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鲁佩、赵志铭)一、现象: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2020 年起拐点向上(一)以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为代表的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工业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等通用自动化设备由于景气度均与制造业投资相关, 历史上主要受汽车制造业投资、3C 制造业投资及其他一般制造业投资波动影响,景气趋 势上体现出方向上的一致性(幅度有差别)。工业机器人:通过复盘 IFR 公布的 2001 年至 2019 年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历史数据, 全球工业机器人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增速有着较为相似的变化趋势,表现出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的 19 年出现过 2002-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2 年, 2012-2015 年,2015-2019 年 5 个 3-4 年的小周期,分别由 1-2 年增速上行和 1-2 年增 速下行组成。激光:我们以武汉文献中心公布的历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中的中国激光设备销 售规模为指标,可以看出,激光设备行业同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 9 年 出现过 2013-2016 年,2016-2019 年两轮周期,激光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链,数据较短, 从这近两轮的数据来看,近 3 年变化趋势与机器人一致,上一轮较机器人滞后一年。注塑机:由于注塑机行业缺乏行业性统计数据,我们以行业龙头海天国际的营收数 据为代表说明行业的变化趋势。从海天国际过去 17 年的营收增速变化趋势来看,同 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特征,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 2005-2008 年,2008-2012 年,2012-2015 年,2015-2019 年,整体体现出与机器人较 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机床:由于我国机床产业大而不强,中高端机床进口为主,相较国内产量数据,进 口数据可以更好地体现产业升级下的需求变动趋势,因此我们选取机床进口数据作 为指标。从过去 26 年的机床进口数据来看,机床行业有其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的 特征(详见报告《机床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一):产业发展篇:“天时、地利、人和”, 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扬帆起航》),但也镶嵌 3-4 年小周期,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 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1998-2001 年,2001-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3 年,2013-2016 年,2016-2019 年,虽个别年份有领先或滞后,整体也体现出与机器 人、激光、注塑机较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总结: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四个行业体现出相似的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动特 征,主要由于这四个行业均为通用设备,需求与下游的制造业投资相关,特别是汽车、 3C 等产值占比高的制造业投资对其影响较大。2019 年为此轮增速低点,假设周期性特征 延续,在 2020-2021 年有望看到增速回升。此外,这四个行业由于发展阶段不一,下游 制造业渗透率不一,增速差异较大,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的 CAGR 来排序, 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1(10.03%)>机床(-3.18%),机器人和激 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二)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行业景气持续向上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景气趋势向上。2019 年行业增速见底,2020 年开始企稳回升,年 初疫情影响各个行业,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通用自动化行业复苏趋势显著,增速持续 向上。疫情对通用自动化行业的影响:(1)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流动性宽松, (2)中国复工复产最快,作为全球制造业核心供给端份额提升,(3)疫情后企业自动 化改造意愿更加强烈,新增资本开支中自动化比例提升。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 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工业机 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机床:机床行业产销量过去 10 年整体是下降的,从金属切削机床单月产量数据来看, 2020 年疫情后 4 月份单月增速已经转正,10 月份累计增速也已转正。2020 年全年 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达 45 万台,同比增长 5.9%。从机床进口数据来看,2020 年 11 月-12 月进口机床分别达到 28393台、10913 台,提升幅度较大,全年累计进口机 床数量为 109483 台,同比增长 18.8%。激光产业链:激光产业链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全球激光器龙头 IPG 的收入。2020 年 年以来,IPG 营收逐步扭转 2018 年开始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其中国区 2020Q3 销售 收入同比增长 22%。注塑机:注塑机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伯朗特机械手(配套注塑机)的出货数据,2020 年 6 月份以来增速保持高位,行业龙头海天国际及伊之密均在手订单充足。二、溯源:三个视角解析景气因素(一)总量视角:时代背景铸就行业景气,3 个典型历史时期制造业投资增速比较通用设备的下游较为分散,囊括了几乎所有制造业,因此行业的景气程度与制造业固定 资产投资高度相关。由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增量阶段走向存量阶段,固定 资产投资增速长期来看是趋缓的,我们分解过去 16 年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为 趋势项和周期项。对比其周期项数据,可发现与通用自动化几个细分行业的变动趋势一 致。1、长周期视角:回顾历史上 3 轮制造业投资,具备其时代典型特征过去 20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经历过 3 轮典型的高增长/投资复苏时期:2001-2003 年:一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政策倾斜于扩大内需,二是 加入 WTO,出口迅速拉动经济增长,2003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62%, 拉动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增长,采矿业、重化工业等。2009-2011:受 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四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11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38%。基建和地产投资加快,带动相关产业链投资, 装备制造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交运设备等)、电子制造业等投资 增速较高。 2017-2018 年上半年:2016 年供给侧改革之后,工业企业利润好转,汽车、3C 等行 业投资增速回升,且伴随着制造升级自动化水平逐步提升,2018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达到 9.5%。2018 年中美贸易战影响企业家信心,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当前时点怎么看?2020 年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双循环政策加码,且中国作为最早从疫情中走出来 的国家和全世界的供给中心,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验证。疫情后中观产量数据 及微观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已启动复苏。展望 2021 年,出口和汽车投资 复苏,制造业投资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2、短周期视角:制造业投资的传导链条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与 PMI、PPI、工业企业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关系。具体逻辑 链条为:需求复苏,企业家信心好转,PMI 走强,需求进一步复苏供不应求反应为价格 指标 PPI 上涨,PPI 上涨带动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又对 PMI 产生正反 馈。当生产端继续供不应求,企业产能利用率打满,且企业家对为未来经济持续好转有 信心时,将主动加大资本开支扩大再生产,反映为制造业投资增速上行。 2020 年疫情之后,国内生产生活迅速恢复,从 3 月起 PMI 位于荣枯线之上,但 PPI 走弱, 由于成本端的下降更超预期,所以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 10 月份开始转正,12 月工业 企业利润累计增速达到 4.1%,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降幅逐步收窄,12 月收窄至 2.2%。3、矛盾?如何理解中游产量数据与制造业投资的不匹配从历史数据看,制造业投资增速与我们追踪的中游产量数据基本吻合,但 2016 年之后, 数据在幅度上就开始有悖于直觉,与一些中游产量数据不匹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2011 年之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趋势性下行,直到 2016 年中才有所趋稳, 到 2018 年有所回升,这与我们追踪到的中游的机器人、注塑机等行业在 2017 年下半年 景气度高企不相匹配,(2)制造业投资即使有所回升,其幅度远远弱于中游产品的产销 量表现,比如 2020 年中游产量数据亮眼,但制造业投资增速依然为负。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两点:(1)一是中国经济进入存量阶段,制造业固 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投资更新周期短于厂房建设等的投资,很多设备类投资在 2009-2011 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步在之后的 5-6 年、10 年左右的时间进入更新周期,此轮投资更侧重 于设备;(2)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此轮投资更多进行的是技改、自 动化升级等。(二)结构性视角:更新周期+制造升级带来设备需求弹性随着中国经济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我们观察设备类投资需求,结构性视角更为 重要,其中一是更新周期,二是制造升级。1、更新成为此轮设备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我们观察到很多设备类需求与下游投资增速不匹配,比如 2017 年以来的工程机械高增长, 但基建和地产投资增速趋于平稳,这是因为此轮设备类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在于更新需 求。 2009 年起的四万亿投资使得众多领域的设备销售在 2011-2012 年期间达到其峰值,按照 设备类 10 年左右的使用寿命,目前有望开启一轮朱格拉周期。以工业母机机床为例,存量设备更新需求庞大。机床的一般产品寿命约为 10 年,而重切削、长时间运转的机床寿命在 7-8 年。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2012 的三年中,金 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 新需求。2、制造升级:我国面临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制造升级大势所趋从历史规律看,一般一个国家承接产业后发展 30-40 年开始产业升级,中国正面临这一 历史机遇期。 低成本化趋势:全球制造业至今经历了四次大迁移,随着制造业产业分工日益壮大和复 杂,主要工业国受限于人口无法覆盖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只能被迫不断向海外转移低端 产业,同时国内向更高端的产业升级。按历史规律中国目前正面临产业升级阶段。低端产业向更低人力成本地区和国家转移这一规律或将发生改变。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新晋国家内需可能不足以支撑其发展。目前世界贸易增速已从金融 危机前大幅下降,发达国家贸易战保护升温,靠外需拉动经济的模式难以复制,工业化 只能靠内部积累。但是没有外需新晋国家很难再赚取足够资金完成工业化的初始积累。最有可能的承接国印度的工业基础积累薄弱。印度作为另一个人口上 10 亿的大国,一直 被市场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个中国。但印度一直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80 年代中印 经济总量虽然接近,但结构却大相径庭。薄弱的工业基础也使其初级制造业缺乏全球比 较优势,无法通过出口获得原始积累,进而实现全面工业化,因此发展速度也远远落后 中国,错过了全球化红利最好的阶段。传统产业在中国完成自动化升级是更优的选择。我国有 14 亿人口,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 总和,足以覆盖现有全部产业分工,拥有持续承载产业转移的空间。同时正值自动化升 级的历史机遇,自动化水平已经非常成熟,人力成本优势不再显著,更优的选择是在中 国完成产业自动化升级。(三)财务视角:影响制造业企业投资的三因素对应 ROE 的杜邦拆解制造业投资从微观视角看是企业的资本开支行为。从这一视角出发,制造业投资主要取 决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企业盈利情况,当制造业企业盈利好转,企业有利可图时,为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攫取利润,企业主将考虑扩大资本开支; 二是产能利用率,当企业经营有利可图时,若企业产能未得到充分利用,一般会倾向于 先利用现有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当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时会考虑加大资本开支扩充 产能; 三是企业融资情况,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要借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尤其是信贷融资 的支持,当外部融资成本低于 IRR,企业更倾向于借助外部融资扩大再生产。 这三者从财务角度对应了 ROE 的杜邦拆解。三、展望:行业高景气有望持续,高端化&自动化&自主化是必然趋势,关注格局及企业商业模式变化展望 2021 年及更长期,我们认为,这一轮制造业投资的复苏已经启动且 2021 年能够持 续。这一轮制造业投资复苏的典型特征将为“制造升级”,具体体现在高端产品占比提升, 自动化改造比例提升,国产化程度提升三大趋势。(一)行业景气趋势:制造业复苏持续,制造升级背景下高端化&自动化是战略必然选 择1、从杜邦拆解的角度,投资周期已开启且持续从杜邦拆解的角度,ROE 三个因素的触底,预示下游制造业投资能力回升。净利率:疫情之后持续好转,企业利润空间的修复是资本开支周期启动的基础。资产周转率(产能利用率):疫情之后需求增速由负转正,完成筑底开始回升,将 带动企业现金流状况回升,进而持续带动资本开支上行。负债率:制造业企业负债率水平 2017 年之前一直在震荡回落,2018 年起趋势性回 升。但是我们观察企业融资情况,一方面看企业自身负债率,另一方面还要看当时 的宏观融资环境。2020 年流动性充裕,预计 2021 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2、此轮投资将侧重于技改、自动化升级等传统的制造业投资多以扩建厂房,采购新设备以达到扩大产能的目的,其主要结果是规 模的扩张。但是由于上一轮投资周期中,企业新增的产能过多,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行业未能完全消化前期新增产能。本轮资本扩张周期,企业的投资着重点是对存量设备的 升级,以提升效率。相对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国的生产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以改善效率为目的 的资本支出与中国经济向高效率转型是不谋而合的,自动化行业将极大地受益于这一过 程。(二)行业格局趋势:高端份额提升+集中度提升+进口替代1、产业升级,制造业走向高端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换挡期,对应到制造业的升级就是由 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对应到的制造业中的设备类投资也随之升级, 体现为设备投资中的中高端产品的比例逐步提升。我们观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差,可以发现 2017 年和 2020 年这个指标持续走高,反应制造业投资向高技术领域倾斜的趋势。(注: 按照统计局分类,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 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 6 大 类。)制造升级,向高端发展对设备类投资的影响:机器人:机器人应用将逐步从简单的搬运、码垛等向更复杂的应用发展,结合 3D 视觉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范围扩大。激光:激光由于其自身的技术优越性,能使得加工速度更快、出产效率更高,代表 了智能制造的方向,未来渗透率有望提升。注塑机:大型机两板化、小型机电动化的趋势持续。机床:向高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更加智能、更加复合的方向发展。2、头部趋势愈发显著,对设备要求提升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5 年后,无论是受益于供给侧改革,或者是行业发展阶段的影响,各个行业均体现出 集中度提升,头部效应越发显著的趋势。由于产业链的传导效应,广泛的制造业的集中 度提升,将导致设备制造业集中度提升。具体传导逻辑为设备类企业的下游行业集中度 提升,其在做新的一轮资本开支时将倾向于选择同样具备竞争力的设备类企业的产品,导致设备类企业集中度提升。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行业集中度较高,但目前主要为国外厂商占据。据 MIR Databank 统计,2020 年行业前十名市占率合计达到 67%,前五名市占率合计为 49%,前五名 企业分别为发那科、爱普生、ABB、安川、库卡。激光:以产业链中激光器这个环节为例,国内激光器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三市占率 在 80%上下,龙头依然为 IPG。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体现为头部企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其他中小注塑机企业 数量众多但竞争力较弱的格局。龙头海天国际市占率达到 40%以上,二梯队企业伊 之密、震雄科技、力劲科技等也具备一定规模、技术和市场实力。机床:我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市场极为分散,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 2020 年 11 月,全国金属切削机床企业数量 831 家,全国金属成形机床企业数量 530 家。机床是制造升级的重要基础装备,未来随着政策、资金以及企业自身成长,有实力的 企业有望成为市场整合者,市占率提升。3、技术进步叠加供应链安全保证,进口替代加速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由于美国以各种理由,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限制中国的全球 化进程,这使得国内行业供应链被迫进行调整。并且后疫情时代,国内产业链的可靠性 得到了验证,国产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我国制造业产业均经历本土市场培育-进口替代-出口拓展-供应全球各个阶段。很多产业 已经完成了进口替代过程,我们发现,能够完成进口替代历程的产业处于进口替代的时 期企业成长性强。目前我们追踪的四个通用自动化行业,仅注塑机行业国产化率较高,其他三个行业依然 面临进口替代的机遇和挑战。机器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在 25-30%之间,国产龙头市占率仅为 2-3%, 未来 3-5 年国产有望占据半壁江山,国产龙头市占率有望达到 10%以上。我国国产 的工业机器人兴起于 2015 年前后,彼时政策鼓励智能制造,推升了一波机器人投资 热潮,近年来热潮退后没有竞争力的国产小品牌逐步退出,剩下的国产品牌特别是 国产龙头品牌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品牌和渠道影响力,有望在这一轮市场景气中逐 步实现进口替代扩大其市场份额。激光:依然以激光器为例,国产品牌份额持续提升,龙头锐科激光的市占率从 2017 年 12%提升至 2019 年的 24%。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或已完成国产替代,目前国产品牌是市场主流,国产龙头 处于攫取全球市场份额的阶段。机床:国产化率有待提高,中高端设备进口替代空间弹性更大。根据 Gardner Intelligence的数据,2019年中国机床进出口金额为72.9亿美元,占消费总量的32.69%, 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而高性能、高精密度的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更低。 由于低档机床主要由国产厂商提供,我们假设进口机床集中在中高档,则中高档机 床国产化率仅为 20%上下。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靠进口。(三)公司模式趋势:通用设备专用化,考验企业管理能力通用设备的使用、自动化升级是下游几乎所有制造业都需要的,但对于自动化企业自身 来说,跨行业一直是难点和痛点。比如对于工业机器人来说,下游主要是汽车和 3C,其 他制造业渗透率较低。 究其原因,有一个观点认为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其 员工,而是来自于“Know-How”,Know-How 指从事某行业或者做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技 术诀窍和专业知识,一般为企业长时间运营积累而来的技术诀窍和制造流程及经验,是 一套完整的制造体系,所以 Know-How 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复制或再造。 我们观察一些通用设备的龙头公司发展路径,发现其成长的脉络是在一个个下游行业深 耕并突破后逐步做出规模的,我们称之为“通用设备专用化”。典型案例包括工控领域的 汇川技术、机器人领域的埃斯顿、激光设备领域的大族激光等。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成立于 2003 年,成立初期为销售单一产品变频器的公司,2008-2015 年,公司 布局打造综合电气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先后在注塑机、电梯行业获得成功,2013 年 起布局新能源汽车,2015-2016 年收购江苏经纬进入轨交牵引控制领域, 2017 年新一代 scara 机器人发布,目前自动化及新能源汽车均进入收获阶段。埃斯顿 埃斯顿在机器人业务上坚持通用+细分的模式,通用机器人依靠全产业链优势,以规模取 胜;在细分行业领域,更加聚焦行业标杆,为行业快速定制专用机器人。公司先后开发 覆盖了包含弧焊、搬运码垛、折弯、光伏、木工、压铸等行业数十种标准化工作站;在 在多个细分行业领域,发挥先发优势,占领行业领先地位。大族激光大族激光经历了从小功率激光打标→布局 PCB+LED→突破大功率、进入苹果→布局半 导体/OLED/新能源的成长历程。1998 年公司生产的 YAG 激光打标机通过各项质量检测开始量产;2002 年公司增加对 PCB 和 LED 领域激光智能制造的布局,中国第一台 PCB 激 光钻孔机在大族激光问世;大族激光成立后的 10 年内,公司深耕于国内工业激光加工设备领域并逐渐取得 龙头地位,特别是在小功率激光标记设备、激光焊接设备等领域成为市场上的 领导者,并且在 2009 年打入苹果供应链。与此同时,大族激光开始了对大功率激光制造领域的战略发展并于 2005 年完成 了大功率切割设备的产业化开发,先后有六款大功率激光切割设备进入市场, 并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此后公司不断研发更高功率、更多应用场景的各类激光设备,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等行业。2010 年,大族激光成立显视与半导体装备事业部成,聚焦于 LED、面板、半导 体、光伏、消费电子等行业的精细微加工、检测和自动化解决方案;2017 年,新能源装备事业部成立,同年实现营收 5.47 亿元,现已具备从电芯到 模组再到 PACK 整体装备供给能力。通过不断提升领域内的专业能力、实现通用设备专用化,大族激光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提供激光、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全系列激光装备(涉及包括打标、焊 接、切割、 PCB 钻孔、工业机器人等 200 余种工业激光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成长为 亚洲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工业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这种情况考验的是公司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公司下游逐步增多,运营效率的提升将进入瓶颈期,考验的是企业的管理能力,整合多个下游行业提升人均产出的能力。(四)各个细分行业逻辑侧重点各不相同机器人、激光、注塑机和机床四个行业虽然同属有“工业母机”性质的通用设备领域,但 每个行业由于自身发展阶段不同,当前时点的逻辑侧重点不同。机器人更看重行业空间 扩大和进口替代趋势,激光更看中渗透率提升和国产高端领域突破的节奏,注塑机更看 中出口和格局,机床领域高端看政策、低端看格局。1、工业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后疫情时代机器人换人加速,国产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工业机器人行业景气向上,千亿市场蓄势待发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景气拐点。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行业复苏从 2019 年四季度开始(数 据详见图表 7、图表 8)。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数据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 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后疫情时代“机器换人”浪潮依旧,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千亿市场 蓄势待发。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 30%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2019 年市场规模达 400 亿。但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 187 台/万人,落后于 其他工业国家,有很大提升空间,若达到日本 364 台/万人的水平,则是一个年市场规模 800 亿的市场。未来在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将像日本 20 世纪 80-90 年代一样进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稳定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三年 CAGR 超过 20%国产机器人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国内产业链逐步完善,此轮行业复苏将伴随着国产化率的提升。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都较低。目前 70%以上的本体市场为 国外品牌所占据。核心零部件方面,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 3 个核心部件是工业机 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分别约占工业机器人成本构成的 36%、24%和 12%,目前国内约 85%的减速器市场、70%的伺服系统市场和超过 80%的控制器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另外,市场份额仍较为分散且处于价值链偏低端,在汽车和 3C 等对于精度和稳定性要求 比较高的领域,大部分市场份额都是被外资品牌占据,我国大部分本体都是集中在码垛、 上下料以及搬运等相对低端的领域。根据 MIR Databank 数据,近年来我国机器人自主品 牌销量占比范围在 25-30%之间。而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在主要下游应用领域 电气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业和汽车行业中自主品牌分别占比约为 30%和 14%,均有非常 大的提升空间。国产机器人企业逐步加强技术研发及创新实力,随着我国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重点核 心零部件国产化的突破,本体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内外 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未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加强,国产化率有望逐步提升。工业机器人行业典型企业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集成应用三部分。上游 是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零部件的生产厂商,控制器、伺 服电机和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中游是本体生产商,负责工业机器人本 体的组装和集成,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手臂、腕部等,部分机器人本体还包括行走 结构;下游是集成应用商,负责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2、激光: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进口替代势不可挡激光加工代替传统工艺,智能制造前景广阔激光的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特点使激光加工兼具经济型和社会效益。 激光加工制造的特点在于激光易于控制,可以将激光加工系统、机器人系统与计算机数 控技术等相结合,柔性化程度高、加工速度快、出产效率高、产品出产周期短,行业具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进口替代打开百亿级存量市场,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激光行业上游部件包 括光源材料和泵浦源等光学元器件,根据《2020 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的统计,2019 年全球激光上游元器件市场规模超过 7 亿美元。全球中游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 147.3 亿 美元,其中工业激光器 49.3 亿美元;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接近 200 亿元,其中光纤激光 器出货量占总体的一半。中国下游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656 亿元,十年间年复合增长 率超过 20%。未来 OLED、半导体等新兴领域需求将有力拓展增量空间,同时 LED、PCB 配套自动化 设备也可打开细分领域天花板。全球激光市场下游应用拆分规模如下表所示:顺周期波动,二季度以来激光行业景气度较高,产业扩张势乘东风。从全球激光产业龙头近10 年季度数据看出,激光产业规模整体呈周期性波动向上趋势。得益于应用市场 的逐步成熟,目前国内激光产业的发展迅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猛。当前受工业制造宏观环境、终端产品创新周期、新冠肺炎疫情好转等多因素叠加影响,新应用拓 展将更加多元和成熟,激光产业有望迎来新的高速发展周期。进口替代势不可挡,高功率激光器已成竞争核心环节目前低功率领域已经完成国产化进程,中功率领域国产化过半,高功率领域国产化率正 在快速提升,国内厂商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上游除了泵浦源和有源光纤等核心部件尚 不能实现完全自产之外,其余元器件均由国内厂商供应。国外激光器厂商在中国的生存 空间进一步压缩,2019 年 IPG 在中国占有 42%的市场份额,较 2018 年下降 8%;锐科激 光的市占率从 17.8%提升到 2019 年的 24%;此外创鑫激光和杰普特分别占有 12%和 3% 的市场份额。激光器的国产化趋势或已确立,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是 具有极大国产化潜力的产品。当前激光器尤其是中低功率领域的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阶 段,产品升级、原材料自制率提升叠加高功率激光器产品性能提升有望助力国产化进程。3、注塑机:关注出口、关注格局注塑机即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 成型设备,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3C、包装、物 流等产业。注塑机是塑料机械行业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国产量最大、产值最高、出口最 多的塑料机械设备。我国是注塑机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2019 年,我国注塑机行业规 模 233.02 亿元,同比增 2.7%。未来几年,预计我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 长期来看,注塑机行业也有望处于螺旋上升状态。中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三个主要原因: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汽车行业需求增长将会大幅加快注塑机行业 的发展。 塑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韧性好、易加工、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在新型工业化进 程的背景下,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为注塑机行业景气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潜力凭借国内的价格优势,产品技术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国产注塑机企业全 球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的庞大需求,将助力中国注塑机行业不断发 展。海外需求强劲,注塑机出口市场持续扩大。2018 年,注塑机进口数量为 7206 台,基本 和上年持平,进口额同比增长 4%,出口数量为 71929 台,同比增长 106%。2019 年受行业景气度下行影响,注塑机出口数量为 42602 台,同比降 40.8%;进口数量为 6335 台, 同比下降 12.1%。我国注塑机产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有望看到国产注塑机龙头 进一步攫取全球市场份额。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于格局优化。目前我国注塑机行业呈现“一强多 X”的局面。“一强”指 的是海天国际,为行业绝对龙头,注塑机全球出货量第一企业,年产值超过百亿。“多 X” 指的是由伊之密、震雄集团、泰瑞机器、力劲科技、博创智能等组成的第二梯队集团, 虽相比龙头海天国际产品覆盖度和品牌知名度上稍弱,但能够维持 5 亿以上收入水平, 与行业众多小企业拉开规模差距。其中,在二梯队中,伊之密历史成长性好,过去 10 年 CAGR 达到 1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正在脱离二梯队成为真正的行业龙二。2020 年疫 情后注塑机行业迅速企稳回升,龙头企业如海天国际、伊之密均有扩产计划使其产能与 需求增长相匹配,在行业复苏趋势中受益弹性更大。4、数控机床:政策+格局变化,两条主线寻找投资机会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具备明显的十年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处于底部趋势向上机床是“工业母机”,行业具有明显的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全球机床行业仍处 于周期底部。机床与其他机器的主要区别在于,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同时也是制造 机床本身的机器,因此机床又被称为母机或工具机。机床行业大约每 7-10 年为一个商业 周期,在 2011 年全球机床消费量和产值达到顶峰后回落, 2019 年全球机床消费 821 亿 美元,同比下降 13.8%,2020 年从中国数据来看行业景气有所回暖,但全球行业仍可以 说是处于周期底部。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疫情之后金属切削机床呈现复苏态势,单月产量同比转正(参见 图表 9、图表 10、图表 11、图表 12 中机床高频数据)。国产中高端机床迎来发展良机 中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迎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2019 年中国机床消费 223 亿美元, 生产 194.2 亿美元,是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国产品牌占据中低端市场, 高端依赖进口。2019 年,中国机床进出口贸易逆差为 28.7 亿元,进口量占消费量的 32.69%。 尤其是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端机床,我国每年的进口数量均在 1 万台以上,2019 年进 口金额为 29 亿美元。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机床工业新的主力军,我国机床行业进入结构调 整,正在向着自动化成套、客户定制化和普遍的换挡升级方向发展,产品由普通机床向 数控机床、由低档数控机床向中高档数控机床升级。存量替换、数控机床升级和进口替代需求空间庞大。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 2012 的三年中,金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 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新需求。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为 37.75%,金属成形机床数 控化率更低,整体数控化率在 30%左右,而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数控化率 遥遥领先中国。另外,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中高端机床国产化率约为 20%, 高端机床国产化率不足 10%。因此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国家重视,众多政策推动行业发展。中国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提出了众多促进发展精 密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及其技术研发的政策。在 2015 年工信部出台的《中国 制造 2025》规划中明确提出 “到 2025 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 有率超过 80%。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备总体进入世界强国行列”。5、总结:四个细分行业的比较从历史成长性上看,过去 10 年 CAGR,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需求的 CAGR 来排序,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2(10.03%)>机床(-3.18%),机 器人和激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 从行业规模看,机床>激光设备>机器人>注塑机。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注塑机>激光器>工业机器人>机床。 从国产竞争力上来看,注塑机>激光>机器人≈数控机床。详见原报告。(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第一章 行业概况1.1 通信设备行业概况通信设备,英文简称ICD,全称Instrial Communication Device。本栏目将全面介绍适用于工控环境的有线通讯设备和无线通讯设备。有线通讯设备主要介绍解决工业现场的串口通讯、专业总线型的通讯、工业以太网的通讯以及各种通讯协议之间的转换设备。无线通讯设备主要是无线AP、无线网桥、无线网卡、无线避雷器、天线等设备。图 通信设备产业链1.2 通信设备市场需求通信运营商固定资产投资是驱动通信设备市场需求增长的根本性因素。图 决定市场需求的关键因素1.3 通信设备内容通信设备主要由三个专业领域构成:核心网设备、网络覆盖设备和终端用户设备。图 通信设备领域内容1.4 通信设备行业所属的生命周期由于通信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近几十年来每一代通信服务的生命周期也就几年的时间,当前处于4G时代较为成熟的时期,而5G尚处在导入期,对应的通信设备总体而言也是处于4G的成熟期,而处于5G的导入期。图 通信设备所属生命周期通信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通信设备商的支持,同时通信设备商的脱颖而出也需把握通信行业发展的时代机遇,现代通信行业与设备商们早已是互相扶持,互相促进。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工具的发明掀起了通信革命,AT&T作为电话技术发明者,成立贝尔实验室催生了诸多信息技术划时代发明为现代通信技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爱立信抓住电话网络发展机遇,以燎原之势迅速扩张。诺基亚积极把握新兴产业,从木浆厂破茧成蝶转型为通信设备商。西门子从最初的电报公司经百年发展演变为通信设备主要供应商之一。摩托罗拉在二战中抓住电信技术战时需求迅速崛起。世界上首部程控电话交换机的出现推动电信进入了电子自动化时代,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的发展进而引爆了信息革命。思科迎合互联网浪潮因势利导推出可商用的兼容多重网络协议交换机,开启了联网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云计算、电商和电子支付等应用兴起,催生了新兴设备商的诞生。Juniper从做核心路由器起家,逐步发展成为云计算、IDC和SDN的弄潮儿。Arista顺“云计算”势而为,以软硬件一体的优势聚焦高速IDC需求而迅速崛起。发展程控交换机起家的华为也敏锐察觉互联网带来的数通机遇而早早开始布局。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2.1.1 通信设备产业链通信设备的上游一般是芯片等设备所需原材料和元件的供应,这一块一直都是高技术集成的行业,技术含量之高,全球的垄断程度都是非常强的;下游则一般是通信运营商以及一些特殊的行业用户,比如军队、政府等,相对来说下游市场竞争更充分,但仍旧是一个偏向垄断的行业。从整个通信产业链而言,市场上的参与者本来就非常有限,由于其服务对象太过广泛,中小企业在产业链条上的生存能力本身就有限,纵观全球,产业链上的企业几乎清一色都是非常庞大的角色,可以说这个产业链条上就几乎不存在小企业,除了一些特定的纯技术方案提供者。图 通信设备产业链条1) 通信设备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本行业上游行业主要为芯片、PCB、光器件等产品及方案供应行业,其中芯片为核心元件;行业下游产业代表了主要应用市场的需求,行业下游主要客户为通信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及企业级用户。本行业企业一般直接向上游企业进行采购,与下游行业企业采用的业务模式主要是ODM、EMS、JDM 模式。由于通信网络互联互通的特性,行业产品与芯片、宽带接入网络中的其他系统设备需软硬件兼容、协议一致、数据互通,因此,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企业一般需要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实现产品与系统的高度一致性。行业与上下游行业存在很强的关联性。2) 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对本行业的影响i 上游行业发展状况及其对本行业的影响上游企业主要为电子元器件生产商,目前除了主芯片主要由国外进口之外,其他原材料基本实现了国内采购,货源充足且处于充分竞争状态。核心元件芯片的主要生产厂商包括美国高通公司、博通(Broadcom Limited)、英特尔(Intel Corporation)、美满(Marvell Technology Group)及台系企业等,上游芯片行业的竞争以及不断加快的芯片国产化趋势有利于本行业生产商等芯片采购方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同样功能的芯片普遍有多种差异化的芯片方案供企业选择,差异化的芯片产品为本行业企业提供了便利,同时行业内具备较强软件研发能力的企业可取得更高附加值。ii 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及其对本行业的影响随着最终消费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下游行业向本行业的采购规模逐年提高,使得本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培育了部分具备一定研发实力的企业。同时,下游行业的通信设备提供商更加专注于品牌塑造、市场渠道建设、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软件与应用的开发,与本行业厂商的合作模式也逐渐向ODM、JDM 模式转变,这对家庭、企业及工业应用类ICT 终端厂商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终端厂商也可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并设计合理的方案来赢得市场,由此向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服务转变。此外,随着电信运营商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下游行业的通信设备提供商更加关注利润情况,基于产业链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应运而生,下游行业的通信设备提供商通过直接参与家庭、企业及工业应用类ICT 终端生产厂商的研发、生产制造全过程,从而有效把控成本,与下游企业的互动加深,这也进一步促进本行业生产厂商不断提升运营及生产管理水平。产业结构网络通信设备方面。网络通信设备按应用领域划分为消费者网络设备,,企业网络设备、数通网络设备和电信网络设备。消费者网络设备主要针对家庭及个人消费市场;企业网络设备主要针对非运营商的各种行业应用市场,包括政府、金融、电力、医疗、教育、非制造业等市场;数通网络设备主要针对数据中心市场,用于实现数据中心内部及数据中心间的互联传输;电信网络设备主要针对电信运营商市场,用于搭建核心骨干网。光通信设备方面。光通信设备包括光纤光缆、光器件、光通信整机设备三大块。我国光纤光缆和光通信整机设备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市场集中度较高,竞争格局较为稳定,龙头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带动行业进人壁垒不断提高,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中。在光器件领域,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光器件生产国,但在高端芯片、核心器件方面技术实力不足,仍然高度依赖进口。图 光通信产业链2.1.2 电信运营业电信运营商供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接入的通信服务公司 。中国五大电信运营商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中信网络。并且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是全球第一大的移动运营商。图 4G网络建设产业链图 国内电业务分类图 电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趋势2.1.3 通信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部件)属于通信产业的上游行业,下游为政府与公共安全部门、公用事业、工商业以及个人用户等。信息通信业是我国现阶段最具成长性的关键基础产业,具有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通信设备制造业则是通信业的重要基础,对通信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信设备中的各种制成品零部件的生产就是制造。通讯设备包括无线产品、网络产品、终端产品三大产品系列,但在通信设备制造工地,把主要部件组装成线路、网络设备等组装活动,均列为通讯设备制造活动,从事这个活动的行业就是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图 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累计产品增长趋势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以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为主,且占比较为稳定,长年以来,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收入占整个通信设备制造业的60%以上,2020年占比约为64%,通信系统设备制造业占比36%。图 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价格指数图 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2.1.2 商业模式ICT 终端设备市场的主要客户为电信运营商及企业级客户,其中运营商的供货方主要为华为、阿尔卡特朗讯(现诺基亚)、上海贝尔、烽火通信、中兴通讯等全球大型通信设备提供商。全球大型设备提供商一般不从事ICT 终端的生产制造,通常采用EMS、OEM、ODM、JDM 等模式与上游ICT 终端制造企业进行合作。EMS:又称为ECM(Electronics Contract Manufacturing),指为电子产品品牌拥有者提供制造、采购、部分设计以及物流等一系列服务。典型的EMS 企业强调生产质量、效率、成本和交付。其具体模式通常可分为两种:纯代工模式,企业仅关注制造过程,品牌商直接供料,并提供专用设备;代工带料模式,企业除了为品牌商提供制造服务,还同时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料的采购服务。OEM:可简称为“代工生产”或“贴牌生产”,这种经营模式在国际上已运作多年。客户为加大其资源在创新方面的配置,减少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不直接进行生产,而通过让别的企业代为生产的方式来完成产品生产。客户只需支付材料成本费和加工费,而不必承担设备折旧和自建工厂负担,并可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按需下单。其特点与EMS 模式相近。ODM:可为客户提供从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到后期维护的全部服务,客户只需向ODM 服务商提出产品的功能、性能甚至只需提供产品的构思,ODM 服务商就可以将产品从设想变为现实。典型的ODM 企业强调产品研发实力和对市场关注的敏锐度,实际操作中其具体模式通常包括两种不同方式:企业自己把握市场动向和技术发展趋势,独立完成产品推销给品牌商;根据品牌商的特殊需求定制设计产品。JDM:制造商与品牌企业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ODM 是制造商研发了多款产品,让品牌企业来挑选;JDM,则是制造商和品牌企业共同协商确定产品方案,利用各自优势,共同研发,然后由制造商制造,品牌企业销售。JDM 模式下,合作双方紧密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标明确,效率更高。只有制造商在技术上达到一定水平,合作信任度更高之后,品牌企业才会采用JDM 合作形式。JDM 模式下的制造企业必须能够兼具ODM 和EMS 的优势,既要注重制造过程中的生产质量、效率、成本和交付,还要具有ODM 的强大研发能力,同时需要在研发和制造的各个重要流程中与客户形成良好互动,形成文化对接、管理系统对接、流程对接等。图 经营模式对比2.2 技术发展图 全球PCT专利对比1) 从中美关系看通信行业的格局变化。中美贸易摩擦及“五眼联盟”可能导致全球通信业格局生变。而随着美韩市场5G率先投入,爱立信、诺基亚等有望先受益。但由于全球运营商经营面临压力,个别国家禁购中国设备事宜仍有转机。同时,自主可控更加紧迫,给北斗导航、天通通信、网络安全带来机会。2) 从5G技术变革看供应链格局变化。MIMO带来基站天线、射频、PCB变革;高频推动PA技术发生改变,材料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DMOS)向碳化硅衬底外延氮化镓(GaN-on-SiC)转变。技术革新既影响量价,也有望带来供应链变局。图 5G通信产业链3) 从ICT融合看网络重塑以及云计算。5G速率提升及网络架构调整,给光模块、时间同步带来新需求,也使ICT融合加速,让NFV/SDN、边缘计算走向商用,模式将变。IT投资占通信网络投资的比例有望大幅提升,柔性网络也将激发新商业模式。4) 从典型应用看5G网络的长期价值。5G改变社会,建网增加capex,2 019年起,5G试商用/商用,有望逐步验证云AR/VR、网联无人机、智能驾驶等应用,数据也将爆发,推动云计算。图 未来网络生态服务表 中国上市公司专利排行榜2.3 政策监管1) 通信设备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工信部主要负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的监督管理。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英文缩写:CSIA)是唯一代表中国软件产业界并具有全国性一级社团法人资格的行业组织。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英文缩写:CVIA)协会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的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行业组织。中国通信工业协会(英文缩写:CCIA),由国内从事通信设备和系统及相关的配套设备、专用零部件的研究、生产、开发单位自愿联合组成的非营利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中国通信企业协会(英文缩写:CACE)2001年5月经信息产业部、民政部批准更名为中国通信企业协会(简称中国通信企协)。2) 行业管理体制2017年1月,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信息产业发展指南的通知》,提出要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安全可控的现代信息产业体系,为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培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百亿级企业达20家以上,产生5家到8家收入千亿元级企业,产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城市20个以上;强调要深入推进应用创和融合发展,加速软件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发展关键应用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和集成应用平台,强化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服务型制造水平,培育扩大信息消费,强化对重大战略的支撑服务。第三章 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 综合财务分析图 行业估值及历史比较通信设备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表 境外通信设备公司估值对比表 中国上市通信设备公司估值对比3.2 行业发展和驱动机制及风险管理3.2.1 行业发展和驱动因子近年来,中国通信行业投资规模不断增加,加速推进行业的发展和网络通信的全国化布局。通信设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速。主要是中国通信运营商积极布局5G建设,为通信设备制造提供了更为广泛且新形势下的研发需求。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是中国通信行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促进其对上游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2010-2019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速平稳变动,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2019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4350亿元,较上年同比减少4.17%。图 华为的全产业链通信设备制造行业技术特点指出,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是我国通信行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促进其对上游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2010-2019年我国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不断增加,产量爆发增,2019年该设备产量明显回落至27233.4万信道。各类通信设备及产品主要应用于光通信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这决定了其生产制造技术必须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相一致。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分析指出,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一方面使本行业产品有了持续不断的升级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求行业内企业必须及时掌握技术的新进展,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加大研发与资金投入,推出新产品,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1) 核心网设备。以交换机为代表,核心网设备承担通信网络的数据交换和业务控制功能。在核心网设备方面,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等国内企业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2) 接入网设备。通信设备制造行业技术特点指出,接入网所使用的传输媒体有多种,主要为光纤接入、铜线(普通电话线)接入、光纤同轴电缆(有线电视电缆)混合接入、无线接入和以太网接入方式等。我国当前主流的接入方式为光纤接入和无线接入两类。3) 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是指在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无线电、移动电视、卫星通信等领域的信道两端,用于收发信号的通信设备,在固定通信网络中主要包括宽带网络终端、xDSL接入终端、IPTV机顶盒等,在移动通信网络中主要涵盖:手机、平板电脑等。驱动因素1) 通信设备制造业(部件)属于通信产业的上游行业,下游为政府与公共安全部门、公用事业、工商业以及个人用户等。信息通信业是我国现阶段十分具成长性的关键基础产业,具有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通信设备制造业则是通信业的重要基础,对通信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 2020年3月,工信部颁发《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指出加快5G网络建设部署,包括加快5G网络建设进度、加大基站站址资源支持、加强电力和频率保障以及推进网络共享和异网漫游。 3) 通信系统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具有重大作用。通信系统设备占整个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收入占比也将进一步提高。4) 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通信系统设备市场需求得到拓展。未来随着5G规模建网扩大,数据中心规模建设持续拉动,通信系统设备行业前景充满机会和希望,通信系统设备规模将加速增长。3.2.2 行业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1) 国别风险国际经济及政治形势纷繁复杂,通信设备公司业务及分支机构运营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开展所在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法规、政治社会环境等各不相同,包括法律合规、税务、汇率、政局(如战争、内乱等)等各方面的风险都将继续存在,可能对行业的经营产生影响。2) 知识产权风险通信行业一直着力于产品技术的研发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尽最大可能在产品及服务上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申请专利权利或著作权等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然而,即使通信设备公司已采取并实行了十分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仍不能完全避免与其他专利许可公司以及运营商之间产生知识产权纠纷。3) 汇率风险国内通讯公司合并报表的列报货币是人民币,国内通讯公司汇率风险主要来自以非人民币结算之销售、采购以及融资产生的外币敞口及其汇率波动,可能对国内通讯公司经营产生的影响。国内通讯公司持续强化基于业务全流程的外汇风险管理,通过商务策略引导、内部结算管理、融资结构设计与外汇衍生品保值等举措,降低汇率风险;国内通讯公司亦加强汇管国家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尝试推进海外项目的人民币计价及结算,以期长远降低汇率风险。4) 利率风险国内通讯公司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于有息负债,本外币的利率波动将使国内通讯公司所承担的利息支出总额发生变动,进而影响国内通讯公司的盈利能力。国内通讯公司主要运用有息负债总量控制及结构化管理来降低利率风险:有息负债总量控制主要是通过提高国内通讯公司现金周转效率、增加国内通讯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来实现;有息负债的结构化管理主要是结合市场环境变化趋势,不断拓展全球低成本多样化融资渠道,通过境内外、本外币、长短期、固定或浮动利率的债务结构组合,辅之以利率掉期等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利率风险的综合控制。5) 客户信用风险国内通讯公司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通信解决方案,由于国内通讯公司业务开展迅速,客户群体庞大,各类客户的资信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资信状况对国内通讯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国内通讯公司主要通过客户资信调查、客户资信评级与授信、客户信用额度管理及风险总量控制、对付款记录不良客户实施信用管控等内部信用管理措施识别和管理信用风险,及通过购买信用保险、采用合适的融资工具转移信用风险。3.3 竞争分析3.3.1 行业竞争格局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属于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由于客户主要为通信运营商及主设备商,客户行业垄断地位较强。通信运营商在集采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对行业内提供通信设备的企业资质遴选较为严格,目前行业内已经形成了多家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品供应商。该类供应商大多发展起步早、技术水平较同行业领先,能够为运营商提供全方位综合性、一体化解决方案,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方案设计、方案比选、方案实施等各种配套服务能力,因此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强。其它单一产品供应商,或者从事 OEM 的设备加工厂商,相对规模较小,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技术支持能力相对有限,能力较弱。目前在国内通信网络终端及接入应用设备细分市场中,主要有华为技术、中兴通讯、上海贝尔、烽火通信在内的多家企业。伴随运营商对产品质量、标准、价格等各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集采规则的不断变化,行业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未来市场增长空间较大,不排除上下游其他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的可能。华为电信设备市场竞争力强大,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中持续位居第一位;受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增长影响,在全球RAN市场范围内,华为蝉联第一位。但是未来仍然受到爱立信等公司的竞争,爱立信位居2021年5G网络基础设施通信运营商榜首。3.3.2 美国政府施压2020年12月18日,美国商务部网站公告称将中芯国际纳入实体清单,美国出口商向中芯国际出售产品需申请许可证,从而限制中芯国际获得某些美国技术的能力。本次制裁重点针对10nm及以下先进制程,10nm以上较成熟制程需要观察后续的许可证申请情况。美国从多个领域向中国及中国科技企业发起进攻,打压华为、TikTok;禁止将美国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给中国企业;对于一些在中国制造的商品加征关税。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已经成为不可逆趋势,中美科技领域竞争将继续加剧。表 4G各细分领域海外市场竞争分析3.3.3 中国通信设备行业与国际企业比较1) 产业关键技术能力缺失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自有化低,已成为制约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甚至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整机制造快速发展,带动了上游技术不断提升,但在芯片、功放、高速光器件、服务器CPU、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仍与国外有较大差距。2) 部分国企仍显活力不足国内部分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管控模式、创新机制、内部激励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一些企业管控上,多以集权式为主,前端市场部门有责无权,后方决策周期长、资源调配慢,无法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变化。创新上,部分企业经营考核易于强化短期行为,对创新缺乏客观的评价和引导,企业更多会选择跟随式的发展策略,无法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激励上,部分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相对传统,激励方式单一、激励力度偏小,缺乏中长期激励机制,无法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4 中国企业重要参与者中国主要企业有传音控股[688036.SH]、中兴通讯[000063.SZ]、闻泰科技[600745.SH]、亿联网络[300628.SZ]、中天科技[600522.SH]、亨通光电[600487.SH]、恒玄科技[688608.SH]、七一二[603712.SH]、信维通信[300136.SZ]、海格通信[002465.SZ]、小米集团-W[1810.HK]、比亚迪电子[0285.HK]、中兴通讯[0763.HK]、VTECH HOLDINGS[0303.HK]、长飞光纤光缆[6869.HK]、京信通信[2342.HK]、南京熊猫电子股份[0553.HK]、酷派集团[2369.HK]、GBA集团[0261.HK]、俊知集团[1300.HK]以及未上市公司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图 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表 2019通信设备技术服务供应商10强1) 华为(HUAWEI):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让无处不在的联接,成为人人平等的权利;为世界提供最强算力,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所有的行业和组织,因强大的数字平台而变得敏捷、高效、生机勃勃;通过AI重新定义体验,让消费者在家居、办公、出行等全场景获得极致的个性化体验。华为是一家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目前华为约有19.4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2) 传音控股[688036.SH] :公司是一家以手机为核心的智能终端的设计、研发、生产及品牌运营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集中在非洲、南亚、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国家。同时实施多元化战略,开发了数码配件、家用电器以及移动互联网服务。主要产品为TECNO、itel和Infinix三大品牌手机,另创立数码配件品牌Oraimo,家用电器品牌Syinix及售后服务品牌Carlcare,自主研发HIOS、itelOS、和XOS等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针对特定市场需求,完成了切合当地市场的研发成果,包括黑人肤色摄像技术、防汗液USB端口等。2018年手机出货量全球市场占有率7.04%,排名第四;非洲市占率48.71%,排名第一;印度市占率6.72%,排名第四。3) 中兴通讯[0763.HK]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是近年全球增长快速的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拥有通信业界完整的、端到端的产品线和融合解决方案,通过全系列的无线、有线、业务、终端产品和专业通信服务,灵活满足全球不同运营商和企业网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以及快速创新的追求。公司通过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信运营商和企业网客户提供创新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让全世界用户享有语音、数据、多媒体、无线宽带等全方位沟通。公司坚持以持续技术创新为客户不断创造价值。4) 中兵通信[837567.OC] :公司是专业生产军用通信产品的大型电子工业企业,公司始终致力于军用通信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方向为无线电通信设备。无线电依靠通信短波来传播,根据波长分为中长波通信设备、短波通信设备、超短波通信设备,以及卫星通信设备。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是超短波通信设备和卫星通信设备。3.5 全球重要竞争者全球非中国主要企业有思科(CISCO SYSTEMS)[CSCO.O]、高通公司(QUALCOMM)[QCOM.O]、SNAP[SNAP.N]、爱立信[ERIC.O]、L3HARRIS TECHNOLOGIES[LHX.N]、PALO ALTO NETWORKS[PANW.N]、摩托罗拉解决方案[MSI.N]、诺基亚[NOK.N]、ARISTA网络[ANET.N]、UBIQUITI[UI.N]、ADVA OPTICAL NETWORKING[ADV.DF]、GIGASET[GGS.DF]、CEOTRONICS[CEK.DF]、UET UNITED ELECTRONIC TECHNOLOGY[CFC.DF]、LITE ACCESS[LA7.DF]、EUROMICRON[EUCA.DF]、VANTAGE TOWERS[VTWR.DF]、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0O87.L]、思博伦通信[SPT.L]、BATM ADVANCED COMMUNICATIONS[BVC.L]、泰利特通信[TCM.L]、AMINO TECHNOLOGIES[AMO.L]、MTI WIRELESS EDGE[MWE.L]、SRT MARINE SYSTEMS[SRT.L]、FILTRONIC[FTC.L]等。图 国外上市企业1) 思科[0R0K.L] 思科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该公司从事设计,制造和销售基于与通信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网络产品和服务的互联网协议。其客户包括各种规模的企业,公共机构,电信公司,其他服务供应商和个人。2) GIGASET[GGS.DF]: Gigaset是一家在通信技术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业务的公司。该公司是欧洲DECT手机市场的领导者,在约50个国家拥有约900名员工和销售活动,在国际上排名靠前。除了模拟和基于IP的DECT手机外,业务活动还包括基于Android、基于云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广泛智能手机产品组合,专注于老年人的安全、舒适和支持,以及中小企业和企业领域的业务电话解决方案。3) 思博伦通信[SPT.L]: Spirent Communications plc服务提供商网络,数据中心,企业信息技术(IT),移动通信,联网车辆或物联网能够进行通信和协作。公司的细分市场包括Networks无线与应用服务定位和服务保证。网络与应用程序部门开发了用于各种网络和应用程序的功能,性能和安全性测试的解决方案,可以在商业发布之前模拟实验室中的实际情况。无线与服务定位部门提供功能和性能测试系统,使客户能够开发智能手机和其他无线连接的设备,以及用于军事,研究和其他高精度应用的定位,导航和计时系统。服务保证部分提供的解决方案使服务提供商能够启用新服务,以及诊断网络和客户问题并对其进行故障排除。4) 诺基亚[NOK.N]::诺基亚公司(Nokia Corporation)是一家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 ,主要从事移动通信设备生产和相关服务的跨国公司。诺基亚成立于1865年,以伐木、造纸为主业,后发展成为一家手机制造商,以通信基础业务和先进技术研发及授权为主。我们创造的技术,帮助世界共同行动。作为关键网络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我们致力于移动、固定和云网络的创新和技术领导。我们以知识产权和长期研究创造价值,由屡获殊荣的诺基亚贝尔实验室领导。秉承诚信和安全的最高标准,我们帮助建立一个更具生产力、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的世界所需的能力。第四章 未来展望通信设备行业未来将会有以下四种发展趋势:1. 产业创新将推动信息通信业纵向耦合、横向融合发展步入新阶段电信领域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技术变革与应用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移动互联网出现以后,产业升级的速度明显有所加快,与PC操作系统和芯片升级的速度相比,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芯片的更新速度达到0.5-1年,速度加倍。云操作系统商用化逐渐成熟,正引发IDC新一轮的技术升级换代;物联网进入实质发展阶段,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大数据从概念炒作进入探讨发展期,驱动数据产业链萌动成型,围绕互联网应用开发的创新也层出不穷,满足用户多方面的信息需求。2. 转型升级、生态竞合成为信息通信业持续增长的前提和基础借助OTT企业在业务创新、用户体验和盈利模式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构建共生共长的产业生态环境,实现转型发展将成为基础运营商的重要战略选择。3. 物联网商用在即,平台是核心,长期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因素正逐步得到解决,当前处于大规模爆发增长的前夜。4. 云计算步入技术贡献业绩的高增期,细分龙头强者恒强我国云计算市场在数据中心(IDC)需求激增推动下,IaaS层率先启动,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速28%。第三方IDC公司相比运营商和互联网商具有IDC资源和服务体系两大核心优势,向IaaS转型成本最低。在A股上市的13家中,看好IDC布局处于一线城市、机柜规模大、具有增值服务盈利模式、向IaaS转型标的。5. 5G商用和6G研发工作同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在5G商用开始的同时,中国6G技术研发也开始“探路”。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北京组织召开6G技术研发工作启动会,宣布成立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标志着我国6G技术研发工作正式启动。CoverPhoto by Ildefonso Polo on Unsplash
来源:财富动力网作者:何文iFinD统计数据显示,两市上周有168家上市公司披露调研报告。从行业分布来看,被调研公司集中在机械设备、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按行业分类看,被调研公司中,机械设备行业被调研的公司数量最多,有20家公司被调研,电子行业紧随其后,有17家公司被调研,医药生物、计算机、化工等行业被调研企业数量也较多。机械设备行业方面,东北证券建议投资者关注三条主线优选行业及重点关注龙头企业。第一条投资主线:市场空间大且经营壁垒高的工业服务业。首先,工业服务行业市场空间大。其次,行业稳定性好,行业经营壁垒高。主要体现在资金,渠道,管理,品牌等方面,重点关注行业包括:工业气体服务行业、第三方检测行业、塔吊租赁服务行业。第二条投资主线:优选景气度向上的新兴行业。自动化、半导体、光伏、3D打印等新兴成长行业大多处于产业周期起点,具有空间大、渗透率低、增速快的特点,且部分行业已实现0到1的突破,进入实质性高成长阶段,从5-10年甚至更长的周期来看,资本开支有望持续加大,行业头部公司最有望脱颖而出,长期看好优质新兴成长行业,首推行业龙头公司。第三条投资主线:自下而上关注竞争能力提升带来周期性减弱的龙头企业。iFinD数据显示,个股方面,卫宁健康上周累计接待机构达170家,位居首位;周大生、奥普家居分别累计接待98、60家机构,分列第二、三位。从具体调研机构来看,私募淡水泉调研了洲明科技、卫宁健康、伊之密等,高毅资产调研了金螳螂、无锡银行、苏州银行等,景林资产调研了紫光学大,千合资本调研了奥普家居、云海金属,星石投资调研了周大生、华宏科技、贝斯特等,展博投资调研了博敏电子。公募基金方面,博时基金调研了博杰股份、科达利、杭氧股份等,华夏基金调研了卫宁健康、周大生、世纪华通等,汇添富基金调研了乐歌股份、欣旺达、一汽解放等,嘉实基金调研了博杰股份、世纪华通、甘源食品等,南方基金调研了安车检测、卫宁健康、周大生等,易方达基金调研了康泰生物、苏州银行、长春高新等,招商基金调研了永兴材料、华东医药、科达利等。海外机构方面,贝莱德资产管理调研了鸿路钢构,富达基金调研了卫宁健康、开润股份,高瓴资本调研了康泰生物,高盛调研了伟星新材,韩国投资调研了科达利,红杉资本、加拿大养老基金均调研了卫宁健康,美国银行调研了华策影视、周大生,挪威银行调研了一汽解放。
制药设备是指化学原料药和药剂、中药饮片及中成药专用生产设备制药设备包括:粉碎机,切片机,炒药机,煎药机,压片机,制丸机,多功能提取罐,储液罐,配液罐,减压干燥箱,可倾式反应锅,胶囊灌装机,泡罩式包装机,颗粒包装机,散剂包装机,V型混合机,提升加料机等。根据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15-2018年制药设备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3.8亿元;2018年工业总产值为284.5亿元,较2017年增加12.1%。前瞻估算2019年工业总产值为320.3亿元。制药设备行业销售收入稳定上升根据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15-2018年制药设备行业的销售收入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39亿元;2018年销售收入为337亿元,较2017年增加14.2%。前瞻估算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379.5亿元。根据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15-2018年制药设备行业的利润总额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15年实现利润总额24.9亿元,2018年利润总额为35.9亿元,较2017年增加64.7%。前瞻估算2019年实现利润总额55.89亿元。行业利润率逐步回升从利润率来看。2015-2018年制药设备行业利润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是根据数据来看,近两年有逐步回升的趋势,截止到2018年制药设备行业利润率为10.6%。前瞻估算2019年制药设备行业利润率为14.7%从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来看,2014-2018年全国制药设备行业出口交货值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15年中国制药设备行业出口交货值为17.2亿元。2018年全国制药设备行业出口交货值为24.9亿元,较2017年减少6.1%。前瞻估算2019年全国制药设备行业出口交货值为28亿元。制药设备行业发展三大趋势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公众对用药安全关注度的提髙,制药企业对制药装备的安全性、生产效率、稳定性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制药装备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加快技术创新,扩大与国外合作,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提升中国制药装备的制造水平和生产能力,向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发展。更多行业资料敬请关注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制药设备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报告格式:纸质版 电子版 纸质+电子版出品单位:智研咨询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全景调研及市场运营趋势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市场发展环境、采盐专用设备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采盐专用设备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采盐专用设备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采盐专用设备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一章 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品定义及行业概述发展分析第.一节 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品定义一、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品定义及分类二、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品应用范围分析三、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历程四、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地位及影响分析第二节 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业链发展环境简析一、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业链模型理论二、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业链示意图及相关概述第三节 经济环境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GDP (季度更新)二、消费价格指数CPI、PPI (按月度更新)三、全国居民收入情况(季度更新)四、恩格尔系数(年度更新)五、工业发展形势(月度更新)六、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季度更新)七、2020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第四节采盐专用设备行业税收及进出口关税第五节 社会环境一、 人口数量及老龄化分析二、网民规模情况三、90后消费群体特点分析第六节采盐专用设备技术发展现状一、采盐专用设备行业技术发展二、采盐专用设备生产工艺一、采盐专用设备技术发展趋势第二章 2015-2019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国内外市场发展概述第.一节2015-2019年全球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分析一、全球采盐专用设备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测二、全球采盐专用设备行业技术发展现状三、全球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概述第二节 2015-2019年全球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供需及规模分析一、全球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市场供需情况二、全球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及区域分布情况三、全球采盐专用设备行业重点国家市场分析四、全球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热点分析五、2021-2027年全球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市场规模预测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及全球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对比分析一、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生命周期分析二、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市场成熟度情况三、中国和国外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对比SWTO第四节2015-2019年全球采盐专用设备所属行业相关产品进出口情况第三章 2015-2019年我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现状第.一节 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概述一、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现状二、中国采盐专用设备发展面临问题三、2015-2019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四、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需求客户结构第二节 我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状况一、2015-2019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值情况二、2019年我国采盐专用设备产值区域分布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量分析第四节 2019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需求分析一、2015-2019年我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需求分析二、2015-2019年我国采盐专用设备市场价格走势分析第四章 采盐专用设备行业竞争态势分析第.一节 采盐专用设备行业集中度分析一、采盐专用设备市场集中度分析二、采盐专用设备企业分布区域集中度分析三、采盐专用设备区域消费集中度分析第二节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一、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二、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三、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对比分析四、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五、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第三节 采盐专用设备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一、2019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竞争分析二、2019年中外采盐专用设备产品竞争分析三、2019年我国采盐专用设备市场竞争分析四、近年国内采盐专用设备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动向第五章 2015-2019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所属行业运行及进出口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所属行业总体运行情况一、采盐专用设备企业数量及分布二、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从业人员统计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所属行业运行数据一、行业资产情况分析二、行业销售情况分析三、行业利润情况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所属行业成本费用结构分析第四节 2015-2019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所属行业经营成本情况第五节 2015-2019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所属行业管理费用情况第六节 中国采盐专用设备所属行业或相关行业进出口分析1、2015-2019年所属行业进出口数量及金额2、行业进口分国家3、行业出口分国家第六章 2015-2019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区域发展分析第.一节 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区域发展现状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华北地区一、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三节 2015-2019年东北地区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四节 2015-2019年华东地区一、华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五节 2015-2019年华南地区一、华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六节 2015-2019年华中地区一、华中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七节 2015-2019年西部地区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七章 采盐专用设备重点企业发展分析第.一节 A公司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二、企业产品及竞争优势分析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二节 B公司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二、企业产品及竞争优势分析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三节 C公司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二、企业产品及竞争优势分析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四节 D公司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二、企业产品及竞争优势分析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五节E公司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二、企业产品及竞争优势分析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六节F公司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二、企业产品及竞争优势分析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八章 2015-2019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上下游主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主要上游产业发展分析一、A行业发展分析1、行业市场规模情况2、产品价格分析3、产品生产情况二、B行业发展分析1、行业市场规模情况2、产品价格分析3、产品生产情况……第二节2015-2019年主要下游产业发展分析一、D行业发展分析1、行业现状分析2、行业发展前景二、E行业发展分析1、行业现状分析2、行业发展前景……第九章 2021-2027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预测分析第.一节2021-2027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量预测第二节2021-2027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需求量预测第三节2021-2027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规模预测第四节 2021-2027年中国产业的前景及趋势一、中国采盐专用设备市场发展前景乐观二、2020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市场消费趋势分析第五节2021-2027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趋势一、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的发展前景二、2021-2027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产业规划分析三、我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的标准化发展趋势第六节2021-2027年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走出去”发展分析第十章 采盐专用设备行业投资前景研究及销售战略分析()第.一节 影响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影响采盐专用设备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二、影响采盐专用设备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三、影响采盐专用设备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四、我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五、我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第二节 行业投资形势分析一、2015-2019年中国行业投资规模二、行业投资壁垒三、行业SWOT分析四、行业五力模型分析第三节 2021-2027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投资效益分析第四节 2021-2027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投资前景研究研究第五节 采盐专用设备行业投资前景预警一、2021-2027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市场风险预测二、2021-2027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政策风险预测三、2021-2027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经营风险预测四、2021-2027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技术风险预测五、2021-2027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竞争风险预测六、2021-2027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其他风险预测第六节 市场策略分析一、采盐专用设备价格策略分析二、采盐专用设备渠道策略分析第七节 销售策略分析一、媒介选择策略分析二、产品定位策略分析三、企业宣传策略分析第八节 提高采盐专用设备企业竞争力的策略一、提高中国采盐专用设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二、采盐专用设备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三、影响采盐专用设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四、提高采盐专用设备企业竞争力的策略第九节 对我国采盐专用设备品牌的战略思考一、采盐专用设备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二、采盐专用设备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三、我国采盐专用设备企业的品牌战略四、采盐专用设备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第十节 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三、重点客户战略管理四、重点客户管理功能()图表目录:图表: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历程图表:采盐专用设备行业生命周期图表: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业链分析图表:2015-2019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能分析图表:2015-2019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图表:2015-2019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量分析图表:2015-2019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需求量分析图表:2019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需求领域分布格局图表:2021-2027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图表: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盈利能力分析图表: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运营能力分析图表: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偿债能力分析图表: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能力分析图表:中国采盐专用设备行业经营效益分析图表:2021-2027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图表:2021-2027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产量预测图表:2021-2027年采盐专用设备行业需求量预测更多图表请见正文……
(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朱宇航、代川)一、机床:工业母机,国之重器(一)工业母机,工业生产最重要工具之一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工业生产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机床行业为装备制造业 提供生产设备,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下游涵盖传统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电 力设备、铁路机车、船舶、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石油化工、工程机械、电子 信息技术工业以及其他加工工业。机床行业的上游主要是基础材料及零部件,其中 包括结构件、铸铁、钢铁、数控系统、驱动系统、传动系统等。机床种类众多,金属切削机床使用最广泛。根据材料成形方式,机床主要可以分为 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形机床、铸造机械、木工机械、机床附件、工量具及量仪、 磨料磨具和其他金属加工机械八个子行业。其中,金属切削机床是使用最广泛、数 量最多的机床类别。一般而言,狭义上的机床便是指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机床 是指用切削、磨削或特种加工方法加工各种金属工件,使之获得所要求的几何形状、 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机床。根据机床控制系统分类,机床主要可以分为传统机床及数控精密机床两类。数控机 床是指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数控机床按加工方式又可以分为普通数控 机床和加工中心两类,普通数控机床一般指在加工工艺过程中的一个工序上实现数字控制的自动化机床,如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钻床、数控磨床与数控齿轮加 工机床等。普通数控机床在自动化程度上还不够完善,刀具的更换与零件的装夹仍需人工来完成。加工中心是带有刀库和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它将数控铣床、 数控镗床、数控钻床的功能组合在一起,零件在一次装夹后,可以将其大部分加工 面进行铣、镗、钻、扩、铰及攻螺纹等多工序加工。由于加工中心能有效地避免由 于多次安装造成的定位误差,所以它适用于产品更换频繁、零件形状复杂、精度要 求高、生产批量不大而生产周期短的产品。机床下游应用行业众多。下游客户包括传统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电力设备、铁路 机车、船舶、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石油化工、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技术工业 以及其他加工工业。《中国制造2025》规划路线图将也已将上述领域中的重要生产 设备,如航空航天装备大型结构件制造与装配装备、航空发动机制造关键装备、船 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关键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成套加工装备、大容量 电力装备制造装备、工程及农业机械生产线等高端数控机床及其成套产品作为未来 机床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二、复盘:底部区间,新周期伊始机床的一般产品寿命约为10年,在2011年全球机床消费量和产值达到顶峰后回落, 此后进入长达十年的下行周期。根据NTMA统计,2019年全球机床消费821亿美元, 同比下降13.8%,目前全球行业仍然处于周期底部。目前,我国机床行业正处于存 量替换的高峰期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阶段,整机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水平逐渐 提升,数控化作为行业的升级趋势,发展空间广阔,新周期或已启动。 我们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例,复盘中国机床行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国内机床行业 历史久远,行业发展几经波折,任重道远:(一)1949-1978:建立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现代机床工业的基础源于“一五”时期(1953-1957年)的 苏联援建。计划经济体制下,第一机械工业部改造和新建了十八个机床厂,其被确 定为机床生产的重点骨干企业,为我国机床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内逐 渐形成产品种类相对齐全、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的机床工业体系,但是在改革开放之 前,机床企业缺乏活力,发展缓慢。1949-1960年,国内机床行业逐步成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61年金属切削机 床产量达到15万台。但由于遭受“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国内GDP增速为-27.28%, 机床行业也随之跌入谷底,1961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暴跌至约3万台,同比下降83%。 1961-1968年,机床行业缓慢发展,产量未超过5万台。1969年之后,机床行业总体 恢复增长,产量于1977年达到约20万台。(二)1978-2000:萌芽阶段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国内机床产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机床行业实现了市场化 运作,但是仍然以部分央企和国企主导,同时国内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在20万台量级 左右停滞不前,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金额也远大于出口金额。这一阶段,国内机床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以提高自身关键环节工艺保障能力, 并实施多项技术引进合作项目,以提高产品技术水平。通过“引进来”战略,国内 机床工业骨干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工艺装备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 高,为之后中国机床工业的发展提供初步基础。(三)2000-2011:高速增长阶段2001年中国入世,经济年增长速度保持在7-8%,市场需求迅速增长。随着中国经济 的腾飞,机床行业步入高速增长阶段,2000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约为18万台,到2011 年已达86万台,11年间产量增长近4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5%。此外,中国机 床消费量和总产量分别在2002年和2009年成为世界首位,之后始终保持机床生产和 消费世界第一。但是,我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的情况一直存在,生产体系以中、低档机床为主, 高档数控系统基本来源于进口,高端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机床行业面临低质量发展的困局下,国家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尤 其是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进程。国际化并购多以失败告终。在国内机床行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国际化并购曾被视 为弯道超车的捷径。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积极并购发达国家机床企业。 2004-2010年期间,大批国内机床企业并购国际品牌,但除了甘肃星火机床和常州 金昇实业等个别案例,其他最后多以失败告终。国内机床企业没有利用好海外并购 完成深度整合与产业升级,质量依然没有提升。(四)2011-2019:行业下行阶段2011年,中国机床产业达到顶峰,金属切削机床产量高达86万台,但2011年后,受 金融危机影响,制造业全球布局发生重大调整,高端制造业回流欧美,中低端制造 业向东南亚及亚非地区转移,以生产中、低档机床为主的国内机床行业受到不利冲 击,行业整体下行。金属切削机床产量2019年已降至42万台,相比2011年下降约50%; 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金额的增长速度由2011年的37.3%断崖式跌落至2012年的-1.5%。国企逐渐改制,民企渐成发展主力。低端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在这一阶段竞争加剧。 随着低端市场产能过剩,同时机床行业整体下行,部分国有企业在这个充分竞争的 市场中丧失了活力,优秀的民营机床企业逐渐脱颖而出。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16》统计数据,2015年,规模以上金属切削机床企 业为739家,民营企业显现出强劲活力,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更是以不足一 半的资产占比(48.8%)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97%),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内机 床行业的发展主力,有望进一步强化优势,带来产业变革,促进整体中国机床行业 的升级与成长。国企逐渐改制,民企渐成发展主力。低端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在这一阶段竞争加剧。 随着低端市场产能过剩,同时机床行业整体下行,部分国有企业在这个充分竞争的 市场中丧失了活力,优秀的民营机床企业逐渐脱颖而出。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16》统计数据,2015年,规模以上金属切削机床企 业为739家,民营企业显现出强劲活力,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更是以不足一 半的资产占比(48.8%)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97%),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内机 床行业的发展主力,有望进一步强化优势,带来产业变革,促进整体中国机床行业 的升级与成长。(五)2019-以后:新周期伊始制造业迎来复苏,机床行业开始新一轮周期。根据Gardner Intelligence统计,2019 年全球机床消费821亿美元,同比下降13.8%,目前全球行业仍然处于周期底部。但 是根据国内情况,PMI已经连续12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金属切削机床2020年产量 也相比上一年回升。考虑到机床行业以10年为周期,而上一轮在2011年达到顶峰, 2020年或成为新一轮周期的起点。国内机床行业兼并重组序幕已然拉开,竞争格局有望持续优化。2019年4月和12月,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相继对大连机床集团和沈阳机床集团实施重组,标志着国内机床 行业加速整合的大幕已然拉开。更新换代迎来高峰。在需求最旺盛的2010-2012三年中,金属切削机床共生产238万 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72万台,这部分都是潜在的更新需求。在10年后的今天, 国内机床行业迎来存量替换高峰。三、困境:大而不强,高端缺乏(一)全球机床千亿美元市场,中国是最大生产和消费国根据Gardner公司数据,2019年全球机床消费为821亿美元,减少131亿美元,同比 下降13.8%,是2010年以来最低点。与消费类似,2019年全球机床产量为842亿美 元,减少129亿美元,同比下降13.3%,也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目前全球机床 行业仍处于周期底部。根据NTMA发布的《世界机床报告显示制造业向北美转移》,全球机床市场2011年 以来的萎缩大部分归因于中国。2019年中国机床消费额为223亿美元,减少了64亿 美元,占全球减少总额的近一半;2019年中国机床产量为194亿美元,减少了46亿 美元,过去8年中,中国机床有6年产量下降。我国机床市场庞大,发展前景广阔。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 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我国自2009年以来一直稳居 世界第一大机床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2019年我国机床生产总额为194.2亿美元, 全球占比23.10%,机床消费总额为223亿美元,全球占比27.16%。我国机床行业仍存在较大贸易逆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床进口国与最大的出口 国之一。2019年我国机床进口额共72.9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额共44.2亿元,贸易逆差达28.7亿元。(二)“大而不强”,高端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日德美占据龙头地位,我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从企业盈利方面来看,机床企 业巨头多聚集在日德美三国。根据Wind及赛迪顾问数据,2019年全球十大机床企业 中日本企业4家,德国4家,美国2家,其中日本机床龙头企业山崎马扎克2019年营 业收入359.04亿元,而我国营业收入最高的10家机床企业2019年营业收入之和仅为 112.54亿元,为山崎马扎克一家营业收入的31.34%,我国机床企业盈利能力远远低 于海外巨头。从进出口结构方面来说,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进口国以及最大的出口国 之一,但进出口产品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数控机床按加工方式又可以分为普通数控 机床和加工中心两类,相比普通数控机床需要多次手动安装刀片等,加工中心能有 效地避免由于多次安装造成的定位误差,所以它适用于产品更换频繁、零件形状复 杂、精度要求高、生产批量不大而生产周期短的产品。2018年我国数控机床进口中 数控锻造或冲压机床、立式加工中心占据了84%,而出口产品中数控卧式机床、数 控弯曲折叠或矫平机占据了55%,体现出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仍较低。从产品价格角度来看,进口机床产品均价远远高于出口产品均价。2019年12月我国 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均价为12.39万美元,数控机床进口均价为28.38万美元,而我国 出口的金属加工机床均价则只有326.45美元,两者差距巨大。对国内机床企业而言, 只有向高端产品转型,才能提高产品溢价能力,保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四、发展:全新格局,重新起航(一)多政策出台,协力促进高端机床发展多政策出台,协力促进高端机床发展。作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控机床是机 械技术与数控智能化的结合,和智能生产线等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共同构成智能制造 装备中的智能加工装备,隶属于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智能制造装备能够显著提高制 造活动的精度、质量、效率和稳定性,是为工业生产体系和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提 供技术设备的战略性产业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自美国、德国、日本先后提出“再工业化”、“工业4.0”、“工业价值链”以来,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在世界各 主要经济体均取得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加快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 向。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智能制造、高端数控机床良性发展的法律法规 和政策,树立了国家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的战略,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确定 了制造业智能化、降本增效等升级方向。(二)国有机床企业体制改革,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国有机床企业进行经营机制改革,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我国的机床工业奠基于“一 五计划”时期,当时为了发展工业,全国建立了十八家国有机床厂,为我国机床行 业的发展一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首的沈阳第一机床厂曾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机 床制造厂,1964年,沈阳第一机床厂自行研制成功半自动凸轮轴车床CT8305,支 援了汽车、拖拉机行业的发展。1972年,生产了中国第一台CA6140普通车床。该 产品结构先进,性能可靠,质量稳定,操作方便,多年来被大专院校当作典型机床 编入教材,为我国机床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4年,该产品成为中国机床行业 中唯一获得国家质量银牌奖的普通车床。1973年,中国第一台数控车床CSK6163在 沈阳第一机床厂研制成功,宣告了中国车床领域自动化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之后, 国有机床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部分企业退出历史舞台。民营机床企业的蓬勃发展。民营企业在效率、决策、产权制度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2019年我国机床企业平均毛利率为22.0%,民营机床企业毛利率为29.0%,国有机 床企业平均毛利率为12.5%。2019年中国机床产值前十名企业共8家为民营成分,其 中创世纪、秦川机床、亚威股份分别凭借21.81/14.3/14.06亿元产值名列三甲,优秀 机床企业逐渐脱颖而出。(三)整机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国内企业竞争力增强1. 数控机床核心零部件介绍数控机床主要由结构件(铸件、钣金件)、数控系统、驱动系统(主轴驱动单元、 进给单元、主轴电机)、传动系统(主轴、丝杠、导轨)、刀库、刀塔及组件等构 成。其中,结构件经过加工后形成床体和防护系统等,是数控机床的框架;数控系 统是控制核心,通过编程实现金属切削的命令产生和传达;驱动系统执行数控系统 的命令,实现机床部件的运动;传动系统主要包括主轴、丝杠、导轨等部件,主轴 和丝杠都是数控机床的运动传递部件,主轴把旋转转化为刀具的切削,丝杠将电机 旋转转化为工件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导轨起到支撑作用;刀库、刀塔及组件实 现自动更换刀具的功能。根据海天精工招股书,结构件、数控系统、驱控系统、传 动系统、刀库、刀塔及组件的成本占数控机床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35%、22%、13%、 20%、5%。随着世界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成为数控机 床的主要衡量指标,构成行业现阶段的技术研发的焦点。精度决定了加工产品的质 量,速度和加工效率决定了加工生产能力,稳定性则决定了装备性能的无故障保持 能力。主轴、刀库、刀塔、刀具、数控系统、导轨、丝杠对数控机床的精度、速度、 效率、稳定性有着决定性影响,是数控机床的核心零部件。2. 机床核心零部件国内外发展现状数控系统:目前高端数控系统大部分来源于进口,如西门子、发那科、海德汉、三 菱等品牌。根据《2019-2025年中国数控系统行业市场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目前国际市场上,中、高档数控系统专业生产已逐渐集中到日本发那科和德国西门 子两家企业,这两家企业在中、高档数控系统产业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它们拥 有控制高速、高精加工的关键技术,其产品能与机床进行较好的匹配。我国数控系 统技术的发展还无法完全满足高端机床的应用。尽管五轴联动系统已有华中数控、 科德数控实现国产化,部分核心参数与国外数控系统接近,但由于可靠性还需时间 验证,短期内仍需要进口,国内企业往往不得不接受高昂的价格。然而,我们不能否认近年来国内企业在数控系统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行业也涌现 出了一批较具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根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 装备”专项成果发布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数控机床专项支持研发的高档数控系统 已累计销售1 000余套,国内市场占有率由专项启动前的不足1%提高到了5%左右。中 档数控系统实现了批量生产,国内市场占有率从10%提高到25%。以科德数控的GNC60数控系统为例,在基本功能上,核心参数和系统功能与外资产 品基本相当;在硬件构架上,GNC60资源及开放性优于外资产品;在价格上,GNC60 同等功能配置售价更低。但高档数控机床方面,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其他关键部件存 在“卡脖子”情况,部分核心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可靠性不足,数控系统功能也 相对落后。主轴:主轴是机床上带动工件或刀具旋转从而实现机床切削加工的核心部件,分为 机械主轴及电主轴。机械主轴使用较早,特点为转速低、切削能力强、精度低,电 主轴为近些年来新兴技术,特点为转速高、精度高、体积小、适应性强。近几年来, 日本的马扎克、德国的德玛吉等高端机床制造企业,产品全部标配电主轴,可见未来电主轴替代传统机械主轴将是数控机床主轴发展的主要趋势。主轴是机床实现高 速化的重要保障,是传递动力实现切削的核心部件。目前,全球主轴行业领先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日本等地,其中欧洲的领先电主轴制造商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优异的产品性能、悠久的生产历史和较好的业绩口碑, 在电主轴的不同应用领域均占据了重要市场份额,代表了各自领域的世界最高水平,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瑞士FISCHER公司、德国Kessler公司、英国西风等。国内目前能 生产高品质的主轴的公司不断增加,涌现出了国机精工、昊志机电等民营企业,国 产主轴可以部分替代进口主轴。我国企业未来还应该加强主轴速度、功率和扭矩等 方面的研发。丝杠和导轨:在机床领域,丝杠和导轨部件所占比例较小,因此行业规模偏小,核 心技术少,设计制造基础薄弱,研发和技改投入能力不足。另外,随着国内机床市 场的开放,进口产品依靠先进成熟技术、规模化生产和质量稳定等优势,对国产滚 动功能部件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比如日本THK公司产品。但近几年,国产品牌 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种规格不断丰富,新产品开发和进入 市场的速度明显加快,产品的技术参数和指标越来越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 据第三届滚动功能部件用户调查结果发布会暨行业发展圆桌论坛的数据显示,到 2020年末,国产滚动功能部件技术突飞猛进,批量产品达到国际中高端产品水平, 其中高速性能可达60m/min以上,可靠性指标MTBF>15000h,精度保持性指标T> 4000h,能够满足国产高端机床性能指标要求。刀库、刀塔:数控车床尤其是高端数控车床的刀库、刀塔没有形成成熟和完整的商 业化产业链。以日本马扎克为代表的国外绝大部分数控机床制造商刀库、刀塔部件 均为自主生产。以配套或者外购以上核心部件实现车床精度和可靠性在行业竞争中 无法获得显著优势,一方面技术受限于核心部件生产方,另一方面产品成本难于控 制。我国数控车床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在换刀时间、刀库容量等核心参数方面与国 外产品大致相当。刀具:在刀具行业中,按照发展阶段、技术水平、市场策略等差异,可以将刀具企业分为三类:欧美企业、日韩企业和中国本土企业。以山特维克集团、肯纳金属集团等为代表的具有全球领导地位的欧美刀具制造商技 术实力雄厚,产品系列丰富,以开展切削加工整体解决方案为主。在高端应用市场, 尤其是航空航天、军工领域,欧美企业与其他竞争对手拉开差距。但是这类企业存 在价格昂贵、交货周期长的问题,国内用户以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为主。近年来 我国引进欧美先进机床数量增多,欧美刀具在华销售额在增长。以日本三菱、日本泰珂洛、韩国特固克等为代表的日韩刀具企业,尤其是日系刀具, 在我国进口刀具中的占比最大。日韩企业的市场策略以批发为主,在国内五金批发 市场非常普遍,产品价格略贵于国产刀具。国内刀具企业数量众多,竞争实力差距大,大部分以生产传统刀具为主。近年来, 随着我国制造业升级,我国刀具企业正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部分优秀企业的研发 成果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检验,比如华锐精密、欧科亿、株洲钻石等。国内企业主要 通过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和价格优势来挖掘细分市场的份额,并逐步积累自身技术实 力,对头部企业形成追赶之势。整个切削刀具市场形成了欧美、日韩刀具企业在中高端刀具领域垄断竞争、国内刀具企业在细分领域逐步追赶的竞争格局。但是我国 企业面临的实际挑战短期内不会改变,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急需的现代高效刀具 供应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低端标准工量具产能过剩”。3.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国内企业竞争力增强对于中低档数控机床而言,机械电气部件以及数控系统现已基本能够实现国产化, 各类部件均有多个供应商配套供应,基本不存在“卡脖子”问题,国内数控机床先 进企业实现国产化产品性能、质量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无明显差异。对于高档数控机床而言,从国内高端数控机床以及配套供应链发育程度来看,除五 轴联动数控机床部分部件存在“卡脖子”以外,其他高端数控机床部件以及数控系 统基本能够实现国产化,但部分核心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可靠性不足以及数控系 统功能相对落后,国产化数控机床的性能、质量暂无法达到国外先进企业水平。我们应该看到,数控机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 能逐步实现。我们不应该忽视国内制造商近些年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以科德 数控为例,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器、电机、主轴、双轴转台、刀库实现全部自制, 只有导轨、丝杠和传感器部分自制或外购,这表明数控机床零件国产化在加速。国内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选取国内科德数控公司和国外哈默、米克朗、德玛吉和 大隈类似产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科德数控主轴转速达到18000ppm,超过选取样本德平均值15000ppm,达到国际先进水平;X行程达到800mm,与国外差异不大; XYZ定位精度/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05mm/0.003mm,AC定位精度/重复定位精度达 到5”/3”,是样本中精度最高的机床。(四)高端化趋势不变,数控机床空间广阔“大而不强”,高端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机床行业存在结构性失衡。我国数 控机床行业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低档数控机床的产能过剩和高档数控 机床的供应不足而导致供给侧结构性失衡。中国数控机床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末快 速发展至今,已经由过去的开发增量发展到现在的优化存量阶段,比如近年来对数 控机床需求占比最大的汽车、航空航天和模具等领域都向着轻质化、多构型化及低 成本制造等方面发展,新材料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对数控机床的加工能力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我国机床行业已经形成了以中、低档机床为主的生产体系, 由于低档数控机床行业门槛低,进入企业众多,而近几年低档数控机床市场有效需 求不足,该领域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两化”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 期,以中高档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两化 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中高档数控 机床的应用愈发普及,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供给却难以满足需求。低端产品贸易增加值低,向高端转型刻不容缓。我国机床行业的供给仍以低端产品 为主,低端产品供应能力明显过剩,而高端产品供应明显不足。根据前瞻产业研究 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数控机床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分析》,2018年我国低档 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为82%,基本实现了国产化;中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为65%,处 于比较低的水平;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仅为6%,主要依靠进口。高端化趋势不变,数控机床空间广阔。我国新增机床数控化率近年来整体保持着稳 定增长,主要与产业转型升级有关。随着加工产品的结构复杂化、加工精度要求的 不断提高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我国机床设备正逐步从传统普通机床向数控机床过 渡。我国新增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从 2012年的26%提升到2020年的43%。根据 《中国制造2025》规划,预计我国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在十四五期间达到50%,而目 前发达国家机床数控化率一般为80%以上,相对而言,我国金属切削机床的数控化 程度的提升空间很大。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机床行业的国产化与智能化水平,发 布一系列政策推动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在内的智能制造产业进一步发展。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吕娟、彭元立)一、机床产业链分析1.1 机床是制造业的加工母机机床(英语名称:Machine Tool),又称“加工母机”,是将金属毛坯等材质的工件加工成机器零部件的机器, 机床的质量、精度和加工效率等综合性能指标直接影响着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因此,机床工业的发展水平 是一个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参考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将机床工具分为机床和相关零部件,其中按照加工工件的材 质,机床可以分为金属加工机床、铸造机械、木工机床和其他材质加工机床。金属加工机床在机床工具中是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加工材质是金属毛坯,可以分为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形机床;木工机床主要加工材质 是木材,可以分为木工锯机、木工刨床 、开榫机、榫槽机等;铸造机械是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 浇进铸型的设备,加工材质主要为液态金属,可以分为普通砂型铸造设备和特种铸造机械设备;其他材质加工 机床包括用于加工硅片、陶瓷片、金刚石等其他材质的机床,如玻璃精雕机、硅片切割机床等。相关零部件中, 机床附件产品主要有各类卡盘、转台、分度头、刀架、中心架、刀杆、夹头顶尖、平口钳、过滤排屑和防护装 置、制冷净化装置等;工量具及量仪包括:1)卡尺、量块及量规等量具,2)通用长度量仪、通用角度量仪、 形状和位置误差量仪等量仪;磨具磨料中,磨料包括普通磨料、超硬材料、人造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化学气 相沉积(CVD)金刚石,磨具包括固结磨具、超硬材料制品、超硬材料磨具、金刚石钻探工具等;数控装置包 括数控机床用伺服驱动单元、数控机床用伺服驱动单元和数显装置。金属加工机床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其行业消费额自 2011 年进入下降通道,2020 年降幅缩窄。2011 年之前, 受益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在“四万亿”刺激下,2011 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达到 390.9 亿美元的顶峰,其后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供给侧改革、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 行业总体呈下行态势。随着 2020 年我国制造业景气度回升,2020 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虽有疫情的影响 但仅同比下降 4.48%至 213 亿美元,较 2019 降幅明显缩窄。金属加工机床中,金属切削机床占比约为 2/3,2020 年国内消费额为 138.7 亿美元;金属成形机床约占 1/3, 2020 年国内消费额为 74.4 亿美元。金属切削机床,按照切削方式,可以分为车床、钻床、镗床、刨床、铣床、加工中心、磨床、插床等种类, 其中车铣是最主要的切削方式,所以机床构成中,车床、加工中心及铣床占比明显较高。根据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16 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市场中,“加工中心及铣床”占比达到 49.71%,市场空 间约为 450 亿元,车床占比次之,达到 37.61%,市场空间约为 400 亿元。金属成形机床中,机械式压力机占比 最高,达到 62.50%,市场空间约为 350 亿元,折弯机和压液压式压力机各自占比 10.12%和 9.07%,市场空间约 为 100 亿元。中国在全球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中占比较高。全球金属加工机床行业规模大概在 800 亿美元上下,2019 年 达到 821 亿美元,中国在全球金属机床消费额中占比一度超过 50%,尽管 2011 年以后逐渐下降且 2019 年占比 仅有 27.17%,但是我们认为 2020 年在全球疫情冲击和中国国内制造业回暖的影响下,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 额降幅会明显小于全球降幅,在全球占比将出现回升。1.2 机床上游核心零部件情况梳理1.2.1 机床上游核心零部件构成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例,机床的核心零部件包括数控系统、驱动系统(电机)、传动系统(主轴、丝杠/丝杆、 导轨、轴承等)、铸件(床身、底座等)、钣金件(机身、支架等)、功能部件(刀库刀架、转台、齿轮箱、光栅尺等)、辅助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目前我国数控系统和传动系统涉及的零部件仍大量依靠进口,其中数控系统的供应商包括发那科、三菱、 西门子,国产厂商主要是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精密轴承主要供应商为日本 NSK、德国舍弗勒 Schaeffler、德国 INA 等;丝杠、导轨主要供应商为中国台湾银泰、德国施耐博格、日本 THK 等。(丝杠/丝杠,导轨)通过分析国盛智科、海天精工、浙海德曼、纽威数控、科德数控等近两年上市的机床厂商披露的详细成本 构成,我们大致计算出各零部件在成本中的占比。其中,数控系统和驱动系统、铸件和钣金件各占 1/3,是主要 成本项;传动系统占比 14%左右;刀库、刀塔占比 4%左右;个别厂商的高端机床还需配置光栅尺做精确定位, 占比最高可达 5%,单体价值量高。1.2.2 数控装置:发那科在国内市场中占比较高2019 年,中国机床数控系统市场销量达到 25.37 万套(同比下滑 25.9% ),销售额达 95.81 亿元,同比下滑 7.4%。国内数控系统市场中,高端机床市场主要由发那科、三菱电机、西门子等国际龙头厂商占据,国内厂商如 广州数控、华中数控等企业在高端机床中占比较低,主要市场在中低端市场。发那科凭借在数控系统科研、设 计、制造、销售等方面强大的实力在国内数控系统市场中占比最高,达到 39.3%。1.2.3 电主轴:渗透率提升推动市场规模增长,国内厂商逐步追赶海外龙头我国电主轴产销量和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08-2019 年,我国电主轴产量和销量连续多年增长,复合增速 分别达到 20.66%、15.78%。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电主轴市场在 2008-2019 年复合增速为 12.75%,同样维持较 高速度增长,主要由于国内金属加工机床数控化率逐步提升推动电主轴渗透率增长,并且由于中国金属加工机 床市场在全球中占比较高,电主轴供应厂商逐渐由进口转换为本土供应。我国电主轴的产业化起步较晚,与瑞士、德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先进水平相比,国内电主轴行业在技术实力、 产品性能、业绩口碑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全球电主轴领先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和日本,其中欧洲的头部电主 轴厂商依靠业内领先的研发能力和产品性能,在电主轴的不同应用领域均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其中较为知 名的厂商包括瑞士 IBAG 公司、德国 Kessler 公司、英国西风等。日本的电主轴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于欧洲,但产 业发展成熟,性价比较好,在中国大陆等电主轴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在某些细 分领域,国内部分厂家凭借日臻完善的研发实力和制造水平,已推出了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并占据越来越 高的市场份额。2019 年,中国大陆上市企业昊志机电和国机精工以销量计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8.06%和 0.95%,其中,昊 志机电的电主轴产品主要为加工中心用电主轴和印刷电路板钻孔机用电主轴,在这两个细分领域中市占率保持 稳步增长。1.3 现有机床工具上市公司梳理我们按机床类别梳理了全部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可以看出创世纪、华东重机(润星科技)主营 3C 用加工中 心,国盛智科、海天精工、日发精机主营通用型加工中心,浙海德曼、津上机床主营车床,秦川机床、华东数 控、宇晶股份主营磨床,沈机布局较全,亚威机床、合锻智能主营成形机床,零部件类公司主要包括华中数控 (数控系统)以及昊志机电(主轴),刀具类公司主要包括中钨高新、欧科亿、华锐精密、沃尔德、恒锋刀具。金属切削和金属成形机床市场竞争格局均较为分散。2019 年,金属切削机床市场 CR10 仅为 15.41%,呈现 出较为分散的市场竞争格局,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是创世纪,其机床业务收入为 21.81 亿元,市场份额为 2.23%, 其次是北京精雕,占比 2.08%。金属成形机床市场 CR10 也仅为 18.87%,同样较为分散,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是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占比达到 8.94%,亚威机床排名第二,占比达到 1.73%。1.4 机床应用场景机床下游应用行业中,汽车、通用零部件和 3C 电子占比较高。作为制造业的加工母机,机床用途非常广 泛,涵盖我国制造业的方方面面,包括汽车、通用零部件、3C 电子、模具、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等等。其中应 用占比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为汽车、通用零部件和 3C 电子,合计占比达 64%。二、机床行业竞争格局变迁,孕育投资机会2.1 我国机床行业发展历程我国机床行业发展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机床行业起步于上世纪 50 年代,诞生了声名赫赫的“十八罗汉”国营机床厂,经过 20 多年 的建设和发展,至改革开放前,已经形成产品门类比较齐全、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的机床工业体系;第二阶段是 1958-1978 年,我国迎来了大规模建设阶段,尤其在六七十年代,为冲破国外技术封锁、解决 尖端工业急需,国家大力支持机床发展,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第三阶段是 1978-1999 年,随着原机械部属企业全部下放地方和外资机床企业的涌入,我国机床企业不适 应市场环境、行业集中程度低、缺乏行业管理能力的缺点暴露出来,大批国内机床企业陷入倒闭潮和从业人员 下岗潮;第四阶段是 2000-2011 年,受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利好拉动,机床工具体量快速增长,出现了多种所有制企 业共同发展的局面,机床工具行业产值在 10 年间增长了 10 倍。同时,机床数控化率也有一定提升。但是,由 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纷纷投资扩产,导致批量型的中低端机床产能急剧扩大,埋下了结构性供需失衡的隐患;第五阶段是 2011 年至今,我国机床消费额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直至 2020 年降幅收窄并初步出现回暖迹 象。从这一阶段机床企业的市场格局来看,国内机床企业面临“高端失守、中端争夺、低端内战”的局面,其 中高端机床主要被国外企业垄断,国产机床的主角也从国企切换为民企。2.2 国有“十八罗汉”时代落幕目前,国内机床行业可以分为三个阵营:①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国际领先的数控机床厂商, 产品涵盖数控车床、加工中心、镗铣机床等多项产品,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技术沉淀,引领着世界机 床向高速、高精、高效、高稳定性、智能化、复合化等方向进行技术革新,在技术方面具有领先实力,如马扎 克、德马吉、中村留、大隈、哈挺等均是如此;②国有企业和具备一定技术实力和知名度的民营企业:具有显 著规模的大型国企以及不断缩小与国外技术差距、性价比和服务逐步提高的部分民企;③技术含量较低,规模 偏小的众多民营企业:在汽车零部件粗加工、一般用途的民用产品等领域,产品加工精度要求不高,产品价格 便宜,对机床价格较敏感。国内企业中,以“十八罗汉”为代表的国有机床时代逐渐落幕。建国之初,沈阳第一机床厂、大连机床厂 等国有企业承担起了我国工业化的重任,为我国机床体系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 以来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原因,大部分国有企业或者被收购、或者被重组,更有甚者如沈阳第 三机床厂直接破产,仅有济南第二机床厂仍独立存活。整体来看,机床行业国有企业的时代逐渐落幕。国有机床企业代表沈阳机床收入萎缩并出现亏损。受益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沈阳机床营业收入在 2011 年时曾达到 96.11 亿元。然而,2011 年以后,由于:1)公司中低端产能供过于求;2)历史负担重、体制 机制不够灵活;3)国内国际扩张速度过快;4)i5 智能机床产品战略投资过大,沈阳机床收入进入下降通道, 2019 年营业收入萎缩至 10.02 亿元,并在当年归母净利润巨亏 29.88 亿元。国有机床企业市场份额下降。随着十八罗汉的落幕,国有机床企业在国内机床市场中的份额不断降低,选取国内 3 家上市的国营金属切削机床企业的机床相关业务营业收入与金属切削机床整体消费量对比可以发现, 2014 年以后,3 家国有机床企业的机床相关业务收入占比由 2015 年的 6.86%降低至 2019 年的 2.49%,降低了 4.36pct。2.3 民营机床厂纷纷登陆资本市场,灵活的机制更加适应竞争性市场登陆资本市场的机床企业主角由国企转换为民企。2000 年以前,国内机床上市企业主要为国企,例如昆明 机床、沈阳机床、秦川机床。而进入 2000 年以后国内登陆资本市场的主角则由国营企业转换为民营企业,尤其 在 2015 年以后,国内民营机床企业上市密度明显提升。民营机床企业实力持续上升,主要民营机床企业机床收入占机床总消费量比重持续上升。民营机床企业凭 借对市场的敏锐度,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实力持续上升。主要民营上市机床企业金切机床类业务收入占金 切机床消费额比重也呈上升态势,由 2016 年的 3.50%提升至 2019 年的 5.47%(此处选取上市企业包括创世纪、 海天精工、日发精机、浙海德曼、国盛智科、青海华鼎、华东数控、华辰装备、宇环数控)。在本轮制造业投资 长景气周期中,民营企业有望承担提高国产数控机床在中高端领域的份额的重任,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的比例和产出效率高于国企。民营机床厂机制普遍灵活,更能够适应市场化的竞争环 境,有助于我国机床行业提升竞争力。从研发费用率来看,我们选取上市公司中所有机床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 收入比重超过 50%的 13 家民营机床企业(包括海天精工、浙海德曼、日发精机、国盛智科、华东数控、华辰装 备、思进智能、科德数控、纽威数控、亚威股份、合锻智能、宇晶股份、宇环数控),这些企业的研发费用率均 值在过去十年间始终明显高于 3 家国有机床上市企业研发费用率均值(2019 年国有机床企业营业收入大幅缩减 导致研发费用占比非正常提升,故未纳入对比),持续高研发投入确保了民营机床企业在技术方面持续进步,虽 然在总研发投入及综合布局上不如国企,但是对比民营机床上市公司与国有机床上市公司过去几年的营收增长 来看,民营机床企业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更高。2.4 格局变化叠加疫情,机床行业进口替代加速整体来看,我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依赖程度连续两年下降。2004 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依赖度达到高 点 62.53%,其后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波动下降。2019-2020 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占比已经连续两年 下降,从 33.14%降低至 27.97%,减少了 5.17pcts。金属切削机床进口占比降低更为明显,从 2018 年的 44.56% 降低至 2020 年的 35.33%,减少了 9.23pcts,其中 2020 年单年度降幅达到 5.35pcts,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机 床进口交期延长、调试人员往来不便,客观上促进了国内优质民营机床企业国产替代进程。三、诸多指标验证机床行业高景气度及持续性3.1 我国正稳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制造业迎来长景气周期如果以 1992 年南巡讲话为起点,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2-2011 年,我们称之为“制造大国”阶段,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制造物美价廉,既满 足了改革开放后国内人民群众对生活生产物资的需求,又飘洋过海享誉全球,这个阶段我们制造业更多是“走 量”,在新技术上更多是模仿、跟随策略。第二阶段,2012-2016 年,即“供给侧改革”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行业经历了或主动或被动的出清过程, 很多小企业退出市场,集中度提升,竞争格局优化。第三阶段,2017-至今,我们称之为“制造强国”阶段,其中,2017-2019 年我们认为是前奏,2020 年才是 真正的新起点。(1)为什么说 2017-2019 年是前奏?因为这几年一方面我们看到众多制造业子行业头部企业强 者恒强、个别开始超越外资品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这几年制造业经历了“去杠杆”、“贸易摩擦”“实体清 单”等方方面面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很多企业的投资行为受到短暂抑制或者没有被充分激发。(2)为什么说 2020 年才是真正的“制造强国”新起点?一方面,在贸易摩擦、实体清单等外部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中国制造 业企业寻求突破,加大研发投入,追赶国外优秀同行;另一方面,我们不但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还因为疫情 迅速得到控制,相比海外,中国制造业供应体系有更好的保障,促使我们不仅在国内市场部分实现进口替代、 国产份额提升,还使得我们在海外市场的份额获得预期之外的提升。(3)展望未来,中国制造,凭借优越的性 价比,在全球范围内的份额提升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 2020 年,将是中国由“制造大国”逐 步实现“制造强国”的新起点。为什么我们会进入“制造强国”阶段?这其实是发展的必然,我们从三个维度加以诠释: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赖以发展的重要红利——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虽然总人口还略有增长,但 是中国就业人员增速自 90 年代以来持续放缓,到 2018、2019 年已经连续两年进入负增长阶段,预计未来随着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就业人员总数将继续降低。人口结构的变化,会促使人工替代类的设备渗透率长 期进入上行阶段。第二,C 端、B 端、G 端的需求持续升。(1)品质生活深入人心,C 端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追求,要求制造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投入更多的高端设备用于生产制造,从而拉动高端设备的需求;(2)经历了供给侧改革, 制造业集中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B 端客户自身从竞争格局角度出发,也会主动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更先进的 生产设备,增强竞争力;(3)中国经济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经济增长的质量愈发重要,中央和地方政府(G 端)都追求可持续发展以及新技术不落后,持续推动新能源化、信息化智能化,推动制造业标准升级。综上, CBG 端三方共同助推高端设备的持续发展。第三,外界压力之下,寻求自我突破的必然之举。贸易摩擦与实体清单背景下,卡脖子设备与核心零部件 急需突破,目前国内制造业已经形成注重研发与自主创新的氛围,为制造强国打下基础。3.2 PMI 生产指数证实制造业景气度持续回暖新冠疫情对制造业冲击不亚于金融危机,但是本轮制造业实力大为增强,修复迅速。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 PMI 于 2008 年 11 月降至 38.8%;新冠疫情期间,PMI 于 2020 年 2 月降至 35.7%,可见疫情对制造业的冲击不 亚于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后十多年间,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更好的全产业链供应体系,经历了供给侧改革, 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因此我们观察到在复工复产后,PMI 自 2020 年 3 月份已连续 1 年处于荣枯线以上,2021 年 3 月 PMI 指数为 51.9%,维持回暖趋势。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制造业整体回暖趋势明显。受到疫情影响,2020 年 2 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出现大 幅下降,累计值同比下降 31.5%。但是随着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和制造业供需复苏的推动,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 额增速回暖趋势明显。2020 年 10-12 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当月同比分别为 3.70%、12.46%、10.22%, 明显回升。2021 年 2 月制造业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为 37.5%,主要由于行业持续景气和 2020 年前两月疫情导致 基数较低。3.3 机床景气度 2020 年 4 月以来回升明显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回暖趋势明显。2020 年 3 月,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下降 21.70%,主要是新冠 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 年 4 月开始,我国金属切削机床当月同比增速转为正数且不断提升,2020 年 9-12 月同 比增速均值达到 26.93%,回暖趋势十分明显。从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来看,新冠肺炎造成的影响在不断减弱, 累计同比自 2020 年 9 月后转正并继续提升,截至 2020 年末我国全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累计同比增长 5.9%。2021 年 2 月,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累计同比增速达到 85.4%,延续了疫情以后的长景气。3.4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景气度领先机床需求 8 个月左右企业盈利情况改善带来企业投资的内生性驱动。企业盈利情况在疫情后迅速改善,2020 年 12 月工业企业 利润总额累计值达到 5.74 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 2.4%。其中,6 月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当月同比增长迅速, 6-12 月当月平均增速达到 17.3%。企业盈利状况的改善,提升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在市场预期较为乐观的情况下为企业的扩张投资提供了内生性驱动。通过将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延后 8 个月,可以看到与制造业固 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相关性较高。3.5 工业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领先机床需求 1 年左右工业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态势明显,为企业投资提供外部支持。中长期贷款余额的增加,体现了国家 对工业企业发展的信用宽松政策,为企业的投资提供了外部支持。我们注意到在 2019 年 6 月份以来,工业企业 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持续增长,2020 年末工业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 11.01 万亿元,当季同比增速为 20.0%, 较第 1 季度提高了 11.7pcts。同时,工业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较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领先 1 年左右,进一步佐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会随之提升。3.6 本轮需求高端化特征初步验证,呼应产业升级,可持续性强国内产业升级及劳动力减少带来高端机床需求,高端机床在本轮制造业投资中受益更加明显。综合来看, 本轮制造业投资有别于以往,大型企业是主角,高技术是核心,反映了制造业竞争格局持续优化,产业持续升 级。能够生产更高性能、更精密部件的高端机床厂商在本轮制造业投资中将更加明显受益。金属切削机床的数控化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金属 切削机床,能够根据已编好的程序使机床动作并对金属零件进行切削加工。与传统金属切削机床相比,数控金 属切削机床在复杂、精密、小批量的金属零件加工方面具有独到优势。我国金属切削机床的数控化率呈现不断 增长的态势,2019 年下半年来,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呈现加速提升态势,由 2019 年底的 38.8%迅速增长至2020 年 12 月的 45.55%。在近年来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有所下降的情况下,金属切削机床均价逆势增长,处于 上升通道。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 2014 年达到峰值 1710.07 亿元后,近五年来呈现逐渐下降态 势,到 2020 年略有回升至 1086.66 亿元。假设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当年金属切削机床总销售 收入,可计算得金属切削机床均价。2020 年,由于金属切削机床整体收入规模和产量双双上涨且产量增速更快 的情况下,金属切削机床均价达到 24.36 万元/台,较 2019 年略有下降但是整体上不改波动上升趋势。大型企业 PMI 持续多年领先,在疫情后恢复更快。2015 年来,除个别月份外,大型企业 PMI 指数均优于 小企业。2015-2019 年,大型企业月度平均 PMI 指数达到了 51.56%,处于荣枯水平线以上,而中小型企业同时 期月度平均 PMI 指数分别为 49.55%、48.06%,处于荣枯水平线以下。疫情以来的大型企业 PMI 表现也明显好 于中小企业,2020 年 3 月-2021 年 3 月大型企业 PMI 月度平均值达到了 52.25%,中小型企业 PMI 月度平均值 分别 50.93%、49.57%。大型企业疫情后国内外订单表现优于中小型企业,潜在营收增长能力更强。①从国内订单来看,大型企业 疫情后订单反弹明显:2020 年 3 月 PMI 新订单指数就已经达到了 53.20%,其后一直保持在荣枯水平线以上, 2020 年 3 月-2021 年 3 月 PMI 新订单指数均值达到了 53.72%;中小型企业订单在疫情后回暖情况则不如大型企 业,其中中型企业 2020 年 3月 PMI 订单指数为 51.40%,2020 年 3 月-2021 年 3 月PMI 新订单指数均值为 51.65%, 小型企业 2020 年 3 月 PMI 订单指数为 49.70%,2020 年 3 月-2021 年 3 月 PMI 新订单指数均值仅为 49.18%。② 从出口订单来看,大企业出口订单整体上恢复更好:国外疫情爆发晚于国内,出口订单恢复主要从 7 月以后, 其中大型企业2020年8月-2021年3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均值为51.61%,中小型企业分别为49. 34%、46.40%, 整体上低于大型企业。“去杠杆”和贸易摩擦等原因导致中小型企业亏损面较高,市场格局有所改善。2017 年起,由于受到“去 杠杆”政策的间接影响和后续的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影响,工业企业整体亏损面出现明显扩大,由 2017 年末的 11.40%增长至 2018 年末的 15.10%,提升了 3.7pcts。具体来看,2018 年末大型工业企业亏损面为 13.70%,较同 时期中小型企业亏损面分别低 2.8pcts、1.3pcts。到 2019 年末大型工业企业亏损面为 13.20%,出现一定下降, 而同时期中小型企业亏损面则持续提升,大型工业企业较同时期中小型企业亏损面分别低 3.7pcts、2.6pcts,差 距出现扩大。中小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使得行业竞争格局出现改善,大型企业将可以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表现强于制造业整体,高端装备设备需求持续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包括 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 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需要高端装备以满足其精密度要求的产业。2018 年以来,高技术制造 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与制造业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差距明显扩大,体现出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额 在制造业整体投资额中所占比例上升,对高端装备的需求增长。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第一章行业概况重型机械行业是指生产销售重型机械产品和设备的行业。常见的重型机械有矿山机械、起重设备、路桥机械、综合重型机械、机场设备、港口设备、铁路设备。图机械行业全产业链图图机械设备图机械主要子行业的产业发展阶段第二章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图工程机械产业链景气度跟踪导图上游:重型机械行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钢材、废钢、生铁、及各类合金等,以及电、煤气等能源。尽管部分重型机械行业企业能根据原材料或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调整在手订单的产品价格,但由于产品价格调整与原材料或能源价格波动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在变动幅度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原材料或能源价格的波动将会对行业经营业绩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图机械行业产业链图重型机械下游从下游行业分布看,重型机械行业主要为化工、冶金、炼化等基础工业领域提供生产设备,包括压力容器、锻压设备、矿磨装备等重型装备。化工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由于生产过程需要大量裂解和化学反应,需要用到的重型机械设备包括压力设备、分离设备、储罐、大型换热器、运输管道等大型铸锻件。图中国起重机械行业产业链2.2 技术发展五轴联动是指机床基本的直线轴三轴X、Y、Z及附加的旋转轴A、B、C中的两轴,五个轴同时运动,任意调整刀具或工件的姿态,实现对空间复杂型面的加工。机床轴的绝对数量并非衡量数控机床先进程度的标准,重点在于联动轴数量。发行人能够实现的五轴联动为目前数控机床的最大联动轴数。2.3 政策监管机械行业监管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作为宏观管理部门,主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方式履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职能。工信部负责对本行业的宏观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承担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协调的责任,组织拟订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科技部负责牵头拟订科技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统筹协调技术研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中的方案论证、综合平衡、评估验收等。国家质检总局负责技术标准制定和质量认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下属的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承担各细分行业的自律管理职责。还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筋加工配送技术工作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筋焊接网分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等。2012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2012版)》。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发展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能源发展重大工程和交通建设重点工程等。2018年8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 年)》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指南指出,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第三章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综合财务分析图行业估值和历史比较重型机械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3.2 发展和价格驱动机制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重型机械行业所服务的下游行业投资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建材、煤炭、冶金、有色金属等行业处于去产能化的过程中。重型机械行业长期服务的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基本完成了生产能力的积累,物资供应从紧缺的卖方市场转变为较为宽松的买方市场。受此影响,行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面临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竞争激烈、价格下滑的情况,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工程机械应用场景拓宽,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近年来多功能化、多元化的机械制造,使工程机械在传统应用领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例如,挖掘机已开始应用于高工作业、城市维修、农村开荒、园林作业等场景;起重机也已拓展至消防工程、市政工程等新领域,新场景下的应用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其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发展及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紧密相关,前几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自身及下游行业双过剩影响,重型机械行业陷入低迷,发展形势较为严峻,2018年以来随着下游景气度的好转,行业出现缓慢复苏迹象,主要产品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盈利下滑压力仍较大。3.3 竞争分析图全球工程机械市场容量分布(单位:亿美元)图全球工程机械龙头卡特彼勒市占率变化情况图全球工程机械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并形成外资企业高端领域垄断,中低端国有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且细分产品领域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占据绝对优势。行业内企业间竞争对设计研发能力、生产技术及资金投入的要求较高,另外经营规模效应的显现有助于提高企业成本优势,2018年以来经过前期市场低迷期调整,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转型,市场集中度存在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波特五力分析1) 上游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有限。我国钢铁工业目前仍呈现大产业、小企业的局面,我国钢材生产企业接近2500家,钢铁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工程机械企业在购买时的选择较多,还价能力相对较高。2) 关键进口零部件供方的议价能力较强。具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方面,由于没有掌握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我国工程机械的关键零部件,大部分仍依赖进口。工程机械企业在购买时选择较多,还价能力较高。行业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格局不稳定3) 下游用户讨价还价能力有限。工程机械行业的下游需求主要是基础建设、房地产、采矿业等,下游用户主体多元化。近几年来这些行业的高速增长也拉动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增长。工程机械市场旺盛的需求增强了工程机械企业在同下游买家谈判过程中的能力。4) 新进入者的威胁。随着工程机械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不断兼并组合,品牌在用户心目中日益强化,销售网络的日益完善巩固,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规模经济壁垒、品牌壁垒、渠道壁垒、技术壁垒、资金壁垒日益加强,目前已基本达到抑制那些小、散、差的企业进入的该行业的自我保护要求。5) 工程机械功能替代难度大。工程机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等的基础装备,功能替代难度大,但技术升级空间大。3.4 中国企业重要参与者图 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3.5 全球重要竞争者图2020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前十强排行榜图国外上市企业1) 卡特彼勒(CATERPILLAR)[CAT.N]:卡特彼勒公司致力于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全球代理商紧密合作,在各大洲积极推进持续变革。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和采矿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以及工业气体涡轮机制造商之一。同时该公司还是领先的服务提供商,旗下拥有卡特彼勒金融服务公司、卡特彼勒再制造服务公司、卡特彼勒物流服务公司以及Progress Rail服务公司。2012年,该公司宣布完成了对中国香港年代煤矿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四维机电的要约收购。2) 小松集团[6301.T]:该公司是一家工业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本公司从事建筑和矿山设备,工业机械和车辆,物流,电子等解决方案业务。其DANTOTSU服务包括KOMTRAX,其是一种机器跟踪系统,其终端安装在建筑设备上以传输关于车辆的位置,累积工作时间和操作条件的信息,以及用于采矿的KOMTRAX Plus。其DANTOTSU解决方案包括自动运输系统(AHS)、智能机控、SMARTCONSTRUCTION和智能机器控制液压挖掘机。其他产品包括森林机械、叉车、柴油发电机、大型压力系统、中型和小型压力机、钣金机械、机械工具、准分子激光器,以及用于半导体制造的热电模块和温度控制设备。3) 迪尔(DEERE)[DE.N]:迪尔公司是一家提供先进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全球领先企业。公司业务主要有:农机设备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公司在建筑、森林、草坪和草皮培养等农业设备生产方面占主导地位。另外,公司也生产柴油机和其他工业动力设备,在信用卡、健康护理和专门技术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第四章未来展望1. 行业分化继续加剧。未来重机行业分化趋势仍将持续。相较于其他重机产品,具备成套设备供给能力优势和采购优势的公司将具有较高的行业景气度和盈利空间;同时,拥有工程承包业务的重机企业可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缓解机械制造业务下滑的冲击,提高抗风险能力。2. 工业4.0战略促使重机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3. 重型机械行业步入整合时代。受国家政策调整、宏观经济下行以及企业“先天不足”等因素影响,重型机械装备业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对重机行业内的企业进行整合,不仅可以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实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而且可以提升整个重型机械行业的实力和能力,使更多的行业从中受益。CoverPhoto by Jakub Pabis on Unsplash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吴证券,陈显帆、朱贝贝)报告摘要一、制造业投资正在强劲复苏宏观:制造业景气度持续提升,行业复苏迹象显著PMI已连续7个月保持在51%以上,当前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历史高点,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触底回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逐步回升。中观:工业机器人、机床产量数据持续好转工业机器人、注塑机、金属切削机床等通用设备的指标,可以表征制造业投资的景气度情况:工业机器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快速提升,2020年12月工业机器人产 量29706台/套,同比+32.4%。注塑机:2021年1月伯朗特机械手(注塑机用)出货量1,738台,同比+120.56%,自5月以来出货 量不断回升。二、机床是“工业之母”,千亿市场大而不强中国机床市场千亿以上规模,占全球市场的27%。2011-2012年是我国机床行业的上一轮销售高峰,整体市场规模高达近400亿美元。2012-2019年,我国机床消费额经历了8年波动式的下滑。2019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特别 是汽车、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下降的影响,我国机床市场有所下滑,但整体规模依旧维持在 220亿美元以上(1400亿人民币以上)。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机床下游行业快速复苏,带动机床行业回暖,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统计, 2020 年1-11月,协会重点联系企业金属加工机床的新增订单同比增长 16.0%,在手订单同比增长7.6%。行业整体大而不强,高端CNC机床问题尤为突出。我国机床行业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单台机床价值量较低。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例,根据机床 工具行业协会及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我国2019年生产的金属切削机床平均单价约为21.46万 元/台。而根据海关总署数据, 2019年我国进口数控机床1.03万台,平均单价折合人民币 195.89万元/台,远高于国产金属切削机床价格。国内机床市场充分竞争,三档阵营各领风骚。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跨国公司:深耕汽车、模具和航天航空等主要下游行业,保持规模效 应及技术领先优势,全球排名前十位的机床企业中,大多数直接在中国投资或者合资建厂。国有企业和具备一定技术实力和知名度的民营企业:目前民营企业在数量方面逐渐占据绝对 优势,以不足一半的资产占有贡献了近七成的主营业务收入和近乎百分之百的利润。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的众多民营企业:主攻产品加工精度要求不高,产品价格便宜的汽 车零部件粗加工、一般用途的民用产品等领域,对机床价格较敏感。三、十年周期拐点已至,2021-2024年将快速增长十年周期拐点已至,未来四年每年更新需求有望达到千亿级别。机床的一般产品寿命约为10年,而重切削、长时间运转的机床寿命在7-8年。上一轮中国机 床行业的销售高峰是在2011年前后,根据10年左右的使用寿命和更新周期,我们判断2020 年是机床行业10年周期的拐点,从2021年开始进入更新换代的高峰。我们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产量数据为基础进行测算,2021-2024年金属切削机床每年的理论 更新需求有望达80万台,假设平均单价15万/台,则每年更新的规模将达1200亿。四、格局剧变、国企退场,民营企业崛起在即行业CR10不到30%,创世纪等国产厂商已跻身市场前列根据MIR睿工业的数据,2019年排名 TOP10数控机床厂商总体业绩达到141.6 亿元,整体市场占比近30%,外资厂商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国内排名TOP10的厂商包括北京精雕(主营精雕机)、台群(创世纪)、海天以及纽威。报告节选:(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周静,代川)一、真空泵:重要通用设备,半导体应用占据主要份额真空泵:真空系统的心脏,应用领域广泛。真空泵是根据一定的工作原理,用来产 生、改善和维持真空环境的装置,是直接影响到真空成套设备性能质量的必不可少 的产品。真空泵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食品、电子等下游行业,需求量大面广。通常真空范围可划分三个等级:(1)粗低真空(Low or Rough Vacuum,LV),气 压在760至10-3Torr,主要适用于食品、化工、轻工、制药行业等;(2)高真空(High Vacuum,HV),气压在10-3至10-8Torr,主要适用于集成电路、半导体制造以及各 种镀膜工艺、各种表面加工工艺、离子注入等等;(3)超高真空(Ultra-High Vacuum, UHV),气压在10-8至10-12Torr,主要适用于材料科学分析、物理现象研究、表面分 析高纯材料制备等等。真空泵从高/超真空到粗/低真空,其产品大致可分14大类:(1)高/超真空----低温泵、 分子泵、溅射离子泵、钛升华泵、扩散泵。(2)中真空----干泵、双级旋片泵、罗茨 泵、油增压泵、水蒸气喷射泵。(3)粗/低真空----单级旋片泵、滑阀泵、液环泵、 往复式真空泵。 也可根据气体传输的原理、工组原理、结构特点等进行分类,从原理上来说,主要分 为变容式与动量式两种,根据结构特点可分为往复式、旋转式、牵引式等,不同的密 封方式、结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真空应用范围。二、半导体真空泵:百亿级产业,需求稳中向上(一)应用在半导体制造多个工艺环节真空泵应用于单晶硅制造、晶圆加工等多个环节。在半导体产业刚起步的时候,仅 有两种处理工艺需要用到真空腔。一种是只有一层金属的蒸铝工艺,另一种是在硅 片背面蒸金以便将电路芯片固定在它的管壳上,那时的真空工艺是在类似钟罩的腔 内进行的。当前,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使 用工艺腔来实现受控的真空环境。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工艺腔被构造为多腔集成设备。硅片在真空环境下从一个工艺腔传送至另一个工艺腔,避免了硅片的原始氧 化并减少了污染。半导体工业是真空泵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是当前主要的增长动力。目前真空泵已 经广泛应用在半导体制造的多个工艺环节中,包括刻蚀、镀膜、扩散等等。为了将制 造过程控制在更小的尺寸上,越来越需要以更高的精度和均匀性执行更多的半导体 制造过程步骤。为了实现这一点,半导体工艺必须在极度受控的真空环境中运行。 随着功能和电路尺寸的减小,半导体制造中的工艺步骤数量将继续增加,从而导致 真空设备需求的增加。此外,小型化还需要新的制造技术,如多模和EUV光刻技术, 这将进一步推动半导体制造商采用真空系统。半导体制造中主要应用的真空泵类型包括干式真空泵以及涡轮分子泵。较早时,油式真空泵是半导体行业中常用的真空泵种类,目前干泵成为了半导体行业最主要的 真空泵类型。与基于液体的水环泵、油封泵和蒸汽喷射系统相比,干泵设备除了能 提高速度、工艺可重复性、灵活性和生产率之外,还能够显著节省运营成本、维护成 本和安装空间。干泵设备的关键优势,不使用水或油来进行真空阶段的密封或者润 滑,因为设备的运行成本非常经济,可让用户优化真空工艺。另外,干泵消除了工艺 过程污染油或油搭载进入尾气处理系统的风险,他们不会产生废物、或者污染宝贵 的溶剂、产品或环境。干式泵是一种无油的泵送机构,用于创造真空环境。它们在真空抽气机构内不使用 润滑剂,并有一系列的监测和控制选项。干泵广泛应用于半导体领域,也应用于冶 金、涂料、干燥、太阳能等工业过程。它们也用于科学仪器,如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涡轮分子泵或涡轮泵中,涡轮转子快速旋转产生真空。涡轮泵的主要特点是转速 高。涡轮泵通常与主湿泵或干泵一起使用。它们通常用于半导体应用和研发、工业 应用和高能物理。在刻蚀和薄膜沉积设备中通常使用干泵+涡轮分子泵,将大气抽至一定真空使得符合 工艺的需求。由于干泵抽真空的能力有限,需要配上涡轮分子泵将环境抽至高真空。 根据Edwards官网,一个月产4万片的晶圆厂,需要1000个减排系统,2000个干泵, 以及至少500个涡轮分子泵。其中干泵和减排系统直接出售给铸造厂和集成设备制造 商,供其在制造过程中使用,涡轮分子泵直接出售给设备制造商,以便集成到其工 艺工具中。(二)百亿级产业,存量市场奠定需求稳中向上半导体真空市场规模占同期半导体设备销售额的3%~4%。根据SEMI(国际半导体 设备与材料协会),2017-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销售额566/645/598/689亿美 元,结合前文提到的半导体真空市场规模(2017-2019年约19/20/21亿美元),真空 泵占同期半导体设备销售额的3%~4%。真空泵还需要定期维护,服务市场也是重要 的一部分,例如Altas真空部门每年服务收入占到该部门收入的25%。根据Edwards, 公司的大多数真空泵的使用寿命在10年到20年之间,并在这段时间内经历4到10次 预定的再制造过程。对于某些客户,真空泵和减排系统每天24小时、每周7天运行, 因此除了再制造外,还需要定期维护。我们估计,用于超清洁环境的干泵通常需要 每4至5年维修一次,但建议在更严格的工艺下运行的泵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维修。进一步地,我们按照每年新增晶圆产能和目前装机产能测算了全球半导体真空泵每 年增量需求与更新需求。参考Edward的数据,我们的测算包含了以下关键假设:(1)假设每月4万片产能的12寸晶圆产线需要干式真空泵2000台,涡轮分子泵500 台;(2)平均更新年限假定为10年(每年更换存量真空泵的10%);(3)半导体 用干式真空泵价格假定15万元/台,分子泵假定12万元/台;(4)服务市场为总需求 规模的25%,即为设备需求1/3。(2019年Altas真空部门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5%)。 (5)2025年的装机预测取IC Insights的估计值,2021-2025年我们根据2025年的装 机预测做了平滑处理。测算结果如下:(1)存量需求占据主导,支撑需求稳中向上。根据测算,存量真空泵的更新与服务 市场占整个设备市场的60%~70%左右,庞大的存量市场保证了半导体真空泵的稳定 需求。(2)预计2025年全球半导体领域真空泵市场需求超过200亿。根据IC Insights,2020 年全球装机产能合计923.11万片/月(折算成12寸晶圆,下同),预计到2025年全球 装机产能1252万片。据此测算,2019年半导体真空泵的设备与服务需求约130亿元, 与ISVT的估计相近。预计到2025年全球半导体真空泵的设备与服务需求达到217亿 元,其中设备需求约162亿元,服务需求约54亿元。遵循同样的思路,并对国内装机的全球占比作出假设,我们可以对国内的半导体真 空泵市场规模进行测算,并假设国内装机占全球装机的比例逐渐上升。根据测算,2021-2025年国内半导体真空泵设备的市场空间分别为33/32/35/39/43亿 元;加上服务的需求,则同时期设备及服务的总需求为44/43/47/52/57亿元,未来5 年复合增长率为7.5%,保持稳定增长。三、光伏真空泵:下游扩产积极,需求快速扩张(一)光伏行业:碳中和目标下,需求确定性强太阳能组件价格大幅下降,带动光伏电站投资成本下降,经济性显现。根据CPIA的 数据,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价格从2007年的约36元/W降低到2020年的1.57元/W,下 降幅度达95.6%,带动光伏电站投资的系统成本从60元/W左右下降到3.99元/W。由于各国的电价不同,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在不同地区陆续实现平价上网, 2020年中青海海南州的竞价项目中标电价为0.2427元/W已经低于当地的煤电上网 电价,光伏发电的经济性逐渐显现。碳中和目标下,光伏装机需求确定性强。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 中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欧洲美国等 均提出了各自的减能减排政策。在经济性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光伏发电新增装机 预计将迎来较快增长,根据CPIA的预测,2021年国内新增装机在55-65GW,全球装 机规模在150-170GW,十四五期间,国内年均新增装机70-90GW,全球年均新增装 机210-260GW。(二)真空泵:受益下游积极扩产,需求快速扩张太阳能电池的若干生产过程与半导体类似,包括拉晶、镀膜等,也会用到干式真空 泵。干式真空泵可用于光伏产业链中硅片的拉晶环节、电池片的钝化镀膜环节 (PECVD/ALD设备)、组件的层压环节等。根据捷佳伟创的招股说明书,以其PECVD 设备为例,干式真空泵为PECVD设备中成本占比最大的零部件, 2015-2017年,干 式真空泵在PECVD设备中的价值量占比为11.4%/12.2%/12.7%。根据中科仪的招股说明书,晶体生长和硅片生产每GW需要约200台干式真空泵,单 价约7万元,同时假设真空泵的受用寿命为10年,每台真空泵每年需要的维保费用为 3万元。由此我们可以估计硅片环节对真空泵设备的需求规模。2020-2022年硅片环节对真空泵的设备与维保需求规模约22.6/28.6/35.6亿元。继续 沿用上文的硅片扩产数据,我们可以得到2020-2022年拉晶环节对真空泵的新增设 备需求规模约12.7/13.3/14.5亿元,与上文通过价值量计算的市场规模相似,考虑存 量真空泵的更新与真空泵的维保费用之后,同时期设备与维保的市场规模约 22.6/28.6/35.6亿元,复合增长率约25.5%,维持高速增长状态。通过假设国内与全球的新增装机规模、PERC+/HJT等不同技术路线的产能占比以及 镀膜设备在不同技术路线中的价值量占比等(由于技术路线迭代变化,近年电池片 环节设备更新较快,故未考虑真空泵的存量更新),我们可以测算电池片环节的真 空泵需求规模。2020-2022年电池片环节(PECVD、ALD等镀膜设备)对真空泵的设备需求规模约 6.5/9.8/11.7亿元,同期组件环节(层压设备)对真空泵的需求规模约0.8/1.2/1.2亿 元,加上硅片环节的设备需求,整个光伏行业对真空泵的设备需求为21.7/27.0/31.2 亿元,再加上服务维保市场,光伏行业对真空泵的设备与服务需求规模约 33.5/45.0/55.5亿元,复合增长率28.7%,保持高速增长。(三)国产替代正当时,有望持续深入降本贯穿于太阳能电池的整个发展过程,设备降本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前文已经提 到组件价格的大幅下降,与之同时发生的则是随着设备的国产化与产能的逐步上升, 设备投资额的大幅度下降,根据CPIA的数据,PERC产线从2016年的6亿元/GW降低 到2020年的2.25亿/GW,下降幅度达62.5%,2020年TOPCon的产线投资额为2.7亿 元/GW,HJT的产线投资额为4.5-5.5亿/GW,在PERC+/TOPCon/HJT等多种技术路 线并行、竞争焦灼的现阶段,设备投资额将是决定技术路线走向的重要一环,而将 若干零部件国产化将会是设备降本的一个有效驱动因素。国产替代趋势下,国产真空泵行业将受益。以电池片设备龙头厂商捷佳伟创为例, 出于配合电池片厂商降本以及保持市场份额的需要,近年捷佳的PECVD设备均价与 毛利率一直在下降。出于降本与提高利润率的需要,以捷佳为代表的电池片设备厂商完全有动力切入到国产真空泵。而根据据捷佳的招股说明书,捷佳的干式真空泵 主要来自于Pfeiffer Vacuum SAS(德国普发),根据汉钟2021年1月在投资者问答 平台上对投资者的答复,汉钟的真空产品已经供货捷佳伟创。四、行业高度集中,龙头深耕真空领域(一)全球半导体真空泵行业高度集中全球真空领域的主要公司有Edwards(英国,被Atlas收购)、Pfeiffer Vacuum(普 发,德国)、Ebara(荏原,日本)、Kashiyama(坚山工业,日本)等,其中Atlas、 Pfeiffer、Ebara均为上市公司,2020年Atlas营收约109亿美元,Eraba约49亿美元, Pfeiffer还未披露2020年财务数据,2019年营收约7.9亿美元,这几家龙头公司均为 成立多年的百年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技术实力雄厚。以2019年为例,以Atlas真空部门的收入约26.9亿美元、Pfeiffer Vacuum公司收入约 7.1亿美元作为两大公司真空收入的近似,同年全球真空市场规模45.4亿欧元(约51 亿美元),我们可以得到Atlas的市占率约53%,处于绝对龙头,Pfeiffer市占率约13.9% (因为包含其他业务,略有高估),全球真空市场集中度较高,龙头市占率领先。(二)Edwards/Atlas:真空领域绝对龙头,产品布局全面Atlas(阿特拉斯·科普柯,瑞典)成立于1873年,以铁路设备起家,后陆续切入气 动工具、压缩机、船用发动机、柴油机等,经过不断的兼并与剥离,目前集团有4块 业务,分别是真空业务、压缩技术、工业技术、动力技术。真空业务(Vacuum Technique)提供真空产品、排气管理系统、阀门以及其他相关 产品,具体产品包括:(1)油封旋片真空泵;(2)干式真空泵;(3)涡轮分子泵; (4)液环真空泵;(5)减排和综合系统;(6)低温泵等;可用于半导体、平板显 示、LED、太阳能、光学涂层、科学研究等行业,与ISTV的定义基本相同;除去设 备之外,这部分还包括减排系统、设备监控、现场服务、备件、润滑油等。2020年Atlas收入约108.8亿美元,其中真空部门收入约27亿美元,占比24.7%,真空 部门近三年的复合增长率约5.6%,营业利润率介于22%~25%之间。以2019年为例,Atlas的真空部门收入构成有3个维度可进行拆分,从区域来看,以 来自亚洲和大洋洲的收入为主,占比达到58%,其次为北美(25%),欧洲(15%), 非洲/中东地区(2%)。分应用领域来看,电子行业收入占比达到65%,通用制造业 和加工工业分别占比18%、13%。以2019年为例,从服务占比来看,真空部门服务占比25%,压缩技术部门占比43%, 工业技术部门服务占比28%,动力技术占比42%,可以看出在这个行业服务占比非 常重要,而真空部门的服务收入占比最低,估计为真空部门的设备价值量较高所致。Atlas在真空领域进行布局,持续收购公司。继2014年收购Edwards,Atlas于2016 年收购了另一家真空技术领域的领导者德国leybold(莱宝),并于2017年单独设立 真空技术部门,2019年7月Atlas收购了Brooks(布鲁克斯)的低温业务,此次收购 包括低温泵运营公司、以及Brooks在爱发科低温真空(Ulvac Cryogenics)有限公司 50%的股份,进一步增强了其真空业务的全球竞争力。Edwards是真空领域和减排系统的全球领导者,拥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1919年成 立,以真空设备起家,1975年就已经覆盖全球75个国家,公司发展比较关键的节点 是1984年推出了无油干泵,2014年被Atlas收购。产品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分析仪器(电 子显微镜、质谱仪、实验室等)、化工、食品加工、研究机构、发电解决方案、工业 解决方案、半导体、平板显示、可再生能源(太阳能、LED照明、储能等)。从公司的产品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司的真空泵随之不断 进步,一个是技术上,不断的进行技术开发以符合下游客户的需求,产品呈系列化, 另一个是能耗上的不断降低(半导体行业为用电大户),为客户创造收益。2014年Edwards营业收入约7亿英镑。分部门收入结构,以2012年为例,半导体真空 泵占比37.3%、通用真空泵占比28.4%、新兴技术领域真空泵占比7.0%,另外服务收 入占比达到27.3%。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客户包括晶圆厂以及半导体设备商。2010- 2012年公司最大客户是三星,收入占比分别达到15.1%、13.6%、13.4%。从收入规模看(由于14年被收购,仅能获得截止2014年数据),Edwards收入增长 与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的增长非常一致,收入增长的最大动力来自于半导体领域。 在上一轮半导体设备行业的顶点2011年,Edwards的收入最高达到7.0亿英镑,当年 毛利率36.8%,净利润0.52亿英镑。而受益此轮半导体行业景气周期,2020年Atlas 的真空技术部门收入达到约21.1亿英镑,其中主要的收购仅在2016年。(三)Pfeiffer Vacuum:涡轮分子泵开创者,致力于真空领域公司于1890年成立,以电灯泡的真空设备起家,1951年开发了用于核工业的真空泵, 从此公司真空泵业务开始向多领域扩张,1958年公司发明并推出分子泵,1985年发 明分流涡轮分子泵, 2010年兼并了阿尔卡特朗讯的真空技术部门“adixen”,2019 年10月公司在我国江苏无锡建厂,为真空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的产品组合包括真空产生、测量与分析、安装工具、真空系统、真空单元、捡漏 设备等,可以提供各种复杂的真空系统解决方案。公司产品系列齐全,可为不同制程要求提供产品组合。以半导体的PVD(物理气相 沉积)为例,要求在10-3 至 10-7 Torr范围的高真空范围内运行,需使用干式粗抽泵、 涡轮泵以及低温泵,普发提供的A4H系列是专用于 PVD 应用的全系列干式泵和磁 悬浮涡轮泵,ATH M涡轮泵也已获得许多OEM客户的认证。2015-2019年,普发的收入从5.01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7.1亿美元,复合增长率 9.0%,2018年曾经达到7.8亿美元,2019年受半导体行业投资不景气收入有所下滑, 同期营业利润从6501万美元增长到7274万美元,营业利润率在13%左右,2018年最 高达到14.6%。从收入的拆分来看:(1)按产品拉看,绝大部分为真空产品,公司产品分为Turbopumps(涡轮泵,针 对高真空和超高真空)、Instruments and components(仪器部件)、Backing pumps (支撑泵,针对低真空和中真空)、Service(服务,培训、备品备件等)、Systems (系统,针对多级真空等)。2015-2019年,各产品的占比均有所变化,涡轮泵从32.1%下降到29.2%,支撑泵从22.7%下降到19.6%,仪器部件从21.9%上升到30.3%,真 空系统从2.0%上升到3.1%,除去仪器部件占比大幅上升外,其余部分均保持相对稳 定状态。(2)按下游应用领域,与ISTV的分类类似,公司将客户分为半导体(主要使用中大 型支撑泵、涡轮分子泵、测量仪器)、工业(用于电动车、太阳能热发电、冶金、空 调制冷等)、分析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科研(泵、质谱仪、检漏仪等,用于 研究所等)、涂层(平面显示、纺织、OLED、LED、太阳能电池等)。半导体为其 中最大的部分,2015年到2019年,半导体行业的收入占比从31.0%上升到35.2%, 最高达38.4%,工业应用从25.5%下降到23.6%,分析测试从20.3%下降到18.7%, 科研行业从10.9%上升到11.9%,期间最高达到过15.1%(2018年),涂层部分从12.3% 下降到10.5%。(四)Ebara:日本百年企业,干式真空泵积累深厚Ebara成立于1912年,目前旗下有3块业务,分别是:(1)流体机械及系统,主要包 括泵、压缩机、涡轮机、鼓风机等,主要用于石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等;(2) 环境工程,包括市政垃圾焚烧厂、工业垃圾焚烧厂、水处理厂等;(3)精密器械, 包括干式真空泵、CMP(化学机械抛光)设备、电镀设备及排气处理设备,主要用 于半导体、平板显示、LED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根据公司的介绍文件,公司在液化 天然气泵领域全球市占率第一,在CMP系统和干泵领域全球市占率第二。公司2020 年营业收入约49.1亿美元,流体机械及系统部门占约60%,精密器械部门占约27%, 环境工程部门占约13%。从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12~1944年,主要致力于水 利基础设施;(2)1945~1980年,趁着战后日本重建,公司介入风力&水力发电、 垃圾焚烧业务;(3)1980~2000年,介入半导体设备,1986年推出干式真空泵设备, 1987年推出减排设备,1992年推出CPM设备;(4)2000年之后,可持续增长阶段, 致力于能源节约产品与循环利用技术。2016-2020年,公司精密器械部门的收入从约7.8亿美元上升到13.2亿美元,年复合 增长率约13.8%,同期营业利润率从约12.5%下降到8.1%,根据公司2020年的年报, 公司精密器械部门的营业利润率的目标为12%。精密器械部门的收入拆分来看,(1)应用领域。2019年半导体收入占比90%,其他 占比10%。(2)产品和服务角度。2019年服务收入占比34.7%,产品收入占比65.3%。从海外龙头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企业发展历史长,长期致力于真空领域,产品系列齐全,技术壁垒较高,除去 真空泵之外,还可以提供包括捡漏、真空计在内的真空综合解决方案。(2)布局广泛,除去真空领域之外,利用泵领域的通用知识,从事压缩机、涡轮机 等通用制造业,极大的发挥了技术的共享作用。(3)不断兼并,在相似领域进行相关的收购兼并,获得相关技术并发挥协作作用。五、国产化大幕已开启,未来可期国内企业在光伏领域已有较大突破,半导体领域逐步切入。根据汉钟精机的年报, 公司的真空产品在光伏产业深耕多年,已经实现大批量供货以及长时间可靠运行, 以优异的性价比赢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根据中科仪的招股说明书,中科仪的真空 产品已经被隆基、晶盛机电、平煤隆基等光伏客户大批量采用,并且进入了长江存 储、上海积塔等半导体客户。以汉钟精机和中科仪为代表的国产真空泵企业,已在 光伏行业取得不错成绩,并且随着产品性能的不断进步以及光伏行业对降本的不断 追求,预计在光伏行业的突破将继续进行。半导体行业对真空泵的要求更高,国产 真空泵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技术探索和验证,但是国产化的进程已经开始,预计将 逐步提高市场份额。各家由于各自发展的历程不同,干式泵的布局亦有所不同。根据各家官网的产品介 绍来看,Edwards作为真空领域绝对的领先者,产品系列最全,各种结构的真空泵均 有布局;Ebara以罗茨泵为主;Kashiyama以罗茨泵和螺杆泵为主。反观国内,汉钟 精机作为螺杆泵的龙头,真空泵以螺杆式为主,旋片泵也有所布局;中科仪以涡旋 泵和罗茨泵为主;中科科仪以分子泵、旋片泵为主。罗茨泵、涡旋式、螺杆式均是干式真空泵的主流结构,均为变容式真空泵,根据中科 仪的招股说明书,(1)罗茨干泵内装有两个相反方向同步旋转的叶形转子,转子间、转子与泵壳内壁 间有细小间隙而互不接触的一种变容真空泵,主要的真空度应用范围是10 -3~105Pa;(2)涡旋干泵通过两个涡旋盘的转动,在两个涡旋盘之间不断产生周期性变化的新月形状小腔,达到压缩气体的效果,主要的真空度应用范围是10 -1~105Pa;(3)螺杆干泵是利用一对螺杆,在泵壳内做同步高速反向旋转而产生的吸气和排气 达到压缩气体的效果,主要的真空度应用范围是10 -2~105Pa。从真空度的应用范围来看,罗茨干泵最广,螺杆干泵次之,最后是涡旋干泵,三者主 要应用于粗真空(1.3×10-1~10 5Pa)与部分高真空(1.3×10-6~1.3×10-1Pa)领域,要 达到更高的超高真空(1.3×10-10~1.3×10-6 Pa)需要叠加涡轮泵、分子泵等。与干式泵大多为变容真空泵不同,分子泵的是一种动量真空泵,是利用高速旋转的 转子把动量传输给气体分子,使之获得定向速度,从而被压缩、被驱向排气口后为 前级抽走的一种真空泵,主要用于实现高真空,应用领域与干式真空泵有所差异。(一)汉钟精机:螺杆泵龙头,充分受益光伏与半导体的扩产与国产化公司主要产品有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和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中国大陆颇有实力的压缩机生产厂家。按照产品分类,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制冷产 品、空压产品、真空产品、铸件产品、零件及维修。2019年总收入18.07亿元,其中 真空产品收入3.69亿元,占总收入的20.43%,根据公司的业绩快报,2020年营业收 入22.73亿元,同比增加25.78%。真空产品收入快速增长,毛利率维持高位。目前公司的真空产品主要应用在光伏领 域。受益于光伏行业积极扩产,公司真空业务近几年快速增长。2018年和2019年真 空产品收入分别为2.73/3.69亿元,同比增长18.2%/35.2%;2020年上半年真空产品 收入1.92亿元,同比增加86.5%,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近年真空产品的毛利率稳定在 40%左右。20H1真空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升至21.87%。在半导体真空泵方面,根据2019年年报,2019 年公司干式真空泵在国内半导体一 线大厂及设备厂都已导入,产品符合业界需求,并可与欧、日国际真空泵大厂在产 品性能规格等方面竞争。在半导体行业的拉晶、LL、Etching、CVD、ALD、封装、 测试等清洁或严苛制程公司真空泵都能使用。目前在台湾已有半导体产业公司在使 用公司真空泵,大陆市场已在积极开拓中,且已有厂商开始陆续下单。汉钟以螺旋式干泵为主。根据公司21年3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公司的螺旋干式 真空泵主要应用于光伏行业、半导体行业、新能源行业等,应用于光伏行业的占比 最高,而其中又以光伏硅片的拉晶环节以及电池片环节为主,在光伏行业已经赢得 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主要客户包括晶盛机电、隆基、捷佳伟创、晶科等。汉钟精机拥有半导体用干式真空泵全系列产品。经过不断地技术改善和优化,目前 公司已有能满足半导体最先进工艺的全系列中真空干式真空泵产品,公司产品真空 产品抽气量达到80-7000m3 /h,可满足各制程抽气需求,并拥有SEMI 安全基准验证 证书,根据公司年报,目前有以下三个系列运用在各半导体工艺中:(1)PMF:体积超小,超高效节能机型,适用于Load Lock、TR、Metrology等干净 制程;(2)iPM:体积小、节能,适用于一般严苛工艺腔,诸如PVD、Ashing、ETCH、 IPM 等工艺;(3)iPH:抗沾黏、腐蚀、热氮气系统、壳体温度控制,适用于严苛 工艺腔,诸如CVD、ALD 等工艺。(二)中科仪:国内涡旋泵龙头,技术积累深厚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中科仪)是真空仪器设备制造企业, 主要业务包括真空科研设备、LED高端装备设备(包括PECVD、晶体生长炉等)、 真空干泵及技术服务。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在干式真空泵领域具有近20年的 产品研发和生产经验,承担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02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 备”(“04专项”)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公司的干式真空泵产品已在中芯国际、长江 存储、上海华力、北方华创等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及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工艺 验证并批量应用,在光伏领域,公司干式真空泵产品已被隆基股份、晶盛机电等龙 头企业大批量采购使用。当前中科仪的真空干泵业务正处于快速增长态势。根据中科仪的招股说明书,2019 年公司销售真空干泵2546台,销售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97.8%,2020年前半年 销售真空干泵1795台,销售收入1.24亿元,延续高增长态势。2019年公司真空干泵 产能2400台/年左右,产能利用率126.70%,公司的募投项目《干式真空泵产业化建 设项目》,计划投入7亿元形成20040台/年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创收能力。中科仪干式真空泵主要为罗茨干泵与涡旋干泵。罗茨干泵分为三大系列:L系列产品 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清洁工艺制程,如装载、传输;M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中等工艺制程,如刻蚀;H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苛刻工艺制程,如CVD;涡旋干泵分为双侧无油式和单侧屏蔽式两大系列。中科仪干式真空泵已被光伏与半导体头部客户采用,产品力获认可。根据公司招股 说明书,中科仪的主要客户包括隆基、晶盛机电等光伏行业制造/设备头部客户,以 及长江存储、上海积塔、北方华创等半导体行业制造/设备头部客户,来自半导体行 业的收入估计在20%以上,产品力获得认可。(三)中科科仪:致力于分子泵、旋片泵,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中科科仪),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 研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是中国科学院首家事业单位整体转改制企 业。中科科仪曾经承担了多个国家重要科研攻关项目,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扫描 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涡轮分子泵、第一台商用氦质谱检漏仪、第一台磁悬浮分子泵 等,技术创新实力雄厚,被评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首批通过的国家级高 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营业务是科学仪器设备及半导体等产业设备核心零部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 销售,主要真空泵产品是分子泵及旋片泵,真空仪器主要包括检漏仪、充气回收检 漏系统、空间环境模拟系统、大科学真空配套及真空镀膜设备等产品。与一般的干式泵不同,分子泵主要应用于高真空和超高真空度范围(约 10-8~10- 1Pa),干式泵主要应用于低真空度范围(约 10-3~105Pa)。干式真空泵在大气压 强下独立使用实现低真空,而分子泵的正常工作需要一定的启动压强,其无法在大 气压强下直接工作,分子泵的正常工作要求连接干式真空泵等低真空泵种作为前级 预抽真空泵使用,分子泵作为二级泵使用。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