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长三角又一重要规划发布天下好知

长三角又一重要规划发布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持续有序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按照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要求,科技部会同你们共同编制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落实,积极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科技部2020年12月20日全文如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为主线,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开放合作,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全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二)基本原则。坚持战略协同。立足区域创新资源禀赋,以“一体化”思维强化协同合作,着力强化政策衔接与联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新格局。坚持高地共建。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健全共享合作机制,联合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构筑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坚持开放共赢。立足长三角地区创新特色,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集聚配置国际创新资源,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坚持成果共享。推动优质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普惠共享,完善区域一体化技术转移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创新需求,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创新载体,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等方面要素的集聚、融合,塑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新方向,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支撑形成强劲活跃增长极。原始创新动力源。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依托,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提高重大创新策源能力,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融合创新示范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先行先试,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有效衔接,科技资源高效共享,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开放创新引领区。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优化开放合作服务环境,联合打造一批高水平开放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升集聚和使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成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前沿和窗口。(四)发展目标。2025年,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规划、政策的协同机制初步形成,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基本破除。涌现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创业投资企业家,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长三角地区合作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篇数达到2.5万篇,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3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3万件,长三角地区跨省域国内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达到3500件,跨省域专利转移数量超过1.5万件。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集聚一批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各类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通,科技资源实现高水平开放共享,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引领者、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世界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支柱。二、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统筹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共建一批长三角高水平创新基地。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建设。鼓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以下简称“三省一市”)在科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和公共安全等领域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共建一批长三角实验室,支持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加快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围绕提升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水平,打通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升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对标国际标准和通行规则,强化数据治理和标准建设,积极推动长三角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升级和联合建设,加快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建设,谋划筹建生物医学大数据、系统生物学、纳米真空互联、作物表型组学、光子科学、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智能计算等前沿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突破世界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取得重大原创突破提供有力支撑。(二)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三省一市立足优势学科和研究力量,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主动发起和联合承担若干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围绕三省一市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创新组织管理机制,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三省一市科技计划的协调联动,建立统一的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技报告和科技成果的信息共享。建立与科技创新区域协同攻关相适应的制度措施,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参与、有效协同的机制,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强强联合,面向产业创新需求,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联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关键标准,解决产业核心难题。共同打造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研发、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多中心协同的生物医学智能信息技术等公共平台。在智能计算、高端芯片、智能感知、脑机融合等重点领域加快布局,筹建类脑智能、智能计算、数字孪生、全维可定义网络等重大基础平台。联合实施科技成果惠民工程。聚焦公共安全、食品安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社会发展领域,优化区域科研力量布局,完善民生领域科研体系。加大民生领域科技投入,加强检测试剂、疫苗和生物药物、新型化学药物制剂研制,共同加强传染病防治药物、罕见病药物和高性能医疗设备研发,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研发水平和技术储备能力。建立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加快共性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三)协力提升现代化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创新协作。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重点领域,建立跨区域、多模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一批长三角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聚焦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物联网、第三代半导体、新一代人工智能、细胞与免疫治疗等领域,努力实现技术群体性突破,支撑相关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长三角国际标准化协作平台,增强企业为主体的国际标准竞争力。支撑循环型产业发展。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依托,加强环境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科技创新供给,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污水近零排放、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科技创新,开展整体技术方案与政策集成示范。积极推进绿色技术银行发展,推动在长三角地区布局建设绿色技术银行分行,打造跨区域的绿色技术协作平台和质量追溯体系。突破水—土—气协同治理和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与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套核心技术群,协同构建循环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三、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一)共塑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框架。加强三省一市科技创新规划的对接。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规划会商机制,共同对区域性科技创新目标、重点任务、资源布局、国际合作等进行协商和统筹。针对重点领域和重大科技问题,联合编制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逐步形成长三角地区科技协同创新规划体系。鼓励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系统推进长三角区域全面创新改革,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方面先行探索经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认定制度,鼓励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合作和有序流动。鼓励三省一市共同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支持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实现企业异地购买科技服务。建立科技创新人员柔性流动制度,深化区域科技交流与创新。共同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科技伦理协作委员会和科研诚信信息共享协作与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区域内科研诚信案件联合调查,集中开展科研诚信宣传教育培训,积极营造长三角地区良好的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二)促进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强化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和联动。支持长三角地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集成电路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高校和企业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提供支撑。充分发挥长三角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作用,整合高校优势科技资源,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形成联合攻关机制。建立长三角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智库联盟,逐步形成引领型智库网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牵头设立跨区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创新链强化协同创新。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物联网、互联网等高端高新产业,建立完善区域产业创新链。以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为载体,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强化产学研用各类创新主体的跨区域跨领域协作攻关,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流程的产业创新链。发挥长三角资本市场优势,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孵化扩增的金融体系,支持一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三)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依托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等机构,建设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促进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和高效利用。整合三省一市高校、科研机构、各类创新基地和专业化服务机构的科技创新资源,引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优质资源,形成科技资源数据池。不断完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功能,完善财政奖补机制,支持成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机构联盟,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合理流动。加大各省市人才支持政策的协调力度,建立一体化人才保障服务标准,实行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制度,促进科技人才在各省市之间健康有序流动。允许地方高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推动三省一市科技专家库共享共用,完善人才交流、合作和共享机制。构筑长三角地区科普工作协同发展体系,完善科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共同承办国家重大科普活动,进一步推进三省一市科普项目、展览、影视作品等优质科普资源交流共享。(四)联合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支撑能力。构建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通原始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建立健全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机制。以长三角地区四个技术交易市场为枢纽,建立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网络。依托三省一市现有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等活动,建立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转移、转让、授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和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以上海闵行、江苏苏南、浙江国家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为引领,鼓励三省一市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多渠道培养技术转移经理人,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推动高校、科研机构选派拥有科研成果、创新能力强的科研人员担任“科技专员”,深入企业开展技术转移和科普服务。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建立长三角跨省(市)联合授信机制,推动信贷资源流动,服务长三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引导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地方金融机构等,开发优质科技金融产品,开展天使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等活动,为长三角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支持长三角发展“数据驱动”的科技金融模式,研究制定数据化科技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企业信用增进机制。共建长三角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加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三省一市证监局的协作交流,依托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为长三角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多层次融资服务。支持长三角探索建立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发挥科创板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支持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强做大,发挥高质量上市公司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优化创业投资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环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业投资机构,吸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投机构在长三角投资。(五)完善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体系。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与合作。制定与长三角科技体制改革相配套的知识产权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高价值专利培育联合推进机制,加强长三角产业知识产权布局谋划,超前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加快大数据确权立法探索与实践,建立健全数据交易机制,鼓励基于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场景开发利用,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在长三角跨省(市)联合授信机制下,推进跨区域的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加强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设,统筹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推动长三角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和实施机制更加配套。联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行完善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和跨地区执法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与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等地知识产权法庭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三省一市高级人民法院建立的司法协作机制框架内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提供更高质量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一体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长三角地区协作,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建立长三角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和知识产权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信息的有效传播利用。完善一体化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普及。四、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一)一体化推进创新高地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协同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大平台,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提升上海创新能级和国际化水平,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南京、杭州、合肥等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苏浙皖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与上海共同打造长三角科创圈,构筑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科技创新圈和创新城市群。强化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发挥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作用,加强跨区域“双创”合作,联合共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双创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上海张江、苏南、杭州、宁波温州和合芜蚌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群在重大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的示范带动效应,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等各方面创新要素汇聚融合、体系化发展,共同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二)联合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发挥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先行先试一批重大创新政策,协同布局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研发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支撑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三)协力培育沿海沿江创新发展带。以上海为中心,沿海岸线向北、向南展开,分别打造北至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沪通港沿海创新发展翼和南至宁波、绍兴、舟山、台州、温州的沪甬温沿海创新发展翼。沪通港沿海创新发展翼重点协同推进先进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和海洋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精品钢、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高端制造业,临港化工、能源和新能源、港航物流等产业发展,辐射带动苏北皖北创新发展。沪甬温沿海创新发展翼重点协同推进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海洋科技创新,开展沿沪宁杭合产业创新带研究,谋划建设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带,引领支撑高端制造、医药健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服务业发展,打造生态绿色的海洋发展创新带,辐射带动浙江西南部衢州、丽水等地区创新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创新发展带,支持环太湖科技创新带发展,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支撑跨江联动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五、共同推进开放创新(一)共建多层次国际科技合作渠道。鼓励各类区域创新主体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和领域,积极开展多层次国际科技活动。支持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园区和企业在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等机制下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合作层次与水平。鼓励具备优势技术的高校、科研机构在海外开展联合办学、开设分支机构、实施国际援助项目等,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联合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举办国际化、品牌性的展览展示与论坛活动。发挥三省一市华侨华商资本、人脉等资源优势,扩大民间交往、深化民心沟通。鼓励有关商会、产业联盟、企业等推进与国外有关组织和机构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二)协同实施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围绕生命健康、资源环境、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集中优势资源,适时牵头和参与发起全脑神经联结图谱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鼓励在生物医药、能源、先进材料、信息技术、空间天文与海洋等领域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吸引全球科学家力量,开展联合研究,突破重大科学难题。建立国际大科学计划组织运行、实施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新模式、新机制,通过有偿使用、知识产权共享等方式,吸引国际组织、国内外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参与支持大科学计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三)加快聚集国际创新资源。汇聚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加强长三角地区“放管服”改革联动,打造国内最优营商环境,充分发挥长三角对外开放整体优势,大力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等在长三角地区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积极争取科技相关国际组织在长三角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加深与欧盟创新驿站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加强中以上海创新园、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中日(苏州)地区合作示范园、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欧(无锡)生命科技创新产业园、中以常州创新园、杭州万向国际聚能城、中荷(嘉善)产业合作园、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等合作园区建设,共享与国外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关系,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促进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在长三角转化落地。加快聚集国际高端人才。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国际化效应,打造全球高端科技人才集聚、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大国际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共享海外引才渠道,加强“二次引进”,推动国际人才认定互认、服务监管部门信息互换,提高国际人才综合服务水平,吸引和集聚全球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六、保障措施(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全过程,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健全国家有关部门与三省一市的协同联动机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科技部牵头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统筹本规划实施,推进各项任务全面落实。(二)建立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专家咨询制度,开展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和决策咨询,为科技创新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咨询建议。(三)优化支持方式。加大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规划建设的支持力度,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示范引导作用。创新地方财政投入方式,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联合资助,提升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四)建立跟踪评估机制。建立健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指标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政策落实和项目建设情况的督促检查,定期对规划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监测评估,确保规划取得预期成效。来源:科技部网站编辑:孙燕审核:高仁泉

儿童剧

2020年度国家治理领域100个精彩观点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经历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环境形势越是复杂严峻,思想观点越是活跃激荡。2020年,从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到疫情防控中我国制度优势和基层治理体系的强大韧性,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各个领域中精彩观点与思想理论不断涌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国家治理重要思想、重要论述学习研究阐释权威阵地,《国家治理》周刊长期关注国家治理领域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刊发国家治理领域最具有思想性、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性的理论成果,并持续推出年度特别策划——“国家治理领域100个精彩观点”,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解国家治理领域重大问题、前沿观点的重要窗口。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10个观点王京清:五中全会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的时代之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第一副主任(《 人民日报 》,2020年11月26日)江金权:五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原则——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人民日报 》,2020年11月11日)黄泰岩:五中全会体现更加公平的目标导向——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光明日报》,2020年11月24日)刘尚希:物质现代化、治理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维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国家治理》周刊,2020年11月第1期)张占斌:从“六个新”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学习时报》,2020年11月4日)王昌林:五中全会明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人民日报 》,2020年11月17日)张来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人民日报 》,2020年11月12日)唐任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增进人民福祉的美好蓝图——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日报》,2020年11月2日)曹普:把宏大愿景与阶段性目标规划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学习时报》,2020年11月4日)邓纯东:“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必然会对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人民论坛》,2020年11月上)点击此处查看详细内容决胜全面小康有效衔接乡村振兴10个观点辛向阳: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到彰显——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2日)张琦: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教授(《人民论坛》,2020年1月中)李实:以“多维多赢”发展格局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治理》周刊,2020年7月第4期)章元:要高度重视因疫返贫人口,保持精准扶贫政策的连贯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治理》周刊,2020年3月第3-4期)范恒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持久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6日)魏后凯:“十四五”时期建设高水平的农村全面小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农村经济》,2020年第1期)洪俊杰:以有效激活城乡消费需求推进乡村振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光明日报》客户端,2020年12月16日)陆铭:“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每日经济新闻,2020月9月13日)王春光: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乡村建设的动力机制和最根本的目标追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庞超:新乡贤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主体——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日报》,2020年12月9日)点击此处查看详细内容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10个观点刘鹤: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谢伏瞻: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以内为主、内外互动的循环,是创新驱动、自立自强的循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12月2日)韩文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做好改革、开放、创新三件关键大事——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日)赵昌文: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6日)刘元春: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6日)韩保江: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互为表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部主任(《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7日)王在全:新发展格局下的领导干部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的短板上,更加关注科技、教育、人才和“三农”等领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所长(《人民论坛》,2020年10月下)黄汉权:高质量建设双循环平台载体,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研究员(《经济日报》,2020年7月15日)任保平: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作为支撑——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经济参考报》,2020年10月20日)石建勋:畅通内外循环要将我国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机嵌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之中——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光明日报》,2020年9月21日)点击此处查看详细内容疫情防控中推进治理现代化10个观点高福进:面对重大公共危机,党的领导是最可靠的保障——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人民论坛》,2020年2月中)胡颖廉:疫情下的社会治理需要用好内生和自发的力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生态部教授(光明网,2020年9月4日)付秀荣:加强疫情防控中人民群众的自我治理和有序参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治理》周刊,2020年2月第1-2期)吕鹏:数字技术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民日报 》,2020年4月9日)黄奇帆:各级政府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建议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的比重——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主席(《第一财经日报》,2020年2月13日)李君如:新冠肺炎疫情考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民日报 》,2020年4月23日)钟秉林:疫情凸显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授(《重庆高教研究》,2020年第2期)钟飞腾:中国为应对疫情、改善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经济日报》,2020年12月1日)杜志章:疫情防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华中智库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光明网,2020年3月4日)吴宏政:应着力构建国家治理中的“精神免疫”系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3月7日)点击此处查看详细内容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0个观点颜晓峰:“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既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也带来严峻风险挑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北京日报》,2020年1月13日)樊鹏:处理好应对外部压力与释放内部积极性的关系,更好地聚焦核心力量、化解主要风险、解决主要矛盾——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环球时报》,2020年7月21日)刘建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世界大变局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年第3期)郭庆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同演绎21世纪世界历史大变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学习时报》,2020年3月20日)罗建波:“两个大局”是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和世界坐标的精准定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学习时报》,2020年10月30日)陶文昭:“两个大局”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4日)王小广:应对大变局,必须要有大战略,且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人民论坛》,2020年5月中)罗平汉:“两个大局”的准确判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眼光和辩证思维能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北京日报》,2020年1月13日)毛俊响:抓住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给中国带来的难得战略机遇期,顺势而为——中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湖南日报》,2020年5月21日)王虎学:针对我国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必须坚持“三个不动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人民论坛》,2020年9月上)点击此处查看详细内容新技术变革推进治理现代化10个观点吴朝晖:人工智能的智慧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治理理念更新——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民日报》,2020年7月21日)王志刚: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最根本、最关键、最可持续的力量——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机关党建研究》,2020年第2期)任剑涛:实现国家善治需要克制技术依赖和技术崇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王晶:全球化和数字化相融将创造出新的世界文明的未来格局——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高级工程师(《红旗文稿》,2020年第1期)白春礼:“十四五”时期比以往过去更需科技解决方案——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8日)蒋茜:科技力量是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红旗文稿》,2020年第14期)高奇琦: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解决社会赋权之后的共识达成难题——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郁建兴:信息技术革命为公共治理创新提供新方向——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首席专家(《光明日报》,2020年6月12日)燕连福: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治理理念的转变营造了良好环境——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治理》周刊,2020年4月第2期)杨安:将技术运用于治理是未来的必然选择——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红旗文稿》,2020年第10期)点击此处查看详细内容基层治理面临的10个现实问题蓝志勇:基层没有足够能力解决已存在和不断出现的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民论坛》,2020年2月中)吕德文:基层治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对上不对下”特征——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环球时报》,2020年8月10日)刘鹏: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检查、督查,没有精力为百姓提供个性化服务——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民日报》,2020年3月26日)许晓东:“碎片化”限制了基层治理主体的行动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国家治理》周刊,2020年7月第2期)杨宏山:一些问题街道办事处“看得见,管不了”,职能部门“管得了,看不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5期)孙柏瑛:居民参与及自主治理意识不足,是基层长期没有突破的瓶颈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战略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治理》周刊,2020年5月第4期)贺雪峰:资源下乡未能有效提高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日报》,2020年6月15日)黄新华:警惕基层干部“工具化”倾向——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人民论坛》,2020年9月下)人民论坛课题组:“能者多劳过劳”却没有多得,反而庸者逍遥——人民论坛课题组(《人民论坛》,2020年12月上)半月谈:“被动形式主义”给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带来麻烦与痛苦——半月谈短评(《半月谈》,2020年第14期)点击此处查看详细内容基层治理实践中10个创新探索深圳罗湖区:坚持为民导向,共建共治共享幸福街道——《以党建为引领 深圳罗湖区打造城市基层治理实践新样本》(《经济日报》,2020年5月9日)南京建邺区:“五微共享社区”实现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向春玲:《党建智能化“点睛”治理精细化》(《光明日报》,2020年4月28日)厦门思明区:“千百万”群众工作法生动实践“近邻”模式——廖华生:《近邻守望 开拓基层治理新天地》(《中国城市报》,2020年4月20日)上海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体系——特大城市精细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刘靖北:《建在“家门口”的服务体系—上海浦东新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光明日报》,2020年5月15日)青岛李沧区:以资源、服务、管理下放为社区治理放权赋能——王佃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需深化治理机制创新》(《国家治理》周刊,2020年10月第4期)北京朝阳区:打造基层治理“伙伴式”共同体,建设社区治理“朋友圈”——《朝阳区打造基层治理“伙伴式”共同体》(北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0年10月26日)江苏南通市: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打造“警网融合”新模式——杨丁淼:《“警网融合”为基层治理减负增效》(半月谈网,2020年12月7日)杭州高新区(滨江):“一码解纠纷(诉讼)” 赋能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大国小鲜@基层之治」杭州:数字赋能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央广网,2020年11月3日)福建晋江市:解决乡村治理的“人、钱、事”难题,全面推进乡村善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福建省晋江市坚持党建引领 全面推进乡村善治》(《乡村治理动态》,2020年第17期)江苏昆山市:筑牢网格为基的社会治理体系,开辟县域现代化之治新境界——余佶:《良治善治开辟县域现代化之治新境界——江苏省昆山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调查》(《光明日报》,2020年6月1日)点击此处查看详细内容企业家群体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10个期待与建议毛伟明: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新华网,2020年10月9日)丁佐宏:就业和创新是打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着力点——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人民政协报》,2020年8月18日)陆川: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使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引领供给良性循环、良性互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2020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2020年12月29日)王安:国有经济布局统筹是关键、协同是方向、落脚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网-中国央企新闻网,2020年11月12日)李静仁:融入新发展格局需要弘扬创业精神、创新精神——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2020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2020年12月4日—5日)宗庆后:以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走线上线下相结合之路——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20(第十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2020年12月7日)周鸿祎: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城市,数字化战略都是未来十年的制胜战略——360科技集团董事长(天津2020中国企业家大会,2020年11月11日)周海江:新发展格局下,民营企业家应发扬“张謇精神”打造“三自”企业——红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2020年度论坛,2020年12月12日)赫尔曼(Lothar Herrmann):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是非常有效的模式——西门子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中国新闻网,2020年9月11日)李天驰:新发展格局下,在线教育正迎来发展的东风——编程猫创始人兼CEO(第十一届财新峰会,2020年11月13日)点击此处查看详细内容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10个观点胡利奥·里奥斯:西方应深入学习中国脱贫模式和发展模式——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参考消息网,2020年11月29日)郁白:借鉴中国“双循环”模式,减少国际竞争对抗——欧盟驻华大使(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2020年11月11-12日)王瑞杰:新发展格局将为双边合作带来新契机——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及财政部长(新华网,2020年12月7日)埃贡·克伦茨:中国抗疫之战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道原则——前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5期)马努·皮内达:拥有强大的国有企业,对确保人民福祉非常重要——欧洲议会议员(人民网,2020年9月17日)罗尼·林斯:人民福祉是良好治理的中心——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7日)斯蒂芬·罗奇:中国再次引领世界经济复苏——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参考消息网,2020年10月28日)保罗·罗伯特·福格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现实——瑞士心脏外科教授(《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5期)亨利·保尔森:中国可能成为全世界的银行家——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环球网,2020年12月11日)格雷罗·加西亚:中国阔步减排为新经济定基调——联合国秘书处气候变化团队顾问(参考消息网,2020年10月6日)点击此处查看详细内容2020年度国家治理100个观点的梳理评选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文献查阅研究。《国家治理》周刊编辑、人民智库研究员查阅主流媒体、权威学术期刊、重要论坛会议上千篇代表性文献,较全面了解2020年国家治理领域总体情况。二是观点初步筛选。以重大问题、重要媒体、代表性人物为线索,以权威性、代表性、关注度、影响力为标准,初步筛选出200余个代表性观点,既涵盖了国内外不同领域权威学者的精辟见解,又包括了来自企业家和基层治理一线的探索实践。三是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推出调查问卷,广泛联系200余位专家学者、党政干部,就候选观点进行投票,并向权威专家征求意见建议,查漏补缺。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专家意见,最终评选、归纳出2020年度国家治理领域最值得关注的100个精彩观点。通过对前沿理论观点的学习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刻理解实践、更准确把握实践。希望2020年度国家治理领域100个精彩观点归纳,有助于各级各界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2020年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背后的制度优势,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形势和重点任务,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思想力量。来源 | 《国家治理》周刊2020年12月第4期新媒体编辑 | 臧雪文 美编 | 石 玉 王嘉骐

刻经人

这所211是全国4大应用化学专业高校之一,地处魔都,底蕴深厚

今天再向大家推荐一所上海的高校,它是全国4所应用化学专业高校之一,其化工,制药和生工都是老牌专业,底蕴深厚。有志于这些方向的同学,可以多多关注一下,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具有理工特色,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历史传承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1952年10月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1993年2月更为现名,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 截至2018年5月,学校设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5万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8235人、全日制本科生15667人,有来自89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1358人。全国排名优势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华东理工大学,在教育部第四轮评估中,最高评级为A+级,化学工程与技术。B+级,社会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B级,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B-级,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工商管理。C+级,生物学、公共管理。C级,法学、物理学、安全科学与工程。C-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长评价华东理工大学是一个工科为主的大学,全国4大应用化学专业高校之一,最出名的专业是轻化工程和生物工程,药物方面应该也是不错的,其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生工学院还是不错的,现在学校也很重视商学院的建设。总来来看,作为全国排名比较考前的高校,就业是非常可观的。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提供的全部内容,欢迎留言,参与讨论。免责及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公考研网校立场。

乱也

2021——20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统计硕士考研成功上岸心得

一、考研择校和定专业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认清自己的学习能力,明白自己擅长什么。很多工科生或者理科生,虽然本科期间没有深入学习统计学相关知识,但是有着较好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够掌握、更好地适应统计学的学习,其实大学教会的就是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你有着较好的逻辑,那么跨考应用统计也不会显得特别吃力。其次要认清自己的自控能力,考研是一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问问自己能否从一而终地认真备考不分心,每天的专注度和学习效率匹配得上什么程度的院校。2.对目标学校综合考虑:首先肯定要参考统计学学科排名:根据2016年第四轮学科排名,北大、人大为A+;南开、东北师范、华东师范、厦大为A;中科大、北师大、东财、上财、浙江工商、江西财经为A-。A类学科中,有985强校,也有非985非211的统计强校,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名校情结。其次对地域也要有一定的考虑。因为你所读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以后生活奋斗的地方。最后要多多询问该校学长学姐专业课题目的出题风格和难易程度,根据自己学习能力进行匹配适宜的学校。答主是个有名校情节的人,考虑到中科大是C9,而且相比于财经类院校,中科大可能对理工出身的学生更加青睐,并且以后大概率会留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发展,合肥距离江浙沪都不远而且交通便利,通关咨询新祥旭考研一对一的学长学姐了解到,中科大的出题风格偏向于数理统计等推导证明而非概念的阐述解释,遂综合考虑报考了科大。二、初试经验1.思想政治理论中科大最后录取的总成绩是剔除政治成绩后,将初试和复试成绩进行加权的,所以对政治的要求不高,加上安徽地区政治判卷不像北京上海那么严苛,所以这是性价比很高的一门学科,可以投入很少的时间来换取不错的成绩。从9月中旬开始复习,用到的资料都可以在考研文库上找到:徐涛政治强化班网课、肖秀荣精讲精练、1000题、肖8肖4。每天晚上学累了会空1-2小时的时间参照肖秀荣的精讲精练,看徐涛的网课,虽然不是完全对应,但是大同小异,徐涛会总结一些易于理解记忆知识点的表格或者板书,可以记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每看完一章节的内容就可以对应做一下1000题对应章节的题目,全部知识点学完之后建议回头再做一遍1000题,查漏补缺,不需完全每个知识点都记住,有印象即可。11月份后出肖8,针对肖8的选择题,回头认真复习选择题考点,最后主观题背12月份出的肖4即可,背不熟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就行。2.英语科大还是蛮看重英语成绩的,考的还是较难的英语一,所以要认真对待英语。建议每天早晨或者空余时间保证40min左右的记单词时间,直到考试前一天,单词这个东西一天不看就会慢慢遗忘。到7月份开始,每天一篇英语阅读精度,从单词、语法、段落结构、文章中心思想、阅读题目的设置、干扰答案的设置,都要认真去分析研究。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研究的同学,答主推荐看一下唐迟老师的阅读视频课,会给你理清脉络教你怎么用逻辑,理性地做阅读理解。阅读少说也要认认真真分析2遍以上,不要贪多,也无需做模拟题,把真题研究透彻就足够了,研究真题大概要3个月时间,不要嫌研究一篇阅读理解太慢,这是最有效提高分数的方式。新题型答主没有看视频,是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学习的,根据前后文、上下逻辑来判断,英语一比英语二难点,错2-3个也是正常的。作文推荐王江涛的作文课,会带着你总结几套只属于你自己的模板,认认真真总结,然后背熟它,作文一共背4-5个模板就足够了,有了自己的模板之后要背熟,勤默写,然后用真题作文来模拟写几篇作文,慢慢就有感觉了。3. 数学三科大对数学要求还是蛮高的,而且考研分数的高低大都取决于数学和专业课的分数,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建议流程是:选择汤家凤的基础班视频和1800题基础部分,8月份前要把基础部分打扎实;8-9月份看汤家凤的强化部分和1800强化部分+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张宇的闭关修炼;10月份开始做真题(至少2遍),11月中开始模拟题,模拟题推荐选择李林的模拟题+合工大模拟题;数学这门课程进度和学习情况因人而异,个人经验只是适合个人的,但是这里提出几个注意事项(1)国庆假期结束之前,一定要结束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基础和强化,假期结束之后就要开始真题的演练。(2)勤于动手,一定要下手去做,不要觉得一看就会而忽略了动笔,多少考完的人后悔粗心丢了10分20分,量变产生质变,答主以前也是觉得很多题很简单但是做完发现粗心就扣了10多分,最后慢慢踏实做题才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粗心(3)稳住心态,数学是个很容易让人崩溃的东西,不会做,进度慢,一下笔就错,这些都是后期很容易影响心态让人自我怀疑的东西,数学是慢功夫,没有一蹴而就的(4)最重要的是,多思考。很多人自夸于做了多少题,看了几本书,但是最后收效甚微,成绩还是在100分左右,因为缺乏深度思考,要善于总结知识点的联系,查漏补缺,勤于思考,而不是盲目题海战术。4.专业课作为跨考生,最担心的就是专业课了,根据新祥旭学长学姐的建议,复习经验如下:参考书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陈希孺)+中科大432真题+中科大统计学真题;6-8月中旬,认认真真把茆的书看了2遍,并且将课后习题仔细做了一遍,将不会的和不太理解的题写在笔记本上;8月下-9月,做中科大432真题和统计学真题,同时比对真题和茆课后习题的联系,举一反三,找出常考考点和易错点;10月-11月中,将茆习题曾经不会、不理解的题重新做了一遍,此时考纲也出来了,考纲外的题目和知识点可以不看,同时看陈希孺的书,相当于重新过了一遍这门课,只不过是这次有了更新的角度;因为是跨考生,害怕有知识点遗漏,所以报了新祥旭的冲刺班课来查漏补缺,给我讲课的是一个研一的学姐,科班统计学出身,给我讲了很多我曾经不懂但是自学又学不会的点,受益匪浅,而且让我作为跨考生更加自信;11月下-考试,将笔记本上不会的题又看了一遍,真题又做了一遍,曾经不会的知识点基本都理解记住了,如果时间够的话,把陈书的课后习题选择有代表性的题做一遍。总之,茆的书要吃透,茆书课后习题要吃透,真题更是要仔仔细细研究几遍,科大真题出的质量很高,不偏但是很考察数学能力和专业课能力,陈的书能帮你更好地理解统计学,让你明白这门学科的研究意义。三、复试经验由于疫情原因,今年采用了网上复试的形式,答主报的是大数据学院,因此还有笔试部分,分为专业课和英语。虽然是开卷,但是专业课考察内容除了初始部分,还涉及到了数分等内容,也是没有书可查。英语要求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面试部分也是直接自我介绍完之后就问问题,问的也都是初试范围中的问题,只不过更加灵活了一点,也不会因为你是跨专业就歧视你,节奏很快,比较考察你知识掌握程度和灵活变通能力。多次去过中科大,这是一个低调的顶尖院校,校园氛围也是极好,希望能与各位在中科大相见。

对我说

预估帖:上海财经大学2020年应用统计(专硕)考研分数线与报录比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1921年,随着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设国立东南大学计划的实施,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1932年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时为国内唯一的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1950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归教育部领导,现由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建。截止至2019年5月,学校共有一级学科17个,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8个学科门类;拥有 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含培育1个)4个( 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思想史、金融学),国家一流学科统计学;财政部重点学科(二级学科)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二级学科)6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2个,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4个,上海高校高峰学科2个;设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 点。我是育明考研咨询师,欢迎阅读和点赞!一、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专硕)考研招生目录及人数1、所属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2、招生专业:(025200)(专业学位)应用统计3、研究方向(全日制招生):01(全日制)数据科学与商务统计02(全日制)人工智能与金融统计03(全日制)机器学习与健康统计04(全日制)大数据技术与经济统 计4、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3数学三④432统计学5、招生人数:2020年招生计划:01方向34人,含推免02方向20人,含推免03方向15人,含推免04方向15人,含推免4个研究方向合计统招43人。6、学费及学制2年制,学费总计150000元。二、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专硕)复试分数线及报录比(近三年)2019年:A组:英语/政治55,专业课/数学83,复试分数线376分报名人数172人,统招录取17人B组:英语/政治55,专业课/数学83,复试分数线382分报名人数290人,统招录取34人2018年:A组:英语/政治55,专业课/数学83,复试分数线360分B组:英语/政治55,专业课/数学83,复试分数线363分2017年:英语/政治55,专业课/数学83,复试分数线404分三、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专硕)考研参考书目《理工科概率统计》(第一章到第六章,第 八章到第十章)沃波尔等著,周勇等译,机 械工业出版社,2010 年2020年没有指定参考书目,这本书是前几年上海财经官方指定的参考书目,可以看一下。其他可以参考的书目:《统计学》第三版,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第三版,茆诗松、程依明,高等教育出版社四、2020年统计学考试大纲(一)统计学1. 调查的组织和实施。2.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3. 数据的预处理。4. 用图表展示定性数据。5. 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6.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的水平:平均数、中位数、分位数和众数。7.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的差异:极差、标准差、样本方差。8. 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9. 一个总体和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10. 样本量的确定。11.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12. 一个总体和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13.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14. 单因子和双因子方差分析的实现和结果解释。15. 变量间的关系;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差别。16. 一元线性回归的估计和检验。17. 用残差检验模型的假定。18.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9. 多元线性回归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检验;20. 多重共线性现象。21. 时间序列的组成要素。22. 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二)概率论1. 事件及关系和运算。2. 事件的概率。3. 条件概率和全概公式。4. 随机变量的定义。5.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分布函数;离散型均匀分布、二项分布和泊松 分布。6.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均匀分布、正态分布和指数 分布。7. 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8. 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与方差。

生或死

2019高考理工“硬核”:科研选“理科”,应用选“工科”!

距离2019年高考仅剩83天!“妈,我报理科,还是工科?”每年在很多家长、甚至考生心里,将大学里的“理科”和“工科”是混淆的。以至于在最后报考时,还迷迷糊糊,最终一个概念没搞清楚,而将志愿填报失误,比比皆是。“理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里的“文”即文科,“理”即理科。也就是和“工科”相对应的“理科”。从字面理解,即是相关研究、科研、探索领域的学科。大学相关专业有:生物学、地理学、数学、化学、物理学、技术与设计实践、计算机软件应用等。所以,大学填报志愿,选择“理科”,即是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主要学习的是理论、方法。培养目标:注重理论研究,培养相关科研领域的专门人才。大学“理科”,也是相关科研领域里的入门及高端科研的基础!专注于研究理论性知识技能,培养的目标是科学家。发展方向:科研型“理科”生,则是多数会选择继续升学,考研、读博等。或选择留校任教、或继续晋升搞科研、或选择就业,如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报考公务员等。知名院校: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工科”“工科”即相对于“理科”,在于“应用”!让所有“理科”科研领域的成果,如“技术”及“工艺”等科学成果,能高效、精准化转化成生产与经济价值。服务于社会化进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相关专业有:水利类、土建类、电工类、材料类、热能核能类、化工制药、电子信息类、仪器仪表类等。一些国家发展中基础性的建设行业,如建州行业、机械制造行业、水利行业、汽车、航空航天、核能、仪表仪器、电器材料、环境工程等,其在大学里都有相对应的“工科”专业。所以大学“工科”,其人才培养与行业输送目标,即是为相关建设等领域,输送专门型的,高级管理与应用方面的人才。大学“工科”,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并实际中,相互促进提升。如这些大学这些专业:土木建筑、电工、水利、电子信息、仪器仪表、材料、航空航天、等等。业。培养目标:工科在注重实际应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更加需要动手能力。培养目标为工程师。发展方向:大学“工科”生,动手能力极强。往往毕业后,进入企业,则能很快上手。成为专业技术型人才,快速推动企业生产转化,为企业带来利润等。知名院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2019报考,科研选“理科”,应用选“工科”!但相比较而言,“理科”和“工科”,其后者专业选择与就业等更为广泛。最终报考还取决于考生的综合情况、及以后发展方向等而定。每天为考生和家长推送有用的高考信息,欢迎您的关注!

猛鬼帮

南京应用职业学校事件背后的职校生:假学历,受歧视,“低一等”

学历重要吗?过去两周中,南京应用技术学校家政服务专业的学生,用煎熬回答了这个问题。毕业在即,学校在招生时承诺的文凭和工作化为乌有,引起学生和家长们的愤怒。专业不符、学历造假、学风浮躁,这些问题在民办职业院校中不是个例。工作后,他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没有本科学历,工作中处处受阻,遍布难题。在“遍地都是大学生”的错觉下,那些职校生或者专科生,没有光环,不被关注,甚至觉得“低人一等”。每日人物采访了3个非本科生,听他们聊了自己不容易的青春。文 | 石川编辑 | 楚明“学校发假学历,害我白白浪费四年”被骗4年,我们的人生永远慢半拍。墨绿色封皮,烫金大字,印着国徽和“中华人民教育部监制”字样,我们的毕业证书,和其他学校的本科毕业证毫无区别。“大学”4年,我一直以为自己就读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无论如何,我和同学们也没有想到,以三本之名招收我们入学的这所大学,会颁发给我们毫无用处的学历证和学位证,我们的学籍信息,从未在教育部认可的学信网上存在过。这意味着,从入学那天开始,我们就注定要在欺骗和虚耗中度过自己的4年青春。我无法参加任何要求本科学历的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没法考公务员,也没办法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像是被一个耻辱的钉子钉死,很难再有前进的可能。毕业多年之后,我一步一步完成了成人高考,自考,找着勉强能够糊口的工作,坚持考研,期盼着能够改变命运。我的高考成绩不理想。420分,在山东这个高考大省,达不到本科录取分数线。但如果想去一所专科院校念一个喜欢的专业,仍然可以有很多选择。命运却在高中校门口发生了转向。成绩公布之后,我们到学校填报志愿。校门口出现了很多高校的咨询处,一排小桌子,撑着太阳伞,招生老师坐在那里接受咨询,面前摆着一沓招生资料。南山学院也在其中。老师们热情地告诉我,我的分数可以就读他们的学校,正规三本,学历学位受国家认可。我的高中班主任也知道这所学校,她说在我之前,有学长学姐考去过,还在学校里做学生会干事,“学得不错”。这是我当时能够获取的,有关这所学校的所有信息。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在家乡种地供我读书,他们连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都无从甄别。我们分不清的是,其实南山学院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分两种,统招生和自招生,而我,就属于拿不到真学历的自招生。很多同学就是这样被“骗”来的。他们有的本来能上省外的三本或者专科,结果被招生大巴拉着来学校实地考察,看着干净的城市和漂亮的校舍就改了主意,想要离家近点,报了我们学校。我们这些所谓的自招生被单独编成了一个班级,和统招生一起上课。我们的录取通知书上,同样印着红色的大印,写着“本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没人有任何怀疑。直到毕业之后,我和我的同学们才在求职时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尴尬。有人面试走到了最后一个环节,验证学历真伪的时候被质疑,情绪激动地当场和人力争执起来;有人考取了教师资格证,通过了笔试和面试,结果在验证学历学位的环节发现查不出学籍信息,教师证被扣着领不出来;还有人多次考取了事业编,在进入面试审核资料的时候拿不出报到证,直接被刷掉。我们都没法参与任何职业技能考试,永远被卡在学历这一环。我所在的行业里,考下造价工程师和建筑工程师资格证的同事,工资立刻升到万把块钱一个月,而我从毕业起就拿着两千多块的工资,尽管能力受到老板认可,可就是无缘任何证件。我当然从没放弃自己,从2011年开始就努力参加自考,获得了一个专科学历。16年考研失败之后,我转行到律所实习,一边继续读书,一边想要参加司法考试。谁知道,2018年,因为学历不合格,我错过了最后参加司法考试的机会。我至今不敢让自己的父母知道这件事。现在,我对法律的了解越来越多,也知道了全国各地都存在着一模一样的欺诈。我打电话回南山学院招生办质问他们,为什么学历是假的。可他们竟然说我入学的时候已经18岁了, 应该自己去甄别,学校没有任何责任。当初村里分数不如我们的同龄人,去念专升本,也早就可以报考编制了。而我和我当时的同学们,一直为了一纸学历而努力挣扎。白白浪费4年之后,我们的人生,永远地比同龄人迟滞了半拍。“学历低,你只能更吃苦” 人生的前30年,我的生活以高职毕业为分水岭,前一半甜,后一半苦。我的学生时代确实没吃过什么苦头。初中以前我就不爱学习,中考成绩也不行。我妈要强,不甘心我只有初中学历,就多花了一些钱,把我塞进了一所职业医学院。我爷爷就是个中医,学医对我来说也算是继承祖业。开学之初,解剖过几只小白鼠之后,我和我的兄弟们几乎就没怎么上过课了。那是大型网络游戏刚刚在国内兴起的时代,随便一款简单游戏都能让我们通宵奋战。虽然我们班男生多,可玩游戏不分性别,女生也有迷恋的游戏。我们凑在一起,唯一喜欢交流的事情就是游戏,跑跑卡丁车、劲舞团,你的装备升到了几级,我跑到了第几关。学习?不存在的。我们只学习如何练级。一个班54个人,来点名的大概40人左右。教室最后永远趴着一排补觉的老铁,显然刚通完宵,另一边的人三三两两,各看各的,说说小话。只有最前面的几个“好学生”,是真正要上课的,他们负责听讲、回答问题、记笔记,是老师眼神的唯一落点。5年自我放逐的快乐时光很快结束,我向社会迎头撞去。除了家中有关系的极少数同学,其他人都只能各凭本事。我什么都试着做过,自己开店,卖服装,做保健,干保安。其中很多不能长久。我吃苦的日子,开始了。第一次远离山西老家,我拿几千块钱买了张机票,飞到上海。我的目的地是亲戚打工的一家苏州电子厂,需要从浦东机场坐很久的车到虹桥机场。那是我第一次来到一个又是机场又是高铁又是地铁的地方,我拎着行李,从楼上走到楼下,又从楼下跑回楼上,找不到出口是哪个。走到腿软之后,我就和我的行李在虹桥睡了一夜。电子厂的工作简单机械,早晚两班,一班12个小时,从睁眼到闭眼,我只需要重复把一个部件安装到电脑主板上。在电子厂,我充分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我们这种苦力工,多拿钱的唯一方式就是加班。可那些会修机床的技工,每天看起来什么事儿没有,态度也横得很,也能压我们。有时候机器坏了,只能请他们来看,也只有他们修得好。我们像是机器的一部分,他们更像是人。我入职的时候正好赶上过年,春节的工资是平时的3倍,我就没有回家。那个年,我一个人在工厂宿舍里过,小卖部和餐馆都不开门,我一口吃的都没有。和家里视频的时候,我使劲笑,怕他们看出来我饿。在电子厂只做了3个月,我就回家了。我不是不能吃苦,只是不想继续做这种看不到未来的工作。过完年,我揣着500块钱来北京,为了省几块公交钱,走着路去投简历。500块只撑了两天半。腰包里还剩下15块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家足浴店。它是全国连锁,在我们老家也有,熟悉的门脸让我觉得好亲切。足浴按摩和我学的保健养生道理相通,我终于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样一做就是4年。现在我是熟练的技师,每个月能拿到八千块。我还了欠的家里人的钱,买了房子,买了车。我能感觉到亲戚们目光的变化,过年回家的时候,他们开始主动和我搭话了。北京再难,我也没想过回去。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被亲戚看不起。我是家里的长孙,吃年夜饭要坐在爷爷身边。只有爷爷喜欢和我聊天,真正关心我在北京累不累。我不觉得学历低有什么丢人的,别人看不起我,我就证明给他们看。只是,这个过程,确实没少吃苦。“多学一点东西,不然总觉得自己没什么用”和周围的人比,我好像是最不会念书的那一个。我有个表姐,上了我们这里最好的高中,又考了大学,在北京工作。我的表哥也很厉害,成绩总排在前面,快要从福州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了。我本人,职高毕业,今年春招考取了一所专科学校,不知道以后自己会去做什么。我从小就没什么烦恼。对比较会读书的表姐,我的印象也只有她骑着小电驴载我去吃冰激凌,冰淇凌很好吃,我很快乐。但他们努力学习的时候,我只觉得学习好难。我偏科。中考数学考了30分,满分是150分。如果能再多考30分,我也就能上高中了,可是两百多分,只好去职业高中念计算机。职高的氛围比高中轻松很多,大家都在玩。那时候没人会觉得职高有什么不好,反倒有人够了高中的分数,不想去念,跑来我们这里上课。他们觉得读高中太累了,反正职高一样可以考大学。我们这一辈人,好像不太会勉强自己过得太辛苦了。那些人好像到现在也不怎么后悔。那个时候,觉得不读书挺快乐的。除了上课,我平时很少在学校里呆着。下了课就去打篮球,放了学就回家。我很少在家里趴着看书,有空就打打游戏,不觉得比别人少什么。直到后来,我发现听不懂身边的朋友讲话了。我的朋友们也都念了比较好的高中,他们如果聊起学习来,会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讲了半天,我一句话也插不上,站在那里感觉很尴尬。朋友当然不会因为我的学历低一点而看不起我,可我慢慢感受到,站在一群很会读书的人里面,自己好像低人一等。现在职高毕业了,反而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又能干什么?之所以选计算机专业,是因为表哥计算机学得好,可以带带我。从小我就是这样,考试之前喜欢请他教我做题。我一直有个传媒的梦,还想去做明星,感觉那些工作能够把好的东西带给大家。可我不怎么上镜,还是单眼皮。当然,最重要的,一份职高的学历,去哪里大概都不太够用。这个时候,心里是会有一点后悔。真正学了那些东西,觉得还挺简单的,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尝试呢。现在,我手上有厦门一所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可以再多念两年书了。如果可以,当然还是希望能够申请国外的学校,多学一点东西,不然总觉得自己没什么用。我现在最大的困扰就是没钱。厦门专科一年的学费要1万多块,出国读书就要更多。我查了喜欢的国家,乌克兰一年要七八万,加拿大多伦多要二十几万,我们家里并不富裕,这些现在还很难实现。不过没关系,和找工作的压力比起来,继续念书还是轻松得多的。现在,我意识到,轻松不能一直快乐,而一直学习可以一直快乐。

无旧无新

浙大上海高等研究院正式启动运作

1月16日,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在沪举行“计算+AI”赋能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并宣告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计算+AI”前沿研究基地、“计算+金融”创新实验室、“计算+工程”创新实验室、“计算+生物”创新实验室等一系列创新载体也同时揭牌。未来,研究院将打造成为数字科技重要策源地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上海高地”。人工智能(AI)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产业链供应链初具规模,重大基础理论攻关蓄势待发。去年6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在沪揭牌。据悉,落户张江的该研究院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围绕“计算+”的基础理论、模型算力、学科交叉下场景应用功能布局,致力于成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尖兵、集聚一流创新人才的平台、服务辐射区域发展的标杆、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典范。当天还举行了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首批重大科研项目入驻以及与合作企业签约仪式。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育人联合体同日成立,并发布人工智能微专业。人工智能微专业设置30多门精品课程,由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微专业将首先面向上述6校开放,首批将招收200名学生,课程成熟后将向社会开放。未来,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将形成100个课题组长、约500名研究人员的规模,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上海高地”。当天,与会专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计算+AI”学科交叉下的技术创新、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共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创新生态的美好蓝图,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记者 杨珍莹)【来源:浦东时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简析,学长学姐现身说法告诉你

本文内容为各大高校往届大学生真实的现身说法内容,但因为是往届,每年该专业的大学情况可能会发生略微变化,所以部分内容较今年,明年甚至以后几年,实际情况可能会略有不同但是对于本专业的相关信息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欢迎详细阅读并提出对本专业的疑问或宝贵提议,读者的评论留言是对自媒体人最大的支持!数学与应用数学毕业之后一般做什么?近几年的就业率和收入怎么样可以做软件工程师啊。如果不行,你可以去做统计员,只要自己在学校有学到东西就可以了,我和我同学都是做IT现在。(东北大学)读研、教师、金融、软件编程。(中国石油大学)找工作是相当严峻的,我想是不光数学的吧!没什么具体的工作可以找,大多是考研,在考研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是转了专业,像金融、计算机、经济类。(青岛大学)其实你们这个专业以后的前景还不错啊。学数学的以后干什么都会很容易上手的,当然前提是你是真的学好了,那样的话不管你想涉足哪一个专业都会游刃有余。 比如我现在学的是计算机,我都要用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甚至比他们计算机专业过来的还要轻松。还有向经济学,金融学方面也很好转变。所以,不管你以后想干什么如果你现在是在学数学我就建议好把握你的时间努力奋斗。可能毕业的时候不是很好找工作,但是学数学的人的脑袋都是很精明的。(德州学院)我们班上工作的有搞计算机,当老师的,考研究生的,其中大部分都转经济和计算机了,留下的一部分人还在社会上寻觅,不过只是个别几个,平时不学又不积极找工作的.我觉得学数学很好,很充实,以后不想搞数学还能轻松地转方向。(安徽大学)大多数当数学老师,现在的情况就是一部分选择就业,一部分考研。(吉林师范大学)我现在在工作,一家软件公司,如果大学读的是数学专业,就业的话大方向是软件方向。当然也有其他的,不过优势不太明显。考研也是不错的选择,跨专业的差不多有一半,可以转向金融,经济,计算机方面。(合肥工大)这个专业出来一般就业不是对口的,30%的同学搞软件编程,还有的同学做销售,30%的同学读研,读研的专业方向也各有不同。(东南大学)最好的选择是当一名数学老师,这种情况还是在你立志做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而且有决心把全部精力放在解题上 如果不是,那改行也是相当困难的 (牡丹江师范)我们学的就是一门基础学科,也可以说是一种工具,为你以后学习其他的学科如计算机经济等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等。可以当老师,还有一些相关的职业,也可以搞研究。(泰山学院)我是在工作,因为这个专业的原因,所以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所以选择工作的时候就没有局限性,却也很容易出现什么都不合适的尴尬情况,当个老师吧!应该不错。(烟台大学)如果学的好的话,懂一门计算机语言,会用它编写程序,英语也不错的话,就业还是不错的,因为数学真的是通用的专业,没有针对性,所以需要自己广泛的涉猎一些其他的知识,其实就业的方面还是很广的,前几天我们同学就说,很多外企招数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本科的同学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也是很迷茫的,现在不照样工作的挺好,学数学的,多动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非常不错的。(中国石油大学)我本科是 青岛大学的,我想你比较关心的是这个专业毕业后工作好 不好找。总的形势是工作不好找,尤其是你只会数学知识, 而没有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我本科的同学读研占三分之 一,离校前找到工作的只有几个,现在还有很多都在找或 者找到的也不满意。如果是名校情况要好一些。但学这个 专业也有很多优势,如今数学几乎应用到所有方面。很多 高端技术的掌握都要求初学者有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系 的毕业生有很大的潜力,也很容易向其他方面转化。一个很显然的优势就是考研有利,我本人也在读研,还是 数学系。如果毕业后想直接工作,那么在校期间最好学一 些其他专业的知识如计算机、经济金融等,这对你找工作 有很大的帮助。(青岛大学)有公务员、考研的、印刷厂(印刷校正的)、转经济专业的占大多数、当老师的较少(师范专业的应该多一些)、还有学习计算机(参加培训的)。(山东科技大学)我们因为是师范的,所以大多都是当老师,高中老师。(哈师大)本人已经工作了,因为对考研还有很多顾虑。 现在工作还好,在一家石油软件公司,搞软件的技术开发。 其实数学的这个专业是比较基础的,很多的岗位都可以,但是如果去许多单位面试,那些单位又会说专业不对口等理由,其实这还要看本人。 如果你的数学专业很强,且编程学得很好的话,找工作像软件编程之类的会很好找的,很多编程公司都专门会要学数学专业的人。我有一些同学就都是搞编程的,月工资也还不错,都不低。 而如果他是比较活跃,为人处事能力较强,也可以做一些销售之类的工作,也还不错。 不过如果考研的话也是一个选择,除非他对数学很爱好,否则考研就不要再考数学系了,因为数学研究生出来还是一样要面对选择,还不如考一个比较技术的专业。(中国石油大学)我上班了,我们班继续深造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多是保研或保博的,如果你妹妹成绩很好,那还是可以去试下保北大,中科大的,如果去外校不行那也可以去本校的其他学科,如计算机,通信等方向,前提是成绩要足够好,还要有兴趣才行,不然去了更痛苦。一般出来工作的要么就是铁了心的不想在学校待着,要么就是在学校呆不下去的,我就是后者,找工作的一般会找一些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虽然专业不是很好,但学校的名气还算大,学生的可靠性比较强,找到工作的机会还比较大,女孩子可能找工作困难点,我们班的两个女孩子都去西北支教去了,当然,她们都是自己主动申请去的。(哈工大)一般就是当老师,但还得保证你们可以有教师资格证的情况下。 再有就是跟计算机相关的了。 或者真的喜欢数学,以后准备考研继续研究。 考研其实也是为了当老师用的,因为现在高中要求老师就得是研究生了。(东北林大)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大学里的师范类数学专业,出来的直接工作是教师,也就是数学老师,如果想跨出这区域,比较难,需要自己自学好多社学使用技术和知识。还有一个方面,如果学生在校享受国家教育方面补助的,毕业出来一定要当老师,否则好像要受罚的,这些我只是听说。我本人虽然是数学系毕业的学生,但属非师范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专业实际上在社会就业方面很难。(宝鸡文理学院)就看那专业学的是什么主要的课程了,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同。我们什么都学,所以比较杂,金融、保险、会计等,没什么专攻的话也很难找工作。其实现在出来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现在好多人都是在证券公司。还有一条路就是考经济类的研究生,最好不要考数学的,考金融,产业经济方面的。如果再努力考注会的话去会计事务所也很不错。(南京审计学院)很多啊,可以做老师,高中或者专科都可以,要是计算机好的话,可以进软件公司,或者就去一般的公司销售类的行业。(安徽大学)一般是做老师,通过各地教育局考试或者自己应聘到学校当老师,或者代课。还有不对口的就是随便找的工作临时干着。临毕业时多关注一下各地教育局的招聘信息,是比较有帮助的。(潍坊学院)在我看来什么专业毕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大学里学到什么,因为大学是个很自由的地方。虽然你学的专业并不怎么样,但你可以去学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至于毕业出去找工作方面,得看你个人的心态,心态放好了就能找到工作,要是眼高手低就没得说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许有很多因素吧,但在我看来都是心态没摆正。有句话: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值钱,有了经验的大学生就值钱了。 很多人读这个专业都可能会考虑从事科研工作——这是往好的走;要么就是从事教育工作——这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吧;当然也有很多不知做什么的——这种在哪个专业都有,并不稀奇!我们班有一部分人是往金融这个岗位走的。金融在我们专业几乎没有涉及,但只要你自己感兴趣的在大学里同样能学到,图书馆里可以让你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华侨大学)我们同学主要有三个方向:1、搞软件(都是些对这方面比较爱好的同学);2、搞销售(也是在电子相关行业);3、读研。(东北大学)一般都从事软件行业了啊。还有的就是去做销售了啊。也有相当少的人能去当老师!我们主要和计算机方向比较靠近啊。(东北大学)大多数当教师,考研也不少,数学系跨专业比较容易,经济、计算机等等。(东北林大)两个年级情况差距很大,而且去就业的人和形势大不相同。(南京审计学院)数学专业就业率一直是我们学校最好的,但近两年有所下降,老师的收入不是很多了。(吉林师范大学)就业还好,基本上都是IT行业,收入相对还好,但是还是要看地方的,每个地方消费水平不一样,工资水平肯定也不一样。(合肥工大)工大的航天学院,材料学院,电气学院,都很好。(哈尔滨工业大学)做教师的收入不是很高,但是考研的挺多,做别的也不少。总的来说,不是很好。(泰山学院)最近几年就业形式似乎并不是很好,并不是说不能就业。 另外说大学生大一怎么过,学数学的不能和其他专业比,必须认真学习,如果想考研,知识要学透,如果想当老师,知识就要能通过期末的考试就行,大学并不是单纯学知识的地方,所以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适当的争取担任学生干部,是有利于以后的就业的。(吉林师范大学)如果想学基础数学,推荐北京师范,首都师范,南京师范,上海师范 基础数学也有科目分别,比如代数,几何,方程类,首先要看他喜欢哪一个方面 根据他的爱好选择学校更好一些 如果喜欢应用数学,成绩好的话可以报重点里的老牌工科学校数学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很低 除非真的有兴趣,不建议学这个 我们学校的计算机很不错,有很多好老师 整体实力在山东仅次于山大 而且很多it公司和我们学校有合作关系 就业率很高。(山东科技大学)就业率倒是挺高,但是层次低,多数为销售,有不少在大一上完后就转系了,我们学校的数学不是主打牌子,有的读研了,有的当老师,有的去数学报做编辑,有六七个去了证券公司做内勤或销售,建议选择其他主打专业。(南京审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学些什么?适合什么样的人学?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这个专业很理论化,适合有理科头脑,能坐得住,喜欢数学的人。都学一些数学的专业课,微分,偏微,统计,几何,代数,数字逻辑,数理理论……还有大学物理及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大学英语 将来最好是考研当高校老师或去研究所,或者转方向读计算机,金融,精算,本科毕业没有其它方面能力是不好找工作的。(青岛大学)学数学不好找工作,至少在国内是这样。所以,要是想轻松一点找个比较好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在选择数学专业之前,要深思。数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中最好的算是当高校老师,一边教书,一边搞学术研究,并且后者是重点,这才是每一个热爱数学的人的正规之途。 其实数学专业并没有什么特殊要求,脑子没问题的人都可以来学,但是能成为大家的并不多。根据我的经验,考虑到未来前途,我有以下建议: 如果具备以下条件,选择数学专业是很合适的:1.热爱数学,迷恋数学的美及严密的逻辑推理;2.有数学天赋,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比较容易,逻辑思维好;3.吃苦耐劳,工作相当努力;4.专心学术,愿意过一种清贫的生活(不是贫穷,因为当高校数学老师一定不会很富裕,但可以也生活得比较好,算是社会中等水平吧)。具备以上几点的人在数学方面成为大家的机会比较大,当然在成为大家以后,生活就不再清贫了,会比较富裕的。 如果想好了要报数学专业,我强烈建议去一个数学专业好的学校,比如,北大,浙大,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等,你可以参考各个学校的重点学科。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学术界,尤其是理学,是非常重视本科出身的。一定要到211工程或985院校的重点学科学习,其他学科也是这样。毫不夸张地说,高考选择对了学校和专业,至少少奋斗1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这个的一般都是以为自己爱学数学的,而且觉得高中数学还是不错的,但是大学学的和高中就是两回事啊,不一个感觉,我们系的基本是都后悔了,要是想研究的话还是不错的,要是小女孩就别学数学了.是真累啊!而且也不见的好找工作了,现在教师压力是越来越大了,这个专业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就是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难点,到现在我学完了还觉得很多科就一天书!有学这专业课的劲头都不如留着考研究生了。(吉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你要首先知道它有三个方向:基础数学、金融数学、计算数学也就是向着计算机方向发展的,大多是学习软件、算法、就业方向是软件行业,前提是你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上大学的时候,我选择了数学,是因为高中时我很喜欢数学,大学选择数学,是想很好的应用到实际中,但是等你真正到了大学,或许就完全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了。这个专业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只要你愿意学就可以了这我也没有太大的把握,因为现在我的大学里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我的工作中,但是我认为大学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方法,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在我看来,那些对学习数学特别感兴趣,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人应该比较适合学习数学吧。从我们班的同学的性格来看,学习数学的大都是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吧。如果一毕业就想找个不错的工作的,我想还是选择别的专业,如果家境比较好,能够提供你更深的学习,上研究生,甚至是博士,那我还是建议你选择这个专业,因为,这个专业以后转行很容易的。这个专业的选择我觉得还是应该分析各种情况吧。(山东科技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你们学校怎么样?这个专业前景如何?在我们学校当然是好专业,不过数学学精很难,要想在数学领域开拓出什么来,你要先确定你有那个头脑,我们毕业一般都是去当老师的,不过现在老师的市场很狭隘,濒临饱和了,别的与数学有关的行业很少了,所以改行不容易。当然市场行情年年都在变。(吉林师范大学)还是考我们学校的工科好。不是说不爱自己的专业,我挺喜欢数学的,但是数学要是只学到本科就不行了,就业前景不是很好,如果读到硕士或博士基本上做老师的比较多。(哈尔滨工业大学)对于数学来说我们学校不是黑龙江最好的,而且是师范类院校,如果要想以后当数学老师可以。(牡丹江师范)我感觉在重点线左右,可以考我们学校,可是如果超过2-30分还是考别的学校,我感觉我们系还行。(吉林师范大学)这个专业在我们学校原先是重点专业 不过我们毕业时不是了我们专业就业很难 只有当教师。专业还是工科好就业。(德州学院)现在好多学这个专业的不好找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在我们学校不行,发展前景不好。 (济南大学)这个学校的数学应用数学还可以吧。我指的是要是打算当老师的话,如果不想当老师的话,这里还有一个统计方向的。也是数学院的。这个方向还可以,在全国还能排上名,挺厉害的。他是属于非师范类的。(东北林大)客观点说,还是看是不是爱学习了,如果喜欢学习的话,将来考研应该容易点,毕竟考的科目少点,但是如果不考研想毕业就工作的话我建议还是别进这个专业,这个专业毕业找不到好的工作,计算机、土建、机械,这三个相对好点,尤其是计算机专业,以后会更好,如果会日语、韩语在大连就更好混了。(大连民族)东北大学的数学和应用数学不太好。就业率一般。而且大多数人在毕业的时候都改行做了别的工作。推荐:如果想念数学的话,可以考虑去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如果想来东北大学的话 ,推荐学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控制专业。(东北大学的软件专业也不错,就是学费贵,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惠。(东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好不好?你对要学这个地专业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在当今物质为主流的社会中,数学绝对不是一个让你在短期或者长期内能够赚钱,让你物质富有的学科。数学是所有学科之根本。如果想让自己在思想和思维方式上有所精进,数学是一门让你受益终身的学科。它枯燥,看你是否有耐心能够不为外界的浮躁所诱惑而潜心学习。 我现在搞软件开发,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意识到数学在其中的作用。难怪都说学数学的人搞开发会比纯粹计算机专业的人厉害。我不厉害因为我大学没有努力学数学。但是我体会到了数学基础的作用。尤其是大学数学知识,很有用。(合肥工大)对于理科的学生,如果能进入比较牛的学校,今后自己也有意进一步深造的话学数学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毕竟数学是理科学生的基础,今后不论是继续学还是转专业都很方便.经济金融计算机,不论是工作还是研究生都非常想要数学的学生。不过数学辛苦这大家都知道啦,所以如果真的以为混混就出来那还是别来数学系了,可以混的学院多了,如果是比较普通的学校,而且打算毕业就工作的话,还是不要选数学系的好,毕竟数学难找工作也是现实。(烟台大学)你是不是觉得数学是个基础科学,选择数学,以后不会过上好的生活啊!就像你想的那样,数学是个基础科学,你要是不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潜心学术的话,最好别选择数学作为谋生的手段。当然数学的外延很广,你倒可以将数学作为你学习计算机,经济,金融等的过渡。(安徽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了适合考研还是找工作?我们那一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找工作的有2/3吧,基本都是转行了,专业不对口,有一个搞软件的,还有好几个是做营销的,不过都说一个累,有3个是读数学的研究生,8个改行了,一个交运,一个牵引动力的,一个机械,其它的都是是去经管了。(西南交大)这个专业如果单纯的就业效果是不太理想的。如果有机会的话,能考研最好,就算是给自己一个另外选择的机会吧 。至于是不是要出国这到要看自己家庭的条件是否允许啊,当然还有自己的爱好,比如你的英语不是一般的好。(南京审计学院)考研吧,最好换个专业,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在国内没什么前途,数学转计算机,经济,金融都很容易的,我们这届没有出国的,有点难度,本科找工作基本没有本专业的,找的都是对专业没有限制的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如果有条件和能力,希望还是考虑读研或出国,现在如果工作,有什么问题通常要上司指导,自己真的是没什么解决问题的能力,说白了,还是打杂的。研究生毕业之后,能力上我相信是不一样的,工资什么就更不一样了。当然读研也要努力。(合肥工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在校生大学应该怎么过?现在的大学里面一般都会有专门负责就业的部门,都有这种辅导,一些人事公司也有这种业务。这些内容可以借鉴,但是并一定适合每个人, 单纯对于数学与应用数学而言,现在的确不太好,形势比较严峻,我是学数学的另外一个专业的,信息与计算科学,好歹跟计算机扯了扯考了个公务员,算是还可以吧。现在的数学考研的比较多,数学的强势就在于本科时候比较平庸,或者貌似博学,研究生的时候会很有作为,甚至再往上读会有更好的发展,数学的考研可以涵盖本专业、计算机、经管等多个学科,方向很宽,如果有条件的话,考研吧。不错的出路。单纯的找工作,那就看个人了,看自己的发展,如果简单一点说,要有一技之长!足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建议大一的时候就要做好规划,可能某种程度上这个比较可笑,但是仔细想想,非常有用,如果真的实行了,百利而无一害。(烟台大学)专业课一定要学,每门课程,都要学好,学校开的软件课程,不管是什么,有时间就练习,争取能够会用。计算机,写作,英语都是必须具备的。经验也很重要,有时间锻炼一下自己。做家教什么都可以,如果你要是想当老师的话,一定要多做家教,多做高考题,争取把高中三年的课程整一遍,几何画板一定要会用,幻灯片、flash也要会用。记住,经验很重要。(齐齐哈尔大学)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未来四年后的就业形势什么样谁也说不准。也许会比现在好些,也许比现在更严峻。但是,我相信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不要认为有些课没有用,不重视,不一定什么时候你就会用到它。 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特别是讲课比赛、演讲比赛等,会对你的就业有帮助。教师就是靠一张嘴嘛! 把四级证,二级证都拿到手,最好能取得英语六级就是锦上添花了。 好好学习计算机,特别是课件制作,会对你的就业有好处的。 等你上到大概大三时,学校会开一门教法课,老师会要求写教案,不要不认真,这是在为你自己准备!认真的写,就写高一第一学期的课的教案,这样试讲时不至于一点准备也没有,把底稿都留好,试讲时翻翻,回忆总比一片空白来的容易的多。(吉林师范大学)如果想从事研究数学的某一方面的话,当然要好好学专业课,基础课,培养敏锐的数学思维,然后同时要努力发掘自己在数学某方面的长处,因为数学是基础学科,包含的方面是相当多的,就算是要做数学研究,也还是得先决定往哪方面发展的。如果不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就要在大学阶段确定发展方向,然后多研究那方面的东西,当然,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觉得不能只学习,要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多看一些各个方面的书,这样不管干什么都可以游刃有余。(东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去哪些单位比较好?软件公司,或者是网络公司。反正就是近似于IT那类的公司。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去做算法研究。我们不要做程序员,但是编程序对我们也很重要。(东北大学)如果选择的话当然第一是当老师了。不过前提是你喜欢当老师。如果在数学上你不是很占优势,你有其他才华,当然选择你有的那方面是你最好的选择,如你对计算机感兴趣在这方面也有基础,当然学过数学的人是很不错的选择。然后就是通过考研究生来改换自己的专业。为以后着想找自己喜欢的职业。那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总之,学数学的人的工作虽然很有限,但是如果不断的拓开,那是很有希望的啊。期待学数学的人都能够有自己理想的职业。(东北林大)数学与应用数学有很多方向的,不如软件工程啊,系统工程啊等等,首先你要看所选的学校的这个专业是否有实力。我们专业其实不是很好,招数学的很少,所以找工作有点难,不过个人实力其实很重要,将来的工作也不一定和专业挂钩。比如说,善于交际的就可以去做销售类的。如果说要和专业有联系的话,我们的就业方向大概就有,计算机方面,如:数值计算,软件开发,测试,数据分析等等,金融就有数据分析,以及金融软件的开发测试。 我的同学毕业后的去向大概分为:出国留学,读研,银行,证券公司,IT行业,外贸。 除了主修课程外,要根据自己将来的工作意愿选好选修课程。所以要在念书的时候就做好职业规划,不要等到毕业了才来安排,那样会浪费很多时间,也错过过很多机会。(暨南大学)如果有什么疑问或问题,欢迎留言评论,您的留言评论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上一当

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820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考研

【导语】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820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考研全套资料现分享给大家。本内容全面丰富,共分为4部分内容,助力全面备考。首先通过近十几年的考研试题进行汇编,更好地帮助广大考生朋友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掌握专业课考试的侧重考点、核心知识点,总结命题规律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针对性备考;教材是学习的基础,因此结合指定的参考教材的重难点笔记、配套题、课后练习题答案等分析等来帮助全方位地吃透、理解透教材,并配备 高清视频课程进一步强化理解,提高学习效果,重点突破,查缺补漏。资料来源:学爽学习网1.名校考研汇编全国名校微机原理及应用考研汇编2.参考教材视频讲解【20小时高清视频】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0小时高清视频】3.参考教材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郑学坚《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4.参考教材配套题库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郑学坚《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学习试读部分1.浙江工业大学微机原理及应用历年考研2014年浙江工业大学829微机原理及应用考研更多考研全套、资格考试、学习教材等考试干货学习内容分享来源于学爽学习网,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