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十分上海|实探华为上海研究所,1万多技术“牛人”的日常与非常

十分上海|实探华为上海研究所,1万多技术“牛人”的日常与非常

09:38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十分钟,邂逅《十分上海》。浦东新区新金桥路上,坐落着上海横向最长的单体建筑——华为上海研究所。每天,有上万华为人在这里埋头苦干、工作拼搏,在科技创新的路上脚踏实地、奋力前行。今天的《十分上海》,我们走进华为上研所,和这群华为人面对面,看看他们忙碌的一天,聊聊他们的华为故事。早上8点,随着上班的人流我们步入了上研所。为了不打扰大家工作,我们没有进入办公室拍摄,但这里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谢先生和同事已经在办公室门口讨论了20分钟,他说,手上的项目一个月左右就要交付了,很有压力。怎么解决?相信自己+团队协作。“没有结果前别人肯定不了我,只有自己驱动自己。一旦做成功了,就能享受这种欣喜若狂的感觉。”中午12点是午餐时间,地下2 层是华为人补充能量的地方。从中式佳肴到西方美食,炒的、炸的、蒸的、煮的,琳琅满目。窦先生和同事Emma正在用餐:“我在西安华为上班,Emma在慕尼黑,为了同一个项目来到上研所,这就是华为的国际化办公。”下午1点,上研所的大部分员工开始了午休,我们却在便利店门口遇到了两位刚吃上饭的小伙子。小姚和小陈告诉我们,中午为了健身错过了饭点。他们俩在入职培训时就成了朋友,现在小姚是对方的“健身导师”。下午5点的健身房,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华为人在这里挥汗如雨的劲头,与工作时相比毫不逊色。“Work hard,play harder。用这句话来形容很贴切,就是可劲地工作,可劲地玩。”崔先生说,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华为人都是专业的!晚上10点,上研所依旧灯火通明。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万华为人也在这片土地上,通过自己的双手磨砺世界级的成就,这里代表了华为的态度与坚守。(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

红颜泪

重磅!世界首个克隆猴在位于上海的这个研究所诞生!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生物学顶尖学术期刊“细胞”(Cell)以封面文章今天(1月25日)在线发表此项成果。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加速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上海诞生自从1997年“多莉羊”体细胞克隆成功后,许多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也相继成功,但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猕猴)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是没有解决的难题。没有克隆猴,就很难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研究员率领以博士后刘真为主的团队,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突破了这个生物学前沿的难题。这一成功标志着中国将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这一突破也实现了“领跑、弯道超车、三个面向”的目标,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科学家在我国即将启动的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的主导地位。体细胞克隆猴的重要意义体细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于能在一年内产生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然后用核移植方法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这是制作脑科学研究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关键技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脑疾病模型猴的制作将为脑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目前绝大多数脑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疗,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研发药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类相差甚远,研发出的药物在人体检测时大都无效或有副作用。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加速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以我国科学家为主导的灵长类全脑图谱计划的实施和灵长类脑科学的前沿研究,将进一步使我国成为世界脑科学人才的汇聚高地。热点问答针对大家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回答如下:1、克隆猴是否存在伦理的风险?是否意味着离克隆人又近了一步?开发克隆猴技术是为了建立更好的疾病模型,来服务于人类健康,是严格符合动物伦理的。克隆人从伦理上是严格禁止的,至少在政府、科学家、大众达成共识前是不允许的。2、克隆猴目前健康情况如何?克隆猴目前非常健康。3、上海科研院所在此次重大科研突破中起到了哪些作用?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是此课题的唯一完成单位。4、克隆猴完成后,下一步的科研计划是什么?下一步将利用该技术,加快开展以我国科学家为主导的灵长类全脑图谱计划和灵长类脑科学的前沿研究。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编辑:刘喻斯

缪拉

上海被低估的大学,成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3个研究所

从如今我国地域城市中发展而言,很多城市的大学发展还是很突出的,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也有潜力的大学,它们一般对一个区域的教育表现中都起到了很强的地域价值,而这也是一个区域教育产业很发达的因素,上海是我国教育产业很发达的城市,其境内所拥有的大学数量也很多,但也有是被低估的了。这所大学就是上海科技大学。在上海诸多的大学中,很多大学的发展都各有特点,从其大学的教育表现中看,每一所大学的区域意义其实也变得更大,毕竟是对很多学子的培养起到了很强的意义,而从这所大学看来,它所拥有的发展意义还是很大的,也是一个区域中很关键的因素,很多人也对它比较重视。这所大学在上海的浦东新区华夏中路,它其实有2大校区,首先从其大学所获得的教育地位上看,它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高校,也是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和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大学之一,同时在这些大学的区域表现中看来,它所具有的学科打造实力也很强。因为它获批成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所以它也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外在其它的学科建设上,也更具有实际的作用和魅力,这无疑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从而也更显得很有地域实力的一所大学了,毕竟其大学的潜力依然很大。此外,这所大学也有3个研究所和1个研究院,在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重要院系中,也为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可谓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在对这所大学而言,即便是它的名气不高,也远不如复旦大学知名,但其大学依然是当地很重要的一所高等学府。从如今它的实力和名气比较来看,它却是上海被低估的大学,因为很多人对其大学的熟悉程度不是很高,而且也显得比较无奈,毕竟从很多方面来看,这所大学还是具备了很强的地域教育作用,所以也是上海在教育产业中很受重视的大学,可见,未来对其大学发展而言,它所具有的潜力和意义依然很大。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千晶

一个研究所孵化超10家硬科技企业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一个研究所孵化超10家硬科技企业——解码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微模式”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2020年4月,沪硅产业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2020年8月,芯原股份登陆科创板。这两家企业都来自“新微模式”,业界为之欣喜,“中国芯”正迎来加速发展的机遇。2020年夏天,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世昌收到一份特别的90岁生日礼物——沪硅产业制造的300mm大硅片。突破“卡脖子”问题,是邹世昌这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毕生追求。填补国内空白的大硅片诞生,让老人兴奋得像个孩子——二十年磨一剑,这是“新微模式”的结晶。经过多年摸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简称上海微系统所)探寻出一条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发展之路,依托新微科技集团的平台,构建起以技术为前提、人才为关键、资本为保障的“新微模式”,孵化超10家硬科技企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依然是难点和堵点,“新微模式”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促进科研创新,协同产业创新力量打造产研共同体,进而借助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更精准,让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道路走得更顺畅。国产大硅片的20年求索路——科技成果转化,远不止“最后一公里”长期以来,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出来,再到批量定型生产,中间的产业化阶段存在超高“死亡率”,被业界称为“死亡之谷”。“好比跳龙门,一大批科研成果迈不过去。”新微科技集团总裁秦曦说。令他自豪的是,在“新微模式”护航下,2020年孵化出4家上市公司。截至目前,已培育沪硅产业、矽睿科技、尚飞光电等一批中科系硬科技企业。在秦曦看来,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远不止“一公里”要走,需要多方协同,迈过一道道坎,解决一个个问题,“常常是好不容易推进了一公里,抬头一看,发现前面还有很长的路”。上海硅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沪硅产业)执行副总裁、上海新昇及新傲科技董事长李炜,2001年加入新傲博士创业团队。2006年,由上海微系统所和新傲科技共同完成的高端硅基SOI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沪硅产业成立。2020年,完成300mm国产大硅片生产制造的飞跃。目前,沪硅产业初步完成全球布局,力争成为世界先进的半导体硅片供应商。“这条路,一走就是20年。300mm硅片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起步比国际同行晚20年,中国发展大硅片的过程就是补课的过程,必须加速、加倍投入。”李炜说,“这些年,首先是迎着困难上,迎着最硬的科技上,将个人和企业的目标与国家的目标紧密结合;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重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新微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微模式”的探索背后,是一个近百年老所对科技创新道路的求索。上海微系统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作为上海微系统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微科技集团则承担着促进上海微系统所乃至中科院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的使命。以上海微系统所为科研平台,其布局的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简称上海工研院)为产品中试与技术转化平台,新微科技集团为科技创投融资与产业化平台,由此构建起“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共同完成“最后一公里”的突破。形象地说,上海微系统所专注原始技术创新,要拿出“原理样机”;上海工研院解决的是产品创新问题,也就是实现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化;新微科技集团要推进的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瞄准的是产业创新,就是把产品放到货架上,最终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成果得以跨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鸿沟,充分释放协同体系带来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额温枪的缺“芯”之急——下好先手棋,围绕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额温枪等无接触测温设备一时成为紧缺的防疫物资。红外温度传感器是其中的核心器件,为了让更多的额温枪尽快上岗,新微科技集团携手上海工研院火速行动,8英寸研发中试线提前复工,不断挖掘产能,在一个多月内将传感器芯片产能从每月320万颗提升到640万颗,解了红外测温计企业的缺“芯”之急。智能体征实时检测系统,让方舱医院实现病症早发现、早干预;战疫执行管理系统,让基层医疗体系实现平战结合、立体防治……面对疫情大考,新微科技集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科研攻关,将平时的科研积累和技术储备迅速转化为战时可支配资源。高效的应急科研攻关,来自多年积淀和前瞻布局。战疫中大显身手的8英寸研发中试线,是对标国际产业竞争的关键一环。战疫执行管理系统则来自新微科技集团在物联网领域的谋篇,着力攻克互联网和物联网在基层医疗体系应用中的标准化问题。秦曦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下好先手棋,新微科技集团致力发挥好助力、牵引和支撑作用。记者了解到,上海微系统所目前设有9个研究室,以3个国家级实验室和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正在谋划与上海科技大学深度合作,加速推进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以及学科交叉,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面向集成电路、物联网两大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微系统所旗下的上海工研院正在加快中试研发平台布局,打造致力于“超越摩尔”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的新型研发机构。新微科技集团则已建立起从技术研发到创业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形成技术研发、创业孵化、创业投资、产业集群四大业务板块。秦曦将这一体系的高效运转,归因为“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的驱动。“三位一体的核心是一体,三个轮子同时转,有一个地方卡住就转不过去。”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围绕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将产业的前沿需求及时反馈给研发团队,推动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衔接,解决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问题。同时,布局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在这里,一条融合创新链、资本链和产业链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培育超10家硬科技企业背后——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责任也是使命尚飞光电是南通新微研究院孵化的一家高科技企业,在上海微系统所的技术支持下,公司解决了国家公共安检领域核心探测器件难题。2019年3月,尚飞光电在新三板挂牌,成为“新微模式”孵化的成功案例。上海瀚讯是由上海微系统所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及工程实施。2019年3月,上海瀚讯在创业板上市,市值迅速飙升。这是“新微模式”培育高科技企业的又一典型案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是让科研人员都去搞企业。”秦曦说,“创业九死一生,干公司也是科学。我们要做的是搭建平台,集聚最优秀的科学家、最优秀的工程师和最优秀的企业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共同把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的事业向前推进。”通过“三位一体”“三链融合”“新微模式”构建起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2020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新微)工作站揭牌成立。工作站依托中国科学院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着力打造集成电路行业硬科技企业的上市孵化培育体系,搭建科技与资本的纽带,为科创板和主板市场梳理、筛选、培育更多优质的种子企业。记者了解到,除了上市服务工作站,新微科技集团还布局了科技金融服务站、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站。近年来,“新微模式”以上海为中心,持续向长三角辐射拓展。汇集上海微系统所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依托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母基金,新微体系下的嘉兴科微基金应运而生。这只基金紧盯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助推长三角经济带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生于科技,长于资本,为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管理咨询和上市辅导,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是新微科技集团成立的初衷。”秦曦说,“我们希望,加速科技成果的积累,加快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让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让更多从0到1、从1到N的跨越水到渠成。”截至目前,新微科技集团携旗下新微资本重点参与体系内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或重组,超10家高潜力型科技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提交多家科技企业进培育库培养,带动超百亿元的科创产业投资。上海微系统所党委书记俞跃辉思考的是:面对“十四五”开局之年,走向百年老所的上海微系统所,如何更好地围绕“卡脖子”问题开展科研,产业化如何有更大突破,能否孵化更多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企业?“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俞跃辉说,“这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2日 01版)(来源:光明网)

西风烈

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接收研究生调剂信息

一志愿没过复试线的同学,最近可能在搜集院校调剂信息,大家可能更多的关注高校的调剂信息,对于研究所的调剂信息关注较少,研究所类型有很多,实力也有很大差别,比如中国科学院下的一些重点研究所毕业的研究生,社会的认可度甚至可以比肩清北;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研究所调剂信息,虽然不是行业顶尖的研究所,但是在其领域的科研水平,不会比一般的双一流高校要差。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是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大型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计算机研制、数据库和研究开发的单位之一。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在计算机领域的科研水平,可以说是中国实力比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今年有15个调剂名额,但是要求初试科目为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综合,适合计算机专业的考研生调剂。2020年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调剂办法1、一志愿报考专业与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初始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我所的专业科目为:408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综合;2、调剂分数线:初试成绩不得低于310分,单科成绩不得低于国家单科线,其中政治不得低于50分;3、本所为学术型硕士,一志愿不招收专硕报考;申请调剂的专硕,请留意自己的专业科目是否与:408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综合的内容相关,是否偏离了计算机专业,是否符合: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要求;4、一志愿过线考生均可进入复试;5、达到分数线并符合调剂要求的考生均可申请调剂;6、调剂名额为15名,名额以复试待录取全部确认为调剂截止;7、复试未录取满15人或待录取名单中有放弃人员,则继续开放调剂,直至录满为止;8、本单位调剂解锁时间设定为12小时,12小时内工作人员未操作,系统将自动解锁;9、调剂剩余人数以公布的调剂缺额为准,本单位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专硕考生请谨慎调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是国家科研计划单列的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今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拥有的调剂名额比较多,有110个调剂名额,想要为祖国国防事业做贡献的同学,要抓住机会。一、招生名额2020年中物院拟招收110名全日制学术型统考硕士研究生。二、考生基本复试资格1. 我院复试最低分数要求执行当年国家复试分数线,考生须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A类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培养单位可在此基础上自行确定复试分数线。2. 一志愿破格复试条件和程序对初试公共科目成绩略低于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但专业科目成绩特别优异或在科研创新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考生,可允许其破格参加第一志愿专业复试(简称破格复试)。但合格生源(含调剂生源)充足的招生专业一般不进行破格复试,如有破格考生须考生及培养单位提交单独申请。3. 调剂考生的资格附加要求① 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② 初试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相同,一般要求数学一、二、三之间和英语一、二之间不可由低向高调剂;③ 本科毕业院校原则上为原“211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科须与调剂学科相近)。同时欢迎成绩优异及科研能力突出的其他院校考生报名。④ 培养单位的其他要求。三、调剂意向预采集系统1. 有调剂意向并符合调剂要求的考生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即可开始填写调剂意向采集系统(注册时请仔细查看系统填报须知,并务必按模板要求上传附件,附件模板见文末),培养单位将根据申请顺序择优确定调剂资格并通知考生。因我院人力有限,对不符合条件者,恕不答复。2.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硕士研究生调剂服务系统开通后(5月20日左右),请符合调剂条件的考生届时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重新填写正式的调剂志愿。3. 我院接收到考生的调剂申请并由培养单位确定后,将通过调剂服务系统发出调剂复试通知,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点击确认复试,否则按考生自动放弃处理。4. 各培养单位招生专业预调剂人数见下表。四、复试安排因疫情影响,我院今年的复试相关工作将在教育部、北京考试院的指导下妥善安排进行,目前尚未确定复试时间、形式和其他要求,请考生关注本官方网站,耐心等待后续有关通知。待研究生院安排确定、公布后,各培养单位的复试内容、形式、日程安排等相关规定可向培养单位招生联系人咨询。小编提示大家,有调剂意向的朋友要及时与研究所联系。

管仲有病

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谢毓元院士逝世 一天内上海痛别两院士

来源:上海药物研究所供图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谢毓元1924年4月19日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谢毓元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研究,在血吸虫病药物,金属中毒解毒药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震颤麻痹症药物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发现了一些效果优良的新药;在天然产物领域,全合成了绝对构型与天然产物一致的降压生物碱莲芯碱及抗生素灰黄霉素;研究新螯合剂的合成,在多个系列的新型化合物中找出喹胺酸对钚、钍、锆等放射核素有促排作用,酰膦钙钠对放射性锶有促排作用,均超过国外报道的药物效用。对促排药物的设计、合成、药效筛选、作用机理、配位化学等方面有系统完整的研究。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经历,谢毓元曾总结几点经验勉励后学,“对科研工作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干任何事情,缺少激情,缺少刻苦钻研、拼搏向上的精神是难以取得成功的”。稍早前,新民晚报记者获悉,著名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6日22时1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来源:新民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特洛伊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技术转化已创下过亿收入

在上海原法租界“最具科学气息”的岳阳路上的中科院大院内,有一座赭石色的建筑,外形酷似中世纪的城堡,由很多连续的拱门相连,交响诗般的工整磅礴令人惊艳。这幢原名为“在君楼”的建筑,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最早建的一座大楼,后来被命名为“生科楼”。沿生科大楼左手边的小径蜿蜒而下,那里坐落着整个中科院大院最高的大楼,在这幢名为“新生科楼”的高层建筑外,立着一个显眼的铭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科技领域,中法合作历来‘敢为人先’。”中科院副院长张杰如是说。今年正值《中法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署40周年。在中法科技合作40年的历程中,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是双方科技外交合作的一张名片。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共同建设。法国巴斯德研究所1936年就在上海建所,2003年SARS之后,中法两国政府决定,在更新更高的层面上设立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球公共健康,开展人类重要传染病的致病机理和免疫保护机制的合作研究,以为疾病防控提供核心知识和关键技术。别看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就14年历史,希拉克、奥朗德两位法国总统先后为它的新老研究大楼揭幕。这在全球范围也是罕见。政策红利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主要从事传染病基础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加紧抗体、疫苗、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不仅在病原学和免疫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更是在开发禽流感疫苗、诺如疫苗、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手足口病药物方面不断取得突破。2017年3月,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寨卡重组蛋白型疫苗研制成功,随后与重庆智飞生物集团签署协议,合作开发“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该协议包含该疫苗的开发及产业化。“这一成果意味着继美国、法国等研发寨卡疫苗后,全球第七个、亚洲第一个寨卡疫苗进入临床前研究,有望在2019年进入非洲开展临床试验。”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唐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过去两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加快步伐。通过与创投资本包括硕柏创投、中科创投合作,与重庆智飞生物、新生源科技、银河生物和海南康芝药业等企业对接,实现了一年一个多亿人民币的成果转让转化收入,今年这方面的合同金额预计能达到几个亿人民币。以抗体药物为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新药临床申报(IND)中,该领域大多数为仿制药,创新靶点少,未来鼓励创新药物的研发是必然趋势。对此,唐宏表示:“近年来国家新药政策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大约从两年前开始感受到政策对于新药研发的红利,好处在于可以把新药研发的链条极大地缩短,实验室的发明创造很快能够通过资本快速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将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极大释放出来。”唐宏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就在5月,该所将有一个I类新药和一个疫苗进入I期临床试验。其中一个是针对肠道疾病的四价诺如疫苗;另一个是抗疟疾的新药。他解释道:“目前抗疟疾使用的青蒿素已经产生耐药性,我们开发的新药,全新靶点、全新机制,将给全球每年3亿多新发感染患者带来福音。”唐宏表示,在商业化的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巴斯德研究所的重点工作内容。“我们专门有一支知识产权运营团队,并与全国最好的专利律师事务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能力。”全球网络在新药临床研究方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并高质量完成复杂的临床试验。唐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法两国政府的初衷是建一个国际水平的研究所。通过十几年的知识创新和技术突破,再通过有机嫁接国际研究平台和资源,既壮大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基础,更有效地反哺和回馈了上海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张杰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正朝着国际化研究所的道路迈进。正是得益于中法两国的资源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携手,将中法合作惠及沿线人民。”通过巴斯德强大的全球网络,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为带头走通“一带一路”的科研机构之一。“我们已经联合了巴斯德在亚非拉欧洲和大洋洲的研究所,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病原发现、检测诊断、治疗预防一体化项目。”唐宏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14年,巴斯德研究所帮助柬埔寨成功鉴定出手足口病。最近,该所还在“沪滇合作”机制下,联合东南亚五个巴斯德研究所,在云南和当地疾控、医疗部门展开科研合作,为当地医疗人员提供培训,分享知识和资源储备。“北纬南纬30度的广袤地区,拥有20多亿人口,也是热带传染病的高发区,也是我国海上丝路战略纵深地带。”唐宏说道,“这个地区‘因病致穷’的民生问题尤为突出。我国科技界要为该地区解决传染病的问题,既能使我国自身的传染病防控关口前移,又能保障我国‘一带一路’的有效推进。”唐宏还透露,今年11月份该所将宣布成立海外多中心临床研究基地。“我们发明的药在国外做临床试验,也是我国新药的政策红利。”唐宏向第一财经记者说道。科研最关键的是人才。过去几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引进的先进人才中,不仅有优秀的中国“海归”科学家,也有外国科学家。该所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动上海高峰人才团队的引进。目前,该所外籍科学家比例已超过15%。四年前,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就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引进了虫媒病毒领域的专家劳蒂米博士(DimitriLavillette)。劳蒂米表示,自己非常满意在中国的研究和生活。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明年我还有一年的合同期,但是如果有可能,我非常愿意继续留在上海。”2012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引进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微生物和免疫学教授金侠博士,担任病毒疾病和疫苗转化研究课题组长。今年4月,金侠课题组与另一位教授黄忠课题组在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发现,昆虫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能够预防寨卡病毒感染。“巴斯德研究所引进的人才,都是处于学术高峰期的各类人才,尤其是处于领域前沿的科学家。”唐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围绕传染病诊疗关键共性瓶颈技术,我们已经启动建设上海科创中心项目。”

尚贤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驻洛高校院所科技合作成功签约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通讯员 张炜 霍学婷4月10日上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驻洛高校院所科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无机非金属材料论坛活动在洛阳举行。此举将进一步深化“沪豫合作”,更好汇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助力洛阳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宋力昕,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培臣,洛阳市领导刘宛康、胡加彬、任丽君等参加签约活动。按照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将与中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研发项目,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合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共享创新平台资源,定期组织学术、技术交流和人员互访;与河南科技大学建立人才交流互聘机制和人才供需平台,联合申报政府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科研平台、研发创新团队和成果奖励,共享科研平台,合作举办学术会议,扩大双方的人才和科研合作。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是国内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科学权威,经过90多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集材料前沿探索、高技术创新、应用发展研究于一体的一流科研机构,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研究”有机结合的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为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发展,为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8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累计取得科技成果近1200项,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项423项,其中国家发明奖3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图片:实习生 逯书言)编辑:洛分

范艳

聚焦|区科委调研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

为深化院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一所一园”、“一园一策”,推动院地合作千亿级科技园建设,2月2日,区科委赴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应物所”),专题调研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区科委主任谢东升、副主任金世珍,相关科室及徐行镇相关部门参加了调研。上海应物所所长戴志敏、所务委员王建强,以及相关处室等接待了区科委一行并座谈交流。会上,谢东升首先感谢上海应物所长期以来为国家和地方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他表示,上海应物所作为嘉定国家级科研院所的重要力量,在核能研发和应用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创新溢出效应明显。他期待,上海应物所能够进一步发挥研发优势,在质子刀、核医学、制氢技术等方面,实现更多技术和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同时,他表示,区科委将一如既往为驻区科研院所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进一步深化院地合作,充分发挥“店小二”精神,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空间载体承接、成果示范应用等方面,协同街镇共同推进落实。会上,上海应物所就近年来科技创新、所地合作、成果转化及下一步发展设想,与区科委作了交流。会前,区科委参观了上海应物所相关实验室展厅、制氢技术示范装置等。会后,区科委还向上海应物所赠送春联,送上新春的祝福。· END ·【来源:嘉定科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清春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简章)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SIPPR)成立于1978年,隶属上海科学院,是由上海市政府与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部市共建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自1983年起连续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WHO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研究所是“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生殖健康药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生育调节药物毒理检测中心”和“上海市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研究会”等学术机构和团体的依托单位,其主要职责是:为落实人口政策和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提供技术支撑、为政府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咨询、为社会提供生殖健康行业服务和科普宣传等公共服务。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根据《上海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沪人社专发(2009)45号],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相关人员。一、招聘岗位及人数:5二、招聘岗位说明与招聘对象任职条件注:外省市社会人员应聘,须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一年以上(在有效期内)。计算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10日三、招聘办法1、报名2、资格审查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根据收到的报名材料进行筛选与资格审查,通过审查的对象将会收到笔试通知。3、招聘形式根据报名职位要求组织笔试。笔试内容主要为相关岗位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及政治理论,根据笔试分数由高到低排序按比例确定进入面试人员名单。面试主要测试岗位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可采取答辩、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实际操作。面试提问以主考官为主,其余考官可做补充性提问。4、身体检查体检参照《国家公务员通用体检标准(试行)》,统一组织到本市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体检。5、考察由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组织考察,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遵纪守法情况、道德品质和诚信记录。6、拟聘人员的确定和公示根据考核、体检、考察结果,对拟录用人员在“21世纪人才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报上级主管部门上海科学院审核通过后,再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备案。公示如有异议、影响聘用的,根据查实结果确定是否录用。四、相关待遇和其他事项上述人员一经录用,其工资、奖金、福利和社会保险等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五、联系方式联系人:陈老师、施老师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5月2日上海人才网官网∣ 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