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在复旦大学揭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签署协议,共建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研究院院长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担任。研究院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复旦大学共同建设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进行系统化建设,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旨在发挥复旦大学整体优势,整合上海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汇聚全球菁英,面向建设上海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核心要求,聚焦上海和国家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领域重大问题,构建“全链式”技术共享平台,为上海和全国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人才储备、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近期,研究院将边建边研,主要核心骨干已投入到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和科技重点研究中,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贡献智慧。下一阶段,研究院还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上海全市优势科研力量,全链谋划从发现、预警、检测、诊治、预防的“重大突发传染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防控体系”。(总台央视记者 王殿甲)(编辑 胡月)
今天揭牌成立的“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复旦大学共同建设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进行系统化建设,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研究院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生物安全为己任,旨在发挥复旦大学整体优势,整合上海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汇聚全球菁英,面向建设上海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核心要求,聚焦上海和国家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领域重大问题,构建“全链式”技术共享平台,为上海和全国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人才储备、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建设成为国内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和疫情防控科技指导中心,并努力成为世界顶尖的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综合研究机构,为全球疫情防控和构建生物安全网络作出中国贡献。 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主体,同时作为市级研究平台,由市科委和市卫健委共同加强指导和管理。重点实验室将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防控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聚焦应急响应科技攻关储备和创新成果的临床转化。通过建设,将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病原体检测鉴定与救治中心、临床研究和创新转化平台、以及国际合作交流与人才培训平台,并组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在科技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实现“并跑”或者“领跑”,全面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构建高水平的体现上海特色的传染病防控科技防火墙,保证上海人民的安全、国家的安全,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科技支撑,为上海市建成2025年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文韵 摄像:李刚 编辑:胡琰琦)
11月21日,上海市首家重点智库“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揭牌成立。当日下午,上海市召开新型智库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出席并讲话。会上,上海市首家重点智库“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同时,作为上海市委宣传部支持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一库一策”智库试点建设的一项举措,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签署了“光启书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会议指出,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镇,上海在决策咨询研究和智库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以国家高端智库为引领,市级新型智库为支撑,其他智库为补充的新型智库体系。当前,上海正处于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时期,正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改革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科学决策的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借助智库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撑。会议要求上海全市智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对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高端”标准,把建设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主动对接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需求。此外,坚持“术业有专攻”,突出专业特色,全力打造上海新型智库品牌。会上,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表示,全球城市研究院聚焦“全球城市”这一专业领域,特别是围绕全球城市特定功能和形态(非一般城市)开展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和政策储备。搭建平台做功能,是全球城市研究院一大特色。周振华称,智库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力量,但不能局限于什么都由自己内部人来做,而要成为一个开放型平台。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首先是一个课题研究平台,每年定期不定期课题招标。其次,它是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出版物、研讨会、考察研究等方式,组织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界人士交流。第三,它是机构合作平台,与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并建立中心。此外,它还是青年学者交流平台、国际学者交流平台和国际智库交流平台。周振华说,全球城市研究院旨在形成“小机构,大网络”的基本格局。它的核心层网络,是全球城市指数编制研究团队。紧密层网络,主要是全球城市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成员、特聘专家、首席专家工作室及其团队等。基础层网络,主要是全球城市研究院理事单位、专家库成员及社会专家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 宁宁 李强关键人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再到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都是起草单位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如何抓?抓什么?记者日前采访了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魏陆。谈基础是市场、政府、公众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记者: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使命是什么?魏陆:都是国家战略,京津冀讲究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强调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而长三角所承担的使命是一体化,这是最高水平。记者:为什么长三角要一体化?魏陆:核心是有基础,有可能。因为这个区域市场化程度高、合作基础好。而政府层面,2008年起长三角就实行了决策、协调、执行三级合作机制。可以说,这是“有形之手”“无形之手”、公众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是有需要,长三角地区发展到这个阶段,有些层面,特别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原因,为经济层面,尤其是产业层面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了掣肘。要继续往前走,就必须冲破这些藩篱。谈规划顶层设计最重要,特别注重市场主体的意见记者:长三角一体化,已经形成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魏陆:城市群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间的城市格局、经济基础、协作程度虽不同,但也有可复制的经验可循。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顶层设计。特别是涉及跨省协同发展,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规划,后面无法压茬推进。记者:规划过程有什么特别之处?魏陆:政府层面,要征集三省一市多方多级的诉求和意见,这个工作量是翻倍的。征求意见,我们就做了两次,收到的268条反馈意见绝大部分被采纳。除了省级层面,我们还积极对接地市政府,毕竟规划落实要落到他们头上。一体化涉及方方面面,很多工作各方无法立即达成共识。规划过程中,有的事要超前谋划,比如5G先行先试、城际市域铁路网规划;但是有的事情也不能一蹴而就。《行动计划》包括32项重点合作事项,300多个具体任务,有的四方并不能完全达成共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坚持一个原则,有共识的事情就具体写,尚需协调的,比如太浦河后续工程,就写清原则,在探索中推动落实。在规划的编制上,我们特别注重市场主体的意见。因为规划这事儿还不能光政府说了算,我们进行各种制度设计,最终也是为市场要素流通打通堵点。让企业在长三角一体化问题上充分发声,表达各自的利益,以保证一体化的思路和方案从最初设计开始就符合市场规律。谈落实从小处着手,先闯出一条路记者:一体化最大的难度在于不破行政隶属、但要打破行政边界,怎么啃“硬骨头”?魏陆:反观长三角探索一体化的进程,会发现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分步实施的。我们在面上做好顶层设计,也有专题组,实践中又从小处着手。与其把一个个问题想清楚,不如先闯出一条条路。一方面,小才有着手点,小才有突破口。《规划纲要》正式实施以来,我们打通了不少断头路,打通沿海、沿江等交通大通道,实现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建了一批合作产业园区……目前能突破的都在紧锣密鼓推进;财税分享、生态管理、深度的公共服务政策,也在逐步探索。啃“硬骨头”不能一蹴而就。在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磨合交流创新,相信对“硬骨头”的解决也有促进作用。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丹)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指示。科创中心建设五年来,上海也吸引了国内外大批高水平创新基地建成。今天下午,又一高水平创新基地在上海徐汇区正式“落户”——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和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正式揭牌。未来,该研究院将把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研究能力扩展到上海,以创新合作模式推动政府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上海各行业的加速发展。与此同时,由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和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联合打造的首期人工智能高阶人才培训班正式开课。图说:揭牌仪式现场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上海良好环境吸引研究院“落户”其实,在2018年9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微软公司就已经和徐汇区人民政府、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宣布成立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和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三方将合作加速人工智能研发落地,推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创新,加强高精尖人才引进与培养。微软亚洲研究院于1998年在北京成立,是微软公司在美国以外设立的规模最大的研究机构。为何会选择在上海开设新的研究院?“上海市在载体、政策和项目等多方面,都为企业创设了良好的落地环境。”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告诉记者,一方面,上海一直致力于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各行业的升级和转型,这恰好也是微软公司及微软亚洲研究院着重发展的领域之一;另一方面,上海也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微软亚洲研究院和上海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都保持着良好的研究合作关系,特别是与上海交通大学在研究合作、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最后一公里”的创新研发洪小文介绍说,微软和上海渊源颇深。微软上海分公司落户徐汇区已经近20年,2010年上海紫竹高新区的微软上海研发中心也启用,数百人的技术团队从事着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2014年微软Azure公有云落户上海浦东,同年微软Xbox工厂落户上海自贸区,2016年微软又将全球第8家微软创投加速器设立在上海徐汇区。2019年5月15日,由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携手实验室合作伙伴张江集团在浦东新区打造的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正式启用并投入运营,首批30 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初创公司入驻。未来,上海的研究院和人工智能创新院,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洪小文说,“如果说,研究院从事的是基础研究,那么,创新院有两大使命,一个是着力进行人工智能在各行业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创新研发,另一个是加强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培养。”据了解,创新院将成为人工智能创新落地的工作空间和开发平台,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转化到实际应用中,推动金融业、制造业、零售业、物流业等各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致力于展开多层次、实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培训培养,构建人工智能基础平台,聚焦人工智能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行业应用落地。今天开课的人工智能高阶人才培训班,就是创新院人工智能人才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期培训班将历时三个月,内容涵盖基础性课程、应用与实例、动手实践等,洪小文博士为学员讲授了“开学第一课”。
2019年1月,上海市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获批加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标志着研究院分析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在仪器共享、产学研合作及研发基地资源共享等领域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共有64家机构提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上海市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加入该平台后,将开展仪器设备对外租用服务,并将以此为基础,开展原型化设计服务,满足分析技术集群企业客户的定制化需求。2018年4月,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在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正式成立。经过短短半年时间,研究院已搭建起一个集高端仪器设备共享、原型化创新辅导、实验管理培训等多方面服务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分析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提供大型仪器设备17台,配套辅助设备27台,其中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开展有机小分子、生物分子的定量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开展复杂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用于医疗试剂盒及其他非标件模型开发阶段的工业级高精度3D打印机;用于电路板断线及材料内部缺陷检测的微焦点X射线透视装置;用于线路板、零部件、材料等微观分析样品制备的精密切割机、真空冷镶嵌仪、自动研磨抛光机等。研究院已经组建了一只专业技术团队,将为使用共享仪器平台的客户设计实验方案。此外,一支原型化设计辅导团队也在组建中,未来将为集群内有需求的企业提供原型机设计辅导、软件设计优化、数据库支持等服务,极大地加快创新团队的产品研发及工程化进度。此外,在硬件设施方面,研究院已装修了2500平方米的一期办公及实验空间。规格多样的办公室、功能齐全的公共实验室和精密仪器室、现代化的多媒体会议室,可基本满足分析技术领域初创企业的研发需求。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将不断完善分析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面向分析技术行业内的各类需求方开放。相信在与企业、研发团队的合作和交流中,上海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将迎来国内分析技术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与突破,引领中国分析技术与仪器相关领域的发展创新。延伸阅读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自2004年7月正式启动运行,致力于建设涵盖科研机构、仪器设施、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科技人才、试验基地等的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为广大用户提供研发设计、工艺开发、中试孵化、检测测试、政策咨询、公益培训等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
上海市被称为东方明珠,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市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上海还是我国先进制造业之都、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作为我国最富裕的长三角经济板块的龙头,上海更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一个科技创新高地。上海聚集了一大批的国家级的科研院所,这些科研院所涉及航天卫星、舰船动力、生物医药、大飞机、计算技术等各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你知道中央驻上海的科研机构实力有多强吗?今天小鹏就给大家分享一下。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研究所之一。所本部职工1400人左右,32所是国内唯一的覆盖自主基础软件、嵌入式系统及网络通信关键芯片、计算机产品线的专业研究所。32所自成立以来,创造了我国计算技术发展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被誉为“神算所”;32所孕育出中国第一家IT上市公司——华东电脑,被誉为上海IT人才的“黄埔军校,获得过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又称为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创建于1963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一一所是一个具有57年历史的舰船动力研发机构和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具实力的国家级舰船动力研发基地。研究所拥有柴油机及动力系统、电气及自动化系统、能源装备及工程、分布式供能与新能源服务、海外业务等七大战略业务,业务涉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员工2000余名。3,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计研发中心,担负着中国民用飞机项目研制的技术抓总责任,承担着飞机设计研发、试验验证、适航取证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任务,是我国最大的民机研发中心,现有员工3500余人。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为中国民机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曾成功设计了中国第一架大型干线客机——运10飞机;与陕飞联合设计了运8气密型飞机等。上飞院承担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新支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以及CR929中俄远程宽体客机的设计研发任务。4,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现隶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上海公司成立于1949年9月,是国家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血液制品的主要研究机构、生物制品产、学、研、销一体的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前身为上海生物制品厂,由卫生部直属领导。目前,中国生物上海公司主要产品为预防用生物制品。长期以来承担并完成国家"863"、"973"、"传染病重大专项"攻关项目等几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任务,获得科研成果1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主要从事航空电子综合技术研究,军民机航空电子、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及产品研制,。上电所作为中航工业旗下承担飞机“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研制的重点科研单位,全所从业人员2600余人。在航空电子系统综合、座舱显示控制、核心处理、无人机一体化控制、无线电通信导航、工程与制造等专业技术领域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效促进了国内第三、第四代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以及民机产业的快速发展。6,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又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非盈利事业单位,其前身是1999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联合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卫星创新院现有两个园区,浦东张江园区和临港卫星研制基地,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已成功发射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等61颗卫星,已成为我国科学卫星领域的主力军。7,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是我国通信领域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所,前身为1957年邮电部批准成立的上海电信研究所,1966年更名为“邮电部第一研究所”,现为国务院国资委所属大型企业——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核心企业之一。建所以来,电信一所以电话交换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为基础,历经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取得了150余项国家、部委级科研成果,拥有程控交换、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社会应急通信等专业领域30余项值得自豪的国内“第一”。8,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又称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于1977年建所,隶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五十所在普陀区、松江区拥有三个所区。其中,五十所现有职工1300余名,下属八个科研生产部门、三家产业化公司。建所以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进步奖490项,获得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授权近300件,形成了军工电子、电力电子、市政电子和安全电子四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战术通信技术、微波与探测技术,为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猜图:这是上海哪个标志性的建筑?除了我们提到的8个来自上海市的优秀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之外,你知道上海还有哪些重要驻沪的科研院所吗?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欢迎大家关注小鹏财经。
据上海市徐汇区纪委监委消息: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夏德祥涉嫌严重违法,目前正接受上海市徐汇区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来源 | 上观新闻编辑 | 王菁推荐阅读你点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点分享点点赞
来源:澎湃新闻原标题:绿色金融全球瞰|胡冬雯:上海将鼓励企业开展ESG信息披露3月27日下午,来自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上海环科院的四位嘉宾做客“绿色金融全球瞰”第一期沙龙,共同展望“十四五”绿色金融发展。与会嘉宾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详细解读了绿色金融现状及发展前景。绿色金融已驶向发展的快车道。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再次强调了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涉及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转型、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气候投融资、绿色保险、绿色交通、国际合作等低碳经济发展议题。为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澎湃新闻将与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绿色金融全球瞰”系列沙龙,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代表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聚焦绿色金融,共话低碳发展。以下为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低碳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胡冬雯的演讲全文:大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能够被我们李老师请到这边,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学习的心得。今天听了王院长和何主任的报告,获益良多。我本人来自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我们院的定位,主要是做政府决策支持的,聚焦在上海本地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话题。上海已初步实现绿色发展今天想围绕绿色金融说点事。由于我个人一直在环保领域工作,对金融领域接触较少,所以在绿色金融方面并不能算专业。但我在环保领域工作了近20年的时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参与了上海的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的生态环境规划编制工作,这个历程当中我能感觉到绿色金融这个词语怎么样从一个概念到一个话题,从一个话题变成一个氛围,今天又从一个氛围可能要衍生出许多相关的政策。十三五末期,绿色金融的火苗就突然旺盛起来,特别是在上海,十三五的时候提出了要打造全球的金融中心,当时都没有提绿色金融,但是在十三五末期由于外部压力和本身的自身发展的水平阶段影响,有人提出作为一个国际金融城市,绿色金融没有被摆到一个核心的位置,这个说不过去,所以当时我们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很多的课题,去研究上海怎么样在绿色金融上面下功夫,去挖深挖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又发现我们这些做环保的人都是不懂金融的,以前我们在开会的时候,环保系统环保部门跟金融部门从来碰不到一起,但现在每次开会都在一张桌子上讲话,所以这个是我深有体会的一个感觉。这是第一个想和大家分享的心路历程。第二个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李老师给我出的题目,叫做十四五期间上海的绿色金融它的形势是怎么样子,首先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上海的生态环境发展的总体形势。目前,我们正在编制上海市的十四五的生态环境规划,基本上大的调子都已经定了情况下,我觉得今天可以给大家分享几个大方向。上海在十三五期间,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很多的从环境质量到绿色发展的改变。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方面:第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比如大家可以切身体会到的空气质量,上海空气质量就差一点点就可以实现全面达标了,在十三五期间全市三千多条中小河道已经全部消除了黑臭,政府部门投入了非常大的决心去推动全要素环境质量改善的解决。同时我们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开展并建成垃圾分类体系的城市,目前来说垃圾管理在全国还是保持一个比较领先的地位,这个也是全社会环境治理的难点工作,在十三五把它做成了。所以说,从整体而言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实际上是得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改善;第二个方面是初步实现绿色发展。什么叫初步实现?刚才何主任这提到绿色金融里面那些经受审慎性评估的行业,十三五期间很多行业在上海都整体淘汰掉了,特别是像平板玻璃、电解铝、皮革揉制这几个行业;还有能源结构,因为大家知道上海不像北京这样完全靠外来电来供给能源,上海大部分的能源是靠本地的能源支持的,上海的煤炭占消耗占比在十三五期间从37%下降到了31%,在十四五会有进一步的下降需求;在建筑方面,上海的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在全国是走得非常前面的,目前要求全部的新建建筑全部要使用装配式建筑,50%的建筑要实现绿色建筑这样一个非常有志气的目标。综上所述,总结成“初步实现绿色发展”这几个字。第三个方面是基本启动了环境治理体系和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这个事情是去年国务院两办发的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指导意见里面提出的。建设体系里面涵盖什么内容,包括政府的职能、社会机构的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以及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制度设计,都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里面得以体现。所以,在这三个大的基本面格局下,十三五期间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提升的。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初步建成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对十四五来说,上海面临的一个生态环境总体发展趋势是什么情况呢?目前来说我们总结了三个基本趋势,可以用三个新来概括:一是新变局,什么样的新变局?上海是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上海要面临外部大的经济格局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在疫情常态化管理下的复杂局势。还有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带来的一个不稳定性,也是一个长期影响我们开展环境管理决策的因素,这叫新变局。二是新阶段,十三五我们解决了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还是有很多存量问题存在的情况,比如一些传统的污染问题,pm2.5和富营养化的问题,在上海并没有得到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我们每年还是会有一些重污染天气的出现,我们的空气质量还没有实现全面达标。同时,一些新型的污染问题也在凸显,特别是臭氧污染问题,大家可能觉得空气好像能见度变高了,雾霾的情况减少了,空净不用开了,实际上到夏季的高温天气的时候,臭氧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凸显,另外包括持久性有机物、环境激素等问题,都是在环境治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会去关注的问题,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新型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有就是今年特别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问题,如何去协同污染治理和碳达峰,是十四五要面临的新阶段的问题。我们把新阶段的这些问题就统称作是新旧交织、多领域重叠的复杂性的趋势。三是新要求,因为上海在全国来说是城市的龙头,面临国家很多的战略性的部署,特别是现在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长江大保护,还有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建设,都是大的国家战略。如何去应对这样的一个大的格局,这是我们说的新要求。从三个“新”延伸,整的十四五的基调还是比较明确的,跟我们十三五的站位有比较大的区别。十三五我们还是讲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最严格的标准来进行污染防治。但十四五整个的基调不再去强调说污染防治攻坚战要继续打下去,要深入打得更好,我们追求深层次的进步,叫做绿色发展,所以十四五的一个主要调基,就会从污染治理转向绿色发展。从具体目标来看,总结下来可能就是两稳定两初步,三达两保两提升。两个稳定的第一个是生态环境改善趋于稳定,第二个是生态环境功能稳定恢复。两个初步的第一个叫做初步实现以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个是第一个初步。第二个初步叫做初步建成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三达,第一个叫做上海的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第二个是水环境质量基本达标,第三个是碳排放总量力争达峰。两保的第一个是近岸的海水的水质要保持稳定,第二个是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两提升是指受污染耕地、地块安全利用率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提升。胡冬雯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低碳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发展绿色金融,上海有天然禀赋以上基本给大家分享一下十四五上海的生态环境的发展的趋势。然后就想谈一下如何在上海十四五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中,找到绿色金融的角色。实际上在十四五整个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中,绿色金融是必不可少的。前两天我们上海吴青副市长在接受新华社采访的时候,对上海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做了非常明确的表达,上海会在十四五做怎样的部署,为什么上海在绿色金融上面一定要去推,而且是力推。首先,上海本身是有天然的禀赋,上海对于自己的定位是金融中心,拥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记得去年年底发布的世界金融中心指数里面,上海排名第三,超过了东京,从全球来看也是有可观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上海的金融市场交易十分活跃,去年一整年,上海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额要达到2275万亿元,整个交易总额要占到到全国投融资总额的88%。其次,上海是一个非常外向性的城市,有很好的对外合作基础。举例来讲,今年上海交易所跟联合国签署了可持续交易的框架,首先代表我们国家出去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表态。另外,上海本身云集了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目前在沪外资金融机构有30%是外资机构。这些机构有比较先进的企业文化,在绿色金融和ESG的实践方面。第三,在碳金融方面,上海在全国来说还是非常有地位的。上海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当时是全国成立的第一个基于环境交易的平台,后来作为上海本地的碳交易的一个主要承载平台,今年国家已经明确了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来承接全国碳交易运转。这件事情会给整个碳金融在上海聚集带来非常大的利好。所以,在这三大禀赋下,上海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还是很有优势。金融机构迫切需要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结果我这边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表,去年国务院两办发表发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指导意见以后,近期可能会出台一个落指导意见的三年行动计划,是针对2021至2023年的重点任务。对上海来说,去年也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里面有28个重点任务,其中有9个跟绿色金融有关系。我给大家分享一下这几个相关任务:第一,要制定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上交所这边对上市公司一直以来都是要求是披露的,但是做的并不好,去年出台一个上市公司的强制披露的管理办法后,从主管部门来说,会对信息披露的的执行情况做监管,从而牵涉到企业是不是因为信息披露做不到位而受到信用评级的惩处,会对那些不开展信息披露的企业有很大的一个制约作用。第二,推出上海市企事业单位环境信用评价实施办法。我们跟很多金融机构打交道,包括人民银行上海总行,他们一个非常迫切的需求就是需要得到环保信用评价的结果,可以运用于开展业务指导工作。这个东西国家层面也在研究出台,上海也会跟国家同步研究,主要是来对接金融机构的一些需求。第三,污染强制责任险的落地。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出了试点办法以后,上海当时没有参加试点,但上海已经有两个污染强制责任险了。一个是船舶污染责任险,我们对所有的过境船只都要求买保险,是强制性的污染责任险,对水上船只污染进行保障托底。还有一个是危化附加险,上海所有的危化品生产存储运输企业,在安全部门强制买危化险的基础上,还必须再买一个附加险,附加里面是包括了第三方环境污染险。所以说,实际上上海强制污染责任险一直是存在。今年生态环境部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我们也已经看到征求意见稿,可能会牵涉到更大范围的强制投保内容,这将会对我们整体的绿色保险形势会带来很大的推动。第四,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这个可能是迄今为止,上海唯一由财政部门发起的绿色基金。这个资金是要求在2022年之前建成,主要支持土壤调查、修复、再利用等资金需求。土壤污染和土壤修复这件事情,在整个的环保行业里面是一个资本量非常巨大的行业。所以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解决土壤的治理需求上面的一个资本紧张的情况。第五,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试点,这个是上海非常有特色的一件事情。上海是第一个开展全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的城市,2013年就开始试点了。上海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因为上海就是一个总部经济非常发达的地方,它对产业的辐射力,特别是对长三角产业的辐射力十分明显。最近大家比较关注棉花的事情,这也不是第一次了,这种基于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事情跑出来,上海是逃不掉的。为什么要做自己的绿色供应链,就是为了将这些生态环境的话语权掌握在我们国家自己手里面,不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政治比较动荡的时候,被外国有心人士利用我们的环境问题去钳制经济发展权,所以这个事情国家非常重视,也是赋予上海的很大的寄望。第六,开展环保领跑者制度建设。刚才何主任也提到了,十四五的国家的规划纲要里面提了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其实环保领跑者也在我们的十三五的规划纲要里面提出过,但是始终没有做起来。所以这个是在十四五期间会去做的。为什么它跟绿色金融有关系,环保领跑者制度的配套政策最后会落地在金融金融政策上面。第七,搭建长三角的绿色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长三角一体化这个事情已经比较明确了,是国家到地方特别重视的一个事情。目前我们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叫绿色技术银行,绿色技术银行本身是一个辐射长三角,让技术成果转化和金融挂钩的一个平台。第八,刚才说的碳排放交易系统,我这边再多啰嗦几句,目前我们碳排放的交易系统放在上海,但是配额的登记和最后的清算放在了湖北。这也体现了国家对碳交易体系建设的定位和想法。上海的目标除了做全国碳市场交易的这样的平台以外,还会大力发展CCER市场,特别是基于普惠型碳金融制度的平台域。最后就是落实到整个绿色金融体系,人民银行、银保监、金融机构都非常关注如何打造出整个服务于十四五绿色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上海将鼓励企业积极开展ESG信息披露目前上海正在编制十四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规划里面提出的三个和绿色金融相关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创新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碳中和领域倾斜,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开展ESG信息披露。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研究和制定,加强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创新。二是激发绿色金融市场活力。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鼓励金融市场发展绿色股票指数、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债券等。三是优化绿色金融支持政策。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完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等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支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作用,促进长江经济带沿线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我给大家交流自己工作当中得到的一些讯息,本人也是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对上海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一些好的想法。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报讯 据上海市徐汇区纪委监委消息: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夏德祥涉嫌严重违法,目前正接受上海市徐汇区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潇湘晨报综合【来源:潇湘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