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超华科技:与上海交大联合成立电子材料研究院独行

超华科技:与上海交大联合成立电子材料研究院

证券时报e公司讯,6月21日,超华科技(002288)在总部举行了5G电子材料高峰论坛,宣布与上海交大联合成立电子材料研究院,该研究院将致力于高频高速电子信息传输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超华科技表示,公司目前应用于5G通讯领域的高频高速覆铜板目前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如今借助高校的优势将为公司培养更多研究团队。

太一

电影《大城大楼》在这里取景,和小布一同了解上海离天空最近的艺术之地吧!

电影《大城大楼》剧组先前驻扎上海中心,以这幢代表着上海高度的建筑为“天幕”拍摄一个大城大楼里的青年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故事。在这里的126层,佟瑞欣扮演的上海中心管理公司总工程师,在雕塑“上海慧眼”面前,鼓舞青年员工积极创新。镜头内外,很少有人知道,由雕塑家米丘创作的这个重达7吨的作品下面,“隐藏”着重达1000吨的世界首个电涡流摆式调谐质量阻尼器。“中国智造”位于上海中心125层的阻尼器,最大的作用是保持平衡——超高层建筑遇到台风天,难免受风力影响而产生摇晃。由上海材料研究所设计制作的位于上海中心的这个阻尼器,是上海中心研究了各国和地区的方案之后做出的选择。不过,把安置阻尼器的设备层,改建成艺术空间,提供预约参观服务,却是上海中心首创。雕塑“上海慧眼”在上海中心126层,可以在“巅峰艺术空间”里感受到雕塑与音乐、艺术与技术、现代与传统、空间与时间的高度共融。米丘把《山海经》里的“烛龙之眼”幻化为一座线条圆润、色泽如玉的矗立着的巨型眼眶。乍一眼看过去,有点像头朝上的一条鱼。雕塑“上海慧眼”“上海慧眼”“上海慧眼”还可以成为被投影的立体“幕布”——随着绚丽灯光和纹样的变化,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色调、风格和质感。它矗立之处,是一个直径9.1米的金色圆盘,圆周的四个等分处,分别被3根钢索悬吊起来,总共12根——其实仅一根钢索就可以承重1000吨,但是为了平衡和稳妥,用了12根。金色圆盘的表面,看起来有波浪起伏的形状,金色波浪是金箔覆就。驻足不久,耳畔就会环绕《上海的一天》,12分钟的曲子,描绘了上海这座城市从日出到日落的过程。这是曾担任《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音乐制作人的西蒙·弗兰格伦为“巅峰艺术空间”打造的专属曲目。西蒙·弗兰格伦费迪曼逊思维的声音设计师,以244只扬声器构成“全息声”音效,无论身处哪个位置的音效都一样好。隐藏在墙壁圆形装饰里的扬声器抽个时间,来上海离天空最近的艺术之地看看吧!文字:朱光编辑:邹莹资料:新民晚报*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浦东发布 关注我们,多一个小布这样的政府里工作的朋友,告诉你浦东每天大政小事、低调内涵的人物故事还有好吃好玩的地方…更酷的是,我们上班时间都在线,直接对话,为你有效解决和政府有关的问题。 1605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来源:浦东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无情无义

中石化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

来源:中国证券网原标题:中石化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 来源:上海证券报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陈其珏)中国石化新闻办3月3日发布消息,中国石化所属北京化工研究院近日正式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该研究所的成立,将加快我国医用卫生关键核心材料的技术开发,保障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安全,推动产业升级,助力国家医用卫生材料核心技术自立自强目标实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是中国石化建设“技术先导型公司”、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的具体举措。该研究所将以解决制约我国医用材料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导向,发挥北京化工研究院整体研发优势,聚焦关键核心难题,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攻克解决一批制约医用材料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示范性专项成套技术,在医卫高端材料领域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地位发起冲击,实现我国医卫材料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下一步,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将联合医卫行业的相关龙头企业,共同搭建医卫材料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联盟,建设中国石化医用卫生材料创新研发平台,推动中国石化现有医卫产品快速扩展市场。同时,加快促进产业内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融合,打造一支基础理论、合成工艺、工程放大和医疗应用的专家队伍,推进医用材料协同创新国家级平台的建设,为我国真正实现医用卫生材料核心技术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北京化工研究院在医卫健康材料方向已具备多年的研发经历,在抗菌材料、医药食品等特殊包装材料、日用卫生用品、医用隔离用品以及医用特殊试剂等领域先后承担25项国家和中国石化研发课题,并在相关领域已经拥有近百篇发明专利。北京化工研究院联合相关企业牵头开展“医用防护高分子材料”重大项目攻关,其中开发的直接聚合法熔喷料制备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全力支持了石化企业转产增产熔喷料,为解决国家急需的医卫材料产品短缺及技术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纲

又一重量级研究院落户相城,将打造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相城先进材料产业又迎新盛事!今天(8月6日)海鹰空天材料(苏州)研究院学术交流会在相城举行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高清,苏州市副市长陆春云,市政府副秘书长卢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工艺师符志民,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党委书记史新兴,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副院长徐涛,306所所长曹辉,相城区委书记顾海东,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永清,区委常委、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沈磊等出席会议。会上,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加强合作,共同促进苏州市社会经济和航天高科技产业发展。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苏州)有限责任公司也正式在相城启动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由航天科工三院设立,将构建“1+4+N”发展格局,力争用15到20年的时间建设成为国家级航空航天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打造国家级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应用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空天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具体干货内容咱们再来详细理理01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秉承“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合作原则,按照国家对苏州市和航天三院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发展规划,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加强合作,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共同促进苏州市社会经济和航天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是国资委所属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中坚力量,从事着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产业。“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发展格局,使航天科工成为新材料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和成果转化的排头兵,拥有着以石墨烯材料、纳米材料、陶瓷及复合材料3D打印、材料基因组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前沿技术储备。02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在相城启动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设立在相城漕湖开发区,未来将以空天装备对新一代材料的需求为牵引,以航天品牌巨大的影响力为后盾,构建“1+4+N”发展格局,力争用15到20年的时间把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家级航空航天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打造国家级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应用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空天材料综合研发平台和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效果图-1→打造一个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海鹰材料实验室;4→重点发展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塑性成型、隔热控温材料和先进陶瓷材料等四大核心业务板块;N→积极探索石墨烯材料、纳米材料、材料基因组工程、生物医药材料等N个新兴产业方向。关于相城区先进材料产业落户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先进材料产业是相城重点发展的六大未来创新产业高地之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性产业,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作为国内最一流的航空航天材料研发生产机构落户,对于相城加速先进材料产业项目集聚、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题报告会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光辉院士、清华大学周济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刘永才院士和材料领域首席专家裴雨辰研究员,分别围绕C919大型客机研制、超材料及其常规材料融合、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空天关键材料研发等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吴光辉,中国工程院院士、飞机设计专家、 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提起吴院士,是否还记得——2017年5月5日14时,上海浦东机场,一架蓝绿涂装、尾翼上标有“C919”字样的飞机从第四跑道启动、滑行、加速、一飞冲天。那一刻,现场沸腾。C919首飞成功!蓝天上,终于有了一款属于中国的完全按照世界先进标准研制的大型客机。●周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理事长等。在电子信息功能陶瓷领域和超材料领域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刘永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航技术专家,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高级顾问,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专家委成员、总体专家组组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裴雨辰,航天科工集团先进材料领域首席专家,航天科工三院306所科技委主任。长期从事航天特种材料研究工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会上,相关领导嘉宾纷纷致辞表达出对此次合作的信心与期望航天科工集团总工艺师符志民致辞苏州市副市长陆春云致辞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党委书记史新兴致辞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向开发区管委会授感谢牌。相城区政府副区长朱小海介绍相城区情。306所所长曹辉在采访中表示: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依托航天科工集团尖端材料技术,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国家级航空航天先进材料及制品研发生产基地,是兼具“硬科技”与“软实力”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业,集众多优势于一身,契合时代发展趋势。会后,与会人员还现场参观了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苏州)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现场和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展示中心。相信,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的落户不仅是相城高端产业加速集聚的又一重要成果更激发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资料:漕湖开发区、今日相城工作室 瞿妍编辑:今日相城工作室 张露

女船长

奋进中核人丨核八所第七研究室:三十年精益求精 匠心打造专属材料

奋进中核人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57年的历史中,中核集团专业化材料研究所——核工业第八研究所经历了从上海金属材料加工厂、大胜厂、856厂到如今核八所的变迁。1984年,为顺应中核集团的第二次改革,第七研究室宣告成立,主要目标是为核工业设备材料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这些年,第七研究室始终牢记“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使命,专注于材料技术和设备研发。第七研究室从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起步,历经无数次坎坷与磨难,但他们始终铭记自己作为核工业人的初心,在平凡岗位上攻坚克难,为核工业设备材料研究提供稳定保障。今年1月15日,恰逢中核集团成立65周年之际,第七研究室荣获集团公司“奋进中核人”称号,这是对一代又一代第七研究室科研人员的莫大鼓舞和最大肯定。艰难起步,锐意进取创先河第七研究室成立之初,在材料成型这一领域完全空白,第一个成型设备是通过改造老式的球磨机,用手工方式制作出来的。多年以后,终于买到了一台链式设备,但却没有配套运转的齿轮,第七研究室的前辈们没有放弃,他们一个一个部件的研究,用车床加工出了让机器运转的全套配件,至此,成型工艺终于告别手工时代。随着国家工业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第七研究室也将这些“土炮”升级换代,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任务,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厚积薄发,硕果累累谋发展如今,第七研究室承担着多项重要科研项目,为我国核工业在材料成型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七研究室现今共有科研技术人员27人,平均年龄38岁,全体人员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凝聚力强,是一个战斗力强的先进集体。近年来研究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多,技术难度大,时间紧,每个科研人员都身兼多职。研究室通过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组织协调等手段,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寻求技术创新突破。号召部门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党员带头发扬奉献担当精神,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立足本职岗位,扎根科研生产线,推动科技创新,注重提质增效,在关键技术上不断提升科研生产的核心竞争力,高标准完成科研任务。第七研究室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默默地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守初心报效国家,担使命重任在肩,以踏实留印的工作作风,不断将成型工艺作为看家本领做深做实、发扬光大,在材料成型技术领域树立了属于自己的丰碑。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钻研成型技术,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汇聚所有人的智慧结晶,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工业化应用,保障了我国核材料的稳定供应,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风雨同舟,昂首奋进谱新篇进入新时代,第七研究室科技人员秉承开拓、奉献、创新的核八所科研精神,在新材料高速发展的洪流中自强不息、不断进步,践行核八所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多项技术上孜孜以求,开展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应用到压力容器、元件包壳、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科研发展过程中,更是形成了新老同志之间良好的传承机制,保证了人才队伍稳步壮大,满足了持续增加的业务发展需求。陆宏光潜心研究成型工艺,精益求精,三十余年如一日地坚守科研一线岗位,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的精髓,被评为中核集团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科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2019年度“嘉定工匠”;周建明以得心应手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超越的专业精神,通过层层筛选,当选为2018年度“上海工匠”;青年科技人员沈伟和饶聪同志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科研生产工作中屡立新功,成长为核工业领域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此外,第七研究室还有很多成员先后荣获上海市青年技术岗位能手、上海市科技系统三八红旗手、上海市科技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精进技术水平、拓宽科研之路,初心不改、砥砺前行。时势日新,任务催人,收获的成绩只属于过去。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第七研究室这个先进的集体定当全力以赴、敢为人先、勇争一流。前行的路上也许风雨交加,也许荆棘布满,但是全体七室人把使命扛在肩上,把责任承载心中,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供稿:核八所责编:邢泓琳审校:韩皓南

廉士重名

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十大强校,清华第一,前三竟有两所“211”!

【中国大学教育】发布教育相关专文,欢迎大家点击“关注”按钮,我们会持续更新关于中国大学的相关文章,给你带来最有用的资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如今社会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建筑、医药、机械、航空等领域。现在高分子材料、光电子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的研究也都分别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很多研究成果应用在汽车、飞机、轮船、医疗器械、航天航空等行业,这些都依靠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该专业的毕业生很多进入汽车集团、电子电气、航天航空、材料等企业进行设计、研发,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进入一些科研单位以及高校。本期就来介绍一下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十大强校。首先来了解一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单接着来看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评估78分及以上)最后来看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评估A-及以上)从两次学科评估排名综合情况来看,清华大学在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占据领导地位,两次均获得第一,无人撼动。北京科技大学虽然有所退步,但是综合实力仍旧不错。武汉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两次学科评估进步十分明显。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是发展势头较好,学科实力进步很多。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是为数不多上榜的仅为“211工程”大学,可见以上四所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实力不错。从综合排名来看,清华大学稳居第一。北京科技大学排名第二,学科评估成绩有所退步。武汉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步明显,分别排名第三、第四。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也都排入前十。排入前十的高校中仅有两所仅为“211工程”大学,并且分别取得第二、第三的成绩,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综合实力可以看出十非常强悍的。对于想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大的同学来说,觉得以上十所高校难度较大?河北工业大学、南昌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燕山大学也都是比较推荐的。这些高校在该专业领域内以及当地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就业也相对容易。如果成绩优异,在这些高校中也较容易获得保研资格,一般都可以保送至上述十所高校,是性价比较高的一种选择。本期【中国大学教育】就要结束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交流、讨论、学习,对于大家在评论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及时答复。同样希望大家可以把有用的文章转发、收藏起来,以后没准有用哦。

堕尔形体

29年坚守!刘德强心中的环保新材料之梦

来源:中国经济网29年前,刘德强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大连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前身为大连光明化学研究所)。29年来,刘德强一直坚守在中国环保新材料领域。最初参加国家863项目建设,每天收集数据,从最基础工作做起,养成了他一丝不苟的严谨科学态度。刘德强(右一)给团队成员做实验演示 图 刘景研发的纺织浆料――新一代的丙烯浆料,既大幅度降低了产品成本,还减少了有毒物质的用量,刘德强这一项科研成果被业界命名为环境友好浆料,利于环保,至今仍是国内纺织行业的主流浆料。三基色荧光粉市场曾被一种进口的高端材料产品占据,这种材料十分昂贵,每公斤约1200元,每年要进口几千吨这样的产品。而刘德强主持的项目所研发出的替代产品完全达到了进口产品的标准,造价却只有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成为刘德强又一可圈可点的科研成果。从此,中国结束了进口三基色荧光粉的时代。刘德强深刻意识到只有坚持科技创新,社会才能发展。在工作实践中,他一直兢兢业业,对科研与创新的热情越来越强烈。让刘德强引以为豪的是他自己申报的第一个驱蚊灯发明专利,这个专利领先日本夏普一年时间,他获得发明专利后一年日本夏普才开始立项。因为驱蚊效果好,一位河北客户特意发来一封感谢信,团队觉得这比赚钱还要开心。2019年7月,刘德强主持研发的一种新型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代表江门市三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参加2019“创客广东”江门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企业组一等奖。2019年9月,江门市三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新材料行业决赛中荣获初创组一等奖,并代表广东参加国赛。刘德强近期研发的新成果是一款不会发霉的壁纸胶和墙面保护剂,预计推向市场后将开启中国墙面装饰材料行业环保辅料新时代。中国壁纸胶历经了几个时代,无论是哪一代胶,都存在发霉问题,为了避免发霉,每种胶里都加一些甲醛作为防霉剂。刘德强针对以上现状研发出了真正零甲醛墙面胶与坚固型墙面保护剂,让这一问题不再成为用户的后顾之忧。他进一步表示,他所强调的环保不局限于有机有害的挥发性气体,还包括后续发霉后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这种危害要大于甲醛对人体的危害。这种坚固型墙面保护剂,TVOC含量为零、甲醛含量也为零,不含有任何的有机挥发物,真正做到零甲醛。不是通过外加的防霉剂防腐剂来做到防霉防腐,而是从根本配方和材料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保证自己研发的墙面胶永远不会发霉,对环境无害,对人体无害。从事化工行业近30年,刘德强在中国环保新材料领域不断耕耘,硕果累累,他主持研发的纳米二氧化钛、纳米银等产品,也被应用到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而最近刘德强又在光催化材料方面取得了颠覆性突破――此前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材料是停留在高端论文上的实验室产物,而刘德强的三元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真正做到了用可见光来激发并且实现规模生产,该材料的催化效率较传统光触媒材料提高10倍以上,并且可在光照时进行蓄能,并保持催化活性,无光环境下仍然能持续分解有机物,该材料的蓄能时间从原来的6~9秒提高到1800秒,提高了200多倍。其衍生产品以石英砂为载体的光触媒材料,成为活性非常强的颗粒物状态,大大提高了清洁净化效果,效率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并且将光触媒做到可回收利用,将回收的光触媒材料再次用于工业和生活的污水废水处理,真正做到了本身不消耗。刘德强表示,他目前操盘的广东鹤山市顺鑫实业有限公司和江门市三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走的是交叉学科的道路,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新材料技术。“三尚”科技主要是研发生产一些民用产品,针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比如说物理驱蚊让人们不受蚊虫的侵扰,纳米银光触媒让人们远离霉菌、去除甲醛、去除TVOC等气体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顺鑫实业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工业产品,对我们下游客户产品提升有好处,替代一些进口产品。刘德强说,无论是发光材料行业、壁纸行业,还是纺织行业,其实都是对化学材料有个交叉,如果专注于生产化学产品,并不知道其在各领域如何应用,这种研发是不科学的。对于墙面装饰的材料领域刘德强之前也做过许多工作,比如他曾经开发生产过造壁纸辅料、无醛湿强剂、复合壁纸、废纸回收所用的脱墨剂等。几个行业交叉起来,他研发壁纸墙面环保胶和保护剂就水到渠成了。作为一个化学专业的理工生,家里也是实验室。为了做防雾剂和疏水剂的性能测试,刘德强家的浴室镜子也经受各种新材料助剂的试验。镜面已经模糊,号称“高分子材料特种镜”,日常的加湿器会拿到工厂当喷雾试验机,水池边上拆下来长满霉斑的板面会锯成防霉剂的实验板。来办公室洽谈业务、研讨、参观的客户和领导都要提前预约,不是三尚故作高傲,而是必须要提前收拾。三尚的办公室常年处于科研状态,焊机、电池、铝板、电线随处可见,往常各种助剂放在展示柜底下,随时都会有几瓶不知名的助剂忽然出现在办公台上。这种科研精神深入骨髓,逐日赶月。三尚内部有个说法“不会装卸的技工不是个好‘化学家’”。厂里很多实验器材是现成的,为了做一个新实验,热能改装,冷凝装置改装,光谱仪器改装都是常有的事情。新材料的试验很多时候不单是实验数据,还有现实使用测评。为了做好一款防霉胶,工厂的实验楼几乎每个办公室的墙面都贴着不同的墙纸和墙布,看着这些瓶瓶罐罐和各种花样的墙面,所有的工整美感这一刻都化成一种岁月的痕迹,记载着无数个技术攻关的日日夜夜和验证成果的一个个关隘。他的核心团队主要以复旦大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生为主,同时还有一个由新材料行业的前辈和知名人士组成的顾问团队以及众多遍布国内外的外部合作团队。刘德强的核心科研团队已经组建20年,团队在项目攻关期连续加班是常有的事,但所有人都没有怨言,反而乐在其中。这除了对专业和研究领域的热情外,他们都抱着一种信念,决心研发出好产品使百姓受益。正因如此,他们在环保领域新品研发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团队研发的发光材料在被大量国内外厂家采购,无论看到哪里的节能灯,都会想到有自己的一份力量,便觉得很开心。刘德强认为我国新材料技术及人才的储备并不缺乏,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比较先进;在新材料行业的单薄不是技术层面的单薄,而是没有新材料行业的运作团队。当问及对自己科研团队在新品研发和新材料推广普及方面有何期待时,刘德强说:“未来新品研发将紧跟国家政策与时代潮流的步伐,对于新材料推广要走强强联合的道路”,他强调自己的强项在技术在研发,真正想让千家万户受益还需要团队与社会上不同的力量携手共同推动才有成效。而这个梦从来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要迫切地变为现实。刘德强目前最想干的一件事就是让环保新材料研究所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环保新材料研究所的现实意义就是快速整合新材料行业的科技人才和资源,进一步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进程。环保新材料研究所另一重要作用就是增加信息交流, 特别是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及小微企业,最需要的是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可以通过研究所这个层面全面掌握同行在某方面的技术领先水平,别人的技术可以借鉴可以引进,自己的技术也可以输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从他成立公司的那一天起,就在讲要走自己的路,立志要用中国制造的新材料替代进口材料,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他带着自己的科研团队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在前进,并实现了一些既定目标。他表示中国新材料无论跟美国、德国、日本等新材料产品竞争都不落下风,在新材料行业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刘德强认为,新材料不是固化到某一个产品就叫新材料,而是涉及到一个行业,比如国产的航空发动机、只要有新材料的整合,对新材料的发展会非常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即便不领先也会是先进。小微企业掌握的技术并不一定落后,整合过程中不要把小微企业边缘化。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只要对这个行业发展有贡献的都是好企业。建功立业新时代,尽自己的全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本行业本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赤道雨

汇智聚能 长三角发力先进材料创新

2020年12月27日,18位两院院士、近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多家高校和企业代表共200余人齐聚苏州相城,共同见证成立一周年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正式迁入新址,同时围绕我国先进材料关键技术攻关展开交流研讨。如此多材料领域的大咖到场,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材料研发和应用最集中的地区——长三角发力攻关先进材料的决心和力度。瞄准高端新材料攻关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院长干勇表示,一方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材料的研发难度前所未有;另一方面,部分新材料创新进入“无人区”,要鼓励新材料企业在“无人区”自主寻觅路径,创造市场还未出现的新需求,形成我国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院长干勇。在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军看来,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的应运而生刚好契合了当前的需要。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四方共同发起成立,于201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研究院的定位就是立足长三角,集聚全国乃至全球的研发力量,进行材料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并完善研发成果转化体系。记者了解到,成立一年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领域,重点在金属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能源材料等方向,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已建设多家细分材料领域专业研究所,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其中干勇院士领衔的团队获评苏州市顶尖创新人才团队。这些专业研究所已瞄准高端新材料攻关展开行动,以先进金属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为例,该所围绕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轻合金材料及加工技术、高温合金材料与关键工艺、功能型金属粉体材料、等离子粉体等5个主要研发方向,储备了一批具有上市潜力的重点项目,累计引进、孵化企业超过50家。搭建创新全链条平台“叶尖要承受1000多度的高温,同时应力为137兆帕,这就相当于要求它既是跑车能跑得快,又得是卡车能扛得多。”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教授以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为例说,单晶高温合金材料国际上已走到了第六代,而我们还在第二代。他表示,先进材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短板,“科学-技术-工程”研发链条仍存在掉链子的情况。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教授。如何让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乃至产业创新更好地融合?江苏产研院院长、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庆介绍,研究院在江苏产研院七年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了“1+N+X”的总体架构,就是要建设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于—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先进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打造灵活开放的创新生态环境。“1”是指研究院本部,是重大技术集成创新的组织主体,重点打造包括共性技术与平台支撑、资源集聚与融合创新、战略策划与集成攻关在内的三大功能,包括材料分析测试、材料大数据和应用平台、仪器设备和表征技术开发等三大公共服务平台。“N”指按照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若干专业研究所,共同构成研究院的整体研发体系和能力,是各领域资源集聚、技术研发和项目投资孵化的主体。“X”则是创新需求提出、研发资金投入和技术成果实施的主体,主要依托X个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截至目前,研究院在材料领域已经建设了近4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各共建企业累计提出技术需求250余项,成功对接需求60余项,已签约合同金额超过1.2亿元。集聚资源初显磁场效应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超低铁损高硅钢薄带、磁性形状记忆合金、高质量金属粉体制备、新型页岩油气开采压裂工具用可溶镁合金材料……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均品带来了几个可转化的项目,希望能与长三角企业合作。在当天举行的首届长三角先进材料创新论坛暨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交流会上,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向长三角企业抛出橄榄枝。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的研发和产业化的资源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记者了解到,研究院全面对接国内高校院所重点材料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材料类研究所,将长三角材料领域需求端和技术供给端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和引领材料学科与产业技术的融合发展,攻克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今年以来,已与超过40家国内重点高校材料学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了一批联合研发项目和人才培养。今年8月,研究院又联合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26家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高校先进材料创新联盟,设立首期联盟创新基金5000万元,进一步统筹协调长三角地区材料领域创新力量,推动长三角区域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12月27日,江苏产研院第35家共建研究所——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签约入驻位于苏州相城区的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与此同时,该院还和40余家材料领域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并分别设立面向各合作机构的国际合作资金池,用于支持研究院各成员单位引进国际合作机构技术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和推进产业化、联合培养人才,目前已开展了一批国际合作项目。江苏经济报记者 杜颖梅 通讯员 王妍妍

存思

数字化窥见未来社区长啥样|数字化“申”活

采访对象供图走进阜新路200号——最新数字化技术把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对门一个占地100平方米的废品回收站里,变成了“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它是同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合作成立的科研转化平台,专门研究社区生活方式更新。在这个实验室引领下,短短两年间,一条未来生活原型街出现了。原型街位于四平路1028弄——隐身于老旧居民区,这条长不足200米、宽约7米的内街之上,原本五金商店、建材店、杂货铺混杂一处,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探索人们未来生活方式的实验室。“声音X实验室”、 “新材料实验室”……“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在原型街上引入十多个“未来生活实验室”,包括未来办公、未来娱乐、来厨房、未来出行等。1028型原型街还只是一个起点,它通过大数据、无线网络、人工智能对周边居民进行一个精准测试:在保证隐私的情况下,获取改造场所的人群构成、人流行为、交互与停留等信息,分析改造对周边人群的行为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领导、管理者、居民等多个相关利益方做需求与痛点的分析,获取最佳的未来城市空间改造方案。说到底,是用数字化来规划我们的城市。2035年,人们的吃、穿、住、用、行会发生哪些变化?一间间原型实验室,让我们预见未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介绍,这里已经开始诞生城市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技术,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新范本。记者了解,“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聚焦城市交通、智慧生活、社区营造等重点领域,将作为样板,融入赤峰路改造中。来自同济大学和杨浦区的消息,整个环同济产业区都将打造成未来生活原型街,成为上海科创中心一道亮丽的风景。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毛嗑儿

上海硅酸盐所研制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于修复人体硬组织的历史悠久,从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铝和氧化锆等)发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盐和硅酸盐生物陶瓷、硅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组织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诱导组织再生、调节细胞生长和功能分化的组织工程材料。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定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具有促进软/硬组织特异性细胞再生活性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骨骼、牙齿和皮肤的组织缺损修复。然而,实际临床上存在许多特殊的组织损伤,如骨肿瘤或皮肤癌组织手术切除后的组织缺损,需要在修复组织缺损之前先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以免肿瘤复发。为实现肿瘤治疗和组织再生的双重功能,前期研究通过将生物活性陶瓷与具有肿瘤治疗功能的光热试剂复合,制备出光热功能化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尽管这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但是光热纳米试剂在体内的长期安全性尚待考察。因此,如何在不引入外来添加剂的条件下,实现生物活性陶瓷材料本身的组织再生和肿瘤等疾病治疗功能一体化尤为重要。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吴成铁与常江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团队通过对传统的白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硅酸盐和磷酸盐等)进行热还原处理,研制出新一代“黑色生物活性陶瓷”,将传统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应用领域从组织再生拓展到肿瘤等疾病治疗。相关研究成果以Black Bioceramics:Combining Regeneration with Therap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Adv. Mater., 2020, 2005140),并申请专利一项。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硅酸盐所已毕业的博士王小成,指导教师为吴成铁研究员。该团队采用镁热还原法,将传统的白色生物活性陶瓷粉进行热还原处理,制备出一系列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包括硅酸盐(即CaSiO3,MgSiO3)和磷酸盐(即Ca3(PO4)2、Ca5(PO4)3(OH))两种体系的生物活性陶瓷。与传统白色生物陶瓷相比,黑色生物陶瓷材料的晶体内部存在大量的氧空位和结构缺陷,其降解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对于成骨细胞和皮肤细胞的粘附、铺展、增殖、迁移和分化等细胞生物活性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在慢性皮肤创伤及大块骨缺损修复动物实验中,黑色生物陶瓷对于皮肤和骨组织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白色陶瓷,表现出显著的促进软/硬组织多功能再生活性。此外,在低功率的近红外光照射下,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表现出明显的光热升温效果,可导致材料周围的肿瘤细胞死亡,在体内实验中成功抑制皮肤癌和骨肿瘤的增长,具有优异的光热抗肿瘤效果。综上所述,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兼具促进多种组织再生活性及肿瘤治疗等多功能特性,该研究将生物活性陶瓷的应用范围由组织再生拓展到肿瘤治疗,有力推动生物陶瓷的学科发展和临床应用。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的支持。论文链接 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骨/皮肤组织再生和肿瘤治疗等领域的应用(a)外观颜色可调控的黑色生物活性陶瓷粉体;白色硅酸钙(b,WCS)和黑色硅酸钙陶瓷粉体(c,BMCS)高分辨透射电镜照片及几何相位分析表明,BMCS晶体内部晶格畸变严重,存在大量的结构缺陷;(d)近红外光热照射下,黑色生物陶瓷材料具有显著的升温效果;与白色硅酸钙陶瓷组相比,黑色硅酸钙陶瓷材料组的慢性皮肤创面愈合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e-f),在体内兔子股骨缺损修复中表现出更佳的诱导骨组织再生活性(h)【来源: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