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被称为东方明珠,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市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上海还是我国先进制造业之都、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作为我国最富裕的长三角经济板块的龙头,上海更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一个科技创新高地。上海聚集了一大批的国家级的科研院所,这些科研院所涉及航天卫星、舰船动力、生物医药、大飞机、计算技术等各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你知道中央驻上海的科研机构实力有多强吗?今天小鹏就给大家分享一下。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研究所之一。所本部职工1400人左右,32所是国内唯一的覆盖自主基础软件、嵌入式系统及网络通信关键芯片、计算机产品线的专业研究所。32所自成立以来,创造了我国计算技术发展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被誉为“神算所”;32所孕育出中国第一家IT上市公司——华东电脑,被誉为上海IT人才的“黄埔军校,获得过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又称为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创建于1963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一一所是一个具有57年历史的舰船动力研发机构和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具实力的国家级舰船动力研发基地。研究所拥有柴油机及动力系统、电气及自动化系统、能源装备及工程、分布式供能与新能源服务、海外业务等七大战略业务,业务涉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员工2000余名。3,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计研发中心,担负着中国民用飞机项目研制的技术抓总责任,承担着飞机设计研发、试验验证、适航取证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任务,是我国最大的民机研发中心,现有员工3500余人。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为中国民机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曾成功设计了中国第一架大型干线客机——运10飞机;与陕飞联合设计了运8气密型飞机等。上飞院承担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新支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以及CR929中俄远程宽体客机的设计研发任务。4,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现隶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上海公司成立于1949年9月,是国家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血液制品的主要研究机构、生物制品产、学、研、销一体的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前身为上海生物制品厂,由卫生部直属领导。目前,中国生物上海公司主要产品为预防用生物制品。长期以来承担并完成国家"863"、"973"、"传染病重大专项"攻关项目等几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任务,获得科研成果1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主要从事航空电子综合技术研究,军民机航空电子、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及产品研制,。上电所作为中航工业旗下承担飞机“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研制的重点科研单位,全所从业人员2600余人。在航空电子系统综合、座舱显示控制、核心处理、无人机一体化控制、无线电通信导航、工程与制造等专业技术领域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效促进了国内第三、第四代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以及民机产业的快速发展。6,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又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非盈利事业单位,其前身是1999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联合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卫星创新院现有两个园区,浦东张江园区和临港卫星研制基地,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已成功发射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等61颗卫星,已成为我国科学卫星领域的主力军。7,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是我国通信领域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所,前身为1957年邮电部批准成立的上海电信研究所,1966年更名为“邮电部第一研究所”,现为国务院国资委所属大型企业——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核心企业之一。建所以来,电信一所以电话交换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为基础,历经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取得了150余项国家、部委级科研成果,拥有程控交换、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社会应急通信等专业领域30余项值得自豪的国内“第一”。8,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又称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于1977年建所,隶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五十所在普陀区、松江区拥有三个所区。其中,五十所现有职工1300余名,下属八个科研生产部门、三家产业化公司。建所以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进步奖490项,获得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授权近300件,形成了军工电子、电力电子、市政电子和安全电子四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战术通信技术、微波与探测技术,为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猜图:这是上海哪个标志性的建筑?除了我们提到的8个来自上海市的优秀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之外,你知道上海还有哪些重要驻沪的科研院所吗?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欢迎大家关注小鹏财经。
近日,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开展经信委项目“城市绿地智能监测与质量评估系统”的演示工作,以上海市典型绿地为示范点,利用多源异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展示。演示界面覆盖上海市城乡梯度典型绿地,包含样地调查数据、监测站数据和无人机航拍数据,涉及上海市植物种类数据库、病虫害数据库,土壤数据库、高光谱影像库及波谱数据库。样地调查数据包含样方内的植物种类、乔灌木胸径和土壤理化性质等;监测站数据包含气象模块、环境模块和光合模块等,涉及温度、湿度、风速、光照、PM2.5、PM10、CO、CO2和大气负氧离子等指标;无人机航拍数据包含典型绿地内植物物种的影像图和光谱数据。系统演示后,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制定了进一步优化方案,细化了数据展示的方式方法。该系统的成功研制,能够客观清晰地反映上海市典型绿地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环境状况,为城市绿地的高效感知和智慧管控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主持的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科学技术项目《开花藤本植物在立体绿化上的应用示范》验收会在上海市园科院举行。与会专家经审阅相关材料,听取课题组完成情况汇报,认为该项目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考核指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会上,上海市园科院课题组就项目研究内容和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具体包括:1、上海市藤本植物应用现状调查。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红色系、蓝色系和黄色系开花藤本植物的引种,分别从江苏省、浙江省和江西省引入开花藤本植物种(品种)47个;2、通过层次分析法筛选适合上海生长的植物种(品种)10个;3、繁殖红萼苘麻、宿根牵牛、双喜藤等8000余株,储备容器苗2000多盆;4、针对开花藤本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应用场地类型,开展了墙面式、棚架式、悬挂式种植示范种植,构建了马路隔离带、人行天桥、高架立柱和建筑物墙面及棚架等不同立体绿化形式,撰写形成规范化种植指导手册1项。5、在上海徐汇区、滨江森林公园、崇明港西镇协西村和崇明开心农场建立示范点4个,示范应用藤本月季、多花紫藤、凌霄、油麻藤和红萼苘麻等开花藤本植物,示范效果明显。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筛选的优良种(品种)和栽培形式,为后期应用于城市立体绿化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栽培经验,为开花藤本植物在上海甚至长三角地区的应用,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开花藤本植物用于城市立体绿化中,必将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质量。【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3月10日,渝中区委副书记、区长左永祥会见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潘琳一行,就开展城市建设等领域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左永祥对潘琳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重庆和上海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城市风貌,又同饮一江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渝中作为重庆“母城”,山水交融、人文荟萃,随着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城市更新也面临着做专做细做深的新要求。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研究和成功经验,希望共同携手,为渝中城市更新创造一个又一个杰作与典范,把城市建设得更有品质、更加美丽。潘琳对参与渝中城市建设发展充满信心,期待进一步加强双方沟通对接,用有温度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作品,助力渝中城市品质提档升级,与渝中共成长。据悉,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华建集团,原名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成立于1953年,是一家具有工程咨询、建筑工程设计、城市规划、建筑智能化及系统工程设计资质的综合性甲级建筑设计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作品遍及全国及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00多项工程设计、科研项目、规范标准获国家、建设部以及上海市优秀设计和科技进步奖。【来源:渝中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与国内外学者合作以长三角区域比较典型的中小城市为例,深入分析了城市化模拟过程中的时空不确定性,旨在为更加完善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布局做出贡献。相关成果以《Analyzing the Spatiotemporal Uncertainty in Urbanization Predictions》为题发表于JCR生态与环境遥感领域Q1顶刊《Remote Sensing》(IF = 5.001)。城市扩张模型是预测世界各地城镇、地区和国家城市化的最主要工具。模型结果是政府决策者、城市规划者、环境和民间组织能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公共事业网络、规划住房解决方案和资本投资并最大限度减轻环境不利因素影响的最主要依据。但是现有的城市扩张模型对时空不确定性考量不佳,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组成与配置。研究以长三角典型的平原城市嘉兴和山地城市丽水为例,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城市扩张模型(以人类经验驱动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和以纯粹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框架),对城市化模拟的时空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量化。本文旨在为更加完善的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依据,并且相关经验可复制到情况相近的全球其他城市。该项研究由哥伦比亚伊塞斯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印度城市人口研究所、哥伦比亚EAFIT大学、牛津大学、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等7位学者跨国境、跨时区历时13个月共同完成。上海市园科院为共同第一完成单位(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work)。【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以“花开中国梦”为主题,将于 2021年5月21日至7月2日在上海市崇明区举行,此次花博会将有力推动崇明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步伐。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的湿垃圾处置及利用要求,同时基于多年来在城市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城市园林绿化土壤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技术总结和经验积累,充分发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潜力,通过技术攻关,掌握湿垃圾研发园林绿化用有机介质关键技术,并成功试制了利用湿垃圾制备的土壤改良介质产品。该技术将被应用于花博会,助力园区土壤改良。在促进湿垃圾“高效、高质”资源化利用的同时,为中国花博会园区土壤改良供技术支撑。【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上海市率先步入强制垃圾分类并资源化利用时代。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作为垃圾“三化”的重要组成,是湿垃圾分类形成闭环的末端环节,《条例》已明确提出湿垃圾处置产品用于公共绿地、公益林地甚至农田的土壤改良。目前,湿垃圾的主要处理模式有厌氧发酵、好氧发酵等,本市主要采用厌氧发酵工艺进行湿垃圾处置,湿垃圾在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沼气发电,实现了第一环节的资源化利用;而厌氧发酵产生沼渣,约占湿垃圾处置量的3-20%,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沼渣的资源化利用是垃圾实行分类的重要目的之一。为此,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基于多年来在城市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城市园林绿化土壤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技术总结和经验积累,在对全市湿垃圾厌氧发酵沼渣基本特性进行调研、跟踪监测的基础上,以上海最大的湿垃圾处置厂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产生的沼渣为原料,通过为期6个月的技术攻关,摸清了湿垃圾沼渣研发园林绿化用有机介质的关键技术,并成功试制了产品“家用有机介质”,现该产品以通过室内栽培实验验证,正进一步在老港废弃物处置厂区园林绿化上进行中试,以期在总结室内栽培和园林绿化中试效果的基础上,凝练湿垃圾沼渣研制有机介质的施用技术规程,为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借鉴。【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科技管理部(平台)赵莺莺受园南中学邀请,为学校的植物社团开展了一场名为《如何科学地观察和记录自然》的科普讲座。园南中学是黄道婆乌泥泾纺织技术非遗传承基地,校园内植被种类丰富,还专门开辟了一块棉田种植棉花。此次前来听讲的学生都来自学校的植物社团——欣云社团。讲座不仅介绍了棉花作为一种双子叶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生活史,而且从“四化”科普切入,为同学们讲解了如何通过自然笔记等方法来科学地观察和记录校园里一年四季自然的变化。市园科院作为科研单位,为公众开展科普活动是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雄厚的科研实力支撑下,市园科院的科普工作具有自身的特色,如“四化”科普、困难立地科普、市花白玉兰科普等。基于科研成果的科普工作,让高深的科学研究变得接地气,有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对于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上海5个新城的规划意见正式出台,5个新城产业布局各具特色,人口导入和人才引进政策实行差异化政策。3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的建设目标是,到2025年,5个新城(指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5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的GDP总量达到1.1万亿元,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在长三角城市网络中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到2035年,5个新城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基本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实行差异化人口和人才政策为了强化人才引进,《意见》要求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导入和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居住证积分和落户政策,加大新城对紧缺急需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拓宽海外人才引进渠道。“从此次政策内容可以看出,人才政策、居住证政策、购房政策等有望进一步改善。这都是当前相关人才最为关注的内容。从人才导入的角度看,后续预计门槛会降低,落户放松实际上有助于增加人才的导入;从居住证积分等角度看,未来评分会更加人性化。尤其是在租房等方面,也会给予更多的支持,租房后办理居住证的难度会明显降低。“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告诉第一财经,上海长期以来对人口管理采取二元体制,鼓励人才的吸纳,同时采取相对约束的人口管控政策,这种二元性人口与人才管理体制的动机是为了优化人口结构。在新城建设中实施差异化的人口和人才政策,积极的人才政策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居住证和户籍准入的门槛来逐步实现,同时积极的人才政策也可以通过与人才相联系的更有激励作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来实现,包括住房市场的购买政策、公共住房租赁政策,公共服务的配套政策等。《意见》提出探索出台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购房和租赁政策,研究完善租购并举、租售衔接的人才住房政策。因地制宜制定涉及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人才的一揽子公共服务配套政策。严跃进告诉第一财经,这其中一句颇受关注的话是“探索出台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购房和租赁政策”。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后续此类区域购房政策有望放松。当然近期要防范中介和房企炒作,积极稳定市场,真正让利好政策和人才导入政策进行结合。为了让人才能够在5个新城留得住、住得好,《意见》提出,优化住宅空间布局,完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具体而言,《意见》提出,促进新城住房规划建设与轨道交通建设、就业岗位分布、公共设施配套联动发展,引导人口和住房合理分布。加大住房用地供给,提供高品质、特色化的国际社区、创业社区、高品质商品住宅等多样化居住产品,保持新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人才安居工程,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建设租赁住房,提升新城“十四五”新增住房中政府、机构和企业持有的租赁性住房比例,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优先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新城也将从产业、公共服务、交通、人居环境等方面增强新城的吸引力。根据《意见》,5个新城将基本实现普惠性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布局,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功能更加完备。在交通方面,5个新城也将形成支撑“30、45、60”出行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框架,即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衔接国际级枢纽。“现在的新城建设与以前郊区新城的区别在于,传统上的新城往往是‘卧城’,也就是鼓励人口在城市中心区工作,在郊区居住,但十四五期间的5个新城,其定位是建设独立的城市,来促进职住平衡,因此需要从独立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开展规划,提供社会服务、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配置。”任远表示。新增千亿级产业群除了安居,5个新城也将成为人才的乐业之所。根据《意见》,5个新城将高起点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浓度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实现新增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具体而言,嘉定新城强化沪宁发展轴上的枢纽节点作用,建设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高性能医疗设备等产业集群,构筑科技创新高地。青浦新城承接支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功能,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形成创新研发、会展商贸、旅游休闲等具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松江新城加强G60科创走廊战略引领作用,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发展文创旅游、影视传媒等特色功能。奉贤新城发挥上海南部滨江沿海发展走廊上的综合节点作用,打响“东方美谷”品牌,打造国际美丽健康产业策源地。南汇新城以“五个重要”为统领,构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7+5+4”面向未来的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国际人才服务港、顶尖科学家社区等载体平台,加快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任远认为,经济增长仍然是促进新城人口集聚的最主要的因素,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新城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产城融合,使得产业和就业机会推动新城人口增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陈杰认为,新城规划中,产城融合是基本要求,职住平衡是重要考量,公共服务资源的起点要更高,相对中心城区更有优势,以更好的营商环境来导入产业,以更好的幸福感体验来吸引人口。“这些前提是要让新城有自我造血功能。如果要让这五大新城发展更好,需要更多给这五大新城赋权,包括获得更多的城市规划自主权、产业选择权、公共服务配置权和土地用途变更审批权。”陈杰说。《意见》也提出,将优化土地保障政策、加大对新城财税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在土地保障方面将加大产业“标准地”供应力度,鼓励采用先租后让、长期租赁方式使用产业用地。支持新城内产业区块实行混合用地等政策,鼓励功能混合,加快创新功能集聚。
近日,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张浪一行受邀赴徐州指导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建设工作,并受委托负责上海合作组织展园的设计工作。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拟在2021年9-12月在徐州举办,本届园博会将围绕“绿色城市,美好生活”主题,把“共同缔造”“美丽宜居”理念融入其中,凸显“生态、创新、传承、可持续”特色。突出绿色发展建筑建造新技术,突出新时代城市发展建设新成果,采取“1+1+N”联动模式建设园博园。市园科院院长张浪对徐州园博园的施工现场进行了考察,并对建设质量和建设速度提出指导意见。同时,对上海合作组织展园的理念构思和设计表达与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徐州园博园筹办指挥部等进行探讨,助力将徐州园博园打造成富有徐州特色的传世经典之作。【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