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傅文婧6月20日报道: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19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全球合作伙伴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研究院将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人才与资源集聚效应,更有效地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建设中的平台支撑和引领辐射作用,提升学校和研究院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创新示范基地、高水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西医结合学术成果产出高地、国家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难治性疾病研究基地。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张怀琼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保持中医学、中药学两大领先优势学科强劲发展的基础上,兼顾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三架马车齐上阵,为上海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表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取得很大进步,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院校之一,是首批获得硕、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中医院校。在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西医结合学科与中医、中药同时获得A+的好成绩。通过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积极推动大学“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对接上海国家科创中心,进一步整合中西医结合资源、增强学校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张怀琼,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教授凌昌全,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校长徐建光共同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揭牌。研究院聘任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曹义海教授担任学术院长,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吕爱平教授担任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李琦教授担任执行院长。李琦汇报了研究院的筹备情况、建设方案和建设目标,未来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将以国家科技、卫生发展规划、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坚持“国际化、现代化、继承,创新”的指导思想;立足于中医药发展和国家科创中心建设要求;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相结合、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相融合的建设方针,以建设一流的医学中心为目标,创新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运行体制,推进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和学科人才培养;搭建基础医学与附属医院的临床学科的合作平台和运行机制。研究院将聚焦中医药防治疑难重大疾病、中医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中西医结合关键科学问题等方向,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平台的优势,联合攻关,努力形成标志性成果,打造一流的学科和人才队伍。研究院还聘请凌昌全、曹义海等3位教授为研究院第一批特聘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讲话中指出,中医与西医是两个有着不同理论体系和发展途径的科学,中西医结合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定能创新出新医学体系。将各有长短的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服务,更好地应对当代的健康挑战,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根本理念。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汇聚和交融已经成为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两个医学体系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曹锡康在讲话中指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是学校继创新中药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院、科技人文研究院之后建立的第4个创新研究院,是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及创新平台。希望该研究院开创学校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为探索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医药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试点专项”,开设九年联合培养、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今年计划在北京、山东、山西、河南、浙江5个省份各招收3名学生。今天,中国中医科学院表示,以“宽知识、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为中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双方探索“双一流”院校和科研“国家队”强强联合本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双方的优质课程资源、实训实践基地、知名科学家团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平台等优势,培养具备“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暨“青蒿素精神”的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根据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特点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中医学“屠呦呦班”采取9年本博连读培养,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育层次内容融为一体,加强培养方案的整体化系统化设计,即强调一体化设计,又突出分阶段评估,实现“医教研协同、医工理文融合、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同步”的人才培养新途径。据介绍,本科阶段由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校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主要负责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在培养中,对接中医药现代化要求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目标,整合优化传统课程、建设新兴交叉学科课程,探索实践“一人一策”学习模式改革,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多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发展路径,为后期科学研究的深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双方培养单位组建联合学院,开展全程导师制度、导师团队制度建设,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优势有机结合,实现“早跟师、早临床、早科研”,师承要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研究生阶段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本阶段培养中,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通过双方紧密型的联合培养,加强前后期的有机衔接,形成管理合力,共同构筑中医传承和科研创新的教学合作平台,实现以经典传承、学术创新为导向的经典学习再提升,实现以研究成果为导向的科学研究能力再提升。科研教育阶段(6-7年级),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生在国内顶级研究平台或国外前沿实验室进行严格的相关领域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培养阶段(8-9年级),选配国内顶级专家和研究平台为导师和培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后获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证、博士学位证。双方将组建联合教学团队,共同开展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2020年计划在北京、山东、山西、河南、浙江5个省市各招收3名学生(具体招生计划以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中国中医科学院表示,将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携手并进,协同育人,致力打造科学研究能力和中医传承水平皆强的拔尖人才群体,力争为未来中医大师和科学家提供可孵化的“种子”。据悉,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屠呦呦是该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本公众号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承办2019年热文TOP101. 逆转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发文了:2型糖尿病是简单的疾病,减肥或逆转病情!2. 刚刚,Science发布2019十大科学突破!3. Science重磅!西兰花“唤醒”抗肿瘤基因4. 读者泪目!《柳叶刀》全中文发表中国医学博士「家书」:给父亲的一封信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6. 喝酒,尤其还脸红的人,或面临更高的痴呆风险7. Nature重磅!第一个完全合成且彻底改变DNA密码的生物诞生了8. 这不是一颗大榛子!Science发表新型口服胰岛素,或将取代传统注射9. Science为防秃顶支招:先从不脱发开始...10. 改变精子速度,可以影响后代性别?
今天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张江校区举行。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项目,该中心具有“部市共建”和“合作共建”的平台功能,建成后将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协同,有力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并以此带动中医药国际贸易,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和“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建设项目位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区东南角,总建筑面积49979.83平方米,拟建建筑地上12层、地下1层。总体设计以“天圆地方”为理念,建筑形体双螺旋状旋转上升,形成阴阳圆融的整体形态,连廊上方设置“百草园”打造绿色生态校园氛围;外形形成“S”形,契合传统太极图案,并暗含“以悬葫之形,行济世之功”的寓意,连接处的白色玻璃长卷寓意着书卷绵延、求实创新的大医之道。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群宣布项目启动。该中心项目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全面开启“十四五”时期建设的新起点。建成后,该中心将以3个国际组织的工作机构为核心、以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相关研究机构为基础,秉承国际标准化的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开放式、国际化、跨行业、多元化的运行模式,努力建成世界传统医学标准化高地和研究中心,进而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打造一个全球传统医学的总部。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透露,中心将以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引领战略、全球高端中医药中心集聚战略、科技国际合作提升战略为依托,构建五大科学研究平台: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中医临床医学技术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中医药国际表型组学研究平台、中药新药创新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在探索和开拓中医药国际化的征程中,上海中医药大学要勇立潮头、守正创新。”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表示,近年来,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则是推动实现中医药国际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十年磨一剑,早在2009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就承担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并于2019年由WHO正式发布。同年1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截至目前已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64项。2014年12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落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标准化研究所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研究、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来源:浦东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今天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张江校区举行。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项目,该中心具有“部市共建”和“合作共建”的平台功能,建成后将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协同,有力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并以此带动中医药国际贸易,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和“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建设项目位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区东南角,总建筑面积49979.83平方米,拟建建筑地上12层、地下1层。总体设计以“天圆地方”为理念,建筑形体双螺旋状旋转上升,形成阴阳圆融的整体形态,连廊上方设置“百草园”打造绿色生态校园氛围;外形形成“S”形,契合传统太极图案,并暗含“以悬葫之形,行济世之功”的寓意,连接处的白色玻璃长卷寓意着书卷绵延、求实创新的大医之道。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群宣布项目启动。该中心项目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全面开启“十四五”时期建设的新起点。建成后,该中心将以3个国际组织的工作机构为核心、以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相关研究机构为基础,秉承国际标准化的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开放式、国际化、跨行业、多元化的运行模式,努力建成世界传统医学标准化高地和研究中心,进而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打造一个全球传统医学的总部。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透露,中心将以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引领战略、全球高端中医药中心集聚战略、科技国际合作提升战略为依托,构建五大科学研究平台: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中医临床医学技术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中医药国际表型组学研究平台、中药新药创新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在探索和开拓中医药国际化的征程中,上海中医药大学要勇立潮头、守正创新。”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表示,近年来,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则是推动实现中医药国际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十年磨一剑,早在 2009 年 3 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就承担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并于2019年由WHO正式发布。同年 12 月,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截至目前已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64项。2014 年 12 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落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 年6 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标准化研究所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研究、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文字:符佳编辑:朱胜霞*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为探索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医药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试点专项”,开设九年联合培养、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今年计划在北京、山东、山西、河南、浙江5个省份各招收3名学生。今天,中国中医科学院表示,以“宽知识、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为中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双方探索“双一流”院校和科研“国家队”强强联合本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双方的优质课程资源、实训实践基地、知名科学家团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平台等优势,培养具备“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暨“青蒿素精神”的中医拔尖创新人才。中医学“屠呦呦班”采取9年本博连读培养,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育层次内容融为一体,加强培养方案的整体化系统化设计,即强调一体化设计,又突出分阶段评估,实现“医教研协同、医工理文融合、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同步”的人才培养新途径。据介绍,本科阶段由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校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主要负责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在培养中,对接中医药现代化要求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目标,整合优化传统课程、建设新兴交叉学科课程,探索实践“一人一策”学习模式改革,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多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发展路径,为后期科学研究的深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双方培养单位组建联合学院,开展全程导师制度、导师团队制度建设,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优势有机结合,实现“早跟师、早临床、早科研”,师承要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研究生阶段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本阶段培养中,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通过双方紧密型的联合培养,加强前后期的有机衔接,形成管理合力,共同构筑中医传承和科研创新的教学合作平台,实现以经典传承、学术创新为导向的经典学习再提升,实现以研究成果为导向的科学研究能力再提升。科研教育阶段(6-7年级),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生在国内顶级研究平台或国外前沿实验室进行严格的相关领域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培养阶段(8-9年级),选配国内顶级专家和研究平台为导师和培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后获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证、博士学位证。双方将组建联合教学团队,共同开展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2020年计划在北京、山东、山西、河南、浙江5个省市各招收3名学生(具体招生计划以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中国中医科学院表示,将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携手并进,协同育人,致力打造科学研究能力和中医传承水平皆强的拔尖人才群体,力争为未来中医大师和科学家提供可孵化的“种子”。据悉,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屠呦呦是该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中新网)
12月23日,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建院十周年大会在该校报告厅举行,中国康复医学会党委书记牛恩喜、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胡鸿毅、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郑洁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施建蓉、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校长徐建光、副校长王拥军和各级领导、专家以及二级学院、职能部门、附属医院领导、企业界代表、师生代表近400人共同参加会议。 郑蒲港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孙文杰受邀代表郑蒲港新区出席会议,并参加上海中医药大学马鞍山康复研究院揭牌仪式。 据了解,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成立于2010年,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主的师资队伍,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目前主要有四个教研室,分别为传统康复教研室、基础康复教研室、现代康复教研室和临床康复教研室。学院的定位是将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康复疗法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学体系。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鞍山康复研究院将落户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旨在助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的国家战略,建立合理有效的高技术创新康复产品研发转化生成机制,构筑涵盖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化开发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打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元复合试验平台,建设国际领先的中试孵化基地和人才聚集基地。 【来源: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图说: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太极健康中心再度落户海外 巴塞罗那分中心成立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太极是源自古代中国的智慧,让太极“国粹”走出国门造福人类,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讲好中医故事的重要举措。日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太极健康中心巴塞罗那分中心云正式授牌,中国与西班牙太极健康学者、中医药从业人员、气功爱好者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加仪式,交流中医抗疫经验。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在“云端”将“太极健康中心巴塞罗那分中心”铜牌授予欧洲中医基金会副主席、太极健康中心巴塞罗那分中心负责人拉蒙。徐建光表示,巴塞罗那太极健康中心的云授牌,是“太极健康”在古老欧洲大陆的第二次亮相,也是中国古代养生思想以“太极健康”形式走向世界的第二站,学校非常愿意与欧洲中医基金会的同仁们分享中医药抗疫的经验。拉蒙感谢太极健康中心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在线向全球发布中英对照“中华传统经典养生术”系列公益视频课程,巴塞罗那分中心将成为在西班牙乃至在拉丁美洲所有西班牙语国家推广太极健康的重要基地。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补充医学与整合医学部主任张奇表示,希望新成立的太极健康中心巴塞罗那分中心未来在交流互鉴、传播中医药文化、弘扬“太极健康”理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活动上,法国里昂第一大学医学院马素、欧洲中医基金会卡洛斯·尤比斯、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气道书院学员安娜等围绕“里昂医学院中医60学时压力管理课程”“欧洲中医基金会对新冠疫情防护以及后疫情时期的思考”和“外籍中医学生对中医与气功的思考”主题作交流发言,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气道书院教师孙磊在线进行“八段锦”带教辅导。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综合办公室主任李洁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太极健康中心成立于2016年12月,2018年第一家海外分中心在希腊雅典西阿提卡大学正式挂牌,标志着“太极健康”的理念走出中国国门,中国太极健康实践基地也不断涌现。中心自成立以来,以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为主体依托开展“太极健康”的研究与传播。此次活动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与欧洲中医基金会联合举办。通讯员 竺英祺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中新网上海7月4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中医药大学4日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携手成立“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致力于在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上开创“新局面”。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受聘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表示,一方面,研究院将用传统医学的整体观思想来丰富完善现代医学的诊治方法;另一方面,用现代医学理论方法诠释、探索传统医学,深入挖掘传统医学理法方药、症候特征等客观机理和规律,以生命科学的表达方式加以展现。研究院将聚焦血液病、肿瘤等研究方向,同时结合干细胞、基因及人工智能等新兴生命科学研究手段,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建设方案,该研究院将在五年内形成1-2个国内领先水平的中西医交叉创新科研成果。十年内完成1-2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突破,建设1-2个亚洲级研究中心,并以此带动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水平。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告诉记者,“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力求在中西医交叉汇聚,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从中华传统中医药瑰宝中,探寻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灵感,以中医知识方法、西医知识方法互相启迪,引领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真正诞生从0到1的原始重磅创新突破,为解决当代医学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据悉,研究院以中医“整体观”理论为指导原则,采用数据库,人工智能等现代方法推动藏象、阴阳五行、中医证候等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究,阐释中医特色个体化诊疗体系构建等,深入挖掘各自领域的核心问题,重点突破交叉创新,并推动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桑国卫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别发来贺信。桑卫国希望两校同心同向同努力,用新的视角做好古典医籍的深度挖掘,培养西医学与传统知识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再创中西医并重的新局面。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对患者发挥了总体调节、提高免疫、激发自身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等功效,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希望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秉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适应、中医与西医相融合的原则,推动中医药创新、中西医汇通新兴学科发展,催生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原创性成果。据悉,研究院还将立足国际前沿,鼓励协同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通过跨学科、跨系统、跨地区的合作,积极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学科建设,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和全球影响力的中西医交叉医学创新团队,推动学科与国外相关的科研机构建立实质性合作,加快学科建设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屠呦呦班”首次招生!9年,15人!">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官微发布的消息, 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试点专项”,开设 九年联合培养、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于2020年起开始招生 。培养具备“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暨“青蒿素精神”的中医拔尖创新人才。 2020年计划招生15人,在北京、山东、山西、河南、浙江5个省市各招收3名学生(具体招生计划以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2015年12月10日,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出席典礼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了诺贝尔奖的奖章和证书,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学生本科阶段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负责教学培养和管理工作,研究生阶段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负责。双方组建联合教学团队,共同开展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本科阶段培养中,对接中医药现代化要求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目标,整合优化传统课程、建设新兴交叉学科课程,探索实践“一人一策”学习模式改革,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多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发展路径,为后期科学研究的深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双方培养单位组建联合学院,开展全程导师制度、导师团队制度建设,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优势有机结合,实现“早跟师、早临床、早科研”,师承要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研究生阶段培养中,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通过双方紧密型的联合培养,加强前后期的有机衔接,形成管理合力,共同构筑中医传承和科研创新的教学合作平台,实现以经典传承、学术创新为导向的经典学习再提升,实现以研究成果为导向的科学研究能力再提升。科研教育阶段(6-7年级),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生在国内顶级研究平台或国外前沿实验室进行严格的相关领域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培养阶段(8-9年级),选配国内顶级专家和研究平台为导师和培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后获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证、博士学位证。中国中医科学院官网显示,7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屠呦呦班《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在京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宋春生传达了教育部《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工作协调会议纪要》精神。下一步,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将就《培养方案》实施、导师队伍遴选、联合学院成立及工作机制建立等进行深度融合。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生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结束后,屠呦呦展示获得的奖章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是中医药行业科研和教育工作的“国家队”。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校之一,是教育部与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中医药院校,也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九年本博连读的中医学“屠呦呦班”,你想报考吗?招生咨询:1、中国中医科学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网址:中国中医科学院http://www.catcm.ac.cn/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http://yjstcm.ac.cn/2、上海中医药大学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邮编: 201203邮箱:zhaosheng@shutcm.e.cn招办电话:021-51322028招办传真:021-51322034招生网址:http://ygzs.shutcm.edn.cn山东地区考生见2020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南(本科)138页A268
来源:证券时报证券时报记者梅双4月28日下午,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济民制药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中医特殊药物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上海举行。据悉,“上海中医药大学&济民制药中医特殊药物研究院”以中国科学院林国强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和中医药大学体系的临床团队联合开发研究中医药特殊药物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下一步,双方将围绕人才培养、中药和化学药创新制剂研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申报和实施等方面开展工作。林国强院士指出,此次合作是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希望双方能在中医特殊药物和健康领域寻求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将学校的知识人才背景和企业研发背景有效结合,将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效结合,在技术创新、学术创新方面取得新成果,在深化科技领域改革方面做出示范,把校企合作项目做实做好。济民制药董事长李丽莎表示,此次携手上海中医药大学,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力量与资源,围绕中医特殊药品、生物技术、康复医学等领域开展广泛的战略合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及产品支撑,同时提升了济民制药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术和品牌影响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在揭牌仪式中指出,希望在今后的合作中各方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大合作力度,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和领域,学校将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和科研平台,全面支持开展中医特殊物药的研发,通过高起点科学研究,推动高效率成果转化,逐步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中医特殊药物在大健康产业方面的功效。据了解,未来,中医特殊药物研究院将聚焦国际合作发展,发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协同创新优势,加速创新中药临床前研究并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在地方高水平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中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揭牌仪式上同时举行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济民制药“深化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合作内容涵盖干细胞、免疫细胞领域的临床研究及转化合作,共同探索中医与细胞治疗新技术、新模式;搭建中医特色康养平台,摸索服务老龄群体健康的新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