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教师来说,写作是困难的,连写一篇文章都难,何谈出书?那么同为一线教师却写作出书的教师是怎样看待写作的,他们用什么时间写作?出书的念头是怎么产生的,遇到了什么困难……“谈写作”栏目将邀请数位已有著作出版的教师来谈谈写作,也欢迎读者参与提问及讨论。———————————————————●访谈嘉宾:张文质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发起人,著有《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的勇气》。潘照团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执行校长,高级教师,著有《好教育是调理出来的》《带上对联玩偶去旅行》《小学多学科整合课:教什么,怎么教》。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张文质:我的写作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在我进行教育写作之前已经有十几年的写作经验了。那时我的作品主要是诗歌和随笔,与教育没有太大的关联,我真正的教育写作是从1997年开始的。潘照团:我的写作要从1993年开始说起。那年我刚刚毕业就职,恰好迎来全国说课潮,我所在的小县城也不例外。记得我参加说课的第一篇作品是《十里长街送总理》,荣获三等奖,这给了我书写的信心。此后,开始以获奖为目的书写各类稿件。后来,我调入学区负责组织教研工作,在此期间发现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村完小的教研工作基本处于盲区。我开始创建联合教研模式,期望唤起村完小教师的研究热情。2002年8月,《探寻托起村完小教研工作的若干支点》这篇文稿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也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文章。中国教师报:张老师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教师写作的?您觉得教师写作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张文质:关注教师写作也是有一点缘分。实际上我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教师写作,但是那时教师的写作几乎没有给我留下太多印象。到了90年代以后,关注教师写作跟我从事教育刊物的编辑工作有关。每天处理大量教师来稿,总体印象是多数教师的写作缺乏生命感、现场感,缺少教育中那些真实、生动的细节。许多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的理解力、表达力,甚至抄袭现象也不鲜见。我在1999年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教育写作的自我授权》,这篇文章代表了我对教师写作的基本理解,里面许多观点跟我今天对教育写作的思考是一以贯之的。我觉得需要有一场教师写作的变革,教师要回到真实的课堂,回到自己真实的体验,需要生命在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也就是回到真实的人、真实的教育、真实的生命体验。教师需要通过写作的方式归纳、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经验,传播自己的教育理解力,形成对教育更深入系统的思考能力。写作本身对自己的阅读、职业认同、生命领悟力都有巨大的影响。教育写作是教师职业生命最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优秀教师往往都需要用作品说话,教师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跟教育的传播力关联在一起。中国教师报: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写作者吗?不写作就成不了好老师吗?潘照团:教师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方式之一。不论是教学生,还是自身成长,离开写作就失色许多。试想一个不会写作的教师如何教出“清晰表达”的学生?会写作,就有一个逻辑架构,有一张表达图纸,有一个很好的“输出”与“输入”信息的精准反馈,而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的素养。每个教师都要有信心把文字表达好,因为我们本身就是文字工作者,天天与文字打交道,天天与事件发生关系,只要肯输出,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写作者。写作能成就好老师,但不等于不写作就成不了好老师。只要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就是好老师。要具备这“四有”品质,积极书写是最保险的做法,它会让每个好老师永远保鲜。张文质:我坚信写作的价值,我把它看成教师作为一个手艺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当教师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实际上每一个教师都可以通过不断锤炼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中国教师报:教师写作的难点、痛点在哪里?张文质:所有的写作都是极其困难的。写作并不是想什么就写下什么、说什么就记录下什么就完成了。写作是一门精心的手艺,写作需要长期的锤炼。写得好的教师都能体会到,写作是漫长的修行,是慢的艺术。教师中当然也不乏天才型写作者,但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写作就是下笨拙的功夫、做持久的努力、有强烈的作品感。一个教师文笔境界的不断提升,唯有相信时间,相信耐心。潘照团:一线教师,就是站在教育最前沿阵地上的一群人。精细化、高品质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少有闲暇。说起写作,让教师感到最大的困难首先是时间不够,与没时间读书是一个道理。其次是没有话题,不知道写什么。最后是认为自己文笔太差,写不好。故而也就搁笔不写了。其实,困难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由主观支配的。2018年2月2日,新的生命呱呱坠地,我一下子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如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又多了几分奶爸的气息。忙,毫无疑问!可是这些乱不了我的分寸。我的第一本专著《好教育是调理出来的》就是在这一年的8月出版发行的。有人觉得写作很难,我却觉得很普通,就是在抱小宝入眠的时候“打腹稿”,在小宝入眠后一两个小时“写文稿”,在接送大宝上课外班的“等候期”直接在电脑上“打文稿”,有时乘公交车就直接在手机备忘录上书写……喜欢它,就有时间亲近它。我并不认为写作增加了工作的负担,反而是减轻了我的负担,我在写作的历程中不断端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认识,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教育自信。中国教师报:许多一线教师想写作但苦于写不出来,您的建议是什么?您在开始写作之前都做了怎样的准备?张文质:在开始写作之前,我已有十几年较为广泛的阅读基础,这个阅读以文学和人文科学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我开始进行教育专著系统阅读,这是最为重要的阅读基础。与此同时,我有十几年的教育实践,包括到学校任教,作为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等。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的文字训练已经通过诗歌、随笔写作有了较可靠的基础。潘照团:想写是好事,一切良好的开端就是有所念想。“万事开头难”。谋篇起笔如此,写作起步何尝不是?专业写作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要坐下来写。要把内心的火源点燃,把“写”当作一种仪式,每天坐下来爬爬格子。不必苛求每天一小时,也不必苛求每日千字文。只要记得每天铺铺纸、泼泼墨,或者打开电脑敲敲键盘,有可能刚启动就被别的事情打断继而搁浅,这又何妨?至少你已开启了“想写”的意念,有了意念的保持,就会形成“写点什么”的习惯。记住,我们天天要见面的东西肯定会形成正向的积极暗示——认同它并趋向它。当书写成为一种仪式,就成了一种信仰。信它,你就会看见它。写多了,自然就为写作准备了素材。另外还有一种表达方式的准备,我们写作常常出现“梗塞”,想表达的词句表达不出来,有时也会因此提不起写作的兴致。怎么办?我的经验是学会适应比较专业的教育杂志,如《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等,啃一啃,尝试用专业句式写一写,写作中的许多“梗”就融通了。写着写着你会发现,自己的每句话都很“专业”。中国教师报:怎样找到写作的起点?出版专著就是写作的终点吗?张文质:写作的起点就是动笔。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你就发现真正的起点就是从困难的地方开始的。只有在写的过程中,你才有更强的主题意识、目标感,包括你所擅长的可能是哪些写作的领域,最后通过写作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作品。我经常跟老师们说“你这辈子总要出一本书吧”。其实出一本书也是特别能安慰自己的,它是一杯生命的甜品。潘照团:除了兴趣,我觉得写作的起点是“话题意识”。有人说“有事可做,无话可写”,这是缺少话题意识的典型现象。这里提话题,不说主题、专题、论题、课题,想告诉大家,写作就是说话,把看到的写下来就是写话,这是从小我们一直训练习作起步的基本形态,可当我们长大写专业文章又忘记了初心——任何表达都要先把话说出来。在专业写作领域,我们不也是小学生吗?话题意识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同样看到期末复习阶段学生课间被“软禁”在教室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想到“如果你是‘四角天空’下的孩子”,这个话题饱蘸着浓浓的“人情味儿”;想到“要从心力透支中脱困”,这个话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想到“在根本处唤醒学生的复习状态”,这个话题明示着方法……同样一种教育现象,会生发出丰富多样的话题,我们要把“想”与“思”融在一起,汇聚出“思想”的力量。至于终点,我觉得对于写作并无此说。写作永无终点,出版专著仅仅是写作表达的一种方式,写作是为了让自己的专业生涯没有终点,让自己的人生没有终点。中国教师报:如何克服惰性,持续不断写下去?张文质:其实惰性,这是所有生命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实际上所谓的自律也是被驱动的,有的人是被任务所驱动,有的人是被荣誉所驱动,有的人是被骄傲所驱动,有的人是被自卑所驱动,可能每一个人驱动的方式都不一样。我现在常常就是被“自己是一个没什么用的人”这样的念头所驱动。除了写作以外,我还能做什么呢?潘照团:写文章,伤脑筋,费心思,很多人写着写着真的会坚持不住。克服惰性的办法就是要转换文字的价值,与人分享。在学校的平台上积极争取发表言论的机会,并珍惜每一次表现;在各类的评比活动中积极参与,每一次的任务驱动都会调动你当时最佳的写作状态,即使不得奖也会为下一次冲击蓄能;积极争取发表文章的零突破,有了第一次就会拥有无数次。回想自己为什么能坚持写作30年,从第一篇论文发表到现在100多篇论文,从看人家专著到自己写专著,就是心底有一股永不熄灭的“分享欲望”。我们现在的写,可能一辈子用不上,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可能”而不写,我们应该为另一种“可能”创造条件:要用时,拈手就来。《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20日第8版 作者:本报记者 宋 鸽
2020年12月,梅陇中学科研室为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分别邀请了《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副主编张肇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金钊以及中国知网上海分公司的刘玲钰老师对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三次科研能力培训。参与科研能力培训的有副校长翁方波、科研室负责人徐新媛、师训部负责人李程艳以及本校青年教师。12月8日下午,上海市梅陇中学开展了以《CNKI助力教学科研》为主题的培训。科研室的徐新媛老师对我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展望,并邀请中国知网上海分公司的刘玲钰老师为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有关文献综述撰写的培训。文献综述是科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刘玲钰老师从文献综述的概述开始介绍,随后讲述了献综述的几个步骤,从文献分组排序、指数分析、计量可视化分析等板块介绍了知网搜索文献并分析整理的方式,并通过相应的示例为青年教师做了示范。我校青年教师认真聆听了此次讲座,并上台分享了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此次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我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12月9日下午,学校组织进行了《文献综述撰写》培训。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普教所、《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副主编张肇丰老师为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相关培训。张肇丰老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文献综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张肇丰老师指出,文献综述需要注重选题,与时俱进,应关注热点与难点问题,做文献综述应当博览群书、去粗取精,尤其应重视权威、有影响力的文献,还应对新颖的观点加以关注,并加以归类与评述。同时,张肇丰老师选取优秀的文献综述为我校青年教师作出示范,从取材、结构、语言论述等全方位讲述了文献综述撰写的要点。张肇丰老师有关文献综述的讲座使青年教师豁然开朗,讲座气氛良好,每一位老师都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12月29日下午,我校邀请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金钊,对我校青年教师进行《教师如何作调查研究》的培训。李老师先是全面地介绍了与调查研究相关的11个方面,分别是:调查研究意义、调查研究分类、调查研究程序、调查选题由来、调查方案设计、调查工具开发、调查抽样设计、调查实施过程、调查数据分析、调查报告撰写以及调查结果应用。接着利用具体的案例来指导教师们如何进行问卷的设计、分析。本次培训结束时,青年教师一致认为李主任的培训特别有针对性,很有实用性,经过此次培训对调查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本次系统的培训,让青年教师逐渐走近科研,培养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也希望青年教师在未来教学中能运用科研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以研促学,以研促教。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来源: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网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摘 要:思维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共性追求。教学,是教学中关注问题的解决并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提问技巧。它是高中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核心素养落实的共同方式。本文围绕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从“何时”“何处”“什么”“如何”等四个维度,分别尝试就教学的时机、情境、内容、策略与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关键词: 思维能力; 教学; 内涵; 价值; 维度;教学过程是教师传道授业中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生于疑“问”,长于追“问”,成于学“问”。思维能力的培养倡导以学定教,顺学而导。[1]教学便是“导”的重要方式,其核心应围绕潜在问题的解决而有效开展,适时、有效的可使教学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 一、教学与思维能力1. 教学的内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提问技巧,是教师在学生既有回答基础上的再次深度提问,是学生回答完首次提问后教师有针对性的二次提问。[2]它是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为达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多元深层次对话,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并重新寻找认知水平升华的突破口。它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教学素养,更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思维升华过程,从而延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与强度。[3]有关教学的研究,西方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张教师利用巧妙的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认知矛盾。近代,德国克林伯格的“对话教学法”认为所有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实施对话教学的突破点在于课堂提问。同时,英国着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的“过程模式”,鼓励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教师的“主导”应秉持各种立场与方法,而非纯粹地灌输,同样倡导师生一同讨论与研究。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设想,核心理念在于让学生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学习,提问一度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我国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告诫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 2. 思维能力的内涵思维能力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概括等间接方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进而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它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从学习认知过程来看,可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输入)能力、思维(加工)能力与表达(输出)能力。毋庸置疑,思维能力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学习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水平。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国外对于思维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起步较早。如杜威提出了“反省的思维分析”,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开设“思维课”,吉尔福特以解决问题为主设计思维培育模式。[4]巴黎国际教育大会(1989年)倡导教学活动从知识传授向思维能力培养转变,各国相继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英国提出具体要求并将其纳入国家课程标准,美国将其列入21世纪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国内对于思维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起步稍晚,林崇德、胡卫平在全国开展了大量相关教学实验,认为思维贯穿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全过程,是教学开展的核心活动,也是组成智力各要素的核心要素。[5,6] 3. 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关联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关联在于思考,以思考为纽带,两者存在以下共性:(1)有依据。教学是促成学生在已有问题基础之上的再思考,思维能力提升必须经历事实、数据和已经证实的知识作为依据进行思考。(2)有条理。教学是促成学生对教学内容逻辑关系的再思考,思维能力提升必须经历事物联系、发展与变化的秩序作为梳理对象进行思考。(3)有深度。教学是促成学生对已知内容的深层次再思考,思维能力提升必须经历思维方式、方法以及思维对象深度的思考。 二、教学的价值1. 教学是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外,还应让学生理解各种表达方式及其内在的思维方式,学会带有学科特征的表达与思维,关注学科表达的独特方式及其逻辑性、清晰性,做到合乎规范与逻辑,准确地表达自我的认识与思考。教学有助于创设思维情境。有效的思维训练过程,应当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并不断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引发深层思考,激发思维碰撞。教学有助于示范思维路径。有效的思维训练过程,应当是教师有目的地传递教学信息或提示使得学生产生预期的认知刺激。有助于引导学生依循严谨的思维线索与科学的思维路径展开学习。教学有助于引导思维方法。有效的思维训练过程,应当是“授之以渔”的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高效方法与技巧进行感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教学有助于提升思维品质。有效的思维训练过程,应当逐步引导学生步入思维认知的“深水区”。有助于摆脱教学新知长期停滞于认知表层,使得学生由浅入深接近知识的核心与本质。同时,在正确且经常地使用学科概念与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习得学科思维并展开教学,有助于弱化日常生活中低效的、偏差的思维方式,进而获得思维能力的巩固升级。2. 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共同方式教学对象所处的学科领域存在交叉,学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因此,学科的思维方式存在交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与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学科及其教学对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7]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学科性,这是学科的个性所在;同时又具有非学科性及跨学科性或综合性,这是学科的共性所在。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各门学科核心素养的共性追求,即跨学科的共性素养。具体体现在各门学科对思维能力均提出了个性化的内涵理解。以地理学科为例,要体现“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与能力,[8]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看待地理事象及其成因,分别开展如下:(1)能否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知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关系;(2)能否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项的发生、发展与演化;(3)能否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中自然与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间的关系问题。 三、教学的维度1.“何时”:教学的时机与思维能力提升的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注意力,促使他们进行积极思考,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教学中必须抓住有效的机会,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顺利突破学习中的困难,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意识不足,教学全程缺乏提问引导,忽略了学生既有的思维样态。教师的行为肤浅化,学生回答未达预期时缺乏引导与再问,或更换提问对象,或由教师直接说出正解,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成,阻碍了思维能力的提升。以语文学科《说书人》一课为例(见表1),首先在辨识“感动”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美育”视角阅读文本,在学生思维产生错误时,可以点化思维;随后在理解“感动”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名家观点理解文本,在学生思维浅薄时,可以深化思维;之后对于说书行业是“贱业”展开谈论,在学生思维生成时,可以转化思维;最后围绕社会的发展再谈“贱业”,在学生思维平淡时,可以异化思维,甚至在学生思维高潮时,进而升华思维。2.“何处”:教学的情境与思维能力提升的关系教学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谋求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大量复杂的劣构问题为蓝本,也可以教学实际开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基础。以数学学科《三角函数的周期性》一课为例(见表2),假设以生活中游乐园内常见的摩天轮作为情境导入,源于已知生活经验的,可以提升形象思维;源于已知科学规律的,可以提升抽象思维;源于元认知的,可以提升创新思维。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可以发展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素养;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可以发展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亦可发展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素养。因此,以数理思维为典型代表的学科,应重视蕴含学生已知规律的教学情境建构,强化对规律本质以及应用层面的思考,从而实现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表2数学学科情境与思维能力关系的教学案例(《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3.“什么”:教学的内容与思维能力提升的关系教学中,不但要聚焦学科知识、方法,而且还应结合学科思想、学科观念甚至学科性质来引领学生的思维。以地理学科《长江流域地貌与文化遗存》一课为例(见表3),彰显了地理学科区域性与综合性的学科本质属性。高中地理学科明确提出了以“综合思维”为培养目标的学科素养追求,是建立在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内在属性的基础上,“综合”是要素与整体的综合,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是地方与区域的综合,更是自然与人文的综合。因此,若围绕长江流域古文化遗址的分布展开教学探究,过程若拘泥于要素的分析、封闭空间的审视、不变尺度的区域认知,虽是为系统学习地理做好一定的基础,但却是一叶障目,背离了地理学科思维的发展要求。表3地理学科内容与思维能力关系的教学案例(《长江流域地貌与文化遗存》)4.“如何”:教学的策略与思维能力提升的关系教学的策略,包含针对思维能力本身及教学过程中的策略。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按技巧策略可涵盖归纳、演绎、批判、集中、发散、逆向、横向、侧向、求同、求异、求证、递进、想象、推理、对比、交叉、转化、跳跃、直觉、渗透、辩证、核心、统摄等方式。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流程展开。首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可依据教学设计编制课堂观察与评价的框架与量化指标,有条件的可由专家审定以确保其科学性与可行性。师生教学活动开展前,授课教师须列出值得的教学问题。教学活动开展时,同步进行录像,方便课堂观察后续复审。教学活动完成后,通过教师访谈修改并完善提纲的同时,完成教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预期评价;通过课堂观察修改并完善观察量表的同时,完成同行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实际评价。对两类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可获得关于该教师教学的优化建议。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更为关注动态的学生思维评价,故学生测试的结果影响因素较多。学生测试可作为辅助环节,以扩大评价对象的数量,并强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在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由量变转为质变,“何时”促成质变是关乎教学时机的疑问;学生的思维能力过程应当化被动为主动,“何处”激发兴趣是关乎教学情境的提问;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低阶走向高阶,“什么”建构体系是关乎教学内容的设问;学生的思维能力看似殊途实为同归,“如何”引发思考是关乎教学策略的审问。教学的时间与情境是从教学时空的维度而言,教学的内容更多地立足于学科本质从核心素养维度来研究,教学的策略则是着眼于思维以及实践维度的教学之道。 参考文献[1] 朱志平.范导式教学: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9,(4). [2] 戴建华.让课堂成为“亮点”[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1). [3] 崔国明.语文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1,(10). [4] 胡卫平.国外思维培育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4,25(5). [5]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 胡卫平,刘丽娅.中国古代教育家思维型课堂教学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4.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创办于1937年的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现有教学班22个,学生总数1098人,专任教师122人,是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学。学校从校情出发,一手抓文化学习,一手抓体育项目,以“分层施教,低进高出,全面关爱提升每一名学生”为办学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极好贯彻。于师德中筑根基教师应以德立身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师德师风建设至关重要。首先,学校通过“讲政治,抓学习,以学提师德修养”,让教师将师德内化于心:全体教师在认真领会江苏省教育部门《关于印发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的通知》《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精神的基础上,签订师德承诺书;以讲座、座谈会、读书活动等形式,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强化对师德的认识。其次,学校采取“借平台,勤积累,以学促师德提升”,让教师将师德外化于行: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开展学习,每天打开“学习强国”学理论、看视频、做试题、比学习;校党总支借党建活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及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党课等多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一批批师德过硬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包括苏州市爱生模范王秋生、苏州市优秀班主任沈志荣、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徐洁、盛国平。学校还通过“又进无尘杯”奖教活动对最佳管理团队和优秀个人进行了表彰。于德育中促成长春风化雨育新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学校通过“强管理,拓渠道”,来增强学校的育人功能。学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围绕“仰怀教育”主题,班主任强化班级制度建设和班风、学风建设,并布置文化墙、图书角、卫生角,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2019年度,根据寄宿生数量不断增加和宿舍住宿点增加的实际情况,学校在常规管理工作中特别加强了对住宿生的管理,使宿舍井然有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苏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学校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每个班级均开设心理课,由专职心理教师和有资质的教师承担教学;为所有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健康咨询,做好特需学生建档和跟进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从高一年级开始设置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课程体系,将教育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引导学生将学习生活与社会发展及职业选择连接起来,使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既能适应当下的学习生活又能胜任未来生涯发展的完整个体。其次,学校利用“多活动,重引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以迎接全国文明城市检查为契机,布置以“仰怀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宣传阵地,通过LED电子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方式开展各类文化宣传,营造“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氛围;除了集体升旗仪式、班会课、团会、学生社团等常规活动以外,还开展了新生军训,“网上祭先烈——思念永存”“吴中区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参与性和综合实践能力。再其次,学校采取“搭平台,促提升”,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区级优秀班主任、区德育导师、校级优秀班主任的辐射作用,通过沙龙互动,分享带班的智慧,并为年轻的班主任指点困惑,提升整理班级管理能力等,效果显著,在吴中区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杨东霞、张恩洪等教师获一等奖。席振华、潘正等多名班主任被评为吴中区绩效考核优秀班主任。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志愿者活动,组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展示青年教工和学生的风采。于教学中求质量“低进高出”奏强音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首先,学校通过“勤反思,细总结”,推动教学质量走高。面对2017级高一入学录取分数为全区最低的现状,学校采取了改进措施,对毕业班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进行重点监测:将跟踪学生的辅导落实到每位教师身上,使辅导更有针对性;重视大型考试后的质量分析工作,包括年级质量分析、班级质量分析、跟踪学生个人的质量分析,科学有效地指导后续阶段的针对性复习;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和励志教育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学校采取“抓业务,重管理”,追求教学高效质优。在教学常规管理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效备课、有效选题、有效训练、有效讲评、有效自学、有效补差;教学手段上抓好常考点、新考点、失分点、能力点、支撑点。学校引进大数据平台,使教学评价更科学。学校通过大数据平台,在高一进行大数据精准教学试点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成绩分析的效率和精准度,提高了试题的精确性和适合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再其次,学校狠抓品质,提优化,推动教研活动升级,鼓励教师“走出去”,外出听课、外出培训、外出研讨、校际交流等,加强业务学习与交流。“以赛代练”,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解题比赛、“一师一优课”比赛、评优课等各种类型的比赛,提高其业务能力。2019年度,陈淑敏老师获苏州市心理健康评优课一等奖……6名教师在苏州市“一师一优课”中获区优课,3名教师在苏州市首届中小学微课制作比赛中获一等奖。最后,学校全力办活动,争竞赛,学生学科收获多。1989年12月,学校被评定为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男足、田径等项目已成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2017年7月,学校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校体育健儿创造了吴中区田径比赛“八联冠”的成绩;在吴中区足球比赛、苏州市足球比赛中分别获冠军、第六名,在吴中区体育大会校园武术比赛中获得冠军。刘子安、王鸿颉两位同学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在第13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中,学校共有27名学生获奖,其中9名获一等奖;在2019年“高一吉杯”化学竞赛中,多名学生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和二等奖……于教技中见特色“智慧校园”谋未来学校紧跟教育信息化步伐,运用先进的教育策略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练好教科教技的内功。首先,学校“勤修炼,细琢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理论层面,学校教科部门做好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工作,带领各学科组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订阅《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及各学科教学参考等专业期刊拓宽视野。在实践层面,学校开展校内区级带头人以上名师授课、围绕“高效课堂”主题的专题研讨、青年教师教学汇报等活动,理论联系实践,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同时,学校重视教师的外出学习培训活动,多人参加国家级别培训,盛国平、山世华老师参加“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2019年参与省级培训共170人次。其次,学校“善反思,长研究”,凸显教科研先导性。学校积极倡导教师认真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思考,并形成论文,踊跃投稿或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近3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名教师在“行知杯”“师陶杯”等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学校的各级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也顺利开展,3个市级课题和4个市教育学会课题都在有序推进,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最后,学校“多投入,升配置”,努力打造“智慧校园”。学校将教育技术和教学实际进行了有效整合,班级多媒体设备都已换成了具有交互等功能的一体电脑,教技室制定管理制度,培训教师,为构建多媒体高效课堂服务;所有的实验课程均开齐开足,提高实验室、特色教室和未来教室的使用频率,真正为师生学习提供优质的学习保障。于文化中绘蓝图登素质教育高峰学校“立校训,树三风”,明确发展方向。作为建校80多年的老校,学校首先确立了以“仰怀教育”为主题的“三风一训”,既展示了学校的历史、现实和理想,又展示了师生励精图治、开创未来、追求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其次,学校“巧规划,细琢磨”,打造美丽校园。2019年,学校将文化景观墙、东山文化的古诗词、橱窗、凉亭等和谐搭配,完成了教学楼综合改造工程……加强校园卫生管理,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再其次,学校通过“强服务,提质量”,促进后勤保障。学校总务部门紧紧围绕“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教师服务”的中心,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从宿舍到教室,从操场到食堂,提供更优质的后勤服务。新时代,新教育,新使命。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多渠引入活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好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成长共同体,将素质教育推向新高度。(金曦东 宋鸿雁)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当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中如何实现一体共进?姑苏教育主动接轨上海,以“集团化办学”为有力路径,交出“姑苏答卷”!11月19-20日,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苏州论坛在姑苏区举办。活动由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协作共同体、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苏州市教育局、《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共同主办,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姑苏区教育体育和文化旅游委员会承办。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近300余名教育科研领导专家、中小学校校长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上,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了《集团化办学:助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主题报告,基于大数据调研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归纳、思考,指出了苏州集团化办学的特质与优势,对破解“困境”提出了路径与方法。姑苏区教体文旅委则作了题为《文化铸魂、制度赋能、全域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姑苏行动》主旨分享。在集团化办学的姑苏行动从1.0、2.0走到3.0版本的道路上,姑苏教育凝练出了以紧密结合历史文脉的“文化共生”,扎牢集团内核根系;以创新行政机制的“赋权赋能”,助推集团内部融合;以清晰考评体系的“进退一体”,催生集团内心共力,逐步形成熔古铸今、和谐共进的集团化办学“苏式模型”。苏式教育的魅力,不仅在于“美美与共”的和谐,也在于“各美其美”的独到,和而不同,正是集团化办学的最好姿态。本次论坛设4个分论坛,专家领导们实地走进姑苏教育的四个集团,深切感受着姑苏集团化办学的和而不同,聆听来自长三角著名专家学者的精彩点评。这4个分论坛分别是↓平江教育集团传承创新:集团背景下百年老校文化群落的建设沧浪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同行、结组式文化圈的构建与实施吴门教育集团学校治理视阈下集团化办学的困境与超越——基于紧密型教育集团转型迭代的思考善耕教育集团耦耕至善,回归课程之本——课程德育一体化实践如果说抱团、共进是集团化办学的特质,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其内驱力。论坛特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民选教授,就《PISA/TALIS与教师关键能力提升》进行专题报告。张教授以宏大的视角,直击当下教师关键能力提升的要点,并充分肯定了姑苏在集团化办学中的尝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副所长、《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徐世强在闭幕论坛上对活动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姑苏区集团化办学中制度和政策上的突破,打造了学校发展的共同体,值得借鉴。此外,闭幕式上还进行了论坛轮值主席交接仪式。姑苏区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深化探索和实践,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发展,让每一名教师都成就事业,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光出彩!来源:姑苏区教体文旅委,杨露编辑:经纬【来源:苏州姑苏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父亲老家在浜镇,浜镇那时跻身崇明的四大镇,所谓“桥、庙、堡、浜”。印象中,浜镇虽小,倒也有江南古镇的一些模样,一河穿街,面河一侧布满商铺,不少店铺搭有凉棚。河上有大桥,沟通南北,划分镇西镇东,还有几条小木桥方便南北走动,河里舟楫往来,桨橹摇动。我家是在镇西的恒盛龚宅里,龚家宅很大,有临街的门面房,宅院很有进深,布局也很精当。印象中穿过门厅,有一个外宅,一排房子,一个小场心;进入内宅,中间是一个场心,四围都是屋子。我家的6、7间房子是在内宅的西半宅,屋里上有天面、下有地板,此外还有一间很大的门面房。因为祖父母是中年得子生下我的父亲,因此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母都已经去世,而我又出生在县城,从未与祖父母一起生活过,对祖父母没有一点印象,唯一留存的印象,是我大约三、四岁的时候,因为祖母的去世,我跟父母回老家奔丧,去过一次浜镇。我依稀记得,对着正在入殓的祖母我不停地叫喊着,快把盖子打开,快把盖子打开。那或许是我最早的与亲人死别的记忆。父亲年轻时就离开浜镇去了县城谋生,在南货点学过生意,也当过机关公务员。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县城的北转河沿2号,买下了沈家的一个独门独院的宅子,在县城安下了家。解放以后,父亲去了上海市区寻找工作,在这辗转中,家庭经济一下陷入困顿之中,为了生计,父母只得将我的弟弟有珊送与一户上海人家,同时又不得不将买下的沈家旧宅退还了人家。我应该是出生在沈家宅里。沈家宅是一个背靠北城墙的小宅子,不是那种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只有一转一折的两排房子,几间卧室和一间厨房,还有很大的几近荒芜的园子,直通北城墙。是我很喜欢的那种质朴而又自然的宅院。沈家宅退还了人家,浜镇的老屋后来也完全转让了产权。听父母说,一开始浜镇的房子是“接”(一次性拿一笔钱,然后房子归人家使用)给一个名叫盛福培的人家的,他家用门面房开了一家中药店,里宅的几间作为生活用房。后来,我家经济日益拮据,那些房子就全然归了盛家。浜镇龚家宅里的公堂屋,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给政府作教育用,印象中,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办了复式班。七八十年代,政府归还后,我家还分得过一些木梁和椽子。记得小时候听父亲说过,我们龚家对教育有贡献,后代享有免费教育的待遇。但我一直不知道龚家对社会作出过怎样的教育贡献。最近读到远房侄子龚一匡先生的《崇明浜镇上的教育世家》一文才知道详情。原来恒盛龚家对于教育的贡献有三件大事。先是我的曾祖父龚烜(号称龚三元)用他替人代考秀才所得的三百两银子重新修缮宅子时在西厅办起了私塾,于是四邻八舍的孩子都来诵经读典。二是民国初年,浜镇小学校舍紧缺,龚家老宅第二排房子的中厅、东厅以及门厅的西侧借给浜镇小学作为教学用房。于是,龚家老宅内几十年来总是书声朗朗,充满孩童的欢声笑语。其三,我的远房伯父、龚一匡先生的祖父龚家瑾从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成归来后在那时的“北沙”惠安镇上创办了崇明第六小学,改变了新垦地区缺校少教的状况。一个留洋归来的青年才俊甘愿回到故乡,致力于乡村教育的振兴,实在令人钦佩。由于文革的原因,我从崇明中学66届高中毕业后,经由了插队落户,最终也留在岛上当上了教师,继而又连续十几年担负起县域教育教学管理的责任,也算承继了先祖先辈的教育理想。读小学和初中时,逢到春节假期,也跟父亲去过几回浜镇。父亲是独子,亲戚很少,但他跟堂兄龚家瑞有些来往,或许因为我的堂伯母(我们叫她“浜镇好姆妈”)从“旧河”(地名)施家嫁过来,是我父亲的表姐,亲上加亲的缘故吧。那时去浜镇坐的是手推的独轮车,从“旧河沿”(城东乡的官尖村)一路过去。寒冬时节,下雨过后道路一冻一“开烊”(解冻),就十分难走,车轮常常会陷在烂泥里,推车的农民会累得满头大汗。我坐在车上,看着独轮车在乡间泥路上咯吱咯吱地艰难前行,常常坐也不是下也不是。印象中我的堂伯父性格跟父亲十分相像,也是寡言少语、沉默似金,对我的喜欢和热爱从不溢于言表,但我却能感受到他的这种并不张扬的内在的情感。浜镇好姆妈长得高高大大,能干精明,快言快语。我还记得过年时,她手脚麻利,忙个不停,蒸糕做圆子、用黄沙炒花生炒蚕豆给我们吃的情景,一直记得好姆妈炒的蚕豆特别松脆好吃。那时我们自家的房子已经接给人家,晚上就住在堂伯父家。堂伯父把他们家的旧式大床让给我们睡,那种床很大,有床顶,而且连着踏板和马桶,仿佛自成一个世界,睡在里面感觉又新奇又陌生。堂伯父的大女儿惠新比我年长六七岁,待我很好,我们叫她惠新姐姐。堂伯父家好像住的是外宅,进了宅门,西侧便是,东侧则是一排朝南的用作教室的房子,房子前面有一块场心,是学生的活动场地。我们会在那里找个向阳避风的地方晡太阳(晒太阳),沐浴在暖暖的冬阳里,手捧着好姆妈给我添好了热灰的烘缸(一种铜质的暖炉),嚼着松脆的蚕豆,十分惬意。印象中,那时的浜镇似乎还有河浜穿街,但河水已经很小,几近干涸,没有了舟楫来往。面南的一侧有些店铺,也很是萧条。唯有早上,因为有菜市,尚显热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工作的缘故,常常会路过浜镇,但浜镇早已没有了昔日的模样,穿街而过的小河已成了水泥马路,白墙黑瓦的平房都翻建成了二层三层的楼房,很少店铺,没有市面。凭着小时候的印象去寻找龚家老宅,却找不到任何有旧式宅院感觉的人家了。心语版权申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本文图片由陆文彬老师提供- END -——作者简介龚有俊上海市崇明人,中学高级教师。曾先后担任崇明县教育局副局长、崇明县教科文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副主任、上海市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曾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上海教育科研》《儿童文学研究》《中学语文》《解放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文学评论、散文百余篇。——编者留言:亲爱的读者,如果您也有崇明故事,欢迎您能给我投稿,传播和传扬乡土文化,让一个个动人的老镇故事得到传承和记录,让乡土故事沉淀在时代的发展中,让乡土文化魅力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间。来稿请发送电子邮件至:1466670@qq.com或者下面的微信。谢谢您!赶快来分享关注吖如作者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欢迎关注陆安心的私媒体“心语”。感谢您的支持!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品质课程研讨会邀 请 函2018 年11 月17 日-20日 中国·南京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通过课程育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学校高品质发展,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南京市玄武区举办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品质课程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变革二、会议时间2018 年11 月17 日—20日,17日报到,20日离会。三、会议地点南京人民大会堂(地址: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64号)四、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品质课程联盟五、协办单位南京培基文化教育研究所南京培力文化研究中心六、活动安排时间活动主题与议程11.17(周六)全天报到(根据微信确认函地址报到)11.18(周日)地点:南京人民大会堂8:50-9:20开幕式主持: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陈发山局长议程:南京市教育局领导致开幕辞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领导讲话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领导讲话9:20-11:45第一版块[视界·课程发展]主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丁加旗,特级教师1.区域智慧(9:20-10:05)报告主题:走向学科深处:高质量课程变革的区域抉择与实践报告人: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沈峰副局长,江苏省特级教师2.前沿观点(10:05-11:45)报告主题: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变革报告人:重量级专家,前卫观点,幽默风采,敬请期待!13:00-14:00第二版块[交锋·课改观点]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国家前督学成尚荣先生主题:从学校课程规划走向学科课程变革【1】观点交锋(13:00-13:40)屠桂芳,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高建君,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孙双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李文萱,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院长,特级校长田保华,郑州市教育局原副局长张云鹰,深圳市坪洲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潘春波,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李青春,重庆市新村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2】同步互动(13:40-14:00)同步微信论坛,专家与参会者互动区域·课改巡礼数字故事(14:00-14:10) 一场深度课改的集体叙事14:10-16:40第三版块[高地·课改实践]主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所所长 杨向红第一场:深度学习(14:10-14:30)主题:聚焦深度学习的学科课程变革 发言人:南京市第九中学,张恒柱校长第二场:整体架构(14:30-14:50)主题:指南针课程:为深度学习精准导航发言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孙力校长第三场:美好图景(14:50-15:10)主题:活力课程:激扬青春的“好声音”发言人: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林啟红校长第四场:深度变革(15:10-15:30)主题:爱的课堂:国家课程深度实施的“附小”样态发言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余颖校长,特级教师第五场:政策回应(15:30-15:50)主题:全经验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意设计发言人: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霍文轩校长第六场:实践精进(15:50-16:10)主题:三季“双向细目”:学科课程标准解析与实践发言人:南京市小营小学,毛丽平校长【整体点评】(16:10-16:40)主 题:向着美好奔跑——“玄武课程论”的创意实践与美好期待点评人:杨四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品质课程联盟召集人19:00-20:30品质课程联盟主席联席会议地点:汉府饭店主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品质课程联盟召集人,杨四耕主题:中小学品质课程联盟主席会议议题:全国品质课程联盟年度工作报告全国品质课程联盟主席单位确认建立品质课程联盟共研共享机制11.19(周一)地点:各分会场9:00-11:30第四版块[阅悟·课程场景]【模块1】高中发展与课程变革高中分会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主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 丁征副校长议程:【1】课堂观摩与名师点评语文:诗经·小雅·蓼莪执教: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优秀青年教师,李昊欣点评: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曹勇军班会:高中生理想信念与生涯规划执教: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优秀青年教师,王蕾颖点评: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王天文【2】课改论坛 活跃的学习图景:高中课程基地实践与创新——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杨维风成为更好的自己:“风范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践——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校长,张华培养智慧优雅的当代女生:女校特色课程群的构建——南京市人民中学校长,魏昕【3】专家点评蒋敦杰,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原院长、特级教师路光远,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院长,上海市特级校长解慧明,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孙赤婴,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特级教师王雪梅,合肥市蜀山区教育局局长杨雅清,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邹盛蓉,南昌市青云谱区教育局副局长曹淑玲,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创客课程中心主任【模块2】学科领导与专业提升初中第一分会场:南京市科利华中学主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学教研室 杨华副主任议程:【1】课堂观摩化学学科:“燃烧和灭火”之数字化探究执教:南京市科利华中学,优秀青年教师,庄山点评:南京市玄武区化学教研员,教授级高级教师,陆建源语文学科:梦回繁华执教: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优秀青年教师,于洋点评: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江苏省特级教师,王跃平【2】课改论坛 PLAR学科领导力模型: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支撑——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汪磊副校长VIP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建构——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 陈小波校长【3】专家点评李文萱,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院长,上海市特级校长李大圣,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教授王书明,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特级教师傅园根,三亚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黄 萍,江西省萍乡市教研室主任曲荣华,沈阳市教育研究院高中与民族教育研究部副部长赵 霞,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杨国斌,扬州市邗江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模块3】项目学习与跨界课程初中第二分会场:南京市弘光中学主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所科研员 周萍主题:跨学科课程与项目学习之创意议程:【1】课堂观摩数学学科:数学化环境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横纵进阶执教:南京市弘光中学,优秀青年教师,赵亚军点评:南京市金陵中学,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朱建明地理综合实践:24节气的神秘魔力执教:南京市红山初级中学,优秀青年教师,孙睿点评:南京市教研室,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陆静【2】课改论坛每一个梦想都精彩:跨学科经历性课程研发与实践——南京市弘光中学校长,周易红走上成功的立交桥:4S学科课程融合新探索——南京市红山初级中学校长,邵长峰【3】专家点评宋林飞,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院长,特级教师姜 虹,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特级校长郭晓娜,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卫文,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特级教师姬文广,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王建华,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局长周 林,南昌市东湖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郭 伟,沈阳市教育研究院课程研究室主任【模块4】学科课程与课堂转型小学第一分会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主持:南京市玄武区教科所科研员 项 平主题:课程变革促课堂转型议程:【1】课堂观摩:“小研究”学习科学:飞跃地平线执教: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优秀青年教师,姜玲数学:简单的周期执教:南京市理工大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陆丽娟科学认读:“虫子旁”执教:南京市中央路小学,优秀青年教师,张振玲【2】名师评点:走进学科课堂的学校课程南京市成贤街小学,特级教师,单道华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特级教师,张齐华南京市锁金一小,特级教师,曹海永【3】专家互动:蒋东标,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院长,特级教师易良斌,杭州市江干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特级教师张元双,河南省开封市教研室原主任,特级教师向 晴,《教师博览》主编,编审汪智星,南昌市东湖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特级教师余志君,珠海市香洲区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模块5】教师课程与教学变革小学第二分会场: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主题:主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室 田红副主任【1】课堂观摩:教师理解的课程 语文:诗经·关睢执教:南京北京东路小学,优秀青年教师,朱志林数学:复式统计表执教:南京市成贤街小学,优秀青年教师,王 恒品德:家乡物产养育人执教:南京市立贤小学,优秀青年教师,王 静【2】名师评点:“教师即课程”之美丽图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江苏省特级教师,朱萍南京市成贤街小学,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学其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江苏省特级教师,唐隽菁【3】专家互动:卢 红,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奚晓晶,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院长,特级校长钱守望,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特级教师李玉宇,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特级教师刘国忠,河北省沧州文教局局长王 维,郑州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芩尚新,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晓辉,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教研室主任【模块6】学习经历与课程智慧小学第三分会场: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主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 余夕凯副主任【1】课堂观摩:数学:圆的面积执教:南京长江路小学,优秀青年教师,殷 芊教育戏剧:夜莺执教: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米嘉婧综合实践:校园绿地图执教:南京市锁金二小,优秀青年教师,陆改琳【2】名师评点: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江苏省特级教师,周卫东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黄雅芸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科学教研员,冯凌【3】专家互动:罗基鸣,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特级教师李 贤,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矣向阳,玉溪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白雪峰,内蒙古兴安盟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孙瑾瑜,沈阳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卢 琪,天津市南开区教育中心课程研究室主任王 琦,深圳市坪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余 强,南昌市青云谱区教育局局长陈静勉,广州市荔湾区教育科研发展中心科研室主任谭 伟,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13:30-16:00第五版块[聚智·区域经验]第一部分:整体设计主持:王定铜,广州市黄埔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特级教师【第1场】主题:百花园课程:让生命如其所是地绽放主讲:李美荣,南昌市百花洲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第2场】主题:小海螺课程:向着梦想远航主讲:吴欣,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第3场】主题:无边界课程:每一个孩子都是奇迹主讲:夏时勇,上海市铜川学校校长【第4场】主题:大视野课程:“解放”的架构与“自由”的情怀主讲:刘玉华,上海市南汇第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点评:龚雄飞,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特级教师第二部分:特色聚焦主持:宋文君,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第5场】主题:田园课程:热带乡土特色课程的系统建构与深度推进 主讲:关心凤,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培训部主任,特级教师【第6场】主题:多彩课程:聚焦核心素养的课程架构主讲:蔡武,西安市高新区第二小学校长【第7场】主题:知识的力量在于图新:特色课程的建构主讲:刘岚,西安市新知小学校长点评:韩立芬,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课程中心主任第三部分:学科深处主持:李德山,合肥市蜀山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第8场】主题:为了儿童:学科课程群建设探索主讲:万迎,沈阳市和平区第一小学副校长【第9场】主题:学科核心素养与3.0学科课程群探索主讲:张慧群,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长【第10场】主题:放眼世界,厚植素养:合力教育之课程样本主讲:王 敏,天津市师范大学南开附属小学校长点评:崔春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者第四部分:区域智慧主持:何振国,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第11场】主题:为了更好的学校——深圳市罗湖区课程变革的智慧主讲:王水发,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局长,教育学博士【第12场】主题:让生命更灿烂——提升区域课程品质的实践与探索主讲:段立群,郑州市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点评: 关景双,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特级教师16:00-16:40闭幕式【权威发布】全国品质课程联盟权威发布:《学校课程评价的18种创意》杨四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品质课程联盟召集人【会旗交接】南京玄武@郑州金水陈发山局长,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李 正局长,郑州市金水区教育体育局【大会总结】刘明,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六、媒体支持《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上海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教师博览》 “第一教育”公众号 “品质课程”公众号 普教科研公众号 玄武教育公众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近日,杭州教育局宣布取消2020年中小学生的春假,4月30日和5月6日上学。大部分网友都迷惑了,春假是什么?怎么没听说过呢?有的以为是指五一,有的以为是指今年暑假,有的以为是指明年春节。那么春假到底是什么?怎么来的?为啥中国春假很少?一、春假的意思按字面意思理解,可能是春节的假期或春天的假期。但众所周知,咱们中国的春节假期一般就叫“春节”,鲜有叫作“春假”的。而且杭州的春假是针对学生,那显然不是指春节了。那么是不是指寒假呢?好像也没有听过这种说法。因此,最可能的就是指春天(或春季)的假期了。二、春假起源于国外春假起源于国外,一些国家的春假由来已久,其含义就是指一些学校在春季放的假。一般可能是一个长于普通小期、短于中国寒假的半长假。比如日本春假大约2周,在3、4月份;美国春假大约1-2周,在3月份左右;加拿大春假大约1周,在3月份;澳大利亚春假大约1-2周,在3、4月份。三、春假在中国处于尝试阶段在中国,目前大部分地区一般没有春假的说法,真正在春天的假期也就主要是清明节。那么中国哪些地方有春假?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一般是什么时候放?放多长时间呢?这次杭州取消中小学生春假,让春假这个词出现在大众面前,我们先来看看杭州的春假。在《上海教育科研》杂志2005年02期中,杭州市中小学假期调整调研组发表的“杭州市中小学假期制度调整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指出:2004年伊始,杭州市教育局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着手试着对杭州市中小学假期制度进行调整:2004年寒假放假时间较往年顺延5天,新学期开学延至元宵节后;2004年4月26-30日,杭州市中小学生度过了全国首个春假;11月杭州市教育局又为杭城的中小学生安排首个秋假。哇!看到这里,网友惊呼:原来人家杭州早在16年前就开始放春假了!哇哇!再往后看,网友再次惊呼:原来人家除了春假,还有秋假!这真是涨姿势了!1.中国春假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从上面信息可以看出,春假在中国最早就出现于杭州,2004年。2.春假什么时候放?放多长时间?从上面信息看出,杭州的春假在五一前,大约1周。3.为什么要放春假?为使现行的中小学假期制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规律,2004年伊始,杭州市教育局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着手试着对杭州市中小学假期制度进行调整。从论文可以看出,当初推行春假的目的是切合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规律,这是春假的初衷。4.其它学校的春假情况。无独有偶,据网络记载,地处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也是从2004年开始实施春假制。也是在五一前和五一连放,春假本身只有3天,但加上五一和周末,就有8天。当初设置“春假”的缘由:为了鼓励全校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一线,脚踏实地考察社会。5.中国的春假为啥很少?目前国内还有烟台大学等其它零星学校陆续实施春假,但就大众感知,总的来说在国内春假还是个新鲜事物,同时鉴于国内春季已经有清明节小长假和五一小长假的情况,所以春假很少。但不排除随着本次春假走进大众视线,后续有更多学校会陆续试行。
中师生:我们的精神胎记(代序)7月1日,除了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还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祖国20周年,中共中央举办了隆重而热烈的庆祝活动,观看之余游离的思绪不禁把自己溯回20年前的记忆之河。199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世界范围内比较有名的事件有安南就任联合国秘书长、奥尔布赖特成为美国第一位女国务卿、亚洲爆发经济危机……,国内比较有名的事件则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去世、黄河小浪底成功截流、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我当时正就读于吉林省辽源师范学校三年级,正好担任学校学生会主席、学生团委副书记,我还清楚的记得学校让我们组织学生放了很多烟花爆竹来庆祝香港的回归。但是,这一年对于我们教育系统而言,影响更大的事情无疑是教育要并轨了。高等教育系统试行并轨招生(不再分公费生、自费生),高校学生的学费开始增加。中专也逐渐开始并轨,到2000年完成师范类院校并轨招生。这一年,我也第一次来到我现在工作的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时名四平师范学院),陪同我校学生科老师给我们上一届学生中保送四平师院上大学的人送档案,当时我内心曾经试问过自己,明年我会被保送到这里吗?果不其然,转过年我也被保送到四平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继续本科学习,并最终留校工作在这里,结婚安家在吉林四平这个东北英雄城市。1998年,在大部分国人的记忆长河里,最深刻铭记的莫过于那场特大洪水了,“烈火炼真金,危难见真情”,人民子弟兵永远无愧于军人的称号,一首“为了谁”的歌曲唱遍祖国大江南北。另外,还有当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手那英与王菲合作的歌曲“相约九八”让大家对这个年份记忆深刻。但对我们中师同学而言,这一年的记忆却只有离别之苦。毕业之际,我们为了在生命里更好的记住每个同学,我们和每位同学照过两人合影,我们给每位同学亲笔写过毕业留言册,我们给每位同学敬过一杯饯行酒,我们和每位同学握手拥抱话别离,……,从那以后有的同学毕业至今整整二十年了,未曾见过一面!闭上眼睛想一想,真是令人眼眶湿润、喉咙哽咽的事情,此间滋味非亲历者无法体会!1994年,我们作为中师生进校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年纪,那是最快乐、最纯真的年龄,那时的我们脑子里都有一串七彩斑斓的梦想,大多数来自农村的我们朴实、纯洁、刻苦、勤奋,来自城市的则都阳光、开朗、活泼、真诚。我们今天都已经到不惑年轮却仍然怀想中师岁月的理由有许多,比如我们怀念在那样一个纯真的青春年代,在蔚蓝的天空下,偶尔飘过几朵白云,丝丝和蔼的阳光沐浴身上,悠然行走在绿意盎然的校园里,非常惬意还很浪漫诗意的样子。比如我们周末在操场上无休止的打篮球,结伴去爬山、趟河、骑车玩耍的自由和快乐。比如我们一起在琴房练琴、画画、练书法和各项基本功的奋斗与艰辛。比如校园里通往各个方向曾走过无数次的小路,埋藏的无数欢声笑语,记录的那些真挚友谊,校园里的草木荣枯,日出日落,见证过成败荣辱的青春身影。运动场上青春的激情,执着的汗水,胜利的喜悦,失意的泪滴。那些曾经的角角落落、林林总总、聚聚散散、悲悲喜喜。所以,我想我们现在仍不舍的是年轻时那种自由的心境和率真的性情。在学习上,我们没有像高中生为考大学而学得那样专业、艰深,比如英语课程我们只学了半学期,后来唯一那个教英语的老师跳槽了就再也没有开过课,大家都只记得高一英语第一课第一句话“Karl Marx was born in Germany, and German was his native language”。也许是因为那个时候农村小学也不开英语课,不需要培养那么多小学英语教师的缘故。但我们学的其他课程却是非常全面、综合、多样、个性。大家可能已经记不住当时的具体科目,但基本的印象就是那时课程多、活动多,丰富多彩、很有特色。为此,我到学校档案馆查到我个人档案里当年保送时的成绩单,涉及到的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教育、心理、教法、体育、美术、音乐、舞蹈、声乐、书法、琴法等课程,而必须在上课训练之后人人都要过的基本功项目则包括:汉语拼音、教材分析、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美术字、朗读、讲故事、演讲、简笔画、视唱、练耳、琴法、口令、游戏、篮球、排球等等。我还记得劳技课上老师教我们做饭菜、烤蛋糕。手工课上老师教我们折纸艺、做风筝。亦难忘讲故事课上女同学们用拟人语言把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演绎的绘声绘色,而正在变声期的男同学则把它讲成两个公鸭的故事。还有演讲课上老师让大家随机准备即兴演讲时的内心忐忑和紧张心情。所以,中师毕业的同学在小学里教什么课的都有,有一大批人真可谓是全才,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小学课程教啥都行、来者不拒。而他们中好多人也因综合素质全面而被选去政府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现在也都是各个岗位上的精英。中师四年的生活,是我们同学每个人人生中一段永远难以忘怀的回忆,中师的学习生活也是我们一生中最纯真、最美好的一段青春时光,是我们人生成长成熟的黄金时代。我们曾经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师生而骄傲自豪,也曾为自己没去高中读书考大学而感到痛心疾首。无论如何,中师生涯都作为一段历史的永恒留存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尘封并被时不时唤醒在时断时续的记忆中、梦境里。中师,作为建国后我国三级师范教育体制中的重要一级,曾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一直到今天,中师毕业的学生仍然是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广大农村乡镇中小学,这些曾经学历最低的中师生们一直在默默、无私的支撑着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半个天!特别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他们现在正值年富力强,很多是教育局长、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和一线骨干教师,是支撑当前整个中国基础教育大厦的底层栋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这些曾经的中等师范毕业生,就没有现在中国扎实的农村基础教育。可是,在第一学历本科、硕士都已经泛滥的今天,那些曾经的中师生们现在工作、学习、生活状况有的并不如意,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住房福利等方面甚至都不如现在硕士、本科学历毕业的年轻老师。中师,从清末的师范学堂开始到今天的历史已走过一百多年了,但历史总是不断的轮回,小学教师的培养问题也不例外。当中师一级的学校培养被取消,师范大学(学院)开始办小教专科、本科和硕士、博士以来,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方兴未艾。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要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我的乖乖,这岂不又回到上个世纪培养中师生的模式上来了吗?我们作为师范教育史上短暂存在的一个群体,无论教育部和高等院校怎样改革,从此世间再无和我们有相同经历的后继者,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大都变为高中(职业高中),升格为师专(或成为师范大学的分院),招生大都艰难、生存无以为继、后续发展乏力。2008年,我们辽源师范学校九四级二班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与会人员曾驱车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母校,漫步在校园里回忆曾经的点点滴滴,但萧条的校园景象却再难已唤回曾经的美好记忆,然而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了我们每个人热爱这个曾经的母校之心。不管当年的命运把我们安排到乡村、城市或社会的哪个角落,中师培养我们的那种根植于血液中的勤奋与执着、朴实与聪慧,总会让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熠熠生辉。作为最后的中师生,我们早已学会了默默的为自己骄傲和自豪。想当年中考后考上中师时轰动十里八乡的绚烂与辉煌,可能没以权力、地位和金钱等功利形式呈现其价值,但却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史上默默地书写过浓重的一笔。2018年,我们中师毕业二十周年聚会,为此,我组织全班同学共同回忆并记录过去二十多年里的点点滴滴,结集以“我们曾是中师生”为题出版发行,以期能给全国中小学战线上中师毕业的老师们以共鸣。因为,我们在上次聚会时已达成共识:这种从“荣耀”到“不甘”的心境,也许曾经无数次的折磨过你,也许你满腔的热情曾被无情的辜负过,也许你的尊严被无端的践踏过,也许你遭遇过太多的冷眼与不公、误解和嘲笑,也许你掩饰过太多内心的凄凉、委屈的泪水,也许你终将一生奉献、默默无闻。但是,请向我们自己致敬吧!我们这几代中师生中的大部分人把聪明才智用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尤其是那些一直坚守在农村基础教育阵地的一线教师。我们存在的价值只为那一张张天真的笑脸,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一颗颗纯洁的心灵!我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坚守的责任与良知,蓝天会记得,大地会记得,祖国会铭记,教过的孩子们不会遗忘!我们把这份责任高高的置于自己内心的“天梯之上”。我们吉林省辽源师范学校只是东北大地上、松山黑水间、辽河山坳里一个渺小的学校,但她却是一个时代中师院校的发展缩影。我们也只是一群曾经普通的中师生,代表不了全国其他地区以及所有艺术师范、幼儿师范等类别的师范生,但发生在我们身上这些真实的故事,或许也曾在你的人生经历中真实上演,相信一定能在全国中师毕业的一线中小学老师心里产生别样的共鸣。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永远都铭刻着那个时代共同的精神胎记——中师生!刘鹏飞2017年7月1日于吉林·四平·濡铖斋作者简介:刘鹏飞,1979年生,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毕业、教育学博士,师从于著名教育家、数学家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主要从事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教师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编《高等代数》《高等数学》、参编《数学思维方法》《小学数学思维方法》《初中数学学科基础》《初中数学学科基础自学辅导书》等教材,出版《数学与文化》《数学文化概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学段划分研究》《吉林师高等学校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对策研究》等论著。在《自然辩证法通讯》《数学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数学教育学报》《外国中小学教育》《上海教育科研》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科“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省科技厅、省教科、省教育厅等各类项目十余项。现为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理事、吉林省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编后:这篇文章是刘鹏飞老师编著《我们曾是中师生》的序言,我们会陆续编发该书文章,欢迎阅读。(图片来自网络,编者加)
今天看到这一段话,想起曾经写过的《学习把话讲短》,于是把这段话和文章转发一下。英国历史学家托尼朱特(Tony Judt)认为:“十分清楚,在这个大众传媒愈益发达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弱。如果他们还想对公众施加影响的话,他们必须在文字表达中学会‘把握简洁之魂’,必须让自己的观点清晰易懂,否则智识上的模糊只会自掘坟墓。” 同时我以为,话要学会讲短,文章也要有一种写短的意识和能力,“否则智识上的模糊只会自掘坟墓。” 学习把话讲短陈大伟(刊于《上海教育科研》 2018年11期)参加一个校长与家长的对话会,几位校长办学经验丰富、成效斐然,表达办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等等如数家珍,这样一来,主题演讲的时间都多多少少超出预定。轮到对话环节,站起来的第一位家长就很不满意:“听几位校长侃侃而谈,现在终于轮到我们了。”但这位家长讲起来也是如绵绵江水,主持人不得不打断她的发言。由此想:在人们生活节奏加速化、信息来源多样化、学习方式趋向碎片化的背景下,我们怎样把话说短,说得有作用、有价值?不要试图通过说话刷太多的存在感。表达是一种实现,通过表现传递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无可厚非。但凡事要适度,不看场合的过分表现会适得其反。《论语》告诫:“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恰当地表现自己需要度的把握,需要看场合、看别人的感受,表现过多可能适得其反,赢得的反而是他人的白眼。严守发言的预定规则。人人都需要发言机会,大家都渴望表现的平台,为了平衡参与者表现乃至宣传的机会,这时就需要建立会议的规则、发言的规则。争取到讲话机会以后,就应该遵守相应的规则,要知道你想讲他人也想讲,你要表现他人也要表达。在有限的时间里,你的延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人表达的机会,大家都延时就在剥夺他人休息或参与其他活动的机会。尊重规则、保证别人的时间和机会,表达时就不仅要知进,而且还要知止、知让、知退。知止、知让,这就是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最有价值。有一种口若悬河表达的善意,那就是自信心爆棚,认为自己的观点、做法、经验特别有意义、特别有价值。但实际的情况却并不如此。所谓“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你有你的诀窍,他有他的高明。就算你的意见、方法最为高明,恐怕那也是适合你自己的情况,他人未必适用。教育具有特殊性,不要把自己讲的东西看得太过重要和伟大,不一定要讲,不一定非讲不可,要做好随时结束的预备。要站在别人需要的角度抓心。有一位教研员和我分享他的教研做法:“不管他听不听,反正我要说。”似乎自己说了才算负责任,不说就是没有尽到责任。现在的问题是:你说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表现自己,不如不说;如果你想的是帮助和影响他人,那你就不能不研究他人的需要,不能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不思考自己发言对他人的意义:说话前考虑别人可能的需要是什么;说话中观察别人对自己的交流是否有兴趣;说话后反思别人可能会记住什么、会思考什么、会改变什么。交流不能自说自话,眼中要有对象、心中要有别人,讲对别人有意义的话、别人愿意听的话,就这可以省略掉一些自以为是的话。给自己以倾听学习的机会。我以为,把话讲短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保证他人交流时间的基础上,为自己预留学习和成长机会。幸福是一种能力。“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发展好自己了,以身立教才能更好地“道”与“导”。他人是否可学,是否有学习的地方呢?这是肯定的。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倾听能传递关怀,学习能带来进步,何乐而不为?本文作者陈大伟,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