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1年3个学期?大学要变天了!惮赫千里

1年3个学期?大学要变天了!

在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两学期制”,每学期一般20周,每年大约有4周的寒假和8周的暑假。广西首次试行“三学期制”近日,广西大学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新时代广西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决定从2020-2021学年开始试行“三学期制”,这也是广西首个试行高校。据了解,该校采用“两长一短”的学期设置模式,即:秋季长学期18周,上课周数16.5周+考试周1.5周;春季长学期18周,上课周数16.5周+考试周1.5周;夏季短学期约4周,上课周数4周,短学期考试安排在下一个学期开学前2-3天。长学期主要开设:必修课程、1.5学分以上的选修课程和多学分的实验课程。短学期一般开设:重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课程设计、实验实践课程、本硕贯通课程、研修课程、学术讲座以及1.5及以下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等。不少高校实施“三学期制”“三学期制”是国际高等教育界的通行学制。“三学期制”通过缩短教学周期,增加学期数量,来减轻由于学期过长带来的疲劳,有利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保持思维活跃度和敏感度,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发展的空间。除了广西大学,还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在内的不少高校都已实行“三学期制”。“三学期制”的现实问题虽然“三学期制”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犹他大学的一项实证研究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相比于“三学期制”下的学生,“两学期制”下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平均绩点。比如,上海大学的一些学生反映,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学习某些难度较大的课程,否则还没来得及理解和吸收就要被迫上考场,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从2009年开始实行“三学期制”的中山大学,已于2016年重新恢复为“两学期制”。还有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实行学期制改革后,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没有预期的高,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浪费。高校学期制改革的对策设置改革过渡期▲▲▲缩短教学时间以及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无论对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如果教师没有能够从根本上理解三学期制的意义所在,仅仅是机械地压缩学时,而不根据需求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那么只会造成教师疲于完成大纲的教学任务,而学生则跟不上进度。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非只是“赶鸭子上架”式地提出强制要求。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快速适应三学期制带来的改变。因此,在学期制改革过程中,高校应提供充足的过渡适应期,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理论认知培养:重点不在于教学时间的改变,而在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实现教学效率的改进。同时,决策层和管理层需要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首先取得他们对学期制改革目标的认同,再加强对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方法的培养。因地制宜调整课程▲▲▲学期制改革的关键不在于切割学年的形式,而在于真正响应师生需求,开设出有价值的课程。一些基础课程可能需要大量知识传授,而研究型课程和实验型课程也各有教学上的侧重点。对于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而言,其与短学期的适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高校需要针对不同课程的内在逻辑来把握教学周期,改进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科目的需要,最大程度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最大化的获益。实施系统工程▲▲▲学期制改革并不是只要改变学期时长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有完善的学分课程制度,并且相应地改变课程设置、师生互动模式、教学计划等内容。除了管理层的推进,自下而上的参与也至关重要:"由师生自发组织起来,反映目前学期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诉求,往往比决策者直截了当地做决定要更加真实地贴近师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也会减少政策落地的内部阻力。"除此之外,后勤保障、实验室资源、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对接等建设短学期所需要的资源准备,也均要纳入系统性的统筹规划之中。—THE END—本文综合自《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学术派本文图源:百度图片

韩檀

上海大学举办高校金课和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

人民网上海11月18日电(记者 姜泓冰) 由上海大学主办、超星公司承办的全国“高校金课与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近日在沪举行。聚焦立德树人和打造更多品牌金课,“一流课程是什么”“课程思政怎么建”“金课与课程思政如何关联”等话题引来与会学者和教师的积极探讨。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及上海大学等单位100余名学者、教师和北京、山东、河南、内蒙古、广西、江苏、浙江等省市60余名骨干教师与会。本次研讨会是积极贯彻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落实。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表示,学校正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任课教师应进一步做优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学校正努力探索强化本科生导师制,并把它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民生工程”。中国政研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一编室副主任苏鸿雁认为,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创新。她肯定上海大学近年来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不断开拓,已在“大国方略”系列金课打造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沙军从身边“故事”谈起,讲述如何看待理工科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把价值的盐融入到知识的汤里,让原来固有的汤既有味道又有价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杨祥指出,金课是建立在立德树人基础上的新时代我国高校精品课程。金课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是课程思政,焦点是课程思政元素,难点是聚焦课程思政元素。金课建设要将共建共享理念融入全过程,实现从课程思政到教师思政再到专业思政,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上海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叶志明表示,不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素养的培养看成是思政课教学的事情或者仅仅是思政辅导员的事情。课程理念与模式变革亟需挖掘学科育人价值,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优化重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或专业课程,解决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落地问题。河海大学教务处处长沈扬提出,课程思政要做到三方面,即整体之道,要创造性地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局部之术,对不同属性的课程对症下药,将工程伦理、马列理论、人文融通、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中;导用并进,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校企之间互策划的用导结合体系,引导师生主动去做。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介绍了上大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校到领航校的建设经验,描述了在11门“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带动下,院系教师迸发出参与课程思政教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钱伟长学院获评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文学院全力打造《全球文明通论》《百年上海》等五门在线课程,旨在传承人文精辟、授解古今钥匙。作为红色学府,上大还集中全市顶尖党史专家为本科生首开“开天辟地”课程,赓续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随着主题教育深入,学校加强课程思政领航校建设,着力抓好教师思政,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所有课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复旦大学教授石磊提出,课程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学生欣赏的是老师基于学理、基于事实、基于科学认知的自由表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恰当有度润物无声,避免形式主义。他列举了几个思政和学术精神融合的例证,演绎了一堂名师课程思政示范课,现场展示了课程思政金课独特魅力。

其视颠颠

这所大学将试行“三学期制”

现在大多数高校一学年分秋季和春季两学期但是这样的学习安排马上就要变了!网络配图近日,广西大学印发《广西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试行)》,决定从2020~2021学年开始试行“三学期制”,即→一个学年度设置三个学期,分别为秋季长学期、春季长学期、夏季短学期。何为“三学期制”?该校“三学期制”采用“两长一短”的设置模式,即:秋季长学期18周,上课周数16.5周+考试周1.5周;春季长学期18周,上课周数16.5周+考试周1.5周;夏季短学期约4周,上课周数4周,短学期考试安排在下一个学期开学前2~3天。长学期主要开设必修课程、1.5学分以上的选修课程和多学分的实验课程;短学期一般开设重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课程设计、实验实践课程、本硕贯通课程、研修课程、学术讲座以及1.5及以下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等。值得注意的是,“三学期制”中的春季长学期和夏季短学期连贯安排,因此,学生需要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进行注册,夏季短学期不需要注册。以该校2020—2021学年为例→秋季学期教学周自2020年9月7日起至2021年1月15日止,共19周(疫情原因该学期多设一周考试周,即开学第一周为2019~2020-1学期考试周)。春季学期教学周自2021年3月1日起至2021年7月2日止,共18周。夏季学期教学周自2021年7月5日起至2021年7月30日止,共4周,考试安排在秋季学期的9月4日、5日。“三学期制”模式有何优势?校方表示,实施“三学期制”,是为了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课程体系,给学生更弹性的学习空间,方便学生尽早进入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等,有利于培养实践、科研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能力。记者了解到,短学期制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在国内,近年来也有不少高校陆续实行“三学期制”。例如,上海大学1994年就实行了“三学期制”,北京大学也从2002年9月开始实行。此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也纷纷实行“三学期制”,开始了“夏季小学期”的探索。来源:南国早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责任编辑:李楠审核:张雷

帝王之功

“一带一路”博物馆管理高级研修班

为促进民气互通、文化互鉴,2019年11月17日,“一带一路”博物馆办理初级研修班在上海博物馆开班,本次研修班的主题为“‘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博物馆成长”,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度的博物馆初级办理职员共15人加入培训班,此中外籍学员13人。列席开班典礼的有国度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上海市文明和旅游局局擅长秀芬、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德国佩加蒙现代近东博物馆副馆长鲁兹·马丁(Lutz Martin)、新加坡亚洲文化博物馆馆长陈威仁、大英博物馆亚洲部研讨员汪海伦(Helen Wang)等中外专家学者。国度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上海市文明和旅游局局擅长秀芬、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别离致接待辞。国度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向经心准备“‘一带一路’博物馆办理初级研修班”的上海博物馆暗示衷心感激,他但愿各学员可以或许以博物馆作为桥梁,搭建列国文明交换的平台,从文明中寻觅相互认同和信赖的共同点,增进更有用的协作,以文明认同动员地域战争不变与经济成长。上海市文明和旅游局局擅长秀芬以为,上海地处“一带一路”的主要交汇点,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始发港之一,“一带一路”扶植离不开上海的融入和支持。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配合绘制精谨细致的“工笔划”,鞭策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成长标的目的不竭进步。上海博物馆举行这次研修班,恰逢当时,具有出格的意义。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回首了上海博物馆最近几年来介入“一带一路”扶植的各项功效,将来还将依托本身对交际往普遍、馆藏资本丰硕的上风,勉力扶植成为海内丝路研讨与教诲的主要平台。据筹谋本届研修班的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流露,这一项目是上海博物馆主动介入国度“一带一起”扶植的一个立异理论。今朝事情假想首要是先扶植一个网上“一带一路”博物馆宣扬、专业职员交换、相同联系的平台,加上线下研修、考查、交换,做到信息互通、职员互动,并等候将来成立“一带一路”博物馆联席集会事情机制,沿线国度博物馆能够在这一事情平台上共商、共建、同享,从而实现“一带一起”国度民气互通、文化互鉴的方针。作为本次研修班的主理方,上海博物馆经由过程环球招募、层层提拔,共有15论理学员脱颖而出,此中包罗来自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斯里兰卡、印度尼西、埃及等“一带一起”沿线国度的13名外籍学员,和2名来自陕西汗青博物馆和布达拉宫的中国粹员。开班典礼后,关强副局长和杨志刚馆长别离就“博物馆:‘一带一路’的文明通道”和“‘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上海博物馆”颁发大旨演讲。在为期13天的课程中,研修班将聚焦“一带一路”扶植与博物馆成长,邀请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等多位国内外的资深专家担负授课嘉宾,摆设10余场专题演讲,供给最少3次集合会商与交换,学员与讲课职员迁就“亚洲文化”“丝绸之路”“海丝寻迹”等专题睁开会商。研修时代,学员将逾越上海、杭州、西安、北京4座都会,实地观光考查包罗上海博物馆、福泉山遗址、良渚遗址在内的多家博物馆或考古遗址。经由过程丰硕的课程内容和多元的讲课情势,为来自“一带一路”国度分歧范例博物馆的同业供给深切交换进修的机遇,并向面向公家开放3场讲座。对“一带一路”沿线列国博物馆而言,初级研修班的举行将搭建起一个可贵的交换进修平台,让相隔万里的分歧文化交换交融,碰撞出分歧的火花,促进相互互信、了解和友情,为将来进一步摸索国际视野下博物馆在办理、研讨、文物庇护、展览、交换和公家教诲等多方面的成长供给经历鉴戒,增进民气互通、职员互动,让陈腐文化的智慧照鉴未来……

加藤

“生涯规划指导师”高级研修班圆满落幕

政策背景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9〕29号《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把“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作为未来高中教育六项重点任务之一(第五大点),要求各地制定学生发展指导意见,指导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指导教师培训。高级研修班开班2019年8月23-25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在上海举办第一期“生涯规划指导师”高级研修班。来自江苏、浙江、广东、四川、河南、山东、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余名学员,齐聚上海大学市北附属中学,在各位生涯规划专家的带领下,共同探索了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收获颇丰。线下3天培训已结束,接下来线上分组讨论。理论基础:生涯规划概述8月23日上午,首场的培训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杨光富教授给各位学员讲授《生涯规划概述》。课程内容包括:生涯规划概念界定,生涯规划的起源和发展,生涯规划的代表人物及思想,高中生涯规划的内容框架,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概述,生涯规划的常用量表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帮助学员掌握生涯规划教育的掌握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生涯规划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8月23日下午,第二场培训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生涯规划指导师项目工作组组长、远大前程总经理于忠盛老师给各位学员讲授《生涯规划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课程内容包括:生涯规划MBTI 性格、霍兰德兴趣、多元智能、气质类型分析法,以及新高考改革政策解析,帮助学员们掌握生涯规划多种分析方法及学生升学规划的基础知识。通过多种量表的学习,学员们对于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以及分析测量结果所相对应的职业类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理论到应用:诸暨牌头中学的生涯规划实践经过第一天的学习,学员们对生涯规划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学校教学实践中,本次培训特地邀请到了浙江诸暨牌头中学副校长,浙江省2016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浙江省教育厅生涯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中国高考规划行业专家顾问王惠丰校长,做为本次培训的特邀培训专家。8月24日上午,王惠丰校长给各位学员讲授了《中学生涯教育的实践与反思》。课程内容包括:开展生涯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生涯教育的体系与内容框架、生涯发展理念下的选科指导、诸暨牌头中学在生涯教育方面的特色展示等内容。课程的最后,王惠丰校长指出,中学生涯教育的核心是生涯体验,在学校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中,要做好“一个抓手,即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两项任务,即发掘学生潜质、培养学生特长,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考入心仪的大学。三个平台,即要做好学校、家长、社会的资源整合,协同合作。”学校生涯组织机构及其活动设计8月24日下午,继续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杨光富教授给大家讲授《学校生涯组织机构及其活动设计》。课程内容包括:学校生涯规划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生涯规划指导室的设计及标准,全员生涯指导教师队伍的构建,全校生涯规划活动设计及实施建议,生涯规划的职业伦理及保密制度,高中学校生涯规划方案的设计等内容。生涯规划的实际应用最后一天的课程,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生涯规划指导师项目工作组成员、远大前程规划总监刘晓阳老师给各位学员进行《生涯规划的实际应用》讲授。课程内容包括:1.中国高校层次解析;2.中国高校专业设置解析;3.生涯规划高中阶段的实际应用。刘老师对于国内各大学、专业的熟悉程度之深,信手拈来的专业讲解让大家惊叹。刘老师在升学规划领域的专业高度也属于行业翘楚,学员纷纷表示本次课程收获很大。在课程的接近尾声的时候,刘老师通过生涯规划的小短片和“生命彩虹图”的互动小游戏,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了规划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让大家印象深刻。圆满结束三天专业翔实、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实践可落地性的培训内容,让参加的各位学员受益匪浅,大家收获满满。25号下午,大家顺利完成了培训考核,本次“生涯规划指导师”高级研修班圆满结束。关于“生涯规划指导师”项目为贯彻落实中央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的重要精神,2019年4月,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联合远大前程,成立生涯规划指导师项目工作组,致力于打造15-25岁青少年生涯规划发展平台,提升中小学教师生涯规划教育水平,培养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师”。

以成

高教国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建设研修班”圆满结束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响应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满足广大教师在“大思政”育人背景下对“课程思政”培训的迫切需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从而有效促进高校思政课程进一步提质增效。2020年10月24日-25日,由高教国培组织主办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建设线下研修班”在成都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百余所高校,近两百位教师参加了本期线下研修班。研修班由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助理教授权新峰主持,他首先代表高教国培(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对前来参加此次研修班的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此次研修班的内容任务,同时还明确了研修的目的与意义。10月24日上午,全国优秀教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梁教授作了题为《课程思政概念及专业课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考》的报告,他围绕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课程思政的新政策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与方法模型等四个方面阐释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思考。李梁教授以上海大学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大国方略》为例,介绍上海大学及上海其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他表示,课程思政在内容上应注重贴近现实,在讲解上应注重问题的切入,在师资上应注重团队组合,在方法上应注重扩展创新;他还强调,“课程思政”是要在不同专业课程中蕴含立德树人的价值要求,只有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才能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0月24日下午,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副教授靳卫萍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润物无声——社科类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案例》为题作报告,围绕社科类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关键、如何挖掘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展开,结合案例分享社科专业课践行课程思政的一线经验,详细讲解并分析了社科类思政元素的秘籍,案例丰富、内容详实、做法落地,为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10月25日上午,西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吴能表教授以《抓好主阵地 画好同心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为题作报告,就“抓好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吴教授以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从意义与重点、思路与准备、方法与提醒等方面细致剖析了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以及做好课程思政的思路方法,并结合西南大学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具体案例,为老师们划出了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他还强调大家应明确课程与课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书与育人、育人与育才、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吴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为广大一线教师改善教学策略、开展课程思政拓宽了思路、提供了方法。10月25日下午,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沈火明教授,以《课程思政的“德”与“术”》为主题,围绕课程思政背景、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质、方法、实施路径以及《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等方面展开报告,重点讲述了如何把握各环节、重点、关键及核心要义,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实现课程内容有深度、课堂氛围有温度、思政教育有力度,不仅帮助老师们厘清了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同时也使老师们明确了今后的方向和实践策略。为期两天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建设研修班”成都站会议于10月25号圆满结束。四位专家从课程思政的理论来源和目标解析、校院师三个层级具体展开的方法和路径,以及各级评估反馈建立等方面,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和反思,对课程思政在各个学科专业中的具体实施做了翔实讲解。本场会议处处可见抽象理论和具象操作的完美结合,分享嘉宾们精妙的举例、深刻的分析和幽默的表达,不时引起参会者的共鸣。老师们纷纷表示“干货”满满,对课程思政如何开展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把握。为助力更多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教国培将分别于2020年11月27日-11月30日在厦门和12月11日-12月14日在昆明继续举办“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建设研修班”,全国教师可以通过“高教国培”官网或公众号报名参加。

陈铨

首期全国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专题研修班在中国儿童中心启幕

“春深夏至好时节,共享共建新平台”,2019年5月7日上午,由中国儿童中心主办,经过中心师资培训部和耳朵里的博物馆精心策划、筹备半载,备受关注的首期全国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专题研修班在中国儿童中心拉开帷幕。来自全国14个省市、63个社会教育场馆、校外教育机构、大中小学、私立艺术机构的100多位关心和从事博物馆教育的老师汇聚美丽的“官园”,参加了此次行业研修盛会。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中国儿童中心党委委员、学前教育部部长杨彩霞,中国儿童中心师资培训部部长高云,全国青联委员、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张鹏,上海大学特聘教授、钱伟长图书馆馆长潘守永,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黄琛等主协办方领导和主讲嘉宾出席了开班仪式。中国儿童中心师资培训部部长高云首先作为主办方代表,对研修班的培训专家和学员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此次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专题研修班是中心师资培训部在关注鲜明校外特色的活动课程建设、关注大教育观下教育新生态建设的一次有效尝试,力图突破体制归属边界,突破校内外教育边界,突破学科内涵边界,突破学习时空边界,携手各方力量共建校外教育新格局新生态,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付出专业努力,搭建国家级研修平台。中国儿童中心苑立新在开班仪式上高度肯定了此次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专题研修班举办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博物馆教育应该坚持以文化人、坚持以德树人的理念,让孩子们爱上博物馆、享受博物馆。作为国家级校外教育机构,中国儿童中心所从事的校外教育事业定位在配合学校教育、参与社会教育、服务家庭教育三个方面。让孩子们走进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跨越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是校外教育机构参与社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张鹏作为协办方代表和研修班班主任,在此次培训中为内容策划付出了行业智慧,提出从实际情况来看,现今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手段单一、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教育成果不明显的现实问题和如何吸引更多青少年观众享受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向学员们阐述了整个研修班的课程设计理念和主题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研修要求和期望,剖析了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价值和未来方向,希望广大不同领域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形成合力,不断壮大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推广力量。随后,上海大学特聘教授、钱伟长图书馆馆长潘守永作了“当代博物馆及其发展趋势10讲”的主题报告,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黄琛作了 “博物馆课程开发的价值和意义”的主题报告。接下来将有来自博物馆、教育、出版、阅读等领域的近二十位专家,立足新时期博物馆教育特点,深入浅出地解读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和各位学员一起探讨交流,共促新时代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新发展。潘守永分享内容黄琛分享内容此次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专题研修班以博物馆教育的跨学科与跨领域课程设计为主题,旨在发挥博物馆在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兴趣小组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教师利用博物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推动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校外教育的有机融合、协同育人。作为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高度,特别是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我们“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博物馆教育作为历史文化教育和中小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如何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如何开拓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局面、如何让孩子们看到传统文化的新魅力、如何让优秀文化遗产体现时代价值,是我们促进青少年拥有文化自知、从而建立文化自信所要努力的方向和任务。公众号cncc-1982

龙江行

未来已来!与其焦虑,不如学习!

借用朱自清先生《匆匆》里的一句话“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 随时以学习的心态准备着,又何惧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当我们还在羡慕同学拥有嫩绿色的索尼walkman时,大洋彼岸苹果的ipod已经可以将1000首高质量歌曲放入衬衫的口袋了;当我们还在敲了删删了敲的码字时,中国地震台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仅用时25秒就完成了一条500多字的逻辑严谨、图文并茂的地震新闻;当我们在故乡老屋翻看妈妈年轻时的记账本时,支付宝年账单已刷屏朋友圈……在我们一嗟一叹一思之间,未来已悄然来临。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准没准备好,未来就这样在我们大多数人还懵懵懂懂的时候来了,势不可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感受着技术带来的便捷,同时也让我们不时陷入焦虑:未来已来,我将何去何从?未来从不等人,机会只留给乐于主动学习,敢于主动拥抱变革的人。还记得习近平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告诫大家:“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如果还沾沾自喜于过去的学历、小成就而止步不前的话,未免也too young too naive了。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势必会有不少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如无人驾驶取代传统的司机岗,人工智能客服取代人工客服。除了这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更多岗位需要兼具人工智能知识技能。如无人驾驶车辆的设计需要传统的设计师与日俱进,学习相关智能技术。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必将催生新的职业缺口,如跨学科的人工智能工程师、人工智能测试员、机器人培训师等。借用朱自清先生《匆匆》里的一句话“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随时以学习的心态准备着,又何惧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英国肯特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李凌博士表示:人工智能以后是每个人都应该必备的一项技能,有项目经验和实战能力的人工智能人才必将赢得更多机遇。苏伦DSI研修学院依托全球顶级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团队,专注于培育新时代的跨学科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导师团队主要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肯特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教授学者。2018年,苏伦DSI研修学院主要面向金融科技、数据科学、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教育科技5大领域,开设20期线下高级研修课程,国外5期,国内15期。未来已来,放下焦虑,一起学习,共绘美好蓝图

道无不理

上海大学章莉莉乐于当好设计师与传承人间“翻译”

章莉莉指导学生运用非遗扎染技艺融入毕业设计。自从2015年投入非遗研培计划教学第一线以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章莉莉就成了个大忙人。好不容易坐定,微信群的消息就一条又一条涌进来,要求确认下周非遗师资交流论坛的时间表。不一会儿,工厂打来电话,提醒她将在上海设计周亮相的蓝染沙发制作好了。紧接着,内蒙古银饰锻造传承人的新展品也寄到了。三年来,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教学实践中,章莉莉就像个“媒人”——“左手牵着非遗传承人,右手牵着设计师、艺术家”,通过双方跨界合作,探索“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多种方式,创新出竹帘蓝牙音箱、大小竹灯等200余件非遗新品。今年5月,她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她并不愿意多谈个人的荣誉和作为,相反,一谈起“非遗”便刹不住车,话语间透着兴奋。她说,非遗只有转变为符合当代社会审美的新时尚,才能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传承困境来自生活的单一性章莉莉刚结束本年度的传承人回访。8月初,她与上海大学的教师以及设计师苗海燕、秦旭等组队,从阿坝州红原县出发,至阿坝县、理县、茂县等地,回访了非遗研培计划2015首期培训班、2018金属锻造班、2018阿坝织绣班等16位学员。一路翻山越岭,风尘仆仆。这是每年的惯例,“只有深入非遗文化,才能了解当地现状,并对后面的非遗研培课程开展提供帮助”。她口中的“非遗研培”,指的是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于2015年启动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上海大学是首批参加的高校之一,截至目前,已先后开展了金属锻造班、青海果洛培训班、竹艺研修班等16期课程。从一开始,担任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的章莉莉便受命负责整个研培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课程设计。没有现成的范例和经验可学习、借鉴,她只能硬着头皮摸索着往前走。事无巨细,她都要操心——织绣传承人原本使用的丝线质量普通,她一家家走访苏浙一带的制线厂,为绣娘挑选品质过关的丝线;藏族编织传承人原来只偏好明黄色,她在课堂上提供五颜六色的蜡线,帮助传承人一起调整配色。新材料应用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找到非遗创新转化的可行路径。“找知名设计师、成熟品牌方合作,非遗创新事半功倍。”章莉莉讲起话来慢条斯理,但目的明确,“设计师熟知市场需求,同时也需要从传统文化、非遗工艺中汲取灵感,恰能与传承人互补。”于是,她利用高校资源以及各个设计展的机会,“不放过”任何一位设计师,为研培班积累了一个庞大的设计师资源库。30天的研培课程,1/3用来授课,1/3用来参访企业,1/3留给设计师和传承人创作作品。今年6月,羌绣传承人张和琼来沪参加阿坝织绣班,她一连用了好几个“第一次”形容这段经历:“我做了34年羌绣,第一次坐上了飞机,第一次来到上海,第一次与设计师合作,看到了这么多的服装样式。”两个月后,章莉莉到了阿坝州,更理解了传承人的这份激动。“传承人的困境来自生活的单一性,早上打开门就是蓝天白云,这是她们的日常所见,所以她们绣衣服是绣给自己穿的。非遗创新,要让传承人开眼界,了解城市的需求。”沟通协调帮助双方对接大部分时候,章莉莉都甘于隐身幕后,充当设计师与传承人之间的“翻译”。参加非遗研培的多为少数民族传承人,传承人无法准确理解设计师的表达内容,需要她两边沟通协调,帮助双方对接。一忙起来,班里有20个案例,她手头就有20个微信群,每个群的设计方案、进展状况都要了解。“一觉醒来,手机里十几条语音信息,都是章老师半夜一两点发过来的,细致谈论学业上的细节。”研究生张晓萍说。对章莉莉忙碌的回报,则是200余件非遗跨界产品。研修班上,苏州王氏缂丝第六代传人王建江与设计师苗海燕合作,取材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设计创作了缂丝《千里江山翠履霓裳》系列作品,包含服饰、鞋子、包袋等多种产品。凯里市苗银锻造技艺传承人刘兵携手设计师蒋熙,创作了银花丝锻造晚礼包《阡陌》,编织穿插的手法,大胆抽象地体现“时空”“宇宙”的概念。这些产品先后在上海设计周、上海大世界、北京恭王府亮相,甚至走出国门。“接触非遗后,我越发觉得,中国设计的力量来源于传统文化。”章莉莉说,“绣片上用到的颜色、图形、图案,是设计师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的,各民族文化生态的视觉样貌,恰恰是当代设计最好的能量。”“把你放在这个轨道上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章莉莉这样形容自己的“完美主义”,“因为知道这条非遗保护道路是正确的,会有人因为你的工作受益,你就情不自禁地拼尽全力去做。”但更多时候,她又分外容易满足。传承人找她聊下一步的产品设计,学生因为非遗找到了毕业设计的方向,每个人的一点点进步,都是“价值”二字的注解。致力推动非遗创新转化在非遗的跨界探索中,章莉莉越来越自信。去年底,青年导演徐俊联系上她,想在原创音乐剧《白蛇惊变》中加入非遗元素,两人一拍即合。徐俊将已有的舞美全部推翻,章莉莉则一边翻资料,一边联系传承人,在最短时间内集合竹编、银饰锻造、蜀绣、顾绣、乱针绣、缂丝6位传承人,为音乐剧定制了非遗纱袍、头饰、鞋履与竹编舞美。这成为非遗走进生活的又一种方式。不过,非遗的创新转化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上海大学的非遗研修班目前有200多件成品,但中途流产的也不在少数。有一次,全国各地的建筑彩绘传承人来沪培训,章莉莉却发现这一项非遗的创新转化几乎无法实现。“如果提炼原有彩绘纹样做文创,会显得太粗糙,但我们又不能教太多当代艺术的知识,这样会改变原来的彩绘特征。”正是这一期,让她开始反思“度”的问题。各种非遗类目特征不同,保护方式也存在差异,必须根据技艺特点因材施教。即便已经走到产品端,多数成品也面临很难量产的问题。“传承人并不了解自己处于社会生产链的某个环节。”她说,高校的角色是“链接”各方,她计划进一步推进设计师与传承人的后续合作,“让对接市场的产品真正落地”。在章莉莉看来,这三年的非遗创新转化工作,最大的价值是把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有效结合,“非遗一旦成功进入市场,传承人能谋生,年轻人能喜欢,非遗的根不会断。中国有很多非遗基因,用当代科技和材料创新,让它与当代生活相适应,就会成为未来中国的时尚和大牌。”

二手烟

快手非遗学院第二期“上海大学专场”上线 9场直播聚焦跨界创新

当梁平竹帘遇见时尚电子产品,当畲族字带遇见海派旗袍,当苏州缂丝遇见高级定制,当东阳竹编遇见音乐剧,当格萨尔史诗文化遇见老字号品牌,当羌绣遇见高级定制,这些碰撞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诞生出多少惊喜的设计?答案在快手非遗学院第二期的课程中一一揭晓。9月7日-9日,国内互联网端第一所全维度的培训学院、首家线上非遗学院——快手非遗学院第二期课程重磅上线,本期课程由快手联合上海大学共同推出,课程以线上直播课的形式,全面展示和传播非遗传承人跨界合作与创新。据悉,在第二期课程“上海大学专场”中,“快手人文”(快手号:kuaishourenwen)将连续带来9场直播,不仅有6对“非遗传承人X设计师”非遗跨界CP共同亮相直播间,独家揭秘多款采用非遗艺术进行设计的创新跨界产品,更有来自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的三位专业教授深入解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道,加持赋能非遗。此次,快手非遗学院首次展示非遗传承人跨界设计师的杰出设计产品,快手以此为出发点,致力于为平台上的非遗达人探寻非遗技艺跨界当代设计产品的商业变现模式,拓宽传承人技艺创造的品类,丰富传承人对自身技艺实用价值的认知,开拓非遗产品变现的方式。“非遗传承人X设计师”跨界创新,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在9月7日的三场课程直播中,首先亮相直播间的是梁平竹帘传承人牟寅初、刘华夫妇以及Fūgex Design创始人、德国工业设计协会成员施斌。“经线是蚕丝,纬线是竹丝”,“画竹的时候下面要放木棍”……牟寅初、刘华夫妇为直播间观众详细展示了梁平竹帘的启片、分丝、缫丝、牵梳、提纵、绘画等繁琐制作工序。除了竹帘产品外,梁平竹帘的核心制作工艺如何与现代设计进行融合创新?工业设计师施斌将这一传统非遗技艺跨界应用在了电子产品音箱中,他表示,科技感十足的音箱产品与部分家庭的中式装修风格格格不入,而梁平竹帘蓝牙音箱则与整个环境风格融为一体,优雅美观之外,纤细如发的竹丝密织更是保证了音质,给现代电子产品赋予了文化意义。在第二场直播中,畲族字带传承人蓝咏梅则与WJX婉珺玺高级定制品牌创始人、“摩登新海派、中式轻礼服”倡导者、设计师叶青共同为大家展示了畲族字带与海派旗袍的跨界创新,叶青更是身穿采用畲族字带设计的礼服亮相直播间,为大家介绍作品背后故事。出生于彩带世家的蓝咏梅不仅分享了关于畲族字带的神话传说以及纹样带中各种符号的寓意,更是现场演示织带过程,并专门为此次的活动编织了“非遗学院 快手”字带。同时,蓝咏梅表示,当她看到把畲族字带融入到设计中去的旗袍作品时,第一感觉就是太美了,对于非遗文化来说,使用就是最好的传承。梁平竹帘和畲族字带之外,第三场直播迎来了苏州王氏缂丝第六代传人王建江以及海派旗袍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级定制研究中心特聘讲师及校外导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及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特聘设计师苗海燕。作为非遗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曾多次参与故宫博物院缂丝文物的修复与复制的王建江为直播间观众介绍了明朝、清朝等不同时代缂丝作品的区别以及缂丝的发展历史,他表示,缂丝全部都是手工制作的,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以前用来做龙袍,现在则是可以做很多服装、鞋包等。苗海燕则在直播中展示了和王建江合作完成的缂丝跨界服饰——千里江山翠履霓裳。苗海燕指出,非遗文化的传承仅靠传承人的一己之力是很难的,而设计师和传承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确应用非遗工艺,通过设计让其走进现代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体现非遗的特色并进行传承。9场直播精彩不断,快手助力新非遗产品创新开发在9月8日快手非遗学院的三场直播中,东阳竹编传承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何红兵将与国家一级导演徐俊共同分享了东阳竹编与音乐剧的融合创新。2019年,原创音乐剧《白蛇惊变》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首演,这部取材传统神话故事的戏剧,融入了东阳竹编等十几类非遗元素,是传统文化年轻化、时尚化的一次实践。剧中最吸睛的“锡杖”灯具由何红兵团队制作,运用了东阳竹编传统的“乱编法”,使灯柱既保持了稳固,又显得轻盈通透。事实上,这并非竹编这门传统手工艺第一次“破圈”。早在2015年,四川青神竹编大师张德明就曾与世界顶级品牌“爱马仕”合作,设计了一系列瓷胎竹编产品。而此次快手非遗学院的授课嘉宾、快手达人东阳竹编传承人何红兵,也曾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设计过多套竹木结合屏风。在他看来,现代的工艺品需要传统文化的内涵来沉淀,传统的工艺品也需要创意变化,赶上时代潮流。直播中,还有90后羌族织绣传承人张居悦与MOODBOX品牌创始人、设计师秦旭合作带来的“大山之托”高级定制礼服,此前该系列作品曾在巴黎时尚圈受到万众瞩目,通过此次跨界合作,也让羌绣技艺迈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让民族技艺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此外,长期从事果洛州非遗保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群管理和培训等有关非遗工作的果洛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干部补海金,则会携手上海英雄金笔厂研究所所长张卫明共同带来格萨尔史诗与老字号品牌的跨界创新之作——格萨尔英雄钢笔礼盒,这也是第一次将口耳相传的史诗文化实体化。除了6对非遗跨界CP之外,在9日的直播课程中,更有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马知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系主任陈岸瑛以及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三位行业大咖带来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精彩内容分享。此次快手非遗学院通过集中展示多款将传统非遗手工艺品变为具有东方美学的现代实用商品的跨界创新之作,不仅助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更是为非遗传承人适应互联网时代探索出更多方式实现商业变现。而这也与快手非遗学院的创办目的相一致,学院以“传承、成就、收获”为特色,旨在帮助非遗传承人了解当下市场需求和人们的审美变化,熟悉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增加非遗传承人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营销、品牌建设方面的知识储备,促使他们拥有让非遗文化产品跨界的能力,以创新、创造出符合当下美学认知的新非遗产品。作为快手联合全国约10所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邀请100位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名人为授课导师共同打造的学院,快手非遗学院在未来将帮助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获得更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