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科技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实在让学校无法低调虚极

上海科技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实在让学校无法低调

上海滩的优质高校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有些非常不错的学校都被湮没了,咱们今天提到的高校就是隶属于上海市和中科院双重领导的上海科技大学,这所高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真的说不上很高,因为它很年轻,同时也是只在部分省市招生。上海科技大学和原来曾经存在的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之间没人什么关系,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后来并入了上海大学。那这所高校实力如何,毕业生就业去向咋样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上海科技大学是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的。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2015年底基本建成,2016年全面投入使用。学校按照1:10–1:12的师生比建设一支1000人规模的教授队伍,截至2019年底,学校已选聘527位教授(特聘教授287位,常任教授到位240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由于学校成立较晚,因此未参与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但看看学校师资的豪华配置,实在是不用怀疑这所学校的学科实力,如果将来有机会参与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话,估计很快能挤入前列。上海科技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共27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4%(截至到2019年10月31日,下同)。7名暂不就业的毕业生中,有4名在准备出国手续或继续考研,1名准备考公务员,1名准备考教师资格证,1名暂不就业。上海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来自全国12个省区市,主要是华东地区(75%),西南地区(11.85%),以及河南,北京,辽宁等地区。毕业生主要来自上海市(103人,38%),其他还有江苏省(33人,12.22%),山东省(28,10.37%)。浙江省(18人,6.67%),河南省(17人),云南省16人,福建省和四川省都是13人,北京市11人,江西省8人,辽宁省7人,贵州省3人。境外深造:104名毕业生前往国/境外攻读研究生,约占全体毕业生的39%。其中33名毕业生获得全额奖学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1名毕业生进入全球Top10的高校深造;74人进入全球Top50高校深造。考入的大学包括哈佛大学、杜克大学、东京大学、昆士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境外著名高校。境内升学:有99名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境内高校或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毕业生就业:60名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工作单位包括AMD、普华永道、德勤、上海银行、盛趣游戏、上汽通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等国内知名企业,本科生平均年薪达到12.4万元。就业行业主要是互联网行业、科研、制造、金融等行业。其中信息学院在互联网行业就业最多。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上海。上海科技大学的本科生在校期间非常注重科研工作,270名本科生中有50人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科研论文;在国内外竞赛中获得不错的成绩,比如在2018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中获得金奖。有59名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奖。上海科技大学的本科生深造率高达75%以上。这个数据绝对追平清华北大这类牛校。如果说只是刷数据的话,你看看深造的境内外高校名称,你就知道这所高校被认可程度啦!即便是毕业生就业,去的大多都是在上海滩非常牛掰的企业。虽然这所高校没有任何title。但有着中科院的背书,这所高校的实力实在是没必要低调啦!上海科技大学发布了2019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看到这个数据你会有啥感想?你会推荐你身边的尖子生报考这所高校吗?欢迎您在下方讨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果败而反

上海科技大学与河南科技大学,新近崛起的实力派大学,未来可期

第一轮双一流评选,上海科技大学刚刚成立,而河南科技大学未能入选,几年过后,第二轮双一流评选临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校的发展现状。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学校致力于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的规划设计理念,2015年底基本建成,2016年全面投入使用。学校规划建设一支1000人规模的教授队伍,目前已选聘525位教授(特聘教授286位,常任教授到位231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8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3位。学校2015、2016、2017年面向14省市分别招收了299、353、355名本科生,2018年面向17省市招收了422名本科生。2013年学校招收了首届296名中科院联培研究生,2017年学校首次独立自主招收459名研究生,2018年学校独立招收了560名研究生。2019年上海科技大学面向全国17个省(市)选拔招录了402名本科生,招录了650名硕士研究生和235名博士研究生。2018年6月,学校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约37%选择前往国(境)外攻读研究生。5人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15人进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51人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总毕业人数的28%。约36%的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约27%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工作单位包括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海证券、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简称河科大,英文简称:HAUST)坐落于“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是国家国防科工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校1952年创建于北京。上世纪50年代中期,应国家工业基地建设布局的需要迁至洛阳,2002年,由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学校占地面积4600余亩,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4.1万人,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生2.4万人。学校涵盖理、工、农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31个学院,97个本科专业,其中20个专业入选国家、地方“一流本科”专业。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国家“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28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有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类别。工程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基地和院士工作站78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有双聘院士7人、国家级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等17人。上海科技大学发展迅猛,后浪汹涌1、在最近出炉的《2020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上海科技大学位列全国“双非”(非“双一流”)高校第二名,仅次于南方科技大学,领先于深圳大学、扬州大学一众实力强劲的大学。2、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资源、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是国内“双非”高校中最强的;相比于南方科技大学,也仅仅是在高端人才以及科研水平方面稍显乏力。河南科技大学获得洛阳市支持双一流建设近日,省委省政府在支持洛阳建设都市圈,打造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方面不断发力。在高教方面,提出把支持河南科技大学争创‘双一流’大学”列为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河南科技大学迎来了学校建设发展历史上难得的机遇。总结1、上海科技大学起点高、发展快,目前虽无双一流之名,但经过5-10年发展,必将拥有双一流之实。2、河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优秀地方实力派大学已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相信未来发展前景光明。

在路上

真厉害:上海科技大学一研究生以第1作者在《科学》上发表论文!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2013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生谢雨润以第一作者身份,于5月15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Quantum interference in H+HD→H2+D between direct abstraction and roaming insertion pathways”的科研成果。谢雨润同学是我校物质学院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课题组的联培研究生。该成果由杨学明院士团队与张东辉院士团队领衔,在最简单化学反应氢原子加氢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应中,发现了化学反应中新的量子干涉效应,并且利用这一量子干涉效应首次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远低于锥形交叉点的几何相位效应。在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量子干涉现象,但是想要准确理解这些干涉产生的根源非常困难。这些干涉的图样复杂,而且在实验上也难以精确分辨干涉图样的特征。H+H2及其同位素(H+HD)的反应,是所有化学反应中最简单的一个体系,因此可以对该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精确地计算机模拟,做到微观层次上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尽管这一自然界中最简单的反应体系已经被研究得相当透彻,但仍然存在着科学家们以前完全认识不到的奇特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人员在先期理论研究工作中发现,在特定散射角度上,H+HD反应生成的一些特定量子态的H2产物,其信号强弱会随碰撞能的变化呈现特别有规律的振荡。为了理清这种振荡现象,团队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详细研究。在实验中,通过一系列手段改进交叉分子束装置,在一系列碰撞能下精确地测量了反应的后向散射信号。在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量子反应散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利用拓扑学原理来分析化学反应发生途径的方法。拓扑学分析表明,这些后向散射的振荡实际上是由两条反应途径的干涉造成的。这两条反应途径对于后向散射均有显著贡献,但它们各自的幅度随着碰撞能变化并无显著变化,呈现缓慢的变化趋势。它们的相位随着碰撞能变化,一个呈线性增加,另外一个呈线性减小,因此,相互干涉的结果就呈现了强烈的有规律的振荡现象。不同碰撞能下两条反应路径的微分截面及干涉后的微分截面反应中两条拓扑路径示意图进一步的经典轨线理论分析表明,其中一条反应途径对应于通常所熟知的直接反应(路径1)过程。而另外一条反应途径对应于一条类似于roaming机理(路径2)的反应过程。由于这两条反应途径刚好以相反的方向围绕于H+HD反应势能面上的锥形交叉,所以它们的干涉图样必须采用非绝热耦合的势能面来模拟计算才可以和实验结果吻合,这也体现了这个体系反应过程中的几何相位效应。这是在低于锥形交叉点的反应中,第一次观测到几何相位效应。更为有趣的是,通过类roaming机理而发生的反应只占全部反应性的0.3%左右。而如此微弱的小部分反应性,能够清晰地被理论和实验所揭示出来。该项研究再次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发生化学反应过程的量子性,也揭示了化学反应的途径是复杂的。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等的支持。作为上科大与大连化物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也是上科大招收的第一级硕博连读生,谢雨润同学道出了他的心声:“我是上科大招收的首批研究生,还记得第一年在岳阳路校区上课,尽管当时的校园条件相对简陋,但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却一点也不含糊,完善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学术交流为我后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7月,我以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到导师杨学明院士位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组学习。整个研究室非常重视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在反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一流水平。能够在这样一个高水准的平台上开始自己的研究生涯,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此次我们这项成果能够在《Science》上发表,感谢上科大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感谢研究所杨老师和张老师两位院士的倾力合作,还有肖春雷和孙志刚两位老师在细节上的把关。过去的几年中我在学习生活中都感到了来自上科大和研究所老师们的关怀。”谢雨润同学在实验室工作中自2013年以来,物质学院已招收研究生1000余名,毕业近300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430篇论文,包括2篇Science、1篇Nature、13篇JACS、2篇PRL等。物质学院始终秉承学校“科研中成长”的研究生培养规律,深入贯彻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学院依托上海科技大学的体制机制优势,坚持“国际化、高标准、强实践”的研究生培养原则,制定“目标驱动、能力培养和质量导向”的本硕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并不断优化从招生选拔、课程学习、博士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审核等多级选拔、分流淘汰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以及各科研单位的合作,推动研究生深入第一线科研实践,同时鼓励项目合作,组织学术交流,利用天然优势打造科教无缝衔接的鲜明特色;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将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工作紧密结合,打造为国所需、德才兼备、勇于开拓的紧缺人才,为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做出上科大人的贡献。【院士寄语】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杨学明院士(上科大特聘教授)我很高兴有机会参与上科大的科教融合。也是由于这样一个科教融合机会,谢雨润同学能够加入我的课题组来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年轻同学来说,寻找自己的兴趣非常重要!在还没有加入到我的课题组的时候,谢雨润同学曾经到我的研究小组来参与大学生科研计划,正是因为他对于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浓厚的兴趣,让他在这一方向上认真学习,非常刻苦,并且做出了优秀的工作。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很多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中,存在着非常有趣而复杂的细节,科学研究就是一种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在科学研究中,年轻的同学应该要注重科学问题的本质,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要坚持发展自己独特的方法开展原创性研究。这也是我自己一生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年轻一代才能超越我们,真正走向科学前沿。这也是科教融合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杨学明院士与谢雨润同学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物质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猎浣熊

这两所科技大学成立时间不长,但实力已经超过部分双一流院校

以科技命名的高校一般实力都比较强劲,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但是,有两所科技大学成立时间不长,实力却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无论是高考录取分数,毕业生就业,还是升学,都已经达到了一流高校中上游的水平。这两所高校就是上海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一、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ShanghaiTech)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和人文科学研究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截至2020年3月,学校已选聘525位教授(特聘教授286位,常任教授到位231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8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3位。上海科技大学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生规模规划为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4000名。截至2020年3月底,学校共有在籍学生3680人,其中本科生1541人,硕士研究生1433人,博士研究生706人。2018年6月,上海科技大学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在184名本科毕业生中,约37%选择前往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包括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南加州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境外留学的毕业生中,5人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15人进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51人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总毕业人数的28%。约36%的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约27%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工作单位包括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海证券、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截至2019年8月31日,上海科技大学2019届270名本科毕业生中,38%前往海外9个国家和地区继续深造,其中71%前往全球排名前50的高校继续深造;37%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在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21%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就业;1人创业。数据来自上海科技大学招生信息网二、南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创新型大学,南科大被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校,并赋予学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使命。南方科技大学南科大根据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以理、工、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办学,在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上开展研究,使学校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截至目前,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981人,包括院士45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20人),国际会士35人, 教育部特聘专家 28人,“国家特支计划”专家1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教学科研系列教师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40%。南方科技大学已成立25个院系、中心,开设31个本科专业。2018年,南科大入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及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获批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南方科技大学面向22个省份招收本科生1064人,较去年增加34人,增幅3.3%。学校连续第八年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开展本科招生,即按高考成绩占60%,南方科技大学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占30%(机试占25%、面试占5%;上海的面试成绩占30%;浙江的面试成绩占27%,综合素质评价占3%),高中学业成绩占10%(3%为综合素质评价、7%由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折算;浙江的高中学业成绩均由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折算),形成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并首次在广东省试点提前批普通高考录取模式。高考成绩方面,综合评价录取新生的高考平均成绩省排位继续提升,在绝大部分省份达到省理科前1%左右。广东省首次试点提前批统招,投档分数633分(省理科排位2142名)。数据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招生信息网你觉得这两所新成立的大学怎么样?你会选择报考这两所高校吗

挠挑无极

他是上海科技大有机所联培研究生,将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读博

个人信息刘星宇上海科技大学-有机所联培研究生林国强院士课题组爱好:看电影、玩游戏、弹吉他毕业去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全奖)在校荣誉: 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上海科技大学国家奖学金三年前,充满活力与浓厚科研氛围的上海科技大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幸运地成功保研到上海科技大学。三年的硕士生涯中,我受到了上海科技大学国际化与人文化的教育滋养,也在国内有机化学最顶尖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受到最严格和系统的有机化学训练,这些为我打开了有机化学研究的大门。我在本部呆的时间不到一年,但是对本部的印象非常深刻。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课程,只要你感兴趣的领域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课程。同时学校也鼓励我们多去学习一些交叉领域的东西。上科大的英语课程很有意思,每周的小班化外教课让你有充足的机会去锻炼你的口语交际能力。每周一次的英文lecture,让你学习英语的同时还了解到了各种西方文化与精神。课程外,学校的硬件设施更是不能再赞,图书馆充足的空位、宜人的环境让学生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自习。学校还专门为研究生提供了单人的研习教室。我最喜欢的是学校图书馆的研讨室,同学可以几个人预约一间研讨室,进行考前的复习或者是对一些presentation的演练。我记得当时准备有机所不对称合成课程的Seminar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经常会借用图书馆的研讨室来进行对我们要讲的课题的讨论。我在学校与有机所共同的导师是林国强院士,林院士是中国有机化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影响了几代中国有机化学人,是上科大让我有幸进入林老师的课题组。刚到有机所报到的时候林老师教导我们“有机化学很辛苦,做原料,开反应,过柱子(对反应体系一种提纯的操作)。可是如果只是单单地学会这些,那你毕业之后的竞争力在哪呢?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走出舒适圈,学会去思考,要有给自己找麻烦的精神。我们不要做有机砖工,而要做新时代的有机化学研究学者”。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在完成了上科大与有机所的理论学习之后,我正式进入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林老师安排我接手同课题组师兄的一个未完成的课题,是关于近年来比较热点的廉价金属锰催化的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这也是林老师对我科研能力的一次测试。一开始课题的进展还是很顺利的,但是在拓展底物的时候遇到了不小的问题。主要遇到的瓶颈是反应的重复性不好,加上我们的反应是封管进行的,反应不好监测,同时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此外,出于安全考虑,有机所有规定晚上加热反应超过指定温度需要有人看管,所以那段时间我需要在实验室守着加热到晚上12点左右,等着反应到指定的时间,再停止反应用核磁对反应进行分析,结果等待我的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反应收率。每天守在实验室,等到的是这种结果,心情不可谓不差。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快一周左右的时间,期间有过沮丧,有过对自己实验能力的怀疑。多亏了实验室师兄的鼓励,让我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对可能产生影响的环节进行了一一排查,如催化剂的纯度、溶剂是否是超干的、反应器的温度、磁子的搅拌速率等等。最后发现是加料顺序的问题,于是我们对加料的顺序进行了筛选。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明确了正确的加料顺序,从而解决了反应重复性的问题。最终我们的这份工作发表在Organic Letter上,并成为了该期刊2019年开年的第一个封面文章。工作的可重复性一直是做科研的人很头疼的事,面对这种问题时,需要有足够的毅力,但一定不能盲目尝试,尝试一定是需要建立在对反应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在进行第一个课题时,我们对不同金属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发现当使用铑催化剂代替锰催化剂时,得到的产物,核磁氢谱的位移与之前的产物相比有微微的变化。我们意识到这或许是得到了一个全新的产物骨架。最终通过一系列检测手段,确定了是产物双键的构型发生了翻转。虽然只是一个双键构型的变化,但从反应的机制上来说,与之前却是截然不同了。为了弄清楚反应历程,在林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到了浙江大学的洪鑫教授。进行了DFT计算的合作,一个产物当中看似简单的双键构型的变化花了我们足足快一年的时间去弄清楚其中的反应历程。其间为了分析清楚双键是如何发生异构化的,我们提出了许多可能的过渡态,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控制实验来试图证明反应经历过相应的过渡态。这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很多时候对于反应机理,目前的技术还不支持我们可以直观地证明某个反应历程,而通过计算化学的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反应历程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哪些是比较有可能的。再通过控制实验进行侧面的论证,可以使提出的反应机理更加合理。这种不断提出不断校正反应机理的经历,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除了日常的科研生活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或者有机所组织的各类活动或者学术报告。我做过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志愿者、上海女子马拉松的志愿者,中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等。尤其参与在上科大举办的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这个经历让我很难忘。这是我第一次可以和全国各地的研究有机化学的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和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我问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的一个学长:众所周知醛类化合物相比于α,β-不饱和双键活性高的多,如果做氢化的话应该是醛基优先被还原,为什么想到去尝试金属催化的α,β-不饱和醛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共轭还原反应的研究?学长回答我说:因为知道它很难所以才有尝试它的必要性。这个回答让我很受启发,做化学研究千万不能有畏难情绪,一定要敢于去尝试那种看起来不可能的反应。9月,我即将去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感谢上科大与有机所这样一流的科研平台给了我可以走向世界的机会,开启人生的新阶段。毕业寄语林国强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刘星宇同学本科毕业设计在课题组进行,在完成研一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即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他具备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科研充满热情,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我衷心地希望他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走得更远更好。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供稿:刘星宇 排版、编辑:王成、项逸炜

道枢

上海科技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市主管,由上海市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学校有校本部和岳阳路校区,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一市两校”之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高校,同时承担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管理中心的职责。2014 年学校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 7 届 2454名本科生。2013 年-2016 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从 2017 年起,学校开始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 8 届 4079 名研究生,其中 1110名已转博。学校规划在校生规模为本科生 2000 名左右,研究生 4000名左右。一、2020届就业2020 届共 644 名毕业生,男女比例2.16:1。本科毕业生 328 人。其中上海生源30%。分布于 6 个专业,理科、工科各 3 个。硕士毕业生175 人(硕士毕业生中授予上科大学位 83 人、授予国科大学位 92 人;)博士毕业生 141 人(博士毕业生中授予上科大学位 15 人、授予国科大学位 126 人)。2020 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 97.20%。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 95.73%、98.29%、99.29%。毕业生中前往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就业人数比例达 52.98%。本科生两年对比如下:注:2015年新生报到302人,2019届延毕+退学32人。2016年新生报到353人,2020年毕业328人,但延毕+退学并不止27人,还要算上2019届延毕的。其中2020届保研88人,保研率26.83%。考研率18.6%。详情如下(转自上科大官微)素材来源:博雅数据库

决战日

上海科技大学怎么样?它有哪些优势专业?教育达人来给你答案!

上海科技大学,是上海高校中的后起之秀。首先来说,上海科技大学在上海人的心目中是比较好的大学,上海人对上海科技大学的认可度,相当于本地的211大学。近几年在上海的高考招生中,上海科技大学录取的最低分数线与华东理工大学录取的最低分数线几乎相同,这就充分说明了上海本地人比较看好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大学,也是小而精的大学。2013年由上海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创办。这所学校规模不大,专业以理工科为主,现在只有5个学院: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和创意与艺术学院。学校共有在校生共3221人,其中本科生1433人,硕士研究生1212人,博士研究生576人。学校2018年招收本科生422人,研究生560人。后续招生规模可能会继续扩大,但感觉不会大规模扩张。2019招生只在下面的17个省市: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辽宁、天津、湖北、陕西、湖南、甘肃。共招生约400人,也是个稀缺资源,在提前批录取。可惜上海科技大学在我吉林省不招生。学科的教师队伍很牛,我国的两院院士有35位,英美院士共有17位,杰青共有97位。首届本科毕业生184名中,约37%选择前往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去向包括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莱斯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南加州大学、埃默里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约36%的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约27%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工作单位包括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海证券、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上面都是官方公布的就业数字。如果官方公布的数字没问题,从就业质量来看,很多的985工程大学也达不到这样的就业质量,并不比上海的985大学就业质量差。上海科技大学是背靠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政府,同时有的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人才、资金吸引力极哟,未来还将会有更在的发展。

大理

上海科技大学在《自然》发表论文,硕博连读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

神经和免疫系统如何交互作用是一直以来困扰人们的重大科学问题,是否存在神经系统调节免疫应答的解剖学通路尤其不清楚。4月29日晚,《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第一条神经信号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解剖学通路。这篇题为《Brain control of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amenable to behavioural molation》(“受行为影响的脑活动调控体液免疫应答”)的学术论文是由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祁海课题组、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胡霁课题组和清华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钟毅课题组合作完成。清华大学祁海课题组与上科大胡霁课题组共同合作发现从小鼠大脑杏仁核和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到脾脏存在直接的神经通路,进而祁海课题组发现去除脾脏神经的小鼠在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分泌细胞数量剧减,提示脾神经冲动信号对体液应答有促进作用。通过药理学、遗传学实验,他们发现脾脏中B细胞表达的乙酰胆碱a9受体对脾神经的这个促进作用不可或缺。研究人员通过体内细胞剔除实验,又发现在肾上腺素能的脾神经和需要感知乙酰胆碱的B细胞之间, 起“换元”作用的可能是可感受去甲肾上腺素而分泌乙酰胆碱的T细胞。胡霁课题组通过伪狂犬病毒逆行追踪,发现脾神经与室旁核(PVN)和中央杏仁核(CeA)之间存在神经连接。这两个区域的功能与应激、恐惧反应紧密相关,而两处共有的一类神经元是表达CRH的神经元。CRH神经元是掌控垂体-肾上腺轴的上游神经元,其激活可导致肾上腺大量释放糖皮质激素,调整机体应激,抑制免疫系统活动。这个已知抑制免疫的内分泌功能,不能解释研究人员看到的免疫增强的现象。因此他们推测CRH神经元可以直接操控脾神经,通过神经通路传导免疫增强的信号来促进浆细胞的产生。为检验这一假说,上科大生命学院研究生袁媛与清华大学研究生张旭在胡霁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光遗传学实验,发现刺激CeA/PVN的CRH神经元后几秒钟内就会记录到脾神经的电信号明显加强,证明CeA/PVN与脾脏之间确有通路连接。进而,祁海、胡霁、钟毅三个研究组共同合作通过CRH神经元剔除、DREADD化学遗传学抑制及激活的方法,证明 CeA/PVN CRH神经元活性对应调控了脾内B细胞应答产生浆细胞的过程。自主神经活动可以受外界环境及行为的影响。那么,有没有行为可以刺激这条脑-脾神经轴从而增强免疫应答呢?袁媛通过监测小鼠在不同行为范式下 CeA/PVN 的 CRH 神经元活动发现,发现应激行为范式可以同时激活这两个核团的CRH神经元。更重要的是,抗原接种后第二周里,每天经历应激刺激两次,小鼠抗原特异的抗体就可以大大增加。这种行为增强抗体应答的效果,依赖于CRH神经元、脾神经,以及B细胞表达的乙酰胆碱受体。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们通力合作鉴定并证明了一条对适应性免疫具有增强功能的脑-脾神经轴,揭示了 CRH 神经元的双重免疫调节功能:一是经典已知的垂体-肾上腺神经内分泌免疫抑制作用,二是新发现的经神经环路直接作用于脾的免疫增强作用。过去的神经免疫研究主要涉及免疫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作用,以及神经信号对淋巴器官和屏障组织里固有免疫细胞的功能调节。这项成果使我们认识到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受到中枢-外周神经环路的直接调控,以及通过行为调节免疫应答的生物学基础。该研究提示了适度的应激有利于增强免疫力,开辟了神经免疫学的新方向。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2013级博士生张旭、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16级博士生雷博、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研究生袁媛、清华PTN项目2016级博士生张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祁海教授、上海科技大学胡霁教授、清华大学钟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应激(压力)是动物或人因外界刺激处于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每天都会遇到应激情况。应激神经生物学既是国际科学前沿,又是国家重大需求。胡霁课题组长期专注于应激的神经环路与细胞机制的研究,此前多项重要成果已发表于Current Biology,Neuron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光遗传学刺激与电生理记录证实脾神经活动响应中枢刺激胡 霁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常任副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应激/压力的神经机制;2.神经精神药理的环路机制;3. 神经与精神疾病治疗的新策略。部分重要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Neuron,Current Biology等领域顶尖期刊发表。目前课题组包含8名研究生、两位助理研究员、一位技术员;研究团队平均年龄30岁。袁 媛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研究生“文章的第一作者袁媛算是我在上科大的第一位研究生,当时她刚从神经所转到上科大,参与了实验室建立的全过程。2015年开始,我们与清华大学合作这个课题,是神经与免疫大跨度的合作,挑战很大。开展全新的研究工作,探索实验室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对于我和袁媛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不是在已有的课题体系和实验框架里增砖添瓦,而是要尝试做那个建立体系和框架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袁媛愈挫愈勇,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最后还是到达了终点,并且学习到了很多技能,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日益增进。”——胡霁教授对袁媛的评价“胡老师是一位思维非常活跃、捕捉科学问题很敏锐的教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的课题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胡老师总是在我课题遇到瓶颈时不遗余力地给我提供帮助,不管是在课题想法上还是实验资源上,给了我做课题很大的定力和信心,也给了我充分的自由空间可以独立做课题,这对于我今后科研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胡老师实验室的四年,是我慢慢熟悉科研、喜欢上科研的四年。胡老师每次开组会慷慨激昂地讲课题时的状态,让我感受到科研除了解决科学问题之外,是可以让一个人发光,也可以照耀别人、给予别人力量的。特别幸运能够遇到胡老师,也非常感谢胡老师,让我在实验室度过了人生中非常重要且难忘的几年,受益良多。”——袁媛感言胡霁课题组成员合影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

或使

发展最快的两所高校,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谁更强

南方科技大学办学历史:2010年12月,教育部同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并赋予学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2018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成为国内最快获得博士授权单位的高校师资力量: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800余人,在300余名教学科研序列教师中,包括院士27人(全职院士10人),国际会士35人,教育部特聘专家22人,“国家特支计划”专家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办学成果:学校先后承担国家、广东省、深圳市三级科技计划项目717项,获得经费资助共计11.97亿元。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06篇、学术论著33部,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高水平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个,省部级科技奖励2个,深圳市科技奖励4个。上海科技大学办学历史:上海科技大学于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2013年至2016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了4届硕博连读研究生。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从2017年起,学校可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师资力量:学校已选聘493位教授(特聘教授282位,常任教授到位211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8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9位。办学成果: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揭晓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饶子和院士团队的“揭示抗结核新药的靶点和作用机制及潜在新药的发现”研究项目入选;1月15日,该研究项目入选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两所高校都是国重点扶持对象,南方科技大学自不必说是为了填补一线城市深圳没有好大学的缺点,而上海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再加上国家政策,不要质疑他们是不是985,211或者双一流,是这些政策出台的时候他们甚至还没有诞生。而他们现在的实力可谓是一年一个变化。

禁运品

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什么水平的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大科学中心。目前上海科技大学设有张江校区(校本部)和岳阳路校区,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的规划设计理念,学校规划在校生规模为本科生2000名左右,研究生4000名左右,截至2020年9月,学校共有在校生4430名,其中本科生1632名,硕士研究生1912名,博士研究生886名。师资力量,规划选聘500位常任教授和500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Tenure System);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2020年10月,学校已选聘535位教授(特聘教授259位,常任教授到位264位,教学教授12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8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3位。就业质量,截止2020年8月,已毕业的本科生中,约39%到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占比15%,进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占比23%,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比82%;约40%的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约18%的毕业生到微软、特斯拉、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海证券、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上海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大学,但是各方面都挺好的,无论是师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如果能考上,只要能够认真学习,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