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薛清军率队赴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与陕煤集团党委委员、董事、技术研究院院长闵小建等座谈,重点就加快推进渭南基地项目进行对接交流。区党工委委员、纪检监察工委书记雷玲一同参加。薛清军在座谈中指出,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作为陕煤集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力支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对高新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承接高端技术项目落地等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他表示,高新区将持续加强沟通,主动上门对接,提供高效服务,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做好建设规划、用地审批、资金安排、人才政策等各项保障,以高效的服务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实现精诚合作、共赢发展,共同谱写企地合作的新篇章。闵小建对渭南高新区给予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近年来,渭南高新区在推进国家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中,坚持创新驱动,特色优势产业纷纷集聚,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协同配套不断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他表示,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将继续加大与高新区合作力度,做好全面对接,强化互促互进,力争渭南基地项目尽早落地、达产达效,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会议还听取了渭南基地项目公司规划及工作安排的汇报,双方就加快推进项目进行了互动交流。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发展和改革局、自然资源和水务局、生态环境分局、良田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座谈。(图文/周微娟)
2月8日下午,渭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薛清军率队赴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与陕煤集团党委委员、董事、技术研究院院长闵小建就进一步加快陕煤研究院渭南基地项目建设进行座谈。区领导雷玲、樊波、白雪亮一同参加。薛清军在座谈会上指出,陕西煤业化工研究院实力雄厚,在科技创新和资金、人才等方面优势明显,拥有严谨的工作体制机制和良好的发展基础,陕煤研究院渭南基地项目的尽早落地对推动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表示,高新区高度重视同陕煤研究院的合作关系,将积极主动上门服务,优先保障项目规划用地,提供良好政策支持,全力推动陕煤研究院渭南基地项目建设。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推动更多项目落户高新区,实现发展共赢。闵小建对薛清军一行表示欢迎,对高新区主动上门服务表示感谢。他说,高新区地理位置优越、新材料产业链配套完善、营商环境一流。陕煤研究院将继续加强与高新区联系对接,深化务实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推进内部相关流程,确保渭南基地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为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局、自然资源和水务局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图文/屈斌)
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科技发展部)于2011年3月成立,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安全、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投资10亿元人民币成立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新技术开发企业,代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出资组织集团内外的科技研发工作,并行使出资人的权利。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西安总部研发基地项目,总投资13.5亿元,将建设5个研究所,入驻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所国家级工程中心位于西安市航天基地航天南路与神舟六路十字东北角,由5栋科研楼、1栋办公楼和1个地下车库构成,建筑面积共70434.1㎡。经过三年的静心建设,陕煤技术研究院西安总部基地(A区)于2020年6月启用,西安总部研发基地作为技术研究院的行政办公中心和实验研发基地,主要担负着研究院行政管理、新技术引进、科技研发、工程开发与设计、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基地总占地130.2亩,于2017年9月开工建设,主要包括分析检测中心、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新材料技术研究所、现代化工技术研究所、现代煤炭开采技术研究所、工程技术研究所等8栋建筑,以及仓库、气站、污水处理站等配套设施。随着陕煤研究院总部基地(A区)投用,研究院的办公生活设施得到大大提升,目前研究院总部基地(B区)正在加快施工中,在不久的将来,B区建成投用后将会成为航天基地的新地标建筑,同时带动航天基地就业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向上发展的动力。
今天陕煤研究院泾河新城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产业孵化基地举行!泾河新城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是陕煤研究院立足于将新能源产业部署为新一代重点发展战略而布局的产业项目,计划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投资约25.6亿元,建设年产万吨级正、负极材料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预计2022年完成项目建设并投产。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过31亿元,对进一步促进新区主导产业培育,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补齐新能源产业链具有显著龙头作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陕煤集团”)是我省能源化工产业的骨干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煤炭、化工、发电、钢铁、装备制造、铁路物流、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等上下关联又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拥有全资、控股企业60余个、上市公司4家,位列世界500强第273位。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陕煤研究院”)是陕煤集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驱动力,代表陕煤集团出资组织科技产业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并行使出资人的权利。
新华社西安9月26日电题:陕北能化基地20年:在跨越发展中探索产业集群高端新路径新华社记者储国强、姜辰蓉、李浩1998年陕西省榆林市获批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开启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经过20年的发展,陕北不仅煤油气等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通过科技引领、提质增效,不断探索能源、资源就地转化新路径,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能化产业转型升级,做出重要贡献。(小标题)能源开发不断突破 实现陕北跨越发展陕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煤、油、气、盐等资源。以榆林为例, 这里煤炭、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1490亿吨、3亿吨和1.18万亿立方米。1998年,国家将这里列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20年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累计开工了17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8000亿元。统计显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2017年煤炭产量4.5亿吨,20年增长了23.4倍。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2566万吨和204亿立方米。目前,陕北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氯碱产业生产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快速发展,为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榆林市能源局局长秦林惠说,“榆林的煤炭产量占到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0%以上,其中有80%直接输出,20%就地转化;榆林的原油与天然气也通过10多条管线,输往北京、上海、山东、宁夏等全国各地。”能源开发带动了陕北老区的跨越式发展。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2017年陕北地区实现生产总值4585亿元、工业总产值533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1亿元、财政收入453亿元,20年分别增长了32倍、52倍、46倍和42倍。“能源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陕北老区群众的收入水平,还改善了当地的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20年来,陕北地区累计脱贫人口150万人。2017年,榆林、延安两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318元和23045元,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经济实力的增强,也支撑了陕北地区的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环境治理工程,目前榆林、延安两市的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3%和46%,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小标题)区域板块规模推进 产业“集群效应”显现经过多年发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不断探索延伸产业链条、优化布局配置,产业发展呈现集群化、高端化、多元化的良好局面,使这里能源生产总量快速增长,能源转化规模大幅提升,大型项目持续推进,基地建设的“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为能源产区转型探索发展新路打下良好基础。据了解,到2017年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电装机规模达1648万千瓦,形成了煤制甲醇580万吨、煤制烯烃240万吨、兰炭5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并建有神东和陕北大型煤炭基地、延炼和榆炼等炼油基地、西气东输和陕京线等国家天然气主干线、神府和榆横大型煤电基地。陕西省发改委主任卢建军说,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将加快高端化步伐,积极推进资源深度转化,围绕煤炭分质利用和煤基精细化工两大主攻方向,推动煤化工向下游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加快推动煤炭利用以燃料为主向燃料和原料并重的转变。经过多年发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非化石能源开发也蓬勃兴起。据榆林市发改委统计,过去五年,榆林先后建成全国首个分散式风电项目和陕西省首个风电场、首个大型光伏电站,新能源装机超670万千瓦,2017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到全市电力总装机的30%。榆林市发改委规划办主任马富泉说,下一步榆林将大力发展循环产业,逐步形成从开采到转化到尾气废渣综合利用“吃干榨净”的完整产业链。(小标题)技术创新持续发力 引领行业向高端迈进技术创新突破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高端化发展的关键引擎。以陕北为开发基地的陕西煤业化工集团2011年就实行了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加大科技创新研发力度。陕煤集团目前已建成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0余个省级科研平台,两个产业联盟,初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科技研发平台集群。“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和鼓励创新。仅集团下属神南矿业公司2017年一共申报创新项目达2972项,直接实现创效价值5.42亿元。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驱动企业提质发展的‘最强引擎’。”陕煤集团总经理严广劳说。马富泉说,科技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在“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模式下,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能化装置成功投入运行,如煤焦油加氢技术、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甲醇制芳烃、全球首个煤油混炼等项目都是全球领先的能源深度转化项目。(完)
7月30日至31日下午,陕西日报“全媒体行动”走进陕煤集团调研采访团一行深入陕煤技术研究院、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铜川矿业公司、黄陵矿业公司等地调研采访。31日下午,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政工师李永刚向调研采访团介绍了陕煤集团改革发展工作。中国煤炭企业前三甲,2019年位居世界企业500强第281位,2018年利润接近陕西全省50家上市公司利润总和的一半…经过15年的改革发展,陕煤集团已然成为中国西部能源企业一张闪亮的名片。成立以来,陕煤集团通过投资新建、收购兼并、资产划转、内部重组等多种途径,形成了“煤炭开采、煤化工”两大主业和“燃煤发电、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施工、铁路投资、科技、金融、现代服务”等相关多元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旗下二级全资、控股、参股企业60多个,上市公司3家,员工总数12万余人。2018年集团公司生产煤炭1.6亿吨,化工产品1555万吨,粗钢1138万吨,累计发电455亿度;实现营业收入2806亿元,实现利润135亿元。2018年集团资产规模约5000亿元,是2004年的43.8倍,2018年集团营业收入是2004年的51.3倍,2017年以来,集团利润总额占陕西省属企业的三分之一,陕西煤业股份公司2018年利润109.93亿元。“陕煤集团的发展成绩受益于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大势带来的机遇,更受益于超前改革的有力推进和不断深化。”李永刚介绍,近年来,陕煤集团通过传统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资本驱动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物流体系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党建引领等方面探索出了集团改革发展的路径。目前,陕煤集团正在按照“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的发展战略大踏步前进,按照规划,到“十三五”末,把陕煤打造成为煤炭开采的引领者和加工转化物流贸易、生产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和价值链集成者。到“十四五”末,实现销售收入和A股市值“两个5000亿”,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服务商,更加接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陕煤力量”。(记者 孙文生 晏巧琳)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2021年4月10日上午9点,“煤炭产业经济形势分析与应对策略研讨暨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CCEF-30)第二十五次内部研讨会”以视频形式召开。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院长贺佑国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吴吟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北京绿能煤炭经济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长岳福斌教授在会上作了“2020-2021年中国煤炭产业经济形势研究报告”。岳教授在报告中介绍,2020年年初我国煤炭产业景气指数曾一度跌至近4年最低点,二季度随着国内成功控制住疫情,该指数开始重回常态轨道,三季度延续了稳中求进态势,临近年底受季节性需求拉动和大面积降温天气影响,煤炭供小于求,该指数上升到97.78,但较2020年同期下降0.87点。岳教授在报告中对2021年煤炭产业经济发展预期进行了总体判断。他认为,2021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举国喜庆中国共产党100年华诞之年;我国煤炭产业开始步入后疫情时代。通过综合系统地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煤炭产业面对较大的下行压力;若不出现较大的意外,煤炭产业将整体上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中矿(北京)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也将呈现趋势向上态势。岳教授在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存在煤炭资源配置不合理、开采浪费严重、人才结构不合理和融资难等问题。在生产过程组织方面,生产主体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大职能资本比例失衡,与“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的要求差距较大,循环周转不畅,生产性服务存在脱节现象。在产业调控管理方面,规划和实施存在脱节,阶段性、季节性供求时有错配。“煤超疯”问题时有发生,政策完善不及时,人才培养、智库发展与客观需要脱节,风险防范和应急求助系统不健全,业绩考评缺少综合性,政府、市场、企业三者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为此,对今后煤炭产业的发展他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首先要把常态化防控疫情作为第一要务;其次要完善自循环,融入双循环,做世界矿业排头兵;第三要开好局,服务好国家的“六稳”“六保”;第四,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五,要组织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庆典,为产业增添高质量发展的正能量。岳教授在会上表示,他今后除了研究中国煤炭产业经济外,还将致力于煤炭产业金融研究,助力解决煤炭企业改革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川煤集团总经理刘万波,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李瑞峰研究员、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华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教授、伊泰集团原副总经理翟德元、原同煤集团总经理助理李永平、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总经济师杜平、山东能源集团战略研究院李君清主任、原兖矿集团决策咨询中心主任周剑波等煤炭企事业单位的煤炭产业经济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视频会。大家研讨热烈,各自都发表了对煤炭产业经济形势的看法。《中国煤炭》杂志执行主编康淑云和编辑宋潇潇受邀参会。“2020-2021年中国煤炭产业经济形势研究报告”已在《中国煤炭》杂志2021年第3期发表,请大家多多关注。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煤炭杂志,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我国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长期以来,我国十分关注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如何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资源,对推进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现代煤化工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现代煤化工发展方兴未艾现代煤化工主要以洁净能源和精细化学品为目标产品,包括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等,以及煤化工独具优势的特有化工产品,如芳烃类产品。传统煤化工主要指“煤-电石-PVC”、“煤-焦炭”、“煤-合成氨-尿素”三条产业路线,涉及焦炭、电石、合成氨等领领域。从技术上看,目前我国现代煤化工已经形成了包括煤制气、煤制油和煤制化工品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体系。我国现代煤化工从“九五”起步,目前无论产业关键技术还是核心装备自主化研制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气为主的现代煤化工技术均打通了工艺流程,先后开发了“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航天粉煤加压气化”等先进技术,成功研发出“航天炉”、““神宁炉”、“晋华炉”等先进装置;自主研发了煤直接液化技术,成功运行了世界首套108万吨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中温浆态床F-T合成煤间接液化技术,实现了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400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运行;以低温浆态床F-T合成技术为核心的100万吨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成功投产;甲醇制烯烃两代工业化技术成功应用,13套工业装置成功投产;甲醇制丁烯联产丙烯技术完成万吨级装置工业性试验。“十三五”以来,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一批关键技术装备打破了国际垄断,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相继攻克了大型先进煤气化、合成气变换、大型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乙醇等一大批世界级技术难题,并实现了关键技术装备的产业化,走在了世界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最前列。2018年底,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1138万吨/年、1112万吨/年、51亿立方米/年、363万吨/年。随着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108万吨/年煤直接液化、国家能源集团宁煤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等一批新型煤化工项目建成投产,以及一批创新成果捷报频传,现代煤化工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现代煤化工行业生产总体平稳,产能利用率处于合理水平,转化煤炭约5570万吨,为保障能源安全和化工原料多元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我国现代煤化工项目主要布局在国家规划建设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和9个大型煤电基地,其中新疆、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河南等省份煤炭深加工发展速度较快,培育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鄂尔多斯能源化工基地、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等多个煤炭深加工产业集聚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化格局初步形成。全行业可实现煤炭年转化能力2.5亿吨以上,产业规模、产品产量均实现稳步增长。通过在内蒙古和陕西等地调研,笔者了解到,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示范项目生产负荷持续维持在85%左右,单周期稳定运行突破420天;国家能源集团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单位产品新鲜水消耗降至6.1立方米/吨,远低于南非沙索公司12.8立方米/吨的水平;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蒲城清洁能化公司增加聚烯烃新牌号9个,使产品步入高端行列。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告诉笔者,今年上半年,现代煤化工产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全部实现新的突破,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及煤制乙二醇四种产品的实际产量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4.1%、25.5%、10%及56.4%,现代煤化工发展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现代煤化工能有效保障能源安全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指出,提升能源效率是全球经济有效和安全转型的关键。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点,煤炭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原料。2018年,我国煤炭产量36.8亿吨,进口量2.81亿吨;我国原油产量1.89亿吨,进口量4.62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0%;天然气产量1610亿立方米,进口量1254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达45.3%。当前,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展,煤替石油、天然气成效明显且潜力可观。李寿生告诉笔者,目前我国现代煤化工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或领先地位。煤直接液化技术和粉煤中低温热解及焦油轻质化技术为国际首创,煤制烯烃、煤制芳烃、低温费托合成、煤制乙二醇以及煤油共炼技术皆处于国际领先。另外,示范或生产装置运行水平也不断提高。例如,以宁煤400万吨/年为代表的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项目实现了长周期稳定运行;陕西未来能源采用自主开发高温流化床费托合成关键技术大大丰富和改善了煤制油产品方案,其10万吨级高温费托合成工业示范装置取得成功;数十套50-60万吨/年用大连化物所研发技术的MTO项目在全国实现了商业化运行;年产50万吨的煤制乙二醇装置实现了满负荷稳定等等。与此同时,一批先进煤气化技术正向大型化、长周期迈进。延长石油开发出双流化床超大型粉煤气化技术、粉煤热解气化一体化氧气气化技术;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合作开发的二氧化碳甲烷多重整制合成气关键技术,对缓解能源危机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国家确定的现代煤化工有序发展基调测算,在规模和项目投产率适中的情况下,2020年煤制石油替代效率有望提升至75%,降低石油依存度1.8个百分点;煤制天然气替代效率有望提升至67.4%,降低天然气依存度2.6个百分点。现代煤化工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是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而作为我国特色化工产业的现代煤化工是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清洁能源和石油化工的重要补充,同时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谢克昌指出,基于我国当前能源结构与供给关系,使得发展现代煤化工势在必行。由于煤炭为主的格局长期来看不会改变,我国能源转型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立足点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谢克昌认为,煤炭虽然是化石能源,但完全可以实现清洁高效利用,而实现了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就是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对于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清洁化发展,谢克昌提出要以环保标准为优先考虑因素,建立绿色化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同时要发展高效污染物脱除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治技术、废水零排放技术以及“三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另外,还要加快制定科学完善的现代煤化工清洁生产标准与相关环保政策,综合考量大气环境、水环境与土壤环境后科学布局现代煤化工产业,建立现代煤化工项目审批、全过程监管以及后评价的清洁生产管理体系。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助理张继明向笔者介绍,现代煤化工由于原料禀赋带来的高水耗问题长期被业内外所诟病,一度也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如今项目水耗不断降低,目前已做到低于全国工业行业平均水平,比如国家能源集团宁煤煤间接液化项目的吨油水耗从12吨降至6-7吨,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吨产品水耗由设计值36.5吨降至20吨以下。另外,笔者在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公司调研时该公司总经理王建立告诉笔者,公司将经过净化处理的煤矿疏干水用于煤直接液化生产,实现了煤直接液化先期工程工业水源替代。在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同时,解决了煤矿疏干水的综合利用难题;而且,公司集成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摸索出‘清污分离、污污分治、分质回用’的治理方法,吨油水耗由设计的10吨降到6吨以下,可以说煤制油是水耗极低的煤化工项目。新时代现代煤化工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毋庸置疑,近年来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一枝独秀,异军突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业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不容忽视的挑战。首先是战略定位不明确,这是阻碍煤化工行业的重要因素。谢克昌院士认为,当前社会上一些观点对煤炭是中国能源支柱存在认识误区,同时对现代煤化工可以清洁高效部分替代石油化工等认识不到位,对中国煤化工的战略定位一直未能清晰明确。因此,必须尽快明确现代煤化工的战略地位,切实将煤炭绿色高效开发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二是面临国内外石油化工业的激烈竞争冲击。近年来,我国在沿海地区布局了比较大型的炼化一体化大型项目,这些项目的快速发展使得石油化工与煤化工产品交叉重叠,必然造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民营企业主动从下游向上游延伸,打通原油加工、化工产品到纺织品的全产业链,包括“三桶油”在内的央企也打破生产油品的传统模式,积极向下游高附加值的化工品延伸;国际石油、石化巨头也在抢滩中国市场,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端炼化一体化项目。因此,对于现代煤化工来说,只有闯出一条可以与石油化工媲美的新路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国际石油价格与供应、资源配置与税收、信贷融资与回报、环境容量与减排等,对现代煤化工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在某一时段和特定区域,这些因素叠加影响将增量放大。因此,优化外部环境是发挥现代煤化工产业比较优势、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四是要充分体现成本与特色优势。随着大炼化时代到来,我国石油化工产品产能已满足市场需求,部分产品还存在明显过剩,规模小、成本高、同质化的“落后”产能势必被淘汰。与新建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相比,煤化工并不占优势。后者单位产能投资大,是石油炼化单位产能投资强度的5-10倍;产品结构单一,现有项目因规模限制,只能生产1-2个主产品,缺乏差异性、独特性。张继明指出,类似石油炼化千万吨级一体化基地,在煤化工领域至少需投资1000亿以上,这种成本压力一般企业是很难支撑的,也是无法做到的。另外,在当前条件下,现代煤化工亟需找准行业定位,要加快补齐短板,弥补自身缺陷与不足,根据自身特点比选产品、降低成本,耦合技术路线、优化系统,形成自身特色。五是从技术上还要实现新突破。中国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在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上都有待创新和突破。谢克昌院士指出,必须实现技术的颠覆性才能有效促进能源的低碳转型,而部分重大装备、重要材料上的不足也在制约中国煤化工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快技术攻关,实现技术进步。总之,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到现在,其对石油替代和醇、醚、醛、酸、芳烃、烯烃下游含氧化合物已经成为现代煤化工产品的合理选择。在原料和路线的选择上,要高度重视低阶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另外,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以现代化、大型化、分质联产化、多原料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理念,按照“能源发展替代互补与化工产品高效高值”的思路,“高效利用、耦合替代、多能互补、规模应用”的路线,大力发展中国能源体系下的现代煤化工,实现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作者系国家能源局中电传媒能源情报研究中心研究员)
11月18~22日,能源化工“金三角”产业协调发展大型主题调研走进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中国化工报社副总编辑李小亮,太原理工大学煤化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苗茂谦,上海大气污染研究所教授张振满,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郑成才等人走访了9家企业进行调研。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能源化工“金三角”的重要一极和宁夏举全区之力开发建设的一号工程。宁东基地因煤而建,具有煤、水、土地等资源组合优势,已探明煤炭储量322亿吨,占宁夏的86%;区域内用水条件好,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建设成本低且不占用耕地,具有建设超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的优越条件。宁煤基地的诞生,是国家所需、宁夏所求、宁煤勇为的必然结果。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状况,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现代煤化工技术日益成熟,能源革命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煤化工产业作为石油化工的补充得到了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宁夏优秀骨干企业、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承载着宁夏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任。11月19日上午,调研组走进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宁夏)有限公司,公司是国家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大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是中石化集团煤化工产业板块第一个进入生产的企业。该公司位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C区,规划占地8.33平方公里,主要经营化工、电力、热力、水泥及水泥制品的生产与销售,煤炭开发、运输、销售及上下游相关产业开发经营,服务设备租赁等业务。据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宁夏)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陆伟群介绍,公司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发展煤基含氧化学品,二是发展煤基乙炔产品。这对宁夏地区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深化宁夏地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宁夏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全国第六大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的宁东煤田境内,地处国家级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据宁夏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刘元管介绍,公司已初步形成具有宝丰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路线,产业竞争优势明显,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命名为全区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成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骨干力量。公司坚持走精细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之路,不断推进煤炭资源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开发利用,积极开创宝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努力实现“百年宝丰”的发展愿景。当日下午调研组来到宁夏宁东泰和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重要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利用宁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全力推进宁夏项目产业战略布局,努力打造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性基地。据宁夏宁东泰和新材有限公司总会计师俞忠波介绍,项目就近以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宁夏)有限公司的聚四氢呋喃产品作为主要原料,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干法连续聚合纺丝工艺,进口日本TMT卷绕机、韩国反应器、瑞士研磨机和德国计量泵等先进设备,通过聚合、纺丝、后处理、溶剂回收精制等工序,并与精细化生产管理相结合,有效地保证了优良的产品质量,生产出不同规格的环保型差异化氨纶产品,是西北第一家建成投产的氨纶企业。11月20日上午调研组走进宁夏和宁化学有限公司。“一人失误百人忙,人人细心企业昌”“大干100天,决胜四季度,实现零事故。” “截至2019年11月20日,和宁公司实现安全生产378天。”这些是和宁公司的理念、目标和公示。而“进入和宁公司全厂看不到黑烟,闻不到氨味,听不到异声,生产实现了安稳长满优。”这是调研组人员的观后感。11月21日上午调研组走进宁夏宝利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宁夏宝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宁夏鲲鹏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宁夏宝利集团积极践行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煤化工向经济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要求,以绿色、循环为理念,以炼化为主体,形成新能源、物流、运输(铁路、汽运)、供销四大业务板块。宁夏宝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15年8月成立,主要从事新型清洁能源、化工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等业务。宁夏鲲鹏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采用高化学技术株式会社及北京兴高化学技术有限公司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全套工业化工艺技术,生产聚酯级乙二醇产品,丰富了产业链和产品结构。随后走访宁夏宁东铁路有限公司。宁东铁路西与包兰铁路大坝站接轨,东与中太银铁路梅花井站接轨,北与内蒙古三新铁路上海庙站接轨,运营里程300公里,主要承担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炭、煤化工产品和电解铝原材料及产品的铁路运输任务。随着宁东基地各企业的生产建设进度,宁东铁路公司运量、运输品类、运输方式及新站点不断的增加,2018年完成运量4504万吨。公司配属内燃机车24台;轨道车、轨检车等5台子;自备敞车运用1158两。管内共有26个车站,信号联锁系统采用计算机连锁系统,其中大枣线具有区域联锁系统,5个中间站为无人值守,在调度中心遥控操作;具有调度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运输生产控制自动化、指挥无纸化、监控动态化、管理信息化。以宁夏宁东、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为核心的能源化工“金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资源优势突出,产业蓬勃发展。为摸清“金三角”产业发展情况,为煤化工等能源化工产业的“十四五”规划制定提供参考指引,推动 “金三角”地区能源化工产业融合协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化工报社、中国化工产业发展研究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联合发起了能源化工“金三角”产业协同发展大型主题调研活动,得到了三地政府、行业协会,以及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大力支持来源: 中国化工报
预测储量高达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然而却因煤化程度低,不宜直接燃烧和远距离运输,利用不当还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能否用好低阶煤,事关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也是涉及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记者近日从业内获悉,临近“十三五”末,多项低阶煤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示范阶段。根据自身结构和理化特性,通过以热解为龙头的梯级利用方式,原本固态的低阶煤可转化为气、液、固三种不同形态,进而再加工获得气、电、油及清洁燃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十四五”期间有望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煤质欠佳,但占据煤炭资源半壁江山煤阶代表着煤的成熟度。根据埋藏深度不同,煤炭资源的煤化程度也有不同。生成时间较短、煤层相对较薄的低阶煤,就是一种比较“年轻”的煤,硬度不高、发热量低,且具有低灰、低硫、高挥发分、高活性及易燃易碎等特点。其直接燃烧的热效率低,还排放大量粉尘等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其他煤种更大。尽管煤质欠佳,低阶煤的储量却不容小觑。煤炭地质总局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显示,我国垂深2000米以浅的低阶煤资源量为26118.16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预测储量的57.38%。据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副总经理尚建选介绍,低阶煤主要分布在陕西、内蒙古、新疆等西部地区,截至2019年,产量已占到全国煤炭总产量的55%以上。“随着煤炭主产区西移,‘十四五’期间低阶煤产量将继续增加。”也正因此,低阶煤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提出,“对成煤期晚、挥发分含量高、反应活性高的煤进行分质利用,通过油品、天然气、化学品和电力的联产,实现煤炭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2016-2030)》也将“开发百万吨/年低阶煤热解、油化电联产等示范工程”列为重点研究对象,要求加强煤炭分级分质转化技术创新。“若能通过联产及多项煤炭转化及深加工技术集成优化,实现低阶煤清洁高效利用,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对环境也更友好。”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对此表示。梯级利用,高效热解技术实现清洁燃烧既要将资源“吃干榨净”,又要实现清洁高效利用,质量偏低的低阶煤能否做到?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燃烧是低阶煤应用的关键环节,但传统直接燃烧方式只利用其热值及部分组分,造成大量浪费。目前,以热解技术为龙头进行梯级利用,被业内普遍认为是一条更高效的途径。尚建选表示,根据低阶煤结构及理化特性,可选用中低温热解为核心的分级分质利用方式,将其转化为煤气、煤焦油、半焦三种物质,相当于由固体的煤获得气、液、固三种能源形式。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工生产洁净燃料、特种油品、化工品等产品。“不同于液化、气化等工艺,热解是一个相对缓和的反应过程,既能避免对煤炭分子过度拆分,还能最大程度利用煤的分子结构特点。从能量利用角度,热解还增加了化学能的多级、多层次转化利用,可提升煤炭利用的整体能效。”“表面上看,热解仅是一个热加工过程,实际在常压下就能得到煤气、焦油等,不需要加氢加氧。因此,热解提质可完成物质、能量的梯级利用,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环境污染更少。”一位资深专家向记者透露,经过10余年探索,国家重点研发的煤热解共性关键技术已取得多项突破,低阶煤分质利用正处于大型工业化示范阶段,“十四五”期间有望进入推广应用期。“以目前年产量20多亿吨计算,若能就地分质转化一半,即可生产2亿吨油气,缓解油气对外依存度高的局面。同时获得6亿吨洁净散烧燃料,可供给中东部民用锅炉和工业窑炉,用于缓解当地污染。”尚建选称。打破界限,与发电、化工等行业耦合发展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由于发展起步晚、技术难度大,低阶煤应用尚面临不少难题。在“十三五”规划的5个国家级示范项目中,陕煤化榆林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等进展顺利,但也有项目无奈退出规划或推迟进度。“虽然同为低阶煤,但因分布地区不同,特性、档次及用途等也有不同。为此,亟需对全国低阶煤资源进行摸底分类,在此基础上建设分质利用资源体系、学科体系,完善分级分质利用产业发展体系,系统规划工程设计、装备研发制造、工程建设、标准建设及市场培育体系。”上述专家表示,与发电、化工产业融合发展是下一步的方向所在,例如对现有低阶煤发电厂进行热解发电耦合改造、加快热解与天然气、氢能生产一体化实施步伐等。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志坚也称,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需要根据煤炭资源特点进行适度布局。在研发新一代热解技术的同时,建议关注热解与气化、燃烧的有机集成,半焦应用拓展及示范推广,油、气、化、电多联产的低阶煤分质利用工业化示范等重点方向。“由于涉及的产业链长、产品范围广,煤炭、发电、化工等产业又分属不同主管部门,建议由一个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提高项目审批和建设的效率。”尚建选表示,只有打破行业界限,将分级分质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于高端化工材料、冶金等相关行业,才能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真正达到煤炭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