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快讯: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六刺客

快讯: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

10月23日,上海大学举行了以“智赋海洋,能创无限”为主题的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学术研讨会。凭借综合性大学优势,上海大学重点聚焦智能领域前沿,融合人工智能、计算机、控制、通信、机械、力学等学科优势力量,作为学校二级机构,以智能海洋为研究特色,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并重,打造以“海洋信息化认知体系”为基础,“智能无人系统和智能部组件研究”为核心,“海洋智能信息和深度保障系统”为落脚点的人工智能研究高地,服务上海、贡献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杨学军上将,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德毅,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陈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启迪集群创新研究院院长彭顷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陈小前,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巡视员杨伟人,上海市宝山区副区长陈尧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三处处长吴国政,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工智能发展处处长石伯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陆军,上海市相关委办领导,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本次成立大会。大会由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主持。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首先致欢迎辞,成书记表示上海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我校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上海大学的学科布局,引导学校优势学科方向更好的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人工智能与智慧海洋建设的深度融合,为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海洋智能装备的发展提供上大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陆军随后致辞,陆院士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海洋产业,再通过海洋产业需求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建立“AI+海洋+AI”模式,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改变信息难以覆盖广域海洋的现状,提高我国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能力,从而对人工智能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随后举行了学术委员会聘任仪式,学术委员会包括16位院士在内共28位委员,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为委员代表颁发聘书。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军随后致辞,他期待新成立的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整合、聚集发展资源,既充分发挥学校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现有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又探索新时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模式,立足自身实践,开创人工智能内涵式发展新道路,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抢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通过视频发来了祝贺。接下来举行了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杨学军院士、虞丽娟副秘书长、陈杰院士、李德毅院士、陈纯院士、钱锋院士、陆军院士、杨伟人副巡视员、陈尧水副区长、吴国政处长、石伯明处长、叶先扬处长、成旦红书记、刘昌胜校长登台,在倒数声中启动能量柱,共同为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揭牌。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最后发言,她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将会为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更多的支持,共同努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上海高地”,使之成为加快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长三角乃至中国科创实力的强大推动力。成立大会后,举行了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委员们听取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赋海洋,能创无限”工作报告。专家们经过热烈的讨论,认为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研究院建设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在发展战略上聚焦海洋,目标明确,重点布局方向特色明显,支撑有力。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应以“聚焦、融合、厚基”为发展方针,聚焦国家战略与人民需求,加强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夯实海洋智能科技理论和产业突破技术基础,推动海洋智能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研教结合、理技融合,为突破海洋智能科技难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平台支撑。学术委员会后,举行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讨会,杨学军院士和陆军院士分别做了面向人工智能与海洋信息系统的主旨报告,报告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共鸣。上海大学的诞生、成长和发展,始终与上海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将以崭新的面貌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努力打造以“海洋信息化认知体系”为基础,“智能无人系统和智能部组件研究”为核心,“海洋智能信息和深度保障系统”为落脚点的人工智能研究高地,对标“在世界大学行列中书写鲜明印记,在践行上海城市品格中彰显上大特质”要求而努力奋斗。(撰稿:张丹、柳春、 钟宋义、李龙、张泉;摄影:韦明其 毛方赛)来源:上海大学 投稿: 李清怡 部门: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盗马记

交大、同济后复旦、上大将加入 上海人工智能专业遍地开花

近日,网传上海2020年新申请的本科专业对外公示,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新申请了人工智能专业,加上2019年上海交大和同济已成为人工智能全国首批35所开设的高校,明年填报志愿时,考生选择的人工智能专业高校将可能增至四所。目前上海已经有多所高校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机器人等泛人工智能专业,由此,上海主要高校已全部深度进军“人工智能”领域。从大数据专业到人工智能2018年8月,上海就提出,要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这个“高地”如何建,培养人才是基础。目前,与人工智能发展有关的专业较多,如大数据、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等,教育部真正确立的首批人工智能专业35所高校,也就是从今年起开始本科招生,前面用的都是泛人工智能专业的名称。2017年,包括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及上海纽约大学在内的32所高校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18年上海财大同时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工学、理学两类学科门类。2019年,上海交大、同济大学获批人工智能专业招收本科生。根据相关信息,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新申请了2020年人工智能专业,上海大学同时还申请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东华大学新申请了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当然,新申请的专业还有待报教育部正式批准。上海高校:泛人工智能专业遍地开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上海高校开设泛人工智能专业的情况。复旦大学是沪上高校在人工智能(AI)专业教育领域最先手的落子布局之一,目前已申请了2020年人工智能专业。2017年,复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开始招生,2019年复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正式招生。据了解,复旦已系统布局类脑研究机构、大数据学院和研究院、脑科学研究和诊治机构,牵头组织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市级重大专项、类脑芯片和大数据试验场两个功能型平台、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设立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和临港研究基地。今后,复旦还将聚焦建设脑与类脑智能领域,以类脑智能的原始创新研发等,催生大数据智能、重大脑疾病智能诊疗、类脑智能芯片、类脑智能工程。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本科招生中最大的亮点是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这是C9高校中首开人工智能专业的4所高校之一,也是全国35所高校之一。上海交大在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方面已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新的研究院将立足于数据、算法、芯片这三大要素,着力于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人才三位一体。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与徐汇、闵行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合作开垦徐汇滨江漕河泾闵行紫竹人工智能创新带。研究院还与国际顶尖大学形成人工智能联盟,建起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同济大学2019年人工智能专业正式招生,成为沪上首批的两所高校之一,同济大学在多个学科,包括计算机、自动化、交通、汽车、建筑、机械、土木等均开展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2017年5月,同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汇聚了学校十多个学院跨学科资源,开展跨学科智能技术协同创新研究,带动相关卓越人才培养。此外,同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始于1990年,是国内最早从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方面研究的实验室之一。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今年首次面向高三考生直接招生。学校发布了“智能+”行动计划,以思维智慧与人工智能相融合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脑神经网络等技术为支撑背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7月14日,学校对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这三大院系为主体的学科资源进行整合,新建信息学部,成立协同全校信息科学研究的力量,加速发展学科互相融合的“智能+”研究院。华东师大发挥在教育领域的优势,2018年4月,发起编著了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招生,今年还新设了智能科学与制造专业。今年5月,华东理工大学成立智能特种装备与安全研究院,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原有优势学科“承压系统与安全”“特种装备”的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涵和外延,在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率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上海财经大学2018年新设两个“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分为工学、理学两个方向,分别从属于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及统计与管理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自2015年开始大数据人才培养,2015年3月,与国家统计局共建“数据科学与统计研究院”。2015年9月,学院开设了应用统计硕士“数据科学与商务统计”方向,并在应用统计系本科专业中增设了“大数据技术与数据科学”方向。东华大学今年新设“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2020年将新申请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18年7月,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与上建设了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主要应用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及数字孪生技术,为智能制造提供领先的解决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18年7月举行了本科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暑期夏令营,为新开设的专业作准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10月,上海外国语大学-科大讯飞智能口笔译研究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今年3月,党委书记姜锋提出,语言学是语言的科学与技术,要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与当前人工智能的前沿科学领域结合在一起。传统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中要尽快融入神经科学、心理科学等新的学科要素。目前,上外“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教学实验室”正在加速建设中。上海大学2018年全国首批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学校,目前新申请了2020年人工智能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18年3月,上大“育才大工科”——“人工智能”通选课开讲,属于文理结合互渗互融的“大工科”,集合了全校多个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通信学院、计算机、社会学、机自、生命、美术、体育等学院。此外,上大的“人工智能”是基于上海市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机器人产业园基础上组建的,机器人实验室从80年代就已开始建设,已有30多年历史。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8年新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学校聚焦“人工智能+社会科学”,创立了独立研究机构——“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首次从经济管理视角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7年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18年10月,学校成立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2019年3月,学校建成全国首个5G高校。华东政法大学开设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重点关注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方法能给法学研究带来几大质的变化。上海理工大学2019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机器人工程两个专业。上海电机学院2018年新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19年新设“智能制造工程”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根据临港建设智能制造中心的定位推出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8年成为全国首批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学校。上海体育学院2018年新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早在2016年,该校就建了中国首个体育vr研究中心,2018年参与研制的第二代乒乓球机器人亮相人工智能大会。学好数学和计算机很重要人工智能是一门基于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数学等学科的综合科学技术。目标是研发出模拟人类学习、思考、决策、行动的机器,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各种学科的知识。相关学科有:哲学、伦理学、数学、统计学、逻辑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机器人学、大数据等,其中与中小学紧密关联的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其中,良好的数学知识是开发人工智能模型的必备技能,它可用于编写机器学习的逻辑和算法。专家指出,人工智能的基石是数学,没有数学基础科学的支持,人工智能是走不远的。因此,对中小学生来说,学好数学至关重要。从就业前景看,人工智能学科覆盖面广,应用需求空间巨大,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科学技术之一。有数据预计,我国智能学科人才需求缺口每年接近100万。图片来源:网络

蝴蝶杯

上海大学:中国大陆“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

"上海大学?上海哪个大学?""就是上海大学!""共祝前程似锦",2020年7月3日,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二高楼的上海中心大厦为上海大学的毕业生亮灯——从19:22到20:20,寓意着上海大学从1922年到2020年的发展历史,上海中心亮灯是上海大学毕业季的一项传统。上海大学、上海中心,同样都以"上海"这座城市来命名。有人说,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学则代表了上海的气度。这不仅是对上大毕业生的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一座城市关注和重视教育的一种表态。放眼全球,许多以城市命名的大学都在世界高校前沿,比如东京大学、伦敦大学、纽约大学等。中国也有北京大学、香港大学进入世界著名高校之列,而居于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上海大学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历史上,她曾跟黄埔军校并称,留下了"武有黄埔 文有上大"之美名。现如今,她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了解上海大学,最好的方式是从校史开始。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上海大学诞生于风雨如晦的年代,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学府"。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犹如茫茫黑夜里照进希望的曙光。1922年,为应对军阀混战时局,承担起救国使命,国共合作建立上海大学,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常说的"老上海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的第一所高校,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老上海大学发轫于闸北里弄,迁播于租界陋巷,后选址于江湾一隅。那时校舍简陋湫隘,办学经费拮据,但在中国共产党以及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声誉日隆,红色学府名声不胫而走,吸引四方热血青年奔赴求学。五年时间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留下了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李硕勋、杨尚昆、陈望道等一长串彪炳史册的名字,在当时就赢得"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之美誉。经历了短暂而辉煌的五年,1927年,"四一二"事变爆发,老上海大学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位于原西摩路(今陕西北路)的上海大学筚路蓝缕,薪火相传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复办上海大学(简称原上海大学)。1994年5月27日,新上海大学于上海解放纪念日组建成立,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1994年5月27日,新上海大学成立仪式在两次合并组建得到了老上海大学校友及其后代的热烈支持和响应,他们纷纷题词、致信,祝贺母校"复建""重光";党中央、国务院及上海市委、市政府也殷切希望新上海大学继承和发扬老上海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新上海大学首任校长、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提出:"当今世界,以城市命名的大学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佼佼者。我们上海大学的任务,就是达到这些大学的水平,并与他们并驾齐驱!"新组建的上海大学传承创新精神,在国内最早实行"三制教育",即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在国内高校领风气之先。此外,还在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辅导员队伍聘任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垂范,为上海乃至全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贡献了上大智慧。2016年以来,上大先后成为上海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单位、教育部"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是上海高校中仅有的两所"全国首批文明校园"之一。可以说,建设与上海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实现着。勇立潮头,全国前列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引领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大学的"名校战略"轨迹明显——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社会影响,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育质量,都跻身全国高校前列。在上大有着一支实力一流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3人。而在教学平台方面,上大更是实力出众,现有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4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批准备案建设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3个上海高校智库,为培育英才营造了肥沃的土壤。依托着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的教学平台,上大打造了一批质量上乘的课程。上海大学首创"项链模式"教学法,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大国方略",被誉为"中国系列"课程的开山之作。"创新中国"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团队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上大推出的"育才大工科"——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人工智能""智能文明""人文智能""智能法理""生命智能"等名师优课,打开学生脑洞,强化人文内涵,提升中国文化自信。迄今,教学团队已上线超星尔雅同名慕课9门,出版12部配套教材。上海大学思政"红"课,被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广泛报道,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教学标杆。上海大学奋力行进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发展势头迅猛: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9个强势学科进军全国前20%,社会学、美术学2个学科获评A类,较上一轮进步显著;有35个学科入选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上榜学科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上海大学35个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根据ESI 最新数据显示,上大有工程、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理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社会科学9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ESI学科排名百分位不断向前,目前工程学科已接近前1‰,一众学科正在积蓄力量,朝着世界顶尖学科行列迈进。在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中,上大共有19个学科上榜,其中冶金工程居全球第26位。上海大学上榜19个世界一流学科,括号内凭借着雄厚实力,上大人向来擅长为国家的重大工程贡献智慧。孙晋良院士研发的碳/碳复合材料已批量用于我国多个型号的航天运载器;无人艇团队"精海"系列无人艇已广泛用于南海巡航、东海勘测、南极科考等领域……这些上天入海的"大国重器",都闪耀着上大人的智慧之光。自新组建以来,上海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上海大学研制的"精海2号"无人艇随"雪龙一流师资、一流学科、一流平台造就一流人才。在上大,从来不缺高水平学霸。2020届毕业生中,环化学院博士生罗磊,围绕"0-1"原始创新,成功研制人工纳米抗体,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等重要期刊;材料学院博士生王琦琨,聚焦卡脖子技术,从事氮化铝单晶生长研究,获得20多项专利,打破欧美长期垄断;管理学院硕士生谢天豪,组织团队研究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在第十六届"挑战杯"中勇夺特等奖;钱伟长学院本科生史雨晨,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Finalist(前0.32%),还带领团队获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高校组男子国际跳棋团体和个人双料第一……而上海大学的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2016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9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21%。近五年就业率均居于上海市同类高校前列。2019年全球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国内地高校排行榜中,上海大学位居16位。进步神速,赶超985学校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是相互成就的。如今的上大已是教育部"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中国大陆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在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上海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387位、连续三年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6位,排名赶超部分985高校。校友是学校培养质量的投影,目前遍布世界各地的"上大人"已有30余万,其中很多人成就卓越。1987届物理系校友黄勇,是国际著名的光器件专家,其领衔研发的高双折射保椭圆光纤,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997届机自学院校友王迅,因在激光投影手机产业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近年来,上大的发展可谓越来越充满活力。除了在上海招收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外,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也选择报考上大,连续两年,报考上大研究生的人数位列全国第二。此外,作为日益国际化的大学,近年来上大国际学历生以每年接近30%的速度递增。这些国际学生的生源遍布世界各地,超过60%来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近30%来自欧美地区。上大目前与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00所院校或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着力推进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计划,打造以"境外高水平海外交流、境内国际化校园营造"为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在上大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已超过4000人,可以说其对国外学子相当具有吸引力。上海大学对外开放与留学生的增加,在全国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已成为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身处伟大时代,立足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大学拥有大好的发展机遇。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作为中国经济之都、世界著名国际性大都市,上海的城市发展始终走在中国城市前列,目前上海正在着力打响"四大品牌",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力推进新时代全方位对外开放。上海需要靓丽的文化和教育名片,需要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的地方大学。为对接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上大成立了长三角研究院,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示范区建设;成立临港研究院,服务上海承接国家创新战略。谋划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新举措,建立微电子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筹建生物医药研究院,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瓶颈,在上海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地中贡献上大方案。吴晓春团队: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工模具钢及应用"项目;工模具钢完成单项3000万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吴明红团队:通过离子精确控制石墨烯氧化膜的间距层,应用于受污染水体治理;宝山区6条治理河道水质指标均已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任忠鸣团队:获"关于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两机专项)第一批立项,经费3730万元。"上大艺术流派"正在产生巨大影响,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赓续红色基因,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上海这片沃土上,上海大学这所"红色学府"会发展成为地方高校建设中的标杆,成为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符的世界一流大学!图文信息源自网络关注“高校与科研”,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新鲜资讯和原创解读!

炎魂

又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AI专业哪家强?

最近,又一家国内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1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成立。华中科技大学这是继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大学及东南大学之后,2019年第5家国内高校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2017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学院,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首个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学院。之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名单从教育部公开的信息可知,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另据新浪教育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7月,我国进行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院校共有89所。进入2019年,这一势头丝毫未减, AI产业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顺应AI热潮,应对“人才荒”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但是,从高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来看,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只有5%左右,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据LinkedIn的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其中美国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超过85万,高居榜首。而我国相关人才总数仅超5万人,排名全球第7位,差距明显。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基础层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尤其在算法、机器学习、智能芯片等方面,相对于技术层与应用层呈现出更显著的人才缺口。由于,目前我国AI领域人才,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和浙江大学等少数几家高校,其中32%来自清华大学。同时,随着BAT、华为等互联网及科技企业在AI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探索,以及资本涌入和市场需求激增等因素的影响下,AI人才可谓炙手可热。据第一财经报道,2018年AI硕士应届生的年薪是30万元左右,博士生年薪50万,今年硕士生没怎么变,但博士生好的已经拿到80万了。2017年-2018年期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强调“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等,并预测我国高校的人工智能学院将呈“井喷”式发展。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这是教育领域落实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具体举措。其中指出,到 2020 年,建立 50 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并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麻省理工学院(MIT)2018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成立苏世民计算学院(MIT Schwarzman College of Computing),作为该校针对校内外计算和人工智能潮流做出的战略回应。据悉,该学院以计算学院为核心,MIT准备投入10亿美元,这已是美国学术机构在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大投资。在政策导向、“人才荒”和行业竞争等多重并举的大趋势下,我国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已是迫在眉睫之举。学科交叉,AI专业设置各有侧重AI可以说是一门高尖端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涉及了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不定性论以及控制论。研究范畴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智能搜索等。应用领域包括机器翻译、语言和图像理解、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等。由此,各高校设立的人工智能学院所设立的专业和课程也各有侧重和针对性。相关专业课程安排据人民网报道,刚刚成立的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在科研方面主攻切换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计算智能、系统稳定性等方向。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原有自动化学院的优势,新学院的专业基本涵盖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所需要的专业。同时,学院拥有可以支撑人工智能学院发展的优质平台及科研团队,在计算机视觉、混合智能、类脑智能、群体集群智能、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等方面成果,为全新的人工智能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院长姚期智担任。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计算理论及其在密码学和量子计算中的应用,同时他也是研究量子计算与通讯的国际前驱,于1993年最先提出量子通信复杂性,基本上完成了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目前,“姚班”已成为国内AI领域人才的摇篮,输送了大量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立足于数据、算法、芯片这三大要素,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方面,研发新一代机器学习理论与开源软件,结合已有的研究优势及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可扩展计算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等基地,引领智能时代事实上的“操作系统”,形成网络环境下超人感知认知能力。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技术学院是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承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软件研究所、声学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参与共建,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科教融合学院。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现有两个二级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两个本科专业: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重点发展领域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智能影像、虚拟现实、数据挖掘与分析、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智能控制技术领域(运动控制、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器械等方向)及智能系统工程领域(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系统、车联网、无人机系统、无人船系统、先进制造等方向)。相关高校已有AI专业除了新设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外,目前一些高校也已设有AI相关的专业。例如,中国科学院的模式识别与自能系统、北京大学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山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超级计算方向等等。理论结合实际,产学研势在必行AI不仅涉及多个学科,而且需要理论结合实际。以深度学习为例,研究不仅需要强有力的计算设备,还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对于偏重理论和科研的高校来说,缺乏数据,脱离实际,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企业则拥有大量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数据,并具备搭建应用场景,最终实现商业化落地的能力。因此,AI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紧密、学以致用的科学,所以高校需要从教学到实习进行一体化设计。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就提出,鼓励、支持高校联合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等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参与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和人工智能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标准制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与谷歌AI中国中心联合举办的“清华-谷歌AI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旨在促进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分享人工智能研究的最新趋势以及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大会邀请22位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及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针对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强化学习、深度学习等领域多个话题进行技术分享和研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2018年9月上海举办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商汤科技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倡议设立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该联盟旨在打造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推动国际学术性交流与合作。联盟的成立有助于解决系统的人工智能人才储备、基础理论与硬件等方面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加强跨越学科、跨越地域学术合作,集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专家学者,汇聚全球“最强大脑”,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长足发展。总结&建议事实上,目前AI人才的明显短缺,除了近年来需求量陡增而供不应求等因素外,高门槛、高要求也是无法回避的原因。无论哪个学校、哪个专业,AI都必须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尤其是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神经学等等基础及高阶的学科, 所以必须是兼顾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复合型背景的人才。例如,很多专家认为,AI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路径。首先,原本就擅长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但需要在数学、统计学方面进一步加强,就需要静下心来回炉,把基础打好才行。其次,拥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但在计算机和程序设计等学科方面有不足,则可以从通过旁听和选修计算机相关课程,以弥补不足。此外,如果学习和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例如心理学、神经学、社会学等等,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AI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科学,也需要复合型人才。然而,无论选择哪个AI专业和研究方向,都必须深入实际应用场景,并坚持不懈地埋头钻研。如果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草根逆袭提供了平台,AI的兴起则为科学家、研究员及工程师提供了探索的舞台,用智能化引领下一轮工业革命的进程。因此,唯有抱着长期投身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及实践的精神,才能真正推动技术的落地及行业的发展,助力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文中图片均来自pixabay.com及网络最近,又一家国内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1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成立。华中科技大学这是继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大学及东南大学之后,2019年第5家国内高校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2017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学院,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首个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学院。之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名单从教育部公开的信息可知,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另据新浪教育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7月,我国进行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院校共有89所。进入2019年,这一势头丝毫未减, AI产业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顺应AI热潮,应对“人才荒”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但是,从高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来看,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只有5%左右,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据LinkedIn的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其中美国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超过85万,高居榜首。而我国相关人才总数仅超5万人,排名全球第7位,差距明显。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基础层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尤其在算法、机器学习、智能芯片等方面,相对于技术层与应用层呈现出更显著的人才缺口。由于,目前我国AI领域人才,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和浙江大学等少数几家高校,其中32%来自清华大学。同时,随着BAT、华为等互联网及科技企业在AI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探索,以及资本涌入和市场需求激增等因素的影响下,AI人才可谓炙手可热。据第一财经报道,2018年AI硕士应届生的年薪是30万元左右,博士生年薪50万,今年硕士生没怎么变,但博士生好的已经拿到80万了。2017年-2018年期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强调“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等,并预测我国高校的人工智能学院将呈“井喷”式发展。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这是教育领域落实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具体举措。其中指出,到 2020 年,建立 50 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并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麻省理工学院(MIT)2018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成立苏世民计算学院(MIT Schwarzman College of Computing),作为该校针对校内外计算和人工智能潮流做出的战略回应。据悉,该学院以计算学院为核心,MIT准备投入10亿美元,这已是美国学术机构在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大投资。在政策导向、“人才荒”和行业竞争等多重并举的大趋势下,我国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已是迫在眉睫之举。学科交叉,AI专业设置各有侧重AI可以说是一门高尖端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涉及了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不定性论以及控制论。研究范畴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智能搜索等。应用领域包括机器翻译、语言和图像理解、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等。由此,各高校设立的人工智能学院所设立的专业和课程也各有侧重和针对性。相关专业课程安排据人民网报道,刚刚成立的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在科研方面主攻切换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计算智能、系统稳定性等方向。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原有自动化学院的优势,新学院的专业基本涵盖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所需要的专业。同时,学院拥有可以支撑人工智能学院发展的优质平台及科研团队,在计算机视觉、混合智能、类脑智能、群体集群智能、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等方面成果,为全新的人工智能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院长姚期智担任。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计算理论及其在密码学和量子计算中的应用,同时他也是研究量子计算与通讯的国际前驱,于1993年最先提出量子通信复杂性,基本上完成了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目前,“姚班”已成为国内AI领域人才的摇篮,输送了大量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立足于数据、算法、芯片这三大要素,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方面,研发新一代机器学习理论与开源软件,结合已有的研究优势及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可扩展计算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等基地,引领智能时代事实上的“操作系统”,形成网络环境下超人感知认知能力。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技术学院是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承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软件研究所、声学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参与共建,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科教融合学院。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现有两个二级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两个本科专业: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重点发展领域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智能影像、虚拟现实、数据挖掘与分析、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智能控制技术领域(运动控制、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器械等方向)及智能系统工程领域(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系统、车联网、无人机系统、无人船系统、先进制造等方向)。相关高校已有AI专业除了新设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外,目前一些高校也已设有AI相关的专业。例如,中国科学院的模式识别与自能系统、北京大学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山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超级计算方向等等。理论结合实际,产学研势在必行AI不仅涉及多个学科,而且需要理论结合实际。以深度学习为例,研究不仅需要强有力的计算设备,还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对于偏重理论和科研的高校来说,缺乏数据,脱离实际,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企业则拥有大量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数据,并具备搭建应用场景,最终实现商业化落地的能力。因此,AI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紧密、学以致用的科学,所以高校需要从教学到实习进行一体化设计。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就提出,鼓励、支持高校联合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等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参与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和人工智能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标准制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与谷歌AI中国中心联合举办的“清华-谷歌AI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旨在促进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分享人工智能研究的最新趋势以及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大会邀请22位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及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针对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强化学习、深度学习等领域多个话题进行技术分享和研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2018年9月上海举办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商汤科技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倡议设立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该联盟旨在打造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推动国际学术性交流与合作。联盟的成立有助于解决系统的人工智能人才储备、基础理论与硬件等方面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加强跨越学科、跨越地域学术合作,集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专家学者,汇聚全球“最强大脑”,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长足发展。总结&建议事实上,目前AI人才的明显短缺,除了近年来需求量陡增而供不应求等因素外,高门槛、高要求也是无法回避的原因。无论哪个学校、哪个专业,AI都必须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尤其是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神经学等等基础及高阶的学科, 所以必须是兼顾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复合型背景的人才。例如,很多专家认为,AI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路径。首先,原本就擅长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但需要在数学、统计学方面进一步加强,就需要静下心来回炉,把基础打好才行。其次,拥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但在计算机和程序设计等学科方面有不足,则可以从通过旁听和选修计算机相关课程,以弥补不足。此外,如果学习和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例如心理学、神经学、社会学等等,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AI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科学,也需要复合型人才。然而,无论选择哪个AI专业和研究方向,都必须深入实际应用场景,并坚持不懈地埋头钻研。如果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草根逆袭提供了平台,AI的兴起则为科学家、研究员及工程师提供了探索的舞台,用智能化引领下一轮工业革命的进程。因此,唯有抱着长期投身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及实践的精神,才能真正推动技术的落地及行业的发展,助力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文中图片均来自pixabay.com及网络

说卫灵公

这三所开设“人工智能”的低调大学,收分不高实力强,考上就赚了

我们都说就业难,选择对口专业更难,毕业就等于失业,再而言之,市场上很多职位都处于饱和状态。但是有一个行业却恰恰相反,在2017年受到人工智能辐射的相关岗位需求却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所以很多院校也是纷纷申请开办此专业,其中有这么三所校园,名声很低调,录取分也不高,可实力却令人始料未及。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三所开设“人工智能”的低调大学,收分不高实力强,考上就赚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源自于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也是一所以电讯工程为主的大学,是中国中国雷达、信息论、密码学、电子对抗、微波天线等的发源地。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同样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去年11月2日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建立。该学院为教育部直属高校首个致力于人工智能范畴高端人才培育、立异效果研发和高层次团队培育的实体性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学院。经过十余年科教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学院构建了“国际化+西电特色”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已有百余名校友成长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领军人物。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是湖南工业大学的一个二级教学研究型学院,于2018年1月13日揭牌成立,是湖南省率先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也是全国最早设立人工智能学院的高校之一。根据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学院筹备小组组长朱文球介绍,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将会开设三个新专业,分别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校园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人工智能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得到了国内乃至世界上顶尖人工智能专家的鼎峙相助,学院聘请了中科院谭铁牛院士为人工智能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成林为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孙哲南为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上大的人工智能专业是基于上海市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机器人产业园基础上组建的,机器人实验室从80年代就已开始建设,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历史了,因此上大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是有底蕴的。该校的在内容设置上,“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不仅展示人工智能技术,更包括对人工智能的形而上思考,尤其注重人工智能与不同学科的交叉。据悉,近年来上海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如机器学习、脑机接口等多个前沿方向取得了不俗的研究进展,尤其在智能无人艇、医工、智能冶金、城市环境安全智能管理、安全加密、高等教育以及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链被大众所为熟知的领域,如无人机、智慧机器人等大多属于产业链中的应用层面。但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产业链,即人工智能行业的可投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应用层面。每一个层面的每一个板块,都具有蓬勃发展的前景。人工智能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可以涉猎各行各业。从计算机算法的角度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你能学习这个方向的专业知识,可以说是非常有前景的。对于以上的观点,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遂不受也

这三所开设“人工智能”的大学,录取分数线不高,但实力却很强劲

这三所开设“人工智能”的大学,录取分数线不高,但实力却很强劲要说现在大学里最热门的专业,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人工智能,所以我国现在的高校都纷纷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三所录取分数不高,很低调但却很有实力的三所大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国家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大学在1994年,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宝山、延长、嘉定三个校区,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123.2万平方米。上海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是在上海市机器人重点实验以及上海市机器人产业园的基础上组建的,从8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了30年的历史,所以上海大学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是有基础的,而不像其他学校一般只是跟风开设的专业。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高校。湖南工业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是一个二级教学研究型学院,并且仅仅成立于今年1月13日,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早设立人工智能专业的学校之一。目前湖南工业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得到了国内以及国际上顶尖人工智能专家的帮助,所以在人工智能发面湖南工业大学的实力十分强劲,并不是一个盲目跟风的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为现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中国雷达、信息论、密码学、电子对抗、微波天线等学科的发源地。11月2日下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该学院系教育部直属高校首个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创新成果研发和高层次团队培育的实体性学院。近5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3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面对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成功研制我国首套类脑SAR系统、基于面阵CCD的光谱视频成像系统、我国首个人脸画像识别系统等平台和系统,创新地确立起了“国际前沿+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已有百余名校友成长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足以看出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的强劲实力。这三所大学就是今天小编要说的三所低调但却很有实力的三所大学,不知道大家有关注过这三所大学吗?

性空

这就是上海大学:“超网红”图书馆,院士云集,9个学科全球前1%

武有黄埔、文有上大。作为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上海大学的"登场"可谓是极其隆重,1922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合并组建成新上海大学。历经多年发展,上海大学已成为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它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9年上大毕业生就业率达99.21%。2019年全球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国内地高校排行榜中,上海大学位居16位……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所与黄埔军校齐名的高等学府。红色学府,"五卅"运动的策源地作为共产党人参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上海大学一直流淌着红色基因,熟悉中国革命史的人都知道,在上海大学这所红色学府的师生中,担任过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职务、担任过党中央历届政治局常委、委员职务的有十余人。这样一座红色学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在当时的革命青年中,已经流传了这样一句话:在中国,"文有上大,武有黄埔"。1925年初,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在上海有条件的基层建立5个党支部。上海大学被选为第一支部。不久中共上海大学支部正式成立,这在上海的学校中是第一个建立党的支部的。不仅如此,西摩路(今陕西北路),也就是当时上海大学校址,还是'五卅'运动的策源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上海大学的红色基因,生生不灭;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近7年来,上海大学向人民军队输送了五百余名优秀学生。实力强劲,14个学科上榜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作为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大学的学科门类十分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现设有30个学院、2个校管系;设有91个本科专业,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9个交叉学科博士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软科发布的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上海大学共有35个学科上榜,上榜学科总数居中国内地高校第31位。目前,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牵头建设1个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10个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6个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数据截至2019年9月30日),在2020年3月公布的ESI最新数据中,上海大学共有9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行列,与2019年11月同期相比,有8个学科的全球引文排名百分位上升,学校学科的整体实力稳步提升。步入2020年以来,上海大学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新年伊始,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公布2019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点名单。上海大学1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上海大学法语、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制药4个专业获批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上海大学会展专业获批新增审批本科专业。3月4日,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 正式发布了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上海大学共有14个学科上榜,较2019年增加2个学科, 新增社会学(排名201-250)、环境科学(排名351-400)、农学与林学(排名351-400)3个学科进入榜单;3个学科的排名相比去年取得了进步:材料科学由201-250提升至151-200;物理&天文学由351-400提升至301-350、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由451-500提升至401-450。作为一所上海高校,上海大学在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方面也具有天然的教学科研优势,2019年,上海大学"AI+教育"获批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第二批19个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之一。同时,学校正在筹建人工智能研究院,目的也是加快推进AI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趋势下,工科与医学也找到了交汇点——脑机接口技术。除了涉及脑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康复医学等学科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为这一医工交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目前,上海大学涉及临床医学和医工结合的学院有生命、机自、环化、通信、材料、理学、计算机等,已经开展了生物材料、医工交叉融合、纳米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生命科学、创新药物、器官修复与移植等领域的医工结合研究。科研实力雄厚,2019年获166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研论文——上海大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2019年国际三大检索(SCI、EI、CPCI-S)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位于全国高校49、43、28位。科研平台——学校拥有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批准备案建设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3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3个上海高校智库建设项目,1个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科研获奖——学校新组建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1项,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项,获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计178项,其中一等奖共计38项,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共计18项,其中一等奖共计1项。获国家级重大项目共计34项(含国家社科重大项目30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4项)。2019年,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6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项(不含重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9项。(数据截至2020年3月30日)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是上海大学一以贯之的初心,也是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使命。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上海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打响"四大品牌",在学科布局、产学研合作、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精准对接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是上海大学作为以城市名命名的大学,所应肩负的、责无旁贷的使命。3月16日上午,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举行揭牌成立仪式。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以"开放融合、专业研发、分布发展、多元投入、成果共享"为原则,采用实现市场无缝对接、产业链集聚发展的科技转化新型驱动模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为目标,下设创新研究中心、工程师学院、研究院科技园、产业技术转移中心等四大板块。致力于建成一个高层次、综合性、市场化的政、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研发实体,成为亮点突出、特色鲜明、产业带动力强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人才强校,拥有全职两院院士6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延四海名师以育之。作为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上海大学一直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层次更为清晰、结构更趋合理、具有一定国际化程度、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155人,其中教授722人、副教授110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2人;讲座教授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2人。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获得者,是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所高校拥有的院士数量,也是评价学校师资及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在这方面,上海大学的表现十分亮眼——学校现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双聘院士9人。环境一流,智能格局遍布校园在软实力表现十分突出的情况下,上海大学的硬件实力更是不容小觑。身处"魔都"上海,上大自然也沿袭了这座城市精致、时尚的气质。学校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智慧教室采集交互网络系统、分析反思系统、投屏功能、自由拼搭的课桌椅……这就是上海大学已经投入使用的智慧教室。智慧教室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共同体,是学校在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研讨式、互动式、合作参与式课程改革探索的主要支撑,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和考核,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现"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智慧教室除了录播、投屏、环境感知等功能外,还有两大突出的特点——双投影电子白板和双显示设计。同学们在教室任意位置都能看到、看清板书内容。同时教室两侧都是"可书写"的墙,不用担心漏掉知识点,随写随擦、清洁方便。这间教室还另有一项秘密武器——全新高清录播设备,有了它,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听课互动。简约式可升降讲台、轮滑式桌椅、电子触摸屏、移动白板……在这样的教室上课,简直完全不想下课!图书馆为表达对钱伟长老校长的敬意与怀念,上海大学在宝山校区东区建成了钱伟长图书馆。2019年5月,钱伟长图书馆正式全面开放,成为新生入学教育、校友返校忆旧、校内成果展示、校外嘉宾来访的重要场所和平台,也为上大人提供了追忆与体味钱伟长老校长"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精神家园。以老校长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定然不走寻常路。自正式开馆运营之后,这里已经为了上大校园内一处新的"网红打卡点"。钱伟长图书馆是一座融图书馆、博物馆和校史馆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总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含地下库一层,地上七层,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校史馆等实体空间为一体,融合上海大学博物馆实体馆藏、钱伟长纪念展展厅、上海大学校史展展厅、图书馆读者服务等多功能于一身。图书馆致力于智慧图书馆建设,以电子资源(含视听视频)为主,纸本图书资源重在特色。截至2019年5月,收藏纸本文献总量逾10万册,其中约6万册可供读者自由借阅;还引入了智能管理与服务概念,利用人脸识别门禁、自助借还书机、自助打印机等设备,让读者体验智能服务带来的便捷。学生宿舍教室、图书馆都如此"高大上"的上大究竟会有怎样的学生宿舍呢?没错,那当然还是精致精致再精致了!学生书桌、挂衣柜、储物柜,寝室内应有尽有;共享书柜、电脑桌和公用讨论区、全身衣冠镜,公用厅内尽显奢华。这里有创意和巧思,也有色彩和温度,大学的四年时光,这里就是上大人最惬意的归处。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展望未来,上海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抓住机遇、锐意改革,深入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瞄准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不断优化富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努力铸就一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高效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快乐成长,聚焦一流本科教育,通过不断完善全人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实现大学的核心价值。上海大学将努力建设成为世界 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来源:上海大学

不可耻乎

启迪集群创新研究院院长彭顷砡一行访问上海大学

4月26日,启迪集群创新研究院院长、启迪集群科技集团董事长彭顷砡一行访问上海大学。此次访问是应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院士邀请,落实“环上海大学科技创新圈”建设事宜,推进双方的深度合作。刘昌胜校长率团对彭顷砡院长一行表示欢迎并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彭顷砡院长表示,启迪集群创新研究院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延伸红色精神和红色智慧,实现“红+蓝”双色引擎,按照“以红色基因孵化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抓手,是引导经济社会科技事业发展的发动机,研究院是一个科技创新的生态平台,今后将以“为上海大学服务,用上海大学服务”的宗旨,整合、协调、调动国内外资源、体制内与体制外资源,通过“促强、补短”的方式推动上海大学建设成为国家“双一流”高校。彭顷砡院长强调,围绕大学建设科技圈,是推动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于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刘昌胜校长对上海大学发展进程和目前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刘昌胜表示,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大学科技园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希望双方未来在打造宝山环上海大学科技创新圈建设方面合作,加强交流、密切合作、实现共赢,以前瞻性引领更长远发展,提升整体战斗力,为加快城市建设作贡献。会上,双方分别就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医药健康、电子通信、新材料等领域做了深入交流和沟通,刘昌胜校长对启迪集群创新研究院积极为“环上海大学科技创新圈”的建设发展献策献计表示感谢。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启迪集群创新研究院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阎启英,启迪集群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章融,启迪集群科技集团总裁侯树立,启迪集群科技集团执行总裁程鉑雲,以及人工智能、量子、电子通信与新材料方面的科技公司创始人与专家顾问等参加了本次访问。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总会计师苟燕楠等出席了座谈会。

法度

AI专业将达200个?专家: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改名为“人工智能”专业

新智元原创 编辑:三石【新智元导读】日前,全国26所高校呼吁尽快开设AI本科专业,但专家认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就是我国的人工智能专业,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今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人工智能专业若是申报成功,2019年AI专业将达到近200个。设立AI本科又被提上了议程。几个月前,全国26所高校共同签署了《关于设置人工智能专业建议书》,联合呼吁尽快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应该尽快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与行业的对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针对人工智能普适性、渗透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建议科学设置人工智能的专业类,强调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与优势,制定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目前,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虽然有“智能”相关专业,但没有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近年来部分高校等开设了人工智能实验班,也仍然借助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等专业授予学位。上周,2018年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暨教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顺利召开。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委会主任王万森教授在会上表示:我国人工智能本科教育起源于2004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就是我国的人工智能专业,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仅仅是名字不同,建议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名为“人工智能”专业。若一定要并行存在,则可差异化发展。这次会议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承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然语言处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服务专业委员会、上海计算机学会、《计算机教育》杂志社协办。大会名誉主席李德毅院士和大会主席、上海大学副校长聂清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聂清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她在招生工作中了解到现在上海优秀的高中生大多热衷报考计算机专业。当她问及原因时,这些年轻人一脸向往地回答“AI啊”。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对年青一代的强大吸引力。会议围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相关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旨在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教育事业的发展,引导和推动各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就是教育,尤其是计算机教育当下是人工智能教育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具挑战的时代。最好的时代是因为包括数据、算力、算法在内的人工智能的基础极快地促进了AI技术的发展。最具挑战的时代,是因为人才的需求与教育的输出并不匹配,教育变革滞后科技发展。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认为:“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就是教育,尤其冲击计算机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院士而即便满足了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需求,在当今智能时代下的“计算机教育”又该传授些什么呢?在过去的信息时代,有5个专业(一级学科)被计算机教育者所共认,江湖人称“信息时代5兄弟”:电子、微电子、光电子理论与工程通信工程和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自动化理论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信息时代5兄弟”专业而在智能时代的今天,这些专业被扣上了“智能”的帽子,摇身一变便成为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智能芯片、智能控制、智能计算和智能网联专业。这些专业的更名就真的使其“智能”了吗?——不要对哪门学科属于一级、二级科学过分纠结,要关注的是其贡献程度。李院士表示,人工智能引发的是对教育本源的重新认识,人类的学习应当是传承学习和自主学习。传承学习是指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显知识,适应生态文明,由上而下,主导性强;自主学习是指自己实践生成经验、技巧和知识的能力,隐知识,反复实践,成为本能,由下而上,主题性强。当教育已经从传授知识、发明工具、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拓展到人脑自身如何认知、如何在塑造的新阶段,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不单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问题,而是本世纪全新、全方位、持久过程的挑战。各专业本科生的智能课程体系设置和新形态教材的制订与开发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巨大工程。明年或将迎来193个AI方面的本科专业,专家建议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改名为“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专业的发展有多快?根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506种本科专业中,仅仅有4个专业涉及智能,分别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建筑电气化与智能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以及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委会主任王万森教授表示:在2019年,若申报成功,仅“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人工智能”专业的数量便将达到193个。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王万森教授王教授分别从人工智能本科教育的基本状况、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结构以及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专业体系建设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人工智能本科教育的基本状况王教授表示,我国人工智能本科教育起源于2004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就是我国的人工智能专业,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仅仅是名字不同。目前,全国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共55个。人工智能本科教育也正处于热潮兴起阶段,根据教育部公示的2018年全国高校申报专业名单,到2019年全国各相关专业数量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155个;人工智能专业:38个;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509个;机器人工程专业:194个。而在人工智能教育建设如此热潮情况下,需要一些冷思考,包括三点基本估计和两条基本准则:三点基本估计:具有较强的发展原动力 、内涵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教育的本质是树人,质量和前瞻性是其首要属性 ;两条质量准则:一是学科准则;二是需求准则;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结构王教授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了探讨:人工智能及其基本结构人工智能专业的知识结构及课程体系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专业体系建设王教授认为,人工智能不是任何一个现有专业的子集且人工智能应该是一个新的专业类。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应当是“内核+衍生层+复合层+交叉层”:内核是人工智能类专业的核心,起着“机器大脑”的作用;衍生层由内核衍生出来的新专业构成,其衍生方式是按照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形成新生专业。内核专业+衍生层专业=人工智能类专业;复合层由以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为目的而形成的复合型专业所构成,通常以“智能+X”为专业名称,以“X+人工智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交叉层通常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通过增加人工智能知识结构、强化学生智能意识、提高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实现人工智能与现有专业的交叉融合,例如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交叉。交叉层最大特点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一般不会去改变原有专业的名称。最后,王万森教授总结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面临的三点严峻挑战:在今年申报人工智能专业的学校中,有一部分学校是打算用人工智能专业替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有些地区甚至要限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专业的出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被淹没的危险。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院副院长,张博锋教授针对王教授提出来的严峻挑战,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院副院长张博锋教授在25日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群言堂”中也对此表示忧心:大众对“人工智能”这个词汇的认可度要高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会对专业报名产生误导;甚至有些高校会有停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可能。面对该问题,张教授表示无外乎两种出路:第一,就是改名字。将“智能科学与技术”改名为“人工智能”,但为什么要改,怎么改,难度几何?第二,就是坚持。但需要凭借什么优势来坚持呢?怎么坚持?如何在人工智能专业蜂拥而起的现在做到屹立不倒?王万森教授回答道,“目前,我们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老师们都表示赞同改名,若人工智能专业一旦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包括今年,一些已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之所以重新申请人工智能专业,其主要意图就是打算放弃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总之,我本人观点是赞同更名。”走出象牙塔:构建AI+教育生态新智元创始人、CEO,杨静女士新智元创始人、CEO杨静女士在此次研讨会中发表题为《以云计算和智联网为基础的AI超级生态系统》的精彩演讲。杨静女士认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有三段论:第一阶段“天网”、第二阶段“天算” 、第三阶段“天智”。而在此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工智能应当说是稳中向好,具体表现为:无可比拟的优势:人口和数据;资金来源:中国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正在生成;论文数量超过欧盟总和:质量仍落后美国和欧盟;人才争夺:中国只有5万人从事AI相关技术工作。杨静女士同样认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设至关重要,但需走出象牙塔,与产业融合。就目前阶段来看,二者的结合已然有所发展:产业:企业与学校共同推出人工智能教材,从小学到高中的首套人工智能教材浮出水面。学术:如今全球各大高校也纷纷加入大热的AI浪潮之中,为AI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储备提供坚实力量。投资:新智元对63家披露信息的人工智能+教育公司进行统计,2014-2018年,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7年融资额度达42.17亿元。中国人工智能的两大优势:制造业、电商的全产业链优势,给软硬件一体化的万物智能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人工智能教育不能孤立在象牙塔内,而应该融入产业链、提高转化率,为AI云生态的迭代创新源源不断提供生机与活力!众专家教授共议AI专业人才培养11月25日,教学学术研讨会圆桌讨论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群言堂》顺利举办。参加Pannel的专家教授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委会主任、教授王万森;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院副院长张博锋;新智元创始人兼CEO杨静;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自动化与智能科学系副主任许林教授;河北工业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张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孟明;百度云智学院产品方案架构师冯磊;深圳创想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杨帆;众专家教授共同参与Panel研讨,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起始点、基础建设、办学特色、实践案例和生态建设的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新智元 AI 技术 + 产业社群招募中,欢迎对 AI 技术 + 产业落地感兴趣的同学,加小助手_2 入群;通过审核后我们将邀请进群,加入社群后务必修改群备注(姓名 - 公司 - 职位;专业群审核较严,敬请谅解)。

疯子们

群星璀璨!这15位两院院士,都任职于上海大学,其中一位还是校长

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获得者,是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15位两院院士,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睹上大院士的风采。1.黄宏嘉黄宏嘉,1924年8月生,湖南临澧人。我国著名微波与光纤专家,现任上海大学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89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1994年任上海大学名誉校长。在物理学报、电子学报、数学学报等及国际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微波原理"、"耦合模理论"、"光波导科学"等是奠基性经典著作。黄宏嘉教授先后主持了数十项科研项目,我国第一根单模光纤传输线在他主持下诞生。1994年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种特种光纤。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他重大贡献奖(个人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个人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名),1994年获全美仪器学会杰出论著奖,1998年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0年以来获美国发明专利3项。2.张统一张统一,1949年10月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籍贯河南温县。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专家,现任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研究院院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香港裘槎高级研究学者奖、美国ASM International Fellow奖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他从事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预测并证实了钢铁扭转和剪切载荷下的氢脆现象;澄清了电绝缘裂纹面上电边界条件,发展了压电线性和非线性断裂力学;实验证明导电裂纹的电断裂韧性为材料常数,构筑了电致断裂的理论框架;发展了微观/纳观力学,建立了微/纳桥测试理论和方法及薄膜/基体系统中产生位错、微/纳孪晶和裂纹的临界厚度理论,给出了应力腐蚀中裂纹、腐蚀膜和位错交互作用的理论解。3.刘昌胜刘昌胜,1967年6月生,湖北黄石人。生物材料学家,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任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际生物材料学会联合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他长期从事生物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发展了多种活性骨修复材料以及生长因子制备和材料活化新技术;所研制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获产品注册证并已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申请发明专利66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0项(美国授权专利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60余篇,包括生物材料领域著名期刊Biomaterials 25篇。出版中、英文专著(教材)4本。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均排第一)、何梁何利基金创新奖、全国发明创业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青年杰出贡献奖等奖励或荣誉称号。4.刘元方刘元方,1931年2月生,籍贯浙江镇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任中国核学会和中国化学会的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委员会主任委员(1990-1997),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放射化学与核技术委员会主席(1993-1995),国际《放射化学学报》顾问编委(1992至今)。他在创立和建设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的教育事业中作出了贡献。1995年在我国最早开展了热原子化学研究;1960年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台5万转/分浓集235U的气体离心机;利用超铀元素重离子核反应首次直接制得251Bk,解决了从几十种元素中快速分离纯Bk的难题,重制了251Bk的衰变纲图;建立了从核燃料废液中提取Rh,Pd和Tc的优于国外的先进流程;系统地开展放射性核素标记抗癌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其中111In标记化学等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最先从生物体提取与稀土相结合的蛋白质,并测定了分子量与结合常数。1994年以来,在生物-加速器质谱学研究尼古丁的基因毒性中作出了突出成果。5.周国治周国治,1937年3月生,广东潮阳人。2001年7月起在上海大学任教,现任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他主要从事冶金材料及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导出了一系列各类体系的熔体热力学性质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他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科研成果"冶金熔体模型与热力学性质研究"在1996年获国家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元熔体及其反应的基础研究" 在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取得一项中国专利,三项美国专利。1984年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6.周向宇周向宇,1965年3月生于湖南省郴州市,籍贯湖南洞口县。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1990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获俄罗斯科学院Steklov数学所科学博士学位。他主要从事多复变与复几何的研究。解决了在苏联《数学百科全书》被列为未解决问题的扩充未来光管猜想,该工作被写入史料性著作《二十世纪的数学大事》、《数学的发展:1950-2000》;与学生合作解决了一个关于解析延拓最优估计的重要问题;证明了关于全纯包单叶性问题的Sergeev猜想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7.方岱宁方岱宁,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与结构力学专家。主要从事力电磁热多场耦合作用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并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徐芝纶力学奖等多项奖励。目前,已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5部,发表论文500多篇,SCI他引5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8.徐匡迪徐匡迪,1937年12月生,浙江崇德人。现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我国冶金界的知名科学家,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他长期从事喷射冶金、钢的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跨世纪新流程研究,获得重要成果,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关键技术,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赞赏。他研制的SGDF型喷粉罐在78家钢厂应用,获巨大效益。提出的真空循环脱气加喷粉(RH-IJ)技术成为国际上生产高纯管线钢的重大技术手段。他领导的超低硫钢研制及熔融还原不锈钢母液工业试验取得国际先进成果,已成为冶金学中一项跨世纪新发展。先后获国家、部委和上海市重大成果奖、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专著一部、译著一部、论文50多篇,其中在国外刊物上发表的有14篇,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9. 周邦新周邦新,1935年12月生,江苏吴县人。现为上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材料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是中国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之一。承担或参与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先进压水堆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上海市科委和核燃料及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二十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多次荣获国家、部、省等颁发的奖励和荣誉称号,其中于2000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10.孙晋良孙晋良,1946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碳/碳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及特种纺织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等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委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5项。先后于1985年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称号,获国家纺织工业部先进个人称号。1986年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防科工委授予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章,1992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11.刘玠刘玠,1943出生,籍贯安徽舒城。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专家和工程管理专家。他长期从事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主持并参加研究的"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武钢一米七热轧计算机控制新系统"等重大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大力推进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创新,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建成我国第一条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ASP),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先后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12.刘人怀刘人怀,1940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管理科学部主任。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00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与他人共同创立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研究了6类板壳的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了精密仪器仪表心脏——弹性元件设计公式。系统提出了夹层和复合材料飞行器结构元件设计公式。在厚板壳弯曲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研究,提出了弯曲理论及相应的设计公式。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培养博士近40人。13.李德毅李德毅,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现任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主任。改革开放后首批留英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何梁何利奖和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出版英文专著3部,中文专著3部,主编技术丛书7本,被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两篇论文单篇被引用超千次,累计被引用过万次。他长期从事计算机工程、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能驾驶领域研究,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谓词逻辑的对等性,获得IEE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领导了中国最大的智能车联合团队,在国内首次完成北京至天津高速公路的全程无人驾驶,率先实现世界第一辆无人驾驶公交车郑州至开封的开放道路无人驾驶。14.金翔龙金翔龙,1934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海洋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的开拓性贡献。他长期致力于中国边缘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并率先开展中国渤、黄、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中国海的构造格局、地壳性质与演化,以及边缘海的演化模式等提出过重要论述,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在大洋海底勘探开发方面,代表中国在联合国争得东太平洋理想矿区,为中国进入大洋勘探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15.李三立李三立,清华大学教授,兼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曾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召集人,IEEE中国分部主席(95/96)。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负责研制过我国电子管、晶体管、LSI和VLSI四代计算机,其中的724机是70年代我国各大学中用于国家尖端科技的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用于加工重要部件的光栅数控计算机102机,使精密加工效率提高几十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使我国在该领域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80年代以来,作为我国首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微机体系结构、局部网络、RISC和指令级并行处理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负责研制的超级计算机中,有两台都进入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深超-21C"(2003,146位)和"自强3000"(2004,126位)。他发表著译作12本和论文100多篇。建校以来,上海大学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现如今,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整体办学条件,上大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前列。未来,学校将继续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实现大学的核心价值,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不断努力。来源: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