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和能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在一般人的认识中,教育科研只是省市专业科研机构、大学里专家学者所从事的“高大上”的事业,对县级教研室及教研员来说是“雾里看花”,难以企及的事情。在中小学教师眼里,教育科研更似乎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可望而不可求。进入县教研室之后,我试图用自己的勤智和行动破除这一魔咒,揭开教育科研的神秘面纱。那是1996年上半年,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了“九五”教育科研项目指南,市教育学会转发了申报课题研究的通知,其中有一个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的题目,教研室领导把通知交给我,征询我的意见,我表示可以试试看。在经过几天的查阅资料、反复思考之后,我拟定了《建立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课题名称,很快完成了课题申报的各项复杂程序任务。过了一个月,市教育学会转发了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立项的批复,我惊喜不已!也出乎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人所料,因为这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对县教育局教研室来说是多年来首次被批准立项的,更重要的也是全市13个区县教研室中唯一被批准立项的国家级课题,在市教研界引起很大反响。对我自己和教研室而言,承担进行国家级课题研究,都是首次“吃螃蟹”,更谈不上经验了。我夜以继日,查找大量资料,学习研究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确定了研究的重点及内容,成立了课题组,选择县内12所高中、职中、初中和小学作为实验学校,按照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程序要求,展开了实验研究工作。在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精心组织,认真开展调查、讨论,交流、研讨等研究活动,按期完成课题阶段研究任务。经过两年多的攻关研究,研制出了高中职中及初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价细则,完成了研究任务。我主笔撰写了《构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的整体报告,编印了课题研究成果集,召开了研究总结表彰大会,顺利通过了中国教育学会委托西安市教育学会组织的课题成果鉴定验收,并被市教育学会评为科研成果一等奖。研究报告在东北师范大学《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2002年第九期发表,由于课题成果研究的是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这一难点和热点问题,涉及到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初中和小学等多方面,所以一经发表便引起国内学界和中小学的关注。首次研究,首次破冰,就获成功,开创了县级教研机构进行国家级课题研究的先河和记录,其价值意义是里程碑式的。2002年中央教科所发布“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指南,省教科所转发了申报通知。由于有首次从事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研究的经历和经验,特别是有省教科所研究员樊兴华老师的鼓励支持,征得教研室领导同意,我积极申报了《关于大面积提高西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质量途径的研究》课题。这是一项比中国教育学会层次规格要求更高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当时教研室内部和熟悉我的人都很担忧,这项课题应该由语文教研员来做,因为不是我所从事的专业范畴。(其实他们都不了解我是大学本科中文专业毕业的)我有课题研究的经验能力和中文专业的功底,更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这项课题在申报中就遇到了不少困难,第一次报送到中央教科所未能通过,经修改后才被批准立项。同样,在陕西省被批准立项的十多项国家级课题中,县级教研机构仅有户县一家,其余大都是省市教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课题研究展开后,选定了18所初中和小学,成立个研究组,制定了方案,举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按照目标任务有序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为了指导课题研究工作,我学习研读了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及专家学者相关语文教育教学专著及研究论述,力求做到胸有成竹,准备充分,指导有方。对这项国家级语文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我倾注和付出的精力心血远远超过所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的课题,问卷调查、到校指导、召开研讨会、举行赛教、论文征集等活动。经过长达4年的实验研究,终于在2006年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我执笔撰写了多篇阶段性成果论文在市级省级刊物发表,长达数万字的总体研究报告《关于提高西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质量途径的研究报告》,是我历时一个多月,绞尽脑汁,不分通宵地努力完成的,这篇研究报告在《陕西教育科研》杂志发表后,又获陕西省2008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回想起来,这项课题研究最大的价值意义在于形成了具有我县中小学特色的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评价的模式,发现和培养了一批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进教师,为提高县域中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探索出了户县的路径和实践模本。我做了语文教研员应该做的、但未能做成的有意义的探索创新性工作。可惜的是,当时的“局内局外”人对这项研究和取得成绩发挥过重要的不可或缺作用的我知之甚少。而我并未因此而有丝毫的怨悔之意! 写于2018年6月25日(作者系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在科学创新的进程中,学术论文的撰写发表是反映基础研究进展,让公众了解科技前沿突破的重要渠道。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规模,则是一项反映高校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陕西科技大学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研成果频频出现在国际权威期刊上,本期推送,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回顾2020年陕科大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吧!1.张美云教授团队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综述论文2020年3月,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张美云教授团队在国际工程技术与材料科学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题为"Fabrication,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 of Aramid Nanofiber"的综述文章。陕西科技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杨斌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张美云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这是陕科大首次在此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有效提升了学校在工程技术与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2.王传义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国际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发表热点论文2020年3月,陕西科技大学环境学院王传义教授团队在重金属离子吸附分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发出一种快速高效地从水中去除汞离子的环保型海绵吸附剂。相关成果以"Novel polyethyleneimine functionalized chitosan–lignin composite sponge with nanowall-network structures for fast and efficient removal of Hg(II)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为题,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上。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被编辑部选为该杂志前10%的热点论文(Hot Article)。论文第一作者为环境学院博士生张丹,指导教师为王传义。3.王学川教授团队在化工领域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论文2020年4月,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学川教授团队在化工领域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题为"A novel bio-inspired multi-functional collagen aggregate based flexible sensor with multi-layer and internal 3D network structure"的文章。陕西科技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王学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刘新华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生岳欧阳为论文的主要完成者。4.周友平教授团队在植物糖分子内氧同位素组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5月,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周友平教授领导的天然产物稳定同位素组学(Isotopomics in Chemical Biology)团队,通过近4年的努力,率先开发出葡萄糖分子内全部5个氧原子的自然丰度18O/16O测定新方法,相关成果以"Novel Position-Specific 18O/16O Measurement of Carbohydrates. II. The Complete Intramolecular 18O/16O Profile of the Glucose Unit in a Starch of C4 Origin"为题,在自然指数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青年教师马然为论文第一作者,课题组2019级博士生赵雨为论文第二作者,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为论文的参与单位。5.李志健教授科研团队在传感与储能等领域取得新进展2020年6月,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志健教授带领的"纸(纤维素)基材料的生物信息功能化"团队,在柔性传感、储能、智能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连续发表6篇高水平论文。这是该团队牢固树立"立足轻工,丰富轻工,跨越轻工"的学科发展理念,聚焦"新轻工、新工科"建设的具体实践。陕西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团队青年教师刘汉斌、吴海伟副教授等主要参与了这些工作。6.薛惠丹副教授在cell子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20年6月,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薛惠丹副教授在Cell Press旗下的国际植物学重要刊物《Trends in Plant Science》杂志(SCI影响因子14.006)发表文章。这是陕西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在生物工程研究领域的影响力。7.薛俭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连续发表2篇高水平论文2020年9月,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薛俭教授团队完成的2篇学术论文分别在绿色与可持续科技类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ction》(影响因子:7.246)和能源类国际权威期刊《Energy》(影响因子:6.082)上发表。这2篇论文是薛俭教授团队在绿色金融工程领域取得的国际前沿性研究成果,标志着陕西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将有效提升学校管理学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8.李英宣教授论文登上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2020年9月,陕西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李英宣教授在二氧化碳转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Plasmonic Hot Electrons from Oxygen Vacancies for Infrared Light-Driven Catalytic CO2Rection on Bi2O3-x"为题,发表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陕西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李英宣教授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2018级硕士研究生文苗苗为第二作者。这是学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期刊发表"研究论文"。9."生物质化学与材料"院士创新团队赵伟副教授研究成果再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时隔一年,陕西科技大学轻工学院"生物质化学与材料"院士创新团队赵伟副教授在生物质高分子精密合成领域再次取得突破进展。2020年9月,相关研究论文以"A New Synthetic Methodology of Site-Specific Functionalized Polypeptides: Metal-Free, Highly Active and Selective at Room Temperature"为题,登上国际化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Angew. Chem. Int. Ed.》。陕西科技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和第一作者单位,赵伟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2018级硕士研究生吕岩凤为第二作者,轻工学院青年教师李季为共同通讯作者。10.郝晓东博士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高水平论文2020年10月,陕西科技大学前沿院许并社教授团队青年人才郝晓东副教授在Wiley旗下的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题为"Amorphous/Crystalline Heterostructured Cobalt-VanadiumIron (Oxy)hydroxides for Highly Efficient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的文章。陕西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单位,郝晓东副教授、刘彬教授和颜清宇教授共为通讯作者。这是陕科大首次以通讯作者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该论文的发表代表着学校与其他国内外高校研究单位合作的新进展,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11.郝晓东博士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cta Materialia》发表高水平论文2020年11月,陕西科技大学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青年人才郝晓东副教授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cta Materialia》发表题为"Atomistic origin of high-concentration Ce3+ in {100}-faceted Cr-substituted CeO2 nanocrystals"的文章。郝晓东副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陕西科技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日本东北大学和东京大学为共同通讯单位。这是陕科大首次以通讯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学校与其他国内外高校、研究单位合作的新进展,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12.材料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在《ACS Nano》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7篇高水平论文2020年,陕西科技大学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在许并社教授的带领下,在能源、环境、光电等领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相继在《ACS Nano》(IF=14.588)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7篇高水平论文。该系列成果的取得标志着陕西科技大学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成效日趋凸显,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的建设逐渐成熟,为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也将进一步提升学校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13.陈庆彩副教授团队在大气环境领域顶级期刊发表7篇高水平论文大气污染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关注的重点环境问题之一。人们无时不刻不在呼吸着空气,并暴露在各种可能具有潜在危害的大气气溶胶之下。大气气溶胶中含有的某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引起细胞和机体损伤,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潜在不利影响。为此,评估大气污染健康风险因子的毒性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庆彩副教授团队围绕"大气颗粒物中新型健康风险物质的污染特征、来源和形成机制"课题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在ES&T、ACP、EI等一系列大气环境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7篇高水平论文。作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科技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439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39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64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出版著作303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1843篇,EI收录期刊论文1795篇;共获授权专利6632项。连续9年位居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50位、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前50强,成为国家80所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之一。
近日,受国际著名期刊《分析化学评述》(Review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化学论文》(Chemical Papers)和《绿色加工与合成》(Green Processing and Synthesis)邀请,长安大学李宇亮教授担任三个国际SCI期刊副主编职位(AssociateEditor)。李宇亮,博士,教授,长安大学化学与工程工业专业2001级本科生,现任环工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实验中心副主任。从事环境污染物控制及绿色化学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和长安大学卓越青年人才计划。获全国"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陕西省"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入选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库成员;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饮用水源地划分(调整)评审专家组成员;共青团陕西省委首届"秦岭学者"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宇亮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物控制和能源开发转换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围绕这一方向,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近3年来在《应用催化B辑:环境》(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SCI,IF=16.683)、《有害物质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CI,IF=9.038)、《液体分子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Liquids)(SCI,IF=5.056)等国际著名杂志期刊中发表高水平SCI文章40余篇。同时李宇亮教授还受邀担任SCI期刊《传感器》(Sensors)、CSCD核心期刊《应用化工》的编委。《分析化学评述》(Review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是化学分析领域的权威期刊。该杂志关注现代分析化学的所有分支,例如光谱学、色谱法、质谱、电化学和痕量分析等,出版周期为季刊。据Web ofScience数据库最新数据(2019年),该杂志影响因子为2.174,位于Q3区。《化学论文》(ChemicalPapers)杂志为双月刊,是全球最大科技平台施普林格(Springer)旗下国际化学领域的著名期刊。该杂志致力于基础化学和应用化学研究,涵盖了广泛的化学科学领域。该期刊最新的影响因子为1.680,位列Q3区。《绿色加工与合成》(Green Processing and Synthesis)杂志为双月刊,是绿色工艺领域的前沿期刊,提供有关创新性绿色工艺开发和化学合成方面的最新研究。据Web ofScience数据库最新数据(2019年),该杂志影响因子为1.672,位于Q3区。李宇亮教授应邀担任具有国际影响力期刊副主编职务,对长安大学化学学科建设和国际学术声誉提升带来了积极影响,助力长安大学化学学科早日进入ESI前1%。来自:长安大学
近日,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微纳材料开发与功能创新团队张荔副教授在Elsevier旗下的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Materials Today(影响因子26.416)发表题为“柔性热电——从材料到器件应用(Flexible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From materials to applications)”的综述论文,张荔副教授和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陈志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陕西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南昆士兰大学为共同通讯作者单位。张荔,博士,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专家,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热电能量转换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2016年国家公派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44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共4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等。近年来在Materials Toda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4项。能量在使用过程中大多以废热形式排出浪费,热电材料可将热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如今随着多功能、微型电子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发展,探索大功率的微瓦—毫瓦自充电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柔性热电材料和器件可以利用较小的温差进行发电,而且除了工业废热,自然界中的光热和人体热能等均可作为其可持续的绿色能量来源,因此在为可穿戴和可植入电子产品提供持续的电源动力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该综述总结了近年来柔性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器件的设计思路,主要涵盖了五大类柔性热电材料,包括导电高分子热电材料、有机/无机热电材料、全无机热电材料、纤维基热电材料和绿色生物质基热电材料。作者针对每一大类柔性热电材料,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和提高热电性能的策略,同时精心选取了近年来的典型示例并加以详细说明。此外,该综述还总结了目前柔性热电器件的先进设计策略,包括采用涂覆/基底/支架材料、柔性连接线/电极材料和优化不同材料间的界面接触。最后,该综述对柔性热电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提出了目前存在的挑战问题和对未来的前景展望。这是陕西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该论文的发表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在热电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代表着学校的国际合作取得了新进展和极大突破。作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科技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531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413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65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出版著作325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2385篇,EI收录期刊论文1854篇;共获授权专利6632项。延伸阅读:微纳材料开发与功能创新团队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在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近30余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包含Materials Today、Energy Storage Materials、ACS Nano、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AMI、Carbon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团队科研经费充足,与国际著名科研院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保持密切合作,可为在读研究生提供大量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该团队现已发展成为一支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科研成果丰富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在2019年荣获陕西科技大学“我心目中最美研究生实验室”三等奖。
依据《绵阳市专业技术人员教科研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安排,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拟从科研能力、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对绵阳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2020年,“挖掘数据内容,调研教育现状”的主题培训提升了专业技术人员对教育现状的调研和分析能力。2021年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将以“监测改进教学,科研提升品质”为主题,进一步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监测-分析-改进能力进行培训。4月14日,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第四次的集中培训,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教改研究方案设计、文献查阅与文献综述、方差分析。课题研究是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朱殿庆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案设计:案例分析》专题培训,深入浅出阐述了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思想、逻辑、方法和模型四个要义及其关系,以通俗易懂的看医治病为例,搭建了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框架;以真实的教改方案为例,明确研究方案设计的一般路径;以数据回归分析为切入点,阐述研究假设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整节课以理论讲述、案例评价、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广大学员对研究方案基本框架、一般路径深度思考,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供了方法与路径。文献研究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马子湉老师以《怎样做文献综述》进行了专题培训,对文献综述的内涵、形成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自身撰写的经验与感悟,分享了文献综述撰写及呈现要求。数据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数据证据。班主任陈潇老师以《数据分析:方差分析》为题进行了专题培训。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在复习已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方差分析的内涵、意义及操作过程。通过实际数据分析的演练和监测报告的撰写,帮助学员进一步认识到数据分析的原理、过程和结果呈现,为教学现状及问题解决提供数据证据。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员们带着满满收获结束了第四次培训活动。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成为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想行稳致远,这“五个走向”值得关注。从校长走向教师。从主持课题研究的角度,中小学校长做课题研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聚合效应,能举全校之力来做好课题研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有陀螺效应,许多校长是大忙人,专心研究的时间非常有限,课题研究难免受到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长建议:“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从事研究的幸福之路吧。”所以,我建议比较忙的校长可以少申报一些课题,转而带动、支持一线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做他们课题研究的“总后台”“幕后英雄”。从校长走向教师,应该说是教育科研的新常态。从感觉走向数据。从技术研究路径的角度,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减少感觉的成分。比如课题“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益的研究”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如何应用,二是应用的结果,即效益。如何去评估?不能凭感觉、凭印象,要用真实可靠的数据来说话。这个课题结题汇报中有一个调查统计表,列出了两次实验的数据,有了初步的数据意识,但还不够。为什么?一是因为两次的试验人数,一次100人,一次94人,3年的研究时间只做了两次对比实验,人数不到200人,不能充分佐证;二是实验统计表,既没有标注实验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也没有指出是哪个班级的学生,给人一种数据“造假”的感觉。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课题研究一定要杜绝凭感觉说好或不好,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用数据找到真相,让数据讲故事,这样才能提高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与真实度。从随意走向规范。从文本规范的角度,课题研究在文本撰写方面要杜绝随意性,增强规范性。课题的立项申请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报告书、研究报告等文本,都要有明确的规范要求。比如,发表的论文要注明相应的课题名称和课题编号,整理材料时论文发表当期的封面、目录、页码需要复印或扫描,结题报告书中项目成果的具体内容等要按要求一项项填写,不能随意调换顺序……这些都是基本的规范。课题研究是一项严肃的科学活动,因此规范、规则意识很重要,它关乎这个课题研究是否严谨、真实、科学。从经验走向理论。从凝练总结课题成果的角度,要把课题研究成果提炼好、总结好,必须从经验走向理论。从经验走向理论的路径有三:一是要梳理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从课题调查报告、撰写的相关论文、实验数据、课例、校本课程等实践性文本中概括提炼,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下定义、给概念、出结论;二是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用这些理论依据去验证我们下的定义、给出的概念、得出的结论,看看是否科学、严谨、合理;三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理论,要再回到实践中检验,如此循环往复,方能证明我们总结的理论具有可靠性、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题成果应用推广的角度,课题研究要想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必须从校内向校外推广。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首先要“墙内开花墙内香”。好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首先要在课题主持人所在的学校(院所)开花结果,得到大家验证、认可,让自己的学校(院所)、教师和学生受益;然后由内向外、由此及彼,通过课题研讨活动,或者课题成果讲座,或者示范课、研究课,或者报纸杂志的宣传推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本地区走向外地市,在若干地区众多学校实践、应用、推广。从校内走向校外的过程,其实也是课题成果经受考验、再实践、再总结、再提升的过程。(作者系广东省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师报》2021年03月24日第13版 作者:张正凯
渭南青年网(编辑 姚和平)在陕西省教育学会举办的第十五届教科研成果和论文评选中,渭南特校的教师踊跃报名,积极准备,最终荣获佳绩,共有16位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分获省市区各级奖项。其中有两位教师获得省级二、三等奖,六位教师获得市级一、二、三等奖,8位教师获得区级一、二、三等奖。在此表示热烈的祝贺!省级获奖者市级获奖者区级获奖者荣誉属于过去,奋进就在今天。渭南特教人一定会珍惜荣誉,以勤勉之力躬耕教坛,以无声之行关爱学子,力争在以后的教学教研路上不断前行,乐教善研,再创佳绩!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 撰稿:程 妮 审核:程艳丽作者/来源:渭南青年网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
近日,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建中教授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林志群教授、复旦大学彭娟教授以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在国际化工领域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题为“Lead-Free Halide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CrystalStructures, Synthesis, Stabilities, and Optical Properties”的综述性论文(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ie.201904862.)。陕西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范倩倩为论文第一作者。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是国际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当前影响因子为12.102,Top期刊,中科院JCR 1区。这是陕西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该论文的发表极大地提高了陕西科技大学在化学学术研究领域的影响力。2014年,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首次发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然而,传统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往往含有毒性元素铅,从而限制其进一步商业化应用。在这种形势下,既能避免毒性金属元素使用,又能保留钙钛矿优异特性的无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应运而生。然而,围绕无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相关研究报道数据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导致现阶段该类材料研究进展较缓。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建中教授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功能型纳米材料的关键技术研发,在纳米材料及功能型纳米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基于此,马建中教授团队对现阶段无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系列报道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读,并结合团队相关研究基础,在该论文中就无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晶体结构、稳定性、光学性能、制备方法及最新应用等进行了全面介绍;针对“饱受争议”的稳定性及光学性能问题,首次系统分析了无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稳定性及光学性能的影响机制,并就如何提高其稳定性及光学性能进行了深入探讨。该论文的发表有望对该类材料的后续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人物小传:马建中,山西沁水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水性高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轻纺化学产品的性能与应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预研计划、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重大科研项目及横向项目50余项。研制并转化20余种新型化学品,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马建中教授是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教学名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皮革行业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部分来源:陕西科技大学官网)
12月22日,陕西省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举行。陕西省科协党组副书记丁德科与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共同为陕西省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揭牌。据悉,省科协、省科技厅依托陕西师范大学成立了陕西省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主要围绕科技创新、公共政策和科普文化,负责公众科学教育提升工作的调查、研究、评估、学术交流和科普文化传播等工作,研究我省公众科学教育发展中战略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的问题,研究公众科学素质发展成就与经验、困难与问题、建议与对策,调查、介绍和推广典型案例。研究中心的成立对于加强科普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科学教育、科普工作,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揭牌仪式上,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表示,中心的成立是促进我省全民科学素养提高的一件好事,必将为我省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教育和规划工作增光添彩。陕西师范大学基础实验中心主任张尊听教授从科学教育仪器研发与推广、配套科学教育课程及教材研究与开发、科普人才培养、科教扶贫、兄弟院校合作交流等方面,向与会领导及专家进行汇报,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目标和举措。作为陕西省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代表,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解慧明院长表示,省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符合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高的一件好事。她期盼陕西省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能够依托陕西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优势,积极开展科学普及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质。陕西省科协党组副书记丁德科希望陕西省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能够真正发挥陕西师范大学的办学优势,成为科技创新和科学传播的研究平台,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展教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科普教育人才。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关颖 杨旭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让更多孩子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扎实推进西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提升市民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对标《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20年1月9日举办教科研助力百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升研讨会,助力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稳步快速提升。本次会议由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承办。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根本是从教到学的转变。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强调,思维才有力量!就教育来说,小到一所学校、一名教师,确实要思考思想如何提升,思维如何转换,如何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时代的需要。本次活动还特邀了著名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做了《思维型教学的理论与实施途径》的专家报告,受到与会校长的强烈反响和一致好评。会上,解慧明所长解读了《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助力西安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升“141”工作方案》。“141”工作方案即“1评价”、“4提升”、“1总结”,“1评价”即质量提升评价;“4提升”即队伍提升、课程提升、教科研提升、家校共育提升;“1总结”即总结大会,使教科研助力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升落到实处。解慧明指出,百所学校质量提升“141”工作方案是服务我市义务教育大局、关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举措,方案以“1评价”为引领、以“4提升”为抓手、以“1总结”为激励,整合教育专家、名校、名校长,名师开展师德师风、德育、课程建设、教研、教学、信息化等方面的培训和提升,教科所将研制《西安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提升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以评价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加快提升学校办学质量。西安市共300多位校长、各区县教科研负责人,市教科所相关领导及教研员参加了本次会议,搭建起了百所学校校长工作交流平台,为西安市百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升,办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凝心聚力、砥砺奋进。(记者 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