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超华科技:与上海交大联合成立电子材料研究院苟得于道

超华科技:与上海交大联合成立电子材料研究院

e公司讯,6月21日,超华科技(002288)在总部举行了5G电子材料高峰论坛,宣布与上海交大联合成立电子材料研究院,该研究院将致力于高频高速电子信息传输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超华科技表示,公司目前应用于5G通讯领域的高频高速覆铜板目前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如今借助高校的优势将为公司培养更多研究团队。

管仲有病

“物体免疫力”概念横空出世,或改变人们对抗菌抗病毒传统认知

刚刚,凤凰网发布题名为《神奇!石墨烯科技赋予物体超级“免疫力”》文章,文中张春明博士首次提出了“物体免疫力”的概念,或将改变人们对抗菌抗病毒的传统认知。图片来源于凤凰网传统上人们认识的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一种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是生物进化过程的产物。人体免疫,图片来源于网络这里所谓“物体免疫力”是指通过科技赋能,让物体或者说组成物体的材料具有抗病毒、抗细菌的能力,这显然区别于传统生物自身的防御机制,但与生物防御机制又有相似之处,都能抗病毒、抗细菌。抗新冠病毒报告张博士这里谈到的“物体免疫力”看似突然,其实他酝酿已久。早在去年这个时候,他所在的上海聚治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彧博士功能材料研究院,已经开发出一种新型石墨烯复合抗病毒材料,这种材料具备抗新冠病毒的能力,报告显示其抗病毒活性率达到了99.46%,他就在构思“物体免疫力”这一概念。直到最近,这一新型石墨烯复合抗病毒材料的量产成功,他才正式提出这一创新性的概念。抗H3N2病毒报告为什么现在提出来呢?小编就此采访过张春明博士,他重申:因为新型石墨烯复合抗病毒材料量产成功,一方面意味着其有望实现在消杀、防护、建筑、纺织、塑料、医疗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左右,具备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上述领域的应用,有望减少各种消杀活动导致的人力和物力损耗,对预防和抗击疫情将起到十分积极的社会效益。因此,现在提出“物体免疫力”这一概念是正逢其时,有助于普及大众对高科技材料抗病毒、抗细菌的认识与了解。抗H1N1病毒报告正所谓科技兴国,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纳环境酱认为,“物体免疫力”概念的提出将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在全世界共同抗击疫情的当下,如果能够将这种概念真正落实,实现我们密切接触物体的“免疫”,那么我们将拥有一个更加洁净的居家、办公和出行环境,我们也将更加安全,难道不是吗?欢迎留言讨论。 #未来科技#图片来源于互联网我是国纳环境酱,百家榜上榜作者,科技达人,优质创作者,V认证,分享原创科技领域观点,专注空气净化/中南碧玺/消毒杀菌/纳米材料,服务大健康,欢迎关注。重要声明:此处所发表的文章是作者国纳环境酱原创作品,版权归国纳环境酱所拥有,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检测报告所用图片经过彧博士功能材料研究院授权国纳环境酱在自媒体账号上进行复制、翻译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拥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启动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4月15日,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动建设。这是二工大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应用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谢华清介绍,该中心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联合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众材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并立项,以支撑国家、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为目标,主要聚焦热功能材料与芯片散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建筑节能产业等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制备与开发,致力于解决热功能材料及热物性大数据应用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中的共性问题,推动热功能材料行业的技术创新,满足我国在电子信息、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材料性能日益提高的迫切需求。为促进上海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创新驱动发展发挥基础性功能作用。校党委书记吴松表示,中心的成功获批和启动建设,既是对学校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支撑硕士点建设的重要平台,这标志着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不仅填补了学校上海市科委平台空白,也支撑了材料与化工硕士点建设,并将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及产业持续高效发展,对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我校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心还将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科学规划发展战略,精准定位,开放交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成为热功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

老戏迷

中石化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

来源:中国证券网原标题:中石化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 来源:上海证券报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陈其珏)中国石化新闻办3月3日发布消息,中国石化所属北京化工研究院近日正式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该研究所的成立,将加快我国医用卫生关键核心材料的技术开发,保障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安全,推动产业升级,助力国家医用卫生材料核心技术自立自强目标实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是中国石化建设“技术先导型公司”、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的具体举措。该研究所将以解决制约我国医用材料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导向,发挥北京化工研究院整体研发优势,聚焦关键核心难题,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攻克解决一批制约医用材料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示范性专项成套技术,在医卫高端材料领域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地位发起冲击,实现我国医卫材料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下一步,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将联合医卫行业的相关龙头企业,共同搭建医卫材料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联盟,建设中国石化医用卫生材料创新研发平台,推动中国石化现有医卫产品快速扩展市场。同时,加快促进产业内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融合,打造一支基础理论、合成工艺、工程放大和医疗应用的专家队伍,推进医用材料协同创新国家级平台的建设,为我国真正实现医用卫生材料核心技术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北京化工研究院在医卫健康材料方向已具备多年的研发经历,在抗菌材料、医药食品等特殊包装材料、日用卫生用品、医用隔离用品以及医用特殊试剂等领域先后承担25项国家和中国石化研发课题,并在相关领域已经拥有近百篇发明专利。北京化工研究院联合相关企业牵头开展“医用防护高分子材料”重大项目攻关,其中开发的直接聚合法熔喷料制备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全力支持了石化企业转产增产熔喷料,为解决国家急需的医卫材料产品短缺及技术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冲遥

名家人物榜——朱秀昌|中国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朱秀昌,高分子化学家。中国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从事离子交换树脂、液晶材料和膜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他率先用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进行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对中国膜科学技术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履历1917年9月28日 出生于贵阳,祖籍福建晋江。1939-1943年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44-1947年 重庆柏溪及南京中央大学化系任助教(现南京大学)。1947-1950年 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助教、讲师。1950-1953年 大连科学研究所任助研、副研究员(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1953-1956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任副研究员。1956-1993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中国科技大学及研究生院教授。1979-1993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所兼职副研究员;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名誉理事长;《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副主编;水处理技术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膜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1991年 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0月23日 病逝于北京。生平新中国建立前朱秀昌1917年9月28日出生在贵阳的红边门,父亲朱道生在上海一个小电报局里做事,是一个酷爱读书又会英语的电报局局长。朱秀昌从小就爱钻研,少年丧母使他很早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离家在杭州清心中学读书期间,他每天清晨起床便练习毛笔字、预习功课,星期日除爬山锻炼身体外很少外出,平时只穿校服,冬天穿的是芦花棉鞋,生活十分俭朴。后来因断了经济来源而未能直接报考大学,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1939年他同时考上之江和浙大两所大学,他选择了浙江大学理学院的化学系,半工半读念完大学。1943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留校任助教的机会,到昆明与罗文运女士结婚,并在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当了技术员。1944年,朱秀昌应中央大学的聘请,到重庆柏溪中央大学化学系任助教。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随学校迁回南京(现南京大学),在化学系讲授“普通化学”。1947年朱秀昌回到母校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助教,讲授“分析化学”,后晋升为讲师。新中国建立后新中国成立之后百业待兴。1950年大连科学研究所(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派人南下到浙江大学招聘人才,朱秀昌应聘来到大连。在大连工作期间,朱秀昌首先完成了“从正丁醇合成丁酮2”的工作,出席了1950年在大连召开的东北第二次学术论文报告会并宣读了论文。接着朱秀昌相继完成了“从蓖麻油热裂解制庚醛及其还原合成纯庚烷”、“石油直链饱和烃(庚烷)经催化环化,用Fischer法合成芳香族烃(甲苯)”等项工作。1953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同年朱秀昌调到上海有机化学所,并加入了九三学社。这一年有机所接受了研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酰胺的任务,朱秀昌着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玻璃化温度及弹性模量的影响”的研究。当时国内高分子化学研究与生产几乎还是空白,有机化学所的近半数人员投入到这两项工作之中。在王葆仁先生的领导下,他们边学习基础理论边开展研究工作,一年后胜利完成了任务,并为中国高分子的研究培养出一批骨干。开拓者1954年上海有机所在原有的两个科研课题之外,又增加了离子交换树脂和有机硅、有机氟高分子的研究。从此朱秀昌的科学研究工作掀开了新篇章。前期成果朱秀昌首先开展的是“二乙苯的分离提取及其催化脱氢合成二乙烯苯”和“从甲基丙烯酸甲酯水解制甲基丙烯酸”的工作。1955年他领导的小组合成出“甲乙丙-10型离子交换树脂”,这是一种专供提取链霉素用的甲基丙烯酸树脂。1956年在上海化学分会年会上他做了题为“聚苯乙烯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造及交换性质”的报告,他用独到的低温缓和磺化方法,使得树脂性能优良。在10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基础之上,他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研制出490型羧酸离子交换树脂,它是乙烯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应用于链霉素的分离提纯上。20世纪60年代他又针对该树脂易破损的缺点,研制出H170型树脂,该树脂不溶胀,能直接从发酵液中吸附、分离出链霉素,性能优越,获得了发明专利,并应用于中国最大的抗生素制药企业——华北制药厂,推动了中国抗菌素工业的发展。后期成果1958年后,因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的需要,朱秀昌领导的小组对各种离子交换树脂的耐高温、耐辐射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制出磷酸锆和氧化锆等无机离子交换树脂,用于核潜艇净化水;制成螯合型磷酸锆无机离子交换树脂,用于从海水中提取铀;并与原子能所协作,制成2606型乙烯吡啶类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废铀燃料的再分离提纯,全部技术移交给核工业部门,1986年该项目获发明专利。膜分离技术中国的膜研究起源于1958年。朱秀昌领导的研究小组率先用聚乙烯醇异相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薄膜制成多层隔板,用电渗析法将高硬度硫酸盐型苦咸海水淡化,这个海水淡化器首先在海军的舰艇和海岛上应用,后来又成功地解决了成昆铁路禄丰段隧道施工中饮用水和电瓶用水的困难,受到了铁道兵工程会战总指挥部的通报嘉奖。1958年深秋,这个大型海水淡化器在中国科学院举办的成果展览上得到展出,并作为建国十周年全国科学技术成就之一载入了史册。随后朱秀昌协助海军组建了集研究、设计、生产海水淡化装置于一体的研究院,帮助培养专业人才。膜分离技术1963年朱秀昌做出橡胶离子交换膜的20层电渗析器装置,1965年聚乙烯醇缩乙醛超滤膜问世,1966年朱秀昌又考虑到燃料电池用的隔膜。他与四机部十八所协作,研究氟塑料膜与聚乙烯醇均相膜的放电性能,研制成功卫星用银锌电池、燃料电池用隔膜。纸质离子交换膜研究始于1961年,到1966年拿出大型全纸质离子交换膜,它可降低成本百倍以上。1966年朱秀昌来到北京啤酒厂,协助他们制成了3×1吨净水装置,解决地下水淡化为发酵水的问题,开创了膜技术成功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先例。1966年朱秀昌还制成二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与反渗透析器,装置移交给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1982年后他进行双极性膜和气体分离膜(主要是富氧膜)的研究。为了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各个工业国家都在寻找新的能源供应,光解水制氢的研究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人工模拟植物光解水制氢有许多种路线。1979年,朱秀昌提出一种双极性金属络合高分子膜的设想。1984年他指导学生作了“双极性膜在二组分溶液中的电压电流关系”及“聚四苯基卟啉光化学”方面的研究。十年浩劫十年浩劫期间,朱秀昌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始终没有停止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为了能连续检测高分子膜的质量,他想到了液晶。1970年他带领研究组在国内进行了液晶材料领域方面的研究,不仅合成出有黑白颜色显示的液晶化合物,同时还在国内首先合成出能显示多种色彩的液晶化合物。1970年7月至1971 年11月,他们与三个空军单位合作,联合搞“液晶无损探伤”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们合成了十几种胆甾型液晶化合物,用于检测大面积构件的近表面缺陷及形状复杂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组合件。此方法具有直观、简便、快速、可靠性高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因此该项目还获得了发明专利。1972年他在物理杂志上撰文介绍液晶材料,促进了中国液晶材料的研究和液晶器件工业方面的发展。人物评价朱秀昌从事科研工作50年,他无私无悔地奉献了半个世纪。他学识渊博,会英、德、日、俄四国文字;他学术思想活跃、学风正派、治学严谨;他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他淡泊名利、乐观大度的品德为全所公认,并受到同事和后辈们的尊敬。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北京成立,朱秀昌应邀做兼职教授,他那带江浙口音的生动讲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主持翻译的《高分子方法》一书,一直是教学中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朱秀昌始终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看成是一名科学家的职责而放在首位。他一生坎坷,却心怀坦荡。1965年他已经患了无痛性冠心病,又经过“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身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1972年11月初冬,他下厂推广成果时,因吐血被送进医院,住了不到一周就坚持出院;1974年夏在所里开会时突发冷汗,在夫人陪同下,硬是自己坚持走到医院,被诊断为急性后壁心梗当即收留住院。在晚年生病期间,他受一位中学女教师的委托,校对并补充了《中国古代石油发展史》的内容(中译英),那极难译的古代文言文,耗费了他不少的心血。1992年已是重病在身的他又校对了32万字的《合成聚合物膜》一书。获得奖励及专利作为访问学者,朱秀昌曾于1964年秋访问了当时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1980年10月他带团去意大利进行太阳能综合利用的考察;1987年8月他带团去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进行友好访问。朱秀昌先后3次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曾获3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近80篇,专著和译著8部。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经济繁荣和国防事业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拖绅

联合华虹等企业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启动

集微网消息,4月15日,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启动大会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图片来源:文汇报该中心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联合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众材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同申报并立项。中心将以支撑国家、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为目标,主要聚焦热功能材料与芯片散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建筑节能产业等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制备与开发,致力于解决热功能材料及热物性大数据应用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中的共性问题,推动热功能材料行业的技术创新,满足我国在电子信息、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材料性能日益提高的迫切需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以中心立项建设为契机,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项目产业化,为促进上海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创新驱动发展发挥基础性功能作用。未来该中心还将与华虹、众材等相关企业合作,利用共建单位研发团队与产业化应用平台,通过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引领热功能材料行业技术进步。(校对/若冰)

富之

沉寂十多年的老轮胎工厂变身科技产业园,“华谊万创·新所”11月开园

“外壳”不变,产业如何升级换代?在上海外环线以外,一处老厂区正经历这样的蜕变。位于闵行区沪闵路1391号的大中华正泰橡胶厂原址首次公布更新方案:由华谊集团、上海万科、闵行弄升3家公司共同出资,改造成为“华谊万创·新所”产业园区。记者了解到,项目已完成园区设计方案,并进入施工阶段,计划今年10月完成改造,11月开园。虽还未正式建成,但已受到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众多客户青睐,上海电气—西门子智慧能源赋能中心项目、上海交大科技园加速器项目、朴牛科技合作项目、天微生物合作项目、橙狮悦动合作项目等已签署意向入驻协议。这处曾在上海近代工业史上留下辉煌一笔的厂区,经过巧妙更新,将重新登上上海城市发展的舞台。8栋建筑建设跨越30多年自2007年停产以来,大中华正泰橡胶厂厂区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其占地面积达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因规模庞大,如何用好这片区域成为一个难题。尽管近年来它所在的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发展迅速,一批高新科创企业相继入驻周边,但橡胶厂厂区一直在等待一次全新蜕变。大中华正泰橡胶厂原为大中华、正泰两家橡胶厂整合而来,由民族资本家创立于上世纪20年代。这里曾是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载重全钢丝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也被誉为“中国民族橡胶工业的摇篮”。上世纪70年代初,大中华正泰橡胶厂在沪闵路建厂,建设周期跨度漫长,18栋工业建筑从1970年陆续建设到2005年。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建筑角度,大中华正泰橡胶厂厂址有着独特意义,也有着特殊难点,这让城市更新的参与者尤为慎重。从外观上看,厂房建筑主要以蓝灰色瓷砖墙面为主,但在设计团队眼中,它们却是千差万别。上海万科项目团队负责人说,由于建造于不同年代,18栋建筑各不相同,因为历史原因,不少原始材料已经遗失,难以参考,改造难度大。改造更新的第一步就是梳理。设计师把每栋楼的特征分类梳理,保留不同建筑的历史元素,为每栋建筑量身定制改造方案,但厂区整体又要呈现统一风格。要把工厂变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势必要在建筑形态上进行适配。原有厂房在通风和采光方面,都难以满足产业办公需求。重点要改造的两栋大体量建筑,面积占园区总面积的一半,但长宽比不和谐。在改造时,一方面要大面积使用玻璃窗、增加采光天井,提高日照比;另一方面则增加电梯和公共活动区,调整室内功能区分布。园区居住区“无缝衔接”和传统产业园区不同,华谊万创·新所拆除围墙,沿沪闵路一侧变为绿廊步道,园区还引入横泾港人行连桥,将产业园区和居住区“无缝衔接”。2016年,位于市中心的上生所将老旧办公楼和生产厂房整体腾退,由上海万科进行改造更新。原本封闭单一的厂区成为7×24小时的开放式社区,也成为上海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标杆项目,如今改名为“上生·新所”。“从空间定位来说,大中华正泰橡胶厂将延续上生·新所的开放共享理念,把园区四周界面全部打开,把空间开放给周边居民以及高校和办公客群,与周边生活空间连通,打造成区域内最有活力的地方。”项目负责人说。除了打开围墙,园区内集中配套露天广场和绿化。这些绿化很有来头,原先厂区内许多长势良好的植物,在改造之初就明确最大化保护和利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测绘,明确这些树木的位置坐标,确保施工时能精准避让。“城市更新项目既要着力延续历史文脉,又要赋予建筑适应时代和城市发展的使用功能。通过微更新、微改造来联动周边环境,是目前能让更多人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路径之一。”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上海区域首席执行官张海说。华谊万创·新所将推动城区、园区、社区、校区“四区联动”融合发展,借鉴上生·新所改造运营经验,成为城市更新实践的系列探索。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在大中华正泰橡胶厂厂房原址,实现产业从传统工业到高新技术的迭代,正是上海工业能级转换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以来,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以环上海交大和华师大周边区域为重点,探索高校与区域联动,促进科创加快成果溢出的新模式、新路径。华谊万创·新所位于沪闵路剑川路交叉口,环交大“T字形”双创街区,处于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核心区位。园区将承接区域功能,目前已和上海交大科技园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将园区作为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根据规划,产业园区还将配套商业、展示空间、人才公寓、公共会议室、运动设施等功能,吸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企业入驻;和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产业孵化、加速与投资;依托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工程、重点学科和科研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闵行区滨江管委办(南滨江公司)总经理徐亚云表示,建设中的产业园区将紧密依托闵行科技产业基础,引进和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形态丰富、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产业项目,构建南上海高新智造带的产业新高地。华谊万创·新所项目是一个建管一体的城市更新类产业园项目,项目团队不仅参与前期改造施工,而且参与后期运营管理,开园后将定期策划各类公众活动,包括亲子、健身、艺术和文化等,为片区增加更多活力。【来源:上观】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墓碑镇

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斩获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新材料行业赛桂冠

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斩获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新材料行业赛桂冠发布日期:2020-11-02 15:56浏览次数:1次10月29日,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暨2020年浙江省技术需求“张榜招贤”大赛新材料行业现场赛传来捷报,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参赛项目“3以下真正球型的氢氧化物前驱体开发以及采用该前驱体开发单晶NCM正极材料需求项目”斩获挑战项目桂冠,并与企业完成技术对接签约。同时,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团队获得本次新材料行业赛的第一名。 本项目针对NCM前驱体生长特性进行精确调控,实现一次/二次颗粒尺寸及形貌控制,获得满足单晶制备需求的小尺NCM前驱体,为多元正极材料微结构精细调控提供新的方法。 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8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上海大学综合学科优势,重点围绕“新材、智能、生态”三大主题,建设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多位一体的研究院。研究院围绕重点产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围绕纳米材料、生态科技,研究院与韩国、日本、欧洲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对接交流,为开展国际领先的原创科研工作、形成一批核心专利成果奠定基础。(来源:南湖区科技局)【来源:浙江省科技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被遗忘

新型石墨烯抗病毒材料:技术新颖,病毒灭杀率高,市场应用前景广

近日,国纳环境酱了解到,上海聚治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彧博士功能材料研究院研究人员经过数月攻坚,研制出一款新型石墨烯基复合抗病毒材料,对新冠病毒灭杀率高达99%。国纳环境酱从项目负责人彧博士功能材料研究院院长、南京工业大学苏州传感与纳米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原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张春明博士了解到,该抗病毒材料现已成功量产,具有技术新颖、病毒灭杀率高和市场应用前景广三大特点。技术新颖石墨烯基复合抗病毒材料是基于薄层石墨烯担载无机络合离子包覆抗病毒粒子,并结合纳米表面处理技术开发的面向冠状病毒灭杀的新型产品,具有粒径小、分布窄、稳定性好、广谱抗菌抗病毒等特点。新增石墨烯复合离子抗微生物技术践行“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的居家、办公和出行环境”的理念,以科技创新的力量,建立常态化健康防护盾,其抗菌抗病毒原理可以理解为:杀菌原理示意图【1】“捕获”:石墨烯特殊的能带结构及复合材料的半导体特性,内腔具有双极性电场效应,极易捕捉细菌和病毒“灭杀”:引发ROS,产生高活性氧、其它离子和自由基粘附在病毒表面,破坏病毒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接触催化式抗菌抗病毒机理可以将捕捉的细菌和病毒,快速灭活杀毒原理示意图【2】病毒灭杀率高石墨烯抗病毒材料项目拥有技术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固态离子与新能源材料实验室为依托,由张春明博士领衔,上海交通大学熊定邦研究员为材料顾问,以及数名相关领域博士和硕士为中坚力量。开发并量产的此款新型石墨烯复合抗病毒材料通过了ISO 18184-2019和ISO 21702-2019国际标准的检测,可有效抵御多种病毒、细菌和真菌,建立强效健康防护盾,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本项目产品及其下游衍生产品通过广东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上海微谱化工、北京京畿分析测试中心和上海华测品标检测等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病毒灭杀率为:COVID-19:>99%H3N2:>99%H1N1:>99.9%市场应用前景广经过耐高温、耐水洗、纳米化和广谱抗菌测试,说明石墨烯抗病毒材料具有广阔市场应用前景:可耐高温:已经过260℃长时间加工生产试验可耐水洗:已经过水洗30次测试可纳米化:已做成透明AG防眩涂层可广谱抗菌抗病毒:已测试过新冠病毒、H1N1、H3N2、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真菌等目前已在消杀、防护、建筑、纺织、塑料、医疗等领域进行了本材料的应用开发和布局,预期可开发的应用产品将非常广泛,目标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左右。据张春明博士介绍,该公司现有应用产品形式主要分为石墨烯复合抗病毒粉末、石墨烯复合抗病毒浆料和石墨烯复合抗病毒色母粒:1、石墨烯复合抗病毒粉末产品形式是粉末,白色、浅灰色或褐色(不同原料配比,用于对颜色有要求的不同场景),是一切后续应用的源头,可用于制备熔喷布、无纺布、印花布等抗病毒纤维和面料、抗病毒涂层、抗病毒注塑件、抗病毒薄膜等领域,经第三方测试机构上海微谱化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检测,具有>99%的新冠病毒COVID-19的抗病毒活性率。2、石墨烯复合抗病毒浆料石墨烯复合抗病毒浆料特种纤维用抗病毒白油浆料:安全防护领域,已在特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领域做成了防护手套和面料,并经第三方测试机构广东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测试H3N2、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和病毒的灭杀率测试和耐水洗测试,均实现了>99%的灭杀数据,并已通过出口认证后整理面料用水性抗病毒浆料:服饰面料领域,已小试2.2米幅宽1000米长的印花布样品打样,经第三方测试机构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检测,具有很好的耐水洗效果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水洗10次前后,抗菌效果没有任何衰减,>99%),有望应用到服装面料中特种玻璃涂层用水性和醇性抗病毒浆料:液晶显示面板领域,国内一家著名显示屏公司已做成透明抗病毒玻璃涂层及AG防炫玻璃涂层进行了抗菌测试,抗菌率>99.9%,抗病毒测试正在进行中,可应用在手机、电脑、车载显示器等方向医疗器械涂层用水性和醇性抗病毒浆料:医疗器械领域,正常医疗器械需要常规杀菌杀毒操作,本抗病毒涂层可以维持器械表面的无菌状态,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经第三方测试机构北京京畿分析测试中心测试,对新冠病毒COVID-19抗病毒活性率>99%3、石墨烯复合抗病毒色母粒个人及医用防护:医疗防护领域,已完成熔喷布和口罩的抗病毒、抗菌及过滤效率测试,均达到产品上市标准。开发的熔喷布经第三方测试机构华测检测和北京京畿分析测试中心测试,对新冠病毒COVID-19、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菌抗病毒活性率>99%封闭半封闭空间的空调及新风系统:建筑防护领域,该抗病毒滤芯可应用到船舶、商业综合体、学校、银行、监狱、农贸市场、地铁、车站、机场、写字楼等封闭/半封闭空间特种塑料注塑件:精密光学领域,KL光学已在特殊用途的镜片、镜架上加入了本款石墨烯复合抗病毒色母粒,经第三方测试机构北京京畿分析测试中心测试,对新冠病毒COVID-19抗病毒活性率接近99%冷链包装膜:包装领域,正与下游企业共同验证包装产品中的抗病毒因子在低温下对病毒的灭杀或抑制效果目前,该项目经过上海嘉定区产业促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初步审核,认为“该项目符合本区产业、规划、土地、环保、能耗等管理要求,同意准入”。国纳环境酱深知科研不易,这款新型石墨烯基复合抗病毒材料的开发成功并规模化量产难能可贵,对于当前抗击新冠疫情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是国纳环境酱,专注空气净化、节能科技、纺织技术和电气石,欢迎关注。重要声明:除已标明出处的图片,此处所发表图文经过彧博士功能材料研究院授权,国纳环境酱拥有在自媒体账号进行复制、翻译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拥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考文献:【1】Anna K edziora,Mateusz Speruda,Eva Krzy˙zewska,Jacek Rybka,Anna ukowiak,Gabriela Bugla-Posko nska.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ilver Ions and Silver in Nanoforms as Antibacterial Ag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8, 19(2):444.【2】Jialiang Zhou,Zexu Hu,Fatemeh Zabihi,Zhigang Chen,Meifang Zhu.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f Antiviral Protective Material[J]. 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2020, 2:123-139.

无生

2021中国国际降解材料及制品展

2021中国国际降解材料及制品展时间:10月18-20日展馆:上海世贸展览馆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兴义路99号主办单位: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协办单位: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中国造纸化学品工业协会承办单位:上海熙春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同期举办:2021中国国际生物降解材料产品和技术应用论坛据了解,可降解塑料在我国的市场产能为4.2万吨。限塑政策全面落地后,仅外卖、快递、农膜三个领域的需求将达到154.53万吨,对应可降解塑料市场约270亿元。有企业表示,PLA改性原料以前都卖不出去,现在厂家纷纷打电话来要,一个月就卖了三四百万。多位专家认为,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少石油基化纤、膜制品,在自然环境中很难分解。推进生物基材料标准化、产业化,适逢其时。近年来包装类需求增长较快的行业,如快递,互联网餐饮外卖,都是此次限塑令的重点实施领域,因此,在这些领域的传统塑料需求未来会有相当大一部分被可降解塑料取代。展出范围:可降解塑料原料类,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类,可降解薄膜技术产品类,可降解塑料应用类,加工设备类。展会三大主题板块:行业技术论坛:加强上下游企业、采购端及科技科研单位多方面交流,为行业发展遇到的痛点,提供权威的、前沿的、先进的解决方案。企业产品展示:企业产品展示,推陈出新。体现企业在大环境下的活力、实力与竞争力。商业市场对接:为参展企业与采购商提供“0”距离接触平台,加速解决供需双方的需求,集中化、精准化、时效化。展会目的: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降解材料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之一,前景辽阔。上海可降解展则是推动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流、融合。为行业间发展搭建专业的技术交流平台以及新品展示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