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医学考研院校最新排行:上海交大1,北大5,中南10,同济24医学类专业是考研比较多的专业,因为按照目前的医学类专业就业情况,在某些地方进县级的医院都要求是硕士文凭了,在高考报考医学院校的时候,往往都是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和5+3的本硕连读临床或口腔医学专业居多,但后者的录分更高,能上5+3的最好,以免将来考研竞争太激烈,在考研的医学院校的选择方面,大多数考生都以近几年的学科评估作为参照来进行报考,这也是最靠谱的一个参照指标,因为在我国的医学院校排名各式各样,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标准。医学类院校一般来说,以前的医学院与985高校合并的这些层次更高,像C9高校的医学院都是实力较强的(哈工大近期才建医学院的除外),当然还有一些综合性985大学的医学院实力也非常强,考研能报考这类高校当然尽量先选这些了;或者选择一些专门性的医学院,像排名超过大多数985的北协和,211的天医大、双非的首医大、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这一类实力强的医学院校。其它的就是各省市的实力较强的医科大学,比如哈医大、大连医科大学等。上海交大医学院在选择考研院校的时候,一方面参照学科评估自己所报专业的实力,另一方面参照排行榜了解各大医学院校的综合实力及就业情况及所在城市的情况,参照医学医学的各大排行榜的话,需要多个榜单进行对比,最好再做定夺,下面小编介绍一个最新的2019全国医学院校的排行榜单,由于各大榜单所使用的排名指数不一样,所以排出来的高校位次也不一样,考研的考生也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参考。医学类院校四轮学科评估情况2019考研院校最好的医学院校是上海交大,该校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与药学都是A类学科,实力强;第二类的院校有8所,实力较强的有复旦,北大等985院校,还有两所双非,即北协和与首医大;第三个类型的高校共有9所,基本以985、211高校为主,像中南、武大、西安交大等,211的如郑大、天医大等,双非的高校有南医大、中国医科大学等。2020医学类考研院校最新排行最后一个类别的医学高校有18所,多以双非高校为主,双一流的高校有南大、同济、东南、苏大、暨大等高校,双非的比较多,这类双非医学院也是考研的主要目标校了,像重医、哈医大、安医大、河医大等实力较强的省属重点医学院,以上就是2019考研医学院校的排行,大家对此怎么看?
4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公布了该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 入学考试复试基本分数线,具体如下:2020上海交通大学考研复试基本分数线(不含医学院)2020上海交通大学考研专项计划复试分数线(不含医学院)2020上海交通大学考研复试基本分数线(医学院)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上交大研招
利用金属3D打印技术研发多型号定制型植入器械、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材料和工艺升级手术缝合针、借助光学力量打造裸眼3D临床手术显示器,今天揭牌成立的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已将这些高科技医用新品列为今后的攻关项目,并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紧密合作,共同解决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的真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大力培养知识复合、有能力解决医学技术实际问题的医工交叉研究生。“医”“工”专家携手 集中“会诊”需求难题对接需求一直是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大医学院在科研之路上攻坚克难的重要内核,如何提高诊疗效果、缓解病人痛苦、降低治疗成本,成为“医”“工”专家携手的“必然使命”和“终极目标”。由交大医学院的众多名医提出改进诊疗手段和医疗服务的关键问题,由上理工优秀的工程科技团队集体攻关,如今,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启动了40个医工交叉合作项目,其中就包括如何升级国产缝合针。手术缝合针项目是由交大医学院附属九院的医生提出的原创想法。国外进口的手术缝合针使用方便且安全系数高,但高昂的价格使得许多医院仍选择使用国产缝合针,然而,容易弯折且扯破皮肤成为国产缝合针的“卡脖子”问题。接到了这一“需求”难题,上理工材料学院的教师牵头攻关,仅用了2个月就拿出了国产替代方案,而且制作成本仅仅约为国外的二分之一。像这样合作的项目还有很多,未来,在“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这一平台上,将有更多的“医”“工”专家携手,对临床难题进行集中“会诊”,为人民健康需要提供切实的服务保障。谈及双方的合作,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指出,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生命医学的前沿研究和转化创新领域的实践越来越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合作。他说:“在医学科学飞速发展,在健康中国、健康上海战略全面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医工交叉,既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所在,也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所在。此次交医与上理工的合作,就是一次有益的实质性探索。”他期待通过双方的合作,一方面能够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布局一批重点项目,力争通过若干年的扎实工作,产出一些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另一方面能够聚焦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具有医学和工学复合型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建设打下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在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与“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建设启动会上,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满怀信心地谈道,交大医学院以重视临床为优良传统,上理工以工程应用研究为办学指引。双方在医工交叉这个点上找到了最佳的契合,必然会在临床医疗科技领域形成一大批创新成果。两校共建的研究院将提供平台,举办论坛、沙龙等交流活动,同时在合作的组织形式、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创新,致力于打造全国高校医工交叉的典范。学科交叉融合 打造复合人才“蓄水池”作为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的两大高校,在项目合作的同时,上理工与交大医学院又进行了一次创新探索,成立了“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以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不同的大学文化共同致力于为行业可持续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目前,已有200余名上理工研究生进入开展合作的40个项目中,并且从参与项目的医生中遴选出15名医工交叉博导和38名联合培养导师,由工科教师与医科教师通力合作,带着研究生共同攻关形成解决方案。“我们每个项目配4至6名研究生,并且每个项目必须有1至2名研究生新生参与,让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在项目中磨炼。此外,针对工科研究生新生我们要求必须修读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医工交叉课程以及参加医学前沿领域系列讲座课程。”上理工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艾连中说道。在谈到医工交叉研究生院的定位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董艳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和联合培养,能够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个医工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培养人民信赖的卓越医生和工程师。”工科学生也要必修医学课程,这让上理工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2019级研究生李虎飞感慨万千。近日他刚刚和其他96名参与医工交叉项目的新生们上完第一堂“人体解剖学”课程,“第一节课上我们观看了人体手术的视频和学习了人体的骨骼系统,这对于我这个工科学生来说非常的新颖,对此充满着好奇。但是如何能把医学这个陌生领域引入到我的所学知识中去,这是个极大的挑战。希望通过三年的学习,我能成为一个既懂医学又精通工学的人,将科学研究与医学实际需求对接,为服务老百姓做出贡献。”医校“跨界”合作 源于丰富“实战”经验上理工与交大医学院的此次合作并非“突发奇想”,事实上,两校在合作之前就已经在医工交叉领域开启了前沿探索:交大医学院牵头组建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在糖尿病筛查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研发的智能医护服务机器人项目,打造多模态混合智能交互医护服务集成示范区,解决医护人员短缺、照护不全面、人性化服务缺乏等一系列医改核心问题,在全国多个扶贫省份医院以及医联体中投入使用。同样,上理工研发的“裸眼3D临床手术显示器”,让医生不用戴着厚重的3D眼镜也能精准手术;研发出的全球首款可定位的“胶囊内窥镜”,让近7万名患者免除做胃镜的痛苦……这诸多成果填补了国内乃至国际研究的空白。然而,随着各自研究的深入,双方都逐渐意识到,靠着医学专家“单打独斗”、工科教师“单枪匹马”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跨界”携手、深化合作,才能将医工交叉领域推至发展的快车道。早年,上理工庄松林院士和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联手推动成立了“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明确医工交叉发展战略后,上理工先后启动了与上海九院、仁济、新华等各大医院的合作。在此基础上,由交大医学院陈国强院士亲自推动,全面开启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和上海理工大学的合作共建,这将是上海高水平大学主动作为,服务民生和社会重大需求的重要举措。(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玫)
目前全国各大省份都陆续公布了本科一批文、理科的投档线,引人注意的是基本上在每个省的理科前10名里,都可以看到医学院的身影。可见,录取分数之高。其实,不仅是高考,在考研领域,医学也是非常难考的,每年有不少考生栽在了这上面。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丁香园发布2018考研医学生最想报考的学校排行榜,上海交通大学成为考研医学生最想报考学校。按照专业来看,临床医学为上海交通大学的王牌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三个,国家二级重点十五个,博士后流动站五个,博士点三十四个,硕士点四十五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6项。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43项,连续八年位列全国第一。二、复旦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作为老牌名校,除了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并称“上海滩”双霸,还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并称“南北医学双雄”,医学类考研的难度可想而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作为老牌名校,每年报考人数众多,其中护理学的考研报录比是13.67:1。三、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学校以精英教育为本,重视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每年本科直升研究生的数量与推免生的比例都较大,报考的研究生类型以科研型居多。 北大医学部2018考研分数线四、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院目前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生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传染病)、外科学(普外)、肿瘤学、儿科学 浙江大学医学院2018考研分数
文|冷丝栏目|大学排名医学界2020年推出的最新医学院排行榜——最佳医学院综合实力排名,一向被认为医学业内最好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仅排名第四,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名列第一。排名第二的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排名第三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很多网友一样感到疑惑不解:这样的排名合理吗?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仅就该校研究生院的综合实力来看不容小觑。北协和培养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公共管理,生物医学工程,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科学技术与哲学等。该校研究生院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三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就师资力量而言,该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大批在医药卫生领域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并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教授。现有两院院士2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1人为两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其中3人为学科评议组组长);博士生导师370余人,硕士生导师630余人。毫无疑问,这样的师资和学科实力在医学院之中可谓首屈一指。当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综合实力也相当强大。从公开的数据来看,情况是这样的:该医学院拥有专任教师686名,在职高级职称295人,博士生导师893人、硕士生导师1233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1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1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1人。如果就顶尖级医学人才来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逊色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不过,因为背靠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发展速度较快。相比较而言,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只是有合作办学的协议,还没有真正融合为一所高校。因此,从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实力可能更好一些。再来看看排名第三的北京大学医学部,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校后,医学部充分利用北京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加强交叉融合助力学科发展,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科学研究,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启动并不断探索医学、药学与预防医学学生长学制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医学学科与理科、工科、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学科实力显著提升,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如果单纯就学科实力发展的角度看,医学院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办学,发展潜力更大一些。也可能正是这些原因吧,北京协和医学院屈居第四的位置。
考研的童鞋们看过来~ 上海交通大学今天公布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基本分数线,包括各学科政治、外语、业务课单科要求及总分要求。各学院(系)的复试方案将于3月中旬陆续公布,届时,请童鞋们继续关注最新通知。详见↓复试基本分数线(不含医学院)(点击可查看大图)专项计划分数线(不含医学院)(点击可查看大图)复试基本分数线(医学院)(点击可查看大图)注:1.各学院(系)按照不低于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的要求,根据招生名额和考试情况差额确定学院(系)复试分数线和进入复试的考生名单,公开、公平、公正地组织复试与拟录取工作,坚持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考察。2.各学院(系)的复试方案将于3月中旬陆续公布,请关注学院网站通知。资料:上海交通大学编辑:孔祥如
2020年秋天,交大的校园迎来了又一批研究生新同学。在这里,他们将以“SJTUer”之名。开启全新的学术之旅,2020级研究生新生们有哪些特点呢?新鲜出炉的2020研究生新生大数据,带你认识这群新的交大人。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要问现在最为热门的专业是什么?小编很难给大家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但是临床医学一定可以称之为十分热门且抢手的专业,同时作为医生相信毕业生的前途都会十分不错。该专业专门培养医生,且基本以西医为主,更加独特的是,区别于其他专业本科四年学制,临床医学需要多一年——即五年来完成学业。而有志向做医生的同学一定会问哪所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最为突出,今天小编来盘点临床医学实力院校前4排名,复旦上榜,上交和浙大谁是第一?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我国明珠上海的最高学府,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其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埔腹地。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的QS大学世界排名,上海交大的临床医学专业是中国最好的,同时也是唯一进入世界前100的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此外,不少国内排行榜都将上海交大的医学视作全国第一,当然这也与其旗下的许多医院有很大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大的临床医学毕业生有很大机会直接进入交大旗下医院工作,这也是上海交大临床医学超过其他学校位列第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要说在上海这种国际大都市工作可是十分有前提的,大家努力进入上海交大,未来保障十足。浙江大学杭州的发展与上海难较高下,在最新学科评估中,上海交大的临床医学学科和浙江大学一起被评为A+类,并列全国第一,一举超越曾经的霸主北京协和医学院。而浙大和上交谁是第一确实很难说清楚。小编想告诉大家浙大的医学院前身十分厉害,因为浙大本身就合并了十多个名校,所以它的医学专业十分严谨而又有十分浓厚的历史。此外,浙大的教学环境绝不弱于上海交大,地理位置也一样很不错,大家进入浙大就读临床医学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北京协和医学院曾经的医学霸主,现今被上交和浙大超越,但是这也不能说协和医学院就差了,相反说明我国的医学水平不断提高。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捐资创办,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医学院校,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又称清华大学医学部。说到这里大家心里就有数了,协和这么强原来和它的历史、合作对象都有关系。同时,协和医学院有着十分多的医学专业,脑科学、神经科学的研究都名列世界前茅。其下属医院更是有很多家、享誉全国,毕业生就业也是十分容易且很受认可。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名气一点不弱于前面三位,原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复旦的医学教学体系则相当经典,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国内主流医学院的参照样板。十分经典的教学体系也使得复旦的学习氛围不同于洛克菲勒系统的其他医学院,复旦医学虽然现在没有交大看起来数据那么光鲜,但底蕴犹在,热门学科总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基础公共卫生学科更是全国第一,临床医学也是不甘示弱。在最新的学科评估中,复旦临床医学评为A,也是仅有的四个A以上高校之一,小编觉得也很值得大家选择。今天的前四位评估A以上的临床医学高校各有千秋,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优势,小编觉得大家可以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学校氛围来进行选择。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你对于临床医学还有这四所高校的看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9月2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两所定位、风格、专长完全不同的学校,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今天,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以期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共同解决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的真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大力培养知识复合、有能力解决医学技术实际问题的医工交叉研究生。利用金属3D打印技术研发多型号定制型植入器械、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材料和工艺升级手术缝合针、用AI技术为医护服务体系赋能、借助光学力量打造裸眼3D临床手术显示器……在新科学新技术风起云涌的时代,如何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成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的全新使命。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医”“工”专家携手的“终极目标”是提高诊疗效果、缓解病人痛苦、降低治疗成本。由交大医学院的众多名医提出改进诊疗手段和医疗服务的关键问题,由上理工优秀的工程科技团队集体攻关。据悉,目前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已经启动了40个医工交叉合作项目,其中就包括如何升级国产缝合针。手术缝合针项目是由交大医学院附属九院的医生提出的原创想法。一直以来,医生用的都是国外进口的圆形缝合针,而国产缝合针都是三角形的,容易弯折且会扯破皮肤。上理工材料学院的教师牵头攻关,仅用了2个月就拿出了国产替代方案,而且制作成本仅仅约为国外的二分之一,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局面。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指出,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生命医学的前沿研究和转化创新领域的实践越来越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合作。他期待双方的合作一方面能够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布局一批重点项目,力争通过若干年的扎实工作,产出一些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另一方面能够聚焦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具有医学和工学复合型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建设打下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交大医学院以重视临床为优良,上理工以工程应用研究为办学指引。我们在医工交叉这个点上找到了最佳的契合,双方的合作必然在临床医疗科技领域形成一大批创新成果。”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也对双方的合作信心满满。在“医工交叉研究生院”方面,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200余名上理工研究生进入开展合作的40个项目中,并且从参与项目的医生中遴选出15名医工交叉博导和38名联合培养导师,由工科教师与医科教师通力合作,带着研究生共同攻关形成解决方案。“我们每个项目配4至6名研究生,并且每个项目必须有1至2名研究生新生参与,让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在项目中磨炼。此外,针对工科研究生新生,我们要求必须修读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医工交叉课程以及参加医学前沿领域系列讲座课程。”上理工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艾连中介绍。工科学生也要必修医学课程,这让上理工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2019级研究生李虎飞感慨万千。近日他刚刚和其他96名参与医工交叉项目的新生们上完第一堂“人体解剖学”课程。在这节课上,工科生们就观看了人体手术的视频,学习了人体的骨骼系统,“充满好奇,如何能把医学这个陌生领域引入到我的所学知识中去,这是个极大的挑战。希望通过3年的学习,我能成为一个既懂医学又精通工学的人。”记者了解到,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大医学院在建立正式合作前,均在“医工交叉”领域有着丰富经验。(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6日,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强强联手,共同发起建立的“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 供图 摄中新网上海9月26日电 (记者 许婧)工学如何携手医学?26日,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强强联手,共同发起建立的“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双方拟携手探索一条医工交叉创新之路。据介绍,合作双方将聚焦临床,将科技创新直接瞄准百姓健康实际需求,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多学科融合协作,产出“接地气”的科技创新成果,培育拥有解决医学技术问题能力的医工交叉研究生。谈及双方的合作,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指出,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生命医学的前沿研究和转化创新领域的实践越来越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合作。“在医学科学飞速发展,在健康中国、健康上海战略全面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医工交叉,既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所在,也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所在。此次交医与上理工的合作,就是一次有益的实质性探索。”陈国强期待通过双方的合作,一方面能够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布局一批重点项目,力争通过若干年的扎实工作,产出一些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另一方面能够聚焦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具有医学和工学复合型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建设打下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同样对双方的合作充满信心。他说,交大医学院以重视临床为优良传统,上理工以工程应用研究为办学指引。双方在医工交叉这个点上找到了最佳的契合,必然会在临床医疗科技领域形成一大批创新成果。两校共建的研究院将提供平台,举办论坛、沙龙等交流活动,同时在合作的组织形式、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创新,致力于打造全国高校医工交叉的典范。今年4月10日,陈国强院士与四大附属医院一行来上理工共商合作、参观上理工医工交叉项目成果。 资料图。 供图 摄记者了解到,对接需求一直是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大医学院在科研之路上攻坚克难的重要内核。如今,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启动了40个医工交叉合作项目,其中就包括如何升级国产缝合针。手术缝合针项目是由交大医学院附属九院的医生提出的原创想法。国外进口的手术缝合针使用方便且安全系数高,但高昂的价格使得许多医院仍选择使用国产缝合针,然而,容易弯折且扯破皮肤成为国产缝合针的“卡脖子”问题。接到了这一“需求”难题,上理工材料学院的教师牵头攻关,仅用了2个月就拿出了国产替代方案,而且制作成本仅仅约为国外的二分之一。这样合作的项目还有很多,未来,在“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这一平台上,将有更多的“医”“工”专家携手,为人民健康需要提供切实的服务保障。在项目合作的同时,双方还将以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不同的大学文化共同致力于为行业可持续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目前,已有200余名上理工研究生进入开展合作的40个项目中,并且从参与项目的医生中遴选出15名医工交叉博导和38名联合培养导师,由工科教师与医科教师通力合作,带着研究生共同攻关形成解决方案。“我们每个项目配4至6名研究生,并且每个项目必须有1至2名研究生新生参与,让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在项目中磨炼。此外,针对工科研究生新生我们要求必须修读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医工交叉课程以及参加医学前沿领域系列讲座课程。”上理工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艾连中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董艳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和联合培养,能够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个医工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培养人民信赖的卓越医生和工程师。工科学生也要必修医学课程,这让上理工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2019级研究生李虎飞感慨万千。近日他刚刚和其他96名参与医工交叉项目的新生们上完第一堂“人体解剖学”课程,“第一节课上我们观看了人体手术的视频和学习了人体的骨骼系统,这对于我这个工科学生来说非常的新颖,对此充满着好奇。但是如何能把医学这个陌生领域引入到我的所学知识中去,这是个极大的挑战。希望通过三年的学习,我能成为一个既懂医学又精通工学的人,将科学研究与医学实际需求对接,为服务老百姓做出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