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研究院:为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提供上海智慧如式

上海研究院:为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提供上海智慧

10月18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讨会”在上海研究院召开。研讨会通过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贡献智慧。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健围绕“习近平关于做学习大国”的论述进行了发言。他表示,在习近平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中,“做一个学习大国”的思想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发展到目前阶段,“做一个学习大国”思想在中国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融、互通、互建的过程中指引了前进方向。“做一个学习大国,无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融互建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华语智库理事、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朱长生以“上海应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走在前列”为主题进行了发言。他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日关系应该如何构建?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北京理工大学李薇教授表示,在过去40年中,改革开放是中日关系划时代转变的主要动力,今后也应持续在改革开放的这一整体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把握大方向、大框架,思考和构建新型中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白乙以“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为主题进行发言。他指出,在过去40年里,中美关系总体上维持了稳定发展,在近期中美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世界正面临着百年大变局,如何在变局中不断加深认识,不断调整决策,积极应对外部对于中国开放的压力,是当下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研究员乔依德也认为,坚持落实对外开放,是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首要原则。论坛中,来自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陈士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季风,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共关系学院教授程亚文等专家分别针对此次主题进行了发言。最后,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李友梅在总结中表示,通过此次研讨会的交流,进一步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于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认识和理论思考,对推进上海全球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感谢各位的建言献策。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联合主办。(光明融媒记者 曹继军 通讯员 魏娜)

儒者伪辞

浙大上海高等研究院:校地联手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上海高地”

即将启用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总部大楼。进入密集数据计算阶段的人类社会,对于计算的需求可谓前所未有。如同19世纪的电力,计算正在成为21世纪的使能技术。在张江国创中心一期的一幢小楼里,浙江大学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正在以“计算+”为核心使命,致力打造集“计算+AI”全球人才引育高地、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创新引擎,以及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圈于一体的重大科创平台,校地联手合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上海高地”。为“计算+AI”落地开花探路如果将数据想象成燃料,计算模型就如同引擎,而算力则是催化剂——与各种不同场景结合之后,计算就会如发电机一般,源源不断地输出巨大能量。而人工智能(AI)则是人类计算能力的最高体现,它正使得计算在社会各行业引发链式突破,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交叉,将会是人工智能下一步的突破点所在,从而形成创新之源、创新之力,最终赋能社会。”浙大上海高研院院长周如鸿说,这正是浙江大学与上海合作设立研究院的初衷。在他看来,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功能最齐全的地区,国际化程度高、人才资源丰富、产业集聚,有着人工智能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更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国家使命。高研院将推动人工智能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更多创新成果在上海、在长三角加速转化,力争成为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杆和创新载体。自去年6月在沪揭牌到去年底落户张江,短短几个月,浙大上海高研院已将研发触角延伸到生物、金融、工程等多个领域。今年3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学基金”成立,首批启动项目涉及肿瘤免疫、脑机结合、知识图谱、人造鱼肉等四个领域。“每个项目都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介入,同时又包含了基础前沿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同时与产业紧密相连。”周如鸿认为,交叉学科的发展范式就是要“顶天立地”,将探索基础前沿、攻关技术创新与满足产业需求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人工智能赋能社会的创新生态。目前,浙大上海高研院已与上海多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浙大上海高研院副院长罗坤透露,还有更多企业正在与研究院对接。“比如,围绕碳中和,浙大与上海的许多能源企业正在展开合作,通过发展智慧能源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最终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近零排放。”从“异地合作”到“同城共振”5月底,浙大上海高研院在张江的全新总部大楼即将启用。周如鸿说:“既然来到上海,就要做出上海高度,追求世界水准。”他认为,在合适的环境中,使能技术会对各类创新要素形成“磁吸力”,而浙大上海高研院则要探索创新途径,将一股股巨大能量“导出”到不同行业中,使之成为新一轮科技变革的强大推力。在高研院成立前期,有15位浙江大学的教授带着与上海高校或企业共同申请的国家项目,入驻到这个崭新的上海研发基地。“从‘异地合作’到‘同城共振’,大家感觉这样的协同创新更加紧密、高效。”浙大上海高研院常务副院长吴飞说,上海与浙江的科研合作一直十分密切,如今的“天作之合”给科研创新带来更多助推力。周如鸿领衔的“计算+精准药物设计”是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专项,也是浙江大学上海高研院的第一个落地项目,旨在推动“计算+AI”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应用。“基于混合器件的神经形态计算架构及芯片研究”是浙江大学赵毅教授与张江高科技企业上海闪易半导体合作申请的“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当赵毅得知浙大上海高研院成立后,毫不犹豫就将项目迁来上海。如今,双方正着手在上海建立一个专门团队,开展神经形态芯片的应用示范。吴飞手头正在推进一个与海康威视上海分公司联合承担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从来到上海,原本“分居”的团队“比邻而居”,项目推进仿佛注入了加速度,“人在一起了,做事也就更顺了”。用活机制“揭榜挂帅”全球揽才最近,浙大上海高研院“向全球招聘顶尖科学家、青年优秀人才”的“招贤令”已送达国际顶尖期刊《自然》《科学》等杂志编辑部。全球揽才,打造“计算+AI”顶尖人才蓄水池,是浙大上海高研院的又一重要设想。“目前,已有一位诺奖得主、一位图灵奖得主加入高研院的战略咨询委员会。”罗坤透露,因在自然语言和强化学习方面取得突出成果而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的李纪为,也已加盟浙大上海高研院的“计算+AI”前沿研究基地。“上海的人才汇聚力非常强,资本也会主动找上门,有了人就有了一切。”罗坤表示,高研院将充分发挥上海的国际化优势,以及浙大国际学术网络资源,紧密联动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与世界顶尖名校深化在“计算+AI”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浙大上海高研院在设立之初追求的就是一个“活”字,让人才流动、经费使用、项目运行更加遵循科研和市场规律。吴飞表示,高研院将进一步探索“揭榜挂帅”等新型研发机制,为营建中国人工智能的健康生态培育更多本土创新人才。来源:东方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岛谷

中国科研高地看上海,中央驻上海的8大国家级科研院所有多强

上海市被称为东方明珠,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市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上海还是我国先进制造业之都、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作为我国最富裕的长三角经济板块的龙头,上海更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一个科技创新高地。上海聚集了一大批的国家级的科研院所,这些科研院所涉及航天卫星、舰船动力、生物医药、大飞机、计算技术等各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你知道中央驻上海的科研机构实力有多强吗?今天小鹏就给大家分享一下。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研究所之一。所本部职工1400人左右,32所是国内唯一的覆盖自主基础软件、嵌入式系统及网络通信关键芯片、计算机产品线的专业研究所。32所自成立以来,创造了我国计算技术发展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被誉为“神算所”;32所孕育出中国第一家IT上市公司——华东电脑,被誉为上海IT人才的“黄埔军校,获得过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又称为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创建于1963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一一所是一个具有57年历史的舰船动力研发机构和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具实力的国家级舰船动力研发基地。研究所拥有柴油机及动力系统、电气及自动化系统、能源装备及工程、分布式供能与新能源服务、海外业务等七大战略业务,业务涉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员工2000余名。3,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计研发中心,担负着中国民用飞机项目研制的技术抓总责任,承担着飞机设计研发、试验验证、适航取证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任务,是我国最大的民机研发中心,现有员工3500余人。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为中国民机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曾成功设计了中国第一架大型干线客机——运10飞机;与陕飞联合设计了运8气密型飞机等。上飞院承担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新支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以及CR929中俄远程宽体客机的设计研发任务。4,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现隶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上海公司成立于1949年9月,是国家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血液制品的主要研究机构、生物制品产、学、研、销一体的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前身为上海生物制品厂,由卫生部直属领导。目前,中国生物上海公司主要产品为预防用生物制品。长期以来承担并完成国家"863"、"973"、"传染病重大专项"攻关项目等几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任务,获得科研成果1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主要从事航空电子综合技术研究,军民机航空电子、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及产品研制,。上电所作为中航工业旗下承担飞机“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研制的重点科研单位,全所从业人员2600余人。在航空电子系统综合、座舱显示控制、核心处理、无人机一体化控制、无线电通信导航、工程与制造等专业技术领域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效促进了国内第三、第四代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以及民机产业的快速发展。6,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又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非盈利事业单位,其前身是1999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联合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卫星创新院现有两个园区,浦东张江园区和临港卫星研制基地,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已成功发射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等61颗卫星,已成为我国科学卫星领域的主力军。7,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是我国通信领域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所,前身为1957年邮电部批准成立的上海电信研究所,1966年更名为“邮电部第一研究所”,现为国务院国资委所属大型企业——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核心企业之一。建所以来,电信一所以电话交换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为基础,历经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取得了150余项国家、部委级科研成果,拥有程控交换、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社会应急通信等专业领域30余项值得自豪的国内“第一”。8,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又称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于1977年建所,隶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五十所在普陀区、松江区拥有三个所区。其中,五十所现有职工1300余名,下属八个科研生产部门、三家产业化公司。建所以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进步奖490项,获得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授权近300件,形成了军工电子、电力电子、市政电子和安全电子四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战术通信技术、微波与探测技术,为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猜图:这是上海哪个标志性的建筑?除了我们提到的8个来自上海市的优秀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之外,你知道上海还有哪些重要驻沪的科研院所吗?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欢迎大家关注小鹏财经。

每下愈况

浙大上海高等研究院亮相!瞄准人工智能,计算机学科远超交大复旦

1月16日,筹备半年多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开始正式运作,未来将形成500人规模的科研团队,对于“东道主”复旦和上海交大来说,面对浙大强劲的计算机学科实力,同为C9和“华东五校”成员,正在抓紧追赶。2020年6月3日,上海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就合作办学达成一致,双方将共建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该研究院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重点开展“计算+”领域的前沿科技研究,成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上海高地”。上海是高等教育资源仅次于北京的省份,拥有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和华东师大4所双一流大学,但在计算机领域并没有绝对优势,与浙大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上海正在打造人工智能的高地,已连续3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浙大引入到上海,正是看中了浙大在究“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我们来看看具体的计算机类学科情况。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情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A+的高校共4所,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大排名全国第三;被评为A的有上海交大等7所高校,同济大学为A-,复旦大学为B+,这意味着浙大的排名要远超上海的三所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方面,全国A+高校共有3所,分别是北航、浙大和国防科大,上海交通大学为A-,复旦大学为B+,同济大学没有上榜。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方面,清华、哈工大和浙大居前三均为A+,上海交大和北航、北理工、东北大学和国防科大为A,同济大学为B+,复旦大学则没有上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两位为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大,北大、清华和东南大学紧随其后,复旦、上海交大和浙大都为A-。电气工程专业方面,浙江大学排名为A-,上海交通大学为B+,同济大学为C+。综合上述5个与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紧密关联的专业,浙江大学无论是硬件上还是软件上,学科评估全为A类学科,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这三个重点专业上,综合排名超出清华、北大,达到全国第一,实力令人惊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据是第四轮的评选结果,是3-4年前的数据,这几年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和华东师大等高校的计算机类学科快速发展,在新一轮的评选排名中应该有较大提升。新落成的浙大上海高等研究院位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也是目前国内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其它三位于合肥、北京和深圳),张江正成为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强大引擎,到2030年,将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上海将重点从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和研究型大学、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和组织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四大方面入手,发挥张江的引领作用。浙大上海高等教育研究院将围绕基础理论、算力算法、场景应用等功能布局,重点开展“计算+”领域前沿科技研究,努力成为创新引导、功能综合、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数字科技重要策源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计算+”高地。该院常务副院长吴飞介绍,首批三个创新实验室分别是“计算机+金融”、“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工程”,这些创新实验室将实现面向场景进行技术突破。目前,浙江大学是唯一一所在上海推行综合评价招生的沪外高校,2020年在沪综合评价录取计划招生10人,其中就包括电子与计算机专业,但今后是否会在上海设立校区办学或招收研究生,值得期待!#浙江大学#

蹙之乎颐

南通大学上海都市圈研究院揭牌

随着跨江通道、南通新机场的加快建设,南通与上海都市圈的一体化合作迎来了新机遇。2日下午,南通大学上海都市圈研究院正式揭牌,上海社科院原常务副院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院长左学金教授受聘担任研究院院长。近年来,南通大学积极打造地方高校智库矩阵,按照一体化和高质量追求,未来该校将把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对外开放研究院、长三角城市群新发展研究院、上海都市圈研究院的优质资源整合协同,发挥良好的综合效应,为南通、江苏、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发展贡献“通大智慧”。作为一个跨学科、跨地区研究的高水平平台,此次南通大学成立上海都市圈研究院,旨在为上海都市圈发展、为南通更好地融入上海都市圈的规划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平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建华等出席活动。通讯员季纯 侯依然 记者冯启榕

蝴蝶杯

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迎来近百名高中生,开启量子之旅

台风“利奇马”刚刚离开,上海恢复了艳阳高照。伴随晴朗的天气,一群远道而来的孩子们登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带着他们的好奇心,开启一场量子旅程。对孩子来说,科学的神秘和伟大是启发心灵的一把钥匙,每个孩子都对自然界有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中城市的孩子们相对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有着更多学习科学的机会。如何帮助偏远贫困地区孩子们走近科学、探索新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成立于2006年9月的上海兴华教育扶贫基金会于每年暑期通过夏令营的方式,组织来自贫困地区的优秀学子,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墨子沙龙”公益科普论坛自2016年成立以来就加入了这一活动,今年已经是第四次迎接这些远方的孩子们。8月17日,近百名优秀的高一学生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如约来到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他们首先参观了量子总控中心。上海量子总控中心,是“墨子号”量子卫星的“指挥部”,发射升空的“墨子号”,就是由这里的工作人员进行监控和数据接收。志愿讲解员为孩子们介绍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和量子保密“京沪干线”的概况,以往在新闻上看到的“高大上”,在孩子们面前生动展示了起来。墨子沙龙还联合人民邮电出版社,赠送给了孩子们二十本墨子沙龙出版的,这本书是墨子沙龙将2017年-2019年两年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计算、冷原子模拟等领域内取得的十多项世界级优秀科研成果,联合Sheldon科学漫画工作室用漫画的形式进行科普。一边阅读这本书一边听研究院的博士生哥哥姐姐们解释量子实验室的知识,对快速理解量子知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们和墨子沙龙赠送的《奇妙量子世界》合影体验了量子大厅的震撼,接下来迎接孩子们的是实验室参观环节。实验室的老师和博士生们早早等候在实验室,他们拿出各自实验室的独门绝活,用中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讲解着前沿科学。好奇的孩子们有的拿出笔记本记录,有的对不解的地方踊跃提问,博士生志愿讲解员们也一一作答,并且给予孩子们真诚的鼓励。孩子们刚恋恋不舍地离开实验室,就被带到了报告厅。博士生夏秀秀为他们准备了一场关于量子通信的精彩报告。量子科学的革命性、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在夏秀秀博士的娓娓道来下异彩纷呈,孩子们的思绪乘着量子的翅膀久久徜徉于科学的世界。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报告激起了同学们对量子科学的浓厚兴趣,在互动环节,同学们争相提问,夏秀秀博士也十分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会场气氛非常热烈。博士生哥哥全程陪同答疑,从实验室讲到报告厅愉快的时间总是过于短暂,活动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感到意犹未尽,同时也带着满满的激动心情离开了研究院。听报告前先看会儿科普漫画,既放松又能学知识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同学们被科学点亮的热情会长久陪伴他们。今天,同学们在充满智慧、面向未来的实验室里与科学家一起触摸科学,未来也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开创精彩的未来。据悉,兴华基金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汇聚了社会各界的公益力量,通过物资捐赠、举办夏令营、设立奖学金等举措,帮助贫困地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开拓视野、助力发展。数万学生因此受益。墨子沙龙墨子沙龙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协办的公益性大型科普论坛。沙龙的科普对象为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热爱科普的普通民众,力图打造具有中学生学力便可以了解当下全球最尖端科学资讯的科普讲坛。

谭峭

一医药行业研究院项目在上海闵行开工,将打造四个研发中心

从龙头企业看,国际TOP20药企中有17家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14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5家将生产中心设在上海。3月23日上午,位于虹桥主城前湾地区的威高(上海)国际研究院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戎之勤透露上述信息。3月23日上午,威高(上海)国际研究院项目举行奠基仪式。 闵行区供图项目占地约61亩,预计建成物业1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超过18亿元。据威高医疗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华威透露,威高国际研究院将着力打造“一个总部、一个平台、四个研发中心、四个运营中心、一个共享创新中心”的产业布局。其中的四个研发中心分别是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及修复、智能医疗装备、生命科学产品研发中心。戎之勤表示,上海的生物医药基础扎实,创新要素资源富集,资金、人才、专业服务集聚,国际化程度较高,先天具有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的优势。开工仪式现场澎湃新闻记者俞凯 图从创新能力看,涌现出甘露特钠胶囊(“九期一”)、和黄药业沃利替尼等全球首研新药、PET-CT等国际一流医疗器械;从龙头企业看,国际TOP20药企中有17家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14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5家将生产中心设在上海;国际TOP20医疗器械企业中有14家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9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4家将生产中心设在上海。“威高集团是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和主力军。医疗器械产品涉及全球15大细分市场中的11个领域,是全球品种齐全的医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制造商,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位居前三、稳居龙头地位。威高集团正式落户上海,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件喜事。”戎之勤透露,截至目前,上海已集聚了35家三甲医院、6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以及54家拥有临床试验资格的医疗机构。(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四时迭起

百度与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签约合作 产教融合创新培养AI人才

发展与创新之要莫先于人。随着AI的应用价值不断显现,AI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愈加凸显。2021年1月16日,百度与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将围绕"计算+"领域,面向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与应用,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合作,携手推动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大范围的产教融合,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进一步构筑中国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发展生态。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科创平台,是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杆和创新载体。1月16日,由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主办的 "计算+AI 赋能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沪召开,当天,宣布成立高研院战略咨询委员会,产学研各界专家线上线下方式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计算+AI"学科交叉中的技术创新、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等话题。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参会并分别致辞。浙江大学副校长王立忠宣读高研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名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潘云鹤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发表视频致辞。高研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陈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李颉四位大咖带来主旨报告。论坛当天还举行了高研院与合作企业的签约仪式。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吴甜代表百度与高研院签约,并将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育人联合体暨人工智能微专业。(图: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与百度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据介绍,人工智能微专业是为了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探索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的人工智能一流人才的培养模式,由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发起,联合百度等企业共同建设,以课程共建共选、学分互认、证书共签的形式,面向长三角高等教育深度合作的创新模式,保证了微专业课程的高质量与高水平,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力量。(图: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育人联合体暨人工智能微专业发布仪式)高研院与百度的合作将基于飞桨展开。飞桨作为百度"AI大生产平台"的基础底座、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开源开放、功能完备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经过在百度多年的应用实践和在开源社区4年来的全面打磨已成熟稳定,可支撑大规模产业应用、教学与科研。事实上,除了此次合作,百度基于飞桨在华东地区合作覆盖广泛。2020年7月,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中,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就与百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应用,推进全国首个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在浦东新区的落地,加速城市新一代智能管理。同年下半年,百度AI快车道在上海、南京等多个华东地区进行实操教学培训活动,为区域企业的AI应用提供助力。2020年年末,百度还携手浙江大学"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共同打造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微认证课程体系。近些年来,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深度学习技术不断获得突破性进展,并推动着AI技术广泛落地、创造新的价值,而要实现这一点又离不开AI复合型人才的加持。AI复合型人才需要既了解AI技术,又具备业务与商业理解能力。为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提供更多真实AI实践的机会与环境,百度作为国内AI领域的领军者积极联合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建立起人才培养生态。在支持AI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百度联合教育部、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等面向全国高校开设"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师资培训班采用"理论讲解+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验讲解、实验操作、比赛PK及竞赛分享等方式多管齐下,帮助高校一线教师"亲历"技术从开发到落地部署的全流程,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让其能够将前沿技术、落地方案带回课堂。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800名教师参与培训,200+高校开设AI学分课,惠及数万学生。与此同时,百度还积极开展AI赛事,已举办50多场国内外顶级AI竞赛,包括有技术界"奥斯卡"之称的2020百度之星大赛、选拔与培养全球顶尖AI大数据人才的国际大数据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等。百度飞桨的学习与实训社区AI Studio面向高校提供了全套教学资源包、亿元算力支持,与高校共建课程体系;推出了业内首个深度学习工程师认证及深度学习工程师中级认证;联合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推出系列人工智能书籍教材,面向青少年推出AI科普读物《大圣陪你学AI:人工智能从入门到实验》。2020年6月,百度宣布未来5年培养500万AI人才计划;同年12月,百度还发布了飞桨"大航海"计划,并首先推出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启航计划,宣布在未来三年,将投入总价值5亿元的资金与资源,支持全国500所高校,重点培训5000位高校AI教师,联合培养50万AI未来人才。AI时代浪潮之下,飞桨正持续为"产学研"携手共建AI人才培养的繁荣生态提供着重要助力。2021年,百度作为国内AI领域"头雁"企业,将继续创新技术、积极联合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夯实人才培养的生态建设,从而进一步让AI深入渗透到各个领域、促进智能经济的快速发展。

广成子曰

聚焦文科未来!上海这所985高校成立技术与未来研究院

相较于同济大学的工科与医科,其文科还是比较弱一些的。探索文科未来,同济大学有了自己的思考。在11月23日至24日,由上海同济大学、ATLATL创新研发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未来哲学论坛举行,这次论坛聚焦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生命哲学主题。在这次论坛上同济大学举行了技术与未来研究院的揭牌仪式。同济大学技术与未来研究院将是一个跨学院、跨学科的校级交叉学科研究和博士生培养平台。同济大学技术与未来研究院将按照5个交叉性的重点方向组织相应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学术活动。5个交学科分别为:未来哲学与新文明;科技哲学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生命科学与医学哲学;生态哲学与环境伦理。通过技术与未来研究院,同济大学希望能将人文学科与同济大学传统优势的理工和医科的交叉融合,探索一条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精品文科发展之路。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2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2017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50余人。“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希望百年的同济大学早日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猎人们

上海树图研究院:打破欧美垄断,酝酿更多改变世界的应用

不久前,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公链系统“树图(Conflux)”在沪发布,消息迅速占领全球区块链领域的“头条新闻”。这一“上海原创”区块链底层操作系统打破了欧美计算机系统底层代码的垄断,让中国有望抢占国际公有链技术规则的一席之地。当记者慕名来到这一“硬核”技术的诞生地——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走廊、房间的墙壁上到处挂着的艺术品上:蒂凡尼制作的玻璃向日葵、陈家泠的水墨画、杜海军的油画和雕塑……这里不太像是一家顶尖科研机构,反倒更像是一家美术馆。在33岁的年轻“掌门人”、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院长龙凡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树图研究院和美术馆的存在之道是相通的:“我们不是一个‘堆人’的科研机构,而是靠一两个聪明绝顶的创意去推动区块链的研发和应用。”目前,树图公有链社区已经汇聚了近20万用户,建成规模仅次于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全球第三大公有链社区,未来这里有望诞生更多改变世界的应用。从底层技术出发,突破区块链两大瓶颈区块链是什么?这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技术——在诞生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里,已经历了比特币、以太坊、波卡链等技术迭代,极大改变了世界。“你可以把区块链想象成一趟列车,由很多节车厢组成,一路上不断有乘客和货物上下车,而列车永不停歇。”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首席技术官伍鸣说。在这个比喻中,不断上下车的乘客和货物就是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下的物品、交易、行为等数据,所有信息被算法自动记录,不可更改,否则无法与“列车”自恰。因此有人认为,想在区块链上造假,比毁灭宇宙的概率还要小。去年10月,树图研究院上线了拥有全新底层系统的区块链公链“树图”。它破解了区块链公链在共识机制和网络传输上的瓶颈,在达到相同性能和可靠性的前提下,让每秒只能处理10多笔交易的区块链交易系统性能提升了两个数量级,达到每秒可处理3000多笔交易的速度——这相当于比特币系统性能的428倍、以太坊系统性能的75倍。区块链适用于那些需要多方合作又需要多方信任的场景。现在,树图区块链正在赋能各个行业:大飞机制造中的供应链系统、建筑全生命周期维护、房屋租赁管理……未来,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将进一步提升交易的确认速度,并研究适合在区块链场景使用的隐私保护技术,使区块链技术在更多场景发挥作用,让它像互联网技术一样造福全人类。抓住核心人才,为“缔造信任、改变世界”而努力树图区块链的想法是一群年轻人“聊”出来的。2018年,就在龙凡前往多伦多大学任教之前,他偶然受邀回到清华大学,代了一节密码学课。课堂上,龙凡与清华大学“姚班”学生共同探讨区块链,产生了一个新的创意。随即,生性喜欢“折腾”的龙凡决定带领大家“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随着这个想法越来越成熟,恰逢导师——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要在上海领衔创办一家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姚期智邀请龙凡将他的区块链创意一同在上海落地。2020年1月,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树图研究院同时落户上海。8个月后,它们携手入驻AI Tower,成了楼上楼下可以随时串门的创新“室友”。搬进新家仅一个月,龙凡团队就发布了首个由中国自主研发底层技术构建的区块链公链系统。龙凡的“治院之道”就是抓住核心人才,短短一年,树图研究院已汇聚起了80名员工为“缔造信任、改变世界”的梦想而努力。除了全球引才,龙凡惊喜地发现,近年来本土培养的高水平人才日益增多,特别是大量工程师在技术应用端拥有丰富经验,对促进区块链技术落地有很大帮助。在核心团队继续“死磕”底层技术的同时,今年树图研究院要朝应用端“发力”。龙凡表示,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的发展,全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并且中国团队和世界知名团队水平相当。激发灵感,点亮改变未来的发现每一个来树图研究院参观的人都会被邀请欣赏一幅字“疯神汇”,寓意做创新就要有天才或疯子般与众不同的思维。这是研究院入驻AI Tower时,中国国家画院首聘研究员陈家泠特意赠送的。在龙凡眼中,这些浓淡不一的墨点和线条,与区块链“列车”上一个个节点如此神似。夜幕降临,油画家杜海军独创的铝板油画在办公室地面上投射出一座明暗交织的写字楼。如同艺术家看事物的视角可以在“阴雕”“阳雕”下自由切换,在油画上铝板是墙,色块是窗,而在投影中,铝板是窗,色块变成了墙。龙凡表示,营造艺术氛围是有意为之,因为最有价值的技术突破往往都是灵光一现,艺术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树图研究院工作的人似乎都带着艺术家的天性,他们可以穿着T恤和拖鞋在大楼里踱步,也可以在冥想室中随意坐卧、发呆,在身体放松的同时,思绪或许已“飞身”到代码和算法的世界。 来源:东方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