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9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经过四年建设,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新科研楼28日正式揭牌。此次新落成的科研楼,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建设,面积8000多平方米,将可以开展病毒学、细胞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研究。李嘉诚与汕大学生热情合照。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 李嘉诚基金会供图据报道,28日,汕头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李嘉诚基金会主席李嘉诚与次子李泽楷抵达汕大,为新科研楼落成揭牌,受到了汕大学子的热烈欢迎。研究所所长管轶表示,自2000年在汕头大学设立实验室以来,研究所得到了李嘉诚基金会长期的资助,从只有两个人的实验室,发展壮大到拥有超过70人的研究骨干队伍。管轶表示,新科研楼是汕头开埠以来第一座甲级抗震的建筑物,设备完善,装备先进。该大楼的启用,标志着病毒学研究所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过去20年里,在应对历次的新发传染性疾病爆发的事件时,管轶团队均有较大贡献。而汕大-港大联合病毒研究所,在重大传染病全球防控策略的制定上和每年南北半球疫苗的筛选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在流感和冠状病毒数据库中,其团队贡献的序列和基因组已经占到了基因银行的一半以上。
汕头大学“以生为本”推出全国第一的7项人才培养举措。汕大供图近日,在2020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榜上,汕头大学(下称“汕大”)位居全国第57位,薪酬指数升幅位居全国第 30名,突显了汕大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汕大扎根特区、改革创新,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39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汕大党委书记、校长姜虹说,学校坚持党建引领现代大学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把人才培养摆在中心地位,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时代新人。大思政首创公益课践行劳动育人“关心岭后麻风康复村的老人,已内化成学生们的习惯。”杨木兰是汕大“萤火虫公益项目”创始人,当她还是汕大本科生时,便一直关注麻风康复村。毕业留校多年后,她依然挂念那里的老人,多次担任“情聚康复村爱心行动”公益课程的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传承公益精神。早在2010年,汕大在全国首创公益课程,并从2012年起设置为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公益课程是汕大构建立德树人、劳动育人长效机制的有益尝试。”汕大教务处处长、公益课程主要负责人蔡映辉说,汕大是目前唯一以课程形式落实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大学,以此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自觉服务祖国、奉献社会。公益课程强化劳动育人的同时,汕大在全国率先建立本科四年全程书院制,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院和书院的双重“哺育”,构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汕大为何如此重视劳动教育?对此姜虹说,汕大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以来,不断强化思想引领、重视劳动教育,实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思政”“大德育”工作格局。大成果人才培养创下全国7个第一近年来,汕大推出了全国第一的7项举措,构建起汕大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生为本”的底色——第一个实施国际基准学分制;第一个实施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导向一体化人才培养;第一个开设思维能力培养必修课;第一个将公益课程作为必修课;第一个建立本科四年全程书院制;第一个建立学生朋辈互助学习机构;第一个实施CDIO工程教育,引领全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离不开一群为学生成长成才“掌灯”的教师。推动教育质量大跃升——汕大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全国仅有8所高校获此殊荣;汕大教授杨棉华等人2014年牵头“国际化视野下卓越医生培养的综合改革和实践”项目,获国家级一等奖;“国际化视野下卓越医生培养的综合改革和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整合思维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创新——HEART培养模式的探索”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5项成果在近2届广东省教学成果评选中脱颖而出,其中获一等奖就有11项。“我相信,只要‘胸怀教育,心系学生’,带给学生的就是一个有温度的课堂,一种有思想的教学,一份有灵魂的教育。”2020年“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汕大工学院副教授陈银冬说。大湾区构建“一体多翼”办学格局7月初,为响应国家“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号召,汕大公共卫生学院、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我们要以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群健康为己任,为广东和全国培养具备公共卫生理论与技能的专业人才。”该学院院长李丽萍说。与传统培养模式不同,公共卫生学院将与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等疾控机构联合培养学生,本科生理论与实践课程分别在汕头、深圳两地开展,共同培养高层次实践型公卫人才。汕大把握时代机遇,正敏锐地把办学触角延伸开来。当前,汕头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经济特区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同样,汕大抓住新机遇,“东拓西进,一体多翼”扩大办学格局,实现新飞跃。在汕头东海岸新城,一大批现代化建筑和高规格体育场馆正在加紧建设,2021年亚洲青年运动会后将移交汕大,作为汕大东校区的设施。“未来东校区将达到在校生2万人的规模,相当于再建一个‘汕大’。”姜虹说,与此同时,汕大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广州,汕大正在建设先进研究院和创新学院,贴近大健康、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产业群,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与产业融合的创新人才;在深圳,聚焦新能源、信息技术的研究院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佛山,先进制造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已经布局,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贴近产业发展的实践机会。立足汕头、扎根粤东、融入湾区,汕大加快构建“一体多翼”办学大格局,培育“有志有识有恒有为”时代新人。对话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姜虹:人才培养要取势、明道、优术、合众、践行汕大建校39年来,始终把人才培养摆在中心地位。汕大如何思考、凝练人才培养的工作特点?汕大党委书记、校长姜虹提出“取势、明道、优术、合众、践行”人才培养“十字思路”。南方日报:如何理解汕大人才培养的“十字思路”?姜虹:首先“取势”是指汕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途径,全面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培养“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时代新人。“明道”则是指汕大人才培养工作要尊重教育规律,从战略上确立“以本为本”的工作思路,在万般变化中坚定目标,以通识教育、成长教育夯实基础,以学科发展带动专业教育质量提升,培育人才。南方日报:“取势、明道”明确了战略定位,具体工作计划如何展开?姜虹:“优术”就是指优化汕大人才培养的方式,包括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开展线上教学,我们嗅到高等教育的新变化。当线上教育、虚拟校园持续推开,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将打破各所大学的“围墙”。我认为,要在未来大学教育中立住脚,核心竞争力是如何吸引一流师资来培养一流人才,这为下一步推动学校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南方日报:汕大正在建设新校区,并强调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对人才培养带来什么新机遇?姜虹:办大学要“众合”。建校以来,汕大得到了教育部、广东省、汕头市和庄世平先生、李嘉诚先生等爱国华侨的鼎力支持和资助,广大校友、社会各界人士都为学校发展贡献了力量。面对未来,汕大立足汕头扎根粤东,也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未来发展赢得更多资源。汕大明确“东拓西进”扩大办学格局思路,东拓是指在建的东校区,未来将达到在校生2万人规模,相当于在汕头东海岸再建一个“汕大”,给汕大学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西进则已经在佛山、广州、深圳布局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大批贴近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去年底,汕头大学结合地方产业优势,与汕头工业设计城联合成立汕头大学创新设计产业学院,构建产学研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需双方紧密对接,实现校企之间信息、人才、技术和物质资源的共享。汕大已形成“一体多翼”发展新格局,学校虽然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但发展的机会平等地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建设,才不会错失重大的发展机遇。最后一点是“践行”。全校上下要明确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三步走”发展目标,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发扬“钉钉子”精神,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再上台阶。数读汕大●连续5年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20年在中国内地高校中并列第43位。2020泰晤士世界大学影响力全球排名201—300位。●临床医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7个专业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获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全国首创公益课程,推行10年开设公益类课程近100门,开设337门次,学生修读13885人次,师生累计服务劳动超过48万个小时。●汕头大学东校区建设启动,在校生规模将达2万人,开设40个左右的本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达96%以上。近3年平均月薪上升,2020届平均月薪8677元。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余丹 通讯员 余珊燕 张燕
7月7日上午,汕头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汕头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学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汕头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汕头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学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记者获悉,这是粤东地区首个高校公共卫生学院,不仅能优化完善汕头大学医学学科生态系统及架构体系,有效促进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还有助于开展高水平的预防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及时应对和解决粤东地区的公共卫生问题,为粤东地区和广东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缘何设立公卫学院?高校公共卫生学院作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为筑牢新冠肺炎疫情防线、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短板。为响应国家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号召,汕头大学充分评估公共卫生学科发展水平和人才储备状况,以国家突发传染病疫情、慢性病和伤害等疾病防控需求为导向,筹划成立公共卫生学院(以下简称“公卫学院”)。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姜虹致辞。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姜虹表示,成立汕头大学公卫学院,是三代“公卫人”共同的期盼。早在1993年,在时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曾毅教授协助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汕头分院创建;2002年,汕大取得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点;2009年取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点;2016年,教育部对汕大公卫硕士专科评估成绩位列全国第三,这些“硕果”都体现出汕大在公卫教育方面的积淀。姜虹表示,学院和中心的成立仅仅是起点,如何打造成为人民认可、政府满意,国内外具有较高享誉度的公共卫生学院,仍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揭牌仪式上,汕大公卫学院李丽萍介绍了学院初期建设情况和未来工作规划。她指出,学院初期发展应立足粤东、辐射华南,以地区突出的公卫问题为突破口,寻求与前沿学科的交叉融合,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汕大公卫学院李丽萍介绍学院初期建设情况和未来工作规划。在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结合的方针,既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完善的发展平台,源源不断地吸引高层次人才补充新鲜血液,同时也要加强现有中青年骨干的培养和提升,实现自我“造血”。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尽快筹建实验室、技能培训中心和特色研究机构,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加强公卫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操作技能。此外,记者获悉,汕大公卫学院目前正探索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新模式,创新采取与疾控机构合作办学模式,这在公卫教育领域属于首创。该模式计划前三年在校园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两年在疾控机构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不仅能够快速响应,而且能够很快上手、投入到相关防制工作中,培养并提升专业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李丽萍告诉记者,目前已有18名学生转专业为预防医学专业,今年将招生30名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预计到今年10月,公卫学院将有48名本科专业学生。暨南大学医学院王声湧教授致辞。暨南大学医学院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名誉主委王声湧教授受邀出席揭牌仪式。他寄语汕大公共卫生学院能成为国内和国际最具发展潜力的教育研究实体之一,为国家和广东省培育出更多实用型高级公共卫生人才。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家李立明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教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杏芬教授以及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深圳罗湖区疾控中心等合作单位领导提前录制视频向公共卫生学院揭牌表示祝贺。揭牌仪式现场。汕头市政协副主席、汕头市卫生健康局局长蔡榕,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山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陆家海教授,汕头市预防医学会会长陈思湖,汕头市疾控中心主任张志华,校领导周镇松、冯兴雷、喻洪、陈敏、刘文华,医学院院长谭学瑞及学校各学院、书院、职能部门及附属医院负责人,公共卫生学院学生代表出席仪式。【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中国网1月2日讯记者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官网了解到,12月26日,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姜虹一行到第三海洋研究所交流考察。第三研究所所长蔡锋接待了姜虹校长一行。双方就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战略合作进行交流探讨并达成合作协议。副所长陈彬,汕头大学副校长刘文华分别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座谈交流根据合作协议,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的原则,双方将利用各自人才与资源优势特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合作交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合作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双方还将结合各自的学科优势,互相协作与支持,并加强对科技部和基金委相关项目的合作申请。在资源共享方面,汕头大学可以有偿使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向阳红03号”、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分析测试中心、漳州野外观测站和北海野外观测站进行教学实习、科学调查和科学研究;第三海洋研究所也可以有偿使用汕头大学的南澳临海试验站。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汕头大学党政办主任林枫、理学院院长章跃陵,副院长杜虹,第三海洋研究所人事处处长和转、船管中心主任陈剑斌、办公室副主任官莹,科技处副处长刘建辉以及双方教师和科研人员代表等参加了交流座谈。来源: 中国网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林少丽、赵丽蓉、记者罗勉报道 11月15日,由汕头大学主办、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活动暨首届潮汕历史文化高端学术论坛”在汕头大学举行。来自各地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学界、国际潮学研究学界的著名学者共聚一堂,围绕“潮汕侨乡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全国侨联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汕头大学前党委书记、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黄赞发,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春声,广东省政府参事、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等来自各相关高校、研究中心、文化机构的学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黄锡忠,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丁晋清,汕头市副市长赵志涛,汕头大学校领导王泉、喻洪、陈敏,李嘉诚基金会代表以及潮州、揭阳等地政府代表出席活动。据了解,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汕头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入开展潮汕历史文化、华侨历史文化研究,进一步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共同实现中国梦,令华侨华人研究学界、国际潮学研究学界倍感振奋鼓舞。为了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本次高端学术论坛的举办,旨在推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华侨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发展,同时也是回顾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30年来的历程,进一步展望未来,增强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服务潮汕地方社会,服务华侨华人和国家发展战略。汕头大学地处潮汕侨乡中心汕头,学校因侨而立,开放而兴,是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是华南粤闽赣边侨乡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早在汕头大学成立之初,时任副校长李时岳教授、历史系主任杜经国教授就明确提出汕头大学社科人文领域要以潮汕历史文化、华侨历史文化作为特色研究方向。据介绍,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0年11月15日。30年前,汕头大学率先响应国际著名学者、汕头大学名誉校董饶宗颐教授的倡导,成立了国际潮学研究领域中第一家专门性学术机构——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30年来,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以服务潮汕区域社会与海内外潮人社会,联络海内外有关学者,推动国际潮学研究的学术发展为宗旨,持之以恒开展学术研究,组织学术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和社会影响力。未来,汕头大学将继续以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平台,依托丰富的教研能力和充足的文献储备,整合本地区政府、高校、社会资源和海内外资源,深入开展潮汕历史文化高端学术研究以及全球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
汕头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都是广东省内知名高校,而且两所高校都是广东省政府发起的“广东省211工程”院校。而“广东省211工程”包含10所高校,其中就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这种全国级的211工程大学,也包括“新贵”广州中医药大学。由此可见,汕头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在广东省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汕头虽然设市比较早了,解放前就已经是了,但是汕头早年经济并不强,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地区。改革开放之前汕头经济不强,没有什么工业基础,而且人口也不多,主要涉及农林牧渔,所以汕头早期高等教育资源并不发达。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商人进入内地之后,积极向汕头捐助学校,沙头才有了真正像样点的高校,也就是目前的汕头大学。汕头大学虽然始终接受李嘉诚基金会捐赠,资金实力很强,但是由于本地高教资源欠缺,所以始终发展的不尽如意,虽然相对建校之初,确实有了极大个改观,但是从全国范围内来讲,还是略有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汕头市本身没有太多高校,不能通过合并院校的方式来整合优势资源,提升自身实力,才是汕头大学不能快速成长为实力派高校的真正原因。广东工业大学就是合并院校,整合资源,快速崛起的典型高校。其最初以三所院校合并起家,然后又在多地建设研究院,使得学校整体实力得以快速提升。而这些都建立在广州市的高等教育资源更多,有学校可以合并;反观汕头就没有这种优势,根本没有学校可以合并,所以投入巨大,但发展相对慢一些。这也是汕头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之间的差距所在。
继深圳密集披露高校建设信息之后,广东省内的潮汕地区也在高教领域取得新进展。据《羊城晚报》2月8日报道,年初三下午,由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主办,汕头市政协承办的“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2019年新春座谈会”在汕头市迎宾馆举办。本文图片均来自“汕头新闻”微信公众号报道特别提到:“据悉,广东潮汕高教科技研究院(下称“高研院”),已获省民政厅正式批准。”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主席陈幼南博士在座谈会上披露称,广东潮汕高教科技研究院已于1月28日获得省民政厅的正式批准,成为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省民政厅注册的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正式机构。据广东潮汕高教科技研究院理事长庄东红教授介绍,高研院的定位是高起点、小而精、独具特色的“新型非营利高端科研机构”,是未来“潮汕大学”申办建设的依托主体。该院将依托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2000多名专家学者,全球性的人才网络及粤港澳台丰富的科研资源,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高教科研平台,主要业务是“高教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新型应用技术研发”,目前已成立了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两个部门。上述《羊城晚报》的报道还透露,目前,韩山师范学院已经在西区校内提供了一栋四层大楼,作为高研院的临时办公场所。高研院和未来潮汕大学的选址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官塘镇与铁铺镇交界,毗邻韩山师范学院韩东校区,潮州市政府提供首期规划用地200亩。春节后,将启动规划设计工作,同时,制订两个学部的建设规划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时间,举办高研院成立大会。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潮汕地区最著名的高校当属李嘉诚鼎力支持的汕头大学,不过建设“潮汕大学”是当地的一个夙愿。例如,“潮州日报”微信公众号2017年11月就曾刊发文章《燃爆来袭!潮汕大学(筹)的介绍视频亮眼了!》。文章透露,潮汕大学(筹)是一所高水平、高起点的民办非营利性研究型高等教育机构,将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一体,致力于创造影响世界、造福人类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着力培养前沿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促进所在区域创新创业并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建成“潮汕大学”。文章还介绍称,“为推进潮汕大学的申办与筹建,2018年7月,潮州市潮汕教育基金会成立,作为潮汕大学的筹资主体,负责募集资金,支持潮汕大学运行。”进入2019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热议话题,广东在高校建设领域不断有新消息释出。澎湃新闻此前注意到,在今年1月举行的广东省两会期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成为部分省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此次参会的关注重点。据《信息时报》1月26日报道,民盟广东省委员会拟提交《关于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建议创办“湾区科技大学”等。
近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举办了为期4天的国家级平台学术活动周暨项目对接大会,邀请了来自中国疾控预防中心、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医学院、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罗湖医院集团等地的9名国内知名专家,传授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医学转化和健康管理等领域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及成果。据了解,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学习医学前沿技术、方法和管理经验,促进新技术转化落地。活动也为交流最新医学研究成果创造了机会,医院相关负责人和与会嘉宾一起进行国家级平台项目的洽谈交流,就具备合作潜力的项目进行深入探讨,初步达成意向。接下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将继续推进各类前沿技术的转化、落地,促进临床科研水平提升。12月14日,“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员丁琛首先开讲。他从“中国人类蛋白组计划”切入,以“蛋白质组与精准医学”为主要研究课题,详细介绍了精准医学如何应用蛋白质组定量分析技术解决临床问题,指出蛋白质组学在确定疾病分型、寻找疾病分子标志物和药物靶标、个体化用药方面的应用前景,并鼓励临床研究者应敢于提出问题,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使科研工作事半功倍。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主任魏强以《生物安全与病原微生物资源》为题,详解病原微生物安全对保障国家社会、经济和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新冠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等。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兼罗湖区人民医院院长孙喜琢分享了从2015年至今,罗湖医院集团如何做强社康中心、做实家庭医生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探索出一套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的医疗服务模式。同时,他还从医院管理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文化建设等核心内容着手,讲述其20多年来的医院管理心得。▲薛付忠教授与台下听众现场交流互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薛付忠围绕数据密集型医学新时期的战略思考、健康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发展模式、数据驱动的医学研究范式、大数据助推循证精准医疗等内容,结合威海市医院集团循证医疗大数据支撑平台建设的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了建设大数据平台对监测人群健康的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作《数字健康》讲座。他指出,数据标准化和人工智能使大数据应用于医疗和健康管理,推动了数字医学的快速发展,同时,数字创新改变了医学的健康管理模式和临床实践路径,并以辅助诊断乳腺癌的电脑医生、指导外科医生精准手术的数字肝模型、中医基于白睛眼像的辅助亚健康及疾病辅助诊断系统为例讲解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转化。“未来,医生可以利用大数据、数字健康网络知晓病人的各种信息,将治疗模式、工作流程更好地和病人的健康管理结合在一起,真正回到以病人为中心。”杨胜利说。▲学术周活动吸引了各科室骨干参会活动吸引了医院各科室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博士、博士后、科研骨干及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广泛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来自各领域的顶尖专家为广大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开拓了视野,启发了思考。据悉,自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重点单位以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促进医院创新发展,努力通过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为重大创新项目落地提供强力支撑,相继成立了医学大数据平台、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精准医学研究所、联合护理学研究院等一系列临床科研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让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良性循环▲杨胜利院士进行课题分享在汕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率院士专家团队成员、浙江省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和浙江沃森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金瓯、工程师边俊恺一行,到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指导大数据建设工作。据介绍,目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大数据平台建设包括临床科研数据中心、病种数据库、随访系统、专科结构化电子病历建设,均按计划有序推进、不断完善中。杨胜利表示,通常新电子病历系统启用后会经历磨合、适应期,还需要在应用中不断优化,提升用户体验,使用户感受到便捷和高效。在他看来,医学大数据建设的关键在于数据标准化,在使用中不断增加和完善数据,其瓶颈和难度在于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医院可利用临床大数据,找准临床研究的切入点,与基础研究相结合,通过多学科合作,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形成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的良性循环。杨胜利表示,未来的医联网建设,将推动基层医疗单位的健康管理工作,实现对社区居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据悉,中国工程院杨胜利院士团队是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8年底成功引进的智慧医疗院士工作站建设的首席专家团队。智慧医疗作为现代医学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医疗模式,可以满足跨医院、跨地域乃至跨国家的医疗求助或医疗协作需求,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对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将根据院士专家的建议,聚焦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做好临床数据标准化工作,充分挖掘和利用临床数据,推动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来源:南方+【来源:汕头市卫生健康局(中医药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规划图公布,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汕头计划投入近50亿元,在东海岸新城建设一批现代化建筑和体育场馆;而在2021年亚洲青年运动会使用过后,这些建设将移交汕大,作为东海岸新校区设施。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汕大,将有哪些创新突破,扩大格局是否会冲淡精细化的办学特色?“扩大办学格局,我们正在做几件事,对内建设新校区,对外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国际学院和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更大力度的资源整合保证和彰显国际化精细化的办学特色。”近日,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姜虹接受记者专访时快言快语,回应热点话题。新校区达1万名学生规模“东海岸新校区建设,既有汕头希望通过教育科技推动二次振兴的城市发展需求,也有学校提升和优化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内在动力。”姜虹列出建设时间表,新校区将在2021年9月前交付使用,各类在校生规模总计为1万名。到时,汕大新老校区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6万人左右。汕大新校区目前已完成用地规划,总用地面积为58.5万平方米,实用地面积达46.1万平方米。新校区将分三期进行建设,其中第一、第二期是汕头举办2021年亚青会赛时的场馆和运动员村,之后作为学校运动场馆、会议中心、教师公寓、博士生公寓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等设施,第三期为教学区,主要建设教学、科研、行政用房。而汕大现有的校本部和医学院,占地面积1991.55亩,建筑面积56.61万平方米。位于汕潮揭交界桑浦山下的校本部,如何与面朝太平洋的新校区有机联动起来?姜虹介绍,未来汕头东西两翼交通枢纽完善,新老校区路程将大大缩短,两校区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办学和资源浪费。老校区教学实验条件成熟,重点发展医学、理工等学科;新校区位于汕头新城区,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功能定位,除一部分理工科专业外,主要是社会科学和体育艺术类专业及留学生将落户新校区。今年首次招生的国际学院未来就将入驻新校区。“今年计划招收各层次学历留学生80人,目前已提交完整申请资料的超过60人。”该院院长高见表示,过去半年来,国际学院前往泰国、马来西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招生,同时正在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有望在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南十字星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2+2本科国际教育项目。“汕大虽然不在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内,但发展的机会平等地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才不会错失重大的发展机遇。”姜虹透露,作为粤港澳高校联盟发起成员,汕大携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紧密链接大湾区资源。在广州,与企业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在深圳,聚焦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的实验室即将落成;在佛山,先进制造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持续推进建设。整合医学院,今年新增800个招生计划在粤东地区,50%以上的医疗服务是由汕大医学院5家附属医院提供的,长期以来汕大医学院赢得了百姓的好口碑,也成为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热门选项。但汕大医学院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与校本部在学科交叉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瓶颈日益突出。今年4月,汕大医学院与校本部整合工作正式启动,预计今年底完成。“我们已经明确,汕大要建成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突出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医学院整合后,将有利于学校现有的理工科、工业设计类学科与医学有机融合,实现各学科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姜虹说。去年,十几年没有扩招的汕大,因新增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8个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新兴专业,招生规模首次增加了510个计划,招生人数达2300多人,而且招生成绩稳居全省第六位。今年1月,省政府印发《广东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实施方案(2019-2021)》,计划未来3年全省高校将增加8万个左右学位。汕大将在去年基础上再增加800个本科生招生计划,其中医学院扩招330人,开设口腔等新专业,支持粤东地区全科医生培养计划。“汕大规划发展成一个中等规模的综合性大学,适当扩大招生是必经之路,但汕大小班教学等精细化办学特色不会淡化。比起规模,最重要的是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姜虹表示,汕大在专业结构上进行优化设置,保持理工科40%的占比,同时新增一批社会急需的专业。一年半引进220名高层次青年人才走进汕大执行校长王泉的办公室,桌上整齐摞满各学科提交的材料。王泉说:“我们正在综合评估各个学科的水平,为明年冲击博士硕士点做足准备。”时间回到2018年11月4日,汕大成为省教育厅、省科技厅支持建设的广东唯一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验示范校。加拿大工程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泉被聘为汕大执行校长,正是众多改革举措中的一项。“汕大2005年在国内高校首设执行校长一职,为吸引有学术实力、国际化视野和高校管理水平的海外人才提供平台。”姜虹说,半年来,得益于王泉的国际资源和影响力,汕大引进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优化学科结构、增进学生国际化交流等方面,都正在创新探索。过去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现在担纲“广东唯一改革实验示范校”,汕大改革创新的底色依旧,正在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学术评价体系、资源募集调配机制等关键领域寻求突破。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引擎”,汕大2018年实施卓越人才计划,对人才的评价更加灵活。“我们打破‘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一刀切的指标对比,对有特长的人才进行专门评价,不拘一格降人才。”王泉介绍,去年引进了150名教师,数量是改革前的2倍,今年到4月已引进74人;汕大改革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横向科研经费更是简化了报销流程,在分配上充分体现科研人员劳动成果;人事管理体制上,正在摸索突破职员职级障碍,打通渠道为年轻有为的实干者提供机会和空间。来源:南方+
汕头大学MBA教育秉承商界领袖李嘉诚先生“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育人思想,践行“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办学理念,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创新型中高级管理人才。日前,汕头大学商学院副院长、MBA教育中心主任梁强接受MBAChina采访,以下为访谈内容:MBAChina:众所周知,自2012年汕头大学工商管理大类本科专业通过了EPAS国际认证后,一直发展十分迅速,近几年汕头大学商学院快速发展的原因,您认为是什么呢?第一点,我们的办学使命跟战略非常清晰,我们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有责任担当的管理人才。这个使命其实不仅是我们整个MBA,也是学术性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战略性使命。我们在每个项目里面,无论是本科还有研究生,都紧紧围绕这4个培养要求去做。第二点,我们在整个学校领导和学院院长、书记的带领下,坚持我们的办学方向,学校领导也非常支持我们所有项目的有序推行,这让我们的学生非常认可我们的办学思路,所以项目的执行效果是非常好的。第三点最重要,因为我们商学院是一个教育机构,所以办学的思路和使命,还有“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一直都是贯彻到底的,我们一直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这样办学要求的前提下,我们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以“以学生为中心”为主旨,去做好所有的办学内容、课程等等。MBAChina:2013年起汕头大学商学院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建立了深度合作,您个人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塞缪尔尼曼(Neaman)高级研究院Shlomo Maital教授多次合作开设了《以价值为基础的创新》课程,您认为与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合作建立了哪些优势?这个合作实际上算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汕头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以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开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目前开始本科招生也满三年了。在这样的合作办学的背景下,我们在2015年正式办学之前有了一些教授层面的交流跟合作。刚才你所提到的那门课程《以价值为基础的创新》就是这样产生的,这门课程实际上打开了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好的思路。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学习到了以色列理工学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模式、方法,也基本上能够很好地将其跟我们本土的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对未来进一步探索我们的创新创业课程做了非常好的铺垫。以色列被叫做“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理工学院更是整个以色列国家创新创业活跃度最高的一个学校,他们的创业和创新非常著名,享誉全球。在和他们合作之后,我们还进一步坚持将创新创业作为我们主要的办学特色,所以包括MBA项目甚至本科生的工商管理的项目,我们也开始做了创新创业方向的探索。后面,也就是最近两年,我们就进一步去学习了美国百森学院(Babson College)的“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系列课程。所以这基本上就形成了一个“从价值到创业”基本上打通了的课程系列和模块。将“以价值为基础的创新”和“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打通之后,基本上我们现在整个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体系都比较稳定,我们也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办学道路。MBAChina:据悉,您近年成功指导了文化创意、智能产品、新能源等领域五家新创企业的创办,您能分享下管理学科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吗?就像你刚才说的,开办企业其实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其实到今天来讲,不止5家企业,应该有7家企业,因为在创业中活过三年都很不容易,超过三年算是初步的成功。其实,这其中有两家企业是没有活过三年的。但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所以在研究创新创业中,对于“创业失败”这样的结果,虽然有专门针对性的研究课题,但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创业学习,失败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这里面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你刚才提到的问题。就我们学到的工商管理类如管理学知识也好,或者是战略的知识也好,怎么应用到这里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他们是没有这么深的理解的,因为都是理论加上案例,目前来讲就是这样。这里面还可以追溯到我们与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合作,我们当时合作的课程非常简单,只有仅仅一门课,我们做一个工坊,连续上五六天,在这个过程中我才知道,应该把行动学习融入到每一次课程里面。当然,最好的行动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实践。那就是课堂之外的这些学习的过程和实践的活动,以及训练的活动等等。所以上完这门课,其实这六七家企业里面,有一半的企业创始人,学生或者是校友,他们都曾经参加过这样的课程。所以来到这个课程的时候,都有一个非常好的认知共同点。基本上,结合到课程过程里,你要创办这个企业的时候,你要注意到哪几点?你创业的时候,你的整个BP是不是最重要的?第二个,步步为营,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创作的过程里面,怎样去把握住你的资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个重要点,同样也是我们现在在创业的课程里面非常关注的,就是创业领导力。不确定性有很多,比如说今年的新冠就是现在已知的不确定性,突发的不可抗力。第二个不确定性就是在你做生意的过程当中,供应商突然间停止了供货,或者你的客户截单不再需要你的产品,你怎么办?很多这种意外的经营事件会影响到你,这些在创业的过程中,你都会经历到,也的的确确会经历到。所以一些创业企业为什么能持续经营?是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他在创业领导力方面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去应对这些不确定性,想方设法去克服创业中的困难。很多管理学课程都会在里面讲到,我们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或者是你知道未来会有这样的决策的时候,你需要有自己的心理准备或者预期。最好是有一些备选方案。第三个是你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去渡过这样的难关。其实这里面都是在我们的课堂上也会去讲到的,创业中的这种自我激励,然后怎样去战胜这些困难等等。现在比如实际行动中的“课堂”——创新创业过程来讲,就是这样一种体现。MBAChina:商学院发展过程中受制于地缘因素影响,汕头大学是如何“向外走”的呢?的确是有这个问题,尤其是在MBA项目中,因为我们整个办学,包括当时向教育部申请MBA办学点的时候,我们主要重视的就是服务地方,为地方输送我们培养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而让商学院向外走,从使命来讲,就是我们说的“国际视野”,我们的课程有些是非常有国际性的,用国际标准知识体系来要求,我们也会用双英,甚至是全英的课程。而且,我们还有包括一些海外交流学习的计划等等,都有支持学生们进行海外交换。另外受益于我们加入了国际认证的平台,这种交换生的机会也特别多,这也算是让学生“走出去”。但是最重要的走出去,我觉得应该是我们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知识和能力,还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或者国际发展的趋势。所以针对我们MBA的培养方案来讲,我们最近两年是有做过比较大的改动的。当然,我们首先是要遵照整个教指委的要求,必须坚持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紧接着就是特色课程。特色课程是我们跟地方特色相结合。我们首先要抓本土,然后我们要跟世界“广开言路”。开放的办学形态,去学习和交流国际上一些先进的课程。通过学习,然后我们可以引用或者合作,当然我们也要去创造我们自己的特色。目前来讲,我们的创新创业是做一个主线,现在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了。我们还要去争一流。其实也跟我们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一致,我们大学里面陈述了一句话给毕业生,就是我们汕头大学培养的学生一定是既能够参与全球竞争,同时也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这个是他们走出去,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和自我要求。MBAChina: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即将开始,对于报考汕头大学商学院的考生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我们都是考研过来的人,考研的谐音也叫“考验”,这个备考过程需要努力,需要自律,也能磨砺一个人的毅力。其实能够顺利参加考试已经是过完了第一关,祝愿大家都能在这次考试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MBA学生也好,学术性研究生也好,我都希望能在复试的环节见到他们。还有一个希望大家多关注我们,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做好我们这个MBA项目,让更多想要在职场上追求更多进步的人群能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我们还会提供更多的提升管理能力的好课程。祝大家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