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怀,男,1956年6月出生,汉族,安徽人。现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委会副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
来源:环球网原标题:陈友骏:日本“菅经济学”的特色与困境保经济越来越成为决定菅义伟政府施政策略的指针。在最新发表的施政演说中,菅首相详细阐述2021年政府内外政策设想和预期目标,振兴经济成为核心任务。这被认为是解决当前日本内外矛盾的基础与关键,并渗透在菅政府当前和未来国家发展规划的各个方面。第一,坚决阻击疫情,促使国内经济尽快恢复正常。菅义伟政府此前在发布东京等地“紧急事态宣言”问题上犹豫不决,主要就是担忧会导致经济减缓。能否控制住疫情已成评价菅政府政绩的主要考量之一,也事关其未来的执政前程。2021年菅政府还有举办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重任,能够控制住疫情又直接关系奥运会以及日本经济的短期表现。日本不想失去举办奥运会这一对外展示经济成就以及其他方面发展成绩的机会,更不想因疫情而导致日本社会经济陷入难以挽回的乱局。因此无论从经济还是从政治视角看,抗疫都是菅义伟政府今年实现保经济大业的第一要务。第二,恪守经济底线,保证就业和基本生活秩序稳定。“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社会实际上就出现了严重的阶层分化,社会收入水平整体也出现实质性倒退。青年人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希望,中年人缺乏稳定就业的预期,老年人也逐渐失去安心养老的社会环境。少子化老龄化现象日趋加剧,致使日本社会的发展前景愈发渺茫,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直线上升。新冠疫情的暴发可谓是雪上加霜,促使日本社会传统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国民整体的悲观预期陡然上升。统计数据显示,疫情导致日本国内自杀人口急剧增加,这已成为颇为棘手的社会问题。为了遏制这种悲观情绪,输入信心成为菅义伟政府社会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而信心最大的来源,无疑就是持续的经济发展、扩大的就业规模及稳定的收入增长,这些也都是菅政府不断强调并希望尽快实现的重要目标。为了响应日本政府的战略意图,日本主要汽车厂商之一的日产公司已决定将所有合同雇员转为正式员工,以增加他们的收入水平和就业信心。尽管如此,就当前日本国内经济现状及企业生存环境来看,某个单一企业的行为很难被复制为包括众多大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扩大正式雇用人数仍将是横亘在日本企业及日本经济发展面前的主要困难之一。第三,主张“绿色”和“数字”两张牌,构建独具特色的“菅经济学”框架体系。2020年9月菅政府启动以来,“绿色”和“数字”就成为其经济政策两大关键词,也是构建“菅经济学”体系的灵魂所在。“绿色发展”并不是菅政府的独有政策特色,而是对此前多届日本政府政策的继承和发扬。在日本经济踏入全球主要经济体第一梯队之后,“绿色发展”就成为日本内外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之一,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就是一个阶段性标志。而为凸显“菅经济学”的“绿色”特性,菅义伟政府对外正式宣布日本将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同时,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菅义伟政府还将在日本国内积极推进以氢能、风能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并为核能的重新启动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数字”是“菅经济学”的第二张特色牌和创新牌。从政府结构组成入手,菅政府将新设“数字厅”,统合性地推进日本国家的数字化战略建设。在具体的产业规划及构建问题上,“数字经济”的概念和内容将统领所有经济政策的部署与落实。不仅如此,数字要素将成为继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之后的新经济要素构成,并逐步升格为连接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经济行为体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总之,未来经济的大部分内容将以数字化的形式逐一呈现。综上所述,经济已经成为菅义伟政府串联各层面政策的连接点。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经济问题能否得以顺利解决,是决定菅义伟政府未来成败的关键所在。(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环球时报原标题:赵隆:俄欧关系“安全”压倒“经济”?赵隆(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欧盟不久前决定将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再延长6个月,至2021年7月底。与此同时,俄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从德国返俄后即遭逮捕,所谓“中毒事件”再次引发欧洲多国对莫斯科的集体批评。美国特朗普执政时期一度展现些许“回暖”迹象的俄欧关系,似乎再陷泥潭。美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领导力缺失,数字税等矛盾导致美欧裂痕加深,促使欧洲大陆一度出现强化对俄政策自主性的迹象。例如欧洲委员会议会大会曾先后三次表决通过恢复俄罗斯代表团权限,部分欧洲国家也曾释放推动关系转圜的信号。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俄罗斯是重要的欧洲国家,“欧洲应当从里斯本延伸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呼吁在坚持欧洲价值观和影响力的同时扩大与俄罗斯的战略对话。默克尔也批评美国针对“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域外制裁”,提出欧洲的能源政策不应由华盛顿决定,强调将继续支持该项目和天然气供应的多元化,坚持德俄应继续保持积极的经济往来。另外俄罗斯和意大利的抗疫合作也取得较好反响。在俄罗斯方面看来,欧盟维持对俄制裁的主要功能既是为了凸显欧洲内部的“统一性”,也是顺应美俄对抗大格局的无奈选择,但实际上不符合欧盟及其众多成员国自身的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较之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老欧洲”国家,以波罗的海国家、波兰等为主的“新欧洲”受冷战的历史包袱影响,排俄、反俄立场更强,要求保持对俄制裁的呼声也更高。因此,俄罗斯尝试借助有限议题软化欧盟对俄制裁力度,希望以能源、抗疫合作为助推器帮助缓解政治方面的分歧,借“德法驱动”分化欧盟对俄制裁的同步性和整体性。俄副外长格鲁什科曾提出改善俄欧关系的三个条件,除了敦促欧盟放弃对俄敌视立场、北约停止对俄遏制的举措之外,重点强调欧洲国家需要摆脱美国影响,在制定对俄政策方面体现出自主性。但美国新任总统拜登重塑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计划,可能会成为俄欧关系的“新结”。本质上看,虽然德法反对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但从未否认跨大西洋关系的重要性,美欧双方有关北约军费开支以及数字税等问题的龃龉,更多属于“内部矛盾”。俄外长拉夫罗夫也在近期提出,欧洲人不断强调重塑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凝聚力的重要性,表明其仍然无法获得政策自主性。可以预见,俄罗斯将继续成为美国维系跨大西洋关系过程中给欧洲戴上的“紧箍咒”,而在俄美对抗常态化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欧洲也缺乏以冷战期间相对独立的对苏政策为蓝本发展平等务实欧俄关系的基础,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反俄声音也不会减弱。另外,俄欧还面临经济驱动与政治安全的优先性问题。俄罗斯希冀利用美欧矛盾与传统伙伴达成独立协议,但欧盟集体决策机制对此有所限制,短期内较难在“莫盖里尼对俄五项原则”的框架之外进行大幅调整。在经济制裁常态化的背景下,俄欧还缺乏利益互嵌的务实合作内容。2019年,俄欧双边贸易额为2320亿欧元,仅相当于乌克兰危机前的约60%,双方“相向而行”的实际动力仍显不足。如果“新欧洲”国家积极配合美国强化“抗俄一线”的设想,扩大对南高加索、中亚等后苏联空间的实质性介入,俄欧或陷入次区域级别的对抗,双方关于顿巴斯局势的立场分歧也将随之扩大。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文明归属层面始终徘徊于“西欧派”“斯拉夫派”和“欧亚派”之间。具体反映到政治身份认知上,俄总统普京也曾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称“俄罗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最大的欧洲国家”,这被认为是寄希望于带领俄罗斯体面地“重返欧洲”。但随着北约和欧盟的“双东扩”进程持续推进,以及日益将俄视为“区域性大国”的定位,俄精英界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和“欧洲情结”逐渐式微。有俄罗斯学者甚至提出,在纳瓦利内事件后,莫斯科不再将欧盟特别是其领导者德国视为未来的伙伴,俄欧建立特殊关系的前景已经消失。从短期看,在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和《开放天空条约》后,欧洲显然不希望成为俄罗斯军事部署所针对的“替罪羊”,双方存在恢复战略互信、避免军事挑衅与摩擦的对话需求。另外气候变化、能源合作以及伊朗、叙利亚等地区热点问题,也可能成为俄欧维系有限互动的切入点。但在美国重塑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大背景下,“安全”压倒“经济”的逻辑,很可能会极大限制俄欧关系出现实质性的改善。
来源:人民日报原标题:选择团结协作才是正解(国际论坛)陈东晓中国站在疫情防控最前沿,采取有力有效防控举措,为其他国家和地区防控疫情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80个。从过往经验看,国际合作对于遏制大规模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新型病毒引发的疫情意义重大。以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一方面,中国站在疫情防控最前沿,采取有力有效防控举措,为其他国家和地区防控疫情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另一方面,国际医疗科研合作、国家间物资支持等,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为协调资源、分享信息、阻遏污名化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有助于世界尽早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有效的防控体系。尽管全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制和能力还存在不足,但如果没有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中国与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将更为严峻。疫情防控无法遵循统一模式,但尽早发现和救助患者、及时遏制疫情扩散是疫情防控的基础。中国作为全球抗击疫情最初的主战场,付出的努力最大,采取的举措最严,获得的直接经验最丰富,疫情防控的成效也最显著,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肯定。中国在抗击疫情中采取了诸多有效举措,例如全政府、全社会的动员体系,阻断疫情扩散的空前强力措施,及时、充分地与世卫组织等开展信息沟通和经验分享,深度参与国际医疗合作和科研攻关等,都为防控取得积极成效提供了重要保障。中方采取的统筹兼顾、科学防控、精准施策以及因时因地灵活调整的策略,尤其值得国际社会借鉴。此次疫情也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存在的短板。一方面,不同国家在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规范、价值导向、公共卫生资源和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分布特性以及应对这些风险的资源储备不平衡,加之地缘政治和国际安全冲突等,对国际合作应对危机构成严峻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加快转变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观念,避免在“恐慌—忽视”两极间摇摆;加快弥补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短板,尤其要加强许多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国家的能力建设,使这些国家能够切实遵守《国际卫生条例(2005)》,从而形成更有效合力;进一步增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导力,弥补公共卫生领域国际合作的资源短缺,着力减少污名化、政治化对全球疫情防控大局的干扰;加强国际社会在公共卫生领域,特别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经验与知识分享。人类同疫情的斗争史已经并将不断证明,团结协作才是人类遏制大规模传染病的正解。当前,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沙特阿拉伯已提议召开二十国集团领导人视频会议,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探讨加强疫情防控合作。团结合作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大势,也是维护人类健康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10月25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上海举行“大变局和新时代中国外交——庆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60周年大会暨系列学术研讨会”。图说:学术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在隆重的开幕式后,上研院举办了“动荡变革时期中国外交的新使命新任务”“大国博弈背景下的欧洲对外战略及中欧关系前景”“中日关系视角下的海洋安全”“演变中的中东地区秩序:外部和地区大国的作用”“新时代‘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发展”六场平行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研院等智库,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深圳大学、澳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以上主题分别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交流。在“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发展”分会场,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分享见解与思考。专家学者们认为,今年美国大选的结果取决于处于“铁锈带”和“阳光带”上各主要关键州的投票结果。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大选出现了邮寄投票数量增加、现场投票时间延长、提早投票人数激增等新情况,它们对选举结果的影响还有待观察。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公共与事务学院教授郑华依据二战以来美国大选两党轮流执政的历史、美国电视辩论历史和当前政治传播的最新特点指出,2016年美国大选中传统媒体报道与民调数据并不足以采信,这将为观察2020美国大选提供一定发展思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苏刘强认为,除了传统智库与调研机构外,国际博彩公司发布的相关数据、以及两位候选人所募集的竞选资金数额也有可对比分析之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指出,包括美国建制派在内的对华战略思维已发生显著变化,中美关系正呈现出两国建交以来前所未有的特点。新民晚报记者 杨一帆
10月25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上海举行“大变局和新时代中国外交——庆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60周年大会暨系列学术研讨会”。在隆重的开幕式后,上研院举办了“动荡变革时期中国外交的新使命新任务”、“大国博弈背景下的欧洲对外战略及中欧关系前景”、“中日关系视角下的海洋安全”、“演变中的中东地区秩序:外部和地区大国的作用”、“新时代‘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发展”六场平行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研院等智库,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深圳大学、澳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以上主题分别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交流。(中国日报上海分社)来源:中国日报网
2月1日,上海电力大学校长李和兴带队走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以下简称国研院)。此次走访旨在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智库建设的决策部署,推动上海电力大学智库建设,提升学校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服务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能力。该校党委副书记李艳玲、副校长符杨、以及科研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能机学院、经管学院负责人陪同前往。李和兴一行与国研院院长陈东晓、国研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等开展交流。李和兴介绍了学校智库建设的历史、成效和发展目标,以及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人才培养、服务能源电力行业企业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他希望双方能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方面挖掘切入点,合作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的决策咨询,为国家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做实事、做贡献。李艳玲表达了希望国研院在临港新片区建立分院的愿望。她认为临港未来发展趋势将为院校合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美好前景。杨洁勉在成立60年的国研院已工作41年,他对李校长带队走访国研院表示欢迎。他强调,时代的发展为跨界联合、交叉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带来新的机遇。围绕如何建好智库,他从智库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建设、议题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专业地介绍。他认为上海电力大学有着非常鲜明的行业专业特色,能源电力发展是国家战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同时相信上海电力大学能够在该领域为国家、为上海市贡献专业性的决策咨询。陈东晓认为上海电力大学可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国家能源战略,在2030年碳达峰、长三角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美气候能源关系、能源与电力安全等方面与国研院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并表示国研院愿在智库建设、专报撰写等方面提供经验指导。据了解,该校智库建设目前主要依托上海市教委2016年正式批复的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学校能源电力领域相关优势学科,以及由学校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电力高校联盟”和“一带一路电力产学研联盟”等国际合作平台。智库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党委办公室和宣传部负责意识形态方面的监管,科研处为归口管理单位并指导开展相关工作,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主要依托单位,校内其他学院为支撑单位。学校确定了“十四五”期间将其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的高校新型智库的目标。(通讯员:上海电力大学 樊丽明)
目前,中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已经进入了关键时刻,举国上下正进行抗疫“大决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完成的《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进展与前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近日,上研院再次推出系列报告之二——《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决战》,以期对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作出阶段性评估。随着疫情的发展,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全国防控疫情的总体战正在全面推进。若明若暗的“疫情拐点”何时能够出现?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早日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又采取了哪些强有力的举措,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中国医疗科技机构和专家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诊疗病患方面有获得了哪些新的进展?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这场规模超过SARS的人民抗疫战争中的决心和巨大付出为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带来哪些启示和经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团队围绕这些问题,再次给出他们的分析和评估。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布的这份报告中,课题组评估,随着国家防疫策略和措施的调整和升级,湖北省和武汉市的疫情与其他地区的疫情发展趋势会继续企稳向好,整体疫情拐点的出现时间,将取决于中国目前采取的防疫举措的落地和全体民众的配合程度。课题组评估认为,目前疫情仍处于局部集中爆发(特别是在武汉及湖北一些地方)、全国其他地方总体开始趋稳的态势。报告认为,未来1至2周内,大型城市面临节后务工返程人员的高峰,正在迎接新的挑战,如果2周后感染人数没有上升,基本可以判断,除湖北外的省区和直辖市将相继出现疫情拐点。课题组分析指出,尽管目前还没有应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但中国防疫主管部门、医疗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不断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和临床救治方案,对早发现、早确认、早治疗病患,以及有效救护危重病人、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报告还指出,中国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抗疫动员体系持续发力,是打赢这场“人民战争”的根本保证。无论是从全国加速向武汉增援医生和医疗资源,还是全国19省市点对点收治湖北地区重病患者,无论是多地人大为科学防控提供立法支持,还是众多互联网企业的智能支撑,以及实施居家办公、民众更自觉地减少出门等等非常规举措,都表明全中国都在与疫情进行赛跑,争取早日迎来抗疫的拐点并赢得最终的胜利。战“疫”将给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带来哪些启示?报告指出,尽管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中国已经为国际社会共同抗击大规模传染疾病提供了不少经验和启示。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应对在超大规模城市的的疫情爆发鲜有先例,如何提高地方公共卫生应急体体系应对突发疫情能力、如何在疫情中提高全国联防联控体系的科学防控水平、如何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高国际社会共同抗击疫情的团结合作能力等,关键词就是团结一心、科学防控、国际合作。《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决战》是上研院发布的第二份有关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评估报告。此前,上研院全球治理研究所的专家团队进行分析和评估,撰写了《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进展与前景》的评估报告(报告全文链接: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002/01/WS5e358d1fa3107bb6b579c92b.html),分析了中国政府为什么要采取包括“隔离”武汉等高强度的措施?这些措施能发挥何种作用?中国政府和人民展现出何种能力抗击这次大规模的疫情?怎么看疫情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和中长期影响?国际社会如何加强合作,共同抵御这场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热点话题。《进展与前景》报告认为,根据目前疫情在中国国内的发展态势,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但是采取包括“隔离”武汉等重点区域的强力举措仍然是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否则中国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可能面临更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同时,《进展与前景》报告认为,这场疫情正值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中国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无疑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包括世界经济产生多重冲击,尤其是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但是中长期看,中国经济的韧性仍然非常强劲,中国政府和民众在国际社会的共同支持下,一定能够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中国经济将在疫情后继续发挥出巨大的增长动力。《进展与前景》报告还指出,全球化时代,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内的全球传染病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当此重大挑战关口,国际社会尤其应当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来源:中国日报网
4月11日,澎湃新闻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加强智库研究成果国内国际双轨转化,国际重大事件中积极传递中国声音,促进国内外受众相互理解与交流等层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合作。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等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签约仪式。上海是我国国际关系研究、国际舆论与传播领域的重镇,既有海派特色,又有守正底色。对于此次“媒体+智库”的合作,陈东晓指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作为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智库,既有咨政建言的主要任务,又有传播启智的公众责任。在新形势下,上研院将继续秉持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同时希望借助澎湃新闻社的全媒体平台,发挥专业机构的特长,体现海派智库特色,提高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刘永钢在签约座谈会上表示,国际传播不仅要有热点,更要有“冰点”——新闻背后的深度冷思考。在这一方面,澎湃新闻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可以资源共享、彼此赋能,打造专业国际新闻报道与评论的前沿阵地。未来,澎湃新闻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将在专业报告的研究与发布、品牌打造、国际新闻人才培养等领域深耕合作。双方的战略合作将进一步彼此赋能,优势互补,将传播的能级、量级和学术研究的专业性有机融合。(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斯坦福大学2006—2007年Pantech客座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亚太安全与美国对亚太政策研究。先后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一等秘书,政务参赞,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主任等职,曾先后参与了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日内瓦四方会谈,以及关于朝核问题的北京六方会谈,并于2005年在第四轮六方会谈中,策划和执笔起草了“9.19共同声明”,该文件成为六方会谈各方迄今为止均承诺遵守的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