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名家人物榜——林国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名家人物榜——林国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林国强(1943年3月7日-),生于上海,籍贯福建福清,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信息素、手性合成及氧化还原酶与羟腈化酶生物催化等,代表著作有《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等。人物经历1943年3月7日,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1964年至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导师周维善教授,毕业后留所工作。1981年,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1986年至1987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美国Smith Kline药业研究开发部作访问科学家。1990年起至1999年,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和所长。1997年,复旦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起,南开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兼职教授2000年,贵州大学客座教授、西南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2014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Tetrahedron / Tetrahedron Letters出版物理事(1992年起)及地区执行编辑(2001年起),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家协会理事,《有机化学》,《中国化学》,《化学学报》副主编,IUPAC生物化学委员会委员,资深委员(1998—2006)。2005年,受聘复旦大学。2018年,受聘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建立了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的方法,合成了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虫界也存在着手性识别的现象。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研究了手性环氧醇的原位氮、硫开环,以此合成手性多羟基胺、氮杂环和a-取代丝氨酸和丙氨酸。进行了多个轴手性连芳烃物的首次合成和结构测定。改良了Ni(0)催化的芳基偶联反应,用于芳基、烯基卤代物,尤其是邻位双取代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a,g,g-三取代丁内脂,和手性亚璜酰亚胺高对映选择地合成非对称和C2对称邻二胺及邻羟胺物的新方法。参与发现新氧化酶G38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为羟基。发现了(R)-羟氰化新酶源,以及羟氰化粗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微水相体系,催化合成手性羟氰化物。研究领域昆虫激素和昆虫信息素:从事昆虫信息素的结构鉴定(亚毫微克级水平),合成及应用。鉴定了棉红铃虫性信息素中两组分的比例,首次发现了雌棉红铃虫在交配后释放一种抑制剂来阻止与雄虫再次交配的有趣现象;鉴定了枣粘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为枣粘虫种属的归类从化学信息上提供了证据;首次鉴定了桑毛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为异戊酸酯;与北大生物系合作,对我国六种透翅蛾的信息素在触毛感受器的水平上进行研究;同加拿大科学家合作,对难度相当大的,有光学活性的桑树害虫桑尺蠖和林业害虫大袋蛾的信息素结构进行了鉴定;确定了舞毒蛾,松干蚧和库蚊对其性信息素或产卵引诱信息素的手性识别现象。不对称合成,手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与合成研究:参与了Sharpless氧化反应体系中加入CaH2和硅胶,能加速反应的进程而不影响光学收率的发现;发展了环氧醇的原位开环并用此合成一系列多羟基胺,多羟基氮,硫杂环,以及多羟基Sphingosin类化合物;用分子内开环的方法合成多羟基季碳氨基酸sphingofugin E和F;开展手征性的阻旋联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包括不对称合成);首次确定了5个轴手性征天然产物的绝对构型;发现了用Ni(0)/NaH/Zn/PPh3的反应体系,用于芳基和烯基卤化物偶联。在该体系中加入Bu4NI可以减少底物的脱卤副反应;成功地利用SmI2合成一系列a,g,g--三取代丁内酯产物的对映选择性达99%e.e.,进而又实现了手性质子源的试剂控制不对称诱导;最近又成功地完成了SmI2诱导的手性亚砜修饰的亚胺类同偶联和交叉偶联,以及与醛的杂氮频呐醇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成为合成邻二胺,非对称邻二胺及邻胺醇类片段的有用方法。同时又首次实现了手性质子源催化的取代苯酞化合物的高对映选择性合成;氧化还原酶与羟腈化酶生物催化:通过与李祖义教授合作,从土壤中筛选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氧化还原酶G.38,其特点是:许多酶和酵母还原羰基遵循的是Prelog规则,而G.38非但活性高,且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成羟基;合成了一种角甲基骈六元,五元双环双酮新合成子;发现了羟氰化粗酶在常规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手性氰醇的微水相体系(不用有机-水相缓冲剂),筛选到4个高活性的新(R)-醇氰酶源。该体系有开发前景。科研成果&项目林国强院士作为课题负责人有8年项目获奖,其中有两项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 ,到2009年1月为止,林国强院士共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30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1项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三等奖。林国强院士曾获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项。学术论著&专利迄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30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1项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三等奖。完成关于不对称合成及手性药物的中,英文著作三本。获授权专利2项;1、用电弧离子镀沉积氮化钛铌硬质薄膜的方法, ZL00108514.X ;2、用电弧离子镀沉积氮化钛铌超硬质梯度薄膜的方法,ZL00108513.1。中文著作《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林国强、陈耀全、陈新滋、李月明,科学出版社,2000年, ISBN 7-03-008114-5荣誉表彰1992年,林国强院士被评为中国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3年,1997年,林国强院士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6年,林国强院士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专项奖。1996年,林国强院士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7月,上海市“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

五伦

丽珠集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订技术合作框架协议

丽珠集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署了《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书》,为了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双方决定在上海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内共同设立创新蛋白降解药物研究中心,主要进行靶向蛋白降解及相关的新药研发工作。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童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勇院士访问南京工业大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勇、副所长刘文等一行到南京工业大学考察交流。校长乔旭、副校长邢卫红在科技创新大楼会议室接待了来宾。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办学成果和发展愿景,重点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的特色做法。他表示,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历史悠久、名家辈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通过本次交流,进一步增进校所联系,加强沟通交流,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理工结合,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机制,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全过程的技术创新链,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做出贡献。唐勇院士回顾了校所双方良好的合作友谊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科研技术、前沿攻关、技术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他表示,南京工业大学学科特色鲜明,教学科研优势明显,希望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学科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找到契合点,建立全面、紧密、深入的合作关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共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部负责人,校长办公室、研究生院、教学事务部、科学研究部负责人参加活动。双方就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英才班”以及科研合作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达成合作意向。

上如标枝

丽珠医药集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达成技术合作

亿欧大健康8月25日讯,丽珠医药集团于2020年8月24日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署了《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书》,为了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双方决定在上海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内共同设立创新蛋白降解药物研究中心,主要进行靶向蛋白降解及相关的新药研发工作。

上海有机所发现蛋白异常“液液相分离”导致人类发育性疾病新机制

9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朱继东课题组与研究员刘聪课题组合作,在Cell上发表题为Phase separation of disease-associated SHP2 mutants underlies MAPK hyperactiv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非受体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人类发育性疾病(如努南综合症和豹皮综合症)中的基因突变导致SHP2蛋白的异常“液液相分离”,并将野生型SHP2蛋白招募至相分离体系中,激活SHP2的磷酸酶活性和下游的MAPK信号通路。该研究解答了努南综合症和豹皮综合症中不同类别的SHP2突变导致相似临床表型的分子机制,并为小分子药物治疗与SHP2突变相关的人类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生物大分子的“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蛋白质相分离广泛存在于细胞中,驱动多种生物学功能。“液液相分离”在生物学上提供一个审视生命运行规律的新视角,阐明若干以往较难解释的生物学现象,并在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人类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相关,包括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阐释相分离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将为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手段。非受体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RAS/MAPK信号通路传导中起关键作用。SHP2磷酸酶活性受其自身构象变化调节,蛋白处于“关闭”状态时,磷酸酶活性被抑制;蛋白处于“打开”状态时,磷酸酶活性被激活。SHP2蛋白的突变与多种人类疾病有关,50%的努南综合症(NS)和90%的豹皮综合症(NS-ML)患者携带SHP2的胚系杂合突变。努南综合症中的SHP2突变使SHP2处于“打开”的构象,导致SHP2酶活性被激活,而豹皮综合症中的突变位于SHP2催化结构域上,使SHP2磷酸酶功能失去活性。然而,努南综合症和豹皮综合症两种发育障碍的患者却有较为相似的临床症状。酶活缺失的SHP2突变与酶活增强的SHP2突变导致临床表型相似疾病的原因,是生物学上尚未解决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或将助于开发治疗此类疾病的小分子药物。研究团队发现在努南综合症和豹皮综合症中存在的SHP2突变,均能促进SHP2蛋白在体外和细胞中发生异常的“液液相分离”。突变的SHP2蛋白相分离由磷酸酶催化结构域表面电荷的静电相互作用介导,且SHP2相分离的能力受蛋白的构象变化调控。同时,SHP2突变体的相分离对于RAS-MAPK通路的活化较为重要,SHP2突变体形成的相分离可招募野生型的SHP2蛋白,在局部提高酶浓度,促进SHP2磷酸酶功能,从而激活MAPK信号通路。该研究揭示磷酸酶蛋白能够发生相分离现象,暗示相分离可能是细胞调节磷酸酶活性的重要调控方式;基因突变可改变蛋白的相分离能力,进而改变蛋白功能,导致人类疾病的发生,揭示相分离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此外,研究还发现SHP2变构抑制剂ET070通过将SHP2蛋白锁定在“关闭”构象,抑制SHP2突变蛋白的相分离能力,为小分子药物调控磷酸酶功能和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策略。上海有机所朱继东和刘聪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上海有机所博士生朱光亚、谢菁菁、孔文娜和谢静菲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的资助。疾病中突变SHP2蛋白获得异常相分离能力并促进MAPK信号通路【来源: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抚仙湖

丽珠医药(01513)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共同设立创新蛋白降解药物研究中心

来源:智通财经网智通财经APP讯,丽珠医药(01513)公布,该集团于 2020 年 8 月 24 日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所)签署了《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书》,为了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双方决定在上海市研究所内共同设立创新蛋白降解药物研究中心,主要进行靶向蛋白降解及相关的新药研发工作。据悉,研究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机构,创建于 1950 年 5 月,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成立的 15 个研究所之一,前身是建立于 1928 年 7 月的前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从开展抗生素和高分子化学的研究起步,经过 70 年几代人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在以有机化学研究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高新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协议,甲方为研究所,乙方为该公司。由甲方指定科学家及团队主导,乙方有权利基于本身研究基础及国际相关行业前沿提出研究项目,经双方讨论确定共同感兴趣的研究项目,重点开展基于蛋白降解技术的创新药物研究。在本协议期内乙方计划每年向中心提供人民币835万的研究费用,根据“创新蛋白降解药物研究中心”预算专款专用,并纳入研究所资金管理程序,经费主要包括用人成本、科研经费及管理费,实际支出将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重大科研项目和产品费用双方另行协商解决;甲乙双方共同组织申报和承担各类基金和科研项目,分工完成项目计划任务。公告称,本次合作并设立中心,一是为了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中心的研发优势及公司高品质的产业化水准,以实现共同发展为最终目标。本次合作该公司将一步聚焦创新药的研发,符合公司中长期的战略发展布局。本次合作预计不会对公司本年度以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

红炉火

2020年上海有机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拟定7月份在上海举行

为促进学术交流与沟通,激励大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2020年(第十二届)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拟定7月份在上海举行。一、申请条件1、化学、生物、药学、材料及相关专业大三本科生(2021年7月毕业)。2、学习成绩优秀,本科期间总评成绩排名在专业前25%之内,对重点学校、科研成果出色、化学成绩优异者可适当放宽排名标准。3、对化学、材料、生命科学有浓厚兴趣,并有较强或潜在的研究能力。4、英语达到四级水平(425分以上)。二、材料提交(一)必交材料:1、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申请表(附件1)2、本科成绩单扫描件3、专业排名证明扫描件4、英语四级/六级成绩单扫描件5、身份证扫描件6、学生证扫描件(二)选交材料7、其他等级证书及校级以上获奖证书扫描件8、已发表论文或出版物扫描件9、专家推荐信上述1-8材料按顺序做成一个pdf文件,文件命名和主题:夏令营+学校名称+姓名,将文件发送,截止时间6月14日。注:本次申请只需提交电子版材料,无需寄送纸质版。因疫情期间无法开具成绩单等证明的同学,可以暂时提交没有盖章的材料,但要在相应材料下方承诺其真实性,待高校可以开具时补交原件。三、网申办法及时间请各位同学在提交上述电子版材料的同时填写报名信息,截止时间6月14日。四、遴选和举办方式1. 上海有机所专家组成员会根据考生提供的电子版材料进行筛选,确定入选营员名单。2. 最终入选营员名单拟定6月底前公布。3. 2020年度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具体方式和时间另行通知。4.上海有机所将提供营员单程路费(凭票实报实销高校所在城市至上海的火车硬座/硬卧/动车二等座/高铁二等座)及夏令营期间在沪食宿。

圣人生焉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宁波园区在北仑开工

8月29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宁波园区项目开工仪式举行,这是北仑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的又一重大成果。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研究员瞿荣辉,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唐勇,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梁群,市政府副秘书长胡望荣,市科技局局长黄志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党委书记、研究员胡金波,区委副书记、区长孙旭东出席开工仪式。区委常委潘群威主持开工仪式。据悉,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宁波新材料创制中心立足宁波市,辐射长三角,围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中试,开展成套制备技术与工艺的开发以及技术转移、转化和项目孵化。为进一步发挥北仑的先进制造业、创新生态、开放共享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优势,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仑区人民政府在宁波新材料创制中心原有规划内容基础上,扩展升级建设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宁波园区,重点建设“两院两基地”,即新材料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和新材料中试基地。开工仪式上,唐勇向宁波市、北仑区各级领导和一直以来支持上海有机所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说,北仑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实体经济发达,产业链齐全。根据有机所“一体两翼”的战略框架和整体布局,结合宁波产业发展方向,有机所将在宁波园区建设以有机化学为主体,新材料与生物医药两大领域为特色的“两院两基地”园区,重点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争形成与宁波“246”产业相适应的区域创新高地,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孙旭东在致词中说,北仑作为宁波绿色石化、汽车制造两个万亿级产业的主承载区,坚定不移走开放、协同的创新之路,打造了一批影响力深远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培育了一批竞争力强劲的优势龙头企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是全国顶级、久负盛名的综合研究院所,宁波园区项目能够在北仑落地建设,对于集聚长三角材料领域创新资源,实现资源开放共享、增强协同创新能力、保障国家对高性能材料的战略需求具有重大意义,也将有力推动北仑产业发展跃升高端化、实现高质量。期待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通过宁波园区这一高端平台,集聚一批顶尖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为北仑转型创新、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推动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北仑区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营造最优良的环境,为园区建设和运行做好保障,全力将宁波园区打造成环境一流、机制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新材料中试基地样板。随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宁波新材料创制中心第一次理事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心工作报告,并审议通过中心章程。(北仑发布综合编辑,资料来源:北仑区传媒中心 记者 项秋冰 郝玉亮 贾骐帆 通讯员 卢建祥 摄影 卢建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宁波园区在北仑开工 【来源:北仑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面引子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宁波园区项目开工

中国宁波网讯 昨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宁波园区项目开工。建成后,该园区将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为宁波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科技支撑。据了解,该园区是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宁波新材料创制中心原有规划内容基础上的扩展升级。园区将重点建设“两院两基地”,即新材料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和新材料中试基地,围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中试,开展成套制备技术与工艺的开发以及技术转移、转化和项目孵化。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唐勇表示,有机所将与宁波优势互补,加强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争将园区打造成与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相匹配的区域创新高地。(记者金鹭通讯员王虎羽贾骐帆)【来源:中国宁波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此其道与

他是上海科技大有机所联培研究生,将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读博

个人信息刘星宇上海科技大学-有机所联培研究生林国强院士课题组爱好:看电影、玩游戏、弹吉他毕业去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全奖)在校荣誉: 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上海科技大学国家奖学金三年前,充满活力与浓厚科研氛围的上海科技大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幸运地成功保研到上海科技大学。三年的硕士生涯中,我受到了上海科技大学国际化与人文化的教育滋养,也在国内有机化学最顶尖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受到最严格和系统的有机化学训练,这些为我打开了有机化学研究的大门。我在本部呆的时间不到一年,但是对本部的印象非常深刻。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课程,只要你感兴趣的领域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课程。同时学校也鼓励我们多去学习一些交叉领域的东西。上科大的英语课程很有意思,每周的小班化外教课让你有充足的机会去锻炼你的口语交际能力。每周一次的英文lecture,让你学习英语的同时还了解到了各种西方文化与精神。课程外,学校的硬件设施更是不能再赞,图书馆充足的空位、宜人的环境让学生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自习。学校还专门为研究生提供了单人的研习教室。我最喜欢的是学校图书馆的研讨室,同学可以几个人预约一间研讨室,进行考前的复习或者是对一些presentation的演练。我记得当时准备有机所不对称合成课程的Seminar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经常会借用图书馆的研讨室来进行对我们要讲的课题的讨论。我在学校与有机所共同的导师是林国强院士,林院士是中国有机化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影响了几代中国有机化学人,是上科大让我有幸进入林老师的课题组。刚到有机所报到的时候林老师教导我们“有机化学很辛苦,做原料,开反应,过柱子(对反应体系一种提纯的操作)。可是如果只是单单地学会这些,那你毕业之后的竞争力在哪呢?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走出舒适圈,学会去思考,要有给自己找麻烦的精神。我们不要做有机砖工,而要做新时代的有机化学研究学者”。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在完成了上科大与有机所的理论学习之后,我正式进入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林老师安排我接手同课题组师兄的一个未完成的课题,是关于近年来比较热点的廉价金属锰催化的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这也是林老师对我科研能力的一次测试。一开始课题的进展还是很顺利的,但是在拓展底物的时候遇到了不小的问题。主要遇到的瓶颈是反应的重复性不好,加上我们的反应是封管进行的,反应不好监测,同时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此外,出于安全考虑,有机所有规定晚上加热反应超过指定温度需要有人看管,所以那段时间我需要在实验室守着加热到晚上12点左右,等着反应到指定的时间,再停止反应用核磁对反应进行分析,结果等待我的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反应收率。每天守在实验室,等到的是这种结果,心情不可谓不差。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快一周左右的时间,期间有过沮丧,有过对自己实验能力的怀疑。多亏了实验室师兄的鼓励,让我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对可能产生影响的环节进行了一一排查,如催化剂的纯度、溶剂是否是超干的、反应器的温度、磁子的搅拌速率等等。最后发现是加料顺序的问题,于是我们对加料的顺序进行了筛选。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明确了正确的加料顺序,从而解决了反应重复性的问题。最终我们的这份工作发表在Organic Letter上,并成为了该期刊2019年开年的第一个封面文章。工作的可重复性一直是做科研的人很头疼的事,面对这种问题时,需要有足够的毅力,但一定不能盲目尝试,尝试一定是需要建立在对反应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在进行第一个课题时,我们对不同金属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发现当使用铑催化剂代替锰催化剂时,得到的产物,核磁氢谱的位移与之前的产物相比有微微的变化。我们意识到这或许是得到了一个全新的产物骨架。最终通过一系列检测手段,确定了是产物双键的构型发生了翻转。虽然只是一个双键构型的变化,但从反应的机制上来说,与之前却是截然不同了。为了弄清楚反应历程,在林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到了浙江大学的洪鑫教授。进行了DFT计算的合作,一个产物当中看似简单的双键构型的变化花了我们足足快一年的时间去弄清楚其中的反应历程。其间为了分析清楚双键是如何发生异构化的,我们提出了许多可能的过渡态,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控制实验来试图证明反应经历过相应的过渡态。这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很多时候对于反应机理,目前的技术还不支持我们可以直观地证明某个反应历程,而通过计算化学的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反应历程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哪些是比较有可能的。再通过控制实验进行侧面的论证,可以使提出的反应机理更加合理。这种不断提出不断校正反应机理的经历,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除了日常的科研生活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或者有机所组织的各类活动或者学术报告。我做过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志愿者、上海女子马拉松的志愿者,中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等。尤其参与在上科大举办的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这个经历让我很难忘。这是我第一次可以和全国各地的研究有机化学的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和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我问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的一个学长:众所周知醛类化合物相比于α,β-不饱和双键活性高的多,如果做氢化的话应该是醛基优先被还原,为什么想到去尝试金属催化的α,β-不饱和醛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共轭还原反应的研究?学长回答我说:因为知道它很难所以才有尝试它的必要性。这个回答让我很受启发,做化学研究千万不能有畏难情绪,一定要敢于去尝试那种看起来不可能的反应。9月,我即将去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感谢上科大与有机所这样一流的科研平台给了我可以走向世界的机会,开启人生的新阶段。毕业寄语林国强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刘星宇同学本科毕业设计在课题组进行,在完成研一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即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他具备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科研充满热情,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我衷心地希望他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走得更远更好。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供稿:刘星宇 排版、编辑:王成、项逸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