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福田流水线望出的夕阳,不及惠州沙田窗外的荔枝红。”在学员青陌交来的在线写作课作业中读到这样的句子,高翔用“惊讶”形容自己的感受。2019年5月,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博士、即将入职上海政法学院成为“青椒”(青年教师)的高翔决定开办在线写作课,作为对自己专业的一种实践和观察。疫情期间,他的第四期在线写作课正在进行。不同于一些标榜“学会10万+爆款文”的写作课,高翔把课程取名为“在线文笔蜕变课”。“教文笔的课挺少,大多还是教职业写作。文笔的本质是语言的驾驭能力,而语言的输出需要前端的输入。”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被视作迎来风口。高翔感到,网课的技术化确实得到了推广和提升,但教育的“生命”仍然是内容。“在线教育的IP化、社群化,或许是未来的方向。”他想将自己的课程向公益化推广,“网课无拘于时空,如果不能利用这一点优势,可能就失却了技术革新的根本意义。”拍形象照的西装、手表,都是租的,“来听我的课吧,就能像我一样成功”“开课前的第一件事是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形象照。西装、手表……都是租的。”高翔笑道。这是他观察到的网课“套路”之一。授课者的形象照有着这样的暗示,“来听我的课吧,就能像我一样成功”。与疫情期间转向线上的在线教育不同,包括写作课在内的网课“原住民”,没有线下延伸,本质上属于知识付费范畴。2016年开始,一系列标志性事件让知识付费渐成时尚。2016年5月,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随后,“得到APP”打出“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旗号。小鹅通、千聊、荔枝微课、网易云课堂等平台兴起。随之而来的另一种声音是——付费了,就真的能得到知识吗?“写作课开始流行,是因为它的门槛比较低。要是编程课,对教学双方来说,都有局限性。”高翔坦言,关注写作课最初的好奇是,这样真能赚到钱吗?“你能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开写作课的人,本身并不靠写作挣稿费。”“网课重新定义的能力特别强,你能想到的需求,只要去平台搜,基本上都有课。”就拿写作课来说,后缀是写作,主题十分多样,“朋友圈写作——为什么你当微商不如其他人成功?是你不会在朋友圈写故事;剧本写作——抖音时代,怎么写带剧情的短视频?亲子沟通,怎么陪孩子写做作业?怎么成为在饭局上所向无敌的销售?写作其实就是用书面的方式表达和沟通,比如文案是说服力的写作,写情书是吸引力的写作……”“三舅姥爷”们带着丰富的故事资源,创意写作是向下的写作教育“2019年5月到11月,我的在线文笔蜕变课开了三期。五湖四海、天南地北,有退休老干部、海外留学生,卖面膜的、卖车的、送快递的,还有电子厂、服装厂工人,杂志编辑……其中有位塑料厂工人告诉我,写作是他最快乐也最能获得力量的事。”第四期在线写作课开始前,高翔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感言。他评价,自己的课“还是偏文学性,目的性不太强,受众面或许比不上教怎么写爆款文的”,但的确让他“对社会、对文学的认识,从笼统变得具体起来”。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在读博士信世杰也在开在线写作课,形式是非虚构工作坊。除了对本专业的实践,信世杰的动机与一次回乡见闻有关。“2015年冬天我回老家,曾是文学青年的三舅姥爷正在写家族史。他是60后,现在当保安。”长辈希望读中文系的信世杰指导一下写作,“那时,我刚从中文专业考上创业写作硕士,面对已经写了6、7万字的三厚本‘作品’,无从下手。”“后来逐渐出现秀英奶奶、姜淑梅这样的写作者,她们的知识积累可能还不如我的三舅姥爷,是从学写字开始学写作。”信世杰说,创意写作本身就是向下的写作教育,“三舅姥爷”们带着丰富的故事资源,如何整合、表达出来,写作的过程也是梳理的过程,带有自我纾解的功能。高翔曾在英国利兹大学参加创意写作工作坊,“国外教从事创业写作的老师也不是特别知名的作家,但师资力量很庞大。创意写作的学生一大部分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有故事乃至伤口,创意写作是一个出口。我去访问的班里有一位坐轮椅的学生,很小就得了渐冻症,平日的工作是写儿童剧、绘本。对他来说,写作是力所能及并能谋生的。”突如起来的“疫情写作”,每个人的记录,也有其价值信世杰的第三期在线非虚构写作坊开第一次课时,一位男学员直言不讳地告诉他:“我是一个包工头,但不愿意被这样称呼和定义。有很多写农民工的作品,其实并不了解农民工,把他们的生活看小了、看窄了。”开课的时间恰好在春节前,原本定下的主题是“非虚构返乡书写”。1月下旬,疫情紧张起来,学员原定的一些调查、访谈计划中断了,“一部分改成了‘疫情写作’,主要是从个人化的视角观察身边疫情带来的影响”。30位学员交出了14篇结课作品,部分已经陆续发表,比如《疫情下的盲人推拿师:想让村里人看到他和女儿好好生活的样子》《疫情下,二十多年不曾来往的父女找回了温情与爱》。信世杰评价,“疫情写作”要真正写好很难,对之前准备不太充足的他的学员们来说,更多的还是停留于记录层面,“但每个人的记录,也有其价值”。“我的课上,直接写疫情的不多,写回忆、虚构居多。”高翔的第四期文笔蜕变班开出了很长的书单,教授学员如何从写作者的角度拆解作品,从仿写入手,一步步尝试、提高。“有意识地共读共写,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比较多,像是王十月的《喇叭裤飘荡在1983》、严歌苓的《灰舞鞋》、毕飞宇的《两瓶酒》。”疫情带来的变化是,学员交作业的质量比往常高,数量也大大提升,“可能是居家学习的时间变多了,三分之一学员交出了结课作品,累积15、6万字。”深圳的夕阳与惠州的荔,8人间的工厂宿舍里,有人读着茨威格青陌是连续两期参加写作课的学员,一开始让高翔留下印象,是因为她总是在接近午夜时分乃至凌晨三四点匆匆发来课程反馈。“看她的朋友圈,会晒一些汉服、cosplay的照片,一直以为是大学生。后来才知道,那是她在服装厂做的产品。工作两班倒,有时凌晨收到她的消息,她总是歉然地说,之前在上班,现在吃饭才有时间打开手机看。”深圳的夕阳与惠州的荔枝,出自青陌的作业《向着夕阳奔跑》。那是高翔在讲解阿乙的中篇小说《模范青年》后布置的。《模范青年》写一个人两种可能的人生,作品里的“我”和另一个人物,实际上是镜像的关系。青陌写在《向着夕阳奔跑》里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古典”,一个是“俗女”,两个女生一同落榜南下打工,辗转深圳、惠州、苏州多地工厂,见证彼此的恋爱、婚姻,她们“嘲笑”彼此的价值观,但仍是共同看夕阳的挚友。“最大的亮点是对话,带着嬉笑怒骂,很有生活气。在工厂工作本来是单调而辛苦的劳动,但作者发现了深层的诗意和美。”高翔在作业点评中提出修改意见,“结构上太散,可以尝试整理出明晰的时间线;叙事方式可以考虑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转述,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他鼓励青陌,“余华写了《兄弟》,你可以写《姐妹》。特别是工厂生活,可以多写点。”青陌的回复是在23点29分发来的,“写这篇是利用转班休息那天一口气写下来的,其实我就是文中那个‘古典’,一个很飘很不现实的人”。她评价自己是个“没什么上进心的人”,“一线操作工,每天面对同样的人、重复的事,之前没有写作的概念,更不会去观察,要写的时候才感到素材太单薄了”。对“多写一点”的鼓励,她答道:“我会努力的,虽然零起点,也只是当成兴趣爱好,会坚持下去的。”“我的本科专业是人类学,大三那年一直在做社会调查,在佛山一个工业区里请年轻的工人们做问卷。”当时,有位工友问:靠这些问题真的能了解生活的真相吗?“过了很久我才理解这个问题的含义。往下看的视角,也许很难触及生活最真实的面向。”高翔说,“当我们声称文学衰亡时,8人间的工厂宿舍里,有人正一本一本读着茨威格、卡夫卡、艾丽丝·门罗,这难道不是文学的力量?”记者手记:在写作课的春天里,遥望春天谁会对创意写作博士开的写作课感兴趣?开课前,高翔觉得,可能以大学生为主。后来才发现,恰恰是看起来离文学、离写作有些距离的人,成了他的学员。可能是兴趣,或者是梦想,甚至只是为了加入一个志同道合的群体。采访前,吸引记者的是高翔的写作课名称——文笔蜕变。在网络下单一件商品或一门课程,往往凭着一瞬间的冲动。文笔蜕变背后,会不会有更多蜕变的可能性?如果说取名也是写作的一部分,这门课应该开了一个好头。然而,也有学员上了第一节课就要求退费。那节课分析的是哈金的小说《等待》,一个关于离婚的故事。要求退费的学员说,不是老师讲得不好,而是她的婚姻正好触礁,听得伤心,“别的网课都是挺励志的”。“文笔蜕变班”的学员里,远的在新疆、贵州、云南。学员“不甜”发来《在高塔下听风的日子》故事构思,来自她在边远地区戍守信号塔的亲身经历。“大多数人不是为了‘变现’,甚至也不为了发表。往深里挖掘,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求和自我疗愈的作用。”高翔说,纯粹意义上的写作,应该本身就是非功利的。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提供自由写作的平台越来越多,为什么还需要写作课?“有学习的目标、内容,阅读的输入、输出,教学的互动,还是很多人所需要的沉浸感。”开在线写作课的经验让高翔意识到,写作教育在社会体系中处于缺失状态,不光是文学写作,也包括职业写作。“一方面,高校的文科专业面临危机,另一方面,社会对写作的需求很旺盛,但欠缺专业、系统性的教育。很多人一旦进入职业环境,就会焦虑,就要补课。这也造成目前市面上写作课鱼龙混杂的情况。”信世杰的理想是,做到全民化的写作教育,“只要技术不算太差,有自己的故事资源,就能写出不错的非虚构作品”。“高校创意写作只是其中一环,最活跃的写作力量应该在社区、在民间。疫情之后,更多人接受在线模式,对写作教育的推广应该是一件好事。”高翔给记者发来学员所写的一首小诗,最后一句写道,“春已暖,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在春天里遥望春天。”他说,“一种文学照进现实、关注日常生活的诗意感,是在最近的课程中慢慢发现的。”对创意写作的博士们来说,这可能也是一种教学相长。来源:上观新闻
2017年11月22日,“阅文集团·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科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在沪举行。自此,中国网络文学第一个创意写作硕士点正式成立,旨在结合阅文集团在网文行业的领先资源、实践经验与上海大学科研优势,共同推动网络文学产业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产业运营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力求打造集产业、学术、科研、教育于一体的创意中心。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段勇,对外联络处处长、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许瑞,文学院院长张勇安,对外联络处副处长、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曹俊,中国创意写作中心主任葛红兵,中文系副主任许道军,以及阅文集团高级副总裁林庭锋、副总裁侯庆辰,原创内容总经理杨晨、高级总监杨沾等出席活动,就共建网络文学创意写作培养方向等达成多项共识。(图:(左起)上海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许道军,阅文集团原创内容高级总监杨沾、阅文集团原创内容总经理杨晨,阅文集团副总裁侯庆辰,阅文集团高级副总裁林庭锋,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段勇,上海大学对外联络处处长、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许瑞,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勇安,中国创意写作中心主任葛红兵,上海大学对外联络处副处长、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曹俊)经过十余年的长足发展,中国网络文学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国内走向国际,近年来产业规模与影响力实现了质的飞跃。站在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强化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理论研究与人才支撑成各方关注重点。如何进一步加快网络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步伐,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如何吸引致力投身网文产业的优秀人才,扶植、培养其快速成长?在上午的见面会上,阅文集团林庭锋、侯庆辰、杨晨、杨沾等直接对话多位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博士及创意写作师生,讲解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交流传授创作经验,现场气氛热烈,观点激烈碰撞。阅文集团与上海大学正式签署了创意写作硕士培养方向联合共建协议,并交换了联合共建执行方案草案,双方计划于教师合作、生源合作、校外教育教学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网络文学培养方向的共建工作。阅文集团将携手上海大学,共建阅文集团·上海大学创意写作硕士培养教育教学基地。双方将各派出顶级专家、教学力量,共同带队参与管理,深化教育教学及学位委员会工作等。未来,双方将形成合力,资源共享,共同推进网络文学创作基础理论研究及硕士生创作,持续推进网络文学创作实践研究,并将在社会服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更多合作空间。(图:阅文集团·上海大学网络文学方向创意写作硕士点揭牌)在上海大学副校长段勇、阅文集团高级副总裁林庭锋的共同揭牌下,中国网络文学第一个创意写作联合硕士点宣告成立。同时,由段勇副校长颁发聘书,特聘阅文集团杨晨、杨沾担任该硕士点的客座教授及硕士生联合导师。在校内校外双导师培养模式下,包括阅文推荐生源在内的优秀人才将实现校内教学校外实践无缝对接,有望成为推动网络文学产业向上升级的生力军。(图:阅文集团副总裁侯庆辰(右一)发表讲话)“这是网络文学系统化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化时代产学研结合的一次创举。”阅文集团副总裁侯庆辰在揭牌后的发言中表示。作为网络文学“作家生态”的创立者与领跑者,阅文集团不仅沉淀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与海量的文学大数据资源,更始终将创作者视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截至2017年6月,阅文集团已拥有600余万创作者,以及300余位经验丰富的专业编辑,人才队伍与专业素养领跑业内。未来,随着首个网络文学方向创意写作硕士培养点的发展,阅文集团将携手上海大学,共享最成熟的理论研究与最丰富的实践经验,树立网络文学人才培养的标杆,推动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原标题:超过10万海外作者,原创作品16万多部网络文学平台有了更多洋写手日前,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在上海举办。这一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兼具的网络文学盛会,展现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来自各国的网络文学作家、编辑、译者和产业合作伙伴等与会,就网络文学出海成果、IP生态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主题,展开探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海外的网络文学原创作家们。他们日复一日在中国的网络文学平台上写作,为中国的网络文学平台增添了更多国际元素以及中外文化融合发展的文学案例。吸取东方经典元素,融合西方文化符号来自英国的杰克·舍温(Jack Sherwin),是个文静而腼腆的男孩儿,在杭州做音乐老师已经3年有余。从小就有作家梦的他,闲暇时间喜欢弹吉他和写作。起初,和许多文学青年一样,杰克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拍成动画、电影,在大荧幕上播出。于是,杰克开始在一家漫画公司工作,负责内容创作。但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公司的两个项目均以失败告终。正当杰克以为创作之旅就此画上句号时,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断了工作与社交,他在家里开始了长达3个月的隔离。在此期间,杰克重拾文学之笔,开始写小说,发表在网络文学平台“起点国际”上。“我的作品分成两个系列:吸血鬼系列和龙系列。一个来自西方的民间传说,一个来自中国的传统神话。主角的身上都背负着巨大的秘密,去赶赴一场奇幻的探险之旅。这种融合神话和传奇色彩的故事,在东西方都很受欢迎。”杰克说。阅文集团CEO程武介绍,自2018年4月,起点国际就开启了海外原创功能,截至目前,像杰克·舍温这样的海外作者共有10万多名。“综观这些作品,许多的世界观架构都深受中国本土网络文学影响。海外作者们发挥文化融合的特长,吸取了东方经典元素,再融合西方特色文化符号。我们看到,他们的故事里,既体现了尊师重道、兄友弟恭等中国传统价值观,还出现了繁华的上海大都会、城际高铁、华为手机等中国现代社会元素,可谓融古今中外于一炉。”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0网络文学出海发展白皮书》统计,截至目前,起点国际海外原创作品超过16万部。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东南亚和北美作者占据主要市场。从海外作者性别分布来看,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集中在25岁以下。“不可忽视这批作者的创作力量,一定会引领网络文学消费,为更年轻的一代人提供精神食粮。未来3到5年,等这一批读者成长起来,会极大地扩大网络文学的产量,提升网络文学的内容质量。”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说。此外,从海外原创作品类型分布来看,奇幻、言情、魔幻和现实类题材是最多的。其中,女性作者最爱写言情和奇幻,侧重想象,男性作者更偏向于奇幻、魔幻和现实。两方面都与中国本土网络文学情形相对一致。“这说明,在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过程中,这些对外输出的翻译作品,对于培养海外用户的阅读趣味,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王勤说。融入自身体验创作,产生情感文化共鸣据阅文团队介绍,起点国际自2017年上线以来,共向海外输出了1700多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囊括武侠、玄幻、都市等多种题材,全网累计访问用户超过7000万。比如,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尊师重道的《天道图书馆》,来源于东方神话传说故事的《巫神纪》,弘扬中华美食的《美食供应商》等。那些“追更”的海外读者,每天对各类小说的评论多达5万多条。但程武认为,文化如果仅仅止步于“输出”,还不足以展现“出海”的生命力。“能否持续吸引海外用户深度融入与参与,是一种文化能否真正在当地落地生根的核心所在。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品牌,让海外作家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融入自身体验,进而参与创作,有利于网络文学成为全世界粉丝的情感载体,与全球读者产生情感与文化层面的共鸣。”程武说。在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主任葛红兵看来,之所以有这么多海外作者加入网络文学创作队伍,除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外,平台的系统支撑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阅文等机构,可以说已经建构了网络文学领域世界级生态平台。不仅仅是国内作家,还有海外作家,包括华人华侨作家,都能在这里成长,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逐渐庞大的读者群,也形成了良好的反馈和支撑。这个生态是独一无二的。”培养机制推向世界,优质IP全球赋能王勤分析,由于海外尚未发展出成熟的在线创作商业模式,大部分作者对通过创作获得收入的预期很低。“以前,海外仅有1%的作者能通过在线创作获得收入。现在,起点国际已经把作者的收入比例持续提高,通过创作获得收入正在推动全球作者生活的改变。”比如,菲律宾作家布勒,她的代表作获得了起点国际在菲律宾举办的创作大赛春季赛冠军。凭借创作收入,她已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据阅文团队统计,目前,超过1/3的作者,下一步目标就是成为起点国际的签约作家。在此基础上,王勤建议,平台应把在中国的作家培养机制,比如作家学院、作家激励等机制推向世界,帮助更多海外作者实现创作梦想。“希望这些作家逐渐成为全球化的作者,作品可以覆盖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平台已为杰克·舍温这样的海外作者配置了专属编辑,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会把故事大纲和细节发给他们,问一问他们的想法。他们几乎阅读了发布在平台上的所有新作品,所以知道流行趋势是什么,读者最新的口味是什么。我的一些私人问题,甚至也可以跟他们自由交谈。”杰克说。下一步,阅文将持续鼓励和保护全球原创,从而点燃网络文学出海的新引擎。“网络文学创作的全球化,粉丝阅读、表达的同步化和一体化,构建了互联互通的网络文学共同体,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文学,完成最深切的精神和文化交流。我们将立足本土传统文化开发,持续为优质IP进行全球赋能。”程武说。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在上海举办。这一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兼具的网络文学盛会,展现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来自各国的网络文学作家、编辑、译者和产业合作伙伴等与会,就网络文学出海成果、IP生态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主题,展开探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海外的网络文学原创作家们。他们日复一日在中国的网络文学平台上写作,为中国的网络文学平台增添了更多国际元素以及中外文化融合发展的文学案例。吸取东方经典元素,融合西方文化符号来自英国的杰克·舍温(Jack Sherwin),是个文静而腼腆的男孩儿,在杭州做音乐老师已经3年有余。从小就有作家梦的他,闲暇时间喜欢弹吉他和写作。起初,和许多文学青年一样,杰克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拍成动画、电影,在大荧幕上播出。于是,杰克开始在一家漫画公司工作,负责内容创作。但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公司的两个项目均以失败告终。正当杰克以为创作之旅就此画上句号时,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断了工作与社交,他在家里开始了长达3个月的隔离。在此期间,杰克重拾文学之笔,开始写小说,发表在网络文学平台“起点国际”上。“我的作品分成两个系列:吸血鬼系列和龙系列。一个来自西方的民间传说,一个来自中国的传统神话。主角的身上都背负着巨大的秘密,去赶赴一场奇幻的探险之旅。这种融合神话和传奇色彩的故事,在东西方都很受欢迎。”杰克说。阅文集团CEO程武介绍,自2018年4月,起点国际就开启了海外原创功能,截至目前,像杰克·舍温这样的海外作者共有10万多名。“综观这些作品,许多的世界观架构都深受中国本土网络文学影响。海外作者们发挥文化融合的特长,吸取了东方经典元素,再融合西方特色文化符号。我们看到,他们的故事里,既体现了尊师重道、兄友弟恭等中国传统价值观,还出现了繁华的上海大都会、城际高铁、华为手机等中国现代社会元素,可谓融古今中外于一炉。”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0网络文学出海发展白皮书》统计,截至目前,起点国际海外原创作品超过16万部。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东南亚和北美作者占据主要市场。从海外作者性别分布来看,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集中在25岁以下。“不可忽视这批作者的创作力量,一定会引领网络文学消费,为更年轻的一代人提供精神食粮。未来3到5年,等这一批读者成长起来,会极大地扩大网络文学的产量,提升网络文学的内容质量。”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说。此外,从海外原创作品类型分布来看,奇幻、言情、魔幻和现实类题材是最多的。其中,女性作者最爱写言情和奇幻,侧重想象,男性作者更偏向于奇幻、魔幻和现实。两方面都与中国本土网络文学情形相对一致。“这说明,在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过程中,这些对外输出的翻译作品,对于培养海外用户的阅读趣味,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王勤说。融入自身体验创作,产生情感文化共鸣据阅文团队介绍,起点国际自2017年上线以来,共向海外输出了1700多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囊括武侠、玄幻、都市等多种题材,全网累计访问用户超过7000万。比如,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尊师重道的《天道图书馆》,来源于东方神话传说故事的《巫神纪》,弘扬中华美食的《美食供应商》等。那些“追更”的海外读者,每天对各类小说的评论多达5万多条。但程武认为,文化如果仅仅止步于“输出”,还不足以展现“出海”的生命力。“能否持续吸引海外用户深度融入与参与,是一种文化能否真正在当地落地生根的核心所在。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品牌,让海外作家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融入自身体验,进而参与创作,有利于网络文学成为全世界粉丝的情感载体,与全球读者产生情感与文化层面的共鸣。”程武说。在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主任葛红兵看来,之所以有这么多海外作者加入网络文学创作队伍,除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外,平台的系统支撑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阅文等机构,可以说已经建构了网络文学领域世界级生态平台。不仅仅是国内作家,还有海外作家,包括华人华侨作家,都能在这里成长,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逐渐庞大的读者群,也形成了良好的反馈和支撑。这个生态是独一无二的。”培养机制推向世界,优质IP全球赋能王勤分析,由于海外尚未发展出成熟的在线创作商业模式,大部分作者对通过创作获得收入的预期很低。“以前,海外仅有1%的作者能通过在线创作获得收入。现在,起点国际已经把作者的收入比例持续提高,通过创作获得收入正在推动全球作者生活的改变。”比如,菲律宾作家布勒,她的代表作获得了起点国际在菲律宾举办的创作大赛春季赛冠军。凭借创作收入,她已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据阅文团队统计,目前,超过1/3的作者,下一步目标就是成为起点国际的签约作家。在此基础上,王勤建议,平台应把在中国的作家培养机制,比如作家学院、作家激励等机制推向世界,帮助更多海外作者实现创作梦想。“希望这些作家逐渐成为全球化的作者,作品可以覆盖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平台已为杰克·舍温这样的海外作者配置了专属编辑,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会把故事大纲和细节发给他们,问一问他们的想法。他们几乎阅读了发布在平台上的所有新作品,所以知道流行趋势是什么,读者最新的口味是什么。我的一些私人问题,甚至也可以跟他们自由交谈。”杰克说。下一步,阅文将持续鼓励和保护全球原创,从而点燃网络文学出海的新引擎。“网络文学创作的全球化,粉丝阅读、表达的同步化和一体化,构建了互联互通的网络文学共同体,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文学,完成最深切的精神和文化交流。我们将立足本土传统文化开发,持续为优质IP进行全球赋能。”程武说。(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今年的红色七月格外意义非凡。回顾历史,艰苦卓绝、出生入死的先烈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宝藏,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革命时期,一大批进步、爱国的文人志士用他们的激情和才华,写下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抗战文学。今时今日,以玄幻穿越扬名的网络文化世界不仅书写现实,也开始涉猎红色主题。如今年上半年,上海网络作家协会的会员们在疫情期间走访红色遗迹并创作了相关作品;7月1日,阅文集团宣布开拍主旋律电影《1921》。活动现场7月10日,第39期陕西北路网文讲坛,邀请到文学史料研究者孔海珠、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教授张永禄与上海网络作协理事、青年作家君天。恰好来自老、中、青三代的三位嘉宾,通过他们对红色文化与创作关系的思考,与读者一同探讨了红色文化带给网络文学的影响。孔海珠书写红色文化对于孔海珠来说,可谓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她的父亲孔另境,是一代文豪茅盾的妻弟,与诗人戴望舒、作家施蛰存是上海大学的同窗。孔海珠常年关注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著有《俯仰之间——上海红色文化记忆》《聚散之间——上海文坛旧事》《沉浮之间——上海文坛旧事二编》《左翼·上海(1934-1936)》《痛别鲁迅》等近20部作品。在讲坛现场,她不仅分享了柔石和同为左联五烈士的冯铿的恋爱故事,还讲述了当年父亲孔另境被国民党抓捕入狱、鲁迅出面营救这一九死一生的往事。“因为这件事,我父亲对鲁迅先生一直心怀感恩,对他的作品与为人都非常敬仰。鲁迅去世后,他参加了葬礼,还把收集来的照片做成了相册。”这本相册,如今保存在鲁迅纪念馆。从小就看着这本相册、听父亲缅怀鲁迅的孔海珠,后来还依据往事完成了《痛别鲁迅》一书,收录了众多珍贵的图片史料,这也是第一本有关鲁迅葬礼的出版物。在她看来,宣扬红色人物、传承红色记忆,是后人身上沉甸甸的使命。“回顾历史现场,我们可能会在写作过程中对一些观念进行总结简化,但人物形象决不能空洞化、脸谱化,每个人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孔海珠说,“所以我觉得网络文化也有它的优势,就是没有既定的形象思维,能充分发挥想象。希望我提供的这些史料,能为大家写历史小说带来帮助,实现它们的价值。”网文作家君天网文作家君天以科幻和历史故事写作见长,出版发行了《异现场调查科》《岳家军》《大明锦衣卫-踏雪者》《三国兵器谱》等作。在今年疫情期间,他走访了上海的中央军委机关旧址(静安区新闸路613弄12号)与四一二革命群众牺牲处,收集彭湃等烈士们在沪的活动事迹,并进行文学创作。君天介绍,这是上海作协有关红色文化的一个企划,邀请沪上众多作家走访红色遗迹、编写系列故事,未来这些故事还有可能被翻拍成网络剧。考虑到自己擅写悬疑,君天挑选了历史上的秘密联络点作为创作素材。为了写作而实地勘景,这对君天来说并不是第一次。之前为了写有关钓鱼城之战的情节,他就特意跑到了位于重庆的遗址。“其实我看到的城墙已经不是宋朝时修建的了,而是后来重修的。当时在下雨,跟打仗时的感觉也很像。”站在城墙上,君天被现场氛围所感染,创作灵感也源源不断。因此,为了创作红色文学,君天这次前去参观了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与四一二革命群众牺牲处。“我在里面前后走了三遍,现场感觉很微妙,心里也因为重温那段历史而产生了一点阴影。”回家后,君天很快就结合历史事件写出了两个故事。“通过想象是可以写红色文学,但想象要有一个合理的范围。写相关历史题材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会更严肃,太过放飞自我会让故事缺乏真实感。”因此,君天对孔海珠十分感激,“这类红色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太需要珍贵史料的支持了。”聊到史料保护,张永禄教授也有感而发:“我去韩国旅游的时候,到处可以看到小碑,它们不一定记着什么大的历史事件,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这里曾经有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这种随时随地留下潜在文化遗产的意识就很好。”除了韩国,日本在文保方面的举措也可圈可点:“比如日本大河剧结束的时候,会有一两分钟作专门的介绍,这一集中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然后放出与他们相关的文物现在在哪里、是什么样的。”而在中国,很多红色文化物质性的内容没留存下来,所以作者们在创作时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做弥补。张永禄张永禄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两大情结,一是乡愁记忆,二是红色记忆。“每个人都能为现实主义小说发言,往上数三代,每个家庭都有关于乡愁、关于红色的记忆。大家的感受有重叠、也有分歧,通过文字表达让所有人都感同身受,这是很难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与陈忠实的《白鹿原》,是此类文学作品中的翘楚。当作者把那些往事和人物以有血有肉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文化表现是非常自信的,读者的反馈也会更加积极。张永禄希望,有关部门能酌情放宽政策,令广大作者有更多创作现实题材、创作红色文学的热情,“现实主义创作在网络文学领域的发展,目前仍未达到真正的高潮。”(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研讨会现场。全文供图:《钟山》杂志社“创意写作”(CreativeWriting)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爱默生于1837年提出。这一“舶来品”已为中国的文学现场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2009年,复旦大学获批成立国内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学位,同年国内第一家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在上海大学成立,这是“创意写作”在中国落地生根的两个标志性事件。2019年适逢中国高校创意写作学科正式开展十周年。12月15日,由《钟山》杂志社主办的“文学期刊融媒体发展与创意写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线阵地”的学者与作家就十年来创意写作“中国化”畅所欲言,展开激烈的交锋与探讨。12月15日,由《钟山》杂志社主办的“文学期刊融媒体发展与创意写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从“仅有两所”到“遍地开花”,创意写作的中国之变最初国内开设创意写作的大学仅有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两所,后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均开设创意写作课程,“创意写作”专业实现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三个学位层次的招生。除了高校,社会上的创意写作培训机构如“疯狂写作”班、“创意作文”班等也可谓遍地开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MFA创意写作专业负责人张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MFA创意写作专业负责人张生提到,出于字面义翻译与现实需要,“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的内涵在中国出现了很大变化。“其实,它从爱荷华大学最早开始设置这个学位开始,在美国的原始定义就是‘文学性写作’,而非我们后来所理解的无所不包的和文化产业相关的所谓‘创意写作’。”北京师范大学也坚持爱荷华大学的原始定义,设有“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但没有使用“创意写作”这个概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称:“在我们的理解里,Creative Writing是更具有文学性的创造性写作,而不是创意写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则认为,创意写作在中国也不一定都做成“爱荷华模式”。“基于专业设置、师资、生源、培养规格等等的考量,可能有的大学只能做成文化产业模式,这也是媒体变革,‘写作产业工人’被社会大量需要的必然原则。而且‘爱荷华模式’哪怕只是对师资和课程的要求,也不是每一所大学所能胜任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主编许道军创意写作到底要培养什么?上海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主编许道军表示,其实哪怕在英语国家,这个问题也长期存在争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念。第一种观念以保罗·道森(Paul Dawson)、简妮·瑟芭(Jane Souba)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创意写作是一切“以创意为特点的写作类型”,创意写作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积极性”“写作技巧”“自我探索”等创意与创造能力;第二种观点则以马克·麦克格尔(Mark Mcgurl)、艾伦·泰特(Allen Tate)等为代表,他们认为创意写作就是“文学写作”。作为一个学科,它主要培养文学作家。在许道军看来,创意写作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文学作家,更重要的是,它鼓励全民写作并通过提供专业的写作教育为全民写作服务,培养了千千万万非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在“一哄而上”中反思其作用与弊病无论如何命名,张莉认为所有大学的文学创造类专业首先是一种文学教育。她说:“我们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张清华教授在设计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时反复提到,我们首先培养一批独立的创作者,因为一百年来北师大一直有良好的培养作家的氛围,事实上也培养出了诸多重要作家。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培养一批真正懂文学规律与文学审美的批评家,培养一批懂文学创作、有文学审美能力的文学编辑,以此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何平表示,如果不纠缠于“创意写作”这个名称的中外之别,像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和后起的华东师范大学的创意写作其实发育出不同的范式。不同范式的存在,就创意写作学习的个体而言,也有选择的可能性。“至于,目前国内大学一哄而上设置创意写作专业,不只是创意写作,很多专业都经历了类似的从炙手可热到归于理性常态的过程。有的学费是要交的,时间不会太长,有的大学办的创意写作专业很快就会被淘汰。”何平说。“到底是培养作家,还是培养创意产业从业者,确实是一个问题。”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文珍表示,具体到写作专业中“谁来教”“教谁”“学校对学生的作用可否被量化”,也都是难题。即便如今已有不少鼓励年轻人创作的写作平台、竞赛或榜单,但“谁来评判好坏”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多不确定、不可靠的因素。文珍说:“写作者比较好的一个状态是不断怀疑自己的状态。而创意写作这类学科的建设本身,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反思它的作用与弊病。”作家、浙江传媒学院创意写作中心主任叶炜作家、浙江传媒学院创意写作中心主任叶炜是中国第一位创意写作方向的文学博士,先后两次到访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刚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新人奖。他表示:“我们传统的中文系一直在理论框架中进行教和学,学生一进校多是接受文学知识、文学理论。直到创意写作进入中国高校,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在叶炜看来,创意写作进入中国十年来,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文学教育共同体,由高校、作协和读者等共同组成。现在文学期刊又加入了进来,使这个共同体更加发展壮大。“我觉得无论我们走的是创意写作的何种路径,大家都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中国文学教育找到一个新的出口,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我们是一个共同体。”置身于流行文化,如何“招架”?今天的创意写作学生基本是“95后”“00”后。不可否认的是,“两微一抖”“泛二次元”等流行文化充斥于他们的生活日常。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张怡微以今年创意写作的招新为例。一位同学被问及“喜欢看什么小说”时直言“电竞小说”,还有一位同学自己就是女团成员。“这位同学交过来的作业就是以偶像为本,其中有一些非常新的办法,新到我们没法儿招架。”在上个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创意写作专业成立十周年大会上,戏剧改编、游戏剧本写作等广义上的创意写作也被提及,但这些领域在目前尚未获得文学现场的足够关注。张怡微说:“其实我们不必局限于既有经验,可以面向更广大的写作群体。”张莉认为,各种文学形式都应获得关注与尊重,但如果学生在读书期间只沉迷于某类文学,会有“文学素养不完备”的问题,因此文学创作专业其实旨在强调写作者的文学教养。“作为写作者其实应该知道,网络文学也好,类型文学也好,它们都是中国文学传统的旁逸斜出,作为文学中人,要知道中国文学传统的主干是什么。在未来,我们培养的写作者也可以成为网络文学作家、网络文学评价者、甚至包括网络文学管理者,但是,在课堂上,我们还是要让同学了解文学传统,了解文学内部问题和写作本身的问题,要知道它的高点在哪里。”在张莉看来,“文学创作专业”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成为流行文化制造者,而是要成为在未来引领中国文学不断往前走的在风头浪尖上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强调写作方法,写什么、怎么写固然重要,但写作者的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在今天的文学教育中尤为重要。当你不断强调创意的时候,实际上你在想读者喜欢什么我给他什么,你暗示自己的工作就是让读者灵机一动或者豁然开朗,哪怕违背自己的内心也是可以的,这需要警惕,很有可能最终把写作者培养成追随大众流行趣味的服务生。”“我并不是完全反对大众流行文学或流行文化,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里。但是,作为文学创作专业的老师,还是希望尽可能提醒同学,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可能只是取悦他人,他首先得是一个独立思考者,他要清醒看到自己的写作之路在哪里,要往哪里走,要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个人写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要认识到,每个写作者都是我们几千年来文学传统中的链条,是我们不断丰富汉语写作实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张莉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以此契机,重新审视中国的文学教育近几年张莉一直在做作文大赛的评委,她深感中国的文学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有一次她听一个中学生谈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短短一段话中女孩子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古今中外、上下千年,但是全程听不到一句个人的切肤感受,也听不到一个作品细节对女孩产生的心灵振荡。“我想到,我们在大学里从事这样一份教学工作,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文学教养和文学审美。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被应试教育困扰,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力和判断力。我们怎么让他们在大学重拾自己的思考与才华,是当下面对的特别大的文学教育困境。”张莉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为“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的同学配备了两位硕士指导导师,一位作家导师,一位学术导师,这样的设想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作家导师比如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他们负责指导学生创作;而学术导师如张清华、张柠、梁振华以及我负责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也并非普通学术论文,它要求学生撰写创作诗学的论文,比如讨论‘短篇小说的叙述速度’,一部剧作的时空结构等等。当然,这个专业对学术导师的要求是必须有一定的创作经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章斌认为,创意写作的培养可以用一种“大写作”或者“大文学”的概念。“我们不一定仅仅是教怎么写。从思想到技术层面,‘怎么写’都是一个很大问题。我想我们高校能够为作家做的,首先是为他的写作做一定准备,至少从学院角度提供准备支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表示,身为创意写作专业的老师,他感到这一专业首先是一个教师的自我教育。“在教学时我们面临一大挑战,就是怎么克服写作与时代的疏离。当代写作非常重要的活力来自于它与这个时代的密切关联。怎么激发这一活力,是创意写作的创造性所在。”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看来,现在不少学生并不缺乏生活经验,而是缺乏对世界的基本感受。“要么是一种流行的意识形态,要么就偏向于某种情绪,但这些实际上是很表面化的。这个世界远比你想象得丰富,一个真正有价值或者有洞察力的世界感受恰恰是暧昧的、不明确的感受。这些感受构成文学作品内在意义最重要的部分。”《钟山》主编贾梦玮在这股风潮里,传统文学期刊有何作为?近十年来,创意写作的兴起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文学本质、文学教育、文学生产、文学接受、文学传播以及相关的创意产业,而以刊载和传播纯文学或严肃文学为主要功能的传统文学期刊,在这十年来的巨大的媒介变革中也面临着转型的严峻挑战。为团结高校文学力量,发掘优秀创作人才,进一步扩大刊物影响,《钟山》拟与设置创意写作专业的高校进行合作,全面推广创意写作,将高校的学科资源、人才资源、产业前景与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家资源、政府资源、平台优势相结合。本次研讨会其实是“《钟山》·中国创意写作合作推广计划”的一个起点。在张生看来,大学MFA体系会改变中国作家传统的培养机制和发掘机制,也会进一步影响文学杂志的生存状态。“我们以前培养作家的渠道主要是什么?一是个人自发的自我学习,二是个人通过作协系统的训练,从最初的文学讲习所到鲁迅文学院,还有各个地方的作协,都在培养作家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而现在大学的MFA体系丰富了作家的培养机制和渠道。大学的MFA体系和鲁院还不一样,鲁院是你先有了一定写作成就后才能被招进去,大学主要看的是你的文学梦想和热情还有一定的文学专业的知识。如今大学的MFA在国内迅速扩展,要不了多少年,从大学的MFA体系培养出来的作家可能比作协培养出的作家要更多。”不仅如此,从更长远看,张生认为目前在国内MFA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来自美国的MFA课程训练模式将深深影响国内MFA学生的创作特点,这些特点会进一步影响我们的文学审美观、价值观,使得中国文学整体呈现出新的变化,并产生一种新的小说美学原则。张生表示,他非常希望学生们的作品能在像《钟山》这样的专业文学杂志上有发表空间。“对他们而言,这是莫大的鼓励,也是和全国MFA学生交流、切磋的契机。同时将繁荣我们的文学生态。”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项静说,《钟山》提供的平台对于一个新生事物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我们把这些学生的写作看作一个个标本,那会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当代文学现场的机会。他们的作品呈现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不少创意写作学生已经分别发表过作品,但尚未成为让我们聚焦关注的东西。未来这个推广计划可能就是一个文学新质诞生的土壤。”
编者按:2020年,21世纪20年代的开端。回望2010—2019年,这21世纪的“10年代”,十年间中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经济和科技(比如房价和手机),而在文化领域,我们在悄无声息中走进了一个另一个“世代”,你的阅读内容、观剧方式,甚至你使用的语言。“十年”很短,而我们的文化生活已改变。“倘命运不肯眷顾,不仅做不成作家,也许从此望而生畏,因是知道个中深浅,所以,说是教写作又其实只是告诉对写作的认识,并不敢负责诞生作家。好在,天才是可在任何境遇中成就事业,但天才总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铺路,我们就是培育铺路的石子。”2007年,复旦大学创意写作学科带头人、作家王安忆曾在《我们教他们什么》一文中如是说。回顾过去,被业界热议的“创意写作”在中国已有十年。来自这一专业的学子如今在做什么?还在写作吗?他们对写作专业是否认可?对这一专业的未来发展又有何看法?澎湃新闻记者陆续采访了数名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写作专业的学子,了解这门专业在他们的学习与事业生涯中究竟扮演了怎样一种角色。甫跃辉如果失去自我建构与对话世界的能力,为什么还要写?到2009年,复旦大学获批成立国内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学位,成为“创意写作”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在那之前,复旦大学创意写作MFA的前身是复旦大学文学写作专业。甫跃辉是这一专业的首届研究生,他也成为国内“从写作专业走出来的作家”的典型代表。从2010年至今,他在《上海文学》杂志做编辑,业余写小说,著有长篇小说《刻舟记》、短篇小说集《动物园》《鱼王》《安娜的火车》《散佚的族谱》等。他本科读的就是复旦中文系,大三时已在《山花》发表了处女作《少年游》。2007年甫跃辉本科毕业,保送复旦。他还记得硕士面试时王宏图问了他一个问题:“想写到什么程度?”甫跃辉当时的回答是:“写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程度。”“我们那时还不叫创意写作,叫文学写作专业,我读的是小说方向。”甫跃辉回忆道,这一专业方向开始时就他一个硕士生,导师是作家王安忆,毕业任务是一篇论文加一部中篇。他还记得,王安忆的写作课往往有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主题。“比如主题是‘邂逅’。很多人马上想到爱情,但是难免落入俗套。所以课上我们会讨论要设计什么样的两个人,能渐渐发展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一学期下来,一个主题短篇或中篇就完成了。”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故事工作坊教学法创始人约翰·舒尔茨(John Schultz)的写作课也给甫跃辉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课连上了四星期,小说作业都写疯了,而且全部用英文写。”甫跃辉笑言,“他不要求字数,而是要求写到多少张A4纸。我那时英语一般,于是向海明威学习,不停地分段,用最简单和基本的词汇描述人物的外貌与动作。后来我还把一次小说作业《初岁》翻译成汉语。”“约翰·舒尔茨的课,给你感觉是非常美国写作班的那一套。先把屋子里的所有名词说一遍,选出那个最让你有印象的名词,比如花。再加一个最显眼的动词、一个人物,最后发展成一个故事。我们是主谓宾,他们是宾谓主。他们经常强调展开感知,比如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气味。后来我看过美国小说家罗伯特·奥伦·巴特勒的《奇山飘香》,发现这篇小说的写法和约翰·舒尔茨教得东西非常像。我和巴特勒交流时他说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他也试图跳出美国创意写作的套路。”除了写作课,这三年里甫跃辉同样要学文学史、文艺理论。要说硕士学习给他未来的写作带来了多大的影响,甫跃辉坦言首先是缓解了找工作的焦虑。“具体到对写作的影响。比如王老师(王安忆)非常关注小说里物质性的问题,就是一个人是怎么活下来的,她特别善于这种问题的细节处理,对我很有启发。但她是我尊重的作家,不是我要去模仿的作家。如果我像她,肯定不是王老师愿意看到的。写作者终究要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在毕业后近十年的写作中,甫跃辉也慢慢明晰了写作的目标:“我想建构一个文学世界。我最近写诗也是这样,试图建构一个世界。我自己得奖少,属于不易得奖体质,但是我也没有这种焦虑。我的焦虑只在于我有没有把一个东西写好。”“有人问是什么让你坚持写作至今?这个问题挺奇怪的,因为写作对我而言是很愉悦的。如果我失去了自我建构、对话世界的能力,那我为什么还要写呢?”赵志明给现代汉语写作带来新颖的声口和风格,尝试写什么?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写作班——“创造性写作研究生班”成立。与其他大学不同,人大采取了自主招生。这个写作班学制三年,所录取的学员皆为有创作经验并多次获奖的青年作家。为了招收到更优秀的学员,写作班设定了这样的标准:报考条件需要符合“出版过两部以上重要文学作品”或“获得过全国文学奖或写岀了具有创造性价值作品”等,如果专业创作达不到上述条件之一又确有写作潜质者,需要有两个以上知名作家或批评家推荐。青年作家赵志明曾获得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后天小说奖,他于2017年进入人大第三届“创造性写作研究生班”,同班的还有常芳、马拉、吴纯、李清源、谢络绎、边凌涵、高翔、严彬、苏更生、晶达。“我的很多朋友都去读了,像第一届的张楚、崔曼莉、郑小驴、侯磊,第二届的盛可以、沈念。我写作多年,也遇到了自己的瓶颈,亟待解决。”在赵志明的设想中,班集体能提供特别好的环境,既有见贤思齐的鞭策,也有同侪同好的激发。“事实也果真如此。我们五个男生住了一个三居室,引得师兄师弟们分外垂涎,自然少不了高谈阔论,有时竟然通宵达旦,不知东方之既白。我们称之为‘小课堂’。”在“小课堂”之外,给赵志明他们上课的老师有阎连科、刘震云、杨庆祥、梁鸿、张悦然、程光炜、夏可君、汪海等本校学者和作家,还有来自北大、清华、北师大的戴锦华、格非、张柠、欧阳江河等,以及名刊名编如程永新、徐则臣。“问题可能不在于‘老师能教什么’,而在于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赵志明提及,张悦然有一门课,每次集中讨论一个同学的作品,“自从21世纪初论坛时代之后,我的作品还没有被十一个人同时放到显微镜下去看,虽然同窗情谊难免会口下留情,但那些中肯的批评也会让我冷汗迭出,同时更加警醒。”又比如夏可君讲卡夫卡。“卡夫卡谁不爱呢,我大学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卡夫卡。可是在夏老师讲的卡夫卡新颖又独特,激发了我重读卡夫卡的强烈兴趣。夏老师对装置小说概念的推崇,也让我跃跃欲试。”在赵志明看来,写作班还特别注重“写作世界格局”的养成。人大文学院有两大由写作班学生发起和组织的活动,一是“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二是“21大学生世界华语文学盛典”。前者已举办三届,邀请了以色列作家奥兹、瑞典诗人埃斯普马克、英国作家麦克尤恩。后者已举办两届,邀请了王德威和朱天文。“这些活动让学生得以站在国际文学和世界华语文学的两个巅峰,对每个人的影响当然非同小可。”目前赵志明也是《青年文学》的编辑,同时积极创作中短篇小说。“在人大的学习,让我有了主动去求变的勇气与信心,更重要的是觉得自己掌握了不错的方法与技巧。阎连科老师鼓励我们不要停留在自己的写作舒适区,应该更勇敢地尝试和挑战新的题材和写作方法,给现代汉语写作提供哪怕是一点点值得留下的新颖的声口、风格和作品。”“比如卡尔维诺,除了脍炙人口的‘祖先三部曲’,他还编写了《意大利童话》。这也是我写作《中国怪谈》的初衷,如果能够创作出《中国童话》或者类似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我觉得都具有非凡的意义。”陈小手把写作当做值得一生探索前进的事业,写作怎么学?“写作是很难教的,我觉得与其他所有手艺一样,写作的教授在于口传心会,在于领悟拈花微笑的妙处,并在领悟后能独出机杼,自有创新,这个传授的过程才算有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方向2015级硕士陈小手是个“90后”,在本科时就特别喜欢写作,只是那时更多的是自己练笔式的“漫写”。没去北师大之前,他对写作专业的想法就是“不要整天在课堂上讲写作学概论就行”。“2015年那会北师大的写作硕士专业刚刚起步,但已经声名远播,有一流的大师,于是我来了。”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北师大在写作教学上最独特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导师负责制”,即请国内最有名的作家、诗人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沟通。他的导师是作家苏童。“对我的习作,苏童老师都会耐心且认真地指出非常具体的问题和一些更高层面的要求。他对我的习作不仅有写作技术上的分析,更有文学观上的指引,不仅有‘术’的教导,更有‘道’的启发和点拨。”“三年下来,我最大的收获是文学观的提升与完善,并慢慢摸索到自己的风格。”陈小手说,“如果说以前写作只是爱好,经过几年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我现在愿意把它当做一门事业,值得一生探索前进。”2018年,陈小手毕业。“我们是学术硕士,毕业任务是一篇研究写作的学位论文,并没有作品发表数等硬性要求。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专业比较人性化的地方。”在他看来,写作其实是一个私密行为,写作教育也只是一种双向的邂逅和偶遇,更多在于一种文学观念和写作思维的培养,“如果非要把写作强制化了,就没啥意思了。”班上的其他同学,有人做了老师,有人做了文化记者,还有人继续读博,基本上都从事和文学有关的事业。陈小手后来成为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培训部的青年教师,平时主要负责给学员安排文学讲座和课程,同时也不间断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作品陆续发表于《人民文学》《花城》《作家》《青年作家》《西湖》等文学刊物。从写作学生“变身”写作老师,陈小手对写作教育有了更多体会。在他看来,写作教育与写出杰作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北师大和鲁院的思路都是给学生提供最好的文学教育资源。但学生能走到哪里,要看个人的能力和野心。“除了好的资源,我们的写作教育都会向学生展示启发思维的文本和观念,把一些关于写作最本质、最基础的价值和理念告诉学生,把种子交给他们,然后期待他们能用饱含深情的内心、孤绝奋进的胆识和独树一帜的想法,写出只属于自己的杰作。”(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一、上海大学简介】: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922年,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上海市美术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大学;1994年,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1996年,上海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翌年12月通过“211工程”建设立项可行性论证,上海大学“211工程”建设由此全面启动;1997年,经上海市教委研究同意,上海大学犹他科技学院变更为上海师范大学犹他科技学院;1999年,举行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占地1500亩,不含待征地500亩)启用暨开学典礼;2001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改建为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0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04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原上海大学法学院改建为上海政法学院;2006年,学校与法国技术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成立;2009年,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签约,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50所“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被教育部列入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2012年,上海大学与宝山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研究院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翌年起双方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13年,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建上海大学的协议》,入选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上海大学研究生院成立;2014年,学校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举办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原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院址改建的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浦东校院正式启用;2015年,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在原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学校与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签署合作共建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协议;2016年,被列为“十三五”期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批准终止上海大学与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上海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大学与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就氢能源、环境技术等领域产学研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揭牌成立;2020年,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揭牌成立,上海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成立。【二、上海大学院系与专业简介】:据上海大学院官网显示,学校设有26个学院,71个本科专业。【三、上海大学专业推荐】:1、推荐指数排名第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的前身为始建于 1988年由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和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联合成立的计算机学院。该学院是在钱伟长校长亲切关怀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所计算机学院。1994年,随着新上海大学的诞生,联合成立的计算机学院正式命名为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和原上海大学计算机应用系也一起并入。学院培养的学生主要去向为上海地区或面向全国择业,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的系统设计开发、销售维护、信息服务及其他行业的计算机管理应用工作。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出国深造。2、推荐指数排名第二: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知识面宽,中文表达流畅,一门外语熟练,具有向相关经济学领域扩展和渗透的素质和能力,熟悉国家的经济政策法规,胜任经济管理、学术和政策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推荐指数排名第三: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4、推荐指数排名第四:法学;业务培养目标: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法学教育的历史可追朔到始建于1978年的复旦大学分校法律系。法学院拥有本科法律专业、法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法学理论、民商法学四个二级法学硕士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知识产权管理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点。知识产权学科为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学院根据国家和上海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突出学科研究方向的交叉特色,初步形成了知识产权、金融法、民商法等特色学科方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已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一些著名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选拔部分优秀师生赴国外进行交流和学习,并接受海外学生来我院学习和培训;学院在上海地区建立了一批实习基地,强化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5、推荐指数排名第五:艺术设计;业务培养目标:本教学部集聚海内外著名专家、教授,运用成熟的教学理念,结合大量的课外实践,培养具有完整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创作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专业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能够将艺术创作与数码技术完善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6、推荐指数排名第六:社会学;7、推荐指数排名第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8、推荐指数排名第八:金融学;9、推荐指数排名第九: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0、推荐指数排名第十:数学与应用数学;依次为:电子信息工程、数学类、美术学、广播电视编导、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哲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下一期给大家讲解南方科技大学,敬请期待!
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和上海作协主办的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培训班日前在上海举行。本次培训是中国作协2019-2020年全国文学业务骨干培训第5期,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网络作家参加培训。■何弘致辞并做主题授课开班首日,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作了题为《新时代网络文学的使命与担当》演讲。他谈到,近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壮大,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成就的亮点之一。网络作家在新时代应当肩负新使命,从新起点再出发,守正道、创新局,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创作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时代新人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传之后世的精品力作。何弘直言,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学。中国网络文学注册作者近1400万,签约作者达68万,作品总量约2000万部,读者达4亿多人。“我个人认为,所有文艺样式都是从民间生长起来的。作品要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培训期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研究员肖惊鸿、中宣部出版局网络出版处调研员程晓龙、阅文集团原创内容部高级总监李晓亮、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副主任许道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分别讲授了《新时代网络文学面面观》、《网络文学发展现状与管理政策解读》、《生活,现实,轻松——网文创作新风向》、《新时代文学的时空奇观与奇观诗学——漫谈网络文学创作技巧》、《指向未来的写作——阅读刘慈欣<三体>》等课程。■学员们认真听讲学员们围绕培训主题进行了积极踊跃的分组交流。他们纷纷表示,中国作协举办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培训班意义重大,通过本次学习,加深了对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理解,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写作方向——为创作优良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精品而努力。■专家学者向学员颁发证书学员代表宋艳红(红九)在结业仪式上表示,通过本次培训,自己与现实题材有了“亲密接触”,学习到了网络文学的写作技巧,对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写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在培训总结时指出,本次培训为网络文学作家理解现实题材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必然会对学员今后的创作有所助益。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学习了技巧、充实了脑力,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触发了灵感、强化了责任,丰富了联络、增进了友情。他认为,现实主义的精神能渗透在各类文学创作中,并以“且悟且学且前行”共勉学员,一同为网络文学的美好未来奋力拼搏。本次培训还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全体学员到中国商飞、自贸区、洋水深水港等地了解上海航运和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受新时代的新气息;参观党的诞生地等上海革命遗址,感受厚重的红色文化。
论坛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作文培训机构纷纷加盟“小鲁卡的奥文创意写作课”。 供图云南网讯(记者 纪晓云)8月1日至4日,由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上海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创意写作教学暨青少年写作教育高端论坛”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作家和创意写作事业的开拓者、践行者约140余人出席。云南作家、昆明市五华区创意写作培训学校校长郭明应邀参加本次高端论坛。论坛伊始,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冯汝常副院长发表致辞,他对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论坛成功举办提出了由衷期望。随后的论坛上,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带头人、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会长葛红兵做了题为《作为学科的创意写作学及作为实践领域的创意写作》的讲座。他表示,创意写作应当是“作文”的敌人,并将“解放中国人的创作定力”作为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葛红兵以自身经历为例,谈论了死记硬背、矫饰的作文教学对青少年创造力的伤害,进一步强调创意写作作为传统作文教学革命者的意义与价值,讨论了青少年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与方法论。论坛一瞥 供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语文教育专家、上海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谭旭东对上海大学创意写作现今的发展状况作简要介绍,回顾了上大在中国本土化创意写作教材设计与推广方面的成就,接着从教材、教法、考试、作文教学四个方面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问题,阐述了创意写作的本质问题及创意写作如何推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并对创意写作步向中小学助推中小学语文教育这一议题表示了高度的支持与关注,称此次论坛为“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开端”。他表示,创意写作对语文教育的改变既是观念上、理论上的,也是内容和形式上的,更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及对其主体性的重构,因此,创意写作可以取代现有的小学作文,也可以优化现有的作文教学。玉林师范学院张立勇主要讨论了创意写作中国化与青少年创意写作教育教学问题,他表示写作教师应“当好接生婆”,而非把自己视为学生的监督者。郭煜则进一步具体介绍了小鲁卡的奥文创意写作课项目,她以《小鲁卡的奥文创意写作课》教材及教学方法为例,详细论述了如何使创意写作成为中小学作文改革的推手。接下来两天的论坛内容更是精彩不断,接连迸发着新的思考与活力,专家学者们围绕“青少年创意写作教育教学”这一主题,组织安排了专家讲座、实地采风、圆桌交流讨论、示范课与教学观摩等活动,并对“小鲁卡的奥文创意写作课教研实验基地”和“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教学联盟”进行了授牌。云南参会代表、昆明市五华区创意写作培训学校校长郭明先生在论坛上分享了由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上海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云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云南省作家协会、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等单位指导支持下实施的“新时代小作家摇篮工程”背景下创办的昆明市五华区创意写作培训学校的办学情况,与会专家学者对该培训学校摒弃作文教学“死记、硬背、乱套”老办法,与国际国内先进创意写作接轨开展有效作文教学的理念和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合照 供图上海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谭旭东与葛红兵同是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前沿的学者,谭旭东看到昆明市五华区创意写作培训学校在以小鲁卡的奥文创意写作课为核心的立体式创意写作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谭旭东为负责人的上海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决定把昆明市五华区创意写作培训学校列为上海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云南总基地,给予更多的智力扶持,使创意写作更好地服务于云南更多的中小学生。“昆明市五华区创意写作培训学校拥有中国创意写作学科最顶尖团队的支持,拥有该团队研发的《小鲁卡的奥文创意写作课》,建设了一流的作文教学课程,拥有作家和教师共同组成的师资,还有立体式、多元化的教育文化资源的强大支撑,可以肯定地说昆明市五华区创意写作培训学校已经是云南作文教学的高地了。”葛红兵说。上海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云南总基地将择时由谭旭东到昆明举行授牌仪式。新闻链接:上海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是上海大学文学院与上海大学基础教育集团为提升区域基础语文教育水平而共建的校级重要学术平台,是上海大学文学院与基础教育界加强合作,立足上海基础教育影响力而打造的服务于上海宝山区,乃至影响长三角区域的语文教育教学合作示范点,是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和面向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人才,共同开展语文教育研究,更好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大学各位专家教授的引领以及集团广大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优化基础教育语文学科建设与人才贯通式培养,推动区域优质教育共享,推动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衔接发展,推动语文教育核心、语文教育课程建设、大学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以及阅读课与作文课建设,在阅读教育与写作教育方面给中小学教师切实的指导。该中心主任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上海大学儿童文学和创意写作学博士生导师、语文教育研究专家谭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