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消息,近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公示了2019年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最终结果。学会组织专家对入围终评的20篇论文进行了评审,来自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南京大学等的一共15篇博士论文获奖,其中10 篇论文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5 篇论文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刘敬源,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2013级直博生,在校期间两次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另有2篇处于投稿阶段;此外以其他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8篇,专利2件。毕业后选择到产业界就业,加入上海某公司。▋ 十年:从化学新人到化学博士在化学领域,刘敬源已经钻研了十年,在这十年间,他完成了从懵懂的化学新人到热爱科研的化学博士的转变。自2013年本科毕业后,刘敬源以直博生的身份加入了化学系夏永姚老师课题组,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工作。在课题组,他主要研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逐渐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硅酸钛锂,为课题组开创了一个新的课题。这是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相比于主流的石墨负极材料,其安全性能更好,循环稳定性更高。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过程中,刘敬源也遇到不少困难,他坦言:“困难是每天都会遇到的,在实验中,70%的想法都会失败。有时候前一天晚上我想在某个方向进行尝试以提升材料性能,但第二天到实验室一做,想法根本无法实现。类似这种失败的经历,其实每天都会上演。”困难和打击是常有的,潜心钻研的刻苦精神与乐观的心态也是刘敬源一贯保持的。有一次,刘敬源想自学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以计算锂离子扩散路径。于是,他把所有相关的论文都找出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两天一夜,希望能够掌握新的分析方法。他埋头钻研论文、数学模型,整整两天不出门、不交流,一心只想啃下这个难题。可是两天一夜过去了,他却无法顺利地使用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最后,我只得给发明这个方法的学者写邮件,询问具体的使用方法。但是回头想想,这两天一夜的学习有没有效果呢?我觉得还是有的,因为在我学会使用软件时,我不仅仅学会了软件操作技巧,更真实地明白了每一个参数的意义。我还学会了要坦然面对困难、面对不如意,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继续前行。”他说。刘敬源说,与本科时的稚嫩相比,现在的他成长了很多,变化也很大,在这其中,他尤其感谢导师夏永姚老师的培养和指导。本科大四期间,刘敬源已经进入了课题组进行学习,与导师的情谊深厚,受导师影响深。刘敬源说:“夏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他让我明白,教育从来都不只是靠只言片语,更多的是言传身教。”例如,面对学术,夏老师十分严谨认真,总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学生的漏洞和不足。刘敬源解释到:“科研论文的组织过程,就是在系列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总结或理论。对于学生归纳的结论,导师总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挑战我们的理论,严谨地提问题、查漏洞,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在夏老师的影响下,刘敬源也成为实验室里严谨认真的大师兄,面对学弟学妹时也会去“挑战”他们的理论和结论。对于前往牛津大学交流两年的难得的机会,刘敬源也十分感恩导师。在刘敬源之前,课题组里还没有直博生获得过类似机会。当他和老师提出这个想法、和导师进行深入讨论后,导师坚定地支持刘敬源出国交流。刘敬源说:“夏老师是一位真心实意地为学生考虑的导师。其实,对课题组来说,出国的这两年不可避免会影响我在国内的课题进展;但是对个人发展来说,牛津的科研能力强,对我个人的成长是一个好的机会和平台。”刘敬源参加学术会议▋ 在牛津的两年:感受祖国科研氛围愈加活跃2016-2018年,刘敬源赴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交流学习两年,交流阶段师从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士——Peter G. Bruce教授。为期两年的访学过程开拓了视野,提升了对科研的认识,刘敬源表示受益匪浅。他认为,牛津大学的科研水平高,而大学里的博士生自学能力强,钻研意愿强烈,这些都值得学习。他感觉自己和牛津的博士生有较大差距,于是他在周末时会把自己关在家里埋头自学,以弥补差距。更重要的是,刘敬源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国内更加活跃的科研氛围,也认识到了我国科学家的成果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外同行的重视。他说:“我在海外交流的期间,反而愈加感受到复旦以及整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在快速上升。就拿国际会议来说,以前大多是外国学者仅仅在介绍自己的工作时提及中国学者的研究。但这两年来,我明显感觉到许多变化,首先是来自中国本土的研究被提到的次数越来越多,其次是评价越来越好,外国学者不仅仅限于提及中国的研究,还会表明这个研究为他带来了启发和思考等。”刘敬源在牛津大学无机实验室▋ 学霸CP:互相打气支持的日常提起刘敬源,常常会同时提到达佩玫。在大二时,刘敬源与达佩玫相遇相知,走遍复旦的角角落落。两人携手读博,共同走上科研的道路,在学术领域表现优异。在博士期间,两人更是从复旦走向牛津,共同申请到牛津大学的交流机会,相互扶持、同舟共济,共同收获成功。刘敬源打趣道:“其实达佩玫比我更优秀,因为她还申请到剑桥大学的交流机会,但是考虑到两所学校相隔较远,交通不方便,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牛津大学。”在这一路上,两人相互支持。刘敬源说,在科研道路上,困难和打击不少,情绪失落也是常事,但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会选择一起勇敢面对,相互支持。他说:“我们习惯了互相给对方日常性打气,情绪爆发的时刻总会有的,这时候,另一方就会耐心地疏导情绪、表达支持。我们之间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刘敬源和达佩玫在牛津大学Wolfson学院舞会▋ 感恩复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刘敬源在复旦里度过了从18岁到28岁的黄金十年,并在复旦找到了人生伴侣。提起在复旦的这些年,刘敬源感慨地说:“感谢复旦大学,母校对我影响真的挺大。她给了我更多样的选择、更丰富的可能性。”刘敬源说,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感谢复旦本科的综合培养体系,本科时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学校还提供了六大模块课程,涵盖了文史、哲学、科学技术、生命科学等,在专业课程打下扎实基础外,更对思维方式进行锻炼。刘敬源回忆起本科时他曾经认真地参与了两次政治课征文比赛、并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他说:“我在本科阶段的课程上学到了许多知识,也锻炼了很多能力。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与专业知识没有关系,但是这些知识的的确确拓宽了我的眼界,锻炼了我的思维,让我在多年的科研训练中,避免成为一个研究的机器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思维更加发散,在做科学研究时思考也更全面一些。”“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我认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总归要多了解一些东西,要活得明白一点。在刚刚进大学的时候,我的知识量少、知识面窄,而六大通知模块的课程设置使得我一下子有机会了解六个方向的知识体系,这些的多种可能性让我不断思索未来的方向。其实,在本科毕业时,我身边不少同学选择了跨学科深造,前往如汉语言文学、法学院、工商管理等专业进行深造,人生的道路一下子就拓宽了。”刘敬源和达佩玫作为先进材料实验室博士生论坛主持人▋未来:从实验室到产业界在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刘敬源曾和学弟学妹们说,博士生不能仅仅关注发表论文的数量—论文固然重要—因为这是自身科研能力的一种体现,但作为科研学者,更应加强对行业领域知识的理解。他认为,好的研究工作不能仅仅是报道从实验中得到的现象和结论,而应根据观测到的现象归纳出理论模型,并且尽量使得该模型具有普适性,这才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化学系毕业典礼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基础知识,甚至需要自学新的知识以解决问题,因此要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尽可能多地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在后期的学习研究中,为了做实验,我甚至需要自己设计实验器材,为了实验顺利进行,我自学了建模、3D打印等技术。”刘敬源说。不断钻研,不断学习,坦然面对,刘敬源用这样的态度和精神为自己的十年复旦生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毕业后,刘敬源选择到产业界进行工作。从学术到产业,在发现新材料和应用新材料之间,路漫漫其修远兮。刘敬源说:“对我自己来说,因为实验室的研究和产业界的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如果只呆在实验室,那么我可能永远学不到产业界应用层面的知识了。这样的研究更像是雾里看花,不能准确地定位这一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接受了专业的科研训练后,我希望到产业界,接触应用的最前沿,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希望能为祖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来源:复旦研究生 撰稿:黄诗韵编辑:孔潇若
为激励博士研究生专注于高水平、创新性科学研究,鼓励导师对博士研究生的悉心指导和精心培养,建立崇尚学术、勇于创新的氛围和导向,进一步提高我校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上海交通大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特制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办法。优博论文评选活动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出博士学位授予数3%左右的论文入选校优博和提名论文,其中校优博论文不超过15篇。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届博士生杨名,为我们介绍他在撰写论文时的心得体会。从选题、论文进度规划,到如何修改论文,杨名同学都为我们提供了详实有用的建议。想要你的论文同样优秀吗?那就不要错过今天的内容。人物小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届博士生杨名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导师:范同祥教授研究方向:金属基复合材料获奖论文:《纳米碳构型设计及其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学术成果:在本领域权威SCI期刊上已发表一作论文5篇,累计IF>24,近两年内单篇最高被引用>40次;就多体系中的金属-石墨烯界面问题撰写长篇综述至材料领域顶级综述期刊Prog. Mater. Sci.,获得编辑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Brian Cantor和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优博论文简介获奖证书论文内容针对金属材料强度-塑性及强度-导电性矛盾关系问题,该论文围绕纳米碳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NMCs)领域的几个重要问题展开研究:纳米碳在铜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制备工艺;纳米碳增强体构型与复合材料界面、微结构、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纳米碳增强体对复合材料塑性变形及织构形成的影响。研究成果提出了“内在构型设计”概念,将其应用于高综合性能铜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利用MWCNTs管壁的剪切/剥离实现了有效调控纳米碳构型,设计和制备了四种纳米碳构型NMCs体系,通过这种内在构型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纳米碳的力学/电学性能强化效率;构建了纳米碳构型与NMCs力学/导电性能的关系。从塑性变形机制、DRX、织构形成、载荷/介质传递、强化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低维纳米构型和界面对MMCs的工艺-界面-组织-性能关系的影响规律,为相关MMCs体系的开发与制备提供工艺参考和理论依据。获奖原因论文结构完整、各章节之间衔接性、整体性和逻辑性较好、有一定的创新性;小论文与毕业论文各章节内容相对应,体现研究的整体性。如何写好论文Q1:什么时候开始写博士论文?A:每年交大会在3/6/9/12月份分别有一次学位评定机会。比如我是准备申请2018年6月份学位,要在五月底之前准备好所有材料(毕业论文、盲审、预答等),盲审一般15-60天,因此最晚也要在三月底前写好毕业论文。给自己预留2-3个月的写论文时间,因此我是在2017年12月中开始写论文的,到写完花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然后从初稿到终稿修改了超过10次,正式完成后已经是2018年4月了,这导致我最后留给盲审和预答辩的时间非常短。一般的话建议扣去盲审和预答辩时间,留至少3个月完成毕业论文比较合适。Q2:如何选题?A:选题真的很重要。交大对于博士毕业要求比较高,对博士研究的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选题上。对于材料等实验学科,我理解好的选题是能够解决一些领域内的难点问题并且能落地到实际应用需求的。应该从大需求、大背景入手(例如载人航天工程、大飞机工程、尖端发动机等),着眼到领域内某一个或几个较小的、连贯的难点上。选题前需要大量的文献积累,对领域研究现状有着充分的认识。当然可以跟一些有经验的人(师兄、导师、领域内知名学者)请教,三思而后行。Q3:写作中的数据来源是?A:对工科生来说,论文所需数据来源于大量的实验;当然也要有充分的文献积累,这体现在毕业论文的绪论部分对本领域的综述以及文章理论讨论部分的旁征博引。Q4:写作过程中主要是跟谁沟通的呢?A:最主要还是自己的导师,导师的意见对于完善我毕业论文的结构方面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当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比如多看以前优博的毕业论文,学习论文结构和逻辑性;向同研究方向的同门请教;与同在写论文的同学交流撰写心得;遇到理论讨论方面的问题可以直接mail问参考文献的大牛作者。Q5:如何修改论文?A:我的毕业论文从初稿到终稿改了差不多十遍。主要是导师提出结构、逻辑性等大方向的意见,我在重新排布修改,在修改的同时对语言等细节加以润色。导师可能不会关注很多细节(细节可能在平时发的paper中已经讨论完了),更多会关注文章的整体性、逻辑性、前后衔接性,所以我导师比较关注论文的绪论部分,因为对读者而言,绪论就能看到论文的创新性、逻辑性、以及知识水平。盲审和预答辩意见也很重要,评审老师也是关注绪论部分、文章的结构与逻辑性。对于理论讨论部分也要求客观深入,在阐述自己理论的同时,多引用已有理论观点,作为佐证、对比和参考。写作时要做到图文并茂,绘图要美观,读者会首先关注到论文的插图部分。可以参考一些顶刊的绘图方式,个人感觉把讨论同一件事情的图汇总在一张大图里会比较好。例图如下:例图↑Q6:写作期间是否遇到困难?如何克服?A:对我来说,写毕业论文其实还好,因为是在之前发表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但我感觉写第一篇paper的时候还是比较困难的,英语写作的不熟练、对机理讨论部分的欠缺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克服过程:阅读大量的顶刊文献,先模仿别人的语言和语法结构,把有用的短语、句子、表达记下来,慢慢由点到面,形成自己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思路;讨论部分,研究文献中相关的各种理论、再联系到自己的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在用更多的实验加以佐证。早点下笔,先形成初稿,在不断语言润色和实验补充,整个发表过程就会比较快。所以说:发论文一定要趁早,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面的发表就会越来越顺,毕业也会比较顺利。如果发表太晚,就会卡在那里,影响心态和毕业进程。给博士朋友们的tipsNo.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Golden time,要在Golden time高效地做最重要的事情。读博和科研是持久战,要持之以恒,不能太急也不要太缓。No.2:拖延是论文的死敌!在写论文和改论文过程中最好要按照既定的节奏来。No.3:要和导师处理好关系。可能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作为学生还是要放平心态、与导师多商量多探讨。No.4:在科研之余做做不烧脑、能放空、不花费很多时间的事情能更好地调节节奏。来源:上海交大研究生 审核:程燃
2020年12月4日,河北省教育厅面向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发布了河北省教育厅关于2018/2019学年度河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的公示。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8/2019学年度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冀教研函〔2020〕5号)要求,经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2018/2019学年度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目前已经完成。经评审,最终确定河北大学《苏雪林楚辞学研究》等共10所院校30篇博士学位论文,为2018/2019学年度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基于自由回忆—再认范式的MPT模型构建及其在有意遗忘研究中的应用》等共26所院校153篇硕士学位论文,为2018/2019学年度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新闻来源:河北省教育厅回复下载关注“奈园”(ID:inaiyuan),回复关键词“河北省硕博论文”,即可下载“2018/2019学年度河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12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学位委员会根据《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陕教规范[2018]9号)《关于做好2020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陕教位办〔2020〕1号),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学位委员会组织开展了2020年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经单位推荐、通讯评议、专家会议评审和厅务会审议,共评出2020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9篇,公示期为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21日。新闻来源:陕西省教育厅回复下载:关注“奈园”(ID:inaiyuan),回复关键词“优秀论文”,即可下载“2020年各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公示名单”文档。
用全力去追,青春太宝贵。没机会,去浪费,趁春光明媚,把一切慢慢体会。今天妞妞带大家认识一位,热爱读书、热衷实践、热心公益的逐梦女孩,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20届优秀毕业生张淑华。张淑华,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7级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2020年1月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英汉语对比与翻译。张淑华在硕士期间,与导师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篇。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知行杯”决赛一等奖,华理一等学业奖学金,华理“花梨青年说”之“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比赛一等奖,华理第二十二届论文年会二等奖,并在全国第十六届语篇分析研讨会上宣读论文,获“优秀主持”证书。专注内心,只争朝夕张淑华谈到:“入学第三天,我们在办公室第一次见到导师吴建伟老师。在谈话中他告诉我们,时间应当比作‘待价而沽’的楼盘,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用在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情上,不可因妄自菲薄而‘贱卖’了时间,更不可无故荒废了光阴。导师的话简短而深刻,总是在我迷茫时,为我指引航向。”浮躁褪去,专注内心。在研究生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张淑华都选择泡在图书馆,阅读文献和专著、整理语料、撰写论文,专注于思考与学习。此外,张淑华还时刻关注国内外学术讲座和动态,并利用周末和暑假时间参加学术会议和研修班,提升学术能力。正如导师的教诲那般,张淑华严于律己,将时间用在了有意义的事情上。学习有方,研究有向乌特勒支大学课堂演讲谈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张淑华认为,研究生教育绝不是本科教育的延伸。本科生更强调“教”,而研究生更强调“学”,研究生阶段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她十分重视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参加研修班、学会和国际交流的方式,开拓学术视野,了解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成果,为自己的研究生涯铺砖筑路。2018年暑假,张淑华参加了胡开宝、秦洪武教授于烟台大学主办的“全国语料库及项目申报研修班”。受语料库研修班学习的启发,她撰写的语料库相关学术论文“语料库视角下《苏东坡传》汉译本中把字句应用及动因分析”获得了2018年度华东理工大学第二十二届论文年会“二等奖”,并在《宁波大学学报》上发表。2019年暑假,她赴荷兰的乌特勒支大学参加“中欧人才计划”项目,期间参与了“英语语言和学术技能”课程学习,深入了解国际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生阶段,张淑华共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当谈到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时,她说:“打磨出一篇优秀论文的过程对我来说意义匪浅、收获颇丰。我们打磨的不仅是阶段内的研究成果,更是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体现。”立足书本,放眼世界暑假实践——采访兰州中川铁路口岸2019年的暑假,对张淑华来说是一场不平凡的“流浪”。她参加了外国语学院“随中欧万里铁路,观丝绸之路福祉”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调研中欧班列对于沿线城市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她和实践团一行先后走访了西安、兰州、重庆等中欧班列沿线重要城市。五天四晚之行,一路上汗水与收获同在。张淑华与项目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了共计16000字的田野调查报告、28000字的调研报告、一本实践活动画册以及大量的问卷数据和访谈记录,并开展了4场实践学习分享会。该项目成果最终在当年上海市“知行杯”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她说:“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无论何时,无论用何种语言,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作为外语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个人,我们的职业规划,不应只考虑这份工作能带给我们什么,而应考虑,作为国家培养的研究生,我们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什么,要有积极投身社会需要,参与国家建设的精神。”国际旅游交易会华理带队负责人运动公益,增彩添色青春上海“公益跑”马拉松研究生期间,张淑华坚持每周三次的体育锻炼,每次跑步约5公里。压力大、心情烦躁的时候她会通过瑜伽来进行自我调整。此外,她也常常参与马拉松等户外活动。她曾参加青春上海“公益跑”活动、杭州三江两岸徒步大会、滨江大道线上马拉松、华理校友马拉松等活动。体育锻炼为张淑华丰富的研究生生活打下了坚实的体能基础。学习之余,张淑华还热衷于参与学生工作以及各类志愿者服务工作。入学伊始,她便加入了校研会宣传部,同时还担任了外国语学院2017级研究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在充实而忙碌的学生工作中,张淑华很快融入了华理。此外,她还多次担任外国语学院“敬老节活动”志愿者、青年家园延吉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大篷车”活动志愿者、“国际志愿者日”志愿者等。丰富的志愿者经历,为张淑华的研究生生活增添了不少亮色。只有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才能战胜人生中的激流,找到那条理想之路,找寻属于自己的奋斗果实。来源: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排版:5小君
来源 | 中外学术情报编辑 | 学术君近期,湖南省公示201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8〕413号)精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201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经过各学位授予单位推荐、省外同行专家通讯评议、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等环节,共评出62篇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经过各学位授予单位自行组织专家评审、校内公示并向省学位办推荐等环节,共评出240篇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确保评审质量,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对评为201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名单予以公示(名单见附件)。本文来源:中外学术情报综合自:中外学术情报,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网http://xwb.hne.cn/gztzgl/wjtz/2666303.shtml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前段时间,湖南省教育厅公示201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根据单位推荐、省外同行专家通讯评议、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等环节,此次湖南省共评选出了302篇优秀论文,其中62篇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40篇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通过该名单可以看到,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皆有多篇入选。具体名单如下:祝贺上述获奖的同学们
NATURE子刊一作论文、3篇SCI论文、5项发明专利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敢于探索未知,勇于开拓创新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学术力量影响身边人他是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党员2019级硕博连读研究生金滔人物名片:金滔,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中共党员,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论文一篇(影响因子12.121),这也是我校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成果首次发表于该刊物,EI检索会议2篇,参加2018年IEEE ROBIO会议并作汇报,申请发明专利5项,另有多篇论文在机器人顶级期刊审稿中,获得2020方姚自强奖、2020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获得东洋电装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并已获得2020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资助。始于热爱,化兴趣为动力,因不懈出成绩2017年,金滔考入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软体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和柔性感知技术。“科研小白做研究其实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有时还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当时,导师让金滔做仿海马尾柔性机构设计,为了更直观了解生物结构,他从网上买来了海马干,不料却被热情的客服加微信安利煲汤方法。努力耕耘、厚积薄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篇从“煲汤”开始的论文,在研一暑假全部完成。正是这种探索未知的热爱和兴趣,开启了金滔的学术生涯,坚定了他在科研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决心,2019年下半年他通过硕博连读正式开始攻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科研路上不光有风景,坐得住冷板凳,才不会错过后续的美景”。金滔的科研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第一篇论文完稿后,经历了两次大修,大半年后才最终被接收。“记得那时快过年了,我趴在地上调试样机,那个场景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坚持不懈,不断突破自己,立足眼下,全力以赴解决困难和问题。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节奏,但在科研方面金滔没有丝毫松懈,在翻看文献时,他有了一个很好的想法,然而没有实物很难验证,于是他主动和老师商量,购买并改造了一台3D打印机,克服困难,在家中完成了结构设计和制造工作。返校后,这个想法很快成文,目前已在顶级期刊投稿中。成于团队,深受恩师支持,敢探索出真知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金滔在上海大学快速成长的关键。他所在的智能结构与共融机器人实验室主要由田应仲、李龙、袁光杰几位老师管理,研究方向主要有:柔性机器人与智能感知、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测量、可变飞行器及微纳制造技术等。课题组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在疫情期间,课题组主动担当,争分夺秒地研制了可代替人工作业的智能消毒机器人。为了培养学生的学术视野与交流的能力,老师鼓励同学们参加IEEE ROBIO、ICRA等国际会议,金滔、赵胤君、汪田鸿等人均在会议上作过论文汇报。在学校与学院的支持下,学生还走出国门,开启课题组研究生海外访学新模式,优秀学生被分批选送前往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访学。金滔所在的课题组,不仅有两周一次同方向小组会,还有每周一次的大组会。每周的大组会,增加交叉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学术交流的能力。课题组和团队的支持,让金滔敢于创新、敢于尝试。2019年,金滔获得了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三个月访学的机会。“当时刚转了新方向,走了一些弯路,大半年都没产出,我还有些不自信,担心会浪费这三个月。”金滔告诉记者,最终还是在李龙老师的鼓励下,他下定决心跨出了这一步。“三个月看似很短,但每天都能量满满,我想着既然来了就多学点东西带回去”。在新加坡的时候,金滔每天7点起床,晚上10点多回宿舍,利用这段时间快速学习新知,并得到了合作导师李正国教授的认可。“三个月想要从无到有,在全新的环境里做实验出成果真的很具有挑战性。”提到这段经历,金滔眼睛里有光。他与时间赛跑,随着原定回国期的临近,最后一个重要的系统实验还没完成。“后来我改签了机票,刚好凑了个新加坡百日留学。” 所幸,实验最终在回国前一天完成,这次“百日留学”的成果也最终在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感谢合作导师李正国教授的指导,感谢新加坡课题组的小伙伴陪我一起‘肝’。这种分秒必争的科研经历,是每个科研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乐于分享,感学校之培育,弘学术之良风作为学生党员,金滔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同学服务、为集体助力,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历感悟能够帮助到同学们。他不仅是校级研究生“红色学讲团”的成员,还在学院学风建设季的系列讲座中,三次作为主讲人向不同群体分享自己的科研感悟,讲解柔性机器人的研究背景、不同类型的柔性机器人以及柔性机器人的重点难点。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他解答了同学们在科研路上遇到的困惑。“有重点地阅读文献,多思考,求真学问。”当面对同学提问怎样才能获得科研灵感时,他如是答道,“结合专业知识,对身边的事物时刻保持好奇和联系,敢于去尝试,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在科研路上收获的经验,希望与大家共勉。”转眼间,如今已是金滔同学在上海大学学习的第四年了,目前他已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年后将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相信他将取得更加优秀的成果,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在 “追卓越、创一流”的发展历程中上大学子行走在自强不息的科研之路上在弘扬和践行上海城市品格的路途中上大学子展现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我们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求实创新,与时俱进臻于学术,不负韶华来源:上海大学 撰稿:王佳寅、毛楷心来源: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照片由受访人提供
TOP前言“TOP大学来了”小编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成立于1981年,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学会,自2011年起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每年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不超过10篇,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最具权威的博士论文评选。今天大家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国内高校近五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入选情况把!“TOP大学来了”统计了近五年来国内各高校优秀博士论文入选数量,供大家参考。01清华大学位列榜首“TOP大学来了”小编从统计来看,从2016年~2020年这五年间,清华大学有8篇博士论文入选,位居高校榜首!在本榜单中,清华大学是唯一一所每年都能获奖的高校,其中2016年位3篇、2017年位2篇,2018~2020年各有1篇博士论文获奖,数据极为华丽,说明清华的实力极其雄厚!南京大学有4篇博士论文入选,位居高校第二位,其中2019年有2篇优秀博士论文入选,也是除清华外,唯一一所一年间有2篇优秀博士论文入选的高校。紧随其后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各有3篇博士论文入选,并列高校第三位!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在五年间均有2篇博士论文入选,并列高校第六位!除此之外,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均有1篇文章入选,并列高校第十四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都有着不错的成绩,国科大的背景极为强大。在入选2篇及以上博士论文的高校,除了国科大外,南京理工大学是唯一的非985高校,南理工在其特色学科“模式识别”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02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实力强劲“TOP大学来了”小编从统计来看,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科虽然规模小,但精度很高,除了清华外,南京大学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优秀博士论文获奖数量上超过其他高校,实力强劲!近五年,“华五高校”中各高校入选的博士论文数量成“金字塔”结构排列,南京大学位居“塔尖”,有4篇博士论文入选,排名第一;上海交通大学有3篇论文,居第二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2篇博士论文入选,排第三;复旦大学有1篇论文,排名第四。TOP大学来了(ID:topuniversity) 审核、撰稿:TOP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