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已经公布了,跳板考研的学长学姐们第一时间将2021年的简章内容与2020年的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了几处重要不同,将在2021年简章的改变处为大家标注出来。大家可以根据标注及时了解考研信息变化。完整的上海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链接将放在文章尾部,想要了解的请自取。一、上海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135108艺术设计(上海美术学院)学制:3 年研究方向:一、平面艺术设计 01.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02. 壁画、岩彩画设计 二、空间艺术设计 03. 环境艺术设计 04. 会展艺术与技术设计 空间艺术设计方向2021年与2020年相比少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三、材料艺术设计 05. 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设计 四、数字艺术设计 06. 数码交互技术与表现设计 07. 数字产品设计 五、创新艺术设计 08. 创新设计创新艺术设计方向2021年比2020年相比少了跨文化设计专业指导教师:艺术设计领域:田云庆教授、庄小蔚教授、刘森林教授、张苏卉教授、杜士英教授、汪大伟教授、陈青教授、金江波教授、章莉莉教授、董卫星教授、程雪松教授等多名教授、特聘教授、副教授和博士讲师。考试科目:1. 101思想政治理论2. 204英语二3. 713设计造型基础4. 952设计专业基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01方向)953设计专业基础(壁画、岩彩画设计)(02方向)954设计专业基础(环境艺术设计)(03方向)955设计专业基础(会展艺术与技术设计)(04方向)956设计专业基础(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设计)(05方向)957设计专业基础(数码交互技术与表现设计)(06方向)958设计专业基础(数字产品设计)(07方向)959设计专业基础(创新设计)(08方向)考试参考书籍的变化,将会在下篇文章中详细列出复试科目:a.专业设计 b.专业面试 c.外语面试(英语)备注:1、本年度实际招生导师以复试公布的招生方向与导师名单为准。 2、以上方向均在上海美术学院培养。其中艺术设计领域(135108)的01方向(视觉传达艺术设计)、03方向(环境艺术设计)、06方向(数码交互技术与表现设计)、07方向(数字产品设计)的研究生可申请参加上海美术学院与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1+1+1联合培养硕士”项目,项目信息详见上海美术学院官网(http://www.safa.shu.e.cn/detail/1485)。此项为2021年新增项目。3、报考本专业的考生须选择上海大学考点,到上海大学报名和考试。 4、参加复试的考生在“专业面试”现场应展示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发表论文、创作作品集、毕业论文或奖状复印件等材料。 130400美术学(上海美术学院)学制:3 年研究方向:一、美术学本体研究 01. 美术史论 02. 绘画技法材料研究 美术学本体研究2021年比2020年少了一个美术批评专业二、当代美术创作研究 03. 中国画 04. 油画 05. 雕塑 06. 版画、摄影 07. 书法篆刻 三、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研究 08. 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研究方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2021年也不招生指导教师:陈平教授、郭亮教授、姜建忠教授、蒋铁骊教授、金江波教授、李超教授、李敏教授、刘建华教授、罗宏才教授、罗小平教授、潘力教授、浦捷教授、孙海垠教授、汪大伟教授、王建国教授、夏阳教授、肖素红教授、徐龙宝教授、杨剑平教授、章德明教授、张长虹教授、张海平教授、周国斌教授等多名教授、特聘教授、副教授及博士讲师。考试科目:1. 101思想政治理论2. 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3. 627美术理论(01、08方向)629油画修复基础(02方向)628造型基础(一)(03-06方向)630书法篆刻理论(07方向)4. 860专业基础(中国画)(03方向)501专业基础(油画)(04方向)502专业基础(雕塑)(05方向)861专业基础(版画、摄影)(06方向)862书法临摹与创作(07方向)859中外美术史(01、08方向)863专业基础(绘画技法材料研究)(02方向)考试参考书籍的变化,将会在下篇文章中详细列出复试科目:a.专业考试科目 01、08方向:专业写作 02-06方向:专业创作 07方向:文字学基础和篆刻创作 b.专业面试 c.外语面试(英语或日语)备注:1、本年度实际招生导师以复试现场公布的招生方向与导师名单为准。 2、以上方向均在上海美术学院培养。 3、初试报考专业科目为“627美术理论”“859中外美术史”(01、08方向)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报考其他初试专业科目(02-07方向)的考生必须选择上海大学考点(报考点代码:3112),必须到上海大学现场确认和考试。 4、参加复试的考生在“专业面试”现场应展示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发表论文、创作作品集、毕业论文或奖状复印件等材料。 130500设计学(上海美术学院)学制:3 年研究方向:一、“上海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01. 公共视觉传达设计 02. 设计艺术理论与历史 该方向2021年比2020年少了文化创意设计专业二、“都市营造”理论与实践研究 03. 环境艺术设计 04. 会展艺术与技术 该方向2021年比2020年少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研究专业三、“都市造物”理论与实践研究 05. 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 06. 壁画艺术设计 四、“数字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 07. 数码交互艺术 08. 数字信息设计指导教师:陈青教授、程雪松教授、董卫星教授、杜士英教授、金江波教授、刘森林教授、田云庆教授、汪大伟教授、章莉莉教授、张苏卉教授、庄小蔚教授等多名教授、特聘教授、副教授和博士讲师。考试科目:1. 101思想政治理论2. 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3. 631造型基础(二)(01、04、05、06方向)632理论基础(一)(02方向)633理论基础(二)(03方向)631造型基础(二)(07、08方向 艺术类考生)635逻辑演绎(07、08方向 非艺术类考生)4. 864专业基础(公共视觉传达设计)(01方向)865写作基础(设计艺术理论与历史)(02方向)866专业基础(环境艺术设计)(03方向)868专业基础(会展艺术与设计)(04方向)869专业基础(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05方向)873专业基础(壁画艺术设计)(06方向)867创意文案(07、08方向 艺术类考生)867创意文案(07、08方向 非艺术类考生)考试参考书籍的变化,将会在下篇文章中详细列出复试科目:a.专业考试科目 02方向:专业写作 除02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专业设计 b.专业面试 c.外语面试(英语 或 日语)备注:1、本年度实际招生导师以复试现场公布的招生方向与导师名单为准。 2、 以上方向均在上海美术学院培养。 3、初试报考专业科目为“632理论基础(一)”“865写作基础(设计艺术理论与历史)”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报考其他初试专业科目的考生必须选择上海大学考点(报考点代码:3112),必须到上海大学现场确认和考试。 4、参加复试的考生在“专业面试”现场应展示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发表论文、创作作品集、毕业论文或奖状复印件等材料。 0810J3数字媒体创意工程(上海电影学院)学制:2.5 年研究方向:01.数字音视频智能处理应用技术 02.数字娱乐与虚拟增强现实技术 03.数字艺术处理与游戏开发技术 04.数字特效处理与艺术设计技术 05.数字创意展示与内容传播技术 06.数字媒体管理与版权保护技术指导教师:丁友东教授、许华虎教授、黄东晋副教授、谢志峰副教授、朱永华副教授、田丰副教授、周霁婷博士、张典华博士等。考试科目:1. 101思想政治理论2. 201英语一3. 301数学一4. 875多媒体技术2021年与2020年相比,今年只考875多媒体技术,不再是在829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或 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几个科目之间选考复试科目:数字媒体综合备注:1、本专业在上海电影学院培养。 2、本年度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上海电影学院)学制:3 年研究方向:01. 130301戏剧戏曲学: (01)戏曲史论 (02)戏曲传播 (03)当代话剧史论 02. 130302电影学: (01)电影理论与批评 (02)电影史 (03)电影制片管理 (04)电影导演研究 (05)电影产业与新媒体研究 (06) 影视特效与动画研究 03. 130303广播电视艺术学: (01)电视理论与批评研究 (02)电视编导研究 (03)新媒体与电视产业研究 (04)电视剧研究 (05)纪录片研究指导教师:戏剧戏曲学:赵晓红教授、刘彦君教授、廖亮副教授、邓黛博士等。 电影学:陈犀禾教、程波教授、高长力教授(特聘)、聂伟教授、潘璋敏教授、黄望莉教授、林少雄教授、曲春景教授、刘海波教授、张斌教授、冯果教授、葛颖副教授、王艳云副教授、徐文明副教授、齐伟副教授、曲丽萍副教授、祝明杰副教授、刘兆君副教授、周倩雯副教授、蒋敏副教授、吴丽娜博士等。 广播电视艺术学:曲春景教授、林少雄教授、刘海波教授、张斌教授、冯果教授、王艳红教授、陈晓达副教授、廖亮副教授、陈瑜副教授、张莹副教授等。考试科目:1. 101思想政治理论2. 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2021年比2020年减少了外语考试的科目3. 642中西戏剧理论基础(适用戏剧戏曲学方向)643电影史与电影理论(适用电影学方向)644影视艺术理论(适用广播电视艺术学方向)4. 877中国戏剧史(适用戏剧戏曲学方向)878电影产业与文化(适用电影学方向)879中外电视史(适用广播电视艺术学方向)复试科目:电影学方向:电影作品分析;广播电视方向:影视作品分析;戏剧戏曲学方向:戏剧戏曲基本理论和戏剧戏曲作品分析备注:1、本专业在上海电影学院培养。 2、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3、欢迎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考生报考。二、上海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根据上面的招生计划表,可以看到,上海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创意工程专业2021年的统招计划人数为6人,比2020年减少1人;推免计划数为9人,比2020年多了2人。而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21年的统招计划数为7人,比2020年减少13人;2021年的推免人数为60人,比2020年多了9人。上海美术学院的美术学专业2021年的统招计划数为7人,比2020年少了3人;2021年的推免人数为15人,比2020年多了5人。设计学专业2021年的统招计划人数为6人,比2020年少4人;2021年的推免人数为10人,与2020年的人数相同。而艺术设计专业2021年的统招计划数为34人,比2020年少1人,推免人数为35人,比2020年多5人。从上面的数据对比可以了解到,上海大学电影学院与美术学院上面的几个专业,2021年的统招人数都在减少,而推免人数都在增加。上海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链接:https://yjszs.shu.e.cn/info/1004/5363.htm
单看事件本身,小西相信不少人会有一种想法,迫切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困境,才能逼迫一个博士生走"诉讼母校"的渠道来达到获得博士学位?事件还原:2019年7.24日,上海大学博士生柴丽杰因申请学位遭拒起诉上海大学一案开庭审理。其实,事情早在20119.3.28日就曾引发不小的争议,柴博士就上海大学不履行法定职责,未组织有关院、系及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其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审定一事,提起行政诉讼。2014年9月入学的柴丽杰博士就读于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法律金融学)专业,至2017年9月已顺利修满博士课程并完成规定的学业考试。柴丽杰博士的诉求比较简单,即要求上海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其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整个过程中争议的核心是"学院另行设置3篇核心论文的指标是否合理,而学校是2篇"(后文有介绍)。按博士生毕业流程,柴丽杰博士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已通过上海大学要求组织的开题、预答辩、盲审、正式答辩等环节,且有个很关键的细节,即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最终答辩意见未"建议授予博士学位"(已发毕业证、未有学位证)。作为博士过来人和研究生的导师,同样认为博士生毕业的流程合理合规。-上海大学-但是,时间节点上柴丽杰博士3年半完成攻读博士学位,以目前普遍4年的博士学制来说,算是小小的"破格"。一般,能提前毕业的博士生都是导师的"自豪与骄傲",科研成果多且取得不错的创新。之前,小西也见过不少提前毕业的博士,其博士生导师会请该研究方向的不少大牛导师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算是对该博士最大的扶持,将他"推"出去,让更多的大牛知道这个优秀的年轻博士。不少人会说请外面的大牛来参加答辩就是对博士的扶持吗?真的是如此呢。博士答辩每请一个圈内大牛,远不止是"人情"上的付出,毕竟大家都很忙,能来说明关系不错,而且参加答辩的专家远一些的往返费用和住宿费的成本高于很少的答辩专家费。如不少学校规定,博士生答辩每个专家仅能发500-1000的专家费,少量导师会自己补一部分。这也是为何大部分博士生答辩,仅有答辩委员会主席是其他单位(如同城研究所),其余都是本校的博导,这就是在降低答辩费用(起码答辩专家不用支出住宿和往返交通费)。-柴丽杰博士发表论文=-在读期间,柴丽杰博士在南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中国商法年会"发表会议论文1篇。小西觉得可能争议就是不少学校规定"博士生要毕业毕业发表至少3篇与学位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2篇C刊(南大核心)"。当然,小西不是该学科的,对于"中国商法年会"的会议论文"含金量"不妄下定论。不过,每个大学都有申请博士学位要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目录》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重要国内核心期刊。-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在柴丽杰博士提供的《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中,同样看到类似的内容"作为2014级博士研究生,学位申请应满足《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量化指标》(2014年版)。由于拟未能达到相关标准要求,故未能获得学位。"。小西查了下,经济学院的要求是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数量得是3篇。在博士生毕业的要求中,有学校、学院/学科、导师三个层次的规定,相对来说/在大部分研究生心中,导师的要求是最高的,而学校的要求往往比较容易。如2018年,清华大学甚至取消博士生毕业论文要求,但是其学科、导师依然有自己的"规定"。-柴丽杰博士微信聊天记录-在柴丽杰博士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学校要求2篇核心论文,学院要求是3篇核心论文。按套路的话,应该是不少导师可能要求4篇,是不是?但是,还真的没有。能让柴丽杰博士论文顺利送审,且组织答辩,说明其导师还是认可柴丽杰博士已达标其课题组博士生的毕业最低要求。其实,类似的情况真的不少,尤其是核心期刊数量和每期版面有限。不少博士生都是因为学术论文尚未答辩而延期毕业,之前有华师教授范军发文《博士毕业必须有2篇C刊文章 华师教授:这要求快把博士生逼疯了》。这远不止是"一刀切"的事情,一旦放开所有毕业要求,博士生质量难以保障又是一个新问题,源头还得从C刊数量和投稿、导师论文署名等多环节共同调整。-上海大学图书馆-柴丽杰博士诉讼上海大学的其他看法在博士生圈子内,针对柴丽杰博士这个问题也有些不同看法。就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生而言,1篇南大核心、1篇会议论文的博士生,大部分导师会不会让其申请答辩的,最低要求2-3篇核心论文的原因之一是博士生毕业后想求职,"2篇核心论文"已是不少双非院校最低标准。甚至,不少熟识的博士朋友说,"三篇核心可以博士毕业,真的很爽,其中一个博士当年可是发了5篇才毕业的。"。另外,不同学校会也会根据C刊排名划分不同级别或区,除了数量还有质量的要求。当然,这里面同意透露着深深的自嘲和无奈。因此,在小西看来这个事情本身非常典型,也是许许多多博士生遇到的问题。以目前公示的信息来看,上海大学曾于2018年12月11日与柴丽杰博士沟通过。期待事情的进一步发展,也许会对未来博士学位授予带来新的变革。-博士生毕业-为何不少人非要扯上柴丽杰博士的博士生导师,导师背啥锅?让小西无法接受的是,不少人都不清楚事件本身是什么,甚至分不清诉讼的被告是上海大学还是该博士生的导师,非扯到柴博士的导师对其压榨、不让毕业。如小西在其他评论看到"是谁给导师这么大的权力,一定要改革。"。真的是让人觉得很想笑的一件事,别没事就给原本紧张的"导师与博士生关系"添乱。没有其博士生导师的签字同意,柴丽杰博士连向学校申请博士学位答辩的机会都没有。而且,整个事件中,柴丽杰博士的博士生导师起码是"鼎力相助"柴丽杰博士毕业的,反过来说,柴丽杰博士不管胜诉与否,依旧在上海大学工作的其导师受影响可能更大。在这个事件中,同样有不少人质疑的是仅发表1篇南大核心+1篇会议论文,柴丽杰博士的导师就让其毕业,是否存在要求不严?在这个前提下,还让导师背锅博士生不能毕业,良心何在?就算问柴丽杰博士本人,小西相信他也是感谢导师的。最后,小西想说事越辩越明,理越辩越清!柴丽杰本身是法律金融学的博士生,走诉讼渠道不宜被过度解读,仅仅是一种诉求的方式。不过,小西疑惑的是该规定在学生入学事情,以法律约束而言,是否代表学生入学就同意该规定呢?
20考研结束后,各大院校开始公布数据。为了让小伙伴们获得最新报录比信息,海文考研将及时更新已公布报录比信息的院校。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上海大学2020考研报录比数据。上海大学为了方便大家查看,报考人数大于500的热门专业标了黄色。1、意外好考:汉语国际教育文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2020报考人数是114人,统考录取24人,报录比4.75:1,复试线354分。 国际教育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2020报考人数是72人,统考录取20人,报录比3.6:1,复试线343分。完全没想到,上海211的汉硕居然这么好考。虽然汉硕算不上很热门的专业,但是它不用考数学,还是有许多跨考生会优先选择。 今年的上大的文学院汉硕招20人,推免15人;国际教育学院汉硕统招15人,推免10人。我猜它推免招不满,肯定最后会把名额分给统考生。这个招人人数,这个报录比,真是令人心动。2、真的好考:工商管理MBA中心的工商管理,全日制的,报考299人,录取150人,报录比2:1。复试线175分,即国家线,过线上岸。 缺点就是学费贵,17.8万-20.8万一年。 今年统招135人,学制两年。距离2021考研最后三个月,突然想考研想挑战一下的同学,可以冲一下这个专业试试。3、真的好考:力学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的力学学硕,2020报考136人,统考录取65人,报录比2:1。复试线254分,即国家线。没见过招这么多人还这么好考的学硕。 21考研计划统考招37人,推免25人。不出意外,它推免招不满,统考名额会很可观4、其实还好:文物与博物馆 上海就两个学校招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一个复旦一个上大。原以为上大的文博报考的人会比较多,没想到2020报考人数只有75人,统考录取18人,报录比4.2:1。复试线350分。 21考研计划统招13人,推免招10人。感觉难度还行,没有想象中夸张,不过毕竟复试线摆在这里,去年是350分,今年怎么说也要把目标定在360分比较稳妥吧。学校简介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政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筑学、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社会学、力学、核科学与技术、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食品科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国际商务、法律、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图书情报、艺术、体育、文物与博物馆、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药学学科实力“双一流”建设学科:机械工程(自定)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工程、流体力学、社会学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钢铁冶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计划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预计在2021年2-3月份正式下达我校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我校2021年计划拟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700名左右(含推免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50名左右。上海大学2021年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上海大学2021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具体信息请查看研究生官网公告!总结总的来说,除了部分热门专业,上大其他专业的报考人数其实也还好。当然,如果你想考的就是很挤的热门专业,那就继续加油!祝考研上岸!
大家一般的认知是部属大学要好于省/市属大学,毕竟部属大学知名度很高,尤其是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而省/市属大学只是在当地的知名度比较高,在其他地方的认知度比较一般的,以前的上海大学在国内知名度的确不高,但现在在各大高校排行榜上,上海大学的进度的确很大,在武书连的排行榜上是40位,软科版的大学排行榜上是第41位,在艾瑞深校友会版的大学排行榜上是第55位。这样看来,上海大学的实力还是备受各大学排行榜的认可。那这所大学的专业实力到底咋样?毕业生出路如何呢?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上海大学,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学校有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工程、流体力学、社会学),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机械工程(自定)。学校现有研究生16954人,全日制本科生20448人,专科生37人,预科生55人。2017年12月底,教育部发布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成绩,我们看看上海大学的第四轮评估成绩如何吧!上海大学的最好学科为A-,是社会学和美术学,在社会上就业已经影响力都不是太大的学科,而就业面比较广的工科学科,实力都在B这个层级,有些专业甚至在C级。虽然说上榜就不错啦!但这是被很多学子奉为国内前50的高校啊!上海大学2017 届共有毕业生 8664 人中,就业率为 99.63%。其中博士生 133 人,就业率为 99.25%;硕士生 3530 人,就业率为 99.75%;本科生 4988 人,就业率为 99.56%;高职 13 人。毕业生的性别男女生性别比为1.07:1,男生总数略高于女生。作为上海市属高校,在上海招生肯定是第一位的,但本科生只占三分之一,这样看来也不算太多,其次是浙江省和江苏省。然后是安徽和河南,在招生大省的山东不是很多,不知道其中原因是啥?毕业生的选择,本科生是以升学/出国,就业为主啦!而硕士生和博士生则是以就业为主啦!说句实话,上海大学报出来的就业率是挺高,但灵活就业的比例也太高了点吧!这个灵活就业是个啥情况,谁能出来说说呢?毕业生升学情况:2017 届毕业生在国内深造比例最大的高校为本校,比例占了 6 成以上。其它去向为国内名牌高校及中科院科研院所;在学历层次分布上,本科生国内深造人数最多。毕业生出国深造:毕业生有 6 成以上留学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其留学高校主要在 QS 及 USNews 世界大学排名的前 150,如帝国理工大学、加州大学、纽约大学、爱丁堡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毕业生签约主要行业:本科与硕士毕业生签约就业的前三大行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博士毕业生签约就业的前三大行业:教育,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本科生前四位签约就业的单位流向,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三资企业和其它企业。 硕士生前四位签约就业的单位流向,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中小企业和其它企业。博士生前四位签约就业的单位流向,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高等教育单位、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其它企业。毕业生就业区域:该校毕业生的选择以上海为主,本科生和硕士生有80%以上选择留在上海工作,博士生略微少一些,具体的可以看下表的数据。近3年情况比较一致。毕业生主要的用人单位:毕业生签约世界 500 强企业的比例达到24.55%,可以看得出来,上海大学的学子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我们展示前50的用人单位(45-54的单位用人数量相同)毕业生薪资水平:说实话,在大上海就业,上海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的确比较一般。我们列举毕业生的主要的几个就业行业的水平。本科生的平均薪资是5700,研究生的平均薪资是7500,这工资,在上海必须住单位集体宿舍啦!否则,真不够干啥的啦!该校没有各专业细分的就业率数据,我们就不在这揣测了,不过总体就业率都在99%以上,低于90%的专业不会有几个,实际上重点了解哪个专业灵活就业的比较多,原因就不明说啦!对于上海大学的毕业生毕业质量和上海大学的声誉去比,有点名不副实啊!看来是上海的地方,211的名号成全了上海大学在高中学子中的口碑啊!关于上海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欢迎在下方讨论区留言。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近网上曝出了这样一个新闻,上海大学2014级博士生柴丽杰毕业超过1年仍然没有拿到学位证,多方反映无果之后将母校告上了法庭,此案将在7月24日下午在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当事人表示,作为一名法学毕业生,他尊重法官和法庭的判决,在开庭之前保持静默,学校方面也表示不会发声。他认为学校严重侵害了自身的合法权益,请求法院判被告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组织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他的博士学位进行审核评定,颁发博士学位,同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上海大学方面一直没有对上述诉状提交答辩状,但是学校方面应该不会缺席庭审。柴丽杰在上海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之后,2014年考取了该校的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学制3年,2017年12月,上海大学向其颁发了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但是拒绝了他的博士学位的申请,原因是因为他在读博期间只在CSSCI(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另有一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会议论文,但是没有达到学校学位授予的科研量化考核指标所规定的3篇。上海大学也向柴丽杰出具了一份书面答复,强调了学位授予的标准,以及他为什么没能获得学位的原因。但是他认为程序不当,于是决定将母校告上了法庭。柴丽杰的起诉状中提到,他在读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符合《上海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上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及《上海大学博士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的相关规定,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六条规定的博士学位授予条件中,也没有对于论文数量上的限制,上海大学以“科研成果不足”为由,不接受博士学位的申请,是未依据《学位条例》履行法定职责。柴丽杰的代理律师表示,国务院的《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各高校可以自行制定细则,但没有规定学校以下的部门还能单独设细则。如果按照学院的规定不授予他博士学位,相当于学院架空了学校的规定。而且柴丽杰所在学院没有给他陈述和申辩的机会,“严重缺乏正当程序,是行政不作为的体现”。目前官司还在审理中,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2020年3月5日,上海浦东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法院判定:① 被告上海大学对原告柴丽杰于2018年11月提交的博士学位申请,未组织学位评定委员会予以审核评定的行为违法。② 被告仅通过学院秘书以微信告知方式驳回申请,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应予以纠正。③ 对于柴丽杰提出上海大学将科研量化指标作为申请学位要件“突破上位法规定,应属违法”的主张,法院认为缺乏依据,不予采纳。我们先通过一张图简要回顾事件:1、学院论文要求高于学校,未获得学位早在2017年12月9日,柴丽杰的博士学位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审查,获得5票通过,0票反对,委员会确认该论文符合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上海大学向柴丽杰颁发了毕业证。但是,因学院论文指标高于学校,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却未获学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公众号小编发现,按照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的培养方案,博士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3篇三级期刊论文。而柴丽杰只完成了2篇论文指标,一篇发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一篇被《中国商法年刊》收录。但是,《上海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则规定,博士学位申请人需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2篇学术论文(或达到同等条件)。这样,柴丽杰只达到了学校要求,未满足学院论文指标。截图自中国知网2、向学校反映,被驳回要求2018年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重磅!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开始了!)。《通知》明确了涉及“四唯”做法的具体清理范围,要求教育部指导和督促所属高校清理内部管理中涉及“四唯”的做法。借着这次机会,柴丽杰向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写了三封信,请校长责令经济学院清理其博士生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论文重新进行评价,并认为仅用论文计数的方法来评价一名博士,是因为上海大学不具备评价博士学术水平的能力,应撤销上海大学授予应用经济学(法律金融学)博士学位的资格。2019年2月22日,上海大学向柴丽杰作出正式书面答复,“对学位申请者进行评价和认定,和清理“四唯”并不矛盾。柴丽杰的学位申请因未能达到相关标准要求所以不能授予学位”。3、起诉母校于是,主修法律的柴丽杰决定起诉母校。2019年3月20日,柴丽杰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他请求判令上海大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组织学位评定委员会对他的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根据此前公开报道,材料科学与工程公众号小编发现柴丽杰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广大的青年教师和硕博士忍受着这样腐朽的、腐败的学术评价体系,我不仅是为自己的权利斗争,也是在为学术评价制度的改革而献身”。2019年7月24日,案件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上海大学辩称“柴丽杰作为博士生,在进校之初就应当了解学校关于博士毕业和取得学位的相关要求,经济学院的科研量化指标体系,是上海大学科研量化考核体系的一部分,通过学校统一向学生公布,在该专业就读的学生理应符合该专业的论文发表要求。原告依旧可以在论文发表达标的情况下,再次要求学校组织审核评定”。不过案件并未当庭宣判。2019年12月,案件还在审理期间,上海大学于对柴丽杰的博士学位申请组织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了审核评定,并做出了“不授予学位”的结论。另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对此柴丽杰已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起复议,尚未得到受理。4、一审判决,法院尊重高校学术自治2020年3月5日,上海浦东法院做出了一审判决。法院认为,在原被告对学院科研标准和学校科研标准存有争议的情况下,被告仅通过学院秘书以微信告知的方式驳回原告的博士学位申请,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属于未履行法律职责的行为。被告上海大学对原告柴丽杰于2018年11月提交的博士学位申请,未组织学位评定委员会予以审核评定的行为违法。案件受理费50元由上海大学负担。判决书指出,柴丽杰提出上海大学将科研量化指标作为申请学位要件“突破上位法规定,应属违法”的主张缺乏依据,不予采纳。判决书最后提到:通过规定发表论文数量和期刊载体的方式评价博士的学术水平,历来颇受争议,是否科学合理,各方意见不尽一致,但此属高校学术自治的范畴,法院予以充分尊重。各方期待能有更科学合理的评价博士学术水平的途径或者多样评价方式,需要学位授予单位、教育管理部门和学子们共同推进。5、科技评价,任重道远实际上,关于如何进行合理地科技评价一直是学术圈的热点话题,这不仅对个人利益直接相关,更是关乎国家的科技发展。近日,为破除“唯专利、唯论文”不良导向,国家正式发布多个重磅文件!2月3日,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予以奖励。将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以决定是否申请专利,切实提升专利申请质量。被授予专利权满三年无正当理由未实施的专利,或将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开放许可。2月23日,科技部又正式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要求采用代表作,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不得要求在申报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等材料中填报论文发表情况。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论文在高质量国内科技期刊发表。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2万元人民币的,需经该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3月3日,国家科技部又发布最新通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五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包含了许多具体的新做法,比如破四唯、不追热点、严惩造假、按人定项目、加大支持35岁以下青年、准备支持一批30—40岁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有志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等。3月5日出版的《Nature》也对此发表看法,认为中国禁止金钱奖励论文,中国大学排名或下降!“论文数量大于论文质量”的结论已深深扎根于很多科研者心中!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引导,破立结合,对科技评价或将产生重大影响。虽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比什么也不做更好。祝愿我国科研环境越来越好!(文:董瑞)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材料科学与工程”。欢迎公众号友好转载,未经许可谢绝转载至其他网站。
新京报讯(记者 王俊)去年3月,上海大学博士毕业生柴丽杰因学位申请遭拒将学校告上法庭,引发社会关注。日前,记者从柴丽杰代理律师何渊处获悉,该案一审已于近期审结,法院判决学校不组织对柴丽杰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的行为违法。何渊告诉记者,该案只涉及程序,解决学校的不作为问题。“涉及论文要求等实质性问题,已向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申请复议,需要看复议结果。”学院论文指标数高于学校有效吗?去年3月20日,上海大学2014级博士研究生柴丽杰向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令上海大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组织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自己的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7月24日,该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张诉状将学校告上法庭的原因是柴丽杰于2017年12月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却一直未获得学校授予的博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柴丽杰在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律金融学。此前据媒体报道,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是由经济学院与法学院合作设立,挂在经济学院下,不过柴丽杰的导师来自法学院。在读期间,柴丽杰在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篇学术论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国商法年会”上发表了1篇会议论文。根据现行《上海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以及《上海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对文科类博士学位申请人的要求是“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2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但柴丽杰所在的经济学院,要求需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3篇(2篇三级论文和1篇二级论文)。因此,尽管柴丽杰拿到了毕业证,证书显示“修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但学校因其发表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数量不符合学院规定的3篇,拒绝其博士学位申请。根据此次判决书显示,浦东新区法院认为,《上海大学学位实施细则》规定,对博士学位申请者的科研成果应当符合《上海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该量化指标是上海大学校级层面的规定。该校级科研量化指标2004年版本仅规定“文科中的美术学研究生学位”可以另行制定标准。2018年版本仅说明“硕士不再统一要求,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确定”“艺术类学位科研成果量化指标的标准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制订”。由此可见,上海大学并未将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学科纳入另行制定科研成果量化指标的学科范围。法院称:经济学院的科研量化指标规定的论文发表载体和数量与学校规定不相一致,并非对学校规定的简单细化,而是重新定义。学位的授予与否关涉学生重大切身利益,经济学院的相关规定并不能如被告所称通过事先告知的方式,当然上升为校级规定。学校不审核其学位申请是否违法?博士毕业快一年后,2018年10月,教育部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借此契机,柴丽杰曾三次致信校长。2019年2月22日,上海大学向柴丽杰出具了一份书面答复。其中强调:“学位授予工作是建立一种评价标准,衡量尺度或质量基准,并按照一定的准则和程序,对学位申请者进行评价和认定。”作为博士学位申请者,柴丽杰未能达到《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量化指标(2014年版)》中的标准要求,故未能获得学位。经济学院已在2018年12月11日与柴丽杰沟通,明确无异议。2018年11月28日,柴丽杰再次向学校邮寄了申请颁发博士学位的全部材料,学校也再次用同样的原因拒绝他,并未组织评定委员会对其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因此,柴丽杰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令上海大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组织学位评定委员会对他的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上海大学以柴丽杰发表论文的数量未达到经济学院的科研量化指标为由,对原告的博士学位申请不予组织审核评定,且以微信的方式告知,该行为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法院认为:原被告对应当适用学校科研标准还是学院科研标准存有争议,该争议的判断结论不仅会影响申请材料是否完备的审查定性,更关乎学生的重大权利义务,显然不宜直接由学院秘书予以决定,也不能当然视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履职行为。法院确认上海大学对柴丽杰于2018年11月28日提交的博士学位申请未组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予以审核评定的行为违法。论文指标化问题该如何解决?何渊告诉记者,该案只涉及程序,解决学校的不作为问题。“涉及论文要求等实质性问题,目前已向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申请复议,需要看复议结果。”该案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是指向了论文指标化的学术风气。当时恰逢全社会集中反思“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当口,该案也就有了标志性的意义。论文指标作为在学生、教师头上的“紧箍咒”,存在不小的争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认为,在没有更好的措施出来前,取消论文指标的考核应该慎重。“除了一些特定学科,比如艺术类,论文在学术博士生考核中有必要性,但是在硕士、专业博士中的必要性值得进一步商榷。”李锋亮告诉记者,对于大多数学科而言,发表学术论文是体现学术纯粹性最好的指标之一,在其看来,发表学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做学术。对于实践中出现论文指标异化的情况,李锋亮表示,无需因噎废食,根据具体案例进行具体应对即可。“如果担心论文指标异化就废除论文指标,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是想出更有效的切实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举措后,再讨论取消对学术论文的要求。”对此案涉及的论文发表数量问题,法院表示,值得指出的是,通过规定发表论文数量和期刊载体的方式评价博士的学术水平,历来颇受争议,是否科学合理,各方意见不尽一致,但此属高校学术自治的范畴,本院予以充分尊重。各方期待能有更科学合理的评价博士学术水平的途径或者多样评价方式,需要学位授予单位、教育管理部门和学子们共同推进。新京报记者 王俊编辑 陈思 校对 李项玲
聊到博士毕业延期,就得说明一个前提:博士学制是几年,或者几年内毕业算是正常,不能定位为延期的?不同高校、专业,博士生的学制还是存在差异。绝大部分高校、研究院所的博士生招生方案中博士生学制是4年,少量高校依然保留3年学制。对于大部分博士生来说,4年学制还是优于3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4年学制才能拿4年补贴。比如我有个同学读博,3年学制,但是全校3年博士顺利毕业的不足10%,大部分都得4年、4年半。可是,博士补助是按3年学制发放,第4年除了导师给些津贴(500元/月),缺了国家1500元/月补贴,生活极为困难。其实,这也是当初博士学制改革的初衷之一。如今博士毕业要求水涨船高,3年内想毕业得是顺风顺水。但是,在我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谁不走一些"弯路"啊?比如我们团队有个博士模拟湖泊食物链,养鱼、虾已死光4次,请教了不少人后再进行第5次尝试。这期间的尝试阶段就过去半年,期间也并非干等,而是整理团队一些数据撰写投稿2篇Sci论文。但是,他的学位论文还是得要这个实验、实验数据和对应小论文。博士生毕业的流程是什么,有什么要求?一个博士生的答辩流程挺复杂且时间不短,如论文预审、查重、外审(部分采用教育部双盲审)、组织答辩、修改后上传论文等。只有顺利通过答辩,形成答辩决议同意授予学位后,才能领到博士毕业证、学位证。这才是真正的博士毕业。在博士申请答辩的过程中,有三类条件(或要求):学校、学院/学科、导师。一般来说,难度是层层递增的,就算是清华大学的博士毕业学校要求也非常低,之前甚至已放弃对发表论文的要求。可是,导师的要求一般不低,比如我们团队是要求5篇中科院2区以上论文。和其他导师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的要求更高,而且博士生能抗压、能出成果,要求比我们还高不少。相应地,他们团队毕业的博士更加抢手,提前被其他团队预约,都不愁找份好工作,反而是她们自己想要毕业后留在团队。并非所有留在自己团队的博士是有门路,更多的是非常优秀的一些博士生,也熟悉课题组情况,比其他博士更具有优势。博士生延期与否,导师的决定权是多少比例?博士生常见的延期情况很复杂,各类因素都有。比如,极端条件下博士生和导师发生矛盾,直接闹翻,不指导、不让毕业的。其他常见的情况是:1.博士生自己未达到学校、学院的答辩最低条件。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博导指导不到位,也有是学生自己不努力或放弃的。之前,就有清华大学清退两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在读博士生,原因是学生不见人(连续2周联系不上)。或者说,小西就有认识几个大学老师(硕士)在职读博8年未毕业被清退的。这类博士生延期的话,导师是否同意答辩都没啥用,也没有决定权。2018年,上海大学博士生柴某某起诉学校,导师是同意毕业且有组织答辩的,但是发表论文不够学校的要求才导致未获学位。2.博士生达到学校、学院毕业要求,不满足导师的毕业标准。第一类是读博入学之前,导师有说明课题组学生毕业的具体要求,并非针对某个个人。甚至告知读博比较辛苦,压力大,想毕业不易,建议慎重选择。这类情况下,同意跟某个导师读博,相当于两者之间达成协议,还是得遵守的。第二类是导师临时提高毕业标准,或者"压着"不让学生发论文,导致发表论文数量、质量不达标的。不过,这样的博士生导师还是不常见的,就我相识的许多导师对自己学生非常不错的。第三类是求职论文不够,自己主动延期毕业,整理博士期间数据力争多1-2篇小论文的。少1-2篇小论文就能去个更高层次的平台,与其换个方向做2年博士后,就有选择延期半年毕业,还有机会"争"个省优博。这类博士生发生延期,导师的决定权是100%,之前也有部分博士生距离课题组标准差一点点,提前让答辩毕业的。总之,达不到学校、学院毕业要求,再大牛的导师也不能让你提前毕业。达到学校、学院毕业要求,是否能毕业就看和导师如何谈的,课题组的毕业标准是什么,拦着故意让博士生延期的真的不多。最后,小西想说读博期间压力不小,尤其是缺钱带来的生活重压,情绪很容易波动,缺少和导师的沟通,加剧师生间的矛盾。在读的博士生尽量还是主动找导师汇报自己的科研工作,诉说自己遇到的难题或期望得到的扶持等,才能如期毕业。读研读博遇到一个好的导师很重要,尽量提前打听下导师的口碑、团队的氛围。你熟悉的博士生都是几年毕业的啊?
2019年是教育的风口、也是变革的时机,为了让商学院被更多人熟知,走向国际化。这个夏天,MBA中国网再次启动《招生访谈》,栏目组实地走访北京、上海、广州地区的各大商学院并对商学院进行实景拍摄,为观众们带来身临商院般的视觉体验。本期《招生面对面》专访上海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Managing Director孟添博士,共同了解上海大学MBA项目。学校简介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综合性大学,国家“双一流”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由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MBA项目系国家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办2003年认定的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学位授予点,提供学历、学位教育,培养MBA学生千余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1983年,目前涵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和本科多层次的教育与科研体系。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和信息管理系,以及MBA中心和管理教育培训部等部门。项目详情报考资格:大专毕业后五年或以上工作经验,或本科毕业后三年或以上工作经验,或硕士毕业后两年或以上工作经验。专业方向:创新创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影视制片与管理项目学制: 全日制2年,非全日制2.5年。学费: 奖学金:招生人数: 200-250人快问快答1.SHU MBA是否要求申请者英语很好?SHU MBA欢迎各类考生报考,对于希望使用中文授课或者希望在读MBA的同时能提升英语水平的申请者,可以选择中文双语项目GCMBA;而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好的申请者,可选择英文项目GLMBA或GEMBA,申请者需通过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测试。面试对考生英语没有十分高的门槛。我们并不要求所有学生英语一定要十分流利,但一定要有基本的交流能力以及潜力。面试官会根据您的综合情况给出评价。2、联考前与联考后参加复试的区别?SHU MBA招生采用全年复试政策,考生可以选择在联考前或者联考后参加,测试内容一致,测试结果2年有效。复试分为多个批次,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申请。SHU MBA鼓励考生在联考前参加复试,以了解自己的录取机会。本文内容由MBAChina整理。本号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