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从高校老师到上外学生!这名博士“小叶子”一年转变三次身份,他的愿望是……夫若然者

从高校老师到上外学生!这名博士“小叶子”一年转变三次身份,他的愿望是……

作者丨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周胜洁、施培琦高校俄语老师湖北籍考生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张利伟在一年里转变了三次身份在第三届进博会新闻中心他成为了志愿者“一年级生”03:09俄罗斯记者夸他:俄语真棒“第一条路线已经报满,您可以看下后面几条,想报名填单子就行。”看到有媒体记者来新闻中心前台咨询会外采访服务,坐在桌后的张利伟“嗖”地站起来。这是身处会外采访服务台的张利伟的工作之一。此次进博会为中外记者安排了5条会外采访线路,包含了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建设等。9月才考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利伟,对采访路线涉及的上海中心、临港、松江广富林遗址公园等地标不熟悉,甚至都没去过,全靠记忆背诵才能在现场滔滔不绝地介绍。张利伟服务中外记者还有“秘密武器”——优秀的俄语交流能力,还曾获得外研社多语种“教学之星”全国总决赛俄语组季军。就在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后,约晚上九十点,他被临时调配到媒体班车引导岗,恰巧遇到了两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两位长期在中国工作的俄罗斯人正用“夹生”的中文询问回市区的班车路线。张利伟迎了上去,边用流利的俄语告诉两位记者路线,边带着他们走到班车点。更巧的是,其中一名俄罗斯播音员在中国工作多年,张利伟在学俄语时一直收听对方的广播,这份偶遇巧上加巧,双方还相互加了微信。“重量级”“小叶子”助他快速成长因为对俄罗斯的历史感兴趣,也梦想做外交官,张利伟大学选择了俄语专业,毕业后前往俄罗斯读研,他发现两国的历史、文化很有意思,越学越喜欢。研究生毕业后,他成为了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的俄语教师。2018年,张利伟带着本科学生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全国高校俄语大赛,就在大赛的一场讲座上,他与心中的偶像、国内顶级俄语同声传译杨波教授相邻而坐,心脏虽然“突突突”跳得厉害,他还是抓住机会和偶像交流。正因为有这次的遇见,让张利伟渐渐觉得该继续深造提升自己。三年教师生涯后,去年9月,张利伟决定了——考博,成为杨波教授的学生。备考本就辛苦,今年又遇突如其来的疫情,湖北成为了全国关注的重点,3月的考试延期到6月,张利伟一边为本科学生上网课,一边看大量文献、论文,焦虑、忐忑磨炼了他的心智,最终让他考博成功。9月,刚来上外不久的张利伟得知学校招募进博会志愿者时,第一时间报了名。他的导师杨波教授可是首届进博会“重量级”“小叶子”,担任时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的同声传译,当她得知张利伟报名成为了进博会志愿者后十分支持,还为他搜集有关进博会的中俄、中英背景资料,助力他快速成长。虽是博士生,也曾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大外事活动中担任翻译志愿者,但对于进博会,张利伟丝毫未松懈。研习进博会信息,查询国外报道评论,准备双语词汇,进馆实地演练,反复打磨服务细节。“戴着党员先锋岗臂章,就会对自己更严格。”当被问到为何不做埋头学术却要跑来当“小叶子”时,张利伟说:“学习外语的人一定要和外界保持联系,不能闷头学自己的,必须一边要潜心学术研究一边也要感知世界的变化,这样才能有敏锐的触角。来进博会做志愿者正是和外界保持联系的最好方式之一。”他希望能再来进博会,有机会的话最好能成为服务进博会的俄语同声传译!为这位“一年级”小叶子点赞!希望下一次他能以俄语同声传译的身份到来~本周你想参加一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吗?↓看这里↓视频:梨视频 制图:吴佳斐责任编辑:黄奕珏 觉得文章不错,记得在下方

学者

2021年CSC联合培养博士申请提醒

2020年已接近尾声,年初的新冠疫情,几乎打乱了多数学生及学者的研究及工作规划,但生活还要继续。知识人网借这篇小文对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稍做提示,建议申请者提前制定计划,开始准备申报工作了。留学基金委(CSC)的联合培养博士包含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内,2020年选派人数为8500人,常规申报时间为3月,但今年因为疫情原因,申报延迟至5月。知识人网提醒有意申报2021年该项目的同学,还是应该按常规申报时间(2020年3月)做准备,理由如下:1、到目前为止,国家留学基金委并没有就“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做特别变更说明。2020年11月13—15日,第十二届国际研究生奖学金信息说明会(IGSF)以云端方式举办,共有来自15个国家的38所国外院校/教育机构参加,国内31所高校作为承办院校组织学生参加了相关活动。会上,国家留学基金委相关机构和部门负责人分别就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政策、国家公派研究生类项目以及各国研究生教育比较及申请指导等进行线上专题宣讲、面对面咨询。2、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照常举办寒假英语高级培训班。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等,都将于2021年元月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申请人举办寒假英语高级培训班,总计120课时,1月25日统一结业考试。申请者需注意的申请环节一、申请条件1.申请者为国内高校或科研机构全日制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2.年龄不超过35岁(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3.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或国外导师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及国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联合培养计划。4.外语水平达到申请要求(见外语合格条件)。根据英国政府签证及英国高校入学审核要求,赴英攻读博士研究生仅凭外方导师或院校出具的外语水平证明将无法申办签证并顺利办理入学手续;赴英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可能仍需提交指定的外语水平考试证明。建议拟申请者提前咨询英国拟留学单位主管部门并在申请时提交有效的雅思考试(IELTS)成绩。二、外语合格条件1.外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专业语种应与留学目的国使用语种一致)。2.近十年内曾在同一语种国家留学一学年(8-12个月)或连续工作一年(含)以上。3.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并达到合格标准。4.参加雅思(学术类)、托福、德、法、意、西、日、韩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以下标准:雅思6.5分,托福(IBT)95分,德、法、意、西语达到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CECRL)的B2级,日语达到二级(N2),韩语达到TOPIK4级。5.曾在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参加相关语种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英语为高级班,其他语种为中级班)。6.通过国外拟留学单位组织的面试、考试等方式达到其语言要求。应在外方入学通知书(正式邀请信)中注明或单独出具证明,内容须明确具体面试、考试形式及主要内容。三、申请材料1.《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研究生类)2.《单位推荐意见表》(受理单位提交)3.校内专家评审意见表(受理单位提交)4.国内导师推荐信(受理单位提交)5.外方院校(单位)或国外导师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复印件6.学习计划(外文,双方导师签字)7.国外导师简历8.成绩单复印件(自本科阶段起)9.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10.有效身份证复印件11.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综上所述,知识人网小编认为:拟申报该项目的同学,目前最迫切的是:征得国内博士就读学校及博导的同意,取得国外接收导师的邀请函。鉴于疫情影响及圣诞寒假将至,必定会给上述工作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所以建议申请者抓紧时间,避免错过申报时机。

上山

多所高校被曝出“批量”清退 博士生为何难毕业?

来源:第一财经频现“批量”清退,博士生为何难毕业近日,多所高校被曝出“批量”清退不合格博士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告清退33名未联系到的博士生,最久的入学时间长达15年;北京交通大学清退59名博士生;上海师范大学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自2019年以来,国内多所大学对包括博士生在内的研究生念起“紧箍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多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2019年我国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高达40%,其中接近一半延期的时间为一年,20%的延期时间为两年。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曾表示,2012年时,我国博士生有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博士生为何毕业难?在大多数人眼里,博士生是经过大浪淘沙后走到高等教育金字塔尖上的人才,怎么会频遭“清退”?“去年开始在学术圈出现‘清退’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情况,其实清退制度早就存在,只是各大高校拖着没有实行。而被清退的一批人,很多也早就不在学校做科研了,只是档案还放在学校。”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候选人刘威表示。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博士生教育的学制是3年,但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调整了博士研究生学制,不少学校已经把博士生学制延长到4年。根据各大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通常6年没有毕业就会被清退学籍。刘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3年毕业其实是非常难的。首先,中国高校对博士生发论文设置的硬性指标很高。刘威所在的研究所对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发英文的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累计影响因子过4,这就意味着发1~2篇论文,而很多期刊从投稿到最后文章出来时间长达9~12个月。“在博士期间首先需要半年时间完成课程,毕业还需要提前3个月提交材料,完成1~2篇论文的架构到撰写,还要准备毕业论文,时间非常紧张。”刘威说。并且对于刘威这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博士生来说,科学实验更具有不确定性。“像我们这种偏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去野外、做实验,要有一个自然年的数据,但一年也很难保证数据采集完整,可能还要来年再补数据,时间就更紧张。”刘威表示。在刘威求学的研究所,今年30多个博士生按时毕业的只有6个;而在刘威所在的课题组,上一个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可以追溯到2018年,再往前是2012年。除了理工科博士生毕业难外,人文社科类博士生毕业也不容易。今年刚取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学位的何心怡就花了4年时间。“虽然博士生学制是3年,但这几年来,真正3年毕业的博士生只有2人。上外的毕业条件还算比较宽松,除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外,需要发表一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或学校认定的同等级期刊。而综合性大学里的人文社科博士生更难毕业,因为它们的指标通常一刀切,但实际上,人文社科发高水平期刊比理工科难多了,尤其是外国语言文学类的CSSCI期刊数量非常少,即使是教授、博导也不容易发。”何心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其次是导师的权力过大,往往招生热情很高,但培养起来精力不到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章玉贵对第一财经称,目前在很多“双一流”大学,博士生导师依托项目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容易形成马太效应,项目越多,招的学生越多,申请课题就多,项目因此就越多。“有时候一名导师带几十个学生,导师成为带博士生专业户,实际上,老师并没有足够精力去培养那么多学生,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学生成为论文GDP和项目GDP生产环节中的一个环节。”章玉贵表示。章玉贵认为,一些重大创新是由导师的研究兴趣产生的,招收博士生不能依托项目,要看老师的研究兴趣,学校也一刀切,没有项目就不让招博士生。此外,导师对博士生能否毕业拥有太大的话语权。“学术圈还存在一种现象,即导师把手下的博士生当作科研助手,即使学生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导师也会找借口拖延学生毕业,学生有苦说不出。”章玉贵说。刘威也表示,有些学生因为太优秀而面临毕业难问题,原因是导师想把学生留在身边多干活。“博士生就像廉价劳动力。在研究所,一个博士生一年工资3万多元,而在高校就更廉价了,大概只有2万元。”第三个原因是有一部分在读博士并不适合搞科研,但其在选择读博前并没有认清自己。“很多人没有科研基础,受身边人的影响赶工读博士,没搞清楚自己是否真心热爱科研,后来才发现读博士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放弃了。”章玉贵说,在职博士生在清理的对象中占比不少。刘威也认为,很多人很不适合读博士,有时候迫于社会压力,或者为了推迟就业压力,或者导师希望读而读。“实际上,在现在博士候选人的体系中,真正适合读博士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唯论文”亟待破除不仅在国内,国外高校博士生毕业的延期率也非常高。王运歆在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热力学系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花了39个月毕业。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法国理工科博士学制一般是3年,文科博士一般是4年。“按时毕业比较难,80%左右会延期毕业,一般延期在3~6个月,延1年以上也比较少。”王运歆说。虽然毕业难是国内外博士生面临的共同难题,但国内外对博士生毕业的考核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王运歆说,法国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在符合要求的杂志上公开发表一篇论文或者在国际会议上有一次公开的演讲,除此之外需要博士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法国非常看重论文答辩,需要从法国各个学校找评委,组成评委团,把论文发给评委团的两个人,经过几轮修改后再进行答辩。答辩时间大约在2~3个小时。”王运歆说。章玉贵表示,欧美以及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的高校都非常看重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相比之下,国内一些高校则比较重视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希望学生有产出。“国外比较好的大学一般没有对博士生公开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比较看重课程和毕业论文做得有没有创新和突破。而国内考核体系看重产出,能不能在知名期刊发表文章成为重要考核标准,这就导致最近几年中国论文发表量突飞猛进,很多论文的撰写主体就是在校学生,包括博士生。”章玉贵表示。“唯论文”是中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的弊病。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是学术界面临的挑战。在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表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据悉,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之后,《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3个配套文件将陆续下发,分别聚焦严格规范质量管理、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和系统规划专业学位发展等方面。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清华是全国第一所把博士生能否毕业与学术论文是否公开发表脱钩的大学,但拿掉紧箍咒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培养。我认为,重要的是提高博士论文本身的质量,在博士生期间,如果能够把前瞻性、补位性的选题做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其实已经非常不容易了。预计后续很多大学将向清华大学看齐。”章玉贵表示。对于如何把学位论文做好,章玉贵认为,要发挥教授治校、专家治校的作用,让第三方去评价毕业论文,在开题、预答辩、答辩环节,学生的导师均不能参加,以降低导师在学生论文能否通过中的话语权,摒弃学生只靠指导老师的思想。“这方面国内高校已经有所改变,比如在预答辩前后要送给外部专家评审,公开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加大论文盲审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国内一直在向国外看齐。”章玉贵说。此外,章玉贵认为,导师在选博士生时要对学生负责,抱有宁缺毋滥的态度,不一定要把名额招满,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培养的潜质。“导师不仅要把学生当成科研助手,还要当作科研伙伴,不能剥削学生。”章玉贵建议,学生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攻读博士,也要抛弃“考名师、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功利思想。“学术就是学术,与功利无关。如果你真的想做博士,就要做好扒几层皮、掉几把头发的准备。博士本身不是一种炫耀,它实际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章玉贵说。(应受访者要求,刘威系化名)

美则美矣

多所高校被指“批量”清退不合格博士生 原因为何?

近日,多所高校被曝出“批量”清退不合格博士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告清退33名未联系到的博士生,最久的入学时间长达15年;北京交通大学清退59名博士生;上海师范大学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自2019年以来,国内多所大学对包括博士生在内的研究生念起“紧箍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多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2019年我国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高达40%,其中接近一半延期的时间为一年,20%的延期时间为两年。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曾表示,2012年时,我国博士生有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博士生为何毕业难?在大多数人眼里,博士生是经过大浪淘沙后走到高等教育金字塔尖上的人才,怎么会频遭“清退”?“去年开始在学术圈出现‘清退’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情况,其实清退制度早就存在,只是各大高校拖着没有实行。而被清退的一批人,很多也早就不在学校做科研了,只是档案还放在学校。”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候选人刘威表示。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博士生教育的学制是3年,但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调整了博士研究生学制,不少学校已经把博士生学制延长到4年。根据各大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通常6年没有毕业就会被清退学籍。刘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3年毕业其实是非常难的。首先,中国高校对博士生发论文设置的硬性指标很高。刘威所在的研究所对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发英文的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累计影响因子过4,这就意味着发1~2篇论文,而很多期刊从投稿到最后文章出来时间长达9~12个月。“在博士期间首先需要半年时间完成课程,毕业还需要提前3个月提交材料,完成1~2篇论文的架构到撰写,还要准备毕业论文,时间非常紧张。”刘威说。并且对于刘威这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博士生来说,科学实验更具有不确定性。“像我们这种偏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去野外、做实验,要有一个自然年的数据,但一年也很难保证数据采集完整,可能还要来年再补数据,时间就更紧张。”刘威表示。在刘威求学的研究所,今年30多个博士生按时毕业的只有6个;而在刘威所在的课题组,上一个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可以追溯到2018年,再往前是2012年。除了理工科博士生毕业难外,人文社科类博士生毕业也不容易。今年刚取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学位的何心怡就花了4年时间。“虽然博士生学制是3年,但这几年来,真正3年毕业的博士生只有2人。上外的毕业条件还算比较宽松,除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外,需要发表一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或学校认定的同等级期刊。而综合性大学里的人文社科博士生更难毕业,因为它们的指标通常一刀切,但实际上,人文社科发高水平期刊比理工科难多了,尤其是外国语言文学类的CSSCI期刊数量非常少,即使是教授、博导也不容易发。”何心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其次是导师的权力过大,往往招生热情很高,但培养起来精力不到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章玉贵对第一财经称,目前在很多“双一流”大学,博士生导师依托项目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容易形成马太效应,项目越多,招的学生越多,申请课题就多,项目因此就越多。“有时候一名导师带几十个学生,导师成为带博士生专业户,实际上,老师并没有足够精力去培养那么多学生,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学生成为论文GDP和项目GDP生产环节中的一个环节。”章玉贵表示。章玉贵认为,一些重大创新是由导师的研究兴趣产生的,招收博士生不能依托项目,要看老师的研究兴趣,学校也一刀切,没有项目就不让招博士生。此外,导师对博士生能否毕业拥有太大的话语权。“学术圈还存在一种现象,即导师把手下的博士生当作科研助手,即使学生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导师也会找借口拖延学生毕业,学生有苦说不出。”章玉贵说。刘威也表示,有些学生因为太优秀而面临毕业难问题,原因是导师想把学生留在身边多干活。“博士生就像廉价劳动力。在研究所,一个博士生一年工资3万多元,而在高校就更廉价了,大概只有2万元。”第三个原因是有一部分在读博士并不适合搞科研,但其在选择读博前并没有认清自己。“很多人没有科研基础,受身边人的影响赶工读博士,没搞清楚自己是否真心热爱科研,后来才发现读博士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放弃了。”章玉贵说,在职博士生在清理的对象中占比不少。刘威也认为,很多人很不适合读博士,有时候迫于社会压力,或者为了推迟就业压力,或者导师希望读而读。“实际上,在现在博士候选人的体系中,真正适合读博士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唯论文”亟待破除不仅在国内,国外高校博士生毕业的延期率也非常高。王运歆在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热力学系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花了39个月毕业。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法国理工科博士学制一般是3年,文科博士一般是4年。“按时毕业比较难,80%左右会延期毕业,一般延期在3~6个月,延1年以上也比较少。”王运歆说。虽然毕业难是国内外博士生面临的共同难题,但国内外对博士生毕业的考核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王运歆说,法国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在符合要求的杂志上公开发表一篇论文或者在国际会议上有一次公开的演讲,除此之外需要博士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法国非常看重论文答辩,需要从法国各个学校找评委,组成评委团,把论文发给评委团的两个人,经过几轮修改后再进行答辩。答辩时间大约在2~3个小时。”王运歆说。章玉贵表示,欧美以及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的高校都非常看重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相比之下,国内一些高校则比较重视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希望学生有产出。“国外比较好的大学一般没有对博士生公开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比较看重课程和毕业论文做得有没有创新和突破。而国内考核体系看重产出,能不能在知名期刊发表文章成为重要考核标准,这就导致最近几年中国论文发表量突飞猛进,很多论文的撰写主体就是在校学生,包括博士生。”章玉贵表示。“唯论文”是中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的弊病。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是学术界面临的挑战。在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表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据悉,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之后,《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3个配套文件将陆续下发,分别聚焦严格规范质量管理、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和系统规划专业学位发展等方面。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清华是全国第一所把博士生能否毕业与学术论文是否公开发表脱钩的大学,但拿掉紧箍咒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培养。我认为,重要的是提高博士论文本身的质量,在博士生期间,如果能够把前瞻性、补位性的选题做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其实已经非常不容易了。预计后续很多大学将向清华大学看齐。”章玉贵表示。对于如何把学位论文做好,章玉贵认为,要发挥教授治校、专家治校的作用,让第三方去评价毕业论文,在开题、预答辩、答辩环节,学生的导师均不能参加,以降低导师在学生论文能否通过中的话语权,摒弃学生只靠指导老师的思想。“这方面国内高校已经有所改变,比如在预答辩前后要送给外部专家评审,公开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加大论文盲审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国内一直在向国外看齐。”章玉贵说。此外,章玉贵认为,导师在选博士生时要对学生负责,抱有宁缺毋滥的态度,不一定要把名额招满,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培养的潜质。“导师不仅要把学生当成科研助手,还要当作科研伙伴,不能剥削学生。”章玉贵建议,学生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攻读博士,也要抛弃“考名师、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功利思想。“学术就是学术,与功利无关。如果你真的想做博士,就要做好扒几层皮、掉几把头发的准备。博士本身不是一种炫耀,它实际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章玉贵说。

打金枝

频现“批量”清退,博士生为何难毕业

近日,多所高校被曝出“批量”清退不合格博士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告清退33名未联系到的博士生,最久的入学时间长达15年;北京交通大学清退59名博士生;上海师范大学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自2019年以来,国内多所大学对包括博士生在内的研究生念起“紧箍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多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2019年我国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高达40%,其中接近一半延期的时间为一年,20%的延期时间为两年。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曾表示,2012年时,我国博士生有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博士生为何毕业难?在大多数人眼里,博士生是经过大浪淘沙后走到高等教育金字塔尖上的人才,怎么会频遭“清退”?“去年开始在学术圈出现‘清退’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情况,其实清退制度早就存在,只是各大高校拖着没有实行。而被清退的一批人,很多也早就不在学校做科研了,只是档案还放在学校。”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候选人刘威表示。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博士生教育的学制是3年,但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调整了博士研究生学制,不少学校已经把博士生学制延长到4年。根据各大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通常6年没有毕业就会被清退学籍。刘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3年毕业其实是非常难的。首先,中国高校对博士生发论文设置的硬性指标很高。刘威所在的研究所对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发英文的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累计影响因子过4,这就意味着发1~2篇论文,而很多期刊从投稿到最后文章出来时间长达9~12个月。“在博士期间首先需要半年时间完成课程,毕业还需要提前3个月提交材料,完成1~2篇论文的架构到撰写,还要准备毕业论文,时间非常紧张。”刘威说。并且对于刘威这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博士生来说,科学实验更具有不确定性。“像我们这种偏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去野外、做实验,要有一个自然年的数据,但一年也很难保证数据采集完整,可能还要来年再补数据,时间就更紧张。”刘威表示。在刘威求学的研究所,今年30多个博士生按时毕业的只有6个;而在刘威所在的课题组,上一个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可以追溯到2018年,再往前是2012年。除了理工科博士生毕业难外,人文社科类博士生毕业也不容易。今年刚取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学位的何心怡就花了4年时间。“虽然博士生学制是3年,但这几年来,真正3年毕业的博士生只有2人。上外的毕业条件还算比较宽松,除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外,需要发表一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或学校认定的同等级期刊。而综合性大学里的人文社科博士生更难毕业,因为它们的指标通常一刀切,但实际上,人文社科发高水平期刊比理工科难多了,尤其是外国语言文学类的CSSCI期刊数量非常少,即使是教授、博导也不容易发。”何心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其次是导师的权力过大,往往招生热情很高,但培养起来精力不到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章玉贵对第一财经称,目前在很多“双一流”大学,博士生导师依托项目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容易形成马太效应,项目越多,招的学生越多,申请课题就多,项目因此就越多。“有时候一名导师带几十个学生,导师成为带博士生专业户,实际上,老师并没有足够精力去培养那么多学生,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学生成为论文GDP和项目GDP生产环节中的一个环节。”章玉贵表示。章玉贵认为,一些重大创新是由导师的研究兴趣产生的,招收博士生不能依托项目,要看老师的研究兴趣,学校也一刀切,没有项目就不让招博士生。此外,导师对博士生能否毕业拥有太大的话语权。“学术圈还存在一种现象,即导师把手下的博士生当作科研助手,即使学生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导师也会找借口拖延学生毕业,学生有苦说不出。”章玉贵说。刘威也表示,有些学生因为太优秀而面临毕业难问题,原因是导师想把学生留在身边多干活。“博士生就像廉价劳动力。在研究所,一个博士生一年工资3万多元,而在高校就更廉价了,大概只有2万元。”第三个原因是有一部分在读博士并不适合搞科研,但其在选择读博前并没有认清自己。“很多人没有科研基础,受身边人的影响赶工读博士,没搞清楚自己是否真心热爱科研,后来才发现读博士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放弃了。”章玉贵说,在职博士生在清理的对象中占比不少。刘威也认为,很多人很不适合读博士,有时候迫于社会压力,或者为了推迟就业压力,或者导师希望读而读。“实际上,在现在博士候选人的体系中,真正适合读博士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唯论文”亟待破除不仅在国内,国外高校博士生毕业的延期率也非常高。王运歆在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热力学系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花了39个月毕业。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法国理工科博士学制一般是3年,文科博士一般是4年。“按时毕业比较难,80%左右会延期毕业,一般延期在3~6个月,延1年以上也比较少。”王运歆说。虽然毕业难是国内外博士生面临的共同难题,但国内外对博士生毕业的考核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王运歆说,法国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在符合要求的杂志上公开发表一篇论文或者在国际会议上有一次公开的演讲,除此之外需要博士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法国非常看重论文答辩,需要从法国各个学校找评委,组成评委团,把论文发给评委团的两个人,经过几轮修改后再进行答辩。答辩时间大约在2~3个小时。”王运歆说。章玉贵表示,欧美以及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的高校都非常看重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相比之下,国内一些高校则比较重视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希望学生有产出。“国外比较好的大学一般没有对博士生公开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比较看重课程和毕业论文做得有没有创新和突破。而国内考核体系看重产出,能不能在知名期刊发表文章成为重要考核标准,这就导致最近几年中国论文发表量突飞猛进,很多论文的撰写主体就是在校学生,包括博士生。”章玉贵表示。“唯论文”是中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的弊病。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是学术界面临的挑战。在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表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据悉,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之后,《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3个配套文件将陆续下发,分别聚焦严格规范质量管理、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和系统规划专业学位发展等方面。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清华是全国第一所把博士生能否毕业与学术论文是否公开发表脱钩的大学,但拿掉紧箍咒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培养。我认为,重要的是提高博士论文本身的质量,在博士生期间,如果能够把前瞻性、补位性的选题做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其实已经非常不容易了。预计后续很多大学将向清华大学看齐。”章玉贵表示。对于如何把学位论文做好,章玉贵认为,要发挥教授治校、专家治校的作用,让第三方去评价毕业论文,在开题、预答辩、答辩环节,学生的导师均不能参加,以降低导师在学生论文能否通过中的话语权,摒弃学生只靠指导老师的思想。“这方面国内高校已经有所改变,比如在预答辩前后要送给外部专家评审,公开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加大论文盲审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国内一直在向国外看齐。”章玉贵说。此外,章玉贵认为,导师在选博士生时要对学生负责,抱有宁缺毋滥的态度,不一定要把名额招满,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培养的潜质。“导师不仅要把学生当成科研助手,还要当作科研伙伴,不能剥削学生。”章玉贵建议,学生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攻读博士,也要抛弃“考名师、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功利思想。“学术就是学术,与功利无关。如果你真的想做博士,就要做好扒几层皮、掉几把头发的准备。博士本身不是一种炫耀,它实际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章玉贵说。(应受访者要求,刘威系化名)

不拘于俗

媒体眼中的上外“小叶子”:语言传递温度 青春服务进博

第三届进博会即将落下帷幕,196个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小叶子”们也将踏上归程。本届进博会中,他们青春洋溢、充满活力,活跃在新闻中心、运营统筹、翻译等岗位,致力于用语言传递温度,青春服务进博。他们用自己的严谨和专业,为进博会的顺利举行保驾护航,引起了包括新华社、《光明日报》《上海日报》《中国青年报》、上海教育电视台、《新民晚报》《青年报》《松江报》等各大媒体的关注。让我们来一起随着媒体的镜头,领略更多上外“小叶子”的风采吧!新华社:说着阿拉伯语的“三年级生”走进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新闻中心大门,身着红色制服的顾航正在主咨询台忙碌,一位来自中东地区的外国记者上前咨询,顾航对答如流。24岁的他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的本科四年级学生,进博会的志愿者服务给了他施展语言特长的机会,这让他感到非常自豪。顾航胸前佩戴着连续三年参与进博会志愿服务所独有的金色徽章,标志着他已经从稚嫩的“小叶子”成长为成熟干练的“金叶子”。顾航三次志愿服务的工作内容并不尽然相同,对他来说,每一年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他认为不同岗位对于志愿者能力素养的要求是不同的,而能够胜任各种不同的志愿者岗位,也离不大一之后入伍两年的特殊经历。军旅生活锻炼出他强壮的体魄和坚毅的品格,也让作为进博志愿者的他能够从容面对各种情况。首届进博会上,顾航在综合接待组工作,期间接待过数十位外国政要、政府官员。第二届进博会时,他被分配到进博局招展处沙特馆,负责协助沙特参展企业解决相关问题,以及在展会期间向参展观众介绍沙特馆。由于部分沙特参展商无法用中文交流,且没有翻译人员陪同,顾航还帮助一些沙特参展商向观众们介绍商品,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沙特椰枣,它也深受参展观众们的青睐。“能够运用专业特长,在进博会中切身服务展商,让我非常有成就感。”顾航说。本届进博会,顾航被分配在新闻中心工作,需要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灵活应变能力。新闻中心现场一名埃及记者英语交流有点困难,顾航发现后,就用流利的阿拉伯语帮他解决了问题。通过这段丰富多彩的进博会志愿者经历,顾航还看到了进博会给中国大学生带来的新机遇。他说:“开放的中国也将为我们这些大学生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青年报:从高校老师到上外博士的“新叶子”“第一条路线已经报满,您可以看下后面几条,想报名填单子就行。”看到有媒体记者来新闻中心前台咨询会外采访服务,坐在桌后的张利伟“嗖”地站起来。这是身处会外采访服务台的张利伟的工作之一。此次进博会为中外记者安排了5条会外采访线路,而9月才考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利伟对采访路线涉及的上海地标并不熟悉,全靠记忆背诵才能在现场滔滔不绝地介绍。张利伟服务中外记者还有“秘密武器”——优秀的俄语交流能力,还曾获得外研社多语种“教学之星”全国总决赛俄语组季军。就在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后,约晚上九十点,他被临时调配到媒体班车引导岗,恰巧遇到了两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两位长期在中国工作的俄罗斯人正用“夹生”的中文询问回市区的班车路线。出于对俄罗斯历史的兴趣和外交官的梦想,张利伟大学选择了俄语专业,并前往俄罗斯读研,期间愈发为两国的历史、文化着迷。毕业后,他成为了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的俄语教师。2018年,张利伟带着本科学生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全国高校俄语大赛,就在大赛的一场讲座上,他与心中的偶像、国内顶级俄语同声传译杨波教授相邻而坐,心脏“突突突”跳得厉害。而与偶像的交流更让他觉得该继续深造,提升自己。于是,去年9月,在成为教师三年之后,张利伟决定了——考博。辛苦的备考又撞上了突如其来的疫情,3月的考试延期到6月,张利伟一边为本科学生上网课,一边看大量文献、论文,焦虑、忐忑磨炼了他的心智,最终,他如愿以偿,成为了杨波教授的博士生。在得知学校招募进博会志愿者时,张利伟第一时间报了名。他认为,“学习外语的人一定要和外界保持联系,不能闷头学自己的,必须一边要潜心学术研究一边也要感知世界的变化,这样才能有敏锐的触角。来进博会做志愿者正是和外界保持联系的最好方式之一。”而他的导师杨波教授——在首届进博会中担任时任梅德韦杰夫的同声传译员的“重量级”“小叶子”,也给了他很大的支持。研习进博会信息,查询国外报道评论,准备双语词汇,进馆实地演练,反复打磨服务细节……尽管有着丰富的志愿者服务经验,张利伟依然毫不松懈,“戴着党员先锋岗臂章,就会对自己更严格。”张利伟希望,如果有机会能再来,最好能成为服务进博会的俄语同声传译员。ShanghaiDaily:“小叶子”背后的“小叶子”在进博会期间,“志愿者之家”成为了“小叶子”们的“充电站”。在志愿者们劳累时送来慰藉,为“小叶子”撑起一片遮风避雨的港湾,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是来自上外的法语系学生宋欣庭。对志愿工作的热爱让宋欣庭甘愿身居幕后,隐于众多“小叶子”身后,成为进博会“志愿者之家”的工作者之一。她认为,“志愿活动的价值在更辽阔的未来:它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份无私换来一份真诚,一颗善心唤醒另一颗善心。”所以,或许没有太多的镜头来发出耀眼的光,她却甘心在每一刻尽职的工作中为全体“小叶子”的光彩保驾护航,撑起这一片绿荫。“进博会比其他志愿服务活动拥有更高的平台、视野、眼界,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不过,对我来说,进博会的志愿服务不会比其他志愿服务更加‘高级’,因为在我眼里,每个岗位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意义。”除了零食和饮料,宋欣庭和“志愿者之家”的其他工作人员还贴心地为“小叶子”们送上了神秘盲盒,里面护肤品、润喉糖、文具、眼罩和手机壳一应俱全,为辛劳的“小叶子”们带来惊喜。为了更好地服务劳累了一天的“小叶子”,宋欣庭和“志愿者之家”的其他工作人员不仅为“小叶子”们提供了基本的后勤保障与供给,还组织进行了“每日任务”活动,为“小叶子”们重复的工作添上更多的期待。志愿活动不仅仅是付出和帮助,也是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团队精神汇聚、累积,凝练成伙伴间切实的信任。就像宋欣庭从事志愿工作以来一直的信念——“We are a team”,在进博会期间参与的“志愿者之家”的工作时,她也时时刻刻地感受着来自伙伴的温暖和善意。本次进博会,宋欣庭对每一位伙伴都充满了信心。“今年的‘小叶子’们都是语言能力超群的‘硬核大神’,他们代表了上海、上外的形象。进博会是打响上外‘多语种+’名片的大好机会,我们也会做前线‘小叶子们’坚实的后盾。希望大家都能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归来!”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上外“小叶子”,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诠释志愿精神,展示青春风采。进博会“二年级生”郑闻宁是上外俄语专业的研究生。去年的进博会中,她服务于上海商务委外事处WTO小部会组,主要协助联络官陪同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在本次进博会中,她担任新闻中心志愿者的组长。她说,通过进博会,她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活地图”程曼西负责咨询引导工作,身处一个小小的点位的她,却对整个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的每一处烂熟于心,大到各个场馆、展厅,小到卫生间、楼梯,她都曾用脚步亲自丈量。青浦公安岗的志愿者组长陈子凡来自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她曾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请战协助医院进行新冠防疫物资的登记与发放以及物资的搬运;高级翻译学院的张小萌在今年3月至9月间担任涉外防疫翻译志愿者,为12345市民热线提供服务,从战疫到进博,她们一直在志愿服务的最前线,书写着爱和温暖。负责进博会新闻中心的志愿者项目综合管理的郑兆辰,作为第二次担任进博会志愿者的“二年级小叶子”,他为梦想燃青春,在进博会收获满满的友谊和难忘的回忆。……用语言发声贡献青年之力,上外“小叶子”们,展现青春风采,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助力进博盛会!【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凤求凰

读一个很冷门的专业是什么体验?

古生物专业、箜篌专业、马铃薯专业、脐橙专业、蚕学专业、蜂学专业 …… 是不是听起来有些稀奇?但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高校专业。高考快到了,除了大众熟知的金融、管理、法律、新闻等热门专业,一些有趣的冷门专业,你想了解一下吗?什么是好专业?用热门抢手、收入高、容易找工作来定义,的确经济适用,但也有些简单粗暴。对有的人来说,随波逐流追求热门专业未必快乐,他们内心想要的,反而是那个看起来不太理性的选择。今天,来看看那些" 想在网上抄作业都抄不到 " 的冷门专业。古生物专业2014 年 ,一张 " 北京大学 2010 级古生物专业合影 " 的照片在网上爆红。古生物专业是个 " 多代单传 "" 炫酷高冷到没同学 " 的专业,那一届只有薛逸凡一个学生。网友笑称她不得不面对身兼数职、老师永远比学生多、无法逃课等情况。(薛逸凡毕业照)箜篌专业2019 年,媒体报道过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2016 级学生杨柳,她是当时在校唯一一个学习箜篌(k ō ng hóu)专业的学生,也是浙江省第一个在专业类院校以箜篌为主修乐器的学生。在面试环节,她的出现让老师们眼前一亮,倍感惊喜,学院专门为她聘请箜篌演奏家授课。(杨柳演奏箜篌)古埃及象形文字知乎上一位网友 @水流情 分享了自己在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学习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经历:1999 年我那届考博时,导师招两个学生,全国能考的也只有两人,一个是我,一个是同门同宿舍的王师兄。因为专业课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就是把这个翻译成英文——看到里面有无数 " 鸟 " 没?我痛苦地画了整整 5 年。小语种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潘俊宇学的是瑞典语专业,每四年才招收一届学生,没有学长学姐。期末考试时,想向学长学姐请教,那是不可能的。其实国内的小语种专业如豪萨语普什图语捷克语芬兰语等,都是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收一届,没有最孤独,只有更孤独。博物馆学专业" 你是学什么的?" " 博物馆学。" " 这个专业之后能干吗?修文物?给人看风水?""……"博物馆学专业认知度高,很多人都觉得它就业比较窄,而且本科毕业很不占优势,所以很多同学都考研了。但是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逐渐迎来发展高峰,对各类文博人才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如果说这些专业的 " 冷 ",是因为站得太 " 高 ",那么下面这些专业,则 " 冷 " 在 " 太接地气 "。马铃薯专业(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科学研究院 图源 /@昆明校园)@Onion0329:云南师范大学的同学告诉你们,我们学校真的有马铃薯学院,还有马铃薯种植基地。@部落的流浪人:真的有这个专业啊。我们宿舍,两个学土豆的,一个人学油菜的。@Fats_Shady:云师大这个专业还有吉祥物,叫土豆宝宝。@板蓝根敲可爱:听名字就感觉好可爱哈哈哈哈哈,太可爱了。@我只关心糖炒板栗:为什么我当初报志愿不知道这个专业,我爱马铃薯一辈子。脐橙专业(图源 / 赣南师范大学脐橙学院团委)@大清不笨:说云南师范大学有马铃薯专业的,我想说赣南师范大学有一个脐橙学院。@要毕业的女孩纸:看到 " 高校给毕业校友寄 1000 斤芒果 " 的热搜,想问啥时候母校给寄脐橙啊?要后山上的,赣南早和纽荷尔,安排一下吗?@榴莲的猫猫:咱学校有一个脐橙研究中心,西苑操场后面有一大片脐橙林,进去过好几次,有两株橘子树的橘子超级甜!@江西校园事儿:全国仅此一家的 " 脐橙学院 " 就在赣南师范大学,它曾经有一个听上去挺 " 正常 " 的名字——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橙子,我们是认真的!蚕学专业@董叮当 lvy:西南大学的蚕学超级好,人家养的蚕还能吐彩色的丝呢。@芋圆也太好吃了叭 _:我高中同学读的这个专业,日常在朋友圈晒蚕宝宝,我就把她屏蔽了。@BubblexxxxxxQ:西大的蚕宝宝们有多珍贵呢?我一个本校的学生想去蚕学宫上个厕所都不给进。@梧桐灯下你的侧脸:江苏科技大学的蚕学也很强,依托中国农业研究院蚕研所成立的。@呱呱呱瓜瓜呱:几年前西大校庆的时候,我去法学院图书馆找书,一个小孩要去上厕所,让我帮他暂时拿着一盒东西。我拿手上一看,居然是一盒蚕宝宝。@也就一个小透明: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专业的书有好几本都买不到,得拿老师的书去复印。蜂学专业@嘎嘎我的贝贝:同学告诉我们他学的蜂学,我们还非常羡慕他成了一个 " 追风少年 ",后来才知道是蜜蜂的蜂。@中山狼针 :大学报志愿后,别人问我报了什么专业。我说蜂学。他说风学好啊,搞气象天气预报。我:……@繁华落尽不见伊:作为一个学习了将近一年蜂学的人,对于学姐问我被蜜蜂蜇了应该怎么办,我居然有些迟疑 ……@一中的毛爷爷:我作为一个蜂学专业的学生,吃的都是师兄师姐自己家做的天然成熟蜜。草业科学专业@五六斤小饼干:草业科学,俗称种草的。@陈浮生:当年报志愿的时候也看到了 …… 好像是兰州大学全国排名第一的王牌专业。@疯疯疯鹅:犹记得六年前高考后,兰大的招生老师十分诚恳地推荐我去学草业科学,说我们兰大的草业科学那可是全国第一 …… 后来,还是没去。@佚名网友:我爸就是学这个的,在草原工作站工作,搞搞生态监测,规划草场,把禁牧区和牧区用栅栏区分出来,做做草种子实验。冬天一般都很闲,夏天终日驰骋在草原上,各种山沟,甚至冰川都去过。直到现在快退休他都很爱他的工作。纺织工程专业@杰伦滴晓月牙:我说我学纺织工程,一堆朋友听了说我是织毛衣的。然而我们真不是,主要还是研究,实验也是用各种机织机和针织机织小样。现在研究生考的纺织材料就离打毛衣更远了。@兔兔子 _mio:纺织专业的我,做实验还要数衣服的线头,扯棉花。@吃兔兔 w:我姐也是学纺织的,和我说她现在的工作就是:厂子把面料或成衣送过来,她们去看适合做哪些项目,然后勾选送进实验室,最后报价给供应商。在大学里织毛衣也就只学了起针,好像还学过扎染。@油炸大抄手:默默路过,我只是一个专科,前两天才自己织了一块布。电竞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电竞学院)【来源:兰州日报·ZAKER兰州】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红谷子

从耶鲁全额奖学金硕士到东大博士的DIY之路,大牛亲授通关秘籍!

Cindy Qin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本科毕业,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东京大学信息学博士在读,全程DIY申请。来一起看看她的申请经历吧!专业的选择我一直相信人各有志,但殊途同归,能找到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已经非常不易,因此我一直试图从自己热爱的事情上挖掘出更多的东西。一时图轻松保送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读英语文学的我,幸运地得到了专业里唯一一个公派去美国留学的名额,第一次体会到美国不同的教育风格并能够自由选择各种科目课程的我,才开始第一次思考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以及学校教育又能给我带来什么?那一年的交流经历使我坚定了去美国读书的想法。于是回国后的一年,我就开始了DIY申请。当时一边要备考GRE和TOEFL,一边要补上交流期间落下的专业课,又要每天去实习,还要自己从选校做起准备繁杂的申请手续。回想起来是一段辛苦但又充满了希望与激情的日子。在一点点打磨文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是对自己进行了一次解剖式的审视与对话。从小就爱打游戏看漫画的我,一直没少让父母担心,可是在回顾自己经历的时候,我又蓦然发现,正是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兴趣点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我,一个对digital culture与日本流行文化一直充满热情的我。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的申请非常顺利,申请的学校几乎全部拿到,最后决定去了耶鲁的东亚研究项目,并拿到了全额奖学金。专业的选择毕业后我曾在美国和迪拜做了一年文化交流项目实习,并在中国做过一年的田野研究、真正地与那些浸淫着流行文化长大的90后、00后们面对面地交流。同时我也把目光投向常被主流媒体忽略的二代农民工90后群体,了解他们的娱乐生活。现在的我在东京大学读信息学,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媒体文化。本周五Cindy Qin学姐会给大家做一期针对文科专业申请的专题讲座一路走来我几乎一直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努力追求探索,走过弯路,也从挫折中有所感悟。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分享给处于十字路口的你。具体来说,由于我几乎是全程DIY的申请,因此对于申请的每个环节,从筛选学校导师、准备GT到时间与学业规划、撰写文书等都有自己比较独特的心得体会。另外在GT的准备方面,由于我曾经在新东方兼任GRE讲师,带过的学生约有300人左右,所以也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与专业性的建议。至于专业方面,由于我个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和日本的流行文化与新媒体文化研究,采取的主要是人类学和媒体研究相关的研究方法,因此在这些领域应当可以给出更详细的申请建议。 讲座大纲一、文科申请:流程与时间表二、各申请材料重要性排序 & 准备侧重点三、常见问题讨论四、关于跨专业申请五、关于选校/选教授/选专业:如何比较想要获取大牛学姐的指导,可以在评论区留学咨询。

说知

「上海插班生成功经验」复旦经验第三弹来啦!

亡命之徒或西西弗斯19届 郝紫萱 上海外国语大学 考入复旦大学 汉语言在考完试之后写了太多沾染情绪化的文章也好,感想也罢。但这篇我想从我自己开始准备、到具体的各个方面,系统谈一谈我的经历,不带私人的情绪。首先是心态准备和自我价值的考量。其实这点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决定了你是否能坚持下这一年,甚至决定了你考试完之后的人生道路。首先要想的可能是“想要报考的原因”以及“这个原因是否足以作为支撑你坚持下一整年的动力”。比如我自己的是:自身基础(英语文学基础好+高中文科生)+高考发挥失误的不甘心+专业对口(汉国教约等于英语+汉语言)+其他因素(喜欢而且对复旦有执念)。相信不管在什么时候看到这篇心得,你都是已经对插班生已经有过或多或少地了解,而且希望通过这个途径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但在一时冲动冷却之后,要更多清醒地评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与目标学校专业。最好在能力、毅力、专业等等方面合适的情况下再考虑报考。在开始的时候下定决心,做好安排,以后可以认真学习,不必犹疑。否则迷糊上路,不仅考插希望渺茫,好像碰运气,学校内的课程和生活也没有处理好,这样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比如很多人在考前几个月放弃,甚至报名之后弃考。我觉得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精力。其次是考插与学校课程的处理方面。我本人比较极端,基本是所有课程都处于划水+能逃就逃的状态。但建议大家谨慎这样操作。保住绩点很重要。(说句残酷的话,考上复旦的人一共也就28个,剩下的人还是要回去面对自己之前学校的课程,所以要提早做好打算。)大学里平时成绩也很重要。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平衡好考插和学校,在下定决心的情况下,在保住绩点的基础上,时间精力都分给考插。注意看好自己学校的培养计划,大学不是高中,有时候学校给的课表上的课不是必修,不用选那么多课真的!!!最好和班里的班长、辅导员、老师都搞好关系,但尽量少担任职位。我本人兼任学习委员+两个英文科目的课代表,琐事真的比较多。另外跟上述人员搞好关系,一方面是请假比较容易,另一方面是老师很可能给你提供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最后给你打平时分时也会受平时印象的影响。然后来谈谈复旦文科具体的复习步骤吧,其实前面学长学姐已经说得非常完善了。我在刚开始时基本参考融合了前面几届的经验,制定一个计划,不停修正。然后到第二年开学三月初的时候,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大概就会对复习有一定自己的认识。先说一个可能是独家的,而且经过考试的检验的总体原则:范围涉猎务必广泛,答题务必有自己逻辑,学习科目不能有过分弱项。范围涉猎指要多看不同的辅导书,有条件的话前期尽量多读一些相关方面的导论性书籍,不要只背名词解释。我从暑假开始准备,基本上文学、哲学的概论书都有阅读。(历史没读的原因是高中背了很多,而且历史实在太没意思了…我读不进去)读这些书一方面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是拓展视野。另外,除了这些书以外,在背书的过程中我还穿插阅读了一些考研历史笔记,袁行霈文学史笔记以及张志伟的哲学笔记等。这些阅读给我提供了一些广泛的线索,例如今年文学选择题考到的“希腊和罗马神话中人物名字的对应”,这个神谱在郑克鲁版的外国文学史的开头就有;以及哲学“处处体认天理”是谁的观点。(这个我记不清了 好像是复旦出的一本中哲简史)除此以外,我自己背书不太习惯一字一句全部记下来,而是记忆重点,熟悉文本。所以我并没有硬背一本书,而是找了许多资料进行阅读巩固。例如哲学部分我除了看赵邓本西哲简史外,还听了一部分张志伟德国哲学的网课,读了配套的考研笔记,背了两遍哲学考研书,背诵了这哲网的考研哲学一千题。以及在知乎、微信公众号等等地方关注了哲学话题,随时翻看。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局限于一个观点,也不容易像只背一本书一样错过一些别的书的精彩观点。但这建立在我背书比较快,时间充裕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么充分的时间,还是要抓住主干,背好讲义的主要部分。答题有自己逻辑是比较难解释的一个部分,长孙博把这个原则贯彻得较好,在目录里论述得比较清楚。名词解释的答题方法应当是先一句话总结,然后具体列举,最后论述意义(可以省略)。举例:新月诗派:是20世纪文学革命后涌现出来的一支倡导新诗的流派。(综述)+和谐与均齐、三美理论(主要特征)+前后分期(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和诗作+影响(好坏)。除此之外还可以补充的有受到外国哪个流派的影响等等细节。每个名解都可以依据这种分的方式分成大概几个部分。而有的不全面的就需要重新整理和补充。大概这样,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摸索一下,不同类型的名解会有不同的模式。最后特别想强调的是不能有过分弱项。在知乎发过回答以后陆续有考插的人找我聊天,其中最让我可惜的是一位华理的同学明明考了非常高的分数,如果过线的话可能会是专业第一。但由于今年英语的难度以及他本身没有练习到位,英语单科没有过线,所以没能通过笔试。复旦对所考的两门科目都有单科线要求,所以希望大家还是能均衡练习,不要轻易地在后期把某一门放弃(往往是英语)。我个人的话文综和英语两门都不算特别高,但是比较均衡。总体来看,文综除了以自己看概论性书籍,听文综老师的讲课为导引大纲之外,主要以脚踏实地的背诵为主。(具体操作方式上文已经列出),另外,哲学科目相较其他两门更加侧重理解。主要参考书籍和资料后附。英语部分:首先我认为宣老师最好的课是暑假班的千词课,非常推荐。我开始觉得自己高中底子比较好,本来不计划报班。但上课之后发现宣老师是带领大家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更高更难的角度去背诵词汇,尤其是多义项,还在其中穿插了许多作文素材和同义词的辨析,和一般意义上的词汇课完全不同。听这个课既能强迫自己调整到之后高密度的学习状态中,也有利于开学后跟上平时的英语课程。词汇在听完这个课入门之后,就可以自己进行广度加深度的拓展。广度主要依靠单词书或app(百词斩等),快速过单词,而深度主要靠对词汇题的练习和整理。这里特别想提醒下两个和之前不同的点,第一是由于老师和之前的经验帖中都表示不会出现很难的词,所以我后期的词汇重点主要放在了专四和考研所考察的近义词的细微辨析项上,写了很多笔记。但事实是,复旦的整套英语卷子整体而言考了很多高难度的词汇。所以劝大家准备的时候也要兼顾这个方面,词汇辨析的精细度和难度广度对半分,不要偏重一侧,以防万一。举例:今年单选题考了托雅词汇中比较不常用的“amphibian”和“rodent”,我在准备时是想不到这么生僻的词也会考的。第二是文综的文学部分,今年考察语言知识的比重是很大的。简答题考了两道语言知识相关,选择题也有两三道的样子。所以“语言学部分”也要引起重视。单选的分布是语法15道+正常词汇辨析(类专四考研)5道+生僻词5道+词组5道。由此可见语法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这里推荐《专四语法词汇一千题》,其实语法总共内容有限,只要系统一次性多做题,记住特例,基本不会有问题。还想多刷的同学可以考虑下浙大优学的语法通霸,是非常非常厚和详细的语法书。词组只要见到积累就好,个人感觉没有太生僻的。新东方出的《四六级常考核心词组》可以作为参考。其余题型主要为阅读和完型,题量大(六篇阅读,四短两长,两篇完型,长的长度都是雅思长度),做题快的人比较有优势,注意练习时间,常规练习即可,难度考研打底,越高越好。做完一定注意对自己的错误,选项的设置,出题位置进行分析。不然和没做也没什么区别。宁肯少做两道题,也要做好分析的步骤。不知不觉也写了这么多字,考插是一条艰辛又少有人走的路。太多的人由于不够执着在半途中就选择了放弃,甚至在我所在的考场还有考试报了名却又没有出席的人。但希望大家都能认真想好自己考插的原因、目的、内驱力,然后一直保持。不要害怕看起来的任务多,脚踏实地去做其实都可以一步一步做完。真正跟你比拼的人其实很少,因为很少有人能一直坚持下去。既然选择了考插,就不要在本校和目标学校之间的问题上多做纠缠。等真的考上了拿到课表和培养计划,看到梦校的资源时,你不会为自己的选择后悔的。补充一点面试:首先其实笔试成绩是最重要的,很高的话不会被刷。其次面试类似于闲谈,什么都可能问,主要试探你的素养,所以上面说的多看书就非常重要。前期能准备的就只有这两点,剩下的知识过笔试之后临时培训准备完全来得及。最后也要特别感谢一下科兴的诸位老师,除了上课的老师们,还有幕后跟我熟识,在考插途中一直给予陪伴的群内的诸老师、孟老师、葛老师等等。科兴真的很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也特别感谢在考插途中一直陪伴我的,给我帮助的小田、小闻、瑶瑶和学长学姐们。没有大家的鼓励我是没法一直走到今天的。“真理在荒谬被证实以前,都只是暗室里的装饰,只有眼前亮起来了以后,才有机会彰显它的价值,不是谁能决定的。”考插的旅程,大概如此,我们都像不知疲倦的亡命之徒,或者西西弗斯,做着明知徒劳可能失败,却坚持要做的事。附录书单及资料:文学:《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骆玉明合著)三卷本,适合暑假有闲情逸致的时候看。《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两卷本,同上。《简明中国文学史》(骆玉明)第一本的简略本,建议必读。《世界文学史纲》(蒋承勇)第二本的简略本,建议必读。《中国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齐鲁书社)个人认为这个系列的名词解释比刘加夫那本写得好,有一定选择、填空和简答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齐鲁书社)同上《外国文学史考研题库》电子文档《复旦文学考研真题集》电子文档历史:科兴强化讲义历史部分《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长孙博)《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长孙博)往届学长学姐基本都背了,我后期放弃历史,知识翻着看了看,历史几道大题答得都比较差。有精力可以选读。《世界历史》(纪录片100集)b站有,建议必看,可以开二倍速。帮助梳理重大历史事件,比较有意思。《世界史考研笔记》电子文档理科生跨考要注意强化基础史实,我由于高中是文科,背书底子比较扎实,没有多背。哲学:《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深入浅出,建议必读,可搭配网课效果更佳,赵林老师很有魅力,讲课有趣。《中国哲学史简明教程》(陈增辉)简易介绍观点,建议必读。《哲学专业考研历年真题解析》(文史出版社)错字多,重复多。但是题型明确。有助于理解《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笔记及典型题》电子文档《这哲网哲学一千题》电子文档《张志伟讲德国哲学》喜马拉雅有,是音频节目。拿来辅助理解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人。英语单选:《专四语法与词汇一千题》华研出版社《专四词汇练习单选2000题》电子文档《专四语法词汇真题》电子文档《考研单选1986-2001》电子文档阅读:《复习全书》科兴《考研一30年真题》《考研二10年真题》《雅思5-10》《专八阅读200篇》星火 写了一半《复旦考博1995-2017》做了一多半临近考试的时候害怕自己简单题出错,刷了一部分专四和六级真题,大概是最近几年的。完型:《考研英语完形填空·100篇》华研外语 考试题型是这个 但里面的题偏简单《专四完形填空100篇》华研外语 纯属无聊,没什么做的必要

请问至仁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博士毕业后获一桥大学offer!分享申请项目经历

李燃,光华管理学院2017届博士毕业生,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导师王辉教授。2017年毕业当年,他即获得日本一桥大学商学研究科教职工作机会,并赴日任教,现于一桥大学经营管理研究科担任讲师,研究领域为“领导力”。李燃校友201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硕士毕业于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求学:踏实专注,不断超越1、是什么原因使你选择攻读光华组管方向的博士?本科阶段我学习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阶段学习公共事业管理。选择来光华读组管方向博士有几个契机和原因。首先是我自己一直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很感兴趣。很小的时候,我偶然间翻起过一本《工业心理学词典》,觉得里面的内容很有意思。虽然只翻阅了1个小时,但是印象特别深刻,算是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其次,我硕士从美国毕业的时候,原本打算回国就业,但是国内的招聘季和美国毕业归国存在时间差。期间,我偶然看到新闻报道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正在进行试点改革,开放接收海外硕士学历的人申请博士项目。当时清华开放的项目理工科偏多,但北大开放申请的专业中刚好有和工业心理学相近的组织行为学,而自己又符合条件,不想错过机会,就提交了申请。最后,我读博士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和硕士学习不能满足我自己追求突破和挑战的性格也有关系。硕士学习期间也学到一些研究方法,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对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言是不够的。2、分享一下你申请光华博士项目的经历吧定下申请目标以后,我买了考试科目的教科书,当时是一边在联合国总部实习,一边写硕士毕业论文,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看书和学习。再就是结合光华各位老师近期发表的论文,及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思考了一些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当然,当时自以为想的很好,现在看来其实都是非常幼稚甚至错误的。不过,我想这些思考还是有价值的。申请过程中,最难忘的是面试环节。一个人面对六位教授的轮番提问。尽管我组织学生社团期间接受过很多专业的舞台训练,面对这种场面仍然觉得招架困难。一回答起问题来就发现自己和教授们的水平差距非常巨大,回答中的很多漏洞,话音未落就被指出来了。与老师们在学识上的差距令我非常震撼,但也因此对这次机会倍感珍惜,且决心如果有幸被录取一定要发奋学习。3、光华的博士生涯带给你哪些重要的影响?读博士期间有很多人和事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我的导师王辉老师,他兼具治学的认真态度和为人的亲切风趣,既能低调做人,又能高调做事。可以说,他的言传身教使我感受到成为一个学者的真实与快乐。其他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给我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他们以自己的优秀推动我检讨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学习。光华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是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追求突破,并且形成一种集体性的,但是开放性的紧密联系,这使我坚定地相信,我们可以通过自身扎实的努力在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两个方面均登上更大的舞台,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从个人的认知层面,光华的博士训练彻底地改变了我认知世界的方式。通过这些学习、训练和思考,我开始以更加科学地方式和视角看待和分析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4、你是如何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的?我是文科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直相信学者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但是直到博士阶段,接触了一些相对比较前沿的研究问题,我才直观地感受到,我的努力和推动世界进步的联系。我的一点点贡献,对社会而言虽然微不足道,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令人振奋的。也是在这个阶段,我才开始真正觉得自己想要成为一个学者。就我个人而言,既接触过国企、外企的工作,也接触过政府机关和国际组织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带给我的满足感远远不如学术工作多。经过比较,并结合个人的价值观,我更加确定了学术道路的志向。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经历,我认为其他人并不需要像我这样浪费太多时间,只要多了解社会,多和经历丰富、见解独到的人聊一聊就可以省去这些弯路了。同时,我觉得比起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或许更重要一些。我从来不觉得海外教职和国内教职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有赖于以徐淑英老师为代表的海外学者的贡献,光华和一批中国顶尖大学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国际化。我认为任何能够胜任国内优秀大学教职的人都可以毫无障碍地胜任海外教职。事实上,我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更担心的是自己不能胜任教职,而不是胜任哪里的教职。5、回顾自己的博士求学道路,你会给予有志于学术的学弟学妹怎样的建议?我的建议可能是片面且错误的,但是如果我能回过头去,给刚刚踏上学术道路的当初的自己一些建议的话,我建议自己:1)再踏实一些,专注一些,不要浮躁地受他人影响;2)从整个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待当下的任务,而不是以能否尽早发文章,尽早毕业这样短期目标的角度来看待问题;3)应该从一开始就把学术当作一份事业去做,而不是一个学习阶段。从教:敢于梦想,勇于行动1、在你看来,是什么原因使你毕业后能够获得海外高校的offer?我想我个人的竞争力是次要的,最大的竞争力首先来源于中国和北京大学的国际化发展与进步。其次,求职过程中,王辉老师给了我很多很重要的建议,这些建议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我个人觉得值得注意的是,我虽然从小学开始就在一所由牛津大学研究生授课的中山路小学就读,此后也经常和外国人接触,还在美国的罗格斯大学拿了硕士学位,这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的英文能力,但实际上我的英文水平并不比一般的北大学生好太多。我相信世界各地的人都是大同小异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认识,使我在和任何人打交道时都能保持足够的自信,这一点反而才是最重要的。2、对于海外高校和国内高校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是什么原因使你选择走出国门?从总体上看,我个人觉得目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资源集中度相比中国低、国际化起步早;具体看一桥大学,考虑到这所学校我从事的研究领域在日本具有优势地位,也能较好地发挥我的比较优势,而且距离祖国很近,能便于我保持和国内学术界与商业界的合作。综上这些方面,海外教职对我个人职业的早期发展是有利的;其实国内的高等教育各方面正在迎头赶上,但因为我本人硕士阶段也是在海外留学的,所以个人对于适应海外生活有一定的自信,想出去多看看闯一闯,因此最后就决定了去一桥。3、从教期间,你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有哪些收获?教学方面,我教授的课程国际学生比较多,因此在课程设计和与学生互动上积累了一些国际化的经验。科研方面,我感受到中国学术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优势,一是国际交流,尤其是向顶尖的海外华人学者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包括课程设计,领先的研究方法,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等等;二是学者们形成了紧密而开放的社群,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增加合作的机会,提高可共享资源的利用率。4、对于有意寻求高校教职机会(特别是海外高校)的同学,你认为他们应该着重考虑哪些问题?又会给予他们怎样的建议?我认为有意在高校求职的同学最好能够比较全盘地考虑人生规划,同时又能敢于梦想,勇于行动。5、对于未来,你对自己有怎样的期望与要求?我认为,光华的边界远远超出了组织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互相支持的社群,相信这样一个社群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希望我能在这个社群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光华的未来充满信心。我希望自己能在不久的将来,对人类知识的进步作出真实而有意义的贡献。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编辑:曹淑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