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新奥股份与上海化工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学也

新奥股份与上海化工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上海2019年10月11日 /美通社/ -- 近日,新奥生态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803. SH)与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能源化工、先进材料、节能环保、过程装备及现代生产性智慧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合作协议中明确:研发端与产业端协同、联合研发与联合工程化、新型智慧化服务推广将成为双方优先合作的方向。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将进一步深化双方业已存在的合作关系,创新建立更高效的协同合作模式,为未来共同打造“产学研用”生态伙伴关系奠定良好基础。新奥股份CEO于建潮(中)一行访问上海化工研究院新奥股份CEO于建潮一行参观了上海化工研究院,并与上海化工研究院院长李良君、院长助理罗勇、投资部部长许张乔等举行座谈。会上,双方团队就彼此的业务优势、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及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共识。双方表示将依托新奥股份的产业需求和上化院的技术优势,加强在业务、人才、研发、产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促进项目落地,推动产业发展。双方约定近期将在成熟技术与装备市场推广类、基于工厂需求技术应用与改造类、技术联合开发类共计十个项目进行重点推进。新奥股份CEO于建潮一行参观上海化工研究院展厅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是集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工研究开发、工程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化工行业知名的重点科研院所,主要从事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的研究开发和行业服务,坚持科研发展和产业服务结合,支持新型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技术提升,服务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公共安全、节能环保和现代生产性服务等领域。

上有五管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重要人事变动

9月9日上午,上海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对上海院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院长、党委副书记杨为民主持会议并讲话,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岚宣读任职决定,杨卫胜作表态发言。院领导班子成员、副总师、各部门和各党支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决定,杨卫胜同志任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杨为民代表院领导班子讲话杨为民表示,本次干部调整是上海院干部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党组领导对我院工作的关心、支持和肯定。近年来,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院干部员工紧密围绕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为中国石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来源:石油简报公众号)

不贷

上海石化推出科技创新重大举措 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8月28日,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这是该公司在科技创新上推出的重要举措,将有力推动公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中高端新材料产业基地。创新研究院肩负四大使命: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新材料的重要战略定位,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创新;按照中国石化“一基两翼三新”的发展格局,推进化工板块向“能源+材料”“基础+高端”发展;主动融入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及金山地区“碳谷绿湾”等特色产业,推进中高端新材料产业企地融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提质增效升级,推动上海石化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及新材料公司。创新研究院重点承担三大功能:开展核心技术研究,着力形成碳纤维工程化成套技术;开展新材料应用研究,聚焦市场应用、产业化方向,着力形成中高端新材料从基础料—中间品—结构件上中下游一站式解决方案;开展产业合作创新,着力把研发转化为技术,把产品转化为产业,促进科技创新资本化产业化,努力打造以碳纤维产业为核心,带动聚酯、聚烯烃、弹性体、碳五下游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的重点突破和延伸发展,形成中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创造新产值新效益。创新研究院负责人林生兵表示,创新研究院的建设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通过大力推进自主研发基地和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年内“建起来”、一年“转起来”、三年“活起来”、五年“强起来”,成为上海石化“全方位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试验田。

梦中剑

赋能“上海制造”SGS为上海化工研究院颁发“上海品牌”认证证书

上海2020年6月11日 /美通社/ -- 6月9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浦东新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世界认可日宣传活动暨“上海品牌”认证颁证仪式。上海市副市长许昆林、市政府副秘书长杭迎伟、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等出席颁证仪式并致辞发言。在此次颁证仪式上,共有15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获颁“上海品牌”认证证书。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简称“SGS”)作为“上海品牌”国际认证联盟的认证机构,为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简称“上海化工研究院”)颁发上海品牌认证证书。SGS上海公司总经理牟奇志 (右四)为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颁发证书 在本次评审中,SGS针对上海化工研究院的“纤维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提供了认证服务,并参与了该品类的上海品牌评价依据的团体标准的制定。SGS上海公司总经理牟奇志颁证时表示:上海品牌认证定位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此次上海化工研究院的产品通过了上海品牌认证,证明该产品的卓越品质。我们乐见更多的中国“质美”产品通过“上海品牌”认证取得更高的市场认知度及更瞩目的成绩。上海品牌认证证书 “上海品牌”启动以来,其高端品质认证的能级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至今已共有79家单位的83项产品和服务通过“上海品牌”认证。SGS自2017年加入上海品牌认证国际联盟,完成了四个品类的上海品牌认证的团体标准制定,并先后为上海家化、伽蓝股份、润米科技、上海制皂等多家机构颁证。SGS见证了众多获得“上海品牌”认证的企业在“质量、品牌、技术、管理”上的进步,愿以第三方专业服务引领中国制造的蜕变之路。消息来源:SGS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官微:SGS官方/SGS质慧生活)# # #关于SGSSGS是国际公认的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在世界各地共有94,000多名员工,分布在2,600多个分支机构和实验室,构成了全球性的服务网络。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由SGS集团和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系统的中国标准科技集团共同于1991年成立,现已在全国建成了78个分支机构和150多间实验室,拥有15,000多名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在中国,SGS的服务能力已全面覆盖到纺织品及鞋类、玩具及婴幼儿用品、家居及轻工产品、电子电气、农产食品、生命科学、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石油化工、矿产、环境、工业、交通和电子商务等多个行业的供应链上下游。SGS连续五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第二年入选富时社会责任指数。2019年,SGS入选福布斯全球2000强,位列1151位,居全球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TIC)首位。在中国,自2007年起SGS连续荣膺中国外贸企业最受信赖的检测认证机构榜首,八年蝉联中国100典范雇主殊荣,2018年获得亚洲最佳企业雇主奖,2019年评选为大学生喜爱雇主。SGS检测认证和培训自助式询价、24小时下单平台

永濑

化工巨头索尔维扩建上海研究中心 去年中国市场份额占10%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姗11 月 20 日,比利时跨国性化工集团索尔维(Solvay)宣布扩建在上海的研究与创新中心,通过进一步建设该国际化研究中心,推动未来的创新和增长。“目前全球化工行业整个价值输出有40%来源于中国,在未来5年预估这个数字会超过50%。”索尔维首席执行官兼执行委员会主席IIham Kadri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索尔维未来会继续关注并且长期立足于中国进行发展,同时在中国的增长和发展会进一步加速。据了解,作为一家拥有逾150年历史的化工企业,索尔维于1863年由比利时化学家欧内斯特索尔维于比利时成立,是一家提供高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的跨国性化工集团,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索尔维致力于发展先进化学方案以应对主要社会挑战,为全球航空航天、消费品和医疗保健、工业应用等七大市场的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案,目前在全球61个国家拥有约24500名员工。“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市场。”据IIham Kadri介绍,位于上海的索尔维中国研究与创新中心成立于1997 年,目前已成为索尔维全球第三大研究中心。此次扩建将在现有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增加超过 4000 平方米的新场地,包括研究高性能材料应用的试点实验室和主要从事工业应用和消费品领域研发的新实验室,将有50名全职研究人员加入现在的团队。最近一年来,索尔维不断加大在华投资力度。4月16日,索尔维创投宣布向川流新材料基金注资,以便更好地与本土初创公司协作推动开放型创新项目。8月份,索尔维携手中石化川维成立合资公司华利维盛,发展油气田化学品业务。据悉,索尔维2018年全球净销售额为103亿欧元,中国市场净销售额达85.2亿元人民币,占其全球市场份额的10%。IIham Kadri表示,中国拥有14亿人口,日益崛起的中产阶级在住宅、汽车、医疗等方面有更高的追求。除此之外,中国在包括空气污染的处理、消费品以及电动车行业等方面的新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些需求促进了索尔维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她指出,中国市场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需求,成为索尔维在中国的业务得以稳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广核技:已与上海化工院启动了C13同位素项目的国产化合作

同花顺(300033)财经12月14日讯,有投资者向中广核技(000881)提问,公司的碳13同位素生产线建设是否已经完成?能否介绍下公司同位素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公司回答表示,公司已与上海化工院启动了C13同位素项目的国产化合作,已按计划全面开展各项研究,并启动了国内第一座低温精馏法生产C13同位素示范生产线建设。感谢您对公司的关注!

朋友圈

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倪珺报道8月28日,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标志着上海石化开启了科技创新的新征程,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中高端新材料产业基地。据悉,创新研究院重点承担核心技术研究,着力形成碳纤维工程化成套技术;新材料应用研究,聚焦市场应用、产业化方向,着力形成中高端新材料从基础料—中间品—结构件上中下游一站式解决方案;产业合作创新,着力把研发转化为技术,把产品转化为产业,促进科技创新资本化产业化,努力打造以碳纤维产业为核心,带动聚酯、聚烯烃、弹性体、碳五下游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的重点突破和延伸发展,形成中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创造新产值新效益。此外,创新研究院肩负四大使命,即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新材料的重要战略定位,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创新;按照中国石化“一基两翼三新”的发展格局,推进化工板块向“能源+材料”“基础+高端”发展;主动融入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及金山地区“碳谷绿湾”等特色产业,推进中高端新材料产业企地融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提质增效升级,推动上海石化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及新材料公司。“创新研究院的建设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创新研究院负责人林生兵表示,通过大力推进自主研发基地和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年内“建起来”、一年“转起来”、三年“活起来”、五年“强起来”,成为上海石化“全方位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试验田。

楚留香

上海高研院流动化学气液泰勒流的精准调控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唐志永和副研究员张洁带领的工程科学团队在流动化学气液泰勒流的精准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egulation of Gas-Liquid Taylor Flow by Pulsating Gas Intake in Micro-channel为题,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博士张亚恒为论文第一作者。微通道反应器具有热质传递速率快、内在安全性高、易集成放大等优点,在流动化学领域强化材料、精细化学品合成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在众多流型中,气液泰勒流操作区域宽、轴向返混低、径向混合好,是一种适合各类反应的理想操作流型。然而,如何高效调控气液泰勒流,进而实现微尺度下反应过程的精准控制和强化具有挑战性。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利用脉动力场以精确调控气液段塞流的新方法。整个体系利用脉动进气,使气液流动系统受到周期性的强惯性力作用的施加,从而调控液柱内部的径向混合和轴向扩散。相对超声等其他外加力场,该方法操作简单,仅需一个电磁阀系统即可达到调控目的。该研究结合可视化流动实验研究和流体动力学CFD仿真,分析研究了脉动进气方式调控气液段塞流的时空迁移规律特征。研究人员利用高速摄像机实验,测得脉动工况下微尺度气液界面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特征值,并将实验气泡长度与模拟结果对比,有效验证了CFD模型的准确性。此外,还分析了气泡形成过程中涉及的作用力及脉动力场下气泡长度和速度特征。研究发现,脉动效应可增大惯性力对流型的施加影响,气泡主体流动速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且主波动频率与脉动频率相同。该研究为流动化学气液泰勒流提供了新的调控思路,可作为一种普适的方法在强化微通道中化学反应过程中得到应用。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科院STS计划和壳牌前瞻科学项目的资助。图1.矩形波脉动进气调控微通道气液泰勒流图2.微通道中气泡形成过程中气体相分布变化(v0=0.1m/s, ε=0.5, f=8Hz)图3.(a)T型气液两相汇集处各作用力与脉动频率关系,(b)两相汇合后下游位置的气泡速度曲线(v0=0.1m/s, ε=0.5, f=8Hz)【来源:上海高等研究院】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罢兵休卒

上海化工区又有大动作 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启动建设

图说:上海化学工业区科创基地一期项目规划效果图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新民晚报讯(记者 叶薇)今天上午,上海化工区牵头打造的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启动建设,目标建成化工新材料的产业集聚区和创新策源地。去年以来,上海化工区联手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及周边区域,设立“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联盟”,构建“政、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共同推进创新中心建设。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以上海化工区为核心,根据总体规划,园区选择在东北角区域设立“科创基地”,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打造科创研发、成果转化、科创服务三大板块,集中布局“研发实验、中试放大、科技展示、教育培训、商务办公、生态休闲”等功能,营造开放、便利、共享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国际一流的绿色生态综合创新基地。化工区科创基地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根据“统一规划、滚动开发、定制租赁、配套共享”的开发模式,分为四期实施开发。根据规划和建设方案,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先行建设综合楼、研发用房以及综合能源中心等配套设施,预计2020年底完成交付使用,确保满足多家意向用户的需求。上海化工区化工科创基地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化工产业高度集聚,国际化水平高,化工科创相关配套设施全、管理服务团队专业、化工生态环境好,周边还有华东理工等高等学府。一年多来,上海化工区致力加快推进科创建设的脚步不停歇,区内的三井化学高端水性涂料实验室、毕克助剂研发中心正式投用,太阳化学研发中心项目完成建设,一批跨国公司、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和化工企业研发机构相继来访,深入交流合作事宜,促进了通标SGS、东华大学、交通大学等企业和高校携一批科创项目签约落地或明确意向。2019年,上海化工区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和石化下游产业需求不振、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等重重困难,经济保持平稳运行。1-10月,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60.7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76.9%;上海化工区内企业产品产量稳中有升,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23.95亿元,虽然受价格因素影响同比下降11.9%,但可比增速为6.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9个百分点,为本市工业经济“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园区注册企业利润总额147.82亿元,企业销售利润率13.9%,分别高于本市规上工业和同行业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上缴税金106.98亿元;批准项目投资19.1亿美元,完成全年目标的303.2%;园区累计批准项目总投资298.88亿美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5.24亿元。今年上海化工区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自身对全球知名化工企业、高端化工项目以及先进一流技术的吸引力,成功促进了一批重点项目选址落地,预计在2020至2021年启动建设,其中包括化工区与英威达公司签署共同推进己二腈项目建设的合作备忘录。这是英威达公司继在化工区投资超过6亿美元,建成运营21.5万吨己二胺(HMD)工厂和15万吨聚合物工厂之后,再次投资预计超过10亿美元(70亿人民币),用于建设40万吨己二腈(ADN)生产基地。朗盛集团与上海化工区签署谅解备忘录,为建设一体化生产基地预留了20公顷土地,作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基地。此外,公司还计划建立一个综合的亚太区应用开发中心(AADC)。化工区还与通标SGS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标SGS计划利用化工区科创基地内设施,投资建设创新公共检测服务平台。

上海首个化学领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在复旦大学启动

1月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础科学中心”在复旦大学启动。这是复旦大学首个牵头承担的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也是上海市获批的第一个化学领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揭牌之时,线上线下20多位院士共同见证。“功能介孔材料基础科学中心”揭牌仪式现场 微信公众号@复旦大学 图2020年,“功能介孔材料基础科学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该中心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据悉,瞄准国际基础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原创性、前瞻性和交叉性为特点,以功能介孔材料精准合成、功能设计、结构调控为基础,以发展新一代介孔分子筛工业催化材料、实用高性能介孔储能材料、新型生物医药功能材料等相关应用为出口,功能介孔材料科学中心致力于通过从理论研究到新材料创制,再到实用工业化应用技术研究的一体化研究队伍的建立,完成功能介孔材料理论、合成与应用知识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我国在功能介孔材料基础和应用领域的领先水平。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功能介孔材料科学中心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领衔,整合了国际领先的研究队伍和资源,目前研究团队成员超过5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其他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12人。团队成员研究各有特色,同时又相互优势互补,且具有长期的合作基础,研究内容涵盖了功能介孔材料可控合成、结构与功能精准调控、功能介孔材料高性能应用等,研究方向包括新材料合成、催化应用、能源存储、生物医药、环境处理、电子器件等,已经形成了从理论研究、材料合成、到应用基础研究和工业化应用的全链条一体化研究体系。“通过功能介孔材料科学中心的建设,辐射和强化功能介孔材料在生物医药、储能、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形成以功能介孔材料为中心的多领域全覆盖研究高地,引领国际介孔材料领域的发展。”赵东元介绍,科学中心将着力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创制中国牌号的新一代催化材料,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同时以科学中心为平台,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保持和发展我国在功能介孔材料合成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提供源动力。据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自2016年开始试点实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迄今为止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实施遵循“原创导向、聚焦前沿、交叉融合、科学评价、稳定支持、动态调整”的原则。旨在集中和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超前部署,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优势和特色,依靠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吸引和凝聚优秀科技人才,着力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相对长期稳定地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探索,致力科学前沿突破,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