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教研实践范式 | 上海课改30年埃米尔

上海教研实践范式 | 上海课改30年

陆伯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副主任如何建设体现课改要求的国家课程?如何使国家课程转化为教师理解与实施的课程,进而转化成学生经历与获得的课程?这是一个教育难题,也是教研系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30年来,“上海教研”持续审视教研职能,聚焦教研价值、教研内容、教研方法、教研机制,不断探索保障课程转化的教研机理,逐步构建了上海教研实践范式。一、上海教研实践范式的结构特征上海教研实践范式,是在价值取向指引下,以内容范畴为载体,以实证方法为手段,以运行机制为保障的常态化运作模型。实践范式通过文本编制和现场指导,发挥连通作用,有效服务课程改革,充分支持学校、教师、学生发展。▲ 上海教研实践范式再塑“上海教研”的价值取向:拓宽课程视域,强调证据意识,树立团队观念。创新“跨界联动”的运行机制:建立结构形态多样的合作共同体,创建项目运作方式,完善教研员发展评估制度。拓宽“课程视域”的内容范畴:通过文本与实践的持续互动,构建强化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关联的教研内容范畴。形成“基于规准”的实证方法:研发以标准引领、路径明晰、证据支持、信息技术融入为特征的系列教研工具,提升教研质量。上海教研实践范式诠释了对教研内涵的认识,提升了教研的理论高度,揭示了“团队智慧,经验分享”的教研机理,充分支持教师专业成长,体现出引领性、操作性和公认性。二、上海教研实践范式的推展应用以上海教研实践范式为引领,点面结合,以事引思,以思促研,以研促思,以思引事,持续优化完善各类教研活动,形成课程教学调研、课例研修与主题教研活动等教研模式,实现上海教研实践范式的推展与应用。▲ 上海教研实践范式的推展过程以课程教学调研模式促进调研发现:对资料分析、方法设计、证据收集、数据处理、结果形成等,进行细致周密的安排,建立“调研准备、现场观察、数据分析、结果反馈”的规范流程。基于“规准”的课程教学调研体现了方法创新,促进了基于证据的教学反馈与反思改进,提升了教研品质,提高了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调研模式以课例研修模式优化日常教研:改进日常教研活动设计,明确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环节实施要求。课例研修模式促进教师主动参与,增加教师思考深度,增进教师互助合作。▲ 课例研修模式以主题教研活动模式提升教研品质:确立活动的基本流程和环节,并对每一个环节的要素和规格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主题教研活动体现主题的针对性、活动的持续性、参与的深入性、信息化支持等特征,促进学校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发展。▲ 主题教研活动模式三、未来发展方向“上海教研”立足本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未来已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让信息化成为上海教研实践范式新的要素,促进“上海教研”在传承中持续创新与发展。让文化内涵成为“上海教研”的生态追求,实现“教研支持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促进教研品质提升”的愿景与目标!

一唱一和

不废学习,不辍思考,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发布在线学习九问九答

3月2日起,由上海中小学1000多名骨干教师录制的视频课将和140多万中小学生见面了。作为学生,怎样进行在线学习?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提供了关于在线学习的思考与建议,帮助百万中小学生从宅家“心慌慌”中找回状态,有效“在线”。教研员特别提醒,在线学习有其自身规律,同学们的自主、自觉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线学习也不能完全替代在校学习。疫情形势下,希望同学们不废学习,不辍思考,砥砺自强,学习强国!学生版九问九答如下。问题一:我只要做一名“忠实的观众”,就可以了吗?答:本次在线教学,绝大部分的同学都会通过电视收看课堂教学视频,所以要记住课表上的上课时间,尽量提早一点坐到电视机前。从这个角度来讲,同学们确实要做一名“忠实的观众”,但你又不是一名普通的电视观众,不能像看电视节目一样被动接受,而是要全神贯注,跟着视频课的节奏进行思考,充分融入课堂。当然,在线学习毕竟不同于在教室里听课,要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问题二:我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答:首先,建议同学们根据全市统一发布的课表做一张属于自己的课表或者一日生活作息表(下图是一名五年级小学生自己制作的课表),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让“宅家”学习也能井井有条。本文图片均由“上海教研”微信公众号提供其次,网课学习的“硬件”要准备好。建议同学们在电视机前合适的距离放一张书桌(双眼与电视屏幕中央的距离是屏幕对角线长度的4-5倍为宜),端正坐姿(“一拳一尺一寸”的正确姿势),准备听课,千万不要做“沙发土豆”。备齐教材、文具、课堂笔记本、学习材料等,以免中途拿取影响听课。第三,做好预习。视频课的内容基本上是本学期的新课,预习十分必要。通过预先浏览教材或老师提供的预习资料,在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在笔记本上摘录课本标题或者内容要点,记录自己提出的问题,听课时重点关注老师对这些问题的讲解,这样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三:我如何更好地听课?答:在教室里上课,老师就在你的身边,在线学习毕竟是对着电视或电脑屏幕,多少会和老师有一定的距离感,因此同学们更要集中注意力,尽可能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比如,看屏幕、听讲课,翻课本、看课本,记笔记、注疑问,理思路、答问题……体现眼耳手脑“互动”。如果能通过这个阶段的在线学习,形成眼看、耳听、手记、脑想的协同学习能力,那么这对你终身学习都将有益。此外,要确保听课的完整性。在学习过程中不随意走动,不吃零食。老师讲课时要先集中精力听,认真看老师的板书和课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布置的课堂练习等,先理思路,再跟后续老师的讲解对思路,课后完善在笔记上,不要只顾低头做练习而忘了听老师后面的讲课。问题四:我应该怎样记笔记?答:听课时记笔记是一个好习惯。记笔记既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又不能遗漏重点。学会记关键词很重要,因为课堂时间紧,一般很难记下完整的句子,但只要有若干关键词,课后就能迅速回忆起主要的内容。老师PPT的标题往往是提纲挈领的关键词句,建议记录下来。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问题一般是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也建议做好记录。对有些不理解的内容,更要记录下来,或者在课本上做好记号。课后整理笔记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回顾、梳理老师的讲课内容,消化吸收,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还可以把课前预习记录的问题和课堂笔记对比,检验学习成效。当然,确实没来得及记下的重要内容也不要担心,视频课都可以回看,在回看过程中可以查缺补漏,完善笔记。问题五:我怎么和老师进行在线交流?答:小学低年段原则上不做互动,其他年级部分学科根据情况可以在学校选定的平台上与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交流。老师的在线指导建议围绕视频课的内容展开,同学们可以继续聆听老师对视频课要点的辅导,或者阅读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也可以向老师及时请教刚才视频课上没有听懂的内容。如果老师留时间让同学们自我消化,你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个时间,梳理笔记,及时回顾视频课内容,或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问题六:视频课如果有作业,要怎么做?答: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有助于同学们理解学习内容,巩固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们在录制视频课时充分考虑到居家学习的特点,除了一些必要的基础巩固型作业和提高拓展型作业,还依据学科特征布置了适量的体现实践性、跨学科、长周期等综合类作业以及体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作业,以此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项目研究能力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等。居家学习,同学们有更宽裕的自主时间,基础巩固型作业要及时、认真完成;提高拓展型作业要积极思考,钻研多种解法;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完成长周期作业;利用各种资源,通过观察、实验等完成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在线学习的作业提交和批改形式也是多样的,除了按照班级任课教师要求递交作业,批改、订正外,同学们可以通过比对教师提供的解答过程和答案自己发现做错的题目,并对做错的题目思考后加以订正,也可以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跟同伴们一起讨论解题过程,发现问题、分享经验,提高作业成效。问题七:我如何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答:考虑到同学们长时间对着电视屏幕上课,眼睛需要充足的休息,所以课间有20分钟的休息时间。建议同学们眺望远方,放松眼睛,或者闭目养神,听听音乐,缓解疲劳。最好站起来走动走动,做做室内操,放松身心,为下节课做好准备。课间休息做眼保健操前,尤其要增强防疫消毒的意识,保证手部清洁。问题八:居家如何上好体育课?答:疫情期间,不能出门,没有操场,没有器材,怎么上体育课呢?体育老师把教材单元重新组合,整体设计,聚焦“居家运动”,设计以体能练习为主的教学内容。如,小学阶段设计了韵律、武术、攀爬、跳跃、球类等十几个单元,同时每节课均设计了趣味性的体能练习,还充分考虑到“因地制宜”,引导同学们尽量利用家庭有限的空间(客厅、卧室、过道等)和各种生活器具(凳子、椅子、床、墙、地毯等),开展多种类型的练习、活动、游戏、比赛和亲子互动等。比如家中没有哑铃,用矿泉水瓶代替,没有弹力带用毛巾替代等。同时,结合劳动教育,体育老师也会指导同学们动手自制简易的体育器材,比如纸球、纸飞机等,开展比较有效的体育健身练习。说不定在线学习结束后,同学们都成了居家健身小达人!问题九:宅在家里,我怎么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答: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就是为“抗疫”做贡献。不过我们要做到“人宅心不宅”,善于通过电话或者利用学校推荐的一些应用平台保持与同学、老师、朋友的联系,沟通、交流思想体会,分享学习经验,解决疑难困惑。疫情一定程度阻断了家庭与外界的频繁接触与联系,但也恰好给居家亲子关系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家长相处,建议多和家长交流,还可以和家长共同阅读、共同开展居家锻炼。(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君有忧色

上海数学教学赢得世界关注,交流互通是不变的教育趋势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传统教育以全盘引进西方教育理念为荣,但近年来,中国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走出国门,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异军突起。2015年,BBC在中国选拔5名教师去往英国的博航特中学教书,以体验中国的教育模式能否让英国学校借鉴,引发了很长一段时间里中英甚至全世界对于中式教育的关注和思考[1];英国课堂大规模引进上海数学教育的消息也屡见报端。中国老师因何契机去往英国?英国又为何如此大规模地引进上海数学教学?教学秘密究竟是什么?01 上海数学教学的秘密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率获佳绩2012年,上海共抽取了155所学校的6374名学生参加PISA测试和问卷调查。他们所代表的是全市各类中学近10万名的15岁在校学生,主要集中在初中三年级(占比39.6%)和高中一年级(占比54.2%)。图源:PISA注: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国际教育成效评估研究项目,评估了15岁的学生获得关键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全面参与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不同于SAT等标化考试,PISA旨在通过测试成绩和调查问卷,在侧面上呈现出当下的发展状况。PISA还能够为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国际经验,德国和巴西等国家就针对学生在PISA中的表现作出了教育系统上的改革。每三年组织一次测试,分为三个部分:数学、阅读和科学。自2000年以来,PISA每三年组织一次,参与者是超过90个国家和经济体的3,000,000名学生。PISA参与范围 图源:PISA在测试中,上海获得了包括数学在内的三项单项第一,加上2009年,上海在连续两届的PISA测试中夺冠。图源:PISA不少人认为,上海PISA数学成绩高的原因在于其应试能力,且不论PISA测试题目和涉及到的问卷调查,单就PISA数学测试评估的目的来看,应试能力就远远不能使上海学生的成绩达到第一。PISA并不是简单地测试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而是由经合组织特定的“数学素养”。经合组织对“数学素养”的界定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进行数学表述、数学运用和数学解释的能力,包括数学推理以及使用数学概念、步骤、事实和工具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现象。它帮助个体认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做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以成为具有建设性、参与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公民。[2]由此,上海在PISA数学测试评估中的成绩有着很大的说服力。上海数学教学的秘密PISA测试结果公布后,来自南非、美国、英国等地的诸多学者来到上海,试图发现上海数学教学的秘密。美国知名学者托马斯·弗里德就是其中之一。图源:nytimes在参观了上海的一所学校后,托马斯发现的秘密是:No Secret.当坐在这里的班级并与校长和老师见面时,您会发现他们不懈地专注于所有的基础知识,这很难在整个学校系统中始终如一地实现。——托马斯·弗里德在他看来,上海数学领先的秘密显然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在更多的学校中执行这个基本原则,这是对教师培训的坚定承诺、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深入参与、以及奖励教育和尊重老师的文化。[3]此外,PISA测试报告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上海世界第一的原因。图源:PISA上海的学生在需要理解、形成或代表新知识的问题上表现最强,学生掌握了解决静态分析问题所需的技能。在上课时间上,上海学校的授课时间与其他地区相当,数学课平均每周为4.5小时,但与此同时,课业负担主要集中在课后作业部分,上海15岁学生每周平均作业时间为13.8小时,同样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第一。[4]连续两次获得第一,背后的原因除了表层能够看到的既定事实,还有哪些值得深入探究的内容?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上海市教研室发表过一篇名为《自信·自省·自觉——PISA2012数学测试与上海数学教育特点》的期刊,讲述了上海数学教学的秘密。[5]连贯一致的创新思路图源:medium教育创新是公认的上海优势。“20年来,如果说上海数学教学实践有条一以贯之的主线,那就是从1998年开始,延续至今的二期课改。”[6]——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当今时代,创新是任何领域都迫切需要的品质,教育更是如此。作为教育改革先行者的上海,在数学教育改革的长期积淀中不断创新,率先把真正发展孩子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迫切命题,在创新中,数学教学不断发展,从而由量变发展为质变。海派文化的数学课堂图源:multiCLASS上海的数学教育,海纳百川却又精耕细作,既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多角度理解,又强调数学问题解决的有层次推进。其中,“概念+过程”的变式教学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特色的概念性变式教学,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过程性变式,并将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如此适用性的变式教学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很多关注和深入研究,十分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而易于应用和迁移,从而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强而有力的教研与教师队伍图源:NAEYC在经合组织编制的《教育系统中的成功者和变革者》和《建设高质量的教师专业——来自世界的经验》中,多次用专栏的方式提及上海的教师专业发展经验。在教研活动中,同学科教师通常会结成学习共同体,共同研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分析探讨教师个人或者集体面对的教学难题、讨论学生面对的问题和难题,统一教学进度,分享同学科教育教学经验。此外,交流过程中感悟到的“隐性知识和技能”也能够促进教学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近年来,上海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已经不再停留在一般的统一进度、讨论难点和集体备课上,而是不断确定主题,开始向专题研究发展,如2013年的“数学交流与表达”、2014年的“数学课堂对话”、2015年的“深化学科育人实践”等等。02 上海数学教学走向世界上海-英国的数学差异自2000年起,英国便开始参加PISA测试。2012年,英国的成绩仅达到494的全球平均分,优秀率为11.8%。而与此同时,上海的数学教育却名列第一,分数远超第二名,优秀率达55.4%。测试结果表明:同等年纪的英国学生,其数学水平落后上海学生3年。[4]事实上,英国高等教育中的数学教学实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目共睹。但就英国教育政策研究所与UCL教育研究所(IOE)合作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在所有发达国家中,英格兰的高水平与低水平之间差距最大。[7]为何产生如此大的差距?曾于1997年-2008年担任伊顿公学教务长的Oliver Kramer也在观看《中国教师来了》后表示:如果这5位老师来得是伊顿公学,那他们肯定都会很开心,因为这里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强,不会让中国老师失望。[8]图源:BBC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Hugo De Burgh在《卫报》采访中说,英国公立学校太松懈,长期以来过于强调个体独立性,不严格,学生动力不足,期望值也很低。此外,英国素来便有“can’t do math”的风气,据报告,英格兰几乎一半的成年人只有小学生的数学技能。[9]根据2014年的一项调查,由于基础数学普遍薄弱,英国经济一年可以损失200亿英镑。图源:nationalnumeracy.org中英数学教学的差异在哪里?上师大中英数学交流项目协调人黄兴丰这样评价:“英国老师会认为学不好数学,像学不会唱歌一样,是天赋使然。而中国老师则认为如果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进步。”注: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是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的重点项目,指的是英格兰和上海数学教师的互派教学交流。上海师范大学是“中英数学教师交换项目”的具体实施机构。PISA的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上海,学生不仅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成功,而且还愿意为做到这一点做好准备。[4]此外,不同于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分科教学,英国小学实施全科教学,教师包揽所有学科,即便到了中学阶段开始分科教学,教师们也要横跨不同的年级。图源:prospect上海数学教育走进英国课堂为提升教育质量,在2012年PISA测试不久后,英国教育大臣也走进了上海教育一线进行实地考察,并开始对上海教育教学展开研究。英国卓越数学教学中心(NCETM)提炼上海“Teaching for mastery(掌握教学)”的特点,形成了含有五个核心要素的模型,用于指导教学。[10]教师对所有学生都抱有达到高标准的期望。绝大多数学生都以相同的实践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通过更深入的知识和个人努力或外界干预来实现差异化。有条理的课程设计,为教学奠定了基础,精心设计用来支持教学的课程和资源培养了学生对于概念和实践的认知。实践和巩固起着核心作用,精心设计的变体例题让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精确的提问来测试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定期找到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以便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2014年,首批70名英国教师在上海师大及其30所基地学校进行了为期2周的工作实践与交流活动,开始了互派数学教师交流互访。[11]2016年,英国教育部投入4100万英镑,在全英国8000所小学里推行“上海数学教学法”。同年7月,英格兰50%的小学都开始引用上海数学教学法。在英国的一些地区和学校中,也已经开展了上海的教研组活动。[11]图源:The Guardian此外,为了科学客观地评测交流效果,英国政府还特别委托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对“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进行了第三方跟踪评估。从2014年至2019年底,超过2万名英国教师获得间接培训。[11]据称,到2023年,上海的数学教学方法将辐射到英格兰1.1万所学校,其中包括9300所小学和1700所中学。[12]通过长达几年教师间的互相交流,英国数学教师们已经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他们的专业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交流不仅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变化,学生的成绩也在缓慢进步。英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安德鲁·麦卡利表示,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给学生及学校带来了真正的改变,部分学校七岁学生的数学水平已接近期望值,真正提升了学生数学水平的潜力。[13]03 教育融合的趋势与未来不止上海,英国在引进上海数学教学的同时,也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学习,寻求基础教育提升之道,其中就包括新加坡、芬兰这样具有独特教育理念的国家。引进不是全盘吸收,每个地区的教育特色也都各有差异。以上海的数学教学为例,在PISA2012年的报告中,上海尽管在数学成绩上呈现了高于第二名的高分,但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上,上海数学也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同样地,英国基础数学教学薄弱,却在个性化培养上更具特色。无论是引进上海还是新加坡数学教育,英国都不是全盘吸收,而是深入调研,以特色且可能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准。英国对于上海数学教育是如此,国际学校引进国外优质课程也是如此。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向,适当接纳、相互融合,才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参考文献:[1] 我的英国支教经历(南外新鲜事)[2] 从PISA2012看上海数学教学改革空间(环球教育时讯)[3]friedman-the-shanghai-secret(nytimes)[4]PISA 2012 Results in Focus(PISA)[5]自信·自省·自觉——PISA2012数学测试与上海数学教育特点(期刊《教育研究》)《要闻》(《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9日,[6]赢得世界关注!上海数学教育秘诀在哪?(中国教育新闻网)[7]English Ecation: World Class in Primary?(epi.org.uk)[8]专访伊顿公学前教务长(《钱江晚报》)[9]almost-50-cent-alts-can-t-do-basic-maths-means-half(independent.co.uk)[10]Longitudinal evaluation of the Mathematics Teacher Exchange: China-England - Final Report(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11]《英国借鉴的上海数学教育智慧》(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11期)[12]2023年上海数学教学方法将辐射英国1.1万所学校(《解放网》)[13]上海赴外文化交流中心组织英国教师来沪交流(上海赴外文化交流中心)

王艮

教研学习博采众长 借鉴经验提升自我

2020年12月3日,上海市中职英语中心组与我校英语教研组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我校对此次教研活动高度重视,精心准备,校长亲自部署,教学分管副校长张喆专门召开会务接待准备会,曹职的商贸会展专业部、旅游服务专业部、后勤保障等多位老师发扬了“团结协作,敢为人先”的龙舟精神,以诚挚的真心、专业的态度做会务准备,展示曹杨职校的会展专业、中烹专业和英语专业教学特色,大家齐心协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各界一致好评。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党总支副书记陈蔚为活动致欢迎辞,热烈欢迎上海市中职英语中心组各位专家老师莅临指导。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陆勤超博士《中职英语网上课程开发》的主题报告,从课程开发数据、开发面临的问题、开发特点、开发流程、开发制度、开发具体要求等方面给我校英语组老师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为我校的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上海市双名工程谢永业名师基地学员,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范丽迪老师的报告围绕《情景互动教学,激发学习动机》展开,从启发引导,想象互动;创设情境,发现学习;具身学习,动觉参与几个方面为大家阐述了情景化互动语法教学的教学策略。上海市教委谢永业名师工作室学员代表,现代职业技术学校鲍英老师《基于“语义场”的词汇教学设计——主体化和深加工》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向大家介绍了她开展词汇教学设计的教学智慧。上海市中职英语中心组全体成员和来自全市各中职校的专家们,会后来到我校中烹实训室参加职业体验活动,深入了解我校市品牌专业中烹专业的实训流程和发展前景,主讲教师和优秀学生小助手的精彩演绎呈现了我校中烹专业的特色,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活动圆满结束,与会教师合影。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来源: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网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幸平

上海中小学5000余节视频课是这样“炼”成的|推荐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上海自3月2日起正式开启全市中小学在线教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上海教研室”)承担了重要任务。2月初就完成了《上海市各学科在线教学资源建设方案》的制定,确立“一个平台、多种终端、多个渠道”“统一课表、自主选择、双师教学”“视频授课、先录后播、适时互动”等基本原则。中小学41个学段学科按照统一要求,迅速组建了由1280多名教师组成的中心组、教研指导团队和授课教师团队,开启了本学期总计5000余节视频课的建设工作。争分夺秒,确保在线教学“不掉线”22点10分。“孟老师,您好!上海教研室正在部署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想邀请您参与视频课建设,指导授课教师备课、录课。”“没问题,这是应该做的!” “为抗击疫情尽一份绵薄之力,义不容辞!”“我愿意亲自参与授课!”……22点38分。“上海市思想政治学科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中心组”微信群建立。23点05分。高中三个年级教学团队组建完毕,三个年级4个“上海市思想政治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备课组”组建完成,微信备课群建立。夜深人静。微信群开始了热火朝天的讨论……这是2020年2月4日的一个夜晚,原本教师们应该还在享受春节假期,却注定要从今夜开始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不仅仅是高中思政学科,中小学各个学科的市教研员都在争分夺秒地召集“精兵强将”,组建队伍。市中学地理教研员殷育楠腰疾复发,无法下地行走,但他躺在床上忍着疼痛完成了地理学科三个团队的组建工作。市初中数学教研员刘达说,团队不只是人的叠加,而是汇聚智慧和力量,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的“命运共同体”。2月7日,所有教师和教研员第一时间集结完毕,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特级、正高级等优秀骨干教师。高中物理学科的熊雪梅老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女儿只有八个月大,爱人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从除夕夜开始就一直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但她接到任务后没有一丝的推脱。市高中语文教研员范飚说,起初组建团队时他准备的备选名单成为了多余。2月9日,上海教研室开展视频课设计与制作培训。2月16日,分年级教学进度表定稿。2月22日,完成分年级排课表和第一周分年级播课表。与此同时,2月16日,PDF电子教材制作完毕;2月18日,纸质教材全部到校;2月21日,电子教材实现下载……在线教学的各项保障全部到位。2月29日,通过“上海教研”微信公众号发布在线教学指导建议,几小时后阅读量就破10万加。为加强对在线教学的研究,上海教研室主办的《上海课程教学研究》学术期刊特设“在线教学”专栏;“上海教研”微信公众号开设“战‘疫’课堂”等栏目,综合教研员满晓晗等老师对视频课建设工作开展持续报道。使命如山,责任如山。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上海教研人迎难而上,勇挑重担,与时间展开赛跑。勇毅前行,为学生撑起没有“疫霾”的蓝天一节视频课的时长为20-30分钟,但背后却不知要付出多少个30分钟。从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研员席恒绘制的视频课录制要点示意图和审核流程图中可以看到,一节课从备课到播出,每个环节背后都是团队不舍昼夜的付出。当时疫情十分严峻,但每周380节课的设计和录制工作摆在教研员的面前,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已成为常态。00:28任务最繁重的小学语文学科每周要录制36节课。市小学语文教研员薛峰每天迎着朝霞出门,早早地到达录制现场,反复审核教案和课件。晚上则继续组织视频讨论会,努力保证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零差错”。初中英语学科的拍摄点在郊区,市教研员赵尚华常常是开车接送拍课教师,以减少他们往返路上受感染的风险。初中科学面临两套教材整合和探究学习任务的落实之难,但正如市教研员许萍所说,老师们集“编导演拍剪”于一身,练就了全能本领。市中学历史教研员於以传指导教师要把镜头当学生,要享受视频课录制过程中“自圆其说、明知故问、有问必答、抽丝剥茧、刨根问底”的快乐。在市中小学美术教研员徐敏看来,艰苦的付出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回报,家长反馈孩子们对美术视频课充满了极大兴趣,孩子宁愿不吃晚饭也要先完成作品。为了让屏幕前的学生们既能观察到整体实验过程,又能清晰地看到实验读数,物理老师们摸索着学会了双机位拍摄、画中画和慢放等特效模式。市中学物理教研员汤清修笑称,视频课让老师们变身为了“技术达人”。受疫情影响,视频课拍摄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困难在教研员们面前都变成了“纸老虎”。市教研员带领他们的团队日夜奋战在视频课建设第一线,以专业智慧和师者大爱,为学生的居家学习撑起了一片没有“疫霾”的蓝天。潜心研究,为提升视频课质效“保驾护航”本次录制的都是春季学期的新内容,确保视频课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上海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强调,视频课设计要围绕“理解学习内容”和“促进自主学习”这两个基本目标,通过问题组织、片段设计、讲练结合等体现视频课的结构化特点,努力提高在线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徐主任组织召开学科视频课设计与制作的专题会议,提炼了从单元视角整体设计学科教学进度表、从PPT看视频课的结构、若干片段连贯组成一节课、听练想动结合、情景问题组织、控制语速、聚焦内容、多媒体应用、适度作业等经验。市教研员带领学科团队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并结合在线教学特点,开展了视频课的设计和录制工作。为确保视频课拍摄质量,市高中英语学科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云”试讲,市教研员汤青说,“云”试讲后,团队会对试讲课审核、完善、优化,确保视频课的顺利录制。市初中语文教研员曹刚提醒教师要把长句改成口语化的短句,把复句变成单句,力求让学生听得清晰,从而准确理解,还要关注问题链的设计。市中学艺术教研员钱熹瑗介绍,本次视频课优选可以操作的项目或作品类型,增加设计和欣赏类内容,解决取材、讲授与示范等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迁移思维与表现表达。信息科技是一门强调实践、体验和操作的学科,但“隔空”的视频课,教师无法看到学生的操作情况,市教研员张汶带领团队设置了虚拟人物“小智”和“小能”,用机器语音生成他们的台词,用他们模拟学生的思维,提升了教学的互动性。据市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员章敏介绍,他们借助教材中的四个学习小伙伴提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一种角色代入。特殊时期的居家学习,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首先面临没有室外场地的困难,市教研员王立新、李芳芳、徐燕萍和中心组专家一起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通过单元整体设计,聚焦“居家运动”,强调因地制宜。老师们开动脑筋,用废弃的鞋盒制作跳跃的台阶,用矿泉水瓶替代哑铃……中小学劳技学科则充分发挥居家学习的优势。市教研员管文川和团队在疫情之“危”中看到了全面发展之“机”。他们迅速调整课程内容比重,充分开展烹饪课等实践操作指导,孩子们跟着视频课中老师的教学,在家动手制作,既树立了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又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幸福和收获。在线教学,研究先行。视频课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上海教研室几乎每周五都要召开工作例会,分享经验,总结反思。正如徐淀芳主任所说,教研工作要在研究中生智,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要着眼未来的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态、单元视域下的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变革、技术应用、资源建设等各方面的研究。所有的研究和实践,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呈现一节节高质量的视频课。5000余节视频课建设,充分体现了上海教师的敬业、勇气和智慧,见证了上海教研人的速度、效率和力量。

齐风

基于真实问题做精准教研

教研,这一中国特色的教育研究活动,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以下简称“市教研室”)及时转变教研方式,通过“做实学科教研、做强综合教研、做大项目研究、做响品牌活动”等,实现教研方式的转型,有力促进教研工作的发展。在参与幼儿园教研活动、进行现场指导和文本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反思,如何在教研主题的引导下,开展系列化、深层次、持续性的深度教研,进一步提高教研的品质,提升教研的有效性,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找准问题,确定教研主题教研活动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通过收集问题、确定主要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再提炼教研主题、规划主题序列、设计活动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同时,随着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入,旧的问题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相继产生。因此,找准教研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保持教研生命力的基本前提。教研员陈老师在区里带领中心组的教师们开展角色游戏的实践研究,从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围绕“游戏中幼儿行为的观察、识别、回应”设立了三个阶段的主题,每一阶段的主题再细分为每次教研活动的小主题。比如,围绕“游戏中的观察”设定了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序列:明确角色游戏观察的价值;了解观察的内涵和视角;角色游戏观察的对象和内容;角色游戏记录的要素及其内涵;角色游戏的观察方法及其内涵;运用适宜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角色游戏观察与记录的实践活动;梳理游戏观察与记录的原则方法。明确主题序列,为聚焦主题开展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随着主题教研的推进,教师们对基于问题、形成主题、系统规划、整体设计的意识日益加强,在实践中积极尝试。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确定主要问题。在广泛收集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将问题归类。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结合问题的共性程度、本区域或幼儿园的研究重点、已有研究基础,综合考虑问题的迫切性、可行性和价值,将问题分为主要问题、次要问题、一般问题和无关问题,确定需要先解决的主要问题。其次,提炼教研主题。对主要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将其提炼成教研主题。再其次,明确教研目标和内容。根据教师当前专业发展水平,思考他们“要什么”,以此确定教研活动的目标,进而围绕目标的达成,将主题细化成若干个问题链,成为每次教研活动的子主题。巧用教研工具,提高证据意识为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在设计教研活动方案时,我们既要重视主题设定,还要考虑教研工具的设计和教研素材的准备。可以围绕主题进行表单设计,将经验的“碎片”集聚为观察反思的视角,引导参与者从基于感觉和经验分析,转向基于证据和逻辑的判断。比如,教研活动前,提供“教研活动告示单”,将选题的动因、活动过程安排、活动效果预估、活动资源等教研活动设计方案中的主要内容,以简洁的表单方式呈现,帮助教师提前了解教研活动要点,做到有备而来。教研活动中提供“活动观察表”,包括观察要素、识别分析及回应策略记录,这可以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简明的参考依据。比如,某幼儿园开展观察识别的研究,观察表中呈现了认知与思维、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情感与意志、交往与表达、个性特点等观察要素。又比如,某幼儿园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观察表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观察要素。教研活动后提供“教研活动反馈单”,可以作为教师反思调整的参考,为后续改进教研活动服务。反馈单要罗列“教研主题确立、教研目标制定、教研活动设计、教研过程呈现、教研活动效果”等观察点,同时也会呈现活动的亮点和本人的建议,以引发教师反思教研活动的收获与共识、问题与分析,以便于在后续教研中调整。我们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除了观摩保教活动现场,还会借助信息技术收集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大量的行为表现,这些呈现具体情境的素材,有助于激发教师参与研讨的兴趣,有助于教师更精准地进行观察分析,对现场教研的研讨氛围、深入程度都有良好的助推作用。用信息技术连续数周记录幼儿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也已成为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习惯。运用多维视角,引发持续反思一次教研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研工作的终结。围绕主题对已开展的教研活动进行反思,有助于优化后续的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研品质。从多个维度收集反馈意见,对活动效果进行总体判断,发现影响教研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原因,有利于让后续的教研工作更具针对性。比如,随着“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提供更多可选择、有多种玩法的材料,开始追随幼儿兴趣,支持幼儿持续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更多的选择机会、不确定的发展可能,给教师的观察分析带来了挑战。观察分析幼儿的表现行为成为众多教师亟待提升的能力。2019年,市教研室以“提高教师观察识别能力”为主题,组织各区教研员对8个区域(占上海区域的50%)的教研活动进行现场观摩,并根据教研活动反馈单的观察点,分别对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摩者进行了个别访谈。通过访谈,我们有了新的发现。比如,访谈发现,让教师有更多参与机会的教研活动形式设计,更能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性。又比如,互动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对观点的质疑、新视角的陈述、实践的做法等,能让教师体验到思维被激活的快乐,产生更多主动表达想法的愿望。这些发现,为我们后续围绕教研主题设计更匹配的教研形式、有效的互动问题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教研活动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强调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合作研究。我们聚焦主题,运用工具,将教研活动的前期、中期、后期串联起来,通过实践—研讨—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使教研走向深入。《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29日第2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三才

「浦东」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专家引领助成长-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姚剑强老师莅临指导

12月15日,上海市特级教师、市教委教研室姚剑强老师莅临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进行教学指导。现场教学姚老师和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聆听了苏杰老师执教的《加倍与一半》。变魔术、寻宝……苏老师设计了有层次、有趣味的练习,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掌握了加倍与一半。专家点评随后,姚老师围绕“概念教学,整体感知”这一主题,结合苏老师的课,从“概念引入——概念建立/形成——概念巩固/深化”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指导。本次教研活动,全校的数学老师们获益匪浅,尤其对于年轻老师们来说,姚老师的指导与引领让大家对概念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拓宽了大家的教学思路。微感想苏杰:《加倍与一半》的教学目标是知道加倍、一半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加倍与一半。能解决有关加倍与一半的数学问题。在引入和新授过程中,我从“魔盒”的兴趣活动引入,通过一面镜发现“看到的球”与“放入的球”的数量关系,探究加倍的含义。在“魔盒”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梳理1-10的加倍。再通过一半与加倍的互逆关系,讲解一半的含义。在练习过程中,先通过表格练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加倍与一半的计算,再通过任务卡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倍与一半的理解。然后,通过游戏“芝麻开门”、“解密码锁”和“符号解谜”串联习题。最后通过宝藏中的一句话“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回到生活中运用,来启发学生。听了姚老师的建议后,我得在今后课中要特别注意数学的严谨性。一是语言表达的严谨性,比如“19没有一半”这样表达是错误的。二是练习设计的严谨性,比如最后问题解决中的超市“买一送一”活动要特别说明“送的”和“买的”是等样的。夏佳:苏杰老师执教的《加倍与一半》一课创意满满,令人耳目一新。这堂课有几大亮点让我深感震撼。其一,苏老师这节课的设计从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魔盒”中看到加倍,进而理解什么是加倍。学生从观察“魔盒”开始,他们的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整堂课中都能看到一年级小朋友举起跃跃欲试的小手。其二,苏老师将课本内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正如课中游戏环节“宝藏揭秘”的一句话:“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寻找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结合点,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其三,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苏老师通过多个实例强化学生对“加倍与一半”的理解,练习的设计用游戏串联起来,在游戏中逐层提高并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知识的掌握得比较扎实的。最后姚剑强老师对苏老师的课堂做出了细致点评,也指出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姚老师还向我们老师指出,概念课的教学一定要遵循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经历“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通过本次听课学习活动,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在教学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关注课堂生成的细节。成长感悟教学研修路漫漫,专家引领助成长,我们携手共前行。【来源: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其生之时

质量大计,教研为先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研”——这一中国特色将在新时代彰显新的价值。新时代教研的基本方向和核心任务是什么,如何理顺新时代教研管理体制,如何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今天,中国教研网带您一起听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怎么说。我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教研体系和教研工作制度,在保障国家课程政策转化落地、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和专业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教研”作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领域,提出要“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并对教研管理体制、工作体系和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工作方式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不仅是我国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的整体部署,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对中小学教研工作的具体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对于澄清对教研的模糊认识,推动教研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并实现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01重视教研是我国基础教育最具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很低。1980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47%、10.6%、50.8%。虽然在其后的30年,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随着“普九”进程不断提升,但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仍然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我国以“中国速度”(30年时间)完成全面“普九”的进程中,并没有因为教育的快速发展造成教育质量的滑坡,而是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这一“中国奇迹”中,日臻成熟的教研体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质量保障作用,作出了独特贡献。一支学术造诣较深、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指导能力较强、近10万人的专兼职教研员队伍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始终与广大教师一道认真研究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新方法和新模式,“从历史角度来看,教研系统的存在应该是保障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基本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201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调研发现,88.37%的校长和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研。有学者认为,教研是一种中国特色,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上海连续两届取得PISA测试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在充分研究后认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教研制度所生成的严密教研管理系统和教学常规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现在全世界对上海的教研体系都感到很有兴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证明,教研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是研究解决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服务与指导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教研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具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和独特经验。教育大计,质量为重;质量大计,教研为先。教研制度建设是新中国基础教育取得的基本成就和重要经验之一,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新时期教研工作。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时代,要进一步明确教研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新的目标和职能定位,继承发扬我国一贯重视中小学教研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并传承好以教研保质量、以教研促改革的宝贵经验,切实发挥好教研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中的独特作用。02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教研的基本方向和核心任务教研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的基本理念,把教研工作的根本目标集中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来。第一,教研机构应把研究国家课程的区域实施、整体谋划区域课程改革作为己任。教研机构应成为地区课程发展中心,承担参与决策、专业引领与质量监测的角色,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认真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更高的平台上,在更宽的视野下,深度研究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难点热点问题,形成有较强指导性、操作性的实施策略和行动方略,推动区域课程实施水平的整体提升。第二,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是教研机构的天职。一是应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内在的育人价值。要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引导教师充分研究各学科的本质特点,进一步明确各学科在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内在的、独特的育人功能。二是应认真研究培育学科素养的有效路径。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深度变革,才能把各学科蕴含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身上,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因此,教研员应与广大教师一道认真研究并准确把握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以任务解决为重点的实践性教学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化教学,积极创设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条件。三是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关注并主动研究新一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带给教育的挑战和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穿越课堂边界、可以突破学校围墙这样一种优势,创设一种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和深度融合”。第三,深入开展教学评价研究。评价始终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也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挥棒”。在教育战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努力破“五唯”的大好形势下,教研系统应主动适应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中高考等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给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对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结果反馈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引导学校注重对教学全过程的评价,逐步建立基于事实和数据分析的教学诊断、反馈和指导系统,促进基于课程目标的教学、学习、评价一体化教学格局的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第四,协助做好教学管理。在我国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相对较低的历史时期,教研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研究建立教学常规,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在基本教学规范之下组织教学,以此来保障教学的基本质量。如今,虽然广大教师学历整体水平较高,我们也更多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但严密的教研管理系统和严格的教学常规仍然是我国保障基础教育具有较高质量的重要经验。教研机构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订教学计划”,监督学校按照中小学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通过集体教研推动学校认真落实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管理规程,引导广大教师坚持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案和学案的优良教学传统,与教师共同研究和把握教学难度,控制教学进度。作业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员应与广大教师一道深入系统地研究作业类型、作业设计、作业数量和时间、作业批改等与学生学习结果、教学质量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转变传统观念和惯性做法,适当增加实践性作业、探索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03下大力气理顺新时代教研管理体制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探索建立了从国家到省、市、县并延伸至每一所学校的五级教研体系,形成了面向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与教学改革实践融为一体、上下联动开展教学研究的工作机制,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整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以及对教研工作定位的一些模糊认识,逐渐出现了教研管理体制不顺,工作体系不完善,教研职能淡化、窄化、弱化等一系列问题,有的地方甚至直接撤销了教研机构,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理顺教研管理体制,特别要理顺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机构、教研机构与学校的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研机构及其教研工作的全面领导,研究解决教研机构的准确定位和科学设置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教研机构。应进一步明确教研机构的公益服务性质和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定位,切实尊重教研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通过完善机制发挥好教研机构的专业作用。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协调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建立以教学研究部门为主体,教师培训、科研院校、电化教育、教育装备、中小学校等部门协同配合的教学研究协作共同体,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多方深度合作,形成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合力,整体提高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效益。04进一步健全教研工作体系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体系举全国之力、积淀70年的建设结果,为保障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进入新时代,在教育全面走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坚守70年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讲好“中国教研故事”。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教研体系,系统研究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的职责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指导方式,保障五级教研上下贯通、运行有序、工作高效。在五级教研体系中,学校教研组具有基础性地位。应通过不断强化学校教研组建设带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作用,引导教师突破“施教者”角色的传统定位,以“施教者”和“教学研究者”的双重角色主动研究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营造民主、平等、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让教学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工作方式。同时,国家、省、市、县各级教研机构均需要进一步下移教研重心,以学校为基地,与中小学教师结成教学研究共同体,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专业指导,使教研工作真正根植于学校,深耕于课堂,服务于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05全面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对于教研工作而言,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中小学教研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水平,决定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近10万名专兼职教研员,与教师之比为1∶154。这是我国唯一能长期深入中小学教学第一线进行教学研究、给予教师持续性教学指导、为基层学校提供专业服务的专业队伍。广大教研员深入学校,根植课堂,建立教研共同体,通过教学调研、上示范课、听评课、专题讲座、区域教研等形式,一方面自上而下对教育教学理论和政策进行课堂转化,发挥“桥梁”作用,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对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进行研究、总结、提升和分享,促进教学改革点上深化、面上推广,不仅研究解决了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也全面带动并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说,教研员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教学政策的转化者,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区域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学校教学改革的指导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教研员队伍陷入了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的困境。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调研估算,全国约有3万余个教研员编制被占用,缺编、有编不补、在编不在岗等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就整体而言,对教研员的遴选缺乏专业标准,而面向教研员的专业培训也十分匮乏,致使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滑坡,难以适应岗位职责的实际需要,严重制约了教研对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关键作用的发挥。为此,要“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应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第一,要研究制定《中小学教研员专业标准》,从政治站位、专业素养、研究能力、服务精神等方面设定必要的、统一的专业门槛,把好教研队伍的入口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热爱教研、锐意改革的专业队伍,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第二,强化教研队伍管理。根据本地区事业规模和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及编制配齐配足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研机构编制或有编不补,杜绝教研员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应积极推进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等制度的建立,遴选政治素质过硬、职业道德优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与研究素养高、组织与管理能力强的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进入教研队伍,逐步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教研专业团队,不断提升教研队伍的工作水平和整体活力。第三,建立健全教研员专业发展机制,实行教研员研修制度。调动各方面力量研发适合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实施教研员轮训,根据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并结合教研员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应鼓励教研员把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定期深入教学一线执教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第四,根据教研工作的基本特点和队伍的实际状况,研究制定教研员专业职称评定办法,同时建立健全教研员荣誉表彰机制,激励教研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工作。06大力推进教研转型发展近70年来,教研系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团结带领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探索了诸如课题研究、示范观摩、课例研修、教学论坛、行动研究等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形式,形成了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校本教研、主题教研、项目教研等行之有效的教研模式,积累了生动丰富的教研实践经验。当前,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中心任务,教育系统各条战线紧紧围绕中心任务转型发展必将成为新常态。教研战线必须加快与时俱进的步伐,继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聚焦教研的核心任务,全面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教研转型是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既要充分尊重和继承近70年来教研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也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直面教研工作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改革创新,整体提升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更加重视研究教育教学全要素,强化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统筹好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各个环节,使其协同配合,相互促进,形成育人合力。二是更加重视研究全面育人。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要下力气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更加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注重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基于学生健康发展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引导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创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四是更加重视研究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变革,高度关注并主动应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给教育特别是教学的全方位影响和冲击,研究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作业设计与批改、考试评价乃至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全过程中的科学应用。五是更加重视研究基于实证和数据的教研,改变过去更多依靠经验的传统教研方式,引导教学研究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六是更加重视指导来自学校和教师的个性问题,在关注研究区域范围内教学共性问题的同时,进一步下移教研重心,使教研工作覆盖每一所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在指导学校办学特色和发挥教师教学个性上下更大功夫。(作者刘月霞,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原文刊载于《人民教育》杂志2019年第21期

政者

吴津:铆足韧劲,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做好教研咨工作

“党校教师担负着‘教重要书’‘育关键人’的重大职责,必须以负责任的认真态度,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篇文章,才能无愧于党校教师的称谓。”1999年,吴津到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工作,20余年来,她充分发挥法律专业优势,立足浦东改革开放发展实践,长期致力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反垄断法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等领域的研究,教研咨全面开花,取得了丰硕的成绩。聚焦浦东,深耕细研成功立项国家课题2014年,吴津参与中央编办委托浦东的课题《规范建设工程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实证研究》,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课题成果曾被国务院决策参考,多项决咨报告获得浦东新区主要领导批示,并参与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作为浦东党校的老师,从事教研咨课题一定要与浦东改革开放的各项实践相结合,这是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2019年,吴津申报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立法关系研究》,与另一位副教授俞晓波申报的《我国地方党政机关合并或合署运行模式实证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这也是她长期深耕浦东实践的又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吴津在浦东党校参加“科创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立法关系研究》课题主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结合时代背景和制度特征,重点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上海浦东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从利益博弈、权力配置、权利保障、资源调控等视角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立法之间互动与融合、冲突与衡平关系开展深入研究,为实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立法之间的博弈均衡提出路径方案。“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成为治国理念最大公约数的当下,法治之于改革的作用,不再是过去简单的‘规范’、‘保障’等功能,而是其本身就构成改革成长的一种‘推动力’,同时任何理性改革都不能脱离立法的引领与主导。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域,立法的创新对于革新行政审批、推动政府传统管理职能与管理方式的转变相当重要”。吴津认为,只有处理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立法关系,解决改革的“最先一公里”问题,才能实现立法与改革相衔接,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从而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解决改革中存在的制度障碍。“学术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意志和恒心,还要有一个相对聚焦的教研咨研究领域,以“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吴津表示,埋头做课题研究是一场精神苦旅,但看到成果的那一刻,“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坚守初心,不负使命讲好浦东故事“浦东党校因浦东而生、因浦东而兴,还应当因浦东而强。作为一名浦东党校教师,一定要努力讲好浦东故事,因为浦东故事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的鲜活教材和生动范本。”近年来,吴津陆续开发出《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案例分析》《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实践》《现场教学:自贸区制 度创新中的贸易便利化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高桥保税片区》等课程。吴津在录制精品课程她精心打磨的课程《加强党内发挥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荣获“2017年上海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第七届精品课”。该课程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回顾和总结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及世界各国政党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反腐和从严治党的探索创新实践,重点阐述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的一系列富有开创性、建设性的成就。同时运用视频和丰富生动鲜活的案例,对《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几部重要党内法规进行系统解读,帮助学员准确理解和把握党内法规制度的重要精神和主要内容,深入领会党内法规制度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之策和制度支撑,更是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是管党治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树牢“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严格遵守党内法规、认真执行党内法规,坚定不移地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吴津深知,党校老师的成长除了个人努力外,还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和培养,需要各个层面的机制、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和支撑。“浦东党校一直都把教师培养作为党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决策咨询能力提升方面搭建平台、扩展渠道、完善机制,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氛围和环境。”吴津(1排右1)与浦东党校同事一起参加红歌展演“作为浦东党校的教师,一定要坚守初心、不负使命,弘扬好浦东精神,讲好浦东故事,以昂扬的斗志和一流的业绩迎接新时代、拥抱新时代、不负新时代,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华之乱

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应彩云

 孩子是天我是云 ——记上海市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教师应彩云 幼儿教育,教给孩子的,或许是一时一刻无法用标准化的东西来衡量的,但或许这里埋藏了他一辈子可以受用的那些根本性的东西。这是她对幼教的理解。她说:“孩子是天我是云。”她把孩子看作天,让他们永远高高在上;她把自己比作云,始终为天空的纯净和美丽变换着、行走着……——题记三十多年来,她从未离开过课堂,从未离开过孩子们。她坚守一线,在幼教园地里深情地实践着,纯粹、智慧且坚毅;她躬耕逐梦,用一片丹心诠释“天大地大、孩子最大”;她是幼儿教师心中最美的女神,也是孩子眼中永远的彩云。她就是上海市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正高级教师应彩云,还是国家教育部教师培养项目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专家团和上海教育学会导师团成员、上海市学前教师学会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教研室青年教师中心组导师…… 她是孩子天空一片永远的彩云应彩云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工作之初在一所棚户区幼儿园,尽管守着“不能误人子弟”的底线,但棚户区的环境和不时传来同学跳槽的消息让工作伊始的她不免有些迷茫。这时,一包感冒药改变了她。工作不久,她感冒了,第二天班上的小朋友鸣鸣就悄悄从家里带来了一包感冒药。三十多年了,应彩云至今还记得那场景。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孩子最稚嫩而真诚的关怀。从此,她满怀感激、满怀真情,真正爱上了孩子,爱上了幼师,并为之奋斗至今。一包小小的感冒药,带来了如今幼教天空这片美丽的彩云。关注情感让孩子成长更健康。应彩云说,孩子是天她是云。日常,她如一朵云陪伴着天:孩子一个喷嚏,她会无声地递上纸巾;孩子在家腿骨折,却渴望参加运动会,她便背着他、成了他的腿;孩子长期营养不良,独立进餐成为了她的一个心病,而应老师的一个拥抱瞬间给孩子带来了好胃口……但是这“天”,不是有些家庭无法无天的溺爱孩子。应老师眼里,这“天”是需要成长、需要呵护,需要教的。她坚信:了解并理解每一个不同孩童的生长特点和成长需求,就是一个幼儿教师的德行;倾力促进每一个来到身边的孩童今天比昨天进步,就是一个幼儿教师的道行。她细心研究每一个来到身边的儿童,他们性格情感的异同,他们成长发展的优势,他们趋同好恶的特征……尽管已经阅“童”无数,她却依然敬畏每一个生命的自成系统。她有敏锐的洞察力,洞悉孩子细小的需求,哪怕是尿急尴尬时;她有深厚的感情与童心,用自己双休日的时间,陪伴感觉失统的孩子游戏练习,赶上同伴的脚步;她有细腻的爱心,孩子辗转难眠、遭遇失败、得意忘形时,总能得到她细雨般的照顾和叮咛;她也严格有加,当孩子无理取闹、无视规则、欺负弱小时……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也互相关爱、友爱互助。她认为:拥有自主品格的人,一般都富有责任心和创新力。所以她进行《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的研究》《自主学习之可供选择环境的研究》,观察捕捉孩子的兴趣热点,成立“小记者”“大舞台”“设计坊”等社团,“逮住”每一个时机,和孩子们奔向外面世界的精彩。捡落叶、种蚕豆、护蛋行动、我的小树……用多元的活动,助力孩子的多元发展,让孩子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与发展,成就每个孩子的自主探索、自主交往、自主发展。孩子是老师的镜子。细心的付出,回馈了她一群健康成长的孩子。改变课堂让孩子成长更快乐。从教三十几年,应老师始终以一个教师对课堂和孩子的热爱,坚守在教育的第一线。她崇信:好教师的价值是教好学生。所以,尽管平时任务繁多,但她依然奋斗在实践一线,每周进班两天,如期开放着应彩云的“教育”。三十几年来,她一如既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体会成长的节奏,感受生命的蓬勃;和同行一起研究教学的规律,丰厚教师的智慧。她有一个理想,就是让幼师看到,第一线教师的发展目标,不止是园长和教研员,还有像应彩云那样做一名平凡的幼儿教师。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影响儿童成长的相关因素一直是她研究的主题。如何关注孩子当下快乐,让孩子享受愉快的学习之旅是她的教育教学宗旨。她研究孩子喜欢的学习情景、玩耍游戏、交流方式、图书读物、亲子关系、班级环境……孩子越来越爱上她的课,他们都说:“应老师上课太好玩了。”孩子眼里,好玩是课的最好境界,是对老师的最好褒奖。他们不知道,应彩云为此付出多少心血,做出了多少变革。在她“顺其自然、顺势而为”的教育理念之下,她不断建构和实践着令孩子喜欢、给同行启迪的系列课程,如今她的实践教学已成为师范院校教学的范本。但她还在继续研究着课堂,《幼儿自主学习的环境创设》、《幼儿整合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创设有学习价值的墙面环境》都是她的课题,她乐此不疲地研究着幼儿教育的规律,促进孩子成长。她说:“我永远都不会停止研究的脚步,我要尽力地更靠近些、更靠紧些孩子……”情景阅读让孩子成长更滋养。近年来,随着图画书热潮,画面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俨然成风,而应彩云早就开始了早期阅读的实践与研究,并硕果累累。她被全国的幼儿教师誉为“阅读教学第一人”,许多教师都表示:是应老师让我们认识了绘本。面对不同的孩子,应彩云的教育实践从没停止创新的脚步。2006年—2008年,她研究并开创了“早期教育与多元教育相融合”,其教育理念被全国教师理解推崇,并广泛运用。在研究中,她的做法是:相聚课堂。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她和团队研究《借助绘本的情景,开展多元一体教育的实践研究》,并在2009年出版了《情景阅读》课程以及关于早期阅读的专著,从图画书赏析到教学设计,从课程价值到领域均衡,从孩子学习特征到对文学绘画理解,做了全面的研究和构架;回答了幼教同行关于图画书与早期阅读的关系;对图画书教学等同于认字教育的误解进行了指正……这些理念及课程,为广大幼教同行所推崇,被广泛地接受与实践。应彩云以为:我们所有的研究,终极目标始终是孩子。她还依据孩子的发展需要、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先后开展了《幼儿自主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角色游戏的评价与孩子的认知》《师幼互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借助图书的情景,开展幼儿园多元一体的教育的实践研究》等系列研究。这些研究给全国各地的教师送去了幼教课堂改革的理念。家教指导让孩子成长更有利。亲子教育问题,应彩云早就开始关注。她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唯有家园携手,才能落实有效。而如今多数的80后家长,只关注自身娱乐,却忽略孩子的教育,应老师心急如焚,她提出了最鲜明的口号:陪伴是最有效的养育,倾听是最深情的陪伴。应老师和刚入园的孩子家长一起解析他们的个性特征;开设家长讲坛使年轻家长明白亲子教育的关键性;举行开放半日活动,让家长近距离发现孩子的进步与弱项;发放家教手册,指点亲子教育策略……她身体力行助转变,在应老师的热情感染下,家园共育变得分外有效,带给家长甚至是一线教师学前教育的真谛!应老师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市民大讲堂”公益性的家庭教育指导讲堂和亲子阅读的讲座,引得当地的民众趋之若鹜,门票总早早一抢而光。她的讲座,从家长熟悉的社会事件、热门电视等着手,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娓娓道来,如清风拂面,家长容易理解、愿意倾听。往往活动结束了,众多家长还拍照留念、个别交流、流连忘返……孩子们因此收获了更有利的成长环境。 她为孩子的天空描画满天的彩云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应彩云不仅自己是孩子天空中的一朵彩云,她还通过带教年轻教师、成立工作室等种种方法示范辐射,在幼教园地影响更多教师,为孩子的天空描画满天的彩云。近距携手,彩云在身旁。在本溪幼儿园,应彩云负责教育教学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所以,和不同的教师交流,了解教师的个体现状和发展需求也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她细心观察教师的工作心思,悉心了解教师的工作疑惑;她参与和指导教研活动,帮助组长确定工作主题和有效地开展教研。在靠近教师课堂的同时,她以在杂志专栏、官网博客写作的方式,引导教师思考;以展现课堂的方式,清晰教师视线;以专题讲座的方式,给予多元信息。此外,她还带教着园级骨干教师。师徒合约中有一项工作成为了本学期工作的重点:完成一个新课程内容方案的设计。对于教师的成长,她始终的理念是:在课堂中成长。她与中国教育学会数次主办《早期阅读之情景阅读的研讨会——玩转绘本》专场。在接待全国志同道合教师的同时,杨浦区的各幼儿园纷纷前来,感受阅读、享受课堂。近年,她与本区内教师们共享了50余次教学展示,她的教学影响了杨浦区各所幼儿园。在带教区“优青人才”过程中,她聚焦课堂,每月1-2次的研讨带教。在主持“应彩云名师基地”的过程中,学员们一致呼吁“投身课堂”,在无数次的课堂实践研讨中,学员们收获了关于儿童观察的细则、绘画教学中儿童的主体表现、早期阅读中的情景教学、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一些感性知识。目前,应老师带教的学生中,已有5名成为上海市特级教师,4位成为各自省内的特级教师,超过50名学员在自己的区域内开设名师工作室,带教着更年轻的幼儿教师;11名学员完成个人专著。远程辐射,彩云不遥远。应老师说,她要使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教师在逐步形成的“雁阵”态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所以有需要的地方,就有这片彩云的飘落。在偏远地区的国培讲学中也常出现她的身影,履行国家教育部“国培计划”导师的职责,与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姐妹分享交流、指点迷津。她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先后在金山、奉贤、崇明等地,以鲜活的课堂和讲座,做"名师大讲坛"公益活动,为当地的幼儿教师传递教育研究信息。她多次承接国际年会任务,使名师基地的学员在国际教学研究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光彩。她的足迹遍布多少地方、多少省份、多少园所,遇见多少幼教同行,她记不得了,也数不清了。如今,全国各地都有她带教的学员,“桃李满天”成为她的工作硕果的写照。“彩云”是本溪的,也是上海乃至全国的。应彩云说,她始终想为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尽自己的力量……天无涯,彩云的守望也没有尽头应彩云是个幼儿教师,践行着“孩子是天我是云”的朴素教育思想,匠心地耕耘在幼教的沃土上,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事业,正如她所说的,“未尽的平凡之路,依然需要无尽的自我完善。”她坚持教育教学第一线,坚持聚焦课堂的实践研究,为全国教师的立岗敬业树立了理想的典范。她笔功不辍,完成了一些列教学研究论文、专著及主编或参与编写的教材。网络单个应彩云上课视频点击率超90万。署名主持的网络视频课程连续上线三年。每年参加“名师大讲堂”“市民大讲堂”郊区支教、全国偏远地区支教等公益活动。带教着本溪路幼儿园、杨浦区内的教师数百位,2017年杨浦区两位新晋特级教师,都是应彩云带教了10年的徒弟。共带教了3届上海市名师基地,培养5位特级教师;带教不同省份青年教师中,已有4位成为省特教师。2016年,被评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017年,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师道·应彩云》为幼儿教师代言,累累硕果见证着她的不懈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