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要开发“类脑智能”也要狙击脑病 上海脑中心将这样揭示人类终极奥秘!咖啡因

要开发“类脑智能”也要狙击脑病 上海脑中心将这样揭示人类终极奥秘!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亚宁)脑科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上海在脑科学相关领域形成了各具优势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今天下午,来自上海乃至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脑科学“大咖”,汇聚中科院上海分院召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协调会,共商上海脑科学未来发展的“深海蓝图”。在上海,以基础脑科学为“一体”,脑疾病和类脑智能为两翼的“上海脑中心”发展框架基本形成。2018年,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作为上海首个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着推进脑科学领域创新布局、集聚优势科研力量、探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使命。近两年来,中心成功组建并迅速开展科研任务、启动技术平台建设,至今已取得较为显著的科研成绩。近期在疫情日趋好转的形势下,上海脑中心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推动脑智发育、脑科学大数据平台等建设和人才招聘,不断充实复工复产“第一生产力”。据脑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介绍,上海脑中心进一步明确了功能定位,协同上海各高校、科研院所的脑科学优势力量,组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科研团队,打造技术支撑和研发共享平台,承接国家重大项目,争取发起脑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同时,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为机制体制的创新探索新思路,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协同长三角、辐射南方地区的脑科学研究发展网络,为服务国家战略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作出贡献。未来,脑中心研究网络将聚焦三大方向“脑疾病方向”“基础脑科学”及“类脑智能方向”进行重点部署;并结合上海前期的脑科学布局情况,建设“幼童青少年脑智发育平台”“神经活动观测与调控新技术平台”“宏介观脑数据平台”等三个支撑平台。此外,脑中心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及人才培育的新模式,从青年研究员培育计划、双聘模式及博士后资助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考虑及支持。今天下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中科院微系统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张江实验室、联影医疗以及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脑科学研究主要团队受邀参会,共商脑中心未来工作整体思路和主要举措。

使者致币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着力”重要要求

原标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着力”重要要求 | 滨海新区:努力打造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又是一年春草绿。七年前的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视察工作,对天津工作提出了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七年前,总书记曾来到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视察,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奋进方向。今天,滨海新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 正在以二次创业的奋进姿态,奋力推进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向着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加速迈进。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自主创新结硕果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要丢掉幻想,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一些涉及重大领域项目的技术是不会给我们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努力获得。”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视察时留下的这句话,一直刻在联合研究院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也成为了他们前行的动力源泉。七年来,联合研究院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做好药物研发、企业培育孵化、创新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药物研发提速突破在联合研究院,随处可见朝气蓬勃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他们眼神明亮,动作利落,在总书记的鼓励下,他们坚守着科研人员的初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提高科研创新水平。七年的时间,联合研究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新药研发产业链和技术链,着力完善和提升新药研发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针对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抗恶性肿瘤、治疗代谢性疾病和疫苗研发等方向的30余项新药开发工作,在核心技术、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走源头创新之路’是联合研究院自成立起即肩负的使命。”据联合研究院党委书记黄亚楼介绍,七年来,联合研究院的科研队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药物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其中,老药多西环素用于抑制肿瘤转移项目已获伦理批件,目前第一例受试者已完成入组用药、PK采血和血样分析,后期受试病例将陆续入组。新药CP0119治疗结肠慢传输项目已完成全部预试验工作,同时选定上海美迪西、天津药研院、山东欣博作为临床申报药学、药代和安评正式试验的委托单位。目前正式药学研究已在上海美迪西公司启动,药代和安评试验方案正在完善。此外,联合研究院还取得了一批药物研发代表性成果:发现肝癌治疗新靶标“戊糖瓦博格效应”,发现金丝桃苷抑制环状RNA风暴发挥抗肝癌转移的药理学机制,发现芒柄花黄素可以通过抑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5(USP5)实现抗肿瘤转移,证明抗疟药物乙胺嘧啶具有抗肿瘤转移的功效等研究成果,成果分别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Cancer Research》等上面刊发,彰显了药物研发的创新能力。优秀项目精准引育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研究院亲切地与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团队沟通并嘱托:“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该团队负责人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句话。从那一刻起,我们在科技创新这件事情上更加坚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丹娜生物通过联合研究院的大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并成功孵化而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丹娜生物的检测试剂盒项目不仅入选了天津市科技局“新冠病毒感染应急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支持项目,还以“新型冠状病毒病及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联合诊断产品的开发及临床应用”项目斩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创新能力备受肯定。七年来,联合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目前,联合研究院已累计引进和培育企业302家,注册资本超过33亿元。孵化企业中,既有康希诺这样的留学归国博士创业公司,也有蓝光科技这样的由法国专家任CEO的科技公司,还有上市企业四川科伦药业、中国医药工业百强迪沙药业等国内大型药企在院建立的研发中心。值得一提的是,首批孵化企业康希诺还于2019年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港交所疫苗第一股。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联合研究院加速复工复产步伐,企业孵化逆势发展,首次引进央企,国药集团旗下国际医药卫生公司在院设立检测研发平台,北京新三板挂牌公司虹博基因在院设立研发中心,优质项目越聚越多。平台支撑产业发展平台的创新能力可为企业的发展消愁解忧。七年来,联合研究院不断提升新药研发公共技术平台服务能力,提质增量。据黄亚楼介绍,联合研究院药物分析测试中心已完成实验室LIMS系统的建设工作,通过扩项复评审,增加两项检测能力。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携手早期成药性评价重点实验室筹建无菌实验动物室,拓宽服务范围。同时,推动早期成药性评价重点实验室加快发展,整合人员队伍,增添、改善办公场地和试验场地。与多家医院在转化医学研究、技术平台互补、医学项目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合作,不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快速转化应用于临床患者。在提升已有平台服务能力的同时,联合研究院还针对前沿领域,积极谋划建设新平台。推动药物发现智能平台建设,与中医脑病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脑病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利用“AI+脑电数据”进行中医脑病证治研究等领域建立战略合作达成共识。联合南开大学、零氪科技、天云大数据、火石创造等单位申报天津市生物医药智能化产业创新中心,医药智能化步伐提速。“联合研究院各个平台在开展自主研发的同时,为生物医药企业、机构提供了高水平技术服务,服务范围覆盖除西藏之外的所有省份,服务次数超过23万次。”黄亚楼表示。中新天津生态城 树起未来城市生活样板 “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城视察时留下了这句话。七年来,生态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将“三和三能”的发展目标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坚持城、产、人深度融合、和谐发展,绿色理念已在生态城生根发芽,智能应用场景也在这里得到更广泛的尝试,一个未来城市生活样板已经若隐若现。生态城市和谐发展“2018年,我住进生态城,这里绿意盎然、安静舒适,现在最期待的就是南湾滨水景观区快快建成,为大家再提供一处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家住中加生态示范区的田悦畅想未来,只要步行5分钟,便可感受海风吹来、绿意盎然的美妙场景。作为生态城的新居民,田悦选择在这里安家的原因之一便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近年来,生态城几乎每年都有新公园或绿地落成,建成区绿地率达到50%,形成了显著的生态城市“第一印象”。“生态城的招牌就是生态环境。为了保住这块金字招牌,我们既要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建设好新城区,更要维护好建成区的生态环境。”生态城法制局相关负责人说。除了环境,另一种生态也体现在生态城的方方面面。据了解,生态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获评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区。光能发电、地下气力运输垃圾、绿色房屋……太阳能、风能这些随处可得的资源在这里都被巧妙运用。同时,生态城实施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在建及竣工的292个项目1693万平方米建筑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评价,其中104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标识,住宅节能率达75%,公共建筑节能率达65%。另外,生态城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现垃圾分类普通示范小区建设全覆盖,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生态城还着力打造海绵城市,建成22.8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形成一套具备地方特色的管理方法、一批具备国际水平的示范项目、一种生态宜居的建设理念,并在国内外进行复制推广,不断彰显绿色生态特征。产城融合加速推进7年过去,生态城已度过了新城建设最初的空窗期,产城融合深度开展加速推进,人与经济同样实现了和谐共存。生态城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聚焦“智能科技、文化旅游、大健康”3个主导产业和“教育培训、绿色金融”2个配套产业,形成“3+2”产业发展定位,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上个月,芯球机器人北方研发运营总部基地正式落户生态城,将进一步带动智能科技产业聚集及智能应用场景落地。据了解,目前生态城已成功吸引太极、华为、京东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落户,泛智能科技产业占比达到46%。去年内地电影票房前十名影片中,八部均有生态城企业参与。同时,国家海洋博物馆、泰达航母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已成为京津冀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在做精主导产业的同时,生态城加快引育新动能,规划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和产业孵化平台,出台科技创新促进办法;设立了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引进各类人才3万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目前,生态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启动建设,并设立凯莱英等产业引导基金,丹娜生物、杰科生物等一批优秀企业已经成长壮大。智慧开启幸福生活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共存。据了解,生态城建立“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模式,规划建设20余个社区中心。适度提前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组建社区事务理事会,搭建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新机制,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服务能力。坚持集团化、品牌化办学,开办10所优质中小学、13所知名幼儿园和1所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到1.5万人。同时,与天津医科大学合作建成综合性医院,开工建设滨海妇儿医院、天成专科医院等,全面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生态城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同样快马加鞭。作为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城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已经建成投用,这里是生态城智慧城市的“大脑”,承载了整个生态城最核心的智慧成果,投用后将通过对城市开发建设、经济运行、居民认证等内容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展示,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事件快速协同处置能力,形成主动式、前瞻式、预防式的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从“被动反馈”到“主动出击”的转变,让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真正“智慧”起来。此外,生态城已经推出智慧图书馆、智慧公交站、智能公交车、智能家居等一系列智慧应用,让市民在“人机互动”中感受智慧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目前,生态城正在着力打造5G全域应用示范区,加快推进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环保等智慧项目建设,让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既和谐共生又智慧共享。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的殷殷嘱托,坚定了生态城绿色发展的信心,成为全体干部群众不忘初心、奋力前进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生态城管委会主任王国良表示,国务院和天津市正在全力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赋予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使新区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生态城将加快实施“生态城市升级版”和“智慧城市创新版”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做好“生态+智慧”大文章,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滨海之城。来源:津滨海

其我独芒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今日揭牌成立,系上海首家重点智库

11月21日,上海市首家重点智库“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揭牌成立。当日下午,上海市召开新型智库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出席并讲话。会上,上海市首家重点智库“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同时,作为上海市委宣传部支持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一库一策”智库试点建设的一项举措,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签署了“光启书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会议指出,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镇,上海在决策咨询研究和智库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以国家高端智库为引领,市级新型智库为支撑,其他智库为补充的新型智库体系。当前,上海正处于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时期,正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改革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科学决策的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借助智库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撑。会议要求上海全市智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对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高端”标准,把建设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主动对接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需求。此外,坚持“术业有专攻”,突出专业特色,全力打造上海新型智库品牌。会上,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表示,全球城市研究院聚焦“全球城市”这一专业领域,特别是围绕全球城市特定功能和形态(非一般城市)开展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和政策储备。搭建平台做功能,是全球城市研究院一大特色。周振华称,智库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力量,但不能局限于什么都由自己内部人来做,而要成为一个开放型平台。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首先是一个课题研究平台,每年定期不定期课题招标。其次,它是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出版物、研讨会、考察研究等方式,组织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界人士交流。第三,它是机构合作平台,与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并建立中心。此外,它还是青年学者交流平台、国际学者交流平台和国际智库交流平台。周振华说,全球城市研究院旨在形成“小机构,大网络”的基本格局。它的核心层网络,是全球城市指数编制研究团队。紧密层网络,主要是全球城市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成员、特聘专家、首席专家工作室及其团队等。基础层网络,主要是全球城市研究院理事单位、专家库成员及社会专家等。

扬弃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2013年5月14日,作为国家生物医药创新示范基地的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迎来了一位重要的来访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带着对研究院发展的殷殷期盼,总书记提出要求:要建设科技创新高地,提高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七年来,研究院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做好从严治党、创新平台建设、药物研发、企业培育孵化等重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持续建设创新平台 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研究院不断提升新药研发公共技术平台服务能力,提质增量。药物分析测试中心完成实验室LIMS系统的建设工作,通过CNAS扩项复评审,增加粉末衍射以及ICP-MS两项检测能力。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携手早期成药性评价重点实验室筹建无菌实验动物室,拓宽服务范围,参加全国毒性病理检测实验室间比对并获得优秀考核证书;推动早期成药性评价重点实验室加快发展,整合人员队伍,增添、改善办公场地和试验场地;与天津市三中心医院、消化病研究所等多家医院在转化医学研究、技术平台互补、医学项目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合作,不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快速转化应用于临床患者。在提升已有平台服务能力的同时,研究院针对前沿领域,积极谋划建设新平台。推动药物发现智能平台建设,与中医脑病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脑病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利用“AI 脑电数据”进行中医脑病证治研究等领域建立战略合作达成共识。联合南开大学、零氪科技、天云大数据、火石创造等单位申报天津市生物医药智能化产业创新中心。截至目前,研究院各个平台为生物医药企业、机构提供高水平技术服务,服务范围覆盖除西藏之外的所有省份,服务次数超过23万次。2018年9月,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展示中心建成。作为新区招商引资和内引外联中的“窗口”和“桥梁”,自建成以来,创新园展示中心累计接待有组织的参观团组200余个,涉及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及北京、江苏等地区。药物研发提速突破 成果转化铺就新路“走源头创新之路”是研究院自成立起即肩负的使命。7年来,研究院的科研队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药物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截至目前,老药多西环素用于抑制肿瘤转移项目获得伦理批件,完成CDE临床试验登记、样本分析和数据管理CRO公司的选定。项目已于2019年10月在上海东方医院召开启动会,正式启动患者招募。目前第一例受试者已完成入组用药、PK采血和血样分析,后期受试病例将陆续入组。新药CP0119治疗结肠慢传输项目与南开大学、华润医药研发中心签订合作开发协议,项目现已完成全部预试验工作,同时选定上海美迪西、天津药研院、山东欣博作为临床申报药学、药代和安评正式试验的委托单位。目前正式药学研究已在上海美迪西公司启动,药代和安评试验方案正在完善。此外,研究院还取得了一批药物研发代表性成果。发现肝癌治疗新靶标“戊糖瓦博格效应”,发现金丝桃苷抑制环状RNA风暴发挥抗肝癌转移的药理学机制,发现芒柄花黄素可以通过抑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5(USP5)实现抗肿瘤转移,证明抗疟药物乙胺嘧啶具有抗肿瘤转移的功效等研究成果,成果分别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Cancer Research》上等刊发。精准引育优秀项目 提升创新创业质效七年来,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4次被评为国家A类。研究院医脉众创空间,获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内地与香港联合众创空间,获得2019年度全国百家特色众创空间称号。2013年以来,新增科技企业200余家,截至目前,累计研究院已累计引进和培育企业302家,注册资本超过33亿元。除了初创企业外,还包括上市企业四川科伦药业、中国医药工业百强迪沙药业、河北省医药工业十强天成药业等国内大型药企在院建立的研发中心。已孵化出康希诺、丹娜等4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首批孵化企业康希诺生物于2019年3月28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港交所上市的第一支疫苗股,是天津首家利用港股IPO新规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2020年,面对疫情引发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研究院全面部署复工复产工作,企业孵化逆势发展。首次引进央企,国药集团旗下国际医药卫生公司在院设立检测研发平台,北京新三板挂牌公司虹博基因在院设立研发中心。研究院积极为孵化企业搭建“成长通道”,自2015年以来,陆续举办“引进项目与孵化成果交流会”“高质量创业孵化发展论坛”“创新园专业化平台服务推介会”“推动双创升级,助力研究院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创新创业活动超过一百余场。在院孵化企业派德洛格、英菲泰克、灏灵赛奥、伊拉卡迪、石桥生物等20余家企业获得投资。

另一人

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成立

11月18日,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上海市卫健委 供图11月18日,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这一研究院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批准、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会同多家单位共同成立,以“无院墙”式开放合作实现共享共赢,打造“政产学研医防用资”八位一体创新平台,提升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保障能力,助力健康上海乃至健康中国建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之一,对检测结果准确性、检测能力和检测速度均提出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在检测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研发与上游原材料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在此情况下,为了更好汇集多方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加强实验医学的研究、开发与转化,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应运而生。研究院瞄准国际生物医药领域前沿技术和研究进展,围绕人类重大疾病、传染病和疑难病,根据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发展需求,协同开展相关技术攻关,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加大具有发展前景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的开发、研究、转化、应用力度;加强相关技术储备,将创新成果快速引入生产体系和市场,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和商业化应用。研究院是经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正式批准成立的科研机构,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会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及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等联合建立。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表示,市实验医学研究院的成立对提升本市公共卫生安全将起到重要作用,研究院要坚持开放融通,拓展互利合作空间,提升实验医学技术储备,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实验医学科技领军人才;打破学科界限和行政隶属关系,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临床应用与规范化推广、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我国体外诊断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美誉度;不断完善长三角罕见病实验诊断中心建设,实现长三角检验质量一体化,进一步助力健康上海与健康中国建设。市卫健委副主任秦净表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实验医学这门平时不显山露水的学科走到了台前。在此次抗疫过程中,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实验手段在病人的诊断、预后的判断、出院标准的判断乃至对整个社会面的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恢复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实验医学的研究不仅仅针对新冠病毒疫情,同时对其他新发传染病也有重大应用,对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院采用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创新管理运行模式,重构实验医学生态体系,建立“无院墙”式多方合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新型研究机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由王红阳院士担任主任委员,成员包括:曾溢滔院士、赵东元院士、金力院士、谭蔚泓院士、宁光院士、李景虹院士、樊嘉院士、胡翊群教授、张勘教授、张文宏教授。研究院院长由王华梁教授担任,副院长包括:王学锋教授、卢大儒教授、宋海波教授、陈昌博士、杨忠教授、范之劲教授、袁政安教授。大会上,研究院28家合作共建机构签署合作协议。附研究院合作共建企业名单:1. 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2. 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有限公司3. 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4. 重庆中元汇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6. 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 国药中金(上海)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8. 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 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 予果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11. 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13. 因美纳(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在复旦大学揭牌

11月30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在复旦大学揭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签署协议,共建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研究院院长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担任。研究院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复旦大学共同建设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进行系统化建设,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旨在发挥复旦大学整体优势,整合上海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汇聚全球菁英,面向建设上海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核心要求,聚焦上海和国家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领域重大问题,构建“全链式”技术共享平台,为上海和全国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人才储备、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近期,研究院将边建边研,主要核心骨干已投入到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和科技重点研究中,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贡献智慧。下一阶段,研究院还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上海全市优势科研力量,全链谋划从发现、预警、检测、诊治、预防的“重大突发传染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防控体系”。(总台央视记者 王殿甲)(编辑 胡月)

年轻人

“无院墙”式开放合作,打造八位一体创新平台 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成立

图说: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今日揭牌 采访对象供图今天,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办、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承办的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学术活动暨揭牌仪式举行。由市卫生健康委批准、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会同多家单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共同成立的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以“无院墙”式开放合作实现共享共赢,打造“政产学研医防用资”八位一体创新平台,提升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保障能力,助力健康上海乃至健康中国建设。大会上,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通过视频发表大会致辞。他表示,市实验医学研究院的成立对提升本市公共卫生安全将起到重要作用,研究院要坚持开放融通,拓展互利合作空间,提升实验医学技术储备,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实验医学科技领军人才;打破学科界限和行政隶属关系,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临床应用与规范化推广、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我国体外诊断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美誉度;不断完善长三角罕见病实验诊断中心建设,实现长三角检验质量一体化,进一步助力健康上海与健康中国建设。市卫健委秦净副主任表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实验医学这门平时不显山露水的学科走到了台前。在此次抗疫过程中,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实验手段在病人的诊断、预后的判断、出院标准的判断乃至对整个社会面的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恢复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实验医学的研究不仅仅针对新冠病毒疫情,同时对其他新发传染病也有重大应用,对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之一,对检测结果准确性、检测能力和检测速度均提出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在检测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研发与上游原材料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在此情况下,为了更好汇集多方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加强实验医学的研究、开发与转化,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应运而生。该研究院是经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正式批准成立的科研机构,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会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及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等联合建立。研究院采用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创新管理运行模式,重构实验医学生态体系,建立“无院墙”式多方合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新型研究机构,瞄准国际生物医药领域前沿技术和研究进展,围绕人类重大疾病、传染病和疑难病,根据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发展需求,协同开展相关技术攻关,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加大具有发展前景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的开发、研究、转化、应用力度,加强相关技术储备,将创新成果快速引入生产体系和市场,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和商业化应用,保障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的安全和发展,实现实验医学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使我国实验医学学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由王红阳院士担任主任委员,成员包括:曾溢滔院士、赵东元院士、金力院士、谭蔚泓院士、宁光院士、李景虹院士、樊嘉院士、胡翊群教授、张勘教授、张文宏教授。研究院院长由王华梁教授担任,副院长包括:王学锋教授、卢大儒教授、宋海波教授、陈昌博士、杨忠教授、范之劲教授、袁政安教授。大会上,研究院28家合作共建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同时,研究院举行首场学术报告活动,赵东元院士、谭蔚泓院士、李景虹院士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分别作了题为“介孔材料的界面组装”“分子医学助力健康中国”“单细胞分析化学”的学术报告。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附:研究院合作共建企业名单1. 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2. 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有限公司3. 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4. 重庆中元汇吉深恶技术有限公司5.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6. 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 国药中金(上海)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8. 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 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 予果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11. 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13. 因美纳(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来源:新民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一龙一蛇

一医药行业研究院项目在上海闵行开工,将打造四个研发中心

从龙头企业看,国际TOP20药企中有17家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14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5家将生产中心设在上海。3月23日上午,位于虹桥主城前湾地区的威高(上海)国际研究院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戎之勤透露上述信息。3月23日上午,威高(上海)国际研究院项目举行奠基仪式。 闵行区供图项目占地约61亩,预计建成物业1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超过18亿元。据威高医疗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华威透露,威高国际研究院将着力打造“一个总部、一个平台、四个研发中心、四个运营中心、一个共享创新中心”的产业布局。其中的四个研发中心分别是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及修复、智能医疗装备、生命科学产品研发中心。戎之勤表示,上海的生物医药基础扎实,创新要素资源富集,资金、人才、专业服务集聚,国际化程度较高,先天具有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的优势。开工仪式现场澎湃新闻记者俞凯 图从创新能力看,涌现出甘露特钠胶囊(“九期一”)、和黄药业沃利替尼等全球首研新药、PET-CT等国际一流医疗器械;从龙头企业看,国际TOP20药企中有17家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14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5家将生产中心设在上海;国际TOP20医疗器械企业中有14家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9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4家将生产中心设在上海。“威高集团是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和主力军。医疗器械产品涉及全球15大细分市场中的11个领域,是全球品种齐全的医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制造商,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位居前三、稳居龙头地位。威高集团正式落户上海,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件喜事。”戎之勤透露,截至目前,上海已集聚了35家三甲医院、6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以及54家拥有临床试验资格的医疗机构。(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残花泪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成立

今天揭牌成立的“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复旦大学共同建设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进行系统化建设,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研究院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生物安全为己任,旨在发挥复旦大学整体优势,整合上海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汇聚全球菁英,面向建设上海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核心要求,聚焦上海和国家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领域重大问题,构建“全链式”技术共享平台,为上海和全国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人才储备、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建设成为国内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和疫情防控科技指导中心,并努力成为世界顶尖的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综合研究机构,为全球疫情防控和构建生物安全网络作出中国贡献。 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主体,同时作为市级研究平台,由市科委和市卫健委共同加强指导和管理。重点实验室将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防控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聚焦应急响应科技攻关储备和创新成果的临床转化。通过建设,将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病原体检测鉴定与救治中心、临床研究和创新转化平台、以及国际合作交流与人才培训平台,并组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在科技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实现“并跑”或者“领跑”,全面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构建高水平的体现上海特色的传染病防控科技防火墙,保证上海人民的安全、国家的安全,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科技支撑,为上海市建成2025年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文韵 摄像:李刚 编辑:胡琰琦)

辞郎洲

华东师大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上海4所985都有医学院了

医学院,医学院,这些年各个大学都在踊跃的建立医学院,基本上所有的985院校都有医学院了,比如近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都成立了医学院,可以说医学院已经成为一流大学的标配。为何大家都抢着成立医学院呢?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这些纯工科的院校都开始建医学院了。具体什么原因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医学现在在科研方面分量非常重要,几乎占了自然科学基金的一半,所有ESI的大半地盘,所以一流大学都急着建医学院。网上都说,现在没有医学院的985院校真的不多了。目前只有8所985大学没有医学院,不过这些高校也是蠢蠢欲动,而华东师范大学酝酿了好多年,终于成立了医学院。2020年5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聚集优势学科,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医学院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上海市方面多所重磅级人物出席,包括副市长宗明、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顾洪辉、中共上海市卫健委党组书记黄红、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毛丽娟等。而且这个成立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又拉了一所附属医院加盟: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另外还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现代中医药高等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疗养院脑和行为研究评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疗养院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心理健康与康复医学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儿童早期发展中心”等系列合作共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揭牌成立“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现代中医药高等研究院”揭牌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疗养院脑和行为研究评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疗养院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心理健康与康复医学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儿童早期发展中心”揭牌成立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仪电集团云赛智联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东师范大学很早以前就想成立医学院了。早在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就成立了医学院筹建办公室,知道今日才成立了医学院,也算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我的说,上海医学院众多,华东师范大学想分杯羹实在太难,目前上海的著名医学院基本被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海军军医大学把控,连同济大学都只有汤喝没有肉吃。因为原来的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本上已经完全垄断了上海市的医学志愿,海军军医大学是因为身份特殊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同济大学医学院目前实力就比较尴尬了,华东师大目前想在上海市弄个附属医院都难于上青天。目前除了4个985高校有医学院外,其他不少高校也有医学院,包括上海大学等。因此上海高校拥有医学院的高校太多了,最后只有复交和海军军医大学有实力,其他都沦为陪衬。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