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十日,魏晓林在大棚里采摘羊肚菌。3月30日,记者走进西安市长安区魏寨街道魏寨村四组村民魏晓林的温室大棚,只见一簇簇羊肚菌长势喜人。“咱秦岭的羊肚菌上市啦!”看着大棚里的羊肚菌,魏晓林高兴地说,羊肚菌一亩产量能达到350公斤,最高时能达到500公斤。羊肚菌鲜货每公斤卖220元到360元不等,市场供不应求。在魏晓林眼中,地里生长的羊肚菌可都是换钱的宝贝。他俯下身子,一手拿着小刀,一手扶着羊肚菌,小心翼翼地将菌腿从泥土中割出来。“采摘时一定要小心,不能弄断了,弄断了卖相就不好了。”魏晓林对记者说。羊肚菌是一种珍稀的食用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但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培育难度很大。2013年,魏晓林专程到四川省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花了一年多时间学习羊肚菌育种技术。2014年,魏晓林学成后,引进食用菌研究所羊肚菌菌种,在自家的土地上进行试种。2015年,引种试验成功,亩产量达到40公斤。2016年,他尝试在秦岭山区、鲸鱼沟等地寻找野生羊肚菌,经过克隆提纯,培育出秦岭地区的羊肚菌母种,并逐一进行试种。最终,通过6年的不懈努力,魏晓林成功培育出“秦1”号和“秦2”号秦岭羊肚菌菌种,并总结出适合西北地区羊肚菌栽培的技术规程。“以前,大家都认为羊肚菌是南方产的稀罕物,西北地区种不了。其实,只要菌种、环境适宜,咱也能种羊肚菌!”魏晓林说。小小羊肚菌,撑起致富“伞”。2020年,在长安区农经站的帮扶下,魏晓林牵头成立珍菌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下设技术研讨组、菌种制作组、测土配方组、水系建设组等技术服务工作组,形成了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体系。目前,合作社种植羊肚菌80亩,亩产值达9万余元。“依托珍菌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示范带动周边2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示范推广羊肚菌种植面积200余亩,年产值超1600万元。”长安区农经站站长王刚说,今年计划进一步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成立羊肚菌产业发展联盟,让更多人品尝到秦岭的羊肚菌。【来源:陕西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怎样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全面提高脱贫质量,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建立防止返贫和新致贫长效机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核心内容。作为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激发内生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内生发展能力,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重点是要振兴产业。近年来,陕西省周至县把发展高端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运用产业辐射、企业带动等方式引导优质产业资源向农村投入、聚集,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创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加快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步伐。眼下正是羊肚菌上市的季节,陕西省周至县农户种植的羊肚菌再次喜获丰收。在陕西赤丰现代农业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看到,羊肚菌在平整湿润的菌田中撑起一把把“小伞”,个个肥壮,长势喜人,棚内清幽的菌香四处弥漫。据了解,羊肚菌种植项目由周至县政府和陕西赤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按照政府注入扶贫资金,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引领,农户自愿的原则,采取“保底收益+收益按股分红+劳动报酬所得”的方式开展产业帮扶。企业以统一提供菌源,统一技术保障,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产品售价的方式实施产业推广,强化企业的引领作用。这种“五统一”的模式,在长效脱贫,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关健性作用。据陕西省周至县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农户通过羊肚菌种植和栗蘑轮作模式,可实现每亩年产羊肚菌300斤、栗蘑1200斤,实现每年亩纯收入1万余元,成为周至县农户致富增收的新途径。”实现向农村经济“输血”后,为促进乡村持续富裕繁荣,周至县农业部门又提出下一步的规划,通过发挥企业对产业发展的洞察和挖掘能力,并串联起产业链的上下游生态,推进扶贫产业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周至县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把食用菌种植作为全县典范农业扶贫工程推进,陕西赤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延伸产业链。公司在羊肚菌产业项目稳步发展的同时,进行栗蘑、鸡腿蘑、鸡枞菌、白灵菌等珍稀品种有机栽培试验,开发食用菌休闲食品和菌丝体系列饮料等健康原生态农业产品。同时研发“珍稀食用菌鲜冻保鲜”技术,解决因传统冷冻导致的菌类产品细胞膜被破坏、口感变差、营养成分下降等问题。据陕西赤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田兴武介绍,“珍稀食用菌鲜冻保鲜”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将突破农业生产的时空限制,降低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使普通消费者也能吃到安全、新鲜、价格适中的菌菇鲜品,解决目前市面上珍稀菌类“卖难买贵” 的问题。随着羊肚菌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田兴武发现,农村的农产品大多数遵循以往传统的产销模式,缺乏科学规划,没有成熟的品牌运作模式,虽然农户种出的羊肚菌个大、肉厚、色润、味美,但因为销路有限,没有品牌推动,很难卖出羊肚菌应有的价值。为了进一步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拓展产业价值空间,田兴武注册了“厚珍”农产品品牌,品牌以优质的食用菌为产品系列。为了让羊肚菌等食用菌走向更多人的餐桌,田兴武在农高会等大型农产品大会上推介周至食用菌,同时带领“厚珍”牌农产品进驻各类电商平台,并与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合作,在博览园科普珍稀食用菌知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珍稀食用菌。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厚珍”品牌的不断推广和宣传,品牌不断被大家熟知,成为大家购买食用菌产品的首选品牌,并得到众多认可。“厚珍”牌农产品被扶贫办832平台审定为扶贫产品,并成为食用菌协会国家战略上榜推广品牌;2018年“厚珍”牌羊肚菌荣获第25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在陕西周至旅游商品大赛获金奖;2019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食用菌采购博览会上,获极具影响力品牌;陕西赤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陕西省产品质量管理中心认定为“重质量,创品牌”示范单位。2020年11月,经陕西省各地市食用菌技术推广单位及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推荐,决定为陕西赤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授予陕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基地)的称号。截至目前,陕西赤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成功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天水等地,采用多种合作模式,建立了传统模式的大棚种植基地、光伏农业种植基地、猕猴桃套种基地及羊肚菌产业扶贫基地等,其中羊肚菌种植面积2000余亩,每年向市场提供五万公斤左右的羊肚菌干品,帮助32户116人实现脱贫, 为扶贫产业创造上千万的经济效益。下一步,陕西赤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继续在政府的支持下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产业发展,不断拓展销路,在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完善服务体系,带动区域发展,力争成为陕西省行业标杆龙头企业,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来源:新势潮流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革委 通讯员 许兵立春以来,地处秦巴山区的石泉县,坚持防疫生产两手抓两不误。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全县发展种植的羊肚菌目前陆续成熟进入收获期,当地群众正在抢抓农时进行采摘晾晒烘干,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有效增加群众收入。2月29日,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记者采访了正在收获羊肚菌村民李强、李萍夫妇。今年是李强夫妇种植羊肚菌的第四个年头了,目前流转土地已经发展到17个大棚,种植面积近10亩。“一斤鲜菌,当前能卖到80元左右,大约8到10斤鲜菌能晾晒烘干成一斤干货。今年刚刚采摘,就接到好几起要干货的订单,定钱都给我们付了!”李萍一边采收,一边欣喜地介绍说:“羊肚菌是高端食用菌,因其表面呈网状,形似羊胃而得名。羊肚菌不仅细嫩鲜美,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20多种营养元素,加上我们这边地处富硒带,种出来的很受消费者青睐。”“大一点的羊肚菌刚采完,小一点的又长了出来,一茬接一茬,一直可以采收到3月底到4月初。”李强说,今年羊肚菌长势喜人,加上种草莓、西瓜、蔬菜等等,一年毛收入20来万元,虽然辛苦,但是把孩子家庭都照顾到了。据了解,这几年来他们将学到的技术和种植的经验传给周边群众,带动不少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实习编辑:张静
▲每年的3~5月份,羊肚菌是在春天里成熟最早的山珍随着疫情的消散,春天悄然而至。春雨袭来,菌子的季节也快到了。每年一开春,森林里的羊肚菌,总是第一个按耐不住,急匆匆地冒了出来。这种带着浓郁的泥土和草木香气的菌子,是新春伊始,大自然对我们最先的恩赐。1 菌中之后,以肉为名,春天里的一菌难得!▲广东名菜:卤水金钱肚。羊肚或牛肚均为反刍动物的所特有。牛肝菌、油鸡枞和羊肚菌,名字中和肉有关。羊肚菌得名,是因形同其名,菌帽上是蜂窝样的多孔形态,很像一个倒扣的羊肚。▲羊肚菌家族羊肚菌其实并不是特指一种菌,在羊肚菌属的大家族中,有各种相貌相似,但大小颜色各异的菌类,它们中的大多,都能被食用。▲被称作“美味羊肚菌”的M. esculenta属于黄色羊肚菌▲西方公认的最顶级羊肚菌的“尖顶羊肚菌M. conica”,属于黑色羊肚菌,有着坚果和熏木的味▲有毒的假羊肚菌:“鹿花菌”和”马鞍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山火后的森林,最能催生羊肚菌的野蛮生长在春天,虽然羊肚菌“一菌难求”。但它的分布却非常广泛,辽阔的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的高海拔林地都能生长。在我国,从西北到西南,甚至华北和华东都有生长,但品质好的羊肚菌,都在气温低、日照长、昼夜温差大的高原地区。所以青藏云贵川的羊肚菌,才属上品。▲空心的羊肚菌,才是“真”羊肚菌▲干制的野生牛肝菌,每斤在人民币2000元以上羊肚菌是稀有的野生食用菌之一。菌界称王封后,菌王西方认松露,东方认松茸;而菌后,公认羊肚菌。▲最大的野生羊肚菌能达半斤以上。▲收割野生羊肚菌野生的羊肚菌不易被发现,而人工栽培羊肚菌也非易事,这是其价格昂贵的原因。但随着目前猛烈的市场需求以及栽培技术的初见成熟,已很难买到野生的羊肚菌了。▲四川甘孜,大棚中的羊肚菌羊肚菌的有趣别称:四川叫做“包谷菌(儿)”;陕西叫做“麻子菌”;云南叫做“阳雀菌”;西藏叫做“天狼肚”;北美和欧洲叫做“Morchella”;日本叫做“编笠菌”…2狂野味道 素中之荤全球的盘中的宠儿牛肝菌之所以封后,是因为它味道中不羁的野性。羊肚菌有着非常难得的丰富味道,尤其是干制后泡发的羊肚菌,有着迷人泥土、坚果、烟熏等复合的山野气息,所谓菌香浓郁,正是如此。和松露、松茸的娇贵气息形成强烈反差。▲羊肚菌煲排骨新鲜的羊肚菌鲜味十足,口感脆嫩,入口顺滑,但保鲜期短,一般只有3-7天。长期保存,可以冷冻或制成干货。和其它菌类相似,干货能大幅度提升菌的香气。用40℃-50℃的温水泡发干制的羊肚菌,能更好的还原口感和保持香味。羊肚菌有轻微的毒性,但因毒素不耐热,所以吃羊肚菌,煮熟是安全的保障。而近年西班牙米其林餐厅出现的羊肚菌中毒事件,则是由于羊肚菌储存不当,引发了其他耐热微生物滋生而导致。因羊肚菌的市场地位,倍受食品工业和餐饮业的青睐,欧洲市场有速冻羊肚菌、羊肚菌罐头、羊肚菌调味品等;而我国除了新鲜和干货等传统加工方式,还有各种收智商税的羊肚菌口服液、羊肚菌酒、羊肚菌月饼等充斥市场。▲羊肚菌菊花豆腐,最能体现羊肚菌多层次的味道菌类被称为“素中之荤”,所以,越贵的菌子越要素吃,中餐中,羊肚菌和蔬菜同炒,才最体现菌子的迷人味道。而羊肚菌多孔的结构,能充分吸收汤汁,很适合炖煮和煲汤。▲羊肚菌清炒芦笋在法国,没有羊肚菌的春天是不完整的。把羊肚菌一切为二,用黄油煎软,再撒上少许的盐和胡椒调味,是鲜羊肚菌的最佳吃法。而法国最家常的做法,则是把切碎的羊肚菌和鸡蛋同炒。在高档餐厅,羊肚菌最受宠,无论在西餐的沙拉、汤和炖菜中,羊肚菌都表现不俗。▲冰草和羊肚菌冷盘▲羊肚菌意面▲羊肚菌奶油浓汤▲油炸羊肚菌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食材砖家,如需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西安文理学院徐玲玲博士科研团队,在蓝田县冯家村开展羊肚菌栽培扶贫产业试点项目工作。 西安文理学院供图科技扶贫补足了短板!昨日记者了解到,西安文理学院聚焦产业扶贫项目,选派科技专家开展科技扶贫,去年开始在蓝田县冯家村扶贫基地开展羊肚菌产业示范工作,今年4月,冯家村扶贫基地顺利出菇并达到了亩产250公斤的好成绩。高校科研团队提供羊肚菌栽培技术指导据介绍,羊肚菌,俗称羊肚菜、羊肚蘑,因其菇盖表面凹凸不平,形态酷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营养相当丰富,其中谷氨酸含量高达1.76%,有“素中之荤”美称。多生长在河沟、泉水溪流旁边,目前鲜少人工栽培。去年,西安文理学院扶贫办与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联合对接,大胆在蓝田县冯家村扶贫基地开展羊肚菌产业示范工作。为了保障羊肚菌产业能够顺利在冯家村落地开花,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徐玲玲博士科研团队负责菌种质量监控以及整个羊肚菌栽培和生产过程的技术跟踪指导,冯家村驻村的三位学校干部樊建峰、李承和武文斌与冯家村村支书冯永涛一道重点狠抓土壤监测、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整个栽培过程各个环节的落实。校干部和科研团队精诚合作,克服了重重困难,扶贫基地终于在今年4月份顺利出菇并达到了亩产250公斤的好成绩。建立标准化菌种生产和栽培方法体系了解到目前羊肚菌人工栽培历史只有5年左右,掌握栽培技术的人很少。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才能保障种源的稳定性和规模化的栽培推广。于是,西安文理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徐玲玲博士带领张焱老师整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菌物学会资源,建立了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羊肚菌栽培技术,自2017年起在陕西省进行羊肚菌产业的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在冯家村羊肚菌产业示范工作,参与其中的老师有机会通过实践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地方,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徐玲玲博士说:“以前只能看到自己技术特长的‘点’,通过参与冯家村扶贫工作,有机会能够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进行了沟通,现在能够着眼整个产业链,为未来更好地让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整个产业链打下了基础。”徐玲玲团队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扶贫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先后筛选出了适合陕西省种植的羊肚菌菌株,全面保障菌种的可靠性,接着根据陕西省的气候特点建立了标准化的菌种生产和栽培方法体系,制定了一套成本低、简单又可行的方法体系。此外,该团队还通过与中科院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菌物学会深度交流合作,将西安文理学院作为上承整个食用菌产业的科研学术力量、下接整个陕西省产业需求的基地,实现了“产学研用”的系统功能,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来源:西安晚报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记者从市农村农业局获悉,3月末,香坊区试种的寒地羊肚菌开始陆续收获,初步估算亩产量可达到500斤左右,是我省第一家亩产超400斤的种植园区。通过微信群、微商等方式销售,目前鲜菌售价100元/斤左右,本生产季产值超200万元,赢得香坊区冬季棚室生产开门红。羊肚菌是世界著名的四大食用菌之一,属于高档食用菌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香坊区积极调整种植结构,2019年9月,由哈尔滨东晨羊肚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近500万元,对香坊区成高子镇红旗村的原占地面积250亩老蔬菜园区91栋温室大棚进行升级改造,引进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黑龙江菌之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共同研究培育出的、适合东北气候的耐寒羊肚菌,试种50亩并获得成功。哈尔滨东晨羊肚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带动周边农户,合作社不仅安置附近农户就业岗位20 个,人均增收2万元,还将寒地羊肚菌的栽培技术传授给农户,鼓励农户利用自家庭院现有温室优势从事相应生产,发展庭院经济,达到促进增收的目的。来源:哈尔滨新闻网记者:王辛娜编辑:马云鹏
在“我家的科学游戏课”直播现场,中科创星·星科普的科普老师用液氮反应演示温度变化。“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叶酸、氨基酸、钙等营养成分,能够促进肠蠕动、帮助消化,还有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脏、减缓衰老等作用,被称为‘水果之王’。欢迎网友们购买我们周至的猕猴桃。”4月27日,省级科技特派员、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的索江涛博士走进抖音直播间,为周至的猕猴桃种植户直播带货。短短5分钟,销售额就达到了60万元。“我们希望通过专业的讲解,提升优质农产品的认可度和知名度,帮助农户扩大销路,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索江涛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省的科技工作者纷纷会聚“云”端, 除了走进直播间帮助农户带货,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开设科普课堂、开展疫情防控交流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学更接地气,让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博士“触网” 带货、培训受欢迎“3月—4月,我进行了3场直播,帮助周至当地的农户和企业销售猕猴桃。”索江涛说,“直播带货是我们服务农户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今年下半年猕猴桃成熟季,我们会继续帮助更多农户进行网络销售。”为了吸引网友关注,提高带货“成绩”,索江涛在直播前还认认真真“备起了课”。“除了营养价值,我还从专业角度,向网友们介绍猕猴桃的食用方法、挑选方法,对猕猴桃的种植历史、文化起源等进行讲解,网友们反映不错。”索江涛说。作为陕西省科技特派员猕猴桃产业技术服务团的成员,索江涛和同事们还积极开展线上培训,把生产实用技术送到一线。“3月是猕猴桃生产的关键时期,我们利用陕西省科技特派员服务与管理系统、微信等平台,向农户讲解了抹芽、摘心、疏蕾、架面管理等实用技术。”索江涛说。目前,猕猴桃服务团已开展线上培训20余场,参与培训8万余人次。“包括猕猴桃在内,我省组建了苹果、红枣、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10余个省级科技特派员产业技术服务团,形成了一支高水平、能作为、敢担当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为了克服疫情影响,我们还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组织科技特派员做好技术服务,增强粮食生产和防灾减灾能力。”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李峻志研究员是食用菌服务团的成员。3月下旬,他在华州区金堆镇东西坪村举办了一场羊肚菌栽培技术直播培训会。“3月是羊肚菌栽培出菇的重要节点,培训会采取了现场指导和网络电视直播结合的方式开展,我从环境建设、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4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并进行了答疑解惑,共有20余户栽培户和1600余名网友参加了培训。”李峻志说。近年来,李峻志和他的团队在我省12个县(区)开展了食用菌专题培训活动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特别是在柞水县建立了食用菌技术研究示范基地、木耳技术研发中心以及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累计培训食用菌从业者和贫困群众2000余人次。“今年柞水木耳在网上销售特别火。我们常驻当地的技术人员加大了对当地企业、直播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助力他们进行网络销售,效果不错。”李峻志说。线上科普公益课 叫好又叫座2月以来,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中科创星·星科普”和快手合作,陆续推出了线上科普公益课——科学家系列讲座等“云科普”活动,让受疫情影响宅在家中的人们多了一个与科学家接触、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我们在快手设立了科学家直播间,邀请了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刘建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等一批科学家在线上开设公益科普讲座,围绕古生物、航空航天、植物等主题进行授课,受到了网友特别是青少年的追捧。”中科创星·星科普副总经理鱼莹说。鱼莹告诉记者,科学家的“吸粉”能力让人惊叹,多场讲座的直播观看人数达到了10万 。“像刘建妮教授以‘四亿年前的鱼’为主题的讲座,通过远古鱼化石讲述了人是如何从这些鱼演化而来,特别受孩子们欢迎。”鱼莹说。面对网友高涨的热情,中科创星·星科普也将每周一场的讲座增加到了两场,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0余场科学家线上公益科普讲座。除此之外,中科创星·星科普还推出了“我家的科学游戏课”线上活动,每期由自己的科普老师围绕伯努利原理、非牛顿流体等科学主题,设置科学游戏,并与孩子们进行互动。现在,科学游戏课已经直播了3季12场,第4季即将上线。“受疫情影响,我们开始探索线上科普的新模式,推出了‘云科普’‘云支教’活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的多元化探索,争取覆盖更多地域和人群,放大科普价值。”鱼莹说。跨国视频连线 分享抗疫经验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而境外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3月以来,我省医疗专家与全球多地医疗专家视频连线分享抗疫经验,积极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市第八医院,很多患者在医学观察期内,遵医嘱服用中药三到四天,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中医药在阻断重症向危重症发展和降低病亡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月7日,西安国际康复医学中心医院院长贺西京与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全球多地医疗专家进行了视频连线。连线过程中,贺西京毫无保留地将西安国际医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援鄂医疗队在湖北抗疫一线积累的大量预防、感控、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分享。5月13日,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全球疫情会诊室”节目邀请,西安交大一附院专家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与赞比亚医务工作者进行了交流。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施秉银介绍了一附院医疗团队在治疗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方面积累的经验。一附院相关科室专家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院流程管理、药物治疗等方面向赞比亚医务工作者分享了经验,同时就赞方提出的新冠肺炎患者痊愈标准、医护人员防护规范及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疗效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截至5月13日,西安交大一附院已与5大洲近30个国家连线,与医务人员进行网络视频学术交流,在应急处置、医疗技术、科普知识、防疫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一次次连线、一堂堂课程,凝结的是一附院抗疫的经验和方法,我们的抗疫知识库对全球开放,我们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国家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全世界战胜疫情贡献一附院智慧。”西安交大一附院党委书记马辛格说。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食用菌团队与法国农业科学院Francis Martin教授团队、美国能源部Igor Grigoriev博士团队合作,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谭昊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并列通讯作者,Francis Martin教授为并列通讯作者,在应用与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19年第十期发表了关于羊肚菌利用营养袋实现人工栽培出菇的研究论文Multi-omic analyses of exogenous nutrient bag decomposition by the black morel Morchella importuna reveal sustained carbon acquisition and transferring(对梯棱羊肚菌分解利用外源营养袋的多层次组学解析揭示持续性的碳营养获取与转移),并被刊载为该期刊十月的封面文章。营养袋的使用是羊肚菌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食用菌团队在Ower专利的基础上,对营养袋的配方进行创新,结合羊肚菌种质资源的发掘和新品种的育成,成功实现羊肚菌商业化栽培,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谭昊博士的研究结果首次揭示羊肚菌生长中外源营养袋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使羊肚菌从营养丰富条件转变到营养匮乏条件,而是向地表土壤持续供应有机碳营养,供羊肚菌出菇使用;而氮营养方面不仅不向地表土壤产生氮的净输出,还需要抽取一些氮用于制造各种分解酶,使地表土壤中的羊肚菌菌丝所处环境的氮素被抽离、有机碳含量不断增加,与野生羊肚菌从森林生态系统中覆盖着枯枝败叶层的土壤中自然出菇的生态环境类似,促成大量出菇。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国际关注。美国能源部JGI官方网站、美国食用菌行业报刊《The Mushroom Growers’ Newsletter(食用菌栽培者通讯)》2019年第九期头版均对此进行了报道。(图片来自美国能源部JGI官方网站和《T(图片来自美国能源部JGI官方网站和《The Mushroom Growers’ Newsletter》2019年第九期头版)该研究得到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的经费支持,也得到了美国能源部1000 Fungal Genomes项目、欧盟洛林地区发展基金的重要支持。图文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
十多天前,甘肃人赵银珍正在山西大同工地上扎钢筋,突然父亲从甘肃老家打来的电话,妻子女儿突然生病正抢救中。让他意想不到的,罪魁祸首竟然是邻居采来的毒蘑菇,一起吃饭的8个人都出现了同样的中毒症状。三家人一起吃饭 妻子女儿吃了蘑菇中毒28岁的赵银珍是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中坝乡格子村村民,家里有三个孩子。过完年后,他去了山西大同工地上做钢筋工,一天干活11小时,每月收入4000元。妻子巨罗彦为了给女儿陪读,和同事共三家人租房子住在一个院子里。9月6日晚上,其中一家人在下雨后采了一些蘑菇,邀请其他两家人来家里吃饭。巨罗彦带着六岁多的大女儿和四岁的小女儿过去,她和大女儿吃了那种蘑菇,小女儿一口没吃。没想到,晚上大女儿就开始上吐下泻,妻子也有类似症状。9月7日上午10时,正在大同工地扎钢筋的赵银珍接到父亲电话,说大女儿病了,在卫生院输液也没好转。他立即让家人安排母女俩住院,9月8日,母女住进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经观察后发现情况严重。巨罗彦的门诊病例显示,“临床诊断为食物中毒,其他特指的细菌性,野蘑菇中毒,中毒脱水”。病情稍微得到控制,但是女儿赵雪霞非常严重,需要立即转院。赵银珍一边让家里安排孩子转院到西安市儿童医院,9月9日,他从大同同时赶往西安。妻子已苏醒 女儿多脏器功能障碍9月11日,赵银珍才听说,当时一起吃饭的3家人,中毒的一共8人,9月11日已经死了两人,感觉事态严重,又联系家里将妻子赶紧转到陕西省人民医院治疗。入院一星期以来,巨罗彦已经苏醒,也可以说话,但仍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目前最让赵银珍记挂的是大女儿赵雪霞,仍在西安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诊断证明书显示,毒蕈(因xun,四声,毒蘑菇)中毒并多脏器功能障碍(肝、心、脑、凝血、消化道);低血糖。由于女儿还在危险期,无法探视,只能在隔几天在医院监控上看一病重的女儿。赵银珍给记者看了女儿在监护室里的照片,头发剃光了,眼睛遮着纱布,嘴里插着呼吸机。赵银珍天天以泪洗面,在监护室外等着她们好起来。9月17日,他告诉华商报记者,由于当天食用毒蘑菇的人全部中毒,巨罗彦苏醒后也说不清毒蘑菇长什么样,其他人也都在抢救中,这起食物中毒已经导致2人因抢救无效死亡。“我真的很害怕失去她们娘俩,现在两个人每天治疗费要一万多,十多天来已经花了近20万,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借了十多万外债,我也没法去打工了,希望好心人能帮我挽回母女俩的生命,让她们生命得到延续。”提醒西安周边几乎没有使用价值大的食用野生菌近期雨水多,公园里会长出来一些野蘑菇,是否能随意食用?研究人员称,野生大型真菌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同种菌类存在形态多样性,不同种菌类也会出现形态相似性,许多有毒菌类在一定条件下与可食用野生菌类可能呈现较高程度的形态相似性,普通人群仅从形态外观判断其是否可以食用具有较高风险,建议不要采食不明野生菌类。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研究中心主任李峻志告诉华商报记者,陕西境内重要的野生食用菌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和陕北部分山区,常见的有美味牛肝菌、鸡油菌、羊肚菌、红菇等。西安市内及周边地区几乎没有任何食用价值较大的野生菌类分布,即使存在部分不具毒性的菌类,也基本不具备食用价值,采食无益。并且部分无毒菌类与其他食品同时摄入,也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例如鬼伞类(如鸡腿菇)与酒类同食易产生轻微毒性。而西安及周边地区人口密集,环境受人为扰动较为严重,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均比山区要高,因此,即使是少数可食用的野生菌,特别是土生野生菌,也会导致其卫生指标不合格进而成为不可食用的野生菌,呼吁市民朋友不要在市区采食任何野生菌。毒蘑菇图片专家:毒蘑菇疑似鹅膏菌 秦岭地区也有多种鹅膏菌9月17日晚,华商报记者将家属提供的毒蘑菇照片发给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研究中心主任李峻志,他表示,仅根据图片做出初步判断,疑似是鹅膏菌属真菌。而鹅膏毒肽能够致使人体血凝性被严重扰乱,引起内出血,最后导致肝,肾,心脑,肺等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可短期内致人死亡。鹅膏菌分布广泛,秦岭地区分布有多种鹅膏菌。呼吁市民在这个季节以不食用不明野生菌类为基本准则,特别警惕具有菌托和菌环的菌类。礼县警方:已接到食用毒蘑菇中毒电话报警9月17日晚,华商报记者致电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中坝派出所,一位巨姓民警表示,近期确实接到有中坝乡辖区村民报警称发生了食用毒蘑菇中毒事件。从9月15日起,派出所陆续接到2起当事人家属报警,称共有6个人在一起食用毒蘑菇中毒,已致3个人死亡。目前,派出所已将此事上报给礼县公安局。等待家属前来派出所做笔录后,将展开进一步调查。该民警还表示,当地很少发生食用毒蘑菇中毒事件。毒蘑菇鉴别误区这些方法不靠谱必须通过鉴定有没有一些方法来鉴别毒蘑菇?李峻志表示,没有识别毒蘑菇的诀窍,必须通过鉴定鉴别,民间流传的一些鉴别毒蘑菇的方法并不靠谱。误区一:只要不吃色彩鲜艳的蘑菇就可以了正解:这种说法不科学,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颜色艳丽的菌类有剧毒,不能食用,其实并非如此。像“鬼伞”,颜色就是黑白灰色,但也有毒。误区二:如果蘑菇的菌盖是白色的,同时有菌环(薄膜组成的小环,位于菌盖下面的菌杆顶部)和菌托(根部的一个凸起),同时具备这三条件的蘑菇是有毒的,坚决不能吃正解: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白毒鹅膏菌类,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就不能食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野生菌类。误区三:凡是蘑菇上有小虫爬过的蘑菇是无毒的正解:有些小虫有抵抗力,能抵御蘑菇的毒性。正如有些人对某种菌类过敏,也有人不过敏。误区四:菌盖受损后菌体变红变黑是有毒的正解:说法不靠谱,有些食用菌也会出现伤变反应,即受损后变色。
李玉院士在黑木耳基地查看生产情况。吉林农业大学供图人物档案李玉,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总书记的回信既充分肯定了全国科技工作者所做出的成绩,也提出了殷切希望,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我要切实履行好新时代赋予科技工作者的新使命。”作为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他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收到的最好礼物,更是他科研路上最好的指引和激励。说起自己的研究领域,李玉话语中透着热爱和自豪:“我与蘑菇打了40年的交道,一直致力于食用菌科学与工程产业化研究,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今天,这个产业已成为继粮、油、果、蔬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业,我国也发展为当之无愧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这背后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力量。”从1978年考取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李玉就毅然走上了菌物研究的拓荒与创新之路。他创立了菌物学、菌类作物二级学科,建立了我国首个应用生物科学(菌物方向)本科专业。2019年,李玉又推动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我国首个菌物类本科专业;构建起全国唯一从专科、本科至硕士、博士、博士后较为完整的多层次菌物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了保藏量位居国际前列的菌物标本馆和种质资源库,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学教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他搜集的黏菌种数超过世界已知黏菌数的2/3,是世界上第一个为黏菌新种定名的中国人,也是我国第一个对黏菌属、科、目级进行系统分类的学者,开创了我国黏菌分子学研究的新领域。在科研路上披荆斩棘的李玉也遇到过令人尴尬的问题。“曾经就有人问我,‘你们老研究这些菌有什么用?谁关心多一种少一种?就不能研究点让老百姓挣钱的事儿吗?’”李玉说,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五味杂陈,但这样的质疑也激发了他的家国情怀,推动他将科学技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脚步。于是,李玉变得更忙了。他不分昼夜搞科研、定期外出采标本、在出差的路上编撰学术著作;用30年的时间助推吉林蛟河成了木耳产业重镇;带领团队培育的新品种玉木耳,成为吉林洮南好田村稳固脱贫的幸福产业;帮助吉林汪清筹办了中国汪清第一届黑木耳节,协助汪清申请到黑木耳专项基金……李玉用实际行动告诫自己的团队,既要进得了实验室,也要下得了试验田,要把论文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2017年,由科技部牵线,李玉团队远赴千里,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开启了科技扶贫行动。3年间,团队为柞水选育的5个黑木耳移栽品种都实现了大面积推广。柞水木耳已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柞水县依靠木耳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培训中心考察,点赞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这正是李玉团队对口科技帮扶的成果。这样的科技帮扶不仅仅在柞水。李玉团队已与全国40余个县签订扶贫合作协议,在全国建立了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带动上万农户依靠种植食用菌脱贫。如今,年过七旬的李玉依然率队在一线,每年有260多天在河北阜平、安徽金寨、贵州铜仁等深度贫困县助力脱贫攻坚。然而,即使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李玉依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总书记的回信令他更加振奋。李玉说:“总书记在信中提到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这句话说出了我们科技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使命。作为我国食用菌领域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这责任使命就是我要继续实现的梦想。”李玉解释说,尽管40多年来,我国食用菌的栽培方式从木段发展到代料,发展到了工厂化、智能化阶段;种植品种也从群众熟悉的平菇、香菇、木耳等大宗品种,发展到桑黄、灵芝、羊肚菌等珍稀品种。可是,他心里始终揣着个梦想,就是让祖国发展为食用菌产业强国,让老百姓吃上更健康、更放心的好蘑菇。对这个梦想,李玉满怀信心,“科技报国,奋斗有我。新时代,中国的科技事业必将迎来大发展的春天!我将和全国科技工作者一起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努力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现代化建设、脱贫攻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任爽)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