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关于读研和考博,高校里曾经流传着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没有考不上的博士。意思是读研的话,很容易毕业,而考博的话,往往很简单。流行语自有它的道理,往往是对实际现实的总结和反映。的确,前些年的情况就是,考研难,但读研容易毕业;考博容易,但读博难毕业。考博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博士入学考试并不是全国统一考试,而是由招生单位自己组织考试,一般来说,只有通过了基本线,就可以被录取,重要的是,要找到愿意接受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所以,考博的关键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要能联系到导师。只要联系到了愿意接受的导师,入学考试往往并不难,这就是以前大家都说“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前考博不难的另外一条重要原因是,以前就业压力不那么大,研究生就业比较容易,何况读博太耗时间了,愿意读博的人并不多,所以,那会儿,考博的竞争并不大,联系导师比较容易。那么,现在的博士依然好考吗现在就业越来越难,不少研究生希望通过读博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因而现在希望读博的人大大增加,使得竞争变得很大,让导师接受的难度大增了。比如,北大某学院的一位博导,今年只打算招收一个博士生,然后,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多个打算读博的人与该老师联系过,希望做他的学生。这个竞争就很大了,谁能保证一定能获得该导师的认可呢?更重要的是,现在通过考博而录取博士的途径变得越来越窄。现在很多大学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硕博连读、提前攻读等方式录取博士生,甚至直博生的比例也在提高,这些,都导致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的名额在逐年减少。一方面是公开招考的比例在减少,一方面是希望读博的人越来越多,此消彼长之下,考博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当然,难度仍然主要不在入学考试,而在获得导师的认可这个方面,难度越来越大。要想容易获得导师认可,最好是在硕士期间能发表有一定分量的论文,任何导师,都是青睐有成果的学生的,因为这表明你具备较好的学术素养,有做学术的潜力。你打算考博吗?你觉得读博的价值大吗?欢迎点赞、评论。
为什么考博会那么难,考博士到底难不难,又难在哪里?这是许多准考博士学位的考生心里最想知道的一个问题。不得不说,作为国内学术界至高领域的学历教育,考博士的竞争度并不比一年一度的高考或者公务员考试相差多少。尤其是近年来,为了普及中高等教育,国家加大了国内高等院校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力度。所以更高的学历学位是很多人的追求。对于许多博士研究生业说,博士生毕业条件非常难。在圈内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叫“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时毕业的博士”!可以说,发表论文是读博过程中至难的一点。但是因为无论是因为工作需要还是梦想,一定要考上博士呢?那国内博士那么难申请,不如去申请国外的博士,有同学可能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国外博士又该如何申请呢?机会来了~~菲律宾理工大学博士在中国开始招生啦!菲律宾理工大学创立于1904年,在菲律宾综合排名第六,是菲律宾排名第二的国立大学,是一个国立的,非宗教派的,非营利性的高等学府。菲律宾理工大学有18个分校11个系可授予46专业的学士学位,15个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总部坐落于经济繁华的首都城市马尼拉,目前在校人数大约75,000多,是菲律宾学生人数最多的国立大学。菲律宾理工大学是中国教育部推荐的30所大学之一。优势:1国家承认博士学位,可以为在职人员提供假期集中上课,2两年至三年获得博士学位,按时毕业,超低成本留学3尊享海归待遇,学历中国教育部认可。4入学手续简单,轻松毕业,帮助学生创业。5大专直接读硕士,单独开班,在读期间为优秀学生提供在菲律宾本地年薪8-10万人民币的实习机会。6归国享受留学生北上广落户及创业优惠政策7购买减免车价20%左右的免税车、创业免税和房租、并可申请政府资金.统一签署出国留学合同。有意向了解的学生都可以留言给我哦!我来给你们解答疑问!
70周年国庆大阅兵早已结束,想必最让小伙伴们难忘的就是那一众高颜值、高学历的硕博生方阵。“求祖国分配兵哥哥”已经成为了诸多网友的个性签名,大众对学历的敬仰从未如此高昂。博士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光鲜亮丽”的存在。不管在学界还是职场,博士本身就是一种头衔。就像人家会尊称你为“XX博士”,而不会叫你“XX硕士”或是“XX学士”。不过“入学容易毕业难”的博士,其挑战可远远不止写出十几万字的论文。当你满怀期待地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却发现没有博导愿意收留你,这才是最大的凄凉……不管是申请-考核制还是统招统考,尽管大部分学校会要求你在报考时选择博导,但是事实上都是采取“先录取,后双向选择”的方式来匹配导师与学生。有的学校甚至会要求博士生通过一年级的所有考试后,才能开始选择导师,不然无法开始科研工作。所以,除非你本就是该博导的硕士生,不然谁也无法保证你能选到自己心仪的导师,你甚至会因为以下三种情况而选不到导师!情况1:你所报考的导师与你的方向匹配度最高,但是该博导已口头承诺接受其他学生,无多余名额。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博导选择自己熟悉的学生也无可厚非。有时候导师接受直博生会通过学校研究生网站发放通知,但是有些时候只是通过口头协议的形式与某位自己熟悉的学生达成承诺关系,而这种口头协议又很难被远在他校的考生获悉,因此便出现了上述情况。情况2:你通过了博士入学考试,但是发现学院导师的研究方向与你当初规划的偏差较大,找不到适合的博导。尽管在招生简章中,博导们都会写出自己的2~3个研究方向,但是因为表述粗略,难免会出现理解偏差。比如某位学生报考了某位产业经济学博导想进一步研究适合国情的产业政策理论,不料导师却想研究国外的那一套产业组织理论。情况3:你跨考成功进入了理想的大学,学院也有与你预期方向相匹配的博导,但是导师认为你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过于薄弱,委婉地拒绝了你的请求。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是鼬老师确实亲眼见到了这种情况的存在,主要存在于跨专业或是跨研究方向的考生中。用“马后炮”的口吻来说,这些问题通过事前的充分沟通都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但是“马后炮”终究是“马后炮”,当考生一心准备博士入学考试、准备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准备各种求职的笔试面试之余,确实很难有多余的精力亲自拜访导师以获取导师明确的态度和信息。因此,假如你真的遇到了上述情况,鼬老师建议你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解决:1、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本校博导的推荐,由本校或是他校的其他导师进行联合培养。导师可能会拒绝你,但一定不会对你置之不理。一般来说导师在婉拒的同时都会主动将你推荐给他认为合适的其他导师,你甚至可能因此接触到更好的研究所的博导。2、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跟着博导从零开始。这对于已经有了三年研究基础的学生来说或许难以接受,不过对于那些有着较强学习能力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式,毕竟大局为重,情怀是假,顺利毕业才是真。更多考研、考博资讯,我们下期再见~
几乎所有的学生以及家长对于博士的价值和含金量都有共同的观点,认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就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就能够有非常完美的生活,这是大众的观点。但是同时他们也知道博士毕业的难度,而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难度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观点。所以每年硕士研究生一旦选择了读博,一般都会非常重视一件事情,即一定要找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导师,一定要找一个工作重心在科研上的博导,毕竟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对于自己的整个博士学期期间有着极大的帮助,甚至影响着自己是否能够顺利的如期毕业。只不过每年的新晋博士,正式开始自己的博士学习后发现,当初自己所选择的博导并没有那么的完美,没有课题,没有时间,也没有任何的指导,于是这些博士便将开始抱怨,有的已经有了放弃读博的打算了。说实话,心情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而且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博士研究生,都将自己博士期间能否顺利的毕业的希望更多的寄托中自己导师的身上,希望能够通过导师的各种人脉以及各种资源,帮助自己顺利毕业。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博士研究生在读博期间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和指引是很有限的,因为那时的我们应该自己有足够积极的主动性,博导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甚至还要不断的出差,那么这时的博士研究生应该自己找一个自己研究方向的比较热门的论文主题,开始自己的相关撰写工作,不管是查文献,还是去实践调查等等,目的是要发表多篇C刊论文,这才是核心,而且这件事情如果你指望自己的导师去实现,那或许是真的在痴人说梦。同时,读博本就是一个很煎熬的事情,不管是科研压力,还是就业压力,又或者是生活压力等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一旦出现问题便有了放弃读博的想法,那么或许从一开始你就应该斩断自己读博的初衷,直接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便找一家还不错的公司上班就可以了。所以,不管是博士研究生还是硕士研究生,我们都有可能会遇到一个行政类的硕士导师,可能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顾忌到我们每一个人,或者说几乎没有指导过,这时的我们只能是去自己研究,自己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撰写论文,然后再给自己的导师过目,这样的效果或许才是最好的,而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指望着自己的硕导或者是博导。总之,如果你想读博,那么你就要承担其所发生的各种情况,更要明白的是想顺利的毕业,想如期按时的毕业,你能够靠的只有自己绝对不是你的博士导师,因为他所能够其到的作用很大,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你不给力,那么这一切都白搭。
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疑惑:普通双非院校的硕士、博士还有读的必要吗?若是双一流本科的学生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吧,或者身边总归有类似的案例呢。小西之前也和不少人聊过,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个人需要,普通本科院校的博士同样会有收获,值得就读。但是,不少人会说是不是普本的博士报考难度低些呢?美丽的大学校园小西需要说个前提:普通本科院校能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肯定是校内较为强势或王牌的专业,肯定不是"一流学科",但在省市内起码也是前几名的,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普通本科院校的博士招生采用较多的依然是"普通统考",少量是本校同专业或近似专业的优秀硕士生"硕博连读",极少量采用"申请-考核制"(如有希望冲击下一轮"一流学科"的王牌专业)。不想采用申请-考核制的原因在于大部分报考的学生,不是本科院校层次的限制,而是没有足够的科研成果,如SCI论文。读博人小西之前参加过类似的博士生毕业答辩,聊过博士招生的问题。想对来说,和985高校不同的是,普通本科院校给予的招生指标相对较少,如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同样较少。而且,普通本科院校职称评定中教授要求不算高(尤其是之前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等阶段,不少院校能评教授、副教授的都给评啦),加上博士生导师遴选的要求(如科研成果、项目课题经费等)也不算高,就会有个问题,不少导师根本没有学生选择报考。也许有人不清楚,大部分院校报考博士是需要明确导师的,确定自己选择的导师有招生名额才会报考,这对于考生来说也是有利的,不浪费时间。而且,部分院校研究生院还有奇怪的设定,不允许过线的博士生调剂,逼着考生报考之前就选择其他导师,增加自己录取的概率。读博同样需要努力学习因此,普通本科博士相对比较好考!只要导师有招生指标,且愿意接受你(圈起来,这个是关键),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博士入学考试(1门英语、2门专业课)过线难度不高。不过,小西见识了太多的人因为英语不及格无法顺利读研、读博,英语短期提升比较难,切记平时带着学习,别丢太远。最后,就算是普通本科院校也有很大区别,如湖南省不少双非院校部分博士点的过线人数远小于招生指标,即过线即可录取,报考这样的博士点难度肯定会低不少。同样,也有不少学科的博士点比较热门,尤其是大牛导师,报名之前沟通联系已明确给其他考生,选择之前要慎重。因此,记得认真筛选学校、区域、专业、导师等因素,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如我毕业之后想做什么、需要什么条件等。最后,博士毕业不管学校层次,都不容易,有心读博就要做好准备,期间不要分心。加油!
单看事件本身,小西相信不少人会有一种想法,迫切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困境,才能逼迫一个博士生走"诉讼母校"的渠道来达到获得博士学位?事件还原:2019年7.24日,上海大学博士生柴丽杰因申请学位遭拒起诉上海大学一案开庭审理。其实,事情早在20119.3.28日就曾引发不小的争议,柴博士就上海大学不履行法定职责,未组织有关院、系及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其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审定一事,提起行政诉讼。2014年9月入学的柴丽杰博士就读于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法律金融学)专业,至2017年9月已顺利修满博士课程并完成规定的学业考试。柴丽杰博士的诉求比较简单,即要求上海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其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整个过程中争议的核心是"学院另行设置3篇核心论文的指标是否合理,而学校是2篇"(后文有介绍)。按博士生毕业流程,柴丽杰博士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已通过上海大学要求组织的开题、预答辩、盲审、正式答辩等环节,且有个很关键的细节,即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最终答辩意见未"建议授予博士学位"(已发毕业证、未有学位证)。作为博士过来人和研究生的导师,同样认为博士生毕业的流程合理合规。-上海大学-但是,时间节点上柴丽杰博士3年半完成攻读博士学位,以目前普遍4年的博士学制来说,算是小小的"破格"。一般,能提前毕业的博士生都是导师的"自豪与骄傲",科研成果多且取得不错的创新。之前,小西也见过不少提前毕业的博士,其博士生导师会请该研究方向的不少大牛导师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算是对该博士最大的扶持,将他"推"出去,让更多的大牛知道这个优秀的年轻博士。不少人会说请外面的大牛来参加答辩就是对博士的扶持吗?真的是如此呢。博士答辩每请一个圈内大牛,远不止是"人情"上的付出,毕竟大家都很忙,能来说明关系不错,而且参加答辩的专家远一些的往返费用和住宿费的成本高于很少的答辩专家费。如不少学校规定,博士生答辩每个专家仅能发500-1000的专家费,少量导师会自己补一部分。这也是为何大部分博士生答辩,仅有答辩委员会主席是其他单位(如同城研究所),其余都是本校的博导,这就是在降低答辩费用(起码答辩专家不用支出住宿和往返交通费)。-柴丽杰博士发表论文=-在读期间,柴丽杰博士在南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中国商法年会"发表会议论文1篇。小西觉得可能争议就是不少学校规定"博士生要毕业毕业发表至少3篇与学位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2篇C刊(南大核心)"。当然,小西不是该学科的,对于"中国商法年会"的会议论文"含金量"不妄下定论。不过,每个大学都有申请博士学位要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目录》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重要国内核心期刊。-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在柴丽杰博士提供的《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中,同样看到类似的内容"作为2014级博士研究生,学位申请应满足《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量化指标》(2014年版)。由于拟未能达到相关标准要求,故未能获得学位。"。小西查了下,经济学院的要求是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数量得是3篇。在博士生毕业的要求中,有学校、学院/学科、导师三个层次的规定,相对来说/在大部分研究生心中,导师的要求是最高的,而学校的要求往往比较容易。如2018年,清华大学甚至取消博士生毕业论文要求,但是其学科、导师依然有自己的"规定"。-柴丽杰博士微信聊天记录-在柴丽杰博士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学校要求2篇核心论文,学院要求是3篇核心论文。按套路的话,应该是不少导师可能要求4篇,是不是?但是,还真的没有。能让柴丽杰博士论文顺利送审,且组织答辩,说明其导师还是认可柴丽杰博士已达标其课题组博士生的毕业最低要求。其实,类似的情况真的不少,尤其是核心期刊数量和每期版面有限。不少博士生都是因为学术论文尚未答辩而延期毕业,之前有华师教授范军发文《博士毕业必须有2篇C刊文章 华师教授:这要求快把博士生逼疯了》。这远不止是"一刀切"的事情,一旦放开所有毕业要求,博士生质量难以保障又是一个新问题,源头还得从C刊数量和投稿、导师论文署名等多环节共同调整。-上海大学图书馆-柴丽杰博士诉讼上海大学的其他看法在博士生圈子内,针对柴丽杰博士这个问题也有些不同看法。就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生而言,1篇南大核心、1篇会议论文的博士生,大部分导师会不会让其申请答辩的,最低要求2-3篇核心论文的原因之一是博士生毕业后想求职,"2篇核心论文"已是不少双非院校最低标准。甚至,不少熟识的博士朋友说,"三篇核心可以博士毕业,真的很爽,其中一个博士当年可是发了5篇才毕业的。"。另外,不同学校会也会根据C刊排名划分不同级别或区,除了数量还有质量的要求。当然,这里面同意透露着深深的自嘲和无奈。因此,在小西看来这个事情本身非常典型,也是许许多多博士生遇到的问题。以目前公示的信息来看,上海大学曾于2018年12月11日与柴丽杰博士沟通过。期待事情的进一步发展,也许会对未来博士学位授予带来新的变革。-博士生毕业-为何不少人非要扯上柴丽杰博士的博士生导师,导师背啥锅?让小西无法接受的是,不少人都不清楚事件本身是什么,甚至分不清诉讼的被告是上海大学还是该博士生的导师,非扯到柴博士的导师对其压榨、不让毕业。如小西在其他评论看到"是谁给导师这么大的权力,一定要改革。"。真的是让人觉得很想笑的一件事,别没事就给原本紧张的"导师与博士生关系"添乱。没有其博士生导师的签字同意,柴丽杰博士连向学校申请博士学位答辩的机会都没有。而且,整个事件中,柴丽杰博士的博士生导师起码是"鼎力相助"柴丽杰博士毕业的,反过来说,柴丽杰博士不管胜诉与否,依旧在上海大学工作的其导师受影响可能更大。在这个事件中,同样有不少人质疑的是仅发表1篇南大核心+1篇会议论文,柴丽杰博士的导师就让其毕业,是否存在要求不严?在这个前提下,还让导师背锅博士生不能毕业,良心何在?就算问柴丽杰博士本人,小西相信他也是感谢导师的。最后,小西想说事越辩越明,理越辩越清!柴丽杰本身是法律金融学的博士生,走诉讼渠道不宜被过度解读,仅仅是一种诉求的方式。不过,小西疑惑的是该规定在学生入学事情,以法律约束而言,是否代表学生入学就同意该规定呢?
长期以来,高校圈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意思指是硕士“严进宽出”,考上硕士的难度比较难,但硕士毕业比较容易,而博士却比较容易考,但并不容易毕业,尤其是很多名校的博士,想要顺利毕业至少需要4年5年。然而也不知从何时起,“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这句话开始流传道普通人的耳中,而很多普通人不理解,博士作为我国教育制度中的“最高”学历,考上博士很容易,是真的吗?为什么现在的博士依旧不多?实际上,随着博士“申请-审核”制度的逐步普及,对于普通大学的硕士生,想要考博的难度也在越来越大。简单的来说,原先考博只要符合基本条件,通过考试和复试基本上就可以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普通大学的硕士生同样也可以考名校的博士,例如几年前北大博士的招生条件只要2篇核心期刊,而且第二作者也可以。然而,从“申请-审核”制度开始,博士已经没有那么好考了,“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这句话也开始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申请-审核”制度难在哪?对于普通大学的硕士来说,博士的报名条件越来越高了,例如原来的博士报考条件中并没有英语水平的要求,对考生本科、硕士的学校层次、专业排名等“出身”要求不算太高,但“申请-审核”制中,部分高校明确的要求只有211高校或者国家重点专业或者一流建设大学的一流学科才能报考,也很多学校尽管没有明确规定,但或多或少决定了博士申请的成功率,而最重要的一点,“申请-审核”制中的竞争成了硕士生导师资源的竞争,本硕“出身优良”的硕士往往更具优势,第一学历也越发重要,因为第一学历往往决定了学术积淀。“申请-审核”制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掘学术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却没有学术能力的“废材”,然而,其公平性问题却屡遭争议,学校的导师拥有更多的招生权利,“近亲繁殖”、“暗箱操作”等问题依旧无法规避。毕不了业的博士!实际上,很多没有实力的人即使通过“特殊”手段考上博士,在读博期间依旧是会“原形毕露”,因为读博的压力并不是一般的大,很多学校每年都有8年还没有毕业被清退的博士,学术之路太难走,清华、中科大、浙大时常都有博士因为学业压力而“想不开”。博士的毕业得压力来自于哪?就举个论文的例子,博士毕业最低的条件是至少发表两篇核心或者SCI,国内的核心期刊就那么多,博士越来越多,发核心越来越难,因为论文太多有的期刊见刊周期长达2年,耗不起!考研不读博,很亏!该读博吗?该!对于很多人来说,博士毕业的待遇确实很诱人,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生活补贴、包配偶工作等等,是硕士毕业生无可比拟的,而硕士毕业不考博就很亏了,以上这些基本上享受不到。而博士一毕业,房有了,甚至单身的配偶也可能会有!
文|每日人物杨诗煜 编辑王辉7月24日,上海大学博士生因学位申请遭拒起诉学校一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当天庭审未作宣判。今年3月,上海大学2014级博士研究生柴丽杰向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令上海大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组织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自己的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传票/图源受访者事情的起源,是柴丽杰于2017年12月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却一直没能获得学校授予的博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柴丽杰在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律金融学。每日人物此前报道中提到,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是由经济学院与法学院合作设立的,挂在经济学院下。但柴丽杰的导师来自法院学,同门也基本是法学背景的学生。在读期间,柴丽杰在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篇学术论文,还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国商法年会”上发表了一篇会议论文。依照《上海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博士学位申请人需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2篇学术论文(或达到同等条件)。而柴丽杰发表的上述两篇论文均符合这一要求。2017年12月9日,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柴丽杰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毕业证,证书称其“修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但之后,学校却因其发表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数量不符合学院规定的3篇,拒绝其博士学位申请。2018年11月28日,柴丽杰再次向学校邮寄了申请颁发博士学位的全部材料,学校也再次用同样的原因拒绝他,并未组织评定委员会对其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7月24日晚间,柴丽杰的代理律师之一,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曹竹平告诉每日人物,自从起诉之后,上海大学对此事并无回应。此外,上海大学因学生不符合学院指标而拒绝学位申请的行为,属于违法增设前置条件,并不合理。对于审判结果,曹律师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并表示如果己方败诉,一定会上诉。以下是每日人物与柴丽杰代理律师曹竹平的对话:校方未按法律流程处理学位申请,起诉后对原告无回应每日人物:当事人的诉求是什么?曹竹平:当事人柴丽杰要求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他的博士学位申请进行评定审核,因为学校之前从来没有审核过。根据《学位条例》规定,是否颁发学位应该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不可能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向原告颁发博士学位。但是学校是否启动审核程序是一个法律程序,是可以诉讼的。起诉状/图源受访者起诉状/图源受访者每日人物:对于上海大学的做法,怎么看?曹竹平:在我看来,上海大学显然没有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这个职责不是来源于校规,而是来源于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这两部法律法规都规定,学校如果收到学位申请人的学位申请,要按照法定的程序来进行审查评定。在总结了法律规定之后,我发现柴丽杰是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条件内容主要包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考试全部合格,论文答辩通过。至于上海大学方面的规定,首先是校级的量化指标,也就是发两篇C刊,这一点柴丽杰也通过了。在这种情况下,柴丽杰向学校提出申请,无论学校最终达成什么意见,给或者不给(学位证书),都应该先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评审。但是今天(7月24日)上海大学在庭上说,办公室秘书看过了(学位申请),觉得当事人不符合条件,就给退回来了。可是,秘书很明显不是法律职责的主体,怎么能让秘书行使这个职权呢?每日人物:正确的职权行使流程是怎样的?曹竹平:根据上海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章程,学位委员会要有三分之二的委员出席,然后评定是否颁发学位证书。如果在出席会议的委员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达成了一致意见,给或者不给,这是法定的程序。而且是否颁发学位证书都要书面通知对方。但在这起案件中,上大收到材料之后,只是让院办秘书看了一下,秘书说不行,就再也没有后文了。每日人物:柴丽杰起诉后,上海大学后续有没有和他交涉呢?曹竹平:就我了解到的情况,起诉之后学校没有和我的当事人进行交涉,对此事也没有任何回应。上大行为属于违法增设前置条件,两次延期举证反映学校官僚化现象严重每日人物:如果上海大学因为当事人不符合学院更高的要求而拒绝学位申请,这个理由合理合法吗?曹竹平:是否颁发证书不是上大自己说了算,而是上大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的。上大把学院的指标作为拒绝申请的理由,但是法律法规并没有要求把发论文的数量作为能否申请学位的条件。就像求职者去应聘,应聘之后能否被录取是一回事,但不能说求职者连应聘的资格都没有。现在他把发论文作为提起申请的条件,这是违法增设前置性条件,是不对的。每日人物:案子进行到现在,有什么出乎你意料的地方吗?曹竹平:我觉得比较出乎意料的点就是上海大学对这个案子的准备十分不充分。法官问他们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他们说在电脑里,但是始终答不上来。上大的证据逻辑也是非常混乱的。庭上,上大也承认应该是由学位评定委员会来决定能不能授予申请,但是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开会记录直到现在都无法提供。上大还说自己只是暂时中止了柴丽杰的学位申请,但暂时中止也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学位条例》里没有哪一条允许学位受理评定可以中止。所以从整个案件来看,上海大学在开庭过程中架子非常大,反映出这所大学官僚化、衙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每日人物:据了解,上海大学开庭前一天提交了新的证据,这些证据对审判结果影响大吗?曹竹平:本次案件中,上海大学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两次延期提交证据,法庭也查明了这个事实。查明事实之后,今天(7月24日)在庭上,我们对于他们延期提交的证据是拒绝质证的。第二点,延期提交的证据将不会被法院采信,也不会作为上海大学拒绝履行法定职责这一行为合法性的依据。上海大学这种行为是对诉讼规则的破坏。法律明确规定,被告只能在收到诉状后的十五天内举证。本次案件中,上海大学在4月18日收到诉状,却在7月份举证,证据是100多页的材料。首先,这一行为说明上海大学官僚化、衙门化非常严重,根本不把诉讼当一回事。其次,他们延期举证的做法也不尊重法律规则。至于证据对审判结果的影响程度,不能说不会影响,只是这些证据依法不被法院采纳。上大称学院有权制定更高标准,原告律师对此案持谨慎乐观态度每日人物:庭审上,上海大学是如何回应的?曹竹平:上海大学说我的当事人不符合申请条件,反复都是这个理由,而且说学院有权制定更高的标准。对此,我的意见是,就算学院有权制定(更高要求),那么学院如何制定,制定的主体是谁,制定的程序是怎么样的,制定之后又是如何公布,或者说如何告知学生的,(上海大学)都无法解释这些事情。每日人物:根据上海大学在庭上的辩护,你觉得原告胜诉的可能性大吗?曹竹平:这个目前不好说。如果一定要说,那么我对这个案子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不过,案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我们相信法院一定会公平公正地处理。每日人物:这个案子对于同类案件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曹竹平: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二级学院能不能违法增设,或是增设提出学位申请的前置性要件。我觉得这个案子对于教育法制有两点促进作用,第一个是不能唯论文化。因为(今年)“两会”以后,中央提出了反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第二个是学校对学生学术应当依法管理,即学校的学术活动或者学术管理活动要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每日人物:你和当事人有没有讨论过败诉后的应对措施?曹竹平:目前我们没有讨论到败诉这一层面。如果败诉,我们一定会上诉的。
目前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博士生的人数也多了起来。虽然研究生和博士生在我国是比较稀少的,但是基础数量还是非常庞大。很多博士生毕业之后去了像华为,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工作,还有很多博士生去了高校,选择当一名老师,有些博士生考了公务员,成为一名公务员。那么我们不去考虑去大公司的同学,因为这些同学基本上都能获得非常高的工资和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在这里考虑以下当公务员和当大学老师的博士生同学,他们在工作了几年之后到底有什么差别?第一、社会地位方面无论是当公务员还是当大学老师,社会地位都是非常高的。因为公务员代表着我国的国家政府机关,手中掌握着一些权力。如果级别高一些的公务员,比如局长级别的,手中一般都掌握着一些项目和资金。所以公务员还是非常受人羡慕的一个职业。大学老师也是如此,在我国这个尊师重教的社会,大学老师是所有教育体系中,最高等教育体系的老师,自然受到的尊敬也更高一些。而且说到老师,很多公务员都会敬仰三分,毕竟所有人都是老师教出来的。所以在社会地位方面,公务员和大学老师实际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第二、收入,待遇方面不仅仅是在社会地位方面大学老师和公务员没有太大差别,大学老师的工资待遇也不输于公务员,有些甚至还超过公务员。同学们可能不知道,部分二本类大学招聘老师的条件非常好,随随便便就是五十万科研启动资金,还有各种各样的安家费,每年还有年终奖。零零总总加起来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而很多初级一些的公务员可能每个月的月薪和在企业工作没有太大差别。而且由于目前国家正在收紧对公务员团队的要求,各种各样的奖金都被缩减了很多,所以收入待遇方面公务员和大学老师差不了太多。第三、未来上升空间方面这方面实际上才是公务员和大学老师最大的差别。因为上升空间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有大小的区别。很多同学以为公务员要想升迁是很慢的,但是实际上大学老师上升空间更慢。很多公务员工作十几二十年,再怎么样也是个科长处长级别的了,有些发展的特别好的公务员早就升了局长级别了。而在大学里,升个副教授都是很难的事情。很多老师都已经五六十岁了,还是讲师级别的。所以,公务员和大学老师之间的差别,就差在未来上升空间上。不过,如果一个同学向往小富即安,每天比较平和的生活,或者比较学术的生活,当个大学老师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想要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学历上至少是硕士以上,而想报考公务员,满足本科学历就行。
欢迎进来观看本篇文章,我是小七聊教育现在全国各地的高三年级的学生都开学了,但是,现在距离高考也还有不到五十天的时间。本来高考是在每年的六月份举行的,不过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延期了好长时间才开学,所以教育部明确表示2020年高考将在七月份举行。而七月份也是我国大多数地区天气最炎热的时候,这个时候更加考验学生们的耐性。高考之后还要进行志愿填报,俗话说得好,七分靠成绩三分靠填报志愿。上海市是我国的一个大城市,很可以考生都想去上海读大学,在上海市最值得读的十所大学中,这三所学校实力强,考上任意一所值得骄傲。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一所211双一流大学,在师资力量方面,上海大学有专任教师3155人,其中教授722人、副教授1102人,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外籍院士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4人;在学科建设方面,上海大学有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交叉学科博士点和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和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上海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学校建有中英国际和中德国际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也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作为一所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 哲学、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师范大学的化学、数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材料科学、工程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的序列。上海市是我国的一个一线城市,毋庸置疑,上海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而且上海市非常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市内各大高校实力都在不断增强。位于上海市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都是闻名全国的985工程大学,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都很高,不是学霸很难考进。而在上海市大学排名中,以上介绍的三所学校都进入前十,实力都很强,考上任意一所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