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召开全市教研工作会议暨品质课堂深化行动培训会议天月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召开全市教研工作会议暨品质课堂深化行动培训会议

3月2日,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组织召开2021年绍兴市教研工作暨品质课堂深化行动培训会议。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直播,分区域集中观看的方式进行。全市教研系统近两百位教研员首次齐聚云端,共同学习和探讨了教研工作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新起点、新转型、新追求。绍兴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丁初效出席本次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丁初效强调,教研机构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丁初效指出,教研员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努力坚持和完善基础教育教研制度和治理体系,凝神聚气谋划教研改革和转型发展。要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放大服务成果,进一步凸显“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的职能定位;要亲临课堂一线、带头解决问题、坚持实战研究,让教研员说话有底气,评课有依据,研究有支撑,成果有意义;要重学习、重协作、重奉献,教研员要凭借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赢得社会的地位和别人的尊重。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书记赵新鸿向全市教研系统全体研训人员介绍了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领导班子调整后中层以上干部的基本分工情况。并从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方面提出了实现三个转变,明确四个定位的要求。赵新鸿指出,全体教研员一是要转变角色、二是要转变教研方式、三是要由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转变;要明确四个定位:一是工作定位、二是研究定位、三是服务定位、四是发展定位。随后,与会人员还听取了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部主任任雪明关于《适应新课程的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变革》的主旨报告。任主任从新时代、新形势背景下教育的新要求切入,围绕“顶层设计”“核心素养”“目标引领”“整体设计”“教学变革”“深度学习”等关键词阐述了新时期课堂教学变革的目标内涵和实践路径。仰望星空又接地气的报告给老师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来源: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钉子户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组织“进革命老区、讲越地英烈、促快乐学习”活动强化党史学习教育

3月19日,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教研员及部分党员前往绍兴革命老区——诸暨马剑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播员。教研员和党员同志们探访了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成立地,了解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队的相关事迹。并来到马剑镇中心小学,开展学习方法、学科知识、革命历史故事、心理健康讲座、歌曲学唱等送教活动。从马剑的革命历史出发,为学生们上了《越地英烈》专题课,开展了《如何与手机相处》讲座、教唱《萱草花》等相关活动,通过课堂与学生深度交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学习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来源: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鳲鸠

聚焦课堂 提升品质——绍兴市2020年“品质课堂”深化行动现场推进会顺利进行

12月18日,绍兴市2020年“品质课堂”深化行动现场推进会在上虞区崧厦街道中心小学举行,各区(县、市)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分管领导,绍兴市“品质课堂”深化行动首批在研项目负责人,各区(县、市)小学、初中、高中分管校长及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绍兴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丁初效和上虞区教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华相炯出席活动。 开幕式由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党总支书记赵新鸿主持。开幕式上,丁初效副局长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我市启动“品质课堂”深化行动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并就如何深化“品质课堂”行动提出了“以课堂问题为导向”“核心素养为取向”“改进要指向教师”“教学要面向学生”等四个研究导向。同时,殷切希望“品质课堂”能更多地出现在普通学校之中,出现在学校常态课堂之中,并更多地发现教师的课堂改变。与会人员听取了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部主任任雪明关于《适应新课程的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变革》的主旨报告。任主任从新时代、新形势背景下教育的新要求切入,围绕“顶层设计”“核心素养”“目标引领”“整体设计”“教学变革”“深度学习”等关键词阐述了新时期课堂教学变革的目标内涵和实践路径。上虞区教师发展中心和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交流介绍了近年来两地推进“品质课堂”深化行动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策略。会议还开展了课例观摩、典型项目经验分享等活动,与会人员观摩了崧厦街道中心小学李瑄瑜的“童慧语文”展示课《纸船与风筝》。来自各区、县(市)的六位项目负责人就“童慧语文课堂的基本样态”“小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功能性习作教学的基本策略”“童心课堂的基本特征和教学方略”“自主思学课堂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学科德育融合的ACDMB范式”等不同主题,以不同视角展示了我市首批在研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会议最后,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戴军熔作题为《区域品质课堂变革的重构与催生》的活动主题报告。她要求各个项目实施学校从“跟跑”“并跑”走向“领跑”、从“被动”到“主动”、从“取经”到“写经”,以深化课堂为契机,积极探索,主动作为;积极实践,主动梳理;积极研究,主动推广。【来源: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屡空

名师引领促成长 交流研讨共提升——“浙江省莫国夫名师网络工作室”走进王充小学

9月18日下午,地处虞南的绍兴市上虞区王充小学迎来了浙江省莫国夫名师网络工作室送教活动。工作室骨干成员、松厦街道中心小学、丰惠镇中心小学、盖北镇中心小学部分教师、章镇学区兄弟学校教师代表和王充小学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活动。本次送教活动分工作室名师示范课展示、工作室骨干成员课堂观察与交流、工作室导师作微讲座、提问互动等环节有序展开。在名师示范课展示中,浙江省莫国夫名师网络工作室成员,绍兴市学科带头人,嵊州市剡山小学徐萍老师执教了《快乐读书吧》示范课。徐萍通过让学生“看封面找信息”、“看题目猜内容”、“看文字想画面”、“看插图猜故事”等学习策略,带领孩子们开启了童话的阅读之旅。一系列教学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注重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并获得了分享阅读带来的喜悦。在课堂观察与交流环节中,全国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大赛的最高奖获得者,来自上虞区阳光学校的王铁青老师和王充小学四位年轻教师就课堂中各自聚焦观察的学生的学习表现,跟与会的教师一起交流心得,畅谈感受,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随后,浙江省特级教师,来自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莫国夫老师做了《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的专题讲座。莫国夫从“为什么要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和“如何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两个方面阐述了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教师明白《快乐读书吧》这块教材内容的编写初衷,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最后,与会教师就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之处与专家和同行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受益匪浅。此次活动为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对广大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帮扶作用。与会教师普遍感觉收获颇丰:开了眼界,学到不少新理念和新教法,对以后教育教学实践启发很大。

升车

天香小学重抓教学研究工作为学校内涵发展按下快进键

近日,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传来喜讯,天香小学校长樊曹阳主持的课题《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六艺”课程实践与研究》,和青年教师陈佳娣主持的课题《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作业评价模式改革的研究》,在绍兴市优秀课题成果评比中分获基础教育类和学科教改项目类一等奖。这是天香小学数年来深耕细研结出的花朵之一,对学校教师来说,这更是方向引领和激励鼓舞。据介绍,2017年8月重组的天香小学,将教学研究作为学校发展和师资提升的重要突破口,在教学科研上积极实施“保底线、寻突破”的策略,在学校中营造“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空,学然后知不足”的良好氛围。越来越多勤学奋进的教师,在学、教、研的路上大步前行,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按下了快进键。教师成长的背后,是学校倾心搭建专业发展平台“这几年的专业发展之路,我和我的学校是肩并肩在成长。”1986年生人的陈佳娣,是天香小学最年轻的教师之一。2017年,她随原梁湖镇小一同并入天香小学,和学校一起奋力追寻教育未来。“学校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参加区名师高徒结对活动,引进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给我们参加各级评比的机会等。”从教13年的陈佳娣,现任四年级数学教师和班主任,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她积极投身教学研究,成长迅速。“忙”,是她对自己生活的总结,但同时,她也乐在其中,收获专业成长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陈佳娣回忆,在学校教研组的全力帮助下,她喜获上虞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之后,她代表上虞前往绍兴参赛。参赛前的几周时间,她几乎每天都早出晚归备课、磨课,更没有休息日。几次踩着夜色归家时,都要将已熟睡的门卫保安师傅叫醒开门。勤下苦功带来的是快速提升,她在绍兴市优质课评比中斩获了一等奖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近两年,她又将目光投注到论文、案例的研究写作中,借助学校申报省级课题、邀请名家指导的机会充实自己,取得绍兴市课改项目一等奖等亮眼成绩。目前,她手头还有两个上虞区级项目正在进行中。“陈佳娣老师是我们重点培养对象之一。”校长樊曹阳介绍,天香小学教学科研上实施“保底线、寻突破”的策略,即:对大部分教师,坚持做好常态化管理,保住业务能力底线;对重点培养对象,通过精指导、搭平台、给压力等形式进行重点培养,也对其提出更高要求,确保他们能带头有所突破。同时,行政带头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论文写作、磨课开课、课程改革等活动。去年,副校长何立坤牵头的《弥漫香味的“乡土课程”》群被评为绍兴市精品课程群。学校还调整了“奖教金”奖励办法,更凸显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校新增立项课题省级1个、市级8个、区级6个;结题课题获得绍兴市一等奖2个,上虞区一、二、三等奖6个;获得绍兴市级优质课一等奖1人,绍兴市录像课一等奖1人,上虞区优质课一等奖3人,上虞区智慧课堂一等奖2人,阅读指导课一等奖1人;获评绍兴市级精品课程群1个,区级精品课程3个,绍兴市示范性学科教室1间;省市外交流课3堂。教师论文在省、市、区获奖和发表达到40余篇…… “整体教研氛围良好,个体教研成果鲜明”的良好局面已然逐步形成。一块平板的背后,是“智慧天香”沃土孕育百花盛放 教学研究工作,无疑是一项枯燥、单调、不容易出成果,得耐得住寂寞,得细水长流慢慢积累的工作。但一块平板,却为很多天香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之路增色。原来,天香小学在组建之初,就提出了创建“国学天香”“智慧天香”“活力天香”特色,打造“学在天香”品牌的办学目标。学校配备一流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装备,并及早开始了关于智慧教育教学的探索实践。特别是2018年,学校率先引进平板教学,为当时的三年级学生人手配备一台平板电脑。教师利用平板进行更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学的“点对点评价”,实时的“数据统计”等,为教师第一时间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们的教学研究能力也随着智慧天香建设的推进逐步提升。 “我校40周岁以下的老师不到35%,引入平板教学、同步课堂等新教学方式后,倒逼着教师们去学习实践,提升信息化素养,更有众多教师开展了基于平板等现代化设备的学科教学研究,成绩斐然。”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何立坤介绍,智慧天香的建设过程,促使教师的教学研究真正从学情、教情、校情出发,达到了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目的。近年,绍兴市中小学劳动与技术“品质智慧课堂”录像课评比一等奖、绍兴市优秀“智慧教育创新案例”、“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科评比二等奖等诸多成绩的取得,都立足于学校“智慧天香”建设基础之上。据了解,天香小学目前正在进行精准化作业评价改革,是以移动平板为支撑,对学生的作业,特别是回家作业,进行教师、家长、学生间的即时性、交互式评价,力争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向评价模式,使得评价方式更加及时、无限制、全面、客观、智慧。这一改革过程中,教师必然和学生共同行走在学习成长之路上,也必将催开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另一朵花蕾。

孝悌

看了看隔壁的“双一流”数,这个“土豪”省慌了

提到浙江,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有钱”。可即使浙江再有钱,每次谈论到这个话题时,浙江人民心中难免隐隐作痛——这个2019年GDP总量位于全国第四的经济强省,只有三所“双一流”高校,其高等教育实力与经济实力极不匹配。更尴尬的是,同处长三角地区的“邻居”江苏和上海均是“高教重镇”,不仅坐拥顶尖名校,而且强校林立,论高教综合实力浙江完全无法与之抗衡;另一个“兄弟”省份安徽除了同样拥有“华五名校”外,也有另外两所“双一流”作为支撑,两地经济发展水平虽有差距,但高教实力已难分伯仲。一样有钱的,自己的“双一流”数只是别人的零头;GDP是别人的近两倍,“双一流”数量却是相同,如此对比下来真是扎心无比。长三角“土豪”,竟然缺少好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之前,整个浙江省仅有浙江大学这一个985/211大学,当时的浙江高考生若省内择校,要么“一步登天”入浙大,要么“就此沉沦”上普本。之后中国美术学院和宁波大学成功入选“双一流”,才稍稍缓解了浙江长期以来的高教疲软之态。可是由于艺术类高校中国美术学院招生、办学性质特殊,实际上对于大部分浙江考生而言,省内只有浙江大学和宁波大学这两所“双一流”可供报考选择。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浙江大学高居全国第3,一枝独秀,接下来便是排名第68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和第75的宁波大学,和浙大之间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浙江高校共有44个A类学科,均是杭州高校,且其中浙江大学就占了39个A类学科,夸张点说,浙江大学凭一己之力撑起了浙江高教的半壁江山。依托于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千年文脉传承,以及稳固的经济地位,浙江的高教应当是枝繁叶茂,为何会出现仅有浙江大学这一所一流大学的现状呢?在此前的《这些城市的好大学数量,配不上它们的GDP》一文中,软科(ID:zuihaodaxue)就曾分析过,浙江高教长期以来的疲软之态源于1952年院系调整,正处鼎盛时期的浙江大学被拆分,当时的之江大学更是被直接调整解散。浙江大学重组为若干所院校,后分别开枝散叶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合并,而当时从而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然而在并校前,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都通过了211工程的预审,这就导致了在合并后,整个浙江省仅剩浙江大学一所“211”大学。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文电处对于“为何浙江只有一所211大学(浙大)”给出的回复(图源:领导留言板)一个省的高教命运,就这样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无可避免地改变了。诚然,当初的决策的确可能是当时形势下的最优解,也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时移世易,“命运所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明了价格”。地方高校,加速觉醒2014年,浙江省选择主动出击。这一年“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 正式启动,在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高校名单中,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所高校上榜。对于遴选入围的高校,浙江省表示加大财政投入,由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扩大重点建设高校在资金使用上的自主权。图源:浙江省人民政府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浙江就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和宁波大学成功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虽然除了浙江大学之外的浙江省高校均是地方高校,但是这个富饶的东部省份从未亏待过这片土地上的大学。2020年浙江省各地方高校的年度预算中,浙江工业大学更是高达32.50亿元,超过了相当一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宁波大学的预算也不低,为26.55亿元。如此大力度的财政投入之下,许多高校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据软科(ID:zuihaodaxue)统计,2016年至2019年期间,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5所杭州的“双非”高校都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三大奖”。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被评为A-学科;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浙江理工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居于全国第2名。2018年在杭州成立的新兴高校西湖大学,自筹创初期就话题不断,在科研方面接连产出一流成果,发展势头迅猛。2020年短短一年时间内,西湖大学已经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发表了4篇Nature & Science论文。就在2020年12月底,《细胞》(Cell)发表了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科研团队就阿尔兹海默症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在施一公的邀请和引导下,西湖大学又频频收获于洪涛、邓力、杨阳、田刚等多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学者。将目光转移到其他城市的高校,它们在过去几年来也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若说最励志的,当属从“非985非211”逆袭成为“双一流”的宁波大学。学校三十多年的发展,靠得更多的是众多海内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到2018年,“宁波帮”人士累计为学校捐款超过7亿元,建造了50多幢大楼。宁波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双一流”建设中,宁波大学成功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对于一所仅成立34年、不在省会的地方大学而言,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图源:宁波大学同在宁波的另一所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其创建和成立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其校长杨福家院士也是复旦大学玻尔教授,中国第一位以玻尔命名的物理学家教授,同时学校也任命了25位世界一流的教授,师资队伍得到了海外名校的极大助力。图源:宁波诺丁汉大学官网2020年12月,又有镇海中学校友虞仁荣捐资200多亿,支持家乡建设一所理工类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地处温州的温州医科大学,是中国率先开展眼视光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学术机构,也是中国最早招生以眼科光学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的高校。学校的眼视光学技术之雄厚,全国闻名。如今全国实施的“对数视力表”就是该校缪天荣教授的重磅研制成果。其他地级强市的高校如嘉兴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等等,目前也正处于更名大学的冲刺阶段。想办好大学,光有钱还不够和其他因受经济发展限制而导致高教资源较贫瘠的省份不同的是,浙江有的是钱,也愿意在高教上“砸钱”。前有加大省重点建设高校财政投入,后有为吸引高内外高水平大学来合作办学投重金,在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地域优势下,浙江省高校在这几十年里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浙江高教的发展步伐总体上慢于整个省的发展步伐,仍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期望。将高校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继续办得更好更强,绝非单单依靠“砸钱”能解决。这对于浙江来说仍是个不小的挑战。在2014年的《关于实施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浙江省定下目标:“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列全国省(区、市)前6位;省、市属高校有20个以上的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10%。”如今2020年已过,浙江高教距离当时定下的目标似乎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科专业结构失调《高等教育区域结构调整逻辑及布局优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一文的作者就“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与问题”展开分析,指出浙江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适应性水平还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相关毕业生比例相对溢出。在2019年11月召开的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调研座谈会上,省教育厅某副处长就直指,浙江省本科院校中,文学、法学、经济、管理、艺术类学科布点偏多,约占专业总数的42%。布点超过30个的文法经管的本科专业就有12个,已触达“专业预警”标准。图源:《高等教育区域结构调整逻辑及布局优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有些学校对于新兴的热门专业更是一哄而上,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的历史积淀、学科支撑和学校发展方向而盲目跟风设置,马上冲破了固定红线,专业设置、高校发展过于功利化。有专家指出,在战略性产业方面,集成电路人才缺口达32万人,人才呈稀缺状态;生物医疗及高端医疗器械人才缺口则有25万人,预计到2025年将会高达45万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比仅为1:10,预计到2030年人才缺口将达500万。浙江省内高校如何在相关专业设置上做出前瞻性的布局,教学体系总体落后于产业发展实际要求的问题,不是只靠钱就可以解决的。区域布局不平衡除此之外,从区域布局来看,浙江省内高等教育空间结构布局与各城市的人口、经济环境存在不适应的问题。根据截至2020年6月的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杭州的本科院校占全省总数的近一半;副省级城市宁波的2019年常住人口和GDP总量都与省会杭州接近,可是本科院校仅有7所;温州、绍兴、嘉兴、台州等地级市,2019年GDP总量都破5000亿元,同属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可本科高校数寥寥无几。此外,不少城市仅有1所本科院校。省教育厅某副处长同样指出,90%以上的博士点、70%以上的硕士点都集中在杭州市。在这方面,主动对接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的意识还不够强,未来仍需继续优化省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作为浙江省及长三角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浙江大学应主动推进省内高等教育协同联动发展,增强对省重点建设高校和其他省内高校的辐射带动能力;省重点建设高校和其他高校也应该主动抓住机遇,推动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学科,成长为高水平大学。打响人才资源争夺战人才资源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平台,优质的人才资源能为社会注入新鲜血液。把握好人才资源优势,则是浙江制胜的关键所在之一。近两年来,浙江大学已引进了近50位高层次人才全职加盟,如励建书、吴汉明、周如鸿等一批顶尖科学家和倪梁康、李实、刘海峰等一批人文大师,极大地带动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及学科快速发展。作为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企业的总部所在,杭州对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行业人员都具有较强的人口吸引力。2019年8月,入杭高层次人才补贴标准提高,补贴标准由硕士2万元、博士3万元调整为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在杭州就业发展。图源: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最近几年,浙江省其他城市也纷纷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大手笔”招财引智。2018年《宁波市加快集聚顶尖人才实施办法(试行)》中,对全职来宁波从事创新的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据宁波发布报道,截至2020年7月,宁波已引进全职院士23位,其中两院院士12位。2019年,绍兴市重磅出台《高水平建设人才强市的若干政策》,其中“海内外英才计划”首次对领军型团队抛出了政策“橄榄枝”,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图源:绍兴市人民政府2020年,温州出台新版《关于高水平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40条意见》,其中新增一项内容,“对新全职来温工作的35周岁以内博士研究生、世界大学排名前200位大学(以最新一期ARWU排名为准)或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分别给予6万元、4万元、3万元就业补贴,分2年发放。”自古江南多才俊,自东汉至现代,浙江籍文学家载入史册者已逾千人,约占全国的1/6,近百年来鲁迅、王国维、梁秋实等等浙籍文化名人,都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力;科学界也到处是浙江人的身影,“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人士就占了近1/5,“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等科学家,更是对近代中国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一轮“双一流”擂台战即将开启,对于如今甩开“历史包袱”的浙江高教而言,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可以期待的是,浙江高等教育正逐渐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浙江怀揣着钱和决心,“高教强省”这一天的到来或许并不太远。数据来源软科

缦者

生涯规划进行时——记绍兴市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关键问题研讨活动

为深入落实浙江省新课改新高考方案,进一步完善我市新高考改革形势下的生涯规划教育,11月30日,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在上虞区城南中学举行绍兴市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关键问题研讨活动。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戴军熔,各区县生涯规划教研员和各高中生涯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市生涯教研员徐伟英主持。活动中,上虞区城南中学、上虞区教师发展中心华土木先后介绍了上虞区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未来期待。最后,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戴军熔回顾了绍兴市近几年来生涯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思想上 “三要求”和实践上树立“五意识”的要求。教师们观摩了四节省一等级优秀课例,交流了生涯发展校本平台的构建与实施、学校生涯规划顶层设计、个人成长经验等,进一步明晰了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向,打开了生涯规划教育的视角。(张天予)【来源: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整整齐齐

155名浙江中小学教师取得正高级职称 有你认识的吗?

4月14日,本端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根据国家和我省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精神,按照培养和造就教育家的导向,经各地推荐和浙江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曹心意等155名教师取得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他们中有你曾经的老师吗?快一起来看看!具有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人员名单一、杭州市(33人)曹心意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周顺钿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金永生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俞国富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申屠永庆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周 红 杭州学军中学郑日锋 杭州学军中学鲁晓阳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阙广武 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傅 晖 杭州市开元商贸职业学校陈进前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唐少华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虞大明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楼朝辉 杭州市天长小学滕梅芳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罗永军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娄屹兰 杭州市青蓝小学鲍海淞 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高 凌 杭州市景华中学余胜兰 杭州市兰苑幼儿园林文伟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江 萍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陈苍鹏 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陈向红 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初级中学俞建锋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张继辉 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应 健 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陈建国 杭州市富阳区郁达夫中学王先锋 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徐素珍 淳安县浪川乡中心小学傅登顺 建德市月亮湾小学李 霞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冯伟群 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二、宁波市(25人)时剑波 宁波中学桂志华 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王成波 宁波市鄞州职业高级中学陶育义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杨一丽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邵爱红 宁波市实验幼儿园雷迎春 宁波大学附属学校伊水涌 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余应勇 宁波市第十九中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沙琦波 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沈晓英 宁波市通途小学周 琦 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刘善娜 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李维勇 宁波市奉化区锦溪小学宋煜阳 宁波市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骆柏林 余姚市梦麟中学张银燕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王国章 余姚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徐海华 余姚市子陵中学教育集团吴建岳 余姚姚北实验学校邵佳洪 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吴卫新 慈溪市慈吉中学熊雪青 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金依平 浙江省象山中学罗树庚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三、温州市(20人)谢作如 温州中学郑小侠 瓯海中学徐登近 龙湾中学徐海龙 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蔡呈腾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张晓晨 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曾容容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陈素平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吴怡超 温州市第二十七中学王崴然 温州市绣山中学叶会乐 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张恩丰 乐清中学周小峰 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蔡瑞琛 瑞安中学庄振海 瑞安安阳高级中学叶海鹤 瑞安市职业中等专业教育集团学校朱金峰 永嘉中学鲁 慧 平阳中学方仲可 苍南县钱库镇第一中学梁世累 苍南县第二实验小学四、湖州市(6人)周 凌 浙江省湖州中学刘晓东 吴兴高级中学倪丹英 湖州市南浔区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中心秦尊军 德清县新安镇勾里中心学校张卫其 安吉县第四小学程学琴 安吉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五、嘉兴市(9人)费岭峰 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顾卫华 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中学顾志伦 海盐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王建峰 元济高级中学朱 能 海宁市高级中学曹新峰 海宁市紫微初级中学朱滢元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杨大忠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陈梅娟 桐乡市崇德小学教育集团语溪小学六、绍兴(12人)卢菁菁 绍兴市稽山中学戴军熔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莫国夫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汪国祥 绍兴市蕺山中心小学陈敏华 绍兴市柯桥区鉴湖中学彭玉华 绍兴鲁迅中学李国娟 绍兴市柯桥区柯岩中心小学张文军 浙江省春晖中学叶 柱 绍兴市上虞区教师发展中心金百炼 海亮外国语学校姚清心 嵊州市剡城中学教育集团黄 林 浙江省新昌中学七、金华(11人)朱孝平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钱剑英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翁冰玫 金华市外国语学校杨建华 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叶 惠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许志芳 东阳市教育局教研室孙超群 东阳市吴宁第一初级中学杨胜大 浙江省义乌中学刘河仙 义乌市新丝路学校沈海燕 永康市第一中学徐双莲 浦江县实验小学八、衢州(7人)祝 芳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严丽萍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徐淑章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刘 芳 衢州市柯城区教学研究室徐小燕 衢州市柯城区教工幼儿园傅淑玲 江山实验小学严久官 开化县职业教育中心九、舟山(3人)金可泽 南海实验学校苏明杰 南海实验小学包国华 舟山市定海区第五中学十、台州(17人)吴君磊 台州市第一中学徐立海 北京师范大学台州附属高级中学蒋荣清 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陈家华 台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高美娇 台州市中心幼儿园颜伟云 台州市白云中学张优幼 台州市椒江区中山小学王仁田 台州市路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王燕红 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初级中学潘慧敏 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中心小学李红春 浙江省台州中学包建新 浙江临海市回浦中学秦选强 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单明芳 临海市大洋中心校郑晓萍 浙江省温岭中学孔琴飞 玉环中学张新华 天台中学十一、丽水(3人)王文军 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范良帮 庆元县第二中学邢方方 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宁中学十二、省属(9人)梁 旭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葛炳芳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郑 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余立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金良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刘 晓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红彪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倪 江 杭州外国语学校胡 瑛 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集团

罗德尼

我市举办教科研重点基地培育学校暨指导委员会研讨活动

2020年11月26至27日,绍兴市教科研重点基地培育学校暨指导委员会研讨活动在诸暨店口弘毅小学举行,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汤国荣、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金卫国、诸暨市教体局副局长胡伟霞来各区、县(市)教科研重点基地培育学校骨干教师出席活动。活动中,诸暨店口弘毅小学、诸暨市行知幼儿园进行了教科研重点基地培育经验分享,柯桥区浙光中学的余旭红老师、文澜中学高珺老师做主题报告。绍兴文理学院高奇扬博士、姜亚洲博士对学校和老师报告进行了专业点评。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金卫国做《课题研究与成果提炼》经验讲座。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骆新华对活动做了总结,提出了绍兴市各教科研基地学校下阶段工作要求。【来源: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看世界

迈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改进

好的教学一定能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表现中经历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过程。深度学习是全人格参与的过程,是支持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深度学习,本期特约三位嘉宾就此主题进行了对话。————————————————————●对话嘉宾陈静静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莫国夫 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马东贤 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校长●主持人褚清源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主编————————————————————为什么需要关注深度学习主持人:深度学习是当下教学改革当中的一个热词,三位嘉宾都在深度学习方面有理论和实践研究,请各位嘉宾分析一下当前课堂改革走向深度学习的背景和必要性。马东贤: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关注学生深层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成为撬动课堂改进的主要突破口和发力点。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走向深度学习的必要性。一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目标窄化问题的需要。当前,我们的课堂仍以单一的知识目标掩盖课堂学习的多维目标和多重结果的居多。深度学习强调将掌握知识与掌握沟通、协作、自主学习等能力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获得倾听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协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迁移应用的能力,同时在能力提升中实现积极情感的体验。二是改善课堂教学中关系问题的需要。教与学的底层问题是关系问题。只有让学生与课堂、学科、教师、伙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学习才能发生、才会持久。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存在感、获得感和意义感,学生才会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突出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教学,支配、控制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难以让学生与各方建立友好关系的。深度学习强调安全而润泽的课堂,有利于促进关系的改善。三是减轻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的需要。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始于课堂。以低水平的认知加工、机械记忆和被动的浅层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是“补不完的课、刷不完的题”。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是包容悦纳的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索、伙伴协同学习的课堂,是促进学生高水平认知加工、基于理解、主动学习的课堂。这样的学习是可迁移的,是具有生长性的。陈静静:人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现有的学校课堂环境下,这样的差异往往被忽略,每个人按照同样的方式、进度等进行学习。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发生并不容易。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提问等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兴趣和方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学业困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他们把知识誊写、印刻在笔记上、大脑中,在考试中“考出来”就可以了。没有问题的提出、没有探索过程、没有亲身体验、没有深入思考,对学生来说学习成了一件缺少意义的苦差事。“停课不停学”期间,我对5000多名师生进行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在线学习,近80%的教师认为学生在线学习容易分心,学习效果不佳。学生也提出了没有老师的指导和管理,自己不想学习、不知怎样学习,对未来充满迷茫和困惑。当知识传输逐渐被网络内容替代,当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校学习真正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什么样的教育是真正不可替代的呢?经过多年研究我发现,学生渴望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希望与老师、同学建立平等、友善关系,期待去发现世界的奥秘。这种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就是深度学习。所以,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才是我们要追求的课堂。莫国夫:经过长期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课堂学习大面积存在浅表性学习、表演性学习、虚假性学习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普遍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不够,缺乏学情研究意识,尤其以学习内容的浅表性和碎片化最为突出。教师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的完成度与完整性上。课堂高速、平顺地线性滑行与缓慢而复杂的学生学习历程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同时,还表现在学习个体互相孤立。课堂强调个体的表达而忽视相互倾听,学习分化现象严重。学习任务以识记、练习等低阶思维为主,缺乏挑战性学习任务设计。课堂学习结果脆弱,所学知识与能力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处于梗阻状态,学生难以解决陌生问题。主持人: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莫国夫:我认为,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教师潜意识中默认“教过”就是“学过”。比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教得细致入微,频繁提问、互动,看似热闹,但学生思维却没有被激发,没有真正思考和领会。二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缺乏回应和支持。由于理念认识、班额等原因,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沉浸于自己的“教”,较难看到学生真实的学习历程,更难以发现并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三是长期受学习内容以考点为核心导向的影响,依循“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机械逻辑,以应试为取向,把具有丰富联系、生动鲜活的学习内容压缩成传递知识、传授应试能力的过程。四是长期受竞争性课堂文化影响,不只是教师重说轻听,学生关注的也是“我要说”,而非“我要听”。没有建立起倾听基础上的表达,难以形成大面积、高质量的学习结果,学生也感受不到课堂应有的安全感与润泽度。定义深度学习的特点主持人:深度学习这一概念在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定义和观点。如果请各位嘉宾定义深度学习,其重点应指向什么?马东贤:我认为,深度学习的重点指向是保障每个学生公平而有品质的学习权。学生的学习权是学生平等参与学习、完整经历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应有的成长和发展的权利。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侧重于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关注不够,缺乏对学生学情的完整分析和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出现诸如学习进度特别快,学生难以跟随和理解的问题,看不到学生发展可能性的问题。课堂充斥大量线性师生对话,方式单一,成为部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私语”,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被边缘化或主动逃离。学生真实的学习是缓慢而复杂的,高速而压缩化的教学引发普遍性的学习困难。教师要根据“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的原则,进行模块化的任务设计,通过学生独立探索,伙伴之间协同学习,然后相机串联、反刍的深度学习方式开展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参与进来,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最终让每一个孩子有差异地得到发展。陈静静:首先,从动机情感上来说,深度学习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令人身心愉悦充实的学习状态,学习者常常是忘我且不知疲倦的;其次,从认知的角度上看,深度学习是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向高阶思维阶段(分析、评价、创造)发展,学习者能够不断自我反思与调节,因此这样的学习最终是通往自发的创造;最后,从人际关系角度看,进入深度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而且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的最终目标指向自主创造,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是探索的乐趣、生命的意义和未来的愿景,这些最为宝贵的东西将支持学生不断前行。莫国夫:我主张深度学习是围绕学习本身,统整、优化学习的相关要素,追求学习内容精准、学习关系安全、学习思维高阶、学习结果强黏性的一种学习状态和过程。面向未来的课堂学习不再是对知识符号的简单占有,教师不仅要有学科思维,更需要有教育学的思维,要看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全人发展。也就是说,学科教师的角色理解要自觉从“学科教学”升级到“学科育人”的高度上来,从“学科知识代言人”升级为“如何用学科育人的探索者”。深度学习重点就是要追求学生在学习中的深度卷入,追求学习内容与学生生命处境的深度联系,追求学生思维的萌发和登攀,追求学生学习结果的强黏性和去脆弱化,特别是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意义感和效能感。深度学习的落地策略主持人:回到课堂实践层面,迈向深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策略支持?陈静静:在课堂上要实现深度学习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课堂的环境和时间限制,学习内容以教科书为主,选择性比较小,并且学生人数多,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但教师如果能够尽可能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教学,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会有较大提升。一是教师需要营造宁静、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课堂上非常自然、平和,能够卸下自己的精神防御,慢慢进入学习状态。这既包括物质环境,更体现在心理环境的营造。二是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步调拼读文章或者对某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感知和兴趣,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正是其探索的开始。三是教师要适时进行串联和反刍。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求,然后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搭建合适的脚手架,既包括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拓展,也可能是相关材料的提供或让同伴相互讨论,这些都是提升学生思考、让学习更加深入的好方法,这就是教师串联和反刍的重要作用。当学生的学习处在某个平面无法再深入的时候,教师所提供的脚手架就非常重要。四是教师要有比较强的学习设计能力,即教师能够把自己要讲的内容转化为比较符合学生特点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高品质学习任务的过程,不仅能够解决学科相关问题,还能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的经验和能力。五是教师要对学生不断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他们不仅能掌握老师讲的教学内容,还要能够自己去探索、讨论,甚至产生独特的成果,这才是他们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当学生相信自己会学习、会思考、会讨论、会探索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才可能深入下去。要让深度学习更好地发生,课堂就要真正慢下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学习设计,并鼓励学生不断向新的学习发起挑战,学习真正成为师生勇敢走向未知的旅程,而师生会在这个旅途中找到学习和探索的真正乐趣。马东贤:在具体操作策略上,结合我校近5年的实践谈两个方面:一是开展基于学生学习观察的课例研究。由教为中心转向为学而教,教学研究的重心相应地也应由基于教师行为的教学改进研究转向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改进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建研究团队,集体备课,设计学习任务,走进课堂,一位教师实施教学,其他教师坐在学生身旁,聚焦一个或一组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历程。在观课过程中,学生与自我、同伴、教师、教材、环境的互动都会一一呈现在观课教师的眼前。教师见到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观课结束后,教师团队进行议课,再次讨论基于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任务设计和具体实施的要点,进行教学设计的迭代和第二轮的研磨。就这样,坚持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和考察,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研究融为一体,教师看到的、议论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和一段段学生学习的历程,极大地丰富了教师有关学生学习的知识。二是打开学校大门,构建深度学习校际研训共同体。课堂变革关键在教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必由之路。打开教室门之后,我们还要打开学校大门,把专家请进来,把更多致力于深度学习的学校、教师聚集一起,从而促进每一位教师深度反思、专业提升。为此,我们发起成立了深度学习共同体浙江联盟,举办了10余次跨校、跨省研讨活动,展示成果,激励教师;碰撞思维,清晰认知;积累经验,促进行动。莫国夫:一从学习内容来看,要努力让学生进入“学习区”。结合课标、教材研制符合当下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学科教师的专业责任与良知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基于这一研究结果来看课堂中的学习,同样适用。一是“舒适区”,最为典型的现象是:课堂上教师一提问,教室里立即“小手如林”,课堂看起来容量很大、互动很多,却缺少学习的思维含量;二是“学习区”,即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抵达的区域,主要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三是“恐慌区”,即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抵达目标,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二要让学生经历真实完整的学习历程。我以为,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个人知识,如果用曲线表示可能接近于左低右高的“U型”。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是现实世界的高度折叠与提炼,具有强烈的公共性。课堂深度学习首先需要学科的公共知识“下沉”。“下沉”是对知识具象化、联系化的过程。“U型”的底部就是学生“自我加工”的再认知过程。最后才得以实现学科知识的上浮和突破,实现对书本静态知识的个人化理解、自我建构并获得知识的意义增值。左低右高的“U型”学习历程,正是深度学习超越书本知识不断往上攀登的生动写照。三要全面建立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课堂生态。对于学科课堂教学,我们习惯于讨论学科内容与学科方法,但对具体课堂的学习文化和学习生态远没有引发专业自觉。倾听关系的本质是尊重,所产生的首先是安全、安心、安定的课堂氛围。安全是人类的本能需要,人唯有感觉安全,才会卸下防御的铠甲,才会打开自己的心灵,才会让自己的认知触角灵敏起来。倾听关系还意味着人与人互惠的深度联系。多年的职业经历让我认识到,课堂关系紧张、课堂阶层固化是深度学习的最大障碍。学习不仅是一种师生、生生的对话,更在于它是一个相互启发、协同前进的过程。这也是让同学成为“同学”的要义所在。当然对于教师来说,更应该成为课堂倾听的示范者。教师要多用眼睛和耳朵参与教学。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言:要把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装进自己的身体意象。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就是发现教学的可能性。某种程度上,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引领你如何教学。《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1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