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教师来说,写作是困难的,连写一篇文章都难,何谈出书?那么同为一线教师却写作出书的教师是怎样看待写作的,他们用什么时间写作?出书的念头是怎么产生的,遇到了什么困难……“谈写作”栏目将邀请数位已有著作出版的教师来谈谈写作,也欢迎读者参与提问及讨论。———————————————————●访谈嘉宾:张文质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发起人,著有《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的勇气》。潘照团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执行校长,高级教师,著有《好教育是调理出来的》《带上对联玩偶去旅行》《小学多学科整合课:教什么,怎么教》。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张文质:我的写作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在我进行教育写作之前已经有十几年的写作经验了。那时我的作品主要是诗歌和随笔,与教育没有太大的关联,我真正的教育写作是从1997年开始的。潘照团:我的写作要从1993年开始说起。那年我刚刚毕业就职,恰好迎来全国说课潮,我所在的小县城也不例外。记得我参加说课的第一篇作品是《十里长街送总理》,荣获三等奖,这给了我书写的信心。此后,开始以获奖为目的书写各类稿件。后来,我调入学区负责组织教研工作,在此期间发现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村完小的教研工作基本处于盲区。我开始创建联合教研模式,期望唤起村完小教师的研究热情。2002年8月,《探寻托起村完小教研工作的若干支点》这篇文稿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也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文章。中国教师报:张老师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教师写作的?您觉得教师写作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张文质:关注教师写作也是有一点缘分。实际上我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教师写作,但是那时教师的写作几乎没有给我留下太多印象。到了90年代以后,关注教师写作跟我从事教育刊物的编辑工作有关。每天处理大量教师来稿,总体印象是多数教师的写作缺乏生命感、现场感,缺少教育中那些真实、生动的细节。许多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的理解力、表达力,甚至抄袭现象也不鲜见。我在1999年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教育写作的自我授权》,这篇文章代表了我对教师写作的基本理解,里面许多观点跟我今天对教育写作的思考是一以贯之的。我觉得需要有一场教师写作的变革,教师要回到真实的课堂,回到自己真实的体验,需要生命在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也就是回到真实的人、真实的教育、真实的生命体验。教师需要通过写作的方式归纳、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经验,传播自己的教育理解力,形成对教育更深入系统的思考能力。写作本身对自己的阅读、职业认同、生命领悟力都有巨大的影响。教育写作是教师职业生命最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优秀教师往往都需要用作品说话,教师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跟教育的传播力关联在一起。中国教师报: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写作者吗?不写作就成不了好老师吗?潘照团:教师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方式之一。不论是教学生,还是自身成长,离开写作就失色许多。试想一个不会写作的教师如何教出“清晰表达”的学生?会写作,就有一个逻辑架构,有一张表达图纸,有一个很好的“输出”与“输入”信息的精准反馈,而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的素养。每个教师都要有信心把文字表达好,因为我们本身就是文字工作者,天天与文字打交道,天天与事件发生关系,只要肯输出,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写作者。写作能成就好老师,但不等于不写作就成不了好老师。只要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就是好老师。要具备这“四有”品质,积极书写是最保险的做法,它会让每个好老师永远保鲜。张文质:我坚信写作的价值,我把它看成教师作为一个手艺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当教师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实际上每一个教师都可以通过不断锤炼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中国教师报:教师写作的难点、痛点在哪里?张文质:所有的写作都是极其困难的。写作并不是想什么就写下什么、说什么就记录下什么就完成了。写作是一门精心的手艺,写作需要长期的锤炼。写得好的教师都能体会到,写作是漫长的修行,是慢的艺术。教师中当然也不乏天才型写作者,但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写作就是下笨拙的功夫、做持久的努力、有强烈的作品感。一个教师文笔境界的不断提升,唯有相信时间,相信耐心。潘照团:一线教师,就是站在教育最前沿阵地上的一群人。精细化、高品质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少有闲暇。说起写作,让教师感到最大的困难首先是时间不够,与没时间读书是一个道理。其次是没有话题,不知道写什么。最后是认为自己文笔太差,写不好。故而也就搁笔不写了。其实,困难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由主观支配的。2018年2月2日,新的生命呱呱坠地,我一下子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如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又多了几分奶爸的气息。忙,毫无疑问!可是这些乱不了我的分寸。我的第一本专著《好教育是调理出来的》就是在这一年的8月出版发行的。有人觉得写作很难,我却觉得很普通,就是在抱小宝入眠的时候“打腹稿”,在小宝入眠后一两个小时“写文稿”,在接送大宝上课外班的“等候期”直接在电脑上“打文稿”,有时乘公交车就直接在手机备忘录上书写……喜欢它,就有时间亲近它。我并不认为写作增加了工作的负担,反而是减轻了我的负担,我在写作的历程中不断端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认识,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教育自信。中国教师报:许多一线教师想写作但苦于写不出来,您的建议是什么?您在开始写作之前都做了怎样的准备?张文质:在开始写作之前,我已有十几年较为广泛的阅读基础,这个阅读以文学和人文科学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我开始进行教育专著系统阅读,这是最为重要的阅读基础。与此同时,我有十几年的教育实践,包括到学校任教,作为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等。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的文字训练已经通过诗歌、随笔写作有了较可靠的基础。潘照团:想写是好事,一切良好的开端就是有所念想。“万事开头难”。谋篇起笔如此,写作起步何尝不是?专业写作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要坐下来写。要把内心的火源点燃,把“写”当作一种仪式,每天坐下来爬爬格子。不必苛求每天一小时,也不必苛求每日千字文。只要记得每天铺铺纸、泼泼墨,或者打开电脑敲敲键盘,有可能刚启动就被别的事情打断继而搁浅,这又何妨?至少你已开启了“想写”的意念,有了意念的保持,就会形成“写点什么”的习惯。记住,我们天天要见面的东西肯定会形成正向的积极暗示——认同它并趋向它。当书写成为一种仪式,就成了一种信仰。信它,你就会看见它。写多了,自然就为写作准备了素材。另外还有一种表达方式的准备,我们写作常常出现“梗塞”,想表达的词句表达不出来,有时也会因此提不起写作的兴致。怎么办?我的经验是学会适应比较专业的教育杂志,如《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等,啃一啃,尝试用专业句式写一写,写作中的许多“梗”就融通了。写着写着你会发现,自己的每句话都很“专业”。中国教师报:怎样找到写作的起点?出版专著就是写作的终点吗?张文质:写作的起点就是动笔。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你就发现真正的起点就是从困难的地方开始的。只有在写的过程中,你才有更强的主题意识、目标感,包括你所擅长的可能是哪些写作的领域,最后通过写作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作品。我经常跟老师们说“你这辈子总要出一本书吧”。其实出一本书也是特别能安慰自己的,它是一杯生命的甜品。潘照团:除了兴趣,我觉得写作的起点是“话题意识”。有人说“有事可做,无话可写”,这是缺少话题意识的典型现象。这里提话题,不说主题、专题、论题、课题,想告诉大家,写作就是说话,把看到的写下来就是写话,这是从小我们一直训练习作起步的基本形态,可当我们长大写专业文章又忘记了初心——任何表达都要先把话说出来。在专业写作领域,我们不也是小学生吗?话题意识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同样看到期末复习阶段学生课间被“软禁”在教室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想到“如果你是‘四角天空’下的孩子”,这个话题饱蘸着浓浓的“人情味儿”;想到“要从心力透支中脱困”,这个话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想到“在根本处唤醒学生的复习状态”,这个话题明示着方法……同样一种教育现象,会生发出丰富多样的话题,我们要把“想”与“思”融在一起,汇聚出“思想”的力量。至于终点,我觉得对于写作并无此说。写作永无终点,出版专著仅仅是写作表达的一种方式,写作是为了让自己的专业生涯没有终点,让自己的人生没有终点。中国教师报:如何克服惰性,持续不断写下去?张文质:其实惰性,这是所有生命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实际上所谓的自律也是被驱动的,有的人是被任务所驱动,有的人是被荣誉所驱动,有的人是被骄傲所驱动,有的人是被自卑所驱动,可能每一个人驱动的方式都不一样。我现在常常就是被“自己是一个没什么用的人”这样的念头所驱动。除了写作以外,我还能做什么呢?潘照团:写文章,伤脑筋,费心思,很多人写着写着真的会坚持不住。克服惰性的办法就是要转换文字的价值,与人分享。在学校的平台上积极争取发表言论的机会,并珍惜每一次表现;在各类的评比活动中积极参与,每一次的任务驱动都会调动你当时最佳的写作状态,即使不得奖也会为下一次冲击蓄能;积极争取发表文章的零突破,有了第一次就会拥有无数次。回想自己为什么能坚持写作30年,从第一篇论文发表到现在100多篇论文,从看人家专著到自己写专著,就是心底有一股永不熄灭的“分享欲望”。我们现在的写,可能一辈子用不上,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可能”而不写,我们应该为另一种“可能”创造条件:要用时,拈手就来。《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20日第8版 作者:本报记者 宋 鸽
走向卓越的管理智慧2020暑期中山教育集团行政管理课程培训立足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学校行政队伍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要求,结合中山教育集团的发展形势,围绕集团高品质发展的根本任务,注重培育行政管理干部“出理念、重实效”,从行政的专业素质、专业实践和专业情境等维度,确定体系性、层级性和发展性兼具的培育目标,设置时代性、引领性和生成性相融合的培训内容,以实践问题研究为主轴、以全面的行政课程、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为依托,培育打造中山教育集团优秀的管理团队,促进中山教育集团高品质、高质量发展。主题为《走向卓越的管理智慧》的2020暑期中山教育集团行政管理课程培训将在8月中旬展开。讲座超越与嬗变——学校发展中的行政专业成长颜 莹江苏教育研究杂志实践版编辑部主任颜 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理论版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当代教育科学》《基础教育课程》《上海教育科研》《编辑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各类教育科研论文、人物报道、专访等80多篇,主持、参与了9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参与了《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多部教材、丛书的编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师发展和教育写作。从教学一线走来,带着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穿行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同视域中。近年来,着力为区域、学校策划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专题,传播优秀教育研究成果。打造了“人物”“教育写作”“课改前沿”等期刊品牌栏目,扩大期刊社会影响。撰写了多篇专题报道、人物访谈等,发掘江苏经验、推出优秀教师、打造品牌学校,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讲座教师专业世界的“四重天”潘晓芙镇江市教育局原副局长潘晓芙,女,镇江市教育学会副会长,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理事长。江苏省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江苏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特约教育督导员,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全国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江苏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专委会副理事长。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学校及教育行政管理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管理经验,应邀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学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培训班开设专题讲座。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苏省重点规划课题多项,出版个人专著《爱就开心——我的教育主张及实践探索》,数次获江苏省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领衔主持的名师工作室获“江苏省十大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校长”“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镇江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镇江市人民奖章”“镇江市十大女杰”“镇江市名校长”等多项荣誉称号。江苏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讲座沟通,一场心灵的对话——管理者沟通工具的设计庄惠芬常州武进区星河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庄惠芬,江苏常州武进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常州市第二届、第三届名师工作室领衔人。2010年4月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5月评为武进区劳动模范。她先后承担了8项课题的研究,5项获得省、市一、二等奖。先后在全省和全国数学课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到全国三十多个省份讲学100多场,著有《魅力数学课堂》《基于建模思想的小学数学教材解读》《走向儿童生命成长的多元素质评价》等专著,主编出版学材六册《魅力数学》。她三度奔赴陕西、新疆、贵州义务支教,为西部培训教师超1000人,为西部义务开设示范课、专题报告、讲座几十场,向西部教师捐赠个人专著100多册。曾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被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市教育局评为十大杰出教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特级教师、同时被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评为江苏省青年教师标兵、2009年并被确定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011年12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本次集团行政管理干部的培训,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管理艺术的提升,希望通过管理课程培训,让集团的每一位行政管理干部做一名实践的理论家,同时也做一名理论的实践者,让我们共同期待即将到来的管理智慧碰撞和头脑的风暴吧.....仁章校区新媒体文创一组策划:中山教育集团撰稿:王宇捷 殷雪瑶编辑:唐明 夏天 审核:集团各校校长
新年已至,万象更新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这一年学校各项事业稳步推进2020年有哪些意义非凡的时刻?今天,一起来看看民主路小学2020年度十件大事一、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11月30日,周娅校长赴南京参加江苏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表彰会议,民主路小学获“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成为我市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小学。这份荣誉的取得是对学校长期以来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办学成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学校全体师生凝心聚力、改革创新、真抓实干良好精神风貌的肯定。多年来,学校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构建“全员管理、全员参与、共建共享、不断超越”的工作体系。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养;以班子建设为抓手,增强文明创建的组织领导力;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德能双馨的教师队伍;以校风建设为主线,传承弘扬优秀校园文化;以平安校园建设为重点,创设优质育人环境;以阵地建设为着力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浓郁深厚的文化氛围、阳光向上的精神风貌、文明有礼的师生素质构筑起精神文明新高地,实现了高位优质发展。二、荣获“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称号2020年7月,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为满足现代化教育需求,学校对校园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千兆进校、百兆进班”。配备校园IP室内广播系统和音视频非编系统,为所有班级配备65寸多媒体一体机和壁挂式视频展台。通过“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智能平台,以数据为载体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学习专注力进行细致分析,在问题的应对与破解中构筑多样的学习方式。三、获评江苏省重点培育“四有”好教师团队学校以“博雅”读书社为基础,组建“博雅”好教师团队。团队以“博观雅达,修志立德”为建设愿景,让“信念坚定、学识渊博、雅正通达”成为民主路小学“四有”好教师团队特质。10月,“博雅”好教师团队作为重点培育项目参与了徐州市“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专题培训会,学校经验在会议上分享,年底被认定为省重点培育“四有”好教师团队。四、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顺利结题学校《指向学科素养的课程群建设》项目建设工作被江苏省教育学会评为优秀等次。相关研究成果在《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师》以专栏形式刊发,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上海教育科研》《教学与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教师研究成果集结成《寻找课程的向心力》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发行。五、入选江苏省中小学“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民主路小学党支部的“党建引领‘三红工程’,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品牌项目成功入选省委教育工委第二批江苏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成果。民主路小学党支部建设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形成了“红色领航”“红烛先锋”“红色课堂”的党建特色品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六、荣获“徐州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秉承“民主教育”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培养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的办学目标,致力于特色创建与内涵提升。民主人踏实奋进,不断创新,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民主管理、夯实教研根基、推进素质提升等方面不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2020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徐州市科技教育综合示范校、徐州市STEM项目单位、鼓楼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辐射影响力持续加大,2020年学校教学、学生活动20次荣登学习强国平台,在全国少工委等国家级平台发布60余次,在江苏少先队等省市级平台发布400余次。七、构建校园疫情安全防控体系,线上教学扎实有效学校疫情防控制度严格、措施得力、防控科学、节点精准。延迟开学期间,师生停课不停学,利用学科平台开展线上教学。线上学习期间,各学科制作微课200余节,入选省平台的课例计56节,姚蕊、付军玲、张慧敏三位老师的课例荣登学习强国,秦伟老师的微课被东南大学百研工坊征集,圆满完成了线上教学的各项任务。复学后,学校组建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做好师生进校的验证、测温、消毒等一系列工作,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八、师生教学相长,各类专业竞赛成绩斐然2020年教师培养成效显著,培养正高级教师1位。3位教师获评省级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5位老师省市级规划课题顺利结题;22位教师获批市级个人课题立项;32位老师获得“科研杯”“创新杯”论文比赛奖项,教师科研热情高涨;12位老师顺利通过鼓楼区第二批“三师工程”的评比,教师成长态势喜人。一年来,学校承办、参与省STEM教育大会等教育教学活动30余场,接待跟岗学习近千人次。各学科参加省市级教育教学评比活动共32人次,其中一等奖计28人次。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助力学生成长,千余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奖项。九、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体育竞赛成绩名列前茅体育组创编《天天向上》创意律动操,积极组织开展武术操、律动操比赛。早操时间每天坚持1000米慢跑,扎实做好篮球、足球社团训练,学校自主创编的篮球操获得2020鼓楼区篮球啦啦操比赛一等奖。在2020鼓楼区“区长杯”篮球比赛中,女子篮球队获得第二名,男子篮球队获得第三名;足球队在2020鼓楼区“区长杯”足球比赛中获得第三名;在徐州市第22届运动会中小学部游泳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三名。万科分校体育工作成绩斐然,获得徐州市第二十二届中小学运动会篮球男子比赛第一名、足球男子比赛一等奖,鼓楼区“区长杯”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子U9第一名、篮球联赛小学男子组第一名、拍球大赛中小学组一等奖。坚持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课,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十、万科分校以教师团队建设为抓手,为高质量发展蓄能万科城民主小学确立了“童心教育”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顺应天性、尊重生命、张扬个性、生长灵性”的育人目标,构建了以“童心园”为中心的校园物型文化和以“学科育人”为指向的学校课程文化。2020年,30位新教师加入万科城民主小学。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自我成长、抱团发展的平台——“青椒联盟”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引领和带动青年教师朝向“四有”好老师奋进。学校两项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成功立项,近10位新教师成功在市、区个人课题申报中立项。10余位新教师在市、区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50余位教师在“创新杯”“科研杯”论文评选中活动获奖。心之所向,素履同往志之所趋,无远弗届202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铭记初心,勇担时代重任和衷共济、开拓创新振奋精神、携手奋进共同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平台发布:张彤文字编辑:张彤
当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中如何实现一体共进?姑苏教育主动接轨上海,以“集团化办学”为有力路径,交出“姑苏答卷”!11月19-20日,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苏州论坛在姑苏区举办。活动由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协作共同体、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苏州市教育局、《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共同主办,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姑苏区教育体育和文化旅游委员会承办。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近300余名教育科研领导专家、中小学校校长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上,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了《集团化办学:助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主题报告,基于大数据调研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归纳、思考,指出了苏州集团化办学的特质与优势,对破解“困境”提出了路径与方法。姑苏区教体文旅委则作了题为《文化铸魂、制度赋能、全域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姑苏行动》主旨分享。在集团化办学的姑苏行动从1.0、2.0走到3.0版本的道路上,姑苏教育凝练出了以紧密结合历史文脉的“文化共生”,扎牢集团内核根系;以创新行政机制的“赋权赋能”,助推集团内部融合;以清晰考评体系的“进退一体”,催生集团内心共力,逐步形成熔古铸今、和谐共进的集团化办学“苏式模型”。苏式教育的魅力,不仅在于“美美与共”的和谐,也在于“各美其美”的独到,和而不同,正是集团化办学的最好姿态。本次论坛设4个分论坛,专家领导们实地走进姑苏教育的四个集团,深切感受着姑苏集团化办学的和而不同,聆听来自长三角著名专家学者的精彩点评。这4个分论坛分别是↓平江教育集团传承创新:集团背景下百年老校文化群落的建设沧浪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同行、结组式文化圈的构建与实施吴门教育集团学校治理视阈下集团化办学的困境与超越——基于紧密型教育集团转型迭代的思考善耕教育集团耦耕至善,回归课程之本——课程德育一体化实践如果说抱团、共进是集团化办学的特质,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其内驱力。论坛特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民选教授,就《PISA/TALIS与教师关键能力提升》进行专题报告。张教授以宏大的视角,直击当下教师关键能力提升的要点,并充分肯定了姑苏在集团化办学中的尝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副所长、《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徐世强在闭幕论坛上对活动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姑苏区集团化办学中制度和政策上的突破,打造了学校发展的共同体,值得借鉴。此外,闭幕式上还进行了论坛轮值主席交接仪式。姑苏区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深化探索和实践,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发展,让每一名教师都成就事业,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光出彩!来源:姑苏区教体文旅委,杨露编辑:经纬【来源:苏州姑苏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来源| 上海教育科研作者 | 王新燕、陈晨编辑 | 申晴〔摘要〕近年来,美国积极实施STEM教育改革,并确立了教师在其中的关鍵引领作用,但同时 STEM教育也面临着教师短缺与流失的困境。文章经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发现,美国政府与社会各界在推进STEM教师培养中通过立法、资助持续支持、实施选择性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支持互补式培训等特色做法,有效地扩充和提升了STEM教师队伍,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以及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简写。这门跨领域的学科将原本分散的学科形成一个整体。为巩固美国在世界领先发展的地位,解决自身理工教育人才的短缺问题,保证在经济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提升全球竞争力,美国政府决定大力培养具备STEM素养的公民。美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全教育阶段内展开 STEM教育改革并高度关注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提出了宏大的教师培养计划,这势必对未来教师教育实践产生重大影响。一、困境与共识:美国STEM教师培养现状出于多种原因,美国在STEM师资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如:教师数量短缺、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学历背景不足、教学资质缺乏、教师收人不高等等,其中尤以教师短缺和流失问题最为严重。有研究指出,在STEM领域,美国缺乏合格的数学和科学教师;缺乏准备的教师在“本专业"外从事数学或科学教学;2002年,公立高中科学教师中仅有17一28%是科班出身,而数学教师中有 20%缺少合格的教学资质。根据统计数据,在美国,高中生得到拥有英语专业学位教师的英语教学的可能性是70%,化学学科相应的比例仅为 39%,而物理学科仅为37%,其中5年级物理学科仅为7%。教师短缺已成为STEM教育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同时,未来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因为在未来的十年中,约有2/ 3的中小学教师面临退休。另外,美国中小学教师行业年平均流失率是I l%,这一比率与其他行业相比较高。这可能使美国STEM教师师资更为不足。美国政府深切意识到,上述情况既是困境,同时也是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颁布一系列报告、法案和相关政策,美国不仅确立了STEM教育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明确了教师培养在STEM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STEM教育战略中的制高点。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医学研究所(现国家医学院)在其报告《驾驭风暴:美国动员起来为这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建议:通过提供4年期的奖学金,每年招收10,000名科学及数学教师,进而培养10,000,000位相关人才;通过暑期项目、硕士项目、大学先修课程(AP)以及国际学位训练(1B)项目等为250,000位教师提供技能培训;通过增加AP和1B项目的科学、数学学生数量,为高等教育阶段的科学、工程或数学学科提供更多的生源。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为有意义地促进一流的技术、教育与科学创造机会法》(Amen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Meaningfully Promote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Ecation, and Science Act),简称《美国竞争法》。法案授权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两类新的资助计划:在本科教育阶段,资助优秀大学生修读数学、科学、工程和关键外语的学士学位课程,同时修习教师资格证书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向优秀的数学、科学和关键外语教师提供两到三年在职研究生学习,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两项计划分别获得15.1亿和12.5亿美元。美国政府通过报告、政策、立法等一系列做法,向美国公众传递了STEM 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确立了自身推进 STEM教师培养的合法地位。二、措施与经验:美国STEM教师培养实践针对面临STEM教师的困境,包括数量短缺、流失,美国政府积极研究、制定政策并推进配套措施,通过资助等方式鼓励社会各层面共同参与教师培养实践,进而衍生出了许多有益经验。(一)持续支持STEM教师培养美国政府以及各州不断扶持STEM教师发展计划,主要通过政策支持和资助引导两种方式。先后出台了《s .463:有效的STEM教学法案》《s.619: STEM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支持法案》《s.758:STEM 优秀教师队伍建设法案》《s.1055:全美STEM教师税收激励法案》等法案,将STEM教师培养上升到了立法的高度。这为STEM教师培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律支持。此外,美国政府加大了对于STEM教师培养的经费投人,并将职前或在职教师/教育领导者作为经费投人的重要对象。以2010年为例,美国政府共设立24项投资以中小学STEM教师培养为首要目标,另有101项将教师培养作为次要目标,约占到总投资的50%左右。这些经费中,部分投人用于支持STEM教师的职前教育,为准教师提供奖学金和相关教育经费等;更大部分用于支持 STEM教师在职教育,提供各类课程及服务,用于 STEM名师团队计划:还有一部分则通过竞争性奖金、学费补贴等举措用于增加STEM教师薪酬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对STEM教育的投人比较稳定,这为STEM教师培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二)实施选择性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美国STEM师资短缺的现实危机迫切需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传统STEM教师的选择、认证和留用都仅限于师范类或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教师选择来源单一、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需求。有鉴于此,美国各州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们开始放宽门路,为吸引更多优秀教师,选择性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便应运而生。自1983年新泽西州首试选择性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以来,美国各州纷纷效仿。根据2007年凯特·瓦什等人就全美范围内的选择性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所做的调查研究显示:全美绝大部分州已经实行了选择性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平均每5名教师中有一位是通过这一制度培养和选拔出来的。如今,选择性教师认证制度已经确立了其地位,在全美大约有130个左右的选择性教师认证制度路径在使用。尽管传统师范毕业生受到的训练更为专业,时间更长,但研究者发现至今未有明确研究可以证明传统师范毕业生在教学方面强于通过选择性资格认证机制选出的教师。同时,另一些研究表明,选择性资格认证机构的准教师们的满意度更高,他们在实施教学计划和学习标准单元中更有自信,在应对高阶学习者的能力方面也更有自信。可以说,选择性资格认证制度很好地拓宽了教师(包括STEM 教师)的来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STEM教师短缺的困境。美国各州都有各自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这导致了不同地区和州之间教师交流和流动的不顺畅。随着选择性教师培养路径的发展,“美国优质教师证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for Certification of Teacher Excellence,简称ABCTE)得以成立,它设计了“教学证书通行证"和“熟练教师证书",这是选择性教师认证制度的新发展,满足了对于认证制度灵活性、通用性、针对性的要求。(三)实施基于市场的多元化培训STEM教师数量的缺口如此之大,任何一个政府或单一机构都不可能独立完成。因此,政府及相关组织支持引导多元化机构对STEM教师进行培训,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并通过问责制保障培训质量;许多有志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士及机构则充分利用政府经费创建项目,对STEM教师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培训,同时推进STEM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通过这种市场调节和激励机制,近几年来,美国涌现了大量针对STEM教师的多元化的培训项目,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例如,俄勒冈州的STEM教师的“教师准备项目",面向刚毕业即将成为3—12年级的准STEM 教师,该项目以“教学中的知识成长"为目标,将学校、学习者、课程、学科知识、教学法等方面的各种知识整合起来,并为参与者提供实习机会及在科学、数学教学方面给予明确的技术指导。又如,加州的科学教师及研究项目(Science Teacher and Research,STAR Program)。该项目专门针对未来STEM教师以及刚刚人职STEM教育的“新鲜" 教师,通过专业研究经历加强STEM教师教育。项目为以上对象提供进人国家实验室的优先权,并为其提供参与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实践的机会,增加了参与教师对于STEM的身份认同。再如, STEM项目在假期中为STEM教师提供若干天的课程,为教师提供理论学习、实习机会、时间规划技巧的培训,并为参与者提供必需的资源,提升参与培训的STEM教师的教学满意度、理解效率,完善其探求方式及STEM知识。三、借鉴与启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我国教育与世界一流教育相接轨的需求日益增加。美国STEM教育的缘起,与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保障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政策不谋而合。(一)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1995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申请者必须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方可获得教育从业资格许可。此制度已实施20余年,尽管经历多次修正,但相比美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仍然有一定的完善空间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主要按照教育阶段来分类: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却并没有根据不同的学科,或任教年限等作进一步的细分。关于不同学科的融通使用,取得教师资格后的有效时限,部分教师无法胜任教学其如何退出等相关规定均不十分明确。考虑到STEM相关学科的专业性,建议政策制定者考虑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进一步细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分类,明确不同学科间融通的办法,提出教师资格的退出机制,按照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二)加强教师知识融合能力美国十分重视STEM教育,并且不仅仅重视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等个体学科,更重视学科的融合,将STEM称为“后设学科",意味着这四个学科在一起能够形成的合力将大于各自学科分散实施的效果。在STEM教育中,如何面对具体情境,理解核心概念并灵活地融合运用相关的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STEM教育的关键,也是STEM教育的优势所在。此外,美国也重视STEM学科与非STEM学科之间的融合。总体而言,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仍然基于学科实施,各科之间分界明确,教师教育中也延续了这一学科传统。这一特点能加强教师在学科上的专业性,但却无法提升教师跨学科的融合能力。因此,建议在教师培养中,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方法介绍和实践机会,加强教师知识融合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情境创设能力、方案分析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等。(三)多方面持续支持教师培养美国STEM教师培养的经验告诉我们:单一的模式不能满足教师培养的所有需求,过程中必须争取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多方面的支持。美国通过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形式,激发社会各相关组织和个人从事STEM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形成良性机制。反观我国相关学科的教师教育,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中小学与高校的互相支持关系,将有利于提供教学实践机会,同时有利于加强实践与理论的交流。2、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支持关系,这有益于教师及时更新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拓宽视角,也有利于争取更多资源支持教师培养。3、与相关领域权威的专家或专业人才的合作关系,专家与教师合作教学,提供更易激发兴趣的场景和设施,也能提升教师对于学科的身份认同。4、与政府的合作关系,争取政府对于教师培养的最大支持。(四)改善教师待遇与工作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STEM相关学科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可能会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一方面,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岗位;另一方面,他们获得薪酬、待遇更好的工作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据相关研究,STEM工作的增长率一直较高,1980年以后稳定在20%左右的比例。近年来,STEM工作的年增长率更是显著高于全美工作的年增长率。据统计,美国现在有1400万失业者,与此相对应的却有300万STEM职位空缺;2013年,STEM相关领域的工作岗位平均年薪为76000美元,而同一时期教师的年薪约为57000美元,相比而言差距明显。这一情况不仅在美国发生,在中国也是如此。这种背景不利于相关学科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应提升相关学科教师的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并为教师提供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声明:除STEAM在线原创文章外,STEAM在线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STEAM教育在中国的传播,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对许多教师来说,写作是困难的,连写一篇文章都难,何谈出书?那么同为一线教师却写作出书的教师是怎样看待写作的,他们用什么时间写作?出书的念头是怎么产生的,遇到了什么困难……“谈写作”栏目将邀请数位已有著作出版的教师来谈谈写作,也欢迎读者参与提问及讨论。———————————————————●访谈嘉宾:张文质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发起人,著有《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的勇气》。潘照团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执行校长,高级教师,著有《好教育是调理出来的》《带上对联玩偶去旅行》《小学多学科整合课:教什么,怎么教》。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张文质:我的写作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在我进行教育写作之前已经有十几年的写作经验了。那时我的作品主要是诗歌和随笔,与教育没有太大的关联,我真正的教育写作是从1997年开始的。潘照团:我的写作要从1993年开始说起。那年我刚刚毕业就职,恰好迎来全国说课潮,我所在的小县城也不例外。记得我参加说课的第一篇作品是《十里长街送总理》,荣获三等奖,这给了我书写的信心。此后,开始以获奖为目的书写各类稿件。后来,我调入学区负责组织教研工作,在此期间发现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村完小的教研工作基本处于盲区。我开始创建联合教研模式,期望唤起村完小教师的研究热情。2002年8月,《探寻托起村完小教研工作的若干支点》这篇文稿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也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文章。中国教师报:张老师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教师写作的?您觉得教师写作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张文质:关注教师写作也是有一点缘分。实际上我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教师写作,但是那时教师的写作几乎没有给我留下太多印象。到了90年代以后,关注教师写作跟我从事教育刊物的编辑工作有关。每天处理大量教师来稿,总体印象是多数教师的写作缺乏生命感、现场感,缺少教育中那些真实、生动的细节。许多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的理解力、表达力,甚至抄袭现象也不鲜见。我在1999年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教育写作的自我授权》,这篇文章代表了我对教师写作的基本理解,里面许多观点跟我今天对教育写作的思考是一以贯之的。我觉得需要有一场教师写作的变革,教师要回到真实的课堂,回到自己真实的体验,需要生命在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也就是回到真实的人、真实的教育、真实的生命体验。教师需要通过写作的方式归纳、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经验,传播自己的教育理解力,形成对教育更深入系统的思考能力。写作本身对自己的阅读、职业认同、生命领悟力都有巨大的影响。教育写作是教师职业生命最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优秀教师往往都需要用作品说话,教师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跟教育的传播力关联在一起。中国教师报: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写作者吗?不写作就成不了好老师吗?潘照团:教师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方式之一。不论是教学生,还是自身成长,离开写作就失色许多。试想一个不会写作的教师如何教出“清晰表达”的学生?会写作,就有一个逻辑架构,有一张表达图纸,有一个很好的“输出”与“输入”信息的精准反馈,而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的素养。每个教师都要有信心把文字表达好,因为我们本身就是文字工作者,天天与文字打交道,天天与事件发生关系,只要肯输出,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写作者。写作能成就好老师,但不等于不写作就成不了好老师。只要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就是好老师。要具备这“四有”品质,积极书写是最保险的做法,它会让每个好老师永远保鲜。张文质:我坚信写作的价值,我把它看成教师作为一个手艺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当教师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实际上每一个教师都可以通过不断锤炼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中国教师报:教师写作的难点、痛点在哪里?张文质:所有的写作都是极其困难的。写作并不是想什么就写下什么、说什么就记录下什么就完成了。写作是一门精心的手艺,写作需要长期的锤炼。写得好的教师都能体会到,写作是漫长的修行,是慢的艺术。教师中当然也不乏天才型写作者,但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写作就是下笨拙的功夫、做持久的努力、有强烈的作品感。一个教师文笔境界的不断提升,唯有相信时间,相信耐心。潘照团:一线教师,就是站在教育最前沿阵地上的一群人。精细化、高品质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少有闲暇。说起写作,让教师感到最大的困难首先是时间不够,与没时间读书是一个道理。其次是没有话题,不知道写什么。最后是认为自己文笔太差,写不好。故而也就搁笔不写了。其实,困难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由主观支配的。2018年2月2日,新的生命呱呱坠地,我一下子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如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又多了几分奶爸的气息。忙,毫无疑问!可是这些乱不了我的分寸。我的第一本专著《好教育是调理出来的》就是在这一年的8月出版发行的。有人觉得写作很难,我却觉得很普通,就是在抱小宝入眠的时候“打腹稿”,在小宝入眠后一两个小时“写文稿”,在接送大宝上课外班的“等候期”直接在电脑上“打文稿”,有时乘公交车就直接在手机备忘录上书写……喜欢它,就有时间亲近它。我并不认为写作增加了工作的负担,反而是减轻了我的负担,我在写作的历程中不断端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认识,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教育自信。中国教师报:许多一线教师想写作但苦于写不出来,您的建议是什么?您在开始写作之前都做了怎样的准备?张文质:在开始写作之前,我已有十几年较为广泛的阅读基础,这个阅读以文学和人文科学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我开始进行教育专著系统阅读,这是最为重要的阅读基础。与此同时,我有十几年的教育实践,包括到学校任教,作为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等。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的文字训练已经通过诗歌、随笔写作有了较可靠的基础。潘照团:想写是好事,一切良好的开端就是有所念想。“万事开头难”。谋篇起笔如此,写作起步何尝不是?专业写作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要坐下来写。要把内心的火源点燃,把“写”当作一种仪式,每天坐下来爬爬格子。不必苛求每天一小时,也不必苛求每日千字文。只要记得每天铺铺纸、泼泼墨,或者打开电脑敲敲键盘,有可能刚启动就被别的事情打断继而搁浅,这又何妨?至少你已开启了“想写”的意念,有了意念的保持,就会形成“写点什么”的习惯。记住,我们天天要见面的东西肯定会形成正向的积极暗示——认同它并趋向它。当书写成为一种仪式,就成了一种信仰。信它,你就会看见它。写多了,自然就为写作准备了素材。另外还有一种表达方式的准备,我们写作常常出现“梗塞”,想表达的词句表达不出来,有时也会因此提不起写作的兴致。怎么办?我的经验是学会适应比较专业的教育杂志,如《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等,啃一啃,尝试用专业句式写一写,写作中的许多“梗”就融通了。写着写着你会发现,自己的每句话都很“专业”。中国教师报:怎样找到写作的起点?出版专著就是写作的终点吗?张文质:写作的起点就是动笔。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你就发现真正的起点就是从困难的地方开始的。只有在写的过程中,你才有更强的主题意识、目标感,包括你所擅长的可能是哪些写作的领域,最后通过写作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作品。我经常跟老师们说“你这辈子总要出一本书吧”。其实出一本书也是特别能安慰自己的,它是一杯生命的甜品。潘照团:除了兴趣,我觉得写作的起点是“话题意识”。有人说“有事可做,无话可写”,这是缺少话题意识的典型现象。这里提话题,不说主题、专题、论题、课题,想告诉大家,写作就是说话,把看到的写下来就是写话,这是从小我们一直训练习作起步的基本形态,可当我们长大写专业文章又忘记了初心——任何表达都要先把话说出来。在专业写作领域,我们不也是小学生吗?话题意识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同样看到期末复习阶段学生课间被“软禁”在教室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想到“如果你是‘四角天空’下的孩子”,这个话题饱蘸着浓浓的“人情味儿”;想到“要从心力透支中脱困”,这个话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想到“在根本处唤醒学生的复习状态”,这个话题明示着方法……同样一种教育现象,会生发出丰富多样的话题,我们要把“想”与“思”融在一起,汇聚出“思想”的力量。至于终点,我觉得对于写作并无此说。写作永无终点,出版专著仅仅是写作表达的一种方式,写作是为了让自己的专业生涯没有终点,让自己的人生没有终点。中国教师报:如何克服惰性,持续不断写下去?张文质:其实惰性,这是所有生命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实际上所谓的自律也是被驱动的,有的人是被任务所驱动,有的人是被荣誉所驱动,有的人是被骄傲所驱动,有的人是被自卑所驱动,可能每一个人驱动的方式都不一样。我现在常常就是被“自己是一个没什么用的人”这样的念头所驱动。除了写作以外,我还能做什么呢?潘照团:写文章,伤脑筋,费心思,很多人写着写着真的会坚持不住。克服惰性的办法就是要转换文字的价值,与人分享。在学校的平台上积极争取发表言论的机会,并珍惜每一次表现;在各类的评比活动中积极参与,每一次的任务驱动都会调动你当时最佳的写作状态,即使不得奖也会为下一次冲击蓄能;积极争取发表文章的零突破,有了第一次就会拥有无数次。回想自己为什么能坚持写作30年,从第一篇论文发表到现在100多篇论文,从看人家专著到自己写专著,就是心底有一股永不熄灭的“分享欲望”。我们现在的写,可能一辈子用不上,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可能”而不写,我们应该为另一种“可能”创造条件:要用时,拈手就来。《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20日第8版 作者:本报记者 宋 鸽
走向卓越的管理智慧2020暑期中山教育集团行政管理课程培训立足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学校行政队伍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要求,结合中山教育集团的发展形势,围绕集团高品质发展的根本任务,注重培育行政管理干部“出理念、重实效”,从行政的专业素质、专业实践和专业情境等维度,确定体系性、层级性和发展性兼具的培育目标,设置时代性、引领性和生成性相融合的培训内容,以实践问题研究为主轴、以全面的行政课程、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为依托,培育打造中山教育集团优秀的管理团队,促进中山教育集团高品质、高质量发展。主题为《走向卓越的管理智慧》的2020暑期中山教育集团行政管理课程培训将在8月中旬展开。讲座超越与嬗变——学校发展中的行政专业成长颜 莹江苏教育研究杂志实践版编辑部主任颜 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理论版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当代教育科学》《基础教育课程》《上海教育科研》《编辑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各类教育科研论文、人物报道、专访等80多篇,主持、参与了9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参与了《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多部教材、丛书的编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师发展和教育写作。从教学一线走来,带着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穿行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同视域中。近年来,着力为区域、学校策划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专题,传播优秀教育研究成果。打造了“人物”“教育写作”“课改前沿”等期刊品牌栏目,扩大期刊社会影响。撰写了多篇专题报道、人物访谈等,发掘江苏经验、推出优秀教师、打造品牌学校,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讲座教师专业世界的“四重天”潘晓芙镇江市教育局原副局长潘晓芙,女,镇江市教育学会副会长,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理事长。江苏省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江苏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特约教育督导员,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全国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江苏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专委会副理事长。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学校及教育行政管理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管理经验,应邀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学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培训班开设专题讲座。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苏省重点规划课题多项,出版个人专著《爱就开心——我的教育主张及实践探索》,数次获江苏省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领衔主持的名师工作室获“江苏省十大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校长”“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镇江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镇江市人民奖章”“镇江市十大女杰”“镇江市名校长”等多项荣誉称号。江苏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讲座沟通,一场心灵的对话——管理者沟通工具的设计庄惠芬常州武进区星河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庄惠芬,江苏常州武进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常州市第二届、第三届名师工作室领衔人。2010年4月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5月评为武进区劳动模范。她先后承担了8项课题的研究,5项获得省、市一、二等奖。先后在全省和全国数学课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到全国三十多个省份讲学100多场,著有《魅力数学课堂》《基于建模思想的小学数学教材解读》《走向儿童生命成长的多元素质评价》等专著,主编出版学材六册《魅力数学》。她三度奔赴陕西、新疆、贵州义务支教,为西部培训教师超1000人,为西部义务开设示范课、专题报告、讲座几十场,向西部教师捐赠个人专著100多册。曾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被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市教育局评为十大杰出教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特级教师、同时被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评为江苏省青年教师标兵、2009年并被确定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011年12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本次集团行政管理干部的培训,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管理艺术的提升,希望通过管理课程培训,让集团的每一位行政管理干部做一名实践的理论家,同时也做一名理论的实践者,让我们共同期待即将到来的管理智慧碰撞和头脑的风暴吧.....仁章校区新媒体文创一组策划:中山教育集团撰稿:王宇捷 殷雪瑶编辑:唐明 夏天 审核:集团各校校长
新年已至,万象更新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这一年学校各项事业稳步推进2020年有哪些意义非凡的时刻?今天,一起来看看民主路小学2020年度十件大事一、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11月30日,周娅校长赴南京参加江苏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表彰会议,民主路小学获“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成为我市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小学。这份荣誉的取得是对学校长期以来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办学成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学校全体师生凝心聚力、改革创新、真抓实干良好精神风貌的肯定。多年来,学校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构建“全员管理、全员参与、共建共享、不断超越”的工作体系。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养;以班子建设为抓手,增强文明创建的组织领导力;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德能双馨的教师队伍;以校风建设为主线,传承弘扬优秀校园文化;以平安校园建设为重点,创设优质育人环境;以阵地建设为着力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浓郁深厚的文化氛围、阳光向上的精神风貌、文明有礼的师生素质构筑起精神文明新高地,实现了高位优质发展。二、荣获“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称号2020年7月,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为满足现代化教育需求,学校对校园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千兆进校、百兆进班”。配备校园IP室内广播系统和音视频非编系统,为所有班级配备65寸多媒体一体机和壁挂式视频展台。通过“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智能平台,以数据为载体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学习专注力进行细致分析,在问题的应对与破解中构筑多样的学习方式。三、获评江苏省重点培育“四有”好教师团队学校以“博雅”读书社为基础,组建“博雅”好教师团队。团队以“博观雅达,修志立德”为建设愿景,让“信念坚定、学识渊博、雅正通达”成为民主路小学“四有”好教师团队特质。10月,“博雅”好教师团队作为重点培育项目参与了徐州市“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专题培训会,学校经验在会议上分享,年底被认定为省重点培育“四有”好教师团队。四、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顺利结题学校《指向学科素养的课程群建设》项目建设工作被江苏省教育学会评为优秀等次。相关研究成果在《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师》以专栏形式刊发,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上海教育科研》《教学与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教师研究成果集结成《寻找课程的向心力》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发行。五、入选江苏省中小学“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民主路小学党支部的“党建引领‘三红工程’,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品牌项目成功入选省委教育工委第二批江苏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成果。民主路小学党支部建设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形成了“红色领航”“红烛先锋”“红色课堂”的党建特色品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六、荣获“徐州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秉承“民主教育”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培养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的办学目标,致力于特色创建与内涵提升。民主人踏实奋进,不断创新,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民主管理、夯实教研根基、推进素质提升等方面不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2020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徐州市科技教育综合示范校、徐州市STEM项目单位、鼓楼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辐射影响力持续加大,2020年学校教学、学生活动20次荣登学习强国平台,在全国少工委等国家级平台发布60余次,在江苏少先队等省市级平台发布400余次。七、构建校园疫情安全防控体系,线上教学扎实有效学校疫情防控制度严格、措施得力、防控科学、节点精准。延迟开学期间,师生停课不停学,利用学科平台开展线上教学。线上学习期间,各学科制作微课200余节,入选省平台的课例计56节,姚蕊、付军玲、张慧敏三位老师的课例荣登学习强国,秦伟老师的微课被东南大学百研工坊征集,圆满完成了线上教学的各项任务。复学后,学校组建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做好师生进校的验证、测温、消毒等一系列工作,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八、师生教学相长,各类专业竞赛成绩斐然2020年教师培养成效显著,培养正高级教师1位。3位教师获评省级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5位老师省市级规划课题顺利结题;22位教师获批市级个人课题立项;32位老师获得“科研杯”“创新杯”论文比赛奖项,教师科研热情高涨;12位老师顺利通过鼓楼区第二批“三师工程”的评比,教师成长态势喜人。一年来,学校承办、参与省STEM教育大会等教育教学活动30余场,接待跟岗学习近千人次。各学科参加省市级教育教学评比活动共32人次,其中一等奖计28人次。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助力学生成长,千余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奖项。九、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体育竞赛成绩名列前茅体育组创编《天天向上》创意律动操,积极组织开展武术操、律动操比赛。早操时间每天坚持1000米慢跑,扎实做好篮球、足球社团训练,学校自主创编的篮球操获得2020鼓楼区篮球啦啦操比赛一等奖。在2020鼓楼区“区长杯”篮球比赛中,女子篮球队获得第二名,男子篮球队获得第三名;足球队在2020鼓楼区“区长杯”足球比赛中获得第三名;在徐州市第22届运动会中小学部游泳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三名。万科分校体育工作成绩斐然,获得徐州市第二十二届中小学运动会篮球男子比赛第一名、足球男子比赛一等奖,鼓楼区“区长杯”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子U9第一名、篮球联赛小学男子组第一名、拍球大赛中小学组一等奖。坚持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课,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十、万科分校以教师团队建设为抓手,为高质量发展蓄能万科城民主小学确立了“童心教育”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顺应天性、尊重生命、张扬个性、生长灵性”的育人目标,构建了以“童心园”为中心的校园物型文化和以“学科育人”为指向的学校课程文化。2020年,30位新教师加入万科城民主小学。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自我成长、抱团发展的平台——“青椒联盟”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引领和带动青年教师朝向“四有”好老师奋进。学校两项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成功立项,近10位新教师成功在市、区个人课题申报中立项。10余位新教师在市、区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50余位教师在“创新杯”“科研杯”论文评选中活动获奖。心之所向,素履同往志之所趋,无远弗届202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铭记初心,勇担时代重任和衷共济、开拓创新振奋精神、携手奋进共同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平台发布:张彤文字编辑:张彤
当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中如何实现一体共进?姑苏教育主动接轨上海,以“集团化办学”为有力路径,交出“姑苏答卷”!11月19-20日,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苏州论坛在姑苏区举办。活动由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协作共同体、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苏州市教育局、《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共同主办,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姑苏区教育体育和文化旅游委员会承办。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近300余名教育科研领导专家、中小学校校长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上,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了《集团化办学:助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主题报告,基于大数据调研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归纳、思考,指出了苏州集团化办学的特质与优势,对破解“困境”提出了路径与方法。姑苏区教体文旅委则作了题为《文化铸魂、制度赋能、全域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姑苏行动》主旨分享。在集团化办学的姑苏行动从1.0、2.0走到3.0版本的道路上,姑苏教育凝练出了以紧密结合历史文脉的“文化共生”,扎牢集团内核根系;以创新行政机制的“赋权赋能”,助推集团内部融合;以清晰考评体系的“进退一体”,催生集团内心共力,逐步形成熔古铸今、和谐共进的集团化办学“苏式模型”。苏式教育的魅力,不仅在于“美美与共”的和谐,也在于“各美其美”的独到,和而不同,正是集团化办学的最好姿态。本次论坛设4个分论坛,专家领导们实地走进姑苏教育的四个集团,深切感受着姑苏集团化办学的和而不同,聆听来自长三角著名专家学者的精彩点评。这4个分论坛分别是↓平江教育集团传承创新:集团背景下百年老校文化群落的建设沧浪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同行、结组式文化圈的构建与实施吴门教育集团学校治理视阈下集团化办学的困境与超越——基于紧密型教育集团转型迭代的思考善耕教育集团耦耕至善,回归课程之本——课程德育一体化实践如果说抱团、共进是集团化办学的特质,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其内驱力。论坛特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民选教授,就《PISA/TALIS与教师关键能力提升》进行专题报告。张教授以宏大的视角,直击当下教师关键能力提升的要点,并充分肯定了姑苏在集团化办学中的尝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副所长、《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徐世强在闭幕论坛上对活动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姑苏区集团化办学中制度和政策上的突破,打造了学校发展的共同体,值得借鉴。此外,闭幕式上还进行了论坛轮值主席交接仪式。姑苏区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深化探索和实践,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发展,让每一名教师都成就事业,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光出彩!来源:姑苏区教体文旅委,杨露编辑:经纬【来源:苏州姑苏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来源| 上海教育科研作者 | 王新燕、陈晨编辑 | 申晴〔摘要〕近年来,美国积极实施STEM教育改革,并确立了教师在其中的关鍵引领作用,但同时 STEM教育也面临着教师短缺与流失的困境。文章经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发现,美国政府与社会各界在推进STEM教师培养中通过立法、资助持续支持、实施选择性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支持互补式培训等特色做法,有效地扩充和提升了STEM教师队伍,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以及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简写。这门跨领域的学科将原本分散的学科形成一个整体。为巩固美国在世界领先发展的地位,解决自身理工教育人才的短缺问题,保证在经济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提升全球竞争力,美国政府决定大力培养具备STEM素养的公民。美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全教育阶段内展开 STEM教育改革并高度关注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提出了宏大的教师培养计划,这势必对未来教师教育实践产生重大影响。一、困境与共识:美国STEM教师培养现状出于多种原因,美国在STEM师资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如:教师数量短缺、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学历背景不足、教学资质缺乏、教师收人不高等等,其中尤以教师短缺和流失问题最为严重。有研究指出,在STEM领域,美国缺乏合格的数学和科学教师;缺乏准备的教师在“本专业"外从事数学或科学教学;2002年,公立高中科学教师中仅有17一28%是科班出身,而数学教师中有 20%缺少合格的教学资质。根据统计数据,在美国,高中生得到拥有英语专业学位教师的英语教学的可能性是70%,化学学科相应的比例仅为 39%,而物理学科仅为37%,其中5年级物理学科仅为7%。教师短缺已成为STEM教育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同时,未来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因为在未来的十年中,约有2/ 3的中小学教师面临退休。另外,美国中小学教师行业年平均流失率是I l%,这一比率与其他行业相比较高。这可能使美国STEM教师师资更为不足。美国政府深切意识到,上述情况既是困境,同时也是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颁布一系列报告、法案和相关政策,美国不仅确立了STEM教育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明确了教师培养在STEM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STEM教育战略中的制高点。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医学研究所(现国家医学院)在其报告《驾驭风暴:美国动员起来为这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建议:通过提供4年期的奖学金,每年招收10,000名科学及数学教师,进而培养10,000,000位相关人才;通过暑期项目、硕士项目、大学先修课程(AP)以及国际学位训练(1B)项目等为250,000位教师提供技能培训;通过增加AP和1B项目的科学、数学学生数量,为高等教育阶段的科学、工程或数学学科提供更多的生源。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为有意义地促进一流的技术、教育与科学创造机会法》(Amen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Meaningfully Promote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Ecation, and Science Act),简称《美国竞争法》。法案授权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两类新的资助计划:在本科教育阶段,资助优秀大学生修读数学、科学、工程和关键外语的学士学位课程,同时修习教师资格证书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向优秀的数学、科学和关键外语教师提供两到三年在职研究生学习,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两项计划分别获得15.1亿和12.5亿美元。美国政府通过报告、政策、立法等一系列做法,向美国公众传递了STEM 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确立了自身推进 STEM教师培养的合法地位。二、措施与经验:美国STEM教师培养实践针对面临STEM教师的困境,包括数量短缺、流失,美国政府积极研究、制定政策并推进配套措施,通过资助等方式鼓励社会各层面共同参与教师培养实践,进而衍生出了许多有益经验。(一)持续支持STEM教师培养美国政府以及各州不断扶持STEM教师发展计划,主要通过政策支持和资助引导两种方式。先后出台了《s .463:有效的STEM教学法案》《s.619: STEM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支持法案》《s.758:STEM 优秀教师队伍建设法案》《s.1055:全美STEM教师税收激励法案》等法案,将STEM教师培养上升到了立法的高度。这为STEM教师培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律支持。此外,美国政府加大了对于STEM教师培养的经费投人,并将职前或在职教师/教育领导者作为经费投人的重要对象。以2010年为例,美国政府共设立24项投资以中小学STEM教师培养为首要目标,另有101项将教师培养作为次要目标,约占到总投资的50%左右。这些经费中,部分投人用于支持STEM教师的职前教育,为准教师提供奖学金和相关教育经费等;更大部分用于支持 STEM教师在职教育,提供各类课程及服务,用于 STEM名师团队计划:还有一部分则通过竞争性奖金、学费补贴等举措用于增加STEM教师薪酬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对STEM教育的投人比较稳定,这为STEM教师培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二)实施选择性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美国STEM师资短缺的现实危机迫切需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传统STEM教师的选择、认证和留用都仅限于师范类或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教师选择来源单一、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需求。有鉴于此,美国各州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们开始放宽门路,为吸引更多优秀教师,选择性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便应运而生。自1983年新泽西州首试选择性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以来,美国各州纷纷效仿。根据2007年凯特·瓦什等人就全美范围内的选择性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所做的调查研究显示:全美绝大部分州已经实行了选择性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平均每5名教师中有一位是通过这一制度培养和选拔出来的。如今,选择性教师认证制度已经确立了其地位,在全美大约有130个左右的选择性教师认证制度路径在使用。尽管传统师范毕业生受到的训练更为专业,时间更长,但研究者发现至今未有明确研究可以证明传统师范毕业生在教学方面强于通过选择性资格认证机制选出的教师。同时,另一些研究表明,选择性资格认证机构的准教师们的满意度更高,他们在实施教学计划和学习标准单元中更有自信,在应对高阶学习者的能力方面也更有自信。可以说,选择性资格认证制度很好地拓宽了教师(包括STEM 教师)的来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STEM教师短缺的困境。美国各州都有各自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这导致了不同地区和州之间教师交流和流动的不顺畅。随着选择性教师培养路径的发展,“美国优质教师证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for Certification of Teacher Excellence,简称ABCTE)得以成立,它设计了“教学证书通行证"和“熟练教师证书",这是选择性教师认证制度的新发展,满足了对于认证制度灵活性、通用性、针对性的要求。(三)实施基于市场的多元化培训STEM教师数量的缺口如此之大,任何一个政府或单一机构都不可能独立完成。因此,政府及相关组织支持引导多元化机构对STEM教师进行培训,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并通过问责制保障培训质量;许多有志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士及机构则充分利用政府经费创建项目,对STEM教师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培训,同时推进STEM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通过这种市场调节和激励机制,近几年来,美国涌现了大量针对STEM教师的多元化的培训项目,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例如,俄勒冈州的STEM教师的“教师准备项目",面向刚毕业即将成为3—12年级的准STEM 教师,该项目以“教学中的知识成长"为目标,将学校、学习者、课程、学科知识、教学法等方面的各种知识整合起来,并为参与者提供实习机会及在科学、数学教学方面给予明确的技术指导。又如,加州的科学教师及研究项目(Science Teacher and Research,STAR Program)。该项目专门针对未来STEM教师以及刚刚人职STEM教育的“新鲜" 教师,通过专业研究经历加强STEM教师教育。项目为以上对象提供进人国家实验室的优先权,并为其提供参与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实践的机会,增加了参与教师对于STEM的身份认同。再如, STEM项目在假期中为STEM教师提供若干天的课程,为教师提供理论学习、实习机会、时间规划技巧的培训,并为参与者提供必需的资源,提升参与培训的STEM教师的教学满意度、理解效率,完善其探求方式及STEM知识。三、借鉴与启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我国教育与世界一流教育相接轨的需求日益增加。美国STEM教育的缘起,与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保障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政策不谋而合。(一)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1995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申请者必须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方可获得教育从业资格许可。此制度已实施20余年,尽管经历多次修正,但相比美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仍然有一定的完善空间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主要按照教育阶段来分类: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却并没有根据不同的学科,或任教年限等作进一步的细分。关于不同学科的融通使用,取得教师资格后的有效时限,部分教师无法胜任教学其如何退出等相关规定均不十分明确。考虑到STEM相关学科的专业性,建议政策制定者考虑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进一步细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分类,明确不同学科间融通的办法,提出教师资格的退出机制,按照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二)加强教师知识融合能力美国十分重视STEM教育,并且不仅仅重视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等个体学科,更重视学科的融合,将STEM称为“后设学科",意味着这四个学科在一起能够形成的合力将大于各自学科分散实施的效果。在STEM教育中,如何面对具体情境,理解核心概念并灵活地融合运用相关的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STEM教育的关键,也是STEM教育的优势所在。此外,美国也重视STEM学科与非STEM学科之间的融合。总体而言,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仍然基于学科实施,各科之间分界明确,教师教育中也延续了这一学科传统。这一特点能加强教师在学科上的专业性,但却无法提升教师跨学科的融合能力。因此,建议在教师培养中,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方法介绍和实践机会,加强教师知识融合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情境创设能力、方案分析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等。(三)多方面持续支持教师培养美国STEM教师培养的经验告诉我们:单一的模式不能满足教师培养的所有需求,过程中必须争取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多方面的支持。美国通过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形式,激发社会各相关组织和个人从事STEM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形成良性机制。反观我国相关学科的教师教育,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中小学与高校的互相支持关系,将有利于提供教学实践机会,同时有利于加强实践与理论的交流。2、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支持关系,这有益于教师及时更新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拓宽视角,也有利于争取更多资源支持教师培养。3、与相关领域权威的专家或专业人才的合作关系,专家与教师合作教学,提供更易激发兴趣的场景和设施,也能提升教师对于学科的身份认同。4、与政府的合作关系,争取政府对于教师培养的最大支持。(四)改善教师待遇与工作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STEM相关学科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可能会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一方面,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岗位;另一方面,他们获得薪酬、待遇更好的工作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据相关研究,STEM工作的增长率一直较高,1980年以后稳定在20%左右的比例。近年来,STEM工作的年增长率更是显著高于全美工作的年增长率。据统计,美国现在有1400万失业者,与此相对应的却有300万STEM职位空缺;2013年,STEM相关领域的工作岗位平均年薪为76000美元,而同一时期教师的年薪约为57000美元,相比而言差距明显。这一情况不仅在美国发生,在中国也是如此。这种背景不利于相关学科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应提升相关学科教师的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并为教师提供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声明:除STEAM在线原创文章外,STEAM在线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STEAM教育在中国的传播,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