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年CSC联合培养博士申请提醒橘亘

2021年CSC联合培养博士申请提醒

2020年已接近尾声,年初的新冠疫情,几乎打乱了多数学生及学者的研究及工作规划,但生活还要继续。知识人网借这篇小文对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稍做提示,建议申请者提前制定计划,开始准备申报工作了。留学基金委(CSC)的联合培养博士包含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内,2020年选派人数为8500人,常规申报时间为3月,但今年因为疫情原因,申报延迟至5月。知识人网提醒有意申报2021年该项目的同学,还是应该按常规申报时间(2020年3月)做准备,理由如下:1、到目前为止,国家留学基金委并没有就“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做特别变更说明。2020年11月13—15日,第十二届国际研究生奖学金信息说明会(IGSF)以云端方式举办,共有来自15个国家的38所国外院校/教育机构参加,国内31所高校作为承办院校组织学生参加了相关活动。会上,国家留学基金委相关机构和部门负责人分别就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政策、国家公派研究生类项目以及各国研究生教育比较及申请指导等进行线上专题宣讲、面对面咨询。2、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照常举办寒假英语高级培训班。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等,都将于2021年元月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申请人举办寒假英语高级培训班,总计120课时,1月25日统一结业考试。申请者需注意的申请环节一、申请条件1.申请者为国内高校或科研机构全日制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2.年龄不超过35岁(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3.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或国外导师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及国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联合培养计划。4.外语水平达到申请要求(见外语合格条件)。根据英国政府签证及英国高校入学审核要求,赴英攻读博士研究生仅凭外方导师或院校出具的外语水平证明将无法申办签证并顺利办理入学手续;赴英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可能仍需提交指定的外语水平考试证明。建议拟申请者提前咨询英国拟留学单位主管部门并在申请时提交有效的雅思考试(IELTS)成绩。二、外语合格条件1.外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专业语种应与留学目的国使用语种一致)。2.近十年内曾在同一语种国家留学一学年(8-12个月)或连续工作一年(含)以上。3.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并达到合格标准。4.参加雅思(学术类)、托福、德、法、意、西、日、韩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以下标准:雅思6.5分,托福(IBT)95分,德、法、意、西语达到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CECRL)的B2级,日语达到二级(N2),韩语达到TOPIK4级。5.曾在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参加相关语种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英语为高级班,其他语种为中级班)。6.通过国外拟留学单位组织的面试、考试等方式达到其语言要求。应在外方入学通知书(正式邀请信)中注明或单独出具证明,内容须明确具体面试、考试形式及主要内容。三、申请材料1.《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研究生类)2.《单位推荐意见表》(受理单位提交)3.校内专家评审意见表(受理单位提交)4.国内导师推荐信(受理单位提交)5.外方院校(单位)或国外导师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复印件6.学习计划(外文,双方导师签字)7.国外导师简历8.成绩单复印件(自本科阶段起)9.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10.有效身份证复印件11.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综上所述,知识人网小编认为:拟申报该项目的同学,目前最迫切的是:征得国内博士就读学校及博导的同意,取得国外接收导师的邀请函。鉴于疫情影响及圣诞寒假将至,必定会给上述工作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所以建议申请者抓紧时间,避免错过申报时机。

黑短寿

多所高校被曝出“批量”清退 博士生为何难毕业?

来源:第一财经频现“批量”清退,博士生为何难毕业近日,多所高校被曝出“批量”清退不合格博士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告清退33名未联系到的博士生,最久的入学时间长达15年;北京交通大学清退59名博士生;上海师范大学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自2019年以来,国内多所大学对包括博士生在内的研究生念起“紧箍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多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2019年我国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高达40%,其中接近一半延期的时间为一年,20%的延期时间为两年。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曾表示,2012年时,我国博士生有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博士生为何毕业难?在大多数人眼里,博士生是经过大浪淘沙后走到高等教育金字塔尖上的人才,怎么会频遭“清退”?“去年开始在学术圈出现‘清退’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情况,其实清退制度早就存在,只是各大高校拖着没有实行。而被清退的一批人,很多也早就不在学校做科研了,只是档案还放在学校。”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候选人刘威表示。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博士生教育的学制是3年,但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调整了博士研究生学制,不少学校已经把博士生学制延长到4年。根据各大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通常6年没有毕业就会被清退学籍。刘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3年毕业其实是非常难的。首先,中国高校对博士生发论文设置的硬性指标很高。刘威所在的研究所对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发英文的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累计影响因子过4,这就意味着发1~2篇论文,而很多期刊从投稿到最后文章出来时间长达9~12个月。“在博士期间首先需要半年时间完成课程,毕业还需要提前3个月提交材料,完成1~2篇论文的架构到撰写,还要准备毕业论文,时间非常紧张。”刘威说。并且对于刘威这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博士生来说,科学实验更具有不确定性。“像我们这种偏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去野外、做实验,要有一个自然年的数据,但一年也很难保证数据采集完整,可能还要来年再补数据,时间就更紧张。”刘威表示。在刘威求学的研究所,今年30多个博士生按时毕业的只有6个;而在刘威所在的课题组,上一个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可以追溯到2018年,再往前是2012年。除了理工科博士生毕业难外,人文社科类博士生毕业也不容易。今年刚取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学位的何心怡就花了4年时间。“虽然博士生学制是3年,但这几年来,真正3年毕业的博士生只有2人。上外的毕业条件还算比较宽松,除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外,需要发表一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或学校认定的同等级期刊。而综合性大学里的人文社科博士生更难毕业,因为它们的指标通常一刀切,但实际上,人文社科发高水平期刊比理工科难多了,尤其是外国语言文学类的CSSCI期刊数量非常少,即使是教授、博导也不容易发。”何心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其次是导师的权力过大,往往招生热情很高,但培养起来精力不到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章玉贵对第一财经称,目前在很多“双一流”大学,博士生导师依托项目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容易形成马太效应,项目越多,招的学生越多,申请课题就多,项目因此就越多。“有时候一名导师带几十个学生,导师成为带博士生专业户,实际上,老师并没有足够精力去培养那么多学生,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学生成为论文GDP和项目GDP生产环节中的一个环节。”章玉贵表示。章玉贵认为,一些重大创新是由导师的研究兴趣产生的,招收博士生不能依托项目,要看老师的研究兴趣,学校也一刀切,没有项目就不让招博士生。此外,导师对博士生能否毕业拥有太大的话语权。“学术圈还存在一种现象,即导师把手下的博士生当作科研助手,即使学生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导师也会找借口拖延学生毕业,学生有苦说不出。”章玉贵说。刘威也表示,有些学生因为太优秀而面临毕业难问题,原因是导师想把学生留在身边多干活。“博士生就像廉价劳动力。在研究所,一个博士生一年工资3万多元,而在高校就更廉价了,大概只有2万元。”第三个原因是有一部分在读博士并不适合搞科研,但其在选择读博前并没有认清自己。“很多人没有科研基础,受身边人的影响赶工读博士,没搞清楚自己是否真心热爱科研,后来才发现读博士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放弃了。”章玉贵说,在职博士生在清理的对象中占比不少。刘威也认为,很多人很不适合读博士,有时候迫于社会压力,或者为了推迟就业压力,或者导师希望读而读。“实际上,在现在博士候选人的体系中,真正适合读博士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唯论文”亟待破除不仅在国内,国外高校博士生毕业的延期率也非常高。王运歆在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热力学系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花了39个月毕业。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法国理工科博士学制一般是3年,文科博士一般是4年。“按时毕业比较难,80%左右会延期毕业,一般延期在3~6个月,延1年以上也比较少。”王运歆说。虽然毕业难是国内外博士生面临的共同难题,但国内外对博士生毕业的考核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王运歆说,法国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在符合要求的杂志上公开发表一篇论文或者在国际会议上有一次公开的演讲,除此之外需要博士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法国非常看重论文答辩,需要从法国各个学校找评委,组成评委团,把论文发给评委团的两个人,经过几轮修改后再进行答辩。答辩时间大约在2~3个小时。”王运歆说。章玉贵表示,欧美以及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的高校都非常看重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相比之下,国内一些高校则比较重视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希望学生有产出。“国外比较好的大学一般没有对博士生公开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比较看重课程和毕业论文做得有没有创新和突破。而国内考核体系看重产出,能不能在知名期刊发表文章成为重要考核标准,这就导致最近几年中国论文发表量突飞猛进,很多论文的撰写主体就是在校学生,包括博士生。”章玉贵表示。“唯论文”是中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的弊病。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是学术界面临的挑战。在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表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据悉,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之后,《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3个配套文件将陆续下发,分别聚焦严格规范质量管理、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和系统规划专业学位发展等方面。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清华是全国第一所把博士生能否毕业与学术论文是否公开发表脱钩的大学,但拿掉紧箍咒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培养。我认为,重要的是提高博士论文本身的质量,在博士生期间,如果能够把前瞻性、补位性的选题做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其实已经非常不容易了。预计后续很多大学将向清华大学看齐。”章玉贵表示。对于如何把学位论文做好,章玉贵认为,要发挥教授治校、专家治校的作用,让第三方去评价毕业论文,在开题、预答辩、答辩环节,学生的导师均不能参加,以降低导师在学生论文能否通过中的话语权,摒弃学生只靠指导老师的思想。“这方面国内高校已经有所改变,比如在预答辩前后要送给外部专家评审,公开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加大论文盲审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国内一直在向国外看齐。”章玉贵说。此外,章玉贵认为,导师在选博士生时要对学生负责,抱有宁缺毋滥的态度,不一定要把名额招满,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培养的潜质。“导师不仅要把学生当成科研助手,还要当作科研伙伴,不能剥削学生。”章玉贵建议,学生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攻读博士,也要抛弃“考名师、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功利思想。“学术就是学术,与功利无关。如果你真的想做博士,就要做好扒几层皮、掉几把头发的准备。博士本身不是一种炫耀,它实际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章玉贵说。(应受访者要求,刘威系化名)

田猎毕弋

多所高校被指“批量”清退不合格博士生 原因为何?

频现“批量”清退,博士生为何难毕业近日,多所高校被曝出“批量”清退不合格博士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告清退33名未联系到的博士生,最久的入学时间长达15年;北京交通大学清退59名博士生;上海师范大学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自2019年以来,国内多所大学对包括博士生在内的研究生念起“紧箍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多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2019年我国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高达40%,其中接近一半延期的时间为一年,20%的延期时间为两年。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曾表示,2012年时,我国博士生有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博士生为何毕业难?在大多数人眼里,博士生是经过大浪淘沙后走到高等教育金字塔尖上的人才,怎么会频遭“清退”?“去年开始在学术圈出现‘清退’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情况,其实清退制度早就存在,只是各大高校拖着没有实行。而被清退的一批人,很多也早就不在学校做科研了,只是档案还放在学校。”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候选人刘威表示。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博士生教育的学制是3年,但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调整了博士研究生学制,不少学校已经把博士生学制延长到4年。根据各大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通常6年没有毕业就会被清退学籍。刘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3年毕业其实是非常难的。首先,中国高校对博士生发论文设置的硬性指标很高。刘威所在的研究所对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发英文的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累计影响因子过4,这就意味着发1~2篇论文,而很多期刊从投稿到最后文章出来时间长达9~12个月。“在博士期间首先需要半年时间完成课程,毕业还需要提前3个月提交材料,完成1~2篇论文的架构到撰写,还要准备毕业论文,时间非常紧张。”刘威说。并且对于刘威这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博士生来说,科学实验更具有不确定性。“像我们这种偏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去野外、做实验,要有一个自然年的数据,但一年也很难保证数据采集完整,可能还要来年再补数据,时间就更紧张。”刘威表示。在刘威求学的研究所,今年30多个博士生按时毕业的只有6个;而在刘威所在的课题组,上一个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可以追溯到2018年,再往前是2012年。除了理工科博士生毕业难外,人文社科类博士生毕业也不容易。今年刚取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学位的何心怡就花了4年时间。“虽然博士生学制是3年,但这几年来,真正3年毕业的博士生只有2人。上外的毕业条件还算比较宽松,除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外,需要发表一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或学校认定的同等级期刊。而综合性大学里的人文社科博士生更难毕业,因为它们的指标通常一刀切,但实际上,人文社科发高水平期刊比理工科难多了,尤其是外国语言文学类的CSSCI期刊数量非常少,即使是教授、博导也不容易发。”何心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其次是导师的权力过大,往往招生热情很高,但培养起来精力不到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章玉贵对第一财经称,目前在很多“双一流”大学,博士生导师依托项目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容易形成马太效应,项目越多,招的学生越多,申请课题就多,项目因此就越多。“有时候一名导师带几十个学生,导师成为带博士生专业户,实际上,老师并没有足够精力去培养那么多学生,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学生成为论文GDP和项目GDP生产环节中的一个环节。”章玉贵表示。章玉贵认为,一些重大创新是由导师的研究兴趣产生的,招收博士生不能依托项目,要看老师的研究兴趣,学校也一刀切,没有项目就不让招博士生。此外,导师对博士生能否毕业拥有太大的话语权。“学术圈还存在一种现象,即导师把手下的博士生当作科研助手,即使学生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导师也会找借口拖延学生毕业,学生有苦说不出。”章玉贵说。刘威也表示,有些学生因为太优秀而面临毕业难问题,原因是导师想把学生留在身边多干活。“博士生就像廉价劳动力。在研究所,一个博士生一年工资3万多元,而在高校就更廉价了,大概只有2万元。”第三个原因是有一部分在读博士并不适合搞科研,但其在选择读博前并没有认清自己。“很多人没有科研基础,受身边人的影响赶工读博士,没搞清楚自己是否真心热爱科研,后来才发现读博士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放弃了。”章玉贵说,在职博士生在清理的对象中占比不少。刘威也认为,很多人很不适合读博士,有时候迫于社会压力,或者为了推迟就业压力,或者导师希望读而读。“实际上,在现在博士候选人的体系中,真正适合读博士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唯论文”亟待破除不仅在国内,国外高校博士生毕业的延期率也非常高。王运歆在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热力学系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花了39个月毕业。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法国理工科博士学制一般是3年,文科博士一般是4年。“按时毕业比较难,80%左右会延期毕业,一般延期在3~6个月,延1年以上也比较少。”王运歆说。虽然毕业难是国内外博士生面临的共同难题,但国内外对博士生毕业的考核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王运歆说,法国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在符合要求的杂志上公开发表一篇论文或者在国际会议上有一次公开的演讲,除此之外需要博士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法国非常看重论文答辩,需要从法国各个学校找评委,组成评委团,把论文发给评委团的两个人,经过几轮修改后再进行答辩。答辩时间大约在2~3个小时。”王运歆说。章玉贵表示,欧美以及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的高校都非常看重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相比之下,国内一些高校则比较重视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希望学生有产出。“国外比较好的大学一般没有对博士生公开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比较看重课程和毕业论文做得有没有创新和突破。而国内考核体系看重产出,能不能在知名期刊发表文章成为重要考核标准,这就导致最近几年中国论文发表量突飞猛进,很多论文的撰写主体就是在校学生,包括博士生。”章玉贵表示。“唯论文”是中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的弊病。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是学术界面临的挑战。在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表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据悉,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之后,《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3个配套文件将陆续下发,分别聚焦严格规范质量管理、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和系统规划专业学位发展等方面。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清华是全国第一所把博士生能否毕业与学术论文是否公开发表脱钩的大学,但拿掉紧箍咒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培养。我认为,重要的是提高博士论文本身的质量,在博士生期间,如果能够把前瞻性、补位性的选题做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其实已经非常不容易了。预计后续很多大学将向清华大学看齐。”章玉贵表示。对于如何把学位论文做好,章玉贵认为,要发挥教授治校、专家治校的作用,让第三方去评价毕业论文,在开题、预答辩、答辩环节,学生的导师均不能参加,以降低导师在学生论文能否通过中的话语权,摒弃学生只靠指导老师的思想。“这方面国内高校已经有所改变,比如在预答辩前后要送给外部专家评审,公开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加大论文盲审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国内一直在向国外看齐。”章玉贵说。此外,章玉贵认为,导师在选博士生时要对学生负责,抱有宁缺毋滥的态度,不一定要把名额招满,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培养的潜质。“导师不仅要把学生当成科研助手,还要当作科研伙伴,不能剥削学生。”章玉贵建议,学生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攻读博士,也要抛弃“考名师、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功利思想。“学术就是学术,与功利无关。如果你真的想做博士,就要做好扒几层皮、掉几把头发的准备。博士本身不是一种炫耀,它实际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章玉贵说。(第一财经)

纱奈

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谁才是外语学院第一把交椅?

上海和北京各有一所专门的外国语大学,两所大学的布局可谓是“南方上外,北方北外”了,那么两所外国语专门大学哪家实力更强呢?1、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西校区大门北外是由教育部直属,国家首批“211工程”,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中国外国语类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全国重点大学。北外东校区大门北外在北京市海淀区三环路两侧分设东、西两个校区,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124.7万余册。辖21个教学系部,开设本科专业73个。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303人,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教师142人,普通本科在校生4814人,研究生223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92人、硕士研究生1840人),外国留学生1324人。北外主楼外国语言文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学科,目前学校开设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瑞典语、柬埔寨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泰国语、印尼语、马来语、僧伽罗语、土耳其语、朝鲜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波兰语、捷克语、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阿尔巴尼亚语、芬兰语、乌克兰语、荷兰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希腊语、希伯莱语、波斯语、印地语、乌尔都语、菲律宾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尔兰语、马耳他语、孟加拉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祖鲁语、拉丁语、吉尔吉斯语、普什图语、阿姆哈拉语、梵语、巴利语、索马里语、尼泊尔语、泰米尔语、土库曼语、加泰罗尼亚语、约鲁巴语、蒙古语、亚美尼亚语、马达加斯加语、格鲁吉亚语、阿塞拜疆语、阿非利卡语、马其顿语、塔吉克语、茨瓦纳语、恩得贝莱语、科摩罗语、克里奥尔语、绍纳语、提格雷尼语亚语、白俄罗斯语、毛利语、汤加语、萨摩亚语、库尔德语等84个语种。北外图书馆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非通用语种群(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保加利亚语等18个语种)、非通用语种群(僧加罗语、土耳其语、斯瓦西里语、豪萨语、西伯莱语等17个语种)、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新闻学、外交学。该校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北外体育场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北外东门2、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外前身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创建于1949年12月,首任校长是著名俄语翻译家、出版家、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者姜椿芳,于1994年正式更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外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校有虹口与松江两座校区,总占地面积约为74.7公顷。有专任教师794人,在校学生13467人,其中本科生6810人,研究生3493人,学生中有国际学生4299人。上外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唯一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英汉语对全球排名第一,授课语种数量已达32种,包括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韩语-朝鲜语、波斯语、泰语、越南语、印度尼西亚语、瑞典语、荷兰语、希伯来语、乌克兰语、土耳其语、印地语、匈牙利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波兰语、捷克语、乌尔都语、马来语、斯瓦希里语、爪哇语、普什图语、汉语等,并开设拉丁语、古希腊语、古英语、世界语等古典语言和人造语言课程。学校设有21个教学院系(部),44个本科专业,使用32种语种授课,开设数种古典语言和人造语言课程;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2个):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学科(10个):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非通用语种群、法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新闻学。想了解更多的高校信息,请关注我的百家号哦!

萧何

“日语”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你了解吗?

现在用日语参加高考的考生越来越多,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日语不仅是用来代替英语参加高考,而且很多学生会选用日语作为大学主修的专业。一方面学习了新的语言,另一方面也为未来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对于想要报考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哪些学校开设日语专业,应该是考生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在这个数据中,上海外国语大学排名是很靠前的,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日语系怎么样。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日语系的学院叫做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我国最早设立的日语学科点之一,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上海外国语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秉承“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和“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主要有日语语言、文学、经济贸易、文化、历史、政治等多个专业方向。学院每年招收近150名本科生、40名左右硕士生、10名左右博士生,培养各层次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均在国内名列前茅。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的博导教授均为国内日语界知名学者。学院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教学、科研成果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目前,与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大阪大学、法政大学、爱知大学等10余所大学建立了稳固的校际交流关系。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需求的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学院近几年每年都会派遣约70名品学兼优的在校本科生、硕士生或博士生赴日交换留学半年或一年(免日方学费)。每年定期根据本院教师的专业情况以及教学安排,会派遣到各友好校际交流学校进修或讲学。学院每年还得到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物语教育基金等机构的公费赴日研修项目的支持。想在大学主修日语专业的小伙伴不需要担心,很多学校都设有日语专业,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之后会为大家继续推荐一些大学,供小伙伴们选择。

不可围者

知名外国语大学大盘点:两所是211,有一所却是民办高校

外国语大学,属于众多行业院校之一,和师范院校,农业大学,中医药大学,医科大学,电子信息类大学,石油类大学,地质类大学,兵器类大学等都属于一个比较有名的行业类大学。不过外国语大学不是每个省都有,属于比较少的行业的大学。目前国内外国语大学都有哪些呢?今天都盘点一下,今天自盘点大学,不盘点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国内最牛的外国语大学,没有之一,是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早期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后直属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的外交官比外交学院都多,比外交学院牛多了,很多人不知道而已。北外获批开设101种外国语言,全世界各类稀奇古怪的语言,北外都有。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想学外国语,北外是第一选择,北大是第二选择。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于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争第一,一个是新中国第一,一个是我党第一,都是第一。上海海外国语大学与新中国同龄,其前身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于1963年列入教育部全国重点大学。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199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前身之一是始建于1921年的天津工商大学,主体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1974年,学校恢复并改名为天津外国语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最牛也是唯一的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简称“川外”,不在四川,而在重庆,,是一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市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是中国西南地区外语和涉外人才培养以及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西安外国语大学,简称“西外大”、“西外”,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外语院校之一,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的高等学府。大连外国语大学地处辽宁省大连市,是辽宁省省属高校,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公立外国语大学。1978年更名为大连外国语学院,2013年更名为大连外国语大学2016年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辽宁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简称“吉外”,是一所民办大学,但是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也是吉林省重点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民办外国语大学竟然是省属重点大学,这是第一奇怪,第二是能入选国家层面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太牛了。一般公立大学都进不去呢。老铁们。你们对这几所外国语大学怎么看?

百骸

上海外国语大学多少分能上,往年全国各省录取分数汇总

上海外国语大学简称“上外”,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历史其前身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创建于1949年12月后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传承变革199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科建设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6个(其中外国语言文学为A类),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1个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2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非通用语种群(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荷兰语)、非通用语种群(朝鲜语、波斯语、泰语、印尼语、希伯来语、越南语)、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新闻学201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全国各省录取分数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全国各省录取分数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全国各省录取分数202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提前批录取分数以上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往年在全国各省录取分数汇总,有志于报考的考生可以参考一下最后祝所有考生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浜虎

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年新年献词:初心不改、拥抱未来!

初心不改、拥抱未来——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年新年献词党委书记 姜锋 / 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岩松挥手告别2019年,即将迎来2020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谨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恭祝全校师生员工元旦快乐!向离退休老同志、海内外校友致以新年的问候,向一年来给予上外支持、关心和帮助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新年的祝福!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2019年我们纪念过去,2019年我们书写历史。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哪里?我们到哪里去?2019年,我们纪念建校70周年。上外在新中国建设之亟需中应运而生,创校宗旨即培养“革命的外语人才”服务国家建设,伴随新中国建设的艰辛探索,经过大约30年时间,学校从单语种的附设俄文学校发展为多语种的全国重点大学。随后,响应改革开放国家涉外复合型人才之紧缺,学校探索开设非语言类专业、培养特色人才,再经过大约30年时间,至2010年学校获批第二个一级学科(政治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初步实现从单科性向多科性外国语大学的转型。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人才,学校的愿景是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时移世变,初心未改。语言关乎身份与认同,语言是我们的立校之本。1949年,学校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为名创校,俄文是我们诞生时的标签。由俄文再英文又东南亚语文继而德、法等西语创设,学校更名外国语学院,外国语文是我们成长的关键词。改革开放伊始,学校即招收外国留学生学习中文,随后又开设了(国际)新闻专业(文学门类),从外国语文到文学学科,语文滋养着学校的根基。至本世纪初,学校初步形成了文、教、经、管、法五大门类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格局,外国语言文学始终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进入新时代,学校提出实施“多语种+”战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战略语言教学,并推动语言学与人工智能、脑科学的交叉学科建设,2018年学校获批第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工商管理),学校发挥神经管理学专业优势,盯住学科前沿,推进学科交叉;2019年第一届语言学专业本科生入学。70年来,从语言文学起步到增设非语言文学专业再到推进语言学与人工智能、脑科学、数据科学、计算科学等的交叉融合,语言始终是我们存在的安身立命之本,围绕语言,我们形成共同体;借助语言,我们与世界沟通。饮水思源,固本强基。语言关乎价值与成就,语言是我们的强校之路。从1960年代入选全国重点大学到1990年代进入“211工程”建设高校再到新时代开启“双一流”建设征程;从改革开放初开启苏联、中东研究到1980年代后期提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学”到近年来开启全球文明研究;从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到获批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再到设立中国学全球招生项目;从学校英名中使用International Studies(国际研究)到设立俄罗斯、英国、欧盟三个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和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全球教育研究中心,再到提出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无论是国际研究还是国别/地区研究或是中国学,不同的是研究的视角,相同的是研究的特色;变化的是研究的重点,不变的是研究的基础。语言沟通世界,语言亦建构思想;透过语言,我们洞观世界变迁,贡献全球知识;依托语言,我们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物换星移,聚变升华。语言关乎格局与未来,语言是我们的创新之匙。从听说读写译教学、培养翻译人才为主到“四型一辅”(外语专业型、专业方向型、双外语型、复合专业型,主辅修制)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再到培养多语复合型、战略拔尖型、专业特色型“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卓越人才;从人文化教学改革培养外语人才到培养多语对、跨学科翻译人才,再到跨专业跨院系培养“多语种+”卓越人才;从田野调查到文本研究再到数据科学;从人文教育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再到语言智能实验;语言赋予我们无限可能;语言给予我们丰富与多元。通过语言,我们认知世界、感受世界;透过语言,我们探究世界、发现世界。“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语言为我们指明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给予我们力量。日新月异,时我不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新中国同龄的上外,红色基因和世界视野是我们的本色;从单语种到多语种,从多语种到多学科,从多学科到“多语种+”/跨学科,70年来,历代上外人以“向‘上’”的红色基因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创业、创新、创造的精彩华章,以“向‘外’”的世界视野铸就了海纳百川、胸怀天下的卓越品格。对过去的认知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铭记历史、拥抱未来;书写历史、开创未来。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收官之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要求,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当勇担新使命。外语学科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不是为了跟随,也不是为了模仿,而是要推动中国的全球话语体系强起来,在全球背景下建构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任重道远,策马扬鞭。再次祝福大家元旦快乐!诸事如意!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环渊

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谁的实力更强?如何报考?

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我们国家外国语大学的顶尖高校,一南一北,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对外交流的语言类人才。两所学校的实力如何呢?从录取分数上来看,两所大学几乎没有太大的差距,基本是平手,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到底是选择上外还是北外呢?我们今天就具体分析下:先看两所大学的地理位置:上海市国际化大都市,国际贸易之都,进入经贸类企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北京呢,是我国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行政资源更多一些,进入外交系统的机会当然更大。我们再看一下两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先看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国家首批“211工程”,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成员,是京港大学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高校设有研究生院,是中国外国语类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摇篮”。辖33个教学系部,学校开设专业121个,有1个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有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255人,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教师172人,学校普通本科在校生5600人,研究生3100人,学历留学生1600人。再来看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是亚非研究国际联盟、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是联合国合作备忘录签约高校和国际高校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亚太工作组所在地,获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全球最高评级是中国唯一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英汉语对全球排名第一。设有22个教学院系(部),50个本科专业,授课语种46种;拥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本科生6798人、研究生3645人(含国际学生);有国际学生4571人(含语言进修生)。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两所学校的师资各方面差别不大,地理位置虽然不同,但是各自又有各自的优势,不能说孰好孰坏,两所大学又都是211,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真的是不好说哪所大学好,哪所不好。北京外国语大学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选择两所大学呢?因为两所大学的位置不同,所以所具有的优势是不同的,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相应北外毕业生的进入公务员系统的机会要大很多,而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上外毕业生进入跨国公司的机会相对更多一些。从学风上来讲,北外更加保守内敛,上外更加开放进取,至于去哪个大学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再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北外开设的专业数量要远超上外,这也是两所学校较大的不同吧,有些专业在上外是没有开设的,只能去北外了!以上就是两所学校的介绍,总之都是不错的好大学,有足够的发展平台,相信两所学校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居委会

高校巡礼: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49年12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后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传承变革,于1994年正式更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下面将从师资力量、学科建设、教学建设及科研机构等方面进行介绍。师资力量截至目前,教职员工1305名,正高级职称115名,副高级职称276名。学科建设1)学科点数量:截至目前,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专业型硕士(3个):工商管理硕士(MBA)、翻译硕士(MTI)、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金融硕士(MF)、法律硕士(JM)2)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教学建设:截至目前,现有45个本科专业,包括31个语言类专业和14个非语言类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非通用语种群(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荷兰语)、非通用语种群(朝鲜语、波斯语、泰语、印尼语、希伯来语、越南语)、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新闻学。科研机构:截至目前,上外现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1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2个外交部共建研究基地(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欧盟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中英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中德人文交流研究基地)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G20研究中心、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2个上海哲学社科创新研究基地(中外文化软实力比较研究基地、语言文化圈视角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基地)推荐专业1)有意报考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高考考生可以选择该校的以下王牌专业: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非通用语种群(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荷兰语)、非通用语种群(朝鲜语、波斯语、泰语、印尼语、希伯来语、越南语)、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新闻学。2)有意报考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高考考生可以选择该校的以下优势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