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市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成立车邻

上海市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成立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宋杰)为加强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推动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成立仪式4月28日在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举行。普陀区副区长魏静出席仪式并致辞。魏静在致辞中指出,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当下,普陀正着力推进新基建、培育在线新经济,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本次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的成立,是普陀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具有关键意义。希望联盟有效搭建科创企业和投资机构的交流合作平台,通过三方联动、“组团式”服务,发挥金融的倍增效应,快速链接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应用前景广的企业和项目,为科技企业壮大插上金融翅膀,从而集聚行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推动相关领域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助力器”。她表示,普陀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并对联盟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活动中,区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联合党委书记,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吴小东还结合行业发展,为联合党委成员企业的党员和现场来宾上了一堂特殊的微党课,题为《创新驱动,助力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共普陀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社工委书记顾欣钰代表区委组织部祝贺联盟成立。她表示,普陀始终注重将党的工作与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推进,2019年率先成立的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联合党委近一年来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今牵头建立投资联盟, 更是实现了党建与产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必将对整个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她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坚持党建引领,真正在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经络上有效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全力以“复”实现产业发展逆势飞扬,为产业发展装上“红色引擎”,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高地。仪式上,普陀区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文波和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理事长、上海普陀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很荣共同为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揭牌。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介绍了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情况,并与投资联盟、天地软件园等合作机构代表签约。成立仪式后,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遴选的6个投资项目开展了首次路演活动。

冢迹

今天,普陀这个科技含量“爆表”的联盟成立了!未来将……

今天下午,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成立仪式在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举行,联盟致力于联动科技与金融,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提高配置效率,激发产业链创新活力。普陀区副区长魏静出席仪式并致辞。联盟成立揭牌仪式“金融资本”“科技载体”“功能型平台”三方联动组团服务是联盟一大特色。联盟秘书处设在普陀区科技金融服务站,由上海普陀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普陀支行等十余家投资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自愿组成。联盟成立当天还与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天地软件园、上海武宁科技园、上海多礼米创业孵化器、麦腾创业天地四大科技载体同时签约。据介绍,其中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聚焦机器人领域的智能化和可靠性的共性关键技术,在机器人产业的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将在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无接触”配送等在线新经济领域取得核心突破。签约仪式“联盟紧紧围绕普陀区打造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而设,其一大特点就是紧密衔接、互动多方资源,一手抓资源集聚,一手抓项目孵化,为普陀区培育更多优质智能制造企业是联盟愿景所在。”联盟理事长陈很荣介绍。未来,三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快速链接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应用前景广的企业和项目,通过路演、沙龙等多种形式对接金融资本,助推区内科创企业发展壮大。为其注入充足的金融资本,引领并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将加快推动相关领域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新基建”是新一轮工业和科技革命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在线新经济开辟了新的赛道。而在支持推进新基建、培育在线新经济方面,普陀区还将出台智能软件专项支持政策,持续发力,培育产业新动能,为普陀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亮点、创造新标杆,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量。路演现场成立仪式后,还举办了联盟首期路演活动,涉及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音乐制作等多个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科创项目。爱护网机器人是一家区内专注养老机器人的智能制造企业,对参与联盟的首次路演深感荣幸,公司总经理陈帮贯告诉记者,“通过联盟的会议,从产业的角度、资本的角度对促进整个养老机器人的发展都有着助推作用,身在其中的我们,也从中收获了相关资源的对接促进。”记者、摄影:丁婉星编辑:谢雨洁一批重大项目正式启动、入驻和签约!最新!普陀区九条措施发布!普陀这三大中心全力以“复”!“神兽”归笼,复课健康指南请收好!曹立强向全区广大劳动者和青年致以节日问候

有诸

“机器人创业汇”第3期活动暨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投资联盟路演举行

央广网上海8月27日消息(记者韩晓余)8月26日下午,由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普陀区科技金融服务站及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联合主办的“机器人创业汇”第3期活动暨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投资联盟路演系列活动在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举行。来自国评中心、投资联盟、平台和企业等50多家代表参加活动。  普陀区科委副主任徐慧敏出席活动并讲话,他表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实现的重要场景,同时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培育好、扶持好、发展好机器人产业对普陀的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关键意义。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黄慧洁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之一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一直肩负使命,不仅聚焦机器人共性核心技术,还为各个初创企业提供孵化服务,融合行业人才资源,倾力打造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圈。会上,近期入驻平台孵化的四家企业进行了集中签约。为了帮助入围项目提升融资能力,获得资本助力,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特邀请了来自:英诺天使、普陀科投、麦腾创投等多家顶级投资机构的管理合伙人和董事总经理们,从投资运营的角度对项目提出了专业指导建议。放眼全球,机器人产业开始步入“黄金时代”,企业、资本和政府纷纷聚焦机器人产业,可见未来机器人行业值得期待。过去的2个月里,6支优秀的创业团队突破层层筛选从80多个申报路演的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本次对接展示机会。本次路演环节,主办方还邀请了多位技术专家从技术创新性、项目成熟度、团队完整性、落地可行性、项目投资价值、现场综合表现等方面与项目负责人进行简短的提问与交流,并对项目依次评分。

穷为匹夫

上海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成立

央广网上海4月28日消息(记者 周洪)上海市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成立仪式28日在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举行。仪式现场(央广网发 上海市普陀区新闻办供图)上海市普陀区副区长魏静指出,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当下,普陀区正着力推进新基建,培育在线新经济,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本次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的成立,是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具有关键意义。希望联盟有效搭建科创企业和投资机构的交流合作平台,通过三方联动、“组团式”服务,发挥金融的倍增效应,快速链接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应用前景广的企业和项目,为科技企业壮大插上金融翅膀,从而集聚行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推动相关领域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助力器”。她表示,普陀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并对联盟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活动中,上海普陀区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联合党委书记、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吴小东结合行业发展,为联合党委成员、企业的党员和现场来宾上了一堂特殊的微党课,题为《创新驱动,助力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上海市普陀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社工委书记顾欣钰代表区委组织部祝贺联盟成立。她表示,普陀始终注重将党的工作与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推进,2019年率先成立的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联合党委近一年来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今牵头建立投资联盟, 更是实现了党建与产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必将对整个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她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坚持党建引领,真正在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经络上有效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全力以“复”实现产业发展逆势飞扬,为产业发展装上“红色引擎”,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高地。仪式上,普陀区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文波和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理事长、上海普陀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很荣共同为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揭牌。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介绍了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情况,并与投资联盟、天地软件园等合作机构代表签约。仪式结束后,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遴选的6个投资项目开展了首次路演活动。

使人占之

机器人科创者福音!普陀这里的孵化服务全、孵化机制新

“作为一家机器人初创企业,在这里,我体验到了真正全方位的孵化,甚至觉得这里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孵化器机制。”上海艾米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后简称“艾米尔智能”)联合创始人董冰雪说。艾米尔智能是一家专注餐饮行业机器人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 2020年9月正式进驻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后简称“机器人平台”),是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孵化企业。在平台“孵化”的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却对机器人平台的孵化机制感触颇深。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内“软硬兼备”打造全方位的孵化服务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后简称“机器人平台”)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学、普陀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注资成立。平台立足上海市机器人制造、集成和应用产业,通过研究机器人产品可靠性和智能化共性技术,提供标准、研发、测试认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国产机器人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从而助推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共性技术研发、基于共性技术的成果转换、聚集人才、行业服务,是平台作为聚焦机器人方向的公益性平台的‘四位一体’定位。”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介绍道。对此,平台孵化企业艾米尔智能感触很深,从智力支持,场地设备支持,协调政策 、融资、订单、媒体等外部支持等多方面提供的孵化服务,为企业的发展赋能加速。“研究院里有一套完整的机器人相关研发团队,还有相关的标准化平台,在研发过程中,就可以提前学习到未来测评环节的技术要求和要点,可以有效避免研发产品多次返工的情况,缩短了研发周期,未来我们的测试评定也将更加快捷。”董冰雪告诉记者,此外,研究院在“可靠性”的机器人共性技术上有着独特的研发优势,“为我们面向市场、投入量产做了提前的准备,提前避了坑,这对我们科创企业的顺利发展至关重要。”除了助力科创企业的各类研发服务,平台还整合了行业资源、引领服务产业,助力机器人的市场运作高效顺利落地,也不乏为企业提供外部订单资源的对接。“研究院里直接展示了我们的产品,这对我们的产品宣传很加分。” 上海柔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翔告诉记者,得益于这样的展示,公司原本聚焦在电力行业的产品,被其他领域的行业看中,得以嫁接和推广。“宝钢的一个项目看中了我们的产品,这对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拓宽思路。”徐翔说:“为了更好地和平台合作联动,2018年8月,我们将公司也迁入到了武宁科技园。”机器人平台举办的活动据了解,自成立以来,研究院组织开展了多场平台与园区、企业产业对接活动,比如:CAIRDC2019中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开发者大会,与阿里巴巴、庆科信息开展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和服务机器人企业研发技术能级再提升,培育机器人行业的瞪羚企业;2020年4月,推动成立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有效搭建科创企业和投资机构的交流合作平台,并通过集聚行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推动相关领域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助力器”。2021年1月8日,举办了国际机器人检测认证与长三角产业创新大会,成立了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后续将进一步发挥联盟作用,辐射长三角,提升行业影响力和集聚力。“双轮驱动”建设机器人产业“三重”人才高地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告诉记者,在聚集人才层面,高端行业级人才、普通科研人员、业务关系的三重多维集聚是平台的一大特色。标准化平台、产业联盟汇聚的机器人产业的顶尖行业专家,日常行业大会和活动聚集了年均2千人次的相关科研人员,再加上与机器人企业共性技术相关的各类服务平台汇集了相关业务关系。“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汇集了90%以上的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郑军奇告诉记者。此外,国内、国际双轮驱动集聚人才,也是机器人平台近年来一直在努力的方向。2020年4月,机器人平台组建了未来机器人国际创新中心,面向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搭建海内外优秀项目和团队对接桥梁,目前中心的两个团队分别在以色列和日本,以高校为目标,物色各类优质人才引进上海。机器人平台里的实验室在国内人才汇聚上,研究院会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长江流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并以项目形式开展工作,致力于联合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为抓手,支撑重大产品研发,支持机器人领域创新创业,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政策咨询、资本对接、产业技术、学术研究等服务。据介绍,通过国际、国内双轮驱动,近两年机器人平台已经引进团队21个,其中引进普陀19个,团队现有人员100人,其中各类高端人才(含博士)20人。记者:丁婉星编辑:尉澜

越冢

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今在沪启动

来源/视觉中国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亚宁)中国“机器人”离百姓生活到底有多远?可靠性和智能化是两只最大的“拦路虎”。今天,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在沪启动。平台将瞄准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共性难题寻求创新和突破,着力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和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形成具有全球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助力耳熟能详的机器人真正走进日常生活。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康复医疗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机器人是个大家族,绝大多“养”在实验室人未识。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区域高地,苏浙皖沪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各有各的金刚钻——每一地区都有针对优势技术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平台。如何才能避免重复,发挥强强互补呢?“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应运而生,长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机器人平台纷纷加入其中。据介绍,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由湖州绿色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苏州大学相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长江流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联盟,以及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上海共同发起。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告诉记者,联盟旨在聚焦机器人产业创新的难点和痛点,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攻关及应用,聚焦和培育一批机器人科技创新型企业,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从而,在长三角地区形成支撑国产机器人发展的创新支点,不断突破技术和产业瓶颈,推动机器人“中国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淚眼俠

沪上8个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园近日授牌,其中就有咱普陀的……

市经信委说,上海近日授牌8个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园区,分别是:中以(上海)创新园、机器人产业园、外高桥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闵行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嘉定氢能港、金桥5G产业生态园、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汽车新能港。上海将以这些产业园区为创新载体,集聚核心创新资源,打造国际一流产业生态。详↓中以(上海)创新园聚焦“创”中以(上海)创新园位于普陀区西北部,依托上海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桃浦智创城。园区北起沪嘉高速公路,东至真北路,南邻沪宁铁路,西至外环线,规划面积7.9平方公里。中以(上海)创新园将发挥上海和以色列各自优势,产业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等领域,为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以色列等国际创新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与中国市场、资本、产业对接的一站式服务。一是新业态:围绕园区产业定位,重点关注优势项目,着重于创新理念的开发;通过合作平台,主动发掘、培育和吸引国际创新资源。围绕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生态链。二是新模式:园区通过与以色列相关孵化器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的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创新性地提出供给侧需求的创新研究计划,根据企业需求,定向研发相关产品等。机器人产业园聚焦“全”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位于宝山区,占地面积3.09平方公里,园区重点聚焦“机器人+智能制造”特色产业,集聚了发那科、快仓、鑫燕隆、赛赫智能、伏能士、众宏自动化等智能制造、机器人领域企业200余家。2018年获批授牌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市机器人研究与转化功能性平台。目前,园区正在积极推进发那科三期、快仓总部、福然得、羿鹏轨道等23个重点产业项目,倾力构建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的上海机器人产业高地和产业集聚发展标杆区。外高桥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聚焦“高”外高桥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位于浦东新区外高桥,规划用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产业园充分利用自贸区国际贸易便利化优势,以集聚精密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设备、智能机器人、3D 打印、高精密检测等产业和技术为目标,为入驻的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保税展示与演示、展品物流、零部件分拨、贸易代理、检测认证、专业培训等为核心的服务,推动形成更加完整、更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高效的服务、丰富的物业形态吸引了大批国际行业领军企业入驻,截至目前已集聚了来自德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50家会员客户。闵行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聚焦“智”闵行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智慧研发、智能制造、智网服务,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全流程赋能于总部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网络化服务,打造集总部、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园区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西区拓展1.14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约4.6平方公里,重点聚焦“高端装备智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和人工智能”。嘉定氢能港聚焦“氢”氢能港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以“新兴氢能产业社区”为运营理念,规划“三区一平台一中心”的产业布局和空间格局,“三区”即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区、汽车新能源创新区、高端商务总部集聚区,“一平台”即上海市科创功能性平台,“一中心”即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氢能港”先后吸引了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长城控股未势能源项目、堀场仪器中国总部项目、氢能源科技研发及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等行业龙头企业及平台签约入驻。金桥5G产业生态园聚焦“5G”金桥5G产业生态园规划面积5.4平方公里,以金桥传统汽车产业为基础,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主导,重点打造领先的5G+未来车产业集群,高度集聚了未来车通信、芯片、底盘、核心零部件及整车研发等产业要素,构建完整的5G+未来车产业链。园区核心企业及机构有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研究所)、上汽英飞凌汽车功率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拿森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等,正在全力打造华为5G创新中心、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部、上汽集团5G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创新中心、中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5G应用创新中心、中国信通院5G标准开放实验室、阿里云-宝马初创车库联合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创新机构,形成5G+未来车的产业发展生态系统。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聚焦“行”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规划面积1.21平方公里,由奉贤区、上海交通大学、临港集团三方战略合作共建,借鉴“斯坦福—硅谷”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以智能网联产业为主题,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园区资源优势,合力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产业集聚区。园区以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智能网联信息安全研发及认证为核心优势和特色,集聚车路协同通信系统、自动驾驶感知和执行系统、V2X(车联网)、应用服务等产业门类,将建设面向未来的“全出行链”。汽车新能港聚焦“新”汽车新能港(上海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规划面积2.64平方公里,依托上海国际汽车城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载体,以新能源智能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为抓手,以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产业生态圈。目前,汽车新能港共引入企业200余家,包括精进电动、上海道之、国轩高科、海能电子等创新企业。园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海市知名品牌示范区等。资料:上海发布编辑:王雨思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让市民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普陀各大商圈618大促清单别错过!普陀多名教师在市级大赛中喜获佳绩普陀这个小区如何达到市级示范标准的上海夜市和农贸市场最新防控方案来了

鹅妈妈

AIII研究院与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人工智能技术转移中心

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2012年8月22日,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顺利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发来贺信,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为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副市长沈晓明到会并讲话。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增强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建立健全应用技术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部署,是实现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转型和产业升级,以及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迫切需要。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在创建科研合作平台、加快成果应用和转化,以及实现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上跨出坚实的步伐。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使命是“为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引领提供统筹、支撑、服务的平台”。目前,基于重点聚焦的智能制造、信息通信、生物医学、绿色能源四大专业技术领域板块。产业创新伙伴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实施“创新伙伴”计划为主要载体,强化“与用户一起创新”的理念,以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加强合作交流,推动协同创新,全面启动各项业务工作。先期启动了大数据应用及服务平台、智能化产品创新中心、智慧交通研发服务平台、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平台、3D打印研发服务平台、新型半导体照明应用试验平台、锂电池中试及产品检测平台、机器人应用系统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工程配套产品产业化基地、临床医学转化研究中心、高通量基因测序服务平台、智能建筑及节能研究中心、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研发与服务平台建设。人工智能基地技术转移中心AIII研究院与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达成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研发中心”。联合开展集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为一体的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研发,积极打造面向应用市场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包括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工程、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工程(高准确度识别系统产业化及应用、高灵敏度语音识别系统产业化及应用)、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工程、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工程。延申SITI的技术到产业生态圈的建设、推动SITI的技术到产业的技术转化、孵化、应用落地和第三方投资。

江汉声

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机器人产业园在“选种”与补链中蜕变

【编者按】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上海的制造业产业链梳理、再造和升级,非常关键。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踪调研上海26个特色园区,探寻上海产业创新升级的可能路径。数据来源:上海市经信委(时间截至2020年3月,后续园区土地供需或有变化,特此说明。)调研园区:机器人产业园调研时间:2020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工业园,一般主打制造业的特色产业园基本位于上海的金边银角,而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下称“机器人园”)则位于上海腹地,旁边就是上海的樱花胜地顾村公园。10月19日,课题组调研位于上海宝山区的机器人园,站在园区内富联路的一个路口,可以清晰地看到位于陆家嘴的上海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三件套,恍惚间,好似站在张江远眺陆家嘴。“我们园区是全市离人民广场最近(16公里)的市级制造业园区”。这是机器人园的开发者们给园区地理位置的精准定位。区位决定了园区的发展模式,以人民广场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16公里的圆,好几个商业大厦林立的城市副中心就分布在这个圆上。纵然作为一个工业园区,机器人园肯定有不一样的抱负。机器人园是个老产业园,从1994年就开始开发建设,产业用地基本出让完成,没有可直接用于开发的产业净地。因为区位好,腾笼换鸟成本也变高了。实地走访可见,这里确实是一个满是岁月痕迹的传统工业园,厂房低矮,道路狭窄。然而,机器人产业园承担了宝山区科创中心主阵地、上海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发展重任。在存量土地不足的园区搞先进制造业,机器人园任务艰巨。调空间交谈中,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刘宏强调,尽管园区靠近中环,但机器人园的定位就是服务于制造业,园区的主要任务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为优质企业腾出转型发展空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中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长三角地区基础最为雄厚,2018年机器人总销售收入超过124亿元,位于全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域之首。在服务机器人领域,长三角地区拥有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覆盖传感器、机器视觉、语音语义理解、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环节,并逐步探索创新商业应用模式。刘宏表示,园区以机器人产业为主导,自然要紧紧围绕机器人产业做文章,但机器人是个很大的概念,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电机、电控、伺服等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它还涵盖了智能制造、精密加工甚至人工智能等领域,更多的是自动化范畴,譬如无人驾驶也可以属于机器人范畴。机器人产业园在宝山的新规划中地位关键,被定位为宝山区的科创中心主阵地,同时还被纳入上海市南北转型规划。具体说来,要求机器人园作为自动化相关智能制造科创成果的承接区和成果转化区。如何在上海发展制造业,刘宏表示,其核心是控制成本,跟国内其他地方比,上海没有成本优势,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降低企业成本。首先把企业生产和办公场地的租赁成本降下来;其次是人力成本。“如果优质项目来了,我们可以不要租金;企业引入的人才,我们能够提供每月只需600元就可以入住的人才公寓,周边还有完善的商业配套。这样的条件,企业来不来?企业的人才还能留不住?”落户成熟区域,企业成本压力很大,即便给新入职的大学生1万元月薪,仍旧留不住人,因为租房就要四五千。如果不把成本降下去,只给大学生一个上海户口,他们照样在上海呆不下来。园区处于顾村板块,“我们整个宝山的房价也就四五万。只要这里能够把产业集聚起来,大量人才进驻,就能带动区域发展。”目标如何实现?首先要为新项目腾出空间。这也是目前刘宏的首要任务。对此园区有两个办法,最理想的自然是园区回收企业手里的土地,自行开发,但这个选项难度较大。因为调整出来的新土地不做房地产也不做商业开发,而是做制造业。土地调整成本存在剪刀差:园区回收1亩土地要三四百万元,但园区向外拍卖只有120万元/亩。其次是提高地块容积率,这是刘宏的主攻方向。具体说来,园区内企业要么调整自己的产业方向,契合园区产业规划;要么把老旧产能停掉,然后把建设好的地块空间交给园区,园区帮它管理和招商,园区的空间挖掘出来了,形象和业态改变了,也保证了原有企业的收益。“动员企业做调整的难度很大,谁愿意自己出钱把原来破破烂烂的仓储清掉,把老旧厂房拆完,不要政府赔偿,再自己投钱把新厂房漂漂亮亮地重建起来,再交给园区来管理。我们只能做思想工作。”刘宏表示,关键是园区要跟企业主融在一起,在思想上打通障碍,让他们转变想法。为此园区成立了平台公司,计划通过不断调整,最终达到园区自持物业面积,和园区企业持有的物业面积,达到1:1的比例。当园区有了自己的工业厂房和办公楼之后,就可以大幅降低园区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如果厂房在私人老板手里园区控制不了成本,今年租金每平方米1元,明年1.5元,三年以后租两元,那不是把企业逼走?”机器人产业园为何能够承担宝山科创中心主阵地的任务?刘宏认为,最大优势还是区位。“我们搞研发也好,搞科创也好,需要产业落地,实质上机器人园扮演的是科创加速器的角色。因为我们离市中心近,交通方便,地铁方便,科创企业愿意来。”目前,园区已经吸引了发那科、鑫燕隆、伏能士、小卫科技、费勉仪器等211家机器人生产、服务、应用等相关企业。因为区位,园区有底气吸引大量的泛自动化创新企业进驻园区,譬如机器人和自动化的上游企业,从事核心材料、核心算法开发等轻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只要办公室即可。在土地调整方面,“我们要向空中和地下要空间,我们要建摩天工厂。” 由于附近受航空限制,园区建筑不能超过50米,所以刘宏说的“摩天工厂”能够达到10层。这应该是机器人园与其他工业园不同之处,也是刘宏做低企业成本的底气所在。园区空间稀缺,所以选择入驻企业十分关键,园区建立了链长制,计划明年围绕智能制造举办创业大赛,向海内外,侧重向长三角广泛撒网选种,届时将有60家机构和15家上市公司与园区一起把关“选种”。和成熟企业一起,用补充产业链的视角来看,什么样的创新企业更适合园区定位,在上下游产业链上更有价值,如果有合适标的,园区就负责把企业引进来。园区即将成立自己的风投基金,届时跟随机构投资种子企业。不过刘宏强调,园区只做跟投。伴随着这一轮园区调整,机器人园正在迎接蜕变。调研组看到,园区正对富联路做彻底的道路改造,一排排挖掘机将双向车道的路面整体向下挖出四五米的深沟,重新布置管道。同时,也在对园区范围内的河道做景观改造。留住人才,是创新策源的重大命题。据刘宏介绍,宝山的十四五规划提出战略,将人才公寓作为重点,这个政策在机器人产业园先行落地。现在宝山区推出的两室两厅人才公寓跟酒店差不多,设施完备,冰箱、洗衣机、电视、独立卫生间都有,随时可以拎包入住。人才公寓不是出租给个人而是出租给企业,每套房每月园区与承租企业各补贴600元,入住人才每月只需600元就能租下一套公寓。园区第一期计划建设81套人才公寓,“按规划起码将来至少要建四五千套,如果能达到2万套,这里将会聚集四五万创新人才。那时候科创中心主阵地就建起来了。”刘宏说。目前园区修改规划,在产业园中增加商业配套,用来降低生活成本,“一杯咖啡外面三十几块,这里十几块;集中配餐中心吃饭,可以十一二块吃饱、吃好。”关于降成本,刘宏总结道,园区就在租赁成本和人员支出成本上做文章,帮助企业留住人才,企业成长了,员工收入自然就上去了。中国人有买房情结,到时候他们就会到周边去买房,整个区域也就发展起来了。拉长产业链在解决成本之后,对于如何发展产业,刘宏认为,作为一个制造业产业园,在不停引入创新性企业的同时,传统产业不能关停了事,因为最终新兴制造业需要落地,离不开传统制造业。这就需要园区通过拉长产业链,让创新性企业与传统企业打通产业链关系,为传统企业赋能,为创新企业补齐产业链。小卫生物科技(下称“小卫”)是一家小米生态企业,主打产品是洗手器,这款产品通过自动感知挤出洗手液,产品正逢其时。创业团队来自联合利华,他们有设计经验,产品也有市场,但企业没有制造能力。在制造环节,他们既需要高附加值的芯片,也需要传统的制造能力,如注塑、开模等。一般流程是到宁波或昆山去生产外壳注塑、模具,最后在上海集成,整个供应链四分五裂,时间成本、物流成本、制造成本就抬高了。园区通过协调区内制造业企业,帮小卫对接了模具、注塑等企业,还促成彼此参股入股,最后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定型一路打通。将产品制造周期从三个月缩短到一个月。之前如果在不同企业采购不同的部件,有一笔不小的税费交易成本,现在几家企业合并成了一家,将交易成本压缩到最小,最终小卫成品成本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小卫在园区成功站住脚跟,园区形象也获得提升。园区内类似案例很多,比如,园区内有三家传统精密制造企业,一家压缩机企业,一家特种车辆企业、一家轮毂电机企业,通过协商,三家企业融合在一起,推出的新品马上拿下了大订单。机器人园还通过开放应用场景为园区提供发展空间。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快仓”)是一家智能物流机器人厂商,基于自主研发的导航定位、路径规划、运动控制等方面技术,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智能物流机器人+智慧大脑操作系统”,快仓已经为全球15个国家30多个行业5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这家企业在12月中旬刚获得C+轮融资,之前已经获得包括软银中国、菜鸟网络、百世物流等机构的投资。其单仓部署机器人规模为全球第二,达到千台级,这是一个高难度场景,在同一空间内,机器人密度越高,越容易拥堵,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调度是难点之一,只有具备智能操作系统,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机器人集群的后台操作系统必须具有智能调度、机器人控制、智能运维等功能模块,才可以实现这一应用场景。在快仓入驻园区后,园区决定为企业找到更大的应用空间,机器人园计划筹建公共大仓,为园区内所有企业提供仓储物流服务,如此一来,园区企业就不用自建仓储和物流,将来所有企业的货物统一存储,统一发货。园区由此打通隔阂,将整个园区变成一家企业,将区域内每个车间的信息流和物流全部打通。机器人园还计划建造4万平方米的无人工厂,服务园区内所有企业。同时,顾村具有打造机器人小镇的概念,园区的科技成果围绕顾村,围绕宝山做文章,园区内企业也可以获得更大范围内的应用场景。快仓品牌总监周元英表示,“无人工厂”是上海“在线新经济”12大产业之首,上海很多企业有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工厂、无人工厂的需求,无人工厂必然需要智能物流机器人,但无人工厂涉及行业非常广泛,具体哪些企业有此类需求需要慢慢摸索,如果有关部门能够搭建供需双方之间的沟通桥梁,打通信息不对称,则可以使更多企业加速智能化升级。费勉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园区内培养的另一个科技型企业,主要为全球学术及研究机构提供完整的系统设计、精密仪器装置。其拳头产品之一是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的核心部件—— 多自由度极低温样品台,为科研机构研究新材料提供极低温、多自由度运动等条件,该产品目前在国内已获得80%以上占有率,同时也已出口到欧、美、日、韩、新加坡等海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费勉仪器首席运营官欧宏炜表示,费勉仪器定位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发和制造,成立8年以来,每年维持10%以上的研发投入,超高真空、低温技术、分子束外延薄膜制备、表面分析、等离子技术等相关产品的性能指标,与欧美同类产品不相上下,甚至部分性能参数超过了欧美竞争对手。随着贸易战开打,芯片自主成为高度共识,但是科研用的仪器也是一个产值和重要性不低于芯片的关键硬科技市场。不过,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竞争时处于不平等地位,国内科研机构在采购国外仪器时,可以享受免关税和增值税的政策,同时国外仪器还享受了所在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相当于两头受惠。而国内仪器公司虽然有增值税进项抵扣,但还是有一定税负,造成了“国产仪器公司的非国民待遇,国外仪器公司的超国民待遇”;同时,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经费由国家拨款,但目前并没有相关政策对仪器采购时向国产仪器厂家做倾斜引导,由此导致科研机构购买仪器设备时态度保守,为省事期间,能买进口仪器就不考虑国产仪器。欧宏炜表示,科研仪器的发展为高端工业发展铺平了道路,现在芯片行业的教训其实就是为了之前在仪器仪表行业投入和支持不足的一个补课。在这个背景下,国产仪器应该得到支持和鼓励,拉平进口和国产仪器的待遇就是第一步。此外,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发那科)是园区重量级企业,为园区机器人产业提供支撑作用。发那科由日本发那科株式会社与上海电气集团于1997年11月联合投资组建,双方各占50%的股份。公司主要为汽车工业及一般工业领域的用户提供机器人以及包含机器人的自动化成套生产系统的销售、安装和服务,提供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生产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生产、销售、技术培训等服务。发那科于2010年迁至宝山工厂,2014年宝山技术中心及二期工厂开业,一、二期工厂合计拥有近6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其中近4万平方米的系统工厂,用于系统集成的研发制造、安装调试和出厂检查。2020年11月发那科三期项目即将启动建设,对接机器人产业园内原新格地块(宝山区富联三路369号)431亩土地,以建设一个集研发、制造、销售三大中心为一体的工业4.0工厂为核心目标。该项目为上海市宝山区2019年的重大产业项目,发那科三期项目建成后,将建立中国第一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智能生产线,实现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四大板块50亿元营业收入,3.5亿元总税收贡献,并将带动整个上海的机器人产量及规模迈入新的台阶。结语在调研结束时,调研组有些担心,在大拆大建中,园区能否保证亩产绩效。刘宏称,园区3200亩土地,经过一轮调整,其中1340亩土地已经调整完成,在做减法的同时,产值和税收总量没有减少。目前园区在建工程9个项目,将来可以增加将近80万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原来园区使用面积只有120万平方米。园区2019年每亩税收在上海市中小产业园中排名全市第六,2020年在全市 108个综合性园区中排名28。现在,等于再造了一个新园区,释放了发展空间。机器人产业园:加快腾笼换鸟,引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推动“智”造升级一、园区特征机器人产业园规划面积3.09平方公里,是上海市政府唯一挂牌的机器人主题产业园,是全市离人民广场最近的市级104工业地块。园区紧紧围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定位,吸引了发那科、鑫燕隆、伏能士、小卫科技、费勉仪器等211家机器人生产、服务、应用等相关企业。2019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7亿元。其中,机器人及高端装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6.02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41.85%。未来,园区将继续以世界级机器人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研发创新平台与能力建设为支撑,引导优质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构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成为上海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的重要支柱。二、发展优势一是产业生态优势。园区集聚了日本发那科、奥地利伏能士等多家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引进了中铁上海工程局总部、保集e智谷、费勉仪器、小卫(上海)生物科技、途炫机器人等总部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发那科三期、快仓机器人研发总部、中交信息产业中心、赛赫智能设备等项目也在加快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上下游产业生态链日臻完善。二是功能平台优势。园区集聚了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市机器人研究与转化功能性平台、上海市宝山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联盟、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等,为园区机器人产业迭代升级提供了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支撑。三是区位与交通优势。园区距离人民广场仅16公里,是全市离人民广场最近(16公里)的市级104工业地块,十分钟可达南北高架、S20外环、G1501郊环等高速主干道,距离虹桥国际机场仅需30分钟车程。园区公共交通出行便利,短驳线可对接4条轨道交通。四是功能配套优势。园区硬件和软件功能配套品质不断提升,园区办公环境显著改善。富联路作为园区主干道整体风貌改造已基本完成,园区展示服务中心也将启动建设。园区中央厨房和配餐中心供应客饭量2000客/天,园区配套人才公寓供应为企业引才留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吸引力。三、存在问题一是企业整体能级还不够高。发那科一枝独大的产业格局较为突出,同时发那科在园区仅为组装车间,核心生产研发基地并未落户园区。新引入的快仓机器人、赛赫智能等企业培育壮大还需时日。二是可用于未来发展的土地资源不足。当前园区产业用地基本出让完成,缺少可直接用于开发的产业净地,腾笼换鸟成本较高,资金压力较大。三是政策支持力度需加强。虽然园区当前享受“1+9”政策和机器人专项政策,但依然面临上海市、长三角乃至全国机器人或智能制造园区的激烈竞争。未来园区在产业用地规划调整、产业及金融配套、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对接等方面需要更为聚焦的专项政策支持。四、未来发展建议未来,园区围绕机器人和智能智造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加强源头创新,强化产业引领,着力建设产业发展新高地和产城融合新地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持续提升园区产业能级。用好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这块招牌,聚焦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高端研发和集聚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与长三角兄弟园区加强合作,赴广州、深圳、成都、北京等外资民资密集地区拜访企业、对接项目,加大优质项目招引力度,加快引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推动园区转型升级。二是激活要素资源,进一步完善园区产业生态。依托园区功能平台优势,深化与清华大学、北大、复旦研究院、同济科技园、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等重点平台、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共建科研服务平台,共谋前沿共性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发展,强化智能制造生态布局,聚力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产业,打造集创业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综合研发创新区。三是加快腾笼换鸟,推动园区“智”造升级。一方面,通过加大项目调整力度,鼓励传统产业自拆自建提高容积率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推进智慧园区5G建设,搭建科创型企业赋能平台和应用场景应用载体等方式,推动传统企业建设智能生产线、车间及工厂,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制造升级。四是做好园区配套服务,争取更多专项政策支持,提升园区吸引力。一方面,加大人才公寓、工作配餐、商业配套等配套服务,进一步提升园区形象与功能品质,提升园区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以加速打造上海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积极争做宝山科创建设的主力军为发展目标,在机器人产业应用、科研合作、资金配套、人才引进等方面争取更多的专项支持政策,提升园区对优质产业资源的吸引力。[本文执笔人:柴宗盛、崔园园,课题负责人:张俊、李显波,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课题组成员:张云伟、柴宗盛、王琳杰、姜乾之、崔园园、戴跃华、张靓。感谢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和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对本次调研的帮助] 海报设计:尹惠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科莫多

宝山区加快形成产值超500亿机器人产业集群 上海机器人产业布局汇总一览

中商情报网讯:日前,上海宝山区委书记汪泓表示,未来将进一步落实专项支持政策,加快实施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的新一轮提标升级,发挥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联盟、机器人检测认证平台的聚合效应,推进机器人和关键智能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宝山区是上海机器人产业重要布局地之一,此前曾印发《宝山区关于加快“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集聚发展的专项支持政策》。据悉,未来宝山区将力争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300家以上,加快形成产值超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中国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制造基地。同时,宝山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将加快上海机器人产业的布局,推动上海工业转型升级。上海机器人产业现状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无论是在制造环境下应用的工业机器人,还是在非制造环境下应用的服务机器人,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上海,也在不断加快机器人产业的步伐,力争提升国际水平,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上海印发的《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里提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重点支持人机共融特性的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抢占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制高点,以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以机器视觉、自主决策为突破方向,积极开发焊接、装配、喷涂、搬运、检测等智能工业机器人,实现高柔性、高洁净度、高危险等特定生产场景的快速响应,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传感、控制、协作和决策性能。到2020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亿元。据统计,上海机器人企业超60家,其中工业机器人22家,系统集成为16家,服务机器人为13家,机器人零部件为13家。从上海市机器人规划图可以看出,上海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了以“3+X”的空进布局。“3”是指嘉定区、宝山区的上海机器人工业园以及浦东新区。“+X”是指多个产业园共同发展。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创新资源丰富从高校来看,复旦大学成立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成立于2017年1月,旨在依托复旦大学多学科基础研究的优势,系统化、集成化开展跨学科多领域合作,瞄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瞻性、关键性、创造性工程与应用技术研发,建设具有体制机制优势的创新型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工研院下设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和超越照明研究所三个研究机构。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围绕突破国际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等相关重大科学问题,整合校内外资源,集聚一批世界机器人研究的顶尖科研队伍,以智能计算、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及应用工程的交叉为突破点,以产业需求(医疗康复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服务产业等)和重大任务(机器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工智能国家2030重大项目等)为牵引,研究智能机器人信息处理与控制、核心器部件、系统集成与应用等理论与技术,并应用于智能医疗机器人、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致力于形成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智能终端和以机器人为智能终端的新产业研发经济模式。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为甘中学博士,计划3年内研究院PI规模达到70人左右,聘用专职科研人员、科研博士后等60名左右。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科研院所来看,上海成立了6个研究所,分别是上海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先进机器人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从功能平台来看,主要成立了四个平台,分别是上海大学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于转化功能型平台、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和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协会联盟来看,主要有中国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长江流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联盟以及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企业分布集中从企业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按空间集中度来看,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企业数量占机器人企业数量30%。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企业分布地区来看,浦东新区以19家位于第一,其次是嘉定区7家、松江区6家、宝山区5家,不过在其它区域也分布了23家工业机器人企业。2019年上海各区机器人企业分布情况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形成了“3+X”的空间分布格局。从产业定位来看,主要由“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三种产业定位。其中“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这种产业定位占比最高。2019年上海市机器人“3+X”空间分布情况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目前,上海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近百家,既有大型跨国公司、国内领军企业,同时也有上海本土企业,形成了宝山、嘉定、松江、浦东等机器人企业聚集区。上海机器人行业在产业链上分布较为完整,上游的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下游系统集成商。在服务机器人方面,上海企业已延伸到医疗、娱乐、教育、反恐等领域,如医疗机器人有上海微创,智能交互机器人有小i机器人,教育有未来伙伴机器人,餐饮迎宾有惊鸿机器人,建筑行业有同济宝冶机器人,反恐排爆有合时机器人等企业,机器人产业成为上海工业转型升级的亮点。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上海机器人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