.3.苹果“大小年”使组装检测产业链公司业绩变化较大 对比iPhone机型变化、销量变化及主要公司业绩变化,我们可以验证此前的判断:1、苹果手机组装与检测段设备公司的业绩弹性与苹果手机销量关联性不明显,而与机型的变化大小关联性较大:主要公司业绩在2017年均大幅增长,而在2018年均有所下滑,主要原因在于苹果于2017年推出iPhone X,该机型较iPhone 7变化明显。2、iPhone SE 2已在2020年4月推出,预计2020年9月苹果将继续推出iPhone 12、iPhone12 Max、iPhone 12 Pro、iPhone 12 Pro Max4款,将支持5G。1.4.组装检测设备供货流程及订单模式02 光伏设备:下游仍处技术迭代期,催生设备需求2.1.光伏行业15年复合增速近42%,2040年光伏发电占比有望超30% 根据IHS Markit发表的光伏市场需求跟踪分析表明,2018年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量达104GW。2004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为3.7GW,2018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在500GW左右,2004-2018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2%。 根据各国对清洁能源的规划及相关组织的预测,预计2050年光伏电力占比有望达到70%(2040年超过30%),太阳能电力有望登顶全球能源的制高点,光伏发展空间依旧宽广。目前,中国新增产能占全球40-50%,是全球光伏增长的主要力量。而整体能源结构上看,光伏发电占比仍较低,未来空间极大。预计未来两年我国将保持40-50GW新增装机容量。2.2.产业链仍处技术迭代期,新技术、新工艺,催生新设备需求制约光伏发电的核心是度电成本,平价上网要求光伏电站在无补贴的情况下,上网电价等于当地燃煤标杆上网电价。而上网电价指的是电网购买发电企业的电力和电量,在发电企业接入主网架那一点的计量价格,也就是在发电企业的光电销售端对标火电。降低成本主要靠降本增效,因此“初始投资成本”、“发电效率”为光伏产业技术革新内核驱动。 最近几年技术升级主要集中在电池片与组件环节。两环节折旧占总成本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1%左右,对成本的影响较小。因此电池片环节和组件技术升级核心为增效。2.3.产业链仍处技术迭代期,新技术、新工艺,催生新设备需求 电池片环节:硅片经清洗制绒、扩散制结、刻蚀、减反射膜制备、背面钝化、丝网印刷、烧结、分选等工艺形成电池片。近年来光伏电池片经历从铝背场到PERC的升级,而HIT有望接力,成为新一代电池片技术,且因HIT生产工艺变革较大,设备与之前技术差异极大,有望催生新一代设备需求。 组件环节:电池片经串焊、层叠、层压、EL测试、装框、装接线盒、检测、分选等工艺后形成组件。高效组件技术有半片组件、双面组件、多主栅组件、叠瓦组件(双面)和智能网栅组件(双面),其中半片、双面、多主栅、叠瓦进入规模化应用,智能网栅组件国内尚在研发。 根据CPIA预测,我们可以看到未来5年,电池片、组件不同工艺占比结构仍将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带动新设备需求。 相关受益标的:布局PERC、HIT电池片设备的迈为股份、捷佳伟创,以及布局叠瓦技术的先导智能等标的。03 激光:国产化率提升,行业边际改善3.1.“光加工”空间仍大:替代传统加工工艺+新兴市场(1)存量市场: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助力激光设备取代传 图 焊接领域,激光渗透率仅13%统切削、焊接等加工工艺,提升高功率激光器需求;国产化率提升空间大切割: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销量48.3万台,激光切割设备销量约3.45万台,销量占比仅约7%,激光切割增速远高于传统机床。焊接:全球来看,焊接设备年需求超50亿美元,激光设备销售额占比仅13%。(2)新增市场:从增量市场来看,新兴高新技术不断发展,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LED、PCB、5G等新兴产业的高精度加工需求拓展了激光设备的应用场景,激光器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激光设备、激光器尤其是光纤激光器的市场需求将高速增长。3.2.激光行业需求承压,国产化率提升显著宏观经济下行,叠加行业竞争加剧,激光企业业绩承压(1)激光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激光行业属性接近机器人、工控等通用标准设备,下游分散,受宏观经济影响大。国内市场,激光设备下游应用以钣金加工为主。2019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及外部贸易战因素影响,激光需求疲软,行业增速下滑。(2)进口替代博弈阶段,价格战激烈:近年来,国内激光器产业化进程加快,锐科激光、创鑫激光、杰普特光电等企业不断推出更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与IPG正面竞争。国内生产成本、人工成本低,成本控制能力强,国产光纤激光器价格普遍低于进口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国内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上游核心零部件产业布局逐渐完善,激光器零部件国产化比例提升,仍有较大降价空间,盈利能力相对IPG有较强支撑。3.3.激光行业需求承压,国产化率提升显著 国产化率不断提升,锐科与IPG中国区营收体量差距大幅减小 国产化率:低功率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中高功率仍有空间,未来几年, 6kw以上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为竞争核心。市占率:以锐科激光为例,锐科激光与IPG中国区比值从2014年的1:7缩小到2019年Q3的1:1.86,市占率提升逻辑得到验证。 上游零部件自产是降低成本恢复盈利能力及产品质量控制关键 IPG经过近30年发展,已实现核心部件全部自制,自有晶圆制造厂以砷化镓为原料制造芯片,自有光纤制造厂以内部生产的玻璃预制棒拉制光纤,并购光传输和光纤布拉格栅栏等零部件企业,零部件自产比例提升空间不大,降本空间有限。过去几年与国内企业的价格战对其毛利率、净利率伤害极大。中长期来看,激光行业核心跟踪指标为激光器下游需求释放速度与价格下降幅度,同时关注国产品牌高功率激光器量产进展:最近两年,随国产化激光器品牌放量,激光器价格下滑趋势明显,行业核心关注指标为激光器销量增速能否对冲价格下降对营收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判断,国产品牌目前仍有较强降价空间,且价格下行有助拓展更多终端需求,看好未来3-5年国内激光产业高增长性。04 半导体设备:产业链进口替代有望提速4.1.2021年半导体设备有望迎来历史新高 2018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创下历史新高,根据SEMI发布的报告信息,2018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金额达645亿美元,较2017年566.2亿美元同比增长14%,同时中国大陆首度跃升为第二大设备市场,同比增长59%达到131.1亿美元。 2020年4月,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达到598亿美元,比2018年的645亿美元的历史高点下降了7%,其中中国台湾是去年半导体设备最大的市场,同比增长68%达到171.2亿美元;中国大陆同比略增3%至134.5亿美元,来到全球第二;第三至第五位分别为韩国、北美、日本,市场规模分别为99.7、81.5、62.7亿美元。 此前SEMI预计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达到608亿美元,其中中国台湾将维持全球第一大设备市场的位置,销售金额将达154亿美元,中国大陆以149亿美元居次,韩国则以103亿美元排名第三。而在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创下66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展望2021年,中国大陆将以160亿美元的销售额跃升至全球第一大设备市场。4.2.大基金二期起航,有望聚焦设备与材料 2019年10月22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家大基金二期”)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041.5亿元,两倍于一期的注册资本,按照1∶3的撬动比,所撬动的社会资金规模在6000亿元左右。 在2019年9月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上,国家大基金表示未来投资布局方向主要有三,如下表所示,可见在大基金一期完成产业布局后,二期将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聚集以及下游应用,其中对刻蚀机、薄膜设备、测试设备和清洗设备等领域已布局的企业保持高强度的持续支持,加快开展光刻机、化学机械研磨设备等核心设备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投资布局等措施都将很大程度上利好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4.3.广义检测贯穿半导体整个制程4.4.半导体缺陷检测:寻找下一个中国的科磊 2020年全球前道狭义检测设备约40亿美金左右。根据SEMI数据,狭义检测+测量设备约占半导体设备投资比例的11%,据此,2020年狭义检测+测量设备全球约65亿美元,国内约16亿美元,其中狭义检测设备约占狭义检测+量测设备2/3左右,即全球和国内分别约为43、11亿美元。 半导体检测设备市场格局:KLA是全球绝对王者,占比过半,稳居行业第一,且在所有半导体设备企业中排名第五;其次是应用材料和日立,二者市占率均超过10%,前三市占率合计达到75%。 国内检测设备格局:国内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相关企业目前实行自主研发与并购并举的方式进行布局,在相当细分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国内重点布局企业有赛腾股份、上海睿励、中科飞测等。4.5.半导体测试设备,进口替代正当时 测试贯穿半导体生产制造多个环节。预计2020年全球半导体测试市场规模约为47亿美元,其中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约为29.7、8.18、7.15亿美元;预计2020年中国大陆测试设备市场规模约为11.6亿美元,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分别为7.32、2.02、1.76亿美元。 半导体测试设备头部集中效应明显:1)测试机头部企业主要是泰瑞达和爱德万,二者市占率预计分别约为50%、40%;中高端芯片测试机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华峰测控和长川科技在部分细分领域也有所突破,北京冠中集创深耕CIS芯片测试机,开始向Memory领域渗透。2)探针台主要是东京电子、东京精密,二者市占率合计超过80%;国内企业中长川科技处于研发阶段,深圳矽电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探针台生产企业。3)分选机主要是爱德万、科休&爱普生等,市占率合计约60%;国内企业主要有长川科技等。4.6.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技术驱动的护航者 在电子元器件的研制、生产、测试和使用阶段,第三方提供的检测服务包括可靠性分析(RA)、失效分析(FA)、晶圆材料分析(MA)、信号测试、芯片线路修改等。目前国内第三方实验室检测市占率较高的企业包括上海宜特(苏试试验子公司)、中国赛宝实验室、胜科纳米等,另外华测检测、广电计量等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进入。据苏轼宜特预测,国内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行业未来3-5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加上工业用、车用、医疗、军工电子产业上游晶圆制造到中下游终端产品验证分析的需求,估计2030年市场至少达150-200亿。 在封测环节,测试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WAT测试、CP测试、FT测试等。目前中国大陆专业的第三方测试企业数量和规模还较小,国内规模较大的企业如利扬芯片2019年收入为2.32亿元、华岭股份收入为1.46亿元。05 锂电设备:下游空间大,设备公司确定性强5.1.下游锂电池:有效产能不足,未来2-3年国内外扩产有望维持 目前锂电行业虽然整体仍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但远期的需求确定性强,技术迭代及政策指引方向变化等原因,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车的零配件之一,必须紧跟主机厂的变化与需求,因此厂商必须承担一定风险并持续扩产/优化产能。 而动力电池行业属于技术及资金密集型行业,新进玩家及行业内中小厂商均难以承受此轮扩产下的资金及技术压力,拥有规模、技术和资金的龙头企业份额也将持续提升。根据目前的已知的各龙头厂商规划,我们预计19/20年,国内总供给可达300/420GWh左右,如果加上外资龙头,行业总供给有望达到490/760GWh。5.2.受益于下游扩产,锂电设备空间仍较大 前道工序每GWh的电量产出资金投入为0.6-0.8亿元,占完整产业链总投入约35%,设备包括搅拌机、涂布机、辊压机、分切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涂布机,投入占比约占前道总投入的60%-80%,占整线投资的20-30%左右。 中道工序每GWh产能需投入0.6-0.8亿元,约占总投入的30-40%。中道设备包括卷绕机、叠片机、烘干、注液机、封口机等。其中卷绕、叠片是中道的核心工序,占总投入的70%。 后道工序每GWh产能资金投入量约为0.6亿元,约占整线总投入的30%。 我们预测: 2020年海外市场空间在350亿元上下,其中涂布机/卷绕机空间均在100亿元左右,化成分容设备也在80亿元左右。 受益标的——有望成长为平台型非标自动化设备龙头的优质标的先导智能:先导具备全线设备供应能力,整线的自制率超过95%,卷绕机市占率可达50-60%,且公司在光伏、3C、汽车、燃料电池、激光等领域的布局均进展顺利,未来公司有望成长为平台型非标自动化设备龙头。5.3.先导智能—具备“伟大”基因的非标自动化龙头标的 公司2002年成立,从薄膜电容器起家,先后横向拓展至光伏设备、锂电设备等领域,现已成为锂电非标自动化设备全球龙头。锂电板块,公司布局前道(涂布、分切、模切)、中道(卷绕、叠片)、后道(化成分容)等设备及锂电整线。光伏板块,公司串焊机为拳头产品,叠瓦设备居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借助现有技术平台,拓展3C自动化业务,进展顺利,2020年有望充分受益3C大年。 纵观公司发展历程,先后完成了其在光伏(串焊等设备)、锂电设备等领域的进口替代,并逐步将外资龙头赶出中国市场,先后在上述领域成为行业“第一”。公司从薄膜电容器设备拓展到光伏设备,再到锂电设备以及3C自动化设备,踩准节奏,前瞻性布局多个爆发性下游,未来有望接力公司成长。06 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时代来临,工业互联网有望发6.1.物联网时代渐进,中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万亿元33 2018年9月,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2017-2018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预计从2017-2022年全球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0.9万亿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2.3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实现持续稳步增长。 国内方面,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的近几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已部署的机器到机器终端数量突破1亿,2016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已超过9400亿元,2017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已超过1.1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要突破1.8万亿元。6.2.工业互联网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超2成 工业物联网是物联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Marketsand Markets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工业物联网的市场规模约640亿美元,预计2023年将超900亿美元,2018-2023年的五年间复合年成长率为7.39%,其中亚太地区CAGR增速最高,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持续促进亚太区的工业物联网市场成长。 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社报告,2016年我国工业物联网规模达到1860亿元,在整体物联网产业中的占比约为18%。预计在政策推动以及应用需求带动下,到2020年,工业物联网在整体物联网产业中占比将达到25%,规模将突破4400亿元。6.3.物联网迎来两大助力:5G与AI 5G:5G技术的高速率、大带宽、低延时、高可靠特性,正是为物联网连接多样性、性能差异性、通信多样化的需求而生。 AI:AI+IoT组成AIoT,AI能够有效地增强和扩大物联网的好处和影响,它还能够提供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意义信息所需的分析,一方面物联网能够产生大量大数据,需要人工智能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才能产生效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数据来成长,并能够向无需任何人工干预就能采取行动的系统发展。 同时AI与5G之间关系同样紧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需要依赖大量数据,因而需要强大的带宽支持,而5G能够达到千兆以上的带宽性能,这就可以给AI提供支持。也即意味着物联网+5G+AI能够构建完整的智能互联世界,随着我国5G网络的不断普及、AI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认为智能互联的物联网生态正不断完善。……(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西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李明华1,2 赵文迪1,3 杨世忠11 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7 2 北京市自动化物流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07 3 机械工业起重机械轻量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07摘 要:由于模块化制造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实行了模块化管理和制造,从最开始的理论概念提出,经过逐步地探索发展和总结经验,到实际的生产应用,已经在轻工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块化制造系统,模块化制造系统是一种在标准化和模块化系统基础上建立的柔性生产系统,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要求,是对传统标准化形式的发展;大型机械设备实现模块化制造的关键是将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制造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大型的零部件通过“大转小”的设计和制造理念进行模块化,再结合实际生产,打造一套变量化工装系统,利用科学的制造工艺和先进的工机具,进行高效率的批量化生产,从而逐步实现模块化制造。关键词:模块化制造;大型机械设备;工装系统;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H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785(2020)11-0082-030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企业家们都引进了模块化制造和管理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模块化制造系统在全球的制造业中表现出了强大的价值能力,使得其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的发展起来;进入21 世纪,制造业从传统的制造时代进入了模块化制造的时代,可以说模块化制造具有划时代意义,大型机械设备的模块化制造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挖掘潜力。1 模块化制造现状在我国,中小产品批量生产已经逐步实现规模化、模块化,比如汽车行业的零部件、电子行业以及部分轻工业产品,由于此类产品需求量大,市场供求关系紧凑,比较容易实现模块化的批量生产,通过模块化制造实现了小产品赚取大价值的超值经营;受到技术和制造装备的制约,我国的整体制造水平还处于落后地位,对于大型机械设备,实现模块化制造的程度还只是浮于表面,例如采取同一套图纸,制造出两套设备后,会发现这两套设备存在许多的不同之处,加工精度、焊缝质量及定位基准等都会有较大差别,究其原因,一是大型机械设备主要结构部件采用的是传统的加工制造方式,没有固定的代加工企业、技术人员和系统化的加工工艺;二是存在大量非标结构部件,生产制造难于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缺少模块化的加工装备系统。模块化制造无法实现全面的应用,使得传统的制造工艺系统长期处于制造业的主导地位,造成了大型机械设备制造成本高居不下,生产效率处于中低水平,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亦相对缓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我国在模块化设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模块化制造方面,由于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有待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探索。2 模块化制造的重要意义模块化制造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其强调了在计算机时代,信息流主导物质流,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所以模块化制造技术是基于知识分工理论进行的模块划分;各模块制造商形成的是一种互相对彼此开放的产品结构,取代了之前的工序垂直分解的分工,从企业制造系统整体分解出来的各模块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模块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可以不依赖于其他模块而还有自己的功能,而与其他模块整合在一起,整体效果更强大,正所谓集百家之长于一身,其质量特性定会提升一个大台阶。模块化制造可以满足过程集成和系统重构的要求,而过程集成强调的是高效率,系统重构强调的是高柔性,通过模块化将过程集成和系统重构进行有效地兼容和融合,提取优质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组织体系,创造更多的产品价值;模块化制造能显著减少产品对制造系统的功能约束,能通过减少非加工时期来提高生产率,从而使制造能适应未来技术及市场的快速变化和可持续发展。3 模块化制造发展的趋势模块化所体现和展示的优越性已被众多的企业家所印证,模块化制造不仅带来了高质量产品,也实现了产品的性能增值,故模块化制造的全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目前,模块化制造已应用于能源、采矿、化工以及基础建设等多个领域,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模块化制造将被越来越多的行业认可和采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自动化、一体化以及智能化迅猛发展,模块化制造也随之增加了相应的智能元素,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模块化制造,其正在由传统的制造转变为新时代的智能化模块制造。有报道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德国思爱普(SAP)中国研究院携手打造的自适应模块化柔性制造解决方案,亮相2019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该方案采用世界领先的边缘计算与云平台协同制造以及模块化生产概念,通过真正意义上的端到端全程数字化智连,实现高度的柔性生产,将极大地提高大规模个性化产品定制的生产效率。模块化发展基本趋势是开放性产业结构,同时也拓宽了战略管理空间,模块化深度不仅因产业不同而不同,还因企业战略差异而多样;模块化制造的发展将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基础上,将在各行业制造中扮演重要角色。4 实现模块化制造的途径大型机械设备的特点是结构复杂、外形尺寸大、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形式多变,随着机械行业规范和标准化的逐步发展完善,对于各行业的机械设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统一标准,这为大型机械设备实现模块化制造提供了良好开端。在此基础上,需要将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制造有效地结合起来。4.1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实现模块化制造的基础和前提,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机械行业实现非标准结构的统一化和规模化是模块化设计首要解决的难题。任何事物的改变,都不会改变其根本原理,大型机械设备也是有微小型设备演变而来,要实现模块化设计,设计者可将大的零部件以微小零部件的视角去思考和设计,通过大转变小的设计理念,将大的零部件设计成多种具有统一标准的多种规格的零部件,仿照小零件的批量化和规模化,实行通用零部件,使其具备互换性;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将大跨度、大体积的主梁设计成为多段中小型模块梁,每段梁都采取类似尺寸和形状,从而实现分段模块化制造;同时,设计者应将科学的、先进的加工工艺融入到结构设计中,降低后续制造的难度。4.2 模块化制造大型机械设备的特点就是大,体积大、吨位大,需要进行较多的焊接和成形工序。在加工制造的过程中,会受到焊接变形、加工误差、人员技术水平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实现模块化制造,需要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增加定性环节和模块化控制。1)定向化制造模块化制造的优势是可从众多代加工企业中选择一家加工质量、加工成本和综合评估优秀的企业,定向的将大型机械设备的零部件委托给代加工企业,由一家企业专门制造一件或多件该企业可以做出的高质量的零部件,定向委托加工和供给产品,形成一个单一的产业加工链,减少中间二级委托间接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实现定向代加工,做到持续订单供给,稳定加工产业链,保证供需平衡,集中委托制造任务于一家企业,实行可持续性加工,有利于促进生产企业的主观积极性,从而能够提高加工制造质量。2)变量化工装系统和工艺系统打造一套可调节的变量工装系统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制造至关重要,针对大型机械设备的特点,需要制作对应的工装夹具,实行刚性定位,减少焊接变形和定位偏差;工装系用于大型零部件加工制造的工装,应设置为可调节形式,可用于多种尺寸的加工工况,做到基本尺寸固定,可调尺寸变量化,使用统一的定位基准,提高加工精度;将工装打造成为模具式工具,降低加工成工出来的零部件也就具有互换性和同级性。变量化工装之所以称为变量,因为该工装可以根据需要加工制造的设备部件的外形尺寸不同而进行调节,因地制宜,制作固定支架,可调节部分采用液压系统控制,通过调节液压油缸的伸缩调节工装夹具的位置,可实现精确定位和可靠的夹紧固定,使大型机械设备的箱梁在焊接之前,可将钢板精确定位固定,从而减少焊接装配误差,提高制造效率。相对于一家能够制造出高质量产品的企业而言,应具备一套先进的加工工艺系统,通过融合可利用的历史经验和现有的成熟工艺,制定出能用于模块化制造的工艺系统,转变传统的制造理念,实现模块化制造必定事半功倍。3)智能化机具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设备也是日新月异,有许多智能化机具可用于大型机械设备制造,利用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加工的先进性和精确性,提高加工制造精度和质量。例如自动焊接机器人、智能检测和测量设备等,结合工装系统,使用自动焊接机器人或先进的焊接设备,充分利用科学的焊接工艺,完成大型机械设备的长焊缝和复杂焊缝;使用激光准直仪检测焊接钢板的直线度和垂直度,利用光学检测仪器检测焊缝质量,结合超声波和传统的检测手段和先进的检测仪器,提高焊接质量和精度。应根据实际加工情况,选择适用的先进机具,为高精度和高质量的模块化制造服务。5 结语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全球化,模块化制造不仅形成了众多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促进了各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各模块化生产商与模块化零件集成商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产业链,在生产制造的生态圈内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与相互支持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纵观我国互联网、电子商业和轻工业巨头,无一例外地采取了模块化制造系统和模块化管理理念,足以说明模块化制造的方向是正确的。因此,在大型机械设备制造方面,也应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积累经验,通过变量化工装系统和科学的制造工艺及先进的工机具的有效结合,从而逐步实现模块化制造。参考文献[1] 盛革. 传统制造企业向先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3,29(4)105-109.[2] 武永娜.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 沈阳:辽宁大学,2016.[3] 刘欣. 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4] 曲子君. 模块化设计方法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6(3):139.[5] 王伟,刘爽. 模块化设计方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商情,2017(27):139.[6] 王伟,朱素贞. 模块化制造综述[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7,16(2):54-57.[7] 刘志军,吴亚丽. 模块化设计方法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运用 [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0):89,90.[8] 陈南. 机械设备加工过程中的焊接工艺探析[J]. 科学与信息化,2018(7):41,43.
随着自动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智能制造行业无论是在全球还是我国都得以快速发展。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呈现较快的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规模将达209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困境(1)国际厂商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先发优势仍然明显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起步较晚,国际厂商基于其技术及先发优势,在某些高端核心零部件领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在此领域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内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技术研发实力的积累,设计研发人员的引进或培养,具有战略效益的研发项目的推进等,都需要资金支持以及时间积累。(2)专业人才紧缺智能装备行业尤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要求从业企业相关专业人才具有机械、电气、光学、自动控制、信息化等复合知识背景、对下游行业制造过程具有深度的理解、以及丰富的实施经验。系统整体设计带头人以及各专业领域相关人才对于行业企业来说并不是很容易获得,并且也还需要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对行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鼓励性政策支持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为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推动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将为我国智能制造设备生产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市场空间。(2)经济环境进入新常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3)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业从科学概念逐渐开始产业化,与制造业逐步深度融合,更多的终端和设备将接入物联网,以塑造一个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世界。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生产制造更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研制周期将不断缩短、资源能源消耗逐步降低、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4)人口结构变化新红利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数量红利将逐步消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为我国带来“工程师”红利。而智能制造领域将会是工程师红利释放受益较大的领域,通过推行智能制造,实现机器换人、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应对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由依靠低成本获取生产要素向依靠高效率组织生产要素转变的重要方式。(5)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近年来,以创新发展为基点,彻底改变过去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是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在我国处于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基于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客观需求、国家对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扶持、相关产业技术逐渐成熟等因素,未来我国工业自动化设备行业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大、发展潜力良好。1、政策分析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包括《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关于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在内诸多政策支持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为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市场分析(1)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自动化生产转型升级需求迫切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劳动人口数量的下降,劳动力供给拐点出现,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82,461.00元,最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9.88%。随着我国政府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未来人员工资水平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直接影响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水平。(2)自动化设备的定制化程度高由于自动化设备涉及诸多的下游行业,下游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区别较大,对自动化设备的实际需求也各不相同,同行业客户因各自产品生产工艺的不同导致其对自动化设备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标准化生产设备无法有效满足不同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因此自动化设备生产厂商必须根据下游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设计、生产才能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3)自动化设备需求旺盛,未来增速明显加快,市场空间广阔近年来,全球自动化设备销售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01-2017年期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由7.8万台增长至38.1万台,复合增长率为10.42%,预计2019年销量将达到41.4万台,2017年至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2%。消费电子行业和汽车制造业对自动化设备需求长期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全球消费电子业和汽车制造业的自动化设备销售量分别占全球自动化设备销售量的25.41%和38.39%。消费电子行业和汽车制造业是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的两大下游行业,对自动化行业增长具有重大影响。(4)工业自动化行业存在明显技术壁垒工业自动化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随着下游产品更新迭代,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需要紧跟下游产品研发动态、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以满足客户多样的生产需求,同时还要兼顾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业内企业在正式生产设备前需要经过长期的设计和研发积累,研发设计完成后还需要与客户及时沟通,结合客户产线及产品特性生产、调试样机,并进行相应的技术开发,即使在量产后也需要为客户提供持续性的专业技术服务,因此本行业的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3、竞争企业分析自动化设备应用和需求领域较广,具体设备型号和功能各异,行业集中度较低,地域性强。行业内竞争力较强的公司有:运泰利、赛腾股份、博众精工等。上述主要公司的基本情况如下:图表 22:行业主要竞争企业及其产品的主要对比情况一览表企业简称企业简介珠海市运泰利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简称“运泰利”)运泰利成立于2004年,主要从事精密测试设备和工业自动化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测试设备的下游客户集中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领域,测试设备产品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可穿戴设备生产过程中的测试环节;工业自动化设备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自动化设备及综合解决方案,产品包括自动化装配设备、全自动组装测试线等。下游客户主要分布在电子、汽车、新能源和医疗行业,主要客户有鸿海集团、纬创资通、光大集团、瑞声光学等。2015 年运泰利被长园集团(股票代码:600525.SH)收购。苏州赛腾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赛腾股份”)赛腾股份(股票代码:603283.SH)成立于2007年,从事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主要产品包括自动化组装设备、自动化检测设备及治具类产品。主要运用于消费电子行业,适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组装和检测,主要客户有苹果、JOT 公司、广达集团、三星电子、纬创资通、英华达集团等。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众精工”)博众精工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3.6亿元,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研发、销售、生产和服务,主要产品包括工装夹(治)具、单机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流水线、智慧工厂整体改造。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家电、汽车、日用化妆品等行业,客户包括富士康、微软、英特尔、广达集团等。博众精工拟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其招股说明书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预披露。数据来源:公司官网,尚普华泰咨询整理4、风险分析(1)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的风险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仍不排除短期内导致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速放缓或下滑,从而可能对公司的工业自动化设备与配件的需求造成负面影响。(2)技术创新风险由于工业自动化设备具有定制化和非标准化的特点,将客户特定产品理念快速转化为可靠性强、可实施性高的设计方案和生产方案,是行业内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的关键。如果无法开发出符合客户生产制造升级换代要求的工业自动化设备产品,将对行业内企业市场开拓构成不利影响,从而对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本节选资料出自尚普华泰发布的《工业自动化设备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