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说,截至2020年春季学期结束,共完成制作5000余节优质在线教育视频课,对象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140余万学生,内容涵盖中小学所有基础型课程,实现了本市中小学生的居家在线学习,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对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经研究决定,继续录制2020年秋季学期中小学在线教学视频课,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优质视频课资源。详见↓上海精心打造“空中课堂”在线教育视频课。为进一步推动本市中小学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化、长效化办好“空中课堂”,经研究决定,继续录制2020年秋季学期中小学在线教学视频课,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优质视频课资源。总体而言,秋季视频课资源建设凸显“稳中有进,进中有变”的特点。一是保持工作定位不变。视频课严格按照课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拍摄,为学校提供托底保障资源。集中全市各学科骨干教师和优质资源,倾力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发挥优课示范的积极作用。学校可结合本校学生和教师的基本情况自主选择,用好相应资源。二是坚持双师教学模式不变。坚持采用录播教师统一授课与本校任课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注重发挥本校教师在加强互动、用好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作用,将视频课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改革,不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三是支持保障力度不减。根据《上海市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本市中小学在线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沪教委基〔2020〕7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在线教学视频课录制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基〔2020〕41号)等文件要求,继续加强支持保障,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积极性,不断提升视频课质量。四是融入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新要求。进一步结合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特点,探索运用线上技术与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共创优势,增强师生互动。五是进一步优化多方协同机制。进一步推动录制机制、教研机制、培训机制融合,关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线上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持续统筹优化网络基础环境,在市经信委、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门支持下,市教委统筹市级在线教育网络资源,运营商网络、教育城域网互联互通,开辟在线教育重保专线,留足弹性出口资源,保障师生对教育资源的流畅访问。上海教育城域网SEMAN区节点已具备万兆以上互联条件,并和各运营商之间专线互联,通过SEMAN可快速访问市级“空中课堂”。新学期开学后,师生可以继续通过有线电视、IPTV(电信、移动、联通),以及上海微校、腾讯云校园、钉钉、晓黑板、百视通、联通沃视频、电信播播TV、移动咪咕视频等渠道收看。【来源:上海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上海“空中课堂”又有新推进。7月14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SMG”)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全国领先的全媒体在线教育品牌“上海空中课堂”。自2020年9月起,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秋季课程将延续现有形式,在上海空中课堂12套频道播出。同时,还将新设两类公共新课程,一类面向中小学生专题教育,另一类面向成年人终身教育。SMG旗下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方明珠”)将继续为空中课堂提供包括内容、技术、运营在内的全方位服务保障,并通过大小屏全覆盖的渠道传输触达全年龄段人群。同时,为持续打造“上海空中课堂”品牌,双方将进一步打磨空中课堂课程资源,继续探索素质提升、专业技能、知识科普等多元内容品类,并以大数据赋能上海教育,以更优供给满足“人民教育为人民”的需求,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公益化。“空中课堂”的延续一切还要从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的教学保障工作说起。2月1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同意上海广播电视台临时开办12个“空中课堂”频道,有线电视和IPTV免费提供12个中小学专用课程频道共覆盖80%以上用户。东方明珠、东方有线、百视通25根链路,各教育局、高校102条网络出口列为重保对象。与此同时,“空中课堂”打通上海微校、腾讯云校园、钉钉、晓黑板、B站等8个网络直播以及互动平台。“为什么考虑以电视模式为主呢?电视和IPTV的覆盖面广、保有量大,同时电视和IPTV的整体的播出质量是有保障的。我们以电视为主、以网络为辅,采取这样一种模式基本上能够全面覆盖到上海市所有的师生,同时能够保证播出质量。”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信息中心主任王明政说。小学、初中、高中共计41个学科段,所有的学科课程都要制作视频课,而空中课堂遇到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支撑:谁应该在哪个环节负责?这么多课程,谁来录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主任徐淀芳提到,这要组建41个学科段的网课制作团队,然后还要进行培训。这需要有各学段的分年级的排课表,涉及统一课表怎么排,还要制定一个学科的教学进度表,即从学科的角度,从第一节课一直到第n节课,一共要有多少课,这些课是什么老师来上,第几周上。“在两三天里,从什么都不知道到队伍的组建,然后马上组织老师备课,马上设置,工作强度非常高”他说。“原有的广电播行业可能提前一个礼拜我们就要拿到播出文件,但是从教委给出的时间点可能提前三天才能拿到文件,要突破原有的广电制作的专业性标准。”东方明珠云计算中心总经理卢文彦说,团队的第一反应是要跟东方有线做更多的播出渠道兼容性测试,要能够保证直播信号能被绝大多数的用户正常接收,“我们有非常多的同事三天只睡了10个小时”。这也是第一次面向互联网运营商提供信号流。百视通网络电视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内容产品部总经理刘璐璐说:“真是脑子里突显出无数的问号,因为当时所有的课程散播在各个区域里,这些课程怎么进行聚集?怎么样在所有的平台上进行分发?”东方明珠作为整体的中央厨房,开始面对有线渠道、IPTV、OTT、Sitv、Bestv App等多个渠道多平台,开始提供统一的产品设计、内容制作、直播频道、点播专区等一体化服务。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之下,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上海空中课堂以大屏为主的特色优势凸显,是上海市教委在吸取全国其他地区经验、综合评估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的一次创新举措。在所有入口中,电视大屏对上海城市居民100%的覆盖率有效实践了教育公平。东方明珠强大的网络,有力保证了6700+节课程统一分发,并经受住超百万大流量同时并发的巨大考验,充分展现了广电新媒体在融合媒体领域的综合实力。强强联手根据协议内容,上海市教委与SMG将充分发挥双方在教育专业度及媒体传播力上的优势,建立“上海空中课堂”长效运营合作机制。12套“上海空中课堂”频道将保留至2020年全年播出,市教委将继续按照“同一学段、同一课表、同一授课老师”的原则负责课程内容的设计、编写和录制,并将持续扩大优质师资配给,从教学资源、实施载体、过程性测评、学习品质诊断、研究性学习支持以及个性化空间支撑等方面寻求突破,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实现因材施教。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表示:“我们与SMG、东方明珠合作建立“空中课堂”长效机制,将形成一套完整的优质视频课程,通过充分共享市级优质视频课资源,赋能教师教学,支持学生自学,探索形成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融合教学新模式。”SMG旗下东方明珠作为上海地区电视播出服务的主服务商,将继续发挥旗下有线电视、百视通IPTV、BesTV APP大小屏多渠道视频集成与分发平台的媒体优势,为空中课堂提供技术、编排、分发、播出、运营、数据等全方位资源支撑,以“直播+点播+回看”多方式并举的方式保障项目持续安全高效运行。“这一次的空中课堂,可以说广电历史上以来保障时间最长的一次安全播出的工作。” 卢文彦说。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自今年3月2日起,上海143.5万中小学生通过“大屏为主、网络为辅”的形式进行在线学习,实现了“全日制、全覆盖、全媒体、全免费”的在线教育目标。数据显示,通过东方明珠旗下东方有线、百视通IPTV、BesTV APP等播出平台观看课程的学子超过九成。3月2日至6月19日空中课堂授课期间,东方明珠各播出终端播放总次数超过8200万次,播放总用户数超过196万户,播放总时长超过1亿3千万小时。来自央视市场研究(CTR)调研报告显示,以满分10分为上海空中课堂打分,师生平均给分达到8.2分。SMG党委书记、董事长、东方明珠董事长王建军表示:“在融合创新的新时代环境下,主流权威媒体平台与优质教育内容叠加,有力推进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SMG、东方明珠充分发挥广电媒体的内容技术优势,与上海市教委共同为人民教育保驾护航。”未来可期上海教育一直是全国教育的领头羊,在促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均衡化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先行先试的改革探索。SMG及东方明珠有大小屏互通联动的平台终端,有多年在内容创制领域的经验,有广电级技术传输的保障,有广电系统领先的OPG云,为后续持续丰富空中课堂打下扎实基础。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空中课堂”的声画流畅度、操作便捷度、界面友好度等分值均高于国内其它城市。大屏在维护上课仪式感、保护孩子视力、方便家庭督导方面也受到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老师们通过大屏观摩学习同行的授课方式,有益于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疫情期间,空中课堂在稳定社会情绪、助力正常秩序恢复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协议,除了12条直播频道继续播出外,双方还将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探索素质提升、专业技能、知识科普等多元内容品类的联合创制模式。计划增设的两套公共新课程,一套面向中小学生专题教育,另一套面向成年人终身教育(包括且不限于老年大学等课程内容),市教委提供部分播出内容,上海广播电视台及东方明珠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创制、编排部分内容 。同时,通过对教育数据进行有效采集和价值挖掘,创新特色教育模式,真正实现数据赋能教育,达到因材施教、分类施策的教学目标。此外,东方明珠覆盖全国的优质传输网络,还将扩大上海空中课堂向其他地区辐射,打响上海教育的全国品牌。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春秋季空中课堂的有效承接,上海空中课堂还将从7月15日至8月12日推出暑期夏令营免费公益活动,通过STEAM(艺术人文+人工智能)线上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一带一路”沿途风光和独特音乐艺术,同时科普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活动包含电视课程收看、在线互动指导、优秀作品评选展映及闭幕颁奖仪式,内容形式丰富多元。
3月2日起,由上海中小学1000多名骨干教师录制的视频课将和140多万中小学生见面了。作为学生,怎样进行在线学习?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提供了关于在线学习的思考与建议,帮助百万中小学生从宅家“心慌慌”中找回状态,有效“在线”。教研员特别提醒,在线学习有其自身规律,同学们的自主、自觉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线学习也不能完全替代在校学习。疫情形势下,希望同学们不废学习,不辍思考,砥砺自强,学习强国!学生版九问九答如下。问题一:我只要做一名“忠实的观众”,就可以了吗?答:本次在线教学,绝大部分的同学都会通过电视收看课堂教学视频,所以要记住课表上的上课时间,尽量提早一点坐到电视机前。从这个角度来讲,同学们确实要做一名“忠实的观众”,但你又不是一名普通的电视观众,不能像看电视节目一样被动接受,而是要全神贯注,跟着视频课的节奏进行思考,充分融入课堂。当然,在线学习毕竟不同于在教室里听课,要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问题二:我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答:首先,建议同学们根据全市统一发布的课表做一张属于自己的课表或者一日生活作息表(下图是一名五年级小学生自己制作的课表),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让“宅家”学习也能井井有条。本文图片均由“上海教研”微信公众号提供其次,网课学习的“硬件”要准备好。建议同学们在电视机前合适的距离放一张书桌(双眼与电视屏幕中央的距离是屏幕对角线长度的4-5倍为宜),端正坐姿(“一拳一尺一寸”的正确姿势),准备听课,千万不要做“沙发土豆”。备齐教材、文具、课堂笔记本、学习材料等,以免中途拿取影响听课。第三,做好预习。视频课的内容基本上是本学期的新课,预习十分必要。通过预先浏览教材或老师提供的预习资料,在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在笔记本上摘录课本标题或者内容要点,记录自己提出的问题,听课时重点关注老师对这些问题的讲解,这样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三:我如何更好地听课?答:在教室里上课,老师就在你的身边,在线学习毕竟是对着电视或电脑屏幕,多少会和老师有一定的距离感,因此同学们更要集中注意力,尽可能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比如,看屏幕、听讲课,翻课本、看课本,记笔记、注疑问,理思路、答问题……体现眼耳手脑“互动”。如果能通过这个阶段的在线学习,形成眼看、耳听、手记、脑想的协同学习能力,那么这对你终身学习都将有益。此外,要确保听课的完整性。在学习过程中不随意走动,不吃零食。老师讲课时要先集中精力听,认真看老师的板书和课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布置的课堂练习等,先理思路,再跟后续老师的讲解对思路,课后完善在笔记上,不要只顾低头做练习而忘了听老师后面的讲课。问题四:我应该怎样记笔记?答:听课时记笔记是一个好习惯。记笔记既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又不能遗漏重点。学会记关键词很重要,因为课堂时间紧,一般很难记下完整的句子,但只要有若干关键词,课后就能迅速回忆起主要的内容。老师PPT的标题往往是提纲挈领的关键词句,建议记录下来。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问题一般是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也建议做好记录。对有些不理解的内容,更要记录下来,或者在课本上做好记号。课后整理笔记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回顾、梳理老师的讲课内容,消化吸收,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还可以把课前预习记录的问题和课堂笔记对比,检验学习成效。当然,确实没来得及记下的重要内容也不要担心,视频课都可以回看,在回看过程中可以查缺补漏,完善笔记。问题五:我怎么和老师进行在线交流?答:小学低年段原则上不做互动,其他年级部分学科根据情况可以在学校选定的平台上与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交流。老师的在线指导建议围绕视频课的内容展开,同学们可以继续聆听老师对视频课要点的辅导,或者阅读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也可以向老师及时请教刚才视频课上没有听懂的内容。如果老师留时间让同学们自我消化,你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个时间,梳理笔记,及时回顾视频课内容,或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问题六:视频课如果有作业,要怎么做?答: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有助于同学们理解学习内容,巩固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们在录制视频课时充分考虑到居家学习的特点,除了一些必要的基础巩固型作业和提高拓展型作业,还依据学科特征布置了适量的体现实践性、跨学科、长周期等综合类作业以及体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作业,以此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项目研究能力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等。居家学习,同学们有更宽裕的自主时间,基础巩固型作业要及时、认真完成;提高拓展型作业要积极思考,钻研多种解法;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完成长周期作业;利用各种资源,通过观察、实验等完成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在线学习的作业提交和批改形式也是多样的,除了按照班级任课教师要求递交作业,批改、订正外,同学们可以通过比对教师提供的解答过程和答案自己发现做错的题目,并对做错的题目思考后加以订正,也可以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跟同伴们一起讨论解题过程,发现问题、分享经验,提高作业成效。问题七:我如何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答:考虑到同学们长时间对着电视屏幕上课,眼睛需要充足的休息,所以课间有20分钟的休息时间。建议同学们眺望远方,放松眼睛,或者闭目养神,听听音乐,缓解疲劳。最好站起来走动走动,做做室内操,放松身心,为下节课做好准备。课间休息做眼保健操前,尤其要增强防疫消毒的意识,保证手部清洁。问题八:居家如何上好体育课?答:疫情期间,不能出门,没有操场,没有器材,怎么上体育课呢?体育老师把教材单元重新组合,整体设计,聚焦“居家运动”,设计以体能练习为主的教学内容。如,小学阶段设计了韵律、武术、攀爬、跳跃、球类等十几个单元,同时每节课均设计了趣味性的体能练习,还充分考虑到“因地制宜”,引导同学们尽量利用家庭有限的空间(客厅、卧室、过道等)和各种生活器具(凳子、椅子、床、墙、地毯等),开展多种类型的练习、活动、游戏、比赛和亲子互动等。比如家中没有哑铃,用矿泉水瓶代替,没有弹力带用毛巾替代等。同时,结合劳动教育,体育老师也会指导同学们动手自制简易的体育器材,比如纸球、纸飞机等,开展比较有效的体育健身练习。说不定在线学习结束后,同学们都成了居家健身小达人!问题九:宅在家里,我怎么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答: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就是为“抗疫”做贡献。不过我们要做到“人宅心不宅”,善于通过电话或者利用学校推荐的一些应用平台保持与同学、老师、朋友的联系,沟通、交流思想体会,分享学习经验,解决疑难困惑。疫情一定程度阻断了家庭与外界的频繁接触与联系,但也恰好给居家亲子关系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家长相处,建议多和家长交流,还可以和家长共同阅读、共同开展居家锻炼。(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ClassIn官网芥末堆讯 “回到几十年前,我们的学习就是这样发生的,数字化、智能化条件下理想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的回归。”6月24日,在ClassIn OMO 全国巡讲营(成都站)交流活动中,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德林谈起了自己的畅想。他认为,校园是主要的学习场景,但并不是唯一的场景,只有将校园、家庭、社区连接起来,“好教育”才能更好地发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教育领域,通过技术手段架起了校园、家庭、社区的桥梁,并将一线优质教育资源带到了偏远地区。探月学院联合创始人张瀚之谈到,实现教育现代化改革,一个重要的步骤是教师队伍的升级,打造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交流活动中,如何为教育赋能、为教师赋能,成为分享嘉宾们多次提及的话题。打破学习边际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德林认为,教育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改变,是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的发生,通过技术手段的介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这场疫情加速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拓宽了学习的场景,当下应该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关系。校园是主要的学习场景,但并不是唯一的场景。郑德林指出,只有将校园、家庭、社区连接起来,“好教育”才能更好地发生,“智慧校园和传统校园相比,能够突破校园围墙的边界,连接另外两个重要场景,来支持学生学习。“教室、教师、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在重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改变。“一间偏远地区的教室,怎么样和北大附中、一零一中学更好的连接?” 郑德林表示,是在线教育促进这种连接的发生,OMO教育模式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为教师赋能作为使用ClassIn的一线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教研组长郭菁表示,线上教学需要专业平台辅助,在实际授课中,课堂高效、师生互动和课堂监督与评价这三点要求对线上教学同样适用,而很多教师受限于线上平台,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工具的使用是基础,老师更应该要反思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在探月学院联合创始人张瀚之看来,实现教育现代化改革,一个重要的步骤是教师队伍的升级,打造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挑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除了应对线上教育带来的技术挑战,教师如何进行新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估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打造无限教室一名教师在线下授课,学生则可以选择线上或线下互动。在实现教育共享上,ClassIn 互动教室副总裁高寒认为,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但教室可以无限,可以通过平台让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远程教室的接入,来自各地的师生可以突破空间的局限,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老师进行实时互动,便于后续分层教学的进行,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高寒表示,未来将和北京、上海,乃至西南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人人共享,人人可求。ClassIn是翼鸥教育发布的一款在线教室直播系统,可以开展一对一、班课、大直播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现作业提交、课堂笔记、云盘分享等功能。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ClassIn已经获得了包括新东方、好未来在内的12000多家企业客户。
这是一张让人心酸又感动的照片。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的黄蔚敏老师是一位新任宝妈, 为了不影响上海在线教育“空中课堂”的进度,既要带娃、又要为录制网课做准备,两难的她想到了用“心贴心”抱娃的方式来备课。黄蔚敏老师用“心贴心”的方式抱娃备课。 本文图片均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供图疫情特殊时期,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上海从3月2日开启全市中小学大规模在线教学,上海市教委组织1000多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首次集中录课、统一授课,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创举至今满一个月了。因为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教学任务充满挑战,名师天团们无奈被逼成了“全能主播”。他们中有的孩子尚且年幼,有的家有高龄老人、有的自己抱病上阵……但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协调好家庭事务,全身心投入备课、授课中。41个学段学科每周录制380节课根据上海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有序地推进视频课的录制,中小学41个学段学科每周要完成380节课的录制工作。3月2日,在线教学开课的第一天,九年级的语文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格外引人注意。授课教师是正高级教师、长宁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魏新磊。从2月初至今,他一边协调长宁区教研室各项工作,一边抽空撰写市级视频课讲稿。他承担了九年级8个课时录课,全程脱稿,课程收获了师生们的集体点赞,这背后,他仅讲稿就更改了数次,最终呈现了5.0版。魏新磊老师每一节在线视频课的时间约20分钟,20分钟背后,要经几道关?一节20分钟的视频课是这样出炉的。记者从市教委教研室获悉,一节20分钟的视频课,要经过备课、磨课、修改、审核等十几个环节。备课阶段,老师们深入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锤炼教学语言;然后制作课件,呈现清晰明了的教学过程,仔细校对文字。试讲阶段,老师们要先写好录课稿,然后对照课件,一遍遍讲解排练,反复优化,甚至要背诵稿件。录制阶段,老师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展教学。多方查找资料,只为用语精当;深夜挑灯备课,只为寂静无扰。仔细校对文稿,不知夜幕降临;反复斟酌词句,常常晨光已至。夜灯下,晓窗前,键盘上,教材边,每一堂视频课都凝聚着几名老师一周的心血。李小凤老师是新杨中学的语文教师,她的第二个宝宝刚满四个月,她爱人在外地工作。但她毫不犹豫地加入团队,一份教案反复修改,一堂课反复试讲。这些工作大多是在孩子们睡着之后进行的,她往往工作到凌晨。在这样的情况下,她高质量地完成了6课时的录课。李小凤老师西南位育中学的方洪老师患眼疾,很长一段时间,医生嘱咐她不能使用电脑,但方老师克服眼疾的病痛,在电脑上反复修改教学设计、课件,力求将最好的课堂呈现给电视机前的学生们。方洪老师目前,各学科各年级的视频课仍在紧张录制中,上海初中语文团队已完成96课时视频课,完成48万字讲稿。8周,10名教研员,23名教师,没有休息过一天。有的学科按照“提前一周完成下周播出任务”的时间进度,进行网课的录制,直到疫情结束。还有的学科已提前录完了整学期的内容。精益求精,错一个标点也不行力求完美,为学生打造高质量的在线教学资源是每位名师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每到周末,授课老师录制完毕的课要在中午12点之前上传。一天9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牵头人、市教研员庄坚俍不放心,通知各个备课组再次审核录制好的视频课。各备课组立即投入工作。10点,高三全体备课组出现了“骚动”,原来,授课老师的PPT上引用的双引号格式不一致,几位指导老师紧急商议处理办法。特级教师、华师大二附中孟祥萍表示一定要改,哪怕是一个标点,错了就要改。他们紧急联系杨浦区教育局信息中心的李方元,请他协助修改。接近12点,李老师修改完成并上传课程,大家才长舒了一口气。小学语文学科一共要完成5个年级、40个单元、427节语文课的录制工作。杨浦区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杨莉俊老师发现板书上有一个字有稍许偏差时,她当即横跨大半个市区,从杨浦赶到闵行电视台重新录制。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胡节在后期剪辑时,同工作人员一起一帧一帧审核自己的视频直到深夜。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张黎敏第一轮拍摄过后,她对自己的状态不够满意,主动要求六节课全部重录。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乔燕说:“挑灯夜战,反复演练,为了呈现完美的空中课堂”。静安区一师附小谭珊珊说:“非常时期接受非常任务,必将全力以赴!”上海市七宝中学的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卜照泽得知自己录的课由于录制设备的原因,声音上有瑕疵,立即决定再到录制地点进行重拍。58岁的他,上午在家完成自己任课班级的网上辅导,下午赶到录制地点依旧充满激情地重拍两节课。用他本人的话说,“这是给我多一次提升的机会,是好事”。卜照泽老师与市、区教研员合影。温暖的后援有强大的前方,必有坚实的后方。在名师天团们携手战疫并顺利完成一个个阶段性任务的背后,是同样倾注了心力与心血的温暖后援。名师的家人们都被动员起来,有的担任“专职司机”,接送他们往返录课点;有的变身特邀摄影师,为了保障拍摄效果,不少老师都是全家总动员,将家中重新布置,专门打理出适合拍课的空间,让家人当起了“摄影师”。俞维翡老师运用自制乐器,家人变身摄影师音乐老师孙菲经常要等家人熟睡后,才能在书房里“夜半歌声”,儿子半夜醒来从门缝中看到灯还亮着,便悄悄端来牛奶,心疼地说:“妈妈,你辛苦了!”孙菲老师书房里的“夜半歌声”引来“小暖男”关怀顾微微老师在拍摄过程中哮喘病发作了。为了让她安心完成视频课任务,七十多岁的父母每天嘘寒问暖并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父亲还调侃地说:“爸爸把你当熊猫养”。顾微微老师再大的压力,再大的困难,都在家人的理解和温情的关爱、支持面前化解。初中英语学科杨浦团队的话代表了名师们的心声:“疫情期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课或许不能让每位师生都满意,但我们力争每一节课都是精品,在疫情大考面前交出精彩答卷。”目前上海143.5万中小学第二个月的在线课程已顺利接续启动,根据上海市教委的统一部署,4月的网课也会同步放一个清明节小长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在家上视频课,成为中小学生们今年难忘的记忆。今年年初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上海教育工作者精心打造的“空中课堂”,让沪上150余万中小学生做到了“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如今,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上海全市中小学生均已返校。但是记者连日来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的视频课程并没有下线,“空中课堂”秋季课程在上海东方有线和百视通IPTV的电视大屏端,每天仍然保持20万人左右的收视。与时间赛跑、与观念碰撞、与惯性脱钩,一直“在线”的空中课堂,背后是上海3400多位市、区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的投入;是上海教育工作者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与实践。20分钟背后的磅礴力量从上课到下课,“空中课堂”每堂课大约20分钟,课之间休息间隔约20分钟,而且升旗、班会、广播体操等“一个都不能少”,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一个都不能落下”。这既是模拟真实的校园学习氛围,又可以推动学生居家学习时加强锻炼,保护视力,增强体质。“为全上海的孩子们录课,做全上海孩子们的老师,这绝对是一个全新又充满挑战的大工程。”上海市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教师冯欢笑接到电话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空中课堂”的录制任务。把原来40分钟的课程变成约20分钟,知识点需要重新切割,教学流程需要重新组织,活动环节需要重新设计,这其中凝聚了教师们的智慧心血和磅礴力量。冯欢笑承担的是数学学科五年级(下)第四单元10节视频课的录制工作。今年2月8日,正值元宵佳节,她和学校数学组的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能手教师在学校里“团圆”,共同研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有别于平时的课堂,“空中课堂”面对的是全上海的孩子,对知识描述的绝对清晰准确、教学环节的绝对有效科学,说的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的绝对规范精准都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一节20分钟左右的视频课,要经过备课、磨课、修改、审核等十几个环节。一堂课虽小,但代表的是上海的形象,需要校对PPT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审核视频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眼神。上海青浦区崧泽学校李慧慧老师的第一份讲稿任务是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课的撰写,距离初稿提交日期只有10天。从初稿的15000字,到第二稿的8000字,再到定稿的6000字,这背后不仅仅是字数的删减,更是解读文本、架构问题链、设计教学任务、打磨教案文字的一次次思考和历练。这中间浓缩了她和跨区教研员的几十次的微信电话往来,浓缩着市教研员字斟句酌的倾囊相授,也浓缩了她日夜伏案的孜孜不倦。跟李慧慧一样,每名录课教师都面临诸多困难:第一次编写全市统一的教学进度、第一次设计视频课的教学结构、第一次面对镜头执教没有学生在现场互动课、第一次面对数十万双眼睛关注的面向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公开课……李慧慧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名录课教师身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除了课程制作团队,同时组成课程内容审核团队,由64位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学专家组成;上海市电化教育馆组建课程制作技术审核团队。上海还专门建立了“9752”课程供给和审核机制,播出前9天,各区完成制作、初审并上传课程视频;播出前7天,完成视频技术审核、内容审核和修改定稿;播出前5天,电视台抽查反馈;播出前2天,针对可能出现急需修改课程的情况,建立区级、学科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上海以“绣花针式管理”著称,这一管理的精髓,在录制空中课堂视频课之际,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年秋季学期,上海还将录制5500余节优质在线教育视频课,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150余万学生,内容涵盖中小学所有基础型课程,实现信息化时代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三(9)班的语文老师贾臻、数英老师丁杰冲、英语老师崔静三人年龄总和超过150岁。面对录制视频课的新考验,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技术盲,于是他们成立了技术攻坚小队,一个叫“9班老骥”的微信群应运而生。他们派出最年轻的贾臻率先去“学艺”,然后三人在微信群里研究哪个平台适合操作、网卡了怎么办、课讲了一半不能分享屏幕了怎么办……3月2日中小学“空中课堂”正式开播,“老骥们”由模拟操练转为正式上岗:他们互相听课,记录发现的问题,晚上继续云端研讨。这份兢兢业业和百折不挠,让9班的“空中课堂”没有出现过技术问题,开头第一炮的顺利打响也让三位老教师很有成就感。应该说,在线教学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如此大规模地开展中小学在线教学,还是第一次。这对孩子们是个考验,对于打造“空中课堂”的教师们,更是考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说,通过录制视频课,很多教师发现,疫情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也为促进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上海松江区承担高中化学视频课录制工作的是三位特级兼正高级教师组成的“豪华阵容”。上海市松江二中徐建春、余方喜以及上海市松江一中王灿,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8岁,三位特级教师们通过上海松江区教育学院席云芳老师组织的多次微信讨论、视频会议、在线培训,逐步解决了技术难题。王灿深有感触地说:“微课的录制和剪辑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事物,倒逼着我重新学习和应用,我在‘输出’教学智慧的同时也‘输入’了许多新知识,我和学生都在疫情中得到了成长。”一切为了未来“2分52秒有说话声、14分36秒有警报声需要处理”“老师拍的视频素材不清晰,需要来补录”……凌晨三点,上海嘉定区“空中课堂”录课群里还在紧张沟通着,修改好的片子传给审核人时已是早上五点。在视频课录制最紧张的那段日子里,这几乎是上海嘉定区教育新闻中心负责录课和后期剪辑的蔡逸鸥老师的常态。同样紧张的还有上海市小学体育学科中心组指导成员李文峰老师,他也是嘉定区录课团队的主心骨,每天按照课程录制要求联系协调拍摄进度、沟通处理各类应急问题。在高强度的录课期间,他编制完成教学进度表288份、单元教学设计288份、执教教师与指导团队信息汇总表272份,拍摄安排表16份、上传数据表288份、审课反馈表516份、片头、片尾制作表288份。屏幕上是一个人上课,屏幕下是一个团队集体攻坚。从3月2日中小学在线教育开启之日起,上海市宝山教育学院实验学校语文教师赵永青每天都会撰写一篇“云上寄语”,直到5月18日班上学生们的返校复学后收笔。赵永青老师说,自己想用这些文字,亲近每一个不见面的学生,只愿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度过“在云上”的学习生活。“2020年,中国人民用抗战疫情的英雄壮举,写就了一本了不起的‘教科书’。每个有教育情怀的老师都应该用好这本优秀的‘教科书’。”如今,随着“空中课堂”的持续在线,这一在线教育模式,也在深刻改写着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通过在线教育的实践,我们感到,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契机,推进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进一步融合,促进上海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说。“现在看来 ‘空中课堂’不仅为学校提供了托底保障资源,还发挥了优课示范作用,录播教师统一授课与本校任课教师辅导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也使线上线下教育加速融合,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告诉记者,上海市教委决定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继续录制秋季学期的有关课程,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优质视频课程。就教师而言,“空中课堂”意味着可以有更多好的教学资源支持日常备课和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来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空中课堂’不仅仅是把线下的课程放到了线上,也让上海教育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带来了教学变革。因为今年疫情的出现,这种变革突然就发生了,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遇。”贾炜表示,打造“空中课堂”,上海思考的不仅是当下的需要,更准备让信息化赋能教育,开启更为深入的教育变革,让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走到每一个孩子身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治国)
市教委说,截至2020年春季学期结束,共完成制作5000余节优质在线教育视频课,对象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140余万学生,内容涵盖中小学所有基础型课程,实现了本市中小学生的居家在线学习,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对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经研究决定,继续录制2020年秋季学期中小学在线教学视频课,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优质视频课资源。详见↓上海精心打造“空中课堂”在线教育视频课为进一步推动本市中小学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化、长效化办好“空中课堂”,经研究决定,继续录制2020年秋季学期中小学在线教学视频课,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优质视频课资源。总体而言,秋季视频课资源建设凸显“稳中有进,进中有变”的特点。一是保持工作定位不变。视频课严格按照课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拍摄,为学校提供托底保障资源。集中全市各学科骨干教师和优质资源,倾力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发挥优课示范的积极作用。学校可结合本校学生和教师的基本情况自主选择,用好相应资源。二是坚持双师教学模式不变。坚持采用录播教师统一授课与本校任课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注重发挥本校教师在加强互动、用好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作用,将视频课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改革,不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三是支持保障力度不减。根据《上海市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本市中小学在线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沪教委基〔2020〕7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在线教学视频课录制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基〔2020〕41号)等文件要求,继续加强支持保障,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积极性,不断提升视频课质量。四是融入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新要求。进一步结合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特点,探索运用线上技术与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共创优势,增强师生互动。五是进一步优化多方协同机制。进一步推动录制机制、教研机制、培训机制融合,关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线上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持续统筹优化网络基础环境,在市经信委、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门支持下,市教委统筹市级在线教育网络资源,运营商网络、教育城域网互联互通,开辟在线教育重保专线,留足弹性出口资源,保障师生对教育资源的流畅访问。上海教育城域网SEMAN区节点已具备万兆以上互联条件,并和各运营商之间专线互联,通过SEMAN可快速访问市级“空中课堂”。新学期开学后,师生可以继续通过有线电视、IPTV(电信、移动、联通),以及上海微校、腾讯云校园、钉钉、晓黑板、百视通、联通沃视频、电信播播TV、移动咪咕视频等渠道收看。沪秋季学期中小学在线教育视频课课表公布!资料:市教委、上海发布编辑:杨军慧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普陀这里铺下一张防护网居民安全感up阿婆吃饭难?这群人送来“舌尖上的服务”沪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报名开始哺乳时间和哺乳假是一回事吗?一图看懂→入秋后哪个部位最脆弱?养TA五个“最”
在家上视频课,成为中小学生们今年难忘的记忆。今年年初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上海教育工作者精心打造的“空中课堂”,让沪上150余万中小学生做到了“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如今,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上海全市中小学生均已返校。但是记者连日来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的视频课程并没有下线,“空中课堂”秋季课程在上海东方有线和百视通IPTV的电视大屏端,每天仍然保持20万人左右的收视。与时间赛跑、与观念碰撞、与惯性脱钩,一直“在线”的空中课堂,背后是上海3400多位市、区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的投入;是上海教育工作者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与实践。20分钟背后的磅礴力量从上课到下课,“空中课堂”每堂课大约20分钟,课之间休息间隔约20分钟,而且升旗、班会、广播体操等“一个都不能少”,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一个都不能落下”。这既是模拟真实的校园学习氛围,又可以推动学生居家学习时加强锻炼,保护视力,增强体质。“为全上海的孩子们录课,做全上海孩子们的老师,这绝对是一个全新又充满挑战的大工程。”上海市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教师冯欢笑接到电话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空中课堂”的录制任务。把原来40分钟的课程变成约20分钟,知识点需要重新切割,教学流程需要重新组织,活动环节需要重新设计,这其中凝聚了教师们的智慧心血和磅礴力量。冯欢笑承担的是数学学科五年级(下)第四单元10节视频课的录制工作。今年2月8日,正值元宵佳节,她和学校数学组的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能手教师在学校里“团圆”,共同研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有别于平时的课堂,“空中课堂”面对的是全上海的孩子,对知识描述的绝对清晰准确、教学环节的绝对有效科学,说的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的绝对规范精准都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一节20分钟左右的视频课,要经过备课、磨课、修改、审核等十几个环节。一堂课虽小,但代表的是上海的形象,需要校对PPT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审核视频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眼神。上海青浦区崧泽学校李慧慧老师的第一份讲稿任务是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课的撰写,距离初稿提交日期只有10天。从初稿的15000字,到第二稿的8000字,再到定稿的6000字,这背后不仅仅是字数的删减,更是解读文本、架构问题链、设计教学任务、打磨教案文字的一次次思考和历练。这中间浓缩了她和跨区教研员的几十次的微信电话往来,浓缩着市教研员字斟句酌的倾囊相授,也浓缩了她日夜伏案的孜孜不倦。跟李慧慧一样,每名录课教师都面临诸多困难:第一次编写全市统一的教学进度、第一次设计视频课的教学结构、第一次面对镜头执教没有学生在现场互动课、第一次面对数十万双眼睛关注的面向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公开课……李慧慧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名录课教师身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除了课程制作团队,同时组成课程内容审核团队,由64位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学专家组成;上海市电化教育馆组建课程制作技术审核团队。上海还专门建立了“9752”课程供给和审核机制,播出前9天,各区完成制作、初审并上传课程视频;播出前7天,完成视频技术审核、内容审核和修改定稿;播出前5天,电视台抽查反馈;播出前2天,针对可能出现急需修改课程的情况,建立区级、学科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上海以“绣花针式管理”著称,这一管理的精髓,在录制空中课堂视频课之际,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年秋季学期,上海还将录制5500余节优质在线教育视频课,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150余万学生,内容涵盖中小学所有基础型课程,实现信息化时代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三(9)班的语文老师贾臻、数英老师丁杰冲、英语老师崔静三人年龄总和超过150岁。面对录制视频课的新考验,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技术盲,于是他们成立了技术攻坚小队,一个叫“9班老骥”的微信群应运而生。他们派出最年轻的贾臻率先去“学艺”,然后三人在微信群里研究哪个平台适合操作、网卡了怎么办、课讲了一半不能分享屏幕了怎么办……3月2日中小学“空中课堂”正式开播,“老骥们”由模拟操练转为正式上岗:他们互相听课,记录发现的问题,晚上继续云端研讨。这份兢兢业业和百折不挠,让9班的“空中课堂”没有出现过技术问题,开头第一炮的顺利打响也让三位老教师很有成就感。应该说,在线教学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如此大规模地开展中小学在线教学,还是第一次。这对孩子们是个考验,对于打造“空中课堂”的教师们,更是考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说,通过录制视频课,很多教师发现,疫情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也为促进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上海松江区承担高中化学视频课录制工作的是三位特级兼正高级教师组成的“豪华阵容”。上海市松江二中徐建春、余方喜以及上海市松江一中王灿,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8岁,三位特级教师们通过上海松江区教育学院席云芳老师组织的多次微信讨论、视频会议、在线培训,逐步解决了技术难题。王灿深有感触地说:“微课的录制和剪辑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事物,倒逼着我重新学习和应用,我在‘输出’教学智慧的同时也‘输入’了许多新知识,我和学生都在疫情中得到了成长。”一切为了未来“2分52秒有说话声、14分36秒有警报声需要处理”“老师拍的视频素材不清晰,需要来补录”……凌晨三点,上海嘉定区“空中课堂”录课群里还在紧张沟通着,修改好的片子传给审核人时已是早上五点。在视频课录制最紧张的那段日子里,这几乎是上海嘉定区教育新闻中心负责录课和后期剪辑的蔡逸鸥老师的常态。同样紧张的还有上海市小学体育学科中心组指导成员李文峰老师,他也是嘉定区录课团队的主心骨,每天按照课程录制要求联系协调拍摄进度、沟通处理各类应急问题。在高强度的录课期间,他编制完成教学进度表288份、单元教学设计288份、执教教师与指导团队信息汇总表272份,拍摄安排表16份、上传数据表288份、审课反馈表516份、片头、片尾制作表288份。屏幕上是一个人上课,屏幕下是一个团队集体攻坚。从3月2日中小学在线教育开启之日起,上海市宝山教育学院实验学校语文教师赵永青每天都会撰写一篇“云上寄语”,直到5月18日班上学生们的返校复学后收笔。赵永青老师说,自己想用这些文字,亲近每一个不见面的学生,只愿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度过“在云上”的学习生活。“2020年,中国人民用抗战疫情的英雄壮举,写就了一本了不起的‘教科书’。每个有教育情怀的老师都应该用好这本优秀的‘教科书’。”如今,随着“空中课堂”的持续在线,这一在线教育模式,也在深刻改写着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通过在线教育的实践,我们感到,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契机,推进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进一步融合,促进上海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说。“现在看来 ‘空中课堂’不仅为学校提供了托底保障资源,还发挥了优课示范作用,录播教师统一授课与本校任课教师辅导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也使线上线下教育加速融合,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告诉记者,上海市教委决定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继续录制秋季学期的有关课程,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优质视频课程。就教师而言,“空中课堂”意味着可以有更多好的教学资源支持日常备课和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来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空中课堂’不仅仅是把线下的课程放到了线上,也让上海教育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带来了教学变革。因为今年疫情的出现,这种变革突然就发生了,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遇。”贾炜表示,打造“空中课堂”,上海思考的不仅是当下的需要,更准备让信息化赋能教育,开启更为深入的教育变革,让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走到每一个孩子身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治国)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央广网上海3月2日消息(记者吴善阳)在抗战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为满足广大学子居家学习的需求,上海143.5万中小学生2日开始在线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协同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保底、公平、稳妥、安全的原则,做了精心准备,首日在线教育总体运行平稳有序。上午,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市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专程赶到市级指挥中心,检查和指导在线教育工作。名师团队打造优质课程据了解,本次中小学在线教育遵循“同一学段、同一播出时间、同一批授课老师”的原则。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依据《上海市中小学2019学年度课程计划》制定全市统一的分年级在线教育播放时间表,学生可以按照分年级在线教育播放时间表收看首次统一授课,也可以自主点播回看。每天除安排学科视频课程外,还有统一的观看升旗仪式、做眼保健操和广播操的时间。相关录制视频课程由上海市教委组建高层次教师团队,包括1000多名优秀教师,200余名技术保障人员。每位授课教师及其团队至少负责一个单元的教学成套资源,包括授课视频、习题作业等。本市中小学12个年级每周在线教育视频课共计380节,其中小学11个学科共159节,初中17个学科共123节,高中13个学科共98节。涵盖中小学所有课程,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都包括其中。小学一至五年级每天观看视频课的时间平均约为104、108、112、112、112分钟。据了解,录课教师包括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双名工程”团队成员、教研员等。整个课程录制包括教案设计、磨课、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一节课的拍摄和后期制作至少需要6-10小时,这还不包括教案设计、磨课以及修改的时间。为了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上海名师团队牺牲大量休息时间录制视频课程。截至目前,已制作完成近千节视频课,视疫情防控工作进展备用。“民生工程”获师生家长点赞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校长徐晓唯认为,市教委推出的在线教学方案的整体部署是务实高效的,兼顾共性和个性,突破大规模在线教学的痛点和难点。由市教委组织优秀教师共同录制推出基于教材、基于课程标准和基于在线教学特征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内容的优质均衡,也缓解了一线教师对在线课程开发和研制的技术短板。这些课例,是对学校教师研究教学、优化在线服务的示范课例。徐晓唯说,这次在线教学工作的推动,既是疫情背景下的“民生工程”,更是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检验和机遇。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孙伟菁老师认为,疫情背景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是一种尝试和探索,也是一种变革和创新。开放的在线教学,教师应坚持激励性正向评价;学生间互动应以赞赏他人学习成果,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导向,同时要构建高质量的网络学习社区。杨浦高级中学朱忠壹老师认为,师生互动教学场景的转换,关键在于网络授课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优质教学内容的有效供给以及每个教师在线教学备课的充分准备。上海集聚优秀教师全力打造精品课程,每一节课都是教师们在疫情“大考”面前交出的精彩答卷,为学校学科在线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上午,风华初级中学六(19)班张子沐同学在电视上看完语文课后,与厉志超老师作了在线互动。此前,学校专门给同学们发来了“‘空中课堂’学习班级公约”和“自主学习小攻略微视频”。张子沐说:“攻略特别实用,能帮助我解决如何进行有效时间管理、系统整理错题等困惑,这次在线学习也给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张子沐的母亲周琼说,作为家长,非常感谢全市各部门能在这么短时间内集结优秀师资,提供给孩子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和老师也事先做了许多工作,使孩子们更快地适应“空中课堂”的教学新模式,非常感谢大家的努力和付出。“孩子们经过这次独特且一生难忘的经历,相信他们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祖国。”上午首节语文课观课结束后,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的丁凤老师与学生们在直播云上对首节语文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进行了深入探讨。她与学生一起复习整节课的重难点,解答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下一节课的预习资源。学生深情朗诵这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据悉,为了更好地开展网络教学,建平实验中学在2月中旬专门对教师进行了在线教育教学相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并利用网络对学生开展了“践行契约,自律自学”的专题教育。 “一校一策”做好因材施教本次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为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上海市教委提供“托底”方案并鼓励区校彰显特色。各区可根据本区信息化基础条件、已有在线教学平台和资源等实际情况,在市级统一在线教学安排的基础上,指导辖区内的每所学校综合考虑学生课业负担、学科学段特点、身心健康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和措施。学校也可不使用市教委提供的统一视频课程,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自行组织开发视频课程或开展线上直播教学。据介绍,学校任课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听课,并运用互动工具了解学习情况、辅导学生学习。每节课播出结束之后各区或学校可视情况开展课后辅导,但不得影响学生收看下一时段录播课。也可自主选择适当的时间,通过音视频互动或文字互动,开展在线互动。学校组织开展网上互动教学需要指导学校师生熟悉互动平台,选择合适的互动方式,小学低年级原则上可以不开展网上互动,互动时间要在保障身心健康的基础上科学安排。目前,上海全市16个区均已制定了详细的线上教育方案,全市近1600家中小学校,也都分别按照“一校一策”的要求制定了在线教育方案。1389768位学生已通过邮政快递或自行分散领取等方式领取纸质教材,未领取纸质教材的学生均已在线下载电子版教材。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吴振东、骆飞)12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沪遵教育协作新图景:“线上”结对帮扶,成就“双方共赢的事”》的报道。一堂八年级生物课,讲的是“给苏州河做体检”。上课前,授课教师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钱君打开视频软件,让远在1700公里外的贵州省赤水市文化中学30多名学生同步听课。课上,钱君和贵州学生进行了顺畅的互动。“最大的收获是视野上,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文化中学校长谭立维想到,苏州河边的微生物实验,赤水河边也可以做。“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更加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路径。近年来,上海、遵义两地持续探索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下的“育人策”。在线下交流因疫情受阻情况下,今秋新学期始,两地间“一校一课表”远程教研教学机制有力“补位”,推动教育帮扶向着全覆盖、精准化、可持续迈进。(小标题)经验输出开上“高速路”“吴校好,我们有线上教研互动相关问题向您请教。”开学后,赤水市元厚小学校长何中远,迫不及待地向结对校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发去信息。很快便收到回复:“期待尽快收到你们的需求,我们共同制定教研互动方案。”2013年,沪遵两地建立扶贫协作机制。多年来,上海中小学校主要以送教上门的线下方式对遵义学校进行结对帮扶。而今,面对教育需求日渐多元及线下人员交流因疫情受阻的实际,两地达成共识:将结对帮扶主阵地搬至线上,探索切实有效的远程教学教研互动新路子。“上海教师不远千里,面对面、手把手地带教这里的教师,效果固然好,但覆盖面毕竟有限,要想那些更为偏远的山区学校不掉队,线上帮扶应该成为重要的补充。”遵义市委常委、副市长,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干部联络组组长尼冰说。对症下药才能提升帮扶实效。据了解,这一帮扶新机制通过“一校一课表”开展,即受助校根据自身短板提出需求,上海结对校匹配相应资源,两校形成个性化“课表”,明确开展教学教研互动的目标、任务、频次等。赤水市旺隆小学校长雷辉华形容,过去自己像一块海绵,到了上海学校就要抓住一切机会“吸收”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教研制度等方面经验,但“容量”总有尽头。“现在一根网线,可以随时向上海取经,心就定了很多。”更多教师表示,如果说过去的结对帮扶是靠几位上海教师“走山路”,如今这项工作则是走上了“高速路”。(小标题)线上“急诊”提升教师获得感走进教室,拥有6年教龄的旺隆小学语文教师张青梅略有些紧张。听她上这堂课的,还有身处屏幕另一端的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的三名资深教师。课后,上海教师向她提出建议:教案还可以做得更仔细、教学节奏还能把握得更好、情感拓展还可以更加深入。“以前我去上海,相当于看‘门诊’,现在我线上就能看‘急诊’了,教学上的不足我可以马上改进。”张青梅说。钱君的视频实验课上,听课的“学生”还有赤水市教育局干部和文化中学的十余名教师。“学到了生物课进行课后拓展的方法”“过去总觉得西部地区困难多,做实验就想着实验室里有什么,其实走进日常生活就会发现更多的教学资源”……课后,教师们也交流了体会。目前,遵义市共有近360所学校开展了与上海学校的“一校一课表”结对帮扶工作,内容涵盖教学管理、学科教研、学生活动组织、创新课程构建、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更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通过网络“涌”进曾经难以触达的偏远学校。“上海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会把这些理念融进我的教学中。”一名村校教师说道。(小标题)“让结对帮扶成为双方共赢的事”对“一校一课表”模式点赞的,不只是受助学校的教师。“这项机制降低了上海师资赴遵的人力、财力、时间成本,不仅交流更为通畅,精准性也大大提升。”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徐琼说。在吴蓉瑾看来,虽说帮扶的理念是“遵义所需,上海所能”,但上海教师也从中受益良多。“当地老师对事业发展的追求,对每个孩子的关注程度,都值得上海老师学习。”两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使“一校一课表”工作加快推进。一方面,上海学校把自身最优的课程、最好的课堂倾囊相授——“性别教育”特色校上理工附小与结对的遵义市湄潭县湄江四小开展同课异构等工作,聚焦留守儿童自我防范意识、性别平等意识培养,帮助形成湄潭性别教育精品课程。另一方面,遵义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特色课也丰富着上海师生的学习体验。不久前,支教遵义的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教师侯惠俊通过网络,把赤水市丙安古镇的红色历史向甘泉学校师生作了一场直播。“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有责任把这里的红色历史告诉上海孩子,也希望在孩子们心里厚植上海与遵义这两座红色城市的情缘。”“成功的帮扶不是一方的单向付出,而是两地师生的共同成长、携手共赢。”尼冰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