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他11岁上科大,15岁读硕士,为何留学长达10年,却无法毕业?张汤

他11岁上科大,15岁读硕士,为何留学长达10年,却无法毕业?

谢彦波的父亲一直都非常关注于自己的孩子,后来他也发现孩子的接受能力是非常不错的。五年级上课的时候,他只需要听一遍就能够学会,在有了这件事情之后,父亲就更加关注于自己的儿子,他发现自己的儿子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所以就安排儿子学习,在儿子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完成所有的初中课程,四年级的时候早就已经完成了高中的数理化,五年级的时候他都已经开始学习大学的课程,小学毕业之后,父亲也带着他参加数学竞赛比赛,获得了第2名,如此的成绩让他马上就成为湖南神童。在成为湖南神童之后,中国科技大学也开始引起注意,更是派出专业的人进行面试,发现他早就已经拥有大学一年级的水平,所以就让他进入到科大少年班,在进入到科大之后,他的整体表现是非常出色的,在15岁的时候就已经获得研究生,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一位研究生,在他18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读博士,然后事实却让所有人觉得有些失望。虽然他只有11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科大,而且成绩也非常的出色,但是最大的弱点就是不懂得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他和自己的导师和自己的同学都没有办法和睦的相处,这就导致博士学位根本就没有办法拿下来。来到美国之后,虽然他进入到普林斯顿大学,但是也遇到相同的问题,他和教授根本没有办法相处,教授也说他写的论文根本就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由此可见,他之所以没有办法拿到博士学位,主要就是在于性格问题。

其来无止

上海科技大学一研究生在《Nature》发表论文,今年该校第12篇CNS!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人体趋化因子系统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破解了趋化因子受体CXCR2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与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IL8 (Interleukin 8)及下游信号转导分子G蛋白三元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同时还解析了CXCR2与潜在癌症治疗药物分子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项研究首次揭示内源性蛋白配体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新机制,为精准的新型抗癌药物设计开启新篇章。该成果以“Structure basis of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 activation and signaling”为题,于北京时间7月1日23点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据统计,这是上海科技大学今年在CNS国际三大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的第12篇论文了。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刘凯雯, 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生命学院教授刘志杰及iHuman研究所独立PI华甜研究员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上科大是第一完成单位。值得一提的是,刘志杰课题组长期聚焦GPCR的调控机制,系统性研究与重大疾病相关GPCR的结构与功能关系,这是其课题组在《细胞》(Cell)和《自然》(Nature)上发表的第七篇重磅研究成果。人体中有近50个趋化因子和20多种趋化因子受体,一种趋化因子可以结合多种不同的趋化因子受体,反之亦然。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介导细胞迁移,与炎症和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趋化因子IL-8可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CXCR2,招募下游信号蛋白并激活第二信使介导的信号传递。CXCR2趋化中性粒细胞、T、B等淋巴细胞的游走、脱颗粒等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在炎症、细胞发育和肿瘤细胞的趋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IL8/CXCR2作为肿瘤相关炎症环境的重要成分,能诱导靶细胞趋化性迁移,促进血管生成,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运动,对胰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微环境构建与调控至关重要。因此,CXCR2是治疗免疫类疾病、癌症等的重要靶标。对趋化因子IL8及其受体CXCR2的结构和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GPCR与内源性细胞因子结合并被其调控的结构模型,还有助于相关抗癌症药物的研发。上科大iHuman刘志杰团队通过长期刻苦攻关,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CXCR2与两种形式的内源性配体IL8及下游Gi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分辨率分别为 3.5 (二聚体IL8)和3.4 (单体IL8)。两种结构从原子水平揭示了内源趋化因子IL8独特的浅口袋结合模式和对受体的激活机制,以及结合IL8状态下的CXCR2与Gi蛋白的互作模式和下游信号转导机制。“目前,关于内源性趋化因子调控趋化因子受体以及受体与下游信号蛋白的互作机制非常缺乏,严重限制了人们对新型癌症治疗药物的精准设计,我们很高兴能实现这一突破。”文章第一作者刘凯雯说。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华甜研究员补充道:“在该篇论文中,我们报道了CXCR2分别在拮抗和激活两种状态下的三维精细结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比较分析揭示了CXCR2受体的调控机制,为探索趋化因子受体家族的激活机制和相关多肽、抗体类拮抗药物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该研究成果是我们在GPCR信号转导复合物结构及机制的研究中的又一重要突破。我们后续也将开展基于CXCR2的抗癌药物设计与研发,实现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的有效结合。” 刘志杰教授说。参与该项研究的还有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的袁曙光课题组、上科大iHuman研究所赵素文课题组以及上科大膜蛋白线站平台和iHuman研究所的功能研究平台的科研人员。该研究中冷冻电镜数据在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电镜中心收集,iHuman研究所真核细胞表达平台、基因克隆平台、蛋白纯化平台、功能研究平台的工作人员为该项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该研究同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及上海市政府的经费支持。图1:IL8激活CXCR2趋化T细胞到癌细胞过程的艺术展示图(由Julie Liu设计绘制)图2:(a) 分别与单体和二体IL8结合的CXCR2与Gi复合物的电镜结构,以及CXCR2与拮抗剂结合的晶体结构; (b) CXCR2的激活机制卡通展示图; (c) 与二体IL8结合的CXCR2结构剖面图。iHuman刘志杰研究团队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iHuman所 Nature

成也

11岁上科大,15岁读硕士的天才少年谢彦波,为何留学10年无法毕业

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我们不能理解的事,就好比"听风者"那样,他们可能看不见色彩,但却在自己的世界里能够听到别人不能理解的声音。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主人公也是如此,他可能不适应这大千世界的人际交往,但却在自己物理的世界里称得上天才。被称为天才少年的谢彦波,博士之位一波三折,打破天才传说这个人就是被外界称为天才少年的谢彦波,关于他的说法可是非常多的。但最多的却还是他博士毕业之事。这也没办法,毕竟这样一个天才少年,竟然最终会折翼于博士不能毕业一事,也实在让人不能理解。谢彦波出生于湖南,小时候除了爱问点特别的问题,也没其他更多的特异之处。所以直到上小学,人们眼里的谢彦波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孩子。但是,知子莫若父,作为中学物理老师的父亲,他发现自己小小年纪的儿子经常会对高年级数学题感兴趣。于是,父亲不言不语地对儿子进行了引导,这一引导不要紧,只有小学知识水平的谢彦波竟然获得了高二数学竞赛的第二名。后来又在长沙市高中数理化竞赛中获得非常好的成绩,从而一举成名。1978年,这件事被科技大学得知,当时科技大学设立了天才少年班,他们在对谢彦波进行面试之后,发现这个只有11岁的少年,已经达到了大学一年的知识水平。于是,谢彦波没有初中、高中,直接成了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一员。这一切,原本都很理想,而且进入大学之后,谢彦波也没什么不适应,学习非常优秀,甚至提前一年完成了大学课程,在15岁就大学毕业,并考取了物理研究生,之后便是硕士学位。一直到18岁,谢彦波的人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挫折,小小年纪便高调地成为了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的得意门生。博士?这简直太简单了,不出两年,谢彦波肯定就可以问鼎博士学位的。这是外界一致的声音,可谁知道意外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原来,谢彦波跟着周光召院士学习的过程中,很快就算出了别人的光谱数据漏洞,他曾经这样说:"一开始我用心算就怀疑那个光谱数据不对,后来用手算,证明确实不对。"此后谢彦波的博士学位就有些微妙了,因为他的行为让一些人难以接受,这种年轻气盛大概让他的人生出现了弯曲,所以,他再走向前的时候,已经不那样顺遂了。也许是对机会的把握,也许是负气,半年后,正在修博士学位的谢彦波远走美国,改读了普林斯顿大学,跟着菲利普·安德森教授读博士。这看上去似乎比在科大更为光明,更加前途无量。可事实上,谢彦波依旧得不到他想要的。他曾经与自己的家人这样说过:"我的论文写的是他的理论不对,所以不讨他喜欢。"如此便可以看出来,谢彦波再一次开罪了自己的导师,所以他从1982年读博,一直到1991年,十年时间里都没有毕业。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卢刚在爱荷华大学开枪事件,加之外传谢彦波与自己的导师关系不和,于是中科大将谢彦波召回国内。谢彦波为何迟迟不能博士毕业,人际关系学可能是他的硬伤回国后的谢彦波以硕士学位成为了中科大的物理系教授,而他的博士学位却变成了遥遥无期的奢望。这时的人们不禁好奇,明明就是个学位,别人都可以修完毕业,为何像谢彦波这样的天才却不可得呢?这里面确实有一些很微妙的东西,就如同我们开篇讲过的一样,有些人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或者说是生活在自己适应的圈子里的,只要换一个世界,进一个新的圈子,那他就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傻子"。谢彦波小小年纪便一路春风得意,这势必让他在心理上存有优越感。而这对于一个刚刚学习进入世界的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好事,风头太劲,傲气必高,那他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与人也就更为挑剔一些。谢彦波的班主任汪惠迪曾经这样说:"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可见,谢彦波是天才不假,但他习惯了用天才的眼光来面对一切时,也就相当于缺失了对待普通人际的担当与承受。他在中科大周光召院士门下如此,在安德森门下也一样,他总是用自己的方法来打破那些平衡的东西,人们对他自然就要格外"严厉"些。而且,在美国的时候,谢彦波自己也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他这样说:"相识一阵子就发现他理论上有漏洞……但他很成熟,狡猾得很,人际关系好,待人接物比较练达。""我总是发现人家不对,把理论物理乃至整个科学都弄崩溃了,那就是我的不对了。"谢彦波这些话,看上去有些怨怼,但也是人际现实,哪一个圈子里没有一些别人不能接受的小微妙呢?如果你非要讲实话,那人家自然是不会接受你的。当然,你可以讲实话,但至少要用一种委婉的手段才行,而不是像谢彦波这样直接和盘托出,甚至写进论文里。如此,我们也许就明白了一些原因,谢彦波博士不能毕业,不是他的学问没做好,而是他的人际学没学成。这说起来是阻挡学术前进的拦路虎,但现实当中这样的拦路虎又无处不在。所以,关于谢彦波是不是天才这个问题,真的无需质疑。但对于颜彦波是不是学有所成,或许就只能说他学成了一部分,人生要学的还有很多。如今的谢彦波还是中科院的教授,已经结婚了,也有单位发的福利房。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可能不好不坏,但离他曾经天才的光环差之甚远。一度人们认为他是最有可能摘取物理诺贝尔奖的人选,如今他却停下了脚步,过起了最接地气,或者说是逃避现实的人生。不知道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物理学是一种幸,还是不幸呢?

谄也

真厉害:上海科技大学一研究生以第1作者在《科学》上发表论文!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2013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生谢雨润以第一作者身份,于5月15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Quantum interference in H+HD→H2+D between direct abstraction and roaming insertion pathways”的科研成果。谢雨润同学是我校物质学院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课题组的联培研究生。该成果由杨学明院士团队与张东辉院士团队领衔,在最简单化学反应氢原子加氢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应中,发现了化学反应中新的量子干涉效应,并且利用这一量子干涉效应首次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远低于锥形交叉点的几何相位效应。在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量子干涉现象,但是想要准确理解这些干涉产生的根源非常困难。这些干涉的图样复杂,而且在实验上也难以精确分辨干涉图样的特征。H+H2及其同位素(H+HD)的反应,是所有化学反应中最简单的一个体系,因此可以对该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精确地计算机模拟,做到微观层次上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尽管这一自然界中最简单的反应体系已经被研究得相当透彻,但仍然存在着科学家们以前完全认识不到的奇特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人员在先期理论研究工作中发现,在特定散射角度上,H+HD反应生成的一些特定量子态的H2产物,其信号强弱会随碰撞能的变化呈现特别有规律的振荡。为了理清这种振荡现象,团队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详细研究。在实验中,通过一系列手段改进交叉分子束装置,在一系列碰撞能下精确地测量了反应的后向散射信号。在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量子反应散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利用拓扑学原理来分析化学反应发生途径的方法。拓扑学分析表明,这些后向散射的振荡实际上是由两条反应途径的干涉造成的。这两条反应途径对于后向散射均有显著贡献,但它们各自的幅度随着碰撞能变化并无显著变化,呈现缓慢的变化趋势。它们的相位随着碰撞能变化,一个呈线性增加,另外一个呈线性减小,因此,相互干涉的结果就呈现了强烈的有规律的振荡现象。不同碰撞能下两条反应路径的微分截面及干涉后的微分截面反应中两条拓扑路径示意图进一步的经典轨线理论分析表明,其中一条反应途径对应于通常所熟知的直接反应(路径1)过程。而另外一条反应途径对应于一条类似于roaming机理(路径2)的反应过程。由于这两条反应途径刚好以相反的方向围绕于H+HD反应势能面上的锥形交叉,所以它们的干涉图样必须采用非绝热耦合的势能面来模拟计算才可以和实验结果吻合,这也体现了这个体系反应过程中的几何相位效应。这是在低于锥形交叉点的反应中,第一次观测到几何相位效应。更为有趣的是,通过类roaming机理而发生的反应只占全部反应性的0.3%左右。而如此微弱的小部分反应性,能够清晰地被理论和实验所揭示出来。该项研究再次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发生化学反应过程的量子性,也揭示了化学反应的途径是复杂的。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等的支持。作为上科大与大连化物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也是上科大招收的第一级硕博连读生,谢雨润同学道出了他的心声:“我是上科大招收的首批研究生,还记得第一年在岳阳路校区上课,尽管当时的校园条件相对简陋,但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却一点也不含糊,完善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学术交流为我后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7月,我以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到导师杨学明院士位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组学习。整个研究室非常重视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在反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一流水平。能够在这样一个高水准的平台上开始自己的研究生涯,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此次我们这项成果能够在《Science》上发表,感谢上科大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感谢研究所杨老师和张老师两位院士的倾力合作,还有肖春雷和孙志刚两位老师在细节上的把关。过去的几年中我在学习生活中都感到了来自上科大和研究所老师们的关怀。”谢雨润同学在实验室工作中自2013年以来,物质学院已招收研究生1000余名,毕业近300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430篇论文,包括2篇Science、1篇Nature、13篇JACS、2篇PRL等。物质学院始终秉承学校“科研中成长”的研究生培养规律,深入贯彻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学院依托上海科技大学的体制机制优势,坚持“国际化、高标准、强实践”的研究生培养原则,制定“目标驱动、能力培养和质量导向”的本硕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并不断优化从招生选拔、课程学习、博士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审核等多级选拔、分流淘汰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以及各科研单位的合作,推动研究生深入第一线科研实践,同时鼓励项目合作,组织学术交流,利用天然优势打造科教无缝衔接的鲜明特色;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将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工作紧密结合,打造为国所需、德才兼备、勇于开拓的紧缺人才,为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做出上科大人的贡献。【院士寄语】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杨学明院士(上科大特聘教授)我很高兴有机会参与上科大的科教融合。也是由于这样一个科教融合机会,谢雨润同学能够加入我的课题组来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年轻同学来说,寻找自己的兴趣非常重要!在还没有加入到我的课题组的时候,谢雨润同学曾经到我的研究小组来参与大学生科研计划,正是因为他对于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浓厚的兴趣,让他在这一方向上认真学习,非常刻苦,并且做出了优秀的工作。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很多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中,存在着非常有趣而复杂的细节,科学研究就是一种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在科学研究中,年轻的同学应该要注重科学问题的本质,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要坚持发展自己独特的方法开展原创性研究。这也是我自己一生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年轻一代才能超越我们,真正走向科学前沿。这也是科教融合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杨学明院士与谢雨润同学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物质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跖曰

中国科大2020年共录取硕士研究生6500多名、博士研究生2300多名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据中国科大研究生微信号消息:“各博士招生单位:请复核2020级博士名册,学校定于明日下午起开始制作新生银行卡、一卡通,及打印录取通知书等工作”。7月1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招办向所有博士招生单位发出复核通知,也代表着我校2020年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即将落下帷幕、圆满结束。2020年分别有17000多名和4000多名一志愿考生报考我校硕士、博士,共录取硕士研究生6500多名、博士研究生2300多名。

雕琢复朴

科大硕士推特发表“恨国”言论,家国难两全?

最近中科大博硕士在推特发表不良言行早遭到推特爱国人士的举报,直接微博@当事人的母校,科大:你们的学生该管管了。科大反应也真是迅速,随后作出反应:我校调查组初步查明,相关言论为我校2019级硕士生季某某在国外发表。其言行背离了我校的价值观和培养理念,严重伤害了国民的民族感情。目前,该生已经删除了在境外社交平台上发表的相关言论并公开道歉.随后事件本人也做出了回应:在推特上发布道歉声明称——“本人季子越,近日在境外社交平台上发表了涉及敏感话题的内容,引发了广大网友的愤怒与谴责。我已经意识到,这些言论已给广大网友带来了严重的情感伤害,我本人对发表伤害民族感情言论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懊悔。我已经将相关内容删除,并在此向广大网友诚挚道歉。作为中国公民,我的行为伤害了我的祖国,辜负了父母、师长和祖国多年的培养,我已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诚恳接受网友的批评和质疑。我将继续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希望大家监督。”事件本身会随着道歉而结束吗?硕士是什么概念?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对其专注、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的独立的思考能力。读完硕士最少二十五岁。承受的是一个富裕家庭的供养,当事人家庭情况应当属于非常优越的人群,但任何事情都应该分开看待,一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来源于家庭。富裕家庭的孩子物质条件是充裕的,可家人的陪伴不见得就是充沛的。当事人的言论里充斥着一种愤恨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最基本思维修养。当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也很关键,拜金、投机、暴富思想也需要好好整顿和引导。毕竟:才德兼备才是社会的人才。特别喜欢一句话:做为一个家长,千万不要娇生惯养自己的孩子,让他多受点苦是好事,明白人生不易,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恪守着平凡人该遵循的规则,你现在放纵他,以后上了社会,社会还会再教育,那时,他还要从头再来。外表漂亮,真不如智慧过人呐

田鸠

国科大硕士被开除!干了啥?

6月27日,有网友反映疑似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在境外社交平台发表涉及南京大屠杀等不当言论。7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布调查情况及处分结果通报。经核实,网友所反映的言论系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季某某所发表。季某某于2020年1月13日(寒假期间)因私出境前往美国,由于疫情等原因滞留未归,但按照学校要求参加了春季学期网络课程学习。7月8日,季某某从成都入境回国,并按疫情防控要求在当地进行14天的集中医学观察。2020年3月到6月间,季某某在境外社交平台多次发表涉及南京大屠杀等错误言论。中国科学院大学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纪律处分实施办法》,组织召开了处分论证会;会后,应季某某的申请,又举行了听证会。季某某本人通过视频会议平台参加了论证会、听证会,进行了陈述和申辩,并表示反省、道歉和悔过。鉴于季某某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祖国荣誉,违反了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严重伤害了民族感情,背离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其言论极其错误,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经校长办公会审议批准,给予季某某开除学籍处分。(来源:新华社)

第六计

11岁上科大,18岁研究生毕业,险些20岁博士毕业谢彦波,神童天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我国恢复高考的1978年,开创了全国第一个少年班,顾名思义,就是对一些的确比常人的学习能力、天赋强的孩子,召集起来提前进行大学教育的试验。在七八十年代里,我国的所有神童和天才的传说,基本上都集中在了中科大的少年班,其中最为出名的三位,分别是宁铂、谢彦波以及干政三位第一、第二届少年班的学员。我们今天首先介绍第一届少年班中,拥有着非凡想法的一位少年班天才神童——谢彦波。首先说一下谢彦波的近况,留在了他的大学母校中科大,当了一名物理系的老师,目前的职称是副高副教授级别。谢彦波被称为和宁铂并驾齐驱的两个天才少年,最后为何一个人出了家,另外一个则是和其他的少年班同学比,显得碌碌无为了一些 ?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像宁铂以及谢彦波这样的天才,是缺乏了教育。什么教育?说到专业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强、并且有自己的天赋,这种专业上的教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两位天才,以及在他们之后的很多神童少年们,缺乏的却是社会经验的教育,至少有一点,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这是读了少年班的同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说会谢彦波,幼年时因为父母亲工作繁忙、没空照顾他的原因,在湖南的乡下长大、由奶奶照顾。到了入学的年龄,在湖南某大学的父亲才将谢彦波接回长沙市。一开始回来的谢彦波就连话都不怎么说,都是在其父亲的开导和耐心教育下,逐渐地变得开朗起来的。随后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谢彦波的父亲发现谢彦波的数学成绩特别优秀,这就算了,甚至还可以做五年级的题目。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谢彦波,也才刚学了乘除法没有多久。之后,在不到五年级参加了谢彦波父亲单位子弟中学的高二年级数学竞赛,谢彦波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参加的其他数理化的竞赛,因为之前谢彦波的父亲已经让谢彦波通过自学、以及个人培养的方式,让谢彦波学习,因而在这些比赛中,也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也就是在这个时候,1977年小学毕业的谢彦波,最终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中,并且于1978年3月,正式地将谢彦波以及其他20名中科大少年班第一届的学生召集在一起,开始授课。在15岁时,在大三提前完成了本科学习任务的谢彦波成功地被保研成功,并且在18岁的时候拜在了周光召院士的门下,成为了一名在读的博士。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谢彦波有希望可以在20岁之前博士毕业,并且打破我国的最年轻博士记录。不过可惜,因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在学术上十分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个被认为十分傲气的青年最终没能顺利地通过论文答辩。半年后转而到了美国,谢彦波在短暂地投到了一名台湾女教授的门下之后,终于有机会拜到谢彦波到美国的原因——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逊教授的门下。结果,因为谢彦波之前在那位女教授门下所做的论文,于安德逊教授所研究的方向对立,因而安德逊教授便以谢彦波的英文不过关,因而不愿意将谢彦波收到自己的博士生行列中。为了这事,谢彦波还耗费了2年的时间,在美国读了一个文学的硕士,等到再次去寻找安德逊的时候,对方才坦诚没有招收谢彦波的原因所在。最后安德逊提出可以找其他名师推荐,让谢彦波在其他教授的名下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谢彦波拒绝了。与此同时,谢彦波本着谨慎做学问的态度,在发现了安德逊的某些理论存在着误区,因而也是直接指正了出来。安德逊实际上也给了谢彦波彼此学术探讨、辩论的机会,不过终究两个人谁也没有说服了谁。直到最后,谢彦波因为在美国耽误的时间太长,呆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外加上当时又发生了其他一些留学生的事件,谢彦波最终无奈地被中科大到安德逊所在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副校长给带回了国。在关于谢彦波的最新一篇采访中,谢彦波给人的感觉是在质疑一切,质疑手机、隐形飞机甚至是特高压。更深一点的话,谢彦波在质疑目前的绝大多数物理学的理论,已经偏离了物理学应该成为的样子。按照谢彦波的说法,物理学应当是一件事情发生之后、继而有后续的连锁反映和效应的。不过如今主流的物理学,却是当成了数学,只是在计算题目,却是没有关注更深层次效应问题。昔日的神童谢彦波,如今已经将自己视为了学术界的局外人,已经将自己与主流很明显地划清了界限。或许,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或许对人情世故的陌生,能够让谢彦波以及宁铂这样的天才神童,才能够心无旁骛地去钻研自己的学识。不过,在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之前,真理依旧是被绝大多数人牢牢的掌控在手中,并且收取着真理所带来的各种名与利。谢彦波在学习的道路上是特别的,在学术的研究上更是孤独的。不过,他依旧可以在课堂上,对科大的学生进行基础的物理学知识的教育,这就说明他对科大、社会还有我们国家,是有着极大贡献的。

实相

中科大硕士解读母校强基计划,来自“内部人士”的客观良心建议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笑点低 ,作者漪澜葳近期,有十余所高校先后举办在线招生宣讲,在宣讲中,很多高校招办负责人都或多或少提及到强基计划相关政策及安排。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其它高校相比,显得更加“耿直”:不仅直接官宣“仅在部分省份开展强基计划”,而且成为第一所公布具体入围标准的高校,这也成为很多人解读强基计划政策的重要参考之一。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中科大学子对母校强基计划的解读,来看“圈内人”是如何评价中科大强基计划的,相信也会给想要报考中科大强基计划的同学和家长带来一些新的启示。本文转自知乎,作者漪澜葳4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瀚海云讲堂举办了线上招生政策介绍会,该校招生处处长杨锋教授为广大考生介绍了2020年的高考招生政策。这次发布的信息也是暂时上报教育部、尚在审批中的预印版,本文摘录了一些与强基计划相关的重点信息做出解读,希望对考生们有一些指导和帮助。下面我们按照视频中信息出现的顺序来进行解读:01 录取人数、招生名额根据杨老师的介绍,2019年科大在“自主招生”项目中录取的学生占当年本科生总数的4.2%,今年的“强基计划”取代自招后,通过该计划录取的考生数很可能保持同样的比例。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强基招生比重依然是不超过5%,一年中录取的1840多名本科生中,绝大多数会通过非强基途径进入科大。02 招生方式、入围门槛、招生专业目前科大是第一家明确提出不面向全国全部省份招收强基考生的高校,只计划面向过去自招生源较多、排名前12的省份进行招生,也就是下图中右侧红色框中标注的省市,对于其他20多个省份,则增加普通招考名额。此举在媒体、网友中引发了广泛评论,有部分考生、家长、老师称这并不符合教育公平化的目标,认为科大还是应该全面开放,否则很可能无法通过教育部的审批。这部分观点也侧面反应了科大的综合实力在民间的口碑还是不错的。目前发布的版本代表的只是科大方面的意见和实施办法,这样的决定必然有自己的原因,在一校一策的情况下,高校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和诉求,考生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范围。科大还是目前第一家明确了海选入围门槛的高校,根据不同省份和高考选考情况,划分了不同的标准。在“破格”方面,科大提出了比武大更为严苛的标准:生物、信息竞赛的破格考生仅限国赛金牌选手,而且入围后依然要参加校招考试。高校对于生物、信息“科目歧视”的争议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很多自招高校都对于生物、信息竞赛的考生要求更高一些。回顾科大过去的自招标准,一般是数、理、化竞赛达到省一及以上可以报考,生物、信息却至少要铜牌才能达标。特别是科大素来以数学、物理著称,以更低的准入标准招揽更多有特长的学生,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根据笔者了解,在全国赛中拿到金牌的考生,绝大部分情况下在国赛现场就被清北瓜分掉了,不太可能再留到近一年之后再与普通考生同台竞技。况且还有专业调剂的方式和不一定必须招满的原则。虽然科大也有一些文科专业,但是开放强基招生的只有理科专业,这几个专业在学位网的排名如下:数学:A,物理:A+,化学:A+,生物:A上报的学科实力固然非常强悍,但是细究之下依然能发现一些问题:1、虽然招考说明中提及的信息学竞赛获奖考生可以报考,但是科大并没有开放较为强势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已开放的几个专业基本不对口;2、生物系学科的排名确实非常靠前,但是强基班的招生门槛却对竞赛生并不友好,存在无法招满招生计划名额的可能。这么好的专业如果由于政策设计的缺陷而没有成功启动强基班,或是并未按照预期录取到最优秀的、对该专业最有兴趣和天赋的学生,那么对于科大和未来国家的生物学人才培养来说将是很遗憾的。03 招考流程、考核方式、录取规则科大明确给出了今年报名和校测的日期,并且按照3倍人数的容量开展体测(项目明确)、笔试(科目明确,基本等同于老自招)和面试(和武大一样需要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分省进行排名和录取。科大提前公示校测计划和日期,为学生们安排学习计划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但放眼全国,此举也是具有风险的:与科大有竞争意向的高校,很可能会把校测安排到相同或邻近的时间以抢夺生源,况且科大没有提出限报要求,这就在各家高校的博弈中先亮出了一张底牌。在笔试内容上,笔者认为数学加物理的科目组合是非常有科大特色的,但是没有把英语作为考核内容有失全面。毕竟强基班的学生将要向着研究型人才的方向培养,过硬的英语成绩是必备能力。另外,科大也表明考核难度会达到竞赛水平,这对于具备数、理竞赛基础的学生更有优势,而报考化学系、生物系的学生,特别是这两个专业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可能在笔试考核中会略有些吃亏。最后,由于转专业等事项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同时考核并未达到意向专业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又需要服从调剂,笔者在这里再次提请大家的注意,如果被调剂到并不喜欢或擅长的专业,有很大可能要学很多年,这将是非常艰难的一条路,所以一定要慎重考虑、小心选择。总体来说,中科大作为安徽省唯一的985高校,又是科学院直属大学、老牌名校,综合实力、科研水平等方面都不容小觑,特别是在物理学领域超群绝伦,从全部理工科学生都要必修物理这一规定就可见一斑。在强基招生方面,科大的预印本方案也非常有特色,不过还是要看教育部是否会来者不拒地同意。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考核和选拔方式,各位考生不必“见一斑而窥全豹”地认定全部高校都是一个标准。如果意向大学的录取标准对自己暂时没有达到,或是在限报数量方面卡的太窄,考生仍可以考虑选择其他学校。毕竟相同的专业家家都有,培养的模式和个人选择的出路则各有各的不同。诚然,市面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于顶级大学的毕业生格外青睐,即使学生有挂科和延毕的记录,也比普通大学的全优生更吃香。这样的荒诞、奇怪又混乱的市场现象还有待改善,但是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凭借个人实力和真才实学拿到岗位远比一纸文凭更重要;长远来看,个人能力的锻炼、在工作岗位上的展现以及最重要的人品健康,是适应多元化社会规则更有力的砝码。而高考成绩也仅仅只是代表特定年龄时期智商水平的单一标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影响会变得微乎其微。如果用人单位只是根据出身招聘,那么这样的选拔制度是盲目的,对于人才的录用是没有计划的,这种没有前途的企业不去也罢。真心希望我的读者和观众,能够在报考时都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未来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学习开心,工作充实。

兔爰

翟天临学位降为硕士,中科大博士苦读却难以毕业,这才是原因!

大家好!这里是教育观察号,点击关注,给你不一样的教育解读。今天,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终于有了“初步结论”:正如广大网友所爆料的,学术论文抄袭严重,根据相关规定,博士学位被撤销,导师陈浥的博导资格被取消,当事人表示接受。而最近华南理工大学想拯救一下陷在舆论漩涡的翟某,还是没有成功,只是让大家更加气愤,寒窗苦读四年不如领导篡改的几分。图片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官方微博为什么说是初步结论,是因为这份情况说明虽然在教育部和北京教委等部门的指导下调查出来的,并依据相关规定给出的结论,但这些早已被机智的广大网友所预料,没有什么意外之处。大家显然对这个说明并不满意,有网友开玩笑的指出,北电从“说明一”到“说明二”,看来确实有电影的风格,这是要拍长剧啊。大家主要关心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点:1. 据网友在知网的查重结果显示,翟天临的硕士论文文字重复比达36.2%,为何此次没有一并处理,难道必须看“说明三”?2. “说明二”中把锅甩给了导师陈浥,指导不到位,审查把关不严,那么博士论文答辩小组是如何让他通过的?学院该负什么责任?除了导师,谁还应该负责?3. 北电是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既然是摇篮,就应该在未成才之前教会他们什么是诚信,什么是道德,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导师和学生而对学校自身的责任避而不谈。不论是翟天临还是陈浥,大家只是关心学术造假并由此衍生的问题(学术不端 屡禁屡犯 多方齐管 清风扬帆)(你以为大家关心的是翟天临吗?错了,大家真正担心的这2件事!),该演戏继续演戏,该当老师的继续当老师,生活没有多大影响。大家真正关心的是失联的中科大博士刘春杨,令大家惋惜的是15天后芦苇荡里发现了他的遗体,为什么这两件本不相干的事被观察号放在了一起,是刘春杨的姐姐说的可能他的死因之一“可能是他写不出论文,没法毕业,压力太大”,而对网友说的“逼婚”导致自杀家人不予认可。对比翟天临之流的抄袭博士,刘同学的境遇不禁让人唏嘘。有的媒体极力想从刘同学的导师那里寻找突破点,看是否是导师的原因导致了他无法毕业,进而衍生出了这一悲剧。观察号曾在中科院系统学习过,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1. 发表论文:根据报道,刘同学所在的专业只要发表第一作者(或导师一作,本人二作)第一单位的英文论文的英文就可以毕业,接收即可,按此规定,貌似是不难完成,如果对于学习材料方面的同学,发一篇英文论文不是难事,但不同的专业不能一概而论,博士阶段来说,隔行如隔山,发论文的难易与否确实与专业方向有关。其二,即使所在专业发一篇英文文章容易,导师未必同意发表,有可能会因为导师想做得更加系统而要求深入研究,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媒体想从导师寻找突破口的原因。2. 导师的问题:对于某些媒体报道的导师其它论文中也没有刘同学的署名问题,一般学生参与了论文产出的整个过程或是有重要贡献,应该在论文作者中列出,但这并没有明文规定,话说回来,除了一作之外,署名对于刘同学的毕业没有任何帮助,署名与否确实要看对论文贡献,当然也有沾亲带故随意署名的情况,我们只按一般情况来说。3. 学生自己的问题:课题难易有时自己确实无法掌控,我的一个同学从实验改做理论,延期一年才毕业,硕博连读一般5年,6-7年毕业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博士的压力确实很大,我们说的是真博士,不是“翟博士”,但能够正确面对生活的挫折与困难,并努力克服,才能在以后走得更稳。我们在毕业时大家讨论这几年的辛苦,一位同学说了四个字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活着毕业。正所谓:翟天临论文抄袭,翟博士降为硕士,中科大博士苦读,难毕业一去不还。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