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选择生物外包实验公司祖庚

如何选择生物外包实验公司

由于现在国内科研环境越来越好,临床医生与基础科研工作者手头也有机会拿到更多的科研课题,提升自己的科研基础与科研地位。但是有碍于自己所在工作单位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自己临床、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导致自己有了想法,有了经费但是仍然无法开展自己的科研课题。这个时候国内孕育而生了一个全新的行业,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科研外包行业。从2000年开始,国内每年的生命科学专业毕业生都不下千万,也使得这个行业人员与企业参差不齐。下面小编就以一个从业有一定时间的内部人士的身份为大家分析一下如何选择课题外包公司:首先肯定是分析一下公司性质,现在科研外包公司大致分为四种类型:a、有着独立的大型实验室,独立运作,并不接触零散小课题。独立运行的大型实验室往往都是有一些国家背景的,仅仅是部分空闲平台用于商业运行,但是这些实验室并不接待零散的客户,一般都是有着稳定合作的客户才能进去。如高校实验室或某测序公司;b、商业实验室(外包公司)。这是外包公司自己有着一套完善的实验体系和成体系的实验设备,由于投资量过大,所以市场上这类型公司并不多,而且多是由第三种企业发展而来;c、商业实验室/大型实验室下游网络公司,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代理公司。依靠着商业公司或者实验室承接客户;d、实验室资源整合公司,此类公司更多的是由一些商业实验室独立出来的小公司,手里收集大量的实验室资源,接待客户后根据客户的需求帮客户寻找合适的实验室,但是这类型公司由于成本低也是最为混乱的。从小编的内容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科研人员来说,第二种、第三种公司选择做外包是较为稳妥的。但是别急,接着往下看:其次是价格,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公司因为实验室资源来源单一,切都是有较大的办公场所和较多的办公人员,所以成本往往都是要高出市场平均价格的。第四种公司因为手头实验室资源较多,能快速的帮客户匹配合适自己的实验室资源。所以价格往往是一般科研工作者能接受的,但是安全性又较低。那怎么办那?其实小编的建议是,第一多走多问多对比。1、对比实验室帮您做的实验设计的专业性;2、多问问市场价格,要是对方给您的报价比绝大多数公司报价都低,而且低到耗材都买不全的程度,还是不要考虑了。第四种公司其实是更注重于服务的公司,服务态度一定相对较好一些。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只需要把自己的方案制定好,在合作之前把协议签订好,保证自己的权益不要流失;合作开始之后付款根据自己的实验进度分成多批次的支付还是不妨一试的。

蓝霹雳

这家上海生物技术企业19人研发团队,轮班无休投入疫苗研发攻坚战!

新民晚报讯 (通讯员 王侃 记者 江跃中)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早日研发出疫苗,成为人们热切的期盼。就在此刻,民革上海市委党员潘讴东的企业——和元生物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正与相关研发机构联手,争分夺秒地进行着疫苗的研发。火速成立的一支新型冠状病毒19人研发团队,整合现有相关技术平台和资源优势,轮班无休,全身心投入到防疫攻坚战中,在疫苗研发的各个环节,争分夺秒地开展一场接力赛跑。图说:工作人员在研发中心忙碌着。民革上海市委 供图据了解,基因合成是疫苗研发的强有力的工具,备受关注。相较于全病毒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优势明显,它使用先进的基因工程手段获取大量的病毒组分,这些组分通常为病毒颗粒的一部分且具有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我们拥有基因药病毒载体的相关车间,完全具备生产疫苗的条件”,潘讴东介绍说,相关车间是采用一次性技术的病毒载体生产车间,适用于多种病毒的临床样品生产,可以为全球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企业提供临床所需各种病毒的相关生产服务。获悉疫情后,面临时间紧、责任重的情状,为尽快研发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应急疫苗新药,公司管理层和研发人员自愿放弃假期休息,火速成立了一支新型冠状病毒19人研发团队,争分夺秒地开展一场接力赛跑。除了公司团队的齐心协力,各方也给予大力支持,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如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上海市经信委及时给予企业复工批复函。期间,公司还接到了国内多家研发机构的病毒疫苗研发合作邀请,最终与军事医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研究院,深圳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多家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完成DNA疫苗中试生产与全面检验等工作,以期尽快完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申报,推向临床试验。公司研发团队预计,在未来10天内完成质粒DNA小试样品制备,随即将启动动物体内试验评价工作。潘讴东表示,在此期间,公司相关生产车间将保持不间断正常运转,后勤部门保障生产物资正常供应,公司相关部门员工严阵以待,可随时启动生产,满足质粒DNA和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临床试验样品生产需求,争取快速启动临床试验。“在疫情面前,这是我们企业的责任和担当,也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潘讴东说:“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黑暗面

创新药崛起 国内科研外包服务行业迎来发展新机会

来源: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可 试点范围从最初的11个城市扩增至全国25个省份的第二轮“带量采购”刚刚落下帷幕,业内就已经广泛流传着一份《关于报送扩大国家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品种范围相关采购数据的通知》。其内容显示,继“扩面”之后,第三轮“带量采购”的扩品种也提上了日程。新一轮带量采购品种为35个,新添了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药品品种。“医保目录谈判”、“带量采购”等医保控费重磅组合拳,让药企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新的医药时代的来临。受益于创新药崛起与药企为求中标“带量采购”扎堆进行“一致性评价”,国内科研外包服务(CRO)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国内CRO行业有很大市场空间国内药企急求转型,扎堆新药研发带动了CRO行业的发展。安信证券研报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CRO板块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5%,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5.5%。在研发成功率低、费用高的情况下,大型制药企业通过缩减开支、裁减研发人员、外包研发生产服务以应对困境。但有业内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大型药企在CRO如化合物研究、临床前研究方面会更加依赖于药物研发生产服务公司提供的研发生产外包服务,以增加整体研发效率并控制研发成本。但在临床试验阶段往往还是会回归自有研发平台,仰赖自己的研发团队。对现如今的国内CRO行业的发展来说,更多的机会体现在小型药企身上。其背后的原因是,我国医药融资额快速增长,港交所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新规与科创板的设立都对生物医药企业获得来自二级市场的融资有促进作用。不少小型药企有充足资金。但由于自身设施、研发人员不足,大多数小型药企需要借助药物研发生产服务公司来完成临床开发等工作。另一方面,“一致性评价”被视为参与国家“带量采购”入场券,“一致性评价”就是要求仿制药需在质量与药效上达到与原研药一致的水平。并且在“带量采购”中如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将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这也要求药企需将旗下的仿制药药品尽快过评。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曾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很多药企也并不了解“一致性评价”相关讯息,所以通常会委托CRO公司来处理。但另一方面,国内可以做“一致性评价”检验的有资质的科室太少,科室虽然明码标价,但众多一致性品种集中申报,申报药企若想能排在前头,势必要多花些钱。“很多钱都是花在CRO公司上面了。”史立臣说道。国内CRO行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是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科创板CRO第一股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则在其招股说明书中表示,由于国内医药审批时间缩短,医药市场需求增加,跨国CRO公司如昆泰(IQVIA)以及科文斯(Covance)等已陆续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开拓国内市场。另外,近年来国内CRO行业发展迅速亦带动国内CRO企业快速成长,如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昭衍新药等国内CRO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并积极布局等,进一步加剧了国内CRO行业的竞争。此外,除与其他CRO公司竞争外,公司还需与医药企业内部的自有研究部门以及医学院校等展开竞争。由于新药研发成功率较低,出于谨慎考虑,药物研发企业倾向与规模化大型CRO企业进行合作,未来龙头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不过在量子生物(300149.SZ)董事会秘书梁宝霞看来,现在行业中的CRO企业在数量上确实比较多,但行业渗透率较低,国内CRO行业仍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我觉得现在竞争不是很激烈,现在还是个‘百花齐放’的状态,不至于说现在谁跟谁会形成‘你死我活’的关系。”梁宝霞表示,现阶段的关键是CRO企业怎么一起把这些做创新药的企业服务好。让创新药可以一轮轮获得融资,有一个充沛的现金流,足以让它成为一个可以自循环的创新公司,最终创新药公司与CRO公司形成一个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保持持续盈利的态势。量子生物于2018年全资收购了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睿智”),上海睿智CRO业务为创新药企服务的临床前CRO及覆盖到临床I、II期样品药物生产的CMO能力。国内如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公司同样囊括前述两项研究内容,但如泰格医药、博济医药等公司的CRO业务主要集中在临床前研究上。量子生物年报显示,上海睿智累计推动200多个靶点的新药研发。梁宝霞介绍称,上海睿智在生物药研发、药理药效、药代药动领域具备国内领先的服务能力。而各个CRO企业的研究偏向和优势也都不尽相同。“医药产业太大了,说是医药产业,但是细分起来有太多赛道,在这个过程中要去做细分领域的深挖的,这样才能够保持创新型CRO的引领能力。”梁宝霞说道。迄今为止,上海睿智的绝大部分客户仍来自海外。这同样也是国内CRO企业的又一特征,仍以服务海外客户为主,但国内CRO业务的增速高于国外CRO业务,其中体现的是CRO业务从西方国家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我们的CRO服务报价对于西方的同类CRO公司来讲性价比还是要高很多的,这对从事医药研发的机构来讲是很显性的问题。”梁宝霞表示,国内CRO企业的竞争在于人才端的竞争,“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业务端的竞争,是人才端的竞争”。CRO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核心技术人员的质量与数量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地获得订单。梁宝霞将CRO、CMO公司称作是医药研发界的“黄埔军校”,“人才在新药公司和CRO公司之间流动是常态,也会打造出一些更良性的医药研发生态圈。”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最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已于12月1日正式施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是《药品管理法》中的一项核心制度、基本制度。新修订《药品管理法》专设第三章“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依法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中的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靠性负责。时间向前回溯,早在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的发布,就标志着我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正式启动。有业内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此前国家对新药批件和药企的生产能力要求是合二为一的,也就是说只有厂家可以去申请药号。大型药企可能会有相应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但对于小型药企和新药研发机构来讲,满足了生产新药的要求,也可能无法做到申请新药药号。所以导致很多时候新药研发机构虽然有机会把药号拿下来,但是到了最后新药研发机构就被迫要把药的IP转给有生产能力的药企。最能产生利润的部分被迫出让,自然会打击新药研发机构的研发积极性。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是指采用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的管理模式,允许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上市许可证明文件的持有者,即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机构或者科研人员)自行生产药品,或者委托其他生产企业生产药品,可以其自己的名字将产品投向市场,获得产品上市后的巨大收益。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乘着政策红利的东风,2018年国内CRO市场规模已达到678亿元,预计2018-2020年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

零忍

生物医药外包:CRO与CMO、CDMO的爱恨相随

外包,一种早就司空见惯的分工模式,得益于其对资源的合理优化,在各个行业得以广泛应用,生物医药行业亦是如此。从CRO开始,再到CMO与CDMO,生物医药行业的外包呈现多元化发展形态。表面上看,作为生物医药外包的同行,三者之间应该是竞争厮杀的场面。事实上,三者之间却并不是谁优于谁,更不是谁取代谁,而是相辅相成,爱恨相随的状态。生物医药外包: CRO与CMO、CDMO的爱恨生物医药外包,从CRO到CMO、CDMO的细分合作医药外包CRO,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大致分为临床前研究CRO和临床研究CRO。CRO最显著的特点是专业化和高效率,作为制药企业的重要外包资源,其一有利于医药企业提高资源集中度,形成企业内部的规模优势。其二大大提高了制药企业新药上市的速度,降低了制药企业的管理和研发。医药外包CMO,即为医药行业的代加工厂,主要接受制药公司的委托,提供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工艺开发、配方开发、临床试验用药、化学或生物合成的原料药生产、中间体制造、制剂生产(如粉剂、针剂)以及包装等服务。医药外包CDMO,由CMO衍生而来,其侧重点在于多出的一个“D”( Development),CDMO强调研发,涵盖研发、工艺改进等。在满足GMP条件下优化传统工艺,并完成定制研发。生物医药外包: CRO与CMO、CDMO的爱恨在讨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国内一些大型的生物医药外包公司。药明康德:小分子药物临床前CRO(主营业务)+临床CRO+小分子药物CDMO。泰格医药:临床CRO(主营业务)+临床前CRO(收购方达医药,涉足临床前研究)。凯莱英:小分子化学制药CDMO(主营业务)+大分子生物制药(初步涉及)+临床前CRO(组建)。昭衍新药:临床前CRO安评细分龙头。博腾医药:最开始做海外大客户,最近在做转型扩大自己的客户资源,接触更多中小型和国内新兴医药公司的业务。九洲药业:最开始做仿制药,逐渐建立CDMO部门。康龙化成:从早期发现业务逐渐向后延伸,逐渐进入到临床或之后的商业化阶段。博济医药:主要从事新药开发与医药器械一站式服务的CRO企业,与CMO、CDMO企业有着项目合作关系,比如偏向于CDMO的大湾生物与博济医药达成的rhEPO-Fc项目合作。总体而言,国内的众多生物医药外包公司起点不太一样,逐渐由点扩展到面,大家最终的方向是能够形成一体化的服务能力,给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也服务更多的客户。但在这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壮大形式往往不是谁打败谁,替代谁,更多的是联合发展,强强联手,术业专攻。生物医药外包: CRO与CMO、CDMO的爱恨生物医药外包,CRO、CMO、CDMO荣辱与共近年来,伴随着生物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CRO、CMO、CDMO之类的生物医药外包企业也随之水涨船高。据公开数据显示:在行业渗透率和医药研发投入持续提升的共同驱动下,生物医药外包行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2015年,全球CRO市场规模为318.5亿美元;2018年,全球CRO市场规模达到445.8亿美元;2019年全球CRO市场规模接近500亿美元,预计未来增幅维持在12%的水平。类似的,2019年,全球CMO市场规模为802亿美元,预计将以13%的增速发展,CDMO作为CMO中最重要的一支,目前来看,同样大有可为。生物医药外包: CRO与CMO、CDMO的爱恨从整个市场发展格局来看,国内生物医药外包企业整体市场规模较小,市场突围要求提供差异化的研发服务,这也促使了三者不断交互合作,深入发展。具体来看,大型药物发现CRO通过与药企在药物发现阶段建立源头合作,提供药物发现一体化服务。而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则通过特色技术平台或服务构建核心竞争力,在各个细分领域实现突破。

雅彦

上海寿叶生物科技公司被法院认定“涉嫌传销、经济犯罪”

来源:中国网原标题:上海寿叶生物科技公司被法院认定“涉嫌传销、经济犯罪” 应移交公安机关处理中国网财经5月14日讯(记者 肖飞)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日前披露的上海市二中院《民事裁定书》显示,上海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寿叶生物公司”)因“寿叶堂‘健康大使’活动”具有传销活动的特征,先后被上海市普陀区法院及上海市二中院认定涉嫌经济犯罪、刑事犯罪,“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案情通报显示,在江苏无锡居民周某良、袁某莲起诉上海寿叶生物公司及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吴宁的“委托合同纠纷案”中,上海市普陀区法院发现,上海寿叶生物公司以免费提供寿叶堂相关茶叶产品为名,要求参与者先期缴纳保证金15,000元,并承诺按照参与者再次推广数量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周某良、袁某莲经其同学介绍,通过徐某珠加入该项目,投资总计457,000元。上海市普陀区法院经审查后认为,周某良、袁某莲起诉所涉事实具有传销活动的特征,故周某良、袁某莲、上海寿叶生物公司、吴宁、徐某珠之间的纠纷涉嫌经济犯罪,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上海市普陀区法院据此裁定:驳回周某良、袁某莲“委托合同纠纷案”的起诉,将有关材料移交公关机关。一审判决后,原告周某良、袁某莲不服判决,并就要求“上海寿叶生物公司立即返还周某良、袁某莲投资款及推广奖励共计668,980元”等四项要求,提起上诉。二审法院上海市二中院经审理后认定,根据原被告双方签订的《寿叶堂“健康大使”活动推广协议》以及对本案相关情况的陈述,上海寿叶生物公司的行为确可能与刑事犯罪有关,目前不应作为民事纠纷处理。一审法院认定本案涉嫌刑事犯罪,应移送公安机关处理,遂裁定驳回周某良、袁某莲起诉并无不当。如公安机关不予立案或立案后撤销案件,周某良、袁某莲可再提起相应的民事诉讼。天眼查显示,上海寿叶生物公司成立于2011年11月,注册资本金3亿元,公司法定代表人吴宁,同时为公司执行董事及持股99.5%的大股东,公司监事郑玲,同时为公司持股0.5%的小股东。公司旗下共有2家参股公司,一家为江西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公司出资20万元,占股10%,另一家为上海寿叶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公司出资100万元,占股10%。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寿叶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多次因未按期提交年报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并因“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除了参股子公司的问题,上海寿叶生物公司2019年以来自身也陷入多起法律纠纷中。天眼查显示,自2019年以来,上海寿叶生物公司多次因“承揽合同纠纷”、“委托理财合同纠纷”、“委托合同纠纷”、“买卖合同纠纷”,被企业和个人诉上法庭,其中尤以被个人起诉的“委托合同纠纷案”数量为最多,而上述周某良、袁某莲起诉上海寿叶生物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吴宁,即是其中之一。令人感到蹊跷的是,绝大多数“委托合同纠纷案”,最终都以原告撤诉结案。据公司官网显示,上海寿叶生物公司旗下有“福一号”青钱桑麦、“福二号”决荷参花、“禧四号”周公茶等“福禄寿禧”系列产品,尽管上述产品被冠以“茶疗”产品的名义,但其产品说明及外包装并未注明药品、保健品或特食的批准文号。据公司官网介绍,上海寿叶生物公司是“国内专业权威的茶疗研发、生产、销售机构 ,与中关村华促会共同组建高血压研究课题;传承传统中医药的伟大思想,绿色天然,养生健疗,降血压、降血糖、促睡眠三项高水平专利成果,真实可靠不忽悠;系列产品进入《全国老干部健康产品采购目录》,是第二届老年节久久敬老会百名国家机关老干部、老将军健康养生论坛指定产品”。对上海寿叶生物公司被法院认定涉嫌传销等经济犯罪,并移交公安机关的后续进展,中国网财经将持续关注。

如哭其母

上海专家最新研究成果:生物人工肝来了!预计明年进入人体临床试验

图说:生物人工肝技术示意图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我国是世界上肝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接近4亿的肝病患者,每年约有30-50万人发展为肝衰竭。肝移植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捐献肝脏远不能满足肝移植术的需求。而生物人工肝(BAL)的关键技术瓶颈突破,有望为肝衰竭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法和解决方案。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鄢和新、翟博、俞卫锋教授团队等与上海赛立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国际顶级转化医学期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合作发表研究论文,阐述了生物人工肝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该项技术用于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图说: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科学转化医学》据介绍,生物人工肝提供了一种替代手段,可短时间替代肝脏的工作,并促进受损肝脏再生修复,可帮助部分肝衰竭患者恢复肝功能而不再需要肝移植。对于等待肝移植的严重肝衰竭患者,可帮助维持生命作为过渡到肝移植的桥梁。可以说,生物人工肝治疗策略的提出对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和降低国家医疗经济负担具有重大意义,尤其为急慢性肝衰竭患者、肝移植等待患者、肝移植术后移植肝无功能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生物人工肝的基本原理是将患者血浆通过体外循环与生物反应器中的人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短时间替代肝脏工作,并促进受损肝脏再生修复。肝细胞和反应器是生物人工肝的两大核心要素,肝细胞在反应器中功能的好坏以及肝细胞与病人血浆物质交换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物人工肝的治疗效果。图说:研究团队对肝衰竭动物模型治疗鄢和新团队利用小分子重新编程技术将人原代肝细胞转化为可以快速增殖的肝前体样细胞(HepLPCs),不仅解决了原代肝细胞在体外无法长期扩增的瓶颈问题,其蛋白合成功能、尿素生成、氨清除和促肝再生因子分泌功能较传统人工肝细胞有显著提高,建立了全新的、可持续扩增的功能性人肝细胞株。另外,该团队设计的创新型气液交互式生物反应器,一方面提高了营养和氧气交换效率,保证了细胞快速扩增,另一方面利用特殊的载体结构促进细胞在扩增过程中形成稳定的3D结构,进一步提高了肝细胞的合成与解毒功能。将人肝细胞与反应器模块创新组合设计出气液交互式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Ali-BAL),克服了以往反应器的交换效率低、培养成本高、周期长、细胞无法形成3D结构等缺点,使得生物人工肝性能大幅提升。研究团队对18头肝衰竭动物模型治疗,证明了该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肝衰竭小猪经过3小时的治疗,全部存活,显著提高了肝衰竭动物生存率,明显改善肝性脑病症状、提高凝血指标和内环境的稳定性、降低了血氨水平和炎症反应,病理结果显示,Ali-BAL具有促进肝脏再生和肝功能自体恢复的作用。团队表示,预计明年可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如果肝衰竭患者经过Ali-BAL的治疗,其生存率及愈后有明显改善,Ali-BAL系统将为广大肝衰竭患者提供除了肝移植以外的更安全、更经济、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此外,团队还将进一步研究将该方案用于对慢性肝病患者的治疗。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左妍

蓝烟火

战胜疫病需科技支撑,李强赴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实地调研

今天上午(2月6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前往部分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实地调研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研攻关情况,深入听取专家和科研团队的意见建议。李强指出,战胜疫病需要科技支撑,科研攻关必须争分夺秒。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要根据当前疫情防控急需,依托各自特色优势,全力以赴开展科研攻关,发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努力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科技力量、上海力量。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当前,上海全市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广大科研工作者日以继夜、埋头奋战、苦干实干,迅速启动应急科研攻关,争分夺秒探明传播致病机理,着力突破病毒快速检测与防护难题,全力开展疫苗研制与药品筛选研发,及时发出科学理性的声音,为推进科学防控、科学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面对疫情,快速响应,是首批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企业之一,产品获批后大量发往武汉及全国各地医院、疾控中心。李强实地察看了之江公司研发实验室,详细了解检测产品研发应用以及检测流程解决方案等情况。企业负责人介绍说,公司正在开发操作更为便捷、自动化程度更高、能够更快速诊断病毒的检测方法,最大限度避免一线医务人员与样本过多接触、降低感染风险。李强希望企业不断优化检测方案,更好满足疫情防控需要,并向春节以来连续加班加点的研发人员表示慰问和感谢。李强说,当前疫情形势严峻复杂,我们既要严把各个关口,坚决阻断疫情蔓延传播,也要紧紧依靠科学武器抗击疫情、战胜疫情。科技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更好发挥作用,拿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抗疫产品研发、应用、生产,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让企业心无旁骛投入抗疫斗争。作为国内首批专注于mRNA疫苗和药物研发生产的企业之一,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等紧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并参与科技部应急攻关项目。市领导来到斯微公司了解疫苗研制进展,在疫苗小样制备实验室看望慰问一线科研人员,为大家加油鼓劲。市领导同有关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高校、医院与企业联手攻关的探索实践,关切询问疫苗研制还面临哪些难题、需要哪些支持。李强说,疫苗和有效药物是疫情的克星,越早取得关键进展,就越能增强全社会抗击疫情的信心。要进一步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强化科研、临床合作,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努力在检测手段、病理研究、疫苗药品研发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尽早拿出务实管用的创新成果。要把应急攻关、联合攻关中探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为健全完善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上海市领导吴清、诸葛宇杰参加调研。(本文图片 陈正宝 摄)(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其圣人与

揭开皓元医药“假科创”面纱:资本运作成疑 正在接受上交所问询

来源:时代周报原标题:皓元医药资本往事:游走于行业灰色地带,正在接受上交所问询  时代财经记者 张照 发自 上海 广州资本迷雾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逐利动机。近日,曾经的医药明星企业,即将登陆科创板的上海皓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皓元医药”)深陷各方质疑。根据多家媒体报道,皓元医药存在“核心业务专利数不足”、“供应商数据造假”、“资本运作成疑”等诸多问题。6月22日,时代财经跟进报道《皓元医药IPO疑云:核心主营违背行业常识,拼凑上市谜团待解》,对皓元医药主营业务进行了质疑。而随着时代财经的持续调查,一个布局近20年的资本赌局,逐渐浮出水面。时代财经通过独家获取的多份专利鉴定文件、证据,以及采访多位行业专家和专利律师之后发现,外表看看起来“科研实力强劲”的皓元医药涉嫌通过造假、伪造科创概念以及一系列的资本运作,试图披上“科创企业”的外衣,强行登陆科创版。时代财经从6月下旬开始,持续针对上述质疑对皓元医药展开采访,并多次致电皓元医药实际控制人之一、副总经理高强。7月8日,高强以采访请联系公司董秘办为由,回避了采访。7月10日,皓元医药董秘办对时代财经的采访函进行了回复,同时,皓元医药承认,目前公司正在接受上交所的问询。饱受质疑的科创新星,核心业务涉嫌专利侵权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蔡伦路720弄2号,是皓元医药的公司所在地,这里是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周围聚集不少生物技术与化学制药企业。皓元医药作为“科创新星”,正谋求在科创板上市。虽然身处高科技园区,但时代财经却发现皓元医药的核心技术并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这也是外界对皓元医药的普遍质疑。从皓元医药的招股书来看,其核心业务为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所谓工具化合物其实在业内被称为“活性化合物”,“活性化合物也可以理解未批准上市的药物,它们通常会被原研药企作为候选药物送去官方机构审批、进行临床实验,只是有的被批准上市有的不能上市。”一位从事生物制药的专业人士对时代财经记者介绍道。而分子砌块则是用来制作活性化合物的。“分子砌块要通过修饰合成变成各种各样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生产分子砌块的技术难度要比生产活性化合物简单的多。”上述专业人士补充道。简而言之,皓元医药并不自己生产药品,而是生产生物医药领域中的一些原料,其核心产品为工具化合物,其主要客户是药厂做实验的、医院里做基础医学实验、大学生物化学系做实验的,其主要用途是作为一种实验试剂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在专利保护十分严格的生物、化学领域,原料生产,特别是所谓“工具化合物”的生产,具有巨大的灰色空间。时代财经记者在采访多位专利律师和行业专家之后发现,基本上每一种工具化合物都应该有一项对应的化合物专利以及一项该化合物的合成专利。而这些工具化合物的专利基本都掌握在国际原研药公司手上,比如辉瑞、礼来、阿斯利康等公司。全球最大生物药剂供应商Sigma通过与辉瑞签订许可协议,获取了辉瑞化合物的授权,才可以生产及销售175种辉瑞化合物产品。但辉瑞也将从Sigma的销售收入中获得较高比例的分成,因此,Sigma销售的辉瑞化合物毛利率不高。相比之下,皓元医药销售的工具化合物毛利率可达70.7%以上。包括皓元医药在内,国内从事工具化合物的公司规模都比较小,很难通过跟国际原研药公司签协议获得生产许可。所以,国内生产这些化合物的公司都避免不了会涉及专利侵权问题。皓元医药在招股书中多次阐述,公司能够生产“自主合成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产品种类超过10000种”。但从专利数量来看,招股书只披露了皓元医药及其子公司获授权的53项专利。一万种产品,专利却只有区区50余项。皓元医药到底是科研实力强劲的科创公司?还是一个通过侵权牟利的盗版生产商?带着疑问,时代财经对皓元医药旗下网站的在售产品进行小范围的梳理,随机选取了100种皓元医药的在售产品,然后将产品名录送往多个专利律师事务所进行了鉴定。一份时代财经独家获取的《侵权鉴定意见书》显示,100种皓元医药随机在售产品,竟然全部侵权,其中的69个化合物产品侵犯了中国专利,另外31个化合物产品侵犯了外国专利。皓元医药为何敢大肆进行专利侵权? “对于国际原研药公司来说,这些公司的规模太小了,又不是上市公司,索赔够不够律师费都是个问题,一般懒的去告,最多发发律师信”。一位专利律师对时代财经记者表示,“不过,一旦这些公司上市,专利侵权问题肯定就要被追究。”上述律师对时代财经记者强调。对此,皓元医药并没有直接否认其专利侵权,在其对时代财经的回复中,皓元医药声称,专利数量与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种类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列举了国内上市公司药石科技为例,指出药石科技在上市时发明专利只有20余项。时代财经查阅发现,药石科技上市至今主营业务一直为分子砌块,并不包含工具化合物,来自分子砌块的营业收入占比为100%。同时,药石科技对其生产的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生产此产品的技术秘密或专利,但其为了进一步拓展客户和市场,并没有对所有产品申请专利保护。揭开皓元的神秘面纱,销售端涉嫌利益输送揭开皓元医药“假科创”的面纱,一个直接的问题摆在时代财经面前,皓元医药到底是一个什么公司?(皓元医药官网截图)现在来看,皓元医药就是通过侵权的方式生产原料,然后通过各种促销行为卖给大学、科研机构和医药公司。从某些角度来看,皓元医药与莆田制造假名牌鞋的小作坊没有区别。时代财经查阅公司网站www.medchemexpress.cn发现,今年3月30 日,该网站主页滚动播放着订单满赠广告,赠送的礼品包括华为MateBook 13、华为Mate 30、华为WATCH GT2、戴森吸尘器等各类价值不菲的个人用品,甚至还能定制礼品。(皓元医药官网截图)以一台官网售价为5999元的华为MateBook 13为例,如果累计订单满59999元就可以送一台,那么其销售费用率就达到10%。对于这些药厂、医院和大学院校来说,其采购资金一般为企业或政府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似乎,皓元医药正涉嫌通过对这类客户的采购者个人进行满赠送大礼等不正当利益输送来获取订单。尽管在保留条款中,皓元医药用“若地方法律或机构政策限制时,优惠自行失效”试图逃避法律的追责。然而,就在时代财经7月6日再次登陆www.medchemexpress.cn查阅时,发现以上涉嫌不正当利益输送行为的内容已从该网站删除。另据皓元医药招股书披露,近三年的研发费用率已开始下滑,从2017年的16.21%下滑至2019年的12.97%。相比之下,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却在逐年上升,近三年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0.67%、10.74%、11.53%。而时代财经查阅发现,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销售费用率近三年仅为4.05%、3.32%、3.1%,皓元医药的销售费用率超过了可比上市公司的2倍。对此,皓元医药独家回复时代财经称,公司的销售费用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销售人员多,职工薪酬金额高,以及进行了大量的线上推广。皓元医药资本往事:同窗、校友和幕后高人 时代财经逐步回溯皓元医药的发展历史,一个布局近20年的资本故事和一群因为化学专业而聚拢的技术资本家群体逐渐浮出水面。1999年,25岁的高强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毕业,考入香港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香港大学化学生物学教授杨丹,研究方向为化学生物学以及合成化学。五年后,毕业后的高强选择留校,任香港大学化学系的研究员,继续跟随杨丹教授进行科研工作。2001年,22岁的南开大学化学系高材生郑保富本科毕业就来到香港大学化学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杨丹教授,研究方向也为化学生物学以及合成化学。在杨丹教授的指导下,郑保富与选择留校的高强在实验室结识,共同开展了多项合成化学领域的研究,并于2005年至2006年共同发表了三篇关于有机小分子领域合成研究的学术论文。(杨丹教授、郑保富、高强等人共同发表的三篇学术论文,来源:ResearchGate)在学院内,郑保富和高强还结识了来自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薛吉军博士,其正在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创新药物研发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郑保富博士毕业后不久,薛吉军也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但两人都没有选择留校,和高强一起离开了香港大学,与史杰清、卢新宇2人在上海共同创立上海皓元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皓元医药前身),主要为国内外制药企业、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提供医药中间体方面的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RO)。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郑保富被朋友们称为“保保”,据接近郑保富的人士对时代财经记者介绍,郑保富的性格沉稳,低调、富有心计,其一直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而高强则更为高调,其一直担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负责公司的对外业务。薛吉军和其他2名创始人未参与公司运营。薛吉军随后回到兰州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讲师、副教授。三年后,薛吉军又与高强、郑保富两人共同创立了甘肃皓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皓天”),依托与兰州大学长期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事着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成为了皓元化学的上游供应商。据披露,2013年至2016年,甘肃皓天曾一度是皓元医药的第一大供应商;2018年、2019年,甘肃皓天均进入皓元医药的前五大供应商。据招股书披露,皓元医药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因此,甘肃皓天自然就成为了皓元医药大规模生产原料药和中间体的主要代加工商。但是,郑保富和高强并不打算本本分分的只从事医药中间体的生意,凭借着多年合成实验过程中累积的高难度复杂有机小分子,两人盯上了利润更高的活性化合物,也就是皓元医药声称的“工具化合物”产品。于是,郑保富和高强找来了在瑞士诺华制药中国研发中心从事药物研发工作的李硕梁担任皓元医药首席科学家、技术总监。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的李硕梁是郑保富和高强的学弟,其博士研究方向正是为有机化学领域中的多环化合物合成以及用于治疗用途的天然产物和化合物的全合成。同时,李硕梁曾于2002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也是高强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学弟,或许是这一层关系的加持,才令李硕梁下定决心离开诺华加入皓元。2014年,郑保富和高强开始整改公司架构,薛吉军和其他2名创始人离开了公司,李硕梁与刘怡姗(郑保富妻子)和刘艳(高强妻子)进入公司股东行列。郑保富和高强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整改后,公司很快获得了真金投资和景嘉创业两笔融资。拿到融资后的郑保富和高强开始拓展工具化合物的海内外销售渠道,通过互联网推广和线下举办各种展会、活动、讲座宣传以及上门拜访宣传等形式,逐渐与国内外药厂、医院以及大学内的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由于工具化合物产品的客户群体分散,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规模不大。因此,通过经销商或采购平台将客户的需求整合成为了其工具化合物产品销售的主要途径。此时,随着Zhinong GAO(郜志农)的出现,郑保富和高强的海外拓展之路变得极为平坦。尽管时代财经尚不清楚郜志农与郑保富和高强两人是如何结识的,但是郜志农也是一位在化学工艺研发方面颇有研究的博士,毕业于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有着丰富的合成工艺研发经验。郜志农在美国先后创立了Chemscene LLC(以下简称“CS公司”)和Medchemexpress LLC(以下简称“MCE公司”),帮助皓元医药的产品销往美国。时代财经发现,CS公司在2013年曾是皓元医药的第五大客户,采购金额为173.05万元。而MCE公司2016年至2017年连续两年都是皓元医药的第一大客户。2015年至2017年公司分别对其销售了415.51万元、1420.37万元、2741.47万元的产品,年销售额成倍增长。然而就在2017年12月,皓元医药分别以20万美元和6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CS公司和MCE公司,将两家公司的业务整合到子公司香港皓元的旗下。但是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郜志农并未离开公司,而是隐居幕后,转而开始给郑保富和高强打工。而让人感到蹊跷的是,皓元医药早在2015年就已经注册了MCE、Medchemexpress等商标以及chemexpress.cn、chemexpress.com.cn、medchemexpress.cn、medchemexpress.com.cn等网站域名,并一直沿用至今,是公司主要的对外销售平台。“目前,工具化合物的销售市场主要还是在美国。美国客户较为分散且需求量也不是很大,一次只需要1斤、3斤的工具化合物,所以国内公司一般都是以快递的形式寄过去。但为了逃避美国的监管,国内公司一般都会通过香港公司进行中转,再发往美国。”一位熟悉不愿透露姓名的医药销售人士告诉时代财经记者。自此,一个由校友、专业而聚拢的小团体逐渐浮现,通过与各种高校和裙带关系,皓元医药得以在“工具化合物”的买卖上做的风生水起。而通过一次次的资本运作,小团体的关系也日益紧密,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个坎,那就是必须得上市! 摆在皓元面前的上市对赌在皓元医药之前,国内没有一家以“工具化合物”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因为国内的“工具化合物”生产大都处于侵权的灰色地带,一旦这类公司上市,涉及专利侵权的问题也将遭到专利持有公司或个人的法律追究。上市意味着这一特殊行业将从幕后摆上台前,接受市场的质疑。那为什么皓元医药还要执意要上市?多位业内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因为皓元医药拿了资本的融资,而资本是有要求的,其中就包括上市。上市之后,资本就可以获利百倍、千倍的退出。”时代财经发现,公司与创投公司一共签署过5次对赌协议及其他特殊投资条款约定。其中,2019年3月,控股股东安戌信息、实际控制人郑保富和高强与苏信基金、分宜川流、分宜金济、含泰创投、黄山创投等创投公司签署了包括“公司上市”在内的对赌协议。从而明确了,皓元医药后期一定要上市,否则或将面临各路资本的追究。时代财经发现,为了上市,皓元医药将核心业务“包装”了起来。据熟悉皓元医药业务的专业人士描述,“由于专利问题,皓元医药上市的时候只能将工具化合物隐藏起来,将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混合在一起。其实,皓元医药的分子砌块业务做的比较晚,收入占比很低。”此外,时代财经还发现,皓元医药已经通过全资收购MCE公司和CS公司两家公司,将其主要的工具化合物销售渠道并在子公司香港皓天旗下。此后,披露在公众面前的公司前五大供应商和前五大客户中,只剩原料药和中间体上下游公司,工具化合物的上下游公司均被隐藏起来。据招股书披露,皓元医药拟融资6.5亿元,其中5亿元将用于安徽皓元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一期)。那么,即将上市的皓元医药准备将主营业务转向原料药和中间体吗?上述业内人士对时代财经记者表示,“皓元医药主要收入来源是工具化合物,上市融资后很大可能会继续做工具化合物。因为,工具化合物利润高,是营业额的主要来源;原料药和中间体行业在国内外均已经充分竞争,利润已经很低。”7月10日,针对时代财经的质疑,皓元医药向时代财经承认,正在接受上交所的问询。

5亿元授信额度首批20家上海生物医药企业获益

1月12日下午,上海市举行生物医药产医和产融协同对接会。会上,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担保一部副部长邵振宇介绍了上海推动产融融合发展首推的生物医药“新药贷”,相关单位在会上共同签署“新药贷”授信协议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进一步发挥担保基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海将生物医药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但是,由于生物医药企业普遍属于轻资产,特别是初创期的企业,往往很难通过传统评估标准取得金融支持,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为化解上海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难问题,2020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共同推出“新药贷”融资服务,这是上海首次推出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担保基金批次贷。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推荐、担保中心打包进行政策性担保、合作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模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受益面广、放款速度快的贷款服务。根据此次会上签订的授信协议,承贷银行将获得总额5亿元的授信额度,首批次将为约20家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融资贷款,切实缓解融资难问题,进一步推动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海市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俊斌向记者表示,“我们15年来的发展印证了上海在生物医药方面确实是一块高地,生物医药企业得到很多支持,对于这对需要长期发展的产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楚王觞之

上海5个生物医药特色园区授牌,五年内将新增上万亩产业空间

上海对5个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正式授牌。在4月28日上午召开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推进大会上,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东方美谷、湾区生物医药港和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等5个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正式授牌。上海市经信委表示,在上海,好项目不缺地、好产业不缺空间。本次推出的五个市级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总面积达到60.15平方公里。上海五年内还将新增1.2万亩产业空间,面向世界百强、国内50强企业加强招商引资,对本市头部企业精准服务。东方美谷 资料图当前,生物医药正面临大发展、大机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备紧跟全球前沿、实现国际同步发展的基础和潜力。蛋白质中心、活细胞成像平台、张江药物实验室等一批科研载体加快建设;生物医药研究人才团队加速集聚;拥有众多三甲医院和新药临床研究基地。近年来,上海涌现出以“九期一”为代表的全球首研新药和以PET-CT为代表的国际一流医疗器械,以及联影、君实、复宏汉霖、微创等一批创新标杆型企业。从产业布局看,上海已形成以张江为核心的“一核多点”集聚局面。从创新成果看,由“创仿结合”转型“首发引领”,GV-971和PET-CT为代表的全球领先药械不断涌现。从龙头企业看,全球领先药械跨国公司争相在沪布局地区总部、研发和生产中心,已有5家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从行业趋势看,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9年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化学制剂等细分领域增速超过10%。为支持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国务院专门发布了“上海方案”,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上海以提升产业承载空间为抓手,加强资源要素集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高起点规划打造生物医药集聚区,加速创新研发和产业化落地。依托一批龙头企业和创新团队,在金山和宝山建立高端原料药和制剂的制造基地,在临港新片区建设创新生物药的生产基地,在奉贤建立中药生产基地。按照上海市产业地图,上海将着力打造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的园区经济。其中,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打造高端制造产业链,实现“全球新、张江造”;临港新片区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重点发展精准药物、精准医疗器械、精准诊断、健康服务等领域;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重点发展高端生物制品、原料药、现代中药,及美丽健康等延伸产业;金海岸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原料药、制剂、高端医用材料和高端制药装备等领域;北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集聚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高端医疗器械装备生产、现代医药物流等领域;闵行生物医药创新承载区重点推动健康医疗与智能产业紧密融合,打造健康医疗服务及创新疗法先行试验区。上海市经信委表示,在上海,好项目不缺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对已签约的威高集团上海医疗产业园等38个亿元以上项目,加速推进落地开工;对复宏汉霖等100个亿元以上在建投资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同时,还将推出800万平方米定制厂房,满足初创、中小型企业项目快速落地要求,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