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泰和新材联合巴斯夫等组建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猩猩王

泰和新材联合巴斯夫等组建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赵彬彬1月7日,泰和新材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鲁东大学、巴斯夫、中材锂膜共同组建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泰和新材集团董事长孙茂健当选研究院理事长。孙茂健表示,研究院的建立标志着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由分散的单体开发向集中的组团式研究转变,由产业链上对“点”的开发向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研究转变,由单一学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向学术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转变。研究院要成为先进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平台,科研成果的推广平台,高端人才的聚集平台。据介绍,研究院计划总投资4.5亿元,建设7个专业研究室、2个中心、4个中试车间。建院初期形成以彭孝军院士、朱美芳院士和数十名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百余人科研团队。研究院将汇聚5所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3家企业的产业化专业优势,瞄准国际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事高分子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提升我国高分子新材料及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新材料产业集聚烟台,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编辑乔川川)

亡身不真

泰和新材发起组建国内一流高分子材料研究院

全景网1月7日讯 1月7日,泰和新材(002254)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鲁东大学,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巴斯夫、中材锂膜,共同组建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泰和新材集团董事长孙茂健当选为研究院理事长。据悉,该研究院计划总投资4.5亿元,建设7个专业研究室、2个中心、4个中试车间,以打造机制灵活、技术一流、管理规范、成果丰硕的国际化、专业化研究院为目标,建院初期形成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朱美芳和数十名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百余人科研团队。研究院将汇聚5所高校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和3家企业的产业化专业优势,瞄准国际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事高分子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提升我国高分子新材料及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新材料产业集聚烟台发展,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研究院是由泰和新材发起和筹划组建,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学院院长彭孝军,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等知名学者对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寄予厚望,希望研究院在各方努力下,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创新方向的策源地、共性关键技术的发源地、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快速发展。这个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正在向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研究、学术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转变。泰和新材是我国高性能纤维行业的领军企业,近年来,公司依靠自主创新,先后填补了国内四大高分子新材料空白,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完成了国家芳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提升了我国高性能纤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全景网)

鱼丽

这五所普通高校却创建了五个全国行业第一的专业

每年高考志愿填报中,家长和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都很纠结,特别是分数不高刚刚过本一线的考生,一方面要考虑未来就业,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的选择到一所理想的院校,以下五所院校的特色专业完全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诉求,同时在你就业无忧,而且还有机会成为行业精英,因为这些专业可以说就是该行业的清北。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调香师摇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全国最早以“应用技术”命名的上海市属重点建设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创建于于1954年,2000年起由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上海香料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其中上海香料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原直属于国家轻工业局(后改为轻工业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是国内唯一的香料香精专业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系统培养香料香精技术人才的教育点 ,轻化工程专业列入“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轻化工程是国内唯一培养香料香精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点。我国香料香精行业的技术骨干近80%为本专业的毕业生,享有“中国调香师摇篮”的美誉。培养了近2万名香精技术人才,广泛分布于香料香精、化妆品、洗涤用品、食品、药品、烟草等行业,近十年来进入国际国内知名(上市)企业从事香料香精工作的超过50%,其中全球国际 TOP 10香料香精企业约23%,国内 TOP 10香料香精企业约32%。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顶级香精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核心基地”,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院长期与包括法国国际香料香精化妆品高等技术学院(简称ISIPCA)、美国罗格斯大学、德国WILD食品配料有限公司在内的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色列以及新西兰等国的著名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以合作办学、访学和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多种形式进行国际交流。学院与包括河南双汇集团、云南红塔集团、华宝香精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波顿香料有限公司、上海百润香精有限公司、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石家庄利达化学品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以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近年来,香料学院的毕业生普遍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和认可,毕业生就业率近100%。桂林理工大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桂林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管理为主的高校。学校源于1956年原国家重工业部在广西组建的桂林地质学校,历经五改归属、十易校名的发展历程,其中,1978年更名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桂林工学院,2009年正式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曲久辉为学校名誉校长。桂林理工大学珠宝学院建立在宝石与材料工艺学专业基础上。其发展始于1987年袁奎荣教授在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培养珠宝方向硕士研究生,接着在1989年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四年制本科珠宝专业,同时也是最早在全国招生的国家教育计划内的本科专业,2015年我院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新增设了首饰工艺与设计本科方向,已有三十多年。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有珠宝检测与贸易、首饰工艺与设计两个方向,已发展为集硕士、本科、职业证书教育为一体的珠宝教育研究机构,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宝玉石鉴定、质量评价、宝石合成与优化、加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不仅为我国珠宝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且获得了海内外珠宝界的广泛认同和一致赞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坐落于“博爱之都”南京,是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兼以残疾人高等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专门人才培养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主要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以及残联、民政、康复中心等机构培养教师和专业人才。学院现承担着国家卓越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任务,特殊教育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和首批省级品牌专业,小学教育和手语翻译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群建设专业,学院还是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江苏省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教育中心。目前已成为全国特教专业方向最全、专业规模最大、办学历史最久、社会影响最大的特殊教育学院。其中视障教育、随班就读2个专业(方向)为全国独有,手语翻译专业也是国际上特殊教育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专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涂料工程1985年由1978年创建的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上海化工学院分院(1984年编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上海纺织工学院分院(1980年更名为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为基础合并组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61所试点高校之一,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工作示范性高校,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牵头单位,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单位,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上,于2010年开办了涂料工程本科班,成为全国首家涂料工程本科人才培养高校 。2013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涂料工程)专业入选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6年获批上海市教委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 2016年5月10日,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国涂料工业大学正式成立。中国涂料工业大学将开设的专业包括涂料工艺、涂装工程和表面处理、涂料树脂合成、涂料设备、涂料颜填料和涂料助剂等,为涂料行业在岗和后备人才开展多层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此外,学校还将开设涂料工程第二专业,以适应涂料营销、涂料现场管理、涂料物流管理、涂料包装设计等方面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于2015年与苏州吉人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揭牌成立“全国首家涂料工程学院”。近年来,涂料工业快速发展,但专业型人才缺口却在不断加大。大品牌企业规模每年以几何级数成长,人才供需矛盾加剧。因此,优质专业型人才成为涂料行业的“抢手货”!中国已连续8年蝉联“涂料产销量全球第一”的宝座,在世界涂料工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越来越具有全球影响力。但是, 人才的短缺和不足,依然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难题,没有人才的推进作用,就不会有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就谈不上保持领先的地位,更谈不上涂料强国 。而涂料本科专业的设立,将为我国涂料工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设计与工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于198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招收“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高校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该专业已成为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家具设计人才,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更好、更多的培养设计类专门人才,2009年12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作为一个独立建制的学院正式成立。对应于家居行业家具设计与制造、住宅室内设计与装修两大主流板块,学院设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4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一个面向家居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工业设计”专业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南省名牌专业、湖南省“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工业设计专业在“双万计划”中成功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设计专业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与湖南省共建的“湖南省家具家饰工业设计中心”是我国家居行业唯一的省级研究中心。学院还设有“家具企业产品策划研究所”、“陶艺与公共艺术工作室”、“住宅室内空间艺术研究所”、“现代家具工程技术研究所”、“室内陈设艺术工作室”等研究机构或工作室。参与编辑出版中国家具行业核心期刊《家具与室内装饰》。

科研唯利天下 育才哪为声名——追记张俐娜院士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2020年10月17日,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张俐娜,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0岁。 “人中龙凤,科研唯利天下。女界豪杰,育才哪为声名。”恰如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於可训的唁电所说,张俐娜院士一生怀揣科研报国梦,言传身教育英才,展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 执着科研 爱国为民少时成绩优异的张俐娜,1963年7月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此后十年,她一直在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工作。1973年7月,她回到母校武汉大学。 “我不怕做小事。做每一件小事都认认真真,而且我也非常喜欢做实验,几乎到废寝忘食。”调回武大的张俐娜从不拒绝被分配的工作,无论是做实验、带学生,还是校对别人的书稿。1985年5月至1986年7月,她前往日本大阪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从事高分子溶液理论研究,从此深耕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领域。 “改革开放初,我到日本留学,看到日本那么发达,生活水平那么高,我就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然后让我们自己的国家也像人家发达国家那样。”回国后,张俐娜和丈夫杜予民组建了各自的科研团队,瞄准生物质资源天然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研究启动之初,一个实验台和一张桌子就是她的实验室。一支试管、一个烧瓶,都需要她自己去买。经过十余年的艰辛求索,她终于发现纤维素和甲壳素可以在水、尿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里低温下溶解。这一世界首创的水溶剂低温溶解高分子技术,被国际上评价为“纤维素加工技术上的一大里程碑”。 因为卓越的研究,2011年3月,张俐娜被授予国际可再生资源领域最高奖——“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她是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2011年11月,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武汉大学教师中第一位女院士,也是当时湖北唯一的女院士。两年后,她与团队完成的“基于天然高分子的环境友好功能材料构建及其构效关系”课题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她被誉为“中国绿色化学先驱”“天然高分子开拓者”。 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张俐娜积极参政议政,围绕可再生资源的科学研究、环境污染防治等诸多问题建言献策。 在张俐娜看来,科学研究要瞄准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科研成果不能只上书架,更要上货架,造福百姓。如今,她的许多科研成果应用于生物医学、能源储存、污水处理和纺织制造等领域。 成都丽雅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雪梅清晰地记得,张院士每每提及自然界塑料污染一脸揪心。“她曾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所以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尽我们所能建设好这个国家。这是院士的夙愿,也是我辈科技工作者应牢记的使命。” “科研成果一定要转化,要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一个科学家首先应当爱自己的国家;每一次站在国际学术讲台上,我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张俐娜曾说。 甘为人梯 提携后学“我很幸运,总是遇上学问好、有责任心的老师。”张俐娜在分享她的求学生涯时曾一再表达她对师者的感恩。 1955年,初中毕业前夕,张俐娜原本打算填报师范学校,成为支援边远地区的乡村教师。初中老师马叔南向校长举荐说,张俐娜是块当科学家的料。于是学校建议她改填南昌市第一高中。 数十年后,调入武汉大学的张俐娜,也时刻不忘自己人民教师的使命。张俐娜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办公室的门,常常敞开着,方便学生来找。 “这些都不是你该做的事,你来这里应该专注于科研。”张俐娜的博士杨雪峰依然记得,第一次跟张俐娜共同进餐时,自己准备帮她盛饭,张俐娜及时制止并且很认真地说了这一句话。杨雪峰说,张老师在生活上和蔼可亲,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张奶奶”,但其实作为张老师的学生,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她在科研上的异常严厉。 张俐娜时常告诫学生,科研要抛弃浮躁,坚持“钻洞”。这里打一个洞,那里又打一个洞,科研的大厦就怎么也建不起来。她也时时鼓励学生,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努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即使当选院士后科研和其他事务繁忙,张俐娜一直坚持亲自给硕士和博士生修改论文、讨论研究计划,经常工作至深夜。面对未曾相识的年轻人来寻求科研指导,张俐娜也毫无门户之见。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丁侃回忆说,他2005年年底回国,2006年想申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基金,但苦于刚回国,没有科研基础,想到了在我国多糖构象研究领域耕耘已久的张俐娜老师。虽然慕名已久,但从未谋面,拿起电话,心有忐忑。然而张老师一口答应,使他倍感幸运和鼓舞。 张俐娜在教学科研一线辛勤耕耘数十载,年逾七旬仍坚持在讲台上给本科生授课,而且每次上课都要更新PPT课件。她的“高分子科学导论”课深受学生喜爱。她曾荣获1993年“全国优秀教师”,被学生评选为2017年“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张俐娜常常这样勉励学生:“中国人应该做自己的创新工作,而且在做基础研究时还要考虑应用前景,这样才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也才会有科研激情和动力。”

大淘金

“相融共赢 材聚相城”高分子材料技术对接会在相城区举行

今天(7月23日),“相融共赢 材聚相城”高分子材料技术对接会在相城区举行,来自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集萃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和区内60余家先进材料企业技术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议材料产业合作发展。本次高分子材料技术对接会由相城区科技局牵头,联合区科技镇长团、江苏集萃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共同主办,旨在拓展先进材料企业产学研合作途径,充分利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人才资源,推进相城区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高地建设。相城区副区长、科技镇长团团长曹岩致辞并介绍了相城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曹岩表示此次活动是积极落实相城区打造“六大未来产业创新高地”战略性建设思路的重要举措,希望能够借助此次技术对接会,继续聚焦企业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转移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联合攻克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共同培养高层次创新团队,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相城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江苏集萃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吴宏对研究所进行了推介,着重介绍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和公共服务能力。吴宏表示通过此次研发和产业的交流、技术与市场的互动,一定会加强多方资源的整合,碰撞出“创新发展的火花”,作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唯一专业研究所,江苏集萃将通过和企业共同发展,不断提升相城区先进材料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对接会上,江苏集萃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所与中科钛领科技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相城创新技术研究中心、阳澄湖新材料研创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今后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中国科学院旗下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中科钛领常务副总裁焦雪梅还做了科技服务体系报告。今年5月份钛领集团在相城区成立了中科(苏州)创新园,将广泛服务长三角范围内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来自江苏集萃高分子材料研究所的王孝军、陶慷、龚鹏剑、刘颖、吴建国、蒋根杰等6位研究员分别从热塑性复合材料、低散发材料、发泡高分子材料,微纳米胶囊、汽车用高分子材料技术等方面向参会企业技术负责人做了分享。对接会后,与会专家与企业进行了互动交流,就共同关心的技术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新闻多一点先进材料产业是相城重点发展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目前,相城区已经集聚先进材料企业170家,其中高分子材料企业84家,占比达近50%。纺织材料、汽车零部件加工、消费类电子产品配件加工和包装材料在内的四大细分行业已初具规模。此外,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6所空天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领军型研究机构相继落户相城,平台磁场效应正逐渐显现。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第十二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暨首届“苏州科学家日”活动上,由干勇院士领衔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关键金属结构材料团队被现场颁授了“苏州市首批顶尖人才(团队)”,是他们坚持不懈的研发工作,推动相城先进材料创新高地建设。下一步,相城区将继续邀请包括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内的材料类专业研究机构来相城举办系列专业领域技术对接会、成果推介会、专家现场走访等活动,在优质的科研资源与相城先进材料企业技术创新之间搭建双向互通的对接平台,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相信通过此次交流会定能推动院企交流转移转化材料科技成果联合攻克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共同培养高层次创新团队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进相城先进材料产业加速发展!今日相城工作室出品资料:相城区科技局、今日相城工作室 瞿妍编辑:今日相城工作室 焦玲

漠而清乎

特种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落户临港

从临港区科技金融办公室获悉,9月18日,山东浩然特塑股份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在四川大学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临港区共建“特种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共建“特种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是今年临港区促进高校与区内企业产学研合作重大成果之一。今年以来,临港区科技金融办公室持续巩固“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创新合作大会”成果,多次与相关企业一同往返高校院所与专家、教授开展精准实地对接,取得多项实质性进展,为高性能工程塑料产业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了解,特种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的研究方向涵盖医用级聚醚砜、聚砜的研究及生产,聚醚砜、聚砜、聚醚醚酮等高性能材料的成膜、纺丝、气体交换等性能评价,以及聚醚砜、聚砜、聚醚醚酮等高性能材料系列产品有关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建设周期为5年。中心将分别在四川大学和山东浩然特塑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研究分部,四川大学分部主要开展基础、应用基础和探索性研究工作,山东浩然特塑股份有限公司分部主要开展工艺性实验研究、中实研究和产业化的应用开发工作。“该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强企业的发展动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繁荣科技产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临港区科技金融办公室主要负责人表示,中心建设期间,临港区将继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从资金、政策、人才、保障等方面为中心提供精准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更快、更多、更好转化落地,助推企业膨胀发展。

尘与雪

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成立

1月7日,由泰和新材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巴斯夫、中材锂膜等国际新材料领军企业,以及十余名院士专家等高端技术人才共同组建的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在开发区成立。据悉,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计划总投资4.5亿元,建设功能纤维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智能纤维、特种纸、精细化学品、先进膜材料和高性能芳纶等七个研究室(中心),打造国际领先的先进高分子材料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和人才培养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所在的烟台开发区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170余家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有20余位院士、200多位高层专家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95%以上的重点科技企业建成了产学研联合体,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余项,占全区总数的60%以上。引进清科嘉园、北师大分子材料基因组、腾讯新工科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25家。(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王聪 张军 报道)

分命

名家人物榜——朱秀昌|中国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朱秀昌,高分子化学家。中国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从事离子交换树脂、液晶材料和膜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他率先用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进行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对中国膜科学技术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履历1917年9月28日 出生于贵阳,祖籍福建晋江。1939-1943年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44-1947年 重庆柏溪及南京中央大学化系任助教(现南京大学)。1947-1950年 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助教、讲师。1950-1953年 大连科学研究所任助研、副研究员(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1953-1956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任副研究员。1956-1993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中国科技大学及研究生院教授。1979-1993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所兼职副研究员;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名誉理事长;《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副主编;水处理技术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膜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1991年 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0月23日 病逝于北京。生平新中国建立前朱秀昌1917年9月28日出生在贵阳的红边门,父亲朱道生在上海一个小电报局里做事,是一个酷爱读书又会英语的电报局局长。朱秀昌从小就爱钻研,少年丧母使他很早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离家在杭州清心中学读书期间,他每天清晨起床便练习毛笔字、预习功课,星期日除爬山锻炼身体外很少外出,平时只穿校服,冬天穿的是芦花棉鞋,生活十分俭朴。后来因断了经济来源而未能直接报考大学,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1939年他同时考上之江和浙大两所大学,他选择了浙江大学理学院的化学系,半工半读念完大学。1943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留校任助教的机会,到昆明与罗文运女士结婚,并在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当了技术员。1944年,朱秀昌应中央大学的聘请,到重庆柏溪中央大学化学系任助教。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随学校迁回南京(现南京大学),在化学系讲授“普通化学”。1947年朱秀昌回到母校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助教,讲授“分析化学”,后晋升为讲师。新中国建立后新中国成立之后百业待兴。1950年大连科学研究所(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派人南下到浙江大学招聘人才,朱秀昌应聘来到大连。在大连工作期间,朱秀昌首先完成了“从正丁醇合成丁酮2”的工作,出席了1950年在大连召开的东北第二次学术论文报告会并宣读了论文。接着朱秀昌相继完成了“从蓖麻油热裂解制庚醛及其还原合成纯庚烷”、“石油直链饱和烃(庚烷)经催化环化,用Fischer法合成芳香族烃(甲苯)”等项工作。1953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同年朱秀昌调到上海有机化学所,并加入了九三学社。这一年有机所接受了研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酰胺的任务,朱秀昌着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玻璃化温度及弹性模量的影响”的研究。当时国内高分子化学研究与生产几乎还是空白,有机化学所的近半数人员投入到这两项工作之中。在王葆仁先生的领导下,他们边学习基础理论边开展研究工作,一年后胜利完成了任务,并为中国高分子的研究培养出一批骨干。开拓者1954年上海有机所在原有的两个科研课题之外,又增加了离子交换树脂和有机硅、有机氟高分子的研究。从此朱秀昌的科学研究工作掀开了新篇章。前期成果朱秀昌首先开展的是“二乙苯的分离提取及其催化脱氢合成二乙烯苯”和“从甲基丙烯酸甲酯水解制甲基丙烯酸”的工作。1955年他领导的小组合成出“甲乙丙-10型离子交换树脂”,这是一种专供提取链霉素用的甲基丙烯酸树脂。1956年在上海化学分会年会上他做了题为“聚苯乙烯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造及交换性质”的报告,他用独到的低温缓和磺化方法,使得树脂性能优良。在10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基础之上,他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研制出490型羧酸离子交换树脂,它是乙烯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应用于链霉素的分离提纯上。20世纪60年代他又针对该树脂易破损的缺点,研制出H170型树脂,该树脂不溶胀,能直接从发酵液中吸附、分离出链霉素,性能优越,获得了发明专利,并应用于中国最大的抗生素制药企业——华北制药厂,推动了中国抗菌素工业的发展。后期成果1958年后,因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的需要,朱秀昌领导的小组对各种离子交换树脂的耐高温、耐辐射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制出磷酸锆和氧化锆等无机离子交换树脂,用于核潜艇净化水;制成螯合型磷酸锆无机离子交换树脂,用于从海水中提取铀;并与原子能所协作,制成2606型乙烯吡啶类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废铀燃料的再分离提纯,全部技术移交给核工业部门,1986年该项目获发明专利。膜分离技术中国的膜研究起源于1958年。朱秀昌领导的研究小组率先用聚乙烯醇异相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薄膜制成多层隔板,用电渗析法将高硬度硫酸盐型苦咸海水淡化,这个海水淡化器首先在海军的舰艇和海岛上应用,后来又成功地解决了成昆铁路禄丰段隧道施工中饮用水和电瓶用水的困难,受到了铁道兵工程会战总指挥部的通报嘉奖。1958年深秋,这个大型海水淡化器在中国科学院举办的成果展览上得到展出,并作为建国十周年全国科学技术成就之一载入了史册。随后朱秀昌协助海军组建了集研究、设计、生产海水淡化装置于一体的研究院,帮助培养专业人才。膜分离技术1963年朱秀昌做出橡胶离子交换膜的20层电渗析器装置,1965年聚乙烯醇缩乙醛超滤膜问世,1966年朱秀昌又考虑到燃料电池用的隔膜。他与四机部十八所协作,研究氟塑料膜与聚乙烯醇均相膜的放电性能,研制成功卫星用银锌电池、燃料电池用隔膜。纸质离子交换膜研究始于1961年,到1966年拿出大型全纸质离子交换膜,它可降低成本百倍以上。1966年朱秀昌来到北京啤酒厂,协助他们制成了3×1吨净水装置,解决地下水淡化为发酵水的问题,开创了膜技术成功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先例。1966年朱秀昌还制成二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与反渗透析器,装置移交给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1982年后他进行双极性膜和气体分离膜(主要是富氧膜)的研究。为了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各个工业国家都在寻找新的能源供应,光解水制氢的研究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人工模拟植物光解水制氢有许多种路线。1979年,朱秀昌提出一种双极性金属络合高分子膜的设想。1984年他指导学生作了“双极性膜在二组分溶液中的电压电流关系”及“聚四苯基卟啉光化学”方面的研究。十年浩劫十年浩劫期间,朱秀昌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始终没有停止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为了能连续检测高分子膜的质量,他想到了液晶。1970年他带领研究组在国内进行了液晶材料领域方面的研究,不仅合成出有黑白颜色显示的液晶化合物,同时还在国内首先合成出能显示多种色彩的液晶化合物。1970年7月至1971 年11月,他们与三个空军单位合作,联合搞“液晶无损探伤”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们合成了十几种胆甾型液晶化合物,用于检测大面积构件的近表面缺陷及形状复杂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组合件。此方法具有直观、简便、快速、可靠性高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因此该项目还获得了发明专利。1972年他在物理杂志上撰文介绍液晶材料,促进了中国液晶材料的研究和液晶器件工业方面的发展。人物评价朱秀昌从事科研工作50年,他无私无悔地奉献了半个世纪。他学识渊博,会英、德、日、俄四国文字;他学术思想活跃、学风正派、治学严谨;他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他淡泊名利、乐观大度的品德为全所公认,并受到同事和后辈们的尊敬。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北京成立,朱秀昌应邀做兼职教授,他那带江浙口音的生动讲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主持翻译的《高分子方法》一书,一直是教学中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朱秀昌始终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看成是一名科学家的职责而放在首位。他一生坎坷,却心怀坦荡。1965年他已经患了无痛性冠心病,又经过“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身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1972年11月初冬,他下厂推广成果时,因吐血被送进医院,住了不到一周就坚持出院;1974年夏在所里开会时突发冷汗,在夫人陪同下,硬是自己坚持走到医院,被诊断为急性后壁心梗当即收留住院。在晚年生病期间,他受一位中学女教师的委托,校对并补充了《中国古代石油发展史》的内容(中译英),那极难译的古代文言文,耗费了他不少的心血。1992年已是重病在身的他又校对了32万字的《合成聚合物膜》一书。获得奖励及专利作为访问学者,朱秀昌曾于1964年秋访问了当时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1980年10月他带团去意大利进行太阳能综合利用的考察;1987年8月他带团去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进行友好访问。朱秀昌先后3次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曾获3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近80篇,专著和译著8部。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经济繁荣和国防事业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故万物成

材料界大牛周廉院士出席先进高分子材料研讨会,助力新材料发展!

2019年4月23日,《中国材料进展》第8期讲习班——先进高分子材料研讨会在北京化工大学顺利举办。讲习班由材料学术联盟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简称“材料委”)主办,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材料进展》杂志社承办,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教授级)、材料委华南院院长黄险波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唐卫华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周绍兵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张立群教授为主讲人,共有百余位专家、青年学者、科研人员以及学生代表参加此次讲习班。讲习班开始前,周廉院士率先发表致辞:“希望十年之后,中国材料能在国际上走向辉煌。”随后,周廉院士表示,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学术交流平台的建立,采用“学习+交流”的模式培养青年力量。周廉院士希望本次讲习班可以深度解读高分子材料的学术进展,阐明高分子领域的现存问题及发展空间。周廉院士发表讲话讲习班上,黄险波高工作了题为“聚合物功能化与高性能化中的复合技术”的报告,唐卫华教授作了题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挑战和展望”的报告,周绍兵教授作了题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的报告,张立群教授作了题为“弹性体材料研究与开发进展”的报告。黄险波、唐卫华、周绍兵、张立群作报告最后,周廉院士总结指出要注重基础研究工作,关注新材料的发展方向,并向北京化工大学、演讲嘉宾、参会的专家学者及学生代表表示感谢。我国新材料发展仍任重道远,青年力量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攻坚,才能助力中国新材料早日走向国际辉煌!

无适无莫

“创之声”学术论坛 |VIEW the future of in vitro diagnostics

2021年3月28日下午,“创之声”学术专题论坛 | VIEW the future of in vitro diagnostics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103会议室召开。担任论坛主席及主持人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生物医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钱志勇教授 。共同担任主持人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智能诊疗仪器工程中心主任,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悉尼大学荣誉教授崔大祥。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科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省五一劳动奖获得者、吉林省高级专家、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陈学思院士;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系,VIEW期刊副主编韩纲教授;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及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副组长刘刚教授以及两位论坛主席给本领域专家学者作精彩报告。 韩纲教授由于疫情原因通过线上视频方式向大家介绍了近期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并被《Cell》杂志选为本期唯一科普视频进行重点推广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利用一种可吸收红外光发出可见光的上转换纳米材料,导入动物视网膜中以实现红外视觉感知。体外感光细胞单细胞光电生理记录证实这种纳米材料确实可以吸收红外光后激发小鼠视杆细胞电活动。为了缩短纳米颗粒与感光细胞的距离,从而提高红外敏感度,并使纳米颗粒能够长时间留存在视网膜感光细胞层。这项技术不仅能赋予我们超级视觉能力,通过开发具有不同吸收和发射光谱参数的纳米材料,还有可能辅助修复视觉感知波谱缺陷相关疾病,例如红色色盲。这种新型的可与感光细胞紧密结合的纳米修饰技术还可以被赋予更多的创新性功能,如眼底药物的局部缓释、光控药物释放等。崔大祥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呼出气体标志物在肿瘤早期筛查、疗效监测与预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崔大祥教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肿瘤早中晚各个阶段所面对的瓶颈与技术挑战。接着,给大家解说了关于呼气的秘密,人体呼吸中含有许多种挥发性的有机物,包含着疾病的特征性分子,可用于诊断。紧接着,崔大祥教授带来了其研究团队在基于纳米技术的胃癌预警与早期诊疗系统这一概念及其指导下的系列研究与成果转化:筛选胃癌预警、早期诊断与分期的系列标志物,并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这些研究成果推动胃癌预警与诊疗系统不断完善,并促进其临床转化与应用。刘刚教授围绕肿瘤精准诊疗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在分子影像探针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了实现肿瘤光热治疗、荧光成像、核磁成像等效果,设计了聚多巴胺修饰的Fe3O4纳米探针;为了提高载体肿瘤靶向效率,设计新型递送系统,提高了肿瘤的靶向效率;刘刚教授团队设计了系列新型的高灵敏度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提高了细胞/分子成像示踪监测的精确性并进行临床转化。钱志勇教授做了题为“生物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应用”的报告,探讨了目前生物纳米材料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等。钱志勇教授主要介绍了目前生物纳米材料存在的问题,副作用大等问题,提出利用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将疏水性的药物转载于纳米粒或胶束中,从而提高其在水中的分散性。现已成功装载紫杉醇,多烯紫杉醇和厚朴酚等药物,并将进一步对现有载体材料进行修饰来提高载体的载药能力。在学术报告最后,我们特别邀请陈学思院士为广大青年学者开展一场“特别”的报告,陈院士以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经历为线索,通过自己二十几年培养学生的经验,为广大青年学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的科研之路、科研成果及科研工作中的体会,本次分享会由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博士生导师,VIEW期刊副主编钱昆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