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奔跑吧,2020! 丨 张江科学城实验动物“守护者”:动物不休假科研不停歇七围八围

奔跑吧,2020! 丨 张江科学城实验动物“守护者”:动物不休假科研不停歇

图说:上海市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来自百济神州的中国原创新药——抗癌新药新型强效BTK抑制剂,在美国获批上市;三生国健自主研发生产的中国首个自研人源化抗CD25单克隆抗体,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出首张处方;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预充式融合蛋白注射液,已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新药生产申请;博芮健制药在研的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BrAD-R13,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成为全球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小分子TrkB受体激动剂,拟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里,位于张江科学城的张江药谷有点“红”,各类原创新药的亮相速度不断“爆表”。然而,在这背后有一支默默无闻的科研团队,几乎永远无缘闪亮的成果发布台,却是各类新药研发永远绕不过的重要一环。他们就是来自上海市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一群不仅要围着各类生物医药科研转,还要围着实验动物转的科研人员。只要科研实验不停歇,实验动物不休息,他们办公室的灯光就不会熄灭。图说:不辞辛劳照顾”小伙伴“上午9时,喂食一次;水温28摄氏度,PH值7……虽然是周末,位于金科路3577号的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斑马鱼室里,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依然按部就班准点做着记录,林金杏就是其中的一员。“上午9时,下午3时30分,每个鱼箱各喂一试管液体饵料。”操作完,她回身在记录本上,一丝不苟地记录下各项监测数据。这个工作看上去很简单,却事关实验动物的健康状态能否一直保持在高水平,这对于生物医药基础研究,药效机理和毒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她坦言,“其实,鱼儿十天半个月不喂,它们也不会死,外人根本看不出来。但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践行科学精神的就是日复一日的枯燥不变,严谨细致。”“斑马鱼,作为一种优良的低等脊椎动物模式生物,优势众多。首先斑马鱼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终日与千余条斑马鱼为伴,林金杏并不觉得乏味,如数家珍谈起了“小伙伴们”:别看它们是无脊椎动物,但是和人类基因组的相似度超过87%。71%的人类基因可以在斑马鱼基因组上找到同源基因,因此可以利用斑马鱼为工具进行人类疾病的病理学研究……”每次做实验前,科研人员都很尊重“小伙伴们”,严格遵守各项“动物福利”要求。只见,林金杏先在量杯中倒入二三十毫升麻醉药水,然后轻轻放入一条小拇指大小的斑马鱼。等到确认麻醉药效发挥后,才将斑马鱼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认真开始相关实验。而在中心的模式生物大楼里,用于药物毒理试验的小白鼠和基因工程研究的小黑鼠,也同样被科研人员“7*24”小时地精心照料着。一间间高等级清洁度的动物房,就像实验小鼠的“迷你医院”,实验小鼠在这里接受基因工程研究。而它们的医护人员,也就是实验动物研究人员,则终年忙碌着。“实验动物从不逢年过节,吃喝拉撒也不分双休日,所以实验室里从来都是365日不间断的轮班制。如果碰上有科研实验,全体科研人员都得在岗,两三个周不休息是常事。“中心模式生物部部长沈如凌说。图说:“无名英雄”支撑科创建设饲养出符合高水准的实验动物,对于人类的疾病研究太重要了。实验动物就像一位位“无名英雄”,“代”人患肿瘤、白血病、糖尿病、肝炎等疑难杂症,或出现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痛觉异常、药物成瘾等行为异常。利用这些“小鼠病员”或者”斑马鱼志愿者“,科学家可以研究各类疾病的发病机制,研发各类新药或新疗法,完成各类药物毒副反应实验等。如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正在聚焦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三大重点领域,实验动物更要支撑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药物研发,以及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创业。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主任范春告诉记者,新药研发进入临床前的所有实验,几乎都离不开实验动物。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年产约100万只实验小鼠,是支撑国内生物医药发展十分重要的实验动物市场“平衡器”。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除了围绕实验动物不断创新之外,也在积极寻求与人工智能、类脑研究等前沿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例如,张江科学城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发展优势明显,利用实验动物尝试“强强融合”的技术创新正在开展,一系列将AI类脑的相关研究,正在这支“白加黑”持续努力的实验动物科研团队中悄然布局。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挈之百围

张江科学城实验动物“守护者”:动物不休假科研不停歇

原标题: 奔跑吧,2020! 丨 张江科学城实验动物“守护者” :动物不休假科研不停歇图说:上海市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来自百济神州的中国原创新药——抗癌新药新型强效BTK抑制剂,在美国获批上市;三生国健自主研发生产的中国首个自研人源化抗CD25单克隆抗体,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出首张处方;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预充式融合蛋白注射液,已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新药生产申请;博芮健制药在研的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BrAD-R13,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成为全球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小分子TrkB受体激动剂,拟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里,位于张江科学城的张江药谷有点“红”,各类原创新药的亮相速度不断“爆表”。然而,在这背后有一支默默无闻的科研团队,几乎永远无缘闪亮的成果发布台,却是各类新药研发永远绕不过的重要一环。他们就是来自上海市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一群不仅要围着各类生物医药科研转,还要围着实验动物转的科研人员。只要科研实验不停歇,实验动物不休息,他们办公室的灯光就不会熄灭。图说:不辞辛劳照顾”小伙伴“上午9时,喂食一次;水温28摄氏度,PH值7……虽然是周末,位于金科路3577号的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斑马鱼室里,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依然按部就班准点做着记录,林金杏就是其中的一员。“上午9时,下午3时30分,每个鱼箱各喂一试管液体饵料。”操作完,她回身在记录本上,一丝不苟地记录下各项监测数据。这个工作看上去很简单,却事关实验动物的健康状态能否一直保持在高水平,这对于生物医药基础研究,药效机理和毒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她坦言,“其实,鱼儿十天半个月不喂,它们也不会死,外人根本看不出来。但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践行科学精神的就是日复一日的枯燥不变,严谨细致。”“斑马鱼,作为一种优良的低等脊椎动物模式生物,优势众多。首先斑马鱼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终日与千余条斑马鱼为伴,林金杏并不觉得乏味,如数家珍谈起了“小伙伴们”:别看它们是无脊椎动物,但是和人类基因组的相似度超过87%。71%的人类基因可以在斑马鱼基因组上找到同源基因,因此可以利用斑马鱼为工具进行人类疾病的病理学研究……”每次做实验前,科研人员都很尊重“小伙伴们”,严格遵守各项“动物福利”要求。只见,林金杏先在量杯中倒入二三十毫升麻醉药水,然后轻轻放入一条小拇指大小的斑马鱼。等到确认麻醉药效发挥后,才将斑马鱼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认真开始相关实验。而在中心的模式生物大楼里,用于药物毒理试验的小白鼠和基因工程研究的小黑鼠,也同样被科研人员“7*24”小时地精心照料着。一间间高等级清洁度的动物房,就像实验小鼠的“迷你医院”,实验小鼠在这里接受基因工程研究。而它们的医护人员,也就是实验动物研究人员,则终年忙碌着。“实验动物从不逢年过节,吃喝拉撒也不分双休日,所以实验室里从来都是365日不间断的轮班制。如果碰上有科研实验,全体科研人员都得在岗,两三个周不休息是常事。“中心模式生物部部长沈如凌说。图说:“无名英雄”支撑科创建设饲养出符合高水准的实验动物,对于人类的疾病研究太重要了。实验动物就像一位位“无名英雄”,“代”人患肿瘤、白血病、糖尿病、肝炎等疑难杂症,或出现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痛觉异常、药物成瘾等行为异常。利用这些“小鼠病员”或者”斑马鱼志愿者“,科学家可以研究各类疾病的发病机制,研发各类新药或新疗法,完成各类药物毒副反应实验等。如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正在聚焦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三大重点领域,实验动物更要支撑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药物研发,以及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创业。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主任范春告诉记者,新药研发进入临床前的所有实验,几乎都离不开实验动物。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年产约100万只实验小鼠,是支撑国内生物医药发展十分重要的实验动物市场“平衡器”。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除了围绕实验动物不断创新之外,也在积极寻求与人工智能、类脑研究等前沿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例如,张江科学城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发展优势明显,利用实验动物尝试“强强融合”的技术创新正在开展,一系列将AI 类脑的相关研究,正在这支“白加黑”持续努力的实验动物科研团队中悄然布局。

金芒果

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两项新冠疫情研究入选

中新网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13日发布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共有8个知识创新类和2个技术创新类项目成果入选,其中包括“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解析及两个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新冠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这两项新冠疫情研究。最新出炉的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具体内容如下:——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虫的群聚信息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鉴定到一种由群居型蝗虫特异性挥发的气味分子4-乙烯基苯甲醚(4VA),并从化学分析、行为验证、神经电生理记录、嗅觉受体鉴定、基因敲除、野外验证等多个层面证明4VA是飞蝗群聚信息素。实验室合成的低剂量4VA能够吸引到大量野生蝗虫种群。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群聚成灾的奥秘,还被认为是昆虫学和化学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世界蝗灾的控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提出的基于昆虫化学感受操控的4种防治策略被认为是未来害虫绿色防控的新方向。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自然》配发编者按和专门评述文章,F1000Prime评价推荐系统给予最高推荐。进展一:飞蝗群居型与散居型蝗蝻(幼虫)。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供图——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解析及两个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新冠病毒的主蛋白酶在病毒生活周期中起关键调节作用,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药物靶点。上海科技大学等单位组成抗新冠联合攻关团队,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新冠病毒关键药靶主蛋白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这也是世界上首个被解析的新冠病毒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阐明了抑制剂精确靶向主蛋白酶的作用机制;发现依布硒和双硫仑等老药或临床药物是靶向主蛋白酶的抗病毒小分子,且二者已被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II期试验,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上述成果为抗新冠药物的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进展二:新冠病毒主蛋白酶(红色)与抑制剂(黄色)的复合物结构。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供图——器官衰老的机制及调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组及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合作,系统解析了灵长类动物重要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调控靶标;揭示了老年个体易感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在系统生物学水平阐明热量限制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炎症通路延缓衰老的新机制;发现基于核心节律蛋白过表达的基因治疗可缓解增龄性小鼠骨关节变性并促进关节软骨再生。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器官衰老机制的理解,为建立衰老及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科学应对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和《细胞研究》等杂志。进展三:系统解析灵长类动物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调控靶标。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供图——新冠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动物模型是科研攻关五大主攻方向之一,是阐明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筛选药物和评价疫苗的基础研究工作。发现与鉴定对新冠病毒敏感的动物、研制检测动物体内病毒的试剂、使动物准确模拟疾病临床表现,是造模的三个关键难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合作,通过比较医学分析,培育了病毒受体高度人源化的动物,建立了模型特异的检测技术,证实了病毒入侵受体,遵循科赫法则证实了致病病原体,揭示了新冠肺炎免疫特征和病理特征,再现了病毒感染、复制、宿主免疫和病理发生过程,系统模拟了新冠肺炎的不同临床特征,在国际上第一个构建了动物模型。应用动物模型,阐明了系列疾病机理,筛选到了系列有效药物,完成了国家部署的80%以上疫苗评价,模型研制方法和标准提供给世界卫生组织(WHO),供国际研究使用。该成果发表于《自然》和《动物模型与实验医学》杂志。进展四:不同年龄恒河猴感染新冠病毒后影像学及病理学改变。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供图——人脑发育关键细胞与调控网络。脑是人类智能活动的物质载体,研究发育过程中脑结构功能的建立,将揭示智能形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同时为相关医学应用提供理论线索与技术方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课题组、北京师范大学吴倩课题组和北京大学汤富酬课题组展开合作,通过高通量单细胞组学分析对人类胚胎发育关键期的海马体、下丘脑、大脑皮层多亚区以及视网膜进行了细胞构成图谱及基因调控网络研究,对关键细胞类型的功能发育进行了追踪,揭示了多个脑区发育的关键时间节点与基因,详细绘制了人脑的动态发育蓝图,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坚实基础。多篇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自然》、《自然-通讯》等杂志。进展五:人脑海马体发育过程中的细胞构成及基因调控网络。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供图——发现行为调控抗体免疫的脑-脾神经通路。人们的生活经验暗示,从冥想到体育锻炼等行为可能增强免疫力。然而,大脑活动是否可以直接控制发生在脾脏等淋巴器官内的免疫反应,长久以来并没有严格的实验证据支持。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祁海课题组、上海科技大学胡霁课题组以及清华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钟毅课题组通力合作,在小鼠模型里发现,脾脏如果丧失神经支配,疫苗接种后机体就不能正常产生抗体。进一步实验表明,这是因为大脑内被称为中央杏仁核和室旁核的区域有一类CRH神经元与脾神经相连。激活CRH神经元,会增加脾神经活动,进而可以增进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反之,抑制CRH神经元会降低疫苗的效力。进而他们还设计出了一种小鼠的行为范式,可以通过激活这一新发现的脑-脾神经通路来达到增强抗体产生的效果。这些发现,首次建立了大脑活动可以增进抗体产生的一条神经通路,指出了将来利用锻炼、冥想等行为增强疫苗效果、加强人体免疫力的可能。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进展六:“勤動”与增强免疫的大脑神经核团与通路。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供图——进食诱导胆固醇合成的机制及降脂新药靶发现。胆固醇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脂质,但太多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人在进食碳水化合物时,胆固醇主要靠自身合成获得。合成胆固醇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因此哺乳动物只在进食后才上调合成,饥饿时则抑制,这其中的机制长期不清楚。武汉大学宋保亮实验室在胆固醇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该团队发现进食碳水化合物后,血液中升高的葡萄糖和胰岛素促使肝脏中USP20蛋白被磷酸化修饰,USP20稳定胆固醇合成途径限速酶HMGCR,从而上调胆固醇合成。抑制USP20,降低血脂、减肥及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该发现不仅揭示了人体的营养感应机制,还证明USP20可以作为新的降脂药物研发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将惠及全民健康。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进展七:进食诱导胆固醇合成的机制。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供图——提高绿色革命作物品种氮肥利用效率的新机制。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团队在水稻高产和氮高效协同调控机制领域获得重要突破。研究发现了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新组分NGR5通过介导组蛋白甲基化修饰来调控植物响应土壤氮素水平的变化,同时与生长阻遏因子DELLA蛋白竞争性结合赤霉素受体GID1,实现赤霉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在高产水稻品种中增加NGR5的表达可在减少氮肥的条件下,仍可获得高产。该发现找到了一条既能保证高产提高又能降低氮肥投入、减少环境污染的育种新策略,为培育“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绿色高产高效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农业生产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科学》杂志。进展八:NGR5协同调控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新机制。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供图——小麦抗赤霉基因Fhb7的克隆、机理解析及育种利用。镰孢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抗源稀缺,是威胁粮食安全的重大国际性难题。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研究团队历时20年,从小麦近缘属植物长穗偃麦草中首次克隆出主效抗赤霉病基因Fhb7并阐明其功能、抗病机理和水平转移进化机制。同时,利用远缘杂交将Fhb7转移到推广小麦品种中,赤霉病抗性表现稳定,且对产量没有显著负面影响。目前团队选育的多个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已进入国家及省级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并被纳入中国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计划,为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提供了“金钥匙”。另外,Fhb7对镰孢菌分泌的单端孢霉稀族毒素的广谱解毒功能,有望应用于其他作物抗镰孢菌病害的遗传改良,以及解决粮食和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该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进展九:镰孢菌(Fusarium)侵染小麦籽粒后导致减产毁质。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供图——抗原受体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在CAR-T治疗中的应用。CAR-T细胞治疗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但面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和细胞持续性低等挑战。CAR的信号元件来自抗原受体TCR的CD3链以及共刺激分子如CD28。目前对CAR的改造主要集中在共刺激信号元件,而忽视了抗原信号元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许琛琦研究组、北京大学医学部黄超兰研究组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恩夫研究组合作,通过定量质谱和生化方法发现TCR的CD3?链具有特殊的信号转导功能,可以同时招募抑制性分子Csk和活化性分子PI3K。将CD3?胞内区加入临床使用的CAR序列中,可使得CAR-T细胞持续性更好,抗肿瘤功能更强,并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的风险降低。该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进展十:嵌合性抗原受体(CAR)的信号原件改造。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供图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介绍说,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延续了将项目成果进行知识创新类和技术创新类分类推荐和评选的方式,组织成员学会推荐,由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等领域同行资深专家评选,并经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团审核最终确定。此次评选,该联合体成员学会推荐的项目较往年数量明显增加,体现“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日臻完善,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不断扩大;获奖项目中非院士主导项目所占比例较往年大,体现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后备力量强大。更为显著的是,本次入选项目具有原创性突出、社会意义重大的特点,其中知识创新类项目“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虫的群聚信息素”,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揭示了蝗虫群聚成灾的奥秘,对世界蝗灾的控制和预测,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创新类项目“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解析及两个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和技术创新类项目“新冠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对解决当前全球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义。技术创新类项目“小麦抗赤霉基因Fhb7的克隆、机理解析及育种利用”和知识创新类项目“进食诱导胆固醇合成的机制及降脂新药靶发现”聚焦国计民生和全民健康等热点问题。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自2015年起开展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工作,旨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充分展示和宣传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目前评选活动已连续开展6个年度,每年公布评选结果后,将邀请入选项目专家编写和出版科普书籍,并举办交流会暨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报告会,向公众揭示生命科学的新奥秘,为生命科学新技术的开发、医学新突破和生物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极大提高了生命科学的社会影响力。(完)

不能过也

宝山打造全市科创中心主阵地项目,国盛产投宝山药谷今日奠基

新民晚报讯 (记者 郭剑烽)今天上午,2020年上海市重大工程预备项目、宝山打造全市科创中心主阵地的重大项目、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示范性启动项目——“国盛产投·宝山药谷”(MEDIPARK)在宝山罗店镇奠基,上海落实国家战略,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又迈出坚实步伐。图说:国盛产投宝山药谷今日奠基。罗店镇供图当前,上海正在全面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发展,加速建设全球顶尖的生命科学创新策源地、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先导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引领区。2020年,上海市布局了“1+5+X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其中位于宝山区的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通江达海”,是离市中心最近的生物医药制造承载区,也是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枢纽节点。今年4月,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被授予“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称号,成为五大市级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之一,为宝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园区立足于发展培育高端生物医药制造、高端医疗器械装备生产、高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业态,将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集群发展承载区,打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标杆,打造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新高地,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以来,罗店镇积极融入宝山建设全市科创中心主阵地战略,主动抢抓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机遇,加强规划布局、生产厂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四个专业化”体系建设,打造定位清晰、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绿色生态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着力引进了一批带动性强、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各类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园区内现已集聚了朝晖药业、景峰制药、宝济药业、正大天晴康方等有一定规模的生物医药企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图说:国盛产投宝山药谷今日奠基。罗店镇供图据了解,国盛产投宝山药谷对标世界一流的专业化高品质生物医药园区,规划面积约200亩,总投资约18亿元。其中一期占地约100亩,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宝山药谷的设计、规划、建设和运营,综合考虑了土地集约利用要求,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生产厂房硬件需求,环保、安全、工业蒸汽、天然气、危险品、物流运输等公用工程需求,生物医药企业高端人才的生活配套需求,水绿园相交融的生态型园区景观需求,项目建成后将是长三角区域较为稀缺的专业化、高品质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载体。目前,园区已与景泽生物、默克化学、科文斯医药、来凯医药、睿诺医疗、宛文孵化器、索浪医疗、意大利安吉拉通力等多家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或共建共识,取得了良好的业内认可和口碑。在此次奠基仪式上,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宝山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工作站、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宝山分中心、上海现代环境治理与绿色制造试点园区也正式挂牌,并与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上大科技园、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山蓝资本、国药资本、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罗店资产公司等战略伙伴完成合作签约,推动高质量服务落地。据了解,国盛产投宝山药谷项目达产后预期将实现1亿元以上的税收、10亿元以上的产值,100家左右的各类生物医药企业入驻,提供1000人以上的就业,将成为宝山区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桥头堡、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新标杆、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高地。【来源:新民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能所

上海聚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12月9日上午,2020年上海市重大工程预备项目、宝山打造全市科创中心主阵地的重大项目、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示范性启动项目“国盛产投·宝山药谷”(MEDIPARK)在宝山罗店镇奠基。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邱爱荃报道上海落实国家战略,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又迈出坚实步伐。12月9日,上海市重大工程预备项目、宝山打造全市科创中心主阵地的重大项目、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示范性启动项目——“国盛产投·宝山药谷”(MEDIPARK)在宝山罗店镇奠基。据了解,“国盛产投·宝山药谷”项目达产后预期将实现1亿元以上的税收、10亿元以上的产值,100家左右的各类生物医药企业入驻,提供1000人以上的就业,将成为宝山区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桥头堡、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新标杆、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高地。国盛产投宝山药谷的英文名称为:MEDIPARK。其中MEDI是MEDICAL的缩写,不仅表明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专业属性,同时还蕴涵着宝山药谷的品牌价值和追求,即Master(工匠精神)、Environment(生态绿色)、Developing(发展进步)、Innovation(创新创造)。宝山药谷对标世界一流的专业化高品质生物医药园区,规划面积约200亩,总投资约18亿元。其中一期占地约100亩,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宝山药谷通过建设高品质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载体空间,配套全方位生物医药公用工程设施和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造高质量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生态和专业化服务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原创新药”制造,导入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高端生产以及产业链关键环节。国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寿伟光表示,聚焦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加大投资力度,以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推动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国盛集团创新性地提出了“党建+基金+基地+产业+智库”的发展模式,并牵头与上海国际集团旗下国和投资等发起设立了上海国盛产业转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国盛产投),打造产业创新、产业协同的载体平台,引导区域产业和创新资源再重组、再配置、再优化。国盛产投针对北上海生物医药园区,组织构建“产业园区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的基金生态,设立了约5亿元的生物医药园区专项基金(一期已完成2亿元)。发挥基金生态化集群化优势,在充分考虑各类社会资本的不同投资需求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化方式,全面满足了园区层面土地开发、载体建设、招商运营的资金需求,生物医药企业层面研发投入和快速成长的资金需求,也推动了传统的政府财政补贴方式向产业培育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引导基金投资模式的转变。据介绍,今年9月下旬,宝山药谷项目完成了产业园区基金备案,10月中旬即顺利完成一期土地摘牌,12月举行项目奠基仪式,预计2022年9月竣工开园。宝山药谷的设计、规划、建设和运营,综合考虑了土地集约利用要求,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生产厂房硬件需求,环保、安全、工业蒸汽、天然气、危险品、物流运输等公用工程需求,生物医药企业高端人才的生活配套需求,水绿园相交融的生态型园区景观需求,项目建成后将是长三角区域较为稀缺的专业化、高品质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载体。目前,园区已与景泽生物、默克化学、科文斯医药、来凯医药、睿诺医疗、宛文孵化器、索浪医疗、意大利安吉拉通力等多家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或共建共识,取得了良好的业内认可和口碑。当前,上海正在全面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发展,加速建设全球顶尖的生命科学创新策源地、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先导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引领区。2020年,上海市布局了“1+5+X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其中位于宝山区的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通江达海”,是离市中心最近的生物医药制造承载区,也是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枢纽节点。今年4月,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被授予“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称号,成为五大市级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之一,为宝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园区立足于发展培育高端生物医药制造、高端医疗器械装备生产、高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业态,将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集群发展承载区,打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标杆,打造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新高地,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据悉,园区构建“1+3+X”园区高质量服务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特色园区服务标杆,为推动生物医药技术的孵化和产业化,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专业支持和服务。围绕生物医药企业专业需求,园区将提供环保管家、危险品存储、物流运输、易耗品集采、综合能源、供应链等专业服务;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园区将提供研发创新孵化器、质量检测公共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大数据云服务中心、产品合规注册咨询服务中心、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创新服务;围绕区域综合配套,园区将提供基金投资、银行融资、人才公寓、生活配套、生态空间、人力资源、企业管理、政策资源、会议展示、智慧园区、社群文化等特色服务。在此次奠基仪式上,“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宝山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工作站”、“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宝山分中心”、“上海现代环境治理与绿色制造试点园区”正式挂牌,并与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上大科技园、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山蓝资本、国药资本、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罗店资产公司等战略伙伴完成合作签约,推动高质量服务落地。今年以来,罗店镇积极融入宝山建设全市科创中心主阵地战略,主动抢抓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机遇,加强规划布局、生产厂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四个专业化”体系建设,打造定位清晰、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绿色生态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着力引进了一批带动性强、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各类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园区内现已集聚了朝晖药业、景峰制药、宝济药业、正大天晴康方等有一定规模的生物医药企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卦辞

国盛产投宝山药谷奠基:推动宝山建科创中心主阵地,后年开园

12月9日上午,2020年上海市重大工程预备项目、宝山区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重点项目“国盛产投·宝山药谷”在宝山罗店奠基。国盛产投宝山药谷今日奠基。 罗店镇供图上海在全面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今年布局了“1+5+X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其中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通江达海”,是离市中心最近的生物医药制造承载区,是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枢纽节点。此次奠基的宝山药谷即是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示范性启动项目。据介绍,宝山药谷对标世界一流的专业化高品质生物医药园区。其英文名称为MEDIPARK,其中MEDI是MEDICAL的缩写,不仅表明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专业属性,同时还蕴涵着宝山药谷的品牌价值和追求,即Master(工匠精神)、Environment(生态绿色)、Developing(发展进步)、Innovation(创新创造)。该项目规划面积约200亩,总投资约18亿元,其中一期占地约100亩,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据了解,国盛产投·宝山药谷项目达产后预期将实现1亿元以上的税收、10亿元以上的产值,100家左右的各类生物医药企业入驻,提供1000人以上的就业。项目最早追溯至2019年9月,彼时宝山区政府和国盛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各项基金模式为主的各类产业和产业不动产在宝山的投资,共同推动宝山各产业载体的转型升级,共同推动宝山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推动宝山重要区域转型。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被认为创下了国资背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的“特斯拉速度”:2020年9月下旬完成产业园区基金(国盛产投宝山药谷专项基金)备案,10月中旬完成一期土地摘牌,12月举行项目奠基仪式,预计2022年9月竣工开园。据介绍,宝山药谷的设计、规划、建设和运营,综合考虑了土地集约利用要求,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生产厂房硬件需求,环保、安全、工业蒸汽、天然气、危险品、物流运输等公用工程需求,生物医药企业高端人才的生活配套需求,水绿园相交融的生态型园区景观需求,项目建成后将是长三角区域较为稀缺的专业化、高品质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载体。目前,园区已与景泽生物、默克化学、科文斯医药、来凯医药、睿诺医疗、宛文孵化器、索浪医疗、意大利安吉拉通力等多家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或共建共识。在此次奠基仪式上,“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宝山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工作站”、“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宝山分中心”、“上海现代环境治理与绿色制造试点园区”也正式挂牌。园区还与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上大科技园、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山蓝资本、国药资本、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罗店资产公司等战略伙伴完成合作签约。(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红掌

学术头条:挪威发现新冠病毒新变种,人类测量到迄今最短时间尺度,清华大学首登亚洲第一

科技部:新冠病毒变异对疫苗研发没造成实质影响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田保国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冠病毒有变异,但是变异不大,属于正常范围的变异的积累,没有对疫苗研发造成实质性影响。他还提到,有实践证明,我们正在试验中的疫苗能够有效中和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4个新冠疫苗进入临床III期,6万人接种无严重不良反应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田保国20日表示,4个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冠疫苗,总体上进展顺利,截止到目前共计接种了约6万名受试者,未收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首次找到证据链!青岛:新冠病毒可由物传人、冷冻条件下长期存活10月20日上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会上,青岛市副市长栾新总结此次疫情防控的青岛经验,栾新介绍,青岛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证据链,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传人、冷冻条件可长期存活。挪威发现新冠病毒新变种:传染性或增强,患者发病速度更快据外媒报道,挪威特隆赫姆市的高级医生认为,在该市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变种以前在挪威从未见过。该市高级市政医生ove Rsstad曾透露:她观察到该市最近出现的新冠肺炎病例“更容易感染”,而且感染者生病的速度更快,这说明病毒的行为有所不同。俄专家:俄新冠病例增速将于11月初开始下降俄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科研协会社会经济系统模拟科学实验室的专家们表示,他们认为俄新冠发病率高峰将于11月初开始下降。该实验室的专家基于对俄新冠病毒感染者、单日完成病毒检测次数的增长及其比例的分析,预测称:“根据已获得的结论,以及对某些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季节性病程的长期观察结果,可以预计2020年11月初新冠病例数增速将下降。”板蓝根抗新冠又卖脱销了!白云山澄清:体外筛选结果仍存不确定性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称,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体外研究发现,复方板蓝根颗粒对新冠病毒有抑制效果。这一消息导致各大药房的板蓝根被抢购一空。不过,白云山医药集团随后便发布公告称,有关报道涉及的相关结论,只是钟南山院士团队针对白云山和黄公司复方板蓝根颗粒开展的抗新冠病毒体外筛选的实验结果,后续还需对该产品开展进一步相关工作,尚存一定的不确定性。2.47×10秒!人类迄今测量的最短时间跨度日前,德国科学家在最近的《科学》杂志撰文称,首次研究了一个发生时长比飞秒短得多的过程——他们测量出光子穿过氢分子所花费的平均时间为247仄秒(2.47×10-19秒),这是迄今科学家成功测量的最短时间。气候变化或将迫使我国稀有鸟类北移在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中,北京大学的科学家创建了1000多种鸟类的分布范围图,并模拟了全球“升温低于2℃”和“升温高于3.7℃”两种变暖情况下,其分布范围可能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全球升温将迫使许多鸟类向北移动,并前往更高海拔地区。除了约240种鸟类的分布范围将缩小,近800种鸟类会扩大其范围,但大多数分布地是人口稠密且不适合鸟类生存的工业化地区。聚丙烯婴儿奶瓶会释放大量微塑料据一项《自然-食品》上的研究,配制奶粉时使用的聚丙烯婴儿奶瓶可在水中释放大量微塑料和数万亿颗纳米塑料。25度时,微塑料的释放量为每升60万颗,70度时为1620万颗。当温度上升到95度,例如用开水灭菌或冲奶粉时,微塑料的释放量上升到每升5500万颗。据估算,全球48个地区中,12个月大的婴儿平均每天接触约158万颗微塑料。手性可控石墨烯纳米带制备成功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浩敏团队关于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进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制备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纳米带(GNR),并进行了输运性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然—材料》。压力过大会对睡眠和免疫造成双重打击最近发表在《科学·进展》的研究发现,当个体压力过大时,下丘脑神经元分泌的“压力激素”皮质醇,不仅会导致失眠,还会影响外周血中免疫细胞数量和活性,抑制外周免疫功能。研究结果提示,压力过大可能会同时对睡眠和免疫造成双重打击。银河系具有成块的光晕据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上的一项研究,银河系外围绕着热气体组成的光晕,其中有一个明亮的高密度部分。这种成块的光晕名为星系周介质(CGM),由诞生或衰亡中的恒星不断喷出的物质构成,与恒星的形成有关。此发现来自超小卫星HaloSet的观测,该卫星探于2018年发射,能检测CGM发射出的X射线,其目标是寻找重子。中世纪鼠疫暴发速度在300年中加快了3倍近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的最新研究中,科学家分析了英国伦敦长达300年来爆发鼠疫的历史、人口统计及流行病学数据,资料大部分来源于遗嘱及死亡登记清单。研究分析了从1348年的黑死病到1665年的大瘟疫,结果显示17世纪中期的鼠疫传播速度已经是300年前的4倍,而在这段时间内造成鼠疫的细菌菌株几乎没有变化。新证据提示黄河可能形成于500万年前为了解黄河的起源以及该地区的构造变形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南京大学研究人员对比了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沉积物中锆石铀-铅年龄谱和重矿物组成。分析发现,在至少五百万年以前,黄河中上游祁连山地区、晋陕峡谷等区域所含有的物质已经出现在三门峡盆地。这一结果显示五百万年以前黄河上游和中游可能已经联通。PM2.5 污染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发生有关一组来自哈佛大学、埃默里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排除社会经济状况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PM2.5 浓度每增加 5 微克每立方米(μg/ m3),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症的首次住院的风险会增加13%。此外,女性,白人和城市人口尤其容易受到 PM2.5 污染的影响。完美单光子源“助力”量子精密测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维尔兹堡大学等科学家合作,在同时具备高纯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单光子源器件上观察到强度压缩,为基于单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测量奠定了基础。论文以“编辑推荐”形式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科学家发现兼具低热导率和高刚性的新材料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昺和张志东等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发现,二磷化铜(CuP2)晶体兼具高声速和低热导率,与常规低热导率材料低声速、材料较软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反差。相关研究结果10月15日发表于《自然—通讯》。新研究揭示黑磷光免疫疗法可增强抗肿瘤疗效近日,深圳大学教育部二维材料重点实验室教授张晗团队联合布法罗大学教授ParasN.Prasad、深圳罗兹曼国际转化研究院教授谢中建,提出了基于黑磷材料的光免疫疗法,该疗法结合CD47抗体增强了抗肿瘤免疫反应。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喝酒脸红的人更易患癌,中国每年有70.9万人因酒丧命!近日,发表在著名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的一项研究显示,饮酒后,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突变与面部发红有关,而且喝酒脸红的人,患胃癌的风险更大。据《柳叶刀》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有32.5%的人为当前饮酒者,也就是全球有24亿人饮酒,其中女性约占25%,男性约占39%,而中国是全球饮酒致死最多的国家,每年有70.9万死于饮酒。李飞飞当选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王辰当选外籍院士当地时间10月19日,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官网公布了最新入选的院士名单。著名华人AI学者、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李飞飞位列其中。除了李飞飞以外,还有多名华人学者出现在名单之中,包括庄小威、刘如谦、宋红军等多位华人学者当选,其中王辰当选外籍院士。首款轻型客车搭载新冠监测移动实验室交付使用国内首款由轻型客车搭载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正式交付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该移动实验室由清华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自主研发,接通220V民用电或启动车上自带的发电机即可正常工作。青藏高原科考队再出征:排摸中巴经济走廊泥石流“家底”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队19日从兰州出发,开始对中巴公路喀什至红其拉莆口岸全长424公里范围进行为期15天科学考察。本次科考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天、空、地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中巴经济走廊(国内段)山地区泥石流进行综合科考,以查清区域泥石流家底,揭示其成因、规律和特征,评价重大工程泥石流风险。病毒、黑洞、经济:71场诺奖级科学家的“免费公开课”来了将于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大部分活动将通过网络向公众直播。这场“免费公开课”的讲师阵容是近140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史上最大规模北极科考落下帷幕近日,随着德国科考船“极地”号驶进不来梅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学考察落下帷幕。这项被称为MOSAiC计划(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的科考任务由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带头,来自世界各地研究机构的数百名科学家共同参与。该任务计划历时一年,提供了一个研究迅速融化的北极的机会。哈雷彗星的“礼物”猎户座流星雨10月21日迎来极大天文专家介绍,10月21日,哈雷彗星的“礼物”猎户座流星雨将迎来极大,扮靓天宇。天文预报显示,今年猎户座流星雨的主峰值流量出现在10月21日,预计每小时流量在20颗左右。专家介绍说:“除了21日外,感兴趣的公众亦可在19日、20日、22日、23日夜间进行观测。幸运的话,可能会有数量上的意外收获。”大量实验动物在研究中失踪最近,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开放科学》上的研究显示,大量的实验动物研究结果不知去向。 其中,小型实验动物的结果消失的最多,如小鼠、大鼠和兔子,这些动物占去了实验动物总数的九成。绵羊、狗和猪等动物的实验结果发表比例约为52%,而小型动物的比例大概是23%。实验动物“消失”的常见原因包括:研究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动物模型存在技术问题。US News 2021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发布,清华大学首登亚洲第一10月19日,US News 发布最新的 2021 年全球最佳大学排名,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成为此次排名的前三甲。全球排名全球 28 位的清华大学,首次超过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亚洲第一!也是国内唯一进入 TOP 50 中的高校(北京大学排名 51 位)。教育部:暂不支持京沪优质高校在河南设分校近日,教育部公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支持河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建议”的答复。教育部表示,暂不支持引导京沪等部属优质高校在河南设立分校、研究生院、特色学院等实体机构,建议河南创新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提升区域内高校办学总体实力。教育部启动编写“四史”大学生读本日前,教育部召开专题会议,正式启动“四史”大学生读本编写工作,分别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大学生读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将于2021年春季学期全面投入使用。教育部:2021年艺考等类型招生仍鼓励线上考试方式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对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通知提出,鼓励各地扩大艺术类省级统考专业范围,高校进一步减少校考专业范围。鼓励有关高校积极采取线上考试方式,进一步完善线上考试工作方案。对于高校部分艺术类专业确需组织现场考试的,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北京物资学院举办“物流时空对话”2020中国物流论坛为庆祝北京物资学院建校40周年,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18日举办了主题为“物流时空对话”的2020中国物流论坛。北京物资学院校长刘军表示,物流畅通着万物资源,挺起了国家命脉,走近了寻常百姓,这就是北京物资学院为之自豪的根本。未来,希望学校继续培养物流行业领军人才,续写精彩的奋斗历程。加拿大安省高中取消期末考试 各大学将根据日常成绩招生在安省多个教育局决定取消大流行期间的考试之际,各大学向学生保证,此举不会影响他们的高等教育计划。多伦多区教育局发言人Ryan Bird表示,取消考试应该不会对学生的毕业分数产生任何影响,”因为他们在这一年中会继续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进行评估”。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揭晓10月19日,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在重庆揭晓,共有12个项目获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2位科学家获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其中,“深地探测地球物理多维多参数协同创新技术及应用”“超远探测反射横波测井理论技术突破与装备工业化”“微动探测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和“海洋多波地震成像关键技术”4个项目获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魔画情

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1月13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十大进展由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等领域的资深专家评选,并经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团审核产生。此次共有8个知识创新类和2个技术创新类项目成果入选。在参评成果中,新冠病毒相关成果占比最大,相关工作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展现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在面对全新课题时招之能战的快速反应能力,相关科学探索引领人类更加深了对于新冠病毒的认知。最终入选十大进展的知识创新类项目“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解析及两个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和技术创新类项目“新冠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对防控当前全球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义。本次入选项目原创性突出、社会意义重大。知识创新类项目“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虫的群聚信息素”,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揭示了蝗虫群聚成灾的奥秘,对世界蝗灾的控制和预测以及解决粮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创新类项目“小麦抗赤霉基因Fhb7的克隆、机理解析及育种利用”和知识创新类项目“进食诱导胆固醇合成的机制及降脂新药靶发现”则聚焦国计民生和全民健康等热点问题。据介绍,该评选活动自2015年以来已开展6届,此次联合体成员学会推荐的项目较往年数量明显增加,体现了“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日臻完善,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不断扩大;获奖项目中非院士主导项目所占比例较往年大,体现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后备力量强大。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蝗虫聚群,靠什么联络?康乐院士团队鉴定出4VA,是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蝗灾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鉴定到一种由群居型蝗虫特异性挥发的气味分子4-乙烯基苯甲醚(4VA),并从化学分析、行为验证、神经电生理记录、嗅觉受体鉴定、基因敲除、野外验证等多个层面证明4VA是飞蝗群聚信息素。实验室合成的低剂量4VA能够吸引到大量野生蝗虫种群。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群聚成灾的奥秘,还被认为是昆虫学和化学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世界蝗灾的控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提出的基于昆虫化学感受操控的4种防治策略被认为是未来害虫绿色防控的新方向。《自然》杂志(Nature)配发编者按和专门评述文章,F1000 Prime评价推荐系统给予最高推荐,世界主要媒体均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2020,584:584-588)。飞蝗群居型与散居型蝗蝻(幼虫)首次解析新冠病毒的“邪恶之心”——主蛋白酶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解析新冠病毒关键药物靶点的三维结构,揭示药靶的重要特征,开发特效药迫在眉睫。饶子和院士团队解析了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并发现两个临床候选药物。新冠病毒的主蛋白酶在病毒生活周期中起关键调节作用,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药物靶点。上海科技大学等单位组成抗新冠联合攻关团队,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新冠病毒关键药靶主蛋白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这也是世界上首个被解析的新冠病毒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阐明了抑制剂精确靶向主蛋白酶的作用机制;发现依布硒和双硫仑等老药或临床药物是靶向主蛋白酶的抗病毒小分子,且二者已被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II期试验,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上述成果为抗新冠药物的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2020,582:289-293)。新冠病毒主蛋白酶(红色)与抑制剂(黄色)的复合物结构揭示器官衰老的机制及调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举措,而科学研究衰老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基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组及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合作,系统解析了灵长类动物重要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调控靶标;揭示了老年个体易感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在系统生物学水平阐明热量限制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炎症通路延缓衰老的新机制;发现基于核心节律蛋白过表达的基因治疗可缓解增龄性小鼠骨关节变性并促进关节软骨再生。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器官衰老机制的理解,为建立衰老及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科学应对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Cell,2020,180:585-600;Cell,2020,180:984-1001)和《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2020,10:1-18)等杂志。系统解析灵长类动物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调控靶标构建新冠肺炎动物模型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动物模型是科研攻关五大主攻方向之一,是阐明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筛选药物和评价疫苗的基础研究工作。发现与鉴定对新冠病毒敏感的动物、研制检测动物体内病毒的试剂、使动物准确模拟疾病临床表现,是造模的三个关键难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武桂珍、谭文杰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团队合作,通过比较医学分析,培育了病毒受体高度人源化的动物,建立了模型特异的检测技术,证实了病毒入侵受体,遵循科赫法则证实了致病病原体,揭示了新冠肺炎免疫特征和病理特征,再现了病毒感染、复制、宿主免疫和病理发生过程,系统模拟了新冠肺炎的不同临床特征,在国际上第一个构建了动物模型。应用动物模型,阐明了系列疾病机理,筛选到了系列有效药物,完成了国家部署的80%以上疫苗评价,模型研制方法和标准提供给世界卫生组织(WHO),供国际研究使用。该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2020 Jul;583:830-833)和《动物模型与实验医学》杂志(Animal Model & Experimental Medicine,2020 Mar 30;3:93-97)。不同年龄恒河猴感染新冠病毒后影像学及病理学改变人脑发育关键细胞与调控网络脑是人类智能活动的物质载体,研究发育过程中脑结构功能的建立,将揭示智能形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同时为相关医学应用提供理论线索与技术方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课题组、北京师范大学吴倩课题组和北京大学汤富酬课题组展开合作,通过高通量单细胞组学分析对人类胚胎发育关键期的海马体、下丘脑、大脑皮层多亚区以及视网膜进行了细胞构成图谱及基因调控网络研究,对关键细胞类型的功能发育进行了追踪,揭示了多个脑区发育的关键时间节点与基因,详细绘制了人脑的动态发育蓝图,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坚实基础。多篇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自然》(Nature, 2020, 577:531-536)、《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11:4063)等杂志。人脑海马体发育过程中的细胞构成及基因调控网络冥想和锻炼可增强免疫力?机制来了在生活中,从冥想到体育锻炼等行为可能增强免疫力。然而,大脑活动是否可以直接控制发生在脾脏等淋巴器官内的免疫反应,长久以来并没有严格的实验证据支持。清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联合研究团队发现行为调控抗体免疫的脑-脾神经通路。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祁海课题组、上海科技大学胡霁课题组以及清华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钟毅课题组通力合作,在小鼠模型里发现,脾脏如果丧失神经支配,疫苗接种后机体就不能正常产生抗体。进一步实验表明,这是因为大脑内被称为中央杏仁核和室旁核的区域有一类CRH神经元与脾神经相连。激活CRH神经元,会增加脾神经活动,进而可以增进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反之,抑制CRH神经元会降低疫苗的效力。进而他们还设计出了一种小鼠的行为范式,可以通过激活这一新发现的脑-脾神经通路来达到增强抗体产生的效果。这些发现,首次建立了大脑活动可以增进抗体产生的一条神经通路,指出了将来利用锻炼、冥想等行为增强疫苗效果、加强人体免疫力的可能。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2020,581:204-208)。“勤動”与增强免疫的大脑神经核团与通路吃饭后胆固醇合成才开启?和肝脏中的一类蛋白密切相关胆固醇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脂质,但太多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人在进食碳水化合物时,胆固醇主要靠自身合成获得。合成胆固醇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因此哺乳动物只在进食后才上调合成,饥饿时则抑制,这其中的机制长期不清楚。武汉大学宋保亮实验室在胆固醇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该团队发现进食碳水化合物后,血液中升高的葡萄糖和胰岛素促使肝脏中USP20蛋白被磷酸化修饰,USP20稳定胆固醇合成途径限速酶HMGCR,从而上调胆固醇合成。抑制USP20,降低血脂、减肥及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该发现不仅揭示了人体的营养感应机制,还证明USP20可以作为新的降脂药物研发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将惠及全民健康。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2020,588:479-484)。进食诱导胆固醇合成的机制绿色革命“加码”!减少氮肥仍能高产的秘密被揭开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团队在水稻高产和氮高效协同调控机制领域获得重要突破。研究发现了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新组分NGR5通过介导组蛋白甲基化修饰来调控植物响应土壤氮素水平的变化,同时与生长阻遏因子DELLA蛋白竞争性结合赤霉素受体GID1,实现赤霉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在高产水稻品种中增加NGR5的表达可在减少氮肥的条件下,仍可获得高产。该发现找到了一条既能保证高产提高又能降低氮肥投入、减少环境污染的育种新策略,为培育“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绿色高产高效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农业生产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科学》杂志(Science 367 eaaz2046, 2020)。NGR5协同调控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新机制小麦抗赤霉基因Fhb7的克隆、机理解析及育种利用镰孢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抗源稀缺,是威胁粮食安全的重大国际性难题。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研究团队历时20年,从小麦近缘属植物长穗偃麦草中首次克隆出主效抗赤霉病基因Fhb7并阐明其功能、抗病机理和水平转移进化机制。同时,利用远缘杂交将Fhb7转移到推广小麦品种中,赤霉病抗性表现稳定,且对产量没有显著负面影响。目前团队选育的多个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已进入国家及省级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并被纳入我国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计划,为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提供了“金钥匙”。另外,Fhb7对镰孢菌分泌的单端孢霉稀族毒素的广谱解毒功能,有望应用于其他作物抗镰孢菌病害的遗传改良,以及解决粮食和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该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Science,2020,368:eaba5435)。镰孢菌(Fusarium)侵染小麦籽粒后导致减产毁质抗原受体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在CAR-T治疗中的应用CAR-T细胞治疗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但面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和细胞持续性低等挑战。CAR的信号元件来自抗原受体TCR的CD3ζ链以及共刺激分子如CD28。目前对CAR的改造主要集中在共刺激信号元件,而忽视了抗原信号元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许琛琦研究组、北京大学医学部黄超兰研究组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恩夫研究组合作,通过定量质谱和生化方法发现TCR的CD3ζ链具有特殊的信号转导功能,可以同时招募抑制性分子Csk和活化性分子PI3K。将CD3ζ胞内区加入临床使用的CAR序列中,可使得CAR-T细胞持续性更好,抗肿瘤功能更强,并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的风险降低。该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2020,182:855-871)嵌合性抗原受体(CAR)的信号原件改造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充满天地

研制新冠肺炎强效药!北大谢晓亮团队与合作者公布最新重要进展

中国网5月18日讯 据北京大学官方微信消息,《Cell》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谢晓亮课题组与合作团队的文章,公布了其新型冠状病毒强效药研究的最新重要进展。谢晓亮团队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血浆中成功筛选出多个高活性中和抗体。近日完成的小鼠实验已证实了该中和抗体的治疗和预防功效。目前,临床实验正在积极推进中。近日,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主任谢晓亮团队领衔多家合作单位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血浆中成功筛选出多个高活性中和抗体。中和抗体由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可以有效阻止病毒感染细胞。目前,动物实验已证明该团队的中和抗体有望成为治疗新冠肺炎强效药,同时也可提供短期预防。这是科学抗疫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细胞》杂志,题为“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identified by 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sequencing of convalescent patients’ B cells”。北京大学谢晓亮团队与北京佑安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义翘神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丹序药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攻关,其中,曹云龙、粟斌、郭向华、孙文洁、邓永强、鲍琳琳、朱秦毓为共同第一作者,秦川、秦成峰、金荣华、谢晓亮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开始于2020年1月27日,受到北京市政府和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科研人员(部分)合影(左起依次为北京大学的耿晨阳、曹云龙、谢晓亮;佑安医院的粟斌、郭向华)治疗新冠肺炎亟需强效药物。但目前已被证实有效的两种治疗方法中,小分子药物只是旧药新用,针对性不足,目前疗效有限;血浆疗法虽成效显著,但由于血浆来源有限,不能广泛使用。血浆疗法的有效成份是特异性强的中和抗体。抗体药物是一种大分子药物,已经成功应用于艾滋病、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疾病,但以往开发耗时太长,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而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康复期病人血液中寻找中和抗体,可以将寻找时间从年缩短到月,效率大幅提升。北大谢晓亮团队利用其在单细胞基因组学的专长,联合佑安医院,从60位康复期病人身上筛选出8558种病毒蛋白结合抗体序列,成功找出14株高活性的中和抗体。其中编号为BD-368-2的抗体表现突出,在假病毒实验中的半抑制浓度(IC50)达到1.2 ng/mL (8pM);在军事医学研究院P3实验室进行的真病毒实验中,IC50达到15 ng/mL (100pM)。BD-368-2抗体假、真病毒中和实验,IC50分别为8pM和100pM近日完成的中和抗体体内抗病毒实验已经证实,利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教授团队的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感染SARS-Cov-2后给予BD-368-2的治疗使病毒载量下降~2400倍。而注射BD-368-2后可完全抑制小鼠的病毒感染,达到预防效果。小鼠中和抗体治疗和预防实验(A)治疗组(绿色):小鼠感染后2 小时给予BD-368-2 抗体(N=3);预防组(红色):病毒感染前1 天给小鼠注射BD-368-2 抗体(N=3);对照组(蓝色):小鼠感染后2 小时给予无关抗体(N=3)。(B)治疗组和预防组体重下降率低于对照组。(C)5天后,治疗组肺组织病毒载量较对照组降低~ 2400 倍,预防组肺组织未检测到病毒载量。研究团队的结构生物学家苏晓东,肖俊宇及其课题组还利用冷冻电镜(Cryo EM)得到新冠病毒Spike三聚体与中和抗体的高分辨率3.8三维结构密度图。数据显示,抗原上的中和抗体表位与ACE2的结合位点重合,从而揭示出中和作用的结构基础。另外谢晓亮团队还发现,利用抗体序列推算出的抗体与SARS病毒中和抗体在结构上的相似性筛选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可大幅提高筛选效率。冷冻电镜(Cryo EM)观察到的中和抗体与S蛋白相结合的三维结构(A&B),(C) ACE2和中和抗体与S蛋白结合的位点重合,这说明中和抗体阻止S蛋白与ACE2结合。文章指出,遴选出的中和抗体有治疗和短期预防两大应用。目前,谢晓亮团队及其合作者正积极推进临床实验,对成药充满信心。谢晓亮表示:“假使疫情冬天反复,我们的中和抗体届时可能已经问世”。药明生物正在为临床实验生产GMP级的药物,预计七月完成。由于国内病人数量很少,临床实验将在北京丹序药业有限公司协调下,在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免疫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免疫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评论道:“ 这项工作通过最前沿的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筛选出优质中和抗体, 结合动物模型, 证实其优异的抗病毒能力, 能够替代康复血浆疗法和克服其缺陷, 为新冠病人, 尤其是重症病人的治疗提供利器, 是人类抗新冠斗争的一大进展, 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实用价值。”生物化学家和免疫学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表示:“祝贺晓亮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利用最先进的单细胞测序技术,用短短的、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从康复期病人的血液中成功筛选到了针对新冠肺炎病毒的中和性抗体,并开展了临床前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抗体分子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和短期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在新冠病毒肆掠全球,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危机时刻,晓亮和合作团队的卓有成效的杰出工作,让我们看到了开发出首个新冠肺炎强效药物的希望,也为人类最终战胜新冠病毒带来了曙光。”关于BIOPIC&ICG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medical Pioneering Innovation Center, BIOPIC),原名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是北京大学于2010年成立的一个跨学科合作实体研究中心。中心的目标是发展和利用最先进的生物成像与基因测序手段,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进行生命科学与医学基础研究。中心将配备世界一流的研究设备和条件,有重点地发展最新的生物成像和测序技术。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Beijing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for Genomics,简称ICG)是2016年北京市在北京大学设立的一个多学科前沿交叉研究中心。ICG以基因组学关键突破为核心,以人类健康重大问题为导向,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基因诊断研究机构。中心的长期目标正是通过精准基因组学、基因组编辑和功能解读的研究来发展技术驱动的生物医学,从而提高人类生殖健康水平、减少癌症引起的死亡。中心以人为本,强调源头创新和合作,加速基础科学研究到临床医学的转化。合作单位简介北京佑安医院:是一家以感染、传染及急、慢性相关性疾病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和重点学科,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学中心;并搭建起国际化高新医药科技临床与转化医学高端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是从事实验动物学和比较医学科研与教学的专业研究所,是国家级的传染病和新药创制研究的实验动物技术平台的承担单位。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围绕微生物侦查预警、检测鉴定、预防控制、救治药物和传染病流行病学等方面开展生物危害医学防护研究的专业研究所,拥有15个国家、军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冬之梦

揭示新奥秘 提供新思路 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公布

蝗虫为什么会聚群成灾?新冠病毒究竟长什么模样?人的器官怎么衰老?1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了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8个知识创新类和2个技术创新类项目成果入选,这些成果解答了这些生命科学的难题。据了解,本年度的获奖项目中,非院士主导项目所占比例较往年大,联合体认为这体现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后备力量强大。更为显著的是,本次入选项目具有原创性突出、社会意义重大的特点,其中“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虫的群聚信息素”,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揭示了蝗虫群聚成灾的奥秘,对世界蝗灾的控制和预测,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解析及两个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和“新冠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对解决当前全球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义。“小麦抗赤霉基因Fhb7的克隆、机理解析及育种利用”和“进食诱导胆固醇合成的机制及降脂新药靶发现”聚焦国计民生和全民健康等热点问题。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自2015年起开展“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旨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充分展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目前评选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每年公布评选结果后,会邀请入选项目专家编写和出版科普书籍,并举办报告会,向公众揭示生命科学的新奥秘,为生命科学新技术的开发、医学新突破和生物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极大提高了生命科学的社会影响力。●链接: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排名不分先后)1.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蝗灾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鉴定到一种由群居型蝗虫特异性挥发的气味分子4-乙烯基苯甲醚(4VA)。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群聚成灾的奥秘,还被认为是昆虫学和化学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世界蝗灾的控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2.解析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发现两个临床候选药物上海科技大学等单位组成抗新冠联合攻关团队,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新冠病毒关键药靶主蛋白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这也是世界上首个被解析的新冠病毒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并发现了依布硒和双硫仑等老药或临床药物是靶向主蛋白酶的抗病毒小分子,且二者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II期试验,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3.器官衰老的机制及调控科学研究衰老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基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组及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合作,系统解析了灵长类动物重要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调控靶标;揭示了老年个体易感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等。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器官衰老机制的理解,为建立衰老及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科学应对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4.构建新冠肺炎动物模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动物模型是科研攻关五大主攻方向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武桂珍、谭文杰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团队合作,通过比较医学分析,培育了病毒受体高度人源化的动物。在国际上第一个构建了动物模型。应用动物模型,阐明了系列疾病机理,筛选到了系列有效药物,完成了国家部署的80%以上疫苗评价,模型研制方法和标准提供给世界卫生组织,供国际研究使用。5.人脑的动态发育蓝图脑是人类智能活动的物质载体,研究发育过程中脑结构功能的建立,将揭示智能形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同时为相关医学应用提供理论线索与技术方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课题组、北京师范大学吴倩课题组和北京大学汤富酬课题组展开合作,揭示了多个脑区发育的关键时间节点与基因,详细绘制了人脑的动态发育蓝图,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坚实基础。6.锻炼、冥想等增强免疫力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暗示,从冥想到体育锻炼等行为可能增强免疫力。然而,大脑活动是否可以直接控制发生在脾脏等淋巴器官内的免疫反应,长久以来并没有严格的实验证据支持。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祁海课题组、上海科技大学胡霁课题组以及清华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钟毅课题组通力合作,在小鼠模型里发现,脾脏如果丧失神经支配,疫苗接种后机体就不能正常产生抗体。进一步实验表明,这是因为大脑内被称为中央杏仁核和室旁核的区域有一类CRH神经元与脾神经相连。他们的发现,首次建立了大脑活动可以增进抗体产生的一条神经通路,指出了将来利用锻炼、冥想等行为增强疫苗效果、加强人体免疫力的可能。7.发现胆固醇合成机制及降脂新药靶点合成胆固醇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因此哺乳动物只在进食后才上调合成,饥饿时则抑制,其中的机制长期以来却不清楚。武汉大学宋保亮实验室在胆固醇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不仅揭示了人体的营养感应机制,还证明肝脏中的USP20蛋白可以作为新的降脂药物研发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将惠及全民健康。8.绿色、高产、高效育种新策略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团队在水稻高产和氮高效协同调控机制领域获得重要突破。他们找到了一条既能保证高产又能降低氮肥投入、减少环境污染的育种新策略,为培育“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绿色高产高效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农业生产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的“金钥匙”镰孢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抗源稀缺,是威胁粮食安全的重大国际性难题。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研究团队历时20年,从小麦近缘属植物长穗偃麦草中首次克隆出主效抗赤霉病基因Fhb7并阐明其功能、抗病机理和水平转移进化机制。目前团队选育的多个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已进入国家及省级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并被纳入我国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计划,为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提供了“金钥匙”。10.使CAR-T细胞更好抗肿瘤CAR-T细胞治疗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但面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细胞持续性低等挑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许琛琦研究组、北京大学医学部黄超兰研究组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恩夫研究组合作,使得CAR-T细胞持续性更好,抗肿瘤功能更强,并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风险降低。【来源: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