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去年以来,多所高校对未能完成学业,修成正果的研究生进行了清退。今年5月份,上海交通大学对21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近期,四川大学向200多名研究生发出正式退学通知,要求学生在2周内办理离校手续。每一个处理决定公布之后,都在网友之间平地一声雷,炸开了锅。要知道,能考上研究生都是万里挑一的水平,可为什么这么多的研究生却毫不珍惜自己的机会,面临被清退的命运呢?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日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建立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转变“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扼腕叹息,恨铁不成钢一次性取消几十乃至几百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社会大众觉得太可惜了。一是为这些被清退的研究生可惜。是啊,有多少人想考研,特别是名牌大学王牌专业的研究生多是铩羽而归,可是这些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人,却轻易地放弃在别人看来遥不可及的梦想,岂能不觉得惋惜。二是为这些高校觉得可惜。经过一道道程序,经过一层层选拔,耗去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岂不可惜。三是为那些未能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人更是可惜。如果“弃学”的这些人在录取之前就放弃,那是多好的一件事啊,排在他们后面的报考者就能顺利入围。这些在录取之后放弃读研的人,无形当中也让其后的竞争者丧失了读研的机会,可谓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四是为国家有这么多年轻人碌碌无为感到可惜。年轻一代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这么多年轻人不思进取,不思上进,真是孺子不可教也,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考研成功不思进取、无心学习每个研究生都深知考研的不易与艰辛。早起晚归不算什么,最难的是能够抵制住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别人没课时可以追追剧、打打游戏,周末可以出门逛逛街,放假时还可以出门去旅行,而作为一只“考研狗”,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就是你的全部“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信息通讯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学习实属不易。都说考研最大的敌人就是“坚持”。在你决定考研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你必须放弃许多其他的东西,一心只为学习,坚持到最后。正是由于考研不易,把很多的时间花费在学习上,所以考研成功后许多人要用过度的放松来弥补自己考研“耗费的人生”。多年来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拼命努力读书,大学生、研究生拼命玩的社会现象,而且大家认为理所当然。认为到了大学,就是放松的时候了,不需要认真读书了,有空就到处逛,玩游戏,这样散漫的学习态度,一直到大学毕业,拿个学历出去年工作,这就是高中拼命读书,挤独木桥上大学的理由?有太多的学生,将宽敞明亮的教室,变成自己荒废青春、虚度光阴的场所,然后还理直气壮地说,读书真的没多大的作用,你看我现在不也一样打着一份普通的工作,拿着一份几千元的工资,每天又辛苦又累的,谈何享受生活。考上研究生真的很不容易,所以,请那些还在读研究生的人秉承初心,端正学习态度,刻苦钻研,不荒废大好时光;那些还在为考研奋斗的人坚持梦想,为梦想而奋斗,不轻言放弃。感谢您的点赞与分享,有什么意见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区发表。
华经产业研究院显示:2019年上海特殊教育机构数为31所,比2018年增长了1所,同比增长3.33%。2010-2019年上海特殊教育机构数统计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019年上海特殊教育招生数为1322人,比2018年增长了246人,同比增长22.86%;2019年上海特殊教育在校生数为8122人,比2018年增长了687人,同比增长9.24%;2019年上海特殊教育毕业生数为1440人,比2018年减少了75人,同比下降4.95%。2019年上海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数为1385人,比2018年增长了99人,同比增长7.70%。2010-2019年上海特殊教育学生情况统计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010-2019年上海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数统计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为进一步规范本市特殊教育教学用书,市教委现将2021年春季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学用书目录印发给你们。请根据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文件要求和本地区教学实际选用。【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网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上海全市各级普通学校共有教职工数29.1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数20.51万人。专任教师中,普通高校4.35万人,普通中等学校6.56万人,小学5.47万人,幼儿园4.01万人,特殊教育0.13万人。9月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得上述信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成为上海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坚实保障。近年来,上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包括把好教师思想政治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好教师入口起步关,高起点引领教师职初发展;把好教师专业发展关,全方位助推教师职业提升;把好教师成才引导关,多渠道培养造就高端人才。严查严管违规行为自2017年以来,上海积极推进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为对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上海市明确提出,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监管,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并且,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在职教师师德教育,重申在职教师应当为人师表、潜心教书育人,不得到教育培训机构兼职、开展有偿补课、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对此,鼓励社会各界举报并提供线索与证据,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根据线索予以检查核实,对查实的违规行为,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相关学校、校长和教师,将按照有关规定,按情节轻重予以严格惩戒。其中,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中小学在职教师,将视情节轻重予以年度考核不合格、取消评优评先和职务晋升资格、撤销相关荣誉称号、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行政职务、开除或解除聘用合同等惩戒。上海市积极推进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把好教师资格关。建立健全新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帮助新入职教师在师德修养、教学实践、心理素养等方面得到提升。探索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衔接的“4+2”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建立教育部门、大学、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新途径。2014年起实施高校师资博士后制度,借助博士后平台强化教师人力资源储备和前期职业能力考察,目前已入选386人。在教师岗前培训方面,上海市目前已经覆盖了所有的教师学段。2012年起,在全市基础教育系统全面实施见习教师规范化制度,共有约3万名见习教师在近400所市区两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接受培训,内容以新教师首次上岗后所要面对问题的应知应会培训为主,涵盖了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四大方面十八个要点的内容,并有具体的目标要求、培训方法、实施过程、结果记录等工作要求。经过持续多年的推进实施,已构建形成标准化、特色化的创新保障机制,系统性、丰富性的贴心课程架构,重结对、重引领的导师带教团队,以及多元化、个性化的全方位培训方法。2013年起上海在市属高校实施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目前已实现市属公办高校全覆盖,共有2600余名高校教师获得培训合格证书。2015年启动中等职业院校新进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让新进教师接受为期一年的岗前培训,目前共有400余名教师完成培训。2018年起强化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要求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计划、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等工作,全面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应用实践、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2011年起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累计入选近6000余人,其中2018年起强化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的要求,共资助700余人。2011年起上海实施高校教师国外访学进修、国内访问学者、产学研践习计划,分别入选3600余人、1700余人、3700余人。2013年起实施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共入选约800人。2014年起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通过改革本科课程教学、激励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建立青年教师承担助教工作制度、健全教师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制度、完善教学激励人事配套制度等举措,真正把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目前已覆盖全部市属公办本科高校,涉及教师6.9万余人次。在高水平地方高校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依托重点建设学科(领域),以聚焦团队发展模式和创新收入分配机制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目前已在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试点工作,共遴选建设46个创新团队。33名特级校长自愿流动到郊区乡村学校上海实施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名师名校长后备人员培养工程(“双名”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讲台上的名师”、特级教师培养等工作。据统计,普教系统中,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15人,特级校长239人、特级教师747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32个,名师名校长(“双名工程”)累计培养近3000名优秀校长和教师,有200多位校长教师成为了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2018年新评特级校长83名,目前正在公示程序中。其中将有33名校长自愿流动到上海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学校和郊区乡村学校,加强市级各校长和名师(含培养对象)在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的配备,确保每一所“实验校”都有一名市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特级校长)、两名名师(含培养对象、特级教师)。第四期上海市“双名工程”教师“种子计划”优先选取“强校工程”实验校中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确保每所“实验校”有不少于5%的教师纳入“种子计划”。
博士,是人们对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称呼,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在国外,则特指获得过博士学位的人,把博士生也称为某某博士。在国内,若是某个孩子成为了博士,会让周围的人都非常钦佩羡慕,那真是光宗耀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为在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而近年来,为整顿学风,多所高校多名博士研究生被清退,真是看呆孔乙己,气疯范进,笑哭小朋友啊!多所高校多名博士研究生被清退近几年,硕博生被清退已经越来越多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方面。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3名博士被清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布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本次拟退学人员中,有33人联系不到,校方将名单予以公示。仅公示了联系不到的33位拟退学处理的博士研究生,还有联系上的并未公示,因此,西安电子科大此次给予退学处理的博士生不止33人。而且从名单上的学号来看,这次被退学的很多同学读博时间已经达到15年。2、北京交通大学对59名博士生分类处理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超过全日制博士最长学习年限的59名博士生,作出分类处理。3、 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法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等多个学院相继在官网向学生发出正式退学通知,要求学生在2周内办理离校手续。4、宁夏大学宁夏大学发布通知,同意自愿申请退学的17名研究生按退学处理。5、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公告,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6、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有10名研究生休学期满已超过2周仍未提出复学申请。对于仍未办理复学手续的研究生,研究生院将上报校务会给予退学处理。7、吉林大学吉林大学有超20个学院发布公告,超期研究生超过100人。但对于正在积极准备论文答辩的超期研究生,可以给予答辩机会,最后答辩截止时间为年底,超期不能答辩的研究生将按退学处理。其他院校不再一一列举,这么多的博士研究生被退学,真是看呆孔乙己,气疯范进,笑哭小朋友啊!看呆孔乙己大家对孔乙己这个角色肯定都不陌生,读过鲁迅文章的肯定会读到过孔乙己的。孔乙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说到底,孔乙己只是一个看不起底层人民却又挤不进上流社会的一类可怜人而已。读书人,或许会遇到这样的一类人,他的成绩比一般人要好,但是又比一部分要差。全班的成绩以他为分水岭,在他以上的学生,最差的也拉他几十分;在他以下的学生,最好的低他几十分。就像三轮车一样,比汽车少个轮,比自行车又多个轮,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存在!成绩好的不愿意和他玩;他却又自恃清高不愿和成绩差的为伍。而这么多的博士研究生,如果让孔乙己看了也会发呆:我是该跟你们玩呢?还是不该跟你们玩?气疯范进范进,一个没什么天赋的读书人,热衷于功名,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里,通达“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唯一一座独木桥就是“读书—科考”,悲哀的到底没什么考试的天分,50多岁了还是个童生,考了20多次乡试,20多次啊,一次都没考上,是个人都会崩溃吧!后来,范进终于中举了,知道消息后“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然后“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 ”,后来还一脚踩到水塘里“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已经疯了的范进,看到今天这么多的博士研究生被清退,还得再被气疯一回:这么多年闷声自守的坚持,孤独无人会的苦闷,被嘲笑被欺侮的压抑,在疯了的那一刻才能得到释放------笑哭了小朋友曾经有小朋友逗乐了全国网友:孩子很兴奋地告诉妈妈,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先听哪个?孩子平时位居倒数第一,好消息是自己考了倒数第二名!但是小朋友还有个坏消息:坏消息是自己没有考及格(或者考第一名的那小子拉稀了没参考)而这次小朋友看到这么多博士被退学,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说,这么多博士都考了七八年都考不及格退学了,我一个小学生我容易吗?我太难了------读博不易,且读且珍惜!读博不易,一定要读完!感谢您的点赞与分享,有什么意见发表在下面的评论区。
▲2017年吴潇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录取。离2021年研究生报考截止时间还有不到48小时,视障女孩吴潇仍没有确定报考哪所学校。吴潇今年24岁,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大四学生,也是陕西首位使用盲文试卷的高考生。今年9月15日,她意向报考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多次致电该校招生办及心理学院进行沟通。10月22日,该校相关负责人明确回复“不能报考”,理由是“不具备条件提供便利”。这被部分法律人士认为不合法。保障残障人士受教育权,不少高校存在历史欠账涉事校方的回应,显然没有接续近些年来国家层面保障残障人士平等受教育权的善意——吴潇能参加高考并进大学学习,正是我国推进高考公平、保障残障人士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结果。而她当前在考研时遭遇的“拒招”问题,表明推进面向所有学生的考试公平与录取公平,还任重道远。平心而论,陕西师大针对吴潇不能报考给出的“不具备条件提供便利”,可能并非托辞,确实有些受限之处。但从保障残障人士受教育权出发,高校不宜简单地以没有条件拒绝招收盲人、视障考生,而应该借此建设便于残障人士学习、生活的设施,配备相应师资,让残障人士享有平等的考试权、录取权。客观而言,在保障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方面,国内已经有长足进步。但从吴潇等部分残障人士的经历来看,被以各式理由拒之门外的现状,折射出的并非是一校一地面临的尴尬。这也提醒各大高校应尽早补上这方面的历史投入欠账,推进无障碍校园建设。这的确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知道,2014年之前,盲人考生连高考也无法参加,当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之后我国诞生了第一份盲文高考试卷。截至2020年,北京、上海、山西、辽宁、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广东、西藏、陕西、宁夏等13省(区、市)为35名盲人考生参加高考提供了盲文试卷。而在盲人考生可以平等参加高考考试后,能接收盲人考生的高校十分有限,这一度引发社会关注。最初只有有限的几所高校能提供盲人考生的学习、生活条件,盲人考生即便考出再高的分数,也只能报考这些学校,这导致盲人考生参加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后,虽有大学可读,却并没有享有和其他普通考生一样可选择很多高校的权利。根本原因就在于,许多高校存在接收盲人考生就读的现实困难。以吴潇的经历为例,她当年本科进的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属于特殊教育院校,有供残疾学生学习、生活的条件。而考研报考学校,目前并无相应保障设施。这和盲人考生高考报考高校受局限是同样的问题。▲2017年高考后,吴潇作为当年陕西省唯一一名使用盲文试卷的考生被诸多媒体报道。建设无障碍校园应纳入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从现实层面讲,怎么面对这些现实困难,也反映出高校不同的理念。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就是一拒了之;相形之下,直面问题,加强无障碍校园建设,则是更能彰显大学精神的方式。像2015年武汉理工大学招收了第一名盲人考生,该校余家头校区就在校内的5个食堂设置了专门的残疾人专座,确保行动不便的残疾学生在食堂人流高峰时能顺利找到餐桌;还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残疾人联合会,从残疾师生的教育、就业、生活等各方面建立帮扶机制。虽然陕西师大工作人员拿出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规定,为拒招张目——视力矫正到4.8以下不宜就读应用心理学等专业,可正如法律人士所说,这站不住脚——该文件明确强调,这部分内容供考生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参考。学校不得以此为依据,拒绝录取达到相关要求的考生。因此,保障盲人学生平等的考试、升学权利,首先是理念问题——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的权利,残疾人也应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其次是解决现实的投入保障问题。这也提示我们,真正践行教育公平的理念,就应该同时把建设无障碍校园,纳入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保障建设无障碍校园的资金。回到此事上,希望涉事高校把解决这一个案问题作为推进无障碍校园建设、为残疾人提供研究生教育的抓手,补上历史欠账,树立学校新的形象——作为师范类院校,在保障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问题上也不妨积极做出表率。□熊丙奇(教育学者)编辑:陈静 校对:危卓
最近,上海的一所高校宿舍管理办法规定,要求本科生8点起床,研究生9点起床,否则会受到扣分的处罚。这个消息在网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而与现在中小学生7点起床联系起来,大家更是炸开了锅,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啊!01研究生、大学生怎么看我们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跟中小学生不同,在不对他人造成影响、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该给我们一些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大学宿舍管理者没必要对学生事务“一把抓”,合理有序的管理才是合理的。我们大学生白天的事情多,所以经常熬夜学习、做实验、搞研究,导致第二天早上会晚起。也有些同学则觉得,这个规定反而触发了自己去管理时间的意识,应该好好利用白天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还有同学说,要求学生早起,是小学才有的规定啊,不应该用中小学的标准去要求大学生、研究生。研究生、大学宿舍应该尊重学生作息的多元性,宿舍应当是个充满活力的年轻社区,学校宿舍不宜一味放大“管理者”的定位,而忽略了“服务者”的角色。现在的大学校园里经常有同学要熬夜、加班加点,搞研究,做课题。殊不知一个智慧的火花,一次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夜深人静,通宵达旦的努力下产生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何必用这种形式主义的时间管理去束缚时代的天之骄子,是表面上看,统一的作息显得整齐划一。但远远背离了管理者的初衷,本意是好的,但试分析一下:现在的研究生、大学生用功发奋图强的十有八九,游戏人生的毕竟是少之又少,用这种管理少数懒人的办法去束缚更多的勤奋者,其结果必将适得其反。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6点钟起床不代表他就在努力奋斗,10点钟还在赖床也不代表他就一定不思进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奋斗方式,大学又何苦越俎代庖做一些表面性的工作呢?02中小学生怎么看中小学生看到研究生、大学生大哥哥、大姐姐原来起得这么迟,都不淡定了:我们为什么起那么早?相对来说,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较差的问题,所以家庭和学校采用严格的管理办法管理孩子,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把心思放在学业和考试上,避免学生走上歪路。还有不服气的孩子,硬核家长就怼孩子了:“你不服气,那你赶快努力,好好学习,将来你考上大学,也可以八九点再起床呀!”熊孩子听了,也就无言以对了。只好暗下决心,自己也要上大学。03时间管理不能一刀切高校的研究生、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成年人,完全有能力安排自己的作息,而且除大一新生外,他们都已形成自己的作息规律,突然来这么一个大的改变,把他们当小孩来管,确实会引起比较大的反响。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学校规定起床时间这件事也不例外,好处是让人们看到了现今高校在不断进行改革,在对学生加强管理,因为现实中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连学业都完不成的现象。但这项规定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它太过于“一刀切”形式,不够人性化。所以说,规定也要有一定的弹性,不能一刀切。最起码也要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要么你就把同学们的问题和需求给解决好,比如排队使用实验仪器的问题。否则,有些看似出发点很好的规定也只能适得其反!不管学校有没有规定,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才能做人生的赢家,可以参考借鉴下面的书。对此,你们怎么看?在下面的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感谢您的点赞与分享。
教师行业以其稳定性,有保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教师招聘。近年来,教师的工资待遇也不断提高,尤其是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的要求更是提振了人们的信心。教师的招聘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各地的教师招聘条件也越来越严苛。有的县级高中招聘教师的报名条件都需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了,可见其吸引力不小。近日,上海市闵行区也发布了教师招聘公告,共招录683人,其中一个岗位招182人,占比突出,同时报名条件中还区分不同户籍所在地的不同要求。这次招聘带有事业单位编制,竞争应该非常激烈。共招录683人,其中一个岗位招182人上海市闵行区这次招聘设计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社区教育,特殊教育及特殊学科,共计683人。其中学前教育这个岗位共招收182人,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小学语文岗位,招聘77人,然后就是初中语文与小学数学,分别是36人与37人,人数最少的卫生保健,心理等岗位。其中小学岗位中还有一个道法课,其实就是《道德与法制》的简称。11月12日至11月18日是应聘者网上注册报名时间。11月21日为现场为现场受理应聘材料时间。报名条件要看户籍,区分上海市户籍与非上海市户籍闵行区教师招聘的条件中分列了上海市户籍与非上海市户籍的不同要求。相比而言,上海市户籍的毕业生条件相对宽松一点,要求低一点。比如应聘义务教育的教师。非上海市户籍需要是列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应届生。也就是如果你是本科生,想报考的话,必须是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毕业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并不在此列。而如果是上海市户籍的话,只需要是上海市公办院校全日制师范专业本科或者省级及以上师范院校本科,如果是双一流高校的话,并不限定是否是师范专业了。其他岗位基本上也都有这种区分。对户籍区分对待,是否有失公平?上海市闵行区在招聘条件及对象中区分对待户籍所在地,对本市的户籍的毕业生要求宽松,而对外地户籍的考生要求较高。这种做法并不是孤例,并不是极个别的现象,很多在教师招聘及公务员考试中都有此类的要求。其实这样做也有其积极的意义。促进本地就业率的提高这种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本地户籍的毕业生或者本区域的高校毕业生放宽条件,让更多的人有就业的机会,可以保障民生,惠及当地人们。稳定性较好本市户籍的考生及在本地高校上学的考生,对本地的情况较为熟悉,留在本地工作的愿望比较强烈。尤其是本地户籍的考生在买房,结婚等生活压力,文化差异及人脉关系方面都要强于外地的考生。所以这样的考生对单位及企业的稳定性较好,有利于企业及单位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才的稳定性。有失公平这样的招聘限制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有失公平的。尤其是在本地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有资格参与竞争,但是外地的双一流高校却无法参加,失去了教育应有的公平的意义。大家应该都有竞争的机会,谁的本事大就可以胜任。对此,你怎么看?欢迎交流留言!
疫情之下,白衣天使为我们逆行而上,抗击疫情,凯旋而归,医护人员赢得祖国和人民、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和良好赞誉。学医也成为今年考生最好的选择,无论读西医还是中医,孩子本身要有足够的兴趣,因为医学工作非常辛苦,前期研习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终身学习。而中医更需要很长时间的钻研和积累,在就业上比西医会困难一些,但中医却是越老越吃香,成为一个热门的选择。那么,学医高校哪家强?下面两所知名高校,可以选择参考: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历史悠久,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也是较早获得硕士、博士培养资格的院校之一。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中医院校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处于第一梯队,仅次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和中西医临床两个专业都是全国顶尖的专业。中医学分为两种培养模式,一种是5+3模式,这种模式毕业以后不用再去医院规培三年,可以比5年制的学生少3年的规培时间。另一种是5年的中医学,毕业后可以考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去医院工作,需要规培中医学类。另一个顶尖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是现在比较火的一个专业,这个专业更适合未来想走科研道路的考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坐落于上海,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大学医学院合并而来,创建于19 世纪,院校建筑特点上夹带浓厚的历史气息,古朴夹带自然,环境秀美,是注重高校风景的学子向往的地方。医学院校区规模虽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师资方面力量雄厚,硕士生导师 1205 人,教职医务员工近3.5 万人,全国一大批医疗人才毕业于该校。 报考人数众多,每年招录比控制在 5:1 。加之本院校推免生数量少,竞争相当激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国内综合性价比和综合实力排列最靠前的,当然最关键的是上海交大本身也是很有钱的一所大学,所以发展潜力更大,发展也会更快一些,尤其是学校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基础医学,甚至超过复旦大学。强强联合: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携手成立“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强强联合,致力开创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的“新局面”。一方面,研究院将用传统医学的整体观思想,来丰富完善现代医学的诊治方法;另一方面,用现代医学理论方法诠释、探索传统医学,深入挖掘传统医学理法方药、症候特征等客观机理和规律,以生命科学的表达方式加以展现。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力求在中西医交叉汇聚,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从中华传统中医药瑰宝中,探寻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灵感,以中医知识方法、西医知识方法互相启迪,引领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真正诞生从0到1的原始重磅创新突破,为解决当代医学问题贡献中国智慧。高考是学生们迈上未来人生道路的一个重要岔口,它的意义不言而喻,而我们常说“七分考,三分报”,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视,最主要还是要看考生个人的兴趣性格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从实际出发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您对这两所医学高校怎么看,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意见,感谢点赞与分享。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教师群体里边,有这么一些教师,整天穿梭于大山之间,行走在偏僻村落,为乡村孩子送去知识与温暖,或者为贫困儿童、残疾儿童传递人类文明的圣火,她们是最美的教育逆行者。道路的曲折蜿蜒,条件的艰难困苦,从不能阻断她们前行的脚步,为了远方那一双渴望的眼睛。今天教育故事的主角是21岁的女研究生支教老师李莎,把青春与热血献给教育事业,魂断支教路的故事,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去重温她的动人故事。大山的女儿从小不服输李莎,女,21岁,1999年5月3日出生在四川省平昌县的一个小镇,家里经济比较困难。父亲是地道的农民,有着大山的坚强,土地的朴实,从小就教育她,好好读书,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长大走出大山学有所成后,回报家乡。父亲的谆谆教导深深影响了她,李莎从小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2015年,16岁的她以四川达州通川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大山的女儿迈出了走出大山的脚步,她还会回来吗?情系大山,入山支教,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父亲的教导,大山的熏陶,上了大学的李莎,“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和人民最希望的地方去”的信念时刻萦绕在她的心间,回到大山的怀抱也一直是她的梦想。2019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组建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李莎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成为支教团的一员,前往广西龙胜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工作。支教期间,李莎的任务是承担两个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学工作外,可是她还主动担任了班主任助理,并协助开展学校行政办公室工作。李莎深刻体会和意识到,教育的过程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励、唤醒、启迪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她不仅要做一名师者,更要做一名爱心、美德、信念的播种者,为此,她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她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 。那里路途遥远,从县城到家访学生家中,车程要一个半小时,加上徒步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翻山越岭,艰辛可想而知,但她就是不服输、不怕苦。她就是想帮助所有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去外面看一看。疫情期间,逆行而上,和孩子们在一起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时,她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支教地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防控知识的欠缺,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需要她,家人都怕她有危险,再三劝阻她不要去支教点。可她的态度很坚决:“疫情就是命令。我回校可以为小学的疫情防控工作做些事情。”毅然决然地提前返回支教地。回到支教地,李莎就积极投入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识、技能及相关通知精神宣传给老师、家长和学生。她又协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开学复课的准备工作,每天在网上进行两个班级100多位孩子的体温监测,数据统计和分析,报表的填报,并监督学生英语科目的网上学习,做好教室的清洁卫生及消毒通风工作等等。在教学工作中,班上有个同学对英语有学习畏难情绪,学习一个单词或者一句英文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仍然记不住,学不会,读起来支支吾吾、结结巴巴。李莎在课后就把他叫到办公室,一遍遍地拉着他的手或摸着他的头给他讲解,反复讲、反复教、反复练,教他每个单词怎么发音、每句话怎么连读。终于让孩子对英语不再畏难害怕,并有了点滴进步。她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不知劳累地奔波着,累并快乐着,主动把责任扛在自己肩上,用热忱和奉献在支教地学校师生间传递着爱心,实现着一个青春活力的研究生的自我价值。魂断支教路,最美教育逆行者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然而,2020年5月9日下午,李莎在赴龙胜小学开会途中不幸发生车祸意外,她年仅21岁的生命,魂断支教路,永远成为支教路上最美教育逆行者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年轻美丽的姑娘永远舍我们而去!让我们向她致敬!为了远方那一双渴望的眼睛,我们还有很多的最美教育逆行者继续行走在支教或送教的漫长道路上,愿她们且行且珍重,一路平安!把你的点赞送给李莎老师吧!在下面的评论区写下最美的祝福,愿她在天堂一切安好!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只为传颂姑娘最美的故事,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