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闵行区科委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调研“十四五”规划工作河野

闵行区科委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调研“十四五”规划工作

为高质量编制《闵行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升闵行区创新策源能力,深入推进成果转移转化,着力发挥高端产业引领作用,9月1日下午,区科委李丽主任带队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调研“十四五”规划,副主任郑良明、徐亚云陪同调研,区科委办公室、科创推进科和成果转化科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规划计划部部长闵斌、规划计划部副部长李梦宇、产业发展部副部长陈昌敢等热情接待李丽主任一行。区科委听取了航天八院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规划情况,双方就“十四五”区域科技创新规划与航天八院相关规划有效衔接开展有效研讨。会议最后,李丽主任希望区科委携手航天八院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彰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南部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二要深度融合航天八院的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打造资源共享平台,精准对接企业创新需求;三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参与项目孵化、落地、产业化、扩大生产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增强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来源: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网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蕃息畜藏

上海航天局603基地,中国航天事业从这里启航

人民网上海9月13日电 今天,上海航天组织召开纪念603基地建成启用暨成功首飞座谈会。1960年9月13日,603基地成功发射第一枚T-7探空火箭,火箭起飞重量700公斤,飞行高度19.2公里,开启了603基地发射探空、气象、生物火箭试验的先河,为我国以后的返回式卫星和载人航天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在上海南汇老港一飞冲天,吹响了航天人在黄浦江畔奋斗的号角。为满足后续火箭发射回收的需要,1960年3月,航天人选址安徽广德开始建设603基地,历时三个月建成并启用。603基地是中国第一个探空火箭发射场。自1960年9月13日首枚探空火箭成功发射起,在此后的六年时间里,603基地共进行30多次各种类型和用途的探空、气象、生物火箭发射试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次运用现代控制技术,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气象探空火箭;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我国第一枚高空生物试验火箭;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电离层探测试验任务。另外,在成功回收的生物火箭试验中,“小豹”和“珊珊”两只小狗搭载回收成功,飞行高度为70多公里,为载人航天后续的发展铺平道路。9月1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参与探空火箭研制的老同志,以及航天青年代表60余人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回顾了探空火箭研制的光辉历程,重温了与钱学森等科学家一起奋斗的激情岁月,激励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要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不断攀登航天事业的新高峰。随着纪录片《使命六〇三》的放映,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专家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深山铸箭、荒野报国的流金岁月。记录片结束后,当年参与探空火箭研制吕德鸣、戚南强、钱家正、张剑等老专家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娓娓道来,抚今追昔,讲述了当年各自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回忆了当年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航天青年设计师代表廖倩文听完老专家们的讲述后,表示新时代的航天青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航天梦的实现,青年将从前辈的手中接过航天事业的接力棒,始终秉承航天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坚定航天报国初心,坚定航天强国使命,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成就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续写上海航天的辉煌篇章。图片均由上海航天局提供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党委表示,召开此次座谈会,就是为了向老一辈航天人致敬,铭记他们所创造的辉煌历史,传承航天三大精神,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砥砺信心和勇气,激励青年同志的奋斗志向,强化担当和作为,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军队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张鹏)(责编:唐小丽、韩庆) 【来源:人民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乃是离之

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全线进入开工状态

开工第一天,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各科研生产部门、管理保障部门、多个型号队伍已全线进入开工状态,上班人数超过九成,还有一些是奋战在基地的职工。物资采购紧锣密鼓盘点齐套,电话沟通成了办公室的另一道风景。微系统高速贴片设备全线开启,米粒大小的裸芯片在设备上快速转移、贴装,并在显微镜下完成查验,一气呵成的生产线让效率大大提高。该所领导更是第一时间为大家送上牛年的新春福袋,送上暖暖的新春祝福。记者了解到,在上海航天系统,不少职工已在年初三、年初四就提前返岗,在岗位上工作了几天。在805所,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人员在春节期间加班,为长四型号目前靶场任务做好后方技术支持工作,同时紧锣密鼓地开展后续任务出厂准备工作;长征五号B试验队员严阵以待,即将在节日期间出发前往基地一线……在509所,从大年初三开始,为安全高效可靠完成载荷装星测试,风云四号卫星测试团队一大早就来到测试工位,对设备进行开机自检及星地连接状态检查,确保型号准时加电,拉开了风四春节期间测试序幕。这个春节,动力所全所加班共计1000余人次。他们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放弃了春节休息时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保障全年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来源:劳动报 作者:记者王枫 通讯员韩灿锋 【来源:劳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复活县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2所:从一无所有到国内一流

“不忘艰辛创业史 同心奋进新时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方位宣传报道航天各单位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不平凡发展历程,本报策划推出了“不忘艰辛创业史 同心奋进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航天企业辉煌发展历程形象展示特刊。国庆期间陆续推出特刊。从一穷二白时代蹒跚起步,到跟随改革开放事业步入正轨,再到如今在新时代阔步向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802所牢牢扣住时代的脉搏,不管风雨或彩虹,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飞行试验筚路蓝缕1965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改名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同年七机部二院几个设计所由北京迁往上海,划归上海机电二局建制。这其中的一部分人组成了上海新华无线电厂,分为军品和民品两个领域,其中军品部门便是802所的雏形。当时国内已经拉开了某型导弹的研制序幕,厂里虽有重要型号任务,无奈碍于技术匮乏的局面,研制工作举步维艰。第一次飞行试验,条件极为艰苦,连装备车也没有,试验队员用拖车将产品抬到汽车上,再由人抱着运送到试验场。靠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头,研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1984年型号试验首战告捷。这次成功,对后续的802所具有奠基意义,拉开了制导专业发展的序幕。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设计人才,为拿到后续重要型号研制任务积攒了实力。另外一项重要型号任务很快到来,在制导部分,厂里要负责制导舱的测绘、设计工作。新型号不仅提出要从原理上吃透技术,对生产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面对“四项不转让”的生产工艺,上级部门要求必须利用厂里自己的技术去实现。对于刚刚起步的新华厂,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可以完成任务吗?白手起家实际上,当时新华厂的情况的确不容乐观,甚至已经到了发不出工资的局面。怎么办?为确保型号的研制进度,1992年7月,八院党委决定实行军民分线、独立建制,802所成了军民分线、独立建制第一家单位。建所初期,802所的日子并不好过,效益不景气,“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再加上外企薪金水涨船高,802所人才流失,前路困难重重。为扭转困局,802所积极寻求外部产品开发的机会,并开始了“走出去”的第一次大胆尝试。很快,802所与兄弟单位达成了一项技术方案的合作意向。该单位正在为这项技术寻找解决方案,也调研过其他几家单位,却一直未能满足期望的指标。802所接过了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老所长带头,依靠在无线电探测技术领域的积累,在半年内研制成功了满足对方需求的产品,迈出了802所争取外部项目的关键一步。院内型号方面,802所承担了某型号的分系统研制任务,项目组相继攻克了多项关键的技术,使产品具有了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性能好等优势,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并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项。在十余年时间里,802所出色地完成了“走出去”任务和上级交付的型号任务,对于一些技术难题也逐一攻破。凭借这些成果,802所迅速跻身国内制导专业前沿行列。步入正轨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802所老办公楼如果说建所初期是在一穷二白的状态下四处寻求突破,那么10年之后,802所将积蓄的能量逐渐释放,开始进入起飞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浪潮继续推进,中华大地上诞生了无数弄潮儿,802所就是其中一个。在某新型装备系统立项过程中,802所在其中承担了难度最大的分系统研制任务,对于当时国内技术水平而言,该项任务具有开创性意义。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积极应对,一人多岗,同心协力攻克难关,在定型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试验中,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完成了使命,得到总体和用户的肯定。某产品的研制,也是从一穷二白到起飞这种状态转变的一个缩影,课题组在领导“砸锅卖铁也要搞成功”精神的激励下,齐心协力,历时十余年,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成功完成了演示试验,创造了802所核心产品研究史上的奇迹。从2002年开始,802所逐渐开疆拓土,还是这支队伍,开始进军宇航领域。对于“从来没有见过卫星”的设计师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项目组24小时不间断试验,为的是能交出可靠性高的产品。发射那天,802所研制的产品表现十分优异,在重大宇航任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802所还逐渐改善了研究、试验和批产条件。例如,该所与外部单位联合成立了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此外,802所还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该所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腾飞时代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航天城内的802所新办公大楼一切步入轨道后,802所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核心业务领域,802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内一流。在出色完成多个重大型号任务后,802所极大提升了研制能力和技术水准,甚至在某些领域站稳了领先的地位。在从外部争取的多个项目中,802所先后开拓发展了多家总体合作的单位,并取得了多家单位重点产品的独家配套权。党的十八大以来,802所紧跟中央的战略部署,在集团公司和八院的坚强领导下,开始走向新的腾飞时代,在型号创新发展、民品产业布局、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党建工作等诸多成绩取得不俗成绩。802所坚持创新驱动,为型号的发展装上强劲引擎。按照院、所创新大会的要求,802所扩展了国家级“电磁散射重点实验室”专业发展方向,积极加深与国内一些高校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设立技术创新专项奖,作为创新主体深度挖潜。802所紧随国家战略部署,发挥核心技术优势,以上海科创中心为牵引,将航天技术与民用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相结合,成功研制出了面向车载、道路、轨交、水运、水利等系列化雷达,其中列车预警防撞雷达还成功被上海市地铁全线列装。802所坚持党建融入中心,从严治党护航企业转型升级。以使命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五严五融五化”运行平台,健全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紧扣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建“一岗双责”要求,为企业转型发展保驾护航。2018年,802所搬迁到了新大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802所也开启了新征程。后续,802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按照集团公司和八院的部署要求,以“建设国际一流的专业所”为目标,不断增强专业技术实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为航天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802所为C919客机进行全机HIRF试验航天精神永传承鲲龙展翅:目标特性班组重点实验室目标特性班组现有组员43人,其中研究员9人、博士14人。班组以电磁散射国防重点实验室为核心,辐射形成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该班组曾先后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八院金牌班组、工博会创新奖、青年文明号、十佳党员责任团队等称号。班组注重攻关重大科学问题及前沿探索,连续7年保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立项,科研能力不断积累和突破。2项科技成果申报创新奖,3人获得集团公司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入围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终审。班组荣获所内首个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为集团公司三个立项项目之一。此外,班组还不断开拓市场。班组参与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的智能驾驶半实物仿真平台建设,对典型道路场景下车辆目标的散射特性进行分析,为硬件平台提供输入数据。重点实验室目标特性班组秉承“敏锐卓越 求是创新 开放流动 联合竞争”的文化理念,打造国际先进的声光电一体化实验室。联通天地:数据链通信团队数据链通信团队依托于802所第二研究室,截至2019年9月,团队共计46人,博士2名、硕士32名、本科10名、专科2名,硕士以上比例达73.9%。高级工程师以上比例近40%,平均年龄不到34岁。团队以“质量为先,拼搏创新,团结高效,开创一流”为宗旨,主要从事数图合一数据链、卫星中继数据链以及各种小型低成本数据链等设备、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团队对内转变观念,将以往“自上而下”的模式变为“自下而上”,即主动出击,向总体要任务,迎难而上,与同行比高下。对外广泛交流,积极走访全国军工行业的各个总体单位,产品成功打开了市场,为802所后续型号的技术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团队先后获多项国防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已授权国防专利60余项,研制产品曾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铜奖。近年来,该团队多次获得集团公司、上海市及八院各种集体、个人荣誉。骁龙腾飞:第四研究室第四研究室是一个锐意进取的科研团队,主要从事国家特种装备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和研制工作。涉及的专业领域有无线电、激光高精度近感探测,动力学、运动学、机电一体化状态感知等。近年来,该研究室积极拓展太赫兹、静电等新物理场探测手段,应用领域向亚轨道空间及太空延伸,包括宽刈幅高精度海洋高度测绘、太赫兹主动气象遥感等。第四研究室下辖7个专业组,室内35岁以下的青年骨干占在职职工的70%。第四研究室曾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国家级荣誉1项,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青年文明号、上海市航天杯QC小组成果擂台赛特等奖等省部级荣誉称号5项和院级荣誉称号10余项,并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等。文/锁轩编辑/唐明军 张晓帆监制/许斌

三年

上海航天生产“不打烊” 为火箭卫星研制争取宝贵时间

(抗击新冠肺炎)上海航天生产“不打烊” 为火箭卫星研制争取宝贵时间中新社上海2月14日电 (王海晶 范文 超姜林)在采取严密的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航天)已复工一个星期,这里的职工们正抓紧火箭、卫星等重要产品的研制生产。在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运载火箭厂房,穿着白色工作服、戴着口罩的职工们自喻是航天战线上的“白衣战士”。该厂总经理助理杨洋介绍,很多职工都提前结束假期,回到上海进行自我隔离,该厂已有超过90%的员工回到了岗位。由于疫情原因,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已多次与相关厂家协调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动机的运送方案。该厂的总装操作工袁齐全说,如今希望各项工作能提前完成,这样总装交付的时间也能大大减少。在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的贮箱装焊厂房内,一款火箭头锥在进行装配,数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铆接师傅将一颗颗铆钉铆在桁条上。另一侧,在焊接自动化设备边,两名职工“藏”在贮箱里进行焊漏打磨,现场不见其人只闻“器”声。厂房内,铆枪声、敲打声交汇在一起。在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风云四号02星的多个载荷紧锣密鼓地展开载荷定标试验。为保障型号整体研制进度,该研究所的试验中心采取“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策略,近日完成了风云四号02星重点产品的红外定标试验,为载荷交付赢得了宝贵时间。(完)

孔雀眼

火星环绕器第一批试验队员抵京工作 上海航天科研生产开启“加速度”

图说:上海航天生产场景 采访对象供图新民晚报讯(记者 叶薇)专车护送,火星环绕器第一批试验队员已平安抵京开展工作;车间岗位配合严丝合缝,全力呵护火箭管路……上海航天全面复工一周来,所属各单位和试验队在采取严密的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细化计划节点,强化风险识别,科学配置资源,做好物资和后勤保障,有力推动了各项科研生产任务有序恢复,努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型号任务攻坚战。将交付风险降到最小在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的贮箱装焊厂房,一阵阵手枪钻的声音响个不停,一款火箭头锥正在进行装配。数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铆接职工一丝不苟,配合无间,将一颗颗铆钉精确地铆在桁条上。在各个厂房里,铆枪声、敲打声和指挥声汇成了一股强音。在五米立车工位,车工正在忙着产品工装的生产;在焊接自动化设备边,不见其人只闻“器”声,两名职工“藏”在贮箱里专心致志地进行着焊漏打磨;在高架式淬火炉旁,事业部负责人、工艺师、机修工以及操作员正查找着设备故障点,探讨解决办法……从钣金、装配、焊接到热处理、喷漆等现场,处处可见职工忙碌的身影。复工以来,结构件加工事业部的唐建平班组成员工早上七点半已启动了机床;八点整,所有的机床开始“全线运行”。两个青年职工发现在产品上留有少量工装夹具压痕,虽然并不影响产品质量,但他们丝毫不敢懈怠。与巡检组长细致研究和分析后,他们最终找出了压痕产生的原因。先是更换了夹具确保产品生产进度,随后在空暇时琢磨起改进工装的事,修复压痕的夹具。记者了解到,在充分做好防护的前提下,三分之二以上的职工已重返科研生产一线岗位开展工作,逐项制定了相关措施,力争将交付风险降到最小。“战疫”从生产一线开始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洋说:“我们把生产一线作为战‘疫’主战场。2月上旬,我们两个试验团队要奔赴天津,我们一边联系所有需要出发的队员,了解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春节期间出行情况;另一边了解上海、天津两地以及途经省市政策,协调出行方案。”工厂派出专车将试验队员从上海直接送往天津。在出发前两天,厂里就开始对车辆进行全面消毒,同时配备口罩、消毒液、喷壶、手套等防护用品,以前常常把火箭上的管路说成是航天人身上的血管,现在戴上了口罩的操作人员,配上国旗装就是航天战线上的“白衣战士”。记者了解到,工厂很多职工都提前结束了假期回到上海进行自我隔离,已经有超过90%的员工回到工作岗位上。由于疫情原因,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多次与厂家协调发动机运送方案。最近,总装操作工袁齐全和张平平正在敷设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三级贮箱的动力系统管路。袁齐全说:“我们希望各项工作都提前完成,把后续发动机运到厂里后的时间给留出来,这样总装交付时间也能大大减少。”这些密密麻麻100多根的管路相互之间交错复杂,有的长达几米,有的仅几厘米,要把它们都顺顺当当装进火箭的肚子里,必须分清楚每一条的原理和用途,才能将管路“服服帖帖”地安装在各自位置上。如果说运载火箭的管路相当于人体的血管,那么电子设备和电缆就可以说是神经系统了。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它们时时刻刻发出一个个信号,控制着火箭飞行的方向和速度。车间里,去年刚到总装线上的叶昱林正在“60后”孙印华的指导下,一边连接着一个个电缆插件,一边为已经装好的设备拍下一张张“靓照”。确保完成卫星试验任务从上岗前层层检查到进厂房的防静电服的单人单领,从每日配发的口罩到“北欧式”排队用餐,从定点班车到“拼车帮帮团”,从一份份送上门的餐食蔬菜到对工作在防疫一线的员工家属的关爱,一条条“安全、可靠、给力”的举措让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的员工感到暖心。针对3个卫星型号大型试验任务,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试验中心职工积极请缨,近30人的环模试验加班队伍迅速组建完成。但受疫情爆发影响,很多员工都处于居家隔离状态,无法正常到岗。试验中心党支部书记彭光东紧急动员,迅速组建了试验突击小分队。通过优化试验流程、合并试验测试岗位等措施,尽量压缩现场集中作业人员数量;同时在试验测试现场设置兼职防疫专员,做到疫情防控和型号任务两不误。风云四号02星多个载荷紧锣密鼓地开展载荷定标试验,既有效获取定标试验数据满足载荷在轨定量化应用,又保障型号整体研制进度,为此试验中心采取“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策略,近日圆满完成了风云四号02星重点产品红外定标试验,为载荷交付赢得了宝贵时间。复工以来,为有效应对疫情防控和型号任务激增,所里认真梳理科研生产计划,明确任务节点、人员名单以及固定工作区域,重点防控封闭的4.2万平方米的总装总测净化厂房,确保重大任务和专项工程全面复工。火星环绕器试验队启程之前制定了详细的专车保障方案,做到人员精简、过程可控,目前第一批试验队员已平安抵京开展工作。

破为牺尊

中国科研高地看上海,中央驻上海的8大国家级科研院所有多强

上海市被称为东方明珠,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市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上海还是我国先进制造业之都、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作为我国最富裕的长三角经济板块的龙头,上海更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一个科技创新高地。上海聚集了一大批的国家级的科研院所,这些科研院所涉及航天卫星、舰船动力、生物医药、大飞机、计算技术等各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你知道中央驻上海的科研机构实力有多强吗?今天小鹏就给大家分享一下。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研究所之一。所本部职工1400人左右,32所是国内唯一的覆盖自主基础软件、嵌入式系统及网络通信关键芯片、计算机产品线的专业研究所。32所自成立以来,创造了我国计算技术发展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被誉为“神算所”;32所孕育出中国第一家IT上市公司——华东电脑,被誉为上海IT人才的“黄埔军校,获得过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又称为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创建于1963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一一所是一个具有57年历史的舰船动力研发机构和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具实力的国家级舰船动力研发基地。研究所拥有柴油机及动力系统、电气及自动化系统、能源装备及工程、分布式供能与新能源服务、海外业务等七大战略业务,业务涉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员工2000余名。3,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计研发中心,担负着中国民用飞机项目研制的技术抓总责任,承担着飞机设计研发、试验验证、适航取证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任务,是我国最大的民机研发中心,现有员工3500余人。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为中国民机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曾成功设计了中国第一架大型干线客机——运10飞机;与陕飞联合设计了运8气密型飞机等。上飞院承担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新支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以及CR929中俄远程宽体客机的设计研发任务。4,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现隶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上海公司成立于1949年9月,是国家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血液制品的主要研究机构、生物制品产、学、研、销一体的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前身为上海生物制品厂,由卫生部直属领导。目前,中国生物上海公司主要产品为预防用生物制品。长期以来承担并完成国家"863"、"973"、"传染病重大专项"攻关项目等几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任务,获得科研成果1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主要从事航空电子综合技术研究,军民机航空电子、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及产品研制,。上电所作为中航工业旗下承担飞机“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研制的重点科研单位,全所从业人员2600余人。在航空电子系统综合、座舱显示控制、核心处理、无人机一体化控制、无线电通信导航、工程与制造等专业技术领域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效促进了国内第三、第四代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以及民机产业的快速发展。6,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又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非盈利事业单位,其前身是1999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联合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卫星创新院现有两个园区,浦东张江园区和临港卫星研制基地,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已成功发射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等61颗卫星,已成为我国科学卫星领域的主力军。7,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是我国通信领域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所,前身为1957年邮电部批准成立的上海电信研究所,1966年更名为“邮电部第一研究所”,现为国务院国资委所属大型企业——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核心企业之一。建所以来,电信一所以电话交换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为基础,历经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取得了150余项国家、部委级科研成果,拥有程控交换、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社会应急通信等专业领域30余项值得自豪的国内“第一”。8,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又称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于1977年建所,隶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五十所在普陀区、松江区拥有三个所区。其中,五十所现有职工1300余名,下属八个科研生产部门、三家产业化公司。建所以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进步奖490项,获得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授权近300件,形成了军工电子、电力电子、市政电子和安全电子四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战术通信技术、微波与探测技术,为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猜图:这是上海哪个标志性的建筑?除了我们提到的8个来自上海市的优秀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之外,你知道上海还有哪些重要驻沪的科研院所吗?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欢迎大家关注小鹏财经。

福禄寿

上海航天电子研究所举办冬季运动会

近日,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开展了第十三届职工冬季运动会。寒潮来袭,气温骤降,但丝毫没有阻挡电子所人的昂扬斗志和火热激情。此次比赛吸引了该所职工的积极参与,很多职工都是利用中饭后20分钟,下班后半小时进行排练,更多的职工利用点滴时间,对着手机视频进行练习,一节节纠错,一段段熟练……为了达到整体的效果,各参赛队伍更是各出奇招,引人眼球。广播体操比赛后还进行了“不倒森林”、“穿越火线”和“共筑航天梦”的趣味比赛。趣味盎然的项目让职工在锻炼中舒缓压力,尽情享受欢乐时光。来源:劳动报 作者:王枫 【来源:劳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抱火哥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0所:制镇国之器 铸华夏之魂

上海西南一隅,黄浦江支流合围起一个面积约4200亩的小岛,岛上绿树成荫,环境幽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800所便坐落在这里。1958年9月30日,800所的前身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第二设计部正式成立,肩负起国家赋予的研制第一代地空导弹的任务。1965年7月,800所由北京迁至上海。60多年来,800所初心如磐,蹄疾步稳,承担起战术武器总体结构和总装综测、运载火箭箭体结构和大型环境试验等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成为加强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中坚力量。▲ 800所上海松江园区鸟瞰图峥嵘岁月书写辉煌奋斗史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时间退回1960年,代号“601”的工程在如今800所所在地上海松江横潦泾启动。彼时,横潦泾由于远离上海市区,人烟稀少,物资匮乏,一切只能从零起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800所边组建队伍、边建厂房宿舍、边搞研制、边强化加工试验,锐意进取,默默付出,六十多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 型号产品开展地面分离试验运载领域,800所先后参与研制了探空火箭、风暴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长征五号、长征六号等运载火箭,有力保障了以风暴一号为代表的我国首型火箭发射成功、以长征二号丁为代表的金牌火箭发发创优、以神舟飞船为代表的载人航天工程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以及以长征五号和长征六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装备领域,800所参与研制的以红旗一号为代表的首型弹仿制成功、以红旗二号为代表的改进型导弹战场立功,多型装备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建军90周年阅兵,有力保障了国防安全。▲ 大国重器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专业领域,800所突破和掌握了以高性能耐热铸造镁合金、3D打印、激光焊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技术,承担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代表的集团级以上项目100余项,获得上级研发经费超6亿元,荣获了国家、军队及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项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0余项,为全面融入集团公司、上海市和八院的创新体系建设,为构建产学研用战略合作联盟,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全国质量标杆大国重器,中国底气。60多年来,800所作为中国航天和军工行业的骨干单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和装备现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国家的国防安全筑起钢铁长城。瞄准机遇打造发展新蓝图绘就新蓝图,打造新引擎。800所紧紧抓住航天强国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能力体系建设,构建“一园两基地”战略布局,推进上海松江、江苏海门、安徽广德三位一体打造“航天装备材料与结构研究智造基地”。▲ 贮箱装焊厂房发展为骨,创新为魂。依靠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机遇,800所不断将优势技术转化为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型号科研生产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变,提升面向型号的全生命周期保障能力,从航天制造不断走向航天智造,在“两个世界一流”的历史征程中不断夯实高质量保成功的基础。▲ 铸件产品和3D打印产品聚焦优势,重点发力。目前,上海市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中心、集团公司铸造工艺技术中心等10个中心挂靠800所。在镁合金材料方面,800所已经申报授权专利50余项,牵头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30余项,确立了轻合金材料成形领域的标准主导权;已拥有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领域客户70余家,市场份额稳居国内前三,并与振动装备、激光装备等行业内多家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不仅具备铝、镁、钛三种材料的铸造能力,同时兼具设计、机加、表面处理、检测等全产业链的能力,扎实推进国家装备升级换代,做强材料产业,做响航天品牌。▲ 优质铸件金奖党建铸心引领进取新常态深受航天“三大精神”滋养的800所干部职工,秉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始终站在“以国为重”的高度谋划全局,以富国强军为责任担当,着力强化“五严五融五化”党建运行机制,有效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红色力量激发蓬勃动能。▲ 800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六十载为国铸剑,800所先后有16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培养了3位全国劳动模范、近百名技术专家和管理精英,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800所丰富人才引进渠道,畅通人才职业发展路径,持续强化人才培养工作。所领导担任青年成长教练,促使新员工快速融入工作;打造“博识堂”技术论坛,鼓励员工展现自我,促进技术创新,碰撞思维火花;不断深化员工能力评价体系和薪酬激励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人才队伍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活力,造就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人才队伍。党建铸心,文化聚魂。在不断传承和发扬航天精神的基础上,800所持续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固本强基、创新融合,打造航天装备材料与结构研究智造基地”为企业愿景和以“精益求精、成就客户、协同诚信、卓越共享”为发展理念的企业文化体系,提升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先后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3.8米直径超长贮箱成功下线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进入建设航天强国的新时代,面向“两个世界一流”建设新要求,800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坚持以“材料型谱化、技术体系化、产品标准化、产业集约化”为发展策略,坚持军品型号与民用产业“双引擎”发展,扩大市场、创新“双体系”功能,着力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防务装备集成商、航天运输领域结构件供应商,成为装备领域新材料研究的重要力量、结构成形应用研究的骨干力量,成为材料与结构专业、智能制造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建成“航天装备材料与结构研究智造基地”,全面建设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效益效能型智慧研究所,全力推进航天强国建设进程,以实干进取铸就新的辉煌。来源:《中国航天报》文/刘岩编辑/杨成 高一鸣校对/林佳昕监制/黄希

玻璃箱

有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晓晨访问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9月15日,有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晓晨一行访问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航天八院院长张宏俊,党委书记宗文波,副院长高波等陪同交流。宗文波对赵晓晨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航天八院当前的发展形势,在分析测试方面的需求,以及研发新材料对航天领域的重要作用。赵晓晨介绍了有研集团关于平台创新、产业创新及服务公司的相关情况,以及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他表示,有研集团愿与航天八院加强交流,积极促进在材料分析检测方面的合作。集团办公室、上海监测相关人员陪同。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有研集团,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