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最强光”来杭!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杭州分所正式揭牌不知答也

“最强光”来杭!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杭州分所正式揭牌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蓉 通讯员 史炎丹 蒋华君 文/摄走在智慧城市建设前列的杭州迎来了“最强光”。今天(9月21日)上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杭州分所(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杭州富春湾新城正式揭牌。据了解,上海光机所是我国第一个激光专业研究所,曾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00余项,共承担了6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是我国乃至国际上最为重要的光学和激光研究领域专业研究机构之一,被赞誉为“最强光”。杭州分所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与杭州市富阳区共建,为上海光机所的直属机构,同时注册设立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实施“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作机制。上海光机所副所长、杭州分所所长张龙介绍说,杭州分所将致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功能材料与激光应用领域“工研院”,着重开展产业应用技术、工程技术和应用示范研究,架起“高科技”到“产业化”的桥梁,做光电领域专业的“硬科技”孵化器。通俗点说,“高校和研究机构产生了很多思想创新及技术创新,杭州分所则通过选择国内外具有优质产业前景的技术,将它打造成技术集成、应用示范,让高科技企业和投资机构能够运用这些技术,做好高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一环。”那么,激光到底是什么?它将应用在哪里?事实上,它早已像互联网一样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激光打印机、激光投影、激光电视、激光美容、激光手术等等。激光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并称为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张龙告诉记者,未来,杭州分所将主要聚焦几个方向。第一,先进制造。“以前,制造业的切割可能是利用刀锯,而激光就是最锐利的一把‘刀’,可以高效率、高精度地进行加工,比如,现在,汽车制造业,很多工序都是利用激光进行切割、焊接等。”第二,安防。在船港、高铁、要塞、边境等的安全保障上,激光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它也是打造智慧城市的必备工具。挂牌仪式上,杭州分所首批引进研发项目进行了签约,主要包含智能装备制造、特种光纤及应用、光电功能材料等三大领域的12个项目。同时,精密光学加工与检测装备项目、先进红外光学材料和技术项目、高功率激光光纤项目及第四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项目等部分研发项目代表在现场进行了路演。“在杭州富春湾新城这方热土建设杭州分所,这是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优化科研布局、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大举措,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富阳转型发展的重要成果,更是富阳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富阳区委书记朱党其表示,下一步,富阳区委区政府将全力以赴为杭州分所建设做好各项服务,确保项目按时投用,确保专家们在富阳安心工作;加快杭州富春湾新城高品质城市建设,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腾退发展空间,强化地铁、快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商业等公共配套,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宜业环境,加快建设现代而田园的都市新区;促进杭州分所研究成果转化,抓紧出台研究成果转化政策,形成研究成果转化制度,建立研究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让杭州分所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在富阳的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诡森灵

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光机所……杭州这座新城与数家重量级科研院所联姻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张蓉 通讯员 李潇鹏1月5日,联通杭州富阳与北京的高铁线路首次开通,飞驰的复兴号将一批富阳乡贤从四面八方带回了家乡,也引来了三所重量级科研院所与富阳的联姻,入驻杭州富春湾新城。其中,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的中央财经大学与富阳达成战略合作,在富阳设立“富阳区—中央财经大学政产学研实践基地”,建立“中央财经大学—富阳区干部培训基地”,设立中央财经大学科技园杭州园区及中央财经大学科技金融产业园杭州园区等。“希望能通过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的建立,吸引一批金融科技企业入驻富阳,助推富阳产业发展。”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史建平说。同时,中央财经大学将联合富阳建立科研机构,开展课题研究,并共同举办以经济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发展、金融风险防范等为主题的相关高端论坛、研讨会。作为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也选址杭州富春湾新城,打造上海光机所杭州分所。上海光机所党委书记邵建达介绍说,该项目将开展以光电材料与激光领域为主的应用和工程技术研究,发展富阳光电材料与激光产业,组建科研团队、建设平台添置设备、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服务地方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学院光电系的建设统筹推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此外,杭州富春湾新城还将落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富阳研究院。项目依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针对集成电路、无线通讯、智能传感、节能环保、物联网等领域开展高端人才引进、先进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开发等工作,以推动和加快富阳产业的转型升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兴杰表示,富阳研究院将培养汇聚创新创业人才、吸引集聚创新创业资源、研发引进科技成果、培育孵化科技企业等,并打造成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和研究生重要的实习基地。

本然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紫外减反射激光薄膜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今天,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发文表示,该所在基于低温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的紫外减反射激光薄膜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初步实现了紫外减反射薄膜的损伤阈值提升。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据了解,“研究人员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技术,系统研究了SiO2和HfO2薄膜的激光相关性能。”“设计并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了一种应用于355 nm激光的双层结构HfO2/SiO2减反射薄膜。该减反射薄膜在355nm的实测反射率低于0.2%,激光损伤阈值(24.4 J/cm2,脉宽7.8ns)高于电子束沉积减反膜薄膜(20.6 J/cm2,脉宽7.8ns)。”该项成果有望为紫外减反射薄膜的抗激光损伤性能提升提供新思路,丰富紫外减反射薄膜的制备技术。(文章来源:前瞻网)

过江龙

切磋琢“膜”成宝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薄膜光学实验室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薄膜光学实验室团队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王充《论衡》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雨雪风霜,每个工作日的早上,80岁的范正修老先生都会骑着他那辆自行车准时出现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薄膜光学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办公室里。作为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在过去的57年时光里,他的人生际遇,他的喜怒哀乐,早已和这座自己亲手缔造起来的实验室融为一体,荣辱与共。第二任实验室主任邵建达是范正修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上海光机所的所长。大学毕业之后,他就在实验室长期从事高功率激光光学元器件相关研究。其间,他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前往英国和意大利从事超薄膜生长特性的研究。在意大利时,合作导师充分肯定他的工作进展并主动帮助落实夫人的工作。在孩子已经适应学校生活之时,面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召唤,他还是毅然放弃了国外已经渐入佳境的舒适工作,回到上海光机所,回到实验室开启事业的新征程,带领着实验室团队为了突破一系列“卡脖子”的难题,持续开展我国ICF领域的光学材料、光学加工以及检测技术相关的攻关工作,将中国团队带上了从跟跑到超越的科研高速路。易葵是实验室的第三任主任。18年前,初到实验室的易葵接手的正是上一任室主任出国去做访问学者留下的工作。动手能力极强的他给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赢得了大家的佩服。易葵常说:“薄膜技术是一门工艺性很强的工作,要把工艺做好,不能只在电脑上算算、纸上画画就行了,一定要动手,更要动脑子。”第四任实验室主任是80后的朱美萍。她巾帼不让须眉,亲身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激光薄膜研究水平从落后到反超的全过程,并且带领团队不断提升着我国在激光薄膜领域的国际影响力。2020年年底,实验室主任的接力棒传递到了更为年轻的邵宇川手上,这位两年前刚刚从美国归来的年轻人,带着一身的朝气与抱负,誓将实验室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展现中国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和蓬勃风采。撰写这样一支团队的发展历程,就犹如在回忆一个大家庭的往事,他们如父如兄、亦师亦友,在艰苦卓绝和攻坚克难的背后,感受到更多的是温暖和感动。作为我国第一支专业从事激光薄膜研究的团队,半个多世纪以来,实验室几代人不忘初心,紧紧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攻克了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建立了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工程应用的自主创新生态链,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系统提供了大量高性能核心激光薄膜元件。57年风雨如磐,在过去的20800多个日日夜夜里,每一个时期每一名参与其间的成员都感受至深。在这些人中,有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也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恐怕都已记不清自己到底度过了多少条沟沟坎坎和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以及取得的成绩,恰恰成为“一个成功团队的发展史,必然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奋斗史”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薄膜光学实验室团队合影历史篇:科技报国刻在基因里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80岁的范正修研究员便是上海光机所薄膜光学实验室的“镇室之宝”。老人家一辈子笃定科技报国的信念,从来没有只把光学科研当作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视为自己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虽已至耄耋之年,他依然在实验室的第一线和年轻人摸爬滚打、同甘共苦。作为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范正修带领着团队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起步,向着国际高水准奋起直追。称他为我国激光薄膜事业的开拓者和元老毫不为过,但是提及于此,老先生总是谦逊地摆摆手,正色言道:“搞薄膜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很多人,是一个团队,这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谈及实验室的成立,范正修精神一振,为我们讲起那段历史,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1960年5月,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诞生在美国休斯实验室里。同一时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北京电子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也在研究涉及激光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验方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激光领域的发展前景也做出了估计,并写进全国《1963—1972年十年科学规划纲要(草案)》之中。激光技术领域显示的蓬勃生机,特别是中央领导的直接关心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亲自筹划,加快了上海光机所组建的进程。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主席特别批示:“死光(激光)要组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它。”第一任实验室主任范正修在阅读文献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光机所应运而生(由长春光机所和北京电子所联合组建,最初叫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上海分所)。1964年8月,与研究所同步成立了我国第一支专业从事激光薄膜研究的团队,当时叫作上海光机所第八研究室镀膜课题组,主要职能是为神光装置提供核心光学元件,并承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家特殊工程。由此可见,与行业的发展同呼吸,与国家的命运共起伏,这早已经写进了薄膜光学实验室团队的先天基因里。范正修大学一毕业就加入到了这支队伍里。那时候上海光机所还在筹建中,但是由于时不我待,大家都是边搬迁、边安装、边研究、边应用,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科研工作基础条件的建设。“条件很差,但是热情很高!”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时候的设备条件非常简陋,两台设备中,有一台还是长春光机所借给我们的,另外一台则是木头壳子的。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用这些设备做出了中国第一块1064nm激光高反射镜!”范正修一直念叨着这样一种团队精神,就是不管外部环境怎么样,大家都是在尽最大力量创造条件来做出自己的贡献。老人儿也好,年轻人也罢,没有人追求个体的名利,都是埋头兢兢业业做事!这也是在后来的几十年间,神光聚变点火装置几度升级,对薄膜的要求不断提升,可这支团队始终能研制出保障装置的激光薄膜的重要原因。高性能激光薄膜元件是惯性约束聚变(ICF)激光驱动装置、超强超短激光、空间激光等激光技术装备中的核心元件,也是制约我国国防战略和国民经济制高点领域发展的一个瓶颈。高功率激光薄膜的制备是一个工艺环节冗长、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薄膜设计理论、高纯原材料控制、光学表面超精密加工、纳米精度膜厚控制、薄膜应力控制技术、检测技术以及激光与薄膜态材料相互作用机理等研究内容,其中尤其以缺陷的全流程控制的难度为最,涉及多学科交叉,极其复杂,难度极大,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了严密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实验室几任领导者内心都清楚,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越是难啃的骨头,越是展现担当和作为的时刻。这些年来,团队以高性能光学薄膜研制为牵引,建立了多种不同沉积技术的镀膜机群和微结构制作平台。同时,实验室还建设了光谱、激光损伤、光学损耗、色散、面形、非线性、微观结构表征以及材料成分检测等综合测试表征平台。由此发展推动了用于增强激光薄膜和晶体材料激光负载能力的激光预处理技术,并首创了国内大口径光学元件激光预处理平台。在高性能激光薄膜元件的制备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系统提供了大量高性能核心激光薄膜元件,在国际范围内的激光薄膜竞争中,从跟跑、并跑,最终实现了超越。在打破禁运的同时,开始占领国际市场,出口俄罗斯、以色列等国,满足了我国高功率激光研究的重大战略需求,并推动了我国激光薄膜和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高性能激光薄膜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步工艺是环环相扣的,一个微小细节的失误都会使之前的工作付之东流。元件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后续装置的运行。因此,半个世纪以来,实验室的几代科研工作者并没有把工作视为只是单纯地做一个元器件,而是一直坚持将薄膜光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必须从机理入手,搞清楚科学问题,才有能力为国家任务提供保障。正因如此,中国才有了在激光这一领域不被“卡脖子”的今天。第二任实验室主任邵建达在工作中攻关篇:从跟跑到超越之路“让具有强大能量的激光,能按照科学家的意愿,有序地奔赴靶点,是高功率激光反射薄膜的‘独门功夫’。高功率激光反射薄膜是唯一能迫使只知道直线前行的强激光按照人类的想法‘万宗归一’的元件。它不但需要抵挡住‘所向无敌’的高能激光的冲击,保障高功率激光装置不会‘自伤’,还要高效地‘指挥’激光的方向。”以上这样一段文字的描述充满了神奇和不可思议的色彩,而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其变为现实的过程更是充满了千辛万苦。随着激光的发展,现在对激光的功率和能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样地,随着激光装置功率的不断上升,薄膜要足够强韧,才能承受激光的冲击。因此,损伤阈值就成为一项“金指标”——它代表着这个元件“控制指挥”激光的能力,其数值大小决定着能不能把激光能量完整地护送到靶点。朱美萍解释说,损伤阈值是一个描述薄膜元件能够承受多高能量激光去打它的专业术语,值越高就代表它能承受激光的能量越高。“影响激光损伤阈值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用的镀膜材料本身的程度、基底清洗得干不干净、镀膜过程中用了什么样的工艺等,只要里面有一丁点儿缺陷,哪怕只有微米量级的这种缺陷,就会导致薄膜在激光下坏掉,这个元件就没法用了。”所以不断地损坏、修复,提升激光薄膜的损伤阈值,就成了薄膜光学实验室团队努力的目标。激光薄膜损伤阈值能力在国际间竞争激烈,已有50余年历史的美国Boulder年度SPIE激光损伤国际会议组织的一年一度全球性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水平竞赛,代表着光学材料激光损伤研究领域的国际最高水平,向来是激光薄膜领域的科研人员最看重的比赛。实际上,截至21世纪初,我国高功率激光装置的应用中,高功率激光薄膜仍然被认为是最短的一块短板。在参加国际竞赛的初期,只能在中等水平上下徘徊,数值一度比第一名低了50%左右。实力不足自然无法赢得同行的尊重。十几年前,实验室成员在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的时候,被国际同行当面毫不客气地评价中国的激光薄膜水平落后了美国十几年。这句话字字扎心,但在当时面对这样的轻蔑时,实验室成员却无力反驳。“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就暗自下定决心要在激光薄膜领域扎下根去,做出成绩,不仅要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更要实现反超!”朱美萍握紧了拳头说道。第四任实验室主任朱美萍在对元件进行检说到就要做到,但是又谈何容易!要知道,从薄膜材料本身到涂膜工艺,再从运输到使用,都容易产生缺陷。要提升这一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面临两大技术挑战:一是要知道缺陷在哪里,二是要抑制缺陷。面对着摆在案头的这一课题,实验室成员废寝忘食,积极探索着答案。实验室团队发明了薄膜光热吸收测试装置和方法,实现了缺陷3D分布的快速探测,得出了损伤点多起源于基底-膜层界面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团队提出了激光“预植”缺陷技术,揭示了基底-膜层缺陷的耦合机制。在“相抑”环节,研究人员从各工序最大限度地抑制缺陷源,开发了新型“无界面”多层膜沉积技术,通过双源共蒸实现两种镀膜材料交替界面的连续过渡,有效解决了界面缺陷密度高、结合力差、存在驻波场和应力突变的问题。团队意识到,由于完美的“零缺陷”元件几乎是不存在的,在高能量下仍有个别缺陷点导致薄膜元件在多次激光辐照下产生损伤,为此他们又创新性地提出缺陷“缝合”技术,使得缺陷处损伤阈值接近无缺陷膜层,突破性提升了薄膜元件的激光损伤阈值。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代表中国激光薄膜最高水平的团队之一,上海光机所薄膜光学实验室在2012年再次参加激光损伤阈值国际竞赛的时候,终于以微弱的优势夺取了冠军。而在2018年和2019年,朱美萍带领团队再次卷土重来,并且以更大的优势蝉联第一。2018年比第二名的损伤阈值高了20%,到了2019年更是惊人地高出了65%,实现了我国高功率激光薄膜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大跨越,就连一向谦逊低调的范正修老先生也不无骄傲地表示:“这次的领先很难逾越。”在激光聚变、超强超短激光等装置中,有成千上万件不同口径的薄膜元件。可以说,离开这种高性能的薄膜,这些装置将寸步难行。而在ICF激光驱动装置数万件激光薄膜元件中,大尺寸偏振薄膜被认为尺寸最大、膜层最厚、难度最高。所以,大尺寸偏振薄膜元件与普克尔盒组成的光开关被誉为美国国家点火装置七大奇迹之一。随着时代发展,我国ICF激光装置对偏振薄膜元件提出的要求也达到米级尺寸,而国内先期仅能制备尺寸240mm×112mm×20mm的元件,与米级尺寸差距巨大。难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激光损伤,二是膜层厚度的控制,三是膜层龟裂。“一米尺寸的激光偏振薄膜,它对厚度的控制要求就相当于要求从上海到北京大概1000公里的航程内,飞机的上下颠簸不能超过两个毫米。”从朱美萍的描述中可以读出技术含量之艰深,“如果要在一米尺寸的元件上找一个随机分布的缺陷的话,就相当于要在澳门特别行政区那么大的面积上找一粒随机分布的沙子。”西方对我国禁运大于500毫米的激光薄膜元件!从实验室研究的过程中看,大尺寸激光薄膜元件制备技术一度是制约强激光技术发展的瓶颈,加上当时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为了突破这项“卡脖子”难题,实验室团队从很早就未雨绸缪,自主创新,开展起大口径激光薄膜元件从加工、镀膜到相关检测技术的一系列研发。团队提出并贯彻了基板加工、镀膜及相关检测全流程工艺控制的系统工程解决方案,攻克了大尺度激光偏振薄膜元件制备的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建立起从材料到器件的完备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支撑体系,发明了基板全口径保形光顺抛光技术,实现了基板全频域波前高精度控制;发明了膜层厚度类分形光学监控技术和均匀性修正方法,攻克了纳米精度膜层厚度控制难题;发明了薄膜应力在线和离线检测技术,提出了敏感层应力调控独创技术,攻克了大尺寸偏振薄膜元件膜层龟裂的国际性难题。由此,实现了我国高功率激光光学元器件性能的跨越式发展,从跟跑、并跑,做到了整体性能比肩国际、部分元件国际领先,为国家重大专项激光装置的技术路线选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在神光系列装置、拍瓦装置等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应用,满足了我国激光聚变研究的战略需求。实验室团队主持完成的“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件成套制备工艺技术及应用”项目还荣获了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站到了国家科技奖励的领奖台上。团队篇:同舟共济者赢成绩并没有让实验室团队成员满足,在他们看来,荣誉也只是攻关路上新征程的开始,因为在科研的道路上,总会有更大的难题摆在团队同伴的面前。“队伍不能散!”这是第一任实验室主任范正修长久以来坚持的一个原则。从课题组到实验室,从不足10个人到如今的百十号,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一张白纸到绘满蓝图,从一点突破到全面开花,57年峥嵘岁月,几代人青春许国,时间见证了这一切的进展。实验室团队经受住一次次考验,在锤炼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我国激光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也为我国薄膜光学的学科发展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范正修、易葵、朱美萍、邵宇川……这支团队里,各种才能、各种性格的人都具备了,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心为了激光薄膜共同努力,在日益攻坚的过程中凝练出了一种对科研目标执着追求的情感。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正因为有这样好的一支团队,有这样一群同甘共苦的合作者,我们的项目才能很快地往前推进。”范正修代表大家一语道出成功的秘诀,“我们都清楚要干成一件事,必须先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剩下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一串串坚实成果与荣誉的背后,都是一个个让人难以尽述的破局过程。第三任实验室主任易葵在工作中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禁运,设备之殇一度困扰着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那时候国产设备比较容易出故障。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人员配备没有这么多,也没有什么维修部门,只要设备出问题,肯定是我自己去修。”身为第三任实验室主任的易葵经常一宿一宿地处理出故障的设备,他非但没有怨言,反而觉得“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你自己摆弄过这些东西,更加深了你对设备的了解”。那个时候,实验室没有先进的测试表征设备,很多测试都要到外单位去做。易葵回忆道:“那时候交通还没有如今这么发达,我往往要早晨赶最早的那一班从嘉定到苏州的长途车,中午之前赶到苏州大学,找到老师帮我测试,等下午分析结果出来后,又马不停蹄地再赶回嘉定,晚上连轴转制作样品,第二天再跑苏州,如此反复。”朱美萍初到实验室的时候,没有自动控制的镀膜设备,膜层厚度都要由人工控制,精度和稳定性是令人头疼的难题。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朱美萍基本上每天都是守在镀膜设备旁,对薄膜厚度进行人工监控。“镀膜机里面有一团光,我就要一直盯着,看它有没有像火星儿一样的东西,如果有火花出现,肯定就是缺陷很多了。”朱美萍谈到当年的那种感觉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直视汽车远光灯时的那种感觉!每天超过10个小时的作业,眼睛前面全是这种亮光,就连晚上闭眼睡觉的时候,都感觉眼睛前面一团光亮。”攻坚克难的征途上,工作几乎占据了实验室成员所有的时间,加班加点更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大家出差归来常常是拎着行李就直奔办公室。办公室的灯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刻还亮着,那是大家一个又一个废寝忘食的不眠之夜。“从没有觉得条件艰苦,也没有觉得累。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自然要分分钟全力以赴!”在外人看来这么“疯狂”的作息方式,实验室的成员却觉得再平常不过。正所谓“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也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批批跟随激光薄膜一起成长起来的人,一步步成为团队赖以倚仗、承上启下的中间层,他们从前辈那里接过技术和精神的传承,同时又把实验室优良的传统以及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先进技术一并传给新的年轻人。科技兴国,人才最为稀缺宝贵!实验室和研究所的领导们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给年轻一代施展的平台,敢于用大视野来挑选和培养人才。他们时刻关注着实验室年轻人的成长,提醒他们不要只顾着自己去把问题解决掉,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学会去总结和积累经验,不但能做,还要能写,最后还要能把它讲出来,以此达到全面发展。坚持学科发展,产学研全面攻关,也使得这个实验室成为中国激光薄膜领域的“黄埔军校”。57年来,这里培养出了200多名研究生,在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和重要的企事业单位中成为学术带头人或领导者。同时,这里的毕业生还创办了几十家高科技创业企业,为国家项目做贡献的同时,注重成果转化,将对激光的需求应用到民用市场上,满足国计民生所需。时至今日,实验室主任的接力棒交到了年轻的邵宇川手上,实验室早已不再为设备的简陋和资金的困顿而束缚手脚,“这些年,国家给了我们那么大的支持,我们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新的压力。但这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使得我们更加专注专业技术,时刻考虑怎么把这些设备用好,怎么把这些工艺做好,来保证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邵宇川的话掷地有声,代表了实验室所有成员的决心和信心。现任实验室主任邵宇川在工作中顾盼回目,如影历历。科研之路没有尽头,有了新的高度,就会有新的目标。从1964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57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几代“薄膜人”将艰险视为淬炼,将磨难当作锻造,见证了上海光机所薄膜光学实验室不断发展、不断强大的一个完整历程,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国家在激光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切磋琢磨,乃成宝器。每一天,80岁的范正修依旧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中,和年轻人在一起讨论问题,分享心得。“只要还能走,走得动,我就一定来!人活着就要做事,工作对我而言就是一种享受。看到自己的工作有了成果,或者看到年轻人在不断成长,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老人家笑呵呵地眯起了眼睛,仿佛已经看到了实验室更加精彩光明的未来。

棒棒堂

上海光机所在可重构矩形光学滤波器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间信息传输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可重构矩形光学滤波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基于高精度光栅局域温度控制技术,实现滤波带宽、中心波长可调的矩形光学滤波器研制。该技术有望克服传统光学滤波器滤波带宽、中心波长、矩形度难以满足光通信系统的限制,有效满足微波光子学、精密光通信等领域对滤波带宽、中心波长可调的高性能矩形光学滤波器的需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Opt. Express上。近年来,随着微波光子信道化领域的迅速发展,高性能光学滤波器广泛应用于载波激光的精细化信道选择,其中,滤波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系统的信噪比和最大通信容量。为此,研究团队通过高精度光栅局域温度的控制和调谐,实现光纤光栅栅区局域相移的精细调控,最终基于多相移光纤光栅矩形滤波响应,实现了窄带宽矩形光学滤波器的研制;通过局域相移位置和相移位置的精细调谐,实现了滤波器带宽70 MHz-1050 MHz,中心波长22 GHz范围的调谐。该研究有望有效推动光纤光栅滤波器在微波光子学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支持。图1.自研滤波器结构示意图图2.自研滤波器与Lorentz型光学滤波器滤波效果对比【来源: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玻璃墙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技术加持,高色域量子点显示材料中试及产业化项目落户海宁

集微网消息,近日,高色域量子点显示材料中试及产业化项目正式落户海宁科技园区。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主要生产量子点材料和量子点光学薄膜,主要包括量子点增强膜(QDEF) 、子点颜色转换层(QDCC)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 。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建设,分别为中试期、扩大生产期、全面投产期,预计2025年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8000千克量子点材料、200万平方米量子点光学薄膜,预期年销售额达4亿元。、据悉,高色域量子点显示材料中试及产业化项目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杜鹃博士为首的量子点显示产业化团队和嘉兴纳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前者为项目公司提供研发生产量子点材料和量子点光学薄膜的技术,后者则进行生产、管理和销售等。项目公司股东及核心团队具有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及科研院校背景,在量子点领域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团队成员主要专注于光电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器件等相关产品的研发及生产,包括量子点原材料、量子点光学薄膜、量子点主动发光显示等,尤其在量子点材料方面拥有成熟的技术,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团队迄今已与若干国内顶级显示面板公司取得深度合作。(校对/图图)

翘足而陆

上海光机所等实现多色光纤束无透镜衍射成像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光子学研究中心合作,基于古希腊梯子光子筛的色散等效操作,利用多色光纤束自补偿实现了高分辨的无透镜衍射成像。相关成果发表于《光学快报》。干涉法和衍射法都能够有效重构待测物体的复振幅信息。干涉法满足实时性需求,但干涉记录需要引入参考光,难以共光路干涉。为了提高衍射重构的时效性,上海光机所研究人员从多角度入手解决这一问题,其中无约束的多距离重构逐渐成为一个热点,与之对应的是多色光衍射重构。考虑到多色光源以及准直透镜的色散特性,研究人员搭建了基于多色光纤束的衍射成像光路。先用光纤耦合镜将不同波长的激光源耦合到各自波长匹配的单模光纤,再用光纤耦合器合束,最后经光纤输出准直镜转换成准平面光照明。对比实验证明,色散补偿后的成像质量有了显著提升。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还表明,大于50纳米间隔的多色光源更有利于衍射重构。研究人员表示,该项工作为生物细胞相位成像、相移干涉等领域研究提供了另一类技术选择。【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聪明衰矣

非34所院校复试线:上海市15所高校2021硕士研究生复试线汇总①

上海市内具有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院校及机构共计40余所,其中包含3所是34所自主划线院校。这3所今年的复试线已经公布。麦麦今天就整理剩下的非自主划线院校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线情况。这是第一集,包含了以下这15所院校:上海海事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海关学院——剩下的院校在后面会陆续整理出来,记得关注麦麦,收藏本文哦!上海市各大高校机构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线汇总上海海事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2021复试线(举例):剩余各学院请参照上图的链接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关学院-end-注:文中数据均来自各校研究生招生办,麦麦仅作数据整理,仅供各届考研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者勿禁

上海交大清退21名研究生,看完名单网友直言:“洋学生”好日子没了

疫情刚刚过去,中小学生们已经纷纷返校复课,而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宣布正式开学。就在这时,上海交通大学突然发布了一项通知,清退21名研究生,并发布了清退学生名单。在这份名单中,19人都是英文名字的学生。说到上海交通大学,相信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耳熟能详,这是上海市排名第一,全国排名前五的高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非常高。每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也把能在上交就读作为自己一生的骄傲。5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突然发布了一份名单,辞退21名研究生,这21名研究生要么在2019年秋季学期起没有注册,要么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没有完成学业,要么在休学期满后没有按时复学。无论是哪一个原因,都说明这些研究生不重视,不珍视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机会。一直以来,留学生问题都饱受网友们的关注,许多名牌高校都会对留学生"网开一面",不仅给留学生许多奖学金补助,还会给留学生一些"特殊待遇"等等。有的高校为留学生配"女伴",有的高校为留学生开设"特殊"奖学金,有的学校为留学生提供比国内学生更好的住宿环境,有的高校招收留学生不需要考试面试。海外留学生的这些"特权",让我们辛辛苦苦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子们分外眼红。上海交通大学对于国内学生和留学生一视同仁,不仅对国内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于国际留学生也开始严格把控,让许多网友纷纷直呼:大快人心,"洋学生"的好日子要到头了!我国的学生大都是通过高考上大学,通过考研和保研制度读研究生,也就是说,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经过了严格的层层选择,只有优秀的学生才可以到上海交通大学读书。但是许多留学生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因此留学生长期以来都存在成绩差,不认真学习,不缴纳学费等问题,很多留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开始上课睡觉,熬夜打游戏,通宵看电视等等。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绝不允许学生滥竽充数,更不允许一些不爱学习,荒废青春的学生给学校抹黑。无论是对本国的学生,还是对外国留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对学生而言:学生不珍惜学习时间,在规定的年限内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或者没有按时复学,没有按时注册,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行为。十年寒窗苦读,知识改变命运。高三生如此,大学生、研究生也应当如此,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让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从学校政策来看:对于部分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业不合格的学生,首先要进行警告处分,退学是最终无奈之下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也是这样做的,绝不容许大学生荒废校园时光。对于学业不合格的学生,要坚决予以退学处理。除了上海交通大学以外,我国还有许多大学也加强了对国内学生、留学生的严格管理。此前,湖北大学清退了正在攻读中国现代文学博士学位的乌克兰"网红"女生(乔丽娅)。武汉大学清退92名因为违反校规,或者学业不合格的留学生。复旦大学清退12名研究生,其中9名研究生是外国国籍。虽然留学生指标是评价大学综合实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但是一定要把教育质量放在第一位,对待国际留学生和国内学生要一视同仁,相信未来清退不合格的国际留学生会成为一种常态。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中留言。

漫漫舞

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接收研究生调剂信息

一志愿没过复试线的同学,最近可能在搜集院校调剂信息,大家可能更多的关注高校的调剂信息,对于研究所的调剂信息关注较少,研究所类型有很多,实力也有很大差别,比如中国科学院下的一些重点研究所毕业的研究生,社会的认可度甚至可以比肩清北;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研究所调剂信息,虽然不是行业顶尖的研究所,但是在其领域的科研水平,不会比一般的双一流高校要差。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是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大型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计算机研制、数据库和研究开发的单位之一。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在计算机领域的科研水平,可以说是中国实力比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今年有15个调剂名额,但是要求初试科目为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综合,适合计算机专业的考研生调剂。2020年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调剂办法1、一志愿报考专业与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初始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我所的专业科目为:408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综合;2、调剂分数线:初试成绩不得低于310分,单科成绩不得低于国家单科线,其中政治不得低于50分;3、本所为学术型硕士,一志愿不招收专硕报考;申请调剂的专硕,请留意自己的专业科目是否与:408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综合的内容相关,是否偏离了计算机专业,是否符合: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要求;4、一志愿过线考生均可进入复试;5、达到分数线并符合调剂要求的考生均可申请调剂;6、调剂名额为15名,名额以复试待录取全部确认为调剂截止;7、复试未录取满15人或待录取名单中有放弃人员,则继续开放调剂,直至录满为止;8、本单位调剂解锁时间设定为12小时,12小时内工作人员未操作,系统将自动解锁;9、调剂剩余人数以公布的调剂缺额为准,本单位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专硕考生请谨慎调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是国家科研计划单列的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今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拥有的调剂名额比较多,有110个调剂名额,想要为祖国国防事业做贡献的同学,要抓住机会。一、招生名额2020年中物院拟招收110名全日制学术型统考硕士研究生。二、考生基本复试资格1. 我院复试最低分数要求执行当年国家复试分数线,考生须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A类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培养单位可在此基础上自行确定复试分数线。2. 一志愿破格复试条件和程序对初试公共科目成绩略低于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但专业科目成绩特别优异或在科研创新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考生,可允许其破格参加第一志愿专业复试(简称破格复试)。但合格生源(含调剂生源)充足的招生专业一般不进行破格复试,如有破格考生须考生及培养单位提交单独申请。3. 调剂考生的资格附加要求① 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② 初试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相同,一般要求数学一、二、三之间和英语一、二之间不可由低向高调剂;③ 本科毕业院校原则上为原“211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科须与调剂学科相近)。同时欢迎成绩优异及科研能力突出的其他院校考生报名。④ 培养单位的其他要求。三、调剂意向预采集系统1. 有调剂意向并符合调剂要求的考生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即可开始填写调剂意向采集系统(注册时请仔细查看系统填报须知,并务必按模板要求上传附件,附件模板见文末),培养单位将根据申请顺序择优确定调剂资格并通知考生。因我院人力有限,对不符合条件者,恕不答复。2.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硕士研究生调剂服务系统开通后(5月20日左右),请符合调剂条件的考生届时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重新填写正式的调剂志愿。3. 我院接收到考生的调剂申请并由培养单位确定后,将通过调剂服务系统发出调剂复试通知,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点击确认复试,否则按考生自动放弃处理。4. 各培养单位招生专业预调剂人数见下表。四、复试安排因疫情影响,我院今年的复试相关工作将在教育部、北京考试院的指导下妥善安排进行,目前尚未确定复试时间、形式和其他要求,请考生关注本官方网站,耐心等待后续有关通知。待研究生院安排确定、公布后,各培养单位的复试内容、形式、日程安排等相关规定可向培养单位招生联系人咨询。小编提示大家,有调剂意向的朋友要及时与研究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