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上午,延河中学全体教师在学校第二报告厅参加了主题为《项目化学习:背景、内涵与关键要素设计》的校本培训。主讲人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崔春华老师。崔老师从工业革命与人类发展的进程,讲到了未来社会对人的素养要求,介绍了项目化学习的背景以及实施的必要性。崔老师引经据典对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基本流程及关键要素、学习目标与成果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和评价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说明,尤其对驱动性问题设计做了重点介绍,用详实的案例介绍了什么事基于真实世界、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基于关键概念和领域核心经验的驱动性问题。最后延河中学朱俊校长对专家讲座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并对学校国际理解课程和项目探究课程给予肯定,他们是学校项目化学习的先行者。朱校长希望所有老师都能把今天的学习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对标新中考、新要求,盯牢命题导向,在教学中快速做出调整和改变。要开启学生的情感状态,激发学习内驱力和主体感受,从根本上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来源: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网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记者:张伟 撰稿:姜新苗)2020年11月9日上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教授在管城回族区教育局副局长刘喜红和管城回族区教研室王华月老师的陪同下,莅临郑州市管城区回民第一小学进行调研。在校长周智超的介绍下,了解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历史发展,重点交流了回民第一小学的品质课程建设情况。校长周智超向杨四耕教授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学校的民族特色、学校拥有的文化资源以及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重点汇报了学校品质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并针对学校在品质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汇报。杨四耕教授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民族文化特色,帮助回民第一小学在品质课程建设方面做了系统梳理,并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所困惑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解答。他针对学校“真善美”的办学理念,对课程建设中的课程理念、课程模式、育人目标等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建议。研讨会上,经过杨教授的精准指导,老师们收获满满,对品质课程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校课程建设未来的方向和思路,也更加清晰。老师们纷纷表示,接下来的工作将会按照杨教授的指导有序进行,将回民第一小学的品质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上海12月28日讯 (记者 李治国)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日前正式成立。“人类教育经历了‘少数人的精英教育阶段’和‘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智能教育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发展重点,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多样化、自主化学习得以实现,人类即将迎来第三次教育大变革。”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介绍道,聚焦国家和上海市智能教育重大战略需求,华东师大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集成创新,把智能教育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第一战略,通过工程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致力于打造上海和国家智能教育高地。研究院的建院使命是“引领学习变革,智创教育未来”,秉持的理念是“从‘人工智能+教育’到‘教育+人工智能’”。过去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可以概括为“人工智能+教育”,这是技术层面的结合,是以人工智能为工具强化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效率。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将表现为“教育+人工智能”,以教育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动力,促进教育形态和育人模式的根本变革。“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就像一匹烈马,无方向地狂奔,如何让它服务于人类的利益,尤其是在教育上,能够控制住发展的主动权?为此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的原则。”袁振国说,研究院以问题导向、普惠受益、低风险、公共服务为原则。立足中国、上海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研究和开发产品,关注普遍问题、重大问题、长期问题、艰难问题,突出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不可代替性。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位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秉持审慎的伦理态度,安全第一、效益第二,保护使用者的隐私,避免画像定势、推送依赖和茧房效应等风险。通过高科技促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治理水平。研究院成立后,将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教育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同时开展“一体两翼”科学研究。即三维自适应学习系统,以及智能教育领域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来源:中国经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月16日下午,上海市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心成立五周年工作会议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巡视员、上海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李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汪歙萍出席了会议。卓有成效: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五年工作成效显著自2014年9月正式成立以来,上海市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心作为全国首个专门面向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机构,始终坚持以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助力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体系建设、日常服务、品牌活动、宣传普及等一系列工作,为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支撑和保障,在全市教育工会系统和教师群体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无到有”:建立全市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上海市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心立足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形成以上海市教科院为总部,黄浦、长宁、杨浦、奉贤四个服务点同步面向教师开展24小时热线咨询、网络咨询、专家面询和宣传普及活动四方面主要服务的“4×(1+4)”工作体系。中心成立五年来,共计安排志愿者4405人次接听咨询热线1146门,依托30余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接待网络咨询428人次、专家面询381人次,成功处置5起教师心理危机,教师心理咨询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从后到前”:实现教师心理问题预防重心前移在确保教师心理咨询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实施同时,针对教师心理健康主动求助的意识较弱、大部分教师更希望寻求工作生活中更加积极的身心状态的客观需求,中心适时将工作重心前移,通过打造教师心理健康“送教上门TAP”服务和教师“阳光心理”拓展两大品牌活动,更加注重以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问题、实施发展性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为重点,累计教师活动参与超过5000人次,编织起了“前后相连”的教师心理健康立体“防护网”。“从窄到宽”:不断拓展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内涵近年来,上海市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心依托一体化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服务对象逐渐从高校、中小幼学校拓展到区和市教委直属单位。在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的内涵建设上,中心委托长宁、奉贤两个服务点率先试点教师心理健康课程开发,初步编制完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课程菜单》和适应不同发展阶段教师职业心理特点的《教师生涯规划》系列课程,有效拓宽了新时期教育工会服务的工作内涵、扩大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服务面。设点布局:全市新增六个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点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群体面临的来自社会的“高期待”、教育改革的“高要求”和职业自身的“高责任”,既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老师们构成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在这些压力和挑战面前,一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压力管理和情绪调适的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困扰和职业倦怠,迫切需要教师心理健康服务部门有所作为、有所担当。同时,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要求,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和谐教育环境、以“阳光教师”培育更多“阳光学生”的重要前提。为适应日益增长的教师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上海市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在已有黄浦、长宁、杨浦、奉贤四个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点的基础上,经专家组实地考察评审,今年将新增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和浦东新区、崇明区六个服务点,进一步完善全市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的设点布局和网络体系,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的资源开发和创新,让老师们能够就近获得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优质的个性化心理健康专业务。会上,上海市教育工会副主席吉启华宣读了市教育工会关于同意成立六个教师心理服务点的意见,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巡视员、上海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李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汪歙萍为新成立的六个心理健康服务点授牌。坚守初心:专家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当天的会议上,与会领导、专家围绕新时代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进行了深入研讨,对上海市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心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五点殷切希望:一是坚守初心,始终以关爱教师、服务教师为使命,一方面为教师心理守好“底线”,为存在心理困扰的教师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的宣传普及活动,不断抬高教师心理健康“底部”水平。二是注重科研,始终以科学研究、精准施策为前提,积极发挥教科院的科研优势,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基于科学研究结果转化决策咨询建议、积累典型案例,指导全市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精准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三是扩大影响,始终以做好服务、加强宣传为重点,牢固树立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口碑和品牌,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心理健康服务能够惠及更多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师工作氛围,塑造全市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四是融合发展,始终以横向贯通、发挥实效为特色,探索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与其他工会服务之间的协同创新,打通不同工会服务之间双向推荐的“绿色通道”,构建高品质、一体化工会服务平台,切实提升教师服务实效。五是辐射引领,始终以立足上海、影响全国为目标,强化作为全国首家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机构的示范功能,把上海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拓展工会服务内涵中积累的有效经验辐射到更多地区,助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发展。据悉,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市教育工会深化工会服务内涵的一项特色工作,未来将持续融入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努力为全体教师提供更加优质的心理服务,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全天候、全方位保驾护航,为上海教师队伍建设增添“心”的亮色。老师们也可以在有需要时,拨打上海市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心24小时免费心理热线63036588获取专业心理服务。您的来电将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接听,并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澎湃)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研究院的成立为智能教育的发展增添重要支撑。 吕安琪 摄中新网上海12月26日电 (陈静 戴琪)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26日成立,将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与教育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同时开展“一体两翼”科学研究。据悉,“一体”,即三维自适应学习系统,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情感维度。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新模式;“两翼”,即瞄准智能教育领域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17位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被聘为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吕安琪 摄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当日表示,研究院的成立为智能教育的发展增添重要支撑。他希望华东师大加强真实情景下的教育规律研究;针对教育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研究;拓展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群直言,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来看,教育是推广和运用的重要场景之一。上海教育行业已经受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赋能框架和内容尚待理清;技术伦理规范尚待建立;确保人工智能既高效赋能教育,又做到安全可控尚待深入研究。他认为,在此背景下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系统地开展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接受采访时介绍,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智能教育将会成为人工智能下一个发展重点,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多样化、自主化学习将得以实现。他说,研究院以问题导向、普惠受益、低风险、公共服务为原则;立足中国、上海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研究和开发产品,关注普遍问题、重大问题、长期问题、艰难问题,突出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不可代替性。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群直言,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来看,教育是推广和运用的重要场景之一。 吕安琪 摄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王晔当日表示,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的成立是加强上海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上海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结合的重要力量。他希望华东师大能够更好地开展更高水平的谋划,更广视野的集聚人才,更大力度的协同创新,为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贡献更多的上海力量、上海智慧、上海经验。当日,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内的17位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被聘为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他们将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据透露,在推进“教育+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中,研究院将重点打造“智能教育”跨学科教学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跨学科背景具备国际视野的科研队伍等。(完)
近日,202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正式公布,上海外国语大学13项课题获批立项资助,其中获批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11项上海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总数创新高。上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学校秉承着"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和"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并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并列全国第一)。立足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综合优势,上外不断汇聚中外高端研究团队,协同创新打造高校学术智库群。学校现有100余个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以全球治理和区域国别研究为核心,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应用渠道,为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制订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并涌现出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研成果。学校中东研究所、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丝路战略研究所等5家机构入选"CTTI来源智库"单位。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不断提升科研项目层次、提高科研成果质量。2019年,上外全年获国家社科项目30项,资助经费近800万元,项目数及经费较2018年均翻番,其中中华学术外译课题申报获得9项立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后期资助立项数创新高。李维屏教授"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获国家自科项目2项,资助经费318万元,较2018年增加215万元,潘煜教授主持申请的《基于多模态神经数据与行为的智能信息系统用户感知决策机制与系统优化设计方法》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项目,在该类别获得首次突破;获教育部社科项目7项;上海市级各类项目36项,市哲社规划立项数创历史新高;获横向科研项目24项,获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3项。200余份决策咨询报告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上外举行捷克语专业开设仪式,成立捷克研究中心2020年,上外围绕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牢记"国家队"的责任与使命,聚焦办学特色,推进一流建设,探索学科交叉,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研发展。这一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获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6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8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获批上海市级各类项目33项。科研成果奖项获得新突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总数和等级均创学校历史新高。学术期刊国际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与国外学术机构合作,跨文化研究中心和高级翻译学院分别推出《跨文化研究》、《翻译研究》两份国际学术期刊,为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搭建平台。学校还成立了"全球传播与地区治理研究中心",中心将积极对接国家全球战略,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传播学与其他多学科交叉协同,也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的特色领域研究。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上外将一如既往秉持创新的勇气、改革的锐气和进步的志气,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加快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贡献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向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素材来源:上外:
同样一道数学选择题手中的平板电脑给出的学习路径却各不相同有的侧重错题解析和变式练习有的是巩固量率对应相关知识有的则是重新学习相关基础知识……12月26日上午,在华东师大科学会堂阶梯教室,来自三四五六年级的40名小学生,正在上一堂全学段打通的个性化浸入式智能学习数学课。▲ 全学段打通的个性化浸入式智能学习数学课他们每人一台小小的平板电脑,内里大有玄机。由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研发的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正在运行。▲ 由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研发的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正在运行通过采集学生作答、反应时间、排除行为、犹豫行为、求助行为等学习行为数据,系统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学习测量模型,实现对学生认知状态的智能诊断,给每位学生定制出个性、高效的学习路径规划和资源推荐,以及适当的情感激励。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减负增效,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元认知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的成立大会这样一堂智能学习课,出现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的成立大会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群,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王平,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晔,华东师大校领导梅兵、钱旭红、王宏舟、孙真荣、李志斌等,以及智能教育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长三角十多所高校教育学院院长、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代表等出席大会,共同见证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的成立。▲ 大会现场据悉,华东师大把智能教育确定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战略后,组建了由八个学院教师参加的专门队伍,组织召开了上百次研讨会,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十多次线上交流,组织编写了24册的《人工智能与教育》丛书,形成了“自适应学习系统”初步方案,2020年9月举办了全国首个智能教育博士班(已列入教育部正式招生学科),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国内外头部AI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了技术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并将合力推进“教育+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华东师大推动智能教育发展战略17位国内外专家受聘为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作为地处上海,以教师教育、教育研究为优势和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挥办学特色优势,推动科学前沿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一直是华东师大的初心和使命。”▲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将借助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以及数学等文理基础学科和艺术学科的综合优势,广泛凝聚社会力量,自我加压,带着教育的初心站在技术的前沿,倾力打造智能教育基础研究与应用高地,为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内的17位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被聘为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他们将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为委员们颁发聘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大教授褚君浩,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中心主任靳诺,美国教育院士、普渡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张华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副理事长郭毅可作为委员代表,深刻阐述了对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认为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时,并对研究院的长远发展提出殷切期望。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王晔在讲话中表示,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的成立是加强上海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上海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结合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加强上海人工智能人才队伍的重要支撑力量。▲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王晔他希望华东师大能够更好地开展更高水平的谋划,更广视野的集聚人才,更大力度的协同创新,为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贡献更多的上海力量、上海智慧、上海经验。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讲话中说道,“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主题、新方向、新目标、新任务,构建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更加需要教育科技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引领支撑。”▲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他表示,研究院的成立为智能教育的发展再添重要支撑力量,希望华东师大能够以此为契机,扎根教育实践,加强真实情景下的教育规律研究;针对教育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研究;明确教育需求,拓展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表示,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来看,教育是推广和运用的重要场景之一。▲ 上海市副市长陈群作为我国教育发展先行地区,上海教育行业已经受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但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对教育的赋能框架和内容尚待理清,人工智能的技术伦理规范尚待建立,确保人工智能既高效赋能教育,又做到安全可控尚待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系统地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认为,华东师大建设智能教育研究院具有明显的优势,希望华东师大充分发挥相关学科齐全、教育特色鲜明的优势,整合多学科力量,系统开展智能教育研究,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通道,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尽快从探索转化为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推动中国和上海教育在更高层次上的变革,为更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做出贡献。构建国家教育人工智能高地推进“教育+人工智能”深入研究“人类教育经历了‘少数人的精英教育阶段’和‘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智能教育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发展重点,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多样化、自主化学习得以实现,人类即将迎来第三次教育大变革。”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介绍道,聚焦国家和上海市智能教育重大战略需求,华东师大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集成创新,把智能教育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第一战略,通过工程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致力于打造上海和国家智能教育高地。▲ 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研究院的建院使命是“引领学习变革,智创教育未来”,秉持的理念是“从‘人工智能+教育’到‘教育+人工智能’”。过去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可以概括为“人工智能+教育”,这是技术层面的结合,是以人工智能为工具强化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效率。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将表现为“教育+人工智能”,以教育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动力,促进教育形态和育人模式的根本变革。“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就像一匹烈马,无方向地狂奔,如何让它服务于人类的利益,尤其是在教育上,能够控制住发展的主动权?为此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的原则。”袁振国说,研究院以问题导向、普惠受益、低风险、公共服务为原则。立足中国、上海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研究和开发产品,关注普遍问题、重大问题、长期问题、艰难问题,突出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不可代替性。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位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秉持审慎的伦理态度,安全第一、效益第二,保护使用者的隐私,避免画像定势、推送依赖和茧房效应等风险。通过高科技促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治理水平。其目标是减负、高效、快乐。建设愿景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显著提高教育公平;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教育创新,实现个性化、自主化学习;以大数据促进评价改革,实现人的知识、能力、情感一体化发展;实现学习无边界,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助建学习型社会。研究院成立后,将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教育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同时开展“一体两翼”科学研究。“一体”,即三维自适应学习系统,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情感维度。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新模式,推动教育的全面升级与根本性变革,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本文开头提到的智能学习课使用的便是自适应学习系统1.0版本,主要聚焦知识的学习。今后研究院将在二维能力的提升,三维价值情感的转化上发力,不断更新迭代。“两翼”,即瞄准智能教育领域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主攻“人工智能认知理论研究”和“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研究(聚焦教育场景)”,应用研究聚焦“无形教学机器人”和“无形情感机器人”。目前已经开展研发的有:“教学设计机器人”“快乐机器人”“写作辅导机器人”和“语言伴学机器人”。教学设计机器人针对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养,充分利用空中课堂的视频资源进行数字化分析和处理,为千万教师提供教学设计能力诊断和智能培训,大幅度提高教师水平。快乐机器人针对中小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心理与情绪问题,以认知和心理理论为指导,结合AI技术,构建可计算的情感认知模型,对学习者的情感认知进行分析,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提升学习者的幸福指数。写作辅导机器人针对写作能力提高难的教育实际,摹拟优秀写作教学模式,分层分类提供写作一对一智能指导。语言伴学机器人针对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语言发展期,结合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知识,为中国儿童语言早期发展提供智能服务。此外,在推进“教育+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过程中,研究院将重点打造一支“智能教育”跨学科教学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跨学科背景具备国际视野的科研队伍、高效执行的工程队伍、保障有力的支撑队伍。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 文|戴琪 图|吕安琪 编辑|吴潇岚
上海教育博览会“区域教育大直播”正在持续进行。9月26日的主题是上海静安教育访谈,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宇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上海教育电视台主持人徐丽遐齐聚直播间,围绕“让每一棵树自由成长——指向个性化教育的区域探索”的主题,深度探讨了静安区在个性化教育方面的探索与成果。静安是率先把个性化教育从“经验型”转化为“经验+科学实证型”的区域,在静安,个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样的理念在个性化教育指导中心里得到了彻底的认同和有效的执行。静安的育才初级中学有个秘笈,那就是全校教师都擅长以“脑科学”为导向组织课堂教学。“白开水+坚果”时间、35分钟大课间、幸福力课程......育才学子在校的一日活动设计,都充满着脑科学的元素。学校还在实践“脑科学”理念的基础上,总结出“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安庆路幼儿园正在实施一项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改革,别小看这些孩子,他们已经学会观察自己、了解自己,并试着照顾好自己了。让孩子自主贴分的小小创新,完美地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成为静安教育良好生态的写照。陈宇卿用三个字形容静安教育:生态化。好的教育环境里,受教育者是一棵自由生长的树,施教者也是一棵自由生长的树,只有这两类树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成长,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这也是静安区个性化教育的目标——从一棵树的自由成长了,到一片森林的枝繁叶茂。在静安区,个性化教育不仅是孩子与家庭的选择,更是学校的常态。通过个性化教育的两端——学生与老师的完美融合,静安教育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机互动,让教育更符合人类生命成长规律。与此同时,健康的教育生态,不仅为学生,还为老师提供了自由成长的空间,使得每一棵树都能够自由地成长。【教育大咖天天见】2020年9月27日(周日)19:00-20:00让孩子学会学习——项目化学习的徐汇实践明晚,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钱佩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所长夏雪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新闻中心首席主持人秦畅将齐聚直播间,深度探讨徐汇项目化学习这些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1月19日,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本次大会对2019-2020年学会研究课题优秀成果进行了表彰。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吴懋亮主持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研、创融合的教学案例》荣获学会研究课题(2019-2020年)优秀成果二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焦连志主持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宝云主持的《家史家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研究》分别获学会研究课题(2019-2020年)优秀成果三等奖。(通讯员:上海电力大学李文婷)
今天(9月21日),2019第三届家庭教育公益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霞棐剧院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昂立教育主办,聚焦“对话未来 持续成长”这一主题,邀请到七位国内权威的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及四位KOL分场对话,通过对七大家庭教育话题的讨论,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对家庭教育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和讨论,与家长分享前沿、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发家长的共鸣与深刻反思,助力家长构建科学、和谐的家庭教育模式,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公益论坛的发起人、昂立教育创始人林涛老师携多位高管莅临论坛现场,20余家知名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活动吸引数百位家长到场参与,数十万网友也通过全网直播第一时间观看到论坛的精彩内容。随着家长群体对教育理念认知的与时俱进,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家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当下日益焦虑的大环境下,由于家庭教育而引发的问题也影响到家庭的幸福指数。如何帮助家长群体获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构建更科学更和谐的家庭教育模式,使之成为孩子教育的坚实基础,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在三位一体教育中,家长应当扮演好智慧父母的角色本次论坛的发言嘉宾和主办方代表,昂立教育总裁林涛老师在致辞中强调:7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也成为每个家庭重要的话题之一,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每一户家庭教育经验、教育能力,甚至教育意识都不尽相同,加上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和教育改革不确定性,使得教育焦虑也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科学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成为家长的急迫需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如何各自承担自己的职责,作为中间纽带的家长,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消化各种疑难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一起研究和交流,这也是我们推动家庭教育公益论坛的初衷。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对各位家长有所触动、有所点拨、有所帮助。专家团对话:直击家庭教育痛点 分享前沿理念本届论坛特邀上海新闻广播电台《教子有方》节目监制/主持人昕明作为嘉宾主持,本场六位特邀对话嘉宾分别为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上海二期课改领军人物王厥轩、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科研处处长吴增强、徐汇区乌南幼儿园园长龚敏、上海闵行区诺德安达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顾文秀、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教育心理学中学高级教师蔡素文。六位嘉宾就“隔代教养”、“暴力教育”、“起跑线前移”、“教育缺位”、“公民同招”等家长群体最为关注的热点议题展开对话,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对教育方法进行了诠释。在特设的现场提问环节中,在场的家长向嘉宾们踊跃提问,纷纷就自身的教育困惑向嘉宾发问,嘉宾有针对性的解答,获得家长的肯定,现场掌声不断。上海市二期课改领军人物王厥轩:怎么看待学与玩的关系?现在很多家长把外在的、显性的、可以测量的东西看得很重,看重语文考多少分,数学考多少分,这是不正确的。举个例子,例如让孩子超前学识字,是弊大于利的,识字就是他认知过早地符号化,在识字过程中,把他的想象力、学习兴趣都磨没有了。所以提早学习过程,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一个人可塑性过早、提前消耗了。玩的背后其实有无穷无尽的想象,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这对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对孩子一辈子成长真的非常重要。家长应当对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对学习配置的培养——好奇心、求知欲、积极性的情感体验、想象力、毅力、自信心培养这些方面更加重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科研处处长吴增强:如何处理好隔代教育的矛盾?我觉得在隔代教育中,我们祖父辈跟我们子女会发生一些冲突,这个冲突是角色不同、心态不同,导致教育方法有差异。但是,我认为隔代教育完全可以形成合力,作为祖父辈来说,你不要角色错位,不要代替,但是,如果你的子女发生教育焦虑,你可以跟他们进行探讨,尊重子女的意见。反过来,作为子女来说,也要体谅自己的父母,自己父母年纪那么大,你对他们照料孩子要心存感激。双方在换位思考的角度,聚焦孩子未来的成长,我想共同语言会越来越多。徐汇区乌南幼儿园园长龚敏:爸爸的缺位会有什么影响?爸爸在陪伴中缺位,我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一,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的时间、精力不允许他过多陪伴自己的孩子,从某种角度来说也错失了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第二种,人在心不在,不知道怎么陪自己的孩子,就跟孩子自己一样,各玩各的。第三种可能就是因为跟妈妈之间的观念有所冲突,就退出来,所以看不到有质量的陪伴。我一直认为孩子、爸爸、妈妈这三者之间,在家庭中有一个均衡的关系,这个均衡关系确保孩子一步步成长,在这个家庭获得安全感这种健康的成长。当爸爸缺失的时候,可能在孩子的性格、性别、智力、社交方面会有所影响。上海闵行区诺德安达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顾文秀:前移学习起跑线有没有必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的语言发展快一些,有的肢体快一些,没有关系。对于要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这个时候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个孩子要去上小学了,他现在需要成长的是什么,有没有困惑?有没有需求?有没有理想?让他觉得,哇!上小学太美好了,我幼儿园阶段积攒很多对小学的期盼,我可以在小学交到很多好朋友,可以有很多发挥的余地和舞台。我个人觉得,千万不要在每个阶段去设立一个所谓的起跑线,生命成长是没有起跑线的,我们也希望每一个孩子可以做更好的自己。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教育心理学中学高级教师蔡素文:如何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长?要做到以下几点,要“看见”,多角度看到我们孩子的好,还会看到不足,你要接纳不足。要“欣赏”,你的孩子肯定有很多值得你欣赏的部分,要传达给他、告诉他,让他觉得我在爸爸妈妈心目中是很可爱的宝贝,是一个很值得被爱的孩子,我觉得这是生命积极的力量。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为什么会有“公民同招”政策?现在家长的焦虑越来越重,关注的点都集中在,“到底哪个学校好?好几分啊?”这样的问题上,其实是没有这个必要的。“中国人不是输在起跑线上,是后来跑不动”,觉得考到大学就完成任务了,完了,刚要发力的时候不发力了。正因为这样,“公民同招”提倡摇号录取,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到小学、幼儿园到底学什么。拿数学竞赛来说,本身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现在的竞赛偏低龄化,我是坚决反对的,孩子太小没必要,该玩的时候就玩。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什么叫教育规律?就是在教育中成功的大概率事件。这个年龄阶段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评,大部分学生是这样的水平,就是规律的。KOL对话:分享实践经验 共同探索教育方法与历届家庭教育公益论坛相比,本届论坛在形式上有所创新,除专家对话外,新增KOL对话环节,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探索更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随着一段关于“父母陪读被孩子惹怒”的视频播放,本届论坛进入了KOL场的对话,本场对话的四位KOL分别为公众号“灰鸽叔叔” 主理人/资深媒体人李晖、公众号“大手牵小手” 主理人/新闻晨报教育记者李星言、公众号“带上屁孩去旅行”主理人/资深媒体人孔同、点亮妈妈创始人兼CEO/陈弋桃。嘉宾主持昕明以视频主题“父母对孩子打骂是否有效”为话题,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育儿奇葩说”。在讨论环节中,台上四位KOL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各抒己见,观点激烈碰撞,引发在场家长的强烈共鸣和反思。在场家长通过举手的方式表达对KOL观点的赞同或反对之余,也与KOL和其他家长分享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感受和经验,共同探寻更合理、更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公众号“灰鸽叔叔”主理人/教育及财经评论主笔李晖:虎妈猫爸这样的角色分配合理吗?我发现很多家庭都是这样,那我就想这大概不是随机性的,大概是物竞天择的选择。我们把这件事分成四个象限,第一象限是虎妈虎爸,两个人都要争夺主导权、都很厉害,孩子很可怜的,我听妈妈的,爸爸不开心,我听爸爸的,妈妈不开心,很恐怖,你不要以为两个人都能够达到的虎相一致,有句话说说的一山难容二虎。再往下走,再一个象限叫猫妈猫爸,这个也完蛋,还有一句话,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并不是健康的家庭模式。第三个模式是虎爸猫妈,大家觉得好像是合理的?但在这个家庭中,这个家庭很容易演变成大男子主义,你说了算,你在家里煮煮饭,这种在封建社会很常见,反而到现在社会大量家庭觉得最合适的是虎妈猫爸,我发现是有道理的。公众号“大手牵小手” 主理人/新闻晨报教育记者李星言:在陪读这件事上,父母怎样分配角色?我认为夫妻两个人的观念需要基本保持一致。其中一方确实在时间精力上不能保证跟另外一半平分秋色,其实让另外一半主抓,让另外一半说了算,这样可以使家庭关系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对孩子来说也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公众号“带上屁孩去旅行”主理人/资深媒体人孔同:在培养孩子兴趣这件事情上,家长应该怎么做?我家小朋友让他学了一个月小提琴,他不喜欢,然后我们放弃了。但是同时我问了他一句话,那你到底想学什么,你对什么东西有兴趣。他告诉我说,他对画画有兴趣。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开始学画画,一直坚持到今天,不管刮风还是下雨,还是下雪,他只要听到今天去画画,他还是会兴致昂然去了,我觉得要在放弃的同时,可能要给他找一些他自己更感兴趣的东西。点亮妈妈创始人兼CEO/微课百万播放量讲师陈弋桃:在学习过程中打骂孩子真的有效吗?我认为学习其实是要交还给孩子。那天我们也在聊一个话题,一到三年级的家长最凶,因为那些题都你会,四到五年级不凶起来,因为有可能不会了。到了初中,你没办法凶了。第一,题可能你不会;第二,更重要的是,孩子开始叛逆了,不听你的了。我们一直在讲,还是把学习还给孩子,而不是说这道题怎么做,因为这个毁了他自主习惯以后,到初中这个端倪就会出来,它并不是特别棒的事情。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对提升孩子的未来力和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届论坛为家长群体搭建了一个与专家互动交流的平台,为家长群体传递、普及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愿广大家长可以对家庭教育有新的认知,成为智慧父母,以科学、系统、理智的家庭教育方法,陪伴和养育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